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现状十篇旅游资源现状十篇

旅游资源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48

旅游资源现状篇1

一、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现状

区是著名的东郊风景区和文化遗产大区,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共有国家及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拥有:秀美的临江资源。万里两岸风光独好,留下多少诗赋华章。地处中下游,拥有82公里"黄金岸线",著名的山、临江而立、拥江而矗,被喻为"金陵明秀"。此外,第三大岛四面环水,大江风貌尽收眼底。悠久的佛教资源。。"寺是唯一现存的南朝古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尊崇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三论宗祖庭"。甘家巷一带密集分布南朝石刻,市徽"辟邪"即取形于此,成为古都的象征,真可谓"一座山,半部金陵史"。生态的水乡资源。被誉为"江中丽岛"的,河网纵横,拥有江南水乡最完整的水系,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柳林湿地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态植被,是市民绝佳的观光休闲之地。地处东郊的靖安,7000亩荷塘,"接天连叶无穷碧",景象蔚为壮观。的"野八鲜"和靖安的"水八鲜"等绿色食品,更为生态旅游平添了无穷乐趣。时尚的学府资源。新兴的大学城现已入驻大学、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学府,在校学生突破12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时尚消费群体。花园式的校园建设与国际化大学城规划,是城市旅游的新亮点。

然而,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的旅游产业发展迟缓,旅游产业现状堪忧。一是景区面貌陈旧。自建国以来,公园一直蜗居江畔,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长年淹没在采砂场的粉尘中,直到年幕燕风光带开发建设,才得以重见天日。山于年评为4a级景区,但除了新增的桃花涧景点外,景区内彩虹明镜、试茶亭、陆羽精舍、碧云亭等景点长年未经修葺。加上道路破损,杂草丛生,游人日渐稀少。体现古都神韵的南朝石刻,有不少长年淹没于农田荒草,风蚀严重;还有部分移至甘家巷小学集中保护,难与游人见面。二是配套设施匮乏。尽管近年来我区道路建设突飞猛进,拉近了与主城的距离,但由于公交线路少、班次少,加之主干道沿线几乎没有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交通始终不畅。景区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更是匮乏。目前全区共有宾馆饭店1006家,三星级宾馆只有2家,没有四星级以上高级酒店。现有的宾馆饭店普遍规模小、档次低,无力接待团队旅游。三是旅游线路开发停滞。区内旅游景点没有整合成旅游线路,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单点式"分布,未能与线路以及长三角旅游线路有效衔接,区内知名景点没有一个被纳入华东旅游站的景点,甚至在"一日游"的景点名单上也是"榜上无名",更没有形成一日游或二日游线路。旅游目前基本以散客为主,团队旅游非常有限。四是旅游产业发展缓慢。1996年成立区旅游局后,旅游业起步发展,尽管近几年旅游业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但由于旅游经济基数小、项目少,直到目前,全区旅游收入约占三产总产出的6%,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6%,并呈逐年下降趋势。10年间唯一引进的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也因经营惨淡停业改造。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与周边区县旅游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区发展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区旅游业发展既受园林、宗教管理体制局限,也有更多的自身问题。集中表现为:

1、认识不足,没有把做大旅游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业的规划还没有纳入全区""总体规划之中,旅游作为一个产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全区各类招商引资中,旅游很少有项目列入。此外,区旅游局与商务局合署的模式全市也仅有一家,其他区县的旅游部门已经全部单列。区旅游局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只有一个科室三名工作人员,还同时承担商贸工作,管理力量十分薄弱。

2、策划滞后,没有对如何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研发。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尽管山、等局部的旅游规划已经出台,但推进缓慢,全区大旅游发展思路尚不明确,大旅游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对如何把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项目,研究得不够。

3、投入乏力,没有积极寻求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机制。年起,我区设立了3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今年增加到60万元;而其他区县的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均在200万元以上。在政策扶持上,对旅游项目引进、景区景点基础建设、宾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提档升级还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在旅游项目开发上,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化运作机制,对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力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进入不足,缺乏活力。

4、发展被动,没有抢抓机遇跨越旅游的体制障碍。多年来,我区通过多方努力,期望通过理顺体制突破旅游发展瓶颈,并早在年就成立了"区旅游发展指导协调委员会"和"区假日旅游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对上争取和协调,解决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从我区"三区合一"管理体制的最终确立不难看出,解决体制障碍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地方党委、政府主动出击和大力争取。

三、对区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的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立足转型,高起点认知旅游,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为应对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我们看到,同样面对金融危机,但凡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就严重,而且恢复得也慢。相反,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受冲击就较小,经济回暖也比较快。可见,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对一个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发展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需要,更是"保增长,促转型"的必然要求。旅游是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重工和化工为主的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调轻调优调高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行业,是一个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增长的产业,具有"一业兴,带百业"的特性,可以带动餐馆、住宿、购物、汽车消费、休闲娱乐、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10。旅游是生态产业,发展旅游业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需要。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区为东部绿色中心的功能定位,同时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目标,使得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更加突显。旅游业追求"山绿、水碧、天蓝、气清"的自然生态品质,又被称为"无烟经济"、"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旅游是富民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富民惠民的需要。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会给区众多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旅游是文明产业,发展旅游业是提升地区文明程度的需要。实践证明,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其卫生环境、居民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都相对较好,社会氛围也比较和谐。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景区周边的居民按照旅游环境的要求移风易俗,改变生活陋习,讲求文明习惯,提高生活品质。总之,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区发展旅游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真正把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二,因地制宜,大手笔策划旅游,围绕三大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产业的核心是创意,策划是旅游项目的灵魂。纵观成功的旅游项目,如成都锦江的"五朵金花"、杭州的西溪湿地、无锡的梵宫、灵山大佛,他们都走了"先策划,再规划"的途径,"小题大做","无中生有",无不是创意策划的产物。区发展旅游业要在深入发掘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眼界,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发挥"黄金岸线"资源优势,引入商务会展。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华东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重要枢纽,每年各类国际国内大型商务会议、产品展览活动频繁,会务展览服务的市场需求庞大。洲南沿江一线,与幕燕风光带隔江相望,大桥、二桥遥相呼应,是进行高级会务、举办大型展览的理想之地,应规划建设一片会所、会展群落,以提升该地区土地价值,拉动洲岛旅游经济。发挥佛教文化资源优势,开辟主题公园。寺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我们发展旅游最值得发掘利用的宝贵资源。可以寺为核心,建设一个融明秀山林、千年古寺、唐碑宋塔、六朝石刻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与每年一度的山文化节相互烘托,做大做响旅游品牌。发挥高等学府资源优势,构筑时尚街区。根据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将作为的副城开发建设,未来10年,大学城将重点引进涉外高校、涉外医院等国际化项目,建成国际化人文新城区。围绕众多高等院校师生的消费需求,可以策划引进诸如三联书店、星巴克等知名的书店、咖啡连锁店落户大学城,结合新市区的规划,建设具有浓郁时尚特色的文化街区,成为古都旅游的新景区。

