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十篇海洋文化创意研究十篇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57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1

但相对于泉州港、广洲港等古代港口的研究,显然,月港及其海外贸易、海商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目前出版的关于古泉州港的专著有8本以上之多,如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编的5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6等,而关于海商也有5明代后期徽州海商研究65清代青岛地期海商研究6这样的专著出现。但非常遗憾的是,作为明清最出名的港口、在大航海时挥过重要作用的月港与漳州海商到今天为止只出版过一本李金明教授撰写的5漳州港6[6]。东山岛与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各有少数旅游旅游开发的论文出现,但层次不是很高。至于漳州的明清历史古街、漳州海洋美食的研究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关于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书籍有两本,一本是水粉画,一本是摄影,但都非研究专著,并且书写没有从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浓厚的海洋文化内涵这一角度进行。而东山岛虽然有一套4本的5走遍东山岛6丛书,但可惜基本都是浅尝辄止的介绍,并且也无刻意挖掘其海洋文化特质。至于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与漳州海洋美食,则没见到任何专著面世。漳州海洋文化的整理现状已十分不尽如人意,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旅游创意研究当然更为稀少了。当前,漳州的旅游产业已开始注意运用海洋文化的资源进行项目创意。如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早已于24年建设完成并运营了8年之久;而自21年起东山岛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岛正投入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经过重修,也已成为漳州旅游的一个景点,但漳州人犹嫌如此还未能充分展示出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历史文化重量,重新打造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民众呼声如今是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5大海商6开始尝试讲述漳州海商的历史故事。相对于当下实际旅游经济的发展,显然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研究远远没有跟上,而更理想的两者关系还应当是理论研究走在前头。

针对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现状,要做强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漳州市政府或文化部门应牵头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设立专项资金整理漳州的海洋文化资源。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1需借力漳州外的学术力量必须善于借力如厦门大学、福建社科院甚至是中国海洋大学等比漳州师院学术层次更高、学术视野更宽广的院校与机构,大力邀请相关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如福建社科院的徐晓望先生、福州大学的苏文菁先生等帮助整理漳州海洋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借力这些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与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整理出来的漳州海洋文化资源必定极具学术性与权威性。21需注重立体研究目前关于漳州海洋文化研究基本都还是借助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到了当下,显然只进行历史梳理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应当尽量使漳州海洋文化资源的整理更加细腻、更形立体。如应当注意建筑的研究。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之所以是如今的风貌,是否其中有海洋文化的因子在起作用,而它又显示出怎样的漳州海洋文化特色。如应当注意装饰的研究。漳州明清古街建筑上的纹饰、牌坊上的雕塑,民居屋顶上的贝壳装饰,甚至于土楼的各种装饰与雕刻,很多细节其实都是漳州海洋历史文化的明证。如地理研究,东山岛的岛质与海域、漳州火山口的独特性等都应当等到更加深入与完整的论述。当然研究工作应该做得更加细致,如除了研究漳州海商的历史外,对于漳州海商中的知名人物如潘启等,则更应该有专著行诸于世。而林语堂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有那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心胸与气魄,是否与其从小受漳州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关?这都应该做更细致立体的研究。31需挖掘漳州海洋文化特质必须将它与泉州海洋文化、广州海洋文化、青岛海洋文化、海南海洋文化甚至是香港与台湾等地的海洋文化相比较,从而凸显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而找到了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也就等于找到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突破口。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书写指的是将漳州海洋文化通俗化。漳州海洋文化的整理是学理性的,是先导,这样的整理影响一般只能局限在学术圈,而要将漳州海洋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产业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特点,就必须扩大其知名度,让一般的民众也都听到、看到。要做到这一点,漳州海洋文化的书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走在其他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前面。这里的书写包括文本书写与影视书写两个方向。随着中国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书写还应做在文本书写的前面,以影视书写带动一系列文本书写。我们应该聘请知名导演拍摄明清时代的月港传奇、可以以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为背景拍摄故事、可以拍摄明清时代的传奇海商。特别是这些海商与东南亚的,极具传奇性又富有异域色彩,正是影视书写一个极有吸引力的素材。而天一总局、潘启的广州十三行拍摄起来会比5乔家大院6之类的影视更吸引人。再者,正如5阿凡达6使张家界名闻海外,我们甚至还可以脱开历史,只以地理来创造现代的甚至是科幻的故事。东山岛、漳州滨海地质公园都有这样的地理提供创造的灵感。而随着影视书写的进行,后续的文本书写应从各个方面更具深度、更加细腻地跟进,从而将漳州海洋文化的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当下也有一些书从通俗方面对漳州的文化或海洋文化进行文本书写,但质量都不怎么高,一般还停留在话说、掌故、揭秘阶段。如何对这些文本书写进行包装,在其中灌注文化、美学、休闲的理念,使其更具现代感,更易于为受众接受,还相当值得探讨。事实上,书写本身已经是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产业链理论指的是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而这里借用这个理论的上下先后关系来说明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开发需要有链条营销的理念。以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文化创意为例。其最主要的营销点当然是文化旅游,但如果只做文化旅游这一项,而没有兼顾到其上下先后的链条营销,就会如当前的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旅游一样,游客三三两两,走完了事,显得比较冷寂。有识之士也已看出了这一点,因此,正大力呼吁将其打造成漳州的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的最大营销点在于不仅进行文化旅游,还进行文化购物、文化美食等。因此,如果以链条营销为理论进行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文化创意,首先要营销的是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书写,其次是实地的旅游,第三则是漳州的美食,第四是有漳州特色的工艺品。漳州的美食种类繁多,而当前还有许多老字号散于漳州各处,如漳州卤面、五香面、牡蛎煎、春卷、豆花、四果汤、肉粽、麻米署、鱼粥、猫仔粥等,如果能将这些散于漳州各处的小吃集中于漳州古街中或其附近,并且注重小吃文化品味的提炼,注重小吃店装修的层次与卫生,这应当就是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一个极大的营销点。漳州的工艺品也源远流长,木版年画、棉花画、漳绣、九龙璧工艺品、八宝印泥等都可让其进驻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并且购物方面还可以引入现代艺术,让艺术家在古街上设立工作室,这样让艺术文化购物的范围可以更为扩大,从而也恢复当年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熙熙攘攘的繁荣气象。漳州除了有丰厚的海洋文化历史资源,也有非常独特的天然海洋地理资源,而当下社会已进入都市化阶段,现代休闲产业特别是现代休闲海洋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已开发,但因为其只是传统的到此一游式的观光,因此,游客并不非常多,而且游客所来自的地域也相对比较狭窄。东山岛的开发正在进行,以其规划来审视相当大手笔,其目标是国际旅游岛。其中拟建设滨海体育公园、城市体育公园等,并开发海底探险、山海探奇、山木探险、海上高尔夫等一批旅游项目,开辟海上游艇旅游项目,拟举行一系列的节庆与赛会,如海湾沙滩音乐会、海湾沙滩篝火晚会、国际帆船帆板邀请赛、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中国海岛美术节、海鲜美食节、开渔节、垂钓节、沙滩风筝节等。观察东山岛的建设规划,会发现这一规划确实是参照了许多旅游景点的开发模式,但其缺点在于还没有找到东山岛的海洋地理特色,还没有将东山岛的海洋文化创意放在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整体下来思考。因此,看上去创意项目很多,但反而冲淡了其特色与拳头产品的开发。根据东山岛的海洋资源资质,并综合漳州整体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考虑,东山岛其实只要着力开发现代休闲海洋体育项目就可以了。有关传统漳州海洋文化的创意开发,可以适当让位给月港与漳州明清古街。因此,海底探险、海上高尔夫、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潜水等体育项目应当是其开发重点。并且开发之时要注意与青岛、海南等地现代休闲海洋文化项目进行比较与区隔。另外,还应考虑将东山岛与漳州滨海地质公园连成一个整体来开发。当然现代休闲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少不了海洋美食。因此,将东山的海洋美食进行现代的改造与包装,使其如法国的海鲜大餐一样吸引饕餮之徒,也有相当大的开发空间。除了以上所提的纵向上的应以产业链的理念来开发漳州各个海洋文化创意项目,使其形成合力,做大漳州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而就横向上,也应当对漳州各个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进行整合,让人可以望一念三。针对当前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的现状,必须努力挖掘打造整条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线路,而不只是如当前的只到南靖土楼,有时间顺带看看明清古街或林语堂故居这样的一日游而已。况且即使是这样的旅游线路他们也未突出其海洋文化的特质,因此,这样的旅游线路开发还显得非常的粗糙与浅层次。应当可以打造这样的一条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线路:从古月港进入,沿着南江滨路进入漳州市区,游过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再到林语堂故居,随后游览南靖土楼,之后由平和到东山岛感受现代海岛休闲时光,最后可以通过游艇观览漳浦与港尾的火山口奇观。当然,其中的古月港还需重新开发,部分还原历史风貌;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林语堂故居、土楼等景点还必须深入开发与包装,使其突出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厦门、泉州、漳州现已在进行同城化,而他们都一样在福建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展海洋文化旅游,如此,漳州的各个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要在这一整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做好对接,使整个闽南地区或福建省的海洋文化创意取得更大的产值,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而漳州与台湾一水相隔,共在一个文化圈,共享一个文化传统,在进行海洋文化创意时要与台湾适当对接,如共同打造开漳开台海洋文化之旅,如借助台湾的文学力量与影视力量书写漳台相连的故事等,如此,会使得漳州海洋文化创意项目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作者:曾丽琴工作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2

