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十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十篇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5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1

一、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形成旅游企业的文化基础。

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祖先世代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不仅可以引发人思古之悠情,更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活的、珍贵的见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昭示着这一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和对世界人类的贡献,是所在国人民的骄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塑造出一批旅游企业,他们是中国旅游业中的佼佼者,也是文化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就旅游的特性而言,旅游消费的卖点是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渴求与追寻促成了消费者旅游的欲望。与工业企业不同,旅游企业不生产任何产品,其所销售的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也可以说,文化资源就是旅游企业的产品。卢浮宫的灿烂辉煌、黄石公园的自然与神奇、黄山的云海温泉、泰山的挺拔及历史的深厚积淀、长城的雄伟峻秀,构成了这些旅游企业的核心产品。在企业意识中,为了让其产品(旅游文化资源)产生永久效益,就要维持和保护文化资源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依托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由于遗产的唯一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遗产不仅是全人类全民族的责任,更是旅游企业发展事业的责任和基础。所有依靠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企业,都遵循着以下三个原则:

(一)环境保护的原则

环境是影响旅游景区价值的重要因素,保护其内外环境相辅相成,具有相当广泛的意义。

印度泰姬陵为了保护古迹,使用现代技术处理寄生植物和排水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古迹的原貌。在国内,承德避暑山庄专门制定了方案,以保护景区内外的环境,拆除有碍景点观瞻的建筑,连续拆除了丽正门、德汇门之间的现代建筑,为文物保护事业和依靠文物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而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在旅游发展中,为了保护世界遗产的完美,拆除了索道、单轨铁道、游乐园、商店、旅馆等非遗产建筑,价值两亿多元,而且还要继续作第二期拆迁规划,目的就是要将景区的环境保护到最完美的状态。八达岭在自年以来连续拆除了多处商业摊点,不断完善景区的绿化、环境设施,并在年进行了国际环境质量认证,借此机会使景区的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景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了和谐自然的状态。

(二)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代表着历史的过去,同是也蕴藏着未来的发展,由于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任何一项的消失,都将是世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旅游景区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妥善保护好遗产,传之后代,使其得到永续利用。

美国的黄石公园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稳定性,派出专门人员管理,对游客遗留下的垃圾进行回收,甚至对游人踩踏过的草地都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使环境和生态保护到最佳的理想程度,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八达岭长城近年来在不断修缮的基础上,陆续恢复了关城古貌,其目的正在于为后世留下永久的遗产。

(三)挖掘和丰富的原则

各种自然和文化遗产孕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企业形成规模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不断挖掘内在的文化潜力,为企业增添动力,无疑是非常好的途径。西安兵马俑的旅游发展,在遗址挖掘的基础上建起兵马俑博物馆,以此为中心,不断丰富拓展,使景区的外延不断扩大,形成独特的秦文化展示区,为当地旅游业形成规模创造了动力。八达岭在长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博物馆”景区发展思路,从景区的总体规划到设施布局、从文化建设到环境改善,丰富和拓展了长城文化,加强景区环境建设和文化历史氛围的塑造,把八达岭建设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缩影,集游览观光、文化展示、学术研究、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功能的博物馆式风景名胜区,使景区的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在强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八达岭进一步加强软件文化的建设,在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对外宣传等软件方面同步发展,以中国长城学术研究的权威组织——中国长城学会迁址八达岭为契机,大力推动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的工作,并出版《八达岭长城》报,组建艺术团,推出“长城史诗”大型民族文艺演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宣传和发展长城历史文化。

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企业形成了强烈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旅游资源的开发围绕这一核心而开展。当今世界旅游的主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历史文化的遗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围绕着已有的文化资源,旅游企业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的就是文化,国内多年的旅游发展表明,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将难以保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黄山、泰山、故宫、八达岭,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是充满迷人风景、孕含传说和典故的丰富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构成了各旅游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品牌的象征。

二、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提高员工素质,塑造企业精神,调动企业内部积极性。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始终围绕“顾客”这一中心做文章,企业应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满意,从而,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构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很重要,它可以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间,从而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发展。

在旅游企业中,管理哲学是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展开,因此,以文化资源的管理理念培育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

(一)战略——企业的远景目标,员工的价值体现。

作为一个整体,企业必须要有清楚的远景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奋勇前进,有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就可以根据这个目标来评价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表现。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提高景区的文化含量和环境质量,以此来带动游人的增加,以八达岭为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资源不断的保护、恢复、开发,从而形成了科学而有效的理论——“大博物馆”建设思路,“以‘提高文化品位,提高环境质量,塑造良好历史文化氛围’的指导思想,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带动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企业以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为职工树立了美好的前景,在这样的目标鼓舞下,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凝聚力增强,充分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围绕文化资源管理,八达岭的职工确立了“我是长城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北京,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的服务思想,每年以创立优质服务为目标,展开形式丰富的职工技能竞赛,职工在不断提高素质的同时,为实现企业的共同价值和自我价值而努力,发挥出积极的创造力。

