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方财政债务危机十篇地方财政债务危机十篇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17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1

【关键词】欧债危机解决财政改革

自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欧债危机就在不断扩大及蔓延,并且出现了从小国到大国、自边缘及中心扩展的趋势,西班牙及意大利也正在上演着和希腊一样的故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欧盟采取了多种救助措施,其他国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欧债危机依然在上演,并且波及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造成欧债危机的实质为财政危机,仅有加强财政改革,才有可能控制欧债危机蔓延。

1.欧债危机原因

欧债危机所指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所发生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主要发生在使用欧元的国家,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国家运用了财政及货币双宽松的政策,激发本国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刺激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形势恶化,可很多债务国财政的收支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们主要依靠举债来运作及刺激经济,这使得他们债务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欧盟国家的实体经济衰落,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财政情况雪上加霜,让希腊及使用欧元的一些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希腊及爱尔兰危机爆发后,欧盟与国际基金组织对爱尔兰及希腊给予了救助,并制定了有关金融稳定安排,克市场对欧债危机持有悲观态度,致使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国债上升,并且相继发生欧债危机,其危机还在不断扩大及蔓延。欧盟发生债务危机原有主要为下列几方面,一是政府及私人部门的长期举债,欧元各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是欧债危机发生主要原因,欧盟国家长时间以来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并获得充足及低廉借贷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这虽掩饰了生产率劳动成本高的架构问题,可很多国家长期处于负债的投资状况,这使政府背负了巨额财政债务,在欧盟公约规定中,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3%以内,可金融危机爆发让欧盟中的很多小国陷入了债务危机;二是超高福利政策,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层次不齐的,可欧盟一体化不断开展,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像葡萄牙及希腊等国迫于政治需要及工会组织压力等,在社会福利、工资及失业救助等有关方面向相对发达的法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看齐,这种超高福利政策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财政压力,致使一些国家背负巨额财政债务;三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及制度不完善,欧盟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处于空心化,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对于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所依赖更多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出口及旅游业,可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制造业也在向新型的市场进行转变,原有劳动力优势就不存在了,这样在经济危机之下,紧靠航运业或者旅游业来发展,就显得非常脆弱了,不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欧债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危机,欧盟国家统一运用的是欧元,当国家自身面临金融危机后,没有办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减小债务规模及加强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得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让原本不景气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加强财政改革,解决债务危机措施

2.1目前欧债危机解决思路

对于欧债危机解决思路现在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央行运用债券购买及流动管理环节欧盟债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央行已购买西班牙及意大利国债达550亿的欧元,可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国债总额高达1450亿的欧元;二是让欧洲救助基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向受援国提供紧急的贷款之外,还能够购买的债务,从而向欧元区的永久救助机制来过渡。这两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进行适当分工及配合,由央行来解决有关银行流动性业务,基金组织通过购买债务来缓解欧债危机,这两者相辅相成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危机。

2.2加强财政改革措施,解决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仅实行救助是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危机问题的,应该加强财政改革,像蒙代尔就说过,解决欧债危机主要有三条路子,一是财力充足国家能对资金短缺国家实施援助之手,防止其破产;二是受援国把福利政策调整到和本国财力相当的水平,从而实现预算的平衡,并赢得成员国支持;三是欧洲能够建立统一财政机构,从而弥补欧元使用国管理结构上存在漏洞。现在欧盟正在积极准备建立稳定机制,作为永久性的机构,这个机构为欧盟委员会而不是欧盟国家,此机制能够提供金融防火墙,能保证有关违约国家偿还资金,并限制金融传染,并设立了经常账户的失衡,这是个纠正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欧盟各国的经济状况,本人认为欧洲经济危机根本不在援助,而在于财政改革,欧洲问题主要在于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管理,当实体经济出了问题之后,谁都无法救援,像希腊及西班牙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完善及政策制度改变才是根本。

2.3欧债危机给我国启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问题,这让我国的地方债也受到了关注,其来源也主要是财政问题,我国省市区是一级的财政主体,并没有独立发债权,要中央代替地方发债,无独立发债权是不能自主财政平衡的,尽管地方名义上不能发债,可所有地方均在举债,从我国分税制实施之后,事权及财权就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尽管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比较快,可不能有效满足地方上经济发展及政绩创造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多钱,但同时存在缺钱问题,我国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债务危机,现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饥渴是没有办法一直的,这就存在着很大资金偿还问题,一旦债务偿还不上,地方上就会存在债务危机,要想有效解决这种债务危机,就是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从而预防出现欧债危机类似问题。

结束语:

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到现在欧债危机还在不断恶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仅依靠援救工作是不够的,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问题,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机构,因此,加强财政改革,才能够有效解决欧洲出现的经济危机,同时我国也存在类似地方举债问题,要解决这种问题,也需要建立统一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2

阅读1

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成因

早在2008年10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初期,北欧小国冰岛的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而后中东欧债务危机爆发。鉴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际救助比较及时,其债务问题未酿成较大全球性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希腊的债务问题凸显,今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猪五国”(五国第一个英文字的缩写,即“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蔓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则投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至此,国际社会开始担心,“欧猪五国”的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全欧,由此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一、金融危机是主要导火索

实际上,欧洲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与深化。一般情况下,在一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借贷即债务相对较高,而在危机时期或危机之后,由于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以及抗衰退增加支出,政府财政状况会恶化,债务会增加。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次贷危机,其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涉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结果点燃希腊等欧洲国家已经暗藏多年的债务风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2009年欧元区GDp下降4.1%,降幅超过美国的-2.6%,为过去60年最严重。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收支状况恶化;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又使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由此加大财政收支缺口。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欧盟部分国家已经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和政府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标准。如2007年,希腊的财政赤字达到3.9%,政府债务高达104%,均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线。金融危机加剧欧洲各国的财政与债务状况。据统计,2009年,欧元区的平均财政赤字占GDp的6.3%,公共债务占GDp的78.7%,尤其是piiGS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分别占GDp的13.6%、12.5%、11.2%、8%和5.3%,政府债务占GDp的113%、66%、54%、77%和119%。其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上升,遭致评级机构对其信用评级的下调,进而引发信心危机,使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二、体制性缺陷是深层原因

欧元区“天生”的体制性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是导致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基于各国政治意愿,欧元区成立之初只统一货币政策,未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大权依然被视为各国经济范围内的事。这种二元结构自一开始就遭到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事前预防来看,这种二元结构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成员国财政纪律松懈。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各国在面对危机冲击时,过多依赖财政政策,并且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事实上,欧盟对此缺陷设有防火墙,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否则将被惩罚。然而到2005年初,欧盟同意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可“暂时”超过3%,这为而后突破防火墙埋下了伏笔。

二是从事后应对看,二元结构充分暴露出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为便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单一货币区成员国即便不能统一财政,也应在财政上保持步调一致。针对欧元区财政“短板”的天生缺陷,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应该成为成员国必须遵守的财政纪律。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时缺乏协调机制,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在救助过程中争吵不休,又各自为政,致使危机持续扩散。可以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二元性”相当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一条腿”被绑在一起,而财政政策“另一条腿”则自行其是,最后造成“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结果导致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进而出现债务累积和信用危机。

三、结构性矛盾是重要诱因

首先,近几年,随着欧盟成员日益扩大,由15国增加到27国,欧元区由12国扩大到16国,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参差不齐。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与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之间出现经常项目严重失衡。德国、荷兰等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优势,长期拥有经常项目顺差,2009年顺差余额达到GDp的5%。而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因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出口竞争力较弱,出现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结果,欧元区自身出现内外发展失衡问题,由此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

其次,虽然希腊等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西欧低,自加入欧元区以来,迫于政党与工会的压力,这些国家在福利制度方面极力向富国看齐,在税收与财政不允许情况下,过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和退休养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仅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且使单位劳动成本上升,使希腊等南欧国家在与亚洲等新兴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中更处于劣势。

最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欧元的持续升值,使南欧国家以往具有的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加之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在面临内外失衡时无法通过货币政策,以提高出口竞争优势,只能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以维持国内经济增长。在经济扩张期,只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税收就会增加,财政支出可通过增加税收来弥合。但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经济衰退、税收减少,希腊等国的财政赤字骤然恶化,成为债务危机的主要引爆器。

四、游资炒作起推波助澜作用

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为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预算赤字不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超过GDp的60%,希腊政府通过与美国投行高盛集团合作,与其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将财政赤字降为1.5%。最近披露,当时希腊的真实财政赤字是GDp的5.2%,远远高于3%。尤其是,以各种手段让债务维持在规定水平之下的国家不只希腊一家,还有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国也造假。

当时对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为今天危机爆发埋下祸根。债务危机爆发后,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欧元,导致全球市场一片恐慌,美欧股市连连下挫,欧元大幅贬值,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风险。在对冲基金等游资推波助澜下,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融资成本飙升,使其无法用借新债来还到期的债务,由此助长危机爆发并蔓延。

阅读2

欧洲债务危机演进过程

一、希腊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引爆点

2009年12月,希腊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曝光。随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今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一直致力于为希腊债务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但分歧不断。因为,欧元区成员国担心,无条件救助希腊可能助长欧元区内部“挥霍无度”,并引发本国纳税人不满。同时,欧元区内部协调机制运作不畅,致使救助希腊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导致危机持续恶化,并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蔓延。