旅游资源现状篇2

基于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同时也是实现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性要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生态旅游是将生B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欣赏与探索的一种活动,通过教育与宣传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游客对于自然美景的享受需求,深入了解自然文化,以保证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展,实现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一、泰顺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一)旅游发展体系实现创新

在2013年3月,泰顺县人民政府开展旅游主业化发展会议,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为其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与此同时,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负责生态旅游产业的全局性事项。另外,泰顺县旅游局还积极组建了县级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构建了旅游投融资平台。

(二)合理制定规划以推进旅游科学发展

泰顺县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制定并出台了与本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规划。而为了能够实现旅游统筹发展,于2015年贯彻落实了泰顺县旅游整体规划,把旅游规划当作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途径。

(三)统筹多种生态资源要素以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泰顺县对通景公路加大了建设力度,进而有效地增加了旅游可进入的几率,另外,还进一步推动了红军路、52省道至乌岩岭、宝林通景公路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注重旅游主业化的发展,落实了酒店、度假村与温泉等旅游项目。

(四)创新营销手段以扩大旅游市场发展空间

在劳模疗休养基地与省教育工会疗休养基地入驻泰顺县以来,使该县的旅游知名度提升。此外,泰顺县还组织并参加了不同层级的展会与博览会等。通过对

“请进来,走出去”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本地风景旅游协会和台湾南投县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客源互送机制。

(五)彰显地区特色以实现产业融合

能够适应游客多种需求,构建了丰富的旅游产品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旅游和多种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当地特色产品的培育。另外,泰顺县还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形成了多个农家乐特色村。高度重视观光采摘农业的发展,以更好实现农户增收的目的。

二、推进泰顺县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并树立大旅游理念

泰顺县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历史文化悠久,所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中,应当积极树立“大旅游”理念,力争实现大旅游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始终坚持泰顺县旅游产业的支柱性地位,注重综合性开发,实现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除此之外,应当积极建设高级旅游区,充分发挥旅游辐射影响作用,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规划以形成大产业的发展局势

现阶段,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世界生态旅游的平均年增长率是20%,为泰顺县的旅游主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应当积极完善旅游规划机制,重视本地区重点区域与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生态旅游行业与整体产业布局,确保旅游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此,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彰显生态与人文等相关主题,打造以泰顺县县城为中心,省道为景观交通轴,融合廊桥-氡温泉文化生态养生区、乌岩岭生态体验区、飞云湖山水生态游览区、交溪流域产业生态观光区,最终形成全新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注重招商作用以全面夯实大项目基础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大项目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积极引进大项目,加大投入开发的力度,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作用下发挥生态资源效应,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实力。与此同时,应注重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

“泉、桥、山、水、石”五大资源来构建大项目的招商平台。对景区、景点等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建设,对大型旅游招商项目进行包装,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赴泰投资。针对泰顺国际影视基地等诸多与央企合作项目,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以保证更好地落实项目。基于此,应当选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对融资观念予以合理转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与“泰商回归”工程等现行举措相互结合。最后,有机结合招商引资工作与旅游工作,使得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化,获取最大旅游发展效益。

(四)重视营销手段以全面拓展大品牌空间

增强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泰顺县要想实现自身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宣传和促销的重要作用,实现区域间的合作。其中,需要对本县内部的宣传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扩大生态旅游影响力与知名度。与此同时,在市场拓展思路的正确指导下,确保客源市场的针对性发展,通过多个渠道与全方位的途径来实现渗透宣传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旅游产品进行全面开发,尤其是具有廊桥品牌标志的产品,还有农副产品,以保证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实现品牌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提高该产业的附加值。最后,应建立健全政企联动营销机制,进一步增强泰顺县内外旅游企业参与到宣传营销中的热情,提升宣传与营销的实际效果,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泰顺生态旅游。

(五)全面优化环境以更好地培育大市场平台

为增强泰顺县旅游行业竞争力与发展力,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其中,应当坚持环境决定发展的思想,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旅游市场整顿及游客投诉接待等多种制度不断完善,进而推进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旅游用地、税收以及水电等应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地制定减免税费的政策,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应注重人才培训工作[6]。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全面增强旅游队伍成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文章以泰顺县为例,阐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希望全面推进该县的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资源现状篇3

关键词:石门镇;旅游资源;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受到旅游研究者、开发者和经营者的关注与重视。石门镇位于桐乡市中部,与湖州市接壤,京杭运河穿越镇区。总面积63.23平方千米,总人口53785人。有耕地3578.6公顷,其中水田2296公顷、旱地1282.6公顷,桑园1115.4公顷。全年产粮食1.91万吨,油菜籽1464吨,蚕茧B64吨,蔬菜3.34万吨,水果1504吨,1126吨,水产品426吨,拥有建材、皮革、轻纺、机电、化工、塑料、橡胶、食品等工业门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和工业大镇。近几年,随着桐乡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经济升温,石门的旅游优势也逐步得到体现。但也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旅游业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对石门镇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石门镇对比乌镇(旅游资源)

