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规划的理解十篇城乡规划的理解十篇

城乡规划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40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0-26-2

0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规划主要指的就是政府调控的活动,它是促进城乡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对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乡规划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应该不断合理调度城乡资源,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合理开展。

1城乡规划管理的要求

众所周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推动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同时,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面对新形势,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对于经济转型的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经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来说,它已经不能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我国政府要想进一步推动城乡建设,就必须对城乡规划管理进行创新,要结合当前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城乡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以此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1.2对于经济模式的适应

由于受到以往计划经济的固有增长模式影响,从而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使得经济处于长期滞后状态,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相关政府就要结合当地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资源调度,顺应多样化经济增长模式,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综合发展。

1.3对于经济结构的适应

在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现如今,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必须加大对城乡规划的管理力度,对各个行业资源采取有效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序进行。

2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

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其职能与所赋予的权利不相符,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技术,导致了城乡规划管理面临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乡规划的协调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管理职能,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空间布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相关理论指导

在具体的城乡规划管理中,还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由于当地资金的短缺,使得空间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与此同时,由于城乡规划缺乏短视性,没有设置长远的目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开展。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起步晚,发展缓慢,再加上缺乏相关理论指导,从而导致了在管理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2.3对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

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对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城乡规划管理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城乡规划的重视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从而使得城乡规划设计存在很多的漏洞,使得城乡规划管理流于形式。第二,在管理使用城乡土地时,经常出现一些违法用地等现象,由于管理监督的力度不够,使得城乡规划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三,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把这些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缺乏严格的执法管理力度,从而阻碍了我国城乡建设发展。

3有效解决城乡规划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实现科学化管理

为了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开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我国政府应该重视城乡规划管理。首先,政府应该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并建立科学化标准,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其次,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改变城乡规划管理方式,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再次,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比如,建立全市一张图,实现多规合一,确保通过搭建技术线路。最后,管理人员要摒弃以往的手工操作,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把城乡规划中的信息用计算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劳动力,而且又能提高办公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更新,保证相关数据的实效性和完整性。总之,只有对城乡规划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乡建设的发展。

3.2合理调度城乡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城市建设上,忽视了城乡结合发展,因此,导致了城乡不和谐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我国政府应该合理调度城乡资源,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增长。在以往我国传统的城乡管理中,只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不考虑当地城乡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同时,在具体的城乡规划中还经常出现调配资源的不合理,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城乡资源的调度力度,保证城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避免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减少资源的浪费情况。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城乡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

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重视公众参与性,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来加强宣传力度,从而提高群众对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视度。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加大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同时,政府还可以举办一些规划展览活动,让群众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政府还要坚强对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避免一些违法操作行为的发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相关政府部门就应该重视城乡规范管理。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天野.试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6:250.

[2]别志军.试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18:49+51.

[3]李小曦.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对策探讨[J].江西建材,2016,02:44+47.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2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困境;对策

社会在进步,相关的社会法制也在改变,尤其是在当下,行政执法观念发生变化以后,走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就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社会行政执法的主流趋势。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来看,实行公众参与行政执法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可能牵涉到社会治安和群众利益。为此,在当前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问题进行探讨,找出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城乡管理执法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走出这一困境,对保障行政执法有效性、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是极有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民主法制社会实现之后,国家赋予人民群众的权利越来越多,加之国家重视公民的法制教育,所以使得公众的法律法制意识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以及城市规划执法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强。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蔓延,发展到今天,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便成为了我国新行政执法的主要表现行为之一。

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制尚不成熟,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公众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工作中来,致使城乡规划管理缺失。由于少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和重视,所以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本身也面临着困难,无法得到有效开展。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还阻碍着社会进度,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消除隐患,尽快找到解决方走出困境,切实推动我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事业的发展。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结合上述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困境的分析,现基于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其走出管理困境,促进城乡建设以及城乡可持续性发展。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城乡执法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管理之所以缺乏公众参与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意识不高,一是没有认识到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性,二是不理解公众参与执法的涵义,所以导致公众热情低,不愿真正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执法中,最后导致执法效果不佳。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措施是加大城乡管理执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倡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中,必要时候还需对群众开展一些法制教育和法制知识培训,让其具备更多的法制意识。在执行这一系列工作之前,最先要做的是消除公民和群众对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误解,要从思想上纠正公众对城乡规划管理的认识,使其能从最初的反对转变为最终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是主动参与。

