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诚信合规教育十篇诚信合规教育十篇

诚信合规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35

诚信合规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诚信;法律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明礼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着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然而,由于社会开放度的增加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因素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入了失信的人群,如作业抄袭、论文拼凑、考试作弊、简历注水,甚至还有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归还助学贷款等恶性事件。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分析探讨它的成因。

1.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道德水准滑坡的首要原因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引起人们心理的嬗变,出现社会思维混浊化、价值目标物欲化倾向。个人权利本位观念在个体意识中逐步形成,过度强调个体利益的完全实现而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则较少予以关注,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这股歪风通过家庭、朋友、网络等,传到大学校园,使得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思想受到浸染,灵魂受到腐蚀,从而导致诚信的滑坡。

1.2家庭和学校一贯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对德育非常重视,也强调了德育的首要地位。但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校普遍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习成绩的优良来评价学生好坏等重智轻德的做法,使德育仅仅流于形式,诚信教育更无从谈起。

1.3我国诚信管理机制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至今都没有建立起系统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对信用缺失不能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给不守信者以许多可乘之机,可轻而易举从中谋得不当暴利。第四,自身因素:自律意识较差,同时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深深地担忧。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细节决定成败,小节的“无所谓”往往会消磨大诚信,若真这样,和谐社会谈何容易。纵观这种现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2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措施

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仅凭借空洞的道德说教方法不足以将大学生的诚信知行统一,应当把法律观念、法律制度、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引入到大学生诚信建设中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2.1加强诚信的法律内涵教育,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民法学界见仁见智。有的认其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有的认其为交易上的道德基础;有的认其为极端抽象的名词,不如不加解读,采顾名思义为宜;有的认其为帝王条款,为全法域之基本原则。笔者同意以下看法:“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概言之,诚信原则就是立法者实现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发展。”这个定义的优点是对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做出了较为符合国情的界定,既非过窄地限定于民事主体双方之间,又未盲目地扩展到整个法域。

在讨论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诚信有道德的诚信和法律诚信两层含义,应当明确区分道德上的诚信与法律上的诚信。道德上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可简称为“道德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可简称为“法律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从渊源上看,法律诚信源于道德诚信,是道德诚信的法律化。其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维系的关系:法律诚信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而道德诚信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诚信作为保障,否则就会柔弱无力。

诚信的法律规范性可以弥补道德机制的缺陷,因为违背道德一般只是受到舆论的谴责,很多人不会顾及,但由于法律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撑,违背它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可以使人惧法而诚信。虽然这也属于教育的范畴,但突破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于即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这种法制教育显得尤其迫切。

2.2把法律观念、法律制度、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引入到大学生诚信建设中来。具体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并与社会的其他诚信评价体系相衔接,使之真正能发挥实效。虽然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则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任何道德体系的维护都要靠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他律就需要有操作性强的规则和制度,这种体系和法制规范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成效则会更加明显。

目前国内有很多大学已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学生的诚信档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可使诚信教育保持时效性和连贯性,具有促进“它律”和“自律”的双重效应。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学生的信用档案构成人事档案的一部分,在学生毕业时,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这样便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信用情况,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

(2)建立学生诚信评估体制。诚信教育的前提和依托是诚信评估,诚信评估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诚信评估可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推进诚信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不规范和不公平的诚信评估则会使学生丧失对诚信的尊重和向往,更加诱发投机心理、失信行为。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实事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

(3)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完善诚信管理规章制度。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建立档案、评价说明、奖惩结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严密的诚信评价系统。作为社会和学校应该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老实人”吃亏的弊端,营造一个“讲诚信获益,不讲诚信付出代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诚信是一种资本,诚信符合切身利益,从而把诚实守信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积极主动去追求诚信,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我们还可以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在治理考试作弊问题上,加强考前教育,强化诚信意识,严格考场纪律,对于违纪者除了仅仅根据处分条例对其施加惩罚以外,还可以借鉴香港的劳动教育措施,给予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责令其进行公益劳动,使其在服务社会、服务同学的劳动中反省与自我教育。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使人们良好诚信。

2.3加大诚信教育力度,转变诚信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和内容。大量实例证明,对失信的大学生仅仅凭借空洞的道德说教方法不足以将大学生的诚信知行统一。进而又有学者指出,我们不能只是停于言语上的教育,要多举办些活动,这样大家才能深刻体会。于是,各个学校、组织甚至全国性的诚信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如主题班会、征文大赛、签名行动等等,但这些活动总是带着“应命而为”的痕迹,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仍然脱离不了道德化教育的范畴,只是方式的变换而已。所以,希冀通过道德教育来扭转目前大学生失信现状,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学校应打破以往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主体的趋利性,承认他们的独立地位和个人利益,合理配置义务和权利,同时注意把教育要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当前大学生以及社会诚信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做出既符合诚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避免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做出不理智的抉择。

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同时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向学生灌输和培养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规范、方式,养成和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注意把教育要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当前大学生以及社会诚信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做出既符合诚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避免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做出不理智的抉择。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学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通过具体的措施,建设诚信校风、诚信教风和诚信学风,真正使学校成为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社会示范园。通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思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自己,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学校还要注意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围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养成良好诚信观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思考高校诚信教育的若干问题,积极探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王利明.关于诚信的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诚信合规教育篇2

