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武术教学总结十篇小学武术教学总结十篇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09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将武术课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由此确立了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掌握武术运动和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推广武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等13个地(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相关文件要求,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调查表》,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专家和教授的建议,最终确立3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即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664份(领导100份,教师264份,学生300份),回收644份,回收率99.5%;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8.8%。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11.5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类和排序。

1.2.4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江苏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校分管体育的校长等进行访谈,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交流,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

2.1.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状况

表1显示,对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有34所中小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武术课,占总数的40%;有52所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没有开设武术课,占总数的60%。这说明江苏省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开设武术项目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目前,江苏省每个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表2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活动为主,占总数的62.5%;班级间武术活动偏少,占总数的9.4%;但兴趣小组的占28.1%,这说明学校组织课外武术活动占主要地位,而班级间活动的比例偏低,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武术活动内容。另外,在武术课外活动时间上,30分钟以内的占40.6%;30~60分钟的占37.5%;60~90分钟的占21.9%,这说明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偏少,不能保证学生练习兴趣的持久性。

2.1.2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对《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分析

表3显示,尽管江苏省教育厅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把开展武术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说明,但是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江苏省26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52名小学体育教师表示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占总数的40.6%;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有37.1%的教师表示理解;而不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的教师分别占21.9%、22.8%,通过与这些体育教师交流发现,在中小学推广武术项目,一是武术专业教师紧缺,二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等,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

2.1.3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表4显示,约25%的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武术教学计划,约75%的体育教师一般能完成教学计划。由此,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意识等因素有关。

2.1.4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表5显示,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参与武术课非常感兴趣占总数的12.2%,较感兴趣占总数的18.6%,另外有35.8%的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这说明中小学开展武术运动的氛围不浓,还须要加强开展。

表6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形式以单纯武术动作练习占总数的50.8%,教学效果较低;有37.3%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武术动作与游戏相结合,教学效果较高;有11.9%的体育教师在武术课教学内容设置上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1.5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分析

表7显示,在调查260名中小学武术教师中,有47名是武术专业毕业,仅占总数的18.1%,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毕业。很多体育教师反映,自己不是武术专业出身,其所掌握的武术技术动作都是通过自学和短期培训获取,对武术理解不深。

2.1.6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情况调查分析

表8显示,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主要是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为主,占总数的95.3%;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这说明非武术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相对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2.1.7江苏省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进行武术表演情况调查分析

表9显示,在调查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中,只有1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团体表演,占总数的14.5%;有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个人表演,占总数的2.4%;另外,有69所中小学没有加入任何武术项目,占总数的83.1%。由此可,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说明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推广过于形式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武术课外活动是武术课上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解程度。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有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何将武术列入体育必修课,对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存在疑惑。

第三,在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提高。能够较好完成教学计划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还有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计划。

第四,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还是以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单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五,江苏省中小学非武术专业教师较多,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第六,江苏省中小学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大型学校运动会上很少有武术项目,这表明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3.2建议

第一,转变学校传统组织体育活动的观念,鼓励班级之间的武术交流,建立武术兴趣小组。以发展武术运动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武术活动。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作为体育必修课的理解程度,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还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一是具有强身健体功能,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修养身心的作用。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与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设立奖惩机制,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和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等要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最终评比成绩相挂钩。

第四,武术课以单纯的武术动作练习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五,武术专业教师紧缺,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武术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合作,接收优秀武术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

第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武术技能。

第七,学校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时要加入武术表演项目,有利于提高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武术运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

[2]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2

武术,也被称为武术或武艺,是一个拳击和武器技术的使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是广大人民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但是近年来,学校的武术教育呈现出萧条的景象。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人们只看中文化成绩、关注升学率,忽视体育课,影响到了武术活动的开展;二是学生对武术的不全面的认识,以及对武术的兴趣等多方面问题,也使得武术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通过对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武术教育实施设想,以期为促进济南市小学武术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历下区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

2.1.1武术课的开设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中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仅占到调查总数的25%。出现这种情况,是现下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学校对武术课认识不足,武术在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武术的顺利发展,首先应该是解决对武术的认识程度,才能使得武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2.1.2学校课外活动中武术的开展状况

课外活动课是除去体育课以外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兴趣班、俱乐部等形式进行的身体活动,在肢体活动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表2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安排中,武术所占比例甚少只有10%。说明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中,并没有受到学校、教师的青睐。

表2武术在课外活动中的安排

2.2当前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现状

2.2.1了解武术的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中历下区小学生对武术了解途径有88.46%的学生选择的是电影和电视,选择小说的比例也占到了37.50%,但是通过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只有18.3%。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现在影视作品对小学生的错误引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且充分利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使学生了解武术的攻防意识的核心内涵,武术攻防之道最重要的是,在进攻和防守基础上对人格、道德、礼义的培养,而不是影视作品中的较为夸张的武林称霸、争强好胜的目的。

