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十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十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11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辅导意外妊娠干预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5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和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存在不足。

2.2.1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3.2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后果分析。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既然是手术,其并发症不可能完全避免和预料。跟据我们对盐城协和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者(15~24岁),共248例,青春期有的女性发生盆腔炎的几率为1/8;盆腔炎发作1次,以后不孕风险为15%~25%;若发作3次,不孕风险上升到50%~60%,患有盆腔炎发生宫外孕的危险性较健康妇女增高6~10倍。值得关注的是早孕女孩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连自己怀孕了都不知道。多数人对待流产很漠然,其中有不少患者还是反复流产,其中最多的达4次。可见关爱女性特别是未婚女性,指导科学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及重复流产势在必行。因此减少青少年的非意愿妊娠是保障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内容。

3.3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者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寻找青少年意外妊娠的高危因素和特点,在严格保护意外妊娠青少年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为青少年提供避孕节育知识指导、心理咨询。为在校学生和未满20周岁的社会青少年中的受助对象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咨询、心理疏导、性道德教育,意外妊娠检查诊断,采取药物或手术方式人工终止妊娠,倡导健康的、负责任的,给这些出现意外妊娠的青少年及时提供帮助。同时,对他们进行预防性病的个性化知识指导。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意外妊娠检查诊断,采取药物或手术方式人工终止妊娠并不意味着鼓励婚前,而只是提供一个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渠道,今后医疗卫生、计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强调预防和保护,而不仅仅只是医学上的补救。

参考文献

[1]菲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陈坚,王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15):162-163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3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弊端网络建设

一、探索网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发展、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

“网络”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网络技术本身以及具有网络互动特点的通讯、交流、娱乐方式,已然越来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只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甚至终将被时展所淘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和着时代律动的脉搏,抢滩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阵地,开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径。

(二)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全面介入,对新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正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大影响。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讯的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强大诱惑和危险陷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他们叛逆、独立、富于冒险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他们极易迷失自己;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以及不成熟的网络心理造成的一个个事故甚至悲剧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网络心理危机——严重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是任何一个心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二、全面解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网络心育的优势与弊端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2)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平台,是超越时空界限的“超级教室”;(3)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并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和方式予以矫正。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难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网络资源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即来自网络环境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必须建立、构筑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拥有性能卓越、内容科学而贴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网络传播载体,辅导者和来访者也必须具备能够使用这一载体的认知水平和条件。网络,除了强大的功能优势,也有它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络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录入的速度,这远比双方面对面的言语交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和受辅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语通道外,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着言语行为出现、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地出现,传达了“言未能尽或”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信息。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中,上述非言语信息还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语(图)来达到咨访双方的沟通。而大量对心理咨询(辅导)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互联网本身的安全隐患对网络心理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视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网站,携手共筑优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确实在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识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不能没有专门的心理网站或心理专题主页。只有依托心理网站或主页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否则,就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离开了粉笔黑板、课本教参,完全失去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搞起教育来岂非寸步难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考虑在其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资源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开发网络的各项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心育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1.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整体配合。2.重视应用网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3.开展家校联网工作,如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重视网络工作者素质的培训与提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来访者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能通晓电脑操作的基本程序。而对于网络心理教育的主导者——从事这项工作的心育教师来说,其要求当更高——除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初步的网站管理更新技术,以维护心理网站的正常运行;拥有基本的网络危机应变能力,能从容应对诸如遭遇病毒入侵、误拆“邮件炸弹”或“QQ炸弹”等突然事件;能解决常见计算机网络故障,如大到系统崩溃、网站瘫痪,小至辅导过程中突然“死机”等等。因此,通过专门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提高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的网络文化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是当务之急。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要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拘囿,求新、求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工作模式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7.

