首页范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十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09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330-01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已更加突出。

1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研发缺乏政策支持、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等。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小不仅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上,还反映在农业科研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上。例如,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1],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万~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2]。此外,仅有的科研经费在不同行业间、不同的科技活动中、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也不合理。由此,一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缺少资金而无法实现。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可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收益,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历史等因素,国内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体系从原来的财政支持式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式转变。特别是农村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等措施,使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减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紧缺、生产和研究脱节等方面。此外,现在的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由于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并不完善,特别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2.1拓展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保障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经费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由于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市场失灵[3-4]。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此外,应该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必须全面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工作,落实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截留。同时,要对课题招投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

2.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应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加入。第二,应重视对已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能力。第三,由于高新农业技术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开展。此外,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环境,完善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

2.3引导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如今,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收益与动力。为此,应提高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参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动力。应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工作领导部门的相关责任,并提升各部门协同效应。此外,应完善对农业科技机构的奖励机制,促进企业与研究教育机构的联系。

2.4优化农业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

农业技术创新应进一步优化科研机构,调整科研方向。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发挥各地特色,重视创汇作物、特种作物及野生资源的研究。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项目评估及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实行项目和课题的招标制度,进行择优委托[5]。

3参考文献

[1]周建华,尤玉平.中美农业科教体系比较[eB/oL].(2006-01-06)[2012-08-13].http:///detail.asp?pubiD=158068.

[2]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制约因素[eB/oL].(2006-04-07)[2012-08-13].http:///kjlt/2006/kjlt0604071.htm.

[3]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10):4-7.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4-0020-01

农业稳定,国家的粮食基础就能稳定,解决好农业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经过我党不间断的努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分析农村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型涉农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任务是完成国家制定的科研课题,然后获取相应奖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为升职、晋升的依据,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导向,重视文字研究,轻视成果应用,重视科技研究,轻视科技成果开发,重视结果轻视成果转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模式十分单一,很多科研成果区域同质化,导致了产学研、农科教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有效结合。

1.2市场利用存在问题

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改革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这个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1.3农业科研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省基础农业科研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从最近几年我省自然科学奖的获得类型分析,从事农业科研获奖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我省农业科研基础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农作物种子资源、新的农作物品种、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物技术中、农产品保鲜加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解决我省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设备储备日趋下降等问题,确保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就现阶段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说,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现有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项目经费不足。甘肃省科研队伍存在严重不稳定的现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和储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必须要加强产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建设应该以培养现代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率先引进重点学科,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环境,建立一支适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2.3将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结合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涉农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这两者的分工、不断优化办公结构,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科研体系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积极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运行体系

积极实行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而企业技术科研中心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从而保证能够形成一个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难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促进甘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曹成茂,杨林宽,何花,吴俊,蒋先锋,方小山,梅建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的通知[J].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0)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33)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7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农业经济的社会地位已经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农业必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国家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始终缓慢发展,处于滞后在状态。在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低于其他产业,投资强度与非农业的差距十分明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完善就会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体系不断地变化,从政府主导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造就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急剧减少,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等不良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1.3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

由于资金投入和政策等问题,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越来越低,已经无法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导致大量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始另谋生路,从事商业工作。农业技术创新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不良影响。

1.4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创新属于应用研究,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分配在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但是基础研究的经费却明显不足,这样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分配,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潜力,减少基础研究的投入将会使农业技术创新失去坚实的后盾,进而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想要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完善问题,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供需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健全的农业技术中介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利的帮助。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加强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在农业院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更新发展。

2.2合理优化布局科研机构

面对科研机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政府应该鼓励进行分工合作,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科研组织等,积极推动科研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2.3吸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农业技术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还应该吸收一些新人,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农业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

2.4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与农业相关的企事业从事农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都应该综合到生产成本中,政府积极加大投入,合理分配,才能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政府还可以尝试鼓励企业个人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以此为农业技术创新吸收更多的资金,才能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农业资源的约束发展,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农业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各国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仍旧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倍受重视,这就需要我国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2]旷宗仁、章瑾、左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业生产;问题;对策;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285-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伴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青海省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该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青海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紧缺

一是青海省环境较差资金不足,众多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推广新技术引进及新品种的引育难度较大;三是粮食的生产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低,优质种子(薯)的生产供应水平较弱;四是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资金,知识更新慢[1-2]。