一、遵循海洋科学教育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海洋相关知识,通过著书修志、舆图建造,或刊行或师承传授,发挥了海洋教育的初步作用,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在大学开始海洋科学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士教授回顾了中国高校开展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1946年以前的无为期、1946-1981年的海洋科学专业教育时期以及1981年至今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时期三个阶段,海洋科学教育未来应在突出特色、分类教育和本硕衔接等方面深化改革。

曹文清教授围绕着“研究性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回顾了厦门大学自1946年建立海洋学系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以及目前根据国家需求而确定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地球科学系统下的大海洋科学为基础,跨越理科范畴,融合其他科学,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及创新型高素质管理人才。傅安洲教授以“地球系统科学中海洋科学专业创办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在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面的办学经验。

海洋科学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因此,海洋科学教育具有跨学科特征,改革传统培养模式成为趋势。日本东京大学海洋联盟副机构长、大气海洋研究所木暮一教授,从历史缘起、组织和教育体系、实施意义等方面介绍了东京大学海洋联盟教育体系(aoRi)的构建。其跨学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宗旨是为实现东京大学服务国家,特别是在实现日本确立的作为海洋国要为世界海洋做贡献的目标上发挥作用。国内与会代表在发言中多次提到,2011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合作共建1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的举措。

二、发挥大学的智力优势,探索海洋教育和研究的多元模式

来自德克萨斯a&m大学的piersChapman教授介绍了自2006年开始,该校与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并提出向本科生培养延伸,鼓励更多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并来中国大学学习,拓宽合作的专业领域、增进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等持续发展的思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ChrisFrid教授强调海洋生物学与全球水、食品和能源供应大挑战的持续而密切的关系,提出基于培养全球公民,进行国际研究、国际贸易而进行研究合作、学生交换和使大学成为合作伙伴等国际化视野下的路径思考。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的HungtaoShen教授介绍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下(2000-2009),来自美国41个州132名学生在中国海洋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中美海洋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国际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经验,同时指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提升、教师的国际化参与活动、海外大学的国际化合作项目、暑期国际项目特别是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课程项目的早期规划等是可借鉴的海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模式和路径。上述各科研及教育机构所产生的专门技术、知识和技能成为创新的动力源,进一步推动这一前沿市场的发展。因此,大学及其合作伙伴被认为是直接为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本、各种知识以及创新思想,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

三、特色立校,传承创新,深化涉海学科专业体系改革

“港航并重、海河兼顾”是河海大学所秉承的特色,郑金海教授从理工交叉、构筑多学科支撑发展的海洋专业,培养国家急需的综合性海洋人才等方面介绍了该大学的探索和改革。特别是在国际化背景下,该校积极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开放课程作为教参,加强海内外学生交流的实践,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苗振清教授介绍了浙江海洋学院坚持特色,本着服务海洋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对接海洋产业、行业及社会需求,从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上海海洋大学提出“立足水产,面向海洋”的办学思路,确定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成为水产、食品、海洋等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对生物资源、地球环境等具有高度诠释能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张国琛教授以“海洋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构想”为题,着重介绍大连海洋大学以水产养殖、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为主体学科,确立以“两面(面向国家海洋事业、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两线(海洋经济产业、海洋科学研究)为主体,多层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思路。

四、注重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海洋学科专业创新人才

海洋科学是属于地球科学,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多位与会专家围绕此问题进行了报告。首先,作为海洋科学新知识根本来源的野外观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南京大学的张永战副教授介绍了该校在江苏海岸建设的海岸海洋实习基地情况,他从该区域的基本地学特征和蕴含的科学问题出发,明确了教学内容,进而结合基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韩震教授介绍了该校海洋技术专业借助大学生创新活动这一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而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春颖副教授则全面介绍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一一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基地进行海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她的报告显示,在合理安排理论及实验室教学的基础上,海上观测实践教学对于海洋化学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厦门大学的郑爱榕教授还将海洋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到海洋科学专业以外,将其纳入到跨学科素质教育中,在厦门大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由于海洋科学的特殊性,培养海洋科学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考虑到除其地学属性之外的如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属性。中国海洋大学的江文胜教授则介绍了他们面向物理海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该实验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以物理海洋人才所必需的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了野外观测、物理模型实验、数值模型实验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五、持续开展海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拓展多种类海洋教育活动

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国家日益加大海洋开发的力

度,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日益频繁。这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对海洋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等学者的努力下,海洋文化研究在国内发展起来。参会的多所高校近些年来纷纷成立海洋文化研究机构。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的成立以及开设的海洋社会学论坛颇引人注目。会上,中国海洋大学崔风教授论述了“海洋世纪”的社会学含义,呼吁建立海洋社会学学科专业并进行了构想。韩国国立木浦大学的申正浩教授介绍了有关韩国海洋人文社科的研究与教育进展状况。

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对初中等海洋教育极为关注,并形成了详细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在我国则刚刚开始重视,如中学海洋教育班的创设、海洋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开设正处在探索阶段。中国海洋大学附中开始创办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成为青岛市教育局首批蓝色海洋教育特色实验先行先试学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王孝坤提出了海洋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等特征,应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多元协同管理体制等认识与观点。

当今海洋权益教育与传媒海洋教育也是我国海洋教育亟待加强和横向拓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国海洋大学干焱平教授提出了在我国同周边海洋邻国权益之争的背景下,我国同周边海洋邻国海洋权益争议的几个焦点问题,以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观点,指出进行海洋权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海洋大学傅根清教授从世界各地知名公益广告的视角为大家注解了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国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新途径,进而说明了海洋教育活动开展的广泛性、大众传媒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海洋教育以及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思考

一是海洋科学人才特别是海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本次会议所介绍的中外合作项目中,也反映出中国学生较美国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需要加强等问题。宁波诺丁汉大学的paramor博士则以其亲身教学经验对比了中英两国开展海洋生物教学的异同,她指出:在实践方面,中国学生明显缺乏基本的训练,从小缺乏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要想改变这一点不仅仅是各级学校的责任,而是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责任。

二是我国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需要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同质化问题是中国大学在学校发展目标和专业培养定位上需要特别关注的。海洋类大学和大学涉海学科专业的发展虽有共性,但只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多样性需求的各类人才。

三是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但国民的海洋意识却相对薄弱,亟须加强海洋教育。中国大学在实施海洋教育,辐射地方和中小学教育方面乏力。而美国有着成功的案例,其政府、地方和学校全面参与,推进国民海洋意识提升的实践有着很好的可借鉴之处。成立于200C年的卓越海洋教育中心(CoSSe)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组织美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海洋科学家、信息技术专家和高校教师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并有效促进和提升了美国全国性的海洋教育。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3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建议;经济支撑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9]木丹,姜启军.滨海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9):81-85.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4

关键词:海洋学科专业创新活动组织方式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2-02

1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社会对海洋人才的需求和海洋学科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加强了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新活动已成为上海海洋大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把创造性的思维、理念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知识创新中活跃的群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针对课题进行探索,体现了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通过创新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自学、思维、观察、动手、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组织方式和指导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上海海洋大学是具有海洋特色的理综合性大学,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本科生大学生创新活动为例,对海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指导方法进行了思考[1]。

2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其定位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活动应有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全面发展。针对海洋类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目标,我们从大学生创新活动团队人员组成和课题组织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2.1团队人员组成

海洋类专业学生是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们鼓励专业交叉,因为科技创新更多在交叉学科、边缘科学中涌现。我们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学生负责人一般是海洋类专业本科生,例如海洋科学专业或海洋技术专业。通常三年级的学生担任项目主持人,负责创新团队的全面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是创新团队的参与者。团队成员也以海洋类专业学生为主,其它专业的学生为辅,这样才能和海洋类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形成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由于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所以要抓住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以点带面,在整个海洋类专业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2.2课题组织