一、诚信知行冲突原因

1.缺乏判断能力的培养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学校只注重对于学生诚信知识的传授,缺少对于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没有办法做出诚信行为的判断。如果不能面对的诚信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思考不具备相关能力,对诚信规范掌握不全面,没有准确的判断力,是无法真正做出诚信行为的。在学校这种不完善的诚信认知教育的教育下,学生只学量诚信规范知识,缺少对于诚信行为判断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出现不同步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现象的发生。

2.缺少实际体验

在培养学生诚信行为的过程中,不是把诚信相关规定规范给记到脑子里,也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解决诚信问题的现象,而要注重学生个人和碰到各种实际情况的相互作用,要让学生自己在实际事例中建立自己的诚信认知系统,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诚信认知系统。现在的课堂大多数都是在运用虚拟对话或者虚拟情境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到真实的诚信活动中来,更无法从自身利益角度去感受诚信问题,同时最后也没有向学生提出诚信要求,也不能向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面对诚信问题的解决全过程。

3.学校诚信教育系统不完善

诚信是我们民族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仅只是在课本上面,也不是老师要做的课程任务,更不能是当学生出现了诚信问题才设计的话题,诚信问题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学校的诚信教育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诚信教育系统,这样才能让诚信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现在的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活动课程和其他活动进行,在现在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针对性、目的性差以及效果不高的问题。

二、解决诚信知行冲突的教育对策

1.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

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于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有相应的了解,然后让诚信教育工作进行的更有针对性。学生诚信认知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诚信问题出现的时候,对自己和他人有不同诚信评价准则,而且学生对于诚信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形成的诚信行为正确判断力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及时对教学做一定的调整,让教学的内容、难度、重点以及方式方法得到合理科学的安排,同时也能获得诚信教育最佳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判断力

学生的诚信判断能力,是学生衡量诚信行为的主要手段,同时诚信判断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要从自我诚信判断、他人诚信判断以及诚信价值判断三个方面着手培养。良好的自我诚信判断保证着学生诚信行为的稳定性、协调性以及一贯性,教师要在学生出现诚信行为之后,在了解真实情况后,做出合适的指导以及奖励。自我诚信判断和他人诚信判断之间息息相关,当学会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的时候,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然后形成比较合适的自我判断,老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他人诚信判断能力,避免阻碍学生诚信品质的提升以及他人的不诚信行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3.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在现在的诚信教育中,应适当地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合理搭配,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诚信规范知识,又从活动课程中得到真正的诚信体验,使得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这样的一种结合模式,是让学生从诚信认知能力向诚信行为能力的转变,可以让学科课程中那些诚信规范知识得到一定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同时在活动课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纠正,让学生更加真正地体验诚信行为,更加深刻地理解诚信。

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教育系统,同时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学,同时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诚信,要控制好学生从诚信认知到诚信行为的转换过程,保证诚信教育更好地进行,同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诚实知行冲突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6),:21-25

[2],冯立.微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守信知行冲突现状[J].中国德育,2012,7(11):16-18

诚信合规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诚实守信被视为传统美德,诚信也被看成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良好运转的基础。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领域对诚信问题高度重视,2001年,“明礼诚信”被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写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号召以人民作为主体,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民整体素质;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强调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并之后反复提出,加强社会、家庭、个人的道德建设,推进政府及司法的公信建设,加大惩戒力度,改造社会诚信氛围;2015年,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加强社会的诚信建设,健全组织与个人的信用记录,完善奖惩机制,让公民做到自觉遵法守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进入转型期,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诸如、腐化堕落、欺骗欺诈等不良现象屡屡出现。诚信缺失成为目前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即使是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很严重,并且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是重要的传递者和实践者,地位至关重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明礼诚信、团结合作。但是随着多元文化和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造假、撒谎欺骗、散布谣言、评优竞选拉票送礼、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伪造获奖证书和成绩证明、就业协议无故毁约等现象。本文针对大学生暴露出的诚信问题结合实际现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出有效对策。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营造守信者光荣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受批判的舆论氛围,积极促进诚信道德建设;三是要“整合家庭、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在诚信教育方面的优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共同努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还要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各种形式表现的诚信品德,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加诚实守信的意识,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树立诚信教育的大教育观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不仅应从道德认知上教给学生诚信,而且应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当前形势全方位育人,使诚信教育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气息。

1、更新道德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过去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重塑富有时代精神的、全新的道德观念。“要在学生中提倡新型的社会主义利义观,既要强调道义,又要重视功利,既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又坚决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4]同时,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改革教育方法。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不能就诚信教育论诚信教育。因此在日常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5]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覆盖作用,拓宽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诚信教育内容要贴进大学生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与其它教育环节同步进行。

3、重视师德建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面貌和业务素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影响。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为人处事等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大学生诚信道德实践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对自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感染受教育者。

三、注重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宝贵资源,建立学生、家长、学校信息互联网,动员和引导家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首先,家长要对诚信教育有一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诚信对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使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心灵成长环境。

四、加强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加强诚信教育必须要把诚信教育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耐心细致的诚信教育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做到照章办事、依法办事,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使诚信教育工作收到更加有效的效果。因此,诚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常言道“一诺值千金”,大学生的诚信诺言就是把讲诚信的宣言外化,向学校及师生表达自己遵守诚信的意愿。目前,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诚信宣誓的形式,将自己要履行的法定义务及承诺昭示于众,自觉接受社会、学校的监督。现在一些大学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其它重要的考试前,都要求考生签订考试不作弊承诺书。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诚信氛围,拘蚜舜笱生的诚信意识。

