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十篇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十篇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14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1

1.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预防性辅导为辅,以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和咨询。徐光兴的《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论述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特性及其资格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各类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多种方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精神卫生与咨询,最后谈到了家庭心理咨询与教师心理保健问题,包括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家庭心理咨询、家庭疗法的流派与理论,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吴增强的《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从普及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全员参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特定的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持系统。家庭、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土壤,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培养心智。学校心理辅导的三预机制(预防、预警、干预)必须往家庭延伸,得到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接待日、家长工作坊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联的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纵向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这一层面来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任务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依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利用目前心理学界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使一切生命更富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研究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是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二是积极人格,对积极人格进行分类和界定,进行积极人格的评定,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促使每一个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产生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这与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是紧密一致的。因此,建立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当前国内很多研究者非常重视积极学校教育和积极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俊、叶浩生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等主题,特别指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之一是基本支持系统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和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心理工作者钱兵则从实践运用方面提出,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善于整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资源。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其家庭问题的根源,与其等到出现问题再进行治疗,不如从以补救性(治疗)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预防)为主。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竞争与合作、对物质的渴望和获取物质的挫折并存,人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冲突增强,这样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冲突的调节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使个体具有很好的心理弹性、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良好的应对方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能起到预防胜于治疗的作用,在心理上免疫的儿童更有利地抗拒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疾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要深入挖掘,开发家庭的积极力量,实现家庭和儿童积极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每一个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受其影响产生的积极教育运动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心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追求的核心价值。对家庭教育来说,很多家长也想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家长的做法是通过关注孩子身上的问题来入手的,认为没有问题就是积极,但消极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并不能带来积极和幸福,就像不抑郁不等于就快乐,积极和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各自定义的变量,积极并不是消极解除后的附属结果,并不是伴随着消极紧张的解除而自然产生。通过积极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消除并不能随之带来积极的发展。

2.家庭教育内容的变革

在传统心理学主导的时代,家庭教育指导也多以问题为靶子,侧重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极少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这种研究取向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交往等。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今天,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的功能,积极情绪能扩展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增加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增加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就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积极的家庭教育内容应从减少孩子的消极情绪向增加各种积极情绪的方向转变。在积极人格方面,过去家庭教育中家长老是盯着自己孩子的不足,不注意孩子具有的优势,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也会觉得这无足轻重,继续羡慕其他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更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地要求孩子通过各种努力变成“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心理学理论列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好奇、爱学习、创造力、勇敢、坚持、爱的能力、公正、审慎、领导力、谦虚、感恩、希望、乐观等),许多时候每个孩子具备的积极力量是不一样的,用刻板的、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仅于事无补,还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闪光的积极力量。通过意识到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德和积极人格特质,发挥其优势。

3.家庭教育方式的更新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家访;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84-03

家访即家庭访问,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1]在《实用教育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到学生家庭与其家长取得联系的活动。[2]

高校辅导员家访,是辅导员有目的地同学生家庭进行沟通、联系,以期得到家长的配合,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3]

一、对高校辅导员家访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西方的思潮和价值观影响着我国社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身心都不成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表现出了不良言行。作为“90后”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活跃、独立自信,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差,自律性差,这表现在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孩子从小到大的言行都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中,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思想和做事的方式,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家长不是教育学者,家长的素质也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言行可能有助于孩子全面成长,也可能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力。

如何进行这种合力教育,家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4]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长的桥梁,能与家长和学生近距离地沟通交流,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根源,从而能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管好学生,培养好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曾说过:“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5]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因此,深入家庭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访问,是学校和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家访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使家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能交换意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家访还可以听取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意见,使学校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的工作内容

辅导员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有困惑或者有问题的学生,还可以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家访。笔者认为,根据家访对象的特点家访的工作内容如下。

1.辅导员家访时要跟家长讲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制度、规定等,以及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的班规等,更要客观地跟家长讲明学生的在校表现,如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思想状态、人际交往情况等。

2.辅导员在家访时还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家庭情况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等;了解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共同探讨管理学生的方法、如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等,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在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辅导员还要告诉家长多和学生交流,要根据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心理等方面的困惑;还要和学校教师多沟通学生的情况。

4.通过家访,辅导员和家长之间可以加强彼此的了解,建立长期联系的关系,并努力达成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的共识。

三、家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2012年和2013年的暑期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家访,走访了5个地方,对30个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笔者发现在辅导员家访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家访时有些家长和学生不愿予以配合

有的教师在家访时感受到家长和学生都缺乏对家访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有的学生不愿意辅导员家访,认为自己能管好自己,不用教师管太多,而且认为教师是向家长告状;有的家长认为,当学生在校时不听话或者惹了事辅导员才会家访,他们认为家访只是“走过场”,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以至于在家访过程中,不如实告知学生在家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配合教师的家访。

(二)家访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地域差异性较大,由于家访经费等原因,高校辅导员多在省内学生中进行家访,而且辅导员日常工作很多,只能利用寒假和暑假的时间进行家访,这使家访工作不全面,可能会造成辅导员和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使真正需要家访的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员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不能使家长和教师达成教育管理学生的共识。

(三)家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进行家访的工作人员中有高校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工作者,他们平时是做学生管理工作的,而且他们所学专业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或者专业性不强,对家长提出的专业发展或者就业指导等问题不能准确全面地回答。这也是家长认为“家访无用”的原因。

(四)家访的积极性不够

在家访工作中,辅导员是重要力量,他们的日常管理事务很繁杂,而且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再加上家访的经费、补助很少,这都会使家访的积极性不够。

(五)家访缺乏对学生的继续跟踪

根据家访后的反馈信息了解到,辅导员家访后,学生的表现往往比家访前有所进步,但是如果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又会重蹈覆辙。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多,比较繁忙,很少有多余的时间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没有注重后续家访的效果,这样会使家访前功尽弃,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对高校辅导员家访的建议

根据对辅导员家访的认识和家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笔者对家访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家访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使辅导员家访受地域限制,也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应该每年出一定的经费作为辅导员家访的费用。

