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54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causedbyphysicalinfectiousin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a~14a,其中3a~6a8例,7a~9a9例,10a~14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护理措施[1]

3?1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关键词:精神病;口腔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R3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26-02

我院是一所以精神科为主的、兼有内外科、口腔科等的一所大专科、小综合三甲医院,口腔科作为综合门诊部的一个科室,不仅对外接诊,而且每日就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据笔者统计,自2007年~2011年,每年就诊口腔科的精神病患者有250余人,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比例对半,年龄17~68岁。在2006年以前就诊的精神病患者中,发生过患者收藏口腔科中的危险品,发生患者逃跑、跳楼等突发事件。本人在精神科病房从事护理工作十几年,2006年7月份调至口腔科从事护理工作,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科病房工作经验,到口腔科后发现许多安全隐患,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范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安全隐患分析

1.1病人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病种的人群,病人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如被害妄想、罪恶感、幻听等。患者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容易因小事出现自伤、冲动伤人、毁物行为,对其它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亦有一定的威胁性。有的病人表面看起来病情稳定,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管理,但这只是病人表现出来的一种假象,为的是取得医护人员的信任。让工作人员放松警惕趁着外出检查的机会潜逃,或者突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伤人、自伤、毁物等,况且口腔科不像病房是封闭式管理,而是开放式管理,比较不利于病人的管理。

1.2精神病患者思想顾虑的安全隐患。有的精神病患者对治疗不配合,以自我为中心,对医生持怀疑态度,自知力缺乏,对自己的症状不能完整的加以陈述,有的甚至加以隐瞒,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而延误治疗。

1.3精神病患者自身躯体方面的安全隐患。有的精神病患者年老体弱,机体功能衰退,失去自我安全防范能力,部分患者伴有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容易发生摔倒受伤。在诊疗的过程中,如根管治疗或者需行拔牙术时有一定的医疗风险。

1.4服药方面的安全隐患。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麻痹综合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病人肌张力增高,张口困难,动作迟缓,唇、舌、双手震颤,吞咽困难,流涎,躯干肢体舞蹈样动作,同时伴有焦虑情绪。在进行口腔诊疗时,需要病人张开口配合,并且时间较长,病人由于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没有办法长时间的安静配合,会容易损伤口腔粘膜及牙龈周围软组织,进行根管治疗时容易发生断针至口内或者气管等意外。

1.5工作人员方面的安全隐患。在口腔科的年轻护士并不是精神科护理专业毕业,在现有的教材中涉及精神病学的篇幅较少,在临床实习中接触精神科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对精神科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安全意识薄弱,对前来就诊的精神科患者缺乏必要的防范与护理知识。口腔科医生对精神科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微,无法识别精神病患者发生突发行为的先兆,这样对病人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薄弱点。

2安全管理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安全问题是精神科医院永恒的主题。病区申请口腔科会诊时,应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若病人有明显的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者极不安心住院,应暂缓会诊,等病情稍有好转,精神症状缓解时再由专人护送来会诊。精神病患者就诊时,病区的陪护人员应不离左右。尽量安排在安静的位置,与其他病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诊室布局合理,刀剪类、车针等危险物品妥善保管。精神病患者就诊时,需由一名口腔护士在一旁协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现有突发行为的先兆,如异常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尽量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当早期干预不能阻止患者的攻击行为时,就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处理已经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2重视人文关怀。精神病患者来就诊时,护士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病人,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其心态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宣传口腔科卫生知识,告知注意事项,耐心解释,让病人接受,配合医生治疗。对一些不能配合的患者,不能强行就诊,等病情稳定后在来就诊。

2.3诊室地面保持干燥,行动不便的病人妥善照顾。事先了解患者是否伴有何躯体疾病,必要时给予量血压、测血糖等,掌握相关的适应症,确保医疗安全。血压>180/100mmHg,血糖>8.88mmol/L应暂缓拔牙。女性患者在月经期也应暂缓拔牙以免造成出血不止和代偿性出血。尽量避免空腹进行拔牙,必要时可给予牛奶及饼干等小点心。有点病人在治疗中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厥冷无力,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晕厥表现,应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迅速放平牙椅,置病人于低位,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针刺人中,或者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2.4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稳定病人的情绪。嘱咐病人在治疗中尽量张开嘴巴,有不适时用手势表示,不能随意摇头或突然闭上嘴巴以免发生意外。护士在一旁做好四手操作,节约治疗时间,减少病人的不适。治疗时间较长时,可每隔15分钟让病人闭上嘴巴,休息片刻再继续治疗。