表3济南市历下区小学生武术了解途径调查情况(多选)

2.2.2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及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拳击、散打、站立气功、太极拳、少林拳属于武术的范畴,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39.42%和24.0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拳击也是武术项目。这表明在学生的心里认为凡是有打斗类的都属于武术,学生对于武术的范围的界定尚不明确,了解程度还停留在表面,这跟他们的年龄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

2.3学生家长对武术教育的意见和希望

家长已经认识到学习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作用,即能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家长希望学校能够开展武术课程,同时有的家长明确表示:最好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对于任课教师,家长希望是专门从事武术专项的教师担任。在授课内容方面,家长希望散打、防身术等可以防身健体的项目、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表演类组合可以教授给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济南历下区小学武术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武术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材使用方面也不统一,有的学校用的只是自编教材。

3.1.2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是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重要途径,其夸张的荧屏效果和虚构的小说情节让小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而体育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做到宣传。

3.1.3从学生的习武动机上看,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动机不高。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而且学生不喜欢花拳绣腿的套路和器械,反而更喜欢带有对抗性、实战性的散打搏击等。

3.1.4家长希望学校开设武术课,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学校具有专门的武术教师和适宜的教材,并且通过武术的学习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品质,同时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注重安全、有危险的项目需考虑。

3.2建议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3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狩猎、劳动、军事活动起源,受中国古典哲学、传统宗教和艺术民俗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1]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各级学校体育课堂,促进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桂北地区中小学的武术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总结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点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桂北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学教育现状与改革

一、引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学校文化教育中有着较强的价值功能,已受到国人乃至世界其他民族的接受和认同,正在融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但是在当代学校武术文化传播中应客观评价其特征,加强其传承,促进武术运动的本土化教育,并把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体育国际化的一个切入点,推动武术运动的国际化发展。[2]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中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根据中小学特点,有关部门应组织编写一些简单易学的武术动作,降低动作难度,通过武术教学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武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联系起来,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当地特色的武术作为教材,注重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促进武术文化在学校的传播。

当今,竞技武术蓬勃发展,国内国际比赛不断,武术在向世界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认同和共享。然而在国际形式大好的情况下,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与普及的却很不理想,偶尔看到的只不过是简化太极拳,五步拳,初级长拳等等简易的套路。相比球类项目而言,武术教学在学校教学中还是很羞涩的。[3]并且武术方面的相关文献,很少看到从学校体育这一角度来谈论武术的发展论文与课题的,武术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被完全的发挥出来的。在素质教育和全国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要深刻地把改革武术教学作为重点来抓,使得武术在学校教育中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全州县10所中小学抽选300名学生和50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文章撰写需要,查阅武术教学、武术史等方面的书刊、图书馆主页的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十年来武术发展、武术中小学教学现状方面的论文及相关方面的优秀论文。

2.问卷调查法

在全州县10所中小学中随意抽选300名学生和50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共350份,其中教师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学生问卷300份,其中男生150份,回收147份,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和96.6%。女生150份,回收148份,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6%和96%。

3.访谈法

主要是根据撰写需要,对全州县中小学知名教师或武术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相关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4.数据分析法

对全部材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结果。

三、结果分析

(一)全州县中小学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表述

表1对全州县中小学武术教学设施拥有情况调查表(n=10)

由表1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校当中,几乎没有可以保障全州县各中小学开展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的器械设备,武术地毯校均只有0.1块,武术器械平均下来还没有10件。另外通过访谈法得知,各个中小学教学内容一般采用多年一贯的办法,教法简单、陈旧,教学内容也很少进行日渐的充实,同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现代武术发展的步伐。

(二)全州县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短视

通过访谈法整理而得知,目前全州县中小学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而忽视了终身体育这一体育的最高目标。中小学的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探讨得热烈而深入。在实践中,教学主要目标往往被确定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传授“三基”,因而,运动负荷理论、技能形成理论倍受重视,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极强的科学性倾向。这里不是不提倡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让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术方法之后,培养他们成为终身爱好者,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而显得更为重要。[4]于是“见物不见人”的教学,使学生“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日益难以忍受这种只求身体操练的精确,而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了,进而大量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结果教学培养人的价值也就远未达到效果,使学生对武术终身喜爱的兴趣打了大大的折扣。

2.教学内容单一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视了技击性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全州县各中小学规定的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拳与太极拳类项目上,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即符合学生未来健身的实际,又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各中小学采用的大多是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是一直沿用了很久的初级类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在调查问卷中问到是否学校教师教你们的是初级类拳及简化太极拳,有82%的学生选择了这两项,而且极少教学生喜欢的攻防(散打)技术。只占到了18%(见表2)。由于内容上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当前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显而易见不会高。对教材满意的学生人数只占了调查人数的18%(见表3)。从学生的选项内容来看(表4),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了太极拳类项目被学生选取得较多外,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散打项目也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学生对武术健身、防身价值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武术散打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但它却被许多中小学忽视。

