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十篇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十篇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36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急诊 护理 纠纷 防范 

       护理纠纷是指在临床诊治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或陪伴所发生的各类矛盾。从所周知,急诊病人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如若诊治、护理不当,或是护士的技能和人文素养欠佳等均可诱发护理纠纷,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医院形象。本文在总结继往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我院急诊科于2009年10月实施了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现总结报道如下:

       1规范化管理措施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了规范化管理措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措施有效地避免和遏制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2护理纠纷的原因

       1.2.1护理人员因素主要包括:①责任心不强,接诊、分诊概念不清,服务意识淡漠或语言表达欠佳,工作无头绪、无重心而导致分诊混乱。②院前急救意识淡漠,毫无准备而草率出诊;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或是出诊缓慢;未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在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③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急救技能;抢救物品或急救药品不齐备;缺乏应变能力。④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或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履行告知义务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抢救病人时手脚忙乱,或是毫无头绪和重心,甚至必要的治疗或护理措施尚未实施;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或欠规范。

       1.2.2病人及其家属因素主要包括:①病人及其家属在突如其来的急症情况下措手无策,感到恐惧、惊慌失措而致使心理障碍。②因突发的疾病以及经济上的困扰而急躁或对他人感到十分不满。③健康教育不够,患者及家属缺乏应有的健康知识,对医务人员出言不逊或缺乏应有尊重。④对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不配合。

       1.3护理纠纷评定标准

       根据我院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结果自行拟订评估标准,并分为3级。Ⅰ级:一般矛盾,经护士本人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后即可化解;Ⅱ级:矛盾突出需经科室领导或护士长亲自协调才能解决,而事后双方均能谅解;Ⅲ级:矛盾尖锐需通过医院领导协调才能解决。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碘;营养状况;甲状腺肿;学生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19-01

为了解碘缺乏达标地区现阶段中学生的碘营养状况,掌握碘缺乏病防治各项措施落实情况,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可持续发展。笔者于2008年5月对镇平县44所中学在校学生进行了甲状腺肿大、尿碘、盐碘的抽样检测,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受试者对碘营养知识及碘缺乏病(iDD)预防措施的了解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镇平县情况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境内312、207国道横贯东西南北,宁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县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县辖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0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94万,属典型的农业大县。为碘缺乏病区,经过多年来的综合防治,与1988年达到基本消除标准,近年来,按照“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快地方病防治进程[1]。是碘缺乏病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镇平县44所中学在校生共计3.5万人,在各学校按容量比例法进行抽样,共抽得学生总计456名。其中男生235名(51.53%),女生221名(48.47%);平均年龄(14.18±0.95)岁。

2.2方法?

2.2.1甲状腺检查:采用触诊法,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甲状腺分类方法进行;尿碘测定采用砷―铈接触碘催化分光光度法;盐碘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

2.2.2碘缺乏病知识问卷调查:采用2007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统一的健康教育问卷,问卷共5题,闭卷式答题。所有调查人员均为专业人员,调查结果可信。

2.3数据处理: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甲状腺肿大情况:对44所中学的456名中学生进行甲状腺触诊检查,甲状腺肿大者12人,检出率为2.63%。其中,Ⅰ度甲状腺肿大者8人(1.75%);Ⅱ度甲状腺肿大者4人(0.88%);男生肿大者5人(1.10%),女生肿大者7人(1.54%),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2尿碘水平:共测定尿样413份,尿碘中位数为309.25μg/L,尿碘范围为(62.4~589.2)μg/L,其中100μg/L以下的20人(4.84%)。不同性别学生尿碘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3盐碘:共抽查44所大学食堂食用盐288份,盐碘中位数为31.59mg/kg,合格288份,合格率为100%;

3.4问卷调查情况:共发出调查问卷456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98.69%)。问卷调查了5个相关问题,知道缺碘导致甲状腺肿的比例较高,为313人(70.22%);而知道缺碘导致智力低下的比例较低,只有220人(48.89%)。有386人(85.78%)知道食用碘盐是预防iDD的最佳方式,通过媒体(电视、广播)获得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中学生只有267人(59.33%),向他人宣传iDD知识的学生有156人(34.67%)。

