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十篇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十篇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09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1

关键词:旅游风险;主成分分析;预警体系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旅游风险也随之产生,旅游风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仅2016年上半年,我国就已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4%,高达2.25万亿元,国内旅游达到22.36亿人次。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59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所引发的事故也不容忽视。每年全国旅游安全事故都有几十起,2016年前三个季度,安全事故就此起彼伏,2016年4月,上海冠生园退休董事长在云台山被石块砸中不幸殒命;7月,北京野生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同在7月,来自辽宁的环岛观光团在台湾发生火烧车事件。9月,山东日照海滩发生游客被雷击中事件。我国2013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旅游法要求建立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对各种可能的旅游风险发出预警信息,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安全管理手段。该制度已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但是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旅游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旅游风险预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首先,在概念及内涵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于旅游风险有着不同的看法。Fuchs(2011)通过对首次访问旅游者和重复访问旅游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统计游客对以色列风险认知的差异,发现首次访问旅游者大多数在意的是人为风险、社会心理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和天气风险,而与重复访问旅游者相关联的则是财物风险、服务质量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车祸风险;邱淑蘋等(2011)以印度国际游客为研究对象进行旅游风险的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侵害风险与旅游决策间具有负相关关系;王国庆(2010)采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旅游团队中领队对风险的认知,并将旅游风险源分为外生风险、旅游引致风险和旅游领队自身的诱导风险三类;许晖等(2013)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认为旅游风险包括身体风险、设施风险、服务风险、功能风险、财物风险、沟通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和社会风险9个维度。一般来说,旅游风险是指旅游者在旅途中或旅游目的地遭受各种不幸的可能性,其风险的程度取决于使用的交通工具、目的地提供的设施和活动及环境等因素。具体而言,旅游风险包含几个特征:第一,旅游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旅游活动中。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与风险的关系,即旅游风险是伴随着旅游活动的结束而终止。第二,旅游风险是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旅游风险的复杂性。其次,对于旅游风险的评估及预警,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叶欣梁等(2014)以九寨沟树正寨为研究案例,采用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技术和多风险情景式分析方法模拟景区遭遇自然灾害风险的6种情景,对景区潜在损失的风险进行评估;耿松涛等(2013)建立了旅游地产项目开发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再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进行了评估;tsau等(1997)以旅游领队作为评估主体,选取了台湾旅游团经常游览的目的地作为旅游风险的评估对象,采用层析分析法来确定各种风险评估标准的权重,再运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对旅游风险进行评估。此外,多数学者对旅游风险的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wilks等(2000)从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规避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指出最好的风险管理方法是采取最佳举措来降低风险和通过保险保障来转移部分财务责任。石培华等(2003)从建立旅游企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与多元化经营,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薪假制度改革和改变旅游高度集中消费的模式四个方面,提出降低中国旅游业风险的措施。本文将以国内旅游的具体情况,将旅游风险分为安全风险、生态风险和运行管理风险三大类,构建合理的旅游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陕西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陕西省旅游风险做出评估及预警。

二、构建旅游风险指标体系

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旅游的风险特征、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种因素,并充分考虑这些风险指标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选取旅游风险评估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对陕西省旅游风险评估及预警指标进行归纳和筛选,最终选取12个指标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2.计算主成分将陕西省2007-2017年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三个贡献率较大的因子F1、F2、F3,从表2可以看出,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932%,基本上能代表全部7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由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限额以上住宿企业个数,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个数和旅游总人数化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烟粉尘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等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而发生地质灾害起数和突发环境事件次数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三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因此,将这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安全风险因子、生态风险因子和运行管理风险因子。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以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由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三、陕西省历年旅游风险评估

本文选取陕西省2007-2017年12个指标相关数据,所得数据均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将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1.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将陕西省安全风险、生态风险和运行管理风险标准化数据做出线图,如图1、图2、图3所示2.陕西省历年旅游风险评估首先计算安全风险、生态风险和运行管理风险的权重,本文采用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总的方差贡献率中所占比例作为该因子的权重,计算结果如下:所以,综合风险得分F=0.725F1+0.179F2+0.096F3,陕西省历年旅游风险评估得分如表4所示:3.陕西省旅游风险预警根据等分原理,并参考风险划分的相关研究,本文设定4个旅游风险指标的警情区间: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对应综合指数区间分别为[-2--1],(-1-0],(0-1],(1-2]。由此得出陕西省历年旅游风险预警情况,如表5所示:4.小结由图4和表5可以看出,2007-2017年陕西省旅游总体风险呈上升趋势势态,2013年以前保持在轻警状态,201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中警状态且风险评估数值持续上升。就各子风险系统而言,陕西省旅游安全风险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两年,安全风险最为严重,在重警区间内;而生态风险在2013年及2014年为重警,之后逐渐下降,说明陕西省近几年生态得以维护;运行管理风险在2011年及2012年最为严重,近几年也在逐渐下降,但相比生态风险较为严重。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融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旅游景区企业开始尝试以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作为融资手段,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接受这种贷款担保方式。但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景区经营权质押缺少明确规定,景区经营权质押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但作为一种创新,可以帮助旅游景区摆脱融资难的困境,实现持续发展。

一、开展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的作用

(一)有利于拓展旅游景区融资渠道,解决景区企业资金难的问题

开展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将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融资,突破了景区经营权不能作为质押物的瓶颈制约,使景区旅游资源的各种价值资产化,提高资源的资产化收益,为景区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二)有利于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旅游景区的开发

有了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的支持,旅游景区企业不再有资金的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对景区进行更高起点的整改和规划,进一步完善景区环境、配套设施,改善服务质量,使景区接待能力提高,旅游收入增加,满足游客吃、住、玩等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金融机构培育和拓展新的信贷增长点,降低贷款风险

随着金融机构信贷制度的健全和经营的合规,信贷风险的防范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对有效抵押品不足的旅游景区投放大额贷款,金融机构深感风险较大,这也是一直以来旅游景区贷款难的主要根源。有了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这个新产品,金融机构可大大降低贷款的风险性,信贷资产质量也随之提高。

(四)实现了景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互利多赢

景区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办,一方面企业获得及时的流动资金,促进了旅游资源价值的资产化和景区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打破贷款担保传统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去,同时,也拓宽了信贷投放渠道,增加了利息收入,实现了企业和银行双赢。

二、开展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经营权质押价值评估不规范

目前,人们往往根据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以门票价格推算资源价值,或者参照农村、城市土地的基准地价确定风景游憩价值,缺乏合理的、适合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缺乏一整套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标准和操作程序,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随意性较大。这样,就可能会导致景区旅游资源价值被严重高估,抵押权人无法实现景区经营权处置变现,形成不良贷款;同时,景区企业也不能取得满足需要的资金。

(二)贷款风险难以掌控

景区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国有资产,其经营权质押还处于尝试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质押贷款会面临一些风险。首先,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没有明确景点经营权质押登记的职权部门,未经登记的经营权质押合同一旦涉诉,作为质权人的银行,就会因质押合同未经登记而得不到法律保护,这样就容易使贷款银行重复质押,或因私自转让经营权给善意第三方造成银行质押权利悬空。

其次,有些景区(如部级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国家明文规定是不能转让的,如果银行接受了不可转让的经营权作质押,作为质押物的景区经营权难以有效变现,将大大影响贷款的安全性。

(三)法律不规范,贷款操作性差

由于景区经营权没有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旅游景区经营权作质押的贷款业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际进行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的可操作性差,最终导致质押权不能真正落实于贷款银行。

再加上,金融机构更看重质押人质押的经营权所处的行业,更看好垄断性行业、特许经营行业,更关注质押的经营权的专有性及质押的经营权所处的行业的稳定性。而景区经营权所处的行业是旅游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发展过程中未知因素和争议地方多,导致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涉及,如果缺少引导和鼓励,经营权质押很难在大范围内展开,一些中小旅游景区的融资仍然会面临困难。

三、开展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的思考

(一)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经营权质押融资制度

制定和完善包括《旅游景区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在内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确认景区经营权这种物权种类,完善我国《物权法》权利质押篇对经营权的相关规定,明确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融资的合法性。

确定负责办理经营权质押登记工作的相关部门,引导景区企业办理景区经营权质押公证手续,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登记部门的情况下,选择公证部门为抵押登记部门。

同时,金融机构也可出台《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融资方式》、《金融支持旅游发展》等信贷指导意见,来规范景区经营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二)规范旅游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

首先,建立旅游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制度。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出台专门针对旅游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管理办法。

其次,设立专业的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或者委托现有商业评估机构对景区经营权价值进行评估,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质押的额度。

第三,制定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操作细则,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评估参数,保证评估结果的可比性。

(三)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加强对景区经营权质押的贷款审核,把握景区企业先期投资体量、近几年的经营情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的经营能力和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贷款额度不超过经营权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贷款期限按承包期限和经营周期确定,期限最长不得超过景区经营权剩余年限。

三金融机构作好贷前调查、贷中监控、贷后管理工作。调查景区企业经营权的取得是否合法合规,调查或用于质押的经营权是否存在经济纠纷或被法院依法查封等情况。加大贷后检查频率,防止经营权已转让而贷款不偿还的现象发生,降低质押贷款的风险性。

四是探索多种质押担保方式。比如在当前银行接受经营权质押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用景区经营权作为反担保质押物,通过担保公司的介入,来分担银行的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邓卫华.山东创新担保方式缓解“三农”贷款难[eB/oL].[2009-06-02].http://.cn/roll/20090601/18012869013.shtml.