表2全州县中小学现在武术教学内容调查表(n=289)

表3全州县学生对现在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n=289)

表4学生最不喜欢的武术教学内容调查(n=289)

3.师资水平不足

表5全州县武术教师武术教学能力情况调查表(n=50)

由表5可以看出,全州县武术教师的数量和专业程度存在严重的问题,武术老师的数量平均下来每个学校不足1人,占调查老师的16%,专业武术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只有3人,只占到调查老师的6%。可见有好几所学校都没有相关的武术教师。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而且还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然而,据调查可知,在各中小学校担任武术选项课的教师当中,有武术专业特长的教师只占37.5%,他们经过大学武术专修课的系统学习,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62.5%的教师是非武术专修的,他们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小学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表6全州县武术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表(n=289)

由表6可以看出,中小学基本上没有理论课,在289名学生中,有88.6%的学生说是没有武术理论课;有9%学生说偶尔有;只有2.4%的学生说上过武术理论课,在部分有武术理论课的中小学,他们也认为老师讲解的理论落后。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养身,健身的武术理论,武术的这些理论也正是与现代终身体育和提倡“健康第一”理论相吻合。而教师讲的基本是老一套的武术功法与技术的理论,对这些对学生易形成终身思想的健康理论忽视了。在别的文献调查中也发现,所有的中小学都缺乏专项理论教学的比重,具体表现在理论教学量偏少和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两个方面。

4.宣传力度不够

表7全州县中小学武术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表(n=289)

由表7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2.9%回答学校根本不举行武术活动,有10.1%回答偶尔有,只有7%回答是常有的发展中小学武术运动,想要学生对武术产生共识,做到家喻户晓,进而实现人人参与。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虽然中小学相继成立了体育小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大多都是学生自发地在一起练习,极少有武术教师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因此,在中小学未能形成武术锻炼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5.场地器材滞后

表8全州县中小学武术场地器械情况调查表(n=10)

由表8可以看出,有20%的中小学场地能、器械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50%的学校其场地、器械明显不足,上课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30%的学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这就说明中小学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三)全州县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1.促进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和终身能力的形成

表生对武术终身教学理念态度的调查表(n=289)

由表9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接受武术终身教学的人数达到了174人,占到了总人数的60.2%,而不接受的人数只有35人,仅仅占总人数的12.1%。由此可以看出终身体育在学生中的重要性和喜爱的程度,所以学生对武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已经得已证实,学校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尽量把学生喜欢的武术考虑进去,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得多。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5]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先对武术产生间接兴趣,再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掌握和总结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使他们既能树立对武术的终身思想,又能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

2.进行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材

表10学生对武术内容最喜欢程度调查(n=289)

由表10可以看出,调查的学生中,喜欢攻防技击类武术内容的比较多,占到了42.9%;其次是太极类的,占到了19.7%,所以全州县各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中应插入攻防技术明显的散打与内家传统等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动力。在采用的教学内容中,要遵循终身教育的规律,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并在对抗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武术技术得到运用和发挥,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功法练习中得到内外兼修的体验;在攻防的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

3.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

表11学生对体育教师武术素质要求调查表(n=289)

由表11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在的武术教师的能里要求很高,特别是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分别占到了53.9%和33.6%。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休戚相关,但目前全州县武术教学方面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武术教师的素质应在以下三方面迅速得到提高:

第一是明确武术课程意识。唤醒武术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是提高武术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是积极的课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主动发现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了解课程问题,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然而教师还要有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有课程改革责任意识的教师,不仅会积极主动注意课程问题,而且会积极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认为课程改革不是自己“分内之事”的教师,他很难主动地有意识去注意课程问题,更谈不上积极改革体育课程了。武术教师在这问题也普遍存在。

第三是具备武术课程改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要树立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理念。

4.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学手段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武术套路动作变化多、路线复杂,因为没有示范镜,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变化路线,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让学生看清楚。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而学生学的东西也很少,同时运动强度、密度都明显降低,达不到上体育课的目的。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室内场馆、地毯、示范镜齐全,自然武术课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内场馆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要的。若碰到了梅雨天气,有的学生1个月上不到1次体育课。另外,如果有为体育课准备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腾空动作演示给学生看,既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结果,激发竞争意识

学生在武术教学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师或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举行各种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效,同时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6]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更加的乐意参加有关的体育活动和平时的锻炼。

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小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的游戏;变换教学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或教练员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小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7]

四、结论

一.全州县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目标存在短期性;(2)现行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武术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械、武术教师的人数等,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制约着全州县武术教学的发展;(4)宣传力度还不够,学生不能从技术和文化程度两个方面同时去享受武术带来的快乐等。

二.全州县武术教学对策的总结可以为:加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武术的意识;不断进行改革,内容的不断创新;同时对体育教师师资进行加强;对武术场地与器械的数量进行补充;最后要求学校对武术的重视程度进行加深。

