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41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1

一、基本情况

目前,孟州市已在全义农场、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广惠果业合作社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立检测站(室)8个,制定完善了36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市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6个,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总认定面积0.383万hm²。

二、主要做法

(一)抓源头,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深入开展种子、农药等农资市场集中整治活动,在多次对全市265家农资经营门店进行“拉网式”排查中,严格清理整治禁用药品,规范限用药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技术,逐门店张贴国家公布的禁限用药名单宣传页,要求经营者签订书面承诺材料,不得经营或变相经营禁用农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农药经营使用范围进行宣传和销售,违规者将严厉查处等。2011年至目前,共张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5000余份,印发宣传资料4.5万余份,出动执法人员2700余人次、执法车辆400余辆次,查获违规农资2134kg,查处违规农资经营案件46起。通过日常性及专项治理工作,未发现有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23种禁用高毒农药以及复配制剂的违法行为。

(二)抓生产,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进一步完善了36个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了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建成了全省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大力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在全义农场、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推行生产操作档案化管理,对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可追溯性监控,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共组织各类标准化技术宣传培训班56场次,印制黄瓜、苦瓜、苹果、梨等蔬菜、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小册子5000本,并分别发放到三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手中,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4.83万hm²,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业标准化进程。

(三)抓认证,创建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

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把创建农产品品牌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鼓励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安全水平过硬、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申报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产品注册商标和申请使用商品条码,全力推进“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孟州市全义农场、孟香果蔬专业合作社、广惠果业合作社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抓检测,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一方面,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自检能力建设,新购置了3台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孟州市具有自检能力的“三品一标”蔬菜基地已达到8家。全省最大的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全义农场自韭菜产品上市以来,认真落实市场准出制度,坚持每天抽检产品,保障了韭菜市场安全。另一方面,有序实施县级抽样,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抽检范围,侧重做好三个突出:突出地域,重点是1.33hm²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包括“三品一标”基地)、市区蔬菜市场、农贸市场、马路市场、超市等;突出品种,重点是集中上市品种和大众消费品种;突出时间,重点围绕“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提高抽检次数和抽检比例,确保农产品质量,维护人民群众消费安全。自2011年7月孟州市质检站成立以来,共抽查农产品2576批次,75种产品,9301个样品,合格率99.9%。

三、存在问题

(一)群众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目前,还存在非法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违规使用限用农药的现象。在正常的例行抽检中,还存在拒检现象。

(二)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难度大

1.执法主体不明确。对于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的执法问题,尤其是对于市场中的流动摊位的执法问题,执法主体不明确。2.执法难度大。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是农业部门,而市场主体是经贸部门,产品的销售又是工商、质检等部门主管,管理部门多,联合执法难,即使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难以做到对问题产品的现场查封,延误最佳处理期,难以达到市场执法的预期目的。

(三)检测体系不健全

目前,孟州市只有市级的检测站,乡、村两级还未建立检测机构。就目前市级检测站的人员、仪器配备情况,只能对城区的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规模大的基地例行抽检,不要说对于乡村规模小点的基地和乡村集贸市场覆盖不到,就是针对城区和大的基地也只是抽检,覆盖面很小。

(四)时间滞后问题

1.检测的信息反馈滞后。我们现在还达不到现场检测的条件,检测车辆由于公车购买停办的原因,现在无法购买。抽样人员开始抽样时,商户已经开始销售。从抽样到抽检结果出来,最少1.5~2h,如果到基地抽样时间会更长,在这个时间段出现问题,谁负责。2.执法滞后。从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到执法人员到现场,又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期间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出现无人负责的现象。(五)工作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环节多,费用高,特别是抽样与检测,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该环节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四、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

建议政府在电视上开辟专栏,大力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和生产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现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还未出台,对于拒检现象,可以通过电视宣传让群众明白,拒检认定为不合格,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存在。

(二)明确执法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处理处罚由农业部门决定,对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处理处罚由工商部门决定。但对于最容易出问题的流动摊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明确执法主体,鉴于工商部门监管有流通环节,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的职责,建议政府把流动摊点的执法主体明确为工商部门。

(三)加大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2

1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尤其是使用国家严禁使用的农药,造成蔬菜产品农药残毒超标。

1.2由于盲目施用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进而造成蔬菜产品中亚硝酸盐超标。

1.3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农田及水质受到有害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的污染,进而造成蔬菜产品中砷、镉、铅、汞、铬等残留物超标。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2.1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倾向。

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农民们更多关心的是成本、产量、价格和管理,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时明知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也要在生产中使用。

2.2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

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2.3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的防治不科学,发生了病虫害,没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难保证。

