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十篇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十篇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20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1

【关键词】智慧校园;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21-04

【作者简介】李国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网络应用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技术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新兴观点与视角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层面与类别,更应该做好智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6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并随文公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5)》,职业学校的“智慧时代”即将来到,如何做好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我们距离智慧校园还有多远?

一、智慧校园是什么?

智慧校园到底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智慧校园的定义中,当前国内有以下几种相对权威的说法。

一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智慧校园”。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二是基于物联网管理的“智慧校园”。南京邮电大学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即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在学校中实现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身份识别、图书管理、校园一卡通、校内各类信息系统集成等,从而实现为校园管理提供“智慧化”服务。

三是在《江苏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中给出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定义: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招生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软件服务。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工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实现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务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智慧校园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搭建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领域,实现这些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基于此,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校师生和校园资源交互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二、智慧校园应该具备哪些指标?

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国家、省教育部门结合教育类别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尽管针对不同的对象,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整体分析,可以称为“一二二”体系,即一个核心――师生发展;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一)一个核心:体现智慧校园水平的师生发展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要体现出“人要智慧、物要智能”的特征,其核心是学校师生教育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能力指标。

校长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与能力: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引领与组织、个人影响力。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应该同时达到以上几方面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实施能力。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先进理念,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专i发展;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对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能正确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整理和应用数字化资源,改进学习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

1.支撑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

搭建好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至关重要,单个平台的好坏决定着应用的程度,平台融合是智慧校园整体水平的关键,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软件服务平台的融合统一,要具有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标准、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统一服务功能。二是教学与科研服务,要具有教学、实习实训服务等信息化管理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空间支持,提供网络教学与培训服务;具备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与互动的信息化管理功能;提供教科研协同服务,具备对教科研项目从立项申报到项目验收各个环节的管理功能。三是校企合作服务,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具有校企合作信息、校企合作项目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毕业生跟踪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四是办公与生活服务,即能提供办公自动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公文流转、信息、用印管理、会议管理、请假与销假等常规行政办公服务。五是财务和资产管理服务,能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并能够根据财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同时建设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资产采购、管理等信息化服务。

2.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及教学资源。

建立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以及建设适应学校专业发展、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是支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主体,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最难的环节,它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需要持久的耐力,是教学中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要结合学校需求、管理平台功能、教学内容的范畴等情况建立“适用+实用”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要具有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的数字场馆资源、文化展示场所,满足实验、实习及实训的仿真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课程资源。更要建立校本资源库,并与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连接,实现校际共享。

(三)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1.智慧校园顺畅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要将校园网络、物联网、通信网络有效融合与统一,达到“一个中心、多网融合”的建设目标。

数据中心:建设全面覆盖学校所有核心机房(数据中心)、汇聚层机房、重点和非重点接入层设备间,支持监控运维网对外通讯,独立自供电运行,集动力、环境、视频、设备、安防、消防综合监测、调控、监视软硬件平台于一体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机房远程运维管理系统。

校园网络:建设三层架构、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管理便捷的校园基础网络,网络带宽达到万兆,出口带宽达到2000m以上,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运行稳定。

物联网:配备物联网管理系统,能够集中管理分布于校园各处的基于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并可对这些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基本实现智能控电、智能控水、智能路灯控制等,并在实习实训场所实现物联网的基本应用。

数字通讯网:基于学校基础网络,建设数字化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系统(校园电视台)、数字会议系统和数字宣传系统。

校园安全网:建设平安校园,配备智能安防管理系统,节点全面覆盖校园,以校园网为传输平台,配套子系统联网运行,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电子监考、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紧急广播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2.合理有力的智慧校园组织制度保障。

智慧校园的工作推进与实施离不开“两个一”,即一支由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工作专家队伍,一套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

机构队伍:建设由一把手校长牵头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工作常态化;建设由高校、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专职信息化工作机构成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团队;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层机构,有专职维护管理人员,各级队伍结构合理。

组织制度体系:做好经过科学论证的智慧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制订分年度、分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智慧校园应用绩效考评制度。

三、我们的现状――在路上

(一)信息化教育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省市、地方、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而智慧校园也是近几年来刚刚起步的一个项目,所以把智慧校园建设定性为“在路上”是比较恰当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分别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三类教育将要达到的信息化程度。在信息化方面,基础教育主要存在着数字鸿沟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方面有所欠缺,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最为薄弱。这就是当前我们各级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现状。

(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差距

对照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要想达到“智慧”的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多大的差距?这里以职业教育槔,从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分析。

职业教育的现状:多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更多地关注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是由原来的中专、大专转型而来,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信息化程度不高。从另一个角度讲,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职业教育灵活性等特点,职业教育信息化更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距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资金短缺是当前职业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职业学校在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方面有较大的缺口,而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施要求标准较高,尤其是核心设备与多网融合方面更为欠缺,也就是说,实现信息化的“路”没有铺好。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统一与规范。201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是推进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与一部分教学资源课程,各个省市、地方也进行了类似项目的建设,比如凤凰创壹软件、超星泛雅平台等,但由于平台设计不统一,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与使用不便。同时,数字资源的应用推广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进。“建而不用”“重建设而轻应用”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严重问题,需要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

服务平台建设与融合度不够。一个是适用于职业学校的软件平台不多,可能是市场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个是职业学校的信息孤岛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接下来的主要发展任务。

应用能力与水平需要培养与培训。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习惯方面需要培养,要有充分的机制保障,在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上要集中组织培训与学习。

组织机构与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配备不足也是影响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智慧校园的实施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实施、推广。

四、如何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差距,目标是什么?如何做?(what-How)

(一)what――智慧校园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找准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一个具有“智慧”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建设智慧校园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

智慧的环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捕捉校园中人、财、物管理和产、学、研业务过程的信息和服务;优化的管理――将智慧校园中的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决策――利用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资源的共享――通过智慧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鞯莺托畔⒎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How――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如何弥补差距?

