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十篇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十篇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03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1

[关键词]物理空间想象能力探究培养

中图分类号:tm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164-01

进入高中之后,在物理学习难度上有了明显提升。由于初中物理讲的多是非常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相对于高中来说比较容易。可一旦进入高中,由于加入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因素,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习题练习都变得困难和复杂起来,究其原因便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想象能力成了制约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关键因素。比如:初中的时候学力平衡,是属于一维直线的问题,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可是在高中物理中学习的就并不是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平衡,而是多力平衡,属于二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就需要拥有空间想象能力,把平面上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今结合学习经验,简要谈谈物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探究与培养。

1、空间想象能力差异的成因分析

1.1联想能力有差异,影响对信息的提取

联想就是人们在头脑上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关系起来,因而对另一个事物的思想和表象都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中去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一般的联想包含类比、逆向、推测联想等,因为物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效果,所以,联想能力的差距将对头脑中信息提取有直接的非常大的影响。假如联想能力过低,就会使信息的提取受限,不能系统综合得形成物理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物理知识就会运用不灵活,从而导致物理学习难度增大,百思不得其解。

1.2观察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对信息的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产生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观察能力的不同,空间想象能力旨在将现实中的存在模型或者符号与头脑中的思维相结合,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有机融合,想要非常正确的在头脑中构建模型和符号,就需要观察能力的参与。

1.3想象能力有差异影响对信息的迁移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单纯是想象能力的提升,对物理学习帮助并不是很大。直接对物理学习能力有帮助的,是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直接影响了对信息的迁移。由于物理知识并不是一个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系统,老师不可能在课堂比较短的时间里,将所有的相关知识都介绍得一清二楚,因此在学习物理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培养非常强的创造想象能力,以保证新旧知识可以不断地进行迁移,最后完成物理知识的积累。

2、物理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策略

2.1使用模型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要对“有关地球自转的时候各个地角速度相同可是线速度不一致”这样一个概念加以理解,我们可以使用地球仪作为研究模型,将地球仪作为表象构建充分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圆周为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理解线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概念;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以及与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向心力的概念以及与各物理量间的关系;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圆周运动问题,并能灵活解决圆周运动中的有关临界问题;知道离心现象及发生离心现象的条件。如果在头脑中能有具体的图形,未来在学习万有引力中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时候,就可以在头脑中重现物理概念,更立体、更直观的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加深对物理学习的理解。

所以作为大量空间记忆表象的综合和升华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想得到更好的提升,就需要在头脑中对空间想象素材进行丰富,同时善于使用模型来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想象能力。

2.2善于进行探索,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进行探究性学习,来更好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完成探究性活动的流程中培养探究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提高物理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利用学习小组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大限度地化解自己在学习探究中的问题,对提升物理学习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平时的学习物理中,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激发自己探索物理的欲望,来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物理时,想要建立比较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自身还要喜欢探索,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在努力提高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不死学知识,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学会进行自我探索,在物理学习实战中突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用全新简单的方法来解题。

2.3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物理知识面

对物理学习者来说,想要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先要博览群书来扩展自己的物理知识面。在掌握了大量的物理课外知识之后,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物理知识系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物理综合水平,就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物理空间想象能力,这对物理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理论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物理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高中物理中力的作用时,可以将物理概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生活中可以使用球作为实验,将球用力抛出之后,球会遵循一定的运动轨迹,在重力作用向下运动,这就再次印证了物理书中力的作用的概念,这就结合实践深刻剖析了物理知识,不断质疑,大胆进行了空间想象,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做到了从实践中得出物理结论,再通过物理理论印证实践。高中物理有很多实验内容,如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和能量守恒实验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只要仔细钻研、亲自试验就可以得出书中的结论。最出名的要算牛顿和苹果的物理故事,牛顿对落下的苹果提出了疑问和猜测,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不断地空间想象,不断地进行试验论证,最终就得出了地球的重力原理。

物理知识要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需要提升抽象直观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比较直观的物质结构和运动变化的观念,最大程度上培养自己的物理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观察和实践中提取精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从实验中联系生活实践,再从生活中提取物理知识。