(二)制度——围绕文化而形成的企业行为规范,培养职工自律性的基础。

企业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要相应培养自律意识,在高度自律性的组织中,员工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现职工自律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民主化的制度。企业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不是目的,而只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手段。各旅游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工作细则,让职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更清楚、明确,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相应培养其很强的自律性。在考核的目标上更明确,如八达岭每年都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及下属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的目标和责任。在规范的管理中,企业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职工的自律意识不断增强。而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中,均是围绕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文化资源而制定,在以世界遗产资源开发旅游的企业中,前提是保证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此,建立有效的制度首先是在职工中建立强烈的保护意识,其次是约束职工不规范的行为,并在管理中灌输对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企业和职工形成共识——文化资源是共同的发展基础。

(三)文化氛围——企业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家园。

营造对员工有利的企业环境,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建立起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是企业的需求,也是员工的需求。在旅游景区中,文化氛围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吸引游人的基础,也是企业员工工作的良好环境。旅游企业的工作是以旅游景区为中心的,景区能否使游人赏心悦目,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旅游收入。文化氛围的塑造不仅从硬件设施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为游人服务的每一位员工身上。试想,如果景区混乱不堪,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不仅游人的游览心情会大打折扣,而且在景区工作的服务人员也不会感到愉快,从而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颐和园强化服务的管理,创造洁净的游览环境,八达岭年开始提出“淡化商业气息,恢复历史原貌”,并对景区内各种违法违规的商业行为进行清理,参加国家文明风景示范区评比、级景区评定及环境管理认证,并在国内著名景区中首家实行星级厕所免费开放,黄山在近几年来致力于景区环境的清理,打击不法行为,维持生态和谐,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努力。随着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心态和精神风貌逐步与文化氛围保持一致和谐。西安兵马俑在遗址发掘和展览模式上不断摸索创新,采取边挖掘边展览的方式,将游人带入一个有着沉重历史感和考古工作神秘感的特殊氛围中,职工在工作中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机制和氛围,使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是家的概念。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民本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以传统文化基础构筑旅游文化的旅游企业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体现,并赋予了现代管理的内涵。八达岭为职工解决困难,每年承诺为职工办十件实事,树立了心系职工、关心职工的企业形象,激发了职工热爱企业、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

可以说,传统文化基础的发掘和发扬,在企业和职工中形成共识,从而创造了对企业和职工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和价值取向,积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文化资源为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意味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地位,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取决于其品牌能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品牌的作用尤其明显,外国人来到中国,首选的旅游项目就是故宫、天坛、八达岭,日本的富士山,不仅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了无数外国观光者的目光,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形象代表,法国的卢浮宫,是什么吸引了每年数百万游人的光临呢?是其它景区永远无法代替的文化品牌。

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在注重品牌的培养和塑造。伟人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让无数人对长城魂牵梦绕,由此演绎了八达岭长城每年五百余万游人登临的壮观场面,在游人心目中,“八达岭”就代表着长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在大的国家公园,且不论其景色如何优美,还是资源、物种如何丰富,就是这个“第一国家公园”,已为游人提供了游览最好的借口。为了使自己的品牌永久常青,各旅游企业借助媒体、举行公益活动,围绕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品牌的建立工作。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八达岭长城早在年利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项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公益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地位,在不断的发展中,利用对长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建设开发巩固品牌,塑造形象,自年以来,八达岭每年用于直接广告宣传的费用都在数百万元,凭借各国元首登临长城的优势,他们出版了《世纪回眸——三百位外国元首与八达岭长城》大型画册,向世人广为宣传,在企业文化内容中建立了“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八达岭长城报》等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组织,为企业形象的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凭借每年的元旦国际万人登山节和十余个国际性活动的宣传,凭借全国风景名胜四十佳之首、全国文明风景示范区等称号,八达岭确立了登长城非登八达岭的品牌形象。

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各旅游企业也注重利用品牌价值增加文化附加值,从追溯历史文化、展望未来文化、并使其超越地理和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挖掘与创造展示文化的潜力。法国的卢浮宫,因其建造了独特的金字塔建筑,为其注入了现代文化的魅力;泰山、长城的登山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欣赏文物、追溯历史的机会,更在活动中增加了体现勇气和毅力的时代内容。年,八达岭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探讨的内容可能许多人并不太关心,但它的成功举办已经显示了八达岭的实力,利用研讨会,八达岭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站在了国际的高度,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

四、以品牌为动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从经营理念上走入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的大多数旅游企业的形成,是由行政管理逐步转向市场机制,现在仍有许多企业还在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轨道上运行,而纵观成功的旅游企业,已进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的表现,而是内在的深刻的变革。

首先,它表现在对资本的运营上。黄山作为传统的旅游胜地,率先以股上市,成功地利用现代融资手段,进行资本运作,打破了原始积累的常规,以全新的运作方式对景区进行规划和管理,这种运作将市场的风险机制引入了企业管理,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素质。八达岭年成功加盟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进入国际融资渠道,这一举措不仅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扩大,而且利用融资使企业的规划提前实现,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其次,是经营理念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企业经营方向仅局限于景区的发展建设上,在旅游业市场不断发展变革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的冲击,将制约前进的步伐。作为现代旅游企业,应该具有向产业纵深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在经营理念上更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规律。八达岭上市的成功,带来了经营理念上的深刻变化,八达岭温泉度假村的建成,使八达岭从初级的旅游接待转向产业化、多元化的经营轨道,年,八达岭又启动了磁悬浮铁路工程,掀开了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序幕,同时又策划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全力开拓会展旅游这一新兴旅游市场。可以说,经营上的多元化使八达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