(一)石门镇的旅游资源

石门镇位于浙江桐乡市中部,东距梧桐镇10公里。总面积43.2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镇地处京杭运河畔,交通便利,明清时工商业兴盛,尤以蚕桑贸易、榨油业著称。

石门为浙北古镇,春秋时吴越相争,“置石门为吴越限”(清光绪《石门县志》卷一),故名石门。唐设石门驿。南宋时于石门驿中设行幄,为皇帝往来之行宫。又设酒务、税务。元置巡检司,明设课税局,成为运河上军事要地和交通重镇。明宣德五年(1430)桐乡建县后,镇以寺弄为界,东称石湾,属桐乡县,西称石门,隶崇德县隶。清康熙时(1662-1722),改崇德县为石门县,石门镇改称玉溪镇。民国3年(1914),石门县复称崇德县,玉溪镇复名石门镇。民国时期,石湾、石门仍分隶桐乡、崇德两县。1950年5月,石门、石湾合为一镇,称石门镇,属崇德县。1958年10月,隶于石门公社。1959年6月,又为桐乡县直属镇(桐乡、崇德两县于1958年11月合并)。1987年2月,并石门乡入石门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8年10月,撤销安兴乡建制,并入石门镇。

该镇为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故乡,其故居缘缘堂1985年重建落成,丰子恺漫画馆1998年开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琴秋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罗家角遗址位于镇区东北部2公里,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丰子恺纪念馆

该景点位于石门镇镇区,丰子恺(1898-1975年),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及美术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有着杰出成就的艺术大师。所以丰子恺纪念馆是以名人文化为主,是大众的艺术殿堂。丰子恺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和丰子恺漫画馆。

2 桂花村

该景点位于石门镇同星村,因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桂花村,位于桐乡市西部,距桐乡市区7公里,交通便利,是石门镇继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后,又一旅游新景点。

村中树龄不一的金桂、银桂共有上万株,其中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的百年以上的古桂花三棵,最古老的桂花树已有144岁,树高11米,胸围175厘米;五十年以上桂花树15棵,二十年以上桂花树三十六棵。游客置身于桂花林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没有世事的纷争,只有满眼金灿灿的碎花、满鼻清新的芬芳,花不醉人人自醉,醉卧花丛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3 田野菊海

桐乡是中央农业部命名的“杭白菊之乡”。所产杭白菊有300多年历史,栽培观赏菊的时间则有800多年,石门镇更是以栽种而闻名。在长期种菊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少习俗。田野菊海位于石门镇颜井桥村,总面积500多亩,盛开的在蓝天白云下银浪滚滚,迎风摇摆,非常漂亮。整个菊海可分为:生态采菊区、菊饮商贸区、菊迷宫进关区、菊展文化区、休闲娱乐区五个主要区域,足令游客饱览菊文化,还可以跟着采菊忙的菊农,身临其境享受采撷的乐趣,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更值得骄傲的是,田野菊海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每年的11月份桐乡还会举办节,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二)乌镇旅游资源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

1 西栅

进入西栅得乘渡船。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西栅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外壳是明清时期的,内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等,游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享受着另一种“和谐”。西栅的古街上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2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3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4 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5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

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6 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7 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8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垫,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先生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9 夏同善旧宅地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

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10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11 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十三家,太平天国前还有七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一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人。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二、对比结果分析

(一)知名度不是很高

知名度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与桐乡的乌镇来说,石门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这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乌镇于1999年开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凭着一部《似水年华》使它名扬中国,被称为“文豪故里”、“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又请了明星刘若英拍摄了一系列广告,所以知名度非常高,现在又开发了华庄生态园区,使人文旅游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而石门作为古运河畔的江南水乡,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故乡,它是2000年以后才渐渐被开发的,而且不为世人所知。大家知道乌镇,但不知道石门;大家认识茅盾,但不知道丰子恺;乌镇是文豪故里,石门却不是画家之乡。石门由于开发晚、起步迟,没有一个特色品牌,在宣传上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它的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

(二)游客接待量不多、客源地单一

游客接待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旅游景点的价值。石门的主要旅游景点一年的游客接待量在15万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不算很多,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客源地也比较单一。像丰子恺纪念馆,它是桐乡市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的游客只有万余人,这可能是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在旅游黄金周是一天的游客接待量。它接待的大多是市内一些学校的学生和一些文学人士,游客类型也很单一。

(三)资金投入少,设施设备不完善

资金投入的多少是旅游景点开发的前提,景区的设施设备对整个景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石门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晚,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景区规模不是很大,又缺乏很好的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如丰子恺纪念馆,它位于石门镇的镇中心,旁边都是街道、小区,所以连一个象样的停车场都没有,来往的旅游客车都只能停在街道旁边,这是非常不雅观的,而且还影响交通,给游客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而田野菊海和桂花村位于农村,有较大的空间来建造停车场,但是,因为它在农村,相对比较偏僻,所以交通设施不是很好,且景点附近没有标准的超市、旅社,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差,也没有专门医疗机构。这些都会给游客造成不好的第一印象,给人感觉景点的档次不是很高。

(四)经营管理不到位,服务水平不是很高

当前各景点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与当前游客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景点没有相应的有专业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因为景点主要集中在农村,现有管理者对农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旅游景点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旅游景点的健康发展。售票、服务人员也大都是当地农民,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文化素质不高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

