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十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十篇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02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1

审视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忽略教师发展本位,在课程实施上则注重从培训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考虑。结果造成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教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过分强调宏观理论、理念的灌输;培训的过程中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训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有鉴于此,探索一种基于教师发展本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成为一种需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训课程理念,正是人本理念在心理辅导教师培训领域内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为本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专业性表现在它是以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应用技术为工作手段,以心理辅导时间为适应条件,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到满足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本。

(二)以教师的工作需求为本

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对教师的要求产生的,它也需要突出教师自身的实践问题。基于教师工作需要选择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应对工作环境或工作本身进行分析:仔细考虑并决定心理辅导工作的构成要素,了解如何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得达到工作标准,明确心理辅导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把培训需求按优先需要考虑的顺序进行排列,决定心理辅导培训的内容。

(三)以教师终身发展为本

心理辅导培训是心理辅导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为目的,是满足心理辅导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可能只通过若干次的短期培训就能一劳永逸。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应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坚持培训课程的内容、方法与时俱进。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应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究竟需要哪些心理辅导知识、技能以及如何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培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一个行为标准并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遵循相关原则以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

(一)基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个人知识、技能需要的培训内容

1.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主要考虑心理辅导教师在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两方面知识的基础、缺失以及发展,由此设计的培训课程可能是以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也有可能是基于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指导课程。基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包括辅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基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学生的资料搜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课程。

2.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少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即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相匹配。从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技巧等课程内容;从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的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等课程内容;从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心理咨询的原则的运用、如何建立良好关系、会谈提问等课程内容;团体辅导的原则、基本技巧、基本过程以及团体辅导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课程内容。从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因素出发选择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样本抽样、观察分析、调查测量、实验设计、趋势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二)采用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表现性评估方式,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1.提供行为标准,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

提供一个行为标准,规定学习心理辅导内容后接受培训的教师应该达到的行为标准,进而探索行为标准所涉及的培训课程的各个方面。首先,要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出发,说明教师在学习完培训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能做什么。其次,要给预期的行为命名,将其具体表现描述出来,并将预期行为发生的条件或约束因素阐述清楚,进而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以农村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辅导为例,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行为标准可包括: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可以描述考试心理辅导的四大主要内容(认知转变、生理调节、行为练习、应试技巧);在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辅导教育等途径正确调整学生考试动机、矫正考试观念,指导学生从睡眠、饮食、运动等多角度积极调整、消除疲劳心态,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性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法以及系统脱敏法等方式降低考试焦虑,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为考试焦虑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治疗等等。

2.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接受培训的教师应向培训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实践的证据,检验标准是否有效导向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技能,进而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首先,搜集心理辅导教师教育实践证据,包括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心理辅导书面评论与反思等。以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为例,选择一个15分钟的连续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学片断,展示辅导教师是如何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其次,基于评价,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对教师所提供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查受训教师对培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其水平,借此,可以检验行为标准是否抓住关于心理辅导领域的有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知识,帮助培训机构确认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选择突出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

1.基于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培训内容

作为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是否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悖论:专业性课程是因为专业课没能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专业课学得太多太深,许多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心理辅导教育教学没有太大联系。然而目前,在一些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中,虽然包含某些心理辅导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和经验式的心理辅导教育。中小学教师虽然学习了心理辅导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智地运用心理辅导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很少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只有具备足够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所以,必须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重视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2.突出知识、技能的特色化选择培训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农村中小学校实际结合在一起,自觉反映农村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要求,主动适应农村心理辅导发展的趋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特色课程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特色课程应从农村的角度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为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农村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面可以用灵活的形式加以设置,在总课程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心理辅导教师应掌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孤僻自卑、性格与行为障碍、逆反心理等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培训课程学习,农村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客观地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具有本土特色。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

“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培训内容的选择确实是影响培训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协调,有机统一理论学习、校本实习与校本教研,切实保障、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一)通过校本实习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心理辅导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实习场以符合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实际工作情景,技能的形成也需要通过实习来进行。实习能够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和场所,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校本实习的环节如下:首先,结合培训目标,连接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明确教师个人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其次,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全班观摩,开展榜样模仿;再次,进行个人实践,每位心理辅导教师以本校为实习单位,分别进行个别心理诊断、团体心理辅导、会谈提问等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最后,对校本实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估。

(二)开展校本教研保障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提高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2

一、做好前期组织工作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基础

⒈通过调查摸底进行培训指标分配,做好参训教师的遴选工作

“国培计划”是根据培训计划采取指标分配的形式来组织培训的。省国培办根据本年度国培计划,按项目、分学科把培训指标分到各市,市里再按比例把培训指标分配到各县(区)。尽管指标分配时是遵循“按需分配”和“项目和学科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的,但在落实培训指标方面,依然会出现市县学校指标分配不均的现象。指标分配多者,为凑够人数,甚至安排非专业教师参培;指标分配少者,一些农村小学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再者由于政策宣传或相关部门工作做得不到位,每年都会出现重复选派或选“闲人”参培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调查,难以做到“按需分配”;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减缩选派流程,没真正落实“依愿选派”。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第一,国培计划在每年的下半年开展,各县市可以在上半年4、5月份开展调查摸底各学校的培训情况和指标需求,按照“教师学校县教育主管部门市教育主管部门”逐级提交各培训项目的指标需求,市教育局则根据省里下达的指标依各县所需比例分配,县教育局则根据各校所需按比例来分配培训指标,这样就克服了行政指标分配或平均分配带来的名额浪费或名额不足的弊端。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组织学校校长进行专题学习,解读“国培计划”的培训性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明确“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分类和选派学员的要求。要求选派参培学员时,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校长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和指标分配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培训,真正做到按需选派,依愿选派,确保“国培计划”的生源质量。

