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十篇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十篇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39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1

――爱因斯坦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大脑发展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给予丰富的刺激会发展得更完善。然而作为父母却过于关注宝宝学习的结果,轻视了学习的过程。其实让宝宝学会独立思考,是他一生最大的收获,我们要做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人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要陪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多向宝宝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宝宝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宝宝发问。向宝宝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宝宝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宝宝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向宝宝发问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了“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引导宝宝提问

一张脏了的白纸,宝宝会提出将它洗一洗;一只洁白可爱的绒毛小狗,宝宝偏要给它画条花裙子;一颗发了芽的蚕豆,宝宝会问:“它为什么会长叶子?”……您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这些我们大人看来荒唐甚至可笑的事儿,却常常在宝宝的脑中闪烁不停?

宝宝对事物提出自己的疑问,那是开始独立思考的进一步的提升。

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一语道破了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地探求是成功的前提。

请宝宝多一些提问,他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此时,您最好为宝宝提供创造探索的条件,支持、鼓励他大胆提问,相信他的能力将在一次次的提问中获得提高。当然,在回答宝宝的提问后,您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或对宝宝的提问进行深一步的发问,引导他思考,帮助他掌握学习的方法。疑问是知识的钥匙。

给予宝宝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关注太多,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其实放手让宝宝自己玩。这并不等于说父母可以对宝宝任意,而是在必要的指导和引领之后,远观孩子、“解放”孩子。自己玩并不是大宝宝的专利,父母可以尝试让小宝宝体验自己“当家作主”的乐趣。

3岁半的鸣鸣正摆弄着自己的毛绒玩具,一会儿扮演熊妈妈,一会儿又充当兔妈妈,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喜欢的游戏或玩具,她总是很投入,能独自玩上很长时间。宝宝对于喜欢的游戏,思维能力也特别的活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玩得不亦乐乎,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这是宝宝独自游戏的开始。千万别打破这个小小的私人空间,让他充分享受独自游戏的机会和乐趣。

允许宝宝犯错

宝宝由于年龄和经验都还少,思维逻辑能力还没发展完善,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但我们必须要允许宝宝出错,用宽容的心对待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不要责备宝宝,更不要对宝宝失望,因为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他总能在一次次错误中总结着成长,在一次次错误中纠正着前进。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2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独具特色的思想,成功者大多数有极具个性的思想,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 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在家庭中,营造思考的氛围,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非常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或以为孩子不懂事、需要大人照顾等而把他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

2 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过程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些?”“你的想法有根据吗?”等问题。用以引发孩子的思考。

3 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尽管如此,父母仍要抓住他们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们深入地“阐述”,使他们尝到思考的乐趣,以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3

一、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探究式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单线推进的结构,学生发散性的猜测与计划会拘束于探究的方向,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导致独立思考能力被弱化。

1、教学结构的线性

很多老师喜欢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小苏打和白醋两种物质后,猜测混合的变化,并将两种物质混合,观察混合后的变化,并研究产生的气体等,是典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过程。

教师将科学思维定向前行,从提出科学问题,到做出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求证等,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事实上学生也无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为探究过程已经被精心安排,学生只须跟进教师设计的环节就可以了。

2、研究问题的单向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观察马铃薯一沉一浮的现象,猜测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如何研究两种液体,进行实验探究液体,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新液体。

教师精心设计推进的问题,对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考虑得很到位,紧扣着预设的教学目标,弱视了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表现,导致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被老师牵着走,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局促。

学生的科学思维受制于课文内容的限制,研究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上,这固然能够满足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但却不深入探讨学生提出的一些其他设想,乃至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科学思维走向封闭,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直接被忽视。

3、小组探究的从众

我们在组建探究小组时,会选择能力强的孩子当组长,即使有些科学教师是轮换的,也给实验小组定下了很多的规则,殊不知正是这些规则堵住学生爱发问的嘴,牵住了孩子爱想象的脑。对于一个问题,思维反应快的学生马上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思维反应较深入的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跟着思考,或不愿意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达不到真正自主参与的目的,一部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几乎等于零。