4讨论

碘缺乏作为一种影响极其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碘缺乏病(iDD)是世界上流行最广泛、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2]。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脑力和体力活动比较多。合理的饮食与营养对于维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对于保证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3]。从调查结果看,镇平县中学生甲状腺肿大率、尿碘水平、与其他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别[4],提示现阶段采取食盐加碘为主的干预措施是改善碘营养行之有效的途径。采取全民食盐加碘措施,不仅对降低甲状腺肿大率有作用,对提高儿童智商水平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只要认真采取全民长期食用合格碘盐为主,即可有效控制碘缺乏病发生,达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的目的。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对碘缺乏病有所认识,大多数人知道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但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智力低下却认识不足,提示要加大缺碘能引起智力损伤的健康教育。另外通过媒体(电视、广播)获得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中学生只占59.33%,向他人宣传iDD知识的学生占34.67%。提示要不断提高人群健康意识,确保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得以长期有效的落实,更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宣传,充分发挥中学生接受知识快、传播广、影响深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病区群众普遍掌握地方病防治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自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碘缺乏病的危害。

继续坚持对碘盐生产、销售进行监督和监测,加大盐业市场管理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保证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指导思想.

[2]陈祖培.当前碘缺乏病应当注意的问题.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23(3):193

[3]侯彦喜.大学生的营养与营养教育.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58-60

[4]刘守军,孙树秋.1999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资料汇总分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19(4):269-271

更正: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3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五个科室的病历,每科每月2份,采取优先抽取危重病人病历,不足再抽取其它病历的方法,共抽取240份。

2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

3原因分析

3.1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护理工作繁琐,部份护理人员缺乏书写责任心,致使病情记录不及时、不连贯、不完整等。

3.1.1病情记录不及时、评估不完整,如新病人、手术病人、危重病人未按等级护理要求的记录频次进行记录。

3.1.2有问题未采取措施,或措施落实后未记录,如:已发现卫生间地板太滑有跌倒的危险因素,却无预防跌倒系列措施。

3.1.3护理措施落实后缺评价记录,如给患者做完药透、牵引等治疗后,却无效果评价。

3.1.4健康教育内容无记录或不完整,如糖尿病病人缺乏饮食、运动方面宣教或宣教后未记录饮食控制及血糖监测结果等。

3.1.5书写马虎,修改记录不规范,如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而没在错字上划双线,再进行更正。

3.1.6未正确使用中文和规范医学术语,,如“发惊”、“继观”、“支张”等。

3.1.7护理记录前后不一致,例如:患者治疗后回家,体温单却绘制正常生命体征,而未写“患者不在”。

3.1.8记录内容缺乏客观性,如病人发热、腹痛、大便稀,可能与进食不洁有关。

3.1.9未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护理措施缺乏专科性、针对性,如糖尿病、肾病病人只按疾病常规施护而忽视“同病异护”“因人施护”和“因需施护”。

3.1.10体温单未按要求测绘,异常体温测量和体温曲线绘制不符合标准。

4改进方法:

4.1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的紧迫性及重要性:认真学习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具体做到:

4.1.1加强书写责任心,按规范要求认真书写,注意保持护理记录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4.1.2培养护士“记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1.3有病人投诉并产生纠纷时,让护士参加旁听会,让她们自我感受、总结经验。

4.2建立护理辅助支持系统,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4.3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书写相关知识的学习:

4.3.1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及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在职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练好过硬的业务技术基本功。

4.3.2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书写的内容和要求,力求做到记录的客观、准确、及时、全面。

4.4注重护士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是写好护理文件的关键。

4.5良好的沟通是医护患和谐的基础,也是写好护理文件的前提。

4.6建立护理病历质控体系和完整的监控机制:

4.6.1个人自查。每完成一次记录,本人认真检查核对一遍再签名,树立“我签名我负责”的观念。

4.6.2护士长将护理病历质量管理纳入护理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周随机抽样检查,每月对出院病历进行终末质控并分析汇总,提出整改意见。

4.6.3护理部不定期抽项检查,每季度全面检查,并记录,评价和反馈措施。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4

民营医院人员构成方面民营医院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人员来源较广,其中护理人员来源于中小型医院,结构参差不齐,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较多,高年资、高学历的较少,未受过规范化培训较多。部分护理人员是停薪留职者,到期后就回到原单位工作,也有部分护理人员边工作边寻找待遇较高的医院,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因素对护理安全的管理是不利的。