⒉建构辅导教师能力胜任体系,提升辅导教师的助学能力

班级辅导教师是培训管理最直接实施者,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责任直接决定了培训推进和培训的质量。因此,在遴选辅导教师时,除了在满足学历、学科、教龄、业务表现、培训经历等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等,对于态度不积极,工作不认真,业务水平不达标、工作和辅导时间有巨大冲突的老师应不予聘用,以免影响辅导质量和培训效果。选好辅导教师后,进行开班前的集中培训还是非常必要的。尽管大多数辅导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培训者培训,但每年都会因各种情况调换或增加一些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国培辅导和管理经验,很有必要进行集中培训。再加上每年培训政策和培训要求或多或少有些改变,也有必要组织辅导教师集中学习和交流。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由市主管部门在培训账号发下之时,组织所有承担本年度辅导和县级项目管理工作的教师集中学习。学习培训方案,明确培训要求,交流培训心得,共同探讨培训难题。市级管理员还可借此机会督促所有辅导教师创建好班级QQ群,统一收集,以便县项目管理员在发放帐号时及时告知参培学员,为开班后快速高效引导学员登录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⒊做好开班培训指导工作,提升学员培训学习效能

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远程培训是以市为单位按项目、分学科来组班学习的,班级学员分布广,覆盖面大。如何组织好学前培训也是县项目管理员和辅导教师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纵观3年来的培训实施情况,凡是组织了学前培训的县区,学员上道快,参训率高,整体学习质量好。这也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一道理。因此,在培训账号生成之后,县级项目管理员与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导教师要联合起来利用发放账号的机会组织全区所有参培学员进行学前集中培训(如果参培训学员太多,可以根据项目和学科选派学员代表参加,回校后再进行二次培训)。集中培训时,先把学员集中在一起,分发学员手册,集中解读培训方案,统一讲解培训日程安排和培训考核要求。然后按培训平台分班到网络机房,由承担该平台的学科辅导教师根据本平台的培训方案,对课程的目标,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修形式、考核评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指导学员加入班级QQ群,并登录学习平台,了解平台设置。通过学前培训,学员明确了培训要求,掌握了平台操作要领,既有利于缓解他们参培的畏难情绪和抵抗态度,也为快速引领学员登录学习,确保培训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是确保培训有效推进的关键

⒈辅导教师辅导、管理及时到位

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采取辅导教师兼班级管理员的管理模式。因以市为单位组班,班级人数多、学员分布广,这就加大了辅导教师的辅导强度和管理难度。要如何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好辅导任务,对辅导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考验。结合笔者几年来的辅导与管理经验,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①培训前期,陪伴引导。培训开始时,学员遇到的问题多,困难多,辅导教师要舍时相陪,要尽可多的时间在网上释疑解惑,引导陪伴学员登录学习,缓解学员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②培训进程中一要及时批阅作业,参与讨论交流。通过及时批阅作业和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纠正。二要及时班级学情,表扬积极分子,督促落后教师;三要定期组织班级学员进行集中研讨活动,通过集中研讨,了解学情,解决问题;③制定班级评选细则,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培训初始可以结合省级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好班级评优细则,有了具体可依的评优细则,学员就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激励他们认真对待各项作业,提高研修质量。④通过班级简报展示优秀成果,表彰学习榜样。远程培训中最关键的是要点燃学员学习的激情,而简报就是能够点燃学员激情的一个版块。辅导教师可利用班级简报来写班级寄语,进行学情分析、展示优秀作业,热点沙龙,呈现精彩留言。学员看到自己的研修成果得到肯定和展示,心中自然高兴,学习就更有干劲了。而其他学员通过学习优秀成果,则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同时激发起努力争优的斗志。

⒉发挥好县级项目管理员的督导作用

从2011年开始,湖南省中西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采取增加县级管理员的方式来加大管理督导力度,这一举措不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辅导教师的管理难度,也提高了参培学校和参培学员的思想认识,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培训质量的作用。结合三年来的培训情况看,凡是责任感强的县级管理员,本县学员的参培积极性就高些,学习质量就好些。凡是责任心不强,放任自流(不组织学前培训,不关心本区学情),管理力度弱的县级管理员,本县的参培学员辅导管理起来难度就大,学员思想涣散的现象较前一种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市主管部门在选拔项目管理员时,尽可能选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来承担,这样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行政督导作用,有利于帮助辅导教师解决班级学习“钉子户”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培训工作得已顺利推进。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确保培训实效的强有力手段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上级部门的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估;没有各级部门的分层负责,没有参培学校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单靠辅导教师、管理员、技术员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激励考核机制非常重要,这是确保县级主管部门重视、参培学校重视、参培学员重视的强有力保证。市县校要把远程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好宣传发动、指导和服务工作。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县区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并纳入年度教育督导内容。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建立起对学校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把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校长业绩考核的参考;通过建立培训督导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使市县学校重视远程培训管理,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保障校内上网条件,落实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指导和考核等,用绩效考评驱动优质管理,抓实管理。

四、重视培训结果管理是确保培训实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结业统计全市通报,组织交流积累经验

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都安排在年底结束,然后就是省项目组的统计,评优、制证发证等收尾工作。辅导教师和项目管理员的工作似乎到此就完成了,大家都沉寂起来,各自忙自己的去了。笔者认为历时三个半月的辅导管理工作,轰轰烈烈、呕心沥血,优秀者自有良方,落后者定有苦衷,大可利用此时以市为单位进行集中总结和交流。结合省级评优结果表扬一批,针对培训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反思,为来年的国培顺利开展积累好的经验,共同探求良策。