总之,对物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探究和培养是一个长远过程,需要经历长久的知识和经验积淀。培养的过程也要贯穿在高中的整个物理学习中,所以为了学好物理,就要非常重视空间想象能力的探究,通过实践、观察、思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只有培养良好的物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在高中生涯学好物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王铃莉.高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2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二维空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16-01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中分别强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初中学数学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学生对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探索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其次,学生学会借肋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或用语言、式子来表示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能根据几何图形性质通过思考创造出合乎一定条件、性质的几何图形。

上述各方面都以观察、分析、认识图形性质的能力和画图能力为基础。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空间想象能力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初中数学中,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大体上是: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分析、综合和抽象思考二维(平面)空间形式的基础,也是理解三维(立体)空间图形性质的基础;数轴、坐标法、函数图象、轨迹、几何量的度量与计算等基础知识是由数量关系想象空间形式的基础;投影的基本知识又是识图和绘制、识读空间图形的基础。因此,是学生扎实地学好这些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必备的先决条件和基本途径。

我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经常会考虑“数形结合”的方法,其实质就是要求将表达空间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语言或式子与其具体的形状、位置关系结合起来,互为想象,取长补短,以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已知图形和需要构造的图形、数、式和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对应关系,往往采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有益的。例如,在旋转、平移、三视图和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教学与原有图形进行对照,分析其性质;另外,在学习中,教会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各种解法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在平面几何的基本图形及其组合图形中,对照所需要的图形,构造辅助线及辅助图形等,都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好时机。例如,在证明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对照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就会发现结论类似,因而可启示学生在梯形的图形中,设法构造出一个与它有公用中位线的三角形;进而可试探添加辅助线,转化成熟悉的三角形,勾通与梯形上、下底的联系,问题得以解决。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与其数学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突破点。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束缚,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或是提出了有新意的观点。如:在学习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后,在回答说出“你所见过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有的学生答:枫树的树叶;“你身边熟悉的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有的学生回答:雪花;“你所知道的圆形东西时”,有的学生答道:水珠是圆的、鼻孔是圆的。这些回答都具有想象丰富、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4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加强严格的训练,同样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3

李岚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教师解决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把握不系统等问题,进而帮助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完善思维方法。本文以《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一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为例,从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知识意义,建构知识体系;运用发展的观点,探寻来龙去脉,明确发展进程;运用矛盾的观点,彰显理论活力,感悟知识价值三个方面,对如何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分析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关键词:辩证法《经济生活》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李岚,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修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政治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的科学,其本质是价值观的教学,重在培养学习者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树立了“学生主体”、“生活教育”等科学理念,关注生活、贴近实际、互动分享、探究发现等逐渐成为政治课堂教学的常态元素。但是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文本解读层面;二是只注重拆分讲解知识点却忽略了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三是将鲜活的事实范例简单机械地贴上理论标签,等等。这些问题都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深刻,把握不系统,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理性美,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活力及魅力,更不能通过教学真正培养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弱化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产生上述问题可能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人文素养、教学态度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教师缺乏分析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辩证的思想方法正是帮助我们透彻分析教学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万事万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辩证法又是我们认识、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自觉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我们透彻分析和科学把握教学内容,进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完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笔者以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一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为例,阐述如何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分析。

一、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知识意义,建构知识体系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方法的总观点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每个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学科以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学科中每个知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不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识间的联系是系统的、丰富的,知识的意义就是通过各种联系表现出来的。

1.由此及彼——在关联中理解知识的意义。按照知识分类理论,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基本上属于陈述性知识,即对事实、定义、原理等的描述,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知识间可以通过联结和组织形成更大的知识整合体。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学内容,首先应弄清特定知识分别包含着哪些概念、原理、事实范例等;其次要分析主要概念的定义、特征、上下位和同位概念、例子等,在定义和例子、新概念和已知概念的相互联系中理解概念及其现实意义;再次要剖析原理中包含着哪些概念,揭示了概念间怎样的联系,事实范例是怎样体现并证明原理的。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框主要包含着生产、消费、生产力等概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原理。生产与消费都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中,生产是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将人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过程。它在社会再生产中起决定作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消费则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本框题侧重研究的是生活消费,即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它是恢复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关乎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又依赖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关系,分别阐释了生产与消费以及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则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阐明了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由表人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在辩证法中,现象和本质是一种重要的联系。现象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存在和表面联系,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存在、实质和规律,必须通过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人们必须从接触现象入手,对大量的个别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才能抽象出其本质和规律,形成概念、原理等理性思维知识。

