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十篇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十篇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54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1

abstract:throughanalyzinganddiscussingthecharacteristicsandstatusoflakes,thisthesisdescribedtheimportanceoflakesprotectionforachiev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akes.andtakingportBayReservoirasanexample,itsgeographicconditionsandthestatusofwaterenvironmentwereanalyzed,andthemeasuresofmaintainingwater,protectingforestandsoonwereputforward.Basedonanalyzingthecountermeasuresoflakesprotection,suchasgoverninglakewater,sewage-sourceandwaterqualityinlake,thethesispointedoutcomprehensivecontrolmeasuresthatportBayReservoirshouldtakeeco-tourismasthedirection,scientificplanningastheprerequisite,administrationasmeans,publicparticipationasindemnityandecologicallakesasobjective,whichconductedthinkonreferenceto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ofportBayReservoir.

关键词:湖泊;对策措施;生态旅游;港口湾水库

Keywords:lakes;countermeasures;eco-tourism;portBayReservoir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328-02

1概述

安徽省是一个湖泊众多省份,其湖泊率高。湖泊的功能性经过人类的发掘变得越来越突出,利于舟楫,成为水陆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产鱼、虾、蟹等成为水产和副食品工业的原材料基地;更重要的是湖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人类对湖泊的利用范围与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湖泊面临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众多生态问题;此外,由于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生态意识淡薄、保护措施不得力等也是造成湖泊水体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港口湾水库作为安徽省境内为数不多为一泓净水,虽然暂时还未爆发大规模的环境问题,但是防患于未然胜于事后的弥补。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和保护对策对湖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湖泊特点及地位

2.1湖泊特点湖泊是指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1.1数量众多湖泊是陆地上的洼地积水形成的,可以说:只要有降水,就有湖泊。因此,世界湖泊数量是不计其数的,仅以中国为例,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约二千多个[1]。而且湖泊的分布没有地带性规律可循,也不受海拔的限制。

2.1.2类型多样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冰川湖、风成湖、河成湖、海成湖、a湖、人工湖等。按湖水所含盐度又可分为:淡水湖、微(半)咸水湖、咸水湖、盐湖或卤水湖、干盐湖、砂下湖等。

2.1.3资源丰富湖泊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滩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四大类型。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满足生物的基本生活需求,更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基础资料。

2.2湖泊地位湖泊在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湖泊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湖泊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湖泊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2.2.2提供基础生产资料流水流经湖泊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湖泊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湖泊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周边农作物等。同时湖泊还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品,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

2.2.3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湖泊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湖泊具有优美的自然观光,同时还具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2.2.4支持水生态环境湖泊可以影响小气候。湖泊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同时湖泊还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这些物种与湖泊周围的植物、微生物等一起构成了湖泊水生态环境。

3港口湾水库概况

3.1区位条件港口湾水库位于物产丰饶、风景秀丽的南风景区,座落于安徽省宁国市,距市区18公里,是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上游一座集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的大(Ⅱ)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距宁、沪、杭、苏、锡、常等城市在120~200km之间,距上海、南京、杭州交通半径约2h。国道、高速公路贯穿宁国市境内,交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2]。为加快港口湾水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应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3.2港口湾水库水环境现状随着港口湾水库周围人口的增多、渔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港口湾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植被的减少导致港口湾水库涵养水源的功能减退,水土流失加剧。与此同时人们生产活动中的灌水量、提水量的加大,使港口湾水库水量损失严重。此外,蒸发也是港口湾水库水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港口湾水库作为一个淡水湖,它是宁国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它保障着宁国市30万人的饮水问题,而且伴随着港口湾水库旅游风景区和水产业的开发,每年到达港口湾水库旅游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实际上由港口湾水库保障饮水的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港口湾水库的换水周期又比较长,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水、垃圾不断流向港口湾水库,污染物的排放速度已经超过了港口湾水库的自净速度,因此港口湾水库水体将会受到污染。此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更是加速了这一现象,它不仅造成湖泊面积减少,而且在养殖过程中,大量饲料的投入也使得港口湾水库的水体在一定时段内不断出现中-富营养化,水体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也导致了港口湾水库水体透明度的下降。港口湾水库得以如此迅速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依赖它良好的水质。因此,根据港口湾水库的水环境现状,有效的保护对策与措施的提出对于实现港口湾水库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

4港口湾水库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4.1源水培育港口湾水库周围山丘环绕,而森林与植物的过滤、吸收、饱和、入渗等作用,能使入湖水质得到保证。要有效地保护水循环,首先就要保证有足够的森林植被,保证港口湾水库周边有足够的林区和良好的绿化地。基于这样的认识,首先应突出的保护措施。

4.1.1保林护林措施确定现有天然林和人工林的保护范围,要求对人工林进行间隔采伐、维护保养等科学管理,防止林区地面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3]。港口湾水库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周围植被已经越来越少,而且不科学的砍伐和开发已经导致港口湾水库周围的水土流失。保林护林措施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4.1.2造林措施根据森林状况进行发展规划,扩大造林范围,引入多层林木营造项目,在造林的同时改善林木的景观结构。不同的景观结构也可以成为港口湾水库吸引游客的一种资源。

