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旅游的利弊十篇生态旅游的利弊十篇

生态旅游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20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弊端;对策

1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与人文环境的质量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但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尽可能快地发展当地经济,想方设法进行招商引资,却不能对当地的旅游进行很好的规划,更没有考虑怎样保护旅游资源,甚至热衷于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甚至引入房地产等等,这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行径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日益恶化趋势,严重影响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导致甚生态环境失衡,毁灭祖辈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而又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环境保护的为前提,旅游区景观被精心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形成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因此,旅游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环保旅游,才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旅游资源开发容易破坏的生态环境

2.1水体容易遭到破坏

在自然资源景区,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旅游区的兴建、旅游区日常经营产生的废水、某些游客向水中乱扔垃圾以及毁林开荒导致水流失等情况,都能对旅游区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2土地容易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譬如肆意乱砍伐景区的原始森林、景区修建任意就地取材以及游客乱攀乱折树木等等,都会对景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景区的水土流失。

2.3空气与噪声遭到污染

游客去景区旅游,必须要乘坐相关的交通工具,景区势必要来往大量的车辆,各种车辆的尾气排向景区的上空,造成污染,甚至形成酸雨降落,对景区的植被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车辆的鸣笛噪声、景区内商贩的高声叫卖、一些大型文娱活动也给景区带来噪声污染。

2.4人为破坏旅游资源

人为破环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两点,一是类似旅游者、旅游建设等旅游本身对景区的的破坏,譬如游客的超负荷活动、游客故意破环旅游资源、景区的一些破坏性建设等。二是景区周边的经济对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譬如景区急功近利的乱开发行径、一些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景区周边兴建的污染性大的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等。

2.5景区文化遭到破坏

人文旅游资源景区最大的看点就是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景区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给景区特色的人文资源带来消极的影响。

3我国旅游环境保护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高速发展,一些景区受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巨大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3.1旅游环境法规制度不完善

1985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才起草了旅游法草案,正式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部草案虽然经过十五次易稿,但仍然不属于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上,我国在立法上虽然进步很快,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的管理上仍然不完善,譬如旅游景区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就大肆兴建众多基础建设项目、旅游区的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得不相关部门的监督等等。

3.2旅游景区过度看重产值而忽视环境

旅游景区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定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但许多地区的旅游景区目光短浅,不顾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过度重视眼前利益,对景区的保护性投入很少,这种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给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3.3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缺失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载体,而当前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缺乏对旅游景区科学的综合规划及管理,其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日常经营管理等方面管理有时不到位。譬如对景区内的商贩摊点缺乏有效管理、对一些游客在景区进行宿营、野炊等活动不能及时制止等等,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4环保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各级财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的保环专项经费与业务费用不足,由于环保部门一些工作上开展不足,一些环保费不能按规定得以征收,同时大量存在治理污染上,欠帐较多的现状,这样就造成众多环保治理项目得不到资金保障,一些环保项目得不到实施,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5旅游景区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我国大量的风景优美的旅游区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的居民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其居住地成为旅游景区后,很多居民们生态意识很薄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譬如猎杀景区以及周边的一些动物,当作旅游纪念品卖给游客来获得经济收入。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2

关键词:旅游意识;旅游意识主体;旅游业;关系。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在旅途过程中对环境不尊重,随意吐痰、丢垃圾、浪费严重;对工作人员不尊重,态度傲慢,不遵守规则,对设施随意破环,不守时,大声喧哗吵闹等,这与旅游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3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首先,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论点,我方并不否认外界的要求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但它只能作为一个产考,它并不能最终决定我们的意志,因为一个人,无论他身在何处,他永远能倾听到的是他内心的声音。在开篇立论时我方一辩就给声音下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人要忠于内心的声音,这里的声音指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违背道德底线的,与社会达成共性的原则、信念和意识。”

如果一个人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信念与原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因此遇到事情,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

在辩论过程中我方通过大量的事例、道理,例如:屈原为了内心的高洁品质自投汨罗江、钱学深不顾美国的强行要求毅然回国、布鲁渃为了真理失去生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向大家证明了我方的观点,阐述了我方的观点——人要忠于内心的声音。

因此每个人都应有正确的原则,坚定的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难困苦,奋勇渐进。

纵观整场辩论赛,我方一不小心攥住了对方辩友的9大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将忠于可以的误解为参考。

2、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

3、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4、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XX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5、断章取义

6、颠倒主体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果一旦你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在意外在的想法和要求,结果只会在众人的意见面前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面对忠于外在要求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如果对方同学还能告诉大家人要忠于外在要求的话,我只能用斯迈尔斯的一句话来与对方共勉:一个没有原则和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不断随着风的变化而被迫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