2.5重视岗前培训,由于我院口腔科要承担精神病患者就诊的任务,所有要组织医师和未从事过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相关精神病护理知识,特别示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多种护理技能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注意在与患者接触中掌握好尺度,与患者建立一种治疗性的合作关系,与患者相触融洽。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33-02

急诊科急救护理人员的生活紧张、无规律,长期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之下。以往,医院重视的多是怎样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忽视了职工的职业安全[1]。现在研究证明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则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损害,医护的自身安全将直接关系到院前工作的质量[2]。现将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1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疾病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护士经常面对各种开放性损伤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尚未完全确诊或处于某些传染性疾病潜伏期,且许多处置与抢救是在患者尚未明确诊断前进行的。为患者治疗或抢救时,难免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多种微生物,无疑将会增加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同时还有潜在针刺伤的危险,每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若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则有0.3%感染的危险,针刺伤可以传播20余种血源性传染病。多种呼吸道疾病患者所呼出的空气会污染诊室的环境与空气,具有极强传染性。因此,急诊科护士容易受到某些细菌与病毒的侵犯,容易感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多种疾病。

1.2化学损伤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护士是抢救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有时为争取抢救时间,来不及进行自我防护就直接接触患者。急诊科护士经常接诊农药中毒患者,反复为患者催吐、洗胃、擦浴等,挥发性农药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吸收,引起中毒,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及心慌等多种不适。处理强酸、强碱类药物中毒时常不慎被残留药物灼伤。对病区内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消毒、灭菌等用到的双氧水含氯制剂、戊二醛、福尔马林等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腐蚀作用,易引起皮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长期吸收可导致中毒。

1.3精神损害的危险因素

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病情急且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患者及家属表现急躁焦虑,对护理程序易产生认知偏差,希望医护人员先为其诊治,稍有怠慢便怨言重重,遇不冷静者谩骂甚至动手殴打护士。长期处在思想高度集中、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过度紧张的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极易患上偏头疼、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身心疾病。急诊科护士经常面临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面对生命的殒落、青壮年的离世、家破人亡的悲剧,在精神上会产生很大的刺激,这些忧伤情绪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态度,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使疲惫感明显增加,出现身体及精神上的种种不适。

1.4物理性因素

1.4.1锐器伤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时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会接触到多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护,即使皮肤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甚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4.2电离辐射急诊护士经常护送急重病人做Ct、X线摄片等检查,许多急诊病人烦躁或意识不清,送检护士需床旁监护病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线等辐射。

1.5化学因素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需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护士经常使用消毒剂,皮肤黏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2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对急诊科护士普及职业安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可举办多种职业安全学习班,结合事例进行教育,增加风险与自我保护的意识,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提高警惕,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同时医院应制定相应的防护制度、监督报告等,并通过行政手段保证措施的实施[3]。

2.2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病人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

2.2.1洗手。医护人员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病人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而洗手是防止感染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急诊护士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取用无菌物品前后及接触污染物品后均应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

2.2.2锐器伤的防范.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相关的处理。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给予随访和咨询,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3护士应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尤其对情绪激动的家属注意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激化矛盾,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医院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急诊室应有保卫人员值班,以防暴力事件的发生。创造良好的行医与就医环境。

2.4医院应根据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因素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实行弹性排班,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效地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应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调适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

2.5建立职工档案,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保障医务人员健康从业。

3小结

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健全防护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而护士自身则需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积极的心态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预防职业危害,以更好的适应急诊护理人员这一特殊角色。

参考文献:

[1]夏连芳.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10):955-956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人出走高危人群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91-03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发病期间缺乏自知力,个别病人对住院不安心出现出走行为,出走行为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由于病人自我防护能力下降,出走可能给病人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为此,笔者在2008年开展了《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7月~2011年6月对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且属于出走行为高危人群的精神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以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护理干预措施,对进一步减少精神病人出走行为的发生。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8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属于出走高危人群的精神病人。