2、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加强公众监督力度

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能充分理解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意义,获得公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将一定的权利下放给公众,切忌光说不练,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城乡规划管理的作用,让公众能真正融入到城乡规划管理执法中,获得参与权。同时,政府部门人员也要廉洁自律,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做到了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权利和义务对等的现代法治理念,实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所谓倡导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对城乡规划执法的监督力度,从公众执法中探索新的执法机制。比如设立电话举报形式,对群众的电话监督积极查核,及时公布处理结果等。

3、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法律法规

面对日益复杂的执法局面和困境,积极顺应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潮流,城乡规划执法部门也应当根据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全方位提升部门的应对能力。因此,根据城乡规划执法的内容、程序、特征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3.1因地制宜,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法律法规体系

立足宪法,完善《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特别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可以因地制宜,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制度、程序、方式、渠道作比较具体的可操作性解释,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使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成为一项长效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规范的可操作的程序或规定,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真正落到实处。

3.2提高城乡规划执法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要上一个新台阶,自身队伍建设是关键。所以,要从全方位提升执法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部门内部,要形成组织学习法律法规的长效机制,执法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信息。此外,要在全部门树立勤政廉政新风尚,保持每起执法都是阳光执法,坚决打击抵制执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改善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目标,以微笑执法为敞口,在工作中,要做到热心、耐心、恒心,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的顺利开展准备必要的优秀工作人员。

三、结束语

发展至现在,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执法已经不再仅仅是行政问题,它还关系到国家社会治安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甚至还涉及到管理执法部门是否得民心、顺民意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强调在民主法制建设中,一定要对该项工作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努力做好。鉴于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管理并不是执法工作者的事,还关系到整个社会以及全体人民群众,所以该项工作在开展时还要加强公众管理,提高其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执法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将法律法规理论和执法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合法的执法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勇.中国城市建设管理法制化的创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及综合行政执法[J].城市发展研究.2007(06)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努力从城乡发展的冲突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阶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大城市进行近一步的规划和内在的升级,同时还需对广大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要以协调城乡关系为核心,以城市和农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设计。

一、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大、中城市,还要完善和努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如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有关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着手对大、中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再加上我国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管理不完善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踏上正式规划建设的轨道和正规的设计程序,因此会出现许多无规划的私人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许多耕地闲置无人规划和开发,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农村生活的整体风貌。建设者的无序建造也会使农村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

小城镇和农村有许多建筑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测和审核,其中不仅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更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具体详细的建设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公共绿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电路保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总的来说现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问题就是我国缺少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建设规划设计,并且政府对城乡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不够。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就国家的方针政策而言,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设计规划是完成我国“十二

五”规划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着重加强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规划的各方面的建设,拉近城乡的生活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落后的农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农村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逐渐拉近城乡的距离,实现全国整体化前进的道路。

(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逐步提高与完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立起一个设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设计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乡现状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走进城市和农村进行实地的检测和考察,彻底的了解现今城乡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国城乡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实施

(一)在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提就是提高相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对城乡建设的重视度。各个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来相互学习与借鉴工作经验,争取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这样就大幅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及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充分的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顺利的进行。

(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部分。应时刻联系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并分别抓住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国的城乡建设。

首先,城市的关键点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通过把这个主要的城市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解决它所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内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现状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其次,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以解决农村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式必须要以拉近城乡距离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连接,保证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生活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四)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要通过专家的严格的审查、论证,还要经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和相应级别政府的审议批复后,才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对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应有严格的审批标准,根据我国城乡的现实状况可以初步得出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紧跟党的方针和路线,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十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和规划设计。

2、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进必须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

3、城、乡的建筑物必须规划的整齐,使城乡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环境以及交通的问题得到解决。

4、水、电等管线问题既要做到走进每家每户,又要做到安全美观。

5、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体现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专项内容,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城乡建设中逐渐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可以使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搞好城乡建设也就等于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精神水平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2]宋思曼.城乡统筹:创新与发展―重庆市城乡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3):44―47,56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4