[2]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2.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4

一、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年级组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以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班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则根据学校和年级组的有关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计划体现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总结验证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作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授予的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街道等社会力量,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收集更多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参观培训机会。在各类健康主题日之际,积极与社会联合组织“青春期生殖健康图片展”、“防毒防艾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征文漫画活动”、“拒吸第一支烟做无烟下一代签名活动”等。通过短信平台,家访,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晨会、午会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班会、课堂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注重穿插相关教育。多渠道的宣传也给多形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校医的《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班主任组织设计开展的“如何看待早恋”、“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爱情与友情”等主题班队课。专职心理老师《考而不死视为神》等考前焦虑心理辅导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主题教育录像收看等。

四、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师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学校重视,心理专职曾鹏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钻研兢业型教师。作为在嘉兴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曾老师,在校内多次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联合教科室、德育处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如《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住校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等。在心理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是起步早,理念新,意识强,见实效。学校心理辅导室给很多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学生,给家长教育孩子遇到迷茫,给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播和帮助。曾鹏老师作为我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多次被电视台,兄弟学校等邀请给家长老师们做讲座辅导,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1》小编推荐与2010年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关联的文章:

                

查看更多>>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只有不断地锤炼和陶冶自己情操的人,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体现出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质。为了让孩子们愉快的度过一个充满困惑的青春期。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2》小编推荐与2010年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关联的文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校外教育;方法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辅导策略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44-01

一、开展农村初中生心理辅导的背景和必要性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强,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产生了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心理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而消极的心理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整个实施素质教育中已经成为核心素质,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找寻解决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是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应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深入开展沟通实践活动,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疏导网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良性循环。

横向:按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以学习、生活和活动为主线。从教研组、年级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团队活动、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性质的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工作,调整学生不良心理,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文化、心理与健康的同步发展。

纵向:根据具体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问题倾向性,加强矫治与疏通。深化部门心理辅导工作的力度,探寻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三、学生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

第一、从学校课堂教学工作出发,促进和调节学生心理健康

选修心理辅导课程。通过积极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把心理辅导由面向个体的个别辅导与面向全体的团体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心理。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各科教师能动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则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负面影响。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主力作用,构建和谐奋进的班集体。班集体是学生为学为人,读书长智健康成长的前沿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最重要的场所。实践证明:班集体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力量,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第三、发挥共青团德育处等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职能作用,在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利用各种团队活动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或相关的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辅导。农村初级中学,尤其是布局调整的定点学校,寄宿生大约占了学生总数的50%,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外,这些学生学习期间的日常生活都在校园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住宿生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学校必须重视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以代偿因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而带来的不足。

1、班主任将心理辅导从教学及活动延伸到生活,从教室延伸到宿舍,全方位关注学生健康,扮好三重角色: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角色。加强与宿舍辅导员的联系,共同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2、宿舍管理员的多重角色。

(1)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协同班级管理育人——领导角色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必须通过一定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有灵魂、讲民主、讲友爱、讲团结、有温暖的集体,也像班级一样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培养学生参加和形成自我教育管理为起讫点,开展宿舍管理工作。

(2)重视情感教育在集体中的作用,情感育人——亲友角色

在情感上与其沟通交流,在思想教育上讲求方法。力争扮演不同角色去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保持多的情感联系。以使其视管理员如父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能与管理员做朋友。

3、室友的多种角色。比较起单纯的同学关系,同桌之情让人难以忘怀,而室友则更令人难以忘却,充分利用室友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般的亲近关系在宿舍内部建立谈心说事机制,让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去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调整心态,宣泄不良情绪,进行正面或侧面的教育影响,促进心理健康。

第五、把健康教育辐射到家长,通过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在家长中进行重视孩子心理辅导的学习宣传工作,以及如何开展健康辅导的培训工作。

(1)学校利用横幅标语、各种板报、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印发学习材料等,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人文氛围及心理辅导活动,强化意识,进而自觉地关心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配合学校工作。

(2)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7

素质全面发展,健康积极开拓。

马丽1965年生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实验中学教师。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1年获得教育学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4年参与编写了全国幼师教材――《学前心理学》,2005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006年承担了宁夏地方课程《成长教育》的编写工作。