辩论赛总结陈词(二)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

对方同学是嘈嘈切切错杂谈,大错小错落一盘。下面我将指出对方同学存在的错误。

1、对方同学告诉我旅游可以调节感情,那我如果失恋了,去旅游就可以挽回我心中的她吗?或者是能再带来一个她吗?如果说旅游可以减少生活中的痛苦,这我相信,但减少痛苦的方法又很多,热衷于游戏的人可以通过沉浸在游戏中、热爱读书的人可以沉迷在书的海洋里、工作的人可以投入在工作中。这与旅游相比难道不更直接有效吗?

2、我方多次强调利与弊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衡量,而对方同学好像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说经济如何如何。

3、对方同学告诉我去云台山旅游并没有发现旅游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那我请问对方同学,你去旅游时是否要担心危险动物的攻击呢?这些动物都去哪了?难道云台山从来就没有毒蛇之类的动物吗?这难道不是旅游带来的影响吗?

下面我将针对我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词:

一、旅游业是一种联系广泛的行业,所以它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经济是旅游业的生命咽喉,如果我们都没有钱,甚至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让我们去旅游,这无异于让公鸡下蛋了。旅游业还要拥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如果国家爆发了战争,那就呼吁外国人来旅游吧,能增加外汇,进而为战争提供支持,这样可能吗?我想,来的也只有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吧!

二、发展旅游业是对文化的亵渎。每一个文化景点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如今,在这些地方人满为患,他们是不是带着高尚的心来学习文化呢?我看应该不是吧!对于广大游客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无法揣摩的,也许是为了逃避某个事物,又或者是寂寞、无聊、空虚而来此猎艳。从经济上来说,这样的旅游业成功了,因为它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收入,但我们的文化呢?它还能经历多久的摧残、破坏呢?

三、发展旅游业给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摆在眼前的是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旅游业功不可没啊。相比于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就更令人头疼了,而旅客的身影不时出现在里面。在旅游区治安问题尤为突出,扒手、强盗层出不穷,旅客提心吊胆,保安时时警惕。还有怎么样整治像“天上人间”这样的酒店也是迫在眉睫啊!

四、发展旅游业严重破坏了环境。本是山清水秀的宝地,为了开发旅游区,大量植被被破坏,动物遭受灭绝,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旅游业带入了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产生形形色色的垃圾,形形色色的垃圾导致形形色色的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谢谢!

辩论赛总结陈词(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辩友:

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制度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在一个社会中,道德的力量是很强大、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从内在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公认的标准处事,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它与制度相辅相成,是相互推进的关系。但用道德去治理社会,却存在着明显缺陷,特别是道德对权力的约束是无力的;反过来,权力往往借助制定道德规矩来扩张自身的权势。假设道德能够严厉约束一些人的行为,象陈希同、成克杰、薄熙来这样的蛀虫就不会产生。因此,道德与制度相比,道德的作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光靠道德约束很难持久,尤其是对一个握有权力的人来讲,在今天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个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这是由人的自私、贪欲的本性所决定的,不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制度来约束,单靠当权者道德自律是根本靠不住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性,对人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时刻警惕人性之恶。不要相信任何自诩高尚的人,不要相信任何美丽的承诺,不要对道德自律抱有太大的希望。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任何人,包括你和我,拥有权力都有可能会以权谋私,追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大家都不受专制、独裁的侵害,为了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权力与利益相互制约的制度,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包括你我,尤其要限制权力,只有制度才能约束人性的贪欲。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4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重要意义

1核心区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

1.1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核心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动植物物种非常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原始程度较高。是保护区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特别是新建的保护区,一般已经进行了一定规模旅游开发,如果核心区完全禁止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使一些地方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缺乏积极性。

有些保护区为了能够开展旅游活动,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在规划中硬性的把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划为实验区或缓冲区,这样做的弊端是:第一,人为的割断了自然生境的连续性,与保护区的区划原则是不相符的。第二,如果这样的规划通过审批,必然会导致大量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对核心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1.2保护区特别是省级保护区资金问题

投入不足,一直是保护区的一大难题,不但省县级保护区有这样的问题,部级保护区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扰,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工作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到了保护的效果,不但基础科研工作进展缓慢,也使一些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和乱捕滥猎事件得不到有效遏制。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投入短时期内不会增加太多,只有增强保护区的自养能力才是根本途径。