(1)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课题组织。

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组织海洋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明显。例如海洋技术专业有以“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水下声学探测”和“空间测量”等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室。相关的专业教师就会从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野外实践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报名的学生中,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择优选择,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寻找适合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人选。由于很多创新项目所需海洋仪器设备存在于不同的专业实验室的,因此我们把创新项目安排到不同专业实验室中,充分发挥学校各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作用,使学生的研究条件得到充分的满足,例如海岸带遥感实验室、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让学生提前进入科研训练。在此期间,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进行文献检索,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对课题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2)以学生自己提出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课题组织。

大学里有很多的学生协会,这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学生协会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对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学生会以学生协会的形式到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的科研机构调研,收集在海洋领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协会的组成人员往往来自不同专业,我们会加强对学生多专业、多学科协同的引导,以海洋学科专业为主,培养同学们协同作业的意识。大学生协会骨干主要是大三、大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一般只学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因此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对创新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例如否有充足的活动经费,题目难度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能完成,具体的任务如何落实到每一个人。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自我发展需要,是其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创新实践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这类学生也是老师最欢迎的学生,也往往动员他们在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2]。

3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方法

3.1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指导方法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依托专业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好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在这些基地的学习和锻炼,了解到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以及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研究现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同学们的不同需求;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固定时间和分散时间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实验;通过鼓励学生,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通过创新活动,将来也可以推动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发展[3]。

3.2以学生自己提出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指导方法

由于这部分课题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协会。各个协会的科技活动,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体,教师协调指导为辅。学校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各项创新活动尽可能以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国家、省、市各类专业协会每年都定期开展各类各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所以我们的指导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要求展开,例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参加全国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争取好成绩来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以竞赛带动创新,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热情,也推动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该类课题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大二、大三年级要修读很多课程,为了确保完成任务,所以要加强过程管理,教师要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给予及时指导。由于学生协会具有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协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

4结语

大学生创新活动是动态的过程和开放的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指导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质量。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和优劣,只有社会的认可才具有价值和公信力。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类专门比赛,和国内外同类、同层次作品质量进行较量,使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创新作品具有不断成长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129-131.

[2]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2(31):108-110.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5

关键词:专利信息分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医药产业;产业发展;专利数据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07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05-04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3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marineBiopharmaceuticsindustry)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目前已知地球上物种约有50万种生活在水中,海洋生物的品种总数达到20万种,占地球生物的80%以上,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症、抗病毒、抗凝血、抗艾滋病、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药理性质。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海洋生物在生存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与陆生生物迥异的特殊结构,对这些生物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帮助解决危害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HiV等疑难杂症都有重要作用。

2011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发展海洋药业,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西海洋医药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的科技成果,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路子。本文运用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生物类型有:(1)海藻:如昆布、海人草、石花菜、螺旋藻、羊栖菜、鼠尾藻等;(2)软体动物:如牡蛎、珍珠、章鱼、石决明、蛤蜊等;(3)节肢动物:如龙虾、对虾、寄居蟹等;(4)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海星、海燕等;(5)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海鳗、带鱼等;(6)腔肠动物:如珊瑚、海蜇、海浮石等;(7)微生物:海绵、海鞘、苔藓虫、微藻、细菌、真菌等。从图1专利研究分布中可以看出,上述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生物碱、萜类等,新发现的化合物在以每4年增加50%的速度递增。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药物前体。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图2容易看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02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增长比例多年高于医药行业整体速度。目前,我国已有藻酸双酯钠(ppS)、肝糖酯、烟酸甘露醇、多抗佳、河豚毒素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国家批准上市,并取得了数十亿的产业价值。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海洋生物医药业之所以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与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分不开的。此外,从2002~2011年,平均每年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新的生物结构200多个,一大批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已经陆续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1.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北部湾是我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依靠良好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海洋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贝类、藻类及其他生物,还拥有占全国面积40%的沿海滩涂红树林,以及涠洲岛周围的浅海珊瑚礁,具有天然的海洋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已有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及化妆品公司40余家,从业人员逾4000人,并且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中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且早在2004年便已投资2亿元建成了广西首个以海洋生物为资源的医药加工基地。这为加快推进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建设提供了基础。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洋创新药物也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了产品开发阶段。“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建设,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西迈向海洋大省的重要举措。然而,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科技层面,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产业效益,还有许多迫切问题需要克服。

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海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首先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广西申请的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仅有13项,远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申请。从发明主题分析,多为鱼肝油、珍珠粉等健保制品,鲜有涉及热点如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等核心技术领域。从发明类型分析,多为产品发明,对于活性物质研究的专利仅有2项,没有对活性物质药用机理等深层次的研究专利。传统的广西大型医药公司也鲜有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而新兴的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因此也缺乏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这与广西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广西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2缺乏有效的公共研发平台

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等,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高的特点。单靠某一个单位或领域的投入很难取得产业化成果。广西目前尚未建立起联合多学科及医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在广西的海洋生物医药的专利申请人构成中,只有北海医药厂与广西医学院开发的鲎试剂一项,属于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名申请。这样的分散研究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不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技术瓶颈的突破。长此以往,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新的海洋生物医药的方向研究,而更愿意投入到科技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医药物生产环节,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科技水平止步不前。

2.3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尚处于发展期,专利申请多数为科研院校,公司申请专利较少。中国海洋大学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首个海洋药物化学专业,1996年创建了海洋药物硕士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由表2可以看出,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省份皆是有强大的科研院校做支持。在此阶段,科研院校一方面承担起了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攻关任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就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来看,广西仅有钦州学院一所公立本科学校拥有涉海专业,2008年起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医药方向本科生。学院的成立弥补了广西没有海洋生物医药专业的空白,承担起了为广西培养掌握系统的海洋药物科学理论,具备药学、医药工程、海洋药物和现代药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生物制品、食品、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但仅靠钦州学院一所院校,并不足以填补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尤其是在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培养上,广西目前还不具备培养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能力。就目前来讲,亟需政府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广西,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应该逐步规范和建立起各层次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竞争中取得优势。

2.4专利保护意识水平差

由于现行科技人员技术晋升过于侧重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使得技术成果无法得到完整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增加了海洋生物医药药品研发的风险,也使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专利申请方面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pCt专利是《斯特拉斯堡协议》中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为各国专利申请人提供国际专利申请的渠道,pCt申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的质量,也反映出申请主体的国际保护意识。在我国申请的44项外国公司专利申请中,有31项属于pCt国际申请。而反观我国专利申请中,只有广东2件、上海2件、浙江3件、天津2件为pCt国际申请,要想将新型药品打入国际市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3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表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的进步,使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朝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利用海洋生物技术探索出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的高附加值资源,促进海洋新兴药品开发,实现海洋生物特殊活性物质产业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广西基础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盲目学习其他省份进行规划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因此我区更应抓住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实现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这一“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壮大。

3.1加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建设,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

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链的前端原料是海洋资源库各种生物,随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海洋药源生物的需求量必将不断增大,其上游原料产业依靠传统的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市场。广西拥有天然的海域生物资源优势,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对于扩大海洋药源、开发新型海洋药品具有先导作用。因此,挖掘相关海洋药源资料,对现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建立本海域完善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信息系统,对于海洋生物进行基础性研究,能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整体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广西海水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北海、钦州及防城港3市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推进由普通海水生物的养殖到海水药源生物养殖的转变,不仅能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海洋药用资源库,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

3.2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区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具有仿制技术相对成熟、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业化水平低、新型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整体布局,避免盲目鼓励高难度研发,造成资金与设备技术的浪费。

一是鼓励海洋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科研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并利用获利资金反哺新型药物的研制,从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二是进行重点规划,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率先进行技术升级。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拥有17项抗肿瘤发明专利,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抗肿瘤研究方面处于领跑地位。该所通过对国外专利药物“仿制――改进――创新”的模式,用10年时间拉平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差距,完成了一系列治疗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类药物研制和生产,部分药物已成功上市。广西亦可借鉴其思路,通过“仿制――改进――创新”三步走模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龙头示范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3.3利用中医药理论,建立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体系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我国现代医药领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就已经进行了临床应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海草本草》等都对海洋药物进行过记载。我国海洋中药材的利用历史悠久,许多药方的药理药性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广西中医药理论素来应用丰富,“三金”、“红花”、“金嗓子”等中药品牌已深入人心,将传统的中药理论应用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从中药药方中提取有效物质,效率会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要高得多,这是广西发展海洋新型药物的核心优势,应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与传统中药制药企业的合作研究。

3.4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产业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区应从人才数量和人才综合素质两方面,提升对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在扩大专业人才数量方面,要充分发挥钦州学院海洋学院的优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招生规模,以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尤其是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海洋药物特点又具备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建设,争取尽早开设海洋药物硕士点。鉴于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特点,可采取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与如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5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主要是保健类产品,我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已具有一定实力。保健养生类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海洋药物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发展高科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丰富保健品类新产品资源的开发,为扩展海洋保健品市场提供新的战略储备。一方面我区应紧跟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十二五”规划,加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保健产品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力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将其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而不是急于发论文、上职称。另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与维持费用的资助力度,保证专利的维持时间,实现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合理规划与战略布局。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的中国专利申请曲线充分显示出其强劲发展的势头,广西政府把海洋生物医药纳入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作为沿海大省,广西要更加充分开发海洋这天然的药物宝库,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使“蓝色药业”成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卞俊.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

[2]林江,邓家刚,江海燕,等.广西海洋药业和保健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6).