1.2方法

1.2.1列出高危病人:①住院之前有外出乱跑病史者。②入院之后有出走倾向。③曾有住院期间出走行为者。

1.2.2制定干预措施:①加强安全教育。经常督促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性,避免疏忽大意。②严密病情观察。对出走企图强烈的病人不宜带出病区活动,应安置在Ⅰ级病室专人监护。③强化交接制度。对高危病人,坚持床前交接,除配合病区医生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并予以适当的护理保护措施。④平时要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娱乐活动等,以转移病人的出走意念,病人进出病区时,必须清点病人数,护送病人外出作检查时须在工作人员视野内,密切注意病人动向。加强与病人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⑤采取心理等联合干预措施。定期组织病人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和认知治疗,根据病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辅导。对极高危病人,可以联合医生、周围病人和病人家属,加强安全监护。⑥对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而不承认自己有病,不安心住院的病人,在心理疏导的同时,要多与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联系,帮助他们减轻今后生活顾虑,消除自卑心理。⑦其他针对性措施。注:干预前数据为课题《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发生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统计所得资料。

2结果

2.1一般情况

479例住院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走的病人共13例,占住院病人数的2.71%,与加强干预前(31.5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男性9例,占男性病人数的3.35%,女性4例,占女性病人数的1.9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13例出走病人中9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2出走行为造成的后果

13例出走事件中,3例出走成功,事后有工作人员找回或由家属协助送回。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63%,与干预前(0.72%)比较略有下降,但经统计差异并不显著(p>0.05)。

2.3出走行为与年龄

发生出走行为13例病人,年龄为22~67岁,平均年龄为(39.38±14.65)岁,低于住院精神病人的平均年龄(40.11±13.58)岁,(p>0.05)。其中男性为(40.89±12.50)岁,女性(45.75±20.87)岁,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表1出走行为发生比例与年龄段的关系

年龄段(岁)≤2021~3031~4041~5051~60≥61合计

住院病人数18124131966347479

(n=479例)

出走行为病人数04332113

(n=13例)

比例(%)03.232.293.133.172.132.71

表1显示,出走行为发生比例以21~30岁年龄组为最高,其次为51~60岁年龄组。

2.4出走行为与入院天数

表2出走行为的发生与入院天数的比较(n=13)

入院天数≤7天8~30天>30天

发生意外事件例数922

比例(%)69.2315.3815.38

表2显示,出走行为的69.23%发生在入院一周之内,比较干预前79.78%(71/89)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84.61%发生在入院后一个月之内,与干预前94.38%(84/89)比较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2.5出走行为与时段的关系

表3出走行为的发生与时段的关系(n=13)

时段(点)00:00~08:0008:00~16:0016:00~24:00

意外事件

发生例数364

比例(%)23.0746.1530.77

表3显示,出走行为的46.15%发生在白天,比较干预前55.06%(49/89)略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2.6出走行为与住院次数的关系

表4出走行为与住院次数的关系

住院次数(次)例数(n=13)%

首次646.15

2~5538.46

>5215.38

表4显示,出走行为的46.15%发生于首次住院者,与干预前65.17%(58/89)比较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从资料显示:479例住院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走的病人共13例,占住院病人数的2.71%,与加强干预前的6.41%比较,有差异(p<0.05);占意外事件的16.15%,与干预前的31.5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资料还显示:69.23%(9/13)的出走病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与饶晓翠等报告的精神分裂症占84.20%[3]及张俊菊等报告的精神分裂症占84.00%的结果接近[4]。这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病人受妄想支配有关。

综上所述,三年来,我们对住院精神病人出走行为高危病人加强干预措施之后,住院精神病人出走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我们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提高认识,足够重视,及时总结教训,积极积累经验,不断加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出走行为的发生,切记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始终坚信“防患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曹新妹.精神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

[2]沈渔村.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1~752.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人口增加与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各种自然灾难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使急诊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而促进了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而急诊医学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医院的抢救成功率[1]。要使急诊医学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其关键在于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护理人员素质。而护士职业素质是护士应具备的修养和气质,其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构成[2],也就是护士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学习和不断地自我完善所获得的学识能力、品德和作风。作为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护士,就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