1.3与周边社区群众关系

中国人口众多,人迹罕至的地区已屈指可数,大部分保护区内都有常驻居民,他们都是是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靠山吃山、靠山吃水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保护区一旦建立,禁捕、禁猎、禁采、禁伐,甚至连人都不能进入了。社区群众无法短时间内适应这些改变,绝对的保护只能增加他们的对立情绪,对保护区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核心区生态旅游影响分析

保护区的类型不同,开展旅游活动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里所说的旅游活动指的是以野外徒步为主的休闲、探险旅游。

生态系统类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湿地、荒漠三种类型,只要不进行大规模的砍伐、开垦,保护好植被,旅游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野生生物类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种类型,旅游活动对动物的影响要大一些,特别是野生动物的繁殖期。但只要规划好游览路线和控制旅游开放季节,就能把这种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对野生植物,只要禁止采摘、践踏、砍伐,旅游活动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自然遗迹类的自然保护区更加便于管理,只要不是刻意的去破坏,不会对保护对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开展生态旅游对环境多少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要权衡利弊,本着对保护区的长远发展有利的目的,制定旅游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措施。需要特别关注的几点:

(1)科学论证

根据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自身的生境类型和特点,来论证开展有限的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论证结论是是否开展生态旅游和制定旅游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旅游设施的建设

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原有的巡护道路,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安全设施,这种原始的未加修饰的自然美,更能满足现在人的旅游需要。

(3)旅游人数的控制

旅游人数的控制依据是科学的环境容量测算,同时也考虑到保护区的管理能力,能够使游客的活动都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控制范围之内。

(4)旅游素质的提高

“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是游客素质的体现,这需要游客较高的自觉程度以及严格的管理和宣传,在目前国内游客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严格的管理和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5)旅游时间的控制

这里所说的旅游时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开展旅游活动的季节和时间,森林草原的防火期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的,野生动物的繁殖期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旅游活动。第二,游客单次游览时间的控制。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把游览时间控制在白天时间,尽量避免野外过夜。

当前,在法律法规层面,保护区核心区的开发禁令还是坚冰一块,但旅游开发的现实需求也是存在的,而且随着保护事业大发展,这种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的管理者担心一旦放开核心区的开发禁令,会导致开发活动一发不可收拾,使保护区遭到全面的破环,这样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敢用科学的方法去尝试。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这种思想对保护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5

一、客观审视县情,找准发展定位

当前,__正处在由低水平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推进、由常规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的转型时期。20__年以来,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的同时,冷静客观地分析县情后,我们认识到:

(一)县域经济纵向比增幅很大,横向比发展速度不快。20__年,__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2.9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列全市各县区最后,财政收入也由20__年的龙头下滑至全市第二位,增幅下滑到第三位。

(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较大发展,但活力不够。20__年,__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9亿元,总量列全市各县区首位。但是投资质量不高,特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社会事业整体进步,统筹发展难度较大。近年来,__重点解决上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但因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资源分布不合理、历史欠账比较多等因素,取得的成效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认真研究政策,明晰发展利弊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__被列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研究相关政策,明晰利弊,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

(一)从不利的方面看:实施主体功能区政策后,__未来的自身发展将受到限制。

一是发展速度必然减缓。主体功能区定位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实行限制资源性开发政策,__的发展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在同等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培育新的增量难度加大。二是资源勘探开发受到限制。我县已发现矿产资源4大类35种,已探明和正在探明的主要矿产只有17种,仅占全县发现矿产总数的49%。三是政策性财政减收较大。近几年__第二产业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0%左右,而采矿、制造等加工企业税收在第二产业中占50%以上比重,主体功能区实施将影响到__40%左右的税收收入。四是产业转型、布局调整压力较大。

(二)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国家将对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生态恢复、生态移民、生态补偿、衰退产业援助、接续替代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二是“产业转移”为__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提供难得的机遇。三是随着机场、高速、铁路的建设,__将逐步处于长__经济圈的核心位置,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特别是总投资超200亿元的长__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使__发展后劲十足。

三、坚持三轮驱动,突出战略重点

__应对主体功能区政策,应该坚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争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适度转移农村人口,实现三轮驱动,在发展战略上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争取转移支付。争取将一般性转移支付纳入财力性转移支付。一是对资源型城镇当前急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财政支持。二是为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的促进就业的小额贷款业务提供财政担保。三是建立健全促进再就业的职业培训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保证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在基础设施、运行经费、教师工资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五是保证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二)狠抓项目建设,扩充经济总量。20__年,__共组织千万元以上项目158项,总投资达565亿元。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保证这些项目如期建设投产,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保持投资增长。