2.4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

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销售主体的多元化,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既降低了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一些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有销售渠道,发生问题无法追查。

2.5多头管理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

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因此,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等现象,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不适当地使用成为可能。

3措施与对策

3.1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让农民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培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带头人,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

3.2重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化学农资在土地中的逐年蓄积,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涉农部门要规划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对已认定基地的管理。

3.3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

加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都需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经费,专门拨付,专项使用。拓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服务领域,定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渠道,公告检测结果,引导消费。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3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59-01

我国对农产品安全监督上做的还是比较到位,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非常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农业法》以及《动物防疫法》还有《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新爆发的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永康市这几年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上一直没有放松,也取得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产品问题依然存在,下面本文就有针对性的分析一下浙江永康市在农产品安全监督上存在的不足,对于如何在下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永康市当前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体制不完善,多头管控带来的弊端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没有颁布的时候,永康市的农产品安全主要由农业、卫生、质检、工商几个部门分开负责。但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法律,管理起来乱相百出,根本就没有一个行之有效法律指导。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虽然出台,也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但是,仍旧是责任不明确。监管模式,仍然非常的杂乱。首先是监管机构重叠交叉,各个部门要么重复检查,要么出现漏洞。其次是在农产品监管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监管办法,部门之间根本无法去进行协调,有好处的话谁都想管,遇到真正的问题的时候相互的推卸责任。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杂乱的局面。

2.财力人力投入不够,检验检测效果不明显

永康市农产品种类繁多,各个方面的都有涉及,所以检测起来非常困难。需要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一批有着专业技能的科技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进行检测。近年,我市投入了资金,加大监测设备的投入,但永康市检测人员,特别是基层检测人员年龄老化,人力不足,检测技能不熟练。检测效果,当然非常的差。

3.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健全,分散粗放的生产不利监管

永康市是工业大市,农业生产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很低,主要以分散,粗放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为主,所有的农业生产的操作,都有农民自己决定。所以说,实行农产品认证,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检测等,非常的不方便。

4.生产者安全意识淡薄,农资使用不规范

根据统计,永康市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运用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使用方式不科学,其次是在使用量上往往超出国家允许的标准。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的毒副作用非常的大,不但给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危害使用者的健康。再加上农民没有安全意识,只顾自己生产,不顾农产品的质量。

二、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甚至危害全国人民的健康。永康市有责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本市甚至全国人民的健康。为此,作者建议永康市在未来的农产品监管工作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规范监管,避免多头监管弊端

永康市政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监督体制,改变现在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然后将这个主要指责集中到一个综合的部门,从而可以避免那些相互推辞或者争相管理的局面,提高管理的效率。

2.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监测能力

市政府应该将农产品安全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范畴,而保证相关的经费能够顺利的到位。然后通过相关的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训,扩大监管人员的队伍。对于检测设备,要做到经常更新,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建立一个完善的检测机构,扩大检测范围,加大对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测力度。

3.加强质量安全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安全意识

由永康市市政府牵头,然后综合农业部门,司法部门,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等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做一个深入的宣传,不但要宣传一些农药和塑料膜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要宣传不正确使用的危害,更从相关的法律方面给给农民一个深刻的警醒。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倡科学种地,科学使用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争取把农产品安全隐患消灭在田地里。

4.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

鼓励农产品基地化和集中化,把以前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集中起来,争取创建农产品优秀品牌,同时在农产品基地出口处把好关,加强监督和监管的力度。不但保证农产品绿色安全,而且在销售渠道上要保持畅通。取消一些相关的检测费用来适应永康市日益发展的农产品规模的需要。积极的申请部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品牌,提高知名度。

三、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康市的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一直做的都保持着快速进步劲头,但是由于一些全国性的客观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植,永康市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狠抓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让本市的农作物的知名度更加的响亮。同时也要解决农产品相关的质量问题,结构问题,为创立农产品知名品牌,安全品牌保驾护航。同时也为要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做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更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施海萍,王驰,李大文,陈謇,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01).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4

关键词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现状;成效;经验;建议;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314-02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截至2011年底,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基本已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截至2012年底,完成全国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商洛市农业局2010年已经建立了市、县、镇、村监管与市、县、镇检测及企业内检室的“三级四层”监管、检测体系;2012年,全市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建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总结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不但能够为其他地市提供借鉴,更能促进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开展。现将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经验及建议总结如下。