铜陵市城乡规划局查文彪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读书活动,并推荐读书书目,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由于城乡规划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综合性。我在通读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特别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城乡规划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深理解xx大精神,发挥城乡规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规范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行政行为,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市提前八年实现建设小康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城乡规划系统的广大从业人员,尤其是我自己必须认真学习《城乡规划法》,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城乡规划法》的内容和实质《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与《城市规划法》比较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着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其重要内容可概括为十个方面:第一,突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从内容上看,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强调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证公平,明确了有关赔偿或补偿责任。第二,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城乡规划法》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这就从法律上明确,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同时,法律适用范围扩大,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确立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新的城乡规划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规划编制要求;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强调规划编制责任。第四,严格城乡规划修改程序。对城乡规划评估,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修改详细规划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第五,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建立完善了针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制度;规定了各项城乡规划的行政许可。第六,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了上级行政部门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公众监督。第七,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对规划师职业的管理,都有明确规定。第八,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城关镇总体规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镇总体规划由人大审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县城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定期评估须向人大报告。第九,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追究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明确对违法行为给予罚款的范围和数额;授予市政府强制拆除权。第十,法律授权,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三、要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开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城市规划法》是1990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法》在我市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们及时优质修编了总体规划,大力推进规划编制,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优化城市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以及提升城市形象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城市规划法》存在先天不足,例如就城市论城市,不能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植根于计划经济的土壤,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使得规划的弹性不大、刚性不强等,导致了规划常滞后于建设等现象的产生,影响和制约了规划作用的发挥。这在我市以前的规划实践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开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契机。如何推进《城乡规划法》在我市的贯彻落实,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5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有效性;对策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过渡性区域,是城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其规划发展不仅影响着城市化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乡结合部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规划宣传力度不够、违法建设日渐增多、违法建设查处不到位等规划管理问题日益突显,并逐步对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问题,是现今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城市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经济发展导致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是城市扩张的直接动力。由于城市不断向的扩张和城乡结合部特有的区位,引来开发区性质的建设,使大量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城乡结合部集中,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结构、劳动人员结构、生产方式均发生相当大的变化,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功能,与此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影响的城市产业以及为外来人口服务的服务业的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用地性质不同、差别很大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从而形成城乡产业交错带,空间布局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体制大多仍沿袭过去城乡分管的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只重视城市市区区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忽略了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或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重视不够,而城乡结合部中的乡村又习惯于用乡村的传统方法来进行乡村建设,加之乡村布局相对分散,部分乡村建设起点低,缺乏规划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致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

二、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编制滞后

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存在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其中原因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滞后于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或被随意变更的状况存在,尤其是与城乡结合部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尚未编制,客观造成规划编制难以满足目前城乡结合部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未能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有效地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和强化城市管理的技术手段的作用。

(二)规划宣传力度不够

城乡结合部部分公众规划意识淡薄,对城乡规划法还比较陌生或者不很了解,对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公众对规划管理和执法行为缺乏理解和支持,存在认为只要完备土地使用手续,就可以无需遵循规划和办理规划许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观念,未批先建、少批多建、违章搭建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或擅自改变规划许可,建设随意性大,这是城乡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所凸现的问题。

(三)违法建设日渐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产业的集聚,城乡结合部中乡村的大量土地被征用,乡村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部分单位、村民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把集体土地、划拨土地非法转让和出租,形成了较混乱的土地隐形市场,导致城乡结合部用地功能紊乱,土地利用率低下,违法建设屡禁不止,普遍存在占用消防通道、房屋改扩建、加建楼层、圈占公共绿地的等违法建设现象,违法建设日渐增多。

(四)违法建设查处不到位

城乡结合部中明显的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巡查不到位,“雷声大、雨点小”等的状况,惩治违法建设活动的决心不够,违法建设监管和查处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处置不及时,以罚代法、以罚代拆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对违法建设的处罚过轻,客观上刺激了违法建设的发生;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建立定期协调联系机制,各自为战,执法不能有效形成合力,违法建设查处不到位。

三、提高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快规划编制,完善规划机制和政策

城乡结合部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村庄还应当制定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村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综合考虑村(居)民安置、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编制道路整治方案、公共服务及公用工程设施规划,村庄风貌塑造规划等,并从村庄实际出发,尊重村(居)民意愿,充分听取村(居)民意见,体现地方和村庄特色。

通过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城乡发展情况的研究,确定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的建设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避免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步入商业地产的发展领域;通过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特殊功能区的研究确定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确定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的建设特色和建设要求;通过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制定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的规划意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计划、有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公众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公众普及城乡规划的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法律条文、法定程序的宣传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违法建设查处等方面的宣传,以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使规划为公众知晓,并让城乡结合部公众了解城乡规划,增强城乡规划的意识,逐渐使遵守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成为建设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突出规划引导,构建依法建设的平台