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美国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piiGS国家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2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从BBB+降至BB+,沦为“垃圾级”;将葡萄牙信用评级连降两级至a-。国际市场对欧元信心大降,欧元兑美元一路下跌,主要股指连续下挫,整个欧洲被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直至5月2日,欧盟与imF才联手推出3年内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然而,此时市场已被恐慌情绪控制,投资者对希腊可能陷入“国家破产”的担忧无法平息,救助计划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市场依然加剧震荡。

对冲基金则借机蓄意冲击欧元,致使欧元陷入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市场开始担心欧元前途。为制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欧元区16国首脑于5月8日召开特别峰会,正式批准救助希腊的1100亿欧元方案,同时要求创建针对欧元区任何陷入困境国家的紧急基金,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一场史无前例的“欧元保卫战”由此打响。

二、欧洲债务存在系统性扩散风险

虽然欧盟采取空前救援措施,但市场依然担忧希腊债务危机向全欧扩散,原因是希腊债务危机只是欧洲债务的冰山一角。

第一,欧元区国家无一财政盈余且债台高筑。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9年欧元区整体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均超《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而且经济下跌4.1%,失业率上升至9.4%。经合组织(oeCD)预测,2010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将增至6.6%,政府债务升到84%,失业率达10.1%,GDp增长则低于1%。关键是,不仅小国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严重超标,而且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四国GDp占欧元区的76.8%)等大国的两项指标均超警戒线,尤其是西班牙与意大利已被列入债务危机的黑名单piiGS国家内。2009年,意大利财政赤字为5.3%,但政府债务高达118.6%,2011年将增到135%,债务风险明显上升。西班牙债务危机已被引爆,成为继希腊后第二个危机国家。2009年,西班牙财政赤字高达11.2%,为欧元区第二高赤字国,失业率达到18%,居欧元区最高。左翼少数派政府为预防危机发生,大力推进劳工改革并收紧银根,由此得罪传统盟友工会,被其他党派孤立,政府陷入下台危机,又遭评级机构惠誉降级,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政局相当不稳。

第二,小国债务危机引发市场大幅震荡。6月初,欧洲上演了一幕节外生枝的惊恐场面。不被人关注的小国匈牙利,更迭后的新政府夸张性自曝“家丑”,声称“发现上届政府伪造部分经济数据,其财政状况远比先前预计糟糕”,在金融市场掀起巨大风波。欧美股市再次大幅下挫,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1.20关口,创四年来新低,欧洲信用违约掉期(CDS)报价大幅上扬,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一个小国债务问题引发市场如此惊恐,缘由主要是遭华尔街金融风暴袭击后的世界经济异常脆弱,市场犹如惊弓之鸟,承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做出过度反应。需要关注的是,波罗的海小国的债务与财政状况很严重,任何内外星火都可能引发其债务危机,一旦发生难免再次上演匈牙利式“小鬼闹宫”的惊恐场面。

第三,英国是欧洲另一枚隐形债务炸弹。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非常严重。oeCD统计,2009年英国财政赤字达11.3%,2010年将升到11.5%,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远超过3%的警戒线。同时,英国的政府债务已超60%的警戒线,2010-2011年将分别增到78.2%和91%,而且其银行尚有1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未处理。新任首相卡梅伦上台不久即宣布,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比预期严重,将影响经济、社会乃至居民生活,并将持续多年,因而削减财政赤字将是新政府的第一要务。7月13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英国国债达4万亿英镑,比该机构之前的说法高4倍,比独立分析人士评估的高2倍;平均每位英国人背负6.5万英镑债务,每个家庭需工作5年才能付清。

第四,欧洲内部债务/债权链错综复杂。这是欧洲的特殊情况,其国家间债务与债权链相当紧密,单一国家的债务违约会迅速扩散成系统性风险。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希腊的债权人以欧洲为多,其中法国、瑞士、德国、葡萄牙分别持有750亿、640亿、430亿和100亿欧元;西班牙的债权人是德国、法国、英国,分别持有2360亿、2220亿和1140亿欧元;而西班牙则持有葡萄牙860亿欧元的债权。一旦欧洲债务链上任何环节出问题,均可引发大范围系统性违约风险。加之,债务危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使财政状况相对稳健的德国、法国也会被卷入其中。因此,一国债务违约势将掀起欧元区“地震”,投资者会对整个地区丧失信心。

三、欧洲债务昭示西方债务问题岌岌可危

据统计,2010年2月全球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11年将达40万亿美元。与历史不同,当前全球主要债务国多为发达国家。虽然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但美国、日本等债务状况比欧洲更糟,财政赤字更高。故此,欧洲债务只是发达国家债务链上的一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整个西方的债务危机。

一是西方债务呈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oeCD预测,2011年其成员国平均债务占GDp比重将超100%,财政赤字将达6.7%(2010年为7.8%)。如果不采取措施削减支出、提高税收、改革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此困境将延续至2025年。世界银行报告认为,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债务与财政赤字达到不可持续的地步。2010年,七国集团(G7)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到113%,为1950年以来最高,而且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前者为战争所致,后者是金融危机后遗症。关键是,所有发达国家均面临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与保健开支增加,且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面临增收与减支两难困境。imF预测,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高峰期尚未到来,最困难时期应在2011-2018年,2023年债务占GDp比重只能降到80%,如果能削减政府开支达到GDp的8.8%,2030年前才能使债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即降至60%警戒线以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更悲观,认为主要工业国(日本、德国、英国)将深受债务之困至2084年。可见,未来20余年西方国家将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无疑将影响其经济持续发展,新兴市场持有的债权安全风险将上升。前车之鉴是,拉美债务危机使其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至今阴影仍挥之不去。前地区债务危机最终导致政经剧变,国家分崩离析。当然,历史不会原本复制,西方国家会使用种种手段,将自身债务风险转嫁给债权人。故此,其解决债务危机的路径将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风险。

二是日本债务居发达国家之首。目前,日本国债高达600万亿日元,约占GDp的189%,居发达国家首位。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债规模为GDp两倍,国家几近破产,今天的债务规模在重蹈当年覆辙。imF估计,2010年日本国债占GDp比重将达227.3%。新任首相菅直人已多次表达对财政赤字的不安。oeCD预测,2011年日本的财政赤字将由2009年的7.2%攀升至8.3%。学界对债务前景相当悲观,经济评论家浅井隆预言,2014年日本将“破产”;法政大学教授小峰隆夫称,目前虽然日本财政状况十分恶劣,但恐慌主要来自欧洲债务,因为“既然狼出现在希腊,民众担心这匹狼可能也会出现在日本”。据他估计,日本债务将在2020年前后超过家庭金融资产,从而引发政府是否能够偿还公债的疑虑。若政府维持财政扩张政策,日本财政可能在10-15年内崩溃,但若市场信心动摇,引爆点将更早到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债务主要由本国公民持有,即使爆发债务危机,对其他地区影响也较小。

三是美国债台高筑是全球最大威胁。高失业率、庞大赤字、沉重债务,是后危机时代美国面临的三大棘手问题。2009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达1.45万亿美元,占GDp的11%,2010财年赤字将攀至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7%,未来10年赤字累计将达9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公布,2010年美国国债将达1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超过4万美元;2015年美国国债将攀升到19.6万亿美元,占GDp的102%。评级机构穆迪公司预测,2010年底美国国债将达92.6%,2011年达97.4%,2013年更高达101%。穆迪据此认为,如果债务比率和利息成本继续上升,政府又不采取任何稳定措施,可能将导致评级被下调。问题是,美国国债中相当部分由外国人持有,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全球债权人的财富将类似次贷危机那样被吞噬。

阅读3

危机影响与治理措施

一、危机冲击力大但影响可控,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小

(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冲击波首先体现在金融领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再次动荡不已。全球股市连连下挫,美股曾日跌千点,数次跌破万点大关;国际汇市加剧波动,欧元持续走贬,兑美元一度跌破1.20。估计,在债务危机困扰下,又有美评级机构推波助澜,欧元对美元总体呈震荡走低态势,未来很可能跌回起点,即1欧元兑1美元。在欧债危机背后,总能隐约看到美国的影子,其中不乏两种货币(美元与欧元)与两种模式(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欧洲的莱茵模式)之博弈。迄今,市场对欧洲债务问题及其蔓延的担心仍未平息。另外,欧洲债务危机将使欧美银行再次遭受损失。据统计,英国、德国、美国银行分别持有的西班牙债务是希腊债务的7倍、5倍和3倍。美国银行共持有“piiGS”国家1900亿美元债务。如金融机构为避险再次收紧贷款,可能导致全球信贷再次紧缩。

债务危机严重影响欧洲银行业。6月21日,惠誉将法国巴黎银行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同日,标普调高西班牙银行业的坏账损失预期,2009-2011年累计信贷损失将达993亿欧元,比之前预期多出177亿欧元。这进一步加剧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7月19日,穆迪将爱尔兰的评级从aa1降至aa2,主要原因包括该国债务上升、银行救助计划以及增长前景疲弱。7月28日,惠誉公布调查结果称,债务危机使欧洲银行发债融资几乎陷入停顿,过去3个月欧洲银行业一直处于资金缺血状态,投资者对欧洲银行业债务展期能力的担忧日增。

