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十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十篇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01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梗塞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偏瘫给患者及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质量,是临床心血管医生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急性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异常原始反射活动进行抑制,使患者建立适宜的运动模式,其次是通过锻炼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1]。笔者依据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康复训练的方法。

1肢体活动训练

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及的机率较大,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偏瘫或者防止偏瘫的进一步加重[2]。对于已经发生偏瘫的患者,可通过在患肢上举位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手指握拳和松拳动作、抓木棒、拧毛巾等都是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一定量的被动活动训练项目,如: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在无痛的前提下,做前臂前后旋转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健肢的关节保持灵活[3]。在进行上述活动训练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分阶段进行。应尽量使患者坚持训练,切忌一曝十寒,应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

2训练

急性脑梗死患者宜采用良姿位[4]。良姿位对于改善患者的静脉回流,防止或者减轻手部肿胀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良姿位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与步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该项训练应在知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相对低下的患者可采用“替代护理”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给患者喂饭、协助患者漱口、帮助患者更衣、协助患者移动等,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者,可采用自我护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护理人员耐心地引导、鼓励、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当中来。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4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5]。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5吞咽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早期康复训练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张口伸舌,舌体左右摆动,用舌尖舔舐上下唇;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促进其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6]。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进食护理,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舒适安静的环境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坐位或半坐位,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每次入口量3-4ml,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min。

6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四肢活动不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确保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坚持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保持患者各关节的灵活性,改善患者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患者患肢进一步发展。但在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甄君,罗世坚,赖家盈,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70-471.

[2]曹学兵,秦开蓉,孙圣刚,等.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2):723-725.

[3]王淑敏.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53,5261.

[4]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6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aDL【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50-01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200例均经临床及头部Ct、mRi确诊,首次发病平均病程7天,年龄35-76岁,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严重心、肝、肺、肾功能或智能障碍及治疗中死亡者。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康复组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5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24小时后增加康复训练,(1)卧床期:注意摆放和良肢位摆放,避免异常模式;于患侧肩胛骨下置棉垫,膝关节下及足底置枕头,使膝、足关节保持功能位;用健手帮助患肢被动运动,先取健侧卧位,健肢勾于患肢下,并将其移至床缘外,再用健肘及掌支撑直至坐起;进行躯干和骨盆控制训练,再行坐位重心转移训练。(2)非卧床期:坐站转换,躯干伸展前倾,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抬臀、髋、膝,站立;站立平衡训练,重心先放健侧下肢,然后逐渐转移至患侧下肢;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立位平衡达2、3级及患肢负重达身体重量1/2-2/3时即可行前后、横向迈步,上下楼梯时要双足不同时在同一楼梯上支撑。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完成aDL的训练。于治疗前24小时和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Bi)评定。结果康复组上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13±8)分增加到治疗后的(30±7)分,下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31±10)分增加到治疗后的(62±7)分,Bi由治疗前的(40±15)增加到治疗后的(75±9)分;对照组上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14±8)增加到治疗后的(19±8)分,下肢Fma评分由治疗前的(31±7)增加到(41±10)分,Bi由治疗前的(38±15)增加到治疗后的(50±21)分。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和B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康复组Fma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要提高患肢恢复程度并使患者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功能训练极为重要。早期康复训练能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尚存活的脑细胞,进而促使脑梗死患者康复。康复训练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前3个月是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本文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治疗,取得明显疗效,也证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李华高,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国康复,2004,19(5):288-289[2]屈晓红,方思羽,高波庭,等,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2003,18(1):48-48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功能;早期

急性脑梗死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或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的疾病[1]。因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有极高的致残率甚至是致死率。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不仅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且还会加重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为此,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改善他们的症状,提高他们生存质量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除基本溶栓治疗外,还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上述时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15例,女9例,男6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6.5)岁,发病时间1.5~36h,平均(15±1.8)h,通过临床诊断以及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5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史中无脑卒中病史及后遗症。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生活质量指数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相关检查,从各方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经皮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在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置入4F或5F导管,运用脑血管造影找到动脉狭窄或闭塞处的栓子,经微导丝导引插入微导管至栓子处,最后用微量泵将50万u尿激酶和100mi生理盐水混合液以1.5万~2.0万U/min缓慢加压注入,于此同时注入造影剂,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2护理方法