4.1.3育林措施推动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培养森林管理人员,提高山区森林管理人员素质,整治林内道路等设施,确立森林管理体制。森林管理一直是港口湾水库比较忽略的一个方面,即便有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其实森林管理对港口湾水库景区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当然,管理员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4.1.4砂防措施通过建立防砂堤、防砂坝等措施来防止泥石流等灾害引起的水土流失。港口湾水库附近的山上已经开发出了大面积的梯田,在客观上需要完善砂防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4.1.5治山措施通过山区综合治理,恢复荒废的山地,建造防灾林、保安林,预防、治理山腹崩坏、危险边坡等,达到防灾和涵养森林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充分增加港口湾水库周围之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确保港口湾水库水源充足、稳定。同时也能减少夏季暴雨造成的泥石流灾害,实现湖区水源的有效涵养。

4.2湖水治理港口湾水库目前水质良好,但随着近年人口增加,养殖业、工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周围居民和游客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已经在逐步污染港口湾水库的水质,使得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湖水治理措施应着力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

4.2.1污水源治理一是完善湖区宾馆的污水处理设施,政府可适当进行补贴,调动其共同治污的积极性。二是对上游集镇下水道系统及下水道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而农村地区则可进行集中治理净化后再集中排水。三是对部分地区进行退渔还湖、退耕还湖。并划出特定区域进行水产养殖,同时规划出净水区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级区域,禁止人类活动的一切干扰。

4.2.2湖内水质治理一是定期对湖水状况进行检测,同时扩大检测范围,做到时刻了解水质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是对湖底污泥定期清理,控制水体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蓄存量,以减少蓝藻的发生。

4.3综合管理

4.3.1以生态旅游为方向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义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同时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又从生态旅游要义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4]。

港口湾水库是宁国市的水源保护地,作为最主要的功能具有明确的水源保护目标,但随着近年来旅游度假区土地开发强度的加大,接待游客的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力,对港口湾水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人口的激增,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以及宾馆饭店的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港口湾水库,致使湖水总体污染指标呈现上升趋势,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剧。因此,港口湾水库的生态旅游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的根基,而发展生态旅游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发展和保护的共赢。因此,港口湾水库应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生态旅游作为其发展方向,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2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对港口湾水库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统一规划,根据港口湾水库不同区域的功能,首先是明确各区域管理的地域范围、主要内容、目标和责任,做到“一区域一对策”,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实行分类指导、分类保护。其次是突出规划的强制性作用,建立湖泊保护规划实施评价制度,对涉湖规划进行审核或审查,强化参与规划实施的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第三是根据现有的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可操作性。此外港口湾水库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体系或强制性协议履行职责,实行多部门合作、综合协调对港口湾水库区域内水量与水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以此取得湖区较高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效益[6]。

4.3.3以行政管理为手段保证港口湾水库管理机构的组织权威,是实现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要促进港口湾水库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建立责权明确的湖泊管理机构,一协调的行政协调机制[7-9]。

4.3.4以公众参与为保障将公众力量和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纳入到湖泊保护管理的规划编制、实施以及监督等工作中。改变“公众提出意见―管理部门处理意见”的消极被动方式,鼓励开展湖泊保护行动,对违法侵害湖泊的行为进行检举,对于制止重大湖泊污染和破坏的单位与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对一些重点湖泊的生态状况每年至少要有一次通过媒体公布于众,扩大社会的知情面,实现湖区综合管理的目标协调。

4.3.5以生态湖泊为目标维护港口湾水库的健康生态,是实现湖区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港口湾水库之所以能实现迅速发展,与其良好的水质条件是分不开的[10]。以生态湖泊为目标,维护好港口湾水库的生态,是实现港口湾水库长远发展,维持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条件。同时维护港口湾水库的健康也是建设生态湖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港口湾水库生态旅游的首要条件。

5结论

湖泊保护是当代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湖泊保护必须突出湖泊特点及其基本功能要求,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推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港口湾水库作为安徽覆地的主要生态湖泊,面临着安徽新一轮湖泊生态重建的艰难选择,必须立足以自然生态为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确保港口湾水库综合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传友,王春元,{迎春.论水资源学[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2,22(2):1-3.

[2]张运林,陈伟民,杨顶田,江晶.港口湾水库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生态环境,2003,12(4):405-407.

[3]汪易森.日本琵琶湖保护治理的基本思路评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6):1-3.

[4]黄群芳,张运林,陈伟民,董雅文.港口湾水库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对上游湿地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J].湿地科学,2007,5(1):51-55.

[5]陈娟,强桂芬,张金平.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4):18-20.

[6]秋燕,黄金玲,邓小飞.湖泊类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对策-以广东连山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68-269.