我们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不合理设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依赖于团队的思想,包括小组的观察记录,一组一张的记录单,也使孩子们的思想未独立就先融合,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分工独立,又有团队合作的效果。

4、探究材料的搭配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我们会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探究材料,探究材料会紧密围绕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逐渐出示,从观察活动开始,结构性材料局限了自主的探究学习。学生因材料的设置失去了思考与探究的自由。

科学老师精心准备上课,做好大量的课前材料准备,十二组的研究材料还要多准备几组,以备不时之需,但这样的准备只是为了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而用的。多个的探究问题,多线的探究活动安排,必然要求多种多样的实验材料,而实际在科学课中能为学生准备一套实验材料,已经算相当不错了。这样紧密的材料,如何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乃至支撑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孩子们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我们在探究学习中既重视合作与团队,亦不能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是源自于个体的科学问题的。

浙江大学教育心理教授曹立人一再强调,科学是需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我们让孩子们了解事物的双面性乃至多面性,这能将他们的思维提升至哲学的范畴。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那我们的科学教育,只能是大脑智力教育的一半课程。我们最终丢弃的是另一半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1、自主的探究――开放科学探究的主题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我们先出示两种物质,然后直接混合两种物质,学生观察科学现象,根据现象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指向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些学生会想白色粉末是什么?有些学生会思考发生了什么现象?还有些同学会思考大量气泡破裂后的气体是什么?等等。

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探究化学变化的各个阶段的物质与现象。学生的思考就会形成多个方向,有些学生会研究混合的现象,有些学生会研究变化前的物质,有些研究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我们将科学探究主题,从封闭的单一化走向开放的多元指向,这样,让孩子们真正考虑想研究什么?学生只有在研究了某一项内容后,才发现也需要其它项方面研究的支持。

在种子发芽的三篇课文教学中,我们的探究学习仍然可以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思考种子发芽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师生的假设与猜测,了解到种子发芽现象可能与温度、水、空气等其他因素有关。然后选择自己研究的主题,完成某一项因素的研究,通过这项因素的研究,发现还需要研究其他项因素,探究走向完整。

我们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时候,首先就是要释放探究的主题限制。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某一项因素后,会发现仅仅一个方面是不够的,从而会研究其他方面,我们不必担心学生的探究会不完整。我们没必要框死探究的主题,这跟科学探究精神是相违背的。

2、自由的探究――充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团队与个体的关系。研究个体在团队中应该存在自己的思想。

先有研究个体的思考,才有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对话,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作用。我们要不要剥夺每一个孩子的表格记录能力?我们要不要剥夺每一个孩子做实验的能力?我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在参与研究?学生是不是只作为一个科学探究过程的看客。

个体思维的缜密必须从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开始,学生必须从设想开始,思考问题,思考材料,思考合作,思考记录,乃至同他人、老师的研讨。

所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必须做好研究问题的细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学生如果要研究小苏打这种白色粉末物质,就必须探究小苏打的物理属性,小苏打的资料学习,小苏打的实物观察,小苏打的化学性质等。

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之前,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合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候,始终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学习,在讨论中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而且对科学实验中的问题可以设计得简单一些,使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优秀的合作者一定是个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充分合作,才能为合作学习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才能获得学习伙伴认可。

3、自助的探究――拓展科学探究的材料

科学的学习离不开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开放性的设置,对于材料的组合要求更高。

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小苏打,这样很难让他们进行个体的细致了解,我们需要提供给每组简易显微镜,还有对比的面粉材料,因为小苏打和面粉是密切联系的两种物质,我们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科学资料的学习,这样的科学观察活动真正触动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拓展科学探究记录单,除了细致的考虑科学探究记录单内容,更需要个人记录单和小组记录单。