⒉加强培训服务职能,确保培训各项证书及时发放到位

由于国培中西部远程培训规模大,参培人员多,优秀证书、结业证书的审核、打印和分发工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加之培训过程中学员信息的替换更改导致前后学员名单变化,这也给领证发证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这也是导致有些结业证书、优秀证书不能及时发到学员手上的一个原因。此外,县(区)主管部门领回证书没有及时有序发放,以致于出现后一年培训开始时还有前一年参培的学员说自己还没领到结业证书或优秀证书的情况。这项工作的不及时,不仅磨耗了学员那份期盼和成就感,还徒增几份怨言和失望。因此及时、有序发放培训各项证书是提高培训实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县级项目管理员应在辅导教师的协助下统计好所有项目的最后结业和优秀名单,据此领证发证,确保证书及时、准确发到各个参培教师的手上,圆满完成此项培训的最后服务工作,给学员一种满意服务有始有终的感觉。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自我成长维度

【作者简介】周春君,嵊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现供职于浙江电大嵊州学院、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4)10-0039-02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包括两个方面,即专业的成长和自身问题的解决。在学校里心理教师主要负责开展个别心理辅导、上心理辅导课、带领成长小组、组织心理社团活动等工作。要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需要心理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纯熟的业务能力、合理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具备不断自我成长的意识,并为之付诸努力。

一、清源:维护心理健康

1.时刻保持自我觉察

心理教师的自我觉察,包括生活中的自我觉察和工作中的自我觉察。在生活中,要在起心动念间觉察自己的内在心理的变化,看清一言一行背后的动力以及这动力的来源是自己的未完成事件的影响,还是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辅导过程中,除了关注辅导理念、辅导技能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觉察自己身上的特质如何影响辅导效果。例如,在学生身上看到的问题,有多少是学生的,又有多少是自己的投射。若是自己的投射,它又在提示自己需要去处理哪些方面的问题。

自我觉察是心理教师自我成长的第一步,只有通过不断地体察自我,才能不断地深入认识自己,并适时作出自我调整和改进,以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活力。对于自己无法调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创伤,则要积极寻求自我体验。

2.勤于参加自我体验

每个人其实都有心理创伤,有的来自家庭的影响,有的源于童年的创伤,有的是因为未完成事件的影响等。心理教师也不例外,未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创伤,就去从事心理咨询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处理好心理创伤,是迈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作为心理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创伤,进行自我体验是必要途径。

自我体验,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作为来访者,去寻找一位自己心目别认同的且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为自己做“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自我体验中,心理教师把自己摆在来访者的位置,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探索自己的心灵深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心理教师自身的问题得到处理,心理更趋健康,而且自己有过做来访者的经验,日后更能理解来访学生的感受,做到真正的共情、包容和价值中立。

二、实基:提升专业素养

1.正视差距,根据自身查漏补缺

在现实状态中,走上心理教师岗位的教师有两种类型:一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直接担任学校心理教师;二是其他学科教师出于对心理学的爱好,通过学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后转行做心理教师。前者是所谓的“科班出身”,后者则是“半路出家”,这两者在实际工作中各有优势和欠缺。

“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师优势是理论功底扎实,欠缺的是对学生的了解和处理学生问题的经验。所以,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师最好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能当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增加对学生现实状况的多维度了解。

“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一般有多年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工作经验,优势是对学生的了解比较透彻,欠缺的则是理论功底。因此,要通过自学、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加自己的理论储备。另外,因为是“半路出家”,原来的职业身份往往已经在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班主任、政教处出身的教师,喜欢说教、性格强势,难以做到真正的尊重、接纳和价值中立,需要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重点加以矫正。

2.关注薄弱,重点提升实操技能

现在教育主管培训部门及社会机构针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基本上是理论培训,也偶尔做些师德培训。唯一被忽略,也最难做的就是心理教师专业技能的实操培训。即使在教育主管培训部门开展的有限的技能培训中,唱主角的多是心理辅导课,因为以研讨课、观摩课等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教研培训活动相对比较容易组织。而个别辅导技能、小组辅导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相对来说,组织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可能是在这个新兴领域中尚比较缺乏经验型的“专家”。在现如今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很少提供实习和见习的机会,教育主管培训部门也没有成熟和完善的培训机制的现状下,倡导教育主管培训部门尽快引起重视,组织开展有序的实操培训,以及心理教师能自发组织同行间的交流与探讨,在遇到困惑时群策群力,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三、察失:反思工作成效

1.反思辅导的有效性

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心理教师不但要写心理辅导课的反思,更要写个别辅导、小组辅导等反思。这样做,不光是为了记录辅导情况,便于下次查询,更是评估辅导效果、反思辅导策略的必要步骤。辅导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学生的自我反馈,包括学生自己的表述和心理教师对学生身上所产生变化的观察。第二,社会支持系统的反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学对该学生的观察和感觉。第三,心理教师的专业评估,包括测量、问卷等。心理教师针对评估的结果,及时作出调整辅导策略、改进辅导措施,甚至调整辅导方向的举措。

2.反思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中小学生处于生命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敏感期,心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除了保持价值中立外,一定要认识到自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各种价值观的形成。这是心理教师区别于社会机构心理咨询师的一个特殊之处。在学生心目中,心理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中国几千年来尊师重教的传统,让我们的学生很容易“听教师的话”,尤其是在已经建立起良好辅导关系的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教师自身具备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心理教师不但要在辅导过程中时刻监控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学生,还要深刻反思自己已形成的各种价值观是否健康,是否具有正能量,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还是消极、负面的干扰。

四、固本:寻求专业督导

1.向外求援,寻求上级督导

由于学校内部难以找到能担当起上级督导的专家型心理教师,那么面向社会机构去寻求合适的高级心理咨询师,是一条较为理想的路径。这条途径的好处是可选择余地比较大,如果经济及时间充裕,甚至可以找到国内外大师级专家进行定期的面对面督导或远程网络督导。但是大部分心理教师,很难具备经济和时间都充裕这一条件,所以请大师级专家做长期督导还是显得不太现实。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4