1商洛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发展现状及成效

商洛市市、县各级政府始终把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抓。2002年明确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8年全市7个县区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2009年提出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2010年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省厅称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市126个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均挂牌开展工作,有16个示范镇标准化检测室,55个区域性重点镇检测室,46个企业内检室建成运转,1750个村级监管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据统计,全市乡镇监管站有监管人员672名,监管车14辆,农(兽)残速测仪200多台件。

“商洛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能力,使“三品一标”农产品开发快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经覆盖了所有镇和83%的村;认证“三品”241个,登记地标保护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产业贡献率达到35%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由2006年的75%提升到当前的96%以上,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经验

2.1政府重视,强力推进

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商洛市鼠药经营管理办法》等。2005年召开了全市绿色无公害产业新闻会;2006年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座谈会;从2008年起每年都将绿色产业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2009年市委书记亲自向省委专题汇报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市编办2010年下发了《关于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的通知》,核定了各级监管和检测机构的编制、机构设置和职能。

2.2健全体系,强化工作基础

2.2.1整市推进,健全监管体系。以完善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2道防线”为重点,市县财政近5年来投入了经费近2000万元推进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三级四层”行政监管队伍。市农业局成立了监管科,7个县区农业局成立监管办公室(股),所有镇设立了监管站,全市所有村都设立了监管员。二是建设“三级四层”检验检测队伍。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在全市所有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内设检测室,并赋予了监管检测职能。在生产基地、企业和市场建设自律性内检室,设立企业内检员。三是建立执法队伍。市县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执法支(大)队,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四是完善技术服务队伍。落实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信息等方面的职责,为生产者提供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服务。

2.2.2突出重点,夯实监管基础。市农业局专门制定印发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标准》,以有效地规范乡镇监管站的建设。一是统一监管站名称,明确行政隶属和业务指导关系,确定了监管检测职能。二是核定人员的配置,确定了镇领导小组、镇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基地内检员的职责。三是规定监管站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建设标准。四是要求监管站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不得少于2万元。五是把村级监管员纳入到镇监管站的范畴,延伸监管工作到村组。六是量化了镇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及监管站、检测室、村级监管员的工作任务。七是制定了监管站考核办法。八是规范了监管、检测工作等行为。各县区根据按照标准,强化措施,不断完善镇级监管站建设。

2.2.3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工作。为了强化工作,市农业局制定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局属单位监管责任分工意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县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有效监管机制、风险评价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2.3强化工作,全面提高安全水平

2.3.1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工作中应从生产抓起,努力做到“生产环境不污染、违禁农药不使用、化肥施用不超量、农药残留不超标、产品质量有标准、包装标识有规范”。市农业局编印下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手册》3000余册,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积极地开展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攻关、引进、研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农鼠(兽)药、无害化肥料和抗病虫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从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育、种养技术、产品包装、加工贮藏、检验检疫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全市“三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全面落实质量安全首责制,严格生产过程,规范生产记录,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

2.3.2抓宣传培训,提升认识水平。抓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意识,提升监管水平。一是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光碟,利用市县流动农检车广播,在农村、社区、批发市场、镇农贸市场开展流动宣传[1-2]。二是在“商洛农业信息网”设专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动态、专项整治、县区工作开展情况、监管经验等进行宣传。三是在“商洛农情”上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导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四是每年集中开展1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五是县区每年均开展2次以上镇、村级监管员和生产大户,企业、基地的内检员的培训活动。六是市区每次监管会都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县级监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七是每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全市农技干部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内容进行安排。

2.4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消费安全

为了加强监管工作,市农业局编印了《监管工作手册》下发到基层。一是加强市场准入。全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数据库,对重点市场派驻监管员,实行一对一监管。结合市场准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对达到标准的超市进行挂牌。定期对市场经营的“三品”开展查来源、查包装、查产品认证有效期、查质量[3-4]。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2004年起,全市实行农鼠药经营的“三证”齐全、定点销售、统一进货、销售档案、售后责任追究5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投入品市场整顿。三是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市、县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数据库,对重点基地派进专门的监管员,定期对辖区内“三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及市场的内检员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四是加强监测预警。市级开展市区农产品市场重大节假日的安全抽检和每季度1次的全市全面抽检。县级对辖区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每7d1次的抽检和重大节假日的农产品市场抽检。乡镇适时开展辖区内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产品收获前的检测、乡镇集市的农产品抽检。市、县每季度进行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析。五是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市农业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扎实开展单项整治活动。

3建议

3.1整市推进,健全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推广“四支队伍”,建立健全“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落实工作场地和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仪器,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机制,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才能保障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3.2坚持标准化生产,管好第一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

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营造标准化生产环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可追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下良好基础[5]。

3.3政府推动,部门配合,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

部、省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市委、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对县区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市、县区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才能促进该项工作的均衡开展[6]。

3.4夯实责任,加强监管,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发展

农业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各单位、各部门都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对农产品从田间走向市场实行全程监管。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的不断发展[7]。

4参考文献

[1]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2]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7-9.