(三)加快产业转型,实现科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接续替代产业转型。要全力做大做强矿泉水、旅游、人参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县域经济新的支撑。同时对林产加工等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实现资源的深度转换。

(四)做大旅游经济,拉动关联产业。围绕长__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合理谋划旅游产业布局,将__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6

关键词:旅行社;分工体系;对比研究

旅行社的分工体系是指类别不同的旅行商在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流通环节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旅行社业合理的分工体系有利于节约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旅行商的经济效益。

一、水平分工体系和垂直分工体系

水平分工体系是按照旅行商的经营内容和业务范围进行分工。中国旅行社分为国际社和国内社两大类,其实质都是政府行政干预下的水平分工体系。水平分工体系下各类旅行社的经营活动都涉及从生产、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在经营内容和业务范围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

垂直分工体系是市场发育后形成的一种自然分工体系。在这种分工体系中,旅行社通常分为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旅游商)。具有开发旅游产品的能力的形成批发商,不具备市场开发能力的形成商。批发商和商共存,形成旅行社市场的“批—零体系”。

二、两种分工体系的利弊

中国旅行社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在实行之初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如今这种水平分工体系已经与行业本身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水平分工体系下,整个行业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旅行社之间业务重叠,旅游产品雷同、旅行社的低水准重复建设,有碍于产品创新,加剧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2)在水平分工体系下,政府对旅行社业的过多干涉容易造成市场不平等,进而阻碍市场的良性发展。

(3)在水平分工体系下,资产存量无法向大型旅行社转移,无法实现在全行业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不利于规模效益以及良性竞争态势的形成。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业之外的大公司因为资本的优势,希望开办旅行社,以获取经济利益。然而,这些新开办的旅行社,无论是管理上、资本运作上、利润回报上,还是社会效益上都出现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分工体系。

在目前的水平分工体系下,占旅行社比例最大的中、小旅行社,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在面临重大的压力时,只能顾眼前,无法去考虑长远利益,由于本身的小和散而导致弱和差。

在旅行社的垂直分工体系中,掌握客源的是批发商,直接面对游客的是零售商。在这种情形下批发商保证了客源,地接社只需保证服务质量。因为共同的利益需求,批发商间不会轻易发动价格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地接市场相对平衡,避免了在水平分工体系下的恶性竞争,地接社的质量也大幅提高。这一切都会从根本上为游客带来质优价廉、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下,旅行社业的组织结构将呈集中化趋势,形成各级批发、零售商分工明晰的销售体系,零售商可以从批发商那里可以拿到成熟而优惠的旅游产品进行销售,既能得到无风险的可行利润,又能够扩大供给,解除自己对于产品供应的后顾之忧。

日本的旅行社将水平分工体系和垂直分工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混合分工体系,日本的旅行社分为三类:一般旅行业、国内旅行业和旅行业店。一般旅行业可以从事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三种业务,主要开展对外旅行业务;国内旅行业可从事国内旅行业务;旅行业店可作为一般旅行业的店,从事相同的业务,也可作为国内旅行业的店,从事与其相同的工作。日本的这三类旅行社通过合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有效的整合了资源,保证了旅游市场的平衡以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保证了旅游市场服务的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

在中国水平分工体系下的旅游市场上,由于自身分工体系的弊端导致各种不好的现象频发,这使得中国旅行业中分工体系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三、我国旅行社业分工体系构建的措施

1、构建混合分工体系的技术条件

(1)政企分开,在旅行社行业内广泛推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规定政府的管理权限,保证旅行社企业自身的决策权。

(2)要实现中国旅行社分工体系的再造,必须有一批实力强大大批发商,由他们来引导旅行社分工体系发展的方向。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行社实现规模扩张和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

2、具体措施

首先,引导和扶持大型旅行社集团的构建与发展。主要通过各种行政的、市场的手段让大型企业集团和投资主体进入到行业中来,构建行业领导者。鼓励大型旅行社进行关联型多元化发展,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到交通、景区景点、酒店等企业。

其次,通过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加快旅行社产业集聚化进程。中国的旅行社产业不能只停留在找关系、拉客源、派导游、拿折扣的产品层面上,而是进行产业化经营,以期能够在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

再次,调整行业管理范畴,促进旅游与旅行商的形成与发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提供优惠政策,把航空、火车、游船、饭店等机构纳人到旅行服务商的范畴中予以引导、培育和管理。

最后,以分工体系调整为突破口,培育大型旅游批发商和小型旅游商,积极促进旅行商市场的发展。

中国旅游市场的广大、自身市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中国要想使自身旅游业的到有效稳定高速的发展,就要向日本这种混合的分工体系学习,以实现自身旅行社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志勇.论旅行社业现有分工体系的重新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伍建海.中外旅行社业分工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商贸,2005,(6).