(二)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大影响是,给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平添诸多不确定性,再次打压投资与消费信心。在巨额救援机制背后,从危机中的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到大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均开始紧缩财政。然而,欧洲是本次世界经济复苏中最薄弱地区,不少国家经济尚未复苏,一些国家经济虽开始复苏,但主要靠政策支撑。该地区退出政策本应晚于其他地区,但迫于债务危机各国不得不提前收紧银根,加之欧元主导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几无下调空间,其他复苏动力亦无处可寻。市场普遍担心,财政紧缩将使欧洲陷入“双底衰退”。世界银行认为,受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影响,今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增长0.7%,2011-2012年将分别增长1.3%和1.8%,为全球复苏最乏力的地区。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洲债务国,包括希腊、西班牙、冰岛和爱尔兰,分别为-3.7%、-0.2%、-2.2%和-0.7%。欧盟委员会将欧洲债务列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威胁,认为各国削减财政赤字势必拖累经济复苏。

另外,欧洲债务危机通过信心、金融、贸易、资本等渠道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imF总裁卡恩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是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香港《亚洲周刊》文章认为,欧洲债务危机表明全球金融海啸并未过去,而是进入一个表面稳定、实际更脆弱的新阶段,更大挑战随时会出现。眼下的直接影响是,各国宏观经济决策难度明显加大,可能推迟退出政策实施,使未来通胀风险上升。然而综合分析,欧洲债务危机不致导致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原因有五:一是欧洲债务仍是欧洲问题,对其他地区影响可控;二是本轮世界经济复苏靠新兴市场牵引,其复苏势头依然强劲;三是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好于欧洲,且与新兴市场互动性增强;四是二十国集团(G20)机制内国际合作能力增强;五是经济周期性复苏态势依旧。结论是,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发展风险上升,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

(三)导致欧盟内部矛盾加深。欧元区成立时,部分成员国并未满足经济趋同标准,而是在政治推动下“匆忙上马”,债务危机使各国分化愈加严重,“统一货币、不同财政”的经济模式运行难度加大。为应对债务危机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更严重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风险。由于工资和福利水平的相对刚性,加入欧元区时就资质不佳的国家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和政治局势变化。如果希腊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最终无法执行过于严格的紧缩计划而要求对债务进行重新安排,甚至被迫退出欧元区,欧元体系将受重大冲击,并产生全球性负面影响。此外,危机使南北欧矛盾加深,且社会与政治风险上升,欧元地位受损,欧盟扩大步伐将减缓。近期,欧洲舆论甚至重提上世纪90年代“小欧元区”(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个经济较为趋同的国家)的话题,显示未来内部协调难度加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四)新兴市场债权风险上升。与历次债务危机不同,当前全球债务风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受损方则为新兴市场,尤以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东亚为重。风险不仅来自债务国偿债能力减弱,更因其偿债意愿下降。因为西方货币为硬通货,只要其央行增发钞票,使债务货币化,并借助通胀,即可稀释债务。债权人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不能“印钞”的欧元区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因救助机制建立暂时消失,但未来依然存在;二是可以“印钞”的美国、英国潜在的“纸币”风险,即通过大量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使债务缩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外汇储备投资不是在好资产与坏资产之间选择,更多是在坏资产与更坏的资产之间选择。这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与增值提出严峻挑战。

二、危机治理措施出台,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一)急推财政紧缩政策。为解决债务危机,增强市场信心,欧洲各国开始大力紧缩财政。希腊:5月6日,议会通过财政紧缩方案,计划3年内紧缩开支300亿欧元,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2009年的13.6%降至2014的3%以下。法国:5月20日,总统萨科齐宣布将改革财政制度,削减预算赤字,并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法国政府还计划修改宪法,将实现公共财政平衡作为政府永久性目标列入宪法。萨科齐承诺,3年内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西班牙:5月27日,议会通过政府此前出台的150亿欧元财政紧缩方案。德国:6月7日,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在未来4年内削减财政开支逾800亿欧元,以遏制预算赤字急剧增长(今年将超过GDp的5%),并为欧盟其他成员国“树立榜样”。英国:6月22日,财政大臣奥斯本公布紧急预算案,宣布将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税来减少财政赤字,从本年度到2014-2015财年,每年削减政府开支320亿英镑,从明年起将增值税税率从17.5%提高到20%,争取在2015-2016财年实现结构性财政平衡并出现盈余,削减财政赤字的80%将通过紧缩财政实现,20%靠增税完成。这是二战后英国最“紧缩”的预算案。意大利:7月15日,参议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49亿欧元紧缩公共开支预算法案。这项法案设定的目标是将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今年减少到5%,2011年减到3.9%,2012年减到2.7%。此外,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也公布财政紧缩方案。至此,欧洲正式步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艰苦”时代。

另外,日本政府也于6月22日公布了“十年财政战略”,计划在2015财年前使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比2010财年减少一半,2020财年前实现盈余;2021财年后,国家和地方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将稳步下降。6月召开的G20多伦多峰会也要求,发达国家在力求稳定复苏的同时,2013年前将财政赤字减半,2016年前稳定并减少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

(二)加强内部经济治理。为防止债务危机升级,欧盟相继出台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和75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力求希腊不会出现债务违约并试图阻止危机在欧元区扩散。但救助方案被指“治标不治本”。市场信心依然不足。对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又迅速迈出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改革的步伐,试图通过强化财政纪律、增进经济政策协调、消除成员国间经济失衡和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来修正欧元区固有的体制性缺陷,避免危机重演。

在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欧盟表示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强化财政纪律和加强对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以免债务危机重演。欧盟领导人同意,自2011年开始,成员国预算方案接受欧盟委员会评议,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实施惩罚。欧盟领导人还要求拟定一套评判体系,以及时发现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和经济失衡状况。

(三)着手经济结构改革。面对日益严峻的宏观经济风险,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同时推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显得日益迫切。5月25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共同呼吁欧盟成员国将巩固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并举,因为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削减赤字的目标,提高未来欧盟经济增长潜力。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5月3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警告,不应“一味厉行节约”,还要找到“通往繁荣的可持续道路”,应抓住发展中国家增长提供的机遇,避免步入“失落的十年”。

6月17日,欧盟峰会通过未来10年欧盟经济发展规划,即“欧洲2020战略”,要求通过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生产率、增长潜力、社会融合和经济趋同,使欧盟经济走出危机并变得更强大。根据这一战略,未来欧盟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率、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包容性增长”。为此,欧盟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核心领域确立了量化指标。新战略重在推动结构性改革,消除制约欧盟经济增长的瓶颈,充分挖掘增长潜力,使欧盟经济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

7月21日,imF报告建议,欧元区当前应加强政策协调,制订有力的中长期调整计划,建立财政可持续性,实施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要找出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从根本上进行重组。同时imF建议,欧元区通过实施完善的财政和结构政策,完成地区范围的金融稳定框架,来建立有效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四)进行银行业压力测试。为平息市场对欧洲银行业健康状况的猜疑及提高透明度,6月17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宣布对欧洲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7月23日,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结果显示,欧洲大多数银行“健康状况”良好,有能力抵御可能出现的经济“二次探底”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在参加测试20个欧洲国家的91家银行中,绝大多数都顺利过关,只有7家不合格,其中除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外,另有1家来自希腊,其余5家均为西班牙地方银行。7家银行只需注资35亿欧元,即可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英国、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地区的银行在压力测试中表现出色。91家接受测试的银行资产规模占欧洲银行业的65%。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称,整体上,这91家银行在假定的最糟糕情形下,核心资本充足率虽将从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底的9.2%,但仍高于测试所设定的6%的“安全线”,表明欧洲银行业总体依然健康。

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压力测试公布的信息将确保外界了解欧洲银行业状况,对恢复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声明强调,这次压力测试所假定的最糟糕情形实际上不太可能发生,但绝大多数欧洲银行仍经受住考验,由此可以证明,欧洲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抵御住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冲击。欧盟官方虽对压力测试结果表示满意,但分析人士认为,整个压力测试是一场平复市场担忧的“政治游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愿打消投资者疑虑仍是未知数。

(五)加强金融改革与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打击金融市场投机、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就一度高涨,但在过去一两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最明显的例子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仍无序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得到有效监管,二者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速器”。对此,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到金融市场投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3

债务危机考验着欧盟决断力

自2010年欧债危机浮出水面后,一场以信用风险为形式的危机在欧洲蔓延和深化,成为影响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

延续了近两年之久的欧债危机,不仅没有消退的迹象,而且解决方案迟迟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欧洲国家始终在欧债危机的泥潭中难以自拔。2012年伊始,由于欧债危机向欧洲银行业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蔓延趋势日渐明显,再加上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下调欧元区多国信用评级举动,以及欧盟解决债务危机的决断力仍显然不足等原因,使欧债危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未来欧债危机的演化越发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也使欧元区国家徘徊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因此,在债务危机问题上纠葛了两年后的欧元区和欧盟,2012年既面对着欧债危机深度恶化的挑战,也面临着摆脱危机的新契机。