我们需要优化丰富材料结构,我们在提供的材料数量上,要满足个人与团队探究的需求,提供的材料种类上,要满足探究的发展与深入。

提供简易显微镜,能让观察更深入,提供相关科学资料,能让孩子们对两种物质认识更全面,提供个人记录单,能够让学生具有独立的资料学习基础。

提供电子温度计,可以更深入了解混合时候的温度变化,提供电子称,可以观察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等。

提供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可以进一步观察阻燃、助燃、可燃的区别,进一步认识未知气体的特性。

老师们总是害怕准备材料的数量,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材料是否适合学生个体开展真实的探究,教师设计的材料与孩子们思考的材料有差异,这个过程需要孩子们思考认识,而不是剥夺给予。自助式的材料,才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认识所需要的材料。

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终点

只有属于孩子们的探究,才能是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成长的摇篮。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必然走向团队和个人相融合的探究教学。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反而在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总是让孩子沿着教学设计前行就可以了。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这节课了解了什么?”在老师为主的主题探究下,孩子的创新精神是很难形成的。培养独立的人格,至少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有辨明是非的能力。这才是科学启蒙。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自主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49-01

在教育一线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孩子,经常通过家访的形式和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总是担心: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太差了,啥也不会干,长大了怎么办啊?在幼儿园很多孩子表现也是如此,遇到困难总是会说:“老师,我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很值得我们教师和家长去思考。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基本的国情决定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的家长将孩子捧在手心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掉,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真正成了当今社会的小皇帝!又何谈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样一味发展下去孩子有将来吗?我们祖国的未来又会怎样?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我们对孩子的爱像大海,是宽大而无私的,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有了有思想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明确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重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创造条件的前提不能消极的完全建立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让孩子有“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我们要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做法,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从小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孩子在呱呱坠地后,随着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什么都不会做到能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必然的规律,入园前,家长就应为入园做准备,让孩子自己学会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等等。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也可以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有时在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去画画,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也学会了安排计划。

(二)教师应该怎么做

1.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小班一开始,就应该从常规教育抓起,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抓住一日常规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创造机会,提高条件,让他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2.和孩子做朋友。我们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伙伴,认识的只有布娃娃和动画片里的喜洋洋、灰太狼。有的孩子刚入园,不是害怕说话就是不敢说话或者干脆不去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更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玩。可见,培养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首先要蹲下来讲话,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然后要做他们喜欢的“孩子王”,将爱融入到小朋友的心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有说有笑,体验了交往的快乐,同时形成交往的能力。

3.搭建爱的桥梁,随时和家长沟通。我们要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家访、打电话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真正做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去表扬,经常对孩子说:“你做的真好!”“你最棒!”“你长大了!”“你真能干!”

4.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1)教师应当有目的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介入。

(2)在平时开展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完全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选择活动内容、选择角色、选择伙伴。

(3)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玩具的分配,也可以发挥想象,让游戏能够得到生成,充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4)在晨间接待、讲故事、音乐表演、户外活动等方面,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5

湖北省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校外硕士生导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法特聘主讲教师,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秘书长,武汉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沈爱华先生是著名的专家型校长。作为语文特级教师,他曾参与“新课标”语文教材的编写;作为教研专家,他曾引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对于阅读、对于课堂教学、对于学校教育与管理,他也有独到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记者(以下简称记):沈校长,您是研究基础教育的专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深入的研究,您认为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首要课题是什么?

沈爱华(以下简称沈):我认为,作为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要课题都是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学生观。

记:儿童观和学生观都是严谨而复杂的学术概念,请您浅显易懂地给家长们解释解释,最好举例说明。

沈:比如,家长应该约束自己的权力,给孩子更多自主性。我常跟家长开玩笑说,应该把家长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这里所说的“笼子”,就是法律规定的儿童权利和孩子成长的规律;也就是说,家长要行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同时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具体说来,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自,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主思考、主动选择等习惯,而不是代替其思考或选择。

记:难道家长不允许孩子自主思考和主动选择吗?