[3]龚斌.创新海洋生物制药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报,2011,26(5).

[4]焦炳华.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6

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

专家介绍,海洋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根据《尔雅》、《黄帝内经》的记载可以推断,早在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300年海洋药物就已应用于医疗实践。《神龙本草经》、《海药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中药大辞典》收入海洋药物144种。海洋药物历史悠久,为丰富的海洋资源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极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以海洋生物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的复方中成药152种。这些药物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医药学及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疗胃溃疡海洋生物多糖药物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多糖为基本原料,经过结构修饰,研制出了快速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止血、镇痛、缓冲胃酸对创面的刺激、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胃溃疡海洋新药,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多糖具有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效果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效果好,药效优于法莫替丁、得乐、得诺等目前临床用药,且具有用量少、副作用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新药开发价值。该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原料和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药效学和毒理学等研究,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烧伤膏

项目简介:该项目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抗溃疡海洋药物”研究,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制备出促进烧伤创面和溃疡创面愈合、抑制疤痕生长的有效成分,以独特的生产工艺研制出“海洋生物烧伤膏”。该海洋药物具有促进创面愈合、镇痛、抗炎、治疗后不留疤痕等优点,优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京万红等药物,并且该药物既适合临床用药,又可作为家庭常备药。海洋生物烧烧伤膏的主要功效成分的生产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因此该药物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原料和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药效学和毒理学等研究。

治疗胃溃疡海洋生物多糖药物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多糖为基本原料,经过结构修饰,研制出了快速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止血、镇痛、缓冲胃酸对创面的刺激、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胃溃疡海洋新药,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多糖具有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效果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效果好,药效优于法莫替丁、得乐、得诺等目前临床用药,且具有用量少、副作用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新药开发价值。该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原料和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药效学和毒理学等研究,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内容。

微保健剂

项目简介:该产品以多种海洋生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加工精制而成。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氨基乙磺酸、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而适量的碘、锌、钾、钙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具有营养与保健的双重功效,可预防碘缺乏病、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肌和肝脏,促进新生儿和儿童大脑发育,保护视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海洋燕窝”产品开发

项目简介:“海洋燕窝”属于一种高级营养滋补品。常饮能不断补充人体所需之营养。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或病人最适用,不但能补充营养物质,而且还有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特别对胃肠病有很好的防治和对人体有美容之功效。此产品是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和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的物质,如含丰富的蛋白质、肽类、多糖类等物质,尚含有各种无机元素和微量元素。

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高效功能表达克隆、生物信息学、规模化功能筛选和大规模测序等生物学技术,对我国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进行系统研究与开发,建立一套规模化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研究体系和技术平台,为我国医药等相关领域提供一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创新功能基因及国内外专利(pCt),在战略上为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药用海洋生物资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创新药物奠定基础。项目共构建了26个高质量的药用海洋生物组织cDna文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快速功能基因筛选,初步确定97个有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对其中15个功能基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海洋生物蛋白酶

项目简介:该项目技术成果主要通过发酵生产一种新型海洋生物蛋白酶,进而开发出3项主导产品,其应用包括日用化工、轻工等领域。发现黄杆菌属一个新种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低温碱性蛋白酶及其基因,获得了“一种新型低温碱性蛋白酶、制造方法、应用和产生该蛋白酶的微生物”发明专利。与传统的蛋白酶相比,该酶具有嗜低温、抗氧化、与复杂试剂配伍性好的独特优势,更适合于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

海洋生物源杀虫剂Jmt简介

项目简介:Jmt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毒素,经深加工研制而成的新型生物农药。大量研究和实验表明,Jmt杀虫剂对梨网蝽具有较高的活性,48小时死亡率可达到97%以上,半致死浓度LC50为114μg/mL;对绣线菊蚜、桃蚜、苜蓿蚜以及小菜蛾和菜青虫也有较强的杀虫活性。毒理学试验表明,Jmt对大鼠经口LD50雌、雄动物均大于4640mg/kg;大鼠经皮LD50雌、雄动物均大于2150mg/kg;对家兔皮肤、眼均无刺激性。按照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Jmt属于低毒类农药。

海洋生物中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资源利用

项目简介:该研究对我国各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样品采集;采用稻瘟霉模型和细胞毒模型进行了活性筛选,对其中23种海洋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研究中发现从方柱五角瓜参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philinopsidea对肿瘤新生血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新结构类型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14种新的衍生物,经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其中的CU302衍生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毒性降低,均能明显抑制内皮细胞HmeC-1增殖,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管腔形成以及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且对14种人肿瘤细胞株亦显示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具有双重的抗肿瘤作用。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项目简介: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制订是以大量科学调查、实验研究资料为基础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采用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指标,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环境质量标准,该项目研究建立海洋生物标准用于反映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应用于评价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危害。该标准的制订对我国的海洋污染监测、海洋环保、保障人体健康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达到国际水平,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2002年3月1日实施,与海水水质标准及其它的环境标准相配套,构成我国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立法体系。标准制订为海洋污染的监控和防治提供法科学的法规依据,对加强海洋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积极的作用。

改善睡眠天然海洋生物保健食品

项目简介:该保健食品以茯苓、海带、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吸纳中医传统相关经验和精华,应用分子水平的分离提取方法,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特定生物酶的定向截取技术,研制出一种多糖,能快速起效,使大脑细胞很快恢复正常的睡眠功能。该产品安全、无毒副作用不会依赖或成瘾。适合各种睡眠不佳者。

抗风湿性关节炎海洋生物制品“海精灵”的研制与开发

项目简介:该项产品由多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复合而成,其技术关键是独创性地利用多种可有效疏通人体循环系统、抗氧化、提高免疫活性和促进骨细胞代谢的天然活性成分的共同作用,减轻关节炎症状甚至完全治愈关节炎。该项目通过结合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及传统中药配伍的模式和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多种具有抑制或控制关节组织病变的天然产物,有机组合成具有显著效果的抗(风湿性)关节炎产品。

烟草专用海洋生物制剂农乐二号

研制开发了以海洋生物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烟草专用海洋生物制剂“农乐二号”,具有多种活,能起到促生长、改善品质、杀菌、抗病毒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使用“农乐二号”后亩产提高8.2~9.1%,产值提高11.2~21.2%,上等烟比例提高4.3~33.8%;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抗病抑菌作用,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率可达82%,病情指数降低40%,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达85.7%。是一种成本低(每亩仅需5~6元),且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新型烟草生物制剂。试验面积5000亩,推广2万余亩。进行了中试试验,建立了年产500吨的中试车间。今后将进一步增加供试作物种类,扩大推广面积。该产品的研制成功为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农业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海洋生物功能食品的研制

项目简介:该项目利用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一种海龙科动物)研制具有抗疲劳,延缓衰老功效的功能保健食品。该海洋生物具有性激素样作用、抗衰老、抗肿瘤等活性,采用新型制剂工艺研制具有适合中老年服用的健康促进作用的食品。该项目按功能食品申报要求完成工艺设计、功能试验、质量标准等、预计2008年6月底完成全部申报资料。该项目的特点在于开发利用丰富海洋鱼类资源;从海洋生物中开发功效强、价格低廉的功能食品;属于国内首创。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低壳糖和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新技术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壳聚糖酶解、分离干燥等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与改进,建立了低壳糖和壳寡糖工业化生产新工艺技术。该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专利与文献中均未见报道,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鲜明的特点与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有能力替代国内的低壳糖和壳寡糖,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可实现100吨/年低壳糖和10吨/年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

甲壳质酶法生产工艺及其深加工产品开发

项目简介:该项目主要研究从海洋生物体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活性物质―甲壳质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甲壳低聚糖在畜禽养殖和保健上的应用效果。该产品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功能性绿色饲料添加剂,由于其具有不产生耐药性,无药物残留,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畜禽饲料水产饲料中,尤其是出口型企业饲料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项目同类产品在国外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上应用也较少,正式投产后,可以向国外养殖业较发达国家出口。

“药肥双效”海洋生物农药的开发研究

项目简介: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具有药肥双效的海洋生物农药的制备和应用试验展开,研究了具有生物农药功能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提取,并为提高所提取分离的活性成分的功效对其进行分子结构修饰,进一步的,通过复配增效手段制备药肥双效的海洋生物农药产品,并制备出适于实际应用的剂型,最后通过实验室小试和田间试验,考察所制备的海洋生物农药的实际使用效果。