全州县各中小学如果能过采纳以上的几点建议,我想在武术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且能使学生学习到想要学习的武术技能,从而达到实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玉芳,孟少华.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

[2]汪如锋,白广昌.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思考[J].科技文献,200715(178)

[3]徐泽,龙建武.上海中小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36)

[4]刘国奇,刘静,吴明冬.学校武术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8)

[5]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小学武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改的推出,武术已列为中小学一、二、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课程,积极推动了武术在小学的开展。然而,目前济南市部分小学体育课武术课堂教学现状如何,主要从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对武术课的教学态度及影响小学武术课发展的不利因素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济南市部分小学体育教师5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小学武术”和“课堂教学”,搜索到相关文献、期刊、论文等共计100余篇,以“小学武术”和“课堂教学”为关键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结果为3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篇。

2.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设计:针对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结合课题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及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2)问卷效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特请民族传统体育系有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设计初稿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价,问卷分析得出专家对问卷效度的评价认为很合适的有80%,较合适的有20%。由此可以看出,调查问卷所列项目能反映所调查内容,具备内容有效性。(3)信度检验:对教师问卷采用“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在第一次填写问卷相隔14天,对济南市三个区:历下区、历城区、天桥区中五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再次发放50份调查问卷。(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采用教师当面发放回收形式。问卷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论证。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武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

1.常用的教学方法

从图2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常用的教学方法为:分解练习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变换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

目前济南市部分小学武术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大部分采用的是分解练习法。武术教学过程单调,若一味的重技术、轻健身、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那么会使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慢慢冷却。这就表明,学生在学习动作时需要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完整训练法和游戏法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变换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乐趣。

根据音乐和武术的特点及关系,可以利用音乐来辅助武术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武术课堂教学形式

从表4中看出,济南市部分小学体育课的授课形式为:按自然班级上课占90%,几个班同时上占10%。由于教师数量有限,而学生较多的局面,个别学校不得不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的成绩也会受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所以,目前济南市个别小学的体育教师,尤其是武术教师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不足。

(二)武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

根据教师的课堂气氛评定可以看出,85%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10%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较活跃、仅5%的教师认为气氛一般。根据表5可以看出,现济南市部分部分小学体育课的课堂气氛比较好。创造体育课良好的心理气氛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完全不同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济南市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武术专业水平有限影响着武术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武术的训练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沿着“基本功--规范化的套路”的教学模式走,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全面普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充分合理的运用。教师能够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武术课堂的开展实施。由于体育教师并不完全是专业的武术教师,对武术的理解有限,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课堂的重点、难点,两级分化较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身教学参考资料一二年级(试用本)[m].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72―77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武术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建构

提到武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门艺术。但是回望武术发展的历史,可知,我国的武术教育方式已经从师承教育转变为了学校教育。现如今,人们总是把武术和体育混为一谈,认为武术是一种体育项目,其实不然。接下来,笔者就分析武术教育中需要进行充分运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武术教育体系的建构。

1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武术教育新理念

3.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进程,必须形成武术教育的新理念,从而进行教育体系的重构。文中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如何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从而打造武术教育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们的武术意识,使得我国的武术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甫涛.重新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6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大众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50―02

1研究目的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2013年主席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其中一点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立足现实,我们应当发扬中华武术,用武术的力量实现中国梦。

中小学生是传承武术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所以必须重视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2004年4月3日,、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10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了《推广实施的通知》。上述文件和指示,为困境中的中小学武术教育找到了破解难题的良方。本文对开封市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掌握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开展状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相应对策,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并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访谈法

通过电话或面访的形式,对实习老师进行访谈,调查数据通过excel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武术健身操在开封市中小学开展的基本情况

3.1.1武术健身操师资情况

2010年10月和12月在河南大学分别举办了部级和省级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封市共有五所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分别是开封市解放路小学、开封市大厅门小学、开封市南神岗小学、开封市八中以及开封市金明中学。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在于传播武术健身操,让这些经过培训的第一批教师回到各省、市、区、县后,举办二级、三级、四级培训班。据调查,开封市金明区教文体局于2011年10月举办了二级培训班,开封市二十五中和实验中学的老师参加了这次培训。虽然参加了正规的师资培训班,但是这两所学校并没有将武术健身操带入校园,没有担起传承武术健身操的重任,而是依赖实习生进行武术健身操的教学。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和开封市一师附小这三所学校的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但是他们邀请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为同学们教授武术健身操,使得武术健身操顺利进入小学。而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试点学校的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武术健身操开展良好,曾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小军主任的充分肯定。但是,这六所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中并没有武术专业人才,这直接影响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3.1.2武术健身操的教学情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河南大学附属小学的新生入校后即学习《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而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和开封市一师附小只将《旭日东升》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用镜面示范与正面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慢速完整示范法,边示范边讲解。每课时学习两节武术健身操,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教学内容简单,没有采用影像教学法。在教学评价方面,学习结束后,没有学校对武术健身操进行考核,而是在课前复习时纠正错误动作,三所小学和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学习过后在课间操时可以复习巩固,剩余两所中学由于学校不够重视,没有复习巩固和考核环节。