[7]郑芳,赵娉婷.水资源的两性分析与缓解两性的相关对策[J].水利经济,2006,24(2):68-70.

[8]赵志凌,黄贤金,钟太洋,陈逸.我国湖泊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74-78.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因素措施保护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部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4]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3

关键词:香山湖;生态环境;旅游区划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55-02

1河南香山湖风景区概述

1.1区位特色

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地处鄂豫皖结合部的新县,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京九铁路横穿县境,距景区直线距离2公里,南距武汉160公里,北距信阳110公里,郑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阳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处在景区1公里的通路上。该风景区属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内陆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风景区。1969年修建了一座浆砌石重力拱坝,形成了库容量为8385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内可供游人垂钓和泛舟游览。1972年向社会开放。可与县城红色之旅、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寺相连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1.2资源特色

景区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所以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3.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85%以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环湖四周,群山绵绵,岛屿众多,洲岛交错,星罗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誉。景区主要以香山湖为中心,还开通了与水榜的水上观光、体验水乡民俗的线路,集中了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精华,突出了自然生态、水乡小村和人文风情的特点。目前,为加快景区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与游乐项目,现投入建设的还有水上游乐中心,暗涵漂流等。

2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1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因景区属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坡度较陡,且受立地条件差,及在敏感区进行药用植物挖掘等破坏植被的行为,造成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较高。

2.2林地面积较高,但林木总体质量差

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2.3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和违法破坏植被资源的行为

部分地区水质受轻度污染,主要产生原因与周边农田大理施用化肥有关。滥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

2.4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对林地资源的需求

大多乡村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沼气,生产和生活加重了对林地资源的需要压力。

3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3.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双赢”原则

使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于建设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解决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失调问题。

3.3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系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全区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敏感区(如水土流失敏感区)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轻微干扰即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区域,这两类区域有时会有重合。由于这两类区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质量,故而对这两类区域的保护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4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

4香山湖旅游区生态区划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差异、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因素对香山湖旅游区进行生态环境区划。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该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具体如表1所示:

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5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候、政府政策等对大范围环境有影响的外力作用的影响,对于大气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很难改变,目前,人类能做到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调整局部的小环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学区划,合理功能定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科学区划,因势力导,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合理活动,对区划的生态保护核心区采取严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重点保护区以生态恢复为主,适度利用。

(2)提升香山湖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生态地位。

基本形成以该风景区为主线的生态保护网,加强管理,发挥该风景区的生态防护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牧业等,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牧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生态防护意识。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把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围,从小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5)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整治的各项工程。

按照国家进行国土整治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程措施,对工程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终身制,严格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确保生态工程建设的专资金使用符合生态保护需要。

(6)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区域范围内重点地段进行全面的生态监测,根据生态监测动态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案和对策措施。

5.2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一切设施建设均须符合环保要求,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论证,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环保措施,严禁在景区内开山取石和采矿,努力为景区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②要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严格控制进入旅游区的车辆数,旅游车停放在相应的停车场,对经常进入旅游区的内部车辆要安装废气净化设备,改善车辆燃料结构,减少尘埃、废气等污染。

③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引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扩大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量。

④垃圾处理要集中并分类处理,严禁焚烧,统一运往填埋场,进行土地填埋。

(2)水体环境保护。

①禁止在旅游区内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坝拦水。

②禁止往湖河中乱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③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倾倒污水、乱丢垃圾等环保知识。

(3)土地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的土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旅游区的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理,不可随意丢弃,不准直接埋入土地。

②要控制旅游区周边农田等的化肥农药用量,以免造成农业污染型土地污染。

③规划建设优质的水泥车道与停车场,防止车辆任意行驶,碾压植被;尽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区内各景点间的道路,使已严重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

④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围墙等设施力求隐蔽,避免在湖河岸边构筑建筑物;基础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顶、山脊等显目处大量动土与破坏植被,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以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4)噪声防治。

①旅游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进入旅游区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鸣高音喇叭。

②沿旅游通道、停车场两侧种植绿化带,以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地障碍带,以发挥林带地吸声作用。

(5)林草植被保护。

①对水源林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土。

②严禁对经济林的砍伐,加强林业部门的管理,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

③支持、鼓励景区内外的村民建设沼气池,改善当地居民的燃料结构,这样既可以减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粪便。

④加强森林防火教育与管理,严防森林火灾对大面积原始林木的破坏从而降低旅游景观价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时发现火情和组织补救。此外,还须对主要虫害进行监测,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通过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护旅游活动区森林景观,以保持各类原生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谱的完整性。

②以生态示范地为基地,采取移地保护措施,采集培育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与特有树种苗木,繁育珍稀动物种群,为实现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及物种资源开发提供种源和技术途径。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在旅游活动区及典型地段设置监测样地,以样本方法与样本法定期测定动植物物种数量、植被发育以及动物种群密度,通过数据库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元村,刘锋.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喀纳斯;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97-02