2、建立信用评价制度。信用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抽象的诚信概念具体化,坚定诚信信念,增强诚信情感和诚信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有效地控制、指导自己的行为。学者陈岩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诚信评价体系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就业诚信评价。同时把诚信基础分为100分,均分为四个部分,下设子项目。在诚信基础分值上,可以加分也可以减分。”[6]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把诚信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及各院(系)定期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考查评价。诚信等级学期达到a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参评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诚信等级一学年达到B级以上的方有资格评入党积极分子,竞选班级干部等;诚信等级为D级的学生,学校可不向用人单位推荐,班级等级为D的学生超过一定比例,取消该班级在学校的评优资格。在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专门渠道如在校园网中开辟专门网站,公示学生诚信等级情况,在就业网中优先将诚信等级为a级的学生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建立信用评价制度虽然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对于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将不无裨益。这种信用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诚信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时时想到诚信,事事做到诚信。这种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信用评价制度对失信者是一种压力,对其他学生则是生动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切身实际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个人诚信档案会直观真实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它虽然只是薄薄的几张纸,但它不是简单的优劣评语,而是采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后的一种动态反映,它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通过诚信档案将学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也会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和诚信氛围的形成。

4、加强法规教育,完善校规校纪建设。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在思想活跃程度、行为自主性等方面比以往较强,但在自我约束意识和法律观念方面有所消弱。这要求学校必须对大学生加强法规教育。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7]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现实需要完善校规校纪,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在校规校纪的完善过程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始终,通过发挥校规校纪的作用规范学生的诚实守信行为。学校工作管理部门还要采取切实措施,按校规校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对不诚信行为进行制裁,对诚信行为加大奖励力度,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价值导向,以促进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努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教育

在诚信教育中,学校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又要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充分的信任,努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协助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将诚信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通过诚信自律教育,将诚信培养成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行为,做到诚信教育由他律到自律的真正转化。

六、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违反诚信道德原则的同学往往存在因心理不成熟而具有人格二重性的现象:一方面他想遵守诚信原则,以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当受到利益驱使或受到不正确的事例示范影响时,又会不自觉地做出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8]这主要体现了大学生诚信意志不稳定的心理。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克服从众、怀疑、侥幸、不平衡和不愿吃亏等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有效地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诚信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社会前进的杠杆、社会发展的基石。诚信既是道德品质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真正地将诚信意识和自身行为相结合,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J].党史纵横.2014(03).

[2]张延俊.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教育[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3),第25页

[3]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第18页

[4]李小豹.缺失与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5),第32页

[5]江卫平,蒋莉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3),第55页

[6]陈岩.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6(2),第67页

诚信合规教育篇4

一、我校开展诚信教育的背景

1、当前社会诚信失落,社会上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现象较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少数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说谎等不诚信行为。

2、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并明确提出了公民道德十条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诚信品德必须从小培养,诚信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要认真抓紧抓好。

4、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明确进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要求。

5、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诚信提出具体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6、我们的思考:“诚信”是一切思想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基础,才能建立德育金字塔。

二、学校诚信教育的任务

一是学生以诚信养德。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促进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学会了解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取得平衡,并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确立健全的人格,最终学会做人。

二是教师诚信立教。教师要以“热情、关爱、公平、宽容”为执教思想基础,以“职业道德”为执教规范,为人师表,以诚立教,在诚信教育中形成科学,现代,文明的施教方法和态度。

三是学校诚信兴校。学校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加大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促进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益。

四是引导社会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这一论述赋予了学校引导社会诚信的重任。学校的诚信教育必须引导家庭诚信,家庭诚信影响社会诚信。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融相生,相应相扣,相互影响共成整体。最终实现社会诚信。

三、我校开展诚信教育的方法途径

1、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诚信教育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比如,学生中普通存在为了班级荣誉在评比中作假。出现这种情形如何对待?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决不能把这种行为看做愿望是好的便加以姑息,相反要严肃指出这是一种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不道德举动,引导学生以平常心看待评比,使评比真正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诚信教育内空是广泛的,如文明礼貌教育可以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遵纪守法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诚信守信、真诚待人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言行一致和学生负责教育可以增强责任意识而受人信赖和欢迎等。这些基本内容都可以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体现。

2、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中有很多进行诚信教育的相会,比如团员入团宣誓,我们可以让团员学生重温一次誓词,让学生懂得,誓词是诚信的最高表现,正式的誓词是用生命来维护的。誓词不能滥用,誓词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古今中绕誓词的诚信文化很多。都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材料。

3、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学生因为不同年龄,其心理特点和对教育的可接受性有所不同,我们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专门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辨论赛等活动形式,来营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必理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4、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及对家长、学生承诺等方式,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平时须做到:第一是平等诚心听真话。要鼓励学生讲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讲话,引导他们不讲大话,讲真话实话。二是情理交融讲真理,讲党的方针政策,不能言不由衷,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放进去,要有个人的创见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讲的是真心话。三是言行一致做真人。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师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榜样体会“真”的高尚、“假”的渺小。

5、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基石的诚信教育也不例外。各科教学,特别是文科教学应成为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语文历来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我们有意识地发掘,让学生接受已民族文化的熏陶,逐步使他们了解学校德育要求是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培养他们的民族道德情感。