1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热爱急诊工作,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急诊科既是医院的窗口,又是医院的门面,急诊工作是一项任务繁重、责任心强、劳动强度大且风险性大的工作,加之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有时难以猜测,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除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必须使其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门无私奉献和平凡的事业,因此急诊科护士要有不怕苦、不怕脏、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视患者如朋友,克服一切困难,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拯救患者生命。

1.2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急诊科,每日面临病情危重、急、且病情复杂的就诊患者,急诊工作会出现紧张而繁乱的情况,此时护士又是首先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者,而自身心理素质的稳定将直接影响就诊者,进而影响着医院抢救成功率,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头脑清醒、有条不紊,善于从复杂的状态中处理各种问题,作出最佳急救和护理方案,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即在医生未到达之前应积极主动地实施一些初步抢救措施,如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吸痰、吸氧、洗胃、伤口加压包扎,骨折患肢石膏夹板的固定,术前预备心电监护,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进一步的预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好特护记录。设法快速通知医生,在医生未到达之前护士应积极主动地做好上述工作,避免了抢救工作中的混乱局面,为危重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1.3过硬的技术与健康身体

急诊科接诊的数量大、病情重、病种复杂,整日处于紧张的“备战”或“实战”状态下,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除熟练地把握心肺复苏动静脉取血,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洗胃机,心电图机的应用。把握心、脑、肺、肾功能的监测,外伤的伤情判定。伤口的止血、包扎、固定、轻创缝合术,急救物品,药品的预备,还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克服种种困难连续作战。抢救措施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若操作失败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及过硬的技术才能在紧急状态下将实力、心智等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抢救措施就能一次性到位,抢救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1.4细心的观察力,准确的判定力

观察力与判定力在急诊工作中尤为重要,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细心的观察与准确的判定力是护士获得临床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依据。将为医生诊断疾病与疾病康复提供重要依据。如:2001年3月1日7时由“110”送来一位患者,致病原因不详,来我科呈嗜睡状,存在一约4cm×6cm的头皮血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Φ约4mm,对光反射灵敏,Bp90/60mmHg(1mmHg=0.133kpa)等,p88次/min,R20次/min,伴寒战,全身衣服又脏又湿。我们立即进行保暖,建立静脉通道,0.5h后病情稳定,仍呈嗜睡状,1h后患者忽然呕吐一次,呈喷射状,呕吐物为咖啡色,量约500ml,此时左侧瞳孔Φ1.0mm,光反射减弱,右侧瞳孔Φ4mm,光反射灵敏,测Bp180/100mmHg,p60次/min,R15次/min,示颅内高压症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了降颅内压、止血、术前预备、导尿、心电监护等,并作Ct扫描,Ct示颅内出血50ml,立即进行开颅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否则将失去有效的抢救时机。

1.5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院急诊科就诊者突发伤和意外伤,由于病情复杂,检查、治疗频繁,抢救仪器多造成患者紧张与惧怕,急诊护士在繁忙抢救工作中除做好急救措施及各种记录书写外,更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全面观察患者的眼神及表情,体会患者心情,了解患者思想,安慰患者,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惧怕情绪,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有利于抢救工作。

2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素质

注重培训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素质,有利于急诊护理发展,有利于护理质量提高,有利于护理人才成长与医院的发展。

2.1加强医德教育是保证素质提高的根本

我们急诊科面对急危重患者,应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垂危者哪怕只有1%的存活希望也要全力抢救,为把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到业务中去,我科每周利用晨会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医德规范学习。

2.2加强外语学习和计算机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为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护理模式与方法,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学好外语,还要把握计算机的操作应用,使自己少走弯路,不失为明智之举[3]。

2.3加强急诊护士急救技能的综合培训

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主要是由各种抢救技术的实施决定,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不仅能保证护理质量,争取抢救最佳时机。也是体现和衡量急诊护士稳、准、快的有效重要标志。我科对护士实行不定期抽考,对操作不过硬者一帮一留置针刺,成功率可达90%,90%以上护士能熟练把握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熟练心电图、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的应用,使抢救成功率明显增加。新晨

