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虚拟货币的政策十篇虚拟货币的政策十篇

虚拟货币的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46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1

关键词:虚拟购买力指数货币政策影响

虚拟购买力的形成

虚拟购买力实际上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而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对一国居民实物财富(物质生产或实体经济)的衡量尺度不同引起的购买力变化,这些变化是与实际购买力相比较而言的。

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次数),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指金银)。

在金银流通的条件下,虚拟购买力是不存在的,因为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实际购买力同步,而且,假如有最终的货币与实物财富的一次换,那么,居民拥有的全部货币数量等于全部的实际购买力。

如果商品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会形成通货膨胀。而虚拟购买力却可以在商品流通中的纸币数量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时候形成,即在无通货膨胀的状态下形成。假如以第一年为基期,并且假定此时一国居民生产的所有实物财富全部参与交易,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始终为2,数量为500吨粮食和500套住房,在每吨粮食价格为5万元和每套住房价格为5万元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2500万元,而此时纸币数量为2500万元。

假定粮食的使用价值在一年后消失,住房的使用价值永远不变,并且生产规模不变,所有实物财富全部参与交易,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始终为2,在报告期第2年,有500吨粮食和1000套住房,如果价格仍然在每吨粮食价格为5万元和每套住房价格为5万元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3750万元,而此时纸币数量为3750万元。

如果报告期第2年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对住房价格的预期改变,这批住房以每套价格10万元成交,商品价格总额为12500万元,如果同一货币单位的流通速度(次数)不变,则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6250万元,而此时纸币数量可以为6250万元。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下,以6250万元货币数量去完成原来3750万元货币数量就可以完成的交易,只有在货币(金银)的价值降低到其原价值6/10的时候才有可能;而在纸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下,6250元万元纸币数量可以轻松地取代3750万元纸币数量(因为纸币仅仅是金的符号,本身无价值)。

基期的一国居民所有实物财富折合商品价格总额为5000万元,而现在(报告期),一国居民所有实物财富仅仅增加500套住房,却折合商品价格总额为12500万元纸币。此时,商品流通中的纸币数量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如果假定报告期所有实物财富仍然为500吨粮食和500套住房,那么用纸币计算的商品价格总额为7500万元,比基期的5000万元增加了1/2。

那么,虚拟购买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上文的例子中,把一国居民所有实物财富设定为粮食和住房,其实,可以把一国居民所有实物财富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大类型。在现达国家,必需品的价格比较稳定(如美国的牛奶价格长期不变),因为有国家的补贴,所以可以认为必需品的价格变动对于居民的购买力的影响应该忽略不计。那么,奢侈品的价格变动是造成纸币计算的财富增减的主要原因。

假定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和长期财富集聚,居民追逐着奢侈品,造成奢侈品的价格及其预期长期上升,那么,如果有一位在基期拥有一套住房的居民,其一套住房的实物财富折合5万元纸币,报告期实物财富则折合10万元纸币。假定该居民在报告期把实物财富全部换为纸币,则有10万元纸币的购买力。

如果过去和现在某居民购买必需品的支出均为1万元纸币,那么,基期该居民有4万元纸币追求奢侈品,而在报告期该居民有9万元纸币追求奢侈品,即报告期奢侈品的购买力为9/10,基期奢侈品的购买力为4/5,报告期为基期的9/8倍。

把因为纸币对一国居民实物财富(物质生产或实体经济)的衡量尺度不同引起的购买力变化用基本虚拟购买力指数来表示,基本虚拟购买力指数=报告期不变实物财富折合纸币对于某商品的购买力/基期不变实物财富折合纸币对于某商品的购买力。基本虚拟购买力指数的经济学意义在于,衡量实物财富不变时由于纸币数量变化造成的购买力变化。

虚拟购买力的发展

虚拟购买力的发展指在虚拟经济状态下基本虚拟购买力的发展,即建立在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基础上的购买力扩张或者收缩。由于扩张和收缩是方向相反的两面,所以本文先考虑扩张。由于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和货币符号化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虚拟购买力扩张是信用制度在流通领域的延伸。

货币的符号化和实物(实体经济)的证券化是虚拟购买力扩张的根源。首先,货币的符号化使货币与黄金及实物财富脱钩,在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后,在世界范围内货币与黄金脱钩使货币成为代表黄金的抽象符号,货币的创造变得容易。因为在货币创造中,存在以下因素: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机制,即银行准备的初始增加带来一系列的存款;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增加或减少流入经济体系的货币;电子商务系统的推广使货币的流动速度增加,由作为代表金的抽象符号的货币高速在各个市场间流动,无形中创造货币。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信用制度是国家为维持人们的信用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信用制度产生了以下效果:一是使商品交换脱离货币流通而存在,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在虚拟购买力条件下实现商品价值。二是以虚拟购买力条件下形成的虚拟流通费用替代流通费用,从而节约流通费用。三是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金融资产,为人们在多变的实体经济运行中趋利避险提供了工具。

如果将资产证券化称作“一级虚拟”,资产证券化中的“再打包”业务,即将低信用等级的证券加入一些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做为抵押而发行新债券,则是“二级虚拟”。金融期货、期权、股票和债券的期货合同,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它们的保证金制度形成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多倍创造机制,这些交易的杠杆特征造成投机性的虚拟扩张,称为“三级虚拟”。“三级虚拟”使虚拟购买力的扩张力达到了顶点。虚拟购买力扩大了交易的规模,由于建立在虚拟购买力基础上的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往往也就具有潜在价值变现的高度不确定性(例如股票帐面财富)。这就意味着,因为交易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交易双方在价格的预期上很难取得一致,基于此,虚拟购买力的扩张是不稳定的。

所谓的“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又使虚拟购买力的交易规模全球化,交易速度加快,交易次数上升。“新经济”在消除或者缓解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取决于虚拟购买力扩张的稳定性,虚拟购买力扩张的稳定性又取决于货币和证券的稳定性。

虚拟购买力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虚拟购买力的波动加大了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的难度

虚拟购买力上升和下降使作为代表金的抽象符号的纸币的数量围绕着实物财富波动。当虚拟购买力上升时,企业和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信贷需求上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保证实物财富流通所需要的金的数量,从而使通货膨胀压力始终存在;当虚拟购买力下降时,由于和顶峰时期的虚拟购买力相符的实物财富的销售速度始终赶不上消费者信心和股票帐面财富的下降速度,以及企业和个人债务的增长速度,从而使通货紧缩的状况加剧。由于虚拟购买力的波动与企业和个人的信心有很大关系,因此,特别难以控制,从而加大了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的难度。

(二)虚拟购买力的波动使利率政策效果有限

如果处于不存在虚拟购买力的情况下,那么降息能够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样,升息能够有效地抑制投资。但是,由于经济繁荣时虚拟购买力可大于实际购买力,经济衰退时虚拟购买力可小于实际购买力,而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则虚拟购买力的收缩更加有力,造成资本现期收益和预期收益下降,其中预期收益下降更多,迫使收入更多的用于还债和弥补股票帐面财富的损失,从而使降息政策失灵:一方面,由于资本收益下降,使得储蓄在降息后仍然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预期收益下降,企业更关心自己的债务,即未来的还债能力,所以,虚拟购买力的存在影响降息的效果,常常不能使储蓄充分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不过,降息可以使股票帐面财富以及资本预期收益有所上升。

因此,笔者认为,降息可以使虚拟购买力得到部分恢复,降息仍然是有效果的,但是效果有限。同理,在经济繁荣时,虚拟购买力的扩张使经济中泡沫大增,则虚拟购买力的扩张更加有力,使升息常常不能够充分有效地抑制投资,升息效果也是有限的。

货币政策应对虚拟购买力影响的策略

(一)建立以黄金为基准的社会财富价值评价体系

虽然黄金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功能已经被纸币所取代,但是,把社会财富的交易放在以黄金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假想环境中进行考察,可以得到一个不受纸币数量以及企业和个人的信心影响的社会财富价值评价体系,该体系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虚拟购买力的扩张和收缩,从而对虚拟购买力加以控制。

首先找到黄金的价值。虽然黄金的价值由生产每单位黄金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是在生产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迅速变化的当代,已经无法确定生产每单位黄金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只能够以价格的中心线来近似地表示每单位黄金的价值,即用相当长时期的黄金的市场价格平均数近似地表示每单位黄金的价值。找到黄金的价值后,就可以找到每元纸币所代表的黄金价值(简称为纸币价值)为:

每单位纸币价值=1/每单位黄金的市场价格平均数

例如,假定每克黄金的市场价格平均数为人民币85元,那么,每元纸币价值为1/85克黄金。

(二)建立以成本为基准的社会合理价格测定体系

价格是影响人们对社会财富评价的重要因素,为剔除社会财富评价中的泡沫成分,建立以成本为基准的社会合理价格测定体系很有必要。

社会合理价格=(成本价格+全社会平均利润)×每单位纸币价值

采用全社会平均利润作为社会合理价格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剔除某些行业平均利润中的泡沫成分,这样可以得到: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价值总额=商品合理价格总额/同一纸币价值的流通速度(次数),商品合理价格总额=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合理价格水平

在建立以黄金为基准的社会财富价值评价体系和以成本为基准的社会合理价格测定体系后,假定同一纸币价值的流通速度(次数)固定,就可以把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购买力与黄金流通条件下的购买力进行比较。

虚拟购买力波动值=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价值总额×每单位黄金的市场价格平均数/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实际发行的纸币总额

如果虚拟购买力波动值1,虚拟购买力使经济中紧缩增加。如果虚拟购买力波动值=1,经济运行比较合理。

例如,中央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决定升息,那么,在决定利率水平时,如果考虑到虚拟购买力波动值,而此时虚拟购买力波动值

参考文献: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2

>>虚拟货币对货币的冲击及风险监管虚拟货币的金融风险与法律监管虚拟货币对金融秩序的影响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浅析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的影响虚拟货币对货币供需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货币的风险分析虚拟货币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流通的影响分析论虚拟货币及其监管我国网络虚拟货币的风险防范与监管研究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现状和对策研究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体系的影响虚拟货币征税的法经济学分析虚拟货币的运行过程及风险分析“虚拟”与“实体”:货币引发的伪命题虚拟货币流通与政府监管问题探析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影响的分析网络虚拟货币兑换率对实际消费金额的影响分析虚拟货币之法律性质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90626.