虽然不久前欧盟领导人作出了削减赤字和加大各国合作的承诺,但各界普遍认为这并不足以能够缓解和最终解决欧债危机。为此,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纷纷针对欧盟遏制危机的能力以及各国举债成本的上升,下调了欧元区多国的信用评级,其中也包括欧元区核心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这不仅反映了欧债危机还在进一步深化和演进,其影响面出现了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大的迹象,而且也意味着欧元区救助基金信用评级受到严重威胁,为欧盟解决债务危机前景再添变数。

此外,欧债危机将有可能进一步向欧洲各国银行业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蔓延。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一场以债务形式为起点的危机正在向欧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延伸,已在欧洲逐渐演化为多重危机。为彻底解决欧债危机,欧盟各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磋商和协调,但始终因分歧严重而不能达成共识和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在欧元区债务高危国,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和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只能是不断积累,仅仅依靠救助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救助机制只能缓解个别国家一时的债务违约风险,却不能掩盖欧元区长期存在的信用问题。另外,欧债危机从实质上看不仅是简单的债务问题,还涉及到经济、金融、财政以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危机延伸的最终向度如何尚无定论。

希腊等国毕竟是欧元区和欧盟经济体系的成员国,与独立的经济体不尽相同,货币的使用与欧洲货币联盟处于同一种货币体系,财政政策与欧盟相协调统一,在统一货币体系和财政政策以及经济的联系上与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体非常紧密。希腊等国出了问题,必然对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产生影响,也会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欧盟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何况在欧盟内部债务和财政危机并非只是希腊等债务危机国。由于目前欧元区仍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稍有波动便会“风生水起”,因此如果欧盟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向其他欧洲国家渗透,一旦欧元区债务危机范围继续扩大,欧洲经济出现二次衰退或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极大,而政策协调艰难的欧盟能否度过当前的危机仍存变数。

事实也是如此,迄今为止,欧元区不仅债务危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债务风险还在积累。受其影响,欧盟已经没有更多的余地和办法来排除债务风险,2012年经济前景不容乐观,而且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欧盟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一方面强化财政纪律,一方面无奈选择继续实行货币刺激政策,避免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的经济或金融危机。毫无疑问,目前欧盟正处在一个解决债务和财政危机与刺激经济政策两难选择的境地。

体制的危机更甚于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发生后,质疑欧元区和欧盟解决危机决断力的声音不绝于耳,反映出欧元区和欧盟处置危机能力的不足。欧债危机的演化有逐渐向欧元区和欧盟体制危机转变的趋势,恐怕当前欧洲面临的不仅仅是债务危机,似乎欧元区和欧盟体制上的危机更甚于债务危机。

许多人认为,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元区和欧盟总是被动而为,说明目前的欧元区和欧盟体制并不适用于欧洲国家处理危机,应对危机机制上的缺陷难以弥补。在现有的欧元区和欧盟体制下,即使不发生债务危机,也会以其他形式暴露出欧元区和欧盟应对危机机制的“先天性”缺陷。因此,目前的欧债危机不仅反映出欧元区和欧盟体制的弊端,也折射了欧元和欧盟应对危机机制的“先天不足”。

欧元区成立时,各国只是统一设立央行,但由于税收分配权和财政收支管理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政府行为,欧元区各国的税收分配和财政收支独立实施。由于制度的本身带有各行其是的特点,欧元区体制自然缺乏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欧洲货币联盟规定,欧洲央行只对有关的欧元货币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并不负责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欧盟只有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没有使用财政政策工具的权力,无法调动各国财政力量在欧盟内部进行调控,因此也不具备危机协调机制。

显然,欧债危机是欧元区和欧盟体制及欧元信用危机的反映,欧元区各国税收分配权和财政收支管理权的独立是国家的象征,欧盟目前只能通过救助机制的“交换”条件,有限度地对有关国家的税收分配和财政收支进行干预,或以协议形式严格财政纪律。这说明,由于欧元区和欧盟既没有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也不能以法律的形式严格财政纪律,各国在财政方面各行其是。虽然去年年底的欧盟峰会决定以协议形式严格财政纪律,但这只能解一时之忧,缓解暂时的矛盾,却不能解决和克服体制上的不匹配和矛盾,深藏在体制背后的应对危机隐患依然存在。

虽然2011年10月经过反复磋商和艰难谈判,最终欧元区首脑就希腊债务问题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扩容等一揽子方案达成一致意向,但希腊与欧洲其他高危国的债务问题仍存在着多种变数,欧盟救助希腊和金融稳定工具(eFSF)扩容方案的具体落实还难见分晓,既不能排除还会出现其他变故的可能,也不能排除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欧债危机风险的影响面依然不可忽略。同时,由于各债务危机国身处欧洲,其债务危机必然波及欧洲各国,并涉及到欧元信用的根本问题,欧债危机的深度和波及面由此可见。此外,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欧元区各国偿还政府债务的高峰期,不仅希腊等国的还债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债务违约风险扩大面还将可能涉及更多的欧元区国家和领域。后续的影响面和风险有多大?恐怕难以估量。

由此可见,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不断出现的难题令欧元区国家和欧盟应接不暇,其中根本的原因之一是欧元区和欧盟体制没有完善和成熟的应对危机机制,而欧元区和欧盟体制能否在处置欧债危机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事关欧洲的未来。

欧洲的未来面临着重重考验

观察欧债危机的起伏变化和解决方案的种种纠葛,虽然目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到欧元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严重程度,但却暴露出欧盟内部协调机制薄弱的弊端。由于协调机制的薄弱,一方面使欧债危机的解决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威胁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在2011年12月9日结束的欧盟首脑峰会上,欧盟就欧元区“新财政协议”初步达成原则性意向,并发表了加强财政稳定融合的声明。但是,由于未能达成全体一致共识,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只有25个国家同意履行“新财政协议”,同时法德提出的全面修改欧盟条约提议,由于分歧较深也未获通过。虽然欧盟首脑峰会为强化欧元区财政纪律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果,也为解决欧债危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欧盟能否最终将强化欧元区财政纪律落在实处并渡过危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1年12月9日结束的欧盟首脑峰会,是关系到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现实与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欧盟峰会是在欧债危机持续深化、金融风险不断增大、欧洲经济有可能陷入衰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因此峰会的结果对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意义重大,被欧盟各国首脑与舆论认为是拯救欧元区的至关重要的一次机会。此前,为挽救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和欧洲货币联盟,法国和德国提出了加强欧盟成员国财经纪律等修改欧盟条约的提议,提交给峰会审议。

法德提出的修改欧盟条约提案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将财政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这一“黄金法则”写入各国宪法,违背者将被自动处罚;二是,将欧元区永久性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提前于2012年启动,而实施金融救助决策方式从“全体通过”变为“超级多数原则”(即85%成员国同意)。虽然法德关于修改欧盟条约的提议对阻止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与根治欧债危机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强化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财经纪律可以保证欧洲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稳定,摆脱目前债务危机的困境,但是以英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则表示难以接受修约的建议。英国明确表示:如果欧元区国家想通过修改欧盟条约来拯救欧元,就必须以保护英国的利益作为交换。英国的态度与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欧盟协调机制的危机,也在某种意义上使欧盟协调机制面临着严峻考验。

尽管在欧盟峰会上成员国之间经过一番经济和政治利益博弈后,通过了“新财政协议”,但这还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意向协议,最终的执行和落实并非易事。同时,由于目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各自利益诉求相差甚远,法德提出的全面修改欧盟条约倡议阻力重重,这充分反映出欧盟在政策协调以及应对欧债危机时决策艰难的一面。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由于欧盟各国在欧债危机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始终不能协调一致,进一步暴露出欧盟内部在重大问题上协调不力的固有弊端。因此,国际舆论“唱衰”欧洲的论调再次出现。一些言论认为,如果欧债危机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欧洲步入“衰落期”,这些论调被一些媒体大肆渲染。事实上,“欧洲衰落”的悲观论调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媒体的渲染也有些过度。虽然目前欧债危机使欧洲面临着兴衰转换的变化,但还未严重到“衰落”的程度,欧元区解体也只是想象中的传闻,欧洲从欧债危机摆脱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不能就此断定欧洲正在走向“衰落”。

当然,伴随着欧债危机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欧盟改革方向意见分歧的加剧,重重危机使欧洲未来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4

成因源头

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解决债务困境,通过低税率吸引海外直接投资,使爱尔兰成为全球资本投资欧洲的重点进而带动房地产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爱尔兰模式”曾经是一个流传全球的成功范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爱尔兰房地产泡沫破灭,成为债务危机的导火线。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爱尔兰5大银行都濒临破产。爱尔兰政府9月底称,为了维护金融稳定,救助本国五大银行最高可能耗资500亿欧元,2010年财政赤字会骤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00%,这一消息导致爱尔兰国债利率大幅飙升,由此掀开了债务危机的序幕。爱尔兰信用违约互换合同一度接近600个基点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一度超过8%远超希腊危机爆发时其相应的水平。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成了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源头。