量较低。甚至有的售票员还是老人家,连普通话都不是很标准,无法跟游客沟通,也会给游客造成心理负担。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知名度是旅游者选择旅游景点的一个关键,石门应该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优势树立一个特有的品牌,提升它的知名度。如乌镇是“文豪故里”,是“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而石门,它是丰子恺先生的故乡,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地方,是杭菊的发源地,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色宣传石门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推广,把它打造成“匦家之乡”和“古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特有的品牌。然后根据这一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并结合“五一”、“国庆”等旅游黄金势推介,提高石门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石门这个地方。

(二)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除了知名度之外,有没有特色也是旅游者选择某个旅游景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游客往往会有两种选择选择,一是选择知名度高的大型旅游景点;二则是选择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非常有特色的小景点。

为了提升石门旅游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需要推出一些有特色的别的旅游景点所没有的旅游项目。石门可以当地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发出来,并把它的规模扩大化。如当地人把每年的九月九视为节,并形成了食糕、品茶、饮酒等习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节日,把它放在在田野菊海举办,可以为菊海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桂花村还可以利用满村的桂花,在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举办桂花节,还可以开发当地特有的桂花年糕作为特产,这在其它旅游景点都是没有的。旅游景点也要积极和当地的旅游企业合作,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将旅游景点通过旅行社向游客宣传、推销,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开发商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招商引资,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再利用资金加强景区建设,首先应该改善交通状况,如果交通条件不好,即使游客有心、有意想去景点玩,但是路找不到,或者路不便行车可能他就不去,这就会给景点造成损失,所以景区应该改善交通设施,并在相应的路口,明显的位置放置路标,是游客能更方便更快捷地找到旅游景点。

其次,应该在景点设置大型的停车场,这样的话可以把游客的车辆集中停放,避免了拥堵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很多不便。停车场可以加以美化,提倡停车位的生态铺装,进行绿化。同时景点还应建设大型的超市,因为游客游玩的过程中都有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的欲望,桐乡特产丰富,建设一个大型超市不仅可以满足游客购物的欲望,又可以为景区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当然相应的医疗设备也是不可少的,在游客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以便不时之需。

(四)加强景点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管理部门应选拔有经验有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员加强对景点的管理;其次应针对在农村的景点,对景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农村旅游景点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农村旅游景点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提升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并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四、展望与总结

石门镇应该利用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建设,针对客源的不同和客源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宣传,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石门在桐乡周边的范围内可能为人熟知,但在整个浙江乃至中国却是鲜为人知,通过旅游活动和打造特色项目是提高它的知名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开发商如何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旅游方式,让旅游者更好地对景点进行欣赏、理解和品位,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辟出一条适合石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石门这颗古运河畔的明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参考文献:

[1]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旅游资源现状篇4

关键词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山东省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水体旅游资源

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我们都可视为水体旅游资源[3]。湖泊按照其成因分为构造湖、冰川湖、火山口湖、河迹湖、风蚀湖、人工湖等。我国的湖泊数量很多,各有特色,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很多湖泊都陆续被开发。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山东省聊城东昌湖,按其成因就属于人工湖泊。

2.2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况

东昌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区,面积为4.2平方公里,水深3-5米,比杭州西湖略小,为济南大明湖的五倍,是我国北方非常罕见的人工湖泊。现以东昌湖为中心已建成了20.6平方公里的4a级东昌湖风景名胜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形成了聊城独特的水城特色。水最具有亲近性和参与性,水上游览活动项目的开发可以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体验[4]。东昌湖景区三为一体的整体空间格局内建筑景点错落散布,使其水上游览活动项目的开发更具特色。

2.3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2.3.1东昌湖的开发现状

(1)东昌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所调查人数当中,持肯定态度的占大部分,但持否定态度的人数也不少,说明东昌湖开发现状并不十分完善。

(2)东昌湖水体旅游活动内容现状

表1:东昌湖水体旅游活动内容(n=200)

由表1可以看出,东昌湖水体旅游活动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多数人。

(3)东昌湖开发管理现状

据调查可知,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

(4)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表2:东昌湖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n=200)

由表2中中的数据说明在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很理想。

(5)当地居民对东昌湖开发现状的看法

据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于开发利用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是认同的。很少当地居民认为对此的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表3:东昌湖的开发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n=200)

由表3得知,大部分居民认为东昌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6)制约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

据调查得知,制约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较多,但制约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差、没有钱。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一、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政府管理不到位。二、水体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迫在眉急。三、聊城东昌湖水体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不到位。

3.2建议

(1)优化管理,引入市场机制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2)树立环保意识,注重生态教育。(3)积极开展宣传促销工作

参考文献

[1]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旅游资源现状篇5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旅游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开发策略

一、民俗旅游资源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一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从内容上来说,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它的表现形式有服饰、民居、饮食、建筑、礼仪礼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从特殊性来说,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广西也不例外。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广西,全国瑶族的75%分布在广西②;广西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约占60%③。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过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长61.22%,实现国际旅游收入685.5万元,同比增长79.6%,旅游创汇80万美元④。

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还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许多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现代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装而钟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整体断代的危险。此外,文化的变迁也十分突出,像端午节、中秋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在逐渐被淡化,而欧美国家的传统节如对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却正在风靡整个社会。

2.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3.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民俗旅游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当节目结束时,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些民俗风情景点的建设投资太大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许多景点采取高价门票、层层设卡卖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却步;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参与性项目较少,而供人们观赏浏览的项目虽然艺术水平很高,造价也很昂贵,由于没有脱离传统展览馆的展示、观赏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显,游客的重访率很低;还有些景区的开发、宣传不到位,导致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此等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民俗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及合理经济收益的收入。

旅游资源现状篇6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旅游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开发策略

一、民俗旅游资源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一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从内容上来说,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它的表现形式有服饰、民居、饮食、建筑、礼仪礼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从特殊性来说,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广西也不例外。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广西,全国瑶族的75%分布在广西②;广西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约占60%③。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过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长61.22%,实现国际旅游收入685.5万元,同比增长79.6%,旅游创汇80万美元④。