在编制城乡结合部发展规划时,要突出“引导”的理念,引导产业向规模经营集聚,工业向园区集聚,从而有效实现城乡空间资源整合,从各自为政式的发展转入到组团式发展的轨道。并充分了解城乡结合部变迁的内在动力,居民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给予区域内居民以更合理的生存照顾和未来照顾,从政策和规划布局上予以妥善安置,不仅可以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能取得居民对规划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减少违法建设等对抗的发生,构建依法建设的平台。

(四)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能

通过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完善工作网格、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考评机制等措施,加大力度查处和监管违法建设行为,并建立定期协调联系机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使执法形成有效合力;通过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并注重执法手段,讲究程序和方式方法,建立畅通的监督举报渠道,营造和谐的舆论监督氛围,调动积极因素动员群众自行拆除违法建设,逾期没有自行拆除的违法建设再行采取措施,避免激化社会矛盾,提高执法效能。

四、结语

城市化进程使城乡结合部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城乡结合部在规划管理方面表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相应的措施,并提高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是现今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和城乡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欣.西安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王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建设;政府调控;产业兴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乡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时期内关于城乡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制定的目标,将城乡性质、发展规模与方向确定下来,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城乡土地,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综合部署,进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主要指的是按照由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城乡规划,它依据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城乡规划法规和具体规定,采用行政的、社会的、法制的、经济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城乡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和控制,引导和调节城乡的各项建设事业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协调发展,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以及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所谓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主要指的是以城乡规划为指导,运用法律赋予的控制手段,来保护城乡用地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以此为城乡土地的征用、规划和具体使用来提供依据。对于城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则指的是为了保证城乡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实施的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要求对于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从而及时地处理规划区出现的违法建设行为。

2、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对于城乡规划,体现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空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城乡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科学的部署和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促进城乡的和谐有序发展。总而言之,城乡规划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尽管如此,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施建设、管理责任、农民保障等。对此笔者于下文进行了相关探讨。

2.1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慢,公用设施不配套成为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因为老城区的断截路比较多,污水乱排放和给水不循环的问题突显。对于公共设施配套问题解决的还不足够完善,有些地区的农贸批发市场和一些公厕的公共设施不能及时安排建设。而一些小城镇它们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未能及时跟进,所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问题需要尽快地完善。

2.2城市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城市管理工作责任不明确,所以出现了相关责任单位对发生问题的“踢皮球”现象,这样一来就很难实现责任到人,权责分明。比如城市管理机关名称上的变动,由市容局“变”城管局,再“变身”成为城市综合执法局,城市管理机关的管理责任不能因管理机关的“变形计”而改变或不存在了。

2.3城乡规划的法定地位不能确保

由于城乡规划不能确保其法定地位,所以导致规划改变事情时有发生,这样一来难以实现城乡规划建设顺利有序的开展。

2.4城乡规划忽视农民保障问题

现阶段中国城乡规划过程中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而在这个改变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轻、避免大规模社会变迁有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及混乱的现象以确保这个改变能够顺利实现,所以加强对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就成为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尽管现在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农民失地保障问题,但是还没有规范化、系统化,所以问题在解决中,实际并没有彻底解决好。这也就最终导致城乡规划缺乏了保障。

2.5城乡规划中用地调整问题

面对城乡规划的发展,其中有很多生产要素需要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优化,土地可流转就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的必要前提。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则是以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主,而这种形式限制性较强。城乡规划管理突出的现状问题形成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经济原因导致的,城乡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实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远大于财政收入,所以城乡规划可用资金是相当有限的。另外还有体制原因,建设规划系统领导变动多,所以就造成了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知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除此还有技术原因导致的城乡规划管理现状。科学指导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目前技术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断层阶段,所以直接就会影响到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3、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现阶段,城乡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又对城乡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城乡规划者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反思。

3.1以征地、拆迁新机制为基础

要解决失地农民土地保障问题,有必要适时地修订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真正实现让失地农民在城市建设中得到益处,拥护依法征地建设城市。对待拆迁过程中不同的拆迁户,要进行区别对待。

3.2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

为了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以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城市管理体制。比如可以建议合理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高效沟通,密切配合。此外,还要明确各街道和居委会的城市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要建立起网格式的管理机制。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可以将城区根据路段或者根据社区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单元,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集中化管理。