12月初,欧盟财长正式批准对爱尔兰的救助计划,爱尔兰财长公布了史上最为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根据计划,爱尔兰政府承诺将在2011年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加税收等多种方式削减60亿欧元财政赤字,其中40亿欧元来自于压缩开支,20亿欧元来自于提高税收。在未来4年的时间里,财政紧缩的总额将达到150亿欧元。然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危害也难免随之显现,从而增大紧缩计划执行的难度,导致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很难降低。

如果从积极措施来看,爱尔兰债务危机会得以解决。除爱尔兰政府已公布的大规模减债计划(2011年赤字将降至占GDp的10%以下)外,爱尔兰政府手中仍然握有200亿欧元现金储备,至少到2011年年中之前尚足以偿还所有现有债务本息,而且爱尔兰政府已于11月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援助,爱尔兰与欧盟也已达成了金融救助计划协议,以支持该国银行业与公共财政。此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保护之下,爱尔兰国债没有突破风险约定。

然而,爱尔兰债务问题之所以迅速被国际市场关注,一方面是出于对爱尔兰自身经济、银行业和财务问题的担心,另一方面则是对欧元区和欧盟救助机制的不信任,同时也再度暴露出欧元机制的内在缺陷,即不管是预算赤字失控,还是税率恶性竞争,都是源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希腊债务危机一样,解决爱尔兰问题的关键并非爱尔兰政府,而要看欧盟和欧洲央行。

欧元的问题不只是欧元区政府的债务问题,欧洲必须解决欧元结构僵化和银行背负巨额债务的问题。目前,主流投资者都在纷纷避开欧元区高负债国政府债务,甚至认为CDS或指数基金投资高收益公司债风险小于国债,这表明只要欧元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完善,银行业系统性管理债务危机风险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难料,美国经济数据时好时坏(美联储或将继续扩大宽松规模),欧洲债务危机和亚洲高通胀还未走到终点,都为欧元危机的再度爆发埋下隐患。

房地产泡沫破灭与银行业危机

除爱尔兰外,从实践看,亚洲金融危机中绝大多数受影响严重的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然后才是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比例的急剧上升和银行体系的崩溃。尽管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资产价格的倒塌确实对银行体系影响至关重要。

在过去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气泡的形成,从微观层次上说,与过度投机有很大关系。一旦经济出现波动,资产价格下降时,银行业的信贷资产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自我实现的机制会传导到资产市场,使价格水平进一步恶化。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银行的信贷资产之间具有相互放大的效应。在经济增长较快的环境中,多数借款人都具有暂时性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银行的信贷资产潜在的危机被“虚增”的价值掩盖起来,如果这种虚增的价值突然下降,风险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业危机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信贷资产的过快增长,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信贷抵押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芬兰从1991年以后有3家银行由于大量呆账贷款以及其在股票市场投资的失误而破产。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业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地价和股价泡沫引起的。泰国在危机前30%的商业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部门,从1989年到1996年的七年间发放的住房贷款从1000亿泰铢增加到4000亿泰铢,增加了3倍多。从1996年到1997年股价和地价跌幅分别接近60%和30%,造成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例达到18%,其中有一半来自房地产部门。而20世纪香港的几次银行业危机也都与房地产泡沫有关60年代初期香港房地产业进入建筑高潮,1961年到1965年的四年间,香港银行在房地产部门的贷款在各类贷款中所占比重最大,相反银行的平均流动资产比例却从34.3%下降到27.6%,1965年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清偿风险迅速积累并爆发。90年代初瑞典银行的危机也与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关:在瑞典的银行中房地产和住房抵押贷款占的比重很大,当时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短期下降了达50%,直接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的界定

从60年代以来西方宏观调控的历程来看,由于增税的阻力日益增加,发行国债来维持财政平衡成为十分经常的做法。但是也有国家因国债规模扩大引起未来还本付息压力的增加,最终由于内外债负担沉重而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引起各国对合理债务负担水平或能承受的最大债务警戒线的探讨。而运用适度国债规模指标可以有效防范国债风险,确保债务经济的安全。尽管某些指标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但这种方法已成为当今国债风险分析的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

指标来衡量国债风险。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偿债率国债依存度、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借债率,居民应债能力指标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加入欧盟国家“政府财政赤字率不超过3%,国债负担率不超过60%”的趋同标准被认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加以合理运用可以防范国债风险,值得借鉴。但是其初衷为了欧盟成员国将财政赤字和债务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以便有利于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和汇率水平,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临界值。

确定政府债务风险临界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全面深刻的理解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并根据如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和效益指标,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深化的程度、国债市场发育状况,财政收支情况、政府管理效率、国债结构与成本一效益状况,财政与货币政策目标综合考虑。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的比率)和赤字率(赤字总额与GDp的比率)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而从国债负担率指标来看,欧洲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对部分银行国有化后,原来银行的负债合并到公共部门负债导致债务负担率激增,超过风险警戒线。而实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很多国家在此轮危机中都面临类似问题。

从赤字率的角度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欧洲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使政府债务负担突破了风险警戒线,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应该说,庞大的公共债务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巨额偿债支出、市场信心的缺少以及对汇率的负面影响等。同时,巨额财政赤字也将引起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这从英镑和欧元近期的走势也充分得到验证。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5

【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本轮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大公国际的《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展望》表示,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焦点地区仍集中在以欧元区为主的发达国家,欧元区债务危机发展进入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0.

[2]郑慧.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1(17).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债务;制度缺陷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5-0049-03

作者简介:李本松(1969-),男,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危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一、欧债危机及其当前的最新发展

欧债危机是爆发于欧洲的因债务导致的信用危机。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很快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影响的日渐加深,受危机的冲击,负债较重但又缺乏较强经济增长所对应的偿债还贷能力的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这以希腊和冰岛最为典型。以冰岛为例,2008年初,冰岛GDp达194亿美元,人均收入排名全球第四。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银行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最终导致冰岛全国最大的三家银行全部宣布破产,被政府接管。这3家银行所欠外债达1380多亿美元,将近冰岛GDp的7倍,再加上其他负债,冰岛的总外债高达GDp的9倍。这样,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的冰岛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一个倒在债务面前的国家。但是,债务危机并没有因为冰岛的倒下结束,反而以希腊为起点愈演愈烈,蔓延到爱尔兰、葡萄牙,紧接着又蔓延到了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这样,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当前欧债危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2011年11月意大利陷入危机,这标志着欧债危机已经从欧元的边缘区蔓延到了欧元的核心区。二是欧洲多国信用评级频遭降级。2012年1月13日标普将法国等国下调一个信用评级、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国下调两个信用评级,1月16日将欧元区临时救助机制——欧洲金融危机稳定工具(eFSF)的信用评级下调一级。2012年1月27日,惠誉宣布下调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的信用评级并确认爱尔兰BBB+的信用评级,将六国评级前景展望均调为负面。2012年2月13日,穆迪将法国、英国和奥地利的3a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并下调了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和马耳他的信用评级。2012年3月2日,穆迪将希腊的信用评级由Ca级下调至最低级C级(已属违约级)。三大信用评级分别将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降级,表明欧债危机还在持续发展。

为了避免希腊出现3月中旬到期债务违约,2012年2月21日,欧元区17国财长会议已经就第二次救助希腊计划的1300亿欧元救助金达成协议,并在2012年3月15日为希腊提供了第二轮救助款的第一笔贷款394亿欧元。希腊在2012年将有482亿欧元债务到期,其中到期的高峰在3、5、8月,3月到期的175亿欧元是今年3大偿债高峰中压力最大的一次。对希腊的上一轮救助并没有止住希腊的危机进一步恶化,所以这轮救助虽可能让希腊暂时缓口气,但是能否带希腊走出危机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欧债危机在世界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反倒愈演愈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欧债危机源于世界金融危机

“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发端于美国2007年8月的次贷危机,然后从这个当前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1]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导致欧债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对于希腊来说,曾在2003年至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但这主要是靠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加入欧元区后获得廉价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来实现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希腊经济低迷、财政收入减少,这样,原来的双赤字、贷款带来的经济拉动以及信贷消费的模式就不能再持续,危机的爆发就成了必然。同样,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在希腊之后陆续陷入到债务危机之中,也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债危机一步步蔓延和演变为全面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扩散的结果,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继续和在欧洲的发展。

2.欧债危机是债务与GDp比例过于失调所致

债务危机是国家盲目借钱举债,债务与GDp的比例严重失调所致。伴随着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增加了还款成本和还债压力,最后导致违约风险的产生。欧洲的GDp总量为17万亿美元,希腊经济总量只占全欧洲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是对希腊援助规模却达到1万亿到1.5万亿欧元。意大利本身是欧元区的第三大经济体,在陷入危机前,其债务总额已经占到欧元区整体债务的23%,是希腊的五倍,是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三国的债务总和。为什么陷入欧债危机的国家会如此大规模借钱举债导致债务与GDp的比例失调?这一方面是由于要实现经济增长但又缺少资金来源,只有借钱举债,甚至寅吃卯粮、预支明天的信贷消费。另一方面也由于普遍实施的高福利制度。这些没有强大生产能力所对应的富足财富支撑下的,靠借贷硬撑下来的高福利,在长期积累之后,一旦形势恶化,危机爆发就是必然的了。