3.1.3武术健身操的课间操锻炼情况

武术健身操动作舒展大方、运动幅度大,具有趣味性和攻防含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武术健身操,各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阳光体育”进校园。三所小学的同学们在大课间时做《旭日东升》武术健身操和《希望风帆》广播体操。不仅如此,河南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还掌握了小学版第二套《雏鹰展翅》整套动作,武术健身操的加入使得课间操更加多元化,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体操,让学生们在健身操中感受武术的魅力。在三所中学中,除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做《英雄少年》武术健身操外,其他两所中学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课间操以跑操为主,跑操枯燥乏味,学生们大多表示不感兴趣,希望校方能够从学生兴趣出发,丰富课间操活动。

3.1.4武术健身操的比赛情况

举办武术健身操比赛,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动作,熟练掌握动作名称和动作路线,而且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武术健身操的积极性,体会其趣味性和攻防含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河南大学附属小学于2011年4月举行了武术健身操比赛,而其他学校并没有将举办武术健身操比赛提上日程,由此可知校方对于武术健身操的重视不够。调查得知,一师附小于2012年3月进行了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的展示,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与热爱武术健身操。我们希望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在中小学中蓬勃发展,为今后的武术进入中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领导要以推广武术健身操为己任,加速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进程,进而使更多学生开始学习武术健身操。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武术健身操的重视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三所小学都能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的《推广实施的通知》,在大课间中组织学生练习武术健身操,推广中华武术。但是实验中学和二十五中在大课间时以跑操为主,没能在学校推广武术健身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领导的重视不够,虽然现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一些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后却没有在学校教授武术健身操,在课间时有针对性地练习和体育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这说明当地的教育、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推广普及《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没有将文件要求落到实处。如果不制定实施进一步推广措施,那么武术健身操在这些地区将难以推广普及。

3.2.2武术师资匮乏

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开封市实验中学和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的老师参加了金明区的武术健身操培训班,而其他四所学校依靠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实习生完成了武术健身操的教学任务。从调查中得知,当前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的教师较为匮乏,这就导致在教授武术健身操时,教师的动作不能体现武术的力度、精神与攻防含义,这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对武术的正确认识,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与普及。由此可见武术师资的匮乏成为了武术健身操推广的瓶颈,同时也是武术进入中小学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谁来教的问题阻碍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顺利发展,所以武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迫在眉睫。

3.3武术健身操在开封市中小学推广的对策

3.3.1加大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力度

在武术健身操推广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武术健身操的健身与教育价值,让学校、学生、家长三方认识到练习武术健身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提高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品质。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可配合各类学术论文,也可利用现代媒体,制作武术健身操系列的图书、动画,还可通过网络和报刊让人们了解武术健身操的最新动向,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武术健身操的价值。

3.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建立招聘武术教师的意识,加大引进武术教师的力度,为武术教育的发展增添新的气象。在武术健身操培训方面,师资培训大部分只停留在对于技术动作的教授,而对于武术文化、武德以及动作中蕴含的技击含义等内容还没有教授,虽然在教师参考书上有一部分相关内容,但对于一些没有武术基础的教师是很难通过书籍来掌握并教授给学生的。2011年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指出“当今要加强武术‘标准化’建设”。因此,武术健身操的师资培训同样也需要标准化。

参考文献:

[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n].报,2013.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教育;民族精神;价值功能;技术体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7-02

新世纪,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学校的各类课程领域中,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莫大关系的,除文、史、哲外,当数体育领域的武术。历史上,以武术为内核的尚武精神曾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由此,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并配合高校的能力本位课程建设,我们在原来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武术攻防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1研究现状

从90年代后期,已有学者陆续展开了有关开展学校武术运动的研究,有的对各地市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有的重点提出了更好地开展武术的具体措施,有的则重点研究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有的涉及到中小学武术内容的改革,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大学武术教学的研究。[1~4]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研究论文还极为罕见。

以上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造成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煞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不能胜任正常的武术教学任务;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境况。[5]以上这些问题及言论确实发人深省,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武术改革同样迫在眉睫。

改革的关键是选取什么内容,建立怎样的教学技术体系,如何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如何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等等。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历史上武术曾为振奋民族精神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囊括四海、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武术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敢打敢拼、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其次,通过武德教育,使广大学生不仅要追求“能打”,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武术的宗旨――“如何才能不打”,从而体会和谐相处的意义。对比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有余,野性不足,而武术教育正能弥补这一点。