第一,完善智慧校园基础硬件平台,根据需要扩充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满足智慧校园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方面的硬件设备投入。

第二,继续完善应用服务融合。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和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校企合作平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综合校情分析平台,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平台,实习实训设备、单位、项目库及知识库综合管理的应用平台,物业、修缮、饮食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平台等融合应用,形成基于学校现状的大数据,为数据挖掘做好充足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业务系统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各应用服务与学校日常管理的融合。

第三,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建设与平台的应用。在数字场馆资源建设、仿真实训实习资源建设、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与学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实验实训资源、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选修课程资源的建设。

第四,强化智慧校园保障机制。完善智慧校园专职管理机构的职能,配备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对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经费保障与投入、智慧校园建设规划、运维资金保障、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第五,加强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研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系统研究、深入调研,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平台,在智慧校园的相关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其智能感知、移动应用等“智慧”特征。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2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222-02

1大数据对高校智慧校园的影响

1.1智慧校园的建设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几个阶段。智慧校园已经突破了传统校园的物理环境,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智能感知等等技术,建立集教学、科研、管理、各类服务等应用为一体的物理及数字教育环境[1]。智慧校园通过信息技术把高校物理环境与数字虚拟空间衔接起来,智能感知师生的学习、工作的特征及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学习的环境,更加人性化、舒适便利的生活服务环境。

1.2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

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挖掘、存储以及处理等过程,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云数据库技术、内存数据库以及数据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中的各方面的应用将使其管理服务推上更高的台阶。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比如管理信息、各类服务信息、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学生信息等数据,数据繁多、类型复杂[2]。通过对这些数据搜集、分析,可转化为高校管理与服务可利用资源,将对智慧校园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探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要考虑的是要以高校的各需求为出发点,要有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理念、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数据的共享,为用户随时提供高效率、一站式、个性化的校园智慧服务,从各方面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水平,帮助高校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深化高校信息化进程。有以下几点内容:

(1)建立创新型、智慧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也冲击着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可以预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课堂教学的融合来培养创新性、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必将逐步成为主流。(2)建立创新型、智慧型科学研究机制。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校园将能够在高校科研例如课题申报、科学研究、项目结题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建立创新型、智慧型的管理服务机制。管理系统是校园的中枢神经,智慧校园基于大数据及相关技术,通过对校园系统内各类数据信息的高效管理以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办公系统的集成,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学生管理信息、硬件设备、校园建筑设施、安全管理、信息化生活服务平台等全面创新智慧化管理[3]。

3智慧校园设计

3.1智慧校园建设设计思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要综合的统一管理平台、一站式的服务需求、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等,涉及的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Soa等技术。利用云计算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统一集成共享平台,将物联网和各类应用系统平台整合起来,实现学校信息服务、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及各类设施的整合。

3.2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构架

为了实现校园的物理环境与数字空间的融合,高校智慧校园体系应该由智能感知层、网络通信层、大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及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系统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等组成,如图1所示[4]。

3.2.1感知层

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类应用系统,随时收集各类数据,全面感知如师生活动情况、仪器设备运行情况等,为智慧校园提供采集各类数据的物质基础。

3.2.2网络层

综合采用有线级无线网络技术,及时传输各种数据,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实时接入、互联互通、随需随意的应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宽带泛在的网络基础。

3.2.3数据层

大数据层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内容,负责对收集到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包括信息收集与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的存储与计算的物理平台及数据分析处理的应用支撑平台,是连接和汇集智慧校园各类信息的枢纽,为智慧校园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

3.2.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提供个性化服务、智能决策服务等。如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应用,各种应用系统深度融合,建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环境,更好的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应用服务。

3.2.5服务层

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各类服务进行融合,用户只需通过校园门户,就可以完成各种信息服务功能,通过这种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模式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助于监控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能力。

3.2.6保障体系

包括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系统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规定了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等过程的标准和规范,规范了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为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奠定了基础。智慧校园中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四个方面。通过系统支撑保障体系为智慧校园安全、高效的运行保驾护航。

4关键技术简介

4.1大数据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智慧校园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可感知设备和信息系统采集海量的活动过程与状态数据,并针对采集的海量数据分析而掌握事物的规律,开展智慧应用[5]。

4.2云计算

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云计算这种结合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计算的强大综合计算方式,只有采用开放、整合、协同的信息化架构和可动态配置资源、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的云计算模式,才能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4.3物联网

通过对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有线网络、移动互联等通信技术的融合,把传感器、控制器、各类设备、人和物等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联系到一起,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为智慧校园提供了物理基础。

4.4移动互联

主要包括自组织网、4G、wifi等接入技术,可以有效突破高校校园中网络接入时受到的有线网络的限制,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的“开放化”特征。

4.5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一种社会化或具有社会性特征的网络服务,是方便人际交往的网络服务手段,社交网络的发展也是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社交网络有着开放性强、成本低等特点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接受并推进其快速发展。

5结语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大数据技术对智慧高校校园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极大的便捷。当前,部分高校的智慧校园基本实现了大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分析辅助决策、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具智慧性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相信未来大数据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定会让高校校园更加“智慧”。

参考文献

[1]王元卓,斩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06):05-07.

[2]姜楠.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5):25-26.

[3]钔,刘彦宏.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7):09.

[4]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56-57.

[5]王B.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5,(05):98.

收稿日期:2016-08-01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3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智慧校园理念在数字校园以及网络校园的发展实践基础上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本文从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环境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入手,简要分析智慧校园的组成结构以及典型模块,结合已有智慧校园的应用示例效果,对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理念的进一步建设趋势进行阐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应用效果策略研究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将高校教育功能推向了网络校园、数字校园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实践过程已经取得一些成绩,而智慧校园则是继数字校园建设后的又一阶段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在网络校园以及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网络校园、数字校园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分析,寻求可行途径解决网络校园及数字校园在应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不断优化校园教育信息化配置,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现代化的学习生活氛围。

1高校智慧校园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于现代信息化技术与高效校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随着云理念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一代网络技术俨然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引擎。现阶段我国智慧校园建设仍旧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需要各界人士加大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努力程度,实现高效能、低成本、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为高校师生提供智慧服务的校园环境。

1.1智慧校园的提出环境

进入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掀起了信息化升级的浪潮,对于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而言,其所需要达到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系列理念的提出,推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演化进程,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介,其势必会加入智慧化转型大军,借助先进相关技术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其建议宗旨在于创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便利舒适的校园生活。也就是说,智慧校园概念自诞生以来,便伴随着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等特征。浙江大学提出智慧校园建设意见后,便引起了教育领域众多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在不断的探索与研讨过程中,人们在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上达成了共识。智慧校园理念中包含三个核心特征:

(1)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旨在为高校环境中的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全面的、智能感十足的、综合的信息服务品台氛围,并根据师生及校务相关的不同角色、诉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撑为融入高校的各个服务领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技术,其技术目标在于实现校务相关的互联以及即时写作;

(3)智慧校园的建设主体在于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校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有效结合,为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提供一个可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其与高校相关角色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内涵与智慧地球理念如出一辙,其与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有着密切关联,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也是将物联网技术与校园应用进一步融合,借助物联网技术连接高校局域网中的各类型物件。

关于智慧校园在实际应用中的概念解析,不同应用目的的组织或企业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企业认为智慧校园与特定的产品之间有着捆绑关系,有些企业则认为智慧校园的主要载体是运营商的相关产品。但从高校角度看,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智慧校园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数字校园的发展版。从这一理解方式看,智慧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具有统一性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校务相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2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十二五”以来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比例有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将革新眼光放在信息化特色与教育环境的结合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在众多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兴建的新校区配置中,不乏一些具有典型现代社会信息化特色的教育资源,完成了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的转型雏形。这也为智慧型校园建设奠定了背景基础。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在于培养集合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的综合人才,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方式提升学生培养的多元化转型力度。

网络校园建设阶段回顾:从技术层面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校园阶段将原有校园网进行双栈式网络升级,实行ipv4与ipv6并存的校园局域网环境。引进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技术,为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连接所有校园内教学楼、支持多种数据终端访问校内资源的技术途径。在网络校园建设阶段,应用重点在于高校门户站点、校内邮件系统、职能部门管理信息系统互通、视听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共享、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查阅、网络办公等网络技术支持的项目建设。虽然在网络化高校校园建设阶段,师生们体会到网路化学习环境的优势,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网络校园阶段存在着信息门户与身份认证方面有效的统一手段。

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回顾:数字校园理念出现于网络校园实践之后,其在网络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壮大信息化校园为核心目标,进一步整合了网络校园miS系统、实现身份认证与信息系统的统一。可以说,数字校园建设阶段的应用重点在于校园内网络相关资源的统一化建设,从校园基础数据库、校园数据交换系统、校园信息门户站点到校园管理信息平台登录的身份认证,都实现了网络化校园阶段并未出现的统一化转变。从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方面看,数字校园将校园一卡通以及包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计划系统引入建设体系中,创建了数字图书馆、网络视听课程以及网络协同工作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方便了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及学习。

智慧校园构建设想概况:智慧校园的发展依托于已经有明显成效的数字校园实践成果,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兴模式。目前,智慧校园的应用尚处于构建阶段,其将尝试以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物联网、移动网等多类型网络进行融合,并以此为基础,采用近年来兴起且势头正猛的云计算技术,配合应用层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框架技术等高端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在于实现高校校园环境内的物物之间、物人之间、人人之间的感知互通、互联,从而改变传统静态状态中的校园管理模式,实现高校教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动态管理,并通过一系列高端技术作为保障手段,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的精细化程度。智慧校园目前在我国南方多所高校有所应用,例如,浙江大学将智慧校园建设的范围确立在平安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生态校园建设、科学校园建设等项目上;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首次提出“智慧泛在课堂”的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将图书馆电子教参资源融入学校教务系统之中,方便师生在教学课程信息与教参资源之间的即时互通操作。

2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架构介绍

结合智慧校园的概念解析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整合成果,按照鲁东明在《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文中的观点,将智慧校园的定义所蕴含的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基础网络、公共支撑、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应用服务、用户访问等六个环节,具体的结构展示图如图1所示。

按照顺序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结构中的典型主要模块的具体细节做如下分析:

(1)基础网络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据通信、语音通信、电视传输。基础网络环节所依托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超高速局域网技术,利用有线网络以及无线网络的相关计算机技术,构建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平台,可支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语言、媒体等多类型、大规模的数据之间的传输与共享,并支持校园一卡通的数据传输。前文提到的平安校园的视频流传输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结构中的基础网络环节实现。而电视传输的主要对象则是数字化有线电视和校本电视,语音通信则是依托电信建设,实现有线电话以及近年来兴起的4G移动通信等。

(2)公共支撑环节主要包括多业务融合的高性能复合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机房环境、校内楼宇集合的智能大楼以及智能场馆、协同感知相关设施等。

数据资源缓解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办学资源库、图书文献库、物资环境数据库、人文环境数据库五类。其中,基础数据库包括教务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务资产设备管理、高校体育运动管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校园卡管理等。而办学资源库包含高校教学及辅助用场地、高校办公行政用房及场地、高校学生宿舍、高校学生食堂等数据库以及高校教育科研仪器资产数据库等。图书文献库主要指的是数字图书文献、学报校刊数据库等。物资环境数据库包含高校校园建设规划、高校校园卫生、高校校园绿化、高校校园景观等。人文环境数据库则主要包含高校校容校貌、高校班级风范、校规校纪、高校环境下的师生礼仪和人际关系等。

(3)共享服务环节包含六个模块: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公共通讯系统、校园卡系统、平安校园监控系统、应用服务层、用户访问层。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统一身份认证环节,其支持用户、权限管理以及应用服务注册等功能,保障平台使用的每一个用户均具有一个唯一的电子身份。统一化的身份认证也是智慧校园区别于网络校园的重要指标。

3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示例展示

高效智能校园建设在一些地区的高校应用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们欣慰的,针对其中几项较为典型的应用及其效果,笔者将作如下分析:手机开门:鹰潭某学院施行了凭借手机扫描门禁读卡器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在校园生活的便利。手机考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用手机进行考勤可以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点名上,缺勤与出勤的确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少的占用课程时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校园一卡通:作为网络校园、数字校园的产物,在智慧校园中的校园一卡通相对于此前有更进一步的升级,不仅结合了多类型计算机高端网络技术,更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网络校园以及数字校园建设中所缺少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高校校务数据管理的集成和共享。

4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智慧校园建设的应用成果展示了其方向的正确性,但对于高校智慧校园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略,对于其中的典型问题及结合实际的可行对策分析如下:

首先,智慧校园参与师生对于现代化信息素养程度有待提升。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令高校师生在具体操作中对于相关技术的适应程度与智慧校园建设的要求之间出现差距。由于技术限制,造成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化的接受热情并不是很高,造成新进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操作中多数将精力放置于外包网络技术公司完成,这一现状并不利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进行。正确的操作模式应该是外包公司与本校信息化部门共同完成,根据学校的不同需求将网络高端计算技术进行本土化、个性化加工、开发。

其次,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高校环境下的师生对于技术性智慧校园的应用参与度并不高,一方面源于高校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源于缺乏有效激励手段。而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办学水平,也可以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快速发展,更能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学生的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参与热情。也就是说,高校可以通过认真调研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商谈过程,确定合作企业,借助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推进本校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5结语

基于本文分析不难看出,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虽然就目前智慧校园在国内高校的应用效果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对于问题原因的准确分析可以有效改善现状,通过参与师生观念的更新以及操作模式的多样化转变,进一步推进高校内智慧校园的渗透程度。

参考文献

[1]鲁东明.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D].商场现代化,2011(4).

[2]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新一代网络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3]周凯.上海交大首创"智慧泛在课堂"[R].中国青年报,2011(11).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4

关键词:校园管理智慧管理层次管理

一、校园智慧管理相关概念梳理

1.智慧

智慧从狭义上来讲,就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某种基于神经器官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它包括感知、知识、联想、记忆、分析、判断、情感、中庸等方面。智慧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人们对于事物能够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这就是为何有的人知识丰富、智慧不足,难有大用;而有的人知识不多,但却无所不能,成为奇才。由此可见,智慧就是一种综合能力。

2.管理

管理从字面上讲就是“管”的领域,“管”字带有规范的意思,带有以一定方式进行约束的意思,也有做出某种安排的意思。管理涉及到人、才、物、时间、信息等的管理。管理是有依据的、有思想、有原则的,同时管理是有秩序的。

3.校园管理

校园管理很明显是管理学一个下位概念。具体到学校就是针对管什么,如何管,何时管一类问题给出具体回答。比如,像工厂、企业等单位一样,学校当然也要管人,具体说就是师生员工。但对于“如何管”的问题的回答与一般管理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学校的“产品”是人,而且“产品”参与“生产”和管理过程。所以,校园管理可能更多要顾及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内容。

二、对校园智慧管理的看法

1.校园智慧管理应该以规范管理为基础

前面提到,管理涉及到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的管理;管理是有依据的、有原则的、有秩序的。因此,由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年级部组成的一个上规模的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更应该规范管理。人们常说:“管理就是引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沟通与协调”。要规范管理,作为学校的各个部门就要有引领意识、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意识。比如,年级部不仅要有3年的整体目标引领,还要有每一阶段的目标引领和教育教学要求引领;要培养和管理好一批用心、踏实、能干的班主任队伍;要发挥好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备课组长引领作用;要鼓励年青教师积极参与年级各个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想办法调动年级全体教师(近百人)的工作积极性;要及时掌握每天各教学环节(包括早读、上课、大课间、眼操、自习、校本课程、晚自习、晚就寝等等)的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要坚决执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分配的各项任务,并协助完成相关工作;要及时处理学生、家长和老师反映的突出问题等。而作为学校的其它管理职能部门不仅要目标引领,要有沟通、协调意识和服务意识,更要有全局意识。职能部门不仅仅要做好本部门内的常规工作(如以教务处为例,其常规工作包括校历、课程表的编制、大型考试的组织、评教、教学评估、学籍管理、和教材、教辅、教学辅助设备等的订购等),更要承担起整个教学管理的责任,做好学校领导的助手,做好年级部工作的后盾,发挥视导职能,督促检查相关工作,协调指导三个年级部门日常的运作。

2.校园管理怎样才会更有智慧

校园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选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发挥学校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的作用,以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师资水平,学生来源和素质相对地讲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但管理却是一个变量。智慧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会明显提高,反之,管理跟不上形势,教育教学质量会停滞甚至下降。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们必须实行智慧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向管理要质量。

3.要使校园管理科学化,要有智慧,并用管理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需要实行层次管理。特别是对于规模大、班级多、中层机构多的学校更是如此。校园的管理包括校级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客观存在着从属和等级关系。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明确在管理中的从属和等级关系。高层的问题由高层来解决,中层的问题由中层来解决,基层的问题由基层来解决,一点也不能混淆。只有这样,学校这个系统的功能才能达到最优化。根据系统论中的层次原则,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根据确定的系统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并检查考核指令信息的执行结果;二是解决下一层次各个系统之间的横向不协调问题,以达到系统的动态平衡。至于下一层次系统怎样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是下层次管理者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去做。上一层次的管理者一般不予干涉,只需要最后考核就行了。也就是说,上一层次只管下一层次,下一层次只对它的上一层次负责。管理者做管理者的事,让各层次做各层次的事。

其次,校园管理应该具有前瞻性、选择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文化性等。一方面,我们的管理队伍应该是“先遣队”而不应是“救火队”。比如,为了迎接2020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就应该具有前瞻性,在师资配备、教学安排方面应该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在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部的运作方面要提前有所规划。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在对重大问题科学决策时,我们需要有不同的备选方案做支撑,这样做的决定才可能更科学。在常规管理中,为了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管理服务。比如,我们学校现在的成绩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由于采用了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学校要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管理必须具有可持续性。为此,我们的管理不应因人而异,而是需加强制度建设,让制度去管理。我们的管理应充分调动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不断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成就感。最后,我们的管理还应具有文化性。我们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旗帜鲜明。如果在物质层面去激励大家有难度,我们就应毫不吝啬地从精神层面,从职业发展层面去保护大家的工作热情,毕竟,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有情感因素在里面。

总之,智慧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管理是有依据的,有思想、有原则的,同时管理是有秩序的。由于校园管理与一般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可能更多要顾及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内容。校园管理若要有智慧,应该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同时校园管理应该实行层次管理,让管理者做管理者的事,各层次做各层次的事。同时,做事时要有前瞻性、选择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文化性等。这样,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就一定会井井有条,校园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向前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保持稳定并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5