沈:我常给家长朋友们讲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位家长让5岁的小孩独自去小商店买一瓶酱油,出门前反复叮嘱孩子,到了小商店要说“阿姨好”。没多久,小孩把酱油买回来了,但他没喊“阿姨好”。家长疑惑地追问,为什么不讲礼貌呢?孩子诚实地回答:“卖酱油的是个男的。”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寓意深长的现象。不少家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希望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或选择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孩子,不管孩子反对还是赞同。家长们这样做,无形之中就已剥夺了孩子的权利,至少是忽视了孩子是独立个体,忽视了对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等能力的培养。

记:家庭教育恐怕离不开适当的灌输吧?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怎么会知道呢?

沈:家长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选择本身没错,但不应完全代替孩子选择,而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引导和理解。面对孩子学习、成长过程的许多问题,家长很多时候大可不必自作主张,完全可以平等地与孩子进行对话、沟通。比如常问孩子:“这问题你是怎么想的?”“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去做呢?”等等。在我看来,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从“权力时代”向“权利时代”过渡,凡事替孩子做主的包办式家长将越来越不受孩子欢迎。

记:这方面,我也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段子:学校组织春游,一名女生穿得很厚。同学问:“今天不冷啊,你怎么穿这么厚?”那名女生回答:“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请沈校长举例说明,家长滥用权力,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沈:那我就举《红楼梦》里的例子吧。我痴迷《红楼梦》,已读过数遍,至今仍会时常在睡前翻一翻,更喜欢从教育的视角和权利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巨著。贾宝玉没正经上过学,考前也只是临时抱了一下佛脚,却考了乡试第7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我认为,贾宝玉创造这个奇迹,不是靠天分高,而要归功于他爱读杂书的好习惯。当然,读杂书是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但贾宝玉后来为何又要出走?其中一大原因是他受到来自父亲的约束太多,父子之间的对抗过于严峻。贾宝玉喜欢读诗,喜欢读戏剧等杂书,可他的父亲却只要求他读应试方面的书;他喜欢林黛玉,却娶了薛宝钗;他在这个家里得到了爱,可他的权利却经常被剥夺……贾宝玉不是在逆反自己的父亲,而只是想做一个独立的自己,却做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宝玉的悲剧是他父亲滥用权力造成的。

记:家长也曾是小孩,也曾向往自由、快乐,怎么就不理解孩子呢?

沈:这个问题问得好!《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小说是我喜欢的儿童文学佳作,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欧阳校长组织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家长会。她在家长会的会场播放家长熟悉的儿时歌曲,张贴反映家长儿时游戏的照片,将参会家长带入他们自己的童年时代,回味他们自己童年的快乐,再请家长思考,如今的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吗?让家长由己及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式家长会,同时也提醒作为读者的家长,应该如何当家长,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记: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在哪些事上尊重孩子的权利?

沈:权利不是具体的一件事,而是一种权利意识。其实,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就是家长在跟孩子交往中不要随便用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来强迫孩子,而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独立选择。

记:如果孩子的思考和表达不够全面,选择是错的,家长也要尊重吗?

沈:未成年人不可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是法律规定的。现实生活中,家长给孩子权利,不是完全让孩子自我管理,要在互动中教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分歧和矛盾,家长要多跟孩子商量。这样的商量,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契机。

阅读习惯受益终身

记:您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专家型校长,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阅读体验,并谈谈您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看法?

沈: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个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并没有很好的阅读条件,周末能到镇上花三分钱看一下午的连环画就是我一个星期都在期盼的美事了。当年家里也只有《水浒传》《岳飞传》和《三国演义》等少量的书籍供我阅读。由于课外书少,这些书我都读了好多遍,章节几乎都能复述出来。这些宝贵的阅读经历使我爱上了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记:现在您身为一校之长,工作繁忙,还能有时间阅读吗?

沈:现在白天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但我每天睡觉之前都会读书。阅读是我进行教育思考的基础。现在我不仅读书,结合科研工作的需要,还会登录期刊网,大量阅读科研论文。每天早晨,我大概5点多钟就醒了。这个时候头脑特别清醒,也是我一天中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段。有什么疑惑,我会马上上网查资料,然后继续思考。下午6点以后,学生们放学了,老师们下班了,这时候校园里非常安静,我就会写点东西。我觉得这三个时间段特别有意思,一个是阅读时间,一个是思考时间,一个是写作时间,掌握了这个规律,我就会利用它做点事情。

记: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作用?