海洋生物化合物活性及其创新药物研究

项目简介:该研究借助现代实验技术,鉴定66个萜类、甾体和生物碱等单体化合物,已筛选出具有明显抗肿瘤等活性的全新显效结构化合物,为这些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抗心律失常新药海藻CpG的临床前研究研究解决了CpG低聚糖的药效和用要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海珠口服液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降脂,抗动脉硬化药物,已投放市场,取得一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的知识产权。该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科学价值,为政府部门科学管理、规划和开发海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

项目简介:该项成果开发出了热带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珍珠氨基甙定重制取技术、海洋生物反渗式柱-膜联用脱腥脱毒技术和甲壳素氨基寡糖定长制备技术。利用该技术,提取鉴定了约900个热带海洋生物化合物,其中约119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筛选出了21个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31个昆虫拒食、抗附着等的显效活性化合物;研发了1个国药准号新药,改造了1个国药准号品牌药品,研发了2个部级保健品和2个省级功能食品,开发了5个系列的珍珠化妆品,研发了1个部级重点新产品氨基寡糖素水剂生物农药。

海洋生物活性豆奶开发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的研究包括:新鲜海参预处理;海参的蛋白质均质及变性处理;灭菌处理;复合生物酶降解技术研究;脱腥的技术工艺研究;浓缩技术工艺研究;理化指标分析喝营养成分分析;稳定性研究;大豆卵磷脂的提取工艺研究;营养液喝豆奶的微乳符合技术研究。该研究体现了海洋生物制品和陆地食品的有机结合,也是动植物食品的有机结合,新产品将具有更全面的营养结构,不含胆固醇,将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肤组织修复海洋生物材料

项目简介:海洋“863”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开发医用海洋生物新材料,主要用于各种皮肤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无刺激,安全方便,创面修复快,无瘢痕的效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复合酶和海洋生物胶原蛋白开发

项目简介:加酶壳聚糖保健食品系将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与高纯度的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淀粉酶和脂肪酶等酶群结合起来,发挥复合酶与壳聚糖之间的协同作用。壳聚糖与细胞的亲和力强,可以作为载体,将对人体有治疗或保健作用的成分传递到细胞。壳聚糖能保护酶的稳定性和被酶降解以增加具有抗癌活性的寡糖比例。该产品还含有对某些酶有活化作用的成分以及硒蛋白和葡萄糖锌等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调理胃肠,改善消化吸收,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消炎杀菌;消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防癌和养颜美容。

藻胆蛋白生产工艺配套技术开发

项目简介:从螺旋藻中用物理方法提取藻胆蛋白的天然食用色素,进一步提高细胞破壁技术、细胞碎片的去除及其稳定性技术。完善藻胆蛋白提取的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配套技术,重金属和微生物含量符合有关食品标准。

海洋生物保健品-蛤健精生产技术

项目简介:该产品适用于癌症病人的辅助治疗,有抑癌功能和减轻放疗毒副作用的效果,不损伤人体正常细胞。提高生存质量;对正常人体有增强免疫和保健的功能;该产品取自海洋增养殖贝类――文蛤,资源丰富;产品在生产过程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做到原料尽其所能,提取后的原料可提取凝集素。产品适用于配合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以及作为滋补、解毒、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的营养保健品。

文蛤生物多糖物质组成分析及提取技术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利用广西沿海地区第二大海水养殖产品-文蛤作原料,运用化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建立文蛤多糖和凝集素提取工艺及纯化方法;文蛤体肉-酶解-沉淀-纯化-干燥-文蛤多糖干粉;文蛤体液-沉淀-反抽纯化-干燥-文蛤凝集素干粉。研究文蛤多糖和凝集素对动物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和对病原体菌的抑制作用及使用剂量,分析文蛤体一般成分、营养成分、机能性成分的含量及文蛤多糖和凝集素的物质组成和比例,为今后可能的临床试验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并为文蛤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奠定了有利基础。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海洋降糖药“2038”

项目简介:科技发展给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高速工业化进程中耗尽了地球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非传染性的疾病迅速蔓延起来。尤其是骨质疏松、糖尿病这些老年性疾病成为威胁中老年健康生命的主要敌人。中国现有糖尿病病人3000多万,还有3000万糖耐量低下者,这些人进一步发展就是糖尿病,大中城市糖尿病人发病率达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远远高出这一比例。海洋降糖药“2038”是海洋生物中提取出具有降低血糖的成分,再与三价铬离子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个新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紫外光谱等仪器测试确定了其结构为新颖的化学物质,毒理学研究为无毒副作用。用小鼠做实验,每公斤体重20000毫克的剂量灌胃12天,动物无一死亡和不良反应,相当于药效大剂量的1200倍。“2038”有保护胰岛的作用,可防止某些化学物质对胰岛的损害。专利、获奖及实际应用情况:“2038”进行了中试规模的研究,每次能得到上百克的样品,产品质量稳定且工艺进行了优化,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7

abstract:inthe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ofJiaxing,itisnecessarytopayattentiontomanyproblems.Frompositioningandtakingthedifferencesdevelopmentmode,toincreasingtheintroductionoftalents,trainingeffortsandrelyingonscienceandtechnology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andthentothedevelopingmarinefinancialsystem,improvingthecapitalformationmechanism,boostingthedevelopmentofmarineeconomy,itisnecessarytobetightlyaroundthreebigadvantageindustriesinJiaxing:portandshippinglogistics,marinepowerand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seawatertodrivetheindustrialtransformationofJiaxing.

关键词:海洋经济;要素;优势

Keywords:marineeconomy;elements;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p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169-02

0引言

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根据现有资料,标志性起点为美国学者杰拉尔德·J·曼贡首次提出海洋经济概念[1],从此,国内外开始从不同视角对海洋经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国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近年来处于低谷,公开数据库可搜集的相关文献不多,比较贴切的有美国CharlesS.C、加拿大RaSCL机构和新西兰非纸张载体文献eB/oL,采用计量方法对海洋经济经济贡献度进行研究。[2]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点大致在1984年前后。[3]从此,国内对本领域的研究几乎没有中断,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空间发展状态、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海洋经济与环境互动关系方面。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梳理国内及浙江层面的研究文献,发现:已有研究缺乏对发展海洋经济所必须的科技、资本、区位等要素深层次考量,对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和制约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区域内发展海洋经济的起点应该是基于差异性化战略的,其中区域性要素的属性和质量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包括资本、劳动、技术以及区位等要素的存量、质量和相对优势等。从海洋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也只有具有一定优势,才能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基于以上分析,发展嘉兴海洋经济,应该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定位,甘做“后勤”,实现差异化发展

从嘉兴海洋经济区位驱动力看,嘉兴发展海洋经济要秉持错位竞争的原则,继续沿着“差异化”发展道路前行,继续将自己定位为“后勤”角色,即杭州、上海的资源“后院”,为他们提供原材料供给保障,为上海、宁波港口提供喂给配套,发展海洋经济区域综合配套产业。这种产业配套发展模式,不是自身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的配套,也不是完全服务于嘉兴本土块状经济的产业配套,而是构建杭州湾北翼为基地的,与杭州经济体系、上海经济体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配套。简言之,发展模式定位为杭州湾地区的产业配套。以港航物流产业为例,发挥嘉兴所具有的中心区位优势和海河陆联运条件,继续将嘉兴港定位为喂给港、分流港,为上海洋山港和宁波港提供物流服务,采取合作模式,不是竞争模式。这样,通过嘉兴港航物流体系,将临海工业产品输送到苏州、湖州、安徽等地,同时也可以打通这些地区的集装箱运输内河水运业务,充分发挥嘉兴自然要素优势。至于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涉海新兴工业,目前引资的重点在重化工行业,虽有定科技含量,但是并没有利用嘉兴区位和要素优势。所以作者认为,应该将涉海新兴工业定位为已有优势产业的深化发展上,如继续加大秦山核电站的技术优势和扩散效应,大力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也是未来有战略意义的海水淡化产业、海水深度开发产业等,这样既能够为上海、杭州未来发展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也利于嘉兴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发展模式向集约化、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转变,进而带动本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反之,如果不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不错位竞争,随着浙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大力推进,嘉兴海洋经济将再次陷入全国性重复、同质恶性竞争的之中。