作为最低成本最便捷的网络接入方式,wiFi连接技术已经在无线固网融合的背景下生存很久,而且越来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眼下,无线覆盖已成为趋势,在接入层面的成本,网络质量运维便捷性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越有线,再配合以新一代无线wiFi技术,5G架构的革新,在校园网应用上,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无线化装备,实验室教室的全天候开放,wiFi会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一站式可运营校园网解决方案:高速安全便捷连接。寰创GiwiFi智慧校园网络架构融合有线无线的优势,打造端到端的连接服务。

GiwiFi打造智慧校园网的几大优势:首先是“合规+合法”。该方案具备iSp经营许可证,Sp经营许可证、公安部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是国内一家具备宽带运营试点牌照的wiFi运营商;其次,该方案可以保证校园无线有线网高效的服务,满足各时段各区域,各业务的智能QoS带宽需求;保障随时随地获取无线资源的便捷,管理各ap,智能可视化报表系统,直观自动化监测所有校园网设备和所有用户数据;最后,该方案结合校园系统,打造专属校园的智慧应用。

上海寰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GiwiFi服务截至2016年5月底,已为辽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重庆、四川、新疆近百所高校和中职院校提供移动智慧校园服务。业务快速发展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上海寰创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母公司完成两轮共1.25亿元融资。

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宿舍钥匙、抽屉钥匙、教室钥匙……一大串,每次打篮球都会忘记带,但是自从我认识物联网后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带钥匙而被‘拒之门外’了,手机也能开门。”某学院工管专业的小陈同学表示。说罢,他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在门禁读卡器前轻轻一晃,“嘀”的一声,宿舍门开了。小陈还表示,除了宿舍门外,教室门、办公室门都能通过这款“翼机通”手机打开。同时,学校还借助门禁子系统对持卡人权限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6

一、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概述

1.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通过整合、管理、调配分布在网络各处的计算资源,以统一的界面同时向大量用户提供服务。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云平台和云服务。云平台是指提供资源的网站,具有动态扩展性。云服务是指基于抽象的底层基础设施,可以弹性扩展的服务。云计算由三个架构组成,分别是: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它的作用原理是,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最后将计算结果输出到本地计算机上。这使得学校能够轻松地获取经过云计算平台处理的信息资源。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计算的三个架构、相关厂商以及服务产品如图1所示。

2.智慧校园概述

什么是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中的校园卡可应用于统一的门禁管理,掌握公用房的使用情况,并与科研团队的绩效挂钩。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人员定位、食品溯源等新型服务。浙江大学信息中心负责人说:“未来的校园巡更将会是:应用物联感知、无线互联技术,安保巡更人员手持无线通讯装置,身配摄像头,哪里出现了异常,就可以实时捕捉哪里的‘现场’,并根据需要把它同步传回控制室或者各级决策领导的桌面。这样的巡更处理就变成了一种一体化、全方位的智能应对系统。”

南京邮电大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一种新型智慧化的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校园中人、财、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和,使校园管理智慧化、信息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的实现进程。

在高校智慧校园的应用中,一些大学校园、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体验推广手机一卡通,用来实现身份识别、刷卡消费、银行结算、信息服务等“一卡通”应用。用手机代替学生证、就餐卡等各种证件,实现身份识别。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实现电子钱包的功能,就可以实现刷机消费,就可以实现银行结算还有信息服务以及校园学习空座位查询。还可以用手机代替学生证等实现身份识别,以手机作为信息服务终端,与学校图书馆、机房、教学、科研、学籍、人事、财务等相关信息系统链接,通过短信、手机上网等多种形式,实现校园各类信息通知、查询和互动,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同时,在与互联网相连的个人计算机上也能查询到很多相关信息。

智慧校园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为智慧校园的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这种服务很个性化,是基于师生各自角色的个人化的一些定制服务;二是把这种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引入到各种领域与服务,实现了信息交流中的互联、共享和协作;三是通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和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感知的接口。

二、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构建

云计算在应用方面有自身的特点,给智慧校园的建设带来便利。

1.给教育注入新血液

在智慧校园中可以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合理地利用软、硬件资源以及各地的教育信息和教学服务。比如:在中国有很多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云计算网络实现全国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解决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落后地区资源匮乏的问题。由此可见,云计算平台也能够更好地为智慧校园服务,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2.最大幅度地减少资源重复建设

传统的远程教育系统由于各自属于不同的单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资源只能各自建设,很少能做到资源共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重复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系统可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各地的远程教育中心进行统一部署建设资源,有效地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智慧校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很便捷地在云计算平台中得到存储。

3.资源共享和就近访问原则

智慧校园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使智慧校园的搭建更加流畅化。智慧校园的使用者无需知道资源在哪里,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能够统筹管理全部的资源,通过资源列表就可以提供最合理的服务。使用起来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对于智慧校园平台的资源访问者,系统可以自动分析ip、确定路由,寻找离他最近的资源并建立好连接,提供最快最好的访问。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因此能够减少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地工作。

4.结构灵活性

不同用户用不同的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校园都无需做功能上的定制,不用再独立部署就可以提供灵活的自定义功能。组织机构、工作流程、文件管理体系和访问权限等均可由用户自定义,这样就可以使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系统还可方便地进行调整,以支持单位的变化与发展,达到按需使用和随处可用;如果用户数大量增加了,仅需增加硬件设备的数量,就可以支撑应用规模的增长。

5.成本低廉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不再要求高性能的服务器,这朵“云”由各地普通的服务器组成来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节约了大量的硬件投资。云的出现使智慧校园的建设不再负担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系统中资源的利用率也比传统的系统大幅提高。云计算平台给智慧校园系统的建设带来便利。

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经由云计算平台进入用户的电子终端设备中,使用户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开销投入到一些逻辑类的事物上。而这些运用数据库、程序编辑而成的信息资源,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拟资源,比如:网上图书馆、网上商城等。云计算平台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取决于对虚拟资源的管理。因此,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具有很强的虚拟化。首先,

耍收集虚拟资源,然后对虚拟资源进行划分,以后再对虚拟资源进行预留以及调度(借入/借出调度),来实现对虚拟资源的分配,确保用户对虚拟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