2.4加强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急诊工作繁忙辛劳,且风险性大,加之近几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我们急诊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每一项抢救措施必须准确无误、及时,各种护理文书应及时、如实填写,切忌和杜绝法律纠纷,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不当因素后果的熟悉[4],服务周到热情,认真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少误解,处理好医患关系。综上所述,做为一名合格的急诊护士,不仅要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选拔高素质的急诊护士人员是实施急诊护理高效的基本保证。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1心理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不少恶性肿瘤病人有过长期不正常的情绪状态,尤其是过度紧张和过度忧郁的病史。近年来提出的“C型个性”[1],被认为是癌症易患性人格,其基本性格特征是:表现为合作的,惯于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善于忍耐、多思多虑、内向、防御和退缩等。长期处于情绪压抑和精神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和大脑边缘系统过度紧张,发生不同步机制,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及细胞抗体生成减少,不仅削弱了免疫功能,而且容易造成基因程序错误外显化,增加了人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而恶性肿瘤本身,又可作为一种恶性刺激,对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面对癌症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恶性肿瘤和治疗信息,运用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对这一紧张状态的调整适应过程。气功和心理疗法使患者处于乐观明达的良状态,通道气量明显减少,动脉氧分压降低,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充分发挥协调统一作用和高度有序化,提高各种器官、系统的电能和电磁效益。通过反馈机制,促进细胞内线粒体增殖,细胞正常分化生长,增强全身免疫功能,使疾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2.1确定癌症诊断时的心理护理?

目前癌症仍是一个预后欠佳的痛苦的痼疾,病人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中常常过分焦虑,但又抱着最好不是癌症的希望。医生在没有确切把握之前,不能向病人及其亲属透露,“可能是癌症”的言词或泄露出暗示性的表情。在诊断已经明确,但病人的精神准备还不足时,医生应该给病人心理上的缓冲机会以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心理刺激,要让病人在知道患癌症的同时,建立起治愈疾病的希望和信心。对病人隐瞒癌症诊断或告诉其假诊断都是不妥当的。前者会引起的病人猜疑,后者病人早晚会知道真象,一旦病人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顿时就会受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并因此对医生和家属产生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感,这对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实施很不利。护士要以自己对癌症的乐观态度去影响病人,使其对即将开始的治疗抱有信心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2.2疾病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

一个完善的治疗计划将使病人在确定诊断时遭受的心理创伤得以较快地平复,并带来恢复健康的希望,有助于改善情绪。不论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还是手术切除,癌症病人总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忍受比较大的精神和躯体损伤,故医生必须在治疗中得到病人的高度信任和密切配合,必须把整个计划及其利害关系以及治疗措施向病人交待清楚,使病人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病人对治疗计划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则比较容易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若一旦出现严重的治疗反应,并且超过病人事先想象的严重程度时,病人还需要得到心理的和对症治疗的双重支持,对于恶心、厌食、虚弱、失眠等一系列治疗反应,除给予一些对症及保护性药物外,医生和护士一定要在精神上经常地给予其安慰和鼓励,耐心解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解除病人的焦虑和不安。这种心理上的支持,会使病人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减轻治疗反应,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

2.3弥留病人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病人在死亡前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弥留期,身体严重衰竭而神志尚清醒,除忍受躯体的磨难,还忍受即将与亲人永别的情感痛苦。由于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和信仰不同,对待死亡的态度亦不一样,其中信仰是关键因素,故医护人员应当尊重病人的信仰,不应该对信仰不同的人表示任何轻蔑态度。对弥留病人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对病人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其家属的最大精神安慰。

3家属对癌症病人的护理

3.1积极引导,树立信心

恶性肿瘤由于发现较晚,病情多种多样,等到查清是肿瘤,往往已经失去根治性的治疗机会,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很多病人一听到自己患癌症,悲观恐惧而使精神支柱崩溃。因此,家属要先建立信心,不要整天垂头丧气,要多了解患癌症病人的治疗护理经验,与病人一同战胜癌症。要摸清病人的脾气,对症下药。有的人感情脆弱,忧心忡忡,易激动。对这种人要把真情隐瞒起来,实行保护性医疗,使病人保持轻松的思想状态,不要还没来得及治疗就先吓出问题。对于文化水平高、性格开朗、坚强的人,委婉地或坦诚地将病情讲明,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如不然,由于心理敏感多次会诊检查,会引起猜疑;或在偶然中被病人知道,反而造成病人郁郁寡欢,使病情加重。