2发挥已有优势要素,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

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主要是要发挥嘉兴要素、区位等优势,并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辐射效应明显的海洋产业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反映在政策层面就是执行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4]因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中心”开始,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如同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1935)的雁行理论,逐级扩撒。也就是说,作为增长极,它首先是一个“点”存在的,这个“点”必须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能通过引致需求,在时空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而增长极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所以,作者认为,嘉兴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一定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要素,如土地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区域港航物流优势、产业规模和配套相对合理的优势,并应该高屋建瓴,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朝阳产业为主导,围绕嘉兴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如港航物流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核能及海洋电力配套产业进行布局。在布局时,需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对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两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招商引资等扶持政策能够围绕这三类产业进行。例如现在着力打造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就需要重新规划,应集中力量着重打造2-3个平台。因为,嘉兴毕竟经济实力有限,资金乃至资本规模有限,同时发展多平台将导致投资分散,不易成功。再如滨海工业区当前引资方向以重化工为主,理论上嘉兴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同时这些工业多为杭州上海外迁产业,污染较重,如果无长远规划,若干年后,嘉兴将面临多年形成的重化工产业外迁的命运。

3确立科技发展观,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内涵

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看来,各地对海洋科技重视不足,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益。海洋技术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整个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靠外延扩大、粗放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嘉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前滨海工业区的重大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且代表先进技术和未来朝阳产业的项目并不多见。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浙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5]嘉兴海洋经济在浙江排名靠后,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海洋科技投入每增长1%,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0.17%,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率的2倍。[6]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洋经济的科技内涵。这就需要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首先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海洋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尽快转入科学发展、包容性增长的轨道。其次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最后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7]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浙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构建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护航”海洋经济

为了保障海洋经济的顺利发展,除了产业政策引导之外,需要构建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快速集聚海洋产业资本,确保海洋经济供血机制畅通。为此,作者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由专家管理、政企共担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对重点项目引入风投机制,或用专项基金提供贴息贷款或给予研发补偿,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因为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在海洋科研等方面,企业预期投资产出不确定的领域,很难引导商业资本进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机制。其次是优化金融体系,主导金融体系变革。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发信用产品,培育信用市场,改善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同时考虑能否借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模式,建立专业性的嘉兴海洋发展银行,提供本土资金向资本转化平台,促进转化效率,加快涉海类产业资本的形成。当然,在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机制上也需要创新,加快政府对企业项目、信用的信息披露,促进银行与企业、项目的衔接。这样从金融方面全面为嘉兴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5建立完善涉海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最后,由于嘉兴技术要素质量偏低,基础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匮乏。针对这一现实,嘉兴需要进一步重视海洋经济人才建设,不断完善涉海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机制,尽量确保海洋产业对涉海人才的需求。例如政府与嘉兴本地高校合作,成立港航物流专业、海洋工程专业、海洋生物专业等涉海类专业,并持续构建涉海类人才培养体系,并最终形成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多层次人才队伍和由企业专家、科研人员、教授和学者构成的科研梯队,从智力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当然,当务之急是加快高层次如博士、教授和学者等涉海人才的引进,满足涉海产业人才的基本需求。为此,嘉兴可以采取日本1950年代扶持日本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国家委派制”,由政府牵头引进涉海人才,并主要待遇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物质保障。这样,通过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保障人才留得下、企业用得起、人才有作为。当然长远看嘉兴需要依托本土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并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自我供给机制,保障海洋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CharlesC.thechaangingoceanandcoastaleconomyoftheunitedstates:abriefingpaperforconferenceparticipants[eB/oL].(2003-10-22).http//:ocean.us/docu-ments/docs/wavescolgan.pdf.

[3]何宏权,程福祜.略论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a].张海峰.中国海洋经济研究2[C].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4]颜鹏飞,孙波.管理世界.经济增长极的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2003.3:36-38.

[5]王泽宇,刘凤朝.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5:42-47.

[6]乔俊果,朱坚真.政府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4:38-41.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8

根据中央部署和__委的要求,__海洋地质调查局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党委在认真学习讨论、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刻分析查找主要问题与原因,研究提出了保障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体会

局党委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__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和有关科学发展观重要文献,认真贯彻党中央和__委的部署,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更好体现科学发展”学讨论。党委成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所在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在局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深入分析检查,普遍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主要认识和体会是:

(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海洋地质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海洋地质工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审视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思路。充分认识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用,加强基础海洋地质和战略性矿产地质工作,加快海洋地质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引领海洋地质工作,繁荣海洋地质事业。

(二)科学发展对海洋地质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海洋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查明、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强海洋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广大海洋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发挥海洋地质工作对沿海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必须加强以能源为主的海洋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提高海洋资源保障能力。必须加强对沿海经济发达区的海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保护海洋地质环境。必须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查和大洋、极地科学考察,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区的海洋权益。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地质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地质工作,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要求,坚持统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国内地质事业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在海洋地质工作改革发展过程中,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环境保障能力、基础支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关心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思路清晰,改革稳步推进,队伍建精建强,海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获得一批重要成果,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可供利用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__年我局首次成功钻获水合物实物样品,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历史性突破;20__年我局在北黄海石油勘探第一口井钻探实现了钻探首钻见油的目标。这是我局广大科技人员克服困难,长期奋战的结果,践行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温总理的希望“创造出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

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上级的要求和职工的意愿存在一定差距。局党委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近年来,中央加大投入,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有了很大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相比仍不相适应。一是现有的调查船船龄都超过30年,船体、设备、机械老化,故障多,维持正常海上生产的维修费用高,难以承担更繁重的调查工作任务。二是船舶基础设施、基础支撑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新装备的作业要求,新技术、新方法技术装备的引进受到制约。三是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还不高,不能适应当代海洋地质、海洋矿产资源的探测、观测要求。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的海洋仪器必须依赖进口,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深水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二)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够强。近年来,我局海洋高科技研发技术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进步显著,承担了多项“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研发、基础研究、公益性科研等项目。但与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近年来显示科技水平、有影响力的论著发表的不多。二是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有待加强,亟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和“品牌”产品。三是应用海洋地质和物探调查资料解决基础地质和找矿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深水井场、深海探测、三维地震勘探等方法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富钴结壳及热液硫化物探测等技术处于落后状态。四是对海洋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变革趋势缺乏敏感性和应对准备,只是满足于已有的些小进步,在新的海洋科学变革面前有被抛弃之虞。

(三)为我国海洋国土资源管理和海洋地质工作提供海洋基础地质信息服务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十一五”以来,我局的信息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但与提供社会公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海洋地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尚待完善,与部、地调局共享式信息服务体系没有建立。二是局内基础的服务体系平台和软、硬件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内部业务网络无法满足业务数据保密要求。三是对历史上获得的海洋地质调查原始数据和实验测试分析结果数据等资料,深度开发不够,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综合信息化系统及成图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成果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够明显。

(四)组织管理能力不够强,不能适应海洋地质发展的新要求。一是预算管理不适应财政改革要求,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结合不够紧密,经济管理工作中宏观规划、调控、监管意识和能力不够强。二是地勘项目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有待补充完善,保证地勘项目完成和鼓励科研创新的考核、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缺乏对人事劳动政策的系统性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长远规划不够,业绩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四是综合管理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不足,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各业务所之间、专业与学科之间协调不足,调查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制约了具有宏观影响大成果的形成。五是统筹、协调工作的能力还不够强。我局所设置的一些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对海洋地质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我局地处广东这个高度发展的区域,我们的工作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很不够,至使一些专业所没能得到充分发展,没能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六是对海洋科学的前沿发展缺乏全面、可持续的跟踪。我国海洋科学发展趋势是向深海进军,我局地处广东,面临南海,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对向深海进军还缺乏全面的统筹考虑和准备。

(五)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部署,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公益性海洋地质队伍规模、结构、人才、装备、基地、投入等方面的深层次研究。二是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人力资源余缺矛盾突出,主业人才不足,副业人员偏大。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社会保险尚未进入地方社会保障序列,单位负担重,职工思想顾虑多,在此情况下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的难度大,且没有实际意义,未聘人员分流没有出口,不能推向社会,未聘人员仍依赖单位内部自我消化安置。三是带队伍的意识不强。重项目管理,轻队伍建设。调查研究不深入,对各基层单位队伍建设关心不够,指导协调不力。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业务骨干超负荷承担项目任务,青年技术骨干、领军型人才严重不足。事业单位技术骨干、高级船员的工资待遇远低于社会同行,队伍不稳定、人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的矛盾日益显现。五是队伍生存发展存在多方面困难。社会保障不到位,经常性经费难以保障需要,离退休人员经费严重不足,不得不从市场找出路,出现公益性队伍不公益问题。

(六)干部队伍作风尚未完全适应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一些干部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自我要求放松了,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淡化了,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劲头减弱了,对目前海洋地质工作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握不足,对当前我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缺乏清醒的认识。形式主义、现象存在,报告申请、审批等事务繁琐,有些报告到机关后,未能及时得到答复。一些部门满足于会议布置和文件要求,缺乏对贯彻情况的跟踪了解、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深入到野外一线了解情况不够。