[2]张牡华.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缔约分析——以碧峰峡和马万景区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9):117-120.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 探险旅游的界定

1.1 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commercial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 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 探险旅游的特点

2.1 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 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 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 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 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et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 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马勒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 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et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et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

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 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e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et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et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 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 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 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 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 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亚龙湾灾害

一、风险管理及旅游景区风险概念

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在《经济管理中的决策分析方法》中首次使用风险一词;李中斌将风险定义为一种潜在损失;朱淑珍把风险定义为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王明涛把风险定义为决策方案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损失的程度;

二、旅游企业灾害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

2005年,正值十一黄金周旅游旺季的关键时刻,台风“龙王”给旅游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台风“龙王”造成福建沿海100多个景区全部关闭,进出福州、厦门、晋江等机场的120多个航班停止运营,进出福州的所有列车于3日全部停开,部分公路中断,交通的困境使武夷山、大金湖等福建内陆景区出现大批旅客滞留现象。287个来著名风景名胜区武夷山的旅游团队全部取消,先后有3000多位游客短期滞留武夷山,台风“龙王”给武夷山旅游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自然灾害防治管理是影响旅游景区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加强旅游景区的自然灾害防治,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三、构建旅游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我国目前重点旅游地区的灾害管理工作由地方管理部门和旅游相关机构共同负责或分别管辖,以灾害防治为主,主要集中在灾害的应急管理上,还没有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流程。

三亚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和海港,也是我国精心打造的国际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三亚的旅游企业常常面临着众多自然灾害。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风是海南岛的主要自然灾害,年平均影响7.4个,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我国唯一具有热带风情的部级旅游度假区,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东南面二十五公里处。它是三亚市的龙头旅游企业,度假区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滨海公园、豪华别墅、会议中心、高星级宾馆、度假村、海底观光世界、海上运动中心、高尔夫球场以及游艇俱乐部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度假区。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有很好的框架和完善的制度,对研究旅游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内部控制组成结构包括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及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内部控制赖以生存的土壤,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内部环境由以下因素相互影响:董事会、监事会、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员工和企业文化。

1.内部控制组成结构

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突发公共应急组织体系包括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现场专项应急指挥部、各应急工作组及专家组组成。

2.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应当积极培育关注灾害风险的企业文化,牢固树立灾害意识,亚龙湾度假区在培育关注灾害风险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公司经常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司及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公司定期组织培训,并遵守各项准则:

(1)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部门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培训。

(2)培训工作应做到合理规范、考核严格、分类指导、保证培训工作质量。

(3)培训工作应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年台风来临之际至少要组织一次培训。

此外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习,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风险识别

感知风险:即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只有通过感知风险,才能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条件因素,为拟定风险处理方案,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服务。识别风险:即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它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三)风险分析

1.对自然灾害发牛的可能性和灾害后果进行数据分析:冈素分析、定位分析、持续性分析、触发点分析、规模分析、强度分析、频率分析以及次生灾害分析。

2.旅游目的地暴露数据分析:建筑实体、居民和游客、关键设施、各类社会活动和环境。

3.旅游目的地脆弱性分析,针对各类暴露制作脆弱曲线和脆弱性评价表。

(四)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而灾害风险又是由其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或易损性(V)、防灾减灾能力(R)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灾害风险评价过程中缺一不可。从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和其组成出发一些学者给出自然灾害风险度的数学公式,如张继权的四因子理论的自然灾害风险数学公式为:

自然灾害风险度=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防灾减灾能力(R)

旅游景区应在事前将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可能对景区造成的损失及处理危机的费用尽可能做出详细而科学的评估,绘制风险评估图,以此作为建立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的依据。

四、总结

目前,对旅游地发生灾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旅游地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实施风险管理是从根本上降低灾害风险、减少伤亡的途径,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红,秦志英.略论西南地区旅游地灾害风险管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主题公园;风险可行性分析;投资项目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3

一、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能够定性的数据资料和能够定量的数据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按照经验、心理的思维模式把项目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二)模糊评价法

1.模糊评价法的含义

模糊评价法,广义上来说就是利用数学理论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即原本只能定性分析的事物进行定量化地分析和研究,从而对需要判定的事物作出相对具体的、细致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评价,进而解决具有模糊性的问题。

2.建立模型

在本文模型中,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打分和预测。

(1)建立模糊集

设项目的一级风险集为B=(B1,B2,…,BL)其中:B1,B2,…,BL分别代表项目的一级风险。

相应权重集为D=(d1,d2,…,dL)其中d1+d2+…+dL=1(∑dk=1,k=1,2,…,L)d1,d2,…,dL分别代表一级风险在项目整体风险中所占比重。

设项目的二级风险为Bk=(Bk1,Bk2,…,Bkm),其中K代表第K个一级风险,K=l,2,…,L;Bk1代表第K个一级风险的第i个二级风险。

理论上,可以以这种方法设置到第Y级风险及第一级风险到第Y级风险的所有项目在整体风险中所占的权重,以便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用模糊评价法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具体分析。

设风险评语集为V=(V1,V2,…,Vn)其中VJ(J=1,2,…,n)表示风险或风险因素从低到高的评语。通常设n=4。

(2)确定隶属矩阵

从Bk到评语集V的隶属矩阵为

其中:rij(i=1,2,…,m;j=1,2,…,n)表示第二级风险或二级以下风险的第i个下一级风险对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

rij的计算方法:有若干个专家对第i个风险打分,假如对第k个风险的第j级评语的专家有Vij人,则rij=Vij/∑Vij(其中j=1,2,…,n);∑rij=1,(其中j=1,2,…,n)。

(3)模糊矩阵计算

对二级风险Bk进行对评价集的隶属度计算:

二级风险B对评语集V的隶属矩阵为:Bk=Dk*Rk=(bk1,bk2,…,bkn)

一级风险对评语集V的隶属矩阵为:R=(B1,B2,…,BL)t

项目整体风险对评语集V的隶属矩阵为:B=D*R=(b1,b2,…,bn)t

(4)项目综合分

将评语集V内的评语V1,V2,…Vn分别赋予数量化的分值V'1,V'2,…V'n;则赋予分值后的评语集为V'=(V'1,V'2,…V'n)

整体风险综合评分:m=B*V',项目整体风险评分的结果为一个数值。

二、丽江花卉博览园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由a集团和B集团共同筹建规划的丽江花卉博览园项目投资公司组织项目内部专家组内部成员,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投资风险指标和权重进行设定。

(一)风险识别项目及其权重的确定

运用项目风险识别的模型与理论,对本项目的风险种类及其各层级风险的权重进行确定和整理。本项目的一级风险为:经营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基础配套完善程度风险。对同一层次的风险进行两两排列组合进行比较的方法,由项目组专家结合经验对各级风险的权重进行初步确定,一级风险的权重为:a=(0.28,0.31,0.23,0.18);第k个一级风险的子风险权重矩阵为aK。一、二级项目风险种类和权重如表1所示。①

(二)风险整体评估

设风险评语集D=(很小,较小,较大,很大)。

1.确定整体风险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按照专家对风险因素评语的人数确定矩阵,经过高等代数中对矩阵的处理方法,确定方案的一级风险一经营管理风险的子风险对评语集D的隶属矩阵为:

一级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的四个子因素的权重组成的向量a为:

a1=(0.28,0.28,0.22,0.22)

则其对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为:

B1=a1*R1

=(0.28,0.28,0.22,0.22)・

=(0.4725,0.2775,0.125,0.125)

按同样程序,经过计算、评估、统计、整理得项目其余三个一级风险的风险因素对评语集V的向量为

B2=(0.2425,0.33,0.19375,0.23375)

B3=(0.4025,0.3475,0.125,0.125)

B4=(0.4075,0.3425,0.125,0.125)

于是可以得到项目的一级风险对评语集D的隶属矩阵为:

则项目的整体风险对评集D的隶属向量为

B1=a*R1

=(0.28,0.31,0.23,0.18)・

=(0.3734,0.321575,0.1463125,0.1587125)

2.项目整体风险评分

综合项目风险排序,将项目风险评语集D=(风险很小,较小,较大,很大)分别赋予分值为(80,60,40,20)则分值评语集为:D'=(80,60,40,20)。

则项目整体风险评分D1=(80,60,40,20)*(0.3734,0.3216,0.1463,0.1587)=58.193

三、项目风险可行性评估

丽江花卉博览园项目的整体风险评分为58.193分,其整体风险处于较小状态,因此,根据项目的风险分值可以判定,执行本项目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从全局层面上考虑是可行的。

注释:

①项目风险权重由项目组专家确定。

参考文献:

[1]沈爱华.太阳岛游乐园项目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e飞.赛格宝华公司橙果酒店项目可行性分析及风险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刘小航,曾振中,任清华.关于城市开发大型主题公园的适宜性评价模型[J].旅游论坛,2011.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旅游集团;旅游投资;投资风险

1我国旅游集团投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旅游集团为了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相继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选择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也构成了

从旅游集团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分析我国旅游集团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集团所进行的投资方向仍集中在旅游行业,是在原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实行相关旅游产品所涉及的旅游投资,如对会展,景观房产,旅游景区投资。一些旅游集团还开始了对航空业的投资,如武汉的东星国际旅行社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随着投资活动的日趋复杂,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投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旅游集团的实际,对加强旅游集团投资的风险价值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2旅游投资的特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有性、垄断性和非流通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性;旅游项目投资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复杂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旅游集团的旅游投资相区别于其他集团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投入高,回报期长。www.lw881.com旅游投资的门槛逐步抬高,不再是低投入的产业,进入性投资的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也使得旅游投资回收期延长。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3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1)重项目规划和投资评价:对于投资方来说,旅游的投入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风险性主要在选项和规划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必须重视项目规划,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以有效的资本运营为保证,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的思路。

(2)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提高产业的绿色gdp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地区的绿色gdp,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链,旅游集团可以通过政绩策划,尽量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争取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3)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提高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和影响,为融资、招商、资本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4)多方位融资:从沪深股市统计,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但是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只30多家,涉足旅游业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家。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大多还是以资本自筹为主,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融资的风险。旅游集团可以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等方法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从而增长现金流量,实现大规模融资。

(5)多产业整合和跨行业投资:泛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另外,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跨行业投资。以青旅控股为例,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组织、接待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旅游以外,还出资3,000万元控股了北京尚洋电子技术公司,整体收购青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并且参与证券业,使公司旅游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同时拓展,有效的防范了经营和金融风险,提高了资产收益率。

4从财务管理角度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投资所具备的价值所在。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风险越大,其预期的收益或亏损也越大,投资如果产生亏损,将会使资本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给集团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投资的主体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财务管理在投资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1在旅游集团内建立投资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1)建立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旅游集团内各种投资及各种风险,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或资产组合,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利用资产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

(2)确定公司各种旅游投资的风险容忍度,限制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对某些风险高度集中的投资进行特别处理,将风险限制在公司可接受承受的范围内。

(3)建立旅游集团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各项投资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激励机制仅仅与经理人管理资产的收益挂钩,经理人则可能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所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考察经理人管理资产的风险度,限制和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投机行为。

4.2进行投资风险的制度管理

对于旅游集团的投资风险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旅游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旅游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有没有产品优势,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投资实现增值的必然阶段。可以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包括由旅游集团委派财务经理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上市的旅游集团还可以有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旅游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权。

4.3投资风险价值管理的过程

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1)采用统一的风险识别语言,对投资风险进行界定与识别,建立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2)设计风险识别、度量、评估的统一方法;(3)评估投资风险;(4)制定投资风险管理战略;(5)设计、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能力的要素,包括集团战略政策、集团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报告、管理方法、风险数据等;不断改进风险战略、过程与度量方法;(6)汇总多种风险评估方式,与集团经营情况挂钩,制定、调整集团层面投资风险管理战略。

5把投资的风险管理从财务管理层面提升到整个集团管理层面

集团层面则意味着全局化、一体化的思想。只有扩大时空范围对企业投资进行思考时,才能识别它对集团整体运作的影响。所以,从集团层面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战略、业务程序、企业资源同集团投资、集团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风险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投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使整个集团的风险、收益、价值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使投资风险管理与集团战略、业务计划得到有机结合,将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这种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集团项目投资过程得到控制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对风险的注意程度与敏感程度,使集团更为集中地监控风险;(2)在确切了解集团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判断最佳的投资机会;(3)对投资风险有全盘的、集团层面的了解,有利于优化集团的风险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4)设计集团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收集、综合分析内外部数据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可靠、及时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5)事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帮助集团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目标,控制风险。(6)公集团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强调短期的投资效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发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全面的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盈利性。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7

Kahneman和tversky(1979)[3]首次提出了前景理论,他们通过对心理实验的分析,研究了正常人的决策行为,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将个人的价值感受因素融入到决策当中。前景理论主要观点有[4]:①参照点依赖:通常情况下,人们做出决策的时,一般预先设定一个参照点,而后依据参照点来判断损失与收益,人们往往会过多看重财富的变化量,而不是财富最终量;②风险偏好转移:越临近参考点,风险偏好越容易发生逆转,对收益一般更偏向为风险厌恶,而面对损失则偏向风险追求;③损失规避:面对同样数额损失与收益,人们对损失规避的程度要大于对收益偏好的程度;④敏感性递减:距离参照点越远,则损失与收益的变化就对决策者的心理影响越小,这种情况类似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⑤非线性概率权重:决策者在决策时通常会改变对事件的原始概率的认识,通常会过高估计小概率的事件却过低估计大概率的事件。1.价值函数前景理论是在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上做出了改进,采用价值函数取代期望效用函数。价值函数与效用函数最大的不同为价值函数明显存在一个拐点,即参照点。它表明当人们对事物评价时,通常要与一定参照物先做比较,当选择的对比参考不同时,相同的事物却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在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中,参照点是区分得失的分界点,是一种主观判断。前景理论中价值函数表明了决策者对待风险的认识偏好程度,概率函数反映决策者对风险事件可能发生概率的判断,也即决策者的风险认知。价值函数的敏感性发生递减的程度与权重函数非线性的程度共同表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备选方案前景值由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加权构成,而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则是由两者曲率决定的,表现出四分模式,也即在小概率收益与大概率损失时表现为风险追求,却在小概率损失与大概率收益时为风险厌恶[4]。