[3]刘纪勇.旅行社经营管理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4).

[4]张英.中日旅行社业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2008,(7).

[5]赵媛媛.浅析我国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的构建[J],实践与探索,2010,(12).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市场化政府角色重构

自从湖南、四川等省出让景区经营权后,许多地方政府争相效仿。旅游资源经营权问题一时成为旅游界讨论的热点。一部分学者和环境人士从生态和环境等角度坚持市场化不可行立场(郑易生2002,黎洁2002)。更有一部分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从旅游产业发展和市场效率层面认为市场化方式可行(钟勉2002,田玲1998,林灵2002)。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折中的方法,比如通过给资源分类,根据旅游资源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市场化水平(张进福2004)。反对市场化经营的学者并不否定市场效率,而是认为市场化经营必将导致对资源和环境等的破坏。需要指出的是,在缺少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情况下,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同样会出现无效率和无作为,山西古城平遥的自然搬迁遇阻就严重凸现了资金不足的短肋。

另外还要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付出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成本。如果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带来的边际社会效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那么即使是环境和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也是有效率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认为旅游资源市场化可行的前提下,提出如何通过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规避市场失灵,解决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中的两难困境。

旅游资源市场化政府角色重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资源经营中的市场失灵

1.外部性。外部性是指自己获得了收益却让别人或者社会承担成本的现象。旅游资源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外部性。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造成目的地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另外,在组织旅游活动中,游客会对旅游目的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还有由于旅游造成的地方交通拥挤等等都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削弱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承担了一部分成本,但旅游企业并没为此付费。

2.公共物品。西方经济理论中讨论完全竞争导致资源有效配置是针对私人物品而言的。相对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有两个特点,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该物品提供给额外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指不能把他人排除在这种物品的消费之外。旅游资源经营中会出现很多公共物品,比如对某一地区或整个国家旅游的宣传就是公共物品,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可以从中收益却没有负担成本的积极性,市场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无效率的。

3.垄断和过度竞争。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垄断者不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原则定价,致使经济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必将导致程度不一的市场垄断行为。同时,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还可能导致过度竞争。这是因为旅游资源产业不具备进出无障碍的特性,旅游资源开发的沉淀成本或专用资产太多,一旦需求不足就会导致过度竞争,造成投资浪费等不经济性。

4.信息不完全性。信息不完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在旅游业中表现的很明显,即旅游地经营者和游客之间针对旅游地不具有对等的信息,经营者对自己产品信息掌握的相对较多。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供给不足。同时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比如出现劣等旅游产品驱逐优等产品的现象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二)现有政府管理弊端

1.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不分。现有国家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是国家集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于一身。这种高度集中和混同的权利制度使得产权并没有作为一组被有效分解的权利存在,各种产权权能缺乏有效的界定,因而难以有效得到行使。旅游管理部门直接插手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事务,企业无权自主决策,成为旅游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这种高度集中的产权制度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度集中的产权制度制约了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外旅游资源的不明晰的产权使得旅游开发和利用缺乏公平机制,实际上把国家的旅游资源利益分给了一些特定的利益集团,使他们享有某种特权,导致大量的设租和寻租活动,使得进入旅游市场的主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机遇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相抵触。

最后,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不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产权不明晰的直接后果是旅游资源的相关责、权、利不明,特定的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能对旅游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而集权的管理体制又不能对此行为提供良好的约束机制,造成开发无度,保护不力。

2.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尽管我国法律上规定旅游资源国家所有,但现实中实际体现的是部门所有和地区所有。例如,旅游资源根据性质的不同,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主管,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主管,自然保护区由环保部门管,文物保护区由文物部门管等等。另外,旅游资源还根据地理位置分属不同的地区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发了许多弊端,造成旅游资源人格化所有者的虚位,不同部门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行使旅游资源非排他性的权利。这些部门的多头博弈易导致对旅游资源的滥用,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另外,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是跨地区的综合性产品。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使得旅游市场活动难以组织协调,增加了旅游市场经营运作的交易费用。

政府角色重构途径

旅游资源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而现有政府角色的弊端和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市场化难以进行。下文通过规范的经济分析,提出重构政府角色,同时规避现有政府弊端和市场失灵问题。