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还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许多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现代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装而钟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整体断代的危险。此外,文化的变迁也十分突出,像端午节、中秋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在逐渐被淡化,而欧美国家的传统节如对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却正在风靡整个社会。

2.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3.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民俗旅游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当节目结束时,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些民俗风情景点的建设投资太大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许多景点采取高价门票、层层设卡卖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却步;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参与性项目较少,而供人们观赏浏览的项目虽然艺术水平很高,造价也很昂贵,由于没有脱离传统展览馆的展示、观赏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显,游客的重访率很低;还有些景区的开发、宣传不到位,导致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此等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民俗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及合理经济收益的收入。

6.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且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也不是可以无限度地发展,而是应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承载力来开发。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特别是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过度涌入会对当地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蜂拥而至的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有很大的冲击虽然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风情旅游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忽视了这里不仅是旅游点,也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居之处。景区人满为患。不仅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使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旅游资源现状篇7

【关键词】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源流;传承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巫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大湘西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秋,在澧水下流津市境内的虎爪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距今约40万年。这表明40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新晃波州、中方荆坪等多处人类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二三万年至十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古沅陵上堡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遗址。澧沅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早在1986年底仅沅陵县境内就发现了十五处之多,《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澧县彭头山遗址和临澧城头山遗址表明,这一带在九千至一万年前,人们就已经修建房屋,集聚而居,从事农业耕作与祭祀活动,留下了稻作与祭祀遗址。距今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这表明该地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

《楚辞》中的相关内容表明,屈原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盛襄子先生在《湖南省苗史述略》中对此作了概括性总结。他指出,“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是三苗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三苗是蚩尤部落遗民,聚居于洞庭及其以西一带。系现今苗瑶黎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盛先生强调指出:“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可见,在远古时,洞庭三苗人皆可巫,始创并盛行着巫傩文化。

湘西一带傩事经书内容也表明,大湘西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巫傩文化,傩文化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傩公傩母是漫天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始祖,是带领子孙种植水稻进行农耕的农神。他俩的子孙祭祀祖先,祈求他们佑护自己,而逐渐形成巫傩文化。这一带傩文化祭祀的诸神中,多为女神、女祖神、女神兵等等,女性比例大,可见其母系氏族的遗风。这表明傩文化在这一地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了。

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大湘西的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为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七千四百年前,以洪江高庙人为代表的湘西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三苗时期及至楚秦,荆南沅水一带就已经盛行巫傩之风。

几千年来,傩文化经历着兴盛衰落的演变历程。明清以前,巫傩文化盛行于宫廷、军队、寺院和民间,形成宫廷傩(国家傩、天子傩)、军傩、寺院傩、乡傩和民傩。明清至民国,宫廷傩和军傩逐渐淡化而衰落,中原一带的巫傩也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与此相反,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一带,巫傩文化却处于中兴状态,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傩坛声乐与江西戈阳高腔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辰河高腔。二是傩坛戏剧化、傩戏系列化,形成独特的系列辰河戏。此后,汉戏、阳戏、灯戏、土地戏先后搬上傩坛,使傩坛祭祀与戏剧相结合,形成多种腔调、多种锣鼓点子、多种面具相配套的傩坛声乐、器乐、歌舞、戏剧的傩文化艺术体系。三是傩坛数增加快,从业人员多。明清至民国,由于湘西一带社会生活较为稳定,人口增加较快,经济发展平稳,在“人皆信巫”的环境中,原已盛行的傩事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傩坛数也就迅速增加,原来数村一坛发展为一村数坛,一个乡多达30余坛。傩坛数量的增加,进行傩事活动的巫觋人数及其协助人员也就相应增加,加上傩戏班子的演出人员,傩文化队伍就比较庞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湘西人崇信鬼神的观念逐渐淡化,笃信巫傩者越来越少。文化革命期间,傩事活动因其迷信而被批判和禁止、傩事器具和经书被收缴封存,有的甚至被烧毁,傩文化处于历史的低潮。

改革开放之后,傩文化活动才在民间逐渐复兴、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家界等地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傩文化作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才被社会各界重视,湘西各县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着手恢复傩文化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怀化市文化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层次和规模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会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湘西一带的傩文化活动。

近些年,大湘西傩文化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巫傩文化信仰自发进行的零星的傩事活动,这同历史上的“民傩”是一致的;二是理论界对大湘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

村民自发进行的傩事活动是大湘西傩文化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其宗旨和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繁盛,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家和邻睦,国泰民安。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

傩事活动因阳教与阴教的不同而不同。阳教活动主要有还傩愿、安坛、接龙谢土、明香大会、打洞求雨、三十六解(又叫打翻邦或打解)、打保护(又叫度关)、传法度职、招魂、送白虎等等;阴教活动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又名下雪山)、钢针穿喉、筛子端水、九牛推车(如大方桌自转)、金线吊葫芦(如用穿了线的针吊起一升米)等以及现已绝传的赶尸、撒竹叶成鱼、攀云遮日等等。这些阴教活动展示的是巫傩绝技。现在湘西一带做的较多的傩事活动主要是还傩愿。它因意愿不同分为恩傩、寿傩和喜傩等不同形式。还傩愿的时间有长有短,一个昼夜谓之单傩,三个昼夜及其以上谓之夹傩。在现代文明进步条件下,傩文化意识正在现代化中淡化。一般人家几十年只做一次,一个村子一年到头也只那么一户到二三户做一次,大多数乡村多年都不做。