(二)学校要重视家访,形成制度

学校要把家访的形式、内容等形成制度,使家访有据可依,促使其成为一个常态的工作,在平时日常工作时间,也可以进行家访。只有学校、教师共同重视,才能把家访工作做好。

(三)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主要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他们必须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增强家访的实效性。辅导员对学生要有耐心、信心、爱心、责任心,才能做好家访工作。近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6]辅导员要真正爱学生,让爱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教育下快乐成长。

目前,很多辅导员专业化不足,缺乏与家长沟通的经验,甚至不能发现学生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高校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辅导员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能力,这样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学业、生活等问题。

(四)家长要提高对家访的认识

学生的性格、习惯、思想等方面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但是,在家访过程中,很多家长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他们认为,自己不会教育学生,主要靠教师和学校管学生。每次家访,家长都会说“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什么都不懂,还是要靠教师费心”,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自己的言行等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在家访中,还感受到家长对学生在学校遇到的人际交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很少过问。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烦恼,他们在大学期间遇到的这些烦恼或者问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家长最了解学生,要和学生经常交流,在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后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以便结合学生的特点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家长还要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积极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7]

(五)大学生提高对家访的认识很重要

当学生遇到成长中的问题时,家长和教师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大学生总是反感教师和家长的强加式的管理。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应该让他们自己管好自己。作为大学生要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要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要有什么样的发展。

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指导学生未来的成长。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家访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教师、家长,接受家访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教育培养的目的。

(六)家庭和学校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合作教育关系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在教育学生方面,教师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出问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够,没有管好学生,没有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担心学生会因出现的问题受到不良影响,总会被动地听教师们的“教诲”。但是家长的教育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家长,平等地沟通,要听取家长对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家长也要尊重教师,配合教师和学校,把学生共同培养成一个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七)建立有效的家访方式,促进家访的长期效果

为了使家访有成效,笔者提出如下有效的家访方式。

1.制定学校、家庭和学生情况信息表。学校在开学伊始可以制定学生、学校和家庭情况信息表,表上有学校的简介、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校规校纪等,也有辅导员的个人信息,还有需要家长填写的家庭和学生的信息等。学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家长送学生上学的机会与家长见面,让家长看信息表上的信息,并填写相应的内容,这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也方便家长、学生与辅导员联系。辅导员在对学生家访后了解到的学生成长经历、家长教育方式以及家长、辅导员共同商讨的学生成长计划等要进行总结,也可做成信息表,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电话、短信、书信等方式。辅导员要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信中要客观地写明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各方面,并希望家长能及时和辅导员交流沟通,给予学生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对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或者是学习退步的学生,有心理困惑或者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和家长电话或者短信沟通。对于家访后的学生,要及时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表现,这样才能延续家访的效果,更有针对性地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建立家访的网络平台。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工具进行。辅导员与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微博等加强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在网上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专栏,家长和辅导员可以交流教育学生的方法;还可以在专栏上介绍家访中家庭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的成功案例,促使家长能自觉参与到家访中,使家长能认识到家访的意义;还可以建立辅导员的工作专栏,公示班级的日常管理规定,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参加活动等情况在专栏中记载,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还可以请家长在专栏中发言、互动,对专栏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还可以建立家访专栏,辅导员利用暑假寒假时间家访后,把家访心得放在专栏上供家长阅读,使家长能进一步了解家访目的,了解家访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性。在专栏上教师还可以与被访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及时了解被访学生的在校情况,共同督促学生进步,使家访的效果得以延续。

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物质和地域条件的不同,与家长联系的渠道也会不同,辅导员教师要根据与家长联系的方便程度和解决学生问题的效果程度来采取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

4.家长、学生都要参与家访。在开学初新生报到时,学校可以让辅导员召开家长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参加,由辅导员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学校的概况、宿舍管理规定、教务管理规定等校规校纪,并与家长互动,对家长关心的就业、考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观学校的实验室、重要教学设施等,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受学校的良好校风、学风;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等,请专家讲关于大学生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家长也可以针对学生问题和家庭教育中的疑问向专家提问;还可以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可以到学校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督促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家访[eB/oL].[2014-05-05].

http://

[2]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研究[J].教育求索,2012,(5):189.

[4]马晓玲,王韬.浅谈高校家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湘潮,2012,(4):109.

[5]家访在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eB/oL].[2012-05-25].

http://

[6]教师能否多给学生一些母亲般的关怀[eB/oL].[2009-05-14].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投资效益

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我国将全面迎来二孩时代。在决定生育二孩的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绝对数会增加,孩子教育的投资方面会发生变化。据有关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投资比重也在逐步攀升,从1996年家庭教育投资占总收入5.2%到如今35.1%,个别家庭教育投资甚至超过50%。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投资项目。面对社会的发展,父母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从追求数量上的养儿防老转变为如今教育质量,教育成本不断攀升。但在投资金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投资,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投资并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投资,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是父母,而真正的受益人是孩子。投资的效果并不体现在投资者自身收益,而是体现在孩子身上,并且这种投资周期长、效益慢,能取得多少效益什么时候取得效益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投资应该回归理性。

一家庭教育投资结构

(一)课外教育投资

课外教育投资是指除学校教学之外,父母为孩子在校外报的各种辅导班的投资,包括奥数、奥语、英语、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从家庭为孩子选择的课外辅导班来看,主要分为提高学习成绩的辅导班和培养孩子兴趣的辅导班。但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家长投资课外辅导班目的就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或者有一技之长,以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投资一方面表现在课外辅导班的数量上,当前超过90%的家长,选择给孩子们报课外辅导班。另一方面表现在报辅导班年龄越来越小。现在的辅导班从0到6个月就开始早教班,舞蹈等兴趣班从幼儿园就开始,各种辅导班年龄越来越低龄化。