一、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概述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面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三国交界,规划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该区类型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对象为阿尔泰南坡寒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喀纳斯湖自然景观。2004年又被列为全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遗产后备清单目录。2006年7月阿勒泰地区行署成立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行使准政府职能,对喀纳斯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2007年5月8日,喀纳斯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级旅游景区。

二、喀纳斯自然保护区Swot分析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应从内部能力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分析:

一是内部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内部实力S: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迎合消费者自主的需求,易形成信誉品牌、区位与客源优势;内部弱点w: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滞后性、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风险。

二是外部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外部机会o:生态旅游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外部威胁t:疆内旅游景点各具特色、疆外热门旅游景点竞争激烈;

三是Swot分析:实力加机So---吸引国内外自然风格爱好者;弱点加机会wo--定位于生态旅游;实力加威胁St---在众多景点中突出生态旅游及特色风光,如水怪;弱点加威胁wt---加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立科学的保护措施及体系。

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市场定位

高端旅游定位――真正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界定,主要以以下三方面为标准:第一,旅游者要有高质量的旅游经历,这其中包括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能在旅游中学习很多知识;第二,旅游者充分保护当地的旅游生态环境;第三,生态旅游是一种接触原生态的旅游,能提高景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在现有阶段的发展基础上,旅游定位应从现在的传统大众旅游转变为贵族式的生态旅游。喀纳斯景区在限制游客进入量的同时,不但旅游收益不会减少,而且由于价格的提升和游客文明素质的提升以及游客流量的平稳固定,景区内的乱扔垃圾等人为环境污染现象还会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喀纳斯旅游定位的骤然提升,喀纳斯的名字也必然会吸引身处普遍存在污染现象的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消费群体和国外高消费者群体的目光和关注,可以说,这种旅游定位又在另一种程度上宣传了喀纳斯,刺激了游客来喀纳斯的欲望。

另外,由于喀纳斯保持了自己的“贵族”血统,其身份的特殊性,和便利的旅游交通,同时也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组织者的目光。召开国际会议的绝好地点与场所。同时,在这种高消费的带动下,由于景区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的明显减弱,景区内环境的自我净化机制也将会因为人类活动的减弱而增强,因此人类对喀纳斯景区内的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将会变得很微弱,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景区的原始自然生态风貌,也只有这样,也才能实现喀纳斯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四、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分析

(一)产品战略-体验营销策略

1.构建独特的体验主题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景色秀丽壮观,而四季景观各有千秋。因而,喀纳斯生态旅游营销战略应以四季特色体验营销为主题,打造四季品牌旅游。如春季推出“水下森林”观光体验,夏季推出“花的海洋”并打造漂流、滑草等娱乐体验,而金秋的体验营销,应以“摄影’为主题,打造品牌摄影基地,提升喀纳斯旅游文化品位和品牌知名度。冬季则推出体育运动体验营销,举办文化活动,提升冬季旅游人气,并在期间推出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游览体育活动,如马拉爬犁、溜冰、滑雪、射箭等,从而让游客体验喀纳斯冬季风情。

2.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完整体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纪念品具有回忆体验的价值。因此,喀纳斯景区旅游开发时要充分利用旅游纪念品唤起游客回味体验及再次购买的欲望。例如,芒达勒西工艺品就十分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承载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代表一定的民族、民俗特色,并且能起到移动的宣传广告作用。

3.文化体验营销-图瓦部落文化开发策略

第一,深挖图瓦部落文化的内涵。在图瓦文化的开发中要进一步挖掘,将图瓦部落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部分作为开发的重点。第二,提高图瓦部落文化的知名度。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图瓦部落文化,提升图瓦文化的知名度。第三,精心设计图瓦部落文化旅游项目。如让游客和图瓦人在共同相处几日,在生活中了解图瓦人的风俗习惯和,参加他们的节庆和宗教活动,感受其文化精髓。建立生态民俗旅游村,在图瓦人传统的节日,通过大规模活动的举行,使游客能获得最直接的观感刺激。此外,除了图瓦部落文化的开发,可以同时开发其他特色文化,获得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同时吸引更多喜欢古老文化的学者和游客。例如,阿合贡盖提草原石人和吐鲁克岩画。喀纳斯景区的山岩上先后发现有10多处岩画,其中两处位于喀纳斯湖一道湾东岸高出湖面50~60米的羊背石上。这些岩画对研究古代社会史、民族史具有重要价值。

(二)价格战略-高端价格策略

1.高端价格策略

喀纳斯定位于生态旅游高端市场,价格也应符合这一定位。只有与市场定位相一致,才能从整体上让目标顾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市场上的其他旅游景点区别开来。喀纳斯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不可降低,而这会使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整体运营成本上升,所以应实施高端定价策略。

2.情感定价策略

要对景区的产品实行价格“透明制”,防止各种变相的重复收费,在景区建立起一套完善旅游报价体系;在旅游合同中公开游客的各种自费旅游项目,保证价格合法公道及选择自由;此外,按时解决游客的问题及投诉,并抵制恶性竞争,做好提前公示各种景区门票及项目价格变动的工作;景区购物点要保证货真价实,杜绝强制性消费;同时联合各旅游经营企业谨防“黑车”、“黑导”、“黑社”进入景区;通过这些措施,获得顾客的信任感,最终建立友好的价格体系。