二、前景理论在旅游目的选择中的应用

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对旅游景区的评价一般按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游览、卫生、邮电服务、经营管理、旅游购物、旅游资源吸引力、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市场吸引力等。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时候,一般是在这几个方面中有选择性挑选部分指标,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决策。过去通常运用需求理论去解释旅游者所做出的选择行为,一般的考虑方法是构建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分析的无差异曲线图。首先会假设一个旅游者旅行消费所需最大资金,并在此约束条件范围内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旅行者旅游效用最大化,再依据需求理论计算出每一种旅游要素的消费量,根据结果显示决定所要选择的目的地哪一个更加合理,但需求理论应用于旅游活动解释中存在下列缺陷:①需求理论是用作静态分析,因此不能对旅游产品演化特征进行解释,当面对相同旅游地时,难以解释旅游者选择结果的前后不一致问题;②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提出的假设前提为商品存在相似性,忽略商品间存在的差异性,然而差异性恰恰为旅游商品最大的特征,特别是旅游目的地;③需求理论认为旅游商品经营者对旅游价格产生的影响是微弱的,通常是价格接受者,然而垄断性与不可复制却是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前景理论是在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主观性较强的行为决策具有很好的描述意义。前景理论把决策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也即编辑阶段与评价阶段。在编辑阶段,决策者对预测的不同结果采取初步分析的策略,从而得出相对简化结果,也把这一阶段叫做框定。而评价阶段则是决策者把从编辑阶段得到的相对简化结果加以评估,并对各种结果进行排序,最终选择价值最高方案作为决策方案。编辑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接受、剥离,同时包括编码、合成和取消等机制进行决策准备。通过编辑阶段,能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6]:①选定参照点;②依据参照点位置,框定出结果所在的位置(是损失还是收益);③考虑所以可能的备选策略;④考虑这些备选策略的所以可能结果,也即备选策略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价值。评价阶段,对编辑阶段所得出的相对简化结果进行评估,最终做出选择决策。由此可见,决策者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首先是主观价值对决策的影响,即价值函数;其次是决策者自身的概率估计,即决策权重函数。在考虑前景理论对旅游者目的地决策过程时,首先要恰当的选择参考点,只有综合分析获得理想的参考点才能进行前景值的计算与评价。在做多方案选择时,参考点要保持不变。就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问题,参考点应以旅游者期望获得的旅游体验为依据,同时参照已有体验,通过不同的分析工具获得具体指标。在前景理论框架下,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模型如下图所示:在本模型中,旅游者首先基于个人属性(性别、职业、收入、年龄等)以及外界因素(距离、时间、安全等)进行评估,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确定一个期望中的参考点,以此作为进行目的地选择的依据。当确定了出游时机以后,将前景理论应用于旅游目的地选择问题。编辑阶段时,旅游者可依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或着自身的游览经历对各目的地的预期游览体验作出预测,以便得到不同目的地体验概率的分布,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处理。评估阶段时,旅游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拟定预期体验值来作为参照点,而后将编辑过后的结果利用价值函数与概率权重函数进行分析,最终求出目的地前景价值。假设旅游者要做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影响旅游体验的相关要素。选取以下要素(qi)指标作为依据:旅游交通通达性(q1)、旅游安全舒适性(q2)、旅游购物体验(q3)、资源及环境的吸引力(q4)、旅游者能支付的费用(q5)和旅游者个人的主观目的(q6),其中旅游者所能支付的费用包括金钱、时间等一些必要的开销。假设可选目的地有4个,分别为α1、α2、α3、α4,旅游者需要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旅游目的地。同时根据旅游者以往的旅游经历及相关生活体验,选择了一个曾经到过的目的地(α0)作为参照标准,即在前景理论中作为参考点。然后按照前景值大小进行排序,将具有最优前景值的方案作为最终决策方案。选择决策完成后,旅游者就可以为出行做必要的准备,后续因旅游而获得的新的体验和有关信息可以存储下来,以备为后续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束语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8

 

近几年,由于我国中东部频发雾霾天气,不仅引发多地高速公路、机场封闭,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显着增加,对公众出行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也因为雾霾的大规模侵袭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资料,受雾霾天气影响,2013 年上半年入境过夜旅游者同比下降 14.3%,其中,日本游客同比下降54.5%,韩国游客同比下降22.3%[1]。而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客人数下降2.7% [2]。现阶段,我们应该着重深入分析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与评价情况,确证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的关键特征,从而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化解入境游客对华环境焦虑。本文理论研究部分提出并初步验证了负面ipa工具在游客风险感知研究中的有效性,对策研究部分为现阶段如何应对雾霾天气,消除其对入境旅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对策。

 

1 研究综述:旅游环境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论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核技术安全问题的辩论[3]。游客对目的地的风险感知是影响其旅游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4],早期研究着眼于游客对目的地犯罪等社会安全问题的风险感知[5]。

 

1992 年,罗伊尔和费森梅尔全面分析了旅游风险感知的类型,指出游客风险感知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针对某一特定类型风险的游客感知研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近期相关研究则逐步将视野拓展至交通风险[7-8]、恐怖主义[9-11]、文化风险[12-13]

 

等特定风险类型,关于游客对某一类特定风险感知结构的研究不断涌现。有关研究表明,上述各类风险因素都会导致游客风险意识显着提升,从而抑制其旅游动机[14-15]。

 

旅游安全是游客关心的焦点问题[16],其中,环境风险是威胁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17]。自大众旅游兴起之后,旅游研究对目的地环境风险的关注便从未间断。洛温斯针对登山探险旅游者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进行了研究[18];古斯林等(G?ssling, et al.)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对旅行决策的负面影响要明显低于突发的灾害性天气或恶劣的旅行舒适度[19];福克斯和雷歇尔以前往危险目的地(以色列)的国际游客作为调查对象,确定了六类环境风险:人为风险、金融风险、服务质量风险、社会心理风险、自然灾害和汽车事故风险、食品安全问题和天气风险[20];瑞蒂恰万特和查克拉波尔迪发现,在恐怖主义和流行病威胁下,国际游客的风险感知强度将剧增,其满意度则将极度恶化[21];周和贾哈里(Chew & Jahari)探讨了灾后日本国际游客风险感知和重游意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心理风险和财务风险显着影响旅游目的地意象,身体风险虽然对旅游目的地意象没有显着影响,但却直接影响着游客的重游意愿[5]。近年来,国内旅游环境风险研究涵盖了一般环境风险[22-24]和特定环境风险[25-27]两方面,内容涉及生态环境风险、危机事件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旅游安全风险、游客风险感知、旅游业脆弱性(敏感性)六大领域[28]。尤其是在 2003 年SaRS 和 2008 年“5·12”汶川地震之后,有关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旅游环境风险感知研究取得众多实证成果。其中,孙根年等对五大危机事件对中国(美国)入境旅游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29-30];谢朝武和申世飞对2006—2010年间我国旅游突发事件与环境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规律进行研究[17];刘丽等结合“5·12”汶川地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历时性影响,分析提出一系列危机管理措施[31]。在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针对特定类型旅游环境风险加以评估,尤其是对游客环境风险感知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旅游环境风险应对策略,成为我国旅游环境风险研究的重要方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为准确掌握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旅游环境风险应对策略,本文研究分为以下5个递进步骤:①根据入境游客访谈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献,列出27项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要素;②据此设计调查量表,在来华外国游客中进行预调查,经修正最终确定将24项旅游环境风险感知要素纳入正式调查;③以英、日、韩三种语言文字编制调查问卷,安排多人多地以“景区定点截访+游客追踪调查”方式开展调查;④根据调查数据,对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和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⑤提出并采用“负面ipa”工具进行决策分析,找出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负面感知的关键方面,并提供对策建议。

 

2.2 研究方法

 

“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最早出现于1977年[32],其有效性在旅游研究中得到反复验证[33-35]。传统的 ipa矩阵通常包括以X 轴(绩效轴)和 Y 轴(重要性轴)交叉划分的 4 个部分:第Ⅰ象限为高/高区域,可解释为重点突出,成效显着,相应的对策为继续努力(keep up thegood work);第Ⅱ象限为高/低区域,可解释为重要性高,但表现差,对策建议为聚焦此处,下一步需重点改进(concentrate here);第Ⅲ象限为低/低区域,可解释为表现不好,但重要性低,建议列入“低优先”(low priority)事项;第Ⅳ象限为低/高区域,可解释为重要性不高,但成效显着,相应的建议为不要刻意追求,适宜顺其自然(possible overkill)。近年来,ipa 方法在旅游研究中使用较为活跃,对 ipa 方法加以修正后使用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34-35],说明ipa方法本身处于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由于环境风险本身产出的是一种负面绩效,而原始ipa方法则主要用于分析正面绩效问题,因此,仍有必要对传统ipa方法加以调整使用。本研究在原始 ipa工具基础上,提出“负面ipa矩阵”,用以分析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的强度与评价,以及由此所引致的负面问题应对策略。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情况,不仅反映在其对环境风险事项的满意程度,也体现于其对各类环境风险的重视程度。与ipa矩阵类似,负面ipa矩阵同样由X轴(负面感知轴)和Y轴(负面评价轴)交叉划分,其中X轴(负面感知轴)用以确定负面现象的绩效表现,Y轴(负面评价轴)用以确定负面现象的重要程度,4个象限的具体涵义分别为:第Ⅰ象限为高概率/高敏感区域,可解释为出现概率高、负面影响大,相应策略为重点改进;第Ⅱ象限为低概率/高敏感区域,可解释为出现概率低、负面影响大,对策建议为积极防范;第Ⅲ象限为低概率/低敏感区域,可解释为出现概率低、负面影响小,可以顺其自然(Let things be);第Ⅳ象限为高概率/低敏感区域,可解释为出现概率高、负面影响小,建议策略为保持警惕。负面ipa的提出,为旅游管理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诸如风险、损失、负面评价、文化冲突等)负面绩效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2.3 问卷调查