3.欧债危机是由于经济结构内在缺陷所致

欧债危机是陷入危机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希腊的经济主要依赖旅游业和传统制造业,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传统制造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加之金融危机使旅游业受到打击,就导致希腊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是国家财政开支不断扩大,因此只能不断借钱举债,依靠赤字财政,以大量投资和借贷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生产不足的经济结构,是缺乏竞争力的经济结构,会导致赤字和借贷的规模不断扩大,是不可持续的。随着风险一步步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必然爆发债务危机。

4.体制和机制内在缺陷导致危机救助很难实现

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为了避免出现违约,必须寻求救助。救助分为两种:一是外部救助,即向欧元区、欧盟、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机构申请贷款救助;二是自我救助,通过自我货币贬值来销冲债务。但是欧元区体制的内在缺陷使救助很难实现。就外部救助来说,27个欧盟成员国、17个欧元区成员国、甚至是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很难在救助问题上达成一致,因此,救助方案迟迟不能确定,救助金总是迟迟不能到位。就自我救助来说,因为欧元区的货币和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汇率是统一的,各个国家没有改变汇率的可能,这就形成了欧元区的统一货币、统一汇率与各成员国独立财政之间的矛盾,使得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不可能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来实现本国的货币贬值,以达到销减债务避免违约的可能。欧元区有共同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是没有共同的经济政府,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和共同财政部。这样当一个国家出现了债务违约的时候,欧盟就不可能为之提供超越国家的另外的担保,从而使危机救助很难实现。

5.成员国自律不够和欧盟监管不严

这次欧债危机也是由于欧盟或者欧元区的成员国自律不够。欧元区成立的原则,包括国家不欠账、严格限制债务、严格债务比例、无需救援等原则,没有被成员国很好地执行。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长期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最近陷入债务危机的意大利也是一样,债务已达1.9万亿美元,占GDp的120%,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很多倍。这些违背欧元区统一原则、违反统一欧元区财政纪律的行为,说明很多国家缺乏自律,也暴露了欧盟监管的漏洞。这也成了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

三、欧债危机的启示

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对庞大,实体经济发展坚实,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央财政的收入体系相对健康,特别是中央财政体系有坚强的调控能力,这使我国不太可能爆发欧洲式的债务危机。但是,由于受追求“GDp政绩”的影响、受官员管理和考核体制的诱导、受任期的限制,特别是受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制约,很多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远发展,举债发展成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选择,这就造成我国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其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增加。所以,爆发于欧洲的债务危机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对解决我国地方债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1.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要严守财经纪律

由于希腊、冰岛和意大利等国都没有严格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元区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导致了这次欧债危机。当前,在我国有很多违反制度、规定和纪律的事情,其中地方政府和银行业的违规是较为典型的两类。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政绩置国家的土地政策不顾征用大量农田盲目建立开发区,置国家的产业调整政策不顾进行大量盲目重复建设。这虽然可能得到短期效应,但是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将受到损害。由于受利益最大化驱使银行违规进行金融过度创新,这既埋下银行业的危机祸根,更是埋下导致经济危机的定时炸弹。当前我国还有诸如民间借贷、担保公司之类的经济活动主体,它们在现实经营活动中违规操作,已经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生活。制定完备和无漏洞的财经纪律,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加强监管是保证不出现财政风险和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措施,这是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2.举债发展要量力而行

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经济的一定发展速度是可以借钱举债的,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与经济规模成比例,把举债规模控制在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围内。那些陷入到欧债危机的国家,由于缺乏足够收入保障,却又要维持高福利水平,唯一能做的就是脱离本国的国情和实际承受能力借钱举债。这与我国当前地方债的形成具有一定相似性,所不同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是受“GDp政绩”驱使。2012年3月15日,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结束后的中外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10年,我们主动审计了地方债务,总规模为10.7万亿。2011年,新增债务仅有3亿,其中新举债21536亿,偿债21533亿。”[2]从总量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债务规模还是很大的。尽管总理说“中国政府债务的负担率和赤字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政府性债务的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2],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地方债规模过大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会“干扰中国的建设”[2]。切不可盲目举债,借钱举债的规模要与偿债能力相适应,切不可严重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这是欧债危机对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

3.促进不断发展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解决和避免债务危机的根本

这次欧债危机根本上是由于陷入欧债危机的国家经济低迷、增长乏力,缺乏内在的生产能力所致。缺乏增长能力就制约了还钱还债的能力,开支与收入的缺口就会越积累越大,如果遭遇到金融危机的打击,爆发债务危机就是必然的了。所以,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危机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3]。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根本启示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4],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筑牢避免爆发债务危机的最坚实防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拉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这又要避免过度增加债务的规模,因此,应当着眼于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为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要建立消除危机产生的机制和体制缺陷,建立经济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化解机制

这次欧债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断地发展蔓延,就是由于欧盟体制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及其统一的汇率政策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独立财政之间的矛盾,使各成员国在面临债务危机的时候不能通过本币贬值来削减债务以达到减轻债务的目的,导致危机的刚性积累。这告诉我们,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与创新是避免危机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中,由于受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存在并且交互作用,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经济领域出现包括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危机将会是一种常态。因此,要建立危机的应对机制,以保证及时化解危机和对危机发出预警;更要进行财政和金融体制创新,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松.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

[2]省略/politics/2011lh/zhibo/index_zljz.htm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7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演进

2001年,希腊为了加入欧元区,请美国投行高盛为其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通过这桩交易使希腊账面上符合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成员国财政赤字的规定,隐蔽了希腊政府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赤字规模,为这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希腊等欧盟成员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大量举债,政府债务急剧扩张。当投资者开始怀疑政府的偿债能力时,开始纷纷抛售那些高风险国家的国债和国债衍生品,希腊这样的国家被列在首位。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成为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财政赤字严重超标,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着恶化,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宣布把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随着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继希腊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债务等级也被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先后几次下调,2010年伊始,债务危机在欧洲全面升级。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

在欧元区并非只有希腊面临庞大的债务和财政赤字的困境,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见表1。

从目前来看,欧盟给予希腊巨额贷款的方便,短期内虽然使得希腊局势趋于稳定,但是政府用信用的形式,用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办法,即用更长的杠杆来解救危机,这样的援助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约1.6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是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经济规模之和的两倍。2009年西班牙GDp萎缩了3.6%,财政赤字激增至GDp的11.4%,一旦西班牙这样的大国爆发信用危机,则可能拖累整个欧元区的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欧元区不采取彻底“财政”改革方案,整个欧洲经济都会受到债务危机的拖累。

(二)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欧洲部分国家出现的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几个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债务危机往往具有传染效应。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影响,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行情,在期货市场,作为全球经济活力领先指标的铜价,连续增长了21个月后在2010年4月开始进入下跌的走势;随后出台救助计划,今年5月10日欧洲央行宣布7500亿救助计划带来的利好仅仅持续一天,随后又重新步入下跌甚至暴跌的轨道。5月11日,欧元对美元下跌0.7%,欧盟证券市场指数Stoxxeurope600下跌1.2%,近一个月来,全球股市全线下挫,股市市值缩水约7万亿美元。投资者不仅担心欧洲国家难以解决债务危机,甚至担心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程度可能也不及预料,更担心全球经济是否真的会出现二次探底。目前,许多经济体至今仍未退出次贷危机中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欧盟甚至全球又再次陷入应对希腊等国家的债务危机之中,这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也加大了全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退出的难度。

(三)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的冲击,外汇储备可能贬值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都难以在一种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完全置身事外。由于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暗淡,这无疑会给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冲击之一是欧元区国家可能实施更强硬的对外贸易政策。自2007年以来,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首当其冲中国将成为欧元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据统计,今年4月份,我国对欧出口的增速还维持在25%,但这种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下半年反应可能会比较明显。冲击之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增大。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汇资产增持更多的是欧元资产,随着欧洲信用危机爆发,欧元对日元与美元已经显着贬值,并可能进一步贬值,这无疑加大了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分散财政与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本轮经济衰退充分暴露出欧元区体系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在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国家分而治之,这种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货币政策之间的失衡导致成员国失去了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最核心工具,只有二者松紧搭配才会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由于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缺少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的支持,为了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成员国只能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结果造成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物价和工资迅速上涨,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各国早已突破了《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60%的上限,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还款能力,以至于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二)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欧元区一体化之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各国的预算状况千差万别。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使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协调,但为了建立更为庞大的组织,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极力拉拢那些希望加入进来但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的国家。加人欧元区后,各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希腊这样的国家没有资源优势,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而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就垄断了对外出口,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在维护欧元与欧洲一体化的更高诉求下,经过欧洲政治精英的努力得以调和妥协,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凸显,国与核心国之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相适应,欧元区无法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国无法利用货币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也无法维持当前的财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种结构性的衰退,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国与核心国差距越拉越大。同时,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候还会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希腊无节制的信贷最后需要德国这样的大国来埋单,这种只靠成员国的相互救济渠道单一且不持续,使得欧元区的救助机制极难建立,危机爆发之初并未及时得到解决,导致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三)经济结构单一,偷逃税严重,税收来源有限

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腊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希腊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在希腊,偷、逃税现象十分严重,希腊政府在打击偷逃税方面一直不理想,据估计,希腊政府因偷逃税行为每年损失的税收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严重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加。