沈:阅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喜欢阅读的学生即使当前成绩不理想,但未来发展潜力是极其巨大的;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尽管当前成绩拔尖儿,但将来发展会缺乏后劲。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孩子的领悟理解能力、想象力、思考能力以及专注品质,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所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为他们将来的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学校每天早上会有专门的阅读时间段。如果您进入校园,会发现校长、老师和学生都在阅读。我想,等孩子们长大了,这将是他们生命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的阅读习惯会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

记: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以学科为主,还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

沈:阅读应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师规定的阅读书目,第二部分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孩子的课外兴趣,家长应该鼓励,带孩子去书店,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必限制。

成长平台六大支柱

记:您在工作中一定接触过许多家长,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沈:家长要处理好亲子关系,要点就是刚才谈过的,家长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甚至要捍卫孩子的权利。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既然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更多自由,让孩子享受自由、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上亮丽的底色。这里特别提醒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引导、鼓励孩子养成广泛阅读和积极思考的习惯。有了这个基础,家长就不需要担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记:您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类似的题吗?有没有具体的事例?

沈:我儿子读高中一年级时成绩中上等,每次重要考试,按学校的测算,大致在“一本”线上下。高二前的那个暑假,他突然向我提出,他想学艺术,参加艺考。起初,我很诧异,未置可否。让我想不到的是,儿子后来居然主动找到他的班主任,让班主任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我马上向儿子表态:“我尊重你的选择,但你一定要对你做出的选择负责到底。”

记:遇到这样的事,恐怕很多家长做不到尊重孩子的选择。

沈:是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成长。这样是不对的,家长要改变。我常说,孩子99%的转变,往往就来自家长1%的改变。意思是说,家长做得好,会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巨大作用。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权利,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家长才能真正理解爱孩子的意义,才能真正处理好亲子关系。总之,我认为未来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同时尊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权利,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培育权利主体。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

记:华中师大附小的办学理念是培养阳光少年和未来领袖。听说您曾用“六个一”来概括教育的要点,且同时适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人称之为“成才平台的六大支柱”,能具体讲讲吗?

沈:好的。所谓“六个一”,是指老师和家长培养孩子的六个要点,具体如下:

培养一个习惯:阅读。家长要配合学校和老师,成为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引路人。一个喜爱阅读的孩子,必然能够从阅读中养成未来领袖的气质。

坚持一个项目:运动。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的未来幸福就很难实现。运动习惯要从小培养,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指导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组建一个团队:交往。无论怎样,孩子在班里都要有几个好朋友。这就是好友团队。团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培养情商、合作精神,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这是未来领袖必备的素质,家长要带头为孩子组建交流性学习团队,让孩子有自己的好伙伴。

强化一种意识:善良。家长要把善良的种子尽早种在孩子心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关键时期。在与人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冲突,甚至肢体冲突。孩子挨打了,家长要教会孩子善意和包容,而不是去做同样错误的举动。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正能量,即善良。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6

对此,我有点感到疑惑不解。有一次,我对班上一位优秀学生说:“这题很简单,你稍加思考定能自己寻得答案的。”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学生对我说:“不是你们时常跟我们讲,遇到难题要问,还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的吗?况且我们问还能得到你们的表扬。”他的一番话使我懵了,这也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问”总比“不问”好吧,这是肯定的,可是这个“问”也应该有个度呀,明明只要通过自己一点小小努力就能解决的,他们也不愿意独立思考,长此下去,这些孩子必将缺少一种探索难题的精神,实则也是在磨灭自己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呀。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赶紧及时去培养孩子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实则是培养他们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

可不是吗?我们的语文作业、试卷也经常出现难题,我跟孩子们讲大道理,可孩子们并不感兴趣,只是点头,敷衍了事。面对二年级的孩子该如何培养他们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小,形象的人物、动物孩子都特别喜欢,灵感就在那一刻喷发了,我激动万分:“难题它们都是老虎,我们都是武松,我们来个武松打虎吧!”上课时,我带着孩子手舞足蹈起来,嘴里还不时发出“我是武松,哈、哈、哈”的叫喊声,二年级的孩子高兴极了,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就一下沸腾了!

