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意班级文化建设十篇创意班级文化建设十篇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20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基本原则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2

步入学校的第一课

公民意识应该包括: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道德意识及创造意识,这些意识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些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的基层组织单位――班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班级文化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创设班级文化就是一种公民文化,这对于刚刚步入学校第一步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开展公民教育关键在于学校,学校的关键在于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班主任的关键在于思想观念。

班级文化与民主意识的培养,创设民主化的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良好环境,主要取决于作为班级文化的倡导者、创设者和创意者――班主任。班级文化应该创设一种民主的机制和民主的规则,班级里的一切事情都用民主的方式方法来运作、来进行,通过民主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遇到问题发动学生进行思维碰撞,通过集体的智慧、集体的思维,克服教师的独断专行、一言堂,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广开言路,发表言论、发表议论,然后集体讨论形成最终决策,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到民主的快乐和自由。

班级文化与责任意识的培养,创设责任化的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创设民主化的班级文化过程中要把班级工作的每一项责任都落实到学生的肩上,让每个学生肩负起班级工作的职责,通过肩负职责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的最好方法和渠道。可以通过每个学生做一天班长、做一天班主任、做一天校长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肩负重任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承担各种社会生活责任,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区义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班级文化与平等意识的培养

创设平等化的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的重要土壤,经过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平等意识在学生的心灵已经深深扎根,但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还是甚嚣尘上,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但是依然逃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和误区。应试教育就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的智商,忽视学生的情商和德商。实际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多姿多彩、生龙活虎的,而学校使用智商这个一元化的评价对学生就是一个最大的不公平。美国教育专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依据。为此,班级文化要想创造平等的机制,就必须多元化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赏识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快乐。让每个学生都幸福,让每个学生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创设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都享有充分的民力。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都有发言权,都有表决权,都有知情权,都有参与权,都有竞争权。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权利意识,在班级文化的实施过程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注意充分保证学生的这些权利的拥有和行使。对于班集体的重要事件的处理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和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让全体学生对班集体的重要决策有广泛的发言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权利意识的培养只有通过充分的拥有权利来培养,没有权利的班级文化是培养不出来学生的权利意识的。

班级文化与竞争意识的培养

创设班级文化的竞争环境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重要渠道。当前,学校面临知识经济多元化时代,积极主动和自觉自主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端正学生的竞争行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搭建开展,公平竞争、积极竞争、公开竞争、合理竞争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竞争的环境当中,让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上开展公平的、公正的竞争。同时通过竞争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失败意识,教育学生在竞争中有成功就有失败。面对成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面对失败不要垂头丧气而要查找失败的原因,有利于在下一次的竞争中避免重蹈覆辙。

创设班级文化的开放环境,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面临着一个开放的网络世界,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面临着一个多媒体的传播时代,学生接触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的思想观念非常开放,如果学校不能创设一个开放的班级环境,还是按照传统的观念来塑造当代的中小学生的人格和心灵,那么教育就会开历史的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在班级文化的创设上应该培养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又有本土化行动,培养学生即懂得中国的文化又懂得世界各国的文化。

为做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网络

一、网络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对班级环境、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制度,班级文化活动的综合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体现出班级主体自我管理的新诉求和新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网民占据6.18亿总数的10.8%,这标志着网络在大学本科生中的高度普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相比2012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社交网站用户使用率下降,但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

随着时间更迭,高校扩招,90后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自我性和矛盾性的特征,个性强而班级归属感弱。他们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反应了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新趋势。90后用户的操作习惯,就是打开电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是通过手机联入互联网,浏览微博或个人空间,这是当下大学生所处的网络大环境。

新媒体(newmedia)概念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1967年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广反应了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随着上网条件更加便利,技术手段更加成熟,手机终端的推广,上网成本更加低廉,催生出高校90后群体为主体的网络小环境。

各大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信息平台,如网络迎新、虚拟校园等。北京大学于2010年推出的“北大英雄”游戏光盘,帮助新生适应未来校园生活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也推出虚拟校园;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也开展了网络迎新活动,又依托微信公共服务推出“微信请假”系统,迎合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需求。

张伯阳在《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中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方法,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并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发起的一项社会实践为例分析,总结文科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化要求下的诉求。