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极为重要,是他们今后立业处世的支柱。

2.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方面的定位武术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的综合体,它既有技击防卫的价值,也有强身健体的价值,还有艺术审美的价值。但是随着武术的历史演进,以上几种功能逐渐成为武术的几个发展方向,到现在,武术按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6-8]。而要培养敢拼敢打、坚忍不拔的精神,最恰当的是选择攻防技击类。

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因此,单从技术角度讲,在开展学校武术时首先应立足于武术提高防卫技能的主体价值,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个别的武术内容和训练方法纯从技击角度出发,可能有悖健康,这就要有所取舍,适当地摈弃这些内容,因为从身体锻炼角度出发,开展学校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就是说,学校武术的开展应该在不违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其主体的技击价值。实际上,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足球的目标是抢攻射门,篮球的目标是投篮命中,体操的目标是表现阳刚之美,当然武术的目标就是追求技击。各个项目的爱好者正是在追逐一定目标,满足自己的兴趣的前提下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一切都从健身角度考虑,反而不利于健身目标的实现,没有一个完全以健身为出发点而设计的项目会得到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只有在一定动机和目标的牵引下,才会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

因此,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通过让学生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这种价值定位不仅使我们的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通过长期的对抗性练习,培养了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得了一定的防卫技术,特别是对以后从事金融职业的学生,又增加了一个安全砝码。

2.3高职院校武术在运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的确定在学校武术运动形式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武术发展的固有规律,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有一个清晰明朗的脉络。

中小学武术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弓步桩、马步桩必须站得那么低,要求那么规范呀,为什么冲拳必须横平竖直,保持一定的静止姿态呀,套路是用来整体技击的,还是拆开的,等等。这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广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容、脉络。实际上,不仅学生,许多教师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武术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人们对武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纵观整个武术发展史,从宏观上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简单实用的阶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的阶段(明清时期),体育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民国时期到现在)。最初的武术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一切基本功都围绕技击实战而展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面成熟,受其影响,大量的武术套路逐渐形成,其主流作为记载技击动作的载体而存在,不同的技击风格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套路,众多拳种流派逐渐形成;民国时期,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了近现代体育化的历程,建国后开始多元化发展,后来按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不同,主要分化成三大类:攻防技击类武术、艺术展现类武术、健身养生类武术[8]。这基本上就是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

至于传统的武术传授方法,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著名武术学者温力教授认为:先学基本功,然后学套路,再是拆招、喂手(递手),最后是散手、实战。而一代宗师武术名家张克俭则认为套路应该放在最后,其过程应该是先学基本功、基本动作,再练喂手(递手),然后是散手、实战,最后是套路总结。我们认为两者皆有其道理,因为不同拳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后者可能更符合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易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武术。

为了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武术脉络有一个整体了解,也考虑到学校对武术的课时安排有限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高职院校武术内容的设计方案:首先学习攻防技法的基本功,包括基本实战站位,基本步法,各种柔韧性练习的腿法、腰法、肩法,等等;其次,学习基本手法(包括直拳、摆拳、抄拳、鞭拳、劈拳、顶肘、盘肘、下压肘,等等),基本腿法(弹踢、正蹬、侧踹、截腿、鞭腿、顶膝、撞膝,等等)及其防守练习;再次,学习基本摔法(拌摔、顶摔、手别、脚别、过背、折腰,等等),基本拿法(拿指、拿腕、拿肘、拿肩,以及各种防卫性拿法)及其破解性练习;最后,进行攻防对抗性练习及实战练习,并进行套路性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灌输精神文化思想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先学字,再学词,然后学句子,最后过渡到文章,乃至不同风格类型的文章。学校武术教学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

总之,包括高职院校武术在内的学校武术教育应彻底改变受竞技武术的框架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现状,彻底抛开老的运行模式,开辟新的思维,用全新的思路,根据武术运动的规律,来设计内容体系,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改革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使学校武术教学真正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指导思想。

3结论

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昌沧王友唐.千秋大业――观看北京市中小学校武术比赛有感[J].中华武术,2003:229.

[2]昌沧.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2.

[3]谢玉波.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3:260-262.

[4]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2-104.

[5]《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7):4-5.

[6]杨建营.武术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的研究[p].武汉体育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8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9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小学武术教学融合与渗透

2004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1],这足以证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进行武术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武术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成长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武术教学实践出发,探究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争取为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一、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核

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不同的学者持有着不同的观点,爱国、自强、求实、正直是大量文献中论述的核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也呈现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在秉承着核心内容的同时,又富有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这五种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爱国主义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其他四种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延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二、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最积极、最优秀的观念文化,其具有团结、鼓舞和教育本民族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力量。武术运动本身营造着一种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说,武术从表面上看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实质上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是历史赋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武术可以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武术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读,爱国主义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对其赋予了新的使命:爱国主义要求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的硬道理,全社会成员应当发扬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高理想,贡献自己全部力量。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全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2.武术可以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千百年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中交织和汇流着一种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就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自强不息表现为人们总是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奋斗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来说,自强不息表现为人们在外界入侵、遭遇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奋发图强和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3.武术可以体现爱好和平的精神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所应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而中华武术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要严以律己,与他人相处要真心诚意、宽以待人,对待他人应彬彬有礼,在历史上就是通过武术来避免将武林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武术从表面上看是进行打斗竞争,实质上蕴含着在一定规则和组织下的和谐,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着和谐相处、和平共存的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

