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17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是一门联系古今、承载文化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及人文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历史性问题。然而,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才能让学生摆脱“背”历史的错误学习方式,是需要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学生理解和获得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成为了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同时新的课程教学已不在把专业性的历史知识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而是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科书在选材上也浅化了一些概念及理论知识的阐述,而选择了更有时代性、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些改变均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其它方面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当前学生的发展特点。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努力,学生的自我分析判断能力逐渐增强,学生已经开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老师的一些见解,敢于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这些方面是我国教育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面高素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趋势。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作为已经发生在过去的事实,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及历史性问题时,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个历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更清楚深刻的了解和历史。例如在讲解“共产党主张和平解西安事变”这一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政局形式,让学生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思考如何看“西安事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共产党是以大局为重,和平结局“西安事变”。这将讲历史事件跟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讲解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2.引发多角度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但这并不等同于知识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发多角度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从多角度提出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分析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用“脑”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根据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3.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练结合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一些知识点学生必须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够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材除讲解重要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计一些有效地练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历史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一些选择题时,可以将题拆分成4个知识点,将一些重要知识点转化成简答题或者分析题,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丰富历史问题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解历史问题,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宋学英.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J].现代阅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81-01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高考要求,还是人本身的发展需要,历史教学都重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那么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个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谈几点个人体会和看法,敬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渗透时政材料,密切联系现实

从历史的角度看,理解过去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使之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时事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素质,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好拓展学生的思维范围,增强思维能力。如我在讲述中日建交的历史时就引入了近几年有关中日的时事材料:中日关系一直是时事热点。纵观中日交往的历史,从中日建交到近几年两国的摩擦——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事件。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可设计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你是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摩擦”?你认为日本政府应该怎样做?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形象展开历史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运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始末,以达到识记历史知识点。如在讲述美国工业革命一节时我运用自制图片教具和叙述故事形式再现美国工业革命的动态历史情境:把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一组图片挂出,叙述出首先在纺织部门开展的技术革命情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工业革命最初的情景。然后,我提出当时的机器大多以水力作为动力的。如果遇到干旱天气,没有足够水力推动机器怎么办?创设了一个议论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出动力部门技术革命的话题,再挂出原始蒸汽机、钮可门蒸汽机和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图片,再次出现动态历史情境,并指出钮可门在原始蒸汽机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阀门,改变原先要熄火来控制蒸汽量,使得活塞能上下运动,带动重物上下运动;而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卧式,并变以前蒸汽机的接线运动为曲线运动或图形轨迹运动,导致各种运输工具的发明。使学生通过情境的刺激,也就是讲通过感觉器官得出事物的属性,深入到知觉了解事物的整体,引起对事物的注意,有意识地注意帮助良好记忆、也就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通过顺时顺向思维,让学生对美国工业的各个环节中具体机器发明过程、发明人物乃至整个工业革命进程进一步得到识别和记忆。

三、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

四、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一、在课堂上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揭示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心理过程,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思维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它对于人们的整个心理面貌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思维训练活动,学生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生独立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运用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物质发展的最高成就,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作物质“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和总结历史规律,学会从历史现象中概括出其内在联系。把所学的历史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提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然后再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后交流与反思。例如在讲《社会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节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完成这一主要任务都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经过分组讨论之后,归纳出问题的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使中国稳步地由一个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为完成这一主要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节时,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很快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总之,在课堂上要精心设疑,问题的提出要形式多样。在科学探究中,提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利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设疑、提示、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有时候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作分析问题和思维方法的示范讲述,把清晰的思路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指出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有时可以让学生讲出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给其他学生以启迪。例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一节时,学生对关于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不理解,可以对学生进行点拨,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太平天国兴起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经过分析讨论之后得出结论: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官吏的横征暴敛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客观原因。鸦片战争的主观原因是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这样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层层递进的指向结论,使学生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09-01

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所给的历史材料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认识考察历史,而且在认识观察现实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

用。[1][2]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应培养的诸多能力中,历史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要谈的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诱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首先,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例如,在讲到罗斯福总统为使美国摆脱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时,联系到我国建设的三峡大坝工程和在农业、教育方面采取的许多惠民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讲到美国历史中“西进运动”时,可以联系分析我国西部开发的意义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进行这样的联系比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遥不可及,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的。