[12]林琳.基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流通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1):174.

[13]贾丽平.虚拟货币VS通货膨胀[J].中国合作经济,2007,(8):58.

[14]姜奇平.虚拟货币引发通货膨胀?[J].互联网周刊,2008,(40):68.

[15]朱玮宾.虚拟货币对金融的影响[J].经济师,2009,(1):194.

[16]黄志云,程皓,程雯.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J].价格月刊,2008,(12):60.

[17]杜志刚.虚拟货币对电子商务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0,(49):90.

[18]王琦玮.浅析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及社会文化的冲击[J].中国外资,2012,(16):46.

[19]王玲.关注网络虚拟货币带来的父母影响[J].新疆金融,2007,(6):34.

[20]刁力.对网络虚拟货币可能引发的现实风险的分析[J].中国商界,2009,(7):47.

[21]李少尉.虚拟货币的三大风险[J].电子商务世界,2006,(10):3840.

[22]岳宇君,吴洪.虚拟货币流通与政府监管问题探析[J].经济经纬,2012,(6):132.

[23]吴晓光.虚拟货币市场主体的规范与指引:基于反洗钱视角[J].浙江金融,2011,(9):14.

[24]骞磊.网络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及风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6):256.

[25]梁玉芳.网络虚拟货币监管的法律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31):104.

[26]谢永江.网络虚拟货币的法律分析与监管建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34.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3

[论文摘要]虚拟货币在网络金融交易中扮演着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将虚拟货币分为三大类别:以虚拟金币兑换虚拟物品的货币,以人民币间接兑换实物的货币,以及以人民币间接兑换虚拟物品及服务的货币。通过对三者发行、流通特点的分析,结合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虚拟货币通货膨胀、违规汇兑、安全漏洞等问题,得出现实冲击的结论:前两种虚拟货币的冲击有其有效性,存在发展空间,有待市场进一步自我完善及跟踪观察;后一者存在市场失灵、制度约束缺失的现实问题,可能造成冲击现实金融世界的不良后果,应及时建立“硬约束”。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意见。

一、虚拟货币的分类及其特点

不同范畴的虚拟货币,有着大相径庭的属性与用途,在对现实金融世界的冲击方面自然有着不同的影响力。根据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与性质,笔者考虑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某一种网络游戏(或虚拟社区)中通用的、可用于交易虚拟物品的游戏币,典型代表是网游、BBS及虚拟社区中的“金币”(以下简称其为金币)。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直接发生交易,标的物可以是由运营商提供的,也可以是由用户自身创造的,在同一范围的虚拟游戏世界中具有类似于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第二类是服务商发行的专用的虚拟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代表是腾讯公司的Q币,可用来购买会员资格增值服务(以下简称其为网游虚拟货币)。与第一类相区别,该种货币是由互联网运营商单向提供服务,用户与之发生交易而使用的,标的即为服务本身,用户需要用人民币购买这种虚拟货币。虽然随着网络交易的发展会带来用户之间交易的可能途径,但由于受运营商控制,这种货币必须以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交易为基础。概括言之,这种单向服务的网游虚拟货币是介于游戏时间、游戏币与人民币的中间媒介体。玩家用人民币兑换成网游虚拟货币,再用网游虚拟货币兑换成游戏时间或游戏内的“金币”。而网游虚拟货币也可购买其他网络服务。

第三类是用于交易实物的网络虚拟货币,它建立在更为真实客观的经济平台上,作为媒介钩稽起法定真实货币和真实物品的交易(以下简称其为实物虚拟货币)。如消费者向美国paypal公司提出申请,就可以将银行账户里的钱转到paypal之中。直观地,可以假设一种“支付宝”发行的货币,通过人民币与支付宝币兑换、买卖阿里巴巴旗下网站物品,十分典型的说明了此类货币运作的模式。

二、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现实货币的发行受到国家的控制,而虚拟货币则往往由作为网站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体来决定其产生。具体而言,虚拟金币的供给与人民币并无挂钩,且只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流通,随着时间推进走向贬值崩溃或是币值稳定的道路,可以看作市场竞争的有效运作;网游虚拟货币的问题比较多,其通货膨胀问题涉及到与人民币的兑换,用户间的交易又影响用户与运营商的交易,关系比较复杂,政府缺位的呼声也比较集中;实物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普遍使用就中国的市场而言尚处于探索阶段,能否发展壮大要视其是否与我国国情、制定相符而定。

三、虚拟货币的现状及影响

(一)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

法定货币在相当长的时期看来都存在贬值的趋势,更何况虚拟货币这个发生在供给不受控制、需求波动很大的市场中。在对各大币值的观察中不难发现,币值不稳定的游戏币种很大程度上存在惊人的贬值现象。网络游戏公司为创收等目的进行的大肆发行,却造成了游戏玩家花钱买来的虚拟财产频频贬值,使玩家的利益不断受到损害。现实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论是金币、纸币、银行券,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财富作为其购买力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增长是相对较为缓慢的。但是虚拟产品开发出来以后,用户的所谓购买仅仅是在其帐户信息下做一个电子标记,故而可无限“复制”。考虑到虚拟货币的流通及其与现实货币的联系,就能推测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可能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危机。虚拟产品无限增加时,单位虚拟货币可获得的效用就会下降,由此导致虚拟货币需求量不断增多。而虚拟货币又是通过支付现实货币得到的,进而将使得现实货币的需要量增加,产生反作用而增加现实货币发行。这种需求增加是针对虚拟产品的,称为“需求虚增”。服务提供商得到现实货币后,仍然在现实世界使用,而现实的物质财富并不能迅速、大量增加,由此将引起现实世界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但是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这样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信号的传递存在过程,其中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互联网服务的单向提供商数量、规模有限,且它们通过虚拟产品获得的收入并未完全用于购买现实产品。

(二)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互兑风险

以Q币为例。正常情况下,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Q币只能实现人民币Q币游戏币增值服务的单向流通,即在正常渠道中用人民币兑换成Q币之后,不可以再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然而尽管腾讯一再表示,腾讯的产品和服务不允许Q币转换为人民币,腾讯也坚决反对并致力于打击非法的Q币贩卖行为,不现实中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并不鲜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销售这种“虚拟货币”的网站。

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网络虚拟货币使用量的增大,使用领域的增加,流通速度的加快,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网络货币具有人民币账户充值性质却得不到有效保护,由于网络虚拟货币的充值和实际提供服务的过程是分离的,运营商在用户充值网币时就取得了销售收入,用户的网币即使被盗也不会造成运营商的直接损失,因此运营商对保护网币安全的态度往往比较消极,造成具有人民币充值账户性质的网络货币,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容易造成用户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运营商通过非常优惠的促销活动鼓励用户多充值网币。当网币不是在账户中沉睡,而是超越运营商的体系之外,在网民之间互相流通,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时(发网币给版主就是购买劳务),就等于增加了货币供给量。更有甚者,不少网络游戏厂商都选择了网络这样灰色的产品作支柱。使得非法的非法所得可以兑现成人民币,进一步滋长了网络行为。

目前国家对虚拟货币也没有明确的监管办法,但是在有关的基本法律法规里明确了其他形式的代金券等,不能与人民币进行反向兑换,这就等于明确了不允许Q币这样的“虚拟货币‘兑换成人民币。“虚拟货币但凡跟人民币发生联系,就会跟现实中的银行一样,可能面对挤兑等现实风险(陈进,2007)”,而在厂商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恶意挤兑的情况,即有用户事先大量收购某种虚拟货币,之后在某一时间集中兑换成人民币,这可能是对手恶意竞争的手段,也可能是某些个人或企业的投机行为。这种基于虚拟货币互通之间的挤兑一旦发生,将会引起像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一旦开始,其速率将会越来越快,影响面亦将越来越大,最终影响到与之挂钩的人民币,冲击到社会正常金融秩序。

四、政策分析及解决途径

从我国虚拟货币市场的现状及其对现实的冲击来看,政府约束的缺位是问题频发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市场失灵的范围中,只有政府以有形手控制无序局面、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使市场走上健康稳健的发展轨道。而在市场效率发挥良好的领域,政策应以鼓励为主,减少直接介入,以达到市场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选择。网游虚拟货币的市场由于虚拟货币不是“硬通货”从而难以形成稳定的汇率,以及虚拟货币没有形成金融交易闭环缺乏官方退出机制等问题,存在自身难于克服的失灵局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呼之欲出。

首先,虚拟货币的发行应当进行限制。具体而言,是对纯虚拟产品的“生产限制”。对于服务提供商开发出的虚拟产品,可以考虑规定销售数量来遏制其无限复制导致的虚拟货币需求激增,或者要求其设置相应的实际资产作为准备金。对于存在实体基础的服务,例如服务器空间使用、网络电话拨打等等,不在所述之列,对其监管主要应在价格上。

其次,虚拟货币的流通渠道应当规范化。一方面,非官方的流通交易构成了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循环机制,使得网络、虚拟偷盗产生显示影响;另一方面,小规模的地下交易不能体现虚拟货币的真实价值,而普遍以官方价格为基准,使得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有可能影响现实货币需求。笔者认为,现阶段完全正式化虚拟货币向现实货币的转化为时尚早,且难以保证能够形成价格规律发挥作用的自由汇兑机制(即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形成反映真实情况的汇兑市场)。因此,目前需要先建立起有监管的虚拟货币规范流通渠道。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对虚拟货币、现实货币的兑换比率进行备案,及时掌控相关信息,必要时规定虚拟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对于游戏币这一特殊的虚拟货币,要防止行为的发生,可以考虑游戏中允许“负”资产玩家的存在,并且限定每个帐号参与游戏的虚拟货币数量,从而减少与真实货币的联系。