 

正式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入境游客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旅游预算、来华旅游的次数和客源国所属区域,第二部分是环境风险感知强度调查,第三部分为环境风险感知评价调查。第二、第三部分量表均为5点式李克特量表,其中,第二部分选项为1完全不可能、2不太可能、3随机发生、4很有可能、5非常可能,数值越大表示负面感知强度越大,第三部分选项为1非常满意、2比较满意、3不清楚、4比较不满意、5非常不满意,数值越高则表明负面评价意愿越强烈。环境风险感知强度与环境风险感知评价调查均涉及24项环境风险因素。根据近期雾霾影响研究[36-37]和游客访谈情况,问卷分别从空气质量不佳、视觉能见度低、大量航班延误、车辆行驶缓慢、高速公路封闭、耳鼻喉等器官不适、头发面部皮肤变脏、引发呼吸道疾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消化道疾病、旅游场所喧闹、垃圾没及时清扫、不能拍摄清晰照片、不能清晰观看景物、不能开展户外活动15个方面对雾霾所引致的目的地环境风险感知进行调查。另外,根据现有旅游目的地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成果[8,38-39],问卷还对通讯质量欠佳、爆发急性传染病、犯罪活动多、饮食不安全、饮水不安全、医疗不安全、旅游救援行动迟缓、本地居民不够友好、难以接受当地文化9项目的地环境风险感知情况进行调查,正式调查将上述24项指标重新排序纳入问卷。

 

正式调查以“景区定点截访+游客追踪调查”方式进行。2013年12月,研究者在苏州市入境游客最为集中的若干旅游景区(拙政园、狮子林、平江路、虎丘、金鸡湖景区、山塘街、寒山寺等)对入境游客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要求受访对象现场作答并现场回收问卷。与此同时,研究者还邀请部分无法现场应答游客参与跟踪调查,通过发放印有问卷网址的小卡片邀请其填写在线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或小卡片)300份,回收286份(含在线追踪调查 63 份),回收有效问卷 275 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

 

3 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的基本情况

 

对入境游客环境风险感知的强度(p)与评价(i)均值进行计算排序(表2),游客环境风险负面感知强度均值为2.87,这表明:总体上,入境游客认为这些环境风险接近于“随机发生”。根据游客环境风险感知强度的排序情况,影响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强度的前5位分别为:空气质量不佳(3.61)、旅游场所喧闹(3.48)、饮水不安全(3.20)、饮食不安全(3.18)、视觉能见度低(3.16),表明上述问题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入境游客感受最为强烈的环境风险类型;相对而言,引发消化道疾病(2.59)、爆发急性传染病(2.58)、本地居民不够友好(2.54)、犯罪活动多(2.50)、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45)等因素得分较低,则表明现阶段环境风险问题尚未衍生出疾病多发、犯罪率提升、主客冲突加剧等其他社会问题。

 

与旅游环境风险感知强度相比,24个旅游环境风险感知评价均值为3.10,入境游客对华坏境风险评价总体上尚接近于“不清楚”。其中,游客评价最低的 6 类环境风险分别为空气质量不佳(3.79)、旅游场所喧闹(3.49)、视觉能见度低(3.40)、饮食不安全(3.28)、饮水不安全(3.26),与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强度基本保持一致;而难以接受当地文化(2.63)、本地居民不够友好(2.71)、高速公路封闭(2.73)、犯罪活动多(2.83)、通讯质量欠佳(2.89)等因素评价较高,处于“比较满意”到“不清楚”之间。

 

根据近期雾霾影响研究和前期游客访谈情况,本研究将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问卷调查指标划分为 4 大类别:行动限制(1~6 项)、健康威胁(7~12项)、安全威胁(13~18项)、游憩限制(19~24项)。根据信度分析,环境风险感知强度4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是 0.784、0.872、0.805、0.769,环境风险感知评价4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665、0.864、0.802、 0.806,各部分数据信度可用于测量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情况。本研究对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的4个方面进行横向对比,比较了入境游客对这4类风险的感知的强度与评价差异。研究发现:现阶段,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强度普遍偏高,其中,行动限制和安全威胁风险被认为介于“随机发生”和 “很有可能发生”之间,而游憩限制风险和健康威胁风险也被认为接近“随机发生”水平;从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评价看,游客对4类环境风险的评价总体介于“不清楚”和“比较不满意”之间,其中,对行动限制风险、健康威胁风险、安全威胁风险的评价接近于“比较不满意”,对游憩限制风险的评价更接近“不清楚”。

 

在此之前,乔治(George)提出“如果旅游者在某地感到危险或受到威胁,很可能导致整体负面印象”的结论[39]。受雾霾天气影响,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评价总体不高,情感上的紧张和恐惧影响了其旅游风险评价和行为决策[40],具体表现为以上4 个维度旅游风险感知评价值均高于旅游风险感知强度值,尤其是健康威胁风险感知评价值大大高于其感知强度值。研究认为,上述现象可以用“风险的社会放大(SaRF)[41]”理论加以解释:一方面,入境游客对华旅游环境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多数游客不能准确评估在华旅游环境风险大小,从而导致在未详细了解在华旅游环境状况的情况下,旅游风险评估偏于消极;另一方面,境内外各类媒体对我国雾霾天气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各类媒体相互作用,使雾霾天气直观而深入地展现在全球受众面前,从而引发潜在游客在来华旅游决策时采取审慎态度。“雾霾风险的社会放大”现已成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4.1 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应对策略分析

 

第Ⅰ象限涵盖了现阶段入境游客在华旅游中经常面临、表现最为突出的几类环境问题:空气质量不佳、视觉能见度低、车辆行驶缓慢、头发/面部皮肤变脏、饮食不安全、饮水不安全、垃圾没及时清扫、旅游场所喧闹、不能清晰观看景物。根据负面ipa 定位,入境游客对这些问题感受最为强烈,评价最为负面,首选应对策略为“重点改进”。在宏观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在中央领导层为还民众一派生机环境而痛下决心治理大气污染的契机下,首先应加强立法,引导旅游经营,规范游客行为,力求将旅游发展与大气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控制污染源头;其次,各地要依托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增强旅游信息的引导性,通过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出游环境。在旅游企业层面,旅游景区要通过增加保洁人员、完善保洁设施、提升保洁标准,及时应对各类突发环境问题;探索实施旅游食品流通追溯机制,以加强游客饮食安全保障;对部分旅游车辆和室内场所进行改造,适当配备空气净化设施,以加强对雾霾天的应急响应。

 

第Ⅱ象限展现了现阶段尚未爆发,但潜在负面影响极大的几类环境风险,包括:耳鼻喉等器官不适、引发呼吸道疾病、引发消化道疾病。根据负面ipa 定位,入境游客对此类问题的感触并不强烈但评价却很负面,首选应对策略为“积极防范”。有关研究指出,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风险问题,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均有危害。而在游客眼中,凡涉及健康的风险问题往往会加倍敏感,所以,即便以上问题尚未集中爆发,有关方面仍要提前布局,防患于未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伴随雾霾天气和相关负面报道,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的强度仍将不断提升。所以,在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旅游企业应注重引导游客行为。

 

一是要切实做好与雾霾天气相关的疾病防治预案,要向游客实时提示有关环境风险,提醒游客采取防范措施,还要尽可能为游客提供有关物资以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重雾霾天气;二是加强与保险企业合作,对入境游客在华旅游中可能因各类环境风险问题而产生疾病进行承保,采取保险、退税、降价等手段,使游客获得一定的补偿和安慰。

 

第Ⅲ象限包含通讯质量欠佳、高速公路封闭、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爆发急性传染病、犯罪活动多、医疗不安全、不能开展户外活动、旅游救援行动迟缓、本地居民不够友好、难以接受当地文化。入境游客对上述问题感受并不明显,总体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首选策略为“顺其自然”。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国民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交通、通信、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和文化、治安、文明礼貌等社会环境均有较大改善,使得上述问题已不构成入境游客对华旅游环境风险感知中的主要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旅游业还应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改善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巩固和提升旅游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第Ⅳ象限包含大量航班延误、不能拍摄清晰照片2项旅游环境风险因素,这表明,目前这两类问题发生的概率很高,表现较为突出,与此同时,对入境游客环境风险评价影响却不大,因此,研究认为首选应对策略为“保持警惕”。近年来,航班延误成为我国全面提升旅游品质中的一大顽疾与瓶颈,这其中雾霾等环境风险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游客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摄影在旅游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雾霾天气对摄影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可小觑。针对这两类问题,政府和企业必须充分重视,保持警惕,积极采取措施提升航班准点率,在标志景观附近采取除霾措施,如遇不可抗力也要尽可能采取补偿措施,实时化解由此造成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问题。