诚信合规教育篇5

教师、专家、导师、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也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诚信规范,是国家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权威的规范科研行为的准则和法规,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约束诚信的具体科研规章。教育手段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技术、技巧、语言文字等都可作为科研诚信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运用。一是教育概念的方法。通过科研诚信、诚信意识、诚信规范、诚信素质、诚信习惯、诚信行为等概念的教学和认知,在概念上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二是教育命题的方法。科研诚信的命题,是对科研诚信现象的抽象,是以判断的形式表达的科研诚信经验事实,通过提出科研诚信的命题,为学习和讨论定调,深入展开。三是教育系统的方法。科研诚信也是一个系统,涉及许昌因素,通过系统分析、辩证分析,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内化为对象的理性具体。受教育者科研诚信品质,包括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习惯。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内心体验、践行习惯、慎独自律的过程。

二、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

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技术路线,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外在方法,是科研诚信教育从规划到考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环节。

一是规划环节。学校要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规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健全人格。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规划建设,设置课程,选编教材,规划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用规划来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规划应包括科研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节、教育环境、考核形式、师资队伍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科研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是讲授环节。科研诚信教育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有专人组织教学,聘请教师讲课,开设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讲演,建立教学制度,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讲课、讲演、讲座,口头进行诚信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家科研诚信典范事例,启发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批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学生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

三是讨论环节。讨论是学生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诚信理解问题、诚信热点问题、诚信疑难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课堂全体讨论、分组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很重要,组织者要提出讨论的主题,指出讨论的重点,提示讨论的思路,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防止讨论放任自流,要实现科研诚信讨论的有序化。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解决疑难问题。

四是实验环节。实验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情景环节。实验就是在思维中设想一种现实的科研诚信问题的情景,假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会引起科研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和诚信行为。实验环节,实际上是科研诚信的预期教育、预防教育、预测教育。通过这种途径,让对象在意识中首先打了预防针,有了防卫能力,可以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避免犯错误。

五是实习环节。实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案例实际研判和分析,进行案例警示教育,还可创新多种实习活动模式,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实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实践教育。通过实习途径,让对象在实际案情的自我研判、分析和教育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发展潜能,提高科研诚信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六是交流环节。交流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由传播环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座谈、个别谈话,不拘一格,畅所欲言。交流式进行诚信教育,可以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科研诚信教育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七是练习环节。练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养成环节。设计诚信作业和答卷,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检查,给予评价和指导。练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养成教育,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过思考、琢磨,逐步形成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观念,发展诚信品行。

八是读书指导环节。读书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学环节。布置阅读诚信教科书和有关科研诚信法规文件,让学生自学,并提出读书指导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诚信知识,增强诚信意识,恪守诚信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公正透明;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九是互动环节。互动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角色互换环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互换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教育心理要求。学生从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受教育者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教育,从而改进接受方式;教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教育者如何进行教育才被自己接受,从而改进教育方式。互换环节是科研诚信的体验教育。双方互相体验诚信观念、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使科研诚信教育教学相长。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争做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

十是考核环节。考核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检测环节。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试题、课外论文、调查报告。考核环节是科研诚信的效应教育。这一环节有着双重作用,既是科研诚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又是科研诚信行为的拷问。通过上述途径,培养学生“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的价值取向,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学术追求”,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

科研诚信教育涉及道德、制度和法律。因为“科研诚信问题包含个人道德、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科研诚信教育要在这三个层面着力,才能取得良效。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科研诚信教育在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研诚信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阶,也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科研诚信教育,能促使高校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弘扬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能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科研诚信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需要,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道德保障。

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科研诚信问题愈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劳动、爱国奉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加上个人自律不严等因素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教育,对于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避免滥用学术权力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遏制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诚信合规教育篇6

[关键词]诚信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高校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塑造学生道德人格的活动。长期以来,高校在道德教育中大多都是采用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参与地位,把道德教育的过程等同于道德规则传授的过程,因此很难取得实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也是如此。面对高校诚信缺失的严峻现实,如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助学贷款处境艰难等等,不能不使我们对高校诚信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转变道德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这种品行是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于一体的。道德认知是道德规范的学习,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认知是无法内化为道德行为的。然而,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教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学生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以注重行为表现为目的的诚信教育当然难以取得成效。

诚信是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诚信,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将难于形成。因此,诚信教育要始终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诚信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过程。以前,我们一般认为诚信认知程度高的人,通常能够守卫诚信这一做人的道德底线,而诚信认知程度低的人,常常会突破这一道德底线。因此,高校在诚信教育中,强调的是学生对诚信规则的接受与机械记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往往以卷面成绩为标准,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很少给予关注,误以为记住了诚信规则就会产生诚信行为。实际上,诚信规则先要内化为诚信情感,再通过诚信情感、诚信意志才能外化为诚信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是联系诚信规则、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和诚信行为的中介。实践中,种种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并最终影响诚信行为的产生。如果学生的诚实守信行为能不断得到肯定和以诚相待的回报,诚信情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诚信规则在实践中内化为诚信信念,诚信信念再外化为诚信行为。相反,如果学生诚实守信行为,换来的是欺骗与愚弄,就难以形成诚信信念,诚信教育就无法达到其目的。因此,我们要转变诚信教育观念,以诚信实践为基础,使诚信规则认知、诚信情感、诚信信念和诚信行为融为一体,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二、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接受式道德教育方法