(一)所有者

旅游资源市场化要求政府在旅游资源的产权上仅仅保留所有权。著名的科斯第一定理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效率的结果与产权无关;同时科斯第二定理表明,在交易费用不为零时,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交易能提高经济效率。旅游资源市场肯定是存在交易费用的,所以旅游资源的产权问题更适合于科斯第二定理。可是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的自然资源、土地和文物大部分都归国家所有,因为法律问题,这些旅游资源的所有权是不能转让和交易的。也就是说通过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易来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不可能的。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可以裂变为一束权能,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等。我国政府同时拥有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人双重身份。政府的这种双重身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并不影响旅游资源所有权的最终归属。其实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部分分离的体制早就在我国的农村联产责任制中实行,实践证明很有效率。所以政府保留所有权,把经营权和相应的部分收益权采用一定的方式和年限放开给市场是旅游资源运作的有效方式。也是旅游资源市场化的大势所趋。具体操作可以采用委托经营、买断经营和合股经营等形式。

(二)管制者

在防止市场出现垄断和过度竞争时,政府应该成为管制者。为了规避市场化中出现的垄断和过度竞争,政府可以对微观主体实施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比如旅游资源市场可以采用高峰负荷定价。这会对缓解旅游业的高峰需求起到很好的作用。下面附以图示解析其中的道理。如图1,我们简单的把旅游需求分为淡季和旺季两部分。图中的曲线为旅游资源供给的边际成本,淡季的边际成本较低,旺季的边际成本会上升的很快,这里讨论的成本包括社会成本,在旅游旺季,增加一个游客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淡季时要大。基于这样的成本曲线,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原则,应在旅游高峰时定高价,在淡季时定低价。

另外因为投资旅游资源会形成很大的沉淀成本,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市场主体过多会造成过度竞争等不经济现象。如图2所示,只要市场需求小于或者等于q0,选择一家经营是最有效率的,因为两家生产的成本会比一家生产的成本要高;只有在需求量大于q0时,两家经营才是有效率的,依此类推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能得到最经济的市场主体数量。为了限制市场主体的数量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操作上可以按照进入主体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信用等级和行业的相关性等进行操作。

(三)调控者

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大量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开发商对旅游目的地的过度开发不可避免造成目的地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削弱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开发商的开发经营让社会承担了一部分成本。而社会并没为此收益。在组织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旅游企业也并没为此付费。造成了外部不经济。

这些外部性的存在对旅游的发展是有伤害的。下面通过图3来分析和探讨解决途径。图中在不考虑社会成本的情况下,开发商的边际成本为mc,边际收益为mr,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即mr=mc,商家将选择在e点生产经营。但当把边际社会成本mec考虑在内时其总成本变成了msc(msc=mc+mec)。这时的均衡点应该在f点。显然,e点的均衡收益大于f点的均衡收益。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这种不同的收益表示两层意思:由于开发商不用考虑外部成本问题,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由于旅游者没有承担在旅游活动中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的成本,从而造成旅游商品价格偏低,游客量偏高。

要控制这种外部不经济现象,政府可以采用税费的形式。对旅游资源开发商征收相当于边际社会成本mec的税或费。使均衡点移动到f点,控制了过度的掠夺性开发。对游客按数量征收相当于边际社会成本mec的税或费,控制游客数量。内化了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外部成本。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环境。

(四)组织宣传者

在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政府应该扮演组织者角色。市场不能足量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严格的说,旅游资源市场中的公共物品不是完全的公共物品,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为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类似旅游宣传这种物品,宣传者大可在内容上宣传自己特色的东西以增加排他性和竞争性。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人分享收益。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把搭便车行为解释得淋漓尽致。旅游资源市场中的准公共物品更多的表现在搭便车上,博弈论告诉我们,搭便车中的车一般由大企业提供,然而在旅游资源市场化的初始阶段,形成特大型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还不大,这种市场结构的非互补性影响了准公共物品的足量供给。所以准公共物品的组织生产责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旅游资源市场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对旅游资源市场的发展不利,政府必须组织披露有关市场主体以及景区的信息,比如组织信誉评级事务等。

参考文献:

1.常修泽等.中国企业产权界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5.魏小安.旅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8

近几年来,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发的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与此同时,如何有效的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大多采用政府直接调控或使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的方式,但由于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这两种管理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即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点,使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调节旅游价格来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

一、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所谓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吸引游客前来进到有效保护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象物。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品位及空间距离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其地域性和不可移置性决定了经营者具有独家经营的垄断性特征。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其弊端

(一)管理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联系生态旅游区资源的特性管理生态旅游资源。该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规定和法律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生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或是过度开发利用。