同时,建立虚拟货币回笼机制是渠道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虚拟货币本来是用户支付给服务提供商人民币的凭证,但是当其作用与流通远远发展时,就应该考虑建立回笼制度。例如考虑建立虚拟产品回卖、退货等,这样的做法也可以起到抑制虚拟产品无限“生产”的目的,避免服务提供商利用“虚拟世界”获取高额实际利润。当然,对于游戏币而言,回笼的不能包括通过虚拟“”行为所增加的部分,而应当仅以初始投入的游戏币数量为基准。目前虚拟货币的回收机制还几乎没有产生,并且存在着许多顾虑,而建立回笼机制将有利于虚拟世界真实化,进而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此外,还应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加强相关立法,打击虚拟财产的盗窃和欺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区分好市场的职能和政府的职能,在能不介入的地方就不要介入,以督促者的身份引导市场自身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现实状况来看,还是对未来的展望分析,“政府还是市场”的经典问题尚待商榷,但对于网络世界虚拟市场的法制规范是不可少的。只有公平有序的经济环境,才能保证市场健康发展,才有“统一化”的畅想可谈。

参考文献: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4

自1971年美元这一国际本位货币摆脱黄金的束缚后,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彻底虚拟化。随后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虚拟资本在全球迅速膨胀。表现如:全球各国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近60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2013年底的11.4万亿美元;国际债券余额从1970年底的近900亿美元扩张到2013年底的34万亿美元;全球国际银行业的跨国要求权在1970年底不过2000亿美元,2013年底则飙升至46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总额从1970年的几百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100万亿美元。全球虚拟资本迅速膨胀的原因便在于货币虚拟化之后其本身嬗成为一种能量,并且这种能量对虚拟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高于实体经济,可以说虚拟资本的膨胀是货币虚拟化之后的历史必然。货币能量功能是指在货币虚拟化条件下,货币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导经济运行以及获取、配置资源的能力,这一点在国际本位货币这种载体上表现最为显著。理论上讲,当黄金非货币化后,所有货币在流通时都失去了数量上的自然控制机制,必须依赖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上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遭受了通货膨胀的肆虐,货币当局痛定思痛之下一般能够有效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除非某种特殊原因和需要,货币数量被有效控制在与GDp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以控制本国的物价。但是在货币彻底虚拟化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一些国际本位货币国家的货币当局逐渐意识到货币能量的实际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作用于境外,即可直接从境外换取各种商品和资源,于是国际本位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谋利,这必然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虚拟资本膨胀。我们可以描述一下这个形成机理:国际本位货币供应国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超额发行国际本位货币,由于货币能量功能的缘故,货币供应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促进本国的经济福利。超额国际本位货币能量的注入是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第一,国际本位货币供应国的央行可以通过降低本国利率、购买二级市场的国债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有效增加市场中的货币能量,这既可以直接鼓励私人部门的投资与居民消费,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目的,重要的是扩张的货币能量会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刺激虚拟经济领域的活动从而通过资本化和杠杆运作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收入,来达到刺激本国经济繁荣的目标。第二,国际本位货币供应国的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所得税来激励投资和消费,或者通过转移支付、补贴以达到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和居民福利的政策目标。通过这两个手段产生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可以通过增加货币发行加以平衡,这势必造成国际本位货币的超额供给。而经常项目下的1单位国际本位货币的流出将导致世界扩张大致两到三倍的流动性,这其中还不包括银行乘数扩大的货币量[4](p1-11)。以美元流入中国为例,1美元外汇流入中国后,拿到美元外汇的出口商在商业银行兑换人民币,商业银行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兑换人民币。这最终导致中国人民银行新印7元人民币来对冲1美元外汇,这时流动性已经膨胀了一倍。而流入央行的1美元外汇又会通过投资美元计价的国债、股票等回流美国,在回流途中刺激了美国金融资产的创新,导致流动性的进一步膨胀。它最初是美元的国际性膨胀,其后是欧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的跟进。充足的国际货币借助电子设备在不同区域飞速循环流动,充裕的货币动能刺激着全球虚拟资产规模不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诸如股市、债市、汇市、金融衍生品市场、房地产甚至收藏业都空前繁荣。

二、货币能量的简单公式说明

弗里德曼在表明经济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时从宏观视角给出认识收入资本化的公式:K=YR(1)(1)式中,K是资本存量,Y是国民收入,R是利息率。这实际是一个经济虚拟化的能量公式,K就是能被资本化的资产或说是国民收入Y能够衍生出来的虚拟资本。假定利息率为5%,国民收入是10万亿美元,全部收入被资本化就意味着最大限量的资产价值将达到200万亿美元。这里强调的是对这个近似于爆炸的证券化或者资本化膨胀趋势的唯一限制就是货币资金能量的可得性。以美国为例,当美元失去黄金的约束被加速度提供出来(通过经常项目长年累月的逆差),这些美元回流美国时就成为巨大的能量,于是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被加速度地创造出来,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这也是美国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一直发展、繁荣以及膨胀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货币能量是对这个公式的唯一限制,如果没有充裕的货币能量,这个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就不会变得那么有力。延续公式(1)进行分析:K(m)=Y(m)R(m)(2)公式(2)强调了这个经济虚拟化的能量公式与货币能量的紧密关系,其中m代表货币能量,狭义上可理解为货币注入量的规模。这里仅仅进行定性分析,一旦有了货币能量的注入,这个公式会导致虚拟资本的加速膨胀。其基本逻辑是Y与R都与货币注入量有关,下面分别分析货币能量m对国民收入Y与利息率R的影响:第一,国民收入与货币能量的注入有关。在新古典的经济理论那里,国民收入是由各种要素投入如资本和劳动决定的,但是在经济虚拟化之后,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当代货币收入的创造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GDp的创造不仅仅依靠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了,各种资产的创造和炒作产生的GDp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这些通过虚拟经济渠道获得的收入是与货币能量密切相关的。格林斯潘意识到美国的GDp创造越来越依赖虚拟经济,1999年其在《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的讲演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GDp的成分正在朝着以主观意志为基础的价值增殖的方向迅速转变。”弗里德曼也指出:“物价上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虚拟经济领域,可以按照此逻辑同样得出一个结论:“资产交易量大幅度上涨和资产价格上升也是一个货币现象。”当大量货币能量注入股市的时候,能够看到市场活跃,交易量大幅度增加,股票指数也大幅度增加,于是印花税、经纪人提供服务所得的各种收入大幅度增加,这些收入都将计入当年的GDp。比如中国2007年进入的牛市,交易量最大时曾达到日交易额4000多亿人民币。按调整后的印花税率3‰对买卖双方双向征收计算,印花税就要征收24亿人民币,这是一天的税收,此外还有金融机构中介服务1‰-3‰的交易手续费,按中间值计算,手续费大约有8亿元,因此股市一天就创造了可以直接计入GDp的财富约32亿人民币。如果算上投资者计算的账目差价利润收入(不计入GDp),所有来自股市的收入就会更多。这些收入绝大多数是现实的货币收入,是实际上有支付能力的收入,印花税的税收可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也可以用于政府的各项购买支出,无论其去向如何最终都是印花税大部分成为各类人员的收入。它们可以按市价购买真实产品和各种服务,也可以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及房地产。假定股市这一天增加的收入全部流入房地产市场,按照现在的房地产运行方式,这32亿多资金可以作为首付款,按80%的住房抵押按揭贷款制度,就可能带动约128亿人民币的贷款,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得到了约160亿人民币增加的收入。同时这些货币收入是对房地产的需求,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虽然股市一天创造的收入未必全部转入房地产市场,但长期看,很大一部分收入将会进入地产、债市以及股市。

因为作为金融投资,这几个市场之间具有替代关系,这使得通过股市炒作交易得到的货币收入很容易向债市以及房地产市场流动,特别是对长期活动在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机构来说。按照这个逻辑,在当代经济越来越依赖虚拟经济运行的条件下,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货币m增加,通过虚拟经济渠道获得的Y(m)收入是增加的。第二,货币能量对利息率R的作用。利息率的决定向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存在存量与流量之争),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一部分,而在凯恩斯那里,货币供求决定利息率,货币供应量上升导致人们对票面利率固定的债券需求上升,从而推高债券价格,债券价格与利息率成反比,进而导致利息率下降。希克斯进一步将其推广到商品市场,利息率由产品市场的储蓄与投资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即由iS-Lm曲线共同决定,此外还有可贷资金供求决定利息率的理论。这里主要探讨货币能量对利息率的影响。仍以美国为例,如前所述,在世界范围内环流的美元能量回流后会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膨胀,其具体表现如:一方面货币能量直接进入美国的虚拟经济系统———美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动能”充裕了,于是房价、股价和其他金融类产品的价值就直接上升;另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回流的美元有一部分不是直接进入美国的私营金融系统,比如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就购买了美国的国债,这种条件下如何认识货币的能量作用?我们发现,这时货币仍然起着推动市场或行业繁荣的直接动能作用。假定这部分回流的美元全部进入美国的长期债券市场(以国债、机构债和市政债券为主,和前述私营金融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这个市场有政府信用担保),这些货币能量直接促使美国国债市场的繁荣,进而导致长期国债利率的降低,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美国长期国债利率是美国债券市场融资的基准利率这一因素,会发现进入此市场的货币能量带来了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就是其间接导致了美国长期融资的资金成本的降低,即长期贷款利息率的下降,而低利率环境又极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刺激了货币动能的进一步创造。综上,源源不断以金融项目顺差形式回流的美元货币能量,造成了美国境内货币动能的极大充裕,加上其间接导致的长期低利率环境极大刺激了美国的金融创新,刺激了美国金融资产和流动性的迅速膨胀。从美元全球环流的角度来看,回流美国本土的货币能量能有效降低利息率,即m增加导致R(m)的下降。格林斯潘在“格拉斯潘之谜”中描述道:通常当美联储依据宏观形势变动提升短期利率紧缩银根时,用10年期国债利率度量的长期市场利率也会上升,反映短期利率变动直接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市场通胀预期变动的间接影响;然而2004年6月美联储决定提升短期利率时,长期利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②。这实际主要是由于回流美元的充裕货币动能的作用,这些回流美元大量购买美国长期国债导致了美国长期利率的下降。显然,货币能量m对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具有刺激作用:当货币动能m充裕时,通过虚拟经济渠道获得的Y(m)上升,而R(m)下降,在公式(2)的作用下,K(m)虚拟资本就会出现爆炸性增加。但是,K(m)在爆炸性增长过后,其本身又变为在二级市场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这些炒作又会产生服务性的收入Y,变为可以继续资本化的收入流,于是动态化公式(2)变为(3):K(m)t+1=Y{m,K(m)t}R(m)t(3)观察公式(3)可以发现这个动态化的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的限制条件仍然是货币能量的可得性。当代由于美元、欧元等国际本位货币滥用能量功能导致货币动能充裕,在充足的货币动能刺激下,公式(3)所分析的过程不断反复,持续数十年,于是虚拟资本膨胀和经济虚拟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直到广义流动性规模大大超过实际GDp,以分享利润为目的投资行为被以获取差价为目标的投机所替代。投机活动导致大量货币能量在债市、股市、汇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收藏业市场等之间循环流动并将它们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即“虚拟经济”),反过来这也使得它们成为蓄积货币能量的巨大流动性储备池,这些市场的整体运行方式已经与经济学经典教科书所讲的实体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主要根源就在于货币功能的嬗变,货币能量支撑起了虚拟经济这个客体的运行。