三、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在外显上表现的是强身健体、技击防身,而在内涵上蕴含的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激发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学习且行之有效的显著的特征和特点,在当今学校体育中,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普遍欢迎。

1.从生理学角度讲,武术教学对中小学生的骨骼健康生长、肌肉力量、柔韧性、心肺功能都有着良好的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尤其是骨骼肌的发育最为突出,在这段时期中小学生经常进行武术练习,能够使学生的骨骼受到一定的刺激,这样髓软骨的细胞会明显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为骨骼的发育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使骨质增厚、骨骼长的更长、更坚固,从而引起骨骼结构的变化;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肌肉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增加,肌肉因此而变得结实、粗壮,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收缩力量,同时武术锻炼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心脏机能水平,使学生的心肌纤维适当变粗,使心肌收缩更有力。

2.从心理学角度讲,武术教学对中小学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思维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出现自卑、胆小、消极、怕事等心理障碍。武术的练习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中小学生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协调活动,对武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而这样的练习恰恰对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动作的想象力、形象记忆、记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四、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学缺乏民族精神内容

当今武术教材存在有较大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武术教材的编撰一直存在着传统的旧观念,很少有创新,更没有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民族精神,武术教材中较多的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基本套路的编写,这不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对武术的需要,而且教材仅仅停留在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上,没有涉及一些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名人、名家传记,错失了培养中小学生具备民族精神的机会,同时阻碍了中华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2.武术道德规范的缺失

武德在武术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古训见证了武德在武术练习中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对武德的要求不严格,而且也没有相关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中小学生加以约束,因此,中小学生没有学习武术道德规范的意识,造成民族精神的缺失。

3.武术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缺失

在武术教学中,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更多的需要武术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教师对武术教学的态度和言语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和培养民族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武术教师对学生的垂范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不但对武德的精神不够重视,甚至对自己的教学也是得过且过,这就阻碍了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五、武术教学实现与民族精神融合的主要途径

1.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赋予了武术发展以新的要求,表现形式有和谐的思想观念、科学的健身方法、深入的文化研究,是其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途径。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武术教学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武术教学内容要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和更新。

2.加强对中小学生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武术发展的灵魂,是武术的内在表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内容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应与国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而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说,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武德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于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些“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等武德要求,指导中小学生的习武、为人、处事。另外,对于与他人相处,武德也应对其有相应的要求,如宽容、守时、守信、认真等。

3.注重武术教师对学生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继往,还要开来,不仅要承前,而且还要启后。作为一名武术教师,其职责不仅是简单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主要体现在:武术教师要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勇敢的创新精神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博爱精神。武术教师应精心备课,乐于奉献,不断创新,认真钻研,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名人效应这一无形的资产,让学生了解武术名人的成长历程,从而引导学生找到人生的榜样和目标,激励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最后,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到课堂,通过观看实战比赛、观摩名人演练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中小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设计有关民族精神情境的教学

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实践性特征,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学校,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将学生看作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对一切新事物、新知识的建构是其学习和成长的最终目的,如果将道德行为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实际的意义,而是要在实践细节中去体验和升华。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情境的设置,以勇敢为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让学生扮演成围观者、肇事者、小偷、见义勇为者等等,然后告诉学生在热闹的大街上,按照预先安排的武术动作进行身临其境的模拟体验,使中小学生将即学的武术动作积极地运用到实战中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感悟学习武术的实用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小学生“勇敢”的民族精神。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又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载体。而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还存在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加强对中小学生武德的要求、注重武术教师对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以及设计一些具体的有关民族精神的教学情境,来加强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武术锻炼,使中小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而且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从文化视角论中小学武术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J].2001(3).

[3]蔡建丰.运用武术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张福山,舒伟.论当代武术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