在思想政治学科中,事实范例属于现象类知识,概念和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在分析教学内容时,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中提供的事实范例,还要从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中积极寻找、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思维“原料”。“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框设计了“列举所知道的新产品,畅谈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人们对特定商品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谈谈近些年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等几个探究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认识生活现象人手,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共性原因,进而抽象出“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意义”等原理。

3.由分到总——将知识加以系统化和结构化。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一切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通过系统而运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要求我们学会综合的思维方法,既要在系统联系中分析要素,又要将要素整合为系统整体。

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框题中的知识既是模块知识体系中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微观结构。在分析教学内容时,我们一方面要在系统中提炼和分析相关概念、原理等知识点,另一方面必须理清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建构整合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框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是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本框的知识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运用发展的观点:探寻来龙去脉,明确发展进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发展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学科,必然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思想,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品质。

1.溯流追源——寻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准确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

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来自于社会生活,每个知识也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经济生活之所以要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因为生产与消费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始终,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通过生产劳动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问题;消费需求是无限的,而一定时期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由于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三个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就必须要制定并长期坚持“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等战略。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基础知识,还增强了其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相关政策的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等积极的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

2.审时度势——明确发展的阶段和过程。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及其具体形态都必然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过程包含着若干本质上相互区别的阶段,所有阶段的推移和总和构成了过程。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由不同发展阶段构成的,扎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上看,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学科研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都与这个阶段直接相关。除此之外,各种具体社会现象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的发展阶段。如经济生活中的企业经营、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等,只有弄清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研究的生产和消费,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矛盾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让广大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运用矛盾的观点:彰显理论活力,感悟知识价值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认识和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思想政治学科研究的无外乎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只有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教学内容,才能彰显知识的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感悟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1.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认识知识反映的矛盾。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紧密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分析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要弄清特定知识主要研究的是什么矛盾,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它们怎样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重点研究的是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两个环节,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活动,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二者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质上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了解共性把握个性——准确定位知识的根本属性。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中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方面等都各有其特点。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教学内容,还应了解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把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准确科学地理解知识的根本属性。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中,生产与生产力、消费与浪费等知识具有相近性,比较容易混淆,必须深入分析每个概念的特殊本质。生产是动词,是人们运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而生产力是名词,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提高是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之风深人人心。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反对浪费会遏制消费,影响经济发展”。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讲,就是混淆了浪费与消费。“浪费”是指对人力、财物等资源使用不当或没有节制,“消费”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必须消耗产品和服务的行为,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当然,消费与浪费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消费过于浮夸和铺张,便会成为浪费,危害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2007年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过度非理性消费而导致的。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4

关键词: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行相交互相平行

一、探究新知:

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1使学生猜想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一个平面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2使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2、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2.1展示各种情况

2.2进行分类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②引导学生分类。

二、场景设计:

1.揭示平行的概念

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

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将这两根小棒想象成两条直线,(摆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平行吗?(摆在不同的平面上)现在呢?为什么?

这两根小棒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难怪它们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一个条件:“在同一平面内”。

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揭示垂直的概念

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有的成直角,有的是锐角,还有的是钝角。

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么样才互相垂直?(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如图:我们可以说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还可以怎么说?