(三)渠道战略-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营销

根据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对客源市场细分为国际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同时,根据目标市场特性分析,我们主要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采取以下营销措施。

1.国际客源市场的营销措施

第一,针对独联体购物旅游客源市场:为实现目标近期,应该抓住中亚五国首都定期举办的商品博览会时机,设立相应的旅游购物代办处。另外,举办好喀纳斯赛马节,提升赛马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

第二,针对东亚观光游览客源市场:对日本、韩国重点宣传登山探险、民俗风情、科学考察、文物考古等项目旅游活动。对新马泰、港澳台地区除重点宣传风景资源及民俗文化外,还应宣传喀纳斯冬季风光及冬季旅游项目。

第三,针对欧美观光游览客源市场:中远期重点开发的客源市场则是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各国。作为传统的旅游大国,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高,出国旅游率高,因此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对英、法、德、意、美国和北欧诸国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开辟丝绸之路东方赛车游,骑自行车或徒步翻山行等,吸引该区域的游客。对于爱好纯朴的民俗风情、原始古朴的文物古迹的西欧和北美游客,宣传中要体现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特点,以及挑战性旅游项目。

2.国内客源市场营销措施

第一,针对疆内观光度假旅游市场:乌鲁木齐、奎屯及库尔勒、克拉玛依为疆内主要客源市场,度假、观光游览及会议旅游较多。综合考虑交通、经济发展状况,针对目标市场居民进行重点开发宣传促销。

第二,针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客源市场:作为喀纳斯潜在的可迅速发展的客源市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宣传促销。

一是在各大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播放喀纳斯风光纪录片,例如特邀央视节目制作人制作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风光专题片,并在旅游旺季重点播放。

二是在深圳、广州、沪宁杭、京津唐等作旅游图片巡回展出活动,及旅游文化出访交流。如针对性开展旅游推介会,或者重点建立客源城市办事处。此外,慎重选择有较高服务水平以及信誉的旅行社,景区向这些旅行社提供优惠政策并与其合作。

五、营销战略的实施和控制

(一)以营销战略指导旅游产品设计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特色是以森林植被和自然地貌为主体的,根据生态旅游较传统观光旅游的优势,在景区内应该开发健康有益的活动,例如开展避暑、度假、探险、登山、保健、科考等旅游项目。此外,利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可以开展森林探险型、科学考察型、森林保健疗养型等旅游产品。同时要针对景区目标市场的特点,分析并设计出符合喀纳斯景区目标市场消费的旅游产品,根据喀纳斯景区的市场定位,制定并贯彻一套科学的营销战略方案。

(二)建立景区市场营销体系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应成立自己的市场营销部,深入挖掘喀纳斯景区的市场潜力,依据游客消费心理,不断推出一系列有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同时密切关注旅游市场发展及市场变化的趋势,及时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并制定科学的中长期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三)加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应该建立健全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管理方法和经验,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寻找当前景区与竞争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学习整改,使景区管理制度化,各项工作规范化。此外,预防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游客满意而归。

参考文献:

[1]张春香,帕尔哈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以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4-16.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5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6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7

一、做好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在开发之前,必须要做好规划,落实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在开发的同时很好地保护景区环境。在现实实践中,很多景区虽然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但却没有落到实处,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开发旅游景区时,必须要聘请专家进行环境评估,做好整体规划,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同时,要节约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地做好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确保经济利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要保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二、完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景区环保有法可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必须要依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确保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要健全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如《环境保护法》、《文化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了法律约束作用。同时,要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设置具体的技术标准,明确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明确空气、水源等技术标准等,用法律制度的手段切实保护景区的环境。其次,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严格执法,有法必依。依法开发、治理旅游环境,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坚决制止并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惩处。比如,在自然景区内兴建别墅群、游乐园等项目,这些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行政部门要及时干预,一经查实要坚决予以取缔。

三、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因为人们意识到旅游业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出了这样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景区中不管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都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景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具备生态的眼光,去开发旅游资源,去保护景区环境,去解决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比如,景区的餐饮业,要突出当地的土特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游客品尝地道的绿色食品;景区的交通工,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一些比较原始的交通工具,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马车,等等,尽量限制污染较重的现代交通工具;景区的住宿,建设与景区环境协调配套的住宿设施,既要具有地方特色,又不能给环境造成破坏。这样开发出来的旅游景区,既彰显了生态旅游的趣味,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景区环境,对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加强环保宣传,引导管理者和游客自觉保护景区环境