3.2耐心护理,不厌其烦

晚期癌症病人的全身症状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多不明显,如疼痛、发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病人在痛苦的折磨下,会对医生、护士、医院及周围的一切不满,这种情绪会导致病人向家属发脾气,这时就需要耐心地适应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投其所好,分散注意力,让病人多一份快乐,少想一些疾病,家属应理解病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心情。

3.3加强营养,协助活动

恶性肿瘤无限制地生长,消耗机体大量的能量、蛋白质等造成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再加上化疗、放疗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病人常出现恶心、呕吐、无食欲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病人的胃口,做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进饮食,以改善体内的负氮平衡。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相互尊重的,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恶性肿瘤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接待、重视和理解,希望能相互沟通思想。还希望能得到病友及家人的安慰和亲近,使其不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应给予病人亲切的关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意志坚强和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战胜癌症的重要精神支柱。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护理程序”是1955年由美国的莉迪亚·霍尔(LydiaHall)首次提出,tl〕现已经被整个护理界所接受,(包括我国的护理界)并_}_1.被J“泛地应用到对个体、‘家庭和社l犬的护理实践Ll,。Hall提l}}的护卫l)程序主要由i,g个步骤组成:评估(asses,sment)、计划(planning)、实施(implementat一ion)和评价(evaluation)。按照这个程序,在实行任何护理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被服务对象的状况,通过收集有关的情况,找出需要护理的问题。第二步是根据存在的问题,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第三步依据制定好的方案去实施护理措施。最后一步是评价护理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各国略有不同.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四步,而美国则执行五步法,即在评估之后,增加了“诊断”这一步,虽然具体分步不同,但基本概念和程序是一致的。护理程序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评价原有问题是否解决的同时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馈,调整措施,缩小目标差,来达到预定的目标。护理程序是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护理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因此,护理程序这一概念的出现,被认为是护理领域的一次革命。’已使护理工作成为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控制的行为.是护理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何润“护理诊断”(nursingDiagnosis)

“护理诊断”1953年由美国的V·Fry首先提出,但直到70年代才引起护理界的重视.1973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护理诊断分类组”。此后每两年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制定和修改护理诊断。1982年第五次会议上,由于加拿大代表参加而改名为“北美护理诊断学会(northamerieannursingDiagnosisassociation简称na一nDa)。至1988年第八次会议已提出了97条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的定义是:“对个人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及精神方面健康问题的说明。’〔幻其特点是:①说明个人当前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护理。②与医疗诊断有所区别.③根据不同的护理范围进行一定的分类。④明确指出所需具备的护理知识。

护理诊断是从护理的角度,提出病人或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身各方面同健康有关的问题。它是一系列的诊断性名称或标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护理的范围的。所以常是一组体征和症状的概括性描述。通常由2一3个部分组成。即健康问题(problem)、病因(etiology)、症状或体征(SignsorSymptoms)又称peS公式。实际在临床上常习惯用pSe表示。如:排便异常(p):便秘(S):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引起(e)。目前的趋势是简化为二部分:即p+e或者是S+e.如:焦虑(p):由于医疗诊断不清引起(e)。脱水(S):由于腹泻引起(e)。每一个诊断都有明确的定义。

护理诊断的提出是护理专业化的另一次吃跃。它有利于护理界统一护理问题,便于交流和总结经验及计算机化管理,有助于强化护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护理教育.可以说,护理诊断是80年代以来,护理理论和知识体系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三、护理程序和护理诊断对护理教育的影晌

这些概念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护理模式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向护理整体人的转化。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医疗诊断的“疾病”的护理.这一变化对护理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对护理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影响

从传统上来说,护理教育始终注重培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的实用型人才。而护理程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要求护士不仅会干,更要会思考。因此,护理程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准确地找出现存的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以及根据目标来评价措施的结果。因此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的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计划的能力和控制、评价的能力。〔3〕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夯析和处理问题是十分有好处的。目前我国许多护校、护理系也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护理程序的应用,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2.对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使大多数护理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以生物医学知识大主。临床课讲课顺序多是:疾病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原则:愈后和护理.护理不仅在顺序上为最后,内容和时间都最少。这种课程设置很难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和重要性,使不少学生轻护理、重医疗.而护理程序和护理诊断概念的出现,使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发生了变化。如1986年,美国密苏里州大学护理系开创了以北美护理诊断学会(nanDa)提出的护理诊断目录来设置课程的新模式.t4〕这种模式不再按照各系统疾病来安排课程,而是以护理诊断来组所有的临床课程.如内一外科护理学,以“呼吸功能改变”、“活动无耐力”、“排泄功能改变”等护理诊断组织原来许多疾病的内容。如“气体交换障碍”这一护理诊断中,包含了所有原因造成的缺氧的疾病,介绍了各种可能引起缺氧的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如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胸外伤(包括手术)神经系统疾病等等。因为从医疗的角度来说,许多系统的疾病都会有缺氧的症状,但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可能是不同的。