二、网络平台下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项目概述

自2012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尝试。通过在成熟的web平台中开通班级公共空间,建设班级网站,激发文科大学生创意创新、交流创作的能力。这一方案融合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着重考虑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高效率的团队,培育创新性、自主性的文化活动管理模式。以专业学术交流为例,2012-2013年间共有10人次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班级读书交流会14场,这是互相激励、比学赶超的效果;网络化班级建设实践减轻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动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二)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的困难。一是网站管理倦怠期长,资源整合不及时。二是管理模式缺乏监督。三是个人兴趣方向发生转移,时间分配有冲突。学生精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够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进行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松散状态表明班级建设网络平台只能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班级网站是班集体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弥补了现实中高校硬件资源紧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长、高校教师压力过大等缺憾,以强化中文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网站激发了班级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在能动性,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转型的新途径。

受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文科班级,想要培育班级精神,孕育班级文化,不但要强化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要增强文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为例,通过规划网站建设方案,逐步训练中文专业素质,练好中文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视野,这是班级文化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素质的部分。

1.服务为主,节约快速。班级服务依托成熟建站平台,减少技术难题。目前成熟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博客、播客、QQ空间,利用好建站之星、微信服务账号,搭建web平台,开发app、安卓系统应用、信息群发系统等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推送的时间,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区域资源,按照活动类别划分,缩短线上距离,服务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

2.重视专业培养,着眼终身发展。中文学生以纸笔走天下,这对专业技能提出高要求。复旦大学首推创意写作的本硕课程,旨在培养作家和创作型文艺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同样,网络平台的板块设计应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实际,鼓励学生创作,按照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与教学考核相挂钩,提高学生作品的积极性。在该班级的实践项目中,划分原创、评论、论文交流等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提供本科生创作、交流的网络平台,在本专业内部集合、碰撞、交流,对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强化创作因素有积极作用。

3.班级事务透明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自尊心强,规则意识浓厚。线下管理班级事务多是有班级负责人牵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完成奖助学贷等重要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互通消息,立足班级管理要求,在网络平台中班级管理信息,有助建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文化。

4.三方联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网络平台化的班级建设,方便受众添加班级同学为关注对象,对学生个人的培育培养工作发挥监督作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结合院校开展的迎新活动、心理教育活动,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设立生活板块,展示学生个人才艺,发泄生活、学习压力,一方面方便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动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诉求,方便观察大学生信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班级同学提供表达意见,使得观点、意见相似的同学聚合到一起,摆脱心理孤独感。班级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达到了家长、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心理预期。

5.自发自觉,产生辐射作用。班级的网络化建设是对班级文化的窗口展示,优秀的班级文化会发挥辐射作用,在同年级、同类别的班集体中中发挥示范作用。学生自觉地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班级形象,结合宿舍文化、文体活动、学风建设,纳集活动素材,挂贴到网站上,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渐丰富可感。利用语音、视频、影片展播等的方式,倡导中文学生体会生活,创作创新。开展同题创作的互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主题地组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文艺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交流,有深度地挖掘多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

三、多重有益的发展方向

班级文化表达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也是聚合的群体的价值观念。推广班级文化的网络化建设,有着多重意义。

首先,它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益处。不仅使班班级小单元符合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提供师生、同学对话的平台,定向强化中文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教师、辅导员对网站信息监管下,及早发现问题,解除隐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诉求,能够利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对内凝聚班级力量,对外展示班级魅力,增强班级的吸引力。

最后,从创意支撑向创业支持过渡,形成联接班级体的长期纽带,在中文应用快速发展的当下,有着商业价值和教育、借鉴意义。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以网络化建设的方式推进班级管理,借助平台优势,便利学生,便利管理,使班级在网络环境中互动交流,凝聚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有利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班级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文科生而言,是一个个体唤醒另一个个体,一个班级吸引另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高校,创新,班集体

 

伴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肩负着家庭的期望,更承载着建设国家、服务民族的历史使命,因此,无论是于教育自身发展而言,还是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言,高校的教育与管理都必然的成为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重要命题。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是高校学生的基层单位,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探索一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创新型班集体构建方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高校班集体建设力求创新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推进、多种信息通讯方式的不断填充,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教育的教育对象在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因而,高校在校大学生们思想观念上的不断变化,必然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校中的班集体的管理模式要不断适应变化,不断开拓创新。