2.1心理辅导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沟通减少患者思想上的顾虑,从而避免患者的不良情绪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放弃康复训练;其次要避免患者营养不良,对于能吞咽的患者,要鼓励进食,原则上应少食多餐低脂低胆固醇,不能吞咽的患者应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2.2卧床康复护理此阶段由于患者不能离床活动。对此,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是肢体的被动运动以及肢体活动摆放。①肢体摆放:在患者的肩下垫软枕,掌心向上的外展外旋位。从而维持患侧肢体功能位;软枕垫在骶髂关节处时,要求脚尖要垂直并保持向上呈内收内旋状态,以免造成患者足下垂。②肢体被动运动:为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和避免肌肉萎缩,应对患肢进行按摩。③吞咽功能的训练:1次/d按摩患者的咬肌和面部肌肉,可有效恢复其语言及自主饮食的功能。

2.3离床康复护理①起立坐下运动训练: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时,可每天做此项训练。患者身体保持倾斜或取坐位保持30min。②站立训练:患者由床上独自坐立,同时锻炼双下肢。如果下肢力量恢复达到要求,便可进行下地站立练习。③平衡训练:让患者独自练习站立,同时练习保持平衡。

2.4步行方面的康复护理患者平衡能力良好并可重心转移,基本步伐趋于稳定时,便可逐渐改善其步态,与此同时也要强化手部康复训练。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开展一些画画,写字等练习。

2.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选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3结果

15例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4w后效果比较,见表1。

4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发生36h进行早期溶栓治疗以及康复训练,一方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护理时重点要做好患者认知能力的康复,重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在早期康复治疗中,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的锻炼恢复方案,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强度由小变大,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进行锻炼,切勿造成患者过度疲劳或锻炼中运动过猛而造成骨折、骨移位的发生。在早期康复锻炼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肌力改善、自我感觉及临床反应状态,据患者临床状况及时调整早期康复锻炼计划。

本文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3,6,12(6):682-684.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减重步行训练针刺疗法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aDL水平

Reductionwalktrainingunionacupuncturetreatmenttreatment60examplebrainstemdeadpatientsrecoverycurativeeffectobservation

ZhangZhaoxiaChenFuqiangwangXiaohanetal.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body―weightsupportedtreadmilltraining(BwStt)withacupuncturetherapy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ofcommunity.methods:116subjectswithfirstcerebralinfarctionwererandomlyassignedinto2groups:BwSttgrouporcontrolledgroup.BwSttgroupreceivedBwStt,acupunctureandBobaththerapy,controlledgrouponlyreceivedacupunctureandBobaththerapy.measurementsincludedFunctionalwalkingassessment(FaC)walkingability,Fugl-meyermotorassessment(Fma)forlowerextremitymotorfunction,aswellasBarthelindex(Bi)foractivitiesofdailyliving.measurementswererecordedbeforetreatment,andaftertreatment.Beforetreatmen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forgeneralinformation,andthebaselineofmeasurements.Result:obviousimprovementwerefoundintheindexscoreofthetwogroupsafterthetreatment(p

Keywords:Body―weightsupportedtreadmilltrainingacupuncturetherapy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ofcommunitywalkingability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28-02

脑血管病是当前发病率、致残率都比较高的常见病和危重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临床上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因继发拮抗肌协同功能障碍而导致步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步行能力往往是患者最迫切的需要,利用减重步行训练系统(body―weightsupportedtreadmilltraining,BwStt)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BwStt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经临床评定及随访后发现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间的住院脑梗死患者共计60例,均为初发,无明显心、肝、肾功能衰竭表现。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脑卒中发病时间>7d,脑水肿消退,生命体征稳定,均为单侧发病.有明显偏瘫症状,意识清晰,无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认知功能正常,在训练中均能完成指令动作,能学习并体会基本动作模式,无精神功能及前庭、小脑功能障碍,四肢、骨关节活动功能正常。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70±9.1)岁;大专以上6例,中小学20例,文盲4例;脑梗死灶体积(10.7±3.8)cm。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70±9.5)岁;大专以上3例,中小学24例,文盲3例;脑梗死灶体积(9.2±3.2)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急性期处理方法均相同,包括给予扩血管、抗凝、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患者发病7d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进行首轮康复评定后继续药物治疗,继续在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只增加针刺治疗。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包括:①定时进行变换,每2h翻身1次;②良姿位摆放,避免异常运动模式形成;③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由被动运动逐渐转变为辅助被动运动,再逐步转变为主动运动;④进行坐位Ⅲ级平衡训练,坐位到站立位转移及站立位Ⅲ级平衡训练;⑤步态训练;⑥上下楼梯训练;⑦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能力训练。治疗师每天治疗1次,每次45min;⑧结合功能性电刺激;⑨电动直立床站立训练。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头针和体针联合应用。头针以运动区为主,配以感觉区、足运感区;体针取患侧肩俞、曲池、合谷、