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被评为国家优秀课题。目前,正负责宁夏回族自治区立项课题“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007年又参与部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心理咨询个案材料,并将15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报纸上。在“八五”到“十五”宁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马丽一直承担校长培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蕊1962年生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会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市高考心理讲师团主要成员。

创建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并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中,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在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中成绩突出。

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执教、辅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国旗下的演讲》获省级优秀奖;参加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获得二等奖;《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初一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香1969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心理教研组长,青岛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培训师。2006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积极带动同行和心理兼职教师钻研业务,多次承担学校和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节,市级公开课《帮助学生考出最好的自己》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生涯规划》获市一等奖。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持续开设班主任心理沙龙,在2007年5月的“青岛市心理辅导工作现场会”上,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参与设计、实施省级教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公开13篇,其中《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均获省一等奖,《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在部级核心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作为国内开创性研究成果,被多项相关研究引用。主编教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生命教育》、《牵手心灵》等书的编委。

王俊梅1974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近年来,主编及编著《告诉你想知道的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五十余部,发表文章《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互联网络的探讨》、《和孩子“谈情说爱”》、《构建学习型教师团体的策略》等四十余篇,参与并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上,授《友谊的真谛》、《打开朦胧的心结》、《奇妙的心理暗示》等课,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在咨询方面,曾辅导过的学生达几百人次,尤其在考试焦虑方面成效显著。业余时多次做客大连电台、电视台《教育百分百》、《我爱健康》等节目。

在教学方面,经历了力求总结出统一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认识过程。其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学生活动、愉快热身;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开展讨论、寻找答案;教师总结、深化主题;心育活动,反馈强化。

王海霞197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中心初中组组长,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学生心理》特邀心理辅导教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

王海霞擅长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培训。2004年《支起心中的杠杆》获青岛市优质课第一名,2006年《做情绪的主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四册;副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下册;参编山东省生命教育教材《生命科学》。论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获全国一等奖;《团体辅导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管理情绪享受人生》等八篇获省级一等奖。参与“对初中新课程、新教材试验的探索与实践”市级重大课题研究,负责“初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

坚信“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王海霞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咨询事业,一直不懈努力给学生带来阳光,享受心灵上的共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霞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接纳鼓励、引导启发、体验感悟、尊重个性、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围。

田红芳1976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副校长。

在课题方面,以邯山区总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带领各学校确定子课题,从学生心理品质、学习、生活各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全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课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她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平等和谐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提出了“实行柔性管理,经营健康班级”,倡导将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营造愉悦、平等、宽松、无压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性情自然流露、人格健康发展。

田红芳先后有13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她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多收三五斗”,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她先后获得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邯郸市优秀教研员、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邯山区十佳教师、邯山区百名标兵、邯山区三八红旗手、邯山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邯山区三等功两次。

刘春柳1974年生人,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院优秀函授教师。2007年兼任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及三峡片区负责人。

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主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漫谈新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与技术》等十多个专题讲座,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设计《走进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历经风雨见彩虹》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深入部级贫困山区大巴山腹地的中小学亲自为教学一线教师上观摩课,指导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多次获得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主研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17个子课题。独立撰写的论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品牌,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乡特色》在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主题发言。科研成果《论教师价值观的改变》获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春柳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为女流,当巾帼不让须眉,求索之路,生无所息。

刘葱1974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教师,初三年级组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

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被聘为南昌市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心组成员,江西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经常承担省、市级示范观摩课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工作。在工作中,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年级组长”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排解在学习、与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开设心理信箱“飞扬信箱”,并长期在“课程导报”上刊登,为学生提供了袒露内心、宣泄烦恼的机会。在本校及其他学校举办多种心理讲座,有面向学生的、有面向老师的、有面向家长的。针对学生的有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针对老师的有面对职业倦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家长的有做孩子的朋友、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此外,撰写心理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孙秀莉1976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硕士。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曾经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专门学习团体心理咨询。

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关注心灵施暴》、《首先你是健康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等文章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哈尔滨教育》、《教书育人》、《青年教师》等杂志发表。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语之约》现已公开发行。