(一)护理管理方面

一是质量管理监控因素。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民营医院成立时间不长,管理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多数护士长较年轻,缺乏管理经验;由于学历较低,外出学习机会不多,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措施较差;管理者缺乏对护士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管理者对护士的专科素质的培养不到位。

二是岗位设置的因素。一方面护理岗位的设置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特别是民营医院重视成本核算,另一方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经常缺编。多数人不在本地,存在积累假期现象,休息时往往不增加人员。这样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又不能休息,因此就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人员少护理工作如健康宣教、清楚告知等就不能落实到位。

三是患者行为管理因素。多数民营医院面向普通患者,例如我院面临的多数是打工族,存在信息不对称。住院病人的管理较困难,有些病人未经主管医生同意擅自离院。

(二)护士个体方面的因素

一是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教育,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士处在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注重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忽视了本属于病人的权利,给病人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是护士综合知识水平偏低。护士资历浅,学历不高,缺乏经验,住院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病人沟通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需求,也可能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利。

三是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差。由于护理理论知识缺乏,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认真执行护理规范,护理措施不到位。

四是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不规范。护理记录反映的主观资料多,客观资料少,有的过于简单。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或漏记。由于工作繁忙,记录不实,如体温、脉搏等。

二、加强安全管理对策

一是完善考核标准,加强质控和检查力度。针对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护理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护理质控标准》、《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护理安全警示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护理三级质控,定期、不定期进行质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在科室质控检查记录本上,并要求科室制定整改措施,护理部进行追踪,加大监控力度。

二是建立、建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护理差错的措施。因此,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各级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如每周进行安全活动,讨论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消除隐患,以保证护理安全,对出现差错的个人给予安全警示,对出现的差错要认真分析发生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

三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劳逸结合,适当安排休息,缓解工作压力。

四是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护理安全与法规有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和纠纷屡见不鲜。因此,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病人的权利,遵法守法,依法办事。

五是增强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知识水平。护理工作本身是独立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护理管理者应有计划地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及学习目标,根据毕业不同年限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分手册,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考核。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科室负责专科技能的培训,每月科室要组织两次业务学习,由护理部月质控进行考核科室业务学习的质量,定期进行护理查房。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技术水平。同时要求护士进行心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水平,满足病人的身心需求。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骨科护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39-02

1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工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等各领域均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因此,骨科创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骨科病的种类日益复杂,病情严重,骨科创伤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生活自理较为困难,康复时间相对较长。骨科创伤通常具有突发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同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受损以及器官伤害。骨科治疗中,近几年增加了不少新技术与新项目,业务量激增,加之护理工作者未及时学习以及自身业务水平有限等原因,护理工作难免存在不足,这些复杂的因素均为现代骨科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挑战,也对骨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对骨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处理,而消除护理缺陷、避免护理差错,是安全护理的基础[1]。根据目前我国骨科护理情况而言,绝大部分医院的骨科护理制度欠完善,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安全隐患。笔者对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2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欠完善:骨科护理的相关制度欠完善是导致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直接原因,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部分护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骨科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对骨科疾病患者缺乏责任心,在病发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护理问题时常发生。

2.2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在日常管理工作及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诸多缺陷,医护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自我约束力,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若再无有效的管理监督措施,极易出现医院护理工作效果不佳、护理人员编配欠妥等系列问题,给骨科护理带来安全隐患。

2.3硬件设施缺陷:硬件设施存在缺陷,如病房中的各种设备存在问题(床栏不够牢固或者没有床栏、地板无防滑标志及措施、触电漏电或设备使用不当等)也是护理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骨科患者自身活动不便,身体虚弱更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2.4护理人员自身缺陷:护理人员是所有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因此他们护理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护理工作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者。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2.4.1技术生疏:由于大多护理工作人员参加护理工作时间较短,通常只具备一般的业务技术与能力,对基础护理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专业骨科护理技术不足,临床经验缺乏,对事物的综合判断能力较低,因此,在面对突况时容易慌张而未能及时采取相关救治措施,或者出现违反操作规定的情况,导致护理缺陷。

2.4.2缺乏专业知识:护龄较短的年轻护士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平时又未及时充电学习,做事盲目,因此不能对患者给予良好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2.4.3缺乏责任心:骨科护理工作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繁忙的护理工作导致护理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许多护士经常处于繁忙状态,加之大量的夜班工作,使得许多护士身心俱疲,情绪波动比较大,对病人缺乏耐心,部分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则更易引起骨科护理问题,产生护患纠纷。