3.3以规划的法定地位为主导

发挥城乡规划的主导作用,要始终坚持规划的法定地位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在规划管理中能够明确责任,做到不推诿、避免踢皮球的现象一再发生。坚决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主导作用。

3.4以政府调控为主要手段

面对新区在进一步建设中,老区又在不断改造的现状,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要正确发挥好政府调控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其调控作用,首先对于新的住宅区要适度地发展高层建筑,形成新的中央商务圈。其次要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具有本城区特色的县城。最后要完善城市功能,就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设施配套系统。

4、结束语

城乡规划一个科学性强、系统性及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它的工作必须要以生态安全和资源节约为宗旨,同时针对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处理,通过不断人们的居住环境,为和谐城市的建设再添上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李俊乔,代志春,郭爱军.针对城镇规划管理中政策关系的分析[J].四川建材,2014(1).

[2]荣西武,文辉.完善小城规划管理的思路和建议[J].小城镇建设,2013(2).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现状问题;决策依据;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城乡建设的稳步发展。对城乡来说,资源总是有限,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城乡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以及问题的思考

在城乡规划决策中,很多问题不可避免,比如市场的压力,任务量大,市场过度的竞争,设计周期的不确定性等;环境的压力,审批把关不按照法律法规,不够严格,“学阀”现象严重,盲目自大,搞“小圈子”固步自封等;权利的压力和汇报方案,建议方案都向权利靠拢,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主要的原因就是规划决策中自身的原因,在城乡规划中,影响规划决策和设计质量最大的主体就是规划设计人员,设计单位。虽然客观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一定不能忽视,甚至是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几点:首先,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无视行政管理规划,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抄袭严重,粗制滥造。其次,很多设计单位没有专业的质量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单位由于受市场化影响,质量管理不足,制度保障不健全),决策成果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规划决策制度。

再次,职业道德的下滑,设计师是高尚的职业,为公共利益对整个城乡的形象负责,责任重大。学习的积累不够,规划决策,规划设计的过程需要灵感,需要创作激情,灵感来源于天赋和积累,能够反映出工作的水平。天赋是先天的,难得可贵,但是积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先天不足,后天补充。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源于积累,在于借鉴学习。

最后,规划设计中缺乏高端人才,由于发展条件,经济环境的客观原因,规划决策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失国外,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导致规划和设计中自我能力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高薪外聘国外精英人员也往往起到挂名而已,起不到人才培养,经验知识传递的效果。

二、城乡规划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持续发展性。城乡的规划决策要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到低碳、人文、生态、科技、有特色。

科学性。规划编制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穷建设、富规划,加大在规划中的投入。决策过程民主化、(阳光行政、依靠专家、依靠群众)、法制化(讲程序、依照法律法规行政),要经过充足的科学论证,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严肃性。城乡规划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一旦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法要求履行程序,制止因为领导,专家等越权行为的诞生,保持规划决定的高度严肃性。

创新性。可用适度的超前原则,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瞄准科技的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体现规划决策的创新性。

权威性。技术上,树立权威的规划,依靠权威的规划决策,强调规划的权威。水平低的规划成果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所以会反复修改,影响民生,要增大技术含量,引用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行政上,严格按照规划的法律法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烈打击滥建私建的行为,违规乱建的现象,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力度。

三、实施策略

从根本上说,城乡的规划必须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经过科学的论证,充分的听取民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城乡的规划建设才会彰显出科学的完美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但是过去的一些城市,城乡的规划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都十分低,公众往往在事后被告知已经设计好的城乡规划。在城乡的规划中几乎都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但是因为专家的考虑不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闭门造车,所以在一些公共设施――比如马路标识,公共厕所等关乎老百姓身边切身利益的小事上没有考虑市民的需求,而常常导致城市的规划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城乡规划需要有明确的行政决定,严厉禁止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利。

自由裁量权应该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遵守法定程序、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严守“合理性”的原则,逐渐完善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将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相衔接,处罚违法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在决策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制止不按科学的程序越权,进行决策审批的行为。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决策委员会,可以由专家、学者、居民、公务员以及非公务人员等组成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实现对城乡规划的科学管理。委员会意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在规划重大问题中,某些地方领导决策的随意性,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城乡的土地利用,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的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职能,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协调的运转和合理的发展。充分运用好法律的管理手段,是切实做好城乡规划决策工作的有效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工作,完善城乡规划决策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犯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效的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实施。