2、教育体制的不断变化

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一次又一次面向高校教育而进行的改革实施,使得后勤社会化、学分制、选课制等一系列新兴体制不断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高校的学习氛围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些变革使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工作形势,导致班集体建设更加困难,新型的创新式班级管理模式有待出台。

3、社会需求导致的教育影响的变化

随着社会就业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因此,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在面对当下社会需求变化而实施的在教育影响方面的必要调整举措。针对调整的一系列举措,高校的班集体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必然地承担起应变与创新的使命。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内容及实质

面对多元化的高校班集体建设方法,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创新既是诸法之综合,同时又是一种在原有各种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变化而进行的创新式的建设理念。针对班集体建设中的诸多现象,应从“管理模式”和“班风建设”两方面进行改革。依托高校学生工作和高校行政班级管理,对班级管理模式和班风建设及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型实践。

三、高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迎合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应是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有所成;把学生当朋友看待。,班集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2、关注学生需要,进行和谐的师生情感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班集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这五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班级管理中学生精神待遇的高低及其满意度,因此,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有助于班级建设的亲情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良好效果,也更有助于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是创新型班级建设的基础。

3、以制度建设为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班集体。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教育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

4、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此,在实行创新型班级建设模式中,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漫溢亲情、温馨荡漾的人性空间,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所谓“自主”是指个体通过意识与能力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自身与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主体状态。自主管理是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是达到自我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班集体。

创新型班级建设模式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善于把握时机,以人为本,各施其能,各尽其材,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班级要实现自主管理,主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具有三元意识,掌握自主管理的思维要素。

5、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辅导员老师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辅导员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采取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班集体。

6、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力的。,班集体。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是班级建设创新的重要的手段。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一是可以通过班歌、班徽、班级生日等形式强化班集体概念,形成班级的主流精神导向,使学生认同班级,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二是对班干部职责进行合理配置,可以推选同学担任班级相关负责人、带头人,负责班级聚会、同学生日、节日团聚、探望生病同学、帮助困难学生等集体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三是创造条件形成班级“宽容和接纳”的氛围。班级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有文化,在班级亲情化管理中,要尊重不同的学生文化。四是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建立班级博客、QQ群等加强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构筑班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五是采取班干部换届、述职及考评活动,使每名同学都有当选班干部的可能,明白班级的荣辱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更自觉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来。

7、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自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能在学校范围内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创新型班级管理正是结合了师范院校的学科特色,学生在创新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将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好,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日常的班级管理以及班级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相结合,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实践和锻炼,同时也是对自身职业技能以及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面对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培养当代青年,面向民族未来的朝阳产业,高校管理模式、高校班级建设的创新已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责任,一项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

[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报,2006(4)

[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5]探索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7]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8]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4.

[9]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邓杰&张洁&高娜.人本、文化、亲情──论亲情化模式与当前高校班级管理[D]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5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物质行为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班集体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是支撑班集体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和道德规范。班集体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为班级的例会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班级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到班级成员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班级物质文化体现为:班级教室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班级演讲比赛、创业竞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人性化的警示语、内涵丰富的宣传栏;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刊班报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它们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是班级成员自我的个人才能和创造力的反映,应当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创业氛围、竞赛氛围。班集体行为文化体现为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竞赛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养成和呈现。班级成员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反映。

班集体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特征分析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具有约束规范性、主体性、生成性、引导和激励性等特征。

1为束规范性。班级文化是大多数班级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同反映,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价班级成员自己及他人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2.主体性。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指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者。既包括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又包括由班级成员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主体位置。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主体”,都有利于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3.生成性。高校班级文化是动态生成的。班级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会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则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容易生成弘扬奥运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文化。外部环境是特色班级文化生成的驱动力。

4引导和激励。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激励班级成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班级成员争做勤奋好学、创新创业、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典范。

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保障机制。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缔造积极的特色班级文化,培育健康的班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按照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机,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四、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及构建措施

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级带来良好声誉,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宣传效果。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创建优良班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融洽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1)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值日班长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使更多的班级成员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也使学生干部有了更大的锻炼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自已班级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2)搭建各种素质拓展的平台。通过举办英语学习讨论会、四六级复习互帮互督、班级社会实践团队、班级演讲竞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有效搭建班级成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形成班级物质行为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奋斗口号。

(4)展现班级优势,营造氛围,激励引导。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文化,能逐步改善班风、学风、考风和教风,加强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让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在无形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催人奋进的激励力量。