2.4.4缺乏法律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护理工作中,护士在医疗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护士通常考虑的是如何解决相关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问题,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大多忽略掉其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在骨科护理工作中缺乏证据收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注意证据的管理,一旦出现护患纠纷拿不出有力证据。

2.4.5患者自身原因:骨科创伤患者发病具有突然性特点,心理反应较为强烈、情绪波动大,对自己身体状况过于焦虑,会出现恐惧焦虑、痛苦悲观等许多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给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其次,骨科患者缺乏对骨科创伤的正确认识,随着骨科创伤中高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骨折后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治疗,加之出现并发症,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极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失去信心,不信任医护人员、拒绝配合治疗等,也会导致出现不良后果[2]。

3相关解决措施

3.1完善健全护理制度: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管理,而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则是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针对骨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定,如《护患沟通规定》、《护理人员职责》、《骨科护理安全措施》、《骨科患者病历书写规范》等。制定上述规章制度,能够规范约束骨科护理工作程序,有效把关骨科护理工作质量。在骨科科室内部建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各负其责;各组组长需每天坚持检查该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护理质量的监控重点应均匀分布在各项操作中,如输液输血、手术前的准备以及急救措施等;护理工作管理者应不定期抽检,每周开展质量评比,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极个别问题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每月举行的质量分析讲评中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如在检查中发现违纪违规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以告诫其他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护理安全引起重视[3]。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6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组织实施,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方法分析新时期临床护理工作中有关护理安全问题,明确护理安全管理职责,重新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缺陷的意识和能力。结果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使护理事故零发生,护理投诉纠纷明显减少,住院病人满意度上升到98%以上,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到0.5%。结论护理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工作,需要有效的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依法管理应引起管理者的关注。护理工作面对“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一旦出现事故,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和弥补[2]。本文找出了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安全的应对能力。

1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传统的护理习惯自我保护意识缺乏[3],护士为病人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护理问题,但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记录或进行回忆式记录,发生纠纷时提不出真实的有利证据。有时甚至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应付考核,要求护士重新抄写护理记录,以至于破坏了记录的原始性真实性。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符。在目前的新形式下,病案与法律、法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医疗纠纷或医疗诉讼中常成为敏感而重要的证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它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在临床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理行政管理上均具有特殊价值。书写必须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并妥善保管。

1.2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不足,缺乏人文知识和社会学等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差,整体素质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年轻护理人员缺乏临床经验,缺乏与护理相关知识的积累,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缺乏应对病人紧急复杂病情变化的能力。

1.3护理队伍缺编,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无法完全满足病人的权利护理人员的配置1978年由卫生部定编为病床与护士比为1.0∶0.4,医护比为1∶2。设编与国际标准相对偏低。即使按1978年卫生部的要求,目前抽查的医院均未达到[4],与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不成正比,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加上工作负荷增大工作任务繁重,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生差错的概率增加,导致护理纠纷增加,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很难举证自己无过错[5]。因此,合理配备护理人力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1.4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管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这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6]。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思想教育薄弱,安全意识不强,未把安全教育纳入护理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②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③业务技术训练抓的不紧,对新护士、进修及实习的护士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未能及时跟上。④管理不到位,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利。

2培养护士护理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2.1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基础。只有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我院护理部采取了以下效果显著的措施:①严格见习护士的岗前培训及管理。凡参加护理工作护校毕业生,须完成护理部有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课程培训,并通过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的考核之后,方可上岗。②加强对见习护士的培养。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护理部制定的对见习护士的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转正。③强化在职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训练。为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护理部除根据需要每年举办相关的继续护理学教育课程外,还加强了对临床护士的考核。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每月进行护理操作技能的抽样考核,同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护士长护理管理的评价指标。

2.2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举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班,组织学习法律法规。请熟悉医疗法规的律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护理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护理部严把新护士岗前培训关,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等作为必学必考必通过内容,还扩展学习了护理专业以外的安全管理知识,如紧急情况下安全通道的使用,消防设施监控等。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展学习并征集“护理安全警示”的活动,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护理教育,重点培训、考核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缺陷的意识和能力。

3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3.1明确护理安全管理职责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由专人负责具体护理安全管理,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不断找出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施护理质量监控,护士长负责及时收集本科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措施。