景区环境的保护依赖于人类的活动,因此,必须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环保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首先,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加强环保培训,提高环保素质。组织相关的环保培训,引导景区的管理者用科学发展观来开发景区资源,注重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充分重视并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既要维护经济利益,也要确保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自觉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会给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景区环境。再次,加强景区管理。一些游客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不良习惯带到景区,乱扔垃圾、采摘花草等,都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因此,景区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景区进行巡逻监督,如果遇到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对游客进行教育甚至处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五、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旅游景区开发者的环保意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旅游环保人才也受到社会的青睐。我们知道,旅游景区开发者的素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景区开发者素质较高,环保意识强,那么,环境保护问题就会受到重视,景区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就能够协调发展,否则,就会给环境资源造成损害。因此,要引进旅游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旅游开发实用型人才,强化景区开发者的环保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地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落实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从细处着手,全方位地保护旅游资源,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资源保护理应相辅相成。避免生态旅游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破坏生态环境。只有针对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拓展传统观光游,创新文化休闲体验游,才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新兴旅游业态,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即更好地满足人们旅游休闲、求知求乐的需求,又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1.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环境有两种影响,一种是有利的影响,另一种是不利的影响。生态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就,解决了本地区就业的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生态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混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生态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各地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

2.避免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策

2.1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题下加强森林公园建设。自然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做好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3做好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健全生态旅游环保的法律和管理制度。生态旅游对环境有特殊影响和破坏,所以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完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游客行为。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2.4治理已遭污染的生态旅游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生态旅游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应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理论,避免生态旅游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2.5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提升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使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9

关键词:文化旅游;保护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7日

文化旅游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以人文旅游资源为载体的、集合历史遗迹、人文风情、社会习俗等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而作为文化旅游载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则成为发展人文文化旅游中重要的开发和保护对象。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则成为其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部分,民族文化旅游以其原创的、独特的和充满异族风情的人文特色吸引着众多寻求文化享受、满足自身精神需求和进行文化探索研究的游客学者。在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文化以区别于汉族文化的多样性、非凡性和独创性,成为目前民族文化旅游的主体部分,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维持民族地区经济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文交流都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取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原因导致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以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且能被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进行深挖掘,成为当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但选择性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是应对在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而产生的,由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且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因此解决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实践措施。目前,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在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立生态民俗村、建造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多民族性以及近些年来民族文化状况的恶化,使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其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我国首先在立法方面制定相关法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8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同时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强化国民文化保护意识,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国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找文化传承人,鼓励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支持民族文化传承等。各地政府与民间团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活动,尽管现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仍以开发为主,但各地的保护活动也在进行,如各地成立生态民俗村落、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形式,通过这种文化模式推动民族文化形式的永久化保存,生态民俗村的建立加强了民族地区村民的民族文化意识,进而也强化了其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心理;而民族生态博物馆将有关于民族历史的文物等进行某种形式的展出。目前在我国许多民族地区建立有博物馆,融水苗族也设立了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此外在云贵等多民族省区都设有相应的民族博物馆。民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民众了解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保护的最根本力量在于少数民族民众。首先,目前在一些民族文化保护较好的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由于长期接触学者、文化保护工作者,对于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各地对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众的文化保护教育和文化保护宣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少数民族群众亦能自发进行民族文化创造性保护,这也是提倡的做法。其次,学术界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地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对于开展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问题。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开发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仍然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或者政府和开发商将文化资源保护仅限于书面口号,而不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当前经济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文化保护思想薄弱,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民族文化保护被忽视。

2、保护主体单一。根据调查显示,42.86%的受访者认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政府文化部门应负更大的责任,28.57%的受访者认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取决于政府领导的意志,将近71.43%的人认为文化资源保护关键在于政府的力量,而民间团体组织和民主的参与度仅占28.57%。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中,政府、民间团体和民众都是其参与者,政府无法承担起所有的文化资源保护责任,在政府的引导下,更需要的是民间组织团体和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商、游客、居民都是进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直接主体。

3、盲目抵制商业化。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载体,必然在其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商品化的特征。如果盲目抵制商业化,保护“原生文化”,那么民族文化便无法进行传播;且民族文化作为落后地区少数民族人们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投资兴建缺乏规划。在民族文化保护过程中,为防止民族文化的异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各地纷纷建立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民俗村亦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民俗村的形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地方,然而各地不论其效果如何、成就如何,盲目投资建立民俗文化村,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起不到保护作用。

二、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建议

(一)加强民族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域,其地形因素使其交通和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交通不仅是制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亦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的居民因其地理环境的长期限制,非常渴望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所以,加强交通的可入行、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一方面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更促进了其对外沟通交流。

(二)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层次,加强文化旅游创新。为避免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减少对民族文化的损害,向游客提供更加深层次的体验与服务,所以在民族文化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层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改进与创新。在关于当地如何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分析显示:64.3%的游客认为应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57.1%的人认为应该突出打造品牌。突出打造品品牌,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层次,找准民族文化定位,开发不同层面的民族文化资源,设计更为全面的民族文化产品和线路,丰富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层次。加强文化旅游创新,在开发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对于尚未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积极有益的开发;进行资源开发和保护理念的创新,提高文化体验和文化服务质量,使文化内容不流于其表,得到更好的呈现。