[3]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4]郑国龙,陈美珠.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实践与路径[J].农业质量标准,2007(3):17-19.

[5]王鹏祥,王笑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2476-2478.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5

(一)评议内容:

1、是否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规划,明确年度建设目标,制定推进方案,落实推进措施。

2、各级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投入、运行经费的投入和争取上级部门政策资金及使用情况。

3、市及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情况,是否建立并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作制度。

4、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和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核心,以切实履行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为根本,以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为手段,把接受市人大代表专项评议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提升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良好契机,扎实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突破年”主题活动,不断强化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通过认真组织自查自纠,坚持边查边改、边评边改,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取得实效。

(三)总体目标:

1、全年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年内在重点乡镇、“三品”基地和企业示范确保建成5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并全部投入使用;

3、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示范创建,计划建设10个试点镇、20个试点基地,探索经验,逐步推开;

4、年内确保新增“三品一标”申请获证数达到22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种植面积的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

二、重点措施

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根据人大评议内容,我委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落实工作措施。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以省颁布与实施即将出台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为契机,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以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乡村农技员和示范大户、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质量安全知识,营造全社会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保障农业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依法完善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之间明确监管责任,明确任务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农委系统上下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业务工作出发,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乡镇政府和基层农业部门针对不同产业状况,从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源头监管出发,与“三品”基地或企业、规模经营户、区域组织等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或落实安全生产自律承诺书。

3、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市一级、整合完善县一级、提高乡镇和基层(市场、基地和企业)的建设原则,逐步建成上下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分析结合、重点防御与区域监控结合、面上抽检与企业内检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和质检体系。一是重点加强市级检测中心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确保市级检测中心设备到位、场所到位、人员到位、技术到位,通过省级认证并正常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二是加快县级质检站的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东台市农产品检测站认证,尽快形成实际检测能力。督促其他县(市、区)检测站建设的机构人员到位、资金配套、资源整合和仪器设备添置等工作,力争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增强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三是推进农业重点乡镇检测室建设。结合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乡镇和试点基地建设,推进10个农业重点乡镇农产品检测室和20个农产品基地检测点建设示范工作,增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自检能力。四是引导自律性检测站(点)建设。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重点督促亭湖区两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促进其同步施工建设、同步完工、同步通过验收使用。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要健全完善县级监管机制。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各县(市、区)农委均应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监管队伍,同时给予必要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经费保障。对县级农、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要做到不搞多中心重复建设,做到分工不分家、目标一致、资源共享、齐抓共管、提高效能。二是要实现乡镇监管无死角。督促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必须要设置农业安全员岗位,并明确专职监管人员,提供必要的监管条件和手段,确保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并加强考核,落实目标奖惩制度。三是提高综合监管的合力。落实好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以构建政府监管、部门协作、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四是逐步形成全社会监管机制。要积极发挥全社会力量,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新闻媒体监督、设立社会监督员等形式,逐步形成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机制。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通报制度。建立检测数据库,加强监测结果的汇总、比较、分析,充分利用检测结果,开展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并加大检测评估结果的通报和问题产品责任单位、责任人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最小范围的控制安全隐患。二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制定和履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坚持执行对进场的农产品“有标验证确认进场,无标检验合格进场”,把无标识、不可溯源的农产品检验作为日常的重要工作来狠抓落实,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力,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四是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按照“依法科学、准确全面、客观公正、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通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测、预报和预警。

6、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将“三品一标”基地管理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做到“三品”建设数量与建设质量并重,提高获证单位的年检率和续展率。二是积极动员和组织申报,年新增“三品”申报和获证数220个以上,争取新增一个县域申报或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争取一个规模达10万亩以上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通过认证,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覆盖率比去年增加2-3个百分点,达到80%以上。三是着重推进“三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按照“有标准、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镇和示范基地建设,以探索不同类型的“三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实现“三品”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

7、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一是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可追溯入手,建设20个试点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真正把好安全生产第一关。二是探索“全镇域、整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管理,开展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乡镇建设工作。三是着力推进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园区创建活动。以此来探索和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促进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规范化使用和管理,从而实现提高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建设,争取市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以推动示范工作。

三、工作计划: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委专项工作评议工作的部署,市农委接受评议的时间为年3月至9月。为了确保本次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农委工作实际,评议分为宣传动员、自查自纠、接受评议、整改落实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召开农委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市人大专项评议工作部署安排及工作要求,统一思想,确定工作重点,研究迎评工作事宜。