其次,教学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讲到斯大林时代苏联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时,可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补充一些数据、图片、评论等资料;讲到辛亥革命的结果及教训时,可引用鲁迅的《药》《阿Q正传》等。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3]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课文,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把语文的阅读分析迁移到阅读历史教科书。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要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巴尔扎克说过:“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环环相扣的历史问题,步步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设置上,要始终把握新课程理念的三个基本原则进行设置问题:(1)形象性,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2)情景性,唤起学生探究深思的渴望;(3)参与性,不是把问题设置的越难越好,而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使学生机会均等,人人参与。

(二)多问善问,激发质疑。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视野开阔,求异与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与表现自我。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完全可以在钻研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但要“善问”,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继而设计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互相释疑的过程,会再次掀起思维的浪潮。

(三)开展讨论,多元交流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讨论是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开展讨论,学生发表了对历史问题新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问题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开展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课堂讨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并成为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不可流于形式。讨论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资料的准备,而且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效组合;讨论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并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敢说都能说;讨论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所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精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如在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普林西普应该这样做,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并联系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让学生们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4]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出校门后,应用于实际生活打下基础。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一、扩充延伸,拓展广阔思维

历史有自然的历史,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由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是复杂而多样的,因此决定了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广阔性,历史知识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总结,内涵十分广博,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应有一定的广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联系和历史信息的准确度,系统地考察分析,避免片面性、狭隘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又要看到各个部分和各个细节;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静态又要看到动态;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未来,做到知彼又知己。同时还要同中求异,把握事物的个性特点;认识事物的特殊规律,异中求同,把握事物的共性;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讲完“义和团运动”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中国近代历史还有哪一次类似的运动”,学生会立即回答“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两者有什么异同?”这样不仅做到了同类知识相联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两次运动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注重扩充延伸、综合分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夯实基础,启导深层思维

历史基础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基础历史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历史学科能力的养成,历史学科能力是深化认知和灵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的主线,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奠基,头脑中储存的历史知识贫乏而单薄,就无法活跃思维,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途径。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透过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善于揭示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个问题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线,时间跨度、知识跨度非常大,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认真分析归纳,才能得出圆满的结论,即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中法战争使这一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后的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这一程度大大加深;直到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透过这样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深层次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程序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过程中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并逐渐升华。

三、巧设障碍,培育独立的思维

历史本来就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信息。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历史信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教师可给学生设置障碍,诱导学生思辨,培育独立思维。如讲完“罗斯福新政”一节后,教师可设问:“为什么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呢?”待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可有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因为罗斯福新政是用国家政策干预经济的方法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很快他们既弄清教师的“错误结论”的原因,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带来了生产盲目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这样,既使学生深化了知识,升华了理论,又培养了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应学会问“为什么”,善于质疑,大胆质疑,自己动脑寻求答案,不祈求现成的结论解决问题,而是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四、诱导争论,激发批判思维

独立思维再进一步表现便是批判思维,即对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观点或答案大胆质疑,提出异议。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地在分析批判,在扬弃中决定取舍,以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哥白尼不敢于对教会“地心说”大胆质疑,就不会得出“太阳中心说”的结论。布鲁诺不自觉地把批判思维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就不能在“扬弃”中获得最新的思维成果:“太阳也不是绝对的宇宙的中心。”多少事实证明:“一个把自己思维局限于常规的思维界域内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全新思维结果的。”因此在教学中,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讲完“”后,可这样提问:“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如果袁世凯不背信弃义出卖维新派,那么变法不会失败,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观点对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假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那么慈禧太后就不可能发动,变法不至于失败。”有的学生认为:“当时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凶猛,他们强烈反对变法,而维新派力量薄弱,这才是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应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及时点播,诱导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争论中形成了统一,而且很快获得正确的结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而袁世凯告密,只是加速了变法失败的进程而已。通过此法,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变换形式,训练灵活、敏捷的思维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提出问题 历史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等特点,加上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广,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初中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研究学生,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结合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提出问题,问题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三、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提出问题的前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学生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理解就会迅速,记忆就会牢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情感引导,要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无压力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图片、图表、教学电视和幻灯等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步入大课堂,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学生参加并考察古遗址、文物或古代名人故居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历史知识的表象储存,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疑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这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把握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与方式,激发历史思维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教师应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提问,适时、适度地启发,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森林到亚洲草原,为适应草原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原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六、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模式理论性政策性思想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挑战的需要,是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是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关键,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如何改变教育现状,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谓创新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靠后天奋发学习,培养教育的结果。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历史课具有理论性、政策性、思想性、时代性和教育性强的特点,而在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查阅工具书和翻阅资料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2.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同当今国际形势相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即培养学生善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4.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创新思想的培养主要靠教学目标来实现,因此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发现并启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它的关键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个性的主体、时间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高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恰当的帮助。启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环节如下:

第一,激励动机。动机是学习构成中学生情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机一旦产生,就会有这种动机引起的行为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机特别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类内部动机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意志就越坚定,学习时要求迅速准确解决认识矛盾的探索就越自觉,学生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励动机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首先要通过创新学习情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课前情感“备课”,不仅要深入理解材料,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思想感彩,揣摩恰当的表达方式,考虑课堂教学的情感气势,把握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感波动起伏,而且要注意控制引导学生的情感的发展方向;其次,精心设计“开场白”。教学切入点应当有“新、奇、巧”的特点,能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抒情激励,激起学习欲望,调动学生情感,最后是创设问题情境,具体的情境可唤起人的情感,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念,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或演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

第二、主动探索、探究。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内容的感知。理解是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此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利用“激励动机”带来的学习上的愉悦、亢奋,使情意发展为认知发展服务,进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这一阶段要为学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凭借或话题,让学生读课文、查资料、讨论发言、主动探究。

第三、“主导”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疑点、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有关资料深入浅出地加以归纳总结。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体现,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明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形成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规则,以身作则,选择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要灵活更新,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并且师生要共同创造优雅的课堂环境。其次对课堂特别是产生问题的时候,给予有效的控制,使之得到及时的处理或使之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如课堂上某个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可以用眼神、停顿等信号提醒或警告,在学生注意力下降时用幽默、笑话等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表演、小竞赛等活动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体现一是要“精”讲,使学习目标深化、升华,二是驾驭、控制课堂。

第四、反馈交流。反馈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同时贯穿于其他各阶段之中,可采用学生自结、自测、互相提问、登台复述、讲故事、写历史小说与论文等方式进行,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下一步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每一次反馈都是课堂教学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或肯定、或引导恰当把握。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种反馈结构,其突出的优势,是强化了课堂教学要素间的联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意结构的作用,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激发有境,训练有法,巩固有序,反馈及时,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学素质。

当今中学的历史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恰当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异彩纷呈的综合性艺术,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完成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的迫在眉睫。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懂得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把历史学好、学透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今,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学生潜能、素质和能力的培育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越到位,学生的逻辑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越好,对新事物的认识和领悟能力就越强。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我们理应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二)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69-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也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实践新课改理念的主要教学阵地。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光是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1.巧妙设置设问,开启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并非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质疑能否激思,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高而可攀、循序u进、富有启发的课堂设问,有利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也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2.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教师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3.善用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是揭示事物间的矛盾,把握事物内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任何科学的认识都离不开比较,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更决定了比较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的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空定位非常严格。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性,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打破常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题。但人们在思考、认识问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倾向性心理准备,这种心理上的“惯性”,会严重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其思维活动处于休眠状态,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结果学习效率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经常改变教学模式,多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学习情境,还要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聆听学生“古怪”、“刁钻”的问题,以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

4.1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大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探究,以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独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例如,讲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一课后,在分析了“当今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之后,向学生提出:“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你理想中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等,有的答案并非唯一,却饶有趣味、发人深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争论和探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4.2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如果说正向思维是由因导果,那么逆向思维就是由果溯因。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解决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假设性推测的题目,启发学生从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发展。培养逆向思维,可以丰富学生想象,开拓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了珍妮机的发明后,向学生提问:假如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会不会像英国那样引起工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呢?为什么?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