直线b和直线a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也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小结:我们已经探讨了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3.本课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说给同学们听听。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平行与垂直。

三、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不相交---平行

(在同一个平面内)

位置关系相交---垂直

四、总结: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预习观察、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对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标,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预习的情境,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从游戏入手,把学生课堂上将要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课前,让学生课前仍两支小棒的位置关系,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把小棒碰掉在地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让学生根据两支小棒的位置关系来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可能的,但真正去扔小棒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平行和垂直的机率很小,于是我让学生在桌子上任意画出两支筷子的位置关系,课上根据所画出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引入。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另外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操作的习惯。在学生自己确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不同关系的直线进行展示。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分类,汇报,再根据学生分类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把思维局限在两个种类中,这样学生会出现找不到家的或找错家的情况,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梳理分类,通过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这样学生们也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学生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具有一定不可预料性,大致设想有三种。

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在这里进一步提出“在同一平面内”,教师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相交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从而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在生活中发现垂直与平行。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3.1学生根据所画的情况找出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中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尽管初中函数内容只是讲述了函数的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知识,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如此,函数概念还是高中代数的核心部分,学好初中函数的有关知识,可以为研究高中数学中的各种初等函数奠定一定的基础。因而,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应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进而掌握函数的特征和性质。

一、正确理解三组关系,系统把握函数概念

点的坐标的定义与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函数定义中某一变化过程和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关系;函数图象定义中的自变量值。函数值有序数对点的坐标点图象,加强这三组关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函数的解析式、点的坐标和函数图象结合起来,建立起较完整的函数概念。

二、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图,可以把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图象和解析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中可以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的转化方式。

三、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

函数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反映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一个量的变化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原本静止的数的概念之间产生了一种动感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身边的事例来体会这种变量关系。例如,生长期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厂的收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数解,在方程3x-2y=1中,当x的取值发生变化时,y的值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

在阐述这种运动关系的同时,还应该用式子、表格、图示的方法来举例描述,以加深学生对这种抽象的运动关系的直观认识,这样就可以逐步地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运动变化”的观点。

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明暗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用好了数学思想就是发展了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概括和总结、应用能力的提升。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何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大基础概念,把刻画数量关系的数和具体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根据研讨问题的需要,把数量关系的比较转化为图象性质或其位置关系的讨论,或把图形间的待定关系转化为相关因素的数量计算,即数与形的灵活转换、相互作用,进而探求问题的解答,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函数这部分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坐标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么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次函数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无论怎样变化都满足解析式。直线是由点组成的,点可以用数来描述。反过来,直线就反映了数的变化特征。一个函数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而借助这个图形又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函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这为数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学时老师若注重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体例有:(1)数与数轴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集合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当然,以上谈及的几点内容仅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事实上,初中函数部分的内容及要求是极其丰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讨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跨学科综合等问题时,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中函数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6

关键词:弟子规;马克思主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a84-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61006034;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nCet-11-1039,山西大同大学博士启动经费: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大同大学引进优秀人才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一、引言

大学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很重要。因此,弟子规作为文化经典发挥了气的引导作用。他的总纲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1-3]。意思是说,弟子规是圣贤对后生的教导,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精力、时间和能力,就要去涉取文化知识。概括地讲,这一段话大体上包含这么两个关系:一是行与知的关系,二是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对于弟子规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思想武器,在我们学习中有许多帮助。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是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它们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关系,内容与形式,象与本质。必然于偶然,现实与可能,原因与结果。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被现象引起的现象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不确定的趋势。现实性是现实存在的事物,是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可能性是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因素。

二、弟子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弟子规中体现了唯物论中行与知的关系,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即行决定知,行在前,知在后,先行后知。第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知指导行。在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主要指道德知觉;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主要指道德实践。在现代知有认识、知识、良知等含义,行有实践、行动和践履的意思。知行的含义明显比传统含义有了扩展。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知行观既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实践方式的局限又受所在社会生产力的局限,其知行观既有唯心主义的也有唯物主义的。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传统的儒家知行观中合理的观点主要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其次,在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上要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十分重要。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取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用发张的眼光看问题,

弟子规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其在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具有应得可取性,我们把它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为我们所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其实有它的相对独立性,无论古代还是现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基本的一些还是有共同点的,所以弟子规与我们现在还是有联系的。用辩证否定的观点来看,与过去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时代,新的经济决定了新的上建筑,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相比过去有了许多不同,因此,运用扬弃的观点,与时俱进的发展弟子规新意义,使其在对人的塑造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面,指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有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生产的担当者,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生活资料,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经验材料间接或直接参加精神财富创,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此,弟子规及时任命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宝贵的财富。对后来人类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弟子规的重新定义提供方法,也可以为弟子规的内容和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修订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8.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能力