1.2品种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农作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产,忽略了外向、优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及引育,尤其是缺乏专门用于加工业的品种[3]。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贴近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不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基本上都是价廉销售,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生产的品种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1.3栽培技术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

青海省耕地多为旱地,灌溉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此外,霜冻、干旱等自然现象不断发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4]。

2发展对策

2.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渠道,取得资金保证。抓住国家实施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将项目建设当作增加农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突破口[5-7]。

2.2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

加大对专用、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育,并研究探索优质新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水平,大力推动专用型新品种生产的发展,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2.3加强农业社会化机构的建立,提升社会服务机制

一是相关政府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乡站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逐渐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科技团队[8-9];三是抓住4个创新,即技术服务手段的创新、科技培训的创新、技术内容的创新、技物结合的创新。

2.4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加工,只有深加工才能使农民真正增收,吸引企业从事农业加工产业的开发,大幅提高青海省农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为龙头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结语

青海农业的发展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只靠单一的方法很难使农业适应市场。针对目前青海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众多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等对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步伐的加快,青海农业生产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

4参考文献

[1]何文俊.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1-312.

[2]吕霞.辽宁省设施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74-75.

[3]周晓轩.克东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84,388.

[4]蔡有华.青海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6(2):27-29.

[5]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S2):12-16.

[6]鄂辉邦.青海省互助县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3(6):103-104.

[7]余贤强.浅谈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2007,1(5):72-73.

[8]张丽君,陈永发,樊艳,等.毕节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2(3):20-21.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机科技;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S23;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174-01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局近年来的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主要围绕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械化打捆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农机化发展现状

1.1机械化程度显著提升

到2016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87.9万kw,大中型拖拉机1020万台,联合收割机2180台,水稻插秧机240台,粮食烘干机339台。全区机械化结构不断优化,由传统的数量型、低层次增长方式逐渐向效益型、高层次增方式发展。此外,机械化程度逐步提升。小麦、水稻机收水平超过98%。机械化秸秆还田、油菜机收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主要农作物种收方面机械化程度高达75%,同比略有提升。

1.2农机技术广泛推广

近年来,全区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经过成功示范后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油菜联合收割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以及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1.3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完备

经过几年的农机化体系建设,宣州区农机化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小麦联合收割技术更加成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更上新台阶;二是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研究开发重点逐步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方面;三是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蔬菜种植方面,为先进农艺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稻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数量下降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地区,积温、光照、种植品种等生态条件与生产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直播要求。水稻人工撒播、抛秧技术在宣州区被大力推广,人工撒播技术具备效率较高、操作容易等特点。然而,近几年来,宣州区水稻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数量逐年下降。

2.2基层农机推广力量薄弱

区农机局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只有1人,乡镇农机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兼职其他工作的现象,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意识不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2.3缺乏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每次开展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召开农机技术现场演示会,都要找合适的地点,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4农机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

目前,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高,除粮食种植环节之外,其他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农机化运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在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等方面的机械化创新工作起步较晚,其发展相对较慢,在创新力驱动方面略显不足。

2.5农机化发展滞后于生产经营需求

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生产经营之间存在脱节问题,通常情况下,农机化科技创新不仅紧跟农机生产经营需求,更多注重社会效益,进而很难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自身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农机化科技创新经费相对不足,农机化科技创新缺乏活力。

3对策

3.1示范和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补贴标准

建议今后在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时,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合当地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沿江江南地区可将水稻机直播作为水稻机械化种植主要技术进行推广,在确定购机补贴额时,大幅度提高水稻穴直播机的补贴标准,按照整机(含动力部分)价格的30%确定补贴额[1]。

3.2完善健全农机创新激励体系

通常情况下,基层农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较艰苦,薪资待遇较低,为了充分调动、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各级各部门不仅应当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还应当建立完善健全的农机科技创新奖励体系,对于在农机化进程上做出创新成果的先进单位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使其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带领更多的农机从业人员投身于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中去[2]。

3.3加强对农机化创新重要性的认知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需要由农业机械来完成,为农机化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化科技的多功能、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反过来,农机化发展必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支撑点,成为科技带动、市场带动、龙头带动的发动机,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孵化器。因此,大力实施农机化(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4页)