傩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主要是坛。坛是由一名掌坛师为主进行傩事活动的最小单位。一坛,除了度了职的掌坛师外,还有尚未度职的徒弟,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据抽样调查,沅陵县七甲坪镇现有40多坛。全县约有200余坛。每坛以2人计,估计有400余名“老司公”(度了职的掌坛师,土家语叫“梯玛”,苗语叫“闹沙”)和300余名学徒。泸溪县40余坛、桑植县20余坛。其他县市区的傩坛数、掌坛师的人数要少一些。有的县区已无人会做,如鹤城区、武陵源区等。傩坛活动的坛职人员,除了掌坛师、帮坛师之外,还有锣鼓师(或锣鼓手)、傩戏演员和勤杂人员等组成。现在的“老司公”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不少人已经八九十岁。

傩坛敬奉的傩神众多。敬奉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其他神因傩事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如“安坛”祀奉的有放牛童男神、养猪玉女神、除凶化险的五猖神、招财进宝的三霄姐妹神、主人丁兴旺的男女生殖神和兵将神等。“接龙谢土”敬奉的是保五谷丰收的地母龙神。这些神祗,除了主神为雕塑像之外,一般以画像的形式张挂在傩堂正中和左右两壁,是老司公非常珍惜的艺术品。

傩事活动的礼仪、程序大体分为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谢神)、送神各个环节,各种傩事活动都要占卜问卦,卦象表明主管神同意或默许,才能往下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系列祀神问卜的操作规范。

傩事活动中,老司公一般身穿对胸、长襟、大袖、背绣蟠龙红色天师袍,头戴天师帽,外镶五佛冠。手执的法器主要有:司刀、令牌、水牛角、牌经(即绺旗)等。唱诵的经典教义主要是傩公傩母繁衍人类的创世说,神话,湘西先民农耕劳作史话、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等。

傩事活动离不开鼓乐。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与小锣各一,大钵、小钵与唢呐各二。由此配器,形成一系列的锣鼓点子。依照傩事程序和老司公唱词的主旨,配以适当的锣鼓点子,适时的燃放鞭炮,使整个傩坛歌舞与锣鼓点子、鞭炮响声协调有序,热闹非凡。

傩戏是湘西一带傩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傩戏的目的一是娱神,一是娱人。傩戏的种类剧目相当多,尤其是沅陵、泸溪一带的辰河戏,形成“十本”、“八记”、“六袍”、“四印”、“四阁”、“四亭”、“连台四大本”和“四大稀有剧目”的庞大系列。还有阳戏、汉戏、灯戏、土地戏等,其他的剧目主要有姜女戏、龙女戏、搬开山、搬算匠、蛮八郎买猪、教女等等。傩戏表演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戴面具,傩面具是一个系列,因角色而异,多至四五十个。

湘西一带的傩文化传承演变到现在,就是由以老司公为代表的巫傩从业人员,傩坛、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经典教义、傩歌傩舞、傩乐、傩戏、傩面具、傩衣帽、傩法器、傩经、傩神造型(雕塑或雕刻、画像、剪纸)、傩坛布局、傩事程序、傩咒、傩诀、傩符篆、罡步、行为禁忌等要素的有机体系。

这些年来,大湘西一带傩文化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政府部门、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学术性研讨活动。1991年,怀化市文化局在洪江市的黔城召开了一次全国文艺界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傩文化现场表演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外界鲜为人知。1998年,沅陵县文化局在该县七甲坪镇召开了一次国际傩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该镇文化站为这次大会组织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夹傩,表演了上刀梯、踩火铧犁、咬烧红的犁头、踩红炭、滚刺床等巫傩绝技。这次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沅陵、泸溪、吉首、麻阳、新晃等县先后举办了多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引起人们对湘西傩文化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一批中青年爱好者跟老司公学习,引起了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傩文化,也引起各地旅游开发商、文化经济开发商的关注。

这些年来,傩文化活动最突出的层面,就是随大湘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的这些年,张家界市旅游开发商们,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继之,吉首、凤凰、沅陵、麻阳、新晃、怀化、会同等地先后把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上前台,整个大湘西从北至南走上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r].泸溪: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内部印刷),1999.

[2]周明阜,等.沅湘傩辞汇览[m].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

[3]金承乾.沅陵傩歌唱本40册(收藏)[g].沅陵.

[4]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沅湘傩文化之旅[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贵州民院民族研究所,等.傩戏论文选[c].贵阳:贵族民族出版社,1987.

[6]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旅游资源现状篇8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

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资源按举办范围划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全国范围以及世界范围内举办的大型赛事,另一种就是在省内以及各地级市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赛事。

2015年8月9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市举行。对于举办城市鄂尔多斯市来说,是实现了双赢,不仅通过举办民运会扩大了知名度,改善了形象,促进了招商引资,而且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那达慕”现在不仅是蒙古族特有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而且已经走出了中国。迄今为止,在2010年和2012年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国际那达慕大会,有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十余个国家参加,不仅弘扬了蒙古族文化,还扩大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的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从1985年举办的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每四年都会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过八届,每一届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显著增加。现在也由最初的举办民族盛会的观念,逐渐开始向打造一个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品牌的观念转变,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具有高度的可观赏性。

(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风险

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族、回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49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但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传范围仅限于某一地区的某一民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以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布鲁”来说,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年轻的一代还会进行“布鲁”运动的少之又少,不仅没有专业的教练和选手,而且现在还会打“布鲁”的也多是50岁以上的人。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在内蒙古地区,像“布鲁”这样正面临被遗忘和失传风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很多。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目前的民族体育旅游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在资金投入、场地设施、规模大小上受到制约,影响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多数还是停留在各个景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穿插在传统的歌舞表演中,没有形成独立的项目,且各个景区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几乎是大同小异。由于对该资源的认识不足,就目前已开发成旅游项目的传统体育活动来说,还属于中低等的水平,整体的品味和策划还比较混乱,有待于开发精品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二、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一)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集中体现的一个平台,具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内蒙古地区也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节日,所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资源,具有种类多、形式多样和时间交错的特点。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打造精品节庆旅游项目,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作为一个品牌推广出去,吸引更多喜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为依托,把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与之相结合,不仅能极大的丰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的内容,更可以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旅游