高校道德教育面向的是正走向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大学生有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如果仍采取传统的灌输――接受式道德教育方法,必然影响诚信教育的成效。传统的灌输――接受式道德教育方法,大多是以教师传播、讲解道德规则为主,并列举一些似乎富有说服力的事例,以达到使学生接受并遵守道德规则的目的。大学生对这种德育教育模式非常熟悉,因为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也大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不管学生的年龄状况如何,也不分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用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以学生卷面成绩高低来评定学生品德的等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也没有学生的体验与反思,完全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热情与激情,教师也无法体验到学生的激情与进步,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道德教育的人性魅力,教育效果当然不理想。

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度时期。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清醒地意识到将来他们面临的竞争。因此,他们除了参加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外,也会积极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了解社会,有的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如利用周末时间做家教,寒暑假到公司做兼职等等。由于社会上大量存在各种诚信缺失现象,这些还未正式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肯定会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坑蒙拐骗的种种丑恶社会现象。其实校内同样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失信现象必然增加诚信教育的难度。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用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做诚实守信之人,这不但难以说服学生,相反学生还会认为老师在唱高调。学生先入为主地给道德教育课定了性,他们还会有兴趣学好这门课吗?道德教育课还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规范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价值的引导,一种行为的建构。

诚信教育就是以培养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为价值取向。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组织适合学生诚信品质成长的价值环境,激活其诚信需要,让其体验到需要满足之愉悦,使其对诚信有着热烈向往与执着追求。这就必须实现使诚信教育方法从教师传授式教育向学生体验式教育转变,从教师传授诚信规则向学生发现诚信规则转变。

三、诚信教育方法的新探索

为了实现高校诚信教育方法的转变,达到培养诚实守信大学生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试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具体设计和操作如下:

1.积极开展以诚信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我们必须立足于大学学科多、人才全、联系广的优势,除了邀请本校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教师主讲外,还要广泛邀请校外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和讲座。这些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条分缕析地阐述建立诚信社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的诚信状况及其诱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讲座要采取一对多的传统单向宣讲方式,更要有一对一的双向互动交流,让学生提问,主讲人释疑。每次听完报告或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座谈,结合报告与讲座中的理论与知识,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专题讲座,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社会在诚信问题上面临的严峻形势,促使他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在培育诚信道德、营造诚信社会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召开有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参加的以诚信为主题的座谈会。我们都知道,年轻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渴望成功,往往把成功人士作为偶像来追求。成功人士在人生道路上肯定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他们的这些人生经历,对还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邀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来校,与学生一起参加以诚信为主题的座谈会,使学生可以直接与这些成功人士及各界精英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座谈交流会上,这些成功人士可以用亲身经历的种种事例,来讲述成功道路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诚信规则的重要性,告诫大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不要违背诚信规则,否则一旦失去诚信,将会付出沉重代价,不仅可能失去别人甚至亲人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在社会上也将无立足之地,做任何事情都将寸步难行,最后当然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追求。以这些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作为活生生的教材,比教师的灌输与说教有着难以比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大学生提高诚信感知能力,增强规则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组织学生开展以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为主题的讨论会、辩论会和演讲赛。高校教学方法要适应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大学生受过多年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他们希望在课堂上、生活中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采用讨论会、辩论赛和演讲赛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的。课堂的组织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组织讨论课,课堂秩序会更好,但学生迫于权威,可能不会把自己真实的观点表达出来,甚至有的学生会为了迎合教师而说一些空话套话,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轻松自如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习惯。学生组织讨论课,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但如果掌握不好或能力不能服众,可能就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讨论无法继续。因此,教师在此类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课堂秩序,也要注意课堂气氛。组织成功的讨论课、辩论会和演讲赛,给不同学生、不同观点予交锋的场所,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张扬个性,在各自观点的剧烈碰撞中,自我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诚信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4.组织学生参加以诚信为主题的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传统的诚信教育往往限制在狭小的课堂教学空间,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无视学生身心体验和道德情感,难以达到培养、造就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恰恰能够弥补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社会调查要围绕明确的主题展开。教师应该根据调查对象引导学生确定调查主题和调查方法。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诚信规则的必要性,体验到诚实守信的愉悦感,实现从诚信认知的积累向诚信情感、诚信信念的跨越,成为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和谐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诚信合规教育篇7

【关键词】诚信教育反思

“诚信”即“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道德原则和行为原则,也是中国人一直尊奉的立身治国之本。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瑕疵。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已经对青少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在此背景下,重塑诚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全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既有赖于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众对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也有赖于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教育。

1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学区内教育资源,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

教育本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可是,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甚至以智代德现象。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要解决这一难题,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考评学校时引导德育为先。其次,还要从制度上、政策上、经费上保障学区内所有学校都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求优势学校利用在管理和师资队伍以及教育设施等硬件上的优势,与相对弱势学校建立手拉手互助关系,发挥优势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推动了城乡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这将为所有学校有效开展包括诚信在内的德育提供前提条件。

2学校要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让教育者带头起到诚信示范作用,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学校的诚信教育要收到实效,要求校园内教育管理人员用实际行动打造一个诚信的校园。首先,学校领导要遵循陶行知的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杜绝教育中的弄虚作假,同时要建立校内监督机制;要对教师组织培训,定期学习,熟悉掌握“诚信”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其次,“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老师,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学校教师应该带头讲诚信,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做诚信的表率。

3学校诚信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

首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诚信冲突的情境。教育者可以把诚信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以学生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以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其次学校要创建真实的道德情境,如校内考试设立无人监考考场等,以促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真实生成。

其次,诚信教育要遵循德育长期反复内化规律。道德发展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诚信发展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需要多次反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德育应以日常规范为切入口,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浸润与持久养成。学校诚信教育要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拾金不昧,明礼守纪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日常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诚信教育资源,而且这种日常生活的浸润才是诚信品质真正内化的途径,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这一宝贵资源。