三、货币能量功能的进一步分析

货币的能量功能导致了国际本位货币如美元流出本国的规模越来越大,进而美元等国际本位货币在全球的环流过程实际上就是货币能量的流动过程,常年累月下来这个能量流动导致了国际本位货币国家内部经济的虚拟化以及全球的广义流动性膨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货币能量的注入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客观上使很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压抑问题,使其迈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这也是货币能量刺激的一个方面。这里就货币能量继续讨论如下四个问题:第一,货币能量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具有不同的推动作用,在当代货币能量越是迅速创造出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就越是被边缘化,因为其创造财富需要一个生产过程,而虚拟经济领域里的创造和炒作只需要有足够的货币能量注入就够了,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对货币能量的依赖性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于是当国际本位货币国家借助货币能量的功能来提高本国国民福利的做法,一定会带来外溢效应,当初始的货币能量进入贸易顺差国时能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到了一定地步,国际本位货币能量作用引致贸易顺差国膨胀的流动性就会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于是逻辑就变为在贸易顺差国的虚拟经济领域货币能量大量进入,在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的作用下顺差国虚拟经济也会快速膨胀。这个逻辑比前文所讲的货币能量刺激全球虚拟资本膨胀更进一步分析了货币能量在流入国家内部(贸易顺差国)如何从刺激实体经济发展再到刺激虚拟经济膨胀的过程。第二,货币能量虽然突出表现在国际本位货币这个载体上,但在非国际本位货币国家内部,由于法币制度的建立,在国家信用支撑下货币实际上也已经虚拟化了,其同样是一种能量,同样能够决定本国内部资源的配置。而且在各国内部也可以分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两个部分,其虚拟经济系统的运行也高度依赖货币能量的流入与流出。向经济体系内部注入货币能量有两个去处:一是用来推动实体经济中的交易,从而与Cpi和ppi有密切关系,但这往往会直接引致通货膨胀;二是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购买资产,从而与资产的创造以及交易量、价格上涨存在密切关系。究竟与哪一个关系更密切,则取决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如经济虚拟化程度较高的美国,货币能量的注入与资产的创造和交易更为密切,因为货币能量的充裕会迅速刺激金融资产的创造和扩张。与实体经济相比,货币能量对“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的作用充分表明虚拟经济领域的“产品制造”要快得多,所以货币能量对虚拟经济的刺激作用表现在资产价格膨胀以及金融创新使得各种新资产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过程,而在实体经济中,持续的货币能量注入则会引起长期的通货膨胀,因为产品增加需要物质过程,这个过程与货币创造过程并非同质。而虚拟资产的创造与货币流动性的创造是同一类过程,它们都没有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都主要依赖于制度和体制,它们可能的任何差异仅仅在于发行的制度和监管方式及交易程序上的区别。实际上虚拟经济越发达,货币主导经济运行和支配资源的能量功能表现越突出。值得强调的是,在非国际货币国家货币的能量功能一般很少被政府和货币当局直接使用,因为如果其直接向经济内部注入货币能量很容易被行为者预期从而直接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引起通货膨胀,这一点与国际本位货币国家政府使用货币能量直接从外界获取以及配置实际资源不同,由于国际本位货币国家的货币回流只会刺激其内部虚拟经济膨胀,而不会直接引致通货膨胀,这一切都是以“市场”的运行方式进行的。所以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国际本位货币国家将货币能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长期来看仍会导致严重问题,这已从次贷危机的深入蔓延得到印证。因此,货币能量功能的使用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第三,货币能量流动会有效刺激货币能量发行国虚拟经济的膨胀。随着国际本位货币国内经济虚拟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经济活动出现了一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物质生产过程而独立运行的经济运行方式,这种方式对货币能量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货币能量的功能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经济虚拟化的环境中,货币是虚拟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当一定数量的货币进入经济系统中某一个市场或者行业时,积聚在货币中的能量将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市场乃至经济系统的运行。第四,进入经济虚拟化状态的市场经济为一个附着在物质系统上的价值系统。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必须将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看做是价值的,而不是物质的。所谓物质系统是指人类社会用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以及相关各类资源的生产、开发活动;价值系统则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直接附着在物质系统上的价格系统,指各种商品、劳务以及资源的价格体系及其形成机制;二是纯粹的价值系统,它们是附着在物质系统上的价格体系的衍生物,没有前者的物质内容和效用。对于物质系统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价格系统,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描述了在实体经济中价格系统如何决定着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即价格系统如何决定市场经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没有金融以及房地产的投机炒作活动,没有呆坏账和金融危机。它不是现实的市场经济,更不是当达国家经济虚拟化之后市场经济形态。经济虚拟化之后的经济运行方式高度依赖于货币能量,货币能量的注入和分配成为决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第一序力量,如美国由于享有国际本位货币的发行权,可直接通过资本市场、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的交易配置资金能量和货币收入,这就是说有了国际本位货币资金的发行和配置机制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配置资源的权利。依附在资源禀赋和效用基础上的相对价格体系配置资源的功能已经降为第二序。

四、结论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5

摘要: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虚拟货币应运而生,本文界定了虚拟货币的定义和分类,并就不同种类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为中央银行对虚拟货币的相关监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虚拟货币;供求关系;中央银行

一、引言

我国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为了留住稳定的网民并赚取收益,诸多网络虚拟平台推出了特殊货币,如QQ币、LindenDollars、FacebookCredits等。而随着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实体经济逐渐受到虚拟货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的供需关系,从而制s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二、虚拟货币的定义及其分类

中央银行将虚拟货币视为一类未经管制的数字货币,由相关平台的开发者发行控制,并且只有特定虚拟社区的会员使用。还有学者认为虚拟货币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虚拟社区会员的虚拟活动而创造的一类货币。虚拟货币保有传统货币的价值度量、价值存储、交易等性质。但虚拟货币在使用渠道和创造来源上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虚拟货币被创造目的主要是用于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交易,随着虚拟货币的不断发展逐渐扩展到现实世界中;其次,虚拟货币的面值往往不是法定的货币定价,而是由虚拟方式对其定价的;最后,虚拟货币的基础与传统货币不同,传统货币是以商品为基础,虚拟货币则更以规则、信用为基础。有学者将虚拟货币的种类分为如表四类:

三、虚拟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类,虚拟货币i属于封闭的虚拟货币,其升值贬值仅影响本社区虚拟货币的供需关系,不影响实际货币的需求情况。

虚拟货币ii,由于该类型的货币可以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因此虚拟货币ii的产生会降低现实世界货币的需求量。该类货币对现实货币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虚拟货币ii在现实世界中的流通程度,流通程度越高,现实货币需求量越低。

虚拟货币iii,该类虚拟货币不仅能够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还能使用现实货币购买该类货币。因此,此类虚拟货币即会降低现实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

虚拟货币iV,此类虚拟货币能够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因此降低了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但现实货币也能购买此类虚拟货币,又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从净效应的角度来看,此类货币的功能和性质与现实货币十分相近,该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的相互转换程度密切影响着现实货币的需求情况。

四、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如果虚拟货币i的发行者对货币的需求量未能进行准确估计,发行量低于市场实际需求时,就会导致该货币升值;相之,则贬值。但此类虚拟货币的升贬值仅对其虚拟社区内的货币流通产生影响,并不影响现实货币的供给量。

虚拟货币ii,因其可以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此类货币会影响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从中央银行提倡的保证物价稳定的角度上看,虚拟货币购买现实产品和服务的体量越大,现实货币的需求量则越低,此时中央银行则会降低现实货币供应量。

虚拟货币iii,此类货币可以购买现实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会降低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但民众需要使用现实货币来购买此类货币,因此也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量。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虚拟货币Ⅲ对现实货币供应的影响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的相对强弱。

虚拟货币iV,对现实商品的购买会降低对现实货币的需求量。此类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的转换,从净效应的角度上看,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中央银行需要综合评估上述两类效应后再决定现实货币的供应政策。

五、结论及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区运营商开发了移动支付平台用以追逐商业利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双向互动关系逐渐加强,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货币有替代作用,因此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因素,降低了中央银行对现实货币供应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现实货币的调控力度。

中央银行为了避免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相关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对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进行监控:

第一,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限定其流通和使用范围,虚拟货币仅用于购买虚拟商品,不允许购买现实商品。

第二,完善虚拟货币的发行制度,严格审核虚拟运营商发行虚拟货币的发行准备金,并严格控制其发行的数量和频率。

第三,建议创建一个受法律保护独立授权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统一管理发行的各类虚拟货币。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监控虚拟网络社区中的资产质量、发行准备金的储备情况,第三方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监管虚拟网络社区的货币流通,还有利于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严控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的双向流动,设定单比、每日最高额度限制,且规定虚拟货币兑换现实法定货币时,兑换价格不得超过购进价格,谨防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扰乱实体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赵蜕,王晓东.基于tam/tpB整合模型的虚拟货币支付行为实证研究[J].预测,2013,32(3):55-59.

[2]岳宇君,吴洪.虚拟货币流通与政府监管问题探析[J].经济经纬,2012,(6):132-135.