科技创新工程,是农业“三化三带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应当充分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认知度,将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到具体日程中[3-4]。

3.4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对农机化创新加大投入

传统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融资渠道应进一步拓宽,不断构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进一步探索科研、开发、产业推广多方面融合方式。通过优质的农机产品、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社会服务,以及广阔的销售市场赢得各方面的信任与支持,进而建立更健康、更高效的投资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安排的农业开发项目和科技项目资金;二是调动生产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联合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三是鼓励农村集体、农民个体投资;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农机新技术,吸引外资投入;五是积极利用银行科技贷款[5]。

3.5加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借助于农机化科技创新力量,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以“三个延伸”为基本抓手,首先,由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其次,由耕作环节机械化不断向生产全流程机械化发展;最后,由农业机械化向设施机械化发展。

3.6完善优化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农机技术是将农机科学技术向农业实际生产生活转化的重要推动力,应当不断优化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将其作为各级各单位的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农机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以不断提升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为长期任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基础,服务为手段的新型推广机制,形成开发、经营、推广、服务一体化,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

4参考文献

[1]王磊.忻州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农机,2015(12):65-66.

[2]谢秋影,侯祥辉.宿州市桥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299.

[3]张仕力.我国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农机,2014(7):3-4.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科学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农业技术以及成果转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需要和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换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贡献率低、成果转化的速度慢,有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有效措施。

1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政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自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个地方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特点是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没有形成良好的传达以及反馈机制,农业技术自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是国家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时是单向的,采取的服务方式都是被动的,对应的问题就是技术的转换效率较低,转化成果不够理想,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缺乏有效的驱动力。其次是不同种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同,推广的力度不一,有的技术覆盖范围较广,有的则实际覆盖范围较窄,发展也较为缓慢,要想很好的实现农业技术转化落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再者是农业大专院校和相关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实力比较差,目前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最后是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涉及到的各种服务以及目前相关的主体、资源和要素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源整合,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积极发挥。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一般主要围绕3个主要方面进行开展,包括主体结构、运行的机制以及职能定位。2.1职能定位的创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根据不同的职能和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是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委托到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动植物检疫、畜禽水产品检验、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另外一种是纯粹的公益性工作,包括动植物病害的防治、预报以及诊断,对于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对新技术进行引进,利用示范、试验以及推广等对相关的农药、农业产品进行检测,对目前的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2.2主体结构的创新。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及承担相关任务的机构主要还是政府相熟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院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等,同时还有一些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中介等。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之下,各个相关主体都是单独进行工作,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应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2.3运行机制的创新。之前,我国的很多民众将农业技术推广看作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由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技术推广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促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有一种服务的性质,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机制上的创新应该从公益性和市场性进行分析。

3结语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市场型的农业推广技术属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不适应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职位的调整,节省一部分资金主要可以用来投入到推广工作中的其它事务中,同时政府还可以从增值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作者:郭英单位:吉林省舒兰市滨河街道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经济

一直以来,农业都倍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之需。加快农业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这为国内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科研资金也被无端消耗和浪费。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技成果质量低

科技成果质量普遍较低,是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研的目的在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加速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当前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对市场不够重视、市场意识淡薄,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多数科研成果转化成本较高,其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也非常有限。其次,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但是,农业科研机构所获得的研发经费却依旧非常有限、农业科技队伍也非常不稳定。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项目普遍停留在低水平层面,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高技术含量和高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发难度非常大。

1.2市场需求度低

目前,经过国内科研专家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部分农业科研成果具有了较高市场价值。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受益者——农民群体,对于科研成果的接受程度不足,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科学知识匮乏、技术素质较低的问题,多数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加上农村科普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先进农业科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足,最终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3成果转化速度慢

客观而言,目前国内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农民自身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应用,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目前,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扶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据国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仅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3%,而科研成果转化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2.1加强科技成果创新

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能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靠支持。首先,政府必须要明确科技成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各专业转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其次,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需要可靠的资金支持做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津贴和补助,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积极创新的农业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如积极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和给予税收减免等,推动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工作的开展。

2.2坚持市场导向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科研成果价值。农业科研人员必须要深入农业市场,深入探讨和研究市场需求,从市场角度深入分析科研方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必须要摒弃“埋头苦干”的弊病,定期组织市场调研和科技下乡工作,帮助农业科研人员更多地了解市场和农村基层,真正把握市场和农民需求,最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2.3加强农民知识教育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将服务于农民群体,农民群体的接受和应用水平取决于其受知识水平。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民群体的知识教育工作。在农民农业科技知识教育上,首先,地方政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加强义务教育普及,使农民能够真正理解农业科技,转变封闭传统的思想观念。其次,地方政府应当联合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组建专门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小组,定期向农民群众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群众解答农业科技方面的困惑,从而提高科研成果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设,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全方位推广,确保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3结束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关系到民生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技术突破和创新,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水平、坚持市场导向,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3):378-385.