一、数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的现象比较严重。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如果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价值微乎其微,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思想,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初中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多,最基本的有: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整体思想等。

1.化归思想

“化归”是使一种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对象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进行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未知问题已知化,使之成为简单、熟知或已知的问题的基本模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明确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判别方法,都是将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上来进行学习和认识的或者是将需要验证的判别方法转化为已经证明了的判别方法加以验证。再比如,学习方程和方程组时,通过“消元”或“降次”的方法使“多元”转化为“一元”、“高次”转化为“低次”方程进行求解,将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进行研究;事实上,在整个初中阶段,很多定理都是需要将其转化为已经证明了的定理来加以说明其正确性。它们均采用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陌生”转化为“熟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解题方法,其核心就是将等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有明确解决的问题,以便利用已有的理论、技术来加以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现实世界中一件事物的产生与另一件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一个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2.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将数学问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几何图形的性质,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和谐的结合起来。对抽象的数赋予直观图形的几何意义,或对直观的图形赋予严密的代数意义。

例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教学中利用“数轴”这一图形,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大小的道理,理解有理数加法等。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函数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函数的学习恰恰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将函数关系式中“数”的关系在坐标系中用“形”来直观体现,将图像上“形”的特点用关系式中的“数”来抽象反映,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实际上,对学生来说,也只有通过数形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数形结合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数与形两种信息的转换及其优势互补与整合。巧妙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能直观地发现解题的途径,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解题的过程。

3.类比思想

数学研究在很多情况下考虑问题时常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提出假设和猜想,从而把已知事物的属性类比推广到类似的新事物中去,从而发现新结论。

例如,由天平平衡的特征类比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是在分数的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类比联想到的;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类比得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通过对平方根的定义的理解类比得到立方根的定义;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原则,这样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接受。教学中由于提供了思维发生的背景材料,既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性,又有利于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4.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思想

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来自于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建模思想。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实际问题背景的分析,还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引领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建模的意识,我们要把很多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归结到数学的相关概念和定义之中,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在初中学习阶段,方程(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而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随着数学应用的日趋广泛,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工具作用显得愈发重要,用方程与函数的模型解决现实问题就成为了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初中数学阶段借助函数与方程可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借助函数的变化规律可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最大利润问题,借助方程(不等式)可帮助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方案进行决策。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为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打下基础,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方程(不等式)与函数的模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5.整体的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考虑问题时,不是着眼于它的局部特征,而是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从宏观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又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a、b是方程x2+x-2008=0的两个实数根,求a2+2a+b的值。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构建

一、引言

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强调“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完善。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主要包括形象推广意识、团体向心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公众意识、创新能力意识。

形象推广意识包括了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和个人魅力的展示两个方面,旨通过良好的个人形象的塑造和展示,去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团体向心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它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是指大学生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感知能力,它是公关工作塑造组织形象争取公众合作的基本手段。服务公众意识是指大学生为公众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服务公众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把自身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公众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创新能力意识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构成分析

(一)形象推广意识是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的竞争中,形象已成为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形象是社会组织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形象通常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能力、精神,它并不仅仅反映在对别人的视觉效果中,它让人对自己的言行有了更高的要求,能立刻唤起人们内在沉积的优良素质,通过穿着、微笑、目光接触、握手,一举一动、言语表达,让人浑身都散发着一个成功者的魅力。这就说明了,在现代公关意识中,“形象第一”成了人们处世交往的首要法则。

大学生形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内在的更包括外在。内在形象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等,这些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得出来。外在形象表现在大学生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这些在现代的交际中很容易识别。因此,大学生的形象推广意识尤为重要。以大学生就业为例,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大学生在就业中除了通过书面材料强调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完成自我形象的公关策划以外;更应注重了自己的形象推广,仪表装饰,这是对社会开放的一种适应,更重要的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形象推广意识是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基础。在公众中塑造、建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而这种形象既与组织的总体有关,也与公众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直接相连。良好的形象是组织最大的财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潜在人才,要造就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公共关系的设计塑造,就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形象推广意识,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