第三,反映在企业管理上。进入现代资本运营时代,在市场化的要求下,企业必须不断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压缩管理层次,精简管理人员,真正实现岗无虚设、人人满负荷的机构设置,各项制度在管理中规范运行,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经营压力、降低经济风险的有效目的。以八达岭为例,上市之后,企业对管理人员精简近半,实施定岗定责制度,对企业的财务、人事、经营决策实行科学管理,企业管理更加面向市场、面向国际。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内涵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3

【关键词】地方特色资源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仅国内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资源定是指对大部分旅游者具有核心吸引力,同时能够为旅游业加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要素的综合[1]。

(2)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

(3)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3]。

(4)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对象物,即对旅游者能够产生观赏吸引力的客体资源[4]。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者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5]。

(6)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造就对游客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其他要素[6]。

(7)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7]。

(8)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都可称为旅游资源[8]。

(9)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浏览,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切自然和人文因素,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9]。

(10)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0]。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激发”、“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正是这些关键词,表明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观的不同。这里的“激发”和“吸引”可以认为是近义词或同义词。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入手,广义的旅游资源指可以开发利用并对旅游者(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总和。而这些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服务设施、其他人工创造物和人类精神产物)两大方面。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对象物。

1.2旅游资源的分类

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

1.2.1郑本法认为,旅游资源可按如下划分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自然存在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各自又可分为若干子类;(2)按专题类型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文化型旅游资源、休闲型旅游资源、科考型旅游资源等;(3)按开发程度分为潜在旅游资源、现实旅游资源和过度旅游资源等[11]。

1.2.2陈传康按照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旅游资源分为游览鉴赏型、知识型、体验型、康乐型4类[12]。

1.2.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中将旅游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1.2.4傅文伟按照旅游资源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萌生性旅游资源。

1.2.5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北京大学城环系吴必虎把旅游资源分为3景系(Serial),10景类(type)和98型景型(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和景型分别为第二、三层次。并把每个景型按规模级别分为3个等级: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

旅游系统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和媒介系统三部分组成。客源地系统由环境系统和游客系统组成;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旅游吸引系统(相当于旅游区)由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含旅游设施)组成,旅游资源系统指一个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物或旅游区中的旅游对象物(游客实际观赏、游览的事物),是旅游吸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直接的旅游享受或感受[13];媒介系统由交通系统和旅行社团组成。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广域性、奇特性、变异性、美感性、永续性、益智性、再造性、密情性、休闲性等十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作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的现状、形态、特征、特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沿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分类:

(1)从旅游资源自身角度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类、水文类、生物类、天文气象类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遗迹类、古迹与古建筑类、宗教文化类、民俗风情类、健身消闲类、商品购物类、语言文字类、科学艺术类以及对外交流类等旅游资源。

(2)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分:(1)按旅游性质分: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商务型旅游资源、会议型旅游资源、探险型旅游资源、求知型旅游资源、医疗保健型旅游资源等;(2)按空间跨度分:区内旅游资源、国内旅游资源、国际旅游资源等,甚至发展到星际旅游资源。

(3)从资源是否可再生性角度: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两类。

(4)从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角度:分为一般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两类。特色旅游资源包括不好移动的特有地形地貌、气候、植物等自然特色和不可移动的民风民俗与特定人群、、特有的历史等人文特色。

(5)从资源是否被开发角度: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两类。

2.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特色即差异性,特色性即要求“要么第一,要么唯一”。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引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要绝对避免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的特色愈突出,个性愈鲜明,垄断性就愈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

2.1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旅游资源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前述得知,旅游业要想得以发展,必须依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蕴藏在特色旅游资源中。既然旅游者的目的主要是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那么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就应该独树一帜。

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特色旅游资源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垄断性,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特色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素。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特色旅游资源始终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还要力争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因此要使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视保护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要得到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否则将很快削弱它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3特色旅游资源制约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愈有个性,功能愈全面,旅游者的消费就愈大,旅游产业也就能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旅游生产力空间地域分布趋向于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地区吸引力大小和旅游需求强度成正比。也即特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2.4特色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源泉

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者喜爱的是对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诸多条件和设施、娱乐、旅店的组织等这些外部构造在一起的外部环境,前二者是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为旅游的中心地。”可见,旅游吸引力是形成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3.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建筑文化、饮食习惯等,也都因旅游者对其有不同于自身习以为常的东西,而使这种民族旅游资源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因此,一个地方旅游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优良的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重要源泉。应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3.1采用保护性开发措施,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品位提升。在特定地域适当增加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内容,增加旅游趣味。

3.2将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有机结合,使民间习俗寓于自然之中,让自然“活”起来,让游客寓教于乐,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依依不舍之感。

3.3将地方特有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资源充分整合,让游客方便、舒适,最终感到满意。

3.4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不同档次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口品,特色饮食等。

参考文献:

[1]宋瑞.反思与重建:旅游资源的界定、分类与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2]李江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保护[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3月

[3]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91

[4]陈才,谭慕蕙,张文奎,王力.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5

[5]刘振礼,王湘,邢道隆.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5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17

[8]甘枝茂,马耀峰等.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

[9]刘伟,刘志玲,朱玉槐.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10]杨东升.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

[11]郑本法.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刍议[J].社会资源,1994,(6)

[12]陈传康,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3

[13]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4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系统特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LeisuretourismResourceSystem:takingJinanSurroundingsforexample

CaiLei

(DepartmentofCommonCourses,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Jinan25003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researchofareasaroundthecitiesinChina,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leisuretourismresourcesystemwereanalyzed.takingJinansurroundingsasanexample,theoptimizationmeasureswereputforwardintermsofthedevelopmentofleisuretourism,thesystemstructureofruraltourismresources,andresourcesystemfunction,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Keywords:ruralareas;leisuretourism;thecharacteristicsofthesystem;Jinancity

随着城市人群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体验需求,以休闲、养生、健身为目的、以回归自然为导向的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占据了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钓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方式,逐步构建了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功能系统。依据美国学者Gun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理论(简称tFSt[1],即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分析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及优化措施等,对于完善与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活跃,与区域休闲旅游研究相关的主要有区域界定、资源含义、系统功能等。美国学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的模型,是划分都市旅游区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周边功能区域划分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顾琛琛[3]提出城市边缘区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即城乡结合部说。在中国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对城乡接合的地域称之为“城市边缘区”。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将此地域确定为建设用地交错带。方修琦[4]提出城乡过渡带说,即此地域为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地带与农业用地中间的地域实体。对于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5]。学者杨振之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一种单向吸引功能的系统。李华辰[6]借鉴tFSt理论,发展性地把旅游系统细分为客源市场(需求)系统、目的地(供给)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四要素。

2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发展特点

2.1乡土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各种行为排解心理压力,愉悦身心已成为现代人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乡村休闲旅游的固有特征“乡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这种需求。“乡土性”既是与各种旅游相关联的资源营造的氛围,同时也是在乡村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即具有历史文化特征,能够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进行休闲娱乐的特有资源特征。

2.2广泛性与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是中国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的重要特征。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地域特征表现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各种自然地理条件都有所表现。同时,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以资源的传统观来看,有自然、民俗风情,人文,传统饮食,工艺品,都市、田园风光等;以资源的现代观来看,有观光型、生态旅游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养生保健型等;以资源的基本属性来看,有自然、社会、人文等;以资源级别分类,既有按照“a”来定性的旅游景点级别,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级别划分的标准。

2.3系统性

依据系统理论,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无论从其资源的组成、种类以及各资源的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既是系统的因子,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开放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人文条件构成的旅游系统整体[7]。系统资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对于系统的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发生变化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甚至于出现运行障碍。

2.4季节性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从其地域特征来看主要是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进行。因此,众多的旅游项目都要根据其季节性特点来进行,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的发展变化来确定。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大自然风貌与农业生产规律相适应的旅游项目为主,而这些旅游项目要遵循季节变化的总体规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纬度、气候变化等条件影响,季节性特征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

2.5民族性

中国的乡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族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根据地,其中各种民间的习俗、特定的节日、重要时刻的人的行为规范、各种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泰山的东岳庙会、菏泽的牡丹花会、潍坊的风筝节、临淄齐文化旅游节、平阴玫瑰节等多项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3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特征分析

3.1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城市南部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济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历史名胜古迹如龙山文化发祥地、齐长城遗址、四门塔、罗庄汉墓等众多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马岭、金象山、波罗峪、九如山、红叶谷等山地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众多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长清万亩杏花园休闲观赏项目;商河县鼓乡神韵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历城区柳埠镇大樱桃采摘、乡村体验项目;民俗风情线项目(市区高家庄彩石三王峪山水风景园明水百脉泉锦屏山旅游度假区朱家峪)等。济南城市周边有黄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旅游资源系统结构分析

3.2.1空间结构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特色,同时也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以及规模效益的时空安排[8]。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特点。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为主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主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园林、峡谷等为一体的风景休闲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黄河、小清河等水系发达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垂钓、水上娱乐、温泉等形式的旅游资源。城市的东部主要是依托历史文物形成的辅旅游资源,如龙山文化发祥地、罗庄汉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农作物种植、花卉养殖形成的主题旅游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分析,济南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结构态势。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形式。济南的东部、西部、北部与南部相比,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经营联合体(表1)。

3.2.2行业结构旅游行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相关部门提供并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旅游业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系统的行业结构特征,可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行业结构划分为餐饮、旅馆、景点、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消费等行业。通过对济南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济南市乡村休闲旅游行业结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更注重餐饮的乡土化、景点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娱乐与消费的特色服务,并非追求现代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星级服务;旅游交通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对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旅行社作为旅游消费者与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在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起到的旅游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利益驱动),见表2。

3.2.3市场结构依据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的市场结构可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即旅游需求市场[9],其特点是距离对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距离越近则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离越远则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主要有当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费人群、以济南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费人群。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当地旅游消费人群与附近地市消费人群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驾、公交为主,旅游出行的时间多在2日以内,属于短途短时间的休闲娱乐旅游模式。同时,旅游消费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市场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主要依据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aR=■