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平补平泻,以祛风活络、舒筋利关节为主。口眼歪斜者配以地仓、颊车、内庭、太冲、牵正、水池、四白;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得气后接上海产G6805C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2Hz,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患者除进行上述常规康复训练外,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还同时采用广州一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YK-7000a型反负重训练系统及台湾GZ8643电动跑台进行减重步行训练,起始减重量大小视患者病情而定,如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为2级时.开始训练时通过减重装置使患者承重负荷减少45%,随着其病情逐渐改善,以后则酌情使患者承重负荷减少15%直至患者完全负重[3]。通过电动装置调整步态训练台的平板运动速度,根据患者病情从0.2~0.3m/s开始,以后随患者病情改善逐渐提高平板运动速度。开始时由2位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其中一位治疗师站于患者偏瘫侧,帮助其进行下肢摆动,另一位治疗师则站于患者身后,帮助其进行髋伸展、骨盆旋转等动作,训练期间时刻保持患者躯干处于正直位;待患者步态改善、下肢力量加强后改由1位治疗师辅助其进行训练,最终使患者能在BwStt系统帮助下独立完成步行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5~30min(对于部分体质较弱、血压波动不稳的患者可采用间歇训练法,即每训练5min则休息10min,循环进行),每天1次,连续训练4周。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由同一康复小组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ambulationcategory,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4](下肢运动功能总积分为34分);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定患者aDL能力[5]。出院后随访1个月,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moS36一itemsshort―fromhealthsurvery,SF-36)评定患者生活质量[6]。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t±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FaC、Fma积分比较、Barthel只是评分(p

3讨论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且由于其病程漫长,还容易诱发各种继发性运动功能障碍[7],因此如何减轻脑梗死所致的功能障碍对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神经康复训练的积极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重建其正常步态、恢复其步行能力、改善瘫痪下肢负重、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从两组治疗4周的疗效结果分析,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明显减轻,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并且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减重步行训练对降低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至关重要,患者的训练内容不是特定的模式而是根据病情、年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甚至发病当天即可进行,特别是预防并发症的康复训练,即使病情较重的患者也应进行基本的被动活动和肢体按摩及良好肢的转换,改善因长期卧床造成的生理功能减退,为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早期康复治疗,可避免出现关节强直、肌肉挛缩和骨质疏松等,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及早恢复,提高自我生活能力。脑组织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理论基础[8],早期康复训练可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及反复强化学习等手法促使运动反应的再现。急性期或早期康复可以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并且通过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肢功能。

头针疗法刺激区的主要部位是根据大脑表面沟回在头皮上的投影而确定的。中医认为“阳主动”、“治痿独取阳明”,针刺阳明经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聚状态,对脑组织血流起到良性调节作用[9],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及神经功能修复与再生,从而减轻脑组织损害;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功能的恢复。针刺疗法使皮内的触、压、痛等感受器产生各种冲动,通过痛温觉传导通路将冲动传至脊髓、延髓、丘脑外侧核,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后由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的运动传导通路传出,支配相应的骨骼肌,使患者弛缓期的肌肉不至于萎缩,痉挛期的肌肉抑制而放松。同时电针还具有一定生物反馈作用和心理安慰和暗示,如使软瘫的肌肉产生振动、收缩、增强患者信心[10]。