虚拟资源划分策略,是将基于云计算技术平台的具有相同特性的信息资源分组,用一个四元组G(Gname,Glist,Gunit,Gdoes)来描述,其中Gname为分组名字,Glist为分组中的一组数组主机,Gunit为可调度单元(slot)U,Gdoes为分组描述,通过分组G可以知道一个分组提供哪些特性及有多少可用虚拟资源。

虚拟资源预留及调度策略是为了能够为用户的复杂应用需求在特定的时间内提供所需的资源。资源预留的最基本的操作是,给特定的用户在指定时间内预留单位个指定的资源。但这样的后果是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用户预留请求拒绝数也不断增多。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可运用对消费实体的借入/借出调度,解决预留资源利用率降低和预留资源负载的问题。

借入/借出调度策略就是根据租借机制实现应用程序对私有的可调度单元(slot)进行租借。权衡受益和资源利用,以及考虑运行阶段应用程序私有的可调度单元(slot)有可能空闲,因此,可以利用空闲的可调度单元(slot)去协助完成其他的任务。

四、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共享

1.信息资源处理模型

为了使用户轻松地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可以利用mapl~educe分布式调度模型来实现。如图2所示,mapReduce分布式调度模型把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map(映射)和Reduce(化简)的方式。各种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经过数字化转变后先通过map将数据切割成不相关的区块,分配(调度)给大量计算机处理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再通过Reduce程序将所有的结果整合,最后输出需要的结果。

mapReduce的具体实现是指定一个map(映射)函数,把键值对(Key/value)映射成新的键值对(key/reduce),形成一系列中间形式的key/value对,然后把它们传给Reduce(化简)函数,把具有相同中间形式key的value合并在一起。用map过程把数据用映射函数规则分开,而Reduce则把分开的数据用化简函数规则合在一起。map是个分的过程,而Reduce是个合的过程。这样各种类型的消息在云计算平台被分解传送,最后被传送到用户那里。云计算与传统的应用模式相比,具有高性价比、超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虚拟化管理等优点,因此,有理由相信将云计算应用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可行的。各种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与信息交流需要通过云计算技术来权衡。

2.智慧校园信息共享云服务模式

智慧校园的信息服务具有很好的效益,但是不足的是没有好的数字资源公共平台,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之间共享能力较低。有些资源就无法最优化利用。高校资源共享云服务结构模型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方法,如图3所示,云计算可以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一个服务方案,银行、城市、图书馆、学校等可以通过云计算网络建立一个统一的接口,这些用户可以通过这样的统一接口进入数据库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而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上传到“云”中,让不同的用户分享。高校代表、数据库服务商、政府部门代表组成一个云委员会掌握着云计算网络,它的职责是负责制定服务协议、管理日常运营、推广服务市场。因此,智慧校园利用类似高校资源共享云服务结构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具有可行性。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7

【p键词】大数据智慧校园建设

引言: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更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更加关注智慧校园建设。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较之前的数字校园模式更为先进,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学校应当致力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一、大数据技术的内涵

大数据技术是集收集、挖掘、存储和处理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人们分析数据,寻找数据计算方法;第二是云数据库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进行存储;第三是内存数据库,集中对数据进行管理;第四是数据安全问题,采用数据迁移或双机容错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保护[1]。

二、高校智慧校园的内涵

2.1定义和优点

所谓的高校智慧校园,是高校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师生打造良好的智慧化校园环境。这种校园模式具有以下的几种优点:

第一是整合了高校的信息,可以使校园资源集中管理;二是打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校园的发展;三是吸收了数字校园的优点,同时对数字校园又有所超越。

2.2特征

智慧校园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首先是信息化,智慧校园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是协作性,在建设高校智慧校园的过程中,高校的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信息的沟通交流,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再次就是便捷性,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支持移动终端,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大数据背景下建设高校智慧校园的策略

3.1培养智慧型人才

高校致力于培养人才,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高校智慧校园,也需要培养智慧型的人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进入数据化时代,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发生改变。传统的线下培养方式发展为线上培养和线下培养相互融合的方式,高校以在线教育为平台,在平台上对教师进行线上教育,既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又提高了教育效率[2]。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自己掌握良好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跳过,对于掌握较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重点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2提高服务的水平

建设智慧校园,学校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使师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服务质量。

首先,学校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对学校的后勤进行技术化管理。在服务信息上,学校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对校园内部的实验室安全、教学楼节能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测,从而提升为师生服务的水平。

其次,学校应当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并扩展校外的生活资源。比如,学校可以实行一卡通制度,一张校园卡可以在学校通用,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这种一卡通制度的应用需要以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便捷学生的校园生活。

3.2提供科研的支持

智慧校园可以看成是数字校园的升级版。在数字校园中,学校为师生提供信息的方式由资料检索和图书文献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智慧校园中,学校应当发挥技术的巨大效用,在学生课题申报、教师科学研究等环节给予技术支持。比如学校可以丰富研究工具,更新实验器材,利用电子平台自动生成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支持,学生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

3.3智慧决策和管理

传统的数字校园虽然使校园内部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但是许多部门之间还存在着协调不畅的问题,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孤立,会导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面对这种情况,智慧校园首先应当进行校园的集中管理,整合学校的各个部门,让各部门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其次,在管理物资和人力资源时,学校应该科学决策,合理调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3]。最后,高校应该建立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让师生了解校园内部的信息,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四、结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智慧校园的建设。高校智慧校园一方面能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能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促进高校的长足发展。因此,学校应当探讨有效方法,打造智慧校园,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迪,宋义勇.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3:189.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8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行政管理;创新

一、引言

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以校内个人信息门户为信息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基于互联网+的多种交流平台为学校信息交互的主流工具,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与运用,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深化,让信息化为学校发展的辅助决策等方面提供主要的战略支撑。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现状

(一)校园网骨干:已建成比较完善的校园信息网,校园网建设实现了百兆到桌面、千兆上行、万兆骨干。校区学生宿舍通网率100%。

(二)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数据中心,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信息安全:所有校园网接入通过专用安全认证计费设备实现了安全认证计费,完成了基础的信息安全系统建设,配备了防火墙、流量控制等基础安全设备。

(四)数字化校园:已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信息门户三大平台,上线了多个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如邮件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并完成了各主要系统基于基础数据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