把每个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额作为权重,公式中结果aR为济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径,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比重,di为第i个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n为客源地总数[10]。通过计算得出济南市周边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径为173.52km,可以辐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莱芜、济宁、淄博等地市。

3.3旅游资源系统功能分析

依据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系统组成以及功能划分,可以将系统分为需求、供给、出游、支持四个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有本地及周边的近距离客源需求市场(主导)以及国内远距离的旅游中转客源市场,同时还包括部分国际客源市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乡村体验为主。供给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劳务、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胜古迹、民俗活动(地方节日)、收获性主题活动(采摘等)、旅游服务、人造景观与娱乐中心项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动力。出游系统是指旅游交通设施及相关措施;需求与供给两系统中间的交流媒介(市场营销);与出游相关的各种服务等。支持系统包含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监督、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措施,其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者层面(图1)。

4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优化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要优化外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构成系统的诸多方面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对于其复杂的系统性,监督与管理往往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某类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解决的现象。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高效服务,就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使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多方面协调统一。要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既有空间结构,同时也有行业结构,还存在产品结构。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资源结构,要使旅游资源产生“正近邻效应”,使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协调统一,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项目为中心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项目来带动并发展的,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促进配套设施,以项目促进服务。

其次,从微观上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就要处理好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问题。要建立适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管理体制,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监督与管理的效率。要促进产业的内部重组,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乡村休闲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存在规模小、项目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标准低等问题。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思路,促进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模式转变,使之走向联合经营、股份制经营模式,将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提高经营的效率,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统一。旅游资源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在进行旅游开发、项目构建时,要时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乡村旅游资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就会对整个旅游资源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4]方修琦.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J].城市规划,2002,26(4):56-60.

[5]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6]李华辰.边缘旅游区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08.

[7]佟玉权.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5(2):28-30.

[8]王爱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6(4)21-23.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5

关键词: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它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安排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诸要素中属于自然资源与历史基础要素,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资源”的共性,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可利用价值。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的实用价值和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一)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它以人们的地域移动为主要特征;而诱发人们地域移动的主要动力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旅游活动的行、游、住、吃、购、娱这六大要素中,行、住、吃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购、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则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而旅游资源,正是游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没有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内容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无所谓旅游。

(二)旅游资源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

区域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旅游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决定区域旅游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旅游资源则是刺激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一般地说,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决定着旅游需求数量的多少;当其它条件都具备时,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需求也就越强。因此,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的综合性产品。其中,旅游资源方面提供的内容在各项旅游产品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设计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安排旅游路线的必要前提。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要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首先提高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牵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是在选定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旅游资源而对与之有关接待条件设施进行开发和建设,以便使旅游资源所在地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产生良好效果,牵动旅游地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效应

1.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输出产业,特别对于大量的欠发达区域,旅游业甚至是最重要的输出产业。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刺激区外对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货币流人,提高区域绝对收入和人均收人。

2.提供劳动就业机会。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的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产业,其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需要大量从业人员来支撑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旅游就业者专门技术较易掌握,对欠发达地区十分有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旅游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收人。同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地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必须调整原来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使之与旅游需求相适应。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又要求其它部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而改变了原有区域经济结构和部门布局。

(二)基础设施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旅游业的产业综合性和旅游产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开发将全面带动旅游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投资的规模意味着所能提供固定资产的数量,从而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设施的规模和大小。这些固定资产的类型、现代化水平等不仅影响旅游客源,而且影响劳动生产率。其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有计划地形成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有其独特的结构,它主要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设施等多部门构成,各部门内部各环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相互协调的旅游业有机整体。所以,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和构成是形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部门一样,是旅游业不断扩大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效应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旅游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变化各自发展,相互之间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二是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彼此受益。三是冲突关系。当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会发生冲突。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纪念馆得以修复和修建,被赋于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外,旅游资源通过适度开发而获得的旅游经济收人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无钱保护的窘况。

(四)社会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加强旅游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促进旅游地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相互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人旅游地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这些效应会起到开阔旅游地居民眼界,改善和提高旅游地居民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

三、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消费性和休闲性是旅游的基本属性。研究证实,当一个家庭的收人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成员就很少会外出旅游,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某个临界点时,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支出便可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现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全球经济发展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所引起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使脑力劳动者队伍越来越大,以及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劳动者在工作上所感到的不是体力的过度疲劳,而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精神疲劳。在闲暇时间消除这种疲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以寻求新鲜空气和幽静环境。大量城市劳动者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使旅游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导致以非物质生产为特征的全球性旅游业出现空前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收入增加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导致居民个人收人也逐步增加,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和储蓄外,有可能将一部分收人用于旅游。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内旅游热持续“升温”,出国旅游也悄然兴起。

(三)闲暇时间增多

这方面的表现在西方社会尤为明显。在西方,多数企业和政府机关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有的实行每周四个工作日,加上每年的例行休假和节假日,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能够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更加丰富多彩。闲暇时间是社会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劳动时间缩短和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外出旅游在时间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运输条件改善