【关键词】新课程 网络 培训

2007年和2008年,江苏省两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远程培训,通过这两次网络培训,计算机网络培训平台已经成熟,在此基础上,2009年5月,江苏省启动了初中语文、数学、物理新课程网络培训。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幸承担了连云港地区的网络培训任务,2009年6月中旬,我市2800多名教师参加了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齐心协力,确保完成计划

连云港市教育局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工作组”和“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业务指导小组”,召开会议制定培训方案,周密部署,保证培训工作能够有序运行。为了保证暑期上网不方便的教师能够参加学习。相关单位决定定期开放学校机房,妥善解决了这部分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完成省级培训计划。

二、精心挑选,选拔两类人才

我市精心选拔两类人才,一类是语文、数学、物理三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让这些教师来担任各学科培训班的辅导员,负责并批阅学员的作业、组织学员参加讨论;另一类是工作认真、专业技术能力强的计算机教师,让他们来担任各培训班的管理员,负责把学员编入相应的培训班,在培训期间负责解决网络故障。定期做好班级简报。

三、岗前培训,强化四个内容

在培训班开班前,我们对选拔上来的教师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强化四个内容:一是岗位职责。岗前集中培训当天,“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连云港市新课程网络培训业务指导小组”成员到培训现场进行了指导。通过培训,使辅导员和管理员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二是上机操作。为了确保辅导员和管理员能够熟练地进行网上辅导,我们对培训的应用软件进行了讲解,并给辅导员和管理员进行了现场演示,解决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教学内容。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解读了视频教学内容,使辅导员和管理员对培训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明确了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四是考核要求。为了确保本次培训能够取得实效,我们提出了学员结业的考核要求,这样就使辅导员和管理员在培训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四、关注培训,及时传递信息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与省教师培训中心和各县区的辅导员、管理员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及时了解学员的参训情况,反馈给省教师培训中心,以便及时解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把省教师培训中心的要求及时传达给管理员、辅导员以及参训学员,指导他们的组织或学习进程。我们分阶段发出三次培训工作简报和一次工作总结,及时传递信息,保证了培训信息渠道的畅通。

五、注重过程,认真提交材料

为了确保学员的学习取得实效,按照省教师培训中心的统一要求。学员在培训期间要按时完成并提交辅导员布置的作业,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提交原创讨论贴,并在培训结束前提交课件、教案和培训小结。我们将学员的优秀课件、教案或培训小结推荐到省里参加评比,好的作品将人选出版。

六、严格考核。确保取得时效

我们对学员严格结业考核,对在线时长、发回贴数、作业次数、课件、教案和培训小结这六个指标的要求不低于省教师培训中心的总体要求。未提交上述材料之一的学员均不得结业,并令其在下一期的新课程培训中重新参加学习。

通过这样的培训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督促学员上网参加学习,使那些精采的视频教学内容,逐渐吸引了学员。部分参训学员由起先的被动上网学习转变为后来的主动上网学习,由起先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转变为后来的为了需要而学习。

计算机网络,把精采的专家教学视频展现在每一位教师的眼前,显示了它穿越时空、灵活方便的优势,节省了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辅导员通过网络批改作业、进行辅导;管理员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网络培训扩大了教师培训规模、提高了教师培训效益,实现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人学习了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这次利用网络对新课程的培训,也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

1.新课程网络培训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这次网络培训的讨论贴中可以看到,学员讨论最多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上,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才。

2.新课程网络培训推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改革迫切地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穿越了时空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学员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精采讲解。可以与同行进行深入的探讨。网络视频中,专家不但给大家提供了各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使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精采的教学内容,使学员们充分认识到,广大教师只有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教师的道德水平、专业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3.新课程网络培训推动了我省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做一个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为了这个目标,这次新课程网络培训的内容涉及到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等。这次的新课程网络培训推动了我省的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网络培训的心得体会中,新海实验中学的韩振林老师写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一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5

[关键词]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232-02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指出:“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1]”因此,要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专职的心理教师,同时要帮助所有师范生在掌握心理辅导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

一、心理辅导技能的含义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在一种融洽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技能,是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完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时所必备的能力。师范生经过学习和训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辅导技能主要包括: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全面认知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技能、了解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技能、促进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评价心理辅导工作水平的能力等。[2]

二、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认识水平,健全管理体制

许多师范院校往往过多关注师范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淡化了师范生技能的培养。而在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对传统师范技能,如普通话、书写、教法等技能的训练。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为他们今后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有必要把培养师范生的心理辅导技能作为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而予以重视,并在管理机制上予以体现。

首先,学校应该把心理辅导技能作为考查指标,明确地纳入师范生技能考查的管理体系当中,并科学制定和划分各类机构及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其次,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监控机制和奖惩制度。再次,要适当增加心理辅导技能实践课时,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能有效地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贯彻。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

设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进行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高,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少,必修课过多,选修课不足,从而使本应具有“师范性”特质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而与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因此增强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并合理整合学科专业课与教育专业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可以把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合理设置。首先,可以分别在师范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的上、下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学通识课程这两门必修课,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学会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尝试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入学的第三学年,开设心理辅导必修课程,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重点让师范生学会心理辅导技能的运用。其次,要增设与心理辅导相关的选修课。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

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教育生活的需要,并在充分考虑师范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来选取教学内容。首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作为标准,要适当增加与实践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可以采取理论、案例、扩展、练习等环节的单元内容体系。其次,由于课程内容难免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吸收最前沿、最具代表性、对技能培养最具影响性的知识扩充到课堂内容当中,并持续更新、开发各类典型心理案例,引导师范生讨论、思考。

(三)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

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而目前许多教师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暴露出许多不足。他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诱导;重评价结果,轻考核过程。面对教师存在的种种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心理技能培养过程。

第一,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指具有“双证书”,而是指既能胜任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工作,又具有基础教育的工作经历和研究能力。同时,要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业务培训讲座等活动,为教师进行深造和学习创造机会。