4学校要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诚信合规教育篇8

论文摘要: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中,学校应该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般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从而奠定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基础。

3.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学风是校风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环境和学习规章制度。

4.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

第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唯实”教育。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诚信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诚是立身的“奠基石”,信是做人的“身份证”。

第二,大学生择业中的“抵假”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大学生择业中的契约意识教育。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以契约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就业关系,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准则。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诚信品德都不具备,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对公民道德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青年大学生即将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可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入世后,我们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履行我们所作出的承诺。因此,入世本身即是我们面向世界实践诚信原则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我们诚信状况的一个考验。为了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培养国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观念必要而紧迫。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更应结合该组织的有关规则,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作为将来实践这些规则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诚信素质。

因此,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努力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诚信合规教育篇9

[关键词]诚信;社会法律性质;诚信教育

[作者简介]陈凡,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Cao-0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205―04

面对社会诚信缺失的严峻形势,高校普遍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诚信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还是不少,诚信危机依然存在,如此情形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思考。本文认为,诚信教育之所以重要,是由诚信的社会法律性质和高校的社会职能、法律责任决定的。诚信教育成效不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诚信教育中不诚信或不够诚信。为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诚信教育是立校之本的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诚信教育中的问题,以诚信精神言行一致地贯彻实施诚信教育,扎扎实实地打造“诚信”品牌。

一、诚信是为人之本、社会之本、法律之本

本文之所谓“本”,是“事物的根源、根基、根本”的意思。

诚信乃为人之本――此既为古训,亦是今说,堪称至理名言。其原由可有多种解读,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诚信是道德的基础、社会的必需。我们知道,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影响人们思想、调整人们行为的一个庞大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基本行为规范体系。“诚信”即诚实信用或诚实守信,是道德体系的内容之一。“诚”即诚实、真诚、忠诚,要求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即表里如一,如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勿自欺,勿欺人”;“信”即真实和信守诺言,要求讲信用、守信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诚实和守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形态和阶级人群中,有不同内容的道德,特别是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内容,更是有鲜明的、本质的区别。然而无论道德的内容如何发展变化,其中的诚信要求却是始终如一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在道德教化中尤其强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资本主义社会也讲诚实信用,并在民法等法律中将其确定为法律原则。社会主义道德更是彰显“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将诚信作为道德基础。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

诚信乃为人之本的实质是诚信乃社会之本。诚信虽然着眼于个人(自然人),但本质是社会需要诚信,正常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以诚信来维系――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珍贵的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成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构成社会,更无发展人类社会可言。因此,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多元主体(人)共存并发生一定交往关系的社会。共存、交往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包容,而不是排挤和敌对;但真正的、持久的包容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这就要求单个的主体诚信,从而构成整体的社会诚信。如果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猜疑,不仅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和谐社会无从谈起,还会引发主体间冲突不断、纷争甚至杀戮,致使主体无法生存,社会走向崩溃。同理,由自然人组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医院、学校、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等,既是社会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的主体,它们同样应以诚信为本,故当今有“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的提法。毫无疑问,诚信为本普遍适用于包括个人和社会组织在内的整个社会,即诚信是社会之本。

诚信为本渊源于远古的道德,到了现代法治社会,诚信已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因为法律必须服务于社会,既然社会以诚信为本,则法律也必须以诚信为本。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在民法这个确认和规范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主体――私法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的基本法中,“诚信原则”是“帝皇原则”(条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利益交往、交易中各方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由,但必须遵循诚信原则,否则将构成欺诈,导致合同(协议)无效或可撤销;具备法定情形将构成诈骗类的犯罪。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首要职责是依法行政,否则将失信于国家和人民,并构成法律责任。法官以“忠于法律”为誓言,如枉法裁判是背弃诚信的自食其言。显然,从法律意义上说,诚信是公法主体和私法主体的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法治”和“诚信”紧密联系、互为内容,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维系和保护着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目前,诚信更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总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立校之本

“诚信为本”对于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具有特殊意义,并且直接导出“诚信教育是高校立校之本”的命题。这是由高校的性质、职能及其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一)实施诚信教育是高校的基本职能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高校自身以“诚信为本”自不待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教育机构,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主要行为是实施对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之人才。既然社会以诚信为本,则高校所培养的人要立足并有益于社会,必须具备诚信的素质,为此必须实施诚信教育,并以实践检验其成效。作为育人之地,道德教育历来被置于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是旗帜鲜明地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并以宪法、法律规定之。作为道德基础的“诚信”教育逾显突出。中共中央中发[2004]16号文就明确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可见,诚信教育是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实施诚信教育是高校的本职工作。

(二)实施诚信教育是高校的法定职责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二者相结合即“德法并治”,亦已成为