紧接着我与孩子共同学习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我让孩子看着课题提问,二年级的小不点很快陷入沉思,教室里安静极了,很好,独立思考已经开始,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不依靠别人,完全凭借自己独立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不一会儿,有个小家伙站起来:“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呢?”我立刻给予了这孩子肯定:“这个‘小武松’不错!”,紧接着我又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呢?”孩子们又陷入深思,不久教室里小手林立,其中一个“小武松”站了起来回答:“因为它想要飞!”

对于小学生,我们要充分重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或者发现新事物,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仅仅想飞吗?如果不会飞,想想小鹰会怎样?”我继续引导孩子。“不会飞,只能待在地面上,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不会飞,就抓不着猎物,自己饿死了!”“不会飞,等待他的就是死亡之路!”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物学习本领的小故事,给大家讲讲!”教室里继续沸腾着。“小猫跟着猫妈妈抓老鼠!”“鼹鼠打地洞!”“老师‘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我们学习也是为了将来掌握本领,将来很好生存。”我忍不住为这孩子鼓掌,说得太好了,就在这一刹那,孩子自然明白了学习的基本道理,这就足够了!“是呀,小鹰学飞就是为了生存呀,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那是很宝贵的,也只有拥有高超的本领,才能好好生存下去,所以老鹰为了让小鹰将来很好生存,带着小鹰学飞行。你觉得小鹰是个怎样的孩子呢?”“为了生存,苦学本领的孩子!”“小鹰热爱自己的生命!”“小鹰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勇于高飞!”……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7

关键词:独立思考时间空间方法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问学生:“你懂了吗?”,“你会了吗?”学生每每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会了!”但在作业、板演中,又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不禁思索:孩子!你真的懂了吗?你真的用心思考了吗?《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思考”是数学学科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希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教师“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将失去生活的最大乐趣。”

由此可见,是否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有没有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谈谈认识。

一、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

数学并不神秘,就在你我的身边存在着,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着。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学生时常感觉数学很“难”。特别是看到“思考题”、“拓展迁移”等这些字眼时,就心存余悸,“绕道走开”。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从基础着手,处理好每堂课的每一个例题,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真正懂得每一个题目。如,(三上)教学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明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即知道什么,求什么)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其次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羽毛球(一捆代替1筒,1根代替1个)每位组员都动手分一分,说一说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有的孩子说:“先分给每班2筒,是20个;再把余下1筒拆开10个与另外的2个合起来12个分,每班6个。”也有孩子接着说:“剩下的1筒拆开10个,刚好每班5个,另外的2个每班1个。”通过这样的操作和交流,学生是真正地弄懂了。

二、留给独立思考的时间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可能长时间认真听教师讲解,会产生厌学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如,(三上)第4页想想做做第5题:48人打乒乓球。(1)如果都参加单打,可以分成几组?(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看图,了解题意。接着留下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把发言权留给学生,让他们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解决第(2)问的时候,除了想到“如果都参加双打,可以分成几组?”外,居然有的孩子提出:“有的人参加双打、有的人参加单打,一共可以分成几组?”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我很惊讶便追问:“你打算多少人参加单打,多少人参加双打?”全班的孩子都开始假设起来。虽然可以引导孩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想,可我认为还是让他们自己去猜想、去感悟比较好。不仅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好地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喜欢数学,爱上思考。