而从护理的角度出发,许多不同疾病造成的同样症状却可以有相同的护理措施。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护理单纯依附于医疗的观念,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强调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也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虽然出现的时间尚短,但必将会继续影响到护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按照这种模式来设置全部临床课程,但许多护理系,护理大专班以及北京市成人自学高考护理专业都要求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完成护理病历,并要求提出护理诊断。(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文化背景与西方不同,目前也有采用护理问题来替代护理诊断‘)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以护理诊断来安排部分护理课程的尝试。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关键词】急诊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4-01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护理质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占重中之重。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大多数为急腹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复合伤等危重患者;病人病情重、就诊环境陌生而心烦意乱,就诊者或陪送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患关系;急诊护士工作强度大,肩负责任重,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急诊护士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了自身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护士长期处在压力状态中,如不加以适当调节,将会给医疗护理质量带来不利影响[1]。本文对我院急诊科护士所产生的压力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应激性高急诊护士每天要面对的多是情况紧急、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的患者,有时还要面对生死离别的场景;由于长期在这种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以致身体疲劳,心理负荷加重,影响自制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理解不够,稍有差池,患者及家属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还会侮辱谩骂护理人员;久而久之,护士会认为自己是出气筒,而产生职业怠倦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部分传染性疾病在未明确诊断前,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急诊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对诊断未明确的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抢救及护理,经常面对各种传染源的威胁,职业防护有时也无法到位[2]。

1.2生理节律紊乱,生理机能下降急诊科工作紧张、繁忙,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并用;突发事件多,工作无预见性及规律性;输液室输液量大,儿童输液占比例大,工作繁忙,感觉力不从心;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超负荷工作,疲劳得不到缓解,紧张不能及时释放,致身心疲惫;不规律地倒班,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交往甚少,致心理郁闷、平衡失调。

急诊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得不到缓解,加上工作不定时,应激时间长,压力大、体力消耗多,吃饭不规律,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椎间盘脱出,胃病、静脉曲张等疾病。

1.3年轻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成熟目前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工作在5年以下的护士,深造的机会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自信心不足,担心护理工作中出差错,年轻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沟通能力和技巧欠缺,觉得人际关系难以处理,高、精、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感到专科知识缺乏;职业认同感差(以合同护士多见),护理工作是一项专科性很强的工作,护士的平均学历也远高于其他专职服务人员,而待遇却低于她们,这种反差使部份护士感到心理不平衡。

1.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护士充当着妻子、媳妇、女儿、母亲的角色,大部分护士因护理工作的繁杂和无规律的倒班而不能扮演好这些角色,得不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院领导对护理工作支持不足也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接受各种考核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提高自己,而待遇却很低,医护之间福利差异大,使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工作无成就感;社会对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觉得护士职业地位低下,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觉得工作没有前途,没希望,人生目标不明确。

1.5重复操作,工作兴趣低急诊护士整日面对病人冷淡的面孔,重复的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加药、输液等重复的护理操作,保证各种抢救仪器的正常运转;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要把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品、不同剂量、不同点滴速度等诸多不同因素,用近乎完全相同的动作来完成,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在重复的操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心,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不稳定。

2对策

2.1制订急诊护士安全保障措施在急诊科设置24小时在职保安人员,并保证在岗在位,与警务之间合作,在事件高发期,有警务人员值班。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制订护士自我保护的相关措施,经常学习针刺伤等自我防护知识,定期为护士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以避免交叉感染。

2.2加强对急诊护士心理素质的培训加强组织沟通,举办针对性心理咨询、减压活动使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2.3加强护患沟通不断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减少因误解引起的各种冲突,有效地减少纠纷,降低投诉,缓解护患矛盾,防范护理纠纷。