局党委认真分析了上述问题,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自身,关键在党委。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深。通过学习实践,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有了一定理解,但认识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没有充分把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升到影响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和解决。在管理理念和推动工作上缺乏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重点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业务工作难点问题研究不深,认识不足,强调客观原因多,主观努力不够。根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创新意识不够强,奋发有为不够。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我们对新形势下海洋地质工作的大变革、大发展认识不足,对解决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准备不够。思维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缺乏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深层次、重大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有些工作往往还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模式,一些改革措施遇到体制性制约就缺乏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干劲。一些干部缺乏锐意进取的工作激情,缺乏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缺乏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还不能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创新解决困难和矛盾的办法。缺乏忧患意识,表现为:小胜即满、小富即安,怕冒风险、怕担责任,对所承担的工作得过且过、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毫无创意、思想僵化。

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近几年国家财政制度改革力度大,预算细化、国库支付、财政审计监督、银行监管等,财政资金使用日益公开透明,我局现行的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分配制度和以丰补歉经济运行机制、保持平稳发展的工作思路不能适应财政制度改革的新要求,制度创新不足。一些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确,职责管理不到位,导致机关处室之间互相扯皮、推诿。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缺乏新思路、新办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还不够。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广海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发展海洋科学为宗旨,以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和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研发试验基地为目标,紧密围绕海洋权益、资源和环境的国家需求,以现代地学理论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调查技术为手段,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加强以能源为主的海洋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加强对沿海经济发达区的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查和大洋、极地科学考察,加强海洋地质科学技术研究,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局的竞争能力和技术实力,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事业立局、业务兴局的发展方略,加强统筹部署,完善项目管理,狠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发展的保障能力。

在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制定发展规划。以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和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研发试验基地为目标,紧密围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需求,开展战略研究,制定我局发展规划。加强海洋基础地质、环境地质与矿产地质工作,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基础与应用协调,促进海洋科学发展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兼顾、国内和境外统筹,启动“十二五”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研究,统筹协调好业务、科技、人才、装备、基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二)建立大项目机制。进一步建立立项、实施和管理大项目的新机制。在项目立项上,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加强宏观形势分析,围绕国家宏观战略、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策划大项目,形成以大项目为支撑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新格局。在业务推进上,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认真实施项目。在项目管理上,健全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大成果。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完善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及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海洋地质调查队伍研究能力,促进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通过积极争取对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国内外合作,依靠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追踪海洋地质科学前沿领域信息,加速我局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水平的提高。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路文化;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

在2013年底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下文同)的倡议后,这一战略构想备受世界瞩目,其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框定了我国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坚持陆海相依方针、面向全球发展的全方位开发格局。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再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丝绸之路是陆路与海路的交通大集合,“一带一路”更是陆地和海洋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连通。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就是统筹陆海两大方向,连接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五大海――里海、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广阔地域,贯通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商贸、文化大通道,是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构建联通世界、陆海一体的战略大走廊。因此,从海洋对“一带一路”支撑的维度上看,“一带一路”可以说就是海洋事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就是海洋文化的大传播、大交流。

海洋文化是因海洋生成、创造的文化,有物质、行为、制度和观念四个层面。中国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物质文化(如海洋物质遗存、丝绸瓷器、船桨盐田等)、海洋行为文化(海洋旅游、海洋开发、航海技术等)、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如海洋艺术、价值理念等)。可是自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尤其是在郑和七下西洋后的近600年来,中国陆海文明发展失调,海洋文化传播不兴。即使至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态势都不容乐观。在当今的海洋世纪,我国的海洋文化传播基本置于大众传播的狭小地带,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较为软弱,国内民众的海洋意识严重欠缺。在专业性的学术领域,关于我国海洋文化的大众传播研究“仍是一个较为弱小和荒芜的领域”[1],当下探讨“一带一路”愿景下丝路文化与海洋文化、丝路精神与中国海洋文化精神之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鲜见。从整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界对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对开展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缺少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学理思考。

中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对中国来讲,“一带一路”实际就是将开放的海洋体系同相对封闭的大陆体系进行整合的一种尝试,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构建中国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形象。这不但需要海洋事业发展的硬实力,更需要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导向和引领。世界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的海洋文化,“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开发也离不开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因此,探索、把握在“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契机,改变我国以陆地思维为主导的区域性传播体系,从而满足海洋时代对海洋文化的传播需求,[2]促进我国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已成为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必须把握如下三个契机。

一、“丝路文化”的国际研究与复兴热潮,有利于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不管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均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丝路文化也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显现,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往来进一步加强,人们越来越注意各国历史上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研究获得了空前活力。

1986年,联合国把“丝绸之路”研究作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列“世界文化发展十年”三大计划之首。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启动了主题为“对话之路”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1988年,作为对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丝绸之路”总体研究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连续举行了荒漠路线(西安―喀什)、海洋路线(威尼斯―大阪)、草原路线(中亚)、游牧路线(蒙古国)、佛教路线(尼泊尔)五次国际性考察及相关重大学术活动。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陈炎先生亲身经历了海洋路线(威尼斯―大阪)的考察。据陈先生介绍,这次考察活动历经16个国家,在沿途重要港口召开学术研讨会多达19场。仅从马尼拉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交的12篇论文来看,几乎所有论文都涉及中国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这些考察以及学术活动,大大拓展了“丝绸之路”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尤其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和作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Hansen)曾指出,贸易并非丝绸之路的首要目的,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沿途播下了文化的种子。[4]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明确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之后,研究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整个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作用,已成为当今学术的热点和重点。

陆海两道的丝绸之路还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联通了欧亚大陆、中国与非洲的文明交流,进而形成的丝路文化也成为丝路沿线国家世世代代共同的文明成果。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愿景下,丝路文化和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联系和互动。为此,进一步培养和明确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协调、共享和多元理念十分重要。

传播的协调理念。承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丝路文化之所以为沿线众多国家所认同,就是因为这是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相互激荡、积淀而形成的世人共知和推崇的文化,是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作为丝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中国海洋文化,依托丝路文化广受认同的基础及其广泛的传播渠道,会较快地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理解和瞩目。

传播的共享理念。丝路文化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丝路精神也并非中国独享。丝路文化既体现了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在不断注入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新内涵。

学界一般公认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崇商性和冒险性是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从2000多年来中国的海洋综合实践活动来看,中国海洋文化显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与丝路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因此体现海洋时代新内容、新理念的中国海洋文化凭借丝路文化这一平台进行传播,一定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新的海洋文化成果和海洋发展前景,使其共同分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理念。

传播的多元理念。“一带一路”的愿景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可以为世界主要文化的传承者提供对话与交流创新的平台。中国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海洋文化系统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5]在丝路文化传播中,中国海洋文化同古地中海文化、古印度海洋文化、北大西洋海洋文化与南太平洋海洋文化并不冲突,也不相互抵触,而是多元共存,并行不悖。

“一带一路”愿景下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这促使各相关国家不断提升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换,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相互碰撞,能产生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文化,这比单极思维展示的世界图景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而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恰恰与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相契合,因此,围绕“丝绸之路”的国际研究热潮,借助丝路文化的复兴与交流契机,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可以展示与丝路文化内在的联系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可以确立与丝路文化理念的契合点和共同点,进而为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打下文化和思想基础。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丝路规划与实施,能够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虽系中国政府首倡,但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围绕着丝绸之路的各种国际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滥觞:1997年前后,日本、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丝绸之路”发展计划,一些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组织也加入进来。为摆脱对有关国家的依赖,发展和提升自主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在2010年前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在强化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同时,同样都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协调。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中亚处于欧洲和亚洲东部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经济圈的中间支点位置。中亚国家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向西就要连同里海、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海洋优势,向东就要借助中国的东海岸面向太平洋的优势,以谋求自身的开拓和发展。显然,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中亚国家希望借助“丝绸之路”复兴发展本国经济的构想不谋而合。因此,从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一带一路”框架上看,沿线中亚各国拓展东西、联通海洋的战略举措也必然倚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文化的兴盛,这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现实的传播契机。

在东南亚,尽管一些域内国家与中国在海洋权益方面存在争议,但越南、新加坡、印尼、老挝、泰国等依然就“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①、开拓第三方市场、融资服务、高铁合作等与我国展开磋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重要项目的陆续开工,中亚、南亚与东亚的相互对接与沟通不仅有望成为现实,也使各国的陆海文明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流与传播。

为此,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传播必须先消除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一带一路”的中亚、西亚国家多属于内陆地区,不需要对其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的构建将要打破的正是长期以来陆权和海权分立的格局,实现陆海连接双向平衡,推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的陆海一体化,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循环和地缘空间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强调的合作共赢,既离不开内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合作,更离不开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沟通。而对内陆国家大力传播中国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提升的信息,也会使内陆国家积极抢抓我国构建“一带一路”愿景的战略机遇,进而为内陆国家带来合作与发展的机缘。