在实践中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实践了不少有意义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在学生的团体心理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心育品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独具特色的“心灵小天使”(心理课代表)一直在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成长记录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工作七年来,不断成长和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孙雪玉1963年生人,天津市复兴中学心理教师。

擅长人际沟通与交往、学习潜能的开发、情绪情感的提升、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有大量成功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在心理教学和咨询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2007年担任天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期间独立筹备、策划、组织大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孙雪玉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成果有:2006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对策》和《一个高三厌学问题的咨询辅导》,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强迫心理倾向心理咨询辅导个案》获天津市“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论文、刊物、课件共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九个。

吴琼1969年生人,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探索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心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融入集体建设、课题研究理论提升、渗透各学科教学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框架。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家庭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2004~2007),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参与铁力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吴琼还多次在省市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展示。2007年在教育部规划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获部级心育优质课;《“融”、“容”二字筑心桥》在中国教育学会心育课题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上,被评为渗透课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吴琼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在部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李月芝1964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五中学心理教师。大兴区心育先进工作者,大兴区骨干教师。

大兴五中在心育方面起步较早,为了使学校的心育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李月芝注意在教材教法上选择突破口。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心育教材和教学教法。如针对高三年级的团体辅导讲座,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应对考试压力。此外,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积极采用多种形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回信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同时,设计的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课件讲座、辩论会、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使每位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们加强右脑的锻炼以及左右脑的配合,她精心编了一套“手操”,不但锻炼了大脑,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

李月芝先后有六篇文章在三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研修班”现场作观摩课《探讨学习心理》。2005年为全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作题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报告。2006年在区第五届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优”评选中,获得课件三等奖。

李岚1976年生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骨干教师。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参与了七项重点心理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校园心理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国内最早研究心理剧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此外,多年来对考试心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广大考生及家长开设中高考心理讲座近三十场。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过多次社会公益咨询活动。被聘为苏州市总工会女职工维权指导中心指导员、苏州广电总台生活广播网“阳光地带”特邀嘉宾、《姑苏晚报》“小荷名师团”成员、沧浪区社区心理矫治中心专家志愿者、友新街道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顾问,并长期担任《苏州日报》“辛菲热线”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历年来,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先进个人、苏州中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中学教学能手。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十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获得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心理教育著作共五部。

李远1969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兼职教研员。

2001年9月开始在金尚中学执教心理课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厦门市第一位专职的中学心理教师。

李远编写福建省第一本中学心理校本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学校以此为教材或参考书。2003年首开厦门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观摩课《当花季到来时――性仪式的觉醒》。2002年至2006年期间,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共获得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李远主持参与多项部级、省市级课题,如“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由她主持的部级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自卑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等获各方面的肯定。

李远认为青春期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是中学阶段的专利。为此,她给学生、家长、教师作了多场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讲座,反对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及性教育是教唆论,认为老师或家长应该与孩子大方自然地谈性,提倡青春期性教育要做早、做好,要以健康正确的知识代替不健康的知识。

李海燕1973年生人,现任教于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北京教育学院助教,北京教育学会会员。

心理课《是墙还是桥》荣获2007年北京市心理健康示范课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好教师视频课堂。2007年4月参与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研修项目;担任市级研究课题“亲子沟通”,研究论文荣获三等奖。除教学外,李海燕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庭治疗等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合理设计写作活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一文,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外研社”杯英语教与学展示活动论文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撰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鼓励策略对提高教学成绩的研究》一文,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杯征文一等奖;2006年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经“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委会检索、初审,入选《中国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全文刊入。

李海燕的培训、课例、论文等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燕教师专辑”。

杨红霞1967年生人,广东省汕头市D滨职业技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汕头市阳光心理咨询热线和蓝天义工心理咨询辅导老师。

主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教师关注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撰写十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取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B证”证书,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师。