(四)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希腊具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希腊公务员的队伍相当庞大,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使得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希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着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希腊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失业救济便成了希腊非常沉重的负担。希腊政府一直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高贸易赤字发展模式,对经济造成严重透支。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到欧盟区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最大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曾一度使希腊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达到4%,但是希腊政府没有主动控制负债,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而是一味地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行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可以维持,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以债养债的做法便使希腊的信用风险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

(五)刺激计划不当,陷入“救市陷阱”,由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

希腊的债务危机还未平息,美国又出现了地方债务危机,据前洛杉矶市长理查德?赖尔登2010年5月在《华尔街日报》中声称,洛杉矶很有可能会在2014年宣布破产。希腊危机不过是冰山一角,由于其自身问题以及欧元区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债务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其实全球普遍存在着债务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各国为了阻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纷纷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的结果,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第一阶段是由于格林斯潘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大量廉价资金竞逐资产和资源,衍生出越来越大的证券资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最终资产泡沫无法维持,吞噬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印出更多钞票,这种行为本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转移到政府身上,这是金融危机第二阶段。2009年的大救市其实就是各国政府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虽然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核心问题,最终政府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各国出台的系列救市计划,造成资金错配,由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世界陷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

四、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西方国家出现债务危机,是“以-赤字还赤字”,“以债养债”模式的必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首先,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规模迅速增长,造成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其次,政府本质上有主动负债的愿望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往往会置社会监督于不顾,赌未来经济繁荣的预期以保自己的政治周期;最后,当面临经济下行时,政府刺激计划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会加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此外,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中80%来自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冲击。所有这些对未来中国经济肯定存在巨大的隐形风险,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当条件成熟时,经济刺激计划应适时有序退出,如果当经济已经过热时才开始收紧,会被迫要求加大力度,政策效果也不佳,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注意量的积累引起的质的变化,把握好刺激计划的“度”。

(二)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是一国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目前比较权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在《财政透明度手册》中所采纳的由KopitsandCraig(1998)给出的定义:财政透明度指向公众公布政府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取向、公共部门账目和财政筹划。根据该定义,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是要求以及时的、系统的方式对所有相关的财政信息(包括预算信息)的充分披露,包括用来编制预算的经济假设、政府资产和负债、税式支出以及对数据可靠性的建议。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在预算内财政收支之外,存在规模庞大的预算外收支,并由此引出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小金库”;在政府的预算报告中缺乏详尽的数量指标,人们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在披露债务指标时数据不完全,没有包含所有既有债务等等。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透明度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也告诉我们应该加强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三)地方政府负债要与其收入匹配,决不能过度负债

地方政府之所以必须平衡预算不能负债运行,是因为他们手里是没有印钞机的。他们不可能像央行那样凭空制造“信用”出来。而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事实上承担的债务,将会成为未来的宏观经济风险的来源。除非是压缩政府自身的开支,无论用何种方式弥补赤字,都有可能最终引发央行发行更多货币,这会让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雪上加霜。

应该说,在预算法的严格规范之下,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本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赤字和负债运行情况。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但是经济刺激计划产生出来的大量地方政府负债,正在恶化这个环境。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现在欧洲央行和美国政府都是靠购买或帮助受困地区发行债券暂时渡过危机,要恢复它们的财政平衡和经济活力还必须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行为,逞一时之快而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

(四)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大文章,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今天的局面警示中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是不可取的。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虽然目前中国出口恢复较好,但是未来发达国家增长趋缓的风险将会显现,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下半年出口回落是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增长的情况还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比出口、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五)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应拓展财源

在中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土地财政”政策,以出售土地筹集财政资源,高房价所带来的高额土地出让金和高税收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正是这种依赖带来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成为房价上涨的直接推手。房价的过度上涨造成房地产泡沫,当经济下行时,顺经济周期会使房价大幅回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会锐减,同时为了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债拉动投资,由此政府便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拓展财源,改变依靠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土地财政”税收模式。同时,房地产市场与整个金融体系关系紧密,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问题,谨防房价大起大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不能忽视不产生实体经济效益的“流动性再创造”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重心应该是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健康模式,这样才会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六)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开始怀疑市场的有效性。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人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修正市场失灵。尤其在后危机时期,有扩大政府能力、夸大监管作用的嫌疑。那种认为政府是全能政府,在危机中承担无限责任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政府过度调控后果很严重,只能造成道德风险加剧。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代替不了市场经济自身运转的高效率。在应对危机时期,强化政府的作用不是要政府取代市场的作用,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应矫正市场机制中那些不健康的成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禁止对公众有害的市场行为,使市场经济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债务危机的蔓延告诫各国政府应舍弃借助危机萌生的全能政府理念,严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真正职责应该是根据自己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和对规则的创造能力,为自由竞争理清适当的边界,保证政府在适当、适度干预的前提下使市场效率实现最大化,又不至于积累过多的市场风险。

(七)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归人中央财政,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不顾自身偿债能力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此次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额远远超过本级财政收入,面临巨大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

另外,从经济走势看,中国很可能步入加息周期,地方政府债务成本增大,房地产市场可能降温从而令政府土地收入减少,而一旦来自土地的资金链断裂,财政资金又有限,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不得不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留给银行大量的呆坏账靠中央政府来核销,宏观经济将可能有“硬着陆”的风险。

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八)政府宏观调控有局限性,谨防凯恩斯陷阱

凯恩斯学派从价格粘性的角度找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合理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激发了各国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狂潮,各国政府采取“无节制”凯恩斯加上货币主义的刺激计划,这在短期也许是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被喻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才是自动调配资源使其得到最优化的有效方式。根据科斯定理,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只要私有产权界定清楚,各方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最优结果。㈣政府宏观调控就是在经济发生波动时采取反周期政策来减少波动,使经济更加平稳,但是在很多场合下非但没有使经济平稳发展,反而加大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无论是此前的次贷危机,还是这次的债务危机,充分验证了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总是弊大于利的。为了避免问题的恶化,应谨防凯恩斯陷阱,真正认识市场,让市场来纠正资源错配。无论何时,政府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市场力量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愈演愈烈的债务风险让我们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也需要我国重新评价“凯恩斯主义”的成本,“赤字财政”不宜长期化,“赤字财政”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恢复市场活力。但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8

欧债危机爆发的社会政治原因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讨论欧债危机爆发的社会政治原因。欧洲债务危机不同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虽然这些危机最后都可能威胁到国家政治,引发政治危机,但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主要是由金融和经济市场的动荡所直接导致的,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和市场因素,而债务危机从本质上来看,是财政危机,是由社会政治因素所直接引起的,因此,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局面的影响也相对会比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要大。

(一)欧盟成立的同时,也造成了各国的不完整,尤其是经济,也就使欧盟成员国在发展经济方面缺乏足够的主动权,并且受到条条款款的制约

欧盟的成立是要建立一个欧洲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共同体,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设立欧洲央行,统一货币,统一财税,各国的经济受制于欧盟。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欧元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方向相协调,且各成员国在财税等经济体制上对欧盟有着很大程度的依赖性,这种渐趋“统一”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不仅让各成员国抛弃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向,而且在这种模式下的某一成员国在经济政治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时,势必会连累其他成员国家,因此,一国爆发的债务危机必然会波及到其他成员国,从而成为更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二)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欧元区国家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迫使各国政府大举举借国债,一旦这些债务超出了国家的预期承担能力,就会爆发债务危机

包括欧元区国家在内的西方国家所追求的是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具体包括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教育补贴、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也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作支撑。一方面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大力标榜所谓的绝对民主思想。但是,民主政治建设应该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建设状况和公民整体素质相协调。欧元区成员国中的德国、法国等相对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建设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的能力,但是,希腊等国家还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建立在这种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下的民主政治,要达成国民的各种诉求,势必要政府付出更大的财政代价。也就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模式所带来的政府负担。各政党轮流执政的前提是通过竞争上台,而政党之间的竞选,越来越以与选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筹码来赢取选民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日积月累的超额指出,造就了政府负债越来越严重的现实。西方国家的这种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曾经一度为我们国家许多民众所追求的理想模式,但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给了我们启示,暴露了这种制度的缺陷:政府需要通过高额的财政支出来保障这种制度的运行,同时,“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造就了公民的惰性,弱化了国民的工作意愿和创业精神,导致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

(三)财政体制存在缺陷,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各成员国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同时也削弱了欧元区抗风险的能力

与微观经济不同,宏观经济更多的需要国家来调节,而财政体制和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目前欧元区实行的是一种超国家性质的货币政策,这就导致了各成员国的财政体制不统一,一旦出现诸如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时,各成员国将很难独立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特点来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抗风险能力明显减弱。事实上,欧元启动十年以来,欧元区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欧元区各国经济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而欧盟却依旧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财政体制。在这种链条上的一国出现异常,也将会影响到整个欧元区的发展形势。纵观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政治因素也能对经济的运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经济的运行仅仅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在许多时候也只能是无济于事,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干预,而经济的衰落,对一个国家的政权稳定和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经济需要政治参与调节,政治需要经济作保障。目前我们国家所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了缓和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的发展模式。

欧债危机的爆发对我国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不只是局限于欧元区,对我国的行政管理领域同样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增加了我国政府外汇管理以及对外贸易管理的难度