2、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

3、召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迎评工作。

4、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将迎评工作责任分解到各相关处室、单位,签订责任书。

5、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召开动员会,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到人。

(二)自查自纠和调查阶段

1、对照检查。根据评议的内容和分解的责任,各处室、各直属单位深入开展自查,主要是履行职责、工作推进方案、工作措施、工作成效等情况。

2、征求意见。由农委通过电子邮箱、举报电话、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县乡、基层、“三品”基地(企业)等措施,广泛征求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同时广泛征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3、剖析原因。针对各种途径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原因,查找根源,确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科处和责任人,在查中改、在查中纠。

4、自查自纠。适时向评议小组提交自查自纠报告,说明自查出的问题及落实的整改措施。

(三)接受评议阶段

1、积极主动配合市人大评议工作小组做好评议工作。在接受评议时,以诚恳谦虚的态度听取市人大评议工作小组、人大代表、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对待,落实整改。

2、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

3、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回答参评人员提出的问题。

4、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项工作测。

5、对评议组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分解,查找原因,落实整改。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就专项评议工作情况做表态发言。

(四)整改阶段

及时整改存在问题、促进被评议工作上水平,是本次人大评议的主要任务,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要针对自查自评出来的问题和人大代表评议的问题或意见,对照各自职责,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

1、制定整改方案。对存在问题逐条对照检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2、落实整改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将整改工作中的具体任务、目标和要求分解到具体的处室、单位和人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职责和期限,抓好整改的落实。市农委接受人大评议工作领导小组的跟踪督促、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3、完善规章制度。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规章制度缺位的,迅速制定相应制度;制度不健全的,迅速进行修改完善。

4、提交整改报告。整改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整改报告,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如未能在整改阶段落实整改的,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原因,制定全面整改到位实施计划,直到全面完成。

四、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摆上重要位置。市人大常委会对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专项评议,这既是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促进和推动,也是对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主管部门的鞭策和激励。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农业系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人大评议活动,要把专项评议作为推动全面工作的机遇和动力,要变被动查纠为主动查纠整改,变“要我评”为“我要评”。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

先谈谈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7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开始实施,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但在实践中,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为此,我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做好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应依照《环境保护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分类管理,将产地分为若干个区域,确定适宜区、限制区和禁止区。在农业投入品管理方面,建议全国人大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更加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二、规范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办法,加强标准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推行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农资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

三、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化。完善市级检验检测中心和区县级检验检测站建设,建立以企业自检、委托中介机构检验和执法机关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检测体系。

四、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杜绝劣质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进入市场,应有一道严格的准入门槛,建立一定区域的食品交易与检测中心,规定进入这一区域的农产品必须经过这一“交易检测中心”的检测。

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建议农业部对全国主要农产品开展制度化的例行监测,对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状况定期抽样监测,适时通过新闻会、媒体或网络,使企业、生产基地与产品质量、市场形象紧密挂钩。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建设,实现“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执法和集中、突击执法相结合的机制。

再谈谈关于提高农业补贴科技含量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如果在农业各项补贴中,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业补贴的科技含量,通过补贴来引导农民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物化技术”成果的转化,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完善对农民的农业补助方式。目前,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是以现金的方式来实现,这对体现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起到一定作用。但据了解,这种方式起到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它与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关联度不大,同时还存在运转周期长、运转成本高、农民受益慢等问题。建议将现金补贴改为实物配送,如按照国家和各省选定的主导品种,实行良种配送制,既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良种化程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7

3月19日,我市召开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紧急会议。会议要求眼,要采取严密措施,启动问责制,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时祥,副市长张广英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张广英传达了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对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新指示、相关会议精神以及关于对“豇豆事件”的处理意见。接着,张广英对保证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了具体部署。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8

“十一五”期间,我省“三品”总量规模不断提升,总量达到3455个,其中:绿色食品850个、有机食品308个、无公害农产品2297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200万亩。全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0个。标准化基地创建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我省已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6个、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7个,省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

“十二五”期间,我省“三品一标”工作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重心,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坚持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产品认证与产业发展相统一、认证数量与总量规模相一致的原则,遵循“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着力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形成标准完善、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国内领先的发展格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品牌整体形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三品一标”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量要达到4950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5700万亩,产量3700万吨,实现产值7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43%、36%、5.4%、32%。

柳涛副主任指出,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今年我省“三品一标”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是在产品开发上寻求新突破。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450个,其中: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300个,新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个。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到期需换证产品457个、绿色食品到期需续展产品99个