杨红霞一直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坊”工作,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示范,时时教书育人,累计心理咨询课六百节以上,个别咨询人数近四百名。是汕头市八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心理、礼仪专业培训讲师,培训人员三万余人。杨红霞特别关注农村妇女心理素质,编写《汕头市农村妇女学校实用教材》,免费发放基层并为她们提供心理、礼仪培训。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杨红霞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东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一等奖,汕头市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汕头市优秀青年教师,汕头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陆海涛196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陆海涛每周承担12~15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天下午课后为学生提供咨询。除了教学与咨询任务外,陆海涛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高一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二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山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获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关于阳泉市22所中小学(含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刘成福、赵之云、陆海涛)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陆海涛连续三年参与阳泉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2005年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参与学校的部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能力”的专项研究。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陆海涛所在的阳泉一中成为“阳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许多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得到了全市的公认。2004年陆海涛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学校评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先进个人。

陈彦1980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始终秉承“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的服务宗旨,努力做到“多一份努力,少一份遗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年来,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浅谈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发表;教育案例《老师,您说“谢谢”了吗》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摇篮”――心理辅导案例引发的家教思考》等多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在厦门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辅导之星”。

实践中,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分别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开发学习潜能”、区级课题“湖里区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区级课题“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组织编写了校心理健康教育文集《心海导航》。由于工作能力突出,陈彦还被评为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

陈艳1983年生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2007年3月,《浅谈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辅导方案《生命的美丽乐章――抑郁心理的个案辅导》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一等奖;辅导方案《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优秀辅导方案二等奖。

工作至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要,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奏响和谐的青春旋律”为主要工作理念,接待学生个案辅导上百例,为不少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与烦恼。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陈艳力求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在课堂中增加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心灵氧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陈艳希望,通过努力,尽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萍1975年生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nLp专业执行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妇联、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组织机构特约专家。

陈艳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年。率先在成都市中小学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首建“小组协作教学”模型,开创“‘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陈艳萍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念的传播。过去十年,大约为三万名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过咨询或演讲。

在课题、论文、辅导课研究方面,其主研的部级心理教育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烦恼的故事――寻找内心的不合理信念”获2002年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高一学生谈适应》和《孩子住校以后》发表于《心理与健康》;著有《讨厌的高考――高中学子心路历程与专业心理辅导》一书。

周兆伦1970年生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以“助人自助,自觉觉人”为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为终生追求,在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内容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独树一帜。利用“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形成了“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入室登堂”的工作风格,在省市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为科研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主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十五”课题部级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二十多篇,其中获部级一等奖四篇。《高起点助推新境界》等12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库》等书刊上。创办学校心理协会刊物《心理论坛》、《托起心中的太阳》、《绿色心地》、《心晴》、《心灵之声》(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参与编辑《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讯》。

姚立新1966年生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毕业,2002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参与编写的心理读本主要有:《初中生心理辅导》、《开启心灵之窗――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心理调适》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2004年论文《区域提升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的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专著《教师压力管理》;2005年“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18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逾千人次。姚立新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生需要成长,而成长中有困惑、有矛盾,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这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帮助和成长,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丰满。

赵晓捷1962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牙克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

赵晓捷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1993年发表于《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5年全国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至今,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余篇,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四部,参与部级、省市级课题六项,并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心理教育交流会议并讲话。

赵晓捷于1993年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即,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当地林业管理局和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研究,很快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经过六年之久的科学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编写出了体系完整、内容简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目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正在稳步地进行推广。

唐烨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黑龙江省第八届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哈尔滨市第一位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现在为高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高二举行每月每班一节专题讲座,为高三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教学形式力求多样、生动、亲切又有实效。

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组建学生心理自治委员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团体训练和心理游戏,并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寝室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经过四批培训,如今高一学年的志愿者达到了120余人,学生热情很高,辐射面比较广。

在开展课题方面,唐烨参与负责两个部级课题,一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课题先进个人;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此课题已经结题验收。主编了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一等奖。此外,唐烨还参编六本图书,发表文章近百篇,在省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讲座近二十场,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高永金1981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首师大桂林附中专职心理教师。广西心理学会会员,桂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核心成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特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辅导教师导师,桂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学科组考评专家。