(二)课堂教育投资

根据1986年教育部下发的政策,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孩子户口所在地划分学区免试就近入学,这就促使家庭为了孩子教育而选择具有优秀教育资源的住房即“学区房”。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家长为孩子能得到优越的教育资源,择校费、学区房应运而生。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家庭对于第二个孩子的教育投资金额往往比第一个孩子要多。二孩家庭在教育第二孩子时有在弥补第一个孩子教育过程中遗憾。所以第二个孩子从学校的选择、辅导班数量等方面都要比第一个孩子多。

二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的因素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教育投资有直接影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就会越大,而且在选择孩子教育投资方面更加会考虑孩子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结合孩子自身情况进行理性的教育投资。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因为其家庭收入条件限制在家庭教育投资金额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根据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收入比例来看却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命运,以便增加孩子未来就业和收入水平。同时受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也有很大差别,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课堂教育投资比例越大,所以培养孩子兴趣的辅导班投资越少。

(二)优质教学资源的短缺

对于西安市的家庭而言,家长更加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五大名校”进行学习,因为这些学校考入名牌大学的比率较高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学生为了进行这些学校而更加的努力。但毕竟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能够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这就促成各类辅导班增加,有的辅导班甚至将每年经过其培训而考入五大名校学生人数作为对外宣传和学费较高。在这种循环下,家庭教育为孩子争取优质教学资源投资金额不断增加。

(三)家庭教育投资动机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提高孩子升学率,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增强孩子为了适应社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西安市家庭教育投资中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时候都会注重孩子某一方兴趣爱好的长期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父母比较注重孩子数学、语文和英语培养,主要是为了孩子未来考大学考虑。

三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投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高

在西安市的家庭支出中,家庭教育投资占据相当高的比例,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30.1%。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子女教育上。通过大概估算,每个孩子在课外参加的各种辅导班、培训班每个家庭每年投资在20000元左后,增加家庭教育支出。根据调查发现如果孩子中午和晚上都由托管班来接送并提供午餐和晚餐,那么一个月费用大概在1400到1700之间,则又增加孩子的教育投资。

(二)家庭教育投资时间过早

在对西安市家庭进行调查中发现有70%的家庭在孩子小学之前就开始参加各种辅导班比如舞蹈、围棋、钢琴、英语,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为主。有超过20%的家庭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参加了早教班,早教班根据孩子月份的不同,培养孩子不同的能力,比如7到15个月培养孩子好奇和探索能力,16到24个月培养孩子独立和专注的能力,早教班一年的费用每节课在80元到120元不等,每年费用大概在10000元左右。但对于上早教班对孩子成长到底有没有帮助,有多少帮助却是无法衡量。

(三)家庭教育投资目的不明确,缺乏投资效益理念

调查发现有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投资方面存在有限理性,更多家长则是参照孩子同学或亲朋好友给孩子教育投资结构而进行投资。这就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时很少考虑孩子自身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和家长交谈,在家庭教育进行校外投资时,家长对于投资效益考虑甚少,有的家长甚至就没有考虑过投资效益的问题。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只有很少部分家庭考虑到校外教育投资收益率,没有考虑收益率的家庭占到半数以上。家庭对校外教育投资收益信心不足,教育投资更多表现在概念形成上,大部分家庭很少对校外教育投资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与评估。

四针对西安市家庭教育投资的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家庭进行教育投资选择优质教学资源,主要看中的还是各个学校的升学率,而每个学校的升学率主要依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秀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资源平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满足学生需求,这样就能减少家庭教育为学位房或择校费而付出投资。

(二)推迟学校放学时间、增加课堂兴趣班活动

目前西安市各学校下午放学时间大概4点到5点之间,而父母下班在6点,对于没有老人接送孩子的家庭而言肯定要给孩子报托管班,再加上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中午无法接送孩子时间较紧,托管班成为家庭的首选。建议可以适当的推迟学生放学时间,利用下午5点到6点之间的时间增加兴趣班活动,这样既减少家庭教育投资金额又提高孩子兴趣爱好。

(三)规范辅导班管理

由于西安市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辅导班特别多,从早教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不同辅导班,最关键的是各个辅导班收费标准、授课内容、授课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辅导班是正规开办取得相关手续而有的辅导班就是个人在家庭中开办,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课外辅导班进行严格检查,完善课外辅导班制度并进行科学管理。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少辅导班投资

大多数家庭选择校外的数学、语文和英语辅导班的原因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无法满足孩子升学要求,所以选择课外辅导班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增加课堂教学广度和深度,目的还是为孩子升学考虑。建议可以修改课堂教学大纲,让课堂教学和升学考试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增加家庭教育的时间投资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庭在孩子家庭教育投资的金额不断增加,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孩子学校作业交由托管班的老师进行辅导完成,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交给培训班完成,而父母真正用于培养孩子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这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个误区。父母在为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付出经济投资同时,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增加家庭对孩子教育时间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湖,李玲慧,张家平.中国教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6,30(5):62-66.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教育契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心理教师,常常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方面存在不可调节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良,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主动诉求改变的需求不强,有些甚至是觉得班主任或家长“逼”他来找心理老师的,所以不愿意配合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二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戒备心很强,不但不领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且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不妥的教育措施;三是自律心和自控力很差,稍微没有外界的监控和引导就会“犯错”,因此,这类儿童通常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痛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单是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与他进行有计划的面谈,是很难收到改变效果的。因此,本人在困惑许久的同时一直在实践怎样的辅导方法能够对此类学生的辅导有成效。

后来尝试了“教育契约”法,发现即使对此类儿童的改变艰难,但比其他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本人所实践的两个案例――一名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能给众多跟本人遇到同样问题的心理教师一些启发。

二、对“教育契约”的认识

说起“教育契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法律意义:契约涉及双方平等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供应方;家庭,作为教育服务的需求方。有关“学校校长与家长签署了一个‘教育契约书’,在教育领域引进合同方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报刊及教育刊物中,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评论和争议。还有可能会联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合约”“母子公约”或“父子公约”,一些专家认为,此“家庭契约”会忽视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气氛和两代人之间所慕求的和谐,令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履行契约的职责,而不是付出真正的关爱。