第二,要引导教师建立科学、规范的技能考核程序。除了要坚持考核的公平、公正外,还要完善考核内容,改变单一的笔试考核形式,增设师范生实践考核的部分。比如模拟情境处理、调查分析报告、班级心理活动设计等。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这是对师范生进行心理辅导技能教学的关键。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四阶段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示范联接、理解感知强化练习、完善体验拓展迁移、概括提高。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就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并明确本项心理辅导技能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第二个环节示范联接、理解感知。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或录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接,对某项心理辅导技能的要点进行分析,并加深理解。第三个环节强化练习、完善体验。就是师范生把某项心理辅导技能进行反复、巧妙的练习,从而在不断的体验、尝试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得以践行。第四个环节是拓展迁移、概括提高。就是把所学的心理辅导技能进行迁移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某项课题或任务,测查师范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再通过反馈,使他们对知识与技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构建系统化、抽象化的图式。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阶段教学目的的不同,选择一些心理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示范法、实习作业法等。总之,心理辅导技能教学的方法的使用,需要既有利于师范生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他们自身学习方法的内化;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的意识,又有利于他们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四)开发教育资源,拓宽实训渠道

课堂教学只是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的其中一个主要途径,还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拓宽各种渠道,全面开展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培养工作。首先,要扩展教学实训平台。可以借助微格教室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对师范生进行心理辅导技能训练;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在实习见习的过程中,指导师范生熟悉实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况,加深他们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努力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为毕业后顺利走入教育一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以以心理社团为依托,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心理专题讲座、心理电影点评、校园心理剧评比、心理文化节、心理辅导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再次,要把职前与职后的心理辅导技能培养结合起来。要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定期举行校友会,掌握来自基础教育的最新资料;要及时调整师范生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内容,并建立导师制,聘请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定期与师范生进行交流,提供指导。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丰富师范生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热情,并借助网络平台及时获得他们对技能培养过程的反馈。

总之,对师范生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师范生心理技能辅导的策略,为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提供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6

(1)心理辅导室情况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7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1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几句话写的很简单,但内容极其丰富。因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既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又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是教师,说明辅导员要教书育人,因此辅导员要储备足够的知识,要能"传道授业解惑";辅导员是干部,说明辅导员要管理育人,因此辅导员又要具备管理经验,要能顺利组织、实施和指导学生活动。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的任务重大,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辅导员要"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寝室"、"坐得了办公室"、"去得了绿茵场"、"教得了学生"、"写得了文章"。

  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说明辅导员工作是非常庞杂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无形而抽象的工作,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传达,可能正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辅导员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储备各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体会、不断学习;辅导员又要进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而管理经验的形成,更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要随机应变,能够灵活处理各种应急事件,而这种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正是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又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即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何为"良师"?良师就是辅导员要为人师表,成为大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成为大学生的"导师";何为"益友",益友就是辅导员要敬业爱生,成为大学生的知己和知音,要成为大学生的"朋友"。无论是"人生导师",还是"知心朋友",这几个字是非常简单的,但其意义却十分丰富,想要做到,需要辅导员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足够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包括知识、能力、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因此,无论是从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本身来说,还是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来说,我认为,成为一名辅导员也许很容易,但是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辅导员是很难的。但正是因为"难",我们才去克服,才去挑战。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2  这次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和新教师的现场教学示范课。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内容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这次培训又安排了两次课堂观摩。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是教学的方法是相通的。从观摩教学中,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总之,这次新教师培训虽然是安排在学期之中,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次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来参加培训的。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师专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心得3

  20xx年7月22至8月5日我荣幸地参加了在安徽财经大学举办的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益匪浅。

  第一,深深感受到安徽省各级教育部门对本次培训的高度重视,在此次培训的开班仪式中,安徽省人事处许绪荣处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袁立庠主任,安徽财经大学党务常委、副校长王建刚教授等领导亲临现场并给我们做深刻的讲话。在培训期间,安徽财经大学的领导与老师也多次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这是第一次在安徽财经大学开张经管类的“双师素质”培训,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安财大的重视程度和培训的高水平。

  第二,培训的内容丰富全面,知识结构合理。在这次培训中,分别开设了“erp、沙盘、基础会计学课程及实验、电算化课程及实验、审计综合实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及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安徽财经大学的具有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授传授。通过这些学者专家的讲授,使我们了解了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系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懂得了这些知识的运用,使自己的技能得到了提高。弥补了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老师在专业性、技能性素质上的不足。在听课的过程中,深深被他们的渊博知识所折服,更加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会计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应当自觉的学习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当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背景下,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知识、技能更新的步伐,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立足社会呢?更不要说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了。因些,应当始终紧绷学习这根弦,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学习。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8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发展;团体辅导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的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已是时展的大势,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也就成为了教育的重要课题。但在实现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1、班主任专业发展基本概念

1.1专业发展

专业是职业分化和发展的结果,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的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规范从事某一专门的活动。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明确的专业标准,并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专业发展即是这些专业人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1.2班主任专业发展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班主任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首先,黄正平认为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班主任的“学科专业”是构成班主任学科知识的体系,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班主任的“教育专业”是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与学生精神成长相关的知识,包括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等。(黄正平,2008)但现阶段更为强调的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即关怀学生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同样的,郭冬红也认为在新课程规范中,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理念是: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对学生精神关怀是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郭冬红,2007)

杨连山指出班主任专业发展是以班主任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素养的过程,即不断增强专业信念、提升专业理想、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自信、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杨连山,2007)其中包括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情境性、智慧性。班华在讨论班主任的持续发展中提出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也是个体发展的过程。作为目标,班主任专业化引导、鼓励、激励着教师不懈地追求。专业化的发展又是一种过程性的,是一个需要永远追求的过程。(班华,2004)