现为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应用研究”核心成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研究”核心成员、校级重点资助课题“民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近三年来,高永金在《中国教育报》等近二十家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独著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走进象牙塔》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中学生心灵自助丛书》(共三册),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高永金曾受邀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荔浦中学、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四中)、桂林市十七中、桂林市十九中和桂林市全州二中等多所学校讲学。多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桂林市优秀心理教师”。多次展示全省、全市的心理公开课、优质课。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

黄海燕1973年生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网特聘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特聘讲师,陕西省心理学会碑林分会副秘书长。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心理网特聘学习指导专家金洪源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治疗与潜能开发。曾先后接受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申荷永教授的心理治疗提高班、胡佩诚教授的“性心理治疗”、丛士的“精神分析”等若干个学习科目。

2006年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先进个人。

2006年个案《我战胜了自己――阅读障碍》获西安市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选一等奖,同时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课件《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二等奖。2007年《特殊心理问题咨询案例――强迫性思维》获西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等奖。

彭玉华1968年生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市级课题“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研究”,从撰写开题报告,到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006年11月在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德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代表怀柔区心育教师发言,介绍了心育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专家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几年来彭玉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近二十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奖,如教学设计《人际关系辅导》获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让我们成为好朋友》获怀柔区中学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示范课《情绪调节》的教案和课照被怀柔区德育网选用。教学设计《战胜考试焦虑》入选《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论文《别开生面的班主任培训》入选《育德心篇》一书,论文《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入选《探索的足迹》一书。编辑《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和《红螺心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活动和阅读的素材。

因在教科研方面的优良表现,2004年彭玉华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6月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7月被评为中学心理高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怀柔区中学骨干教师。

曾莉196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兼高中部负责人,青岛市“名师公益课堂”教师。

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20篇,并有多篇发表。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各一节,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年担任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讲师,应邀在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威海、滨州、烟台等地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六十多场次。多次应邀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做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的专栏节目。

任山东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初中上、下册)的编委,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心路》编委,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牵手心灵》编委。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被评为先进个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项救助心灵的伟大事业中,曾莉老师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与来访者一起,携手共成长。

董艳菊1975年生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上岗培训专家,北京市沙燕心理网热线咨询教师。

董艳菊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开展国际、国家和市级公开课。主要成果有,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智能”研讨会上作公开课“亲子之间”;2006年为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及其他随行教师作“竞争与合作”公开课。为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她的课对区内其他兄弟学校完全开放。

在论文和论著方面,2000年论文《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学术会议部级二等奖;2004年论文《心理教师的舞台》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第六期上。2006年参编《叛逆不是我的错》,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年主编完成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分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副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6年董艳菊被授予丰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并获三万元奖金,当时她就把三万元捐给十二中作为贫困生基金。2007年她还被光荣地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韩鑫桐1977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硕士。现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兼任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理事,市心理学会会员,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曾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从教六年来,先后六次作省级以上观摩课,十余次作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数次赴北京、长春等地参加培训。2006年获吉林市“教学能手”称号,2007年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她热情、执著地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辍地耕耘着。

教学中,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形成了生动活泼、亲切幽默、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咨询中,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倾听、感受、欣赏和思考的对象,有效帮助千余名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心理问题。

工作中,她注重学习、勤于反思,带领全组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均圆满结题。先后参与编写十余部教辅书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省、市获奖,其中两篇发表在《教育科研动态》、《教学案例》上,九篇被收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书。

教育感言: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

李代远1972年生人,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及中国伦理学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4月论文《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朝阳区职成教育论文中获一等奖。在工作的同时,作为多个科研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职业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和研究”、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先进德育工作者。自1997年起,在学生中设立“开心信箱”,回复过上百封书信。2001起成为学校开通的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老师之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06年起,在朝阳区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系统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目前,“健心计划”已进入深入开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王春玉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大庆市“关爱工程”专家组成员。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8