从运输条件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出现,使追求和开拓国际和洲际远程旅游空间运输成为普通人也能享用的快速、安全、廉价的工具,使旅游活动的空间在全人类和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这是使旅游活动趋向群众性的基本物质条件。旅游活动的一系列变化,使得旅游资源开发空前蓬勃地发展起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条件的不断发展、相互作用,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朝着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完善、服务迅捷周到的综合发展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2]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

[3]陈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6

关键词:区域旅游;均衡;非均衡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64-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旅游业随着经济的繁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区域旅游合作也应运而生。从1988年上海、浙江、江苏共同提出的“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了区域旅游合作阶段。但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泛长江、珠江三角洲、等在区域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拉开了中国西部、东部、中部城市发展的差距,也导致了中国旅游业非均衡发展的现象。

1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类型

从不同的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现象分析,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旅游区位非均衡发展、旅游资源非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非均衡发展。

1.1旅游区位非均衡发展

旅游区位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指由于旅游地的地理位置便利与否及其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距离的远近,而产生的特定旅游地的区位竞争劣势,最终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1.2旅游资源非均衡发展

旅游资源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指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在其资源价值、资源等级、资源组合等状况存在差异,最终造成旅游功能的减弱而影响其旅游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1.3旅游产业非均衡发展

旅游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指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相关的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大小不一致,最终导致各个地区旅游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现象。

因此,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的这三种类型都将导致区域旅游的非均衡发展,产生旅游优越区与“非优区”。从实质来说,旅游“非优区”只是与其他旅游区的优势发展相对而言的。旅游区的“优”与“非优”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它们将随着旅游目的地在旅游需求、旅游消费、区内资源的组合状况的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原因剖析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不仅仅是旅游资源,还包括旅游者、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等多种基本因素。由此可见,在区域旅游发展中非均衡现象的形成除了旅游资源之外,也涉及到多种因素,而旅游吸引力的强弱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

“无吸引便无旅游”,旅游吸引力是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吸引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旅游地的资源魅力,而且还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环境以及介入机会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综合吸引力,而且是一种结构性的吸引力。

旅游吸引力系统的运行结构主要由旅游推力系统、旅游拉力系统和旅游中介系统三大部分构成,旅游拉力系统和旅游推力系统在旅游吸引力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旅游中介系统为必要的连接系统。

2.1旅游拉力系统

旅游拉力系统,即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应是对形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客流的恒久作用的促进因素,是一种‘拉力’”。通过相互间的关联和互补,这种拉力部分或全部对旅游者产生心理上的拉动作用,使旅游者产生对资源的兴趣和消费意愿。

2.2旅游推力系统

旅游推力系统主要指旅游者的行为系统。旅游行为是旅游心理和旅游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旅游吸引力系统形成的内在因素,这种内在因素具有非选择性。旅游需要在旅游拉力系统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形成较为明确的旅游指向性。

在旅游吸引力系统中,推-拉因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Goossens特别强调推和拉的联系,认为推和拉是一个动机硬币的两面,在旅游者的大脑中紧密融和。”只有在推力系统和拉力系统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互动循环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2.3旅游中介系统

在旅游吸引力系统中,旅游中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环境和旅游可进入性两方面。旅游环境不仅包括影响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包括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部环境。旅游可进入性主要包括旅游交通和旅游信息宣传等。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将旅游目的地与游客迅速的联系起来,激发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使他们做出最终的选择。

因此,在强大的拉动作用下,旅游吸引力会促使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频繁与密切,最终形成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发展。在那些由于旅游吸引力系统没有平衡发展而导致吸引力减弱的区域,必然会减弱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最终将沦落为旅游“非优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优越区与“非优区”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旅游吸引力系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特色、组合状况,旅游者的主观行为及心理和旅游环境与旅游地的可进入性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使得旅游优越区随时都面临着旅游吸引力扩大或丧失可能性,有被旅游者逐渐冷落而成为“非优区”的可能性。

3结论

在我国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区域旅游也将以合作共赢为手段来推动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最后形成一个系统、和谐的旅游发展整体。因此,区域旅游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在中国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改变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条件,提高和改善旅游信息宣传的方式与力度,在调整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后,积极刺激和创造游客的旅游行为心理,实现区域旅游经济最大幅度的增长,最终向区域旅游均衡发展靠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Z].1996-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产业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随后各行各业相时而动,纷纷展开了关于如何在各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探讨。作为第三产业排头兵的旅游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与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产业要想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人和旅游产品,人的要素包括旅游规划者、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等,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自然扩大的一种产物。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旅游规划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重要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对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化规划和设计。开发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属于旅游产业的直接推动者,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将旅游产品和服务人性化设计,保证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又必须保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是旅游活动过程中供需双方和受影响的第三方的集合,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发展的状况,如果当地居民采取比较善意的态度,则可同时扮演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三者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多方协调的局面,高素质的旅游者会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小一些,而高素质的服务者和当地居民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的持续性发展。总的来说,由于旅游产业是建立在自然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旅游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互动。