本人在此运用的“教育契约”与上述学校、家庭之间的契约有相通性,但本文并不是企图去解决上述存在的争议,而是思考“教育契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探讨“教育契约”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改变青少年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本人认为,“契约法”也是和“代币制”是一样属于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代币制”是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惯用的方法,“契约法”一直为老师和家长所忽视,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融合。因此我设计这样的一个“教育契约”,希望通过这个“教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是呈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三、研究个案

个案1:三年级学生小烨

小烨的家长经常为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们的“投诉”而伤神,小烨的不良行为表现为:经常跳上跳下忽左忽右,甚至不知道危险的动作,不能自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对班上同学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危险性的攻击行为。他的班主任每一次对他的行为纠正、再纠正,讲道理、树规范、竖起“大拇指”和写表扬信等方法都用过,但是收效甚微;他的家长也配合老师的教育,经常到校和老师一起探讨辅导孩子的对策。本人经过一年多的了解,跟他面谈多次,与他一起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作认知分析,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个案2:初一学生小夕

小夕并非生性多疑,但最近总怀疑周围的同学有意找她茬儿。爱吃零食,到处借钱,日积月累,借了那个还了这个,总是欠债,班上好多同学都是她的债主,最后发现她多次偷窃。并且不爱干净,刚上初一住校时被同学发现不刷牙不洗澡,因此遭到很多同学取外号讥笑,跟同学的关系渐渐处理不好。学习上经常不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时说忘了做,爸爸在家问起作业就说老师没布置。本人多次跟她面谈,感觉每次面谈效果非常好,她很配合我对她的分析并进行反思,但是回到她的生活中还是一切照旧。而且面谈时,她都会提到她单亲的爸爸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惩罚她,比如动手打她,或是让她跑三千米等,然后就簌簌落泪,让人感觉这孩子又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良行为的产生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造成的。

四、“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实践

面对以上两位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我都尝试了自行设计的“教育契约”的方法,因为年龄、心智、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的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以下将具体阐述“教育契约”辅导方法的操作。

(一)辅导方案的设计

个案1:四年级学生小烨的辅导方案

首先,本人设计“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融合老师、妈妈、爸爸和他本人的承诺;其次,结合了“代币制”的方法设计了“小烨的超级积分卡”,分为“校园版”和“家庭版”,因为这只是一次辅导计划,不可能把小烨的不良行为全部纳入计划进行纠正,因此只是针对他在校和在家各四项最需纠正的不良行为入手。

“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

老师们承诺:

1.小烨每做好一件“超级积分卡上”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

2.每天在放学的时候,检查小烨的“校园超级积分卡”,一天中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老师每周会把“校园超级积分卡”拿给妈妈,让爸爸妈妈来签名。

4.老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校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妈妈承诺:

1.每天给小烨四个“一定”:一定检查辅导小烨的功课,一定让小烨学会做一件家务,一定陪小烨练二十分钟的书法,一定检查小烨的衣服和书包整不整洁。

2.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小烨的“家庭超级积分卡”,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妈妈每周把“家庭超级积分卡”拿给老师,让老师来签名。

4.妈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爸爸的承诺:

1.一周记录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把“校园积分卡”和“家庭积分卡”里的红星星记录到“超级无敌积分卡”上。

2.一个月内总算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卡里的红星星超过一定数目时,颁发一次“神秘”小礼品给小烨,鼓励小烨。

3.一定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小烨承诺:

1.每天做到“家庭超级积分卡”和“校园超级积分卡”的事,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2.假如自己不小心没做到,给班集体、给同学、给自己造成伤害时,愿意接受来自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适当惩罚,并扣掉积分卡上的红星星,换成蓝星星。

爸爸妈妈、老师、小烨都不得反悔自己承诺的事情!!

签约:日期: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校园版)

1.我能做到每节课堂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干扰老师、同学上课。

2.我能做到不随便借同学的东西,我会礼貌地问他们,他们同意后,我才拿来玩。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请求老师帮忙解决。

4.我能做到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家庭版)

1.我能做到在学校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2.我能做到在学校收拾好自己的书本和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每天很整洁。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不让爸爸妈妈伤心。

4.我能做到每天很乐意跟妈妈讲学校的故事,而且能耐心地听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话。

个案2:小夕的辅导方案

对于初中生小夕,“代币”的积分卡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合约书也让她有“一种被监视,被哄着来改变”的幼稚感觉,她没有答应签订书面的合约,但是答应我、她的爸爸和她三方现场握手为誓。考虑到心理辅导首先是尊重辅导对象的意见为前提,我没有设计类似于小烨的积分卡和合约书,我约了她的爸爸和她在一起进行了家庭咨询,口头约定我们的计划大致如下:

1.小夕会努力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爸爸也会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

2.小夕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平时用来登记作业,每周五放学,老师会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校一周的表现,周末爸爸也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家的表现,一起为小夕加油。

3.小夕不会再发生偷窃的行为,这是不道德的,会让爸爸担心和操心。

4.爸爸答应不体罚小夕,因为这是对小夕成长不利的方法。

5.小夕会学着规划自己的零用钱,每周不得超支,不经常买零食。

6.每周一回校时爸爸只给一周的伙食费和零用钱,爸爸有权通过老师到饭堂查询小夕的饭卡消费记录。

7.小夕每周末把作业登记本上的作业完成后,爸爸必须抽出时间来检查,并且签名。

8.老师和爸爸承诺家校联系本不是交流小夕的“犯错”,而是鼓励小夕能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虽然辅导过程中充满变数,充满细节问题的泛化,或是突发问题的干扰,但本人对这两个学生的辅导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名义发出家长意见征询书,征得家长的同意才实行以上计划。

2.分别和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各自进行面谈,并告知辅导方案,征询辅导方案的修改意见。

3.和老师、家长、学生、班主任进行集体面谈,明确此次辅导的目的、方案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兼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本人将这次会谈命名为“爱的承诺”,而且这次会话的立场偏向学生。