3.2制定安全管理规定我院护理部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范、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①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制度。②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③重要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程序。④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⑤临床各种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3.3不断加强护理业务质量建设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及防范的措施组织讲课、考试和临床提问。制定了《护理安全用药规定》,如用药须严格二人备药核对制,制定了《护理记录书写规定》,规范护士观察的重点范围和记录的频次。提出专科护理观察的重点项目,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护理记录是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病人临床护理全过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演变,对确保病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法律证据。贺彩芳记录因具有以下优点[7],希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推行:①记录实用性,能及时动态的反映病情变化。②简化护理病历书写。③符合法律要求,保护护士的合法权利。④健全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3.4我们采取的措施①本着“遵循法规,客观反映,便于记录”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病历书写标准样板。简化书写表格,节省记录时间,突出病历内涵又涵盖法规要求的目的。②成立护理病历指导小组,一是了解护士在临床实际书写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分层次举办病历书写方法学习班。三是随时解答、指导护士在书写病历方面的具体问题。四是参与护理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工作。③完善书写质量的考评标准,记录完整、真实、客观、及时和书写规范,体现专科特点等内容。④实施书写质量全程监控。一级护士自查。二级护士长检查。三级护理部抽查。

3.5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一是制定各专科仪器操作程序卡并挂于仪器旁。定期检查仪器性能。二是实行科室护理物品质量问题报告制度。如对医院采购的一次性输液器或注射器等物品在使用前注意质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对病人及操作人员构成潜在危险,检查物品有无商标、厂址、合格证书等,发现问题,立即报告。

3.6科学管理我院护理部于2006年成立了由护理部质控组和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定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4讨论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不断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以及技术质量的改进,使护理投诉、纠纷显著减少,住院病人满意率达到98%,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到0.5%。

护理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有效的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华芬,沈晓知.护生法律知识调查与培养对象.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4-75

3占建华.从举证倒置谈护士的自律行为.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0-351

4许苹,谭晓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研究现状.中国卫生经济,2001,20(7):55-56

5张优琴,章亚娟,黄琼英,等.“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13-114

6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知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7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和流动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同时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相对而言,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因素。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存在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进行探讨,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某医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院前急救出诊护理方面存在风险因素44例病历,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缺陷16例;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为5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沟通不到位为4例。

1.2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原因

1.2.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出诊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每次出诊任务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患者病情发展具有不可确定性,护理操作过程具有紧迫性,护理处置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等。有些护士没有认识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上述特点,认为只要是随着医师出诊,医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2实践经验不足。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2.3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首先,患者和家属对急救水平要求很高,而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由于当着众多围观群众,加上患者自身疾病原因等因素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院前急救环境的特殊性,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与院内病房相比,救护车空间狭窄,光线昏暗,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造成护士心理紧张。

1.2.4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2.5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院前急救护士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家属、家属及旁观者的情绪激动,甚至谩骂、殴打等过激行为。

1.3统计学方法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本文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学习、培训、讨论、管理)前后风险率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实施干预措施(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前存在风险因素最多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占总存在风险因素的为16例(占36.36%);其次是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占27.27%);再次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占15.91%)。加强(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后,由于缺乏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被投诉为7例,减少了9例;由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为5例,减少了7例;其他相关存在风险都有明显减少。

3干预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院前急救中患者的特点是急、危、重,时时刻刻要突出一个"急"字,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及时投入抢救,做到"呼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都能应对自如,做到"急而有序,忙而不乱"。本组资料显示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风险为16例(占36.36%);由于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风险为4例(占9.09%),所以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另外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患者和家属,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及心情,谅解和忍让他们的责备,使他们的身心恢复平衡,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有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并以娴熟有序的操作和耐心的指导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1]。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内科护理护患纠纷潜在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34-02

内科的日常工作是负责门诊病人的输液治疗,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的各种疾病人群,治疗时间短,一部分病人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冲突,产生医疗纠纷。在工作中和管理上深刻体会到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需要每个护理管理者及内科护士的高度重视。现将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内科护理纠纷记录。88例护理纠纷中,沟通障碍引起44例,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引起的各6例,护理诊疗操作失败9例。

2原因分析

2.1沟通障碍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导火线,护理行为中语言不当是护理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

2.2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忽视了潜在病人健康中的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部分护士缺乏法律知识。