 

5结论

 

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首要表现,发展入境旅游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方面。

 

实时掌握并正确分析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状况,有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本文在传统ipa工具基础上,提出并验证负面ipa 模型,分析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的感知强度与评价状况,探索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为化解现阶段各类环境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依据。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9

关键词:旅游地产;开发风险评价;多层次灰色方法

收稿日期:2012-09-24;修订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耿松涛(1978-),男,博士,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旅游企业管理。陈文玲(1953-),女,博士,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教授、博导。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将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消费,这种消费需求直接刺激和带动了国内旅游地产业的发展。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也为旅游地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地产发展前景广阔。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事关旅游业和房地产业融合与协调的重大问题,也是值得全面、系统和深入探讨的课题。虽然旅游地产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旅游地产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实践上也刚起步,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旅游地产的定义,学术界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地产进行如下定义:旅游地产是指以优美的自然资源、悠久的人文资源为依托,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度假及养生等综合需求,在旅游景区及其邻近区域开发的各类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景区住宅、会务中心、展览馆和旅游休闲培训基地等物业的总称。从旅游地产的定义可以看出,旅游地产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旅游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但是,目前针对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分析旅游地产项目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价,不仅是旅游地产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

基于多层次灰色方法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旅游地产”这一概念在我国使用较多,但在外文数据库中很难直接检索出关于“tourismRealestate”的文献,国外与“旅游地产”相对应的关键词如timeshare(分时度假)、timeSharingHotel(产权酒店)、ResortRealestate(度假地房地产)、Recreationalproperty(休闲不动产)、RecreationalRealestate(休闲房地产)和Resortproperty(度假地不动产)的文献数量较多。而其中,分时度假在国外学术研究和业界的使用频率最高,许多研究与论述都是围绕分时度假展开。在国外,分时度假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研究成果较多、涉及领域较广,包括对分时度假的概念界定、产业发展分析、市场分析、市场销售、交换网络系统、保障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woods,2001;Rezak,2002;pryce,2002;woods和Hu,2002;Hobon,2002)。Clever(2001)通过对德国房地产投资旅游业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这种投资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休闲社会来临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度假,旅游业正在成为房地产商投资的热点,而房地产迎合旅游业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目前国外专门研究旅游地产投资风险方面的理论不多,但对于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的研究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Sindt(1998)在《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application》一书中研究了房地产投资分析问题。Jovanovic′(1999)和Spaulding(1997)对房地产投资风险做了全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识别、评价和防范等方面。针对旅游房地产的研究,我国学者涉足也较早,陈卫东(1996)探讨了旅游房地产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区域旅游房地产的三种开发模式,即随意型、规划型和混合型;陈谅闻(1998)对环西湖各类旅游建筑的合宜性进行了探讨;沈飞(2001)把旅游地产定义为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旅游功能;周霄和黄猛(2007)以深圳华侨城旅游地产为例,提出了旅游地产投资成功需具备的经营模式、主题定位、开发方式、投资时机、风险规避、项目选址、资金运作、产品组合要素;王琳(2007)分析了我国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陈金定(2007)探讨了旅游度假地产开发的制约因素和策略,并认为我国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使得旅游地产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耿松涛等(2012)探讨了我国旅游地产开发中的单一地产开发和复合区域开发两种模式,从产业政策、模式选择、策划设计、管理保护、商业营销、不可抗力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风险规避的策略与建议。综上可知,现有的研究针对旅游地产开发风险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来明确旅游地产项目风险评价所涉及的具体层面,然后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来构建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评价模型,最后以a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旅游地产开发风险评价模型如果一个问题选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通常需要有大量的调查样本,并且数据应服从某种典型分布。而灰色系统理论则具有一般数理统计方法不具备的优势,即采用选取若干专家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便可得到客观可信的评价结果,因此常常被用来解决“贫信息不确定性”和“小样本”问题。由于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定量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及受统计数据所限,很多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指标很难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即其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灰色性,所以若采用以往的研究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很难准确地对旅游地产开发风险进行评价。因此,本文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来评价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风险,避免了由于小样本以及信息不确定而引起的缺陷等问题。

1.1指标体系的确定首先在检索国内外有关旅游、房地产、旅游地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对海昌集团等旅游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房地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来修正和完善所选的评价指标,去除掉重复、表述不明确及获取困难的指标,得到45项指标。再由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方面的16名专家学者组成4个评估组2012年6月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举行“槐城旅游论坛”,参加论坛的包括旅游学、管理学及经济学方面专家40余人。根据专家的研究领域,选择16位专家进行本文指标体系筛选工作,最终确定本文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在16位专家中又选择了5位旅游地产方面的专家对a企业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30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从而获得了本文评价的原始数据。对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了其中的15项指标,最终保留30项指标(见表1)。

1.2权重的确定多层次灰色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有主观法与客观法。其中,层次分析法(aHp)、G1法等主观法是指根据评价者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客观法是指根据客观原始数据信息的联系强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权重。主、客观赋权各有优缺点,因此本文采用aHp与变异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1)aHp法确定权重a.指标层对因子层的权重运用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并用特征向量法求权重。则每个准则层下第k个指标的权重vk为:vk=v′k∑mi=1v′k其中,vk为因子层下第k个指标对该因子层的权重;v′k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第k个特征向量;m为因子层下指标个数。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则权重分配合理。否则,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求权重。b.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权重ρk为第j个因子层下第k个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vk为第j个因子层下第k个指标对第j个因子层的权重;vj为第j个因子层对目标层的权重(j=1,2,…,6;k=1,2,…,m)。ρk=vk×vj(2)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设uk为第k个指标由变异系数法求得的权重,m为评价指标个数,n为评价专家数。根据变异系数求权重的公式为:uk=∑ni=1(Vki-V―k)2/nV―k∑mk=1∑ni=1(Vki-V―k)2/nV―k其中,Vki为第i个专家对第k个指标的评价值,V―k为第k个指标的所有专家评价值的平均值。(3)综合权重设对第i项指标主、客观赋权的权重分别为wsi、woi,则综合赋权的权重按下式计算:wi=wsi×woi∑mi=1wsi×woi1.3指定评价等级根据研究内容确定灰类的评价等级,本文采用5级量表的形式来确定。

1.4建立评价样本矩阵评价专家序号为k,k=1,2,3,…,n,即有n位评价专家。每位评价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如果是对一个对象进行评价,那么就以每一个一级指标为对象建立一个矩阵;如果以多个目标为对象,就以一套指标对应的不同对象建立评价矩阵。即可以评价一个目标,也可以评价多个目标)。这里以多个评价目标为例,对第x个项目的评价指标Uij评分等级标准打分d(x)ij,并填写专家评分表,据此表得到第x个项目的评价样本矩阵D(x):D(x)=d(x)111d(x)112d(x)113…d(x)11n

d(x)121d(x)122d(x)123…d(x)12n

d(x)131d(x)132d(x)133…d(x)13n

d(x)ij1d(x)ij2d(x)ij3…d(x)ijnU11

U12

U13

Uijn1.5确定评价灰类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专家只能给出一个灰数的白化值。为了真正反映属于某类的程度,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等级、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e=1,2,3,…,m,即有m个评价灰类。通常根据研究内容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灰类取为五级(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即m=5。在此,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用于描述上述灰类特征。第1灰类,高风险(e=1),设定灰数1∈[0,1,2],白化权函数为f1:f1(d(x)ijk)=1d(x)ijk∈[0,1]

(2-d(x)ijk)/1d(x)ijk∈[1,2]

0d(x)ijk[0,2]第2灰类,较高风险(e=2),设定灰数1∈[0,2,4],白化权函数为f2:f2(d(x)ijk)=d(x)ijk/2d(x)ijk∈[0,2]

(4-d(x)ijk)/2d(x)ijk∈[2,4]

0d(x)ijk[0,4]第3灰类,一般风险(e=3),设定灰数1∈[0,3,6],白化权函数为f3:f3(d(x)ijk)=d(x)ijk/3d(x)ijk∈[0,3]