4.定期检查学生的积分卡,了解家长、老师、学生三方有没有履行各自的承诺,并观察学生的行为有没有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学生的认识是否有了初步的进步。

5.与班主任交流辅导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跟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

7.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反思、评估辅导的成效。

(三)辅导成效的评估与跟踪

1.对个案辅导成效的评估

总的来说,比起之前只是和学生进行的多次面谈辅导来说,这种辅导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小烨对“合约”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恪守承诺的“斗志”,在刚开始进行辅导的那段时间,某些不良行为确实得到显著改善,比如,不再爬栏杆,上课不干扰老师和其他同学,不随便拿人家东西等。小夕不洗澡、不刷牙、爱吃零食等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得到改善。遗憾的是在之前设计辅导方案时没有设想到对个案进行前后心理测量,通过数据来观察他们的心理道德素质的改善情况。现只能通过对个案的行为观察和与班主任、家长的交流来感受。

2.后续跟踪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个人认为这不算很成功的辅导。小烨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问题孩子”的标签,后来因本人的工作单位变更,没有继续跟踪。小夕在表现好了一段时间后,不知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是她在脱离辅导方案后回归原样,之后又发生了说谎、盗窃行为。说起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那段时间老师和家长们都发现她进步时,我也送给她一支原子笔,不久就听闻她疑似再次发生盗窃行为,我为表示辅导的权威和严肃,收回原子笔,理由是她并没有真的进步,继续犯这种她最不能犯的错。也许这件事是导致她后来疏远我的“祸首”,她接下来不再信任我,见到我就躲,这是我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以来感到最挫败的一件事。

五、“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

(一)经验

1.“教育契约”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由于结合了行为治疗技术,因此能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个案的辅导可计划、可观察、可追踪、可监控。

2.“教育契约”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适合用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因为小学生对来自教师、家长的“平等式”的承诺比较信服,特别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个案中的小烨听到跟爸爸妈妈、老师签订“合约”,非常兴奋,每天关注他得了多少颗红星星,看到蓝星星贴上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小夕每周五回校时准时拿她的家校联系本给我,等我写完评语后,总是很着急地拿过去看,而且愿意跟我交流她家庭更多的事情。

3.区别于其他只是和个案进行面谈咨询的辅导技术,“教育契约”的辅导是全方位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做到对问题学生的辅导,而且还和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多次的沟通和思考,共同探讨对策,能对家庭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这一点在两个个案辅导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教育契约”法通过师生、亲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承诺,让学生从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对于那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不是主动求助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只要取得他的认同,也会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5.“教育契约”辅导方法需与其他辅导方法相结合,如:在小烨的个案中运用了“代币制”辅导技术;在小夕的辅导中,引导小夕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设计自己的零用钱规划,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成长喜悦等认知辅导家庭作业,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6.“教育契约”辅导方法并不能纯粹地在亲子或师生之间强调“契约”的承诺和责任。采用“教育契约”方式辅导孩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家长、教师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解、理解孩子上,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和行为轨迹,从孩子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出发,及时沟通和引导,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二)不足

1.“教育契约”的辅导涉及的关系较广,较难控制操作的过程。因为这种辅导除涉及到基本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外,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不可能随时关注和干涉,因此,辅导过程较难掌控。

2.由于“教育契约”的辅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寄希望于学生、老师或家长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辅导过程中的儿童情感变化,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都显得很被动。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孤儿学校;辅导教师;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69-01

孤儿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在这里都是孤儿学生,他们在这里吃、住、学习、生活,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个环境既是他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校园。这里有很多工作人员,有管理学校的行政人员,有传授知识的教师,还有管理生活的辅导教师,同时还有很多后勤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为孤儿孩子服务的,为了孤儿孩子奉献青春与汗水。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兢兢业业,在这里辅导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明确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辅导教师就如孤儿孩子的父母,做着家长工作,起着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管理学生的饮食起居

一个孤儿孩子没有父母,没有其他人照顾,国家政府把他们收留,并安置在孤儿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雇用老师来抚养照顾教育他们。辅导教师就是照顾学生衣食起居的教师,每天的三餐,照顾吃饱吃好;天气冷暖,督促添减衣服;伤风感冒,关心病痛;卫生劳动,生活繁杂等。这些都是生存的基础,没有成人的孩子必须要家长照顾才能健康地长大。孤儿学生需要老师的关心照顾才能长大,虽然他们失去了父母,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再让学生在肉体上有所缺失,应该吃饱穿暖,避免身体上再有所伤害。辅导教师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照顾好他们。

(二)塑造心灵

辅导教师不仅仅要照顾学生的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每个人都是双重的人,一是肉体上的,例如,身体累了,就会去休息,自己很清楚自己的需求;二是心灵即精神上的,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塑造精神上的人,一个伟大杰出的人在于其精神上的伟大杰出。心灵是精神营养供应者补给者,如果没有心灵的补给,精神的人就会出现问题,精神人就残疾了,会有变态或失常反应。例如在深秋的一个早晨,我带学生跑操,有一个小男孩也就十岁左右,哭着跟我借电话,说是要给奶奶打电话,让奶奶来学校看他。我赶紧俯下身体给他打电话,并哄他不要哭了,并想带他到办公室,给他一些好吃的,看着很可怜。正在这个时候我的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以后不要给他打电话了,他每天都借电话,遇到谁他都让人给奶奶打电话,天天如此。这个学生就因为在他的内心里,爸爸妈妈早就去世了,就跟奶奶生活。现在奶奶也把他送到孤儿学校了,奶奶也不要他了,他要找奶奶,所以就做出失常的举动,每天都借电话,给奶奶打电话。他怕奶奶以后再也不要他了。辅导教师的工作就是疏通他心灵里影响成长的不良因素。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学家董进宇博士讲过:“把孩子比作树,树冠是知识才能,树干是孩子身体,树根代表心灵。老师们从事的是树冠的工作,传授知识的。家长从事树根的工作,所以辅导教师从事的是树根的工作,塑造心灵。”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家长的任务是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精神人格。”