(三)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兼顾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利用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他们应该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主体,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首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社区参与民族文化旅游,使民族村寨能成为发展文化旅游、进行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居民开展民族风情体验等文化活动;其次,民族地区的居民是文化的活的载体,政府应积极扶持民族地区进行文化旅游周边产业的发展,如民族工艺品加工生产、民族歌舞的学习、民族餐饮等经济活动,带动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再次,政府和相关组织应正确引导民族地区居民开展民族旅游相关培训,如进行民族文化旅游知识普及,培养少数民族导游、讲解员,引导少数民族进行文化旅游创业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管理人才。

(四)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制化。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涉及的利益不仅包含经济利益,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同分配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开发都带有着极大的不规范性,民众保护意识的缺失和法律法规政策上的松散性使得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无章可循的局面,导致了开发过程中的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法制化的建立可以明确规范和约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政府和相关文化旅游部门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法规制定,涉及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禁止事项和可为事项,并制定相应的惩奖措施。规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流程,明确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之外,还要进行具体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如景区的管理制度、游客的管理、景区资源的保护等,利用现代科技对于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如建立生态博物馆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规范文物管理;积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人等。

(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民众自觉意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其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中,其消亡具有自发性和不可逆性,加强少数民族自主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极为重要。应向少数民族群众强调文化旅游经济过程中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众保护文化的自觉意识,抵制文化侵蚀和文化破坏,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加强游客的教育,使游客自觉尊敬少数民族文化,树立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破坏。

(六)坚持保护性开发,走可持续新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发展方向,树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建立有经济效益的文化旅游景区,更能建立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辅相成。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只有得到合理的保护,进行持久的传承与创新,才会为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不竭的动力,才会为少数民族群众谋求长久的福利。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主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意识,必须在开发过程中杜绝破坏性开发,注重民族地区文化传统的发掘、保存和提高,实现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

总之,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了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但是其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民族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严重。因此,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兼顾少数民族群众受益的权利,将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民族文化保护为主,进行科学有效的可持续的保护性开发,以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同时发挥政府、社会力量以及当地群众的力量,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与民众配合,形成全民参与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的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篇10

本课是重庆市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地球的呼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节,是在人教版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第五章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多种创新高效教学资源编写而成。行课班级是本校高一年级“地球的呼唤”校本选修班级。主要教学目标:①区域认知:通过情境、案例对某区域旅游环境问题深刻认知;②综合思维:通过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方法;分析破坏或保护旅游环境的心理趋动;③地理实践力:角色扮演,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写出参与保护旅游环境的实际行动;④人地观念: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难点:旅游环境容量及其调控方式;旅游环境破坏或保护的心理趋动;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及实际参与方式。

二、教学过程

旅游环境的破坏

环节一:情境导入,关注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导入:(播放“党丽娟摄影作品2012―2016”短片)老师喜欢旅游,但每从一处美景归来,心中除了欣喜,还有丝丝不安――对美景的愧疚。当旅游者踏上一片土地,在那里活动哪怕几个小时,都会对当地旅游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设问:哪些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是游客无意中造成的?(学生回答略)

引导:其实正是这些旅游者无意识的行为,常被人们忽视。

展示图片:自然环境:黄山人满为患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和植被破坏。人文h境:故宫地面因踩踏过多而磨损、敦煌壁画因游客涌入加速风化。游客有意破坏的也不少,请同学们举例。

展示图片:攀爬城墙、喂食动物、吸烟打牌、踩踏草坪、随意便溺、乱扔垃圾。

讲解:旅游者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通过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对旅游环境造成破坏。

小结: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破坏。①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偷猎珍禽异兽,毁坏林木、乱挖草药野菜等造成生态结构失调,足踏、触摸、攀花折木、乱涂乱写等使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受损;②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③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占据当地生活空间、公共设施、生活资源等。

设计意图:教师对教学内容次序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度。本课将“旅游者无意识破坏环境行为”先行提出,让学生意外、警醒、印象深刻。“有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环节二:案例分析,总结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破坏

转承:曾有人将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但在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

案例1: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

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痕,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

设问:该地旅游活动造成哪些环境问题?(提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总结)

学生回答:噪音污染、对生物生活习性的干扰、对冻土地表的破坏、传统生活方式消失……

小结: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对自然生态环境:①环境污染(食、住、行等造成固废、水、土壤、噪声等污染);②危害生物(捕猎、采集、干扰、阻断、灭绝等);③破坏地表环境、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损害天然洞穴等);④破坏视觉效果(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等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对社会文化环境:①破坏传统文化(商业化、表演化、甚至消亡);②破坏文物古迹(不可逆转);③过度开发造成系列问题(破坏城市景观、建筑物过密、交通拥挤等)。