2.4重视自我调节积极采取适应自己的放松技巧,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可以采取旅游、运动、唱歌、倾诉等方式让压力得到宣泄。

2.5指导新毕业护士树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自豪感,规划个人职业前途培养护士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新护士提出疑问,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2.6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科集中了许多现代化的监测、抢救治疗仪,技术性强,工作繁忙,作为急诊科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业务,才能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抢救,抢救室的合理布局,抢救仪器的配备,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有利于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2.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抢救应急训练,如心肺脑复苏、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洗胃等。制定抢救流程,不会因技术生疏而手忙脚乱,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2.8护士长给予护士充分的关怀护士由于服务态度或工作有过错时,会产生怕上级领导批评惩罚,怕被同事歧视的心理压力。我们科的护士长能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护士交谈,了解关心其工作、学习、生活及心理活动情况,使护士在科室工作中感到家庭的温暖,缓解心理压力[3]。

综上所述急诊护士因工作压力大容易造成身心疾病,应鼓励护士正确面对现实问题,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自尊乐观的态度适应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技巧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34-835.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一.在发现本场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我院立即行动,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做好防控工作.

二.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根据农场党委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我院领导迅速召开全员及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会议.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及村卫生室疫情联络员.采取以加强疫情监测、重症病例发现和转诊、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在场散发病例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布置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的相关工作.

三.设立发热门诊,强化预检分诊制度。

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设立发热门诊,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样病例的症状监测。预检分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经过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医师担任预检分诊工作。医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除询问病史、症状和进行相关检查外,还特别注意询问与疾病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防止甲型H1n1流感流感病例的漏诊、误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同时按要求做好

个人防护及必要的消毒隔离。

四.加强人员培训

进行全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培训,使临床一线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标准及救治原则,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临床医生传染病商情报告意识,杜绝迟报瞒报、漏报现象。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控意识。

五.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在卫生院设立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在农场、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粘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通过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感,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抓好落实、控制疫情

1.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农场医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要求,发现流感样病例后,立即向场卫生院或防保科报告。场卫生院或防保科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医生会诊,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立即向场政府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流感样重症病例,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以及治疗期间发现的病情加重病例立即向场政府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病例救治:对于高危的病人,采取紧急的救护措施。做好重症病例早期发现和及时转诊的准备工作。

3.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我院、防保科和村卫生室组织医务人员做好医学随访和体温测量。自10月20日**小学的**被确定为临床病例后,我院抽调专人到**小学,中学早晚两次进行体温监测,对出现的疑似症状坚持先隔离再确认的原则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由专家组进行诊断治疗。

4.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我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及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的人员积极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5.我院、防保科指导本场内中小学、托幼机构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和晨午检工作,对其他集体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6.我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六.积极发挥本院的专业能力,协助相关部门搞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做好医疗救治应急工作所需设施、药品器械、防护用具等物资的储备工作。在第一时间将药品送到发病的单位。共发放连花清瘟胶囊517盒,消毒液20箱、隔离衣11套、体温计100支,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以上药品的使用进行了有效的追踪和指导。

七.控制医院感染,加强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的规定,做好传染病报告和发热病人的监测,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根据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强门诊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精神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关键词: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医疗纠纷也逐渐增多。

医院急诊是抢救危、急、重病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易发场所,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护理纠纷,从数据统计中的概率上看,一般发生了医疗纠纷,牵涉到护理问题尤为突出。所以,作为急诊科护士就必须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高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

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所指的是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直接表现为护患之间的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上。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的最前线,所要面对的都是一些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病人,一般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是个高风险科室,而护士作为患者最直接的护理过程实施者,即成为引起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急诊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也是医院的窗口所在,由于急诊医疗的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等因素,同时每日要接触的又是大量的各种不同的急诊患者,任务相当繁重,因此是病人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最易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场所。医疗护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常常牵涉到护理问题,而要减少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最根本的对策还是要提高急诊护理防范意识,预防纠纷的发生。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1容易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

1.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1.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执行,如果规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造成医患纠纷。

1.3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1.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2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从加强有效措施入手

2.1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加强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时刻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主动积极,减少因服务意识欠缺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2.3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要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使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种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做到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而违反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