2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措施

(1)抓内涵,创特色,确立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班级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要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形成班级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如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创建“行走的新闻”特色班级文化。每年暑假,新闻专业的学生分赴宁波市村庄和社区,进行新闻调研写作活动,创建深人社会、了解民情的班级文化。

(2)增强班级成员班级归属感,建立值日班长和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值el班长制,就是按学号人人轮流当班长,每天由值日班长写班级日记。完成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就是由班委干部采取自愿报名形式,通过竞选产生,班长、班委每学期更换一次,不能连任。此外,要形成班级例会制度。每月认真组织两次班级常规例会,每次例会一个相应的主题,让班级例会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也是师生员工成长的家园,要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共同自主参与到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来。

(3)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制定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学期结束时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促良为主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4)建特色班级物质行为文化,创班级温馨家园。例如学院的求是实验文科班、求是实验理科班对班级墙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班级获得的荣誉、学生作品,创办班报班刊,组建班级新闻中心,明确班级工作宣传队伍和班报班刊的撰写人员职责,形成了团结进步、求是进取的班级氛围。

(5)扎实推进班风建设。要切实推进学风建设,将优良学风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道确立为班级工作三大目标之一。我学院从2006—2007学年起推出了“优良学风班”和“优良学风创建班”的建设与评比活动。活动分为宣传发动、检查落实、评比审核、总结表彰等四个阶段。越来越多的班集体参与创建优良学风班的活动,从而使得全院的学风状况得以逐步改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得以逐步形成。

(6)以专业社团和专业学科竞赛建设为载体,构建学生专业学习的平台。鼓励以班级所在专业为依托,创建专业社团,定期开展专业学术活动。以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为引导,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创建学术氛围浓厚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新论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高校班级文化.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6

【关键字】文化建设民族团结模拟机制心理健康激励评估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陆,向西直通中亚地区,是我国的西部边陲要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要地。新疆肩负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边防建设、维护祖国统一与稳定的重要历史使命。新疆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民族团结、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新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领头军,大学生是稳疆兴疆的生力军,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班级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单位,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新疆高校班级独具的民族特色,语言,宗教,风俗等多元文化交融交汇,让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富有挑战。建设优秀班级文化是维护校园安定团结的基础,开展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可不断提升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

(二)研究现状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狭义文化学说。他认为文化包括道德、知识、艺术、法律、信仰、习俗,及人们作为社会人具备的一切行为习惯构成的体系。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592-1670)年,提出班级授课制。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在著作《班级生活》中(1968年)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1995年至今是我国校园文化形成时期。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提出了班级文化,对班级文化内容组成,分别从环境、规范、价值观三方面做了论述。国内学者研究的内容也逐渐深入,比如研究社团建设、党员文化建设,班级宿舍文化建设等。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深入学习学者们的相关理论研究,针对某些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以新疆几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调查,进行整理、分析。

二、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内涵

(一)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基本概念

文化一词在《周易大全》贲卦的卦辞里这样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161种不同文化定义进行总结整理。我国学者对文化领域做过一些研究,蔡元培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情况;梁启超认为文化的范围很广泛,甚至包括交通、住宅、农事等;社会学家司马云杰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形态结构体系。

校园文化包括校内的一切生态环境,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源;它是一种校园风气、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精神面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氛围、是一种综合校风校纪的体现。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机体的细胞和神经末梢,也是校园文化活力动力的来源。

高校班级文化主要是指构成班级的成员通过共同实践形成的有一定特色的价值观、班风学风、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能通过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活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呈现出来。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软实力,是一个班级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新疆高等院校“民汉双轨制”,民汉合宿等,决定了新疆高校班级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是宗教、多语言文化、多种风俗、多种意识形态汇集并不断体验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文化。

(二)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核心及主要内容

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内在的式样就是核心精神,外在的式样是这个群体依托核心精神在一定时期,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精神文化是班级的核心品牌,是班级进步的精神动力。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共同体概念,加强道德素质建设。其次建设好班风学风,打造拼搏向上的学习氛围,严明的组织纪律,为塑造人格,培养习惯提供保障,提升班级综合学习能力。其三,健全班级制度,从班级制度的制定到执行、监督,要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大学生思想行为应该自觉自律遵守制度规范,行为必须靠制度来制约和指导。其四,提升班级专业文化氛围,加强专业化学习及实习实践。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对社会的认知,了解职业需求,专业课程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三)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目标是人们根据想要获得的结果给自己设定的预期。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养成优秀班风学风,健全的制度,严明纪律,健康和谐的氛围,培育优秀的学生,最终打造优秀班集体。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精细化管理,建立目标档案,通过目标管理不断进步。