没有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教师是不容易完成教学任务的。接受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就接受不到知识,例如一个7岁的小学一年级孩子,老师叫坐好,老师开始讲课。大家都坐好了,但他像动物一样钻到桌子底下,这样他能接受到知识吗?没有办法老师要组织课堂秩序,就会耽误教学时间。所以家庭辅导教师应塑造好学生的心灵,只是单纯地管理是无法把小孩子管理好的。人有了自尊心是站立动物,没有自尊就是爬行动物。有了自尊心是按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没有自尊心是按动物方式生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们面对陌生事物的态度,就是我能,就是自信心的状态。

二、家庭教育使用的方法

(一)多学习家庭教育家的理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凭着经验与习惯,而是要有理论做指导的,要有科学的依据。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必须是要多学习,学习心理学家的心理分析,学习家庭教育学者的最新理论,用以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潜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学习都非常的好。吉林大学的董进宇博士亲自教育理论就很实用,潜能开发训练营也搞得有声有色,帮助了大批的孩子,听完后启发非常大。

(二)多与同事交流学生的情况

从事塑造人心灵的事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要用经验与理论揣摩,分析,是不容易把握的。所以同事们要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就某个孩子的性格也可以进行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心灵塑造。

(三)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6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与专家有:华人世界亲子教育杰出专家、台湾暨南大学教授钟思嘉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先生,原台湾“中国辅导学会”会长、现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金树人先生,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吴丽娟教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钟志农先生,台湾“教育部”专题讲座咨询师、中山医药大学心理系讲师王志寰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秘书长刘宣文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金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吴惠强先生,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骆玲芳女士等,还有来自多个省市的中小幼教师和家长代表等600多人。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主持,浙江省妇联副主席陈美云为论坛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关工委主任张绪培到会并做重要讲话。

本次论坛设主论坛、分论坛、工作坊三种形式。

主论坛上,张绪培副会长作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司其职》的工作报告,他认为,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家校合作,但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股合力;学校教育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已经到来的独生子女时代,教育体制的现实急需家校合作;而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期望过高、误区很多,没有扮演好这个角色。他从家校的角色出发,阐述了家庭教育所应该解决的三个问题:亲子沟通问题,孩子习惯、道德、人格的养成,文化传承。他呼吁,学校是孩子做梦的地方,学校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梦想成真。

赵刚秘书长作了《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专题报告,他从2011年炒得火热的“虎妈、狼爸、羊爸”人手阐述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分歧,从“四大名爹”事件出发,介绍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指出:“现在的教育,教育问题学生是治标,教育问题家长才是治本”。

在分论坛上,澳门金树人教授一开场就直奔主题,他在《生涯教育与亲子沟通》报告中指出,如果问现在的大学生“你喜欢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吗?”有的学生就会回答是父母帮我选择的,另外一些学生就讲不清楚,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我考上大学机电系的时候,父母很开心、老师很开心,朋友也很开心,可是我自己呢?”由此引出“生涯选择其实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或许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了完成父母亲的意愿,孩子必须去走父母选择好的路线,依照父母设计好的模式生活,即使不爱,也不可抛弃。在谈到究竟父母应该怎样参与孩子的生涯规划时,金教授特别指出,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沟通,给孩子更多的自;鼓励孩子探索;从经验中发现兴趣;建立生涯档案。

台湾王志寰博士作了《家庭情商教育》报告,他关注的是特殊儿童的世界。他讲述了失读症儿童、厌食症儿童和焦虑症儿童的一些行为习惯,指出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的成因是由儿童的本质、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的行为目的所导致的。他强调。从儿童的本质来看,幼儿早期便已能从环境中学习到如何控制环境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同时,孩子需要父母亲的支持与赞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会设法赢得父母赞赏;孩子会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能力不足无法判辨,而是他做了错误的决定;孩子自出生便已渴望归属感。

分论坛上还有台湾吴丽娟教授的《婚姻家庭与亲子沟通的关系》、北师大伍新春教授的《家庭沟通中的你、我、他》、杭州骆玲芳校长的《有效的亲师沟通》、北师大钱志亮教授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亲子沟通》等专题报告,也都让与会者饱尝了家庭教育大餐。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家访;解决措施

为深入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增强学生与家长、辅导员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相互配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家庭状况,实时了解学生存在问题,寻求应对之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帮助,高校辅导员家访则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切实根据对高校贫困生家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中提供一些帮助,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高校家访工作准备与形式

在实际走访过程中,61%的学生有些许自卑,而自卑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家庭所在地区周围的家庭又相对比较富裕,只有他们个别几家家庭条件较差,容易自卑,而在相对都比较贫困的地区,自卑感就没有那么明显,反而励志的学生更多。

3.家长和辅导员等教师对学生的学校实际表现不一致。在家访中,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基本上都不会过多的干预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事情,反而可能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空间,反而学生的发展完全看学生的自制力。大学期间,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精力在做什么?实地走访中,通过与家长和学生聊天得出三方——家长、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大学期间的主要精力看法不一致,如图:

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的最主要的精力是在学习专业知识,而辅导员看到的是学生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勤工助学上,学生却自我认为基本是在勤工助学和校园活动上。学生家长的想法和学生本人的差距很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学费的压力,所以就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家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供孩子好好上学,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能有所作为。通过辅导员的了解,不管是否是贫困生,学生在校学习的精力都比较低,矛盾在于学生想更多接触社会,却又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心态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由于部分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只看眼下,不能长久地、发展地看待问题,造成了对学习没有很强的信心,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

三、实证问题的解决方法

1.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自我发展的才能

从高中的家长、老师的催促管理到大学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学生要有一个过程,学校与家庭及时保证沟通确保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有依据。辅导员老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来了解这些学生,不仅要与学生本人通过短信、QQ等方式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日常的学习生活,更应该通过他们寝室同学和班级干部了解他们的平时表现,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尤其是特困生加以帮助和指导。