三、给予独立思考的空间

孩子的思维信心来自于自身成功的内在体验,“我很棒!”、“我能干!”、“我聪明!”,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我们要放开手,给孩子充足的思考空间,才会更喜欢思考。一题多解或开放性的问题,能启迪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如,(三上)第10页第5题:一本《故事大王》共64页。男孩说:“我4天看完这本书。”女孩说:“我准备6天看完这本书。”(1)男孩平均每天看多少页?(2)女孩每天应看多少页,你能帮她安排一下吗?第(1)问,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顺利解答。在解答第(2)问时,自由列式计算:64÷6=10(页)……4(页),组织讨论:如果每天看10页,6天能不能把这本书看完?中等生说:“6天不能看完,7天不就看完了。”“7天不行!准备6天看完的。”“对,天数不能变!”孩子们开始争执起来,余下的4页怎么办呢?一位优等生说:“把4页安排在最后一天,看14页。”他这一说不要紧,孩子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水,涌现出来。有的说:“第1天看14页,后5天每天看10页。”有的说:“前4天每天看11页,后2天每天看10页。”还有的说:“前5天每天看11页,第6天看9页。”还有的孩子分得更细致。这样的练习,能更好地打开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孩子都很聪明,其独立思考能力是无法估量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就会更聪明。

四、积累独立思考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能力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力争在数学教学中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并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数学思考的目标。让学生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炼,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新课标》强调的基本思想方法有:转化、数形结合、模型等;解决问题策略有:画图、列表、举例等;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以课标为航标,并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慢慢形成基本策略和活动经验,积累思考方法,积蓄后续力量。

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8

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青春期=心理断乳期”。作为父母,应该很高兴地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不是紧张、焦虑、抱怨和恐惧。因为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是童年到成年之间的过渡,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桥梁,是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1.有了独立意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2.有时出现莫名的忧郁、烦恼,又不愿和家长、教师倾诉。有些孩子开始记日记,但一般会藏起来。

3.喜欢交朋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他们会尽力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时候是改正缺点的最好时期。

4.有时会出现逆反心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父母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呢?

1.有理可以申辩。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如果孩子长期压抑,想说的话不敢说,就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再说,爱顶嘴的孩子往往很有见识、智谋,将来可能很有作为。

2.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更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

3.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同时,如果家长自己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错误,给孩子做出表率。

4.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时,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换位思考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5.不要总是拿学习说事。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已经很累,本想回家清静清静,父母又问学习,孩子会很反感很烦,不如闲聊,说些孩子喜欢的话题,不仅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还能有效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

6.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爱面子,家长不能不分场合地批评他们,特别是不能当着同学、朋友的面批评他们。一个完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就像是“死了面”,破罐子破摔,任何教育都不起作用;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是积极向上的,教育是有用的。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合理就采纳。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精神,特别是责任感,又顺应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为他旺盛的青春提供了“用武之地”。

8.即使是批评,也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心。所以,有些话最好不要对孩子说: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2)你怎么这样笨。

(3)少唆,闭嘴。

(4)求求你了。

(5)揍死你。

(6)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9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篇10

劳动助长孩子身体发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劳动主要是双手的劳动,手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机体的发展,尤其能促进脑的发展。在幼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家长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早期劳动能力的培养,如扣扣子、穿衣服、系鞋带、洗袜子等,可以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能力。还可通过帮妈妈拿水杯、摘菜叶、拿扫把、提生活用品等劳动,促进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协调各种生理器官活动。

劳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研究表明,手脑并用的劳动训练,是发展思维智力的良好手段。因为孩子参加诸如洗碗、叠被子等家务时,需要用手触碰碗碟和被子等东西,用脑去思考如何洗才能干净、如何叠才能整齐等,这些刺激的增多,会使得孩子的脑细胞在数量和体积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育,对智力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也是这样,从小就做家务、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有才干,在智力上表现出更加聪慧。

劳动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在当前“421”模式的家庭中,幼儿的事务均被父母“包办代替”,如吃饭、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忽略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孩子终究要面向社会、走向独立,孩子将来的工作,即使是脑力劳动,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体力劳动。所以,从小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但能给父母分担些家庭负担,还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