三、智慧校园建设对行政管理服务的必要性

(一)行政管理服务的软件基础较弱,需要更新与提升校园网基础架构。目前学院基本建成能适应当前需要的网络、数据中心机房、多媒体课室等基础架构,但存在出口、核心、校区互联单点故障隐患,无线覆盖缺乏,接入灵活性差,数据中心智能化程度不高,接入区域综合布线、设备使用时间长,设备老化几个主要问题。

(二)行政管理服务的水平有限,需要建设统一的校园网公共服务平台。对于师生员工的信息化公共资源如便捷桌面接入、计算资源申请分配、存储空间申请分配等需求,缺乏统一的、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综合服务及学生综合服务平台缺乏,服务保障点分散,缺乏统一和智能管理,无法实现自助快捷服务。

(三)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人力物力缺乏,需要建设先进的运维体系。学院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特别是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方面的比较缺乏,行政管理服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尚显薄弱,人员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导致无法对校园网故障及时进行管理、跟踪、处理及分析。

四、智慧校园建设对行政管理服务的意义

(一)建设完善先进的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1.建设先进的无线校园网。无线网覆盖学校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并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实现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的移动上网。2.建设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校园安防管理一体化系统。探索ip技术、4G、5G及“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达到节能减排的管理效果,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

(二)建设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1.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突破高校管理瓶颈问题。结合我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统一人力资源信息库,增强人力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应用便捷的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完善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建设学校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建立针对教学、科研、管理及设备运行等主流工作需要的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数据整合、共享、订阅、与综合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数字化,以及核心关键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现校级跨部门的管理业务流程的便捷和优化,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量化数据与分析辅助工具。

(三)建设面向管理与服务的行政业务系统。1.学生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目前已建成与学生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接下来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生管理规范和一套标准的学生业务数据。2.教职工综合信息管理及服务。将人事基本信息管理、劳资管理、师资管理、组织工作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都纳入到教职工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范畴内,提高对教职工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资产、设备及能源调度管理系统。整合利用现有的财务、设备、资产等应用系统,建成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4.科研管理系统。建立以科研信息管理为核心,以科研项目管理为主线,融合项目计划、申报、实施、合同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及推广、综合统计汇总管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为相关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祛艳兰.互联网环境下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J].商,2015,4.

[2]刘珊.浅析微创新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5(23).

[3]王才,徐锋,王飞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3(23).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9

何谓“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据了解,智慧校园有三個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個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陆以勤介绍说,校园建设有别于智能交通等其他行业,是一個比较特殊的领域,其中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据陈博士介绍,物联网在校园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泛,每個领域都有涉及。首先,在教学方面有类似智能家居的智能教室。目前很多教室已经实现了电教化,物联网在powerpoint、作业批改、远程教育、课堂互动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其次,在科研方面,通过物联网可以辅助科学研究,同时,科研也可以更好的去研究新的物联网技术。最后,就是管理方面,现在物联网的应用在管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实例,像一卡通、安防、监控等都已经在校园里面实现了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在校园管理中可以达到流程化、更高效的作用。

当前,校园建设中更注重实现校园的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是利用信息科技把一些教学、科研、管理流程做得更好、更加高效。那么,校园信息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陆以勤指出,物联网在校园中的应用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不排除一些先知先觉的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应用模式来实现学校的安保、节能,甚至是更好的科研教学等功能。但是目前校园建设在架构上还没有一個比较系统的规划,只是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路径的情况下,如何把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这也是一项大有作为的工作。

但物联网的应用是一個逐步摸索的过程,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校园中时要考虑两個问题,一個是载体的接受程度,一個是建设成本。

从接受程度方面来讲,学校普遍要比企业接受程度高。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研发力量不但可以推动物联网在学校内部孕育出更好的创新技术,还可以身先士卒,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校园中予以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强,有助于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

就成本而言,这是物联网应用在各行业中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例如,RFiD传感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成本降低才能大规模的普及。因此,学校在实施物联网应用时要量力而行,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切忌做打肿脸充胖子,一步登天的事。

泛在学习

“2011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4個示范学校的‘智慧校园’样板教室就能正式启动了”,在今年5月份的“智慧校园”国家标准研讨会上,佛山“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总设计师蒋家傅如是说。在课室里打开电子书包的按钮,就可以自动“签到”、晚自习时点一下电子书包登录网络,可以回顾老师讲课的视频、老师用手触屏,就可在“电子白板”上调出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课。

记者从禅城区教育局了解到,该局实施的“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选取了佛山三中、汾江中学、佛山市实验学校、南庄中心小学四所学校作为“智慧校园”试点学校。这些课室已在2011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从2012年起,通过师资的培训和招标,智慧教室会在更多的学校进行推广。

从“智慧校园”示范工程试点学校佛山三中的智慧教室“样板房”可以看到,智慧教室的装修现代科技感十足,过去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黑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块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课室里的课桌也大变样,六张连成一排的课桌上,一体化倾斜向上延伸,上面有一块空格,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安放“电子书包”。

禅城区“智慧校园”项目课题组组长蒋家傅教授表示,学生们只要进入课室,在格子中安放电子书包后开机,就可以实现自动考勤。课堂上,学生再也不用“奋笔疾书”抄板书,课件可以直接发送到学生屏幕上。下课后,学生们可以拿走电子书包,在校园内外“移动学习”。

如果学生错过一节课也不要紧,因为智慧课室拥有的智能教学录播系统,会在每节课上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全部录下,并储存在教育网络平台上。此外,智慧课室还体现在其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上,老师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到课室内的情况,并可以控制课室内灯光的开关,以及温度的调节,方便校方对各個课室进行管理。

“现在的孩子书包挺重的,里面除了课本外,还要装练习题、课外读物,背起来还对孩子脊椎不好影响发育。”家住南海的岳先生称赞“电子书包”为学生减负,而借助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兴趣,能够提升孩子学习积极性。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0-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高校后勤在内的传统服务业将面临一轮颠覆性变革,高校后勤服务方式、管理内容和目标追求正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后勤工作将更多地表现为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校验和控制,各类无线终端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将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武器和管理服务工具。以高校智慧后勤为特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后勤发展所需探究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一、高校智慧后勤是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驱动力