(6-d(x)ijk)/3d(x)ijk∈[3,6]

0d(x)ijk[0,6]第4灰类,较低风险(e=4),设定灰数1∈[0,4,8],白化权函数为f4:f4(d(x)ijk)=d(x)ijk/4d(x)ijk∈[0,4]

(8-d(x)ijk)/4d(x)ijk∈[4,8]

0d(x)ijk[0,8]第5灰类,低风险(e=5),设定灰数1∈[0,5,10],白化权函数为f5:f5(d(x)ijk)=d(x)ijk/5d(x)ijk∈[0,5]

(10-d(x)ijk)/5d(x)ijk∈[5,10]

0d(x)ijk[0,10]1.6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于评价指标Uij,第x个项目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记为m(x)ije,则有m(x)ije=∑nk=1fe(d(x)ijk);对于评价指标Uij,第x个项目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灰色系数记为m(x)ij,则有m(x)ij=∑nk=1m(x)ije;1.7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所有评价专家就评价指标Uij,对第x个项目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记为r(x)ije,则r(x)ije=m(x)ije/m(x)ij。考虑到灰类有5个,即e=1,2,3,4,5,便有第x个受评项目的评价指标Uij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x)ij:r(x)ij=(r(x)ij1,r(x)ij2,r(x)ij3,r(x)ij4,r(x)ij5)从而得到第x个受评项目的指标Ui所属指标U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x)i,则有:Ri(x)=ri1(x)

r(x)i2

r(x)i3

ri5(x)=r(x)i11r(x)i12r(x)i13r(x)i14r(x)i15

r(x)i21r(x)i22r(x)i23r(x)i24r(x)i25

r(x)i31r(x)i32r(x)i33r(x)i34r(x)i35

r(x)i51r(x)i52r(x)i53r(x)i54r(x)i551.8综合评价对于第x个项目的评价指标Uij,做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结果记为B(x)i,则有:B(x)i=ai×R(x)i=(b(x)i1,b(x)i2,b(x)i3,b(x)i4,b(x)i5)。由Uij的综合评价结果B(x)i得第x个受评项目的Ui指标对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系数矩阵R(x):R(x)=B(x)1

B(x)2

B(x)3

B(x)5=b(x)11b(x)11b(x)11b(x)11b(x)11

b(x)21b(x)22b(x)23b(x)24b(x)25

b(x)31b(x)32b(x)33b(x)34b(x)35

b(x)51b(x)52b(x)53b(x)54b(x)55于是,对于第x个受评项目的指标Ui做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结果记为B(x),则有:B(x)=a×R(x)=(b(x)1,b(x)2,b(x)3,b(x)4,b(x)5)1.9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评价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则各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1,2,3,4,5)。于是,第x个受评项目的综合评价值Z(x)按下式计算:Z(x)=B(x)×Ct2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2.1数据来源为了保护旅游地产企业的相关信息,在本文中涉及的企业信息均不采用真实称呼。现有a企业要进行旅游地产项目开发,但由于目前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企业的自身实力等问题对项目的开发产生了一定的风险,为了了解各方面的风险大小以及是否适合进入旅游地产项目,a企业在开发前首先决定进行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评估,从而在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有效地规避风险,使项目取得成功。本文拟对a企业旅游地产项目开发进行风险评价。首先选择5位旅游地产方面的专家对所确定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李克特5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即对每一项指标采用(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1,2,3,4,5)的方式进行打分;然后根据专家的评估结果,计算出a企业旅游地产开发项目的各项风险指数。

2.2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采用aHp确定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各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各指标的客观权重,然后利用综合权重的计算公式求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1)。

2.4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情况分析通过表2可以得出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一些基本结论。

表2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结果旅游地产

开发风险灰色水平状态高风险(1)较高风险(2)一般风险(3)较低风险(4)低风险(5)综合

评价值管理保护风险00.02900.27140.37690.32273.9933产业政策风险00.02980.27940.37940.31153.9726商业营销风险00.05460.28980.35890.29673.8977模式选择风险00.09700.31480.32670.26143.7525策划设计风险00.09820.31500.32560.26123.7500不可抗力风险00.11130.32140.31510.25213.7081综合风险00.07760.30280.34120.27843.8203

通过表2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到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各项风险均处于较低的状态,即都大于3.7的水平。本文设定的评价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1,2,3,4,5),本文的评价结果处于一般风险与较低风险之间。其中管理保护风险为3.9933,向4的状态靠近,产业政策风险、商业营销风险都大于3.8,其余的各项风险值也都大于3.7,因此a企业的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较低,前景乐观,适合投资。具体分析如下。管理保护风险的分值为3.9933,低于旅游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风险,处于最低风险状态水平。此项风险一方面体现在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对于周边环境与资源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为对投资项目工程的管理与运作,两个方面的因素均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关系密切,a企业建立时间较长,在房地产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企业内部管理层次清晰,而且企业在各个项目的运行中都很注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同时管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经验与业务能力,能够保障项目在运行中风险降至最低。产业政策风险的分值为3.9726,低于旅游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风险,处于第二位。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提出了很多限制性的政策,其中土地审批制度更加完善,而且比以前更加严格,这使旅游地产在土地获取上有了一定的风险,但a企业以往土地获取的状况在行业内好于同等水平的其它企业,土地管理制度风险较小。但国家的房地产交易税、信贷业务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将对a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国家总体的政策对房地产行业限制性更加严格,但旅游产业是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方向,因此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宏观调控与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将呈现一种良好的状态。综合来看,产业政策虽然对地产项目有所限制,但旅游地产项目由于其特殊的作用与地位会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商业营销风险的分值为3.8977,低于旅游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风险,处于第三位的水平。营销是旅游地产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营销模式可以有效地对旅游地产项目进行市场宣传,加快旅游地产的营销速度,降低旅游地产项目可能形成的资金周转风险。a企业具有地产专业营销团队,可以从营销模式、营销策略、营销理念、营销路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营销概念,保障了a企业商业营销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这方面的风险。模式选择风险的分值为3.7525,高于旅游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风险,处于第四位的水平。模式选择对于旅游地产的风险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要根据现有的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重点进行适合项目本身的发展模式,选择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当今的国内外形式与政策。但根据这些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是很有难度的,所以该项风险相对其他风险更大一些。策划设计风险的分值为3.7500,高于旅游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风险,处于第五位的水平。策划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项目成功风险较大的一个因素,由于目前地产市场的动荡变化,使得策划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大,策划的时效性较短,很可能出现策划初期效果较好,但到后期可能出现效果不佳的现象。即使项目的广告策划与创意策划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要,这些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把握好目标市场定位,有效降低风险的存在,由于a企业具有长期的地产项目策划经验,可以保障项目目标市场的准确性,所以项目的整体策划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可抗力风险的分值为3.7081,高于旅游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风险,处于第六位。世界性的经济形势变化或者国内产业政策变革在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可能对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运行形成很大威胁,这些风险极难避免,只有采取一定的应急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因此这项风险在各项风险中是风险最高的一项,由于a企业在地产行业的多年经营经验,且采取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可以针对突发危机及时调整,形成应对策略,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可抗力风险对于项目的影响。3结论与讨论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在评价指标方面包含针对评价对象的多种评价因素的确定,以及对各种评价因素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其中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分析。本文建立了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同时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对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进行了案例研究。以a企业为案例的风险状况评价结果显示,a企业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203,处于接近较低风险状态,表明a企业适合进行旅游地产项目的投资开发。其中管理保护风险的分值为3.9933、产业政策风险的分值为3.9726、商业营销风险的分值为3.8977、模式选择风险的分值为3.7525、策划设计风险的分值为3.7500、不可抗力风险的分值为3.7081,表明各个层面的风险评价分值都适合进行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开发风险较小。本文对旅游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研究,为旅游地产行业的开发风险评价与投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未来旅游地产项目风险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陈金定.旅游度假房产开发的制约因素和开发策略[J].技术与市场,2007(5):8889.

[2]陈谅闻.环西部各类旅游建筑的合宜性讨论[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8084.

[3]陈卫东.区域旅游房地产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1996(3):8690.

[4]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5]耿松涛,刘维林.我国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及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2(1):4953.

[6]沈飞.旅游房地产悄然起步[n].中国经营报,2001628(18).

[7]孙东川,杨立洪,钟拥军.管理的数量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王琳.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相关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4):3637.

[9]周霄,黄猛.解读旅游地产投资的成功要素一以深圳华侨城为例[J].建筑经济,2007(1):6972.