2.3责任心不强,护理诊疗操作失败

护士在诊疗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未交待注意事项,引起护理纠纷。

2.4服务态度冷漠

在诊疗过程中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冷漠,语言生硬,解释工作不到位,经常有抱怨情绪,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3防范对策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提高护士的素质着手,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生医疗纠纷,要采取“补救”措施以消除误解。

3.2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护理专业与法律知识,以熟悉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明确护士的法律责任。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避免发生护理差错和事故,减少护理纠纷。

3.3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科室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慎独精神、遵章守纪的素质。

3.4正确认识和处理护理纠纷

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后,应积极协助调查事情的真相,正确处理护患纠纷,防止再次发生。

4讨论

近年来护患纠纷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护患纠纷的发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易出现护患纠纷的问题应警钟长鸣,要防患于未然。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法律知识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规范护理行为。尤其在护患纠纷发生后,院方要积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接触和沟通,尽量消除误解。护理当事人要采取冷静、理智、客观的态度面对纠纷,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妥善保管好护理及病案文书等相关证据资料。实事求是查明真相,找出问题以及分清责任。属于院方的,勇于承担责任;属于患者无理要求的,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我院通过以上措施的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切实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总之,医院发生护患纠纷的潜在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患者与家属以及社会因素,采用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红菊,王箐,马真胜,等.护士长对护理纠纷产生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7,21(30):2791.

[2]任云琴.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2008,6(40):1102~1103.

[3]车淑贞.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7,5(118):74~76

[4]滚红英.门诊输液护理工作经验探讨[J].当代护士,2003,5(1):12.

[5]陈惠芳,喻备志.护理纠纷的防范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7,24(1):85.

[6]孔维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85.

[7]朱晓红,李淑迦.强化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护理,2004,10(2):183.

[8]孙秀荣,张佩超,贾汝福,等.浅谈产科护理纠纷的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1071.

[9]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9

精神病患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由此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为了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缩短治疗周期,促进治疗效果,作者对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以了解他们对精神疾病的知识、健康信息及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并提出对病人健康需求的应对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100例精神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4a~71a,平均(34.8±10.18)a;精神分裂症6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0例,抑郁状态5例,神经宫能症4例,老年期精神病4例;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36例(包括中专)、初中及以下48例、文盲11例。排除明显精神衰退者。

1.2方法(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有同一医师对被调查者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使患者完全理解后填写,并当场收回调查表。对文盲和眼花者,患者口述,调查者代为填写。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2)采用单项选择法调查患者现有精神病方面的知识水平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按每项累积人次计算百分比。(3)采用多项选择法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按每项被选择的人次多少统计。

2结果

2.1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见表1。

表1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状况(略)

表1显示,21%~38%的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33%~38%的患者了解部分知识。

2.2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讲解、答问78%,推荐图书、手册、卡片51%,病友现身说法48%,观看幻灯板报、墙报45%。

2.2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介绍主治医生及责任护士93%,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76%,介绍住院须知38%,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85%,了解自身疾病的诊断及表现55%,了解口服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64%,了解心理、音乐工娱治疗的作用43%;了解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45%,了解精神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75%,了解睡眠障碍及应对措施64%,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57%,如何适应社会及调节不良心理36%,便秘应对措施55%,了解健康的概念38%,如何合理安排生活41%,了解吸烟及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分别为50%、37%,了解出院后服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87%,掌握如何防止复发及复发的早期迹象57%,掌握生活技能训练的重要性36%,掌握复诊的时间及方法68%。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有20%~28%的患者了解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对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知识及如何防止复发只有24%的患者了解。其原因有:(1)病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影响对信息的获得。(2)急性期病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影响对信息的接受。(3)部分病人的理解力、记忆力低下,影响信息的储存。(4)少数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康复缺乏信心,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5)护士对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够或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还显示,多数患者希望介绍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85%的患者需求获得有关精神病方面的知识,其中以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睡眠障碍的应对措施为主。

从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患者需要护士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同于日常一般的信息交流,它要求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为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从生物学角度关注患者和疾病,还要从患者的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角度考虑其健康,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

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其中护理人员面对面地给患者讲解和演示,可简捷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患者,便于患者接受。责任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予有效地、正确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改善其病态思维和异常行为,从而缩短病程,防止疾病复发。因为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此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避免家庭中的高情感表达,减少疾病的复发。