[3]周虹,王鲁滨.从虚拟货币的生命周期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7-32.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6

(一)比特币方案

比特币是由日本程序员中本聪(化名)在2009年设计和创造,是当前最成功也最具有争议的网络货币。比特币方案基于p2p网络构架产生,现已在全球范围中运作,可用于各类虚拟和真实的商品服务交易。1.货币供给模式。每一个比特币可以被看作为一个数字签名链,其发行实际上由所谓的“挖矿”活动决定。“挖矿”指使用计算能力验证交易来找到有效的区块(即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也是比特币方案中创造新货币的唯一方式。验证交易的系统通常是比特币网络中运算速度非常快的计算机,被称作“矿工”。用户基于自愿原则利用系统进行“挖矿”活动。最初,找到解决方案的“矿工”会得到50比特币奖励,但随着“矿工”数量增加,为获得新货币而进行的“挖矿”活动会越来越困难(需要更多的电脑资源)。比特币的发行速率事先预定,开始4年在全球以每10分钟发行50个比特币的速率进行,每4年递减一半,到2140年左右,比特币将无限接近2100万枚的上限。自此,矿工只能通过交易费用来获取收入。若比特币发行速度滞后于用户对其需求的增加,或将导致通缩。2.比特币的特性。(1)去中心化。在一个去中心化的p2p网络系统中,比特币不仅没有中央结算所,也没有任何金融或非金融机构涉及其中。p2p的分布式特性与不存在中央管理机制的设计确保了没有任何结构可以操纵比特币的价值。(2)总量有限。按其设计,比特币网络通过发行量每4年减半的方式,缓慢而持续地增加货币供给,到最后将无限接近2100万枚的上限。(3)汇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全球已出现了多个比特币交易平台,其中mt.Gox作为当前最广泛使用的平台之一,已实现了比特币与美元的相互兑换。比特币不与真实世界的任何货币挂钩,其汇率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4)可用于各类虚拟和真实的商品服务交易。3.比特币相关负面报道。比特币从产生起就饱受争议。由于其高度匿名性,公众担心其可能成为交易和洗钱的工具。一些有关黑客入侵电脑盗走私人比特币的报道也时有见报。2011年6月19日发生的网络盗窃及黑客攻击mt.Gox的事件,导致成千用户的信息、密码泄露,当天的比特币币值也在短时间内从17.5美元跌至0.01美元。此后,其他比特币交易中心也发生了类似黑客攻击行为。2013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局赢得法院许可,冻结对mt.Gox拥有的两个银行账户,这意味着美国监管当局对这种网络货币迈出实质性一步。部分人认为比特币方案是一场庞氏骗局。用户通过购买此币进入其体系,但只能在有新用户参与并且愿意购买它时,前期用户方可收回资金。该系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已被证实。另外,此币的创立者刻意隐瞒真实姓名的行为也不利于进一步增强该体系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林登币方案

林登币是3D网络游戏“第二人生”里的虚拟游戏币,始发于2006年,可与美元进行相互兑换。该游戏完全模拟了真实世界,用户可以在游戏中相互交流、从事日常任务和活动,诸如约会、交友、举办派对等,还可以进行诸如买车、买房的商业活动。1.货币供应管理。林登实验室在供应林登币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货币政策。林登币流通总量取决于三个要素:(1)林登实验室在Lindex上向用户卖出林登币的净销量,这类似于央行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2)林登实验室通过向居民销售、租赁岛屿和土地的林登币收入。(3)林登实验室向高级会员发放的林登币。2.林登币的特性。(1)存在管理中心。林登实验室可被看做“第二人生”中的货币发行方,对林登币进行监管和调控。(2)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元挂钩。林登币可转换成真实的货币,且其汇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约为260林登币=1美元。随着需求增加,林登实验室试图通过注入新的林登币来控制汇率波动。因此,可以说林登币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元挂钩。(3)原则上不可直接用于真实商品和服务交易。在购买“第二人生”中虚拟商品和服务前,需要先通过林登实验室的货币中介LindeXCurrencyexchang或其他第三方货币兑换平台购买林登币。另外,真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买卖在原则上并不接受林登币。3.林登币面临的风险。(1)货币供应情况对虚拟社区内部经济及相关用户产生影响。有观点认为,林登实验室通过发行新的林登币提供资金、解决赤字过程中人为地膨胀了货币供应量,可促进“第二人生”经济繁荣。但若林登实验室被迫收紧货币供应量,或导致经济衰退,引发林登币失去信任、突然贬值等,用户将遭受损失。但这只会对虚拟社区内部及其用户产生不利影响,并不会蔓延到实体经济。(2)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来看,“第二人生”虚拟社区与真实世界可产生联系。虽然“第二人生”经济只在网上存在,销售虚拟商品和服务的公司却可赚取实实在在的利润;一些公司也已经有了用其环境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另外,存在部分用户承担极高的风险,在其金融交易中获得大量真实的财富或蒙受损失。在过去,一些“第二人生”银行提供非常高的存款利率,促使许多用户用真实货币购买林登币,并将其存放在这些银行中,风险极高。例如:GinkoFinancial银行的存款利率曾达到69.7%年率,该银行于2007年8月破产,给部分用户造成约75万美元损失。自其崩溃后,林登实验室制定规则,要求在无政府登记声明或金融机构许可证的情况下,禁止用户在“第二人生”中提供利息或任何直接的投资回报。(3)法律依据和监管缺位风险。作为“第二人生”唯一的权威机构和管理者,林登实验室可自主制定新规、实施新的税收政策或消除特定的业务等,并对可能发生在“第二人生”中的任何运营问题完全免责。另外,由于缺乏适当监管及高度匿名性,易滋生诈骗、恐怖活动、洗钱等犯罪活动。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现实风险分析

(一)价格稳定风险

理论上讲,如果网络货币的存在影响到了对央行负债的需求,进而干扰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行为,就将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价格稳定产生影响。但从实际看,网络货币影响价格稳定的前提包括下面三个方面:(1)从对货币数量的影响分析,虽然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分析网络货币方案在多大程度上创造货币。然而,大多数网络货币系统以预付费模式运作,即在换入真实货币时发行网络货币,在换出真实货币时回笼货币,其带来的影响有限。在著名的网络货币方案中,货币供应处于稳定状态且供应量不大,但仍需警惕其是否能确保货币供应将在长期保持稳定水平,以及网络货币与真实货币兑换率变化带来的影响。(2)从对货币流通速度、现金使用、货币统计的影响分析,目前网络货币方案带来的技术革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尚不明确。作为一个网络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跃的网络货币方案用户数量。若网络货币被广泛接受,将会对央行真实货币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减少交易中的现金使用。在此情况下,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将缩减,其影响短期利率的能力也将被削弱。央行将需要通过对网络货币计提最低准备金等方式对抗风险。替代效应将加剧货币统计难度,并将影响货币统计量与通胀间的关系,不利于实现中长期价格稳定。另外,网络货币在央行以外发行且虚拟信用可扩张,将对央行利率决定在经济中传导产生影响,削弱央行货币控制权。(3)从网络货币和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情况分析,网络货币可充当真实商品交易媒介,对真实GDp产生影响。网络货币对真实货币供应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对真实经济的替代效应;二是网络货币对真实货币的挤出效应,即:随着网络货币总量增加,公众在现实生活中持有现金量减少,导致现金/存款比下降,货币乘数上升。从现实看,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在现阶段并不会对价格稳定带来影响,货币流动速度在中短期内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然而,网络货币和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二)金融稳定风险

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在银行体系外运作,最主要的金融不稳定因素在于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即兑换汇率及汇兑市场。很明显,封闭的网络货币方案和单向流动的网络货币方案不受影响,应重点关注双向流动的网络货币方案。双向流动的网络货币的价值取决于汇兑市场上货币供给及需求水平。网络货币与真实货币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网络货币方案并不以国家或货币区域为依托,虚拟经济强度、贸易或产能对其汇率影响有限。虚拟货币价格及其波动取决于5大因素:(1)货币供应情况及货币发行人采取的其他行动。例如:通过干预市场实现固定或半固定的汇率。(2)网络货币方案显现出网络外部性,其货币价值依赖于参与的用户和商户数量。随着消费者和商家数量增加,其货币价值将相应提升。另外,交易量小的网络货币汇率波动更大。(3)拥有清晰透明政策以及先进安全措施的虚拟社区更易提振信心,货币也更强劲。(4)网络货币发行人在履行承诺方面的信誉。虚拟社区并不存在任何“最后贷款人”,发行人获得的信任对网络货币汇率至关重要。(5)对网络货币未来价值的投机活动及虚拟社区受网络攻击的情况。由于系统不成熟、交易低迷、投机活动及网络攻击等因素,双向流动的网络货币方案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目前这些网络货币成交量小且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低,金融体系的稳定系不会受影响。然而,若今后网络货币成为了传统货币的替代品,将会给金融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会扭曲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网络货币系统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跃用户数量、愿意接受虚拟货币进行真实交易的商户数量。另外,虚拟货币只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通常网络货币不以具有内在价值的资产为基础,且没有央行信用做支撑。目前,这些网络货币系统并不允许借出或贷入资金,所以尚不能对金融系统稳定构成威胁,但应密切关注其发展,若未来发生改变,无疑将对金融系统造成影响。

(三)支付系统稳定性风险

1.难以规避与支付系统相关的典型风险。在特定的虚拟社区,虚拟货币支付活动已演变为“真正的”支付系统,面临着与支付系统相关的典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行风险及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的性质、规模及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设计或流动性匮乏的程度,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很难规避或控制这些风险。从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重要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Cp)来看,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并不符合Cp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同时也不属于系统性重要支付系统。所以,并不会在全球金融系统引发或传递冲击。从目前情况下,网络货币系统在这些虚拟社区外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2.缺乏相应监督和保护机制。在现实经济中,央行充当着最后贷款人角色且不存在违约风险,可以在出现支付危机或无法预知的流动性短缺情况下采取行动,以避免连锁反应。而网络虚拟货币方案中,以网络货币为结算资产并不能做到这些。由于网络货币简单地依赖于发行人信誉,并不能保证被广泛接受用作支付手段,网络货币不能被视作安全的货币。另外,商业银行按要求接受审慎监管,降低了违约可能性,商业银行账户中的钱安全度高于网络货币。网络货币的一个根本性风险体现在:网络货币方案结算机构并不受任何监管,没有任何机构对其行为负责,同时也不具备任何投资者/存款人保护机制,导致用户自身承担所有的风险。