二是在基地规模上寻求新发展。创建省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20个,其中:创建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2个、有机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绿色农业示范区3个。新增基地面积50万亩。

三是在执法监管上寻求新举措。确保规范标志使用率达到95%以上,完成126家绿色食品企业244个产品的年度检查工作,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质量抽检工作,确保绿色食品自行抽检产品合格率达到98%,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四是在市场开拓上寻求新亮点。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2011广州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BtoFachChina2011两个展会。

五是在宣传培训上寻求新途径。通过平安之声广播、展会、《吉林农业》杂志专刊、乡村四季专栏宣传“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和规范标志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成果。组织申请举办全省绿色(或无公害)检查员(内检员)培训班、无公害农产品内部检查员培训班等相关培训。

六是在标准制定上寻求新进展。对2002年制定的5部省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8部无公害食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修订。

七是在品牌打造上寻求新思路。依托吉林省绿色食品协会,拟于2011年8月长春举办首届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在农博会上开展“绿色吉林”主题推介活动。

八是在世行项目上寻求新模式。积极运作世行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试点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建设两个项目。

九是在体系队伍建设上寻求新机制。按照“省级完善、市级健全、县级加强、乡级延伸”的原则,健全机构、改善条件、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扩大检查员、监管员队伍,提高素质,增强业务能为。

柳涛副主任强调,“三品一标”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大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工作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9

一、高度重视,及时应对

我县于2012年3月20日得知发往湖北郑州的韭菜出现农药超标后,3月21日上午,副县长陈俊在县农业局小会议室主持召开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究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就如何加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了紧急部署。3月23日,我县组织召开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紧急会议,对韭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进行通报,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全县各级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依法监管,科学指导农资供应,结合“三打两建”及春耕生产开展联合整治行动。3月30日下午,我县又组织召开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3月31日,县农业局也先后召开局班子会议和全局干部会议,通报韭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传达县委、县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并进行全面部署,切实加强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为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徐府办〔2012〕2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徐府办〔2012〕24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投入。县财政及时拨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项经费,为这项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加强领导,科学指挥

县政府成立徐闻县问题韭菜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符贤任组长)和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陈俊任组长),县农业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局、供销总社、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管局、交通局等15个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紧急事件处理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处理措施。县农业局和南山、城北、迈陈等14个乡镇也成立了问题农产品应急处理工作机构,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工作措施的落实。

2012年4月2日,正逢清明节假日,省检查工作组到徐闻检查指导这项工作,随即与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应急处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当天下午,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又召开紧急会议,根据省检查工作组要求进行了具体安排。4月3日县农业局再次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应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4月5日,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符贤和县委常委李乐、副县长陈俊带领农业局等部门领导下到田间地头和农产品流通市场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农产品监测,加强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监管,严格处理违规产品

我县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急方案》,对我县近期收获、收购外调的蔬菜(重点是韭菜产品)采用逢出必检的特别措施。首先是加大了抽样检测的力度(检测量达到日常检测量的10倍),再是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行及时依法处理。

(一)加强收购市场检测,凡是检测到收购的蔬菜农药超标的,进行就地销毁,一律不准运出县外,并追溯源头,到产地田间进行铲除销毁。凡是不配合农业部门检测的收购点,其农产品一律当作不合格处理,不准收购外运。到目前止,已对市场检测出有农药残留超标的6宗韭菜进行了处理,销毁韭菜约1万斤,货值金额1.2万元。

(二)强化产地检测,从田间地头抓起,凡是检测到田地里的蔬菜使用禁用农药的,一律进行铲除,一律不准采收。到目前止,已对产地检测出的12宗有农药残留韭菜进行了处理。事件发生后,我县在南山镇韭菜种植基地一除了380多亩即将采收的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韭菜,货值金额45.6万元。

(三)开展出境农产品流动监测。我县制定了《农产品逢出必检工作方案》,组织县农业局、工商局、交通局、公安局等部门对装运的本地农产品进行流动抽样检测,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进行依法处理,一律不准运出徐闻。

四、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从源头杜绝农产品农药残留

县制定了《徐闻县农药市场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开展以禁、限用农药为重点的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结合“三打两建”行动,县农业局牵头组织县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管局等监管机构和县供销总社,分为四个工作组,对全县农资经营门店进行地毯式检查和整顿,其中县供销社负责其下属企业及经销点,农业局负责个6乡镇,工商局负责6个乡镇,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3个乡镇。执法人员在全面清理整顿禁、限用农药产品的同时,对每间农药店的规范管理及其农药产品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销售限用农药但不按照规定建立台账或不挂限用农药警示牌子的,进行停业整顿。