政府是主导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基础,大多采用以下方式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合理规划,确定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方式,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为防止生态旅游发展过热或是不合理的发展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危害,政府必须发挥他的控制监督作用,限制生态旅游业的过热发展。进行科学监控。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为此,政府可通过对生态旅游发展评估和统计体系进行科学监测,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弊端

运用法律手段的确可以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起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中难免会出现漏洞,不能对生态旅游资源实施全方面的管理。其次法律条文不能够灵活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政府在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管理混乱,政策性不强、处于多头管理、分兵把口、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一管理。政府的宏观和管理能力在目前没有充分发挥或是发挥不力。如在资源混合的地区,各资源管理部门都有权管理,可事实上又都未能认真行使管理权。政府管理不力还表现在长期缺乏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核算体系,在旅游核算中,没有把消耗的旅游资源价值纳入企业成本,从而低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价格。

三、喀纳斯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

(一)喀纳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喀纳斯是部级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9.4%。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色景观包括:湖泊风光、变色湖、“水怪”、云海佛光等。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是图瓦人在我国唯一的聚集地,他们说近似于哈萨克语的突厥语,以狩猎、放牧为生。近四百年来,他们定居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岩刻、岩画等历史文化遗迹,较完整的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氏族观念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日渐上升,人类越来越重视自然风景和人文生态。到喀纳斯旅游的游客也逐年增多、游客来自30多个国家、旅游收入突破8.5亿元,目前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的数量在3000多人左右,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开发速度,阿勒泰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例如旅游区内大部分路面为沥青路,虽路面较差尚能满通的基本需要。但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破坏问题。在旅游点建设和水电站扩建中,对当地森林、草原有一定破坏性影响。近几年来,由于游客量的增多环境越来越遭到了破坏。发生了踩野花、践踏草地、防火森林、偷猎野生动物现象。目前野生动物分布密度较大为降低、常见的松鼠、松鸡等在南部湖边已很难见到。

(二)论用经济手段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1、原因分析

在人类长期从事经济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认识已由无价转变为有价,资源有价已成共识,生态旅游资源也有其价值的体现。即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经济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价值,那么它在使用时就要求实现其价值。即对其实行有偿使用,使其价值量得到足量的实现,会使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得到大为的改观。生态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补偿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必由之路。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态环境资源质量严重下降,生态旅游也将无法开展,而且还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要合理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加强科学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最后,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途径

(1)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资金援助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代表了世界旅游也发展的趋势,为此,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政府应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加大征收旅游税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基金;大力吸收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2)用经济方式约束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主体主要有开发者和旅游者,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造成的损失有时是无法计量的,因此,对他们的行为约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用经济手段来约束其行为将会更加有效。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对策

一、旅游管理的职业背景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集中在旅游接待服务、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旅游营销、旅游策划等。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各行业都存在着对于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中高级人才,是旅游管理中职、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而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就成为了一项关键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中职高职旅游管理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得有潜质的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深造,还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有效课程衔接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顺利地融入工作岗位,在旅游行业有所成就,这对于今后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由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沟通缺乏,课程衔接不畅,也使得课程过于面向就业而忽视了为学生提供深造的学习方途径和方法,这与教育的公平性相矛盾。同时,由于目前职业教育处于教育的非主流地位、社会地位不高,也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处于生源萎缩的状态。而课程衔接的不顺畅,使得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也使得中职院校向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受到了阻碍。

三、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

首先,许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明确而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大多与高院校的培养目标极为相似,基本上定位在“高素质专门人才”、“中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上。这种相对混乱的定位所带来的弊端就是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不畅,导致接受中职教育之后的学生往往在高职学校中接受的课程与中职院校区别较小,针对性也较弱。其次,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中职院校由于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课的设置的问题。这导致学生一开始比较难以融入高职课堂的文化课学习,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中职与高职的旅游管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不尽科学的问题。中职学生处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年龄,但由于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差,老师一般采取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纯粹以传授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为主,学生也通过死记硬背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旅游管理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讲授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并没有的到改善,除去课程内容与中职课程存在部分重复以外,高职院校同样缺乏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最后,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衔接。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通过考试,使用分数来进行量化,并配合听课、操作等一系列的方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与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高、从业技能强的特征不相适应。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学生的职业态度、实践活动与体验等方面的素质被明显忽视。这样不仅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中职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受到了评价方式的制约。