在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信息更加频繁和广泛,青春期年龄普遍提前。初中阶段是青春发育较为突出的阶段,青春期的到来促使青春健康意识的全面觉醒,青少年对青春健康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渴望接近异性。不少学生只好通过媒体获得青春健康知识,而各种媒体又良莠不齐,于是一部分孩子面对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显得十分困惑和迷茫。龙泉驿区第七中学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学生一般在12-15岁之间,学生由“性”发育带来的困惑难以解决,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青春期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初中青春健康教育是指初中学校用青春健康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性别平等对在校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使他们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青春期生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完满、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人。

青少年是青春健康教育的主要群体,然而家庭还难以担负起对中学生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的责任,社会提供的青春健康信息难有针对性,作为青春健康教育的主体,学校面临初中青春健康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教材、无固定课时,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不好意思谈“性”、关于性知识部分只讲生理部分或略过不讲。学校领导班子重视并正视这个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决定在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并梳理出初中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构建初中青春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尽快让青春健康教育进课堂;三是培养一支青春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二、近年来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确定了以价值提升引领课程建设的思路,通过学习、讨论,确立了“完整的人”的培养目标。“完整的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性人格健全的人”,即培养具有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心理、社会性别角色到位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健全性人格的人;二是“完整生活的人”,即将男孩和女孩培养成能够适应由社会生活与家庭共同构成的“完整生活的人”。

基于学校现实的需要,以青春健康教育的纲要与要求为依据,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教师,历时五年构建了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完善了学校青春健康课程体系,编写了青春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参考资料。学校成立了青春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实施小组,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青春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渗透和学科专题相结合的青春健康教育教学策略,迅速地建立起青春健康教育主体课程――学科课程的框架体系和内容体系并进行实施。

通过专家引领、学习交流、学科渗透研讨、二次培训、课题研究等途径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既有青春健康教育意识,又有课程建设实施能力的师资队伍。邀请胡珍教授对相关的老师进行专题培训,解读“青爱小屋”+个一功能;邀请美国福特基金官员李文晶女士对全校教职工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理念的解读和培训,明确了“青春健康教育”是指两性关系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营造了全校老师悦纳青春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老师们参加各级各类青春健康教育年会、“青爱工程”各类会议培训及专兼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同时老师在学术会上论文获奖、课堂比赛、交流发言,在学术刊物上,提升了老师们青春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如2010年,王英、陈红等老师参加四川省“性教育计划”暑期性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学校每年按时举行青春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全体学生参与,确保了受益面98%以上。主要与“5.25心理健康活动月”、“6.26世界禁毒日宣传周”、“12.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周”相结合,分年级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及体验活动。定期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小老师”,形成同伴互助;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会。定期开展个体咨询辅导活动,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每天中午为学生开放心理辅导室1小时左右,同时不定期地为学生、家长提供来电、来信的心理咨询;关注个例,进行教育干预,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2008年学校出资12万完成了“青爱小屋”近200平米的功能室建设,包括接待室、办公室、个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青春健康教育专用教室和各种设施设备的配备,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由龙泉驿区计生局出资4万多打造了“青春驿站知识”走廊,其内容涵盖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禁毒防艾”及社会责任等相关知识,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由龙泉驿区计生局出资8万多为学校建立了一套软件系统,其内容涵盖性生理、性心理、教学类、学习类四类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自学平台。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每学期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学校校长等,对学生家长讲青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耍性,寻求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同时给予家长如何对子女进行青春健康教育进行科学、适当指导。吸纳教师、家长参与编写校报青春健康教育专栏内容,用读书感悟、性知识保健、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同时家长通过参与、阅读校报,逐步悦纳青春健康教育。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构建了一套完整课程体系。

学校存实践中逐步构建起了适宜初中学生实际需要的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用学科渗透和学科专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主体性课程建设,构建了8个单元24个课时的主体性课程内容体系;整合教师、学生、学校、社会资源进行辅助课程建设,构建了媒体类、活动类、环境文化类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地选择课程。