2012年全县一共检查农药门店230家,执法人员在重点整顿禁、限用农药的同时,共办理案件30宗,罚没款共7.25万多元,涉及货值金额52.85万元。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印发资料等方式,在全县全方位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全县生产经营者、流通者及消费者要进一步认识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同心协力抓好菜篮子,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

二是县农业局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结合扶贫、种植、科教、经管组成7支培训队伍赴15个乡镇(街道)对农民进行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尤其是对韭菜等蔬菜种植户进行培训。县农业局印发了《给全县农民的一封信》,散发给广大菜农果农,教育他们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自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生产放心果菜。

三是对农资经营商进行规范经营农药知识培训,并组织考试,不合格的,由县工商部门注销取缔营业执照。县农业局印发了《给全县农资经营商的一封信》,要求农药经营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经营农药尤其是限用农药,对农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是召开农产品流通大户紧急会议,把好农产品流通关。县农业局印发了《给全县流通户的一封信》分发给各流通户,要求农产品流通大户做到依法经营,绝对不能把不合格的农产品运出徐闻销往外地,保证消费者安全。

六、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常态监管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近期我县主要抓了两个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篇10

关键词农药使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48;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286-02

impactofpesticideSafetyproblemson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itsSolutions

LVJing-haiZHUHai-yan

(BinchengDistrictagricultureBureauofBinzhouCityinShandongprovince,BinzhouShandong256600)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pesticideproduction,management,us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fluenceoftheproblemsofpesticideinproduction,management,useandregulationprocessonthe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wereexpounded,andthe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

Keywordspesticideuse;existingproblems;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多地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海南豇豆”“青岛毒韭菜”“甲醛白菜”“潍坊毒姜”等[1],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非法生产使用高毒农药。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实践证明:农业生产离不了农药,不用农药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将大幅降低,但农药的使用在保证农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会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1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存在的问题

1.1农药产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基层市场监督检查发现,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同一含量的农药产品呈现多厂家、多品种,甚至同一企业的含量相同的农药产品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同一经营区域投放到不同门市部内的产品包装也不相同,商标使用混乱多以“tm”标示[3]。二是正规生产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减少申请农药登记支出,采用“助剂”“aB包”的形式进行捆绑销售[4]。三是部分农药企业之间互相借证套证生产不同企业的产品,造成农药产品的多、乱、杂,随意修改标签现象严重[5]。四是农药经营公司定制产品销售,随意修改标签内容,增大成分含量,夸大使用范围、效果,甚至为增加产品效果违规添加国家禁限用农药[6]。

1.2农药经营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药批发商多是供销系统、农资公司职工或者是农药生产企业业务员转化为农药经营商。零售商是乡镇村级供销社职工、批发商发展的经营户或是挂靠农业部门“三站”(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经营的人员。农药经营者存在知识层次不同、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经营人员较少的问题。经营中存在互相排挤,互相串货压价,造成市场混乱。部分经营者为获得较大的经营利润,违规经营假冒伪劣产品,造成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7-8]。

1.3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农民和其他农作物种植者(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承包人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杀虫效果,提高农产品产量,不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擅自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顾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滥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9]。

1.4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农药市场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于1997年5月8日由国务院颁布,于2001年11月29日修订;《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于2001年6月4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2004年7月15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72号修订,以上2部法律法规至今未再修订。2004年《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修订后取消农药经营许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营政策的改变,供销社部门经营解体,农业部门经营退出市场,由于农药经营门槛的降低,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农药经营者占据市场,农药经营市场出现了混乱局面[10]。其次,基层农药监管系统薄弱,人员、经费欠缺,监管区域大,路途远,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以滨城区为例,全区现有602个村庄,耕地面积大的村庄都有农药零售点,以零散经营、串乡经营为主,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监管难度大。

2农药安全问题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易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是农药生产企业违规添加高毒农药和农药经营公司委托农药生产企业套证、冒证生产掺加高毒农药的假冒伪劣农药产品;二是农民和农作物种植者不顾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滥用农药和为提高杀虫效果滥用高毒农药,甚至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三是农药经营者为了获得较大利润经营假冒伪劣农药产品,为非法生产的含有高毒农药的农药产品提供了市场;四是农业执法力量薄弱,人员少,经费少,欠缺执法依据,产生了农药监督管理真空区。

3对策

3.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农药的安全使用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只有农药使用者和农产品生产者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管理制度[11],才能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建议国家改变农业培训资金投入方向,加强对农民和农产品生产者教育培训的投入。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对农药使用者和农产品生产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2加快农药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