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我们不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要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在学校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明确他们现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以后找工作增添砝码。

2.重视心理指导,关注贫困生情感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聊天了解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通晓学生心理变化。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注重培养自信心、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心,引导帮助他们去营造和谐、健康、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尤其是配合着就业指导,合理的安排就业。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中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传递中华文化、传递教育理念的一个窗口,培养杰出人才的根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受到了很多的帮助,因此感恩教育是对特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工作中直接参与体会感恩的真谛,逐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3.依据就业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早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家庭困难,过多的参与勤工助学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影响了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而且勤工助学岗位很多不是学校提供的,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从而歪曲现实。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校外的单位和学院正规渠道的帮助下,为他们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打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同时加强勤工助学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督促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尤其是很多贫困学生在自己就业问题上有很大的困惑和恐慌,帮助学生确定大学阶段学习及职业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文化知识和从事社会实践的关系。在规划中,使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和对外界环境评估,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辅助心理指导,帮助贫困生进行在校四年的学习以及职业规划,从而使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信赖感。

4.坚持家访,建立多种形式长期机制,完善学生工作

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家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家访是界定学生家庭贫困状况的最好途径。但是对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家庭都进行亲自的走访,也存在着实际的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拓宽家访途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电话家访、网络视频家访等多种形式的家访,才能使家访工作进行到底。保持家访的连续性,让家访深入学生的日常中,建立长期家访机制,多种家访模式育人相结合。

通过家访,不管是电话家访、信函家访、网络家访,还是实地走访,对家访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深入改善班级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让大学贫困生感受学校温暖的同时合理激励学生各项才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尹作发.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66-67.

[2]李国强,王旭红.家校合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教师,2009(2).

[3]宋虎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8

1、端正教育观念

教师应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心理素质恰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位。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身体的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广泛的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都能健康成长。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影响。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哪我们的教育失败品就会出现的很少。学困生的“差”与老师的教学失误有至关重要的关系。作为教师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学困生的忧伤与痛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信任和鼓励,相信学困生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指导学困生家长,建立家长学校

家庭是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偏异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出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更为直接,更为持久。父母的言行举止、修养观念、休闲娱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因此,无论是了解学困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所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家庭的环境及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样,不仅能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还能教会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用育人的科学武装家长,使他们对学困生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所以,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和宣传,使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和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挥潜能、提高心理品质。

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的传统习惯,要认识到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应宽严适度,孩子进步了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孩子有了错误,不应该讽刺挖苦,更不能动辄打骂。家长应尊重孩子,多与其沟通交流,进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家长要改变教育孩子主要靠老师的错误想法,经常与老师联系,保持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不偏袒、不遮掩,应客观分析孩子的心理倾向和问题,协调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及时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3、注意辅导方法

辅导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于辅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方法运用不当,对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运用辅导方法,对症下药,不能盲目的做出判断,要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做到慎之又慎。

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多种形式并存,多种手段并用,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随时随地地抓好心理问题的排除和疏导工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的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卓有成效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就一定会得到明显的好转,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4、重视前沿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和发展上。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通过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和自我实践等活动,不断的完善自我,使他们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开发,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9

一、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4号令先后发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务实的指示和号召。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学校寒暑假期,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及家长“同吃、同住、同劳动”展开的“三进三同”活动,对于创新开展学生工作模式、拓展学生工作视野、加强学生工作针对性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如何高效务实地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

二、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意义分析

(一)“三进三同”是践行国家青少年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培养青少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明确要求,各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要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支教等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三进三同”是辅导员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培养战略实施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潮前卫、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社会阅历浅、价值观不够成熟,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弱,要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理解、支持和必要的扶助导引。

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活动以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点对点的与学生及其家长无障碍交流沟通,知悉学生思想动态、家庭情况,通过零距离的体验学生的生活,增强师生沟通有效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为今后工作开展寻找源自实践支点、贴近实际思路,对今后高效优质的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三进三同”工作高效开展与效用实现的路径分析

高效开展“三进三同”工作,实现“三进三同”工作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功用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策划活动实施方案,打好“三进三同”工作的提前量

理念指导行动,“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方法论决定了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三进三同”工作功效,促使“三进三同”工作的开展结果对今后学生工作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前提是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是带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用心感悟、体会,关键是选取好具有典型性和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活动的目标对象。基于此,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类“贫困生”,即心理贫困、家庭贫困、学业贫困。通过对其所带班级学生的档案查看、日常行为表现、班级学生干部的反映、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域等情况的综合考量后,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三类学生的代表作为活动对象。

选定对象学生后,辅导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积极联系学生家长,知悉当地天气、环境、风俗,安排活动开展时间等相关事宜,做到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熟稔于胸,做好针对学生个性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后,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心灵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二)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模式

根据事前准备的活动方案,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三进三同”的工作精神,与学生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体验、感悟、学习的心态与学生促膝长谈,与家长全面交流沟通,在田间地头聆听学生、家长的想法、期望,在厨房和餐桌架设沟通的桥梁,在游戏娱乐中打开心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与学生及其家长一道分析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及其家庭遭遇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困境。

在执行既定计划的同时,要根据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方案,重新明确工作目标和实践路径,要以为学生及家庭提供务实、现实、真实的帮助为指导思想,适时调整主观判断,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中心”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

(三)是要及时、全面的总结“三进三同”工作的功效与经验

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可以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拉近老师与家长距离,辅导员能更加真实、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体会学生家长的艰辛、理解学生行为的合理性,为今后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开拓工作视野、丰富工作方法。

但由于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范围有限、时间较短、参与面不够深入等诸多不利因素,及时总结、全面思考“三进三同”工作带给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教训、实际效用及改进办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辅导员开展“三进三同”工作要做好笔记、日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擅于反思,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田间地头劳作体会、厨房餐桌参与体验等细节捕捉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社会环境等相关信息,做到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预判学生的行动、知悉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上述信息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帮扶措施。通过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制定学生工作新方案、新举措,做到了解一类学生、新增一类措施、服务一类学生。