“治国”以及管理、治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方略。而这在我国高教领域具有特殊意义和特别形式,突出地表现为国家基于对高校教育职能、功能的要求而作出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关于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等“教书育人”方面的相关制度和规则。我国《宪法》第24条就明文规定了执政党和国家的社会政治观念和对国民思想政治的基本内容和方向,为我国教育立法的政治、道德导向提供了宪法依据。高教法制与道德的关系除具有道德与法的一般辩证关系的共性外,在我国更具有它自身的特性,具体表现就是二者的联系、结合更为紧密。法律旗帜鲜明地规定德育是高教的方针、原则、职责,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总体上的教育制度到对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的规范和要求等等,可谓一而贯之强烈地反映出高教德育法定性的特征。如上所述,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人际关系的核心,则“诚信教育是高校的法定职责”的判断,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培养恪守诚信的学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诚信既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即诚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影响着一个国家、单位乃至个人的竞争力。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最终是以社会需求来定位、定向、定质、定量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社会呼唤诚信”的声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个人和社会的诚信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在诚信毫无疑问地成为社会对人才素质基本要求的形势下,离开诚信教育,学校将因其所培养的学生不能经受社会考验而最终难以生存。大学生毕业后出到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诚信:择业时,诚信是录用单位必然要考察的内容;就业后,对工作、对同事缺乏诚信的人难有立足之地;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人为他人所不齿,重者还会构成违法犯罪;等等。如果某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多有较严重的诚信问题,学校的声誉必受从招生到推荐就业的恶性循环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诚信教育及其效果决定的。

三、以诚信精神实施诚信教育。打造诚信品牌

客观地说,高校诚信教育的宣传是热烈的,实践是普遍的,研究是活跃的,但效果却是不容乐观的。其原因固然复杂,但根本原因是在诚信教育中不诚信或不够诚信。诚信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教育者能否自觉地以诚信精神来实施诚信教育。针对现实情况,应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以诚信精神正确看待诚信教育中的问题和原因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要求我们尊重事实,探寻事物的原因和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就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而言,实事求是的精神与诚信中的“真实”和“勿自欺,勿欺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或相通的。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分析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尤其是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是诚信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诚信教育取得实效的首要一环。

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从外在看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学生)遵守纪律、规章、法律法规的情况。应该说,这方面的情况总体上还是有成效的,说明诚信教育把握着主流和大局。但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堪忧的问题,如学生考试作弊、旷课逃课、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骗领助学贷款、殴打他人、偷盗欺诈(诈骗)、异往失范(失控),极少数学校甚至出现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在公共场所、教室课桌上书写侮辱、诽谤、咒骂老师和学校的现象,个别的还公开反对现行制度等等,说明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客观方面是环境不佳,即高校德育受到社会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主观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一是认识不深,贯彻不力。即对上述之“诚信教育乃立校之本”缺乏规律性、必要性的认识,往往只是将诚信教育作为一般的教育、教学或管理任务对待,遇到困难或干扰时就产生畏难情绪,随意放弃。二是处事不公,导向不明。像诚信这样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经过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和必需的,对其“知”与“行”本不应有什么疑问,高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并以实际行动予以彰显。可是在实践中却明显地存在着评判是非偏离正确导向、处理事情违背公道正义的情况,使得“正确导向”模糊不清、备受质疑。三是作风不实,自欺欺人。诚信的本质要求是真实。然而弄虚作假、捏造事实、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客观上成为对诚信教育的讽刺、背弃和践踏。四是力量不足。诚信教育实质上是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组织各部门并广泛地发动广大教师、干部参加,形成共识与合力,齐抓共管,并在实施诚信教育中提高教育者的诚信意识与自觉。实践中这种局面在不少高校并未形成。

(二)科学务实。以诚信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实施诚信教育

1.明确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以此作为正确导向和评价标准。一般社会意义上的“诚信”内容十分广泛,高校的诚信教育难以面面俱到,应该重点抓基本内容的教育,大体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诚信为本的原理;(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思想政治上的要求;(3)基本的社会公德;(4)法律基础知识;(5)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本校的规章制度。

2.全校上下一盘棋,齐努力,共建诚信、和谐校园。诚信与和谐都体现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信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基础,离开诚信无和谐可言。为此,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循诚信原则,做诚信的楷模。这是高校诚信教育成败的关键。不讲诚信的领导不可能是好领导,以“工作方法、技巧”规避诚信的领导只能是玩弄小聪明和权术的、不懂得尊重下属和群众的水平低劣的领导。实践经验表明,高校领导在诚信教育中尤须把握好正确导向,坚持原则,弘扬正气,旗帜鲜明地支持公道正义,以“诚”待人,以“信”服人;坚决反对背弃原则、言行不一的行为;以自己的“诚信”行为、形象感召和动员、组织全体教育工作者参加诚信教育;经常性地检查督促诚信教育的落实情况,及时纠偏、总结。二是教师、干部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师德作为自己的庄严承诺和诚信内容,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履行诚信职责。三是在学生中建立诚信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宣传、管理、评议、奖惩等。四是建立科学的监督、检查、评价实施诚信教育及其效果的机制,实事求是地评价成果、处理问题。

3.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课堂,进考场。

4.强调自觉自律。诚信需要监督、检验、评判,但是否诚信自己最清楚,因此要“从我做起”,自觉自律。

诚信合规教育篇10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通识教育;观念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15-02

前言

大学诚信教育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既要进行观念上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要通过法规制度来约束监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一、诚信观念教育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和外国诚信观念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除了专业课以外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修养的课程来完成。虽然都有这些课程,但是中国和外国的课程设置却是不同的。中国的观念诚信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通识教育为主,而国外的观念诚信教育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重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诚信教育也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度充分认识诚信的内涵,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

2.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肇始于美国哈弗大学1945年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但事实上有关“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六艺”教育。但实际上,在中国现在通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涉及的比较少,课程设计专业性很强,具有就业倾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隔离,各门学科联系不紧密,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衡量实际的操作与目的之间的脱节。而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工业化时期人才专业性太强,这限制了人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为了获得全面发展,有必要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以培养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此外,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科不细,注重知识化,知识量大,课时任务难以完成。相反,美国的科目分支多,课程体系化,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多于填塞式学习,把知识贯穿于课程之中,学习方式较轻松。