2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资源的利用上,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未来的需求,实现持续性发展,而不能局限在满足当代人或者部分人的旅游需求;第二,产业发展形态上,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组团,发展到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到休闲度假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逐步得到提升;第三,旅游规划上,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工作,在规划中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超出时间的限制,将旅游产业定位于未来;第四,旅游者需求上,从初级的感官享受,逐步提升到了精神的享受,甚至将旅游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因此,旅游产业必须立足现在实际情况,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少走弯路。

3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努力实现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快速的旅游发展建设,在填实了旅游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不科学的发展状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过失。因此,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健康指数,将发展的质量摆到首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旅游发展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增长。

4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和设计之后,是否会面临着破坏的危机,就需要通过科学地正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资源的保护则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需要在开发中贯彻保护的概念,而当旅游开发开始有了经济收益之后,又可以将部分收益用于资源的保护,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开发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旅游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级形式之一,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又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而不仅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开发。

5产品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不仅要考虑资源的赋存状况,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方向。只有在充分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延长。另外,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6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损,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妨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旅游产业开始了区域化整合和区域性合作,也就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譬如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的形成、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圈的构建等。因此,旅游产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战略层面上强调区域整合的概念,通过产业联合、行业分工、内部协作的方式,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7政策与舆论的关系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表现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但市场运行过程中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此时,政府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表现为旅游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保证旅游业各区域、各部门均衡发展,同时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协调。最后表现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对旅游业的倾斜,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政策对旅游产业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而社会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另外,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辅助政府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促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要正确利用政策和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作用,科学地引导旅游产业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8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处理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原则,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全方位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从而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此外,它还将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响应了国家促进农村发展的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三农”问题,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实现旅游全民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出境与入境的关系

这里的出境和入境主要是指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排序和旅游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从旅游市场角度来看,考虑到旅游业在外汇创收和回笼资金方面强大的拉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原则上应遵循“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基本方针。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旅游企业呈现出小、散、乱、差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航母式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无法主动“走出去”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站住脚跟;而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的某些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我国的旅游业领域将被动“引进来”众多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集团化扩张。

10危机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属于敏感型行业。由于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容易对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譬如SaRS的爆发对旅游业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反过来看,危机的产生也会促进危机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危机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的启示作用,客观、科学的认识到危机将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完善的管理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短期损失和长远保障是辩证统一的,危机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使之更具生命活力。

总体而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辨析旅游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晰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思路,从而保证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斌.以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旅游产业运行[n].中国旅游报,2004-05-12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8

摘要:安庆市作为皖西南地区唯一一座拥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桂冠的中小城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旅游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回顾学术界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结合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阐述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关键词: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和谐旅游⒈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的综述与研究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安庆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庆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的关注。但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推动了中国旅游整体发展浪潮,优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础上,在探讨了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优化策略。⒉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2.1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安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5处(种),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46%;人文旅游资源46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54%。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8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21%;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7%;气候与气象景观类旅游资源5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6%。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类旅游资源3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42%;现代与抽象人文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总体来说,安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2.2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安庆市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2.27%;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0.03%。安庆市旅游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举措是分不开的。2.2.1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着手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庆市山环水绕的地缘优势和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使得安庆市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性,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如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的天柱山,传遍四海的黄梅戏以及着名黄梅戏艺术家(如马兰、韩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长江孤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国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举不胜举。2.2.3安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确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山两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潜河)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城区人文旅游资源暨大龙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制定了《当前抓旅游促消费十项措施》,全力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各县(市)、郊区及重点景区(点)也在规划制定及修编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旅游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旅游发展局面。⒊安庆市旅游发展优化策略3.1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里所要阐述的“人”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客源市场层面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这就使得旅游发展应客观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客源市场。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层面的政府。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系统的自身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9

编辑整理本文。

摘要:安庆市作为皖西南地区唯一一座拥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桂冠的中小城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旅游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回顾学术界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结合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阐述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关键词: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和谐旅游⒈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研究的综述与研究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安庆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庆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的关注。但关于安庆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一直是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推动了中国旅游整体发展浪潮,优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建立在此基础上,在探讨了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发展优化策略。⒉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2.1安庆市旅游资源概况安庆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5处(种),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自然旅游资源39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46%;人文旅游资源46处(种),占到总体旅游资源总数的54%。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8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21%;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7%;气候与气象景观类旅游资源5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6%。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其中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类旅游资源36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42%;现代与抽象人文类旅游资源10处(种),占总体旅游资源的12%。总体来说,安庆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2.2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安庆市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67.28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2.27%;实现旅游总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0.03%。安庆市旅游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安庆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举措是分不开的。2.2.1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市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全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正在着手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庆市山环水绕的地缘优势和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使得安庆市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品牌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安庆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性,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如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被汉武帝封为“古南岳”的天柱山,传遍四海的黄梅戏以及着名黄梅戏艺术家(如马兰、韩再芬等),桐城派故里,长江孤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高山出平湖的花亭湖,中国佛教第一山——司空山等等,举不胜举。2.2.3安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地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确立了“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通过出台《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政策保障等。2008年制定了《安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山两水”(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花亭湖、潜河)旅游扶贫项目规划及《城区人文旅游资源暨大龙山风景区综合开发规划》等,并研究制定了《当前抓旅游促消费十项措施》,全力支持旅游市场振兴。各县(市)、郊区及重点景区(点)也在规划制定及修编完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旅游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旅游发展局面。⒊安庆市旅游发展优化策略3.1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里所要阐述的“人”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客源市场层面的旅游者。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这就使得旅游发展应客观全面的了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客源市场。其次是旅游管理者层面的政府。安庆市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系统的自身