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时,康复医师每天需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运动、重心转移训练等,即使指导患者利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或平行杠等分担下肢负重进行步行练习,也不能很好地矫正患者步态,并且还会因增加患者上肢负荷而导致其步行姿态异常。BwStt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康复治疗新技术,该系统利用特殊的悬吊装置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体重对其下肢的负荷,并配合电动跑步机带动患者下肢进行重复而有节律的步行练习,使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能早期进行步行训练;同时该训练系统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环境,患者能在无他人保护的情况下自行练习,增强其治疗信心,也减轻了康复医师的工作强度。在进行BwStt训练时,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调整其步态的3个基本成分(即承重、步幅和平衡),纠正患者步行运动中的错误,恢复步行运动时足、踝、膝、髋、躯干的肌肉及神经的协同运动。BwStt系统为患者提供的是一种动态的、有特定任务的训练,电动跑台是一种强制使用性设备,能刺激患者产生重复而有节律的步幅。偏瘫肢体功能训练是运动再学习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强化。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通过特定任务训练,可使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有能力较好地完成运动再学习过程,促使其行为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在进行BwStt训练过程中,可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以负重、迈步及平衡三要素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的步行训练,以期获得步行功能的最大恢复,而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对其aDL改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而言,临床康复治疗在积极恢复其损伤神经功能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患者的aDL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更有利于患者健康状态和自理能力的提高。BwStt训练不仅能显著促进患者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而且对症状较重及老年患者步行功能恢复亦有重要作用[11-13]。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早采用BwStt系统对其进行步行功能训练,以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

[2]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272-274

[3]沈怡,潘翠环,刘军,等.减重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87―390

[4]缪鸿石。卓大宏,南登岜,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0-61

[5]南登岜,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

[6]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9-53

[7]周宁,陆敏.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744

[8]FriedmanpJ.Gaitreeoveryafterhemiplegicstroke.intDisabilStud,1991,12:119―122

[9]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61

[10]张鹰,吴祥林,秦晓江,等.以现代康复理念探讨传统针刺治疗脑卒中.中国康复.2004,19:371-3721

[11]HesseS,wernerC,Bardelebena,etal.Bodyweight-supporttreadmilltrainingafterstroke.CurratherosclerRep,2001,3:287-294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5

中国分类号:R493.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心理康复护理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分期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卧床期(1~3天)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坐位期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离床期(5~15天)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步行期(8~21天)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恢复期(18~45天)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7~79

[14]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脑梗塞整体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支配运动、感觉以及其他功能的部分大脑细胞损害,导致相应肢体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出现障碍[1]。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精神症状;口腔感染、摄食、吞咽障碍、尿失禁、褥疮等则是其常见的并发症[2]。为此,做好脑梗塞患者的整体护理,对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信心,提高其生命质量,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50例脑梗塞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

本组脑梗塞患者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龄46~83岁;一侧肢体瘫110例,失语30例,吞咽困难22例,偏瘫伴失语20例,昏迷5例,尿失禁12例,抑郁状态20例,对其进行整体护理,效果满意。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大多思维紊乱、惰性强,不爱活动,自暴自弃。要耐心开导患者,激发其利导思维,与患者家属共同制订护理措施,要求家属体贴、关心患者,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只有坚持不懈地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早日康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2.2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康复训练应早期进行,越早越好。所谓早期是指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即配合系统康复训练,一般是脑梗死后3~5天。肢体功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运动疗法。它根据患者的病程不同时期进行。急性期协助患者翻身,每2h1次,以侧卧位,尤以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为主。关节活动包括被动运动、卧-坐转换及坐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训练。

2.3语言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亦越早越好。方法为: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及其他肌肉协调运动。口语训练;反复听力训练;强化读写训练。

2.4吞咽困难的护理吞咽困难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易产生误吸,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使患者死亡。通过鼻饲,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保证患者能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时口腔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可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转贴于

2.5尿失禁的护理针对患者尿失禁的情况,采取膀胱容量训练和排尿训练,当膀胱容量及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后,拔除尿管。

2.6饮食与肠道护理脑梗塞患者的饮食,应为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食物以易消化类为主,少食多餐,饮食中应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粗纤维。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冲服蜂蜜,2~3次/天,滑润肠道,疏通大便。忌食辣椒、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严禁吸烟。

2.7褥疮的护理(1)躺气垫床,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2)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3)解除外来压迫;(4)骶部褥疮应右侧卧与左侧卧交替进行。俯卧是一种理想体位,但要防止足趾、膝部、骨棘及会阴生殖器受压。