现行《农药管理条例》已经与目前农药市场管理相脱节,已不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必须加快《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尽快出台实施。在修订《农药管理条例》时将农药经营作为直接关系人生健康的事项设置农药经营许可条款,并明确限定农药经营人员及公司经营资质,要求农药经营人员和公司农药生产技术人员必须参加完成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学分分值。明确假冒伪劣农药的界定范围,将套证、冒证生产的农药全部列入假农药范围,以打击企业和农药经营公司擅自生产添加隐性成分农药的行为。

3.3修订农药登记制度

《农药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登记制度为我国农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目前市场上农药登记的品种看,以农药复配制剂登记为主,不同企业就相同含量、登记作物相同的农药品种重复登记;多个企业就同一含量同一品种复配制剂农药重复登记。一个企业取得一个农药登记产品从研制、试验、获得数据、办理登记耗时3~5年,耗时长,花费巨大,企业负担过重,影响了企业发展,削弱了企业投入研发农药新品种的资金投入力度,影响了企业发展。

建议《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可以修订为“生产其他厂家已经登记的相同农药产品的,其生产者应当向已取得登记的相同农药产品的企业或科研单位支付科研费用,获得登记企业授权和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资料申请办理农药登记,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农药登记证”。注重新药原药、复配制剂首次的登记,放宽其他复配制剂的登记,这样企业可以避免就同一登记品种重复登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新的农药产品中,同时也避免了企业之间互相借证生产的违法行为,推动我国农药发展。

3.4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药生产使用的打击力度

农药具有易对人体构成潜在的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特殊性,对人体健康伤害巨大,易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或间接伤害。针对农药的这种特殊性,建议研究制定农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成立食药警察[1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非法制售、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的行为。

目前非法的农药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农药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等隐性成分的农药产品采用面广量少的销售方式,农业部门在基层执法中发现违法产品,因量小货值低构不成刑事犯罪,不能向公安部门移交,农药生产企业否认为本企业生产,导致只能处罚经营单位,难以追查假冒伪劣产品生产源头加以取缔。只能对经营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未形成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等隐性成分农药的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建议降低非法制售、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行为的刑事立案标准,使公安部门提前介入调查,打击非法制售、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违法犯罪行为。

3.5建立全国农药生产销售追溯平台

目前各地推行的农药质量追溯系统[13-14]模式是基层农业部门监管,销售企业进行产品经营告知,产生、打印追溯码粘贴于产品之上进行销售。这种农药产品质量追溯模式由于生产企业不参与,终端销售企业进货后需要进行产品经营告知,形成追溯码,拆箱粘贴追溯码,造成销售企业劳动强度大,成本增加,拆箱后运输管理成本增加,造成农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流于形式。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农药质量溯源系统[15],由农药生产企业根据生产计划进入系统上报生产计划,提交农药产品制剂名称、成分、含量、数量等信息,系统审核批准后产生该制剂产品的唯一追溯码,由企业印刷在该制剂产品的标签上,利于基层监管人员、销售人员、使用人员查询以辨别产品的真假和监控农药产量、流向,利于农药减量行动的实施,使假劣农药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的产品进不了市场,从而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3.6加快基层农业执法力量的建设

随着各地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建立,由于编制限制,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人员偏少,流动性大,影响了基层农业执法体系的建立。建议增大基层农业执法人员编制,壮大农业执法力量,使农业执法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药使用矛盾的解决,必将极大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堵住了农药从生产到流通、从使用到监管各环节的漏洞,也必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4参考文献

[1]张树秋,赵善仓,李增梅,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成因及应急处置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16-19.

[2]武学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1):5-6.

[3]周喜应.再论农药产品标签制作与监管[J].农药,2014(7):39-43.

[4]项栋梁.农药经营亟需全面规范化[J].农药市场信息,2014(21):14.

[5].实施农药助剂分类管理势在必行[J].中国农资,2014(2):25.

[6]汪建沃.整治农药隐性成分要出重拳下猛药[J].中国农资,2014(2):25.

[7]常鹏.忻州市农药市场经营现状及监管对策[J].现代农业,2014(2):55-56.

[8]袁丽松.农药管理工作现状与监管对策探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1):7-8.

[9]李建波.农民使用农药的现状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3(6):42-43.

[10]高桂玉,张启霞.浅谈新常态下对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6(1):105-107.

[11]王小娥,高升成.及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使用与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92-293.

[12]乔慧,王旭,张曼,等.食药警察制度的背景、现状及国际经验借鉴[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66-71.

[13]白小宁,刘绍仁,吴厚斌,等.我国高毒农药可追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4(1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