编辑整理本文。

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确保旅游业有序、高效、持续发展。再次是旅游目的地层面的社区居民。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利益,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最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探索低碳、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3.2抓住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构建区域旅游圈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崛起和宜(安庆)宁(南京)城际铁路的建设,给安庆市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安庆市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是面对旅游市场竞争的一种战略性选择,是在时代和历史推动下的必然趋势,为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安庆市应以皖江城市带和宜宁城际铁路为契机,通过区域政府搭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圈,乃至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圈。3.3利用地方高校优势资源,加快旅游人才建设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今天的旅游发展中,旅游领域的竞争已经凸现为旅游人才领域的竞争,因而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长远大事,如果旅游人才短缺,发展旅游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安庆市旅游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安庆市旅游发展的严重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可以采取加强建立地方政府或企业(包括旅游管委会)与地方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安庆师范学院的优势旅游人才资源,尤其是安庆师范学院近来设置的涉外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安庆市应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旅游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⒋结论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当然安庆市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旅游业及其发展环境与旅游者、政府(政策)、企业和当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将是实现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安庆市旅游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安庆市“和谐旅游”发展。:[1]方百寿,王玉瑜.安庆市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6):25—29.万绪才,冯学钢.安徽省安庆市山水旅游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9):117—119.聂献忠.安庆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其系统策划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65—468.:lunwenwang.co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产业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随后各行各业相时而动,纷纷展开了关于如何在各自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探讨。作为第三产业排头兵的旅游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与战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产业要想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人和旅游产品,人的要素包括旅游规划者、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等,而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工自然扩大的一种产物。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旅游规划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重要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对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化规划和设计。开发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属于旅游产业的直接推动者,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将旅游产品和服务人性化设计,保证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又必须保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旅游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是旅游活动过程中供需双方和受影响的第三方的集合,旅游者的到来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发展的状况,如果当地居民采取比较善意的态度,则可同时扮演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三者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多方协调的局面,高素质的旅游者会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小一些,而高素质的服务者和当地居民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的持续性发展。总的来说,由于旅游产业是建立在自然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旅游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互动。

2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在时间维度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资源的利用上,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未来的需求,实现持续性发展,而不能局限在满足当代人或者部分人的旅游需求;第二,产业发展形态上,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组团,发展到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到休闲度假与旅游体验相结合,逐步得到提升;第三,旅游规划上,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工作,在规划中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超出时间的限制,将旅游产业定位于未来;第四,旅游者需求上,从初级的感官享受,逐步提升到了精神的享受,甚至将旅游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因此,旅游产业必须立足现在实际情况,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少走弯路。

3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努力实现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快速的旅游发展建设,在填实了旅游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出现了不科学的发展状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过失。因此,在稳定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健康指数,将发展的质量摆到首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规范旅游发展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数量和速度的增长。

4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和设计之后,是否会面临着破坏的危机,就需要通过科学地正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和保护的统一,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资源的保护则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需要在开发中贯彻保护的概念,而当旅游开发开始有了经济收益之后,又可以将部分收益用于资源的保护,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开发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旅游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高级形式之一,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旅游资源的保护又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而不仅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开发。

5产品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不仅要考虑资源的赋存状况,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方向。只有在充分研究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针对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才能延长。另外,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6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损,既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妨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旅游产业开始了区域化整合和区域性合作,也就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譬如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的形成、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圈的构建等。因此,旅游产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战略层面上强调区域整合的概念,通过产业联合、行业分工、内部协作的方式,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7政策与舆论的关系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表现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但市场运行过程中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此时,政府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表现为旅游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保证旅游业各区域、各部门均衡发展,同时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协调。最后表现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对旅游业的倾斜,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政策对旅游产业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而社会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规划和项目的建设。另外,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辅助政府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促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发展。因此,要正确利用政策和舆论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作用,科学地引导旅游产业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8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处理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原则,在大力推进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近郊旅游、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全方位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从而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此外,它还将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响应了国家促进农村发展的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三农”问题,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实现旅游全民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出境与入境的关系

这里的出境和入境主要是指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发展排序和旅游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从旅游市场角度来看,考虑到旅游业在外汇创收和回笼资金方面强大的拉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原则上应遵循“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基本方针。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旅游企业呈现出小、散、乱、差的局面,总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航母式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无法主动“走出去”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站住脚跟;而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的某些行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我国的旅游业领域将被动“引进来”众多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因此,我国旅游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集团化扩张。

10危机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属于敏感型行业。由于旅游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很容易对旅游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譬如SaRS的爆发对旅游业就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反过来看,危机的产生也会促进危机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危机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积极的启示作用,客观、科学的认识到危机将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完善的管理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短期损失和长远保障是辩证统一的,危机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使之更具生命活力。

总体而言,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辨析旅游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晰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思路,从而保证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戴斌.以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旅游产业运行[n].中国旅游报,200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