(二)团体向心意识是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灵魂

团体公关意识的体现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强调组织内部关系的和协调的优先性(这是组织公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和);二是对外强调行动的一致性(团体行为的整合一致性)。台湾著名公关专家祝振华先生认为:公共关系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哲学”。这说明,对内组织成员的和谐和对外团体行为的一致性,恰恰是团体公关意识的辩证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精英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只有团队共同的努力,才可以取得成功。团队意识是现代人的意识,是理性人的意识。而团队意识又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意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包括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差。一项由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1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团队精神。但遗憾的是,只有2%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教书”工作的同时,也应也应把培养团队意识作为工作重点。

在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中,团体向心意识是灵魂。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只要将个人置身社会中才能实现他的价值,团体向心意识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将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大学生具备团体向心意识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三)传播沟通意识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内核

传播沟通是公关工作塑造组织形象争取公众合作的基本手段。在信息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不停地与外界沟通交流以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特别是要与公众进行信息的双向传播与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播使公众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知晓,增加公众的依赖感,提高信任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来自外界特别是公众的信息,做到“知彼知己”。

传播沟通意识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内核。良好的形象推广意识和团队向心意识为大学生传播沟通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给北大师生做《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演讲时指出全球化浪潮下的学生们应应对五大挑战:一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必须加强沟通意识;二是知识更加实用化,应该坚持广泛学习;三是应该更关注人文科学,关注人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四是知识快速发展和更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应该对知识慎重选择;五是在不停变化的大环境中,应该具有主动意识,把学到的知识“释放”出去。这五大挑战中的第一条和第五条,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沟通和传播。由此可见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传播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身的公共关系意识。

(四)服务公众意识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主导

所谓公众,即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在著名的《原则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公众的重要性。现代公关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重视公众、尊重公众的发展史。尊重意识反映了公关主体对公众价值的心理、意识水平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尊重主要是对公众人格与权利的尊重。

服务公众意识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的主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影响着大学生服务公众意识。大学生应该自觉地树立起服务公众的意识,时时处处为公众着想,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地生存和发展。个人对社会整体系统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与他人之间的信息、物质、活动的交流与沟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实施五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自2003年起已累计有10万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5.3万名大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超过10万名大学生正在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

(五)创新能力意识是大学生公共关系意识培养之本

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自身与公众之问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传播活动、采取的沟通手段以及遵循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社会组织及个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具备了形象推广意识、团体向心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公众意识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能力意识为大学生各种内化的意识向创新意识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形象推广意识、团体向心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公众意识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普遍较低。正如扬振宁所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知识积累丰富,在这样的教育方法和训练下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难以自主创新。因此,在大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中,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推陈出新。大学生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设想,能设计或提出有助于组织形象的富有新意活动,使公关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谭昆智,孙哲.大学生公共关系扫描[J].公共关系,2000(2).

2、汤帮耀,彭希林,旷浩源.大学新生团队意识培养之研究[J].教书育人,2007(12).

3、田芸.试谈当代大学生的公关意识以及现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奉献祖国服务人民[n].经济日报,2010-05-27.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9

(一)狠抓“双基”训练。

“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技能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已经程式化了的动作,初中数学基本技能包括运算技能、画图技能、运用数字语言的技能、推理论证的技能等。只有扎实地掌握“双基”,才能灵活应用、深入探索,不断创新。

(二)注意前后联系。

初三数学是以前两年的学习内容为基础的,可以用来复习、巩固相关的内容,同时新知识的学习常常由旧知识引入或要用到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甚至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提高与延续。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便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三)重视归纳梳理。

初三数学各章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掌握,灵活运用。要学会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纵向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总结归纳,如学完函数,可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来归纳知识。横向是平行的、相关的知识的整合,通过对比指出其区别与联系,如学完二次函数之后,可把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这样既可以巩固新、旧知识,更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掌握基本模型,找出本质属性。