[10]Cleverp.(2001).HotelsinDeutschland:Freizeitimmobiliealsinvestmentgut[J].tourismusJournal,5(2):195208.

[11]CrottsJC,RagatzRL.(2002).RecentUStimesharepurchasers:whoarethey,whataretheybuying,andhowcantheybereached?[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1(3):227238.

[12]SpauldingD(1997).measuringinvestmentperformancecalculatingandevaluatinginvestmentriskandreturn[m].newYork,mCHill.

[13]Hobsonw(2002).aresearchreportonprivateresidenceclubs:anewconceptforsecondhomeownership[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1(3):285300.

[14]Jovanovic′p(1999).applicationofsensitivityanalysisininvestmentprojectevaluationunderuncertaintyandrisk[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7(4):217222.

[15]pryceaH(2002).timeshareindustrystructureandcompetitiveanalysi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1(3):267275.

[16]RezakS(2002).Consumerresearchshedslightonallaspectsofresorttimesharingbusin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1(3):245255.

[17]SindtRp(1998).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applications[m].prenticeHall.

[18]woodsR(2001).importantissuesforagrowingtimeshareindustry[J].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42(1):7181.

[19]woodsR,HuC(2002).opinionsoftheirprofessionbysalesandmarketingexpertsinthetimeshare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1(3):239244.

ResearchonevaluationmodeloftourismRealestateprojects

DevelopmentRisksanditsempiricalanalysis:Basedon

themultilevelGreyevaluationmethod

GenGSongtao1,CHenwenling2

(1.Schooloftourism,Hainan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2.DepartmentofResearch,StateCouncil,100017,China)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篇10

前言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11367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9.72万间,床位267.7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67.5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430.2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52.9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5%。就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来讲,中国旅游业若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必需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在产业规模、产业素质、产业形象、产业发展预期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也越来越为中外投资者所关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旅游业的份额呈加快趋势。这些资金的快速注入,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总体发展速度快,旅游产业已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但如何建立旅游投资的效益评级体系,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大众化旅游把我国旅游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中国旅游投资特点和效益问题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一、大众化时期旅游投资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催生了更多和更加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业也进入了大众化旅游阶段。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扩大和升级内需的需要,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大众旅游需要大众化产品,当前大众消费的热点正在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消费方式灵活多变。为此,旅游投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坚持把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摆在优先位置,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扩大供给总量、增加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层次。这就需要不断加快度假休闲设施的建设,推动经济型酒店发展,开发乡村旅社以及汽车旅馆、度假营地、房车等符合大众休闲需求的产品。我国旅游业正成为资本投资关注的新领域,日益显现出跨区域旅游投资趋势明显、跨行业投资旅游业成为普遍现象、跨区域大项目集中连片投资开发趋势明显、旅游区域集中项目招商态势出现等特征。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预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左右,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因此,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扩展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共同发展,旅游产品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发展到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旅游新业态将大量出现。旅游投资前景广阔,投资增幅会持续增长,投资水平会不断提高。

二、旅游投资项目的评价的研究进展

陈南江(1997)认为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六大特性:旅游项目可行性的内在机制和重点不同;区位需要着力分析研究;旅游项目产品单一,品牌忠诚度低,建设风险大;市场前景具有旅游行业自身特殊性;;旅游项目经营期需具体分析;行业指标值不同。钟海生(2001)分析了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论述旅游投资趋势变化和现行投资机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旅游投资的新定位、新政策、新手段和新机制。程胜高等(2004)研究了生态旅游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自然生态环境、旅游人文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容量气氛等四个部分,并选取荆山生态旅游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对荆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有效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王奇和颜醒华(2005),认为旅游项目的投入大、关联性强、阶段性明显,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在分析旅游项目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基础上,引入实物期权理论,分析旅游项目在阶段性投资的过程中所隐含的投资价值和风险,提出了阶段性投资旅游项目的柔性管理措施。

陈雪琼(2006)对中国饭店业投资行为诸因素分析,认为目前中国饭店业的利润呈现不断下滑现象,然而饭店业投资行为却持续高涨。这需要在理性预期理论和相关理论指导下,对目前中国饭店业投资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郑建华(2006)探索了投资项目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投资项目生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设计,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4个等级。万先进和丁黎明(2007)分析了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的风险分析,认为民营企业旅游投资开发失败的原因有市场定位不准、投资盲目、融资困难、规模不经济、行为短期化、管理落后等等,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投资旅游项目前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对投资的不确定性没有进行详细的考虑,应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知识与技巧,在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中全程贯彻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降低和转移风险。

伍蕾和郑向敏(2009)结合饭店投资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及算法,对我国饭店投资决策指标体系研究,对饭店投资中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比较,构建金融、区位、经济、多元化和相互关系五大因素组成的饭店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定量研究饭店投资决策。雷莹、蒲勇健(2010)研究了基于旅游空间承载力约束下的旅游项目评估,认为旅游项目的运营产生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受到其空间承载能力的约束。对于较复杂的旅游项目组合来说,其接待的游客数量不仅决定了项目的最终经济产出,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使用一种折中规划模型,结合旅游地游客承载能力和项目组合产生的经济收益,能够克服因最终经济产出的市场价格缺失而造成的评估困难。杨雷、马帅和戴卫东(2012)结合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应用熵权FuzzyaHp的方法来对旅游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了基于熵权FuzzyaHp的旅游投资项目评价方法和指标。

三、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投资评价指标

目前,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态势已经形成。民营旅游集团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对开发投资旅游项目还缺乏可行性研究论证,投资项目盲目跟从、雷同,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为投资商做好参谋和服务,为民营经济搭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平台,建立民营经济投资旅游的抗风险机制,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驱动力、投资项目选择、投资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旅游投资是否能取得投资者的预期设想,能否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其投资决策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正确的投资决策的做出必然需要科学的投资分析。许多旅游投资项目决策问题都有多个目标,财务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等各个目标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因而难于进行比较,目标间的矛盾性是客观存在。如果采用一种方案去改进某一目标的值,可能会使另一目标的值变坏。总之,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以保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般而言,旅游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设定,应该符合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应能检验和区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差异,使得决策方案必须满足共同的比较基础与比较条件,在评价项目的实际工作中,选择的决策评价方法和指标宜简便易行而确有实效的。具体来讲,包括反映项目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反映一个项目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基准投资收益率所能实现的盈利水平的价值性指标—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率等比率性评价指标。

但是旅游业中有多种公共产品,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社区居民的培训、旅游研发、面向公众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参观型旅游景区等等。按照经济学的一般逻辑,政府应从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产品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直接投资购买公共产品。政府应从公共利益角度维护其非排他性,所提供的旅游公共产品应服务于整体公众利益,应从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整体谋划、集约投资。旅游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正、负外部性。一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消费不仅给游客带来愉悦的心情和丰富的阅历,也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收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知名度,进一步吸引资金和人才,增加旅游地区的就业机会和一系列的隐形收益。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生的社会利益大于消费者的私人收益之和,体现出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开发者的有限理性、“无烟工业论”、纯粹的“以旅游者为中心”的开发理念、非有效的旅游资源产权结构、旅游管理体制激励的缺失、旅游区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与开发权的界定模糊,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消费过程中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严重冲击,这体现出负的外部性。旅游投资中的外部性将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也使得旅游投资偏向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领域,无法形成完整、协调的产品结构,存在投资短板,势必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应进行经济分析。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项目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它是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采用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货物影子价格等经济分析参数,从项目对社会经济所做贡献以及社会为项目付出代价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有关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其目的是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进行限制,以及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差,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予以鼓励。在具体指标上,应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当费用和效益流量识别和估算完毕之后,应编制经济分析报表,并根据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进行经济效率分析,判断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指标是经济净现值(enpV,是指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流量折算到项目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是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主要指标)和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指能使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是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辅助指标)。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旅游项目,还应进行经济影响分析,即在完成对项目的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经济费用效果分析)之后,进一步分析项目对区域、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为重大旅游项目的各级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旅游项目的投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运营之后的项目社会适应性问题,需要进行社会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判断项目的社会可行性,评价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活动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出的贡献。从宏观层面看,社会评价能判断旅游项目的投资实施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能否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能否保证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协调发展;能否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人力、技术和知识,增强地方的参与程度;以及能否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和运行可能引致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保证项目收益在项目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预测潜在风险并分析减少不良社会后果和影响的必需环节。通过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降低项目实施的总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