四、我国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对策

首先,政府层面应当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制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运行机制规范中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政策实施。可以建立几个解决课程设置的试点单位,并且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探索,同时加强对于试点学校的观察和监督,使得课程设置衔接的探索成果可以在各单位推广。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而出现的不完善甚至师资专业素质不及中职院校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从宏观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不合理的问题,规范各学校的课程设置。结合行业实际改革招考制度,形成适应旅游行业和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选拔机制。其次,无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需要在论证课程设置时,组织专业的指导委员会,邀请旅游行业的企业家、旅游管理教育专家、教师等进行讨论,让行业动态融入到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之中,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实现课程大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特别是高职阶段,不但要考虑到行业对于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还应当更加贴合旅游企业和机构的实际,不应当在高职阶段学量已经接触过的、重复的专业技术,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得专业知识更加深化,更有益于日后适应岗位工作。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必须对于岗位工作有着深入的认知和研究,多设置实训与技能实践的课程,不能仅仅着眼于专业技能理论的灌输,并且将实习实训真正落实到实处,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实现在岗位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还可以考虑和国家相关行业考试挂钩,例如设置教学和课程内容以适应国家的导游员资格证考试、酒店服务员证考试等。在课程设置时,将这些技能的训练列入实习与实训当中,使得学生可以学有所得。而中职院校在课程方面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大文化课的比例,合理地调整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比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合理地调整专业理论课程与文化课的学习比例,学生就可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快速融入高职课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深造与终身发展。

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需要通过学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加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这有待于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学校的大胆改革等多种方式结合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硬件设施较好的中职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相比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更为灵活高效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功能的电子白板代替黑板,配合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演示动画等方式进行轻松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龄的中职学生接受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于课程评价单一而制约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主要依赖于学校开放多种评价机制,使得旅游企业、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第三方可以介入评价,这样不仅仅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学校人才培养有很大的益处,对于旅游行业发展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利弊篇10

一、营销策略分析

行动营销策略如果说思考体验是黑色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的一笔财富的话,那么行动体验是旅游者带给整个社会的更大财富,因为前者的贡献也仅仅是停留在旅游者的意识空间,其能量的释放还相当有限。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这些思考成果,如果缺乏持续的催化,极有可能出现下列现象:随着旅游者离开旅游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常住地,这些想法会逐渐消褪甚至变得荡然无存。那么,黑色旅游产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就因为其瞬时性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如何让旅游者的思考成果永远定格并将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开展行动营销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试想:去过重庆渣滓洞的旅游者变得更加坚强,体验过灾害天气的旅游者更懂得珍惜地球保护环境,这无疑是黑色旅游产品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为此,景区可以实施下列营销策略:(1)以景区的名义面向社会公众做公益广告,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和景区主题相关的公益活动。这样不仅避免了公众对旅游景区(企业)单纯重视经济效益的认识,更可以实现对旅游者的教育工作常态化,克服旅游产品异地化特征带来的弊端。(2)推出会员制和积分奖励计划。景区为旅游者建立客户档案,对其在日后做出的利国利民之举实行奖励,等级从门票打折直到终身免票并评选优秀旅游者和社会好公民。同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给予这些旅游者一定物质奖励,形成联动效应。(3)发挥名人效应。通过聘请影响力较大的体育、影视等明星做形象大使来持续激发旅游者的情感,促进其正能量的释放并最终实现使其生活形态发生改变。5关联营销策略关联营销超越私人感情、人格、个性,加上“个人体验”,而且与个人对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连。实际上,关联是对感官、情感及适当行动的相互结合,关联活动的诉求是为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要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关联体验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体验类型,它在为顾客创造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等体验层面之外,还需要为顾客创造的是一种丰富的、升华的联想式体验,从而让人能和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就黑色旅游产品而言,开展关联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1)以创建4a、5a级景区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品牌甚至名牌效应,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2)形成产品“关联”,一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将“绿色”(生态旅游产品)“、红色”(革命旅游产品)“、蓝色”(海洋旅游产品)等各种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既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可以增强黑色旅游产品的教育意义,是为互补关联。二是实现不同区域内黑色旅游产品的横向联合,祭出“组合拳”,实现捆绑销售,是为替代关联。(3)实现客户的关联,让旅游者和一个较为广泛的社会系统(一种亚文化、一个群体等)产生关联,从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为此,景区可以通过创建QQ群、微信等方式将志同道合的旅游者组织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

二、结语

黑色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的绝不应该仅仅是沉重、悲伤、恐惧等负面情感,即便存在,它也只应该停留在旅游者拜访的初始阶段。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进行,这些情感应该逐渐内化为旅游者未来积极行为的动力源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充分挖掘黑色旅游产品的价值,才能充分调动旅游者的游览积极性,也才会让其对旅游者的教化作用如同圣贤书一般更好地体现出来,而实现的途径就是“畅爽的体验”。

作者:史建强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