经济管理职能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在对国内市场和经济运行的调控,同时也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的管理上。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是由于有关国家不能或不愿偿还公债而引发的,而且涉及到的外债数目较大。我国是一个外汇储备大国,我国政府外汇储备量较大,且入世以来,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日益深入,欧元的贬值,我国外汇储备量将会相应减少,出口将会受挫,出口里利润相对减少;国内国际投资商投资期望值降低,国际热钱有可能纷纷涌入,冲击我国国内市场。欧债危机所引起的这些变化,尤其是严峻的外汇和外贸管理问题,都对我们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欧债危机给了我国揭示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尤其是债务管理弊端的参照系,引发了公众对我国政府财政和债务管理水平的质疑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去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约17%的份额,这一数据远远低于欧元区有关国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债务的负担率和赤字率处于较低水平,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如温总理在2012年3月14日召开的“两会记者招待会”指出的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但是,有不少学者提到了我国的地方性债务。他们认为,虽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地方公债,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盘活市场经济的运行,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财权将会逐步扩大,可能会像欧元区一样,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欧债危机现象。同时,仅从经济格局来看,我国的各省市地区犹如欧元区的各个国家一样,发展很不平衡,一旦某个省市地区的财政包括债务出现问题,国家都要出面救助,这就会给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带来影响。实际上,这种担忧在我国基本上不会成为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公众的质疑和欧元区的前车之鉴,以及我国的财税体制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回应,切实完善行政职能,改善行政管理方式,尤其是财税经济管理职能。2012年3月14日,总理在召开“两会记者招待会”时指出,2010年,我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为10.7万亿,2011年,新增债务仅有3亿,其中新举债21536亿,偿债21533亿。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方债务的规模较小,处在可控范围之内,是安全的。而且我们的政府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地方债务的存量,严格控制增量。

(三)欧债危机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相关行业的失业等问题,要求我们党和政府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

欧洲债务危机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走出阴霾的时候爆发的,人民大众现在所面临的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金融危机造成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社会浮躁的心理和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对此,我们党和政府需要做好积极的预防和应对工作。首先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加以完善,加大失业保障力度,预防因失业问题而产生社会不安定现象;其次是正确疏导民众的恐慌心理,维持和刺激市场的消费需求;最后,各级党委政府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充分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国内政治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欧债危机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是一场灾难性的国际事件,不仅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也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虽然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我们更要将这次危机看着是对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而言,我们可以从这次欧债危机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维护国家经济的完整性,重新审视国际合作的利弊因素和合作方式及程度

正如前面所述,欧元区各成员国需要服从央行的统一管理和支配,经济欠完整,因此,在面临债务危机时,各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而且也容易产生连带效应,波及到其他成员国。目前,受全球化的影响,要求统一国际经济外贸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最突出的是世贸组织所规定的各项国际标准。同时,当前出现了以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为首的对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抵触力量,这些西方国家通过施压试图提高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和设障妨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这些做法,是对我国政府维护经济的严峻挑战。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建立区域性的统一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维护该地区的市场稳定和增强各成员国的抗风险能力,对此,提出了建立和加入亚太共同货币区。但从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来看,我们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审视国际合作,尤其是经济领域合作的利弊及合作方式和程度。面对挑战和教训,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坚决抵制国际上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霸权行为,维护国家的完整性。面对霸权势力阻碍和破坏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立场,尽最大可能地通过和平外交途径来加以解决,在维护国家经济完整性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国际争端,为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家环境。其次,在继续深入落实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也要重新审视国际合作可能带来的问题。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继续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加强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始终不能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应该更全面的分析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通过适时合理地改变国际合作的方式和程度,通俗地讲,就是要认清哪些领域可以合作,哪些领域不能加入国际合作;在不同的领域,通过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我国的发展;是全面深入的合作还是只涉及某些内容的合作,等等。通过这种全面的分析,来使我国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是变不利因素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严格做好政府债务和财税体制的管理工作

我国的国债一直控制在安全标准之内,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而需要担负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投入等财政支出数量较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逐步走上发行地方公债的道路。如2011年,国家允许上海、广东等省市试点发行债券。目前,虽然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数目年增量较少,但是债务总额却达到了10.7万亿元人民币。如何偿还这些债务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盲目扩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分类管理,逐步偿还,将地方政府债务统一到国家的管理支配范围之内,也就是“妥善处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其次,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的财税体制,适度放权,盘活地方财政,同时,在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上,应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加大社会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值空间,避免地方政府因财政的不足而无难以有所作为,甚至大量举借债务,这样也能够增强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总之,政府应该要妥善处理地方债务,绝不能让地方债务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9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体制缺陷;地方政府;透明度

希腊的主权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开始,2009年底,希腊政府突然宣布希腊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其GDp的110%,财政赤字超过了GDp的12%以上,这些财政标都早已超过欧盟规定的标准,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危机随即越演越烈。除开希腊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爱尔兰、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也相继陷入债务危机中,一场欧元区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正在冲击着整个欧元区,并逐步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原因加以分析和总结,从而有效避免危机带给我们的冲击,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理论依据

从冰岛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债务危机像“肿瘤”一般席卷了全球!据有关金融机构统计,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已达到36万亿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主权债务危机涉及多国,成为全球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2013年12月16日,爱尔兰退出欧债危机纾困机成首个脱困国家。所谓的主权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是指主权国家将主权当做担保,面向国际社会以发行债券的形式所筹集的资金。大多数的主权债务是以外币为单位,向国际金融机构或者外国政府借款以自己的主权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主权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但由于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导致债务国家的信誉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指标:清偿率是指债务国还本付息总额占当年出口收入的比重。通常不应超过20%。负债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比率。通常不应超过10%。)如希腊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时导致居民消费降低,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抑制了出口量,无法掌控利率和汇率工具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举债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由此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2010年起欧元区其他国家也陆续陷入危机的泥潭,欧债危机已经波及到整个欧盟。

二、欧债危机起因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过度举债

在欧盟中各国经济结构并不尽相同,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财政政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为了扩大组织规模,已经有27个加盟国的欧盟依然在极力拉拢一些希望加入欧盟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算发达的国家。正因为这一举措,使得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存在的劣势逐渐显露,例如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极力与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导致支出水平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加之,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具有“刚性”的特征,上调后再进行调整是相当困难的,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导火线,这些深层次问题就爆发出来了。

在欧元区一体化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由于各国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联盟对成员国货币政策偏好没法满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无法有效利用货币贬值的契机使本国的出口量快速增加形成对外有效经营增加本国净出口。无法增加收入的背景下,财政赤字问题自然也就不得得到有效解决,于是经济逐渐开始呈现结构性的衰退趋势,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这使得国家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欧元区的救助机制希望成员国之间形成一种最优的模式,但是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却导致这种期冀事与愿违,搭便车行为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就如欧元奠基人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格尔所言:欧元区仅建成了货币联盟,缺乏财政政策协调机制是导致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欧元创建后缺乏统一机构对各国财政和经济政策予以监督,理应确保各成员国遵循统一经济发展标准,但这一点没有做到。欧洲债务危机导致经济衰将欧元区体系问题这一制度性缺陷暴露无遗,即在欧元区内欧元有欧洲央行统一发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货币政策则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主权国家掌控,实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分离的制度。这使得主权国家没有办法有效的将这两种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无法使用利率和汇率这两大工具,为了复苏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各成员采取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债来加大投资,政府加大政府购买等方针来完成。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债务规模进一步加大。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中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都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由于我国很多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处于失控状态。但是如果这些债务不能被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也会有导致债务危机的可能发生,从而对市场以及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一)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从国民经济大范围看,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和与国际比较同口径的赤字率都在国际公认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但是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为此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量化GDp的增加,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或社会举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公开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是30多万亿元,债务率为37.8%。2012年债务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几万亿元,债务率基本在40%左右。这些地方债务多数质量不佳。再加上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后放松了对地方政府的管控。中央政府在战略上允许地方政府绕过限制它们从银行借贷的政策,使它们可以通过创造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贷款。这种做法造成了贷款的隐性累积。在这种债务规模增加,不确定性风险放大形势下,势必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予以高度的重视,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加大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篇10

   关键词: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公共债务

   近期,美国的债务问题尤为引人注目。2011年4月18日,标准普尔将美国主权信用的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警告称,美国的债务问题可能削弱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美国财政部称,到2011年5月16日,美国已经达到法定的14.2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若国会在8月2日之前不提高举债上限,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美国债务危机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是否真的会爆发债务危机,美国债务问题的前景究竟如何,我们还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

   一、美国公共债务现状概览

   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地从危机中恢复,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导致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快速攀升。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为GDp的9.9%;国债余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为GDp的84%。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29万亿美元,占GDp的8.9%,国债余额超过13.4万亿美元,占GDp的92%。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65万亿美元,债务总额早在5月16日就已经达到14.29万亿美元上限。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债的GDp占比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突破二战以来的最高点,且仍有加速上涨之势。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主权债务违约的担忧也在升温。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美国信用违约掉期合同的价格近期在不断攀升。2011年5月以来,美国一年、五年和十年期的CDS价格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一年期CDS,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目前,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2012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