3结果

150例脑梗塞患者经整体护理后,使患者首先渡过心理不应期,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接受康复治疗,疗效好,降低了并发症。除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死亡外,其余的治疗顺利。整体护理缩短了康复疗程,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提高了生存质量。

4体会

脑梗塞因其症状的严重性、特殊性、康复的长期性以及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中老年),决定了产生心理障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合理饮食等详细周密的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4-5]。它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提高护士素质和加强疗效的好方法。从以上护理措施看,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抑制异常低位中枢的运动,使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侧的功能。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等整体护理的应理障碍,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莉,郭玖,孙铁民.谈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整体护理.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04.

[2]沈志梅,凌桂萍.脑梗塞病人的整体护理.全科医生,1999,8(3):157.

[3]朱彩英,戴果福.脑梗塞的诊治及护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2):154-15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恢复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77-01

脑梗塞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被堵塞引发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上常见的此类病型有脑血栓、脑栓塞等。脑梗塞在临床上致残率相当高,只有大约10%左右的患者能够恢复功能正常,大约有一半的患者都会有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1],使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活动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让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预后得到有效改善,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让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2]。本文就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发现,在脑梗塞患者恢复期应用康复护理,临床护理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减少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程度,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脑梗塞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5岁;在100例患者中,有55例为左侧瘫痪,45例为右侧瘫痪;12例肌力为0级,35例为Ⅰ级,20例为Ⅱ级,Ⅲ级为23例,Ⅳ级为10例。所有患者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诊断,经mRi或者Ct检查确诊。100例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48小时之内,诊断排除了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病史以及其他脑血管病和精神意识障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肌力分级以及瘫痪位置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为:

1.2.1心理护理由于脑梗塞而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使得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消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让消极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把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为患者解释清楚,并耐心细致的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训练,科学合理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改善,促进疾病的恢复。

1.2.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要指导患者多用维生素含量高、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还要告知患者必须戒烟戒酒。

1.2.3皮肤护理由于脑梗塞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非常容易出现褥疮,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整理床铺,保持床铺柔软舒适。同时还要给患者进行局部按摩,翻身,变换等,预防皮肤受损。

1.2.4肢体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要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天为患者患肢的软组织进行按摩,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要指导其进行患侧肢体被动运动,如肢体各关节的伸屈、内外旋等,逐渐训练其坐起,训练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不能使患者过度疲劳。在患者患肢的肌力逐渐恢复后,开始指导其进行自主运动训练,如手指伸屈、洗漱、握笔、写字、简单的更衣以及扶床站、坐、走等运动;当患者的肌力达到步行标准或站立训练较好时,护理人员就可协助指导其开始进行步行训练。

1.3疗效判定显效:患者肌力增加3级及以上;有效:患者肌力增加2级;无效:患者肌力增加1级或无增加。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经过三个月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有效率80%;对照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18例,有效率64%。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塞具有突发性、病程长、恢复慢、容易复发等特点,在临床上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非常高。据有关研究指出,早期脑梗塞患者有较高康复的可能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3],让患者在心理、生理以及各方面功能的恢复能够获得很大程度的帮助。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脑梗塞患者恢复期应用康复护理,临床护理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减少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程度,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艳玲.脑梗塞病人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7,27(5):70.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0-01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低,致残率高,如何减轻其所致的残疾程度,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神经康复功能锻炼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从何时开始康复训练,专家观点一致认为早期训练好,现将我院近3年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5-76岁,平均年龄为60.5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确诊。其中,12例为重度损伤,64例为中度损伤,24例为轻度损伤,将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六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接受的支持治疗有降压、脱水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对伴有感染、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则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

1.2.2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语言训练、康复训练、认知功能等。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从局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开始,当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适当的恢复以后,逐渐训练患者下床,自己饮食、换衣、移动物品等。