2.建立了课程评价体系。

青春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怎样才适时适度,需要及时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内容和方式。在评价的方式上,采用问卷调查和交流座谈等;在评价的主体上,不仅通过老师观察来评价,还有学生自评、小组评等方式。

3.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公开出版发行了校本教材《花季导航青春飞扬――初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和课件、教学光盘。学校自主研发了《学科渗透式和学科专题式教案集》、《主题班会暨学月主题教育活动序列化教学设计》《“师”字功操作指南》《“社”字功操作指南》,形成了认识性成果《论文集》。参与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学科渗透性健康教育教案集(第二集)》的编写,其中收录学校教师教案13篇,学校校长任副主编。还参与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与青春同行――社会性别与中学性教育》的编写,其中初中教案24篇中学校占了19篇,学校校长任主编。

4.学生青春健康成长和“爱”的能力得以提升。

学校学生获得了正确选择学习青春健康知识的通道,青春健康教育人格健全得到了优化,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学生能坦然面对青春健康的困惑,并懂得寻求帮助。学生爱的能力得以提升,为幸福人生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面对异往、青春期恋爱问题不再焦虑,并能通过适当的渠道转移注意力,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安心学习,也更加关心关爱自己、家人、朋友。

5.建设了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兼职性健康教育教师80多名,其中全国性健康教育“优秀校长”2名、“优秀教师”4名,“四川省性社会学第二届性社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委员1名。其中有100余篇教学设计和论文出版、获奖;20余人次在全国、四川省性健康经验交流年会上发言;4人在世界华人性学家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交流经验;20余人次参加全国性健康教育的课堂大赛和录像课大赛,均全部获奖。

6.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赢得了家长的满意,市民百姓的信赖。通过调查显示:95%的家长对学校“性健康教育”很满意,认为性健康教育为学生的社会化和终身幸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多次承办了青春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接待参观访问上千人次,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级各类媒体的关注,对学校创造性的课堂渗透课程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得到各级教育专家、政府领导首肯。学校已成为国家、省、市级行政单位及民间组织的青春健康教育推广基地。2008年学校成为四川省第一家中学“青爱小屋”;2009年被授予四川省性健康教育示范校;2011年为四川省性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12年龙泉驿区教育局等九部局联合发文推广学校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2013年龙泉驿区计生协、计生局、科协出资进行了师资培训。学校将继续引领、带动全区21所学校继续前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还需进一步完善。

2.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适切性、内在机制和考评办法还需继续探索。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9

关键词:心理素质;学科渗透;健全人格;心理辅导;全面育人;心理健康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篇10

摘要:本文从分析青少年与网络的现存关系出发,提出了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控制和辅导让青少年对网络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教育;引导;辅导

互联网正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由于互联网巨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到互联网,从而也引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抢先占领这个高地,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网站、网吧侵蚀或毒害。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这个高地,而是攻占这个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采取疏导的方法加以引导

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如网上英语沙龙、数理化辅导等等。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FLaSH设计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又如建立学校网页,让学生承担部分专栏的网页制作。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充分地获得成就感。

二、必要时采取必要手段加以控制

首先要堵住恶流的源头,通过健全网络法律的建设,来保证网络的正常秩序,目前世界上几乎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网络法规,网络秩序主要是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持。作为孩子的师长,除了呼吁加速网络法制的建设外,要利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孩子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地查找、浏览不健康内容,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也要做到“非礼勿视”。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堵,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如国家安全部监制的“学生浏览器”,能有效的将大多数不健康的内容屏蔽于浏览器之外,北京也建立了19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绿色通道”,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净土。另外,可以运用一些防止青少年免受不健康侵害的软件,如:《护花使者》,同时,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inteRnet属性/内容.分级审查中,分级功能可分别从暴力、、性和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四个级别分级限制,还可以在许可站点设置任何时候都可以查看或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以查看的站点。

三、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后,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卫生老师、体育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青春期的教育指导工作。除了利用《健康课》或《生理卫生课》对孩子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外,可以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幻灯和电影等方式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时,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的家长培训班,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这样,孩子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就会获得免疫力,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