(四)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乃至整个教育工作中贯穿始终,在它所涵盖的不同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一是引领导向功能。它可以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指出方向,通过正确的班级文化的引领,班级成员可以不断汲取力量,不断进步。其二是凝聚整合功能,是指在班级核心精神引领下,成员达成共识,并团结协作,使班级成员个人目标和班级的目标联系起来。其三是制约规范,维持秩序功能。班级文化中价值观,制约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是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四是传续功能,班级文化能从历史,民族文化中延续和继承优秀的精神品质,用来充实、发展、创新现有的文化,优秀的班级文化也会延续传播。

三、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疆高校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青年一代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承载者传播者,而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培育,是靠家庭、社会、学校、班级这些主要渠道来完成的。新疆高校在面对恐怖主义、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猖獗的活动期,应牢固树立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屏障。对大学生思想认识进行细致的疏导,强化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班级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严格把关,筑牢大学生思想认识的铜墙铁壁,大学生是利用互网最多的群体,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面对的网络环境尤其复杂。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需求。优良的班风学风,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是每个大学生所向往的。优秀班级越来越受关注,因为它有优秀的文化氛围,能培育优秀的人才。班级文化带领集体发展,也与每一名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品行,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成长成才等今后发展密切相关。高校的班集体是学生在走上社会前共同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培养能力,锻炼心智,不断成长的摇篮。各族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健康优秀的文化氛围,以满足大学生的情商、智商发展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新疆社会各项事业的推进至关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后备力量,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新倚赖的中坚力量,因此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班级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先进,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班级文化能塑造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担负着引领社会新风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肩负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历史使命。意识形态教育是我们所有工作展开的基础,当前新疆社会各项事业推进中,要求高校从校园至班级,让班级基础单位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过班级文化建设,引导正确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及行为。

四、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基本现状分析

(一)新疆高校的班级组织结构

通过调查访谈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到新疆几所高校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一名班主任或辅导员带1个班或多个班,每个班有班团干部,班干部主要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干部主要有团支书,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新疆高校班级组织结构多是班主任、辅导员一人管理,分权给班长和团支书。第一层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第二层是班长团支书,最下一层是班委成员和团支部成员。

(二)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问卷设计、研究样本。以笔者所在城市的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在校大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班会主题、班干部情况、制度是否完善、班级活动效果、感恩励志教育、民族团结、寝室文化、班级学风、组织纪律性等方面的内容。仅仅围绕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设计,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大学生对此一类问题的真实看法。

2、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关于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474份问卷。在抽样时考虑了院校、性别、专业、年级几项基本分配问题,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分两部分,共20小题。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共4题,包括学校,年级,性别,专业。第二部分是班级文化建设相关问题,共16题。

调查发现班会主题选择与时展主题相适应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太少。班级活动应从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找原因,班干部的能力需要提升。班级主题教育模式不够创新,高校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新疆高校大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班级学风不浓,班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绩和挑战并存。五、新疆高校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风学风建设乏力

班风学风是一个班级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培养锻炼形成的,是班级体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受校园文化的影响,班风学风也是校风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校大学生认为有的班级没有共同奋斗目标,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多,组织纪律松散,班风学风建设不到位。

2、班级缺乏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对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班级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将大家联系在一起。调查发现,很多新疆高校的大学生认为班级没有共同奋斗目标,没有细化目标,没有阶段性分解目标,没有引导鼓励实现目标的途径。一个班级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很难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班级活动效果不好,组织纪律性差,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性不高。大家没有的集体归属感,班级凝聚力薄弱。

3、班级制度不够健全

班级制度首先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其次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而制定。制度制定设计方面较多,比如纪律考勤方面,学习方面,班干部竞选考核,奖助学金评选、评优评先制度、激励表扬,班费管理制度、卫生责任制等。有些没有制度,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没有可以遵循的规范和指导原则,会让班级成员感觉到自由散漫,不团结。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班级制度建设也要依托网络空间,打造属于班级的网络制度化平台,将制度上网。