旅游环境的保护

环节一: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方法

转承:这些问题显然不是由游客个人行为产生,主要是因为游客太多,而游客数量由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把控。在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控制旅游规模,尤其是游客数量。专家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概念解读: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简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由于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旅游环境容量常用游客流量来衡量。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前者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活动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的称为饱和。后者也叫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最高,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2: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

旅游是时空差异很大的活动,颐和园游客量时空差异明显,古建筑区、高峰期游客流量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设问: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目前,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具体措施主要是节流,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分析:节流:控制游客的流量,如在饱和景点实行分批放客和限时游览,尤其是旅游团队。在旅游旺季,可实行门票预订,促使游客分流,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团队。开源:新辟旅游地点,实行分流,如季节性客流调节,安排一些淡季可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如大型节庆活动、室内活动,改变游客认为适游期与不适游期区别明显的观念;开发夜游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吸引游客;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做到客流的协同调节。

小结: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控制游客数量;提升景区承载力。

设计意图:从旅游者造成的环境问题自然过渡到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概念解读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环境保护重要的理论支撑。

环节二:角色扮演,提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转承: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以旅游环境容量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各职能部门具体该怎么做?

分角色讨论:开发者、经营者、游客、政府、机关、教育专家。

学生回答摘录: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环保宣传教育不仅是教育专家要做的事情,开发者、经营者、政府、机关、游客都可以做,可以相互教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标准,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如果每一位游客可以做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保护旅游环境……先从自己做起……

小结: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制订相关政策、法规(重要措施);建立环境保护区(有力措施);普及旅游环保教育;禁止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提倡绿色旅游六要素: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等领域必须严格管控到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程度,形成良性循环的旅游经济。

再现案例1: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

学以致用:从环境容量的角度分析,严格测算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客流……

设计意图:分角色讨论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不是个人事情,需要各方合力。

环节三:思维拓展,认识破坏或保护旅游环境的心理驱动

学生活动:分别从旅游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来谈如何解决在景区内乱涂乱画问题。

图片展示:2013年5月25日消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展示教拍摄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上的刻字照片。

设问:分析旅游者涂画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写下“到此一游”?监管部门应如何有效地“堵”和有效地“疏”?

小结: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而中国人的旅游基本上属于第四个层次――获得尊重的需求。而“到此一游”这种生硬的展示方式正好符合了一些人的炫耀心理,但文明程度越高,这种不良行为越少。疏之道,在迎合。就像黄山等一些景区设“爱情锁”、“祈愿树”一样,在景点或文物面前设涂鸦墙,既纾解游客的表现欲和存在感,又不损文物,可谓一举两得。堵之道,罚为本。建章立制,订法定规,明确文物不可侵犯、侵犯要付出代价的观念,而不仅是媒体曝光、道德谴责层面的惩戒。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课高潮之一。教师有意将心理学与地理教学联系,只有了解行为驱动,才能改变行为。

环节四:课后延伸,用实际行动保护旅游环境

转承:现在文明出游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底线,守住这一底线,事关国家民族形象,也事关中国以何种心态和姿态走向世界。作为学生,能为旅游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实物展示:这是老师每次出游必带的一个包,猜猜里面都装了什么东西?(水杯、餐具、垃圾袋、洗漱用品……)这么多年,老师几乎没有用过外面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从未乱丢垃圾。这是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方式。

以身作则:每逢长假处处人头攒动,于人山人海之间要保持一份优雅与修养实属不易,但这并不能成为纵容自己破坏旅游环境的理由。浏览景区地图时,留意一下哪里设有果皮箱,哪里有卫生间;欲折一支鲜花时,想想他人尚未品味过芬芳。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

转承:作为游客不应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如何参与?

阅读材料:劳务旅游关系

近年来,日本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劳务旅游关系,旅游者可以在旅游区通过付出劳务,赚取旅费,延长逗留时间,游览更多的地方。并通过参加工作接触社会和当地普通民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日本的许多旅行社为保护生态环境,还推出一日游特别团。游客只需要在观赏美景之际,在风景区搜集一小时垃圾,便可免费享受温泉浴和午餐。

小结:学生积极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方式:加入旅游志愿者项目;建立劳务旅游关系。

拓展:如果有一种旅游方式在有利于旅游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愿望和需求,你会不会优先选择?这就是生态旅游。展示重庆生态旅游地图,思考如何做一名生态旅游者。

课后活动方案设计:重庆市某地区旅游环保现状调研;重庆市某地区生态旅游现状调研;环保旅游方案设计。

设计意图:身教重于言传。与其让学生说如何去环保行动,不如展示教师自己的出游做法;与其告诉学生要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不如讲讲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教师本身即最好的教学资源。

环节五:情感升华,最美的风景就是保护环境的你

结尾:仪式感活动――课桌里有老师事先放好的原创摄影明信片,请大家在背面写三条旅行环保行动,记住对美景写下的承诺。文明从不是生来就有,环保也不是一蹴而就,让我们整理好文明的行囊,再出发,积跬步,至千里,崇尚环保,是旅行中最好的留念,参与旅游环保,你就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