就目前在内蒙古地区已经举办过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来看,赛事旅游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是极具观赏性的体育竞技活动,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同时兼具体育竞技的紧张感和刺激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最能体现该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对于喜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游客,这些传统体育活动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对他们来说是最具观赏性的节目。”举办赛事活动不仅可以吸引热爱民族体育活动的人,同时也会招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虽然是短暂的人流聚集,但地域的转移和每一地区的独特性会诱发人们开展旅游活动,从而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对于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地区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广,会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打造精品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发展旅游业,要想有源源不断的客源,首先必须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才能有口碑和吸引力。就内蒙古地区目前已开发出的旅游景区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来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都属于中低档的层次,整体的规划和硬件设施都有待调整和升级。首先,只有打造精品化的旅游项目,有优质的“内容”作支撑,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属于初始阶段,要想不断发展就要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的品质,丰富民族体育旅游的内容,升级景区相对应的硬件设施。其次,还要“有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独特创意,在同质化的商品和市场中,确实已经不是比资源,比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来打造出来真正的有创意的旅游商品,能够被市场所认同的精品。”

(四)培育和引进专业的体育旅游方面人才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也是同样,需要有大量的旅游方面的人才作为支撑。第一,要引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运营团队。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和长远的过程,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和高效率的协作管理,总揽全局。第二,要培育和引进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就旅游业的性质而言,其本身就是服务行业的一种,所以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要想打造精品化的旅游,首先就要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培养专业的演艺人员和高技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员。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传统体育项目是整体的核心,所以运动员的水平和技能决定了这一体育项目是否能够吸引目光。专业的演艺人员则可以以艺术化的形式,更生动的为游客呈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

旅游资源现状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福建厦门;莲花森林公园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对“生态旅游”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据联合国专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世界旅游总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其中50%的人要到森林里游憩、观光。厦门特区素有“海上花园”美称,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旅游城市,莲花森林公园作为厦门的后花园现已列为部级森林公园,其突出的景观资源为莲花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自然概况

莲花镇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4′~118°24′,北纬24°23′~24°54′。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1℃,年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1℃。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热带、亚热带植被的生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3%。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823.5hm2,分为小坪、金光湖、莲花山、文山、铜钵岩等5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2.1%。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经济林等。其中金光湖景区保存有一片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是目前闽南沿海地区为数很少、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木荷、青冈、米槠、刨花楠是群落优势树种,其植物区系有维管束植物146科479属784种。

2有利条件

2.1景观资源条件

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茂密,山径曲折,飞瀑流泉,岩洞幽深,珍稀动植物遍布其间,自然风光美丽迷人,集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林茂于一体。其中雄奇灵秀的山石风光42处,如令人称绝的太华岩,岩势突兀,如狮昂首,雄风屹立;繁茂葱郁的森林景观24处,如与恐龙同时代,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还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闽楠、白桂木等;清丽隽美的水体景观38处,如大深坑的清溪、文山峡谷、钟石瀑布群、花桥溪水等萦回山谷,淙淙涓涓;渊远流长的人文景观20处,如宋理学家朱熹在莲花山留下了“太华岩”、“灵源”、“圣泉”等墨迹,清康熙年间宰相李光地的护林文告不仅成了金光湖原始次生林的“护身符”,更成了景区内珍贵的文物史料;五彩缤纷的林相景观2处,如绚丽斑斓的莲山云海等[1]。

2.2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认同。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会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根据厦门市经济特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把莲花镇作为厦门市的一个后花园,把莲花山、金光湖、小坪列为“十五”期间岛外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把莲花镇列入建设北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金光湖、莲花山、小坪等景区是“闽南沿海少林地区、尤其是厦门特区一处难得的绿洲”,将加以大力保护和开发。

2.3经济基础良好的客源市场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同安作为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交通上的便利带来了来自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丰富的游客量。加之“金三角”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以提高,具备了较强的经济能力,居民生活的机动性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更自由、更方便地进行中短程度假旅游,在生活要求方面也产生了较强的度假休闲需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厦门市的后花园,必将成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居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3制约因素

3.1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存在“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思想观念,因此未把生态旅游环境耗损价值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这使得生态旅游资源耗费无所补偿,环境破坏难以恢复。一些景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够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往往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例如“野山谷”在开发过程中脱离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产生了资源保护不力、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使得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

3.2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莲花镇虽然是厦门市森林资源最多的镇,林地面积达12875hm2,森林覆盖率达63%,但其林相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其中经济林面积达3271hm2,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公路两侧一重山,其主要树种为龙眼树,因经济效益差,90%以上已经荒废,造成了景区公路两侧极差的景观效果。林分中马尾松林达631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9%,大面积的针叶树林分使其整体景观效果缺乏季相变化,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另外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受到马尾松危险性病虫害的危害较大,大面积马尾松纯林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其群落多样性也存在许多不足,改善环境的作用较低,生态效益较差。

3.3景区开发未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有力支持

生态旅游的本意应是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目前景区内社区居民参与区域内生态旅游的程度很低,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也较少,开发指导委员会又未能做好与社区居民的双向沟通,导致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产生纠纷。目前首先开业的金光湖景区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对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3.4其他制约因素

景区在开发建设中日益显现出一些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粗放、科技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测仪器等。随着开发的深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如莲花山景区步行道两侧垃圾成堆;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如金光湖景区内的歌舞表演产生的噪音是否对周围的动物生存造成威胁缺乏必要的检测。另外,还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性、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根据目前莲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为提高森林公园的影响力,要在理念上创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突出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优势,引导民众由观光游转向生态休闲度假游。要固守生态旅游本意,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总体建设应以生物工程为主,重在体现以营林为基础的建设方针,要做到景观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生态旅游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做到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要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和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2]。开发建设要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生态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尽量避免稍微的差错造成生态环境无可挽回的破坏。