4、班级主题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班级主题教育过程忽视学生的特点,学生不能发挥主动性,只注重道德规范,口头教育,书面教育,不重视实践;没有关注学生的反馈,限制学生创新思维。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实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实践活动较少,多数工作停留在表面,书面,不能坚持落实。忽视感恩励志主题教育的模式创新,书面化、形式化太多,学生积极性高的实践活动少。

5、忽视宿舍文化建设

班级管理的重点就是学生宿舍,宿舍是班级的基础单位。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学生宿舍都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依然有大学生在宿舍打游戏、抽烟、喝酒、打牌、晚归等,所有这些行为都与宿舍建设和管理有关,也是忽视宿舍管理直接导致的,民汉合宿的宿舍应重点关注。忽视宿舍的文化建设将关系到一个班级乃至整个校园的文明风气。

6、班干部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班干部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班干部,学生党员是班级的骨干力量,但是很多班干部的能力平平,工作方法死板,无法做好班级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工作有时很难得到同学们的支持,班团干部存在分工不明确,不团结,协作不好,缺乏协调统筹。有些班干部身上存在不良风气,自身思想觉悟下降,缺乏自主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升。

[3]孙普兵团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1.

[4]张晓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班主任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5]洪正淳.新疆高校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4.

[6]王雅涵.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现状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5.

[7]王玮.文化交融理念下新疆高校_民汉合班_班级精神文化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6.

学术期刊:

[1]刘静,刘继杰.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5):28-29

[2]龚林泉.文化自觉: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专题版.2015,12:50-53

[3]蒋烨清.新形势下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探索[J].求知导刊.2016,(4):69-70

[4]李瑞娟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6,7(436):181-182

[5]鄢成龙,范宏民新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12(078):103-104209-210

[1]贺喜焱.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型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4:191-194

[2]曹静曹卢.试论高校班风及学风建设的载体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2):57-60

[3]赵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2016,8(3):64-67

[4]赵妮.大学生宿舍文明创建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2016,8(3):43-46

[5]刘晓宇.高校w习型学生党组织学习动力探析[J].2016,8(3):76-78

学术著作:

[1]姜微微.全球化视野中的青年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4-22.

[2]贺华章.周易大全[m].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400-401.

[3].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月.527-531,559-563.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班级文化

众所周知,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是知识管理,所以可将其思想应用于建设大学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大学而言,重点是研究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知识管理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但知识是无形的,大学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参与程度、学生社会化、个性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它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它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凝聚力文化建设

班级凝聚力指班级成员之间为实现班级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其实质是各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确实,一个优良的班集体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必将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班级凝聚力的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二、班风和学风文化建设

班风是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班风建设的一个突出中心就是要在班级里面建立学习氛围,大学阶段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将来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向社会,故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总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形成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班级管理制度文化建设

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故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级管理中竞争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应防止任何不合理因素包括辅导员的偏袒等因素的干扰。二是全员性原则,班级中学生的竞争不应只是少数拔尖“选手”的竞争,而应该是全员参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来竞争。三是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使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首先要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和纽带作用。另外,班级文化建设更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事情,要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优势,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引导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为班级争得荣誉。另一方面,对于存在孤僻内向、性格暴躁、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情况的同学,班级要给予及时的帮助、疏导、照顾,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够克服困难,防止走上极端的道路。不抛弃,不放弃,使班级每一位成员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

四、学习型班级建设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只要班级通过努力,肯定能做到的,可采取的措施有: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

五、结语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碰撞的火花。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帮助协调班级成员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更能创设一种使学生有归属感、愉快的班级人文环境。辅导员要转变理念,促使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强势群体”;科学民主管理,促使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协商者”;拓宽渠道,实现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学生超越他们已有的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于音,许勤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8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物质行为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班集体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是支撑班集体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和道德规范。班集体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为班级的例会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班级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到班级成员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班级物质文化体现为:班级教室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班级演讲比赛、创业竞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人性化的警示语、内涵丰富的宣传栏;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刊班报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它们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是班级成员自我的个人才能和创造力的反映,应当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创业氛围、竞赛氛围。班集体行为文化体现为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竞赛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养成和呈现。班级成员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反映。

班集体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特征分析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具有约束规范性、主体性、生成性、引导和激励性等特征。