中学的“数学模型”常常是指反映数学知识规律的结论和基本几何图形。初中代数中,运算法则、性质、公式、方程、函数解析式等均是代数的模型;平面几何中,各类知识中的基本图形均是几何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模型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重要的公式、定理是知识系统的主干,我们不仅要知其内容,还应该搞清其来龙去脉,理解其本质。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不仅体现方法,而且由此公式可得出两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可类似地推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所以一定要掌握推导过程。再如,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尽管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联系1:由两条弦的交点运动及割线的运动将四条定理结论统一到pa・pB=pC・pD上来;

联系2:结论形式上的统一:pa・pB=22opR-(o为圆心,p为两弦交点)。

所以也把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统称为“圆幂定理”,这也是几何的一个基本模型。

(五)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是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的关键。在解数学综合题时,尤其需要用数学思想方法来统帅,去探求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验证所得结论。

在初三这一年的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作图法等;常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就是把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手段,使它转化成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答。转化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如在运用换元法解方程时,就是通过“换元”这个手段,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把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总之把结构复杂的方程化为结构简单的方程。学习和掌握转化思想有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去揭示、把握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辩证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思想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函数的形式,把这种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并加以研究,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通过设定未知数,把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然后利用方程的理论和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方程思想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解题时要善于从题目中挖掘等量关系,能够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未知数,正确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结合起来,使“数”与“形”相互转化,达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从而使问题得以化难为易。具体来说,就是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利用图形的性质得出结论,再回到数量关系上对问题做出回答;反过来,把图形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量关系问题,经过计算或推论得出结论再回到图形上对问题做出回答,这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分别加以研究,从而分解矛盾,化整为零,化一般为特殊,变抽象为具体,然后再一一加以解决。

分类依赖于标准的确定,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也是训练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更是由知识型学习转向能力型学习的标志。

(六)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能力培养是目前中学数学教育中倍受关注的问题,因此能力评价也就成为数学考查中的热点。

(1)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

数式运算、方程的解法、几何量的计算,这些都是初中数学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做到准确迅速。

(2)严密有序的分析、推理能力

推理、论证体现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几何问题较多。提高这一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认清问题中的条件、结论,特别要注意隐含条件;

()能正确地画出图形;

()论证要做到步步有依据;

()学会执果索因的分析方法。

(3)直观形象的数形结合能力

“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数学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4)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

初三数学中可阅读的内容很多,平时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去读书,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既可以提高兴趣、帮助理解,同时也培养了阅读能力。如果不注意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应对阅读量较大的考题或热点阅读理解型题目就会有些力不从心了。

(5)观察、发现、创新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过程教学”中的“过程”指的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了这些“过程”才能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不断探索创新的能力。

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篇10

1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探索

1.1特点

1.1.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现象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按一定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同时又把它看成是一种受各种物质条件制约的,反映一定经济基础状况的相对独立的现象。

1.1.2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对政治现象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密切结合起来,完全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利益服务的。

1.1.3革命性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这种改造世界的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革命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公开宣布废除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

1.1.4实践性

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科学考察历史和社会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它的实践性还体现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学说。

1.1.5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不是从静态层面上研究各种政治现象,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透视和把握政治现象,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判断一切政治现象。

1.2内容

1.2.1唯物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三,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1.2.2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1.2.3人与社会发展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2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策略

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因为思想政治课是我们政治专业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必然措施。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人文理论知识的融合性学习,以同时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及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综合素质,为我们以后的政治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要合理使用隐性学习法、艺术学习法与动力学习法,其中隐性学习法也被称之为扩散性思维学习法,即通过一个重点知识学习联系到其他理论知识,以此来实现更多知识的学习,如“唯物论”学习,就可以直接联系到其他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历史唯物论、发展唯物论和辩证统一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唯物论”知识学习联想到,最终实现这些相关知识的学习;艺术学习法,是指通过具有艺术性方法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可以通过结构图、示意图等来将比较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专业知识展现出来,使我们更加形象、更加具体和更加直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原理及方法;动力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动力来实现学习,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习中不断制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如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等,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最终推动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