至于中国的海洋旅游、海洋艺术、海洋规划等文化信息的推广与传播,当然会给内陆国家打开了解中国的另一扇大门,感受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扭转中国内陆型的农业大国的形象,提升中国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形象。

误区之二:东海、南海等海洋权益争议地区要慎重对待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与相关国家都有海洋权益方面的争议,尤其在南海区域,形势更为复杂,舆论多种多样,话题较为敏感。正因如此,中国海洋文化在此区域及相关国家的传播就更显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如前文所述,中国海洋文化显示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理念。中国海洋文化和解包容的精神体现在黄海、东海、南海坚持的行为准则中,就是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与有争议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海洋文化和睦合作理念就是各国要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发海洋资源,共享国际航道安全,维护海上贸易秩序;中国海洋文化和平发展精神就是真正认识海洋,相互联通依存,要善待海洋,坚持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6]由此可见,中国海洋文化在东海和南海等海洋权益争议地区的传播不仅不应受限,反而应大张旗鼓地去传播自己的海洋规划和发展理念。

误区之三:先行做好海洋文化的国内传播,然后再去拓展全球性传播。

我国“一带一路”的愿景规划确立了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框定了我国创新区域合作模式、面向全球发展的全方位开发格局。因此,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就没有先后之举、内外之分,而是要全球传播,全面推广。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中国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国际海洋事务中去。目前,国际海运、海洋环保、海上资源开发、海上维和、海上国际联合军事演习等全球性事务中,中国不仅都在积极参与,也主动与他国进行合作。重视海洋全球参与的信息传播,可以为提高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实力奠定一个良好、内行的海洋国家形象。

当然,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策略和具体对策要讲求精细的步骤和内外之别,但在传播的大局认识和综合规划之中,一定要摒弃狭隘的地域思维和内向意识,树立陆海统筹、内外兼顾的“一盘棋”式的全球思维和全域传播意识。

三、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的开放开局,可助推我国海洋文化在国内的全面传播

“一带一路”即使在国内也超出了“带”和“路”的含义,可以说是山海统筹、海陆联动、东西互济、南北联通。在国内,“一带一路”分西北、东北、西南、内陆、沿海和港澳台等地区板块。正是在这种愿景和布局中,我国各地区均看中了海洋时代的发展特色和提升空间。除了沿海省份依靠地缘优势打造“一带一路”的海上枢纽、门户和战略支点外,各内陆地区省份也积极开拓“一带一路”与海洋的大通道。

“一带一路”发展愿景和构建几乎覆盖中国大多数省区,全国山海统筹、陆海相依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与之相适应,对中国海洋文化国内传播的认识也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强化海洋文化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一盘棋”式的传播理念

“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从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沟通我国的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从纵向看,它连接了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一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海陆联动的发展格局不仅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而且也昭示着中国海洋文化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传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15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7],报道了由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承建的和田地下水改良工程落成产水,新疆和田县布扎克乡近6000名维族群众告别苦咸水这一新闻事件。该新闻报道引用海水淡化科研技术人员的话指出,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海洋部门也可以为新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问题,海洋科技同样可以在西部建设中大有作为,由此深刻地挖掘了海水淡化技术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和意义。“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改革开放的愿景规划,将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打破长期以来内陆与沿海分立的格局,也将西北、西南地区纳入到开放的前沿,破除陆海割裂、区域阻隔,实现陆海平衡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必须具备海陆统筹、“一盘棋”式的认识高度,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进行海洋文化传播,才有可能在内容上具有较宏阔的视野和综合的格局,进而增强海洋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为受众带来全景式的感受和全面的阅读效果。

(二)重视建立海洋文化针对国内民众亲民式的传播平台

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放开发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是中国全社会关注、参与海洋事业、海洋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全面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扭转中国内陆型农业大国的形象,树立中国海陆兼备、有实力、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的最佳机缘。然而,正如有的论者所说,我国目前海洋文化传播的内容,官方消息来源占比过大,学者、协会、个人、个体经营者占比太小,亲和力不够。[8]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强国的建立,都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海洋文化讯息也必须在亲民的平台上进行传播。这种亲民平台的性质,重要的是对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民生视角解读和传播媒介使用的普遍性和参与性,使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真正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零距离”接触。

当今“一带一路”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是各国经济和贸易全面发展的机会,也给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一带一路”陆海统筹、合作共赢的宗旨为中国海洋文化搭建了国内、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中国海洋文化融通发展的机遇。在“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完全可以也能够把握“丝路文化”的国际研究与复兴热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丝路规划与实施,以及国内山海统筹、海陆联动的开放开局等现实契机,充分展开国内与国际多层面的立体传播,扩大中国海洋文化的全球影响,实现自身价值、经验的全面弘扬和高度认同,进而实现与全世界共享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发展成果的目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之关系研究”(编号15JD710058)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传播视域下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的定位策略研究”(编号L14DXw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2004年5月20日,越南领导人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得到中方积极响应。“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范围包括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四省区和越南的老街、谅山、广宁、河内及海防五省市,总面积86.9万平方千米。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加快面向“海洋世纪”的新闻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13(6):138.

[2]陆小华.从陆地传媒到海洋传媒――多重视角看海洋危机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拓展[J].新闻记者,2011(10):5.

[3]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20-223.

[4]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97.

[5]刘家沂.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J].今日中国论坛,2006(9):92.

[6]王义桅.实现中国梦呼唤海洋文明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4).

[7]余建斌.新疆和田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n].人民日报,2015-10-30(13).

[8]李亚虹,张英涛.树立海洋意识强化海洋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

海洋文化创意研究篇10

定位:借力国家战略,谋划蓝色国土

“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我国沿海地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幕迅速拉开。山东省委、省政府借力定位,提出要把山东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二五”末再造一个“海上新山东”。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又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项国家战略部署,吹响了浙江省全面进军海洋的“集结号”,他们围绕“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提出“十二五”末把浙江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海滨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后,广东省明确了“四区”定位,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环渤海经济圈的河北和辽宁也乘势而上,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河北省提出了海陆统筹的战略构想,着力把河北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极、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辽宁省则面向东北亚,依托环渤海,突出建设经济带。

产业:突出科学发展,构筑开发体系

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围绕建设海上新山东的目标,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着力形成“一区两极三带”的产业格局:“提升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壮大两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前者突出滩涂优势发展现代渔业、滨海生态旅游业,后者依托日照深水良港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美化环胶州湾、石岛湾、威海湾、芝罘湾和莱州湾五大海湾为重点的人工岸线,开发保护烟台岛群、威海岛群、青岛近岸岛群、日照近岸岛群、滨州近岸岛群等五大岛群,发展现代渔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2011年11月,浙江同国家海洋局在宁波主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签约106个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600亿元。浙江省的舟山市抓住国务院批准舟山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的机遇,建设“一港多区”,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广东依托海洋资源,在产业发展格局上放大粤港澳经济圈效应,加强海洋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力求从整体上形成“一盘活棋”。辽宁全面构建海洋经济产业板块,锦州滨海新区、盘锦临港产业带、葫芦岛北港基地、营口海铁联运、丹东沿海经济带都在加速推进。河北举办了与中央企业的恳谈会,使111家央企同他们签署了6900亿元的海洋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兴办的海洋产业全部是绿色、循环、资源节约型产业。

科技:强化创新驱动,支撑蓝色梦想

山东以在鲁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组建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浙江宁波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的宁波海洋科技城,·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和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围绕海洋先进技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新的海洋科研体系。舟山建成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在温岭东海塘围垦区漫长的海岸线上,20多台白色的巨型风力发电机一线排开,海风一年吹出7000多万千瓦时电,可供4万多户家庭使用;世界第三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乐清湾江厦潮汐电站,利用潮汐能一年发电1.6亿多千瓦时,成为我国利用海洋新能源的典范。广东珠海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6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合作,开展了海洋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集成技术的试验,并在海洋生态立体增养殖方面进行探索,实现从近海捕捞、传统海水养殖向现代鱼、贝、藻类生态综合养殖转变,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而且改善了海洋生态,保护了渔业生态链条。

政策:立足差别竞争,给力海洋经济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山东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信息共享、产业联动”的原则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18家金融机构牵手打造“蓝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再建一个“海上山东”注入了强大动力。浙江宁波推出了临港工业及新兴产业、港航物流服务、海岛基础设备设施、海洋科教创新、海洋生态文明等5大类重大海洋经济项目的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舟山则对落户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海洋经济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100万至300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资_金、3年内减免租金等优惠。广东组建“南海开发”投资基金,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对海洋开发重点项目优先安排、重点扶持,并重点建设珠海万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广州海珠海洋生物技术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兴海成果转化集聚区。辽宁出台了《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措施。河北在唐山、沧州、秦皇岛三大海洋经济区增辟保税区、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