二、诚信操作教育机制

中国和外国的诚信教育操作机制都包括诚信教育管理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惩罚机制和评价机制。但中国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还没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1.中国诚信操作教育机制。中国高校对学生诚信的约束和监督主要体现在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两个方面。中国在进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和四六级考试时都要求参加考试的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这对大学生的考试行为作出了诚信承诺,使大学生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学位论文在答辩前要做原创性和真实性的说明,这种声明是一种学术诚信教育,是对原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尊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速成的东西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同时使这个“速成社会”中的人也越来越浮躁,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才能得到的东西被“速成”所代替,更甚至渗透到文化领域。人们为了追求名誉和金钱,铤而走险窃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导致学术诚信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要在高校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培养个人的诚信道德,减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在对学生诚信行为进行约束的同时,也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当前中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奖惩制度的作用是微乎其微,因为自古对于道德上的行为我们以教化为主,重在克己和自我反省,所以对于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以资鼓励,而对于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也只是通报批评,视情节斟酌。这就使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出现很大的反差,诚信态度端正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影响,诚信教育也只是响应口号,流于形式。在这一点上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找出适当措施,真正使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运转起来。

大学生的诚信评价对于诚信教育的效果是一种检验。中国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一般是自上而下由教师进行评定和审核,或者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同学互相监督这是一种很好的约束,但要客观的评价,翔实的调查,并且真正以提高自我的诚信道德水平为目的。

2.国外诚信操作教育机制——以美国大学为例。美国大学诚信教育最典型的是“荣誉制度”,也即是“诚信制度”。“诚信制度”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最先实施的,建立“诚信制度”,使每个学生生活在一个信任和被信任的团体中,是学校创始人——曾任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最大的梦想之一。 “诚信制度”以学生自主管理和执行为主,目的是使学生明白诚信行为是一种荣誉,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诚信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诚信制度,这样,既能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美国大学的诚信制度是建立在诚信准则的基础上,而诚信准则又是建立在个人诚信的基础上。

美国大学的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术诚信教育,因为诚信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道德素质,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在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美国大学诚信教育的管理机制、约束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评价机制是一个整体,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类似法院的校园诉讼程序。在程序过程中,各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将对诚信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审判。美国大学“诚信制度”的实施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报告、调查、审判和最终审判,每一个合理有效的阶段都为整个过程及时地作出了贡献。在报告阶段,学生将怀疑的诚信行为报告给诚信委员会,诚信委员会将审判呈上的诚信行为报告;接着由成立的调查组进行收集信息,取证调查,确定不诚信行为是否成立;然后进入审判阶段,调查组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指控,并对其进行判定;如果被指控的学生在有效期内进行上诉,并能够提供有利证据,审判长可命令诚信委员会进行重新评判;最后如果被审判为不诚信行为,那么被指控的学生将接受留校考查、暂时休学、休学、永久开除等视情节严重程度的惩罚,并且在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中,将永久保留这种评定。在美国,个人诚信档案出现问题,将会永久影响以后的社会生活。在每一个实施阶段,被指控的学生都可以提起申诉,这也体现了美国诚信教育的人性化和规范化。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约束和监督学术诚信行为。

三、中国诚信教育机制和国外诚信教育机制的比较

1.包含的内容。中国诚信教育机制和国外诚信教育机制都包括观念的教育机制和实际操作机制,在观念机制中都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同的是中国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更注重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外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看待,认为人应该具有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他们把人文教育作为诚信观念教育的一部分,不是纯知识的灌输,而把知识和具体课程相联系,方式灵活。

2.机制运行。中国的诚信教育操作机制和国外操作机制都包含管理机制、约束监督机制、激励惩罚机制和评价机制,都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不同的是,中国在机制运行中是相互分离的,各自都不会形成约束,管理不系统,涉及领域也十分狭隘,几乎就是运用于考试中;国外整个操作机制相对严密些,各个环节相互紧扣,上一环节的结果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诚信制度不仅体现在考试时,对以后的信用生活都能产生影响。

3.管理方式。中国高校诚信教育和国外高校诚信教育都是国家和政府支持的国民教育政策,但是中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鉴定是否违反规定,而国外对于违规现象法律有明确规定,并且有诚信管理机构来履行职责;中国的诚信评价指标并不明确,其原因是对于学生的诚信职责没有明确,评价指标也是模糊不清;国外的诚信评价指标相对明确,并且量化,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4.影响因素。中国诚信教育机制的作用发挥主要是由内因决定,自古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都是以内省为主,通过模范形象和模范行为来感化自我,这也是受中国内敛的传统文化所影响;而国外诚信教育机制的作用主要靠外力,国外非常重视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生活中的点滴行为都要形成一种法律链条,使行为规范化,而这主要受西方文化中契约精神的影响。

结语

通过与国外诚信教育机制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应该汲取经验,找出中国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制度,完善机制运行方式,明确诚信评价指标,约束并惩罚不诚信行为,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崔延强.中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2-182.

[2]徐辉,季诚均.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8).

[3]刘拓,等.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4]金维才,夏琍.弗吉尼亚大学“荣誉制度”探微[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5]赵奕.中美大学学术诚信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5).

[6]马玉超.美国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