2、班主任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2.1班主任专业发展培训现状

2.1.1缺乏专业视角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深入,班主任开始成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主人,班主任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和强烈。也就是说班主任专业发展是班主任主体发展的需要。但是,现有的班主任培训工作还没有上升到专业化的层次,存在组织管理不到位、培训内容太随意、培训方式太陈旧等问题。

2.1.2缺乏针对性

班主任普遍希望学到真正实用的经验和方法,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班主任培训停留在眼前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上,缺乏前瞻性。如果班主任培训工作还缺乏广阔视角,对班主任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关注和培养还是存在欠缺的。

2.1.3方式陈旧

在传统的专题讲座模式中,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沟通、交流不够,不能通过共同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没有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要提高班主任培训的实效性,必须立足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在培训中凸显班主任的主体性,构建“参与式培训”的班主任培训模式。

2.2“参与式”培训模式

“参与式”培训模式有着自身特点和要求,区别于一般性的培训模式,对教师自身和培训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自主性

“培训”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行政管理者或者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机构,“学习”的发起者是教师本人。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培训模式还处于‘要我学’层次上。教师的内部学习动机远未被激发出来,对于自己职业理想不明确,为之付出努力的劲头也就不足。从根本上讲,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当教师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时,培训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杜旭林,2001)

2.2.2针对性

教师参加的继续教育大规模培训活动时,希望获得直接性的指导,及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较为普遍的培训,只是一般性的、通识性的、基本理念层次的培训。但教师却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境都与其他教师迥然不同。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次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师需要个性化的、针对性很强的学习和引导,而培训由于资源所限、方式所限,很难满足教师的个别化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杜旭林,2002)

2.2.3互

教师把自己社会交往互动的模式、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融入到教师培训过程中,从而得到最直接、最正面的解释和指导。在“参与式”培训中,班主任将自身的疑难问题与专家或者其他老师讨论,也可以分享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心得,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既能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又能得到有效的信息。

3、团体辅导模式

3.1团体辅导基本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在团体中,借助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形成良好的生活适应性。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樊富珉,2005)

樊富珉在2005年提出,团体辅导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管理培训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樊富珉,2005)而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团体辅导主要应用于学校范围内,并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尤其是在高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且逐渐向规范化发展。同时,团体心理咨询以发展性团体、成长性团体为主,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是随着团体心理咨询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并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其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企业管理、政府部门、临床应用、特殊群体等方面,并与其他心理辅导、咨询、治疗方式相结合,使用到各行各业中。

3.2团体辅导模式特点

3.2.1主体性

各种由上而下的教师专业教育模式,始终很难解决好班主任专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问题,教师只是单纯的“被培训者”。但实际的教学工作最终又必须由教师完成,因此培训人员的“局外人”身份实在很难引起教师这种“局内人”在培训中的认同。但是在团体辅导中,领导者即培训人员或者专家是辅助者,真正的团体的主人是参与团体的班主任教师。教师拥有自己的社会交往模式、学习习惯和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是教师在情境中学习的基本平台。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教师能够得到人文关怀和实际帮助,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

3.2.2互动性

在团体辅导中保证班主任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便可以更多的强调团体成员中的互动和信息的交叉形式的交流。Kephart(1951)指出,7个人的团体有966种可能的关系存在。在这样高频的互动中,班主任交流共同面临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通过交往互动,实现经验共享,进而形成自主发展的班主任持续学习模式。

3.2.3刺激性

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成员以自己的经验和立场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而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倡导自主、参与、合作和探究,而团体辅导模式的发展即是班主任自己组织运作的团体,并积极营造一个安全、真诚、接纳的团体氛围,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2.4目标性

团体中的班主任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而共同努力。同时每个人的动机又是不同的,班主任的实际问题和经验各式各样。而班主任带着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其参与团体的动机则会更为明确,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提高。团体辅导的一大特点即为以成员为主体,以成员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因而在班主任团体辅导中,以班主任为核心,以班主任的问题为根据,是完成团体辅导的基本。

3.2.5有效性

团体中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做一个连结,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他人的意识,这样可以加深班主任在教学上的认知,获得新的教学感受。教师间不同意见的交流,不同经验相互的学习,教师可以接收新的信息,获得新的知识,同时保障了团体内容的专业性。这样,在团体中可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潜能,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4、总结

教师的学习是终身的,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持续的。从一个更专业、更全面的角度给予班主任帮助,是时展所必需的。在正规的系统培训之外,非正规的、体制外的培训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杜旭林,2002)将团体辅导模式植入到一般教师及班主任的成长学习团体中,能够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情境性和成效性,且在专业指导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进而可以形成教师独立自主发展的团体辅导模式。目前关于团体辅导模式的班主任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必将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培养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

[2]郭冬红.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Z1).

[3]杨连山.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J].天津教育,2007(11).

[4]班华.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J].人民教育,2004(Z3).

[5]杜旭林.教师学习团体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

[6]杜旭林.教师学习团体的功效与机制初探――一个教师学习团体的个案剖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2.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04-02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以及生活、学习、就业辅导等咨询服务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重任,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前,高职学生正处于中学与社会之间的青春易变年龄段,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需要在体力、脑力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巧。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方法、有步骤地对辅导员进行培养,打造出一支优秀、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一)基本素养。素养是指素质与修

养。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接触社会各种各样的思想也提早,心理上的不平衡、茫然等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与学院(校)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次,应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部分院校为了使专业科任老师专心教学,专门聘请一些退伍军人或专职辅导员,但管理上略显粗暴,效果也适得其反。再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为高职学生正处于逆反期年龄段,而且大多数学生入学后学到了比较专业的技能,如果辅导员的文化素质太低,管理与沟通起来会存在诸多的困难。最后,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经常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交流沟通,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渴望认可等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一些学生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表现等,如果没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等,辅导员的工作会显得很被动。