1 约束规范性。班级文化是大多数班级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同反映,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价班级成员自己及他人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2 主体性。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指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者。既包括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又包括由班级成员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主置。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主体”。都有利于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3 生成性。高校班级文化是动态生成的。班级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会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则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容易生成弘扬奥运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文化。外部环境是特色班级文化生成的驱动力。

4 引导和激励性。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激励班级成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班级成员争做勤奋好学、创新创业、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典范。

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保障机制。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缔造积极的特色班级文化。培育健康的班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按照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机,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四、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及构建措施

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级带来良好声誉,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宣传效果。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创建优良班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融洽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 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1)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值日班长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使更多的班级成员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也使学生干部有了更大的锻炼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自己班级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2)搭建各种素质拓展的平台。通过举办英语学习讨论会、四六级复习互帮互督、班级社会实践团队、班级演讲竞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有效搭建班级成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形成班级物质行为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奋斗口号。

(4)展现班级优势,营造氛围,激励引导。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文化。能逐步改善班风、学风、考风和教风,加强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让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在无形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催人奋进的激励力量。

2 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措施

(1)抓内涵,创特色,确立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班级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要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形成班级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如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创建“行走的新闻”特色班级文化。每年暑假,新闻专业的学生分赴宁波市村庄和社区,进行新闻调研写作活动,创建深入社会、了解民情的班级文化。

(2)增强班级成员班级归属感,建立值日班长和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值日班长制,就是按学号人人轮流当班长,每天由值日班长写班级日记。完成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就足由班委干部采取自愿报名形式,通过竞选产生,班长、班委每学期更换一次,不能连任。此外,要形成班级例会制度。每月认真组织两次班级常规例会,每次例会一个相应的主题,让班级例会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也是师生员工成长的家园。要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共同自主参与到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来。

(3)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制定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学期结束时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员,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促良为主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4)建特色班级物质行为文化,创班级温馨家园。例如学院的求是实验文科班、求是实验理科班对班级墙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班级获得的荣誉、学生作品,创办班报班刊,组建班级新闻中心,明确班级工作寅传队伍和班报班刊的撰写人员职责,形成了团结进步、求是进取的班级氛围。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个性化;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2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而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新的教育理念。营造个性化班级文化氛围既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又能够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课程改革需要班级文化不断地更新,实行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文化。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通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来实现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的目标,并且以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1]。

一、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实行现代新型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理会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而继续施行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因此会阻碍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不仅教育作用,还具有社会作用。通过班级共同的目标、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各种教育手段来影响学生就是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而个性化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它具有制约和示范功能,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的自律,其次,它还具有凝聚和引导功能,优秀的班级文化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外,它还具有平衡和保障功能,也就是它能在各种矛盾出现时,调节矛盾,保证学生的平等性。

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民主意识,采取家长式管理。在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制度能够避免师生在开展活动中出现问题,同时其又是一种强制手段,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约束了学生的言行。但是,受古代尊师教育的影响,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使得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占据着绝对地位。教师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管理着班级,并且施行着“专制化”的制度。从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缩小了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它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来共同完成,它更是一个需要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能够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在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不平等的观念,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2]。

2.忽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班级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能够为学生今后在适应社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个性化班级建设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是影响班级文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3]。但是在进行教学或者是课外活动中,教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注重个体的发展,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没有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缺乏实际意义。班级文化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呈现,但是高中生的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学校就要求尽量地减少他们的活动,而他们能参与的活动大多都是形势要求,并非他们所愿。此外,班级在开展活动中并没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没有遵循发挥学生是主体价值的原则;第二,没有遵循发展性原则;第三,没有遵循实效性原则;第四,活动大多数都比较“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都没有丰富的色彩,以至于并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活动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更别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价值。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是需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来逐步完善的,而并不是通过某一个人的想象得来的,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总结出具体的方案措施。以下就是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向的探讨。

1.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是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基础。而要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确立一个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营造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文化。首先来说确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个班级教师需要把具体内容落实到班级当中,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调查分析,再加上与家长和学生一起沟通,来为学生量身定制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的发展计划、班级的管理制度以及班级的活动方案等。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特殊的名字,并且制定一个统一的口号,以此来加强班级的环境建设,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这种文化环境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习更加奋进。