四、结语

在高校辅导员中开展“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深入学生家中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进三同”工作是如今电讯方式逐渐取代实地式工作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生工作的创新之举,是开拓学生工作视野的重要之举,是深入实地、立足实践的务实之举。作为承担着辅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身体力行地将“三进三同”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有必要积极思考探索辅导员如何创新务实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有必要为“三进三同”工作的不断完善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篇10

众手擎起一片爱的蓝天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家庭变故而受着到心灵创伤、思想迷惘。为了使这些孩子得到关怀和抚慰,身心健康地发展,我们苜蓿园街道于1997年5月创办了成立了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由大学生志愿者、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共同担任义务辅导员,为单亲、残疾、特困家庭子女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众手擎起一片爱的蓝天。六年以来,“特教站”的辅导员先后达370人,经过帮助、走出“特教站”的孩子共67人。有的升入中学,有的还考取大学,他们走出了心灵“低谷”,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对未来充满希望。根据跟踪了解,没有一个走向失足。成立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以来,义务辅导员换了一届又一届,出站的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让孩子自强自信、团结友爱的工作信念始终不变。六年的工作实践,“特教站”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由面向单亲家庭子女向多元化的特殊家庭子女拓展;二是在工作机制上,由仅仅依靠行政化手段推进转变为依靠行政化手段和整合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三是在活动载体上,由仅仅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形式转变为以社区为主要活动载体的社会化教育形式。中央、省、市等媒体多次报道“特教站”的活动情况,市、区关工委多次授予“特教站”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下面就“特教站”近几年来的工作和体会情况向大家作一个汇报:一、以特殊家庭子女为服务对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平台。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品德建设是关键,学校是他们的课堂,社会更是他们的重要课堂。“特教站”正是连接特殊家庭子女与社会的结点,经过六年的建设,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单位四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络,拥有了120多人的辅导员队伍,建立起20平方米的专用活动场所。“特教站”的第一批17名单亲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关爱,有的自卑、自闭,心灵上蒙受创伤;有的心情压抑变得抑闷内向、不合群,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都受到很不好的影响。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因人施教,采取相应措施,重点做好“三项工程”:即承包责任工程、心理教育工程、社会实践工程。承包责任工程:建立档案,定期分析,实施辅导员承包帮扶,开展爱心、关心、诚心、热心和细心活动,给其体贴和尊重。如:三石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而失去家庭的温暖,与年迈而又失明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上无人照料,学习上无人管理,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还喜欢打架。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辅导员与他实施“一帮一”结队帮扶,在生活上关心他,利用节假日到家里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在学习上耐心帮助他,用真情重新点燃小三石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和渴望,帮他校准人生的罗盘。现在他已经是一名好学求进、品学兼优的初中生了。心理教育工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例如:汪毅同学的得了小脑萎缩,妈妈丢下他们走了,爷爷又得了癌症,年小体弱的他不得不在家照顾爸爸,经常踮着小脚为轮椅上的爸爸擦脸。可他就是不愿意把家里的事告诉别人。我们的女大学生辅导员主动到他家里,了解到汪毅爱好画画,特地买了素描书,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父母离异时的情景,鼓励他走出那份孤独。汪毅不仅与女大学生交上了朋友,而且也渐渐开朗起来,乐于与大家融合。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谈心、讲故事、游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等等,用爱心和匠心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灯,照亮他们人生的前程。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特教站都要举办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苜蓿园街道“特教站”回报社会活动中,组织20名特殊家庭的子女登上紫金山拾捡垃圾,清洁家园,并自编自演“保护环境,远离非典”的文艺节目,吸引许多登山居民视线,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六年来“特教站”的义务辅导员们,凭着一张嘴、两条腿,走街串巷的上门做工作,为“特教站”孩子们在学习上给予辅导、心理上予以疏导,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二、依托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特教站”良好工作机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特教站”的整个工作过程中,街道工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将“特教站”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从硬件和软件建设给予全面的支持。特别是街道领导亲力亲为,经常深入“特教站”指导全面。一是政府支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把地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特别是“特教站”工作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每年给予一万元的活动经费,“特教站”场所的取得,正是建站伊始苜蓿园街道领导经过对辖区内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调研,从社区居委会紧张的办公空间挤出来的。二是倡导对帮扶孩子承担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各项工作,形成了社会主办、社会参与的机制和工作秩序。弱势孩童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教育。因此,关心和扶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也由最初的学校教育尝试逐步完善为社区牵头,学校、单位、各界人士配合,合力为特殊家庭子女撑起一方天。民办安生外语培训学校着力定期免费培训这些孩子,为的是让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社区的老同志舍出一些养老金自愿与特困孩子结成联系户,为的是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把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特教站”成为了社区的一部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的基金、特殊家庭子女档案和联系辅导等制度,推动了其帮扶工程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链接。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加强社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壮大“特教站”的辅导员队伍。“特教站”与驻街道有关单位、学校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目前,“特教站”辅导员队伍由120人增加到370人,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对“特教站”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培育送到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世间的温暖,在爱的小屋里健康地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三、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推进“特教站”工作深入发展。斗转星移,六年来的风风雨雨,使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也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不仅要把它做好,还要把它做大、做强。我们决不会辜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将心理素质的“构建工程”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面对未来我们已有了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地位问题。有为才会有位。在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重组的大潮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特殊困难情况,需要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争取新的业绩。二是:工作基础问题。有队伍就有基础。社区蕴藏着在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进行社区人才资源的调查摸底,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动员吸收老教授、老教师、老科技人员等。就近、就便开展青少年专项教育,构筑社区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活力问题。有创新就有活力。目前我们正在向白下区民政局筹备申办特教站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我们将广泛依靠和动员社会力量来关心、参与、帮助弱势群体,进一步争取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在街道工作“一盘棋”中发挥好一粒棋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