[2]邵明灿,周建涛,李德新,等.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难题的深层次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02):55-58.

[3]孟洪,李仕宝.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03):57-60.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几点建议

2.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问题;应对策略

Doi:10.14051/ki.xdyy.2016.04.178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推广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推广缺乏平衡性等方面出发,对于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1推广意识不强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仍旧受到推广意识不强问题的困扰,众所周知,如果我国对于农艺与农机技术融合推广的意识不够重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机新技术与农艺新技术的有效融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诸如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体系的健康发展。其次,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意识不强,还体现在我国许多农业工作人员对于农具农机推广服务的认识不够透彻,并且没有足够的改进与革新意识。因此,只有工作人员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做好扎实的基本工作,才能够真正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2创新投入不足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整体的创新能力仍旧有待提升。通常来说,创新力度的不足和创新投入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例如,当前我国农村仍旧有很多地区还在使用手扶拖拉机,这种老旧型号的拖拉机在具体使用中经常出现问题,例如,分离不清、转向灵活性差、挂档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次,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整体的创新性不足,还体现在目前我国仍旧缺乏研发或者是生产先进农机的单位,这实际上影响到了许多先进农具农机的研发工作与投产工作,并且也影响了先进农机的进一步推广。

1.3推广缺乏平衡性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缺乏良好的平衡性。西方许多机械化、大规模农业的国家在农机推广的平衡性上把握的很好,而我国在这一领域中仍旧处于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中。因此,我国应在农机推广服务领域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要。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农技推广工作发展不平衡,这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其结果必然是各地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与此同时,我国同一农业政策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和农业地域差异,都给我国先进农机农具的进一步推广带来了较大阻碍。

2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问题应对策略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问题的应对策略包括了诸多内容,从完善服务网络、更新服务观念、提高商品化水平、加大创新力度等方面出发,对于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问题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

2.1完善服务网络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首先需要对于自身的服务网络进行完善。工作人员在完善服务网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完善与健全农村农产品的购销服务网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需要在推广方面跟进,从而能够确保推广服务的一步到位。其次,工作人员在完善服务网络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农业技术信息传递的流畅性。例如,确保新式农机具和最新的农业新技术和农产品的加工及适销信息,能够第一时间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获知,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及时地满足农民发展农业的实际需要。

2.2更新服务观念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优化的关键在于更新服务观念。有关部门在更新服务观念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倡全民重视农业,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例如,相关的财政部门在促进农机推广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经费保障到位,而且还应当确保政策措施得当。其次,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因此,我国还应当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推广经验和模式,并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区域情况的前提下改进与创新推广模式,才能够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切实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2.3提高商品化水平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需要着眼于提高商品化水平。我国在提高农产品商业化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兼顾国际规则,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其次,我国在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天然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等进一步的推广。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地向农户宣传这些产品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在提高农产品商业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推广服务的便利化,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服务要全程配套跟进,从而能够有助于形成商品化农产品。

2.4加大创新力度

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需要工作人员加大创新力度。我国在加大农机和农具创新力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好相应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民培训工作,并且确保新的农机与农具可以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能迅速融合,从而在节约推广成本的同时,能够节省推广服务的时间。其次,我国在加大农机和农具创新力度的过程中,可以在农村范围内或者是农户个人的电脑上,下载相应的教学视频和教学音频,能够以信息化的方式提升推广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在加大农机和农具的创新力度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能够在符合区域人力情况、资源优势及地域特点的前提下,按照客观规律来进一步促进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水平的提升。

3结语

多元化的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是改善农村农机服务推广工作的关键,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在解决推广服务存在问题的同时,采用更加灵活的应对对策,提升我国农技和农机推广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农技与农机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

2刘光哲.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