发源于十多年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运用社会化、集约化的方式解决了高校扩大招生过程中的后勤资源瓶颈,打破了内部封闭的后勤管理和运行模式,激活了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了后勤运行效率。

而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已呈现新的特征,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的多元化,从政府、学校和师生的角度,对后勤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后勤保障以人为本,实现后勤保障的人性化;二是对资源利用更多的是强调效益,要求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后勤管理,实现后勤管理的现代化;三是对后勤运行过程要记录,要可控,还要能回溯分析以及对校园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四是对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把无形的服务质量变成师生的有形感知,而且还要使服务质量可以测量,可以评价,可以控制,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标准化。

高校后勤要应对新挑战,就需要从理念、机制、方法以及技能上不断创新,伴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通信、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智慧后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推进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既是后勤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后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智慧后勤的内涵

高校智慧后勤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也是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在后勤服务中的必然延伸。所谓高校智慧后勤,其本质是后勤主要业务流程及服务方式与现有软硬件资源的融合、优化、提升,其核心内容是利用技术手段,创新高效、智能的管理服务应用,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后勤管理服务的最高效率、最好质量和最佳境界,为全校师生创造提供全时空、全事务、全服务后勤保障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它是全面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一个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从技术手段看,高校智慧后勤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智慧后勤服务及信息交互,建设实时、动态及可视化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从驱动机制看,高校智慧后勤是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内部运行效率、提升安全机制为目的,是后勤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是后勤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变革、优化和完善。

从作用对象看,高校智慧后勤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政府为方向,通过智能应用,对后勤信息资源全面组织、开发、利用和整合。使广大师生拥有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校园生活后勤保障,为学校和政府提供动态监管和科学决策依据。

高校智慧后勤的实现是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的有机整体。它还应包含后勤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系统的建设、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全员的智慧参与等一系列全方位配套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内容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是基于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以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应用为核心内容,融合外延建设于一体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其主要内容构成为(如图1所示):

(一)基于物联网的后勤智慧应用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后勤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业务与服务的整合贯通。主要包括: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和面向全系统客户的智慧应用等。

面向后勤管理的智慧应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日常管理的统一规划、运行、监管。包括人事财务管理、基建管理、物资设备管理、房屋管理、水电燃气管理、安防监控管理等应用,为后勤运行监管提供服务支撑,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面向师生生活服务的智慧应用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应用到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医、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诸如餐饮住宿、校园环境、能源使用、车辆服务、会务接待、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等人性化服务。智慧服务的应用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

面向学校和政府决策支持的智慧应用是通过各类信息的交互,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可形成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为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科学决策依据。

面向全系统的智慧应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涵盖后勤全系统内的各类管理服务应用移动app。用户只要手机安装后勤app后,管理者、服务者即可持续与用户保持联系。无论何时,身在何处,用户都能享受即时所需的后勤服务。

(二)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实现高校智慧后勤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加强关于后勤管理机制、模式、方法、工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遵循pDCa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涉及餐饮、学生公寓、物业、绿化保洁等一系列后勤相关领域的文件化的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服务标准的研究,运用服务接触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等服务质量管理最新的理论方法,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服务的优秀经验,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研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将重要的后勤服务项目的流程、质量、管理、保障、行为等规范化,制定后勤服务系列质量标准,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基础操作规范。

(三)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互动体系建设

建立一整套贯穿餐饮服务、宿舍管理、保安服务、绿化保洁、公共区域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对服务质量的测评和分析延伸到服务质量从形成到实现的全过程,综合考察服务能力、服务过程和服务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实现师生对整个后勤生活服务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对各类评价、投诉作出相应反馈。同时,利用平台展示后勤各领域的服务动态,与师生加强互动,让更多的师生关注后勤,了解后勤,促进后勤服务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高素质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智慧后勤的建设对后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后勤管理者的服务理念、后勤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和其它信息终端使用水平、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操控能力等将成为后勤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这就必须加强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现状,对后勤管理职工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岗位技能、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实现高校智慧后勤提供有力保障。

四、高校智慧后勤的关键技术

(一)RFiD技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系统具有数字化识别、唯一性、多个识别、海量信息的特点。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RFiD能使每一个受控物品具备一个唯一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二)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

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其具有全球全天候定位、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等特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physicsinformationSystem)系统是为了获取、储存、显示、查询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直观、形象地在电子地图上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为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提供良好的地图环境,并能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处理完美结合起来,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受控物品的位置状态等信息。

GiS系统的电子地图采用矢量方式,对任意指定区域的受控物品进行查询,可根据需要分层显示信息;可任意放大、缩小、移动;可进行同屏多窗口显示监控,或将目标锁定在某窗口,自动跟踪等。

GpS及北斗星定位系统和GiS的结合应用,能实时直观高效地实现目标监控和管理。

(四)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技术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拓展性等特点。它能对智慧后勤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合理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

(五)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六)大数据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其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七)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中,它提供了泛在、高速的基础网络环境,为师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为实现灵活自主的生活服务和交流互动提供了开放的基础网络条件。

五、高校智慧后勤的建设路径

高校智慧后勤建设路径以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智慧应用为主线,高度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在现有的后勤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后勤智能应用与服务水平。总体架构共分为6层,分别是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融合共享、决策评价、外延建设和师生体验(如图2所示)。

(一)顶层设计

建立定位准确的高校智慧后勤顶层规划与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是对校园内师生的真实需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决策需求和后勤信息化工作现状的分析评估,准确定位高校智慧后勤重点建设内容。

(二)技术支撑

技术支撑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技术应用所在。基于较完备的有线校园网、无线wifi网络覆盖、移动互联网等的基础网络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后勤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依托覆盖校园生活“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的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应用,为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提供支撑。

(三)融合共享

高校智慧后勤不能是孤立的。它需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学校诸如信息中心、财务部、人事部、学生处等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作,更要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实现校园内人员、财务、教学、教务、资产、安全等各类数据库信息的共享。

(四)决策评价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学校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利用智能平台可以让广大师生实时对后勤管理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给予及时评价、进行信息反馈。

(五)外延建设

包括建立后勤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后勤服务质量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养提升,鼓励全员参与等外延内容于一体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建设。

(六)师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