(四)监管缺位风险

通常来讲,监管滞后于科技发展。网络虚拟货币方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但直到2006年,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才着手分析这些方案。由于监管缺位,加之其交易有匿名、不可见、难追踪等特点,网络虚拟货币方案极易被恐怖活动、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利用。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都在考虑是否承认或使这些虚拟方案合法化,并将其纳入监管范畴,从而达到支持货币和支付形式创新、保护消费者权益及金融稳定,同时抑制利用虚拟货币方案从事犯罪活动的目的。目前虚拟货币方案法律地位不确定性也可能对政府当局带来挑战。

(五)货币当局声誉风险

货币当局(央行)的声誉是决定其各项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公众对法定货币的信任程度与央行形象密切相关,央行十分关注其声誉。欧央行将声誉风险定义为声誉、信用或公共形象恶化的风险。由于网络货币方案与货币和支付相关,大众普遍认为属于央行职责范畴,需警惕其可能给央行带来的声誉风险。虽然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网络货币方案失败带来的影响有限,但其高度波动和不稳定性也加剧了失败的可能性,并吸引媒体广泛报道。若任由网络货币持续发展而不进行管制,中央银行可能被认为失职而影响其声誉。

(六)投资者损失风险

相对于交换价值而言,公众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投资价值认可度更高,也正是基于投资的交易才加速了虚拟货币市场形成。与其他投资市场一样,虚拟货币市场的参与者也将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以比特币为例:2009到2010年初,比特币毫无价值;2010年夏天比特币交易开始进入黄金时期,由于供给远小于需求,网上交易价值开始上升,到11月初,比特币在29美分处沉寂多日后窜升至36美分;2011年2月,比特币继续升值,其与美元的兑换率达到了1:1;2013年,比特币价格实现“大爆炸”式增长,并在2013年11月29日触及1242美元,超过同期黄金1241.98美元/盎司价格。剧烈的价格波动使市场参与者面临着巨大的投机风险。不同于股票、债券等成熟资本市场,比特币市场深度不足,且目前主要持有在大户手中,分散化程度低,比特币价格很容易受到大户买卖行为影响,也容易被投机者操控。同时,各国对比特币态度不一,德美等国持开放支持态度,泰国、巴西等国将比特币相关活动视为非法。各个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及采取的应对措施都将对比特币价格造成重大影响,尤其在短期内造成其价格急剧波动。

三、相关政策建议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全世界的网络货币的总量还不算大,公众接受度也相对有限,对现实货币体系产生冲击的可能性很低。但基于对前文所提各类风险的预防和公众虚拟财产权益保护等目的,针对当前网络货币市场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监管实践仍然是必要的。

(一)逐步建立完善网络货币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目前相关制度缺位的现实情况,应在国家层面及时出台关于网络货币监督管理的政策法规,界定网络货币概念的法定含义,明确网络货币持有人的法定权益,确立网络货币市场的主管部门和相应监督机制,规范网络货币的发行、兑换、交易、回收流程,制定统一的网络货币交易系统技术标准,构建网络货币交易纠纷的仲裁机制等。

(二)加强对网络货币发行主体的准入管理

为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货币体系的各类风险,应对不同类型网络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封闭的网络货币发行者,可采取事后(业务上线后一定工作日内)备案的方式给予管理;对于单向流动网络货币的发行者,应采取事前备案的管理方式,并要求其在备案时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材料;对于双向流动网络货币的发行者,应作为监管的重点,采取事前审批的监管方式,对其资产规模、业务模式、技术实力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此外,还须明确,所有网络货币的发行者必须有自己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否则不予批准。

(三)有重点地对网络货币流通环节进行监控

应将双向流动网络货币作为重点,建立及时信息收集机制,加强对其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一是要求货币发行者严格用户的资格审查,必要的话可采取实名制认证方式;二是严格规定公众每次兑付网络货币的最大限额,增加非法资金规避现实金融体系监管,通过网络货币系统进行藏匿、转移、漂白的难度和成本;三是对真实货币与网络货币间的兑换率进行监控,防止货币发行者人为操作兑换率,使网络货币成为投机套利工具;四是加强货币发行者兑付能力管理,可考虑要求货币的发行者在银行开立专门的兑付准备金账户,按网络货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定期提取兑付准备金。

(四)强化宣传引导,构建科学的网络货币文化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7

(1.辽宁大学,沈阳110136;2.东北财经大学,大连116025)

内容提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货币逐渐兴起并逐渐进入现实流通领域,虚拟货币的便利迅捷、几乎没有成本等特性给传统货币带来了冲击,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虚拟货币对传统支付体系和政府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使得各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变得审慎起来,虚拟货币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以比特币的发展为例,着重阐述了虚拟货币的背景、特点和目前环境下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虚拟货币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虚拟货币去中心化投机泡沫比特币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8-0092-05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罗海滨,公共基础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学;陈明,国际商学院2012级会计专业,研究方向为财务与会计。

一、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货币逐渐兴起并逐渐进入现实流通领域,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贮藏、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虚拟信用货币。虚拟货币的便利迅捷、几乎没有成本等特性给传统货币带来了冲击,然而它脱离了银行实体甚至国家金融部门的监控,存在着如私下黑市交易导致的欺诈行为、无法保障用户财富安全等等问题,而本文将以比特币为例对虚拟货币进行经济分析。事实上虚拟货币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态势如此迅猛,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交易的兴起和虚拟货币的便捷,加之德、美等国对诸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宽容态度,提高了人们对虚拟货币的预期增值。虚拟货币最近几年受到热捧说明了传统流通货币走向创新,逐步转向互联网时代更有开放性、安全性强、成本低廉的支付方式手段,而且社会需要稳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同时,虚拟货币也存在诸多争议,例如其法律定位的缺失,交易平台存在风险,容易引起以洗钱为主的金融犯罪等等。而虚拟货币的影响逐渐增大也促使监管部门和学界对于其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潜在风险开始进行关注和研究。

目前,人们对虚拟货币有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争议。支持虚拟货币的观点,如孟鑫(2014)认为虚拟货币是货币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不仅促进了国际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扩展了现实金融体系的投融资渠道并保证了民众自己的资产价值性;王暕(2013)认为虚拟货币适应了互联网的发展,遵循着科学的数字化运算机制,它的去中心化特点和稳定的总量发行速度,减少了交易成本和避免了政府的操纵和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性而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反对虚拟货币的观点,如盛松成(2014)认为虚拟货币不具备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且具有诸多明显缺陷,无法取代传统货币。陈道富(2014)认为虚拟货币的法律定位尚未明确,且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并容易触及法律底线;叶檀(2013)表示,虚拟货币是一种金融衍生品而不是一种货币,因此它的风险非常大且不可控。那么虚拟货币未来的前景如何?是否会颠覆传统的货币制度?本文将以比特币为例着重阐述虚拟货币的产生背景、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建议。

二、虚拟货币的特点

随着虚拟货币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认可,使其初步具备了货币的部分特征,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从目前来看,虚拟货币存在一些共性优点:如获取途径便捷,快速安全;同时虚拟货币使资源配置得到充分优化,例如在互联网中,以虚拟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类型的丰富资源可以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而传统货币的支付方式程序复杂且成本较高;而选用银行卡支付,会造成客户信息外漏,从而产生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像腾讯等网络公司发行的Q币等虚拟货币可以在方便的同时实现了高安全性。虚拟货币也由于使用灵活、便捷安全,而受到当代社会人们的青睐,进而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在虚拟交易中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虚拟财富与现实财富之间的桥梁。以比特币为例,其特点表现为:

(一)去中心化

比特币基于互联网,依据一个加密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复杂运算程序产生,因此没有专门的中央发行机构,同时任何人都可以开发比特币,各国央行都无法控制比特币的发行量和发行时间。另外,比特币的支付没有中央控制中心,其转账支付由网络节点集中管理,所有交易记录细节都是公开广播的,因而比特币支付体系是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承担了监管职责,通过它的分散性来去除第三方力量的操纵,达到了去中心化的效果,从而避免了政府央行可能的不良操控及干预所造成的对货币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并可以通过自身的自动调节机制来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发展。

(二)极低的交易成本

传统的银行体系所产生的“第三方中介机制”使买卖双方在达成交易的同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以比特币为例的虚拟货币在交易时依托互联网平台,不仅没有额度与手续的限制,而且不用通过任何中间机构,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点对点去除第三方的交易,另外,比特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通和支付,参与者可以实现比特币与现实货币的自由兑换,从而实现快捷高效的支付,这种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的方式,提高了交易信息的流通速度,使得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并减少了各个环节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三)防伪性和安全性

由于进行每项交易和新区块验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运算,除非篡改者拥有超越其它所有网络节点之和的超强大计算能力,否则他会被比特币的安全计算系统排出在外,另外,每进行一次交易,就多记录一次流通信息并在点对点网络上进行广播,使得所有节点都保存有全部货币的全部流通信息,这样在交易之前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伪造的货币,从而保证了比特币的安全性,避免了“伪币”的产生,并且比特币基本上杜绝了非法篡改历史交易记录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了比特币用户交易的安全性和网络的正常运营,减少了技术风险,对金融体系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四)完全匿名

比特币在交易过程中可以完全不透露交易者的身份,其主要原因是比特币的私钥技术保证了只有用户本人可以获取个人交易信息,在交易信息中的细节未经用户许可不得泄露,所以很难被他人查到,外界只能看到交易产生的一串随机的数字,无法辨别个人信息。比特币匿名的属性,吸引了很多追求保护个人隐私的客户,因此达到了保护个人的隐私的效果,避免了传统银行可能泄露客户信息的风险性,从而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

三、虚拟货币的风险考量

虚拟货币在目前的环境中事实上存在着各种风险,比如较为容易地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由于具有很强的匿名性,从而使得虚拟货币的网络交易很难监管取证和处罚。另外,虚拟货币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破坏货币流通秩序,利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的产品和服务,间接增加了现实世界的货币流通总量,可能导致央行对虚拟货币总量无法控制,从而妨碍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甚至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会由于目前对虚拟货币法律管理缺位和网络技术的不完善可能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虚拟财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以比特币为例,其具体的风险表现为:

(一)市场风险

从比特币的交易特点来说,比特币的价格变化受相关事件如遭到黑客攻击、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比特币的价格暴涨暴跌,从而强化了比特币的投机色彩。在2013年4月比特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期间最高曾触及266美元。而在2011年6月,mt.Gox比特币交易中心的安全漏洞导致1比特币价格一度从15美元跌至1美分。比特币的价格很不稳定,因此买人比特币也不再是看好比特币功能和前景,更多的是在短期内以更高的价格转手给下家从而获利。由于比特币刚兴起不久,使得投机者完全是基于短期之内获得暴利的投机心理,来买入无实际价值且潜在风险巨大的比特币。就目前来看,比特币的投机属性远大于货币属性,近几年比特币价格成百倍的上涨,造成了投机者希望较低价买人再高价转手,而购买者愿意接受高价比特币而转手给下家,从而循环往复不断推高比特币价格,直到最终人们会理性回归而没人愿意接受极高价格的比特币,使得交易迅速中断,而比特币本身无法作为实体经济的载体,从而产生泡沫破裂,会对投机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如果人们继续非理性的预期和盲目的投机,比特币终将会成为一个投机泡沫。

(二)信用风险

由于比特币是利用复杂算法产生的完全虚拟的代码,因此它没有价值也无法充当一般等价物。相比之下,纸币有三点优势,一是纸币作为一国法定货币,可以正常流通,二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有国家信用作担保,从而体现了纸币的价值,三是对于大众普遍接受性来讲,纸币被大众认同,而比特币由于缺少信用担保的支撑不易被大众接受。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们信任度和预期。参与比特币系统人越多,和实体经济结合越紧密,比特币的价值的认可度就越大。在最初,一些实体商家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然而随着比特币不稳定的价格可能使商家不愿意接受比特币了。可见,由于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信用,比特币的流通范围是有限的也是不稳定的,难以真正发挥流通支付手段的作用,会给卖家带来一定风险。同时,由于它没有国家信用强有力的发行垄断,缺少排他性,因此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其他的替代品,如莱特币,相对于比特币,挖矿更简单,交易时间更短。因此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会对比特币的使用造成冲击,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支付意愿,降低了对比特币的信任程度,使比特币的生存面临危险。

(三)技术和安全性风险

由于比特币的买卖通过平台进行,一旦平台受到黑客攻击将会给交易双方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给比特币本身带来危机。有一些交易平台设置存在漏洞,安全防范低、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出现比特币被盗的情况。在2014年2月25日,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全球最大比特币平台mt.GoX,因为网站安全漏洞,关闭了自己的网站并停止了交易。同时,比特币作为电子货币,是以文件的形式储存在电脑中,因此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个人设备损坏或文件的丢失可能导致失去比特币造成财产损失并且得不到任何补偿。另外,比特币网上交易平台的安全性有时也得不到保证,现实中也发生过交易平台负责人携款潜逃的案例。香港的比特币交易平台GBL在用户尚未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时卷款跑路,卷走约2000万港元资金,致使500多人受损。但目前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即使投资者利益受损,也很难通过相关途径来挽回损失,因此比特币技术及安全性一旦出现隐患,可能会使比特币用户面临巨大的风险。

(四)道德风险

比特币交易的匿名性、无中心监控系统、资料没有记录,可能会被用来进行非法交易,沦为犯罪工具如洗钱和毒品交易。比特币在交易时存在隐匿性,交易双方通过转换ip地址便可以隐藏身份且其个人账户可以即时注册注销,同时在个人信息验证方面,比特币采用公私密钥技术,很难被追踪到终端用户。这种匿名的特征为犯罪分子提供了隐蔽的交易通道,同时比特币可以在全球主要交易平台间自由流动和兑现,其支付几乎不受限制,这也为洗钱和转移非法资产提供了便利性。在201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强制关闭在线黑市“丝路”,并查扣大量比特币。由于比特币的匿名性,一旦犯罪分子利用比特币进行违法交易如毒品武器等,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道德产生的风险不容忽视。

四、虚拟货币的监管建议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各不相同,有少部分国家甚至已明文禁止诸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使用:比如泰国明确宣布比特币为非法货币,全面封杀比特币流通交易。然而在大多数国家,虚拟货币作为一种虚拟商品进行交易是被允许存在且合法的,在2013年,比特币被德国财政部认定为“记账单位”,可以用来交税和从事贸易活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比特币不是非法货币;挪威将会把比特币交易所得纳入监管范围,并将对通过比特币交易获得的利润征收所得税。但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在制定相关政策来监管虚拟货币可能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英国正在规划建立政府监管的比特币交易所,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明来锁定犯罪行为;法国比特币中央交易所在欧盟的法律框架内运行;在2013年,美国冻结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拥有的两个银行账户。我国中央银行联合五部委于2013年12月《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对比特币性质的界定并要求提供比特币交易等服务的互联网站应备案,并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2014年2月正式约谈10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关负责人,明确要求在其支付与清算业务中禁止出现比特币交易。

目前相关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主要也是出于其对于支付体系和金融监管的考量以及对可能的金融风险的预防。也是基于此点考虑,本文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虚拟货币法律地位并建立相关法规

当前,互联网虚拟货币法律定位尚不明确,在其合法性与规范性方面缺少金融监管。所以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明确监管主体,对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相应规范。在虚拟货币的金额与用途方面,监管部门要严格把控,审慎监管,提高其安全性,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建立虚拟货币风险预警机制

在虚拟货币交易市场中引入管理、监督和惩罚机制,建立对虚拟货币的危机处理和市场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的秩序。监管机构观察交易平台中的交易信息总量,监管机构对于交易的异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观察到虚拟货币交易量的异常变化,防止在虚拟货币体系崩溃后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建立管理监督及惩罚机制

技术部门与立法机构应当加强对虚拟货币的特性研究与立法监管,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匿名性问题与技术安全问题,针对虚拟货币交易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管。要建立互联网追踪跟进系统,做到记录详尽,方便监督管理部门查找,从而避免网络虚拟财产遭受损失,采用适度的原则,建立专门用于虚拟货币交易的平台,对虚拟货币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既不至于扼杀必要的金融创新,又能对虚拟货币自身的风险进行监控防范。

(四)严格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范围和兑换

虚拟货币的发行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其通货膨胀。同时,为防范虚拟货币被不法贩子利用甚至对实体货币造成影响,应对其使用范围进行控制,从而控制金融犯罪的发生,

(五)构建应用于虚拟货币的新型交易平台

新型交易平台行使对虚拟货币的认证和监管两大功能,通过公布交易实时报告,使信用好的虚拟货币成为强货币,信用差的虚拟货币被淘汰,同时交易平台可以让消费者的了解的信息更加透明,从而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虚拟货币在改变人们对货币的既有观念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并可能为以后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想法。比如比特币不仅有作为货币的支付和流通职能,而且拥有了现实货币所不具备的优点,其自由化、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有可能代表着未来主流货币发展的方向之一。由于虚拟电子货币具有的各种优势,一种可靠、成熟、稳定的虚拟货币支付手段将推动未来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喜云.比特币投资的问题及影响分析.科技创业,2014,(2).

[2]于江.新型货币“比特币”:产生、原理与发展.吉林金融研究,2013,(5).

[3]王凯风.比特币的原理、作用与监管策略浅析,金融与经济,2013,(11).

[4]陈娟娟.“数字化信用”和新型“互联网支付系统”.理论探讨,2014,(3).

[5]刘延莉,比特币的演进、优劣及其监管.理论学报,2014,(3).

[6]孟鑫.从比特币看未来货币发展趋势,现代经济信息,2014,(4).

[7]王暕.比特币对金融体系影响的探索与思考,西安电大学学报,2013,(3).

[8]盛松成.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中国电子银行网,2014年1月.

[9]陈道富.比特币的风险特征及监管建议,中国经济新闻网,2014年6月.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8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实体经济领域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当虚拟经济崩溃,经济遭遇去杠杆化,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欧洲各国需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虚拟经济过大的问题。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分散风险,对实体经济有推动、催化作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风险,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还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必须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发展,并且着重把握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引导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短期危机救助与长期经济改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债务风险的积累有其内生原因,政府救助只能在短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不能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欧盟经济失去生产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欧元区过早推行货币联盟,覆盖了一些不具备统一货币基本面的国家,在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不统一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生产力很难被驱动。其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致使经济不断下滑,而货币高估又使得出口恶化。第三,由于全球制造业正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洲制造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第四,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过度依赖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的周期性产业。

从长期来看,欧洲需要推行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长期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深化经济治理改革,增强欧元区国家经济竞争力,并推动经济趋同进程。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欧元区存在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并存的制度缺陷,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和独立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调控,而财政政策权利保留在欧元区各国政府手中。当发生危机时,成员国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在举借新债困难的情况下,各成员国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债务。每一项危机的解决都有赖于适度强劲的经济复苏,欧洲经济政策目前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扭转经济颓势,然而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紧”的局面下,经济增长步履艰难。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跛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且无法通过简单的政策调整或援助解决。解决债务危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协调的制度性缺陷,推行财政统一,实现不同成员国财政一体化改革。

经济低速发展与社会高福利

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可以看作高福利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战”后,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低迷,财政收入大幅降低,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财政开支不堪重负,欧洲各国寅吃卯粮,依赖外债维持财政运转。

经济发展与福利水平之间的失衡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次危机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就在于社会保障的规模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高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但过高的福利制度极大弱化了国民的工作意愿和创业精神,导致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健康的社会福利制度关键在于动态的可持续发展,过高的、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社会福利制度必然导致经济衰退。

欧洲内部自救与外部救助

欧债危机的应对路径包括内部自救和外部救助。欧洲国家在寻求外部援助之前,应首先自己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外部救助。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大规模爆发,内因可归结为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度缺陷和高福利制度,外因是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无论内因还是外因,都无法通过外部援助改变,外部救助只能暂时避免受援国违约和破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而紧缩财政的内部自救使经济恢复更加艰难,失业率持续攀升。两种救助方式各有优缺点,欧元区应权衡两种方式的利弊,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既不能造成过度依赖对外援助,也不能让经济持续低迷。

政府救助与防范道德风险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9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货币属性;金融系统风险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虚拟货币对金融系统的影响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虚拟货币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因为它能够发挥现实流通中货币的作用(付竹,2007);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提货凭证”功能的网络虚拟货币不具备货币职能,对金融体系不会产生影响(帅青红,2007)。鉴于学术界目前的争论,本文从货币职能出发,分析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以及对电子货币与网络虚拟货币进行比较,探讨网络虚拟货币对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冲击。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特征