首先,充分了解城乡的居民需求,切实关照城乡人员实际需要,从城乡整理利益出发,有序,合理的进行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引导机构与控制规划,确保各项规划与城乡的发展目标一致。

其次,逐渐完善规划决策中的管理体制,在城乡规划决策中,要确立城乡规划管理应坚持政府组织,专业人才领衔,公众参与,部门配合,科学决策的城乡土地使用配置以及空间的组合设计。

保障规划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规划决策,综合调控资源配置。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监督。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及时制止乱建设,乱占地、乱变更等违法现象。在规划的决策中要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弥补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城乡规划决策,项目决策等的科学性,让城乡规划决策更贴近公众,符合公众利益。

四、结语

城乡规划决策的好坏关系者城乡能否健康,持久的发展,对当代和几代人的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事关重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城乡规划决策只是行政决策的一部分,但是依然要不管的研究,积极实践,用于探索,找到最适合我国城乡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特点的最佳决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山.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规划

abstract:Urbanandruralplanningact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strategyofurbanandruralareas,ruralplanningpreparationandimplementationofmanagementputforwardnewdemands,asastatutorydocumentforguidingruralconstruction,urbanandruralareasandthebackground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requirements,thetraditionalruralplanningshouldbeinnovativeandreform.thispaperattemptsasystematicsummaryofthecontextofurbanandruralvillageplanningconceptandcontentinnovationandcomb,withaviewtofutureruralplanningworkhasacertain.Keywords:urbanandruralareas;countr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

1.1政策背景

(1)国家层面:《城乡规划法》和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对乡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2)浙江省层面:“千万工程”、“中心镇中心村培育”等农村建设工程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3)杭州市层面:新型城乡结构体系对村庄提出更新更高的规划管理要求。

1.2技术背景

(1)国家层面:相关的法规、规章和标准亟需更新与完善

(2)省域层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较为宏观,缺乏针对性

(3)市域层面: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正在健全

2杭州市乡村规划现状

2.1现状调研

为了解杭州市域范围内乡村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情况,项目组成员与各区、县(市)村镇规划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同时搜集了相关政策文件资料,征求其推荐代表性乡、村庄的建议,项目组按照推荐名单,对杭州市域范围内已编制乡村规划,并且按规划实施较好的乡村进行了抽样调研(具体调研乡村安排如下表)。

2.2杭州市现行乡村规划编制统计分析

(1)萧山区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2)富阳市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3)临安市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4)建德市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5)桐庐县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6)淳安县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7)杭州市域范围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统计分析

综合各区、县(市)的统计情况,萧山、富阳、桐庐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情况较好,建德、临安、淳安完成情况相对一般。截至2010目前,整个杭州市域范围内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已达到83%,乡规划的编制覆盖率达到92%。乡、村庄规划编制情况总体较好。

3杭州市城乡统筹下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3.1村规划编制问题

(1)城市导向的规划思想脱离农村发展实际

(2)规划技术依据不足,缺乏体系化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体系。

(3)过于着眼近期建设,忽视长远发展。

(4)忽视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5)忽视产业发展规划。

(6)忽视乡村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7)忽视村庄基层的发展诉求

3.2村规划管理问题

(1)规划基础资料不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数据与相关规划。

(2)经费不足造成规划编制任务难以按质保量完成。

(3)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3.3村规划实施难点

(1)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实施乡村规划,尚有困难。

(2)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困难。

(3)乡村规划管理薄弱。

4完善村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4.1规划理念的转变及地方制度的保障

(1)乡、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改变观念,引导乡村与城市走差别化的协调发展道路。

(3)转换规划视角,从区域层面统筹配置乡村空间资源。

(4)充实规划基础,建立和完善乡村规划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4.2规划体系的融合

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可将乡村规划的上位规划体系按照空间范围和行政建制的管理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建议将县(市)域整体纳入规划研究范围。

第二层次为乡(镇)域规划,该层次规划应强化乡(镇)域村庄体系规划的相关内容。

4.3公众参与的渗透

应加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主导、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同时村庄规划在编制阶段应采取方案公示、集中讨论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话语权和决定权。

4.4管理策略的落实

乡村规划的实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简单依赖于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传统主体,而是需要由村集体和村民的一致行动来解决。因此,理想的乡村规划实施机制应该是:引导村民通过公开、民主的方式,真正表达自身需求;规划师对村民的需求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研究,形成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结合政府公共财政状况和农村社区力量执行,最终推动村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