(二)能力。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学历不低,很多都是硕士、博士,但文凭并不能保证其可以做好辅导员这份工作,辅导员还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以下能力:

1.学习能力。一个人的知识,从正规教育中得来的往往只占10%左右,而近90%的知识要靠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而一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从象牙塔走向象牙塔,职业实践不强,这就必须学会学习。当前,信息时代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供许多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自己要学会辨明是非、好坏。另外,搜集了信息,辅导员还要学会懂得如何很好地整理信息、应用信息。

2.沟通与协调能力。学生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沟通与协调。沟通与协调能力是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能力,是动员学生、组织学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提高辅导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很强的协调能力,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辅导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能发挥出来,靠集体的力量攻克难关。然而,有的辅导员虽有业务水平,也有敬业精神,但却缺少协调能力,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3.组织表达的能力。学生组织与辅导工作是动员、组织学生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这项工作很复杂,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得像一个集体的领导者、一个乐队的指挥员一样,通过组织学生,甚至是老师共同朝这个目标前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就业观等并且自觉遵守与履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这种组织的能力。

(三)气质。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奥尔波特认为气质是人格的情绪组成部分,是个人情绪本质的特有现象,包括对情绪刺激的易感性,一贯反应的强度和速度,能主导心境的性质以及心境波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和强度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气质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学生,辅导员气质成为很多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培养良好的气质尤为关键。

首先,要做到沉稳。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做到沉稳,不要随便显露自己的情绪,不能在学生面前诉说自己的困难与不满等。与学生交流时,在征询学生意见之前,自己要先思考,注意不要抢先表态,重要决定要三思而后行,说话、办事时尽量做到有条有理,切记遇事不可慌里慌张。其次,要做到细心。细心的辅导员工作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对发生的事情应常思考它们的前因后果,对做不到位的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另外,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建议,随时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再次,胆识要大度。要保持阳光乐观,对待别人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要斤斤计较,事情不顺时歇口气,重新找到突破口再干净利落处置。另外,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权力感、知识偏见以及傲慢是极为不妥的,必须具备一种大度的气概,有所担当。最后,做人要诚信。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交往时,做不到的不要说,说了的努力去做到,以诚服人、以实取人。工作中尽量避免空的口号与标语类的东西。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策略

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高学历、年轻化、流动性强、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尤其是兼职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偏低等原因,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素质难以提升。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具体而言,可从培训、考核和管理三个方面培养辅导员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气质。

(一)强化素质内容的培训与考核,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素养。高职院校应把辅导员素质、能力、气质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师队伍的日常教育当中。一是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辅导员队伍中树立“团结爱校、敬业奉献”的责任意识,培养辅导员队伍自尊、自爱、自信、竞争的优良品德以及效率意识和开拓精神,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主体作用。二是重视辅导骨干队伍建设,突出他们的业绩,形成本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作用。三是在教师基础技能培训中,增加辅导员必备素质、能力、气质方面的培训课程,可以邀请专业培训师上课,或是业务精进、工作业绩好的优秀辅导员开展经验交流讲座,也可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增加教师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培训的方式上,可以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走出去”即多派出辅导员到院校外参加一些诸如素质、能力培训班等,“请进来”即邀请校外一些知名的规划师等到校来做专题讲座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的培养。

(二)强化岗位能力考核,把高职院校辅导员能力考核纳入岗位技能工作实效考核内容,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能力的培养机制。首先,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能力培养建立在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高职院校很多教师都不是师范毕业生,也不是心理专业或思想政治专业的毕业生,为了培养新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很多院校在教师入职第一年就安排上课和担任辅导员工作,这使很多新教师感觉疲惫,既要备课讲课,又要及时处理所带班级新生产生的方方面面问题,往往顾此失彼。因为新辅导员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角色转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高职学生的情况了解、理解和认同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新教师入职第一年,应先不安排做辅导员,而是安排担任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课程教学及相关思想教育活动实践指导工作。到了第二年再安排担任辅导员,使其在第一年讲课的基础上,逐渐适应辅导员的工作。到第三年以后,辅导员在不断学习与提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开始为学生管理、辅导工作发挥作用。其次,作为院校管理层要为辅导员制定出岗位职责规范、辅导员日常用语、工作日程表、学生矛盾调解手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使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当中有章可循。在组织辅导员学习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运行的机制,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工作过程中,可组织一些岗位技能比赛等,也可加入演练与考核内容,使辅导员强化类似问题的处置能力。学期(或学年)末,还可以组织岗位技能工作实效考核,纳入辅导员的考评与优秀激励机制内,工作能力强的辅导员给予激励,在晋升、进修等方面给予保障、委予重任等,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再次,高职院校管理者还要高度重视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有意培养、考察新教师的思想品质、责任意识、教学水平和交际能力,从中选拔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精力旺、能胜任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人选。经过一个渐进培养周期之后,对于在年龄、经历、思想教育、学习引导、行为管理等方面和辅导员职业规划有一定冲突的确实不适合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调整,宁可补充一些新辅导员再培训,这样的辅导员队伍会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人性化管理,多样化多方位开展工作,突出辅导员气质,增强工作实效。一是重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辅导员,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得有无故迟到、经常早退以及借口请假等行为,要制定一些特殊的考勤办法,由值周(月)教师或领导每节课(或每次活动)对辅导员进行考勤,考勤结果实行量化奖惩管理的办法,学期结束对排名靠前的辅导员进行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排名落后的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二是重视学风建设,鼓励辅导员发挥特长,挖掘潜能。如鼓励辅导员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多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社团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各类赛事(卡拉oK、演讲、辩论、迎新杯篮球赛和五人制足球赛等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同时也锻炼自己动手、动口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把学风气氛搞得更活跃,极大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总之,辅导员的成长不仅需要有舞台,还需要学校耐心地培养,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其自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龙芳.试论塑造高职院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重要性[J].才智,2011(16)