总之,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但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护士相关知识缺乏、观念陈旧、认识偏差、护理文化缺乏力度;医院经济投入少;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等[2]。这需要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突破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融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与健康教育之中,注重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促进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病人知识缺乏护理措施篇10

1不安全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方面

1.1.1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因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护理人员习惯于被动地执行医疗任务,更多地考虑如何解除患者的病痛等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可能引发的纠纷问题认识不足。尤其在医疗文书方面,不及时、客观、准确地记录,没有做到“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不注意证据收集和管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医患双方都不利。

1.1.2未认真履行规章制度、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护士在很多时间需单独工作,这就要求其应具有高度的“慎独”精神。如果查对制度不到位,可能出现用药错误;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可能出现严重的院内感染;不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可出现偷婴事件、贵重物品丢失等;带教实习生时带教老师未做到“放手不放眼”,而是让她们去独立完成,可对患者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1.1.3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不按时巡视病房,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而不及时通知医生延误病情;延误执行医嘱而出现护理差错和纠纷;发药时未交代清楚,造成多服、少服或漏服;有些特殊药物如地高辛、降压药、降糖药等未交代注意事项,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需加防护措施(如床档、约束带),但未按要求去做,造成患者坠床、摔伤等后果;热敷患者烫伤;抽错血、输错血等。

1.1.4护理人员素质偏低由于护理学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分支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知识的培养,难以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的要求。在与患者的交往中,常出现沟通不良、礼仪错位,把对患者的服务看成是对患者的恩赐,是患者有求于自己,缺乏对患者的尊重,不能以礼相待,不自觉地侵犯了患者的各种权利,引起医患纠纷。

1.1.5个别护士业务水平低、护理技能差近年来,个别护士由于基础较差、学历较低,又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工作经验,造成处理应急事件时手忙脚乱,抢救患者不到位,在观察病情时缺乏预见性,分不清轻重缓急,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造成工作被动。

1.2护理管理方面

1.2.1护士严重缺编这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最低床护之比,护理工作负荷过重,加之护士的社会及家庭多角色因素,造成心身疲惫,整日忙碌在打针、输液、发药等被动执行医嘱中,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不到位,有很大一部分基础护理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家属或其他陪护者去完成,造成护理质量低下,不安全因素增加。

1.2.2护理管理者水平低管理者难以对本科室的护理工作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复杂问题,阻碍学科的发展。另外,缺乏洞察力、调配能力,不能根据工作需要弹性排班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缺乏凝聚力,不能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团结协作。

1.2.3抢救药品器械管理不善遇到紧急情况时药品过期、器械故障、使用不熟练等延误了抢救时机。

1.2.4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系统缺陷系统缺陷是指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缺陷,如管理制度不严、人力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装备维修不足等[2]。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度不完善、有制度不执行、执行过程有偏差或监督力度不够等缺陷,是护理差错的来源。

1.3患者的行为因素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使个别患者出现不遵医的行为。不规范用药、私自外出甚至拒绝治疗,也是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2防范措施

2.1加强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要学法、知法、用法,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杜绝侵权事件。履行知情同意和告知的权利,操作前告知,操作中解释,操作后嘱咐,通过案例分析,警钟长鸣。

2.2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注重环节管理,查找系统缺陷[3]。差错是众多环节因素中某一种或几种发生改变所致,既有系统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只是一系列环节中最后一道关口,而差错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存在系统缺陷。因此,我们要以系统的观念分析差错,同时寻找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建立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2.3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越多越扎实,技术储备就越雄厚,素质就越高。通过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举办知识讲座、外出进修、操作技能比赛,帮助护士培养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断更新。

2.4规范护理文书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将护理记录归档。有针对性地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记录护理操作的内容、时间;临时给药的药名、剂量、用药后反应;病情变化时通知医生后处理或未处理情况;记录向患者宣教告知的内容等。针对患者特点,对一切不安全隐患加以防范。

2.5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采取弹性排班制,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时段、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护士人数,把工作能力强的护士调到重点和繁忙的岗位,因材施用。经常检查急救物品、器械情况,保持完好的状态。

2.6鼓励差错上报制定差错上报制度,对发生的护理差错及时报告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对一些轻微或未引起患者损伤的差错,医护人员可能担心上报会受到惩罚而采取隐瞒的态度,这样不利于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还埋下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应采取非处罚措施,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差错自愿报告系统。

参考文献:

[1]郑晓红.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