5结语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9

关键词:法律素养;大学生;城乡规划专业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是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人员从业后考取注册城乡规划师的必考科目之一。城乡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是指导城乡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需要法律法规保证其公平公正及合理性,同时,作为一项行政职能,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具备基本的法律思维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行政法学有关知识,掌握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熟悉依法进行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的内容。这些培养内容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学生具备一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法律素养,在今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法律思维帮助处理实际问题,为城市里的居民创造公平公正的美好环境。然而传统的城乡规划学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物质空间形态塑造的能力,对于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的课程缺乏重视,再加上课程内容的抽象,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贯穿法律思维,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弥补他们在法律知识上的欠缺,达到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融会贯通,应是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课程的重要任务[1]。

一、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具备法律素养

城乡规划作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对于确保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1956年国家建委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城乡法制建设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城乡规划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成熟[1]。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过程,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一直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国迈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城乡规划的工作需要再次适应新的时代要求。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将城乡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被提高至国家治理手段的新高度。时代背景的不断更迭要求城乡规划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现阶段的法律法规知识,更要理解法律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具备法律的头脑与习惯。才能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这是培养法律素养的关键点。

(二)城乡规划工作需要以法律知识为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在大学期间接触最多的规划编制工作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规划的实施与管理。规划编制需要清楚地掌握法律法规规定的编制要求与程序,特别是其中的强制性内容,是编制过程中的技术重点。而规划的实施与管理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统一引导和控制城乡各类用地的开发建设活动,其中重点包括各类规划审批的程序、两证一书的管理以及法律监督检查等,对这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直接决定了作为一名规划从业人员行政行为的合理以及合法。总之,城乡规划必须依法编制、依法实施、依法管理,这些内容贯穿在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法律知识。

二、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目前在大学里,学生能够学习到法律知识的通识类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且该课程的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并不全面。另外,这门课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里的专业教师负责讲授,课程的性质和类型也决定了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些都是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的原因[2]。而对于本专业而言,涉及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仅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这一门,课时总量一般只有32课时。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庞杂,是一个系统的、有条理的体系。因此,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于基础的法律法规知识不甚了解,而专业领域的法律知识需要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学生的一无所知导致在讲授城乡规划专业法规体系时,往往发现课程难以深入开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抽象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城乡规划法》以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展开,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重点内容在于对于各个条例条款的解读。但是法律条款本身就是规范化、抽象化的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加显得晦涩难懂。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且讲授的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因而学生更加觉得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

(一)通专融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

鉴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的现状,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通识教育知识,实现通专融合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可以融入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例如,在课程第一讲绪论部分可以首先介绍行政法学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城乡规划的管理与审批,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复议以及行政处罚的内涵及外延。同样,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在整门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各个法规体系、立法权限以及编制审批流程,这些“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难以吸收,因此在介绍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之前,可以先介绍我国的法律制度以及基本的法律规范知识,了解其中深层次的价值以及原因,掌握其中的规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表格、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梳理总结[2]。在专业课中融合关于法律方面的通识知识,一方面培养知识体系更为全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抽象条例与直观案例相结合

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案例可以直观地帮助他们理解枯燥的法律知识。在《城乡规划法》中,涉及法律责任及处罚的条款有十一条,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具体的处罚措施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城乡规划违法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解违法的危害、处罚的依据以及各种不同的处罚方式。例如近几年轰动一时的某地别墅违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观看相关短视频介绍,让学生熟悉事件发生的背景及过程,以及违建最后的处罚措施,直观的案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实际中的处罚流程,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思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从业过程中严守底线,拒绝违法乱纪之事。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题目,采用小组讨论以及课堂辩论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

(三)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笔者所在的应用型高校,按照产学研融合的思路,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堂上,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特别是设计流程中的报批评审等重要环节,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拓展了视野。例如在项目开展前期,带领学生一同召开座谈会,征求地块利害关系人意见;制作项目公示图、去规划局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知识其实渗透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的法律知识是今后开展工作的基础。

四、结论

法律素养是每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本文探讨了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这门专业课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与途径。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实现课堂德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明.试论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以理工科学生为例[J].科教文汇,2019(3):67-68.

城乡规划的理解篇10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的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与。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并严格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