5对策

5.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首位,要合理选择生态资源的开发模式,要做到“为开发而保护”和“为保护而开发”的和谐,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补偿,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3]。政府要从全局考虑生态旅游的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对从事经营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单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好审核关,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进行资源价值评估,促进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对已审批的项目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

5.2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自然景观的主体,也是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杜绝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另外,根据莲花镇现有林相结构存在的问题,针对景区公路两侧荒废的果园的改造,由于其林地大多为个体承包,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地段,可参照“绿色走廊”工程的形式由政府转包林地使用权,营造生态风景林,其他地段可继续推行“退果还林”工程,鼓励果农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改善景区公路两侧景观效果。针对马尾松纯林可依各景区、景点特色,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协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合理选择多种阔叶树种、多层次混交进行林相改造,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5.3加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society)的概念就强调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因此,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做好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今后在其他几个景点的开发要吸取金光湖景点的教训。另外,结合区域内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可借助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同时依托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和茶庄生态游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4]。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通过民居改造完善或依托村落而建,从而使本地居民长期直接受益,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莲花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及旅游商品一条街等旅游经济,使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

5.4健全机构,培养和引进人才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承担着资源保护、风景林营造、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公共管理和建设职能,目前挂靠管理只是权宜之计,厦门市区政府应从长计议,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确定经费,明确职责,切实履行好所承担的职责。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5.5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采用科学监测仪器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景观的生态调控。同时,长期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造成环境的损害也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

6参考文献

[1]张荣盛.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问题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94-97.

[2]吴声怡,施维冰.天竺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27-30.

[3]黄义雄.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3,22(1):89-93.

旅游资源现状篇10

一、旅游资源的分析

旅游资源是开发建设旅游景点、景区的前提,是吸引人们前来游、娱乐、度假等活动的物质基础,旅游业的发展和规划需紧密围绕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1)大桂山森林公园是广西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距市区约30公里,是桂东、桂林两地区唯一拥有成片森林的旅游度假胜地。景区面积约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负氧离子含量为69120/cm3。奇藤异树品类繁多,峡谷、清溪、飞瀑随处可见、是一个天然植物王国和天然氧吧。

(2)南乡镇、里松镇的大温泉区有泉眼几十处,水温高达85℃,水质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境内有滑水冲原始森林保护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区内云山漠漠、树海茫茫、瀑布飞流、鸟兽腾跃、宛如人间仙境。

2、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1)莲塘镇江氏客家围屋是中南五省区目前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典型客家围龙屋,整座房屋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达6.5亩,素有“九厅十八井”之称,自然风景优美,曾是电视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淳》、《围屋里的女人》的拍摄地。

(2)桂岭镇平安村的七里山脚下,穿越崇山峻岭,把古楚地和古南越紧紧连接起来的“潇贺古道”、“石母山”、“双峰古寺”等著名古迹。

(3)贺街素有“桂东文化古城”之称。有众多古建筑和风景名胜。风景名胜古迹有形如玉印、闻名遐迩的贺江明珠――浮山;有清澈如镜、浓香馥郁的桂花井;有崔巍嵯峨、气势磅礴的瑞云山;有南汉铸造、纶绵华丽的“三乘晓钟”;有古朴典雅、声如沸水的“瑞云清音”;有其形逼真、栩栩如生的“犀牛望月”;有景色秀丽、古朴自然的“临江晚钓”;有巍峨壮观、神工天作的“魁星点斗”;有“出水莲花”、神龙回头、龙洞胜景、贺江风光、文庙、陈王祠等著名景观;还有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完好、地面规模最大的汉代古城墙。

(4)铺门镇拥有千年古城堡“天险石城”、梵安寺的“千年凤尾草”、浮云轻雾的“台阁云”、奇峰秀水的“凤岗文塔”以及历经400多年仍保存完好,形似迷宫呈“回”形建筑的“浪水庄园”。

二、贺州市八步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差,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随着八步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八步区的旅游业随之不断的发展。毋庸置疑,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交通是旅游的前提条件,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环境,只有优良的交通设施、环境,才能够增加和容纳更多的游客,但是大部分景区路窄弯多,车辆进出会车困难,路面坑洼,行车颠簸,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旅游业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不相适应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景点、饭店、宾馆人才队伍素质整体较差,大部分服务员没接受过高等教育,更别说专业培训教育。许多景点及相关的项目亟待进一步开发,但开发性人才十分匮乏,缺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线路策划、景区管理与规划、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产品开发、分时度假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与旅游相配套的三产服务项目人才。

3、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意识和市场占有意识薄弱

八步区作为千年古郡,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贯通古今,旅游资源其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然而当前,八步区的本土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有的资源利用甚至出现弱化现象,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如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潇贺古道、临贺故城、客家围屋等名胜古迹只闻其名,未见其声。

4、缺乏优化资源整合、融合意识和科学经营管理模式

八步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和丰富的古文化及旅游资源。然而却未能做到优化资源整合、融合和科学经营管理,比如,艺术文化瑶族的长鼓舞与旅游文化临贺故城是独立存在的,而未起到互相推动作用;客家围屋作为八步区旅游特色,却仅停留在民间组织赢取蝇头小利的落后管理模式。

三、贺州市八步区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

构建八步区到各个景点高效、舒适、便捷、安全的旅游交通体系,改善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旅游化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根据八步区对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旅游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整合区域资源,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促进八步区景点间互补增强。如以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为龙头,与贺州温泉、玉石林、十八水景区形成旅游开发的互补优势,进一步带动里松温泉的开发建设;以贺江为纽带,将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临贺故城、玉印浮山和铺门古石城有机地连成一条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