[2]冷冰冰.浅析塑造高职院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3]陈维荣.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5)

[4]任文柱.高校辅导员队伍培养途径探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1(4)

[5]桑运川.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下)

[6]李杰.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2(8)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篇10

(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据统计,灾后培训大都为3—7天的短训,在灾区心理援助上,大都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进而造成了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学员的重复听课与多头培训。此外,因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内容的深度、厚度、广度等方面往往“点到即止”,对灾区教师在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提升成效不显著。另外,有极个别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内容设置有梯度、分层次,兼顾了培训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让参培者受益匪浅。但因灾后一些学校的设置变化,以及人员晋升及人员流动和变化,造成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队伍的不稳定性,培训的不连续性。

(二)缺乏参与式培训的教师

参与式培训强调授课者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讲授者,而且是示范者、激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他们在培训中与学员进行全程交流、互动。这些授课者理论知识高深,一线实践知识丰富,观察力、感知力敏锐,团队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强。而现阶段,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缺乏从事合作参与式培训的师资,授课者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对接,不知道如何把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变为参与式学习研讨的课堂。因缺乏授课者的有效引导,广大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序、高效地进行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致使上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周密部署培训工作

为避免参培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多头培训、重复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周密部署培训的级别、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和形式,以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针对培训班上学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和参培者队伍缺乏稳定性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精心设计各级各类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培的遴选标准并责令送培部门严格按参培标准选拔教师接受培训;而且按参培者能力水平的高低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培的遴选标准上尽量细化、切合培训实际、便于落实。如四川省教科所对参加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师省级培训的学员遴选标准为:需具备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经历、热爱灾区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工作、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表达能力强、具有亲和力;能连续参加完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为尽可能扩大骨干教师培训覆盖面,请尽量安排未参加过部级、省级培训的灾区学校选派教师参训;已参加过部级、省级培训的灾区学校教师不再参加。

(二)培训目标符合学员需求

目标不仅是灾区心理健康培训的方向,而且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实施的动力。为此,在实施培训前,我们需要分析教师心理的现有状况,精心拟定培训目标。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目标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知识方面,主要包括:知晓灾区教师创伤心理知识,了解灾后各阶段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探索灾区师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测试的方式、方法。其次是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会初步识别灾区师生的心理问题,能较准确地把握师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干预,并能充分结合当前师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最后是态度方面。“田慧生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根本的问题是能否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精神,塑造中小学教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作为灾后重建时期的一种特殊教师类别,承担着灾区学校师生的心理抚慰工作,有助于他们的科学教育理念和专业精神的形成。

(三)课程内容体现针对性

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板块:基础理论板块、技能技术板块、实践练习板块、修养板块。其中技能技术板块、实践练习板块是围绕技能层面的培训目标进行设计的。

1.基础理论板块。内含心理学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三部分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包含了灾区学校师生心理的表现与方法、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地开展等子课程。

2.技能技术板块。内含灾区学校团体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个别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家长辅导和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以及学校心理测试与评价理论等三部分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涵盖了对灾区师生开设个别辅导和咨询理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学校家长的教养方式分析、灾区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等子课程。

3.实践练习板块。包括灾区心理健康课的实践、学校心理测试的实践、心理评价的实践、团体辅导与咨询的实践以及个别辅导与咨询的实践等四类课程。这些课程中包含对灾区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的心理咨询的实践操练、对灾区师生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案例的交流与存在问题的讨论等子课程。

4.修养课程板块。内含灾区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外出参观考察、自我研修课程等三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我形象的反思与设计、自我情绪的调节、外出参观心理健康成效显著的灾区学校并撰写、交流考察体会等子课程。

(四)培训模式保持可持续发展

对灾区教师而言,心理健康培训的成效并非短期内就会显现,这就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理念。“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迅速更新,信息的层出不穷,都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进修培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在此意义上讲,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不是短期的课堂讲授,而是一个长期的教师培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香港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卢乃桂教授指出:“目前这种片面的教师再培训模式应该被一种更系统的CpD模式(持续专业发展的模式)所替代,总体来说,CpD活动应该建立在专业理解的框架之内,使职业生涯和岗位中不同的专业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框架不仅是一张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能力表,更应是一连串的行动计划,它们是有机组成的,通过实证数据可以表现出来”。

(五)培训方法灵活多样

当今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培训已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培训模式,构建了灵活多样、师生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既凸显了参培的灾区心理健康教师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推动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1.参与式方法。参与式方法是指能够使个体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并积极推行的培训、教学和研讨的方法,该方法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接受培训的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都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2.学习-讲座-研讨。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培训机构可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灾区学校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学习、研讨,促使学员在学中悟、悟中得、得中乐,以促进学员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自主阅读与网络互动相结合。自主阅读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自我研修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自主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者或学科策划人可为参培学员精心挑选自学书籍。不仅如此,班主任可以在校园网站上专门设置班级论坛,为培训学员提供研讨、交流平台,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4.授课教师与学员同课异构。这里的“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同课异构体现在灾区学校心理健康课上,其实施流程为:选定有关灾区学校心理的上课主题———独自备课———分小组研讨备课思路———不同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备课———教师集体观课、评课———专家进行专业引领,这种形式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团队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5.观摩考察有特色的灾区学校。观摩、考察心理健康开展有特色的灾区学校,是很受参培教师喜爱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在当地选择有特色的灾区心理健康学校,作为参培者学习、观摩、考察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可以带领学员参观考察省外有特色的灾区心理健康学校,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方法,以开阔学员的眼界。

6.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它是把个人的思考用对话、交流的形式显现出来,将个人思考不够成熟的地方在与答辩专家的对话中加以澄清,以便于有效监督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考过程。

(六)师资来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