小学武术教学总结篇10

关键词:武术专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前言

武术一直是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主干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广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活动、江苏省教育厅将武术加入到中小学必学课程等新形势下,社会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现行的教学大纲不管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核、评价方法方面都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扬大体院体教武术专项教学大纲;扬大体学院体教学生进行研究。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95.7%。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学院有关武术专项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现状分析2014年4月10日江苏省教育厅了试行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在此方案中首次明确将武术列为必学课程。作为省内优秀的体育师范生培养单位,武术一直是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我院现行的教学大纲均为2010年制定。2.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2.2.1武术专项学时安排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项的课时一共为200学时。由表1得知,大部分同学希望在第二学年开设武术专项。根据实际情况,第1、第2学期大部分必修基础课程并没有完成,学生无法对各个专项有充分认知,不适宜进行专项选择。第7学期开学后,该年级学生需在外进行2-3个月的实习,该学期的专项课因此中断,学生并没有完成专项学习,在实习中的专项实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综合考虑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第二学年为开课时间。由表2得知,大部分人依然觉得一周6课时的专项课时间比较合理。专项课在一周内的强度不大,学生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融入到专项课的课堂中。也有部分同学选择的是每周4课时的安排,他们大多选择两年专项选修时间的,所以课时方面并没有太多变化。所以现行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仍是科学的,符合学生需求的。2.3课程内容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理论教学部分共48课时占200总学时的24%,其中,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共有18学时,占总学时的9%。实践部分共14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其中,传统拳、器械共28课时,也占到总课时的14%。总的看来,都是以套路的学习为主,其他的方面涉猎较少。据调查可知,在体育学院中高考加试时是武术专项的并不多,其中一大部分同学此前并没有武术基础,所以仍要花大把的时间在武术的基本功教学上。但武术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现行大纲中,将武术专项课中28个学时分给传统拳与传统器械,但并不能达预想的效果。而与在外进行实习工作的同学们交流得知,当下的中小学课堂中,以基础的拳法为主,校园武术当下主要开展形式为武术操,甚至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创编适应本校学情的武术操。这些是大纲中所缺少的,我认为应该相应减少传统拳与传统器械的课时,减少传统拳的技能学习,改为理论介绍为主。统筹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将武术操的学习与武术操的创编加入到课堂中。专业技能是指完成武术套路或是散打的能力。实践技能是指进行武术教学、武术裁判、带队训练和理论研究的能力等。从表3、4可看出: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的比例分配还是一个值得推敲问题。经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得知,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一般在整个专项的学习过程中,会分配到一次带队训练的机会。在表3中,46.27%的同学觉得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都很重要。然而细看,觉得实践技能更重要的同学多出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不是偶然。结合表4来看,近七成的正在学习或已完成专项学习的同学是觉得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是不够的。而经过对已经实习工作的同学的采访得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有点捉襟见肘的。2.4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服务于课程,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课堂良性发展。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仅是确立了考核一个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标准,也确立了未来教学的方向及重点,甚至左右着学生的学习重心。评价体系包含很多: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而我们就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成绩考核”的内容,辅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做一些讨论。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成绩考核的描述如下:Ⅰ“理论考试”、“技术考核”均属于期末考核(占70%)Ⅱ“平时考核”(占30%)Ⅲ“平时单项成绩”、“技能考核”属于技能考试(占60%)Ⅳ“理论考试”、“课堂提问、完成作业、学习态度”属于理论考试(占4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试为辅;考核方式以技能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为辅。从表5得知,平时为辅考试为主的形式可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统一的做一个全面评价,便于教师考察、评价。但这种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存在临时抱佛脚的同学,平时上课滥竽充数,在期末考核前,只练习考核内容。根据表9数据得知,以平时为主,考试为辅的考核形式,也不便于教师的考察、评价。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比例,使学生也降低了对期末考核的重视程度,这样期末考核就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这样就失去阶段性评价的意义。所以不管是以平时考核为主还是以期末考核为主都具有其优势,只有把握好两者合适的比例分配才能既在课堂中抓住学生,也能保证阶段性评价的科学性。

3结论

3.1在学时安排方面,同学们更希望在第二学年开设武术专项课程,将开设时间延长至2学年,而对每周的课时安排要求相对不变。3.2在武术专项的教学内容中,传统拳的比重较大,实践能力锻炼的比重很小,不符合新形势的需求。当下校园武术开展形式多为简单套路和武术操,而现行教学大纲在此方面课时并不多甚至没有。3.3评价体系中,现有70%的期末考核明显多于30%的平时考核,并不是十分平衡。而60%的技能考核与40%的理论考核依然适合当下需求。

4建议

4.1武术专项课可以选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到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结束,一共持续两个学年,这样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武术各项能力的积累,特别是武术十分注重基本功的积累。4.2在现有的教学中,传统拳、传统器械的课时与对练、散手及太极推手的课时应改为浮动制的,根据学生能力与需求的多方面考虑,由任课教师确定侧重,将另一方的教学改为介绍为主,相应的调整课时安排,将调整出的课时分配给实践能力的锻炼。以此可以均衡实践能力和专项技能的比例。4.3评价体系中70%期末考核分为40%的技能与30%的理论,而在30%平时考核中又有20%的技能和10%的考勤、随堂提问,所以我认为理论方面的考核可以分配给平时课堂,并换一种形式将理论考试与技能结合,例如:进行模拟武术赛事,对裁判与策划能力进行锻炼考核。这样就可以平均将期末考核中的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的比重有效的分配给平时考核,以达到平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涌、李修萌.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0):63-65.

[2]郝也.武术被列为小学、初中体育必修课[n]金陵晚报,2014-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