1.2.3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按全面康复训练。①第1-3天,肢体训练,床上活动四肢,伸手屈时,用手反复做洗脸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及髋关节,先被动后主动练习。语言训练,用小毛刷刷面部,冰块刺激面部,嚼口香糖练习。语言配合练习,听音乐。②第4-7天。肢体训练,练习起坐,开始由护理人员扶着进行,以后让患者扶着床栏或独立起坐。语言训练说数字练习:①、②、③…等反复进行。语言配合训练,将日常用语、语组、句子录入录音带,让患者反复听,跟着读。③第8-10天,患者能独立坐稳之后,练习投掷沙包,球等上肢训练。语言训练,给患者示范唇舌动作,发音口形,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练习。语言配合练习同前。④第11-14天,肢体训练站立和步行,开始由2人扶着站立,站稳后,鼓励迈步,利用护栏,墙壁,扶手等辅助设备,语言训练,教给短语、词如:吃饭、回家等。语言配合训练同前。⑤第15-18天肢体训练,用拐杖等协助走路。语言练习,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讲后半句。⑥第19-30天,肢体训练,进行生活锻炼,主要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自行进食及大小便等。语言训练,练习简单的看图说话。以上阶段因每例患者病情不同,在时间、内容上根据患者症状及恢复情况调整。

1.3评估方法分别于训练开始第10、20、30天,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采用fuglm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和日常生活护理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法)评价。

1.4统计学六法采用七检验。

2结果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因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辛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患者死亡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因此,aDL是否提高是衡量康复治疗疗较时最直接指标。本研究显示,干预前、干预后第10天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干预后第20、30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运动功能由于受到损伤原因,部位及范围等限制,其恢复缓慢,需要一定时间,但全面,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时非常必要的。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性性意义(p0.05),我们利用患者健肢功能及患者肢残有功能,对患者肢体及语言进行反复训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干预后第10、20、3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说明全面、有计划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在开展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体会到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其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从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本组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后,最大限度改善了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残程度,提高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后遗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而脑血管病中又以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近年来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主要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循环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达到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供血,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所致[1],是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中笔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42例急性新发脑梗死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40~50岁18例,50~75岁24例;语言障碍者10例,肢体功能障碍者38例。所有病例均符和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全部经头颅Ct和mRi确诊。

1.2护理方法入选的42例急性新发脑梗死患者均先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就进行全面的康复护理,如心理干预、针灸、理疗、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肢体瘫痪或不能讲话。恢复时间较长,见效较慢,并且常会留有后遗症,加之长期的康复治疗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影响,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因此,要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耐心解释不能说话和肢体功能障碍的原因,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另外,笔者还每周2次以工休座谈会的方式让恢复好的患者谈成功的经验并组织部分娱乐活动,给患者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1.2.2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进食。患者卧位要舒适,向患者和家属讲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关节和骨隆突处,每天温水擦拭1~2次,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洗,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1.2.3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要防止坠床、跌倒。走廊、厕所要加扶手,地面要干燥、防湿、防滑、去门槛、穿防滑鞋,衣服要宽松,以棉质为主。肢体功能障碍者要避免打开水或倒热水,以防烫伤。行走不稳时要有人陪护。

1.2.4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开始功能训练。本院采用综合康复法:针灸、理疗、肢体训练同时进行。针灸采用醒脑开窍法,通过刺激穴位来协助患者肢体康复。床上训练:Bobath握手:教会患者如何放松上肢和肩胛的痉挛;桥式运动:(选择性的伸髋)训练患肢负重,为患者行走做准备;关节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僵硬和挛缩畸形。起坐训练:为患者从床上坐起做准备。上肢训练以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下肢训练以改善步态为主,指导患者从站立开始,如站起立床、靠墙站,肢体能站立时再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矫正走路姿态,再加上上肢和手部功能训练等。使患者大胆地尝试成功后的快乐,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言语训练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从训练张口唇音,如a、o、e,唇齿音:b、p、m,到反复发单音节pa、da、ka,复诵简单的词语和短句,如早-早上-早上好、吃-吃饭、我要上厕所等。复诵训练每天3~5遍;命名训练以说出常用物品的名称和家人的姓名。总之,语言训练切忌复杂化,多样化,让患者能体会到成功的自信,循序渐进地坚持训练。

2结果

治疗前:肌力0~1级10例,治疗后:恢复至2级2例,3级3例,4级5例;治疗前:1~3级20例,治疗后:恢复至3级5例,4级13例,5级2例;治疗前:4级8例,治疗后:恢复至4级2例,5级6例。走路姿势均正确。治疗前:不会说话10例,治疗后:能说单词、词语4例,能说短句6例。治疗前:能说单词、短句5例,治疗后:能说长句3例。但说话和走路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脑血管病知识逐渐了解,脑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逐年下降。根据orem的自理理论原则[3],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这对脑梗死患者尤为适用。将orem自理理论引入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是康复观念的最大转变,可帮助患者主动参与训练满足自理需求,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理论认为发病后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4]。本项调查表明,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2.