2.创建个性化班级的育人理念。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班级的个性化发展不但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要求班主任具备正确、独特且富有艺术性的设计和班级管理能力。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班集体当中的一员,更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不能够一概而论,不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空间,要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不能抛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阻碍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不能只以自己为主体进行教学,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真正的教育空间,不能用消极的眼光去区别对待个别学生。因为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会阻碍学生向个性和特长方向的发展。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校精神,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以校训为激励目标,为自己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推行柔性的个性化班级管理。从现代教育的人本特征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改变,更多的是解放思想,不反对学生释放个性。所以,每个班级要积极营造张扬班级个性的活动空间,选择“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理念,来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让班级个性在文化上得以体现。以下是几种可以推行的个性化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小组竞赛积分法”管理,通过分组的形式选出每一组的组长,在课堂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学生们累积分数。这种管理方法让高中生们,在遵守班规班约的情况下增强了凝聚力,使自身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升华。第二种是“班级文学社团”的管理模式。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班级活动顺利地开展,同时也能通过竞争机制加强每位学生的自律性。要成立社团就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促进学生的自律性。学生在丰富了课余活动中,能感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第三种就是“领导带头”的管理模式,就是让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学科带头实行轮换制,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分数评定,最后给予奖励。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具体的细则来规范[4]。

4.实现丰富的多元个性评价。要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离不开举办班级特色活动。虽然高中生已经进入到非常时期,但是围绕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班级活动,能缓解一些高中生的压力。在班级中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渠道来组建各种文化设施,举办学习技巧交流会、读书作文比赛等等[5]。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活动的价值体现,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为了思想而进行活动。每个学生、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所以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们。并且,这把衡量的标尺是依情况而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为了选出最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班级能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非简单的概念,而个性化班级文化所呈现出的也并不是单一的特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具体而且细致的工作,它包含的内容也不是单一方面的,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根据这四方面的内容,来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实施对策是正确的。个性化班级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班级文化规范也为班级成员和任课教师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另外,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还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合乐.开放式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1):166.

[3]卢美惠.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创意班级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文化学生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学生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的主体。因此,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我试从以下几点,略谈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但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知识技能的培养,无不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特别重视班容班貌的布置。每次布置教室,除了做好教室宽敞明亮,地面整洁,空气流通,桌椅摆放整齐工作外,还能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置“共同的家园。”如:在本学期的第一次班队会上,我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为主题,让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们纷纷出谋献策,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点子。并自己选择承担班级布置工作的某一项任务。这样,学生有条不紊地忙开了。他们有的购买材料,动手制作,有的张贴悬挂等。通过同学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终于完成了“装饰工程”,把自己的“家园”布置的焕然一新。在期初学校班容评比中,我班获得了第一名。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与主人翁地位,又给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生活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班级管理机制

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班级活动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形式。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集体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良好的班级,除了靠学生自觉外,还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于是,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方面,我自己首先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处处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其次,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课堂纪律、卫生值日、佩戴等方面的具体制度,约束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另外,还从加强日常规范管理入手,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使我班的学生人人守纪律,个个讲卫生、懂礼貌,形成了良好的班集体。月月被评为校“三项竞赛”总成绩第一的班级。

三、创设各种兴趣活动,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加学生活泼、愉快的校园生活,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降低心理冲突强度,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每逢“六一节”,开展了“班级小歌手比赛”,“讲故事比赛”,“普通话比赛”,“诗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得奖,让学生们体会节日的快乐,获奖的喜悦,从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平时,经常举行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的娱乐活动,以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个性。每一学期,还在班级中开展书法、绘画及手抄报比赛与展览活动,使学生们从一张张工整的字迹及一幅幅优美的画片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期中考试后,又开展“跳绳比赛”,“拔河比赛”,“跨下传球比赛”,“广播操比赛”等,把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引导到健康愉悦的活动中来。同时,也释放了学生身心的“多余能量”,调节了紧张的心理,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克服困难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四、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在班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集体成员的和睦相处,增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乐趣,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更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其中,师生关系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平时教学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工作,为人处事;用教师生命全部的热情、才智、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去影响、鼓励和唤醒学生,使学生能够自由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坦率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对学生人生发展,精神成长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还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从而,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相互尊重、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要使班级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班主任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班级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陆玲花.建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中队文化.班主任,2004,(5).

[2]沈永铭.教会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班主任,2004,(5).

[3]占玉芳,杨勤学.班集体建设三部曲.班主任之友,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