1.从货币职能的角度看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备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当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为牙买加体系,在该体系下,纸币已经与黄金脱钩,它仅仅是实体货币的符号,国家的信誉保证使其执行货币的全部职能,而本身不具有实体价值。网络货币显然不能符合作为货币的所有条件,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货币的部分职能。

从价值尺度职能看,网络虚拟货币不能够履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并非是直接对价的关系,而是分别对商品和网络虚拟货币二次定价的一次体现,它是通过商品价值与网络虚拟货币在量上挂钩实现的,即“商品价值——货币”、“网络虚拟货币——货币”这样的两个等价关系。因此表面上看,网络虚拟货币可以以一定比例兑换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仍然是货币。

从流通手段看,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主要体现其在商品和服务交换中发挥中间媒介的作用,它在交易中应具有普遍接受性。然而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特质性,表现为在网路运营商之间形成比较庞大的网络商业联盟的成本较高,共同使用同一种虚拟货币的难度很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虚拟货币流通的范围。而且,网络虚拟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单向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即网络虚拟货币只限于直接购买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而已购买的虚拟商品反过来,不能够通过官方的平台再“卖出”,交换网络虚拟货币。以腾讯网中的“q币”为例,在其网站里,“q币”只能在网站内购买商品和服务,而没有有效的平台将商品“卖出”以换回“q币”。

从支付手段来看,网络虚拟货币只具备部分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以及利息等。由于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限制,网络运营商之间无法形成共同使用同一种虚拟货币的货币联盟,因此既无法用其购买非发行公司提供的商品服务,也无法被用来支付和偿还债务。

从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角度来看,目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缺乏一定的信用支持,而且在法律上也并没有对虚拟货币的定价或运营商倒闭后的清偿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不具备稳定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并不具备贮藏手段职能。此外,由于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和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对相对价值进行表示的符号,它不具备世界货币的职能。

综上所述,网络虚拟货币仅仅能够履行部分货币职能,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具备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2.电子货币与网络虚拟货币性质差异。

(1)发行主体与信用。网络虚拟货币和电子货币在其发行上具有一个共性,即都需要通过支付相当数量的法币。对于网络虚拟货币来讲,虚拟货币需求者必须向发行商支付符合比例要求的实物货币,以获得充值型虚拟货币;相似的,电子货币需求者也必须向发行机构交付纸币,以获得等量的电子货币。但从发行性质和信用的角度来看,网络虚拟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是普

企业或者公用事业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发行商销售非金融商品和服务。网络虚拟货币能够给网站注册用户之间进行虚拟商品交易提供交易媒介。例如,腾讯公司发行q币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其提供的qq附加服务。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过程在本质上是用户对发行商的产品预付费用,是发行商对虚拟货币购买者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发行是在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或银监会)的监控之下。电子货币的发行目的是为了降低货币流通的交易成本。除了为与发行者有协议的商家提供购买各种实物商品与服务之外,电子货币能够为普遍商品交易提供更为方便的交易媒介。电子货币发行的信用保证是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和存款准备金,因此它提供的是一种银行信用。

(2)借币收费过程。借币收费过程指的是网络虚拟货币有条件的兑换实物货币,它是从q币购买非腾讯商品的过程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借币过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是以一种单向结算工具存在的,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职能。我们以网络企业如何借用q币来实现自身商品销售为例来具体描述借币收费过程,非腾讯公司与腾讯公司签订协议,规定其商品在获得q币支付后,可以将其收取的q币向腾讯公司换取人民币,或者将其收取的q币卖给qq用户,以获得人民币,进而获得真正的利润。相比较之下,电子货币与实物货币之间的兑换是无条件的,不存在所谓借币收费的过程,它实质上是纸币代用物。

三、网络虚拟货币运行对金融体系产生潜在风险

网络虚拟货币具备两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其中,商品属性使其本质属性,货币属性为衍生属性。目前,相对于商品属性来讲,尽管网络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不显著,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职能,表面上看不会给金融体系造成脆弱性。但伴随着网络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不断强化,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层的渐次认同而逐步扩大,大额储值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延伸,难免会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1.网络虚拟货币对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在网络虚拟货币与实物货币实现兑换的情况下,在网络虚拟货币支付领域内可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支付脱媒”的窘境。商业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是给经济体系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支付服务应覆盖各个经济各个领域。但如果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在该领域内完成的各类支付完全由网络虚拟货币完成而非法币,同时虚拟货币与法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则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支付服务就会在相当程度上被“挤出”,形成商业银行“支付脱媒”的现象。此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微支付功能的实现,使得商业银行支付服务边界收缩,分散了市场利益,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重新调整,使银行业在支付领域的垄断地位下降。

2.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流通的冲击风险。目前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的风险冲击有限,是因为其与现实中货币的兑换没有实现直接的双向流通通道,只是单向流通的。但事实上,事物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使得实物货币与网络虚拟货币之间已经实现了双向兑换。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以销售和兑换网络虚拟货币为主要业务,以的方式销售虚拟货币并在此过程中收取佣金。它作为中介方,使得人民币与网络虚拟货币的相互兑换,而且是以相当低的成本实现了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可兑换。例如,“云网”就是网络虚拟货币的兑换银行。

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可相互兑换的实现将会对显示的货币流通产生一定的冲击,对现实货币体系造成一定的系统风险。由于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有联系,可能会出现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投机行为,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冲击现实正常的金融秩序。如果网络虚拟货币的供给方出现资金短缺,网络虚拟货币的需求方便会大量囤积虚拟货币,以谋取获得未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人民币和网络虚拟货币价值大幅波动的情形,紊乱金融秩序。此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出现会给洗钱提供渠道,黑钱可以通过网络虚拟货币的买卖实现合法化,破坏货币流通秩序。

3.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会干扰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使狭义货币供给量m1失真。由于网络虚拟货币与流通中的实物货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网络虚拟货币的发

行及其特有的货币创造乘数将造成流通中需要的通货量减少,使其不能真实的反应流通领域的货币需求,从而弱化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此外,铸币税的竞争将会造成网络虚拟货币与实物货币兑换比较失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与中央银行发行法币相似,网络企业在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过程中,由于购买者从购买到赎回虚拟货币的时间不一致,使得虚拟货币的供给者在这段时间内获得无息贷款即网络虚拟货币的铸币税,这时会涌现大量网络企业主体为了攫取网络虚拟货币铸币税而发行虚拟货币,使得虚拟货币的发行量激增,而干扰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标准,影响其与人民币兑换比价。

四、网络虚拟货币的风险防范与监管建议

1.加强网络虚拟货币监管,强化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不但可以发行虚拟货币,而且获得铸币税收益。对于网络虚拟货币可能冲击基础货币,挑战央行货币发行垄断权,央行应加强对网络虚拟货币发行的监管,通过建立监管平台,严格监控流通中的虚拟货币数量,同时对从事网络虚拟货币兑换的网站和企业进行监管,以控制虚拟货币兑换真实货币的途径。此外,央行应回收网络虚拟货币铸币税收益,具有铸币税收益的虚拟货币应由央行发行,而那些没有铸币税收益的局限于虚拟网络世界的虚拟货币,其发行权可以下放给私人机构。

2.严格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范围和兑换。在我国,虚拟货币交易涉及的税收征管、货币流量监控、法律监督缺乏系统严格的管制,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和人民币之间实现双向兑换,由于技术和政策的漏洞会产生网络虚拟货币的私下交易、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泛滥以及洗钱行为。因此,在监管过程中,需要以网络虚拟货币的交易、发行和兑换为最重要的检测方面,通过公布各虚拟货币发行量实时报告,公布各个发行公司信用等级认证结果,限制各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量。同时,在央行的监控下通过披露发行公司信息,实现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有效控制,防止通货膨胀。

3.商业银行应强化产品服务创新。为了防范网络虚拟货币对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支付脱媒”以及垄断地位下降的风险,商业行应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加大技术创新,开发适宜的小额低收费微支付产品。在现有电子货币支付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与第三方,尤其是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方合作。同时提高技术,将支付服务向虚拟网络市场渗透,提高在社会各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包春静.网络虚拟货币的特征、成因及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上海金融,2009,(12).

2.陈忠阳,郭三野,刘吕科.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基于银行问卷调研的分析.金融研究,2009,(5).

3.付竹.以q币为视角探析虚拟币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影响.金融经济,2007,(4).

4.蒋少华.网络虚拟货币风险管理研究.北方经济,2009,(11).

5.贾丽平.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8).

6.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电子货币.电子商务,2007,(1).

虚拟货币的政策篇10

近期,政府层面反复提及“货币信贷存量”,充分说明了落实这一政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增长过快,中国成为货币存量第一大国。近几年中国的货币存量增长过快。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元”级台阶。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该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今年上半年货币继续快速增长。截至5月末,m2余额突破百万亿元达到104.21万亿元,而仅人民币存款已达到99.31万亿元,也逼近百万亿元大关。

货币信贷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效果不显著。今年前5个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分别为15.9%、15.2%、15.7%、16.1%和15.8%,都明显超过了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m2增速将控制在13%左右的政策目标。1-5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1.8%。与此同时,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只有49.2%。综合分析各种经济指标,不难发现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热”和“经济冷”现象。长期来看,随着人口、政策红利消退,国内众多企业面临外需不振、成本高企,转型升级困难,仅靠增加货币信贷来刺激支持,效果越来越差。

虚拟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金融系统风险不断增大。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源更倾向于有政府隐性担保、有抵押的大型企业贷款;民营中小企业没有担保、没有抵押,风险比较高,即使贷款利率大幅上浮,也很难从商业银行贷到款,更多依靠民间借贷市场。信贷配置失衡,低成本资金向政府相关低效率部门以及虚拟经济领域聚集。而民间金融处在“影子”之中,如此高的贷款利率成本,传统实业的利润水平根本无法平衡。整个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虚拟经济中追求投资回报的冲动越发显著强烈。结果导致信贷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低下,虚拟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金融危机风险持续积累。

“激发货币信贷存量”是长期艰苦的体制改革过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问题由来已久,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对整个金融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这其中牵扯到的利害关系非常复杂,难度很大。在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困难、虚拟经济泡沫化的条件下,改革的风险也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