[2]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姜冬久,任小红,李乐之,等.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06-307.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篇10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泰州225500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peS)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eS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塞;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0(b)-0040-02

[作者简介]翟慧琴(1976-),女,江苏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急性期患者发生率为80%,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因此,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应注重偏瘫肢体康复训练,降低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为了探讨功能性电刺激(peS)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的疗效,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对脑梗塞患者进行peS治疗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梗赛患者60例;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2];均确诊为脑梗塞,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合并症。排除脑出血、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肿瘤、对电流不能耐受者,局部金属异物、精神疾病等。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8~85岁,平均67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63~84岁,平均72.5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9例;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及肢体瘫痪程度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做好心里护理病人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康复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脑梗塞病人的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并且据文献[3]报道早期康复技术实施越早,功能恢复越好。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经康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的病友,消除病人因病致残悲观恐惧心里,使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1.2.2对照组遵医嘱予疏通循环、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不再进展的基础上,在康复师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进行康复训练。良肢位的摆放;采用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为主,包括:患肢各关节被动活动、床上体位处理翻生及移动,卧-坐-立位平衡及步态训练等,上肢伸展、屈曲和手的基本训练,下肢伸髋屈膝、踝关节背伸训练等。1次/d,时间45min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练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peS治疗,使用北京金豪公司制造的J48a透热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前先评估仪器性能良好,移至患者床旁,接通电源打开总开关,选用中频电脑治疗仪内存的5号(偏瘫)处方,在偏瘫肢体侧,选择性地刺激患侧上、下肢肌肉;4组通道同时刺激,电极6cm×9cm,为避免交叉感染,电极胶片专人专用。两组通道电极分别贴在冈上肌、三角肌、上臂伸肘肌群和前臂伸腕肌群,两组通道电极分别贴在臀大肌、股内侧肌群、股二头肌及胫前肌[4]。中频频率5KHZ,低频频率1/6~120Hz,调制波形指数波、正弦波。刺激强度为患者耐受为宜,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

1.3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患肢运动功能和aDL评分。肢体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Fm)评分法[5]进行肢体功能评价内容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部分,上肢10大项内容,满分66分,下肢7大项内容,满分34分,总100分;aDL评价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Bi)[6]: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如厕、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步行和上下楼梯10个项目,分值越高功能越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评分比较,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和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功能性电刺激综合治疗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训练前后Fm评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左脑梗塞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中,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电刺激治疗能显著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Vanpeppen[7]等对123篇随机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和28篇临床对照研究的英文文献经作了系统回顾,经meta分析得出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梗塞患者下肢一定功能;

FeS是一种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的方法,该组病例表明,peS法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在短时间内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研究表明,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降低致残率[8]peS用于功能障碍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丧失的功能,并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并直接刺激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体表或与之相对应的周围神经,通过刺激突触前膜对肌梭反射的抑制作用,达到提高患侧肌力,增加被动活动范围和诱发主动活动的目的[9]。因此,peS疗法配合早期康复训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疗效比单一的常规康复训练明显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游国清,廖琳,梁慧英,等.功能性电刺激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7.

[2]李西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6):489-490.

[3]张丽红,刘静.HY-D03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9):91-92.

[4]石翠霞,谢瑞娟,杨艳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3):30-33

[5]叶迈藴,郭君怡,朱燕,等.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6):554-555.

[6]罗予,卞荣,孟定怀,等.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康复,2012,27(6):414-416.

[7]VanpeppenRp,KwakkelG,wood-DauphineeS,etal.theimpactofphysicaltherapyonfunctionaloutcomesafterstroke:what’stheevidence[J].ClinRehabil,2004,18:833-862.

[8]陈丹凤,燕铁斌,黎冠东,等.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4):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