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治教育提案十篇法治教育提案十篇

法治教育提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30

法治教育提案篇1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提案篇2

[关键词]个案工作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作者简介]王畅(1977-),女,辽宁大石桥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公共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72-02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中专门帮助和引导个体的人摆脱各类困境,健康发展的方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充分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群体教育为主向注重学生个体和个性教育延伸这一需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群体教育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吸收社会工作中“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的工作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意识,延伸大学生个体教育的范围与渠道,提高大学生个别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不同个性和不同问题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意义

1.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时,个案方法尊重每个个体,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更注重增强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促进人格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自我发展。个案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问题的界定、关系的协调、结果的评估等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全面发展。

2.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的家庭、学生生活的社区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影响大学生品德和行为的环境要素进行整合。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地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的原则,能够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应坚持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个别化原则是指在个案工作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将当事人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重视当事人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个人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个人处境与心理体验、行为反应各不相同。因此,个案工作需要从个别入手、因人而异。承认每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上的独特性是个案工作最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个案工作者必须将每个个案看做是独特的个体,相信当事人对自己遭遇的问题,都有其独特感受和想法。即使面对相似的问题,也要遵循个别化的原则,采取有差别的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者对每个个案做出恰当、精确以及独特有效的诊治。

2.接纳的原则。接纳的原则要求工作者用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承认当事人有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发掘当事人的优点,而不是对当事人横加指责,任意嘲讽。接纳是一种包容,包括接纳其优点与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接纳并不等于工作者对当事人的意愿和价值判断持赞同态度,而是不采用否定、责备和拒斥的态度。也就是说,接纳不是接纳当事人的偏差态度和行为,而是接纳其“真实的状态”。接纳的目的是帮助工作者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想法和行为,促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当事人参与和自决原则。当事人参与原则是指工作者要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整个与个案服务有关的决策与行动。个案工作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不是仅仅简单地提供物质帮助,帮助当事人建立适当的人格、感情和行为模式尤为重要。因此,只有当事人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当事人自决原则指承认当事人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工作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当事人挖掘一切资源,但不能影响和误导当事人的判断,要把最终的决定权留在当事人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应处于分担、支持和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诉当事人如何获得帮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自决反映了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也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性,发掘其成长和改变的潜能。

4.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就是保守当事人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为了寻求帮助,当事人在与工作者探讨问题时,会倾诉一些个人困惑的问题或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家庭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压力等,其中必然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有义务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对当事人的一切资料予以保密,这样能使当事人获得较大的安全感,从而敞开心扉,并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路径指向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这是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个体教育方法薄弱、科学化运用水平低、在不少时候缺位的客观现实提出并强调的。群体教育方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个案工作方法是群体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群体教育中注重和加强个体教育,通过个体教育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深度,提高对具体的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2.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吸收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中包含的尊重个体,平等的对待个体,真诚服务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个体等“以人为本”的工作价值观和理念。将社会个案工作确立的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多种类型的工作对象(即个体学生)作为关心、教育和帮助的对象,主动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政治思想意识的传播工具,及帮助大学生个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心理困境、促进个体和个性健康发展的孵化器,为不同问题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3.继承和发扬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别教育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个案方法的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和务实技术紧密结合。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思想教育要求,主动遵循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积极采用危机干预、任务中心(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技巧,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批评指责、简单而强制的要求学生服从等主观的、随意的、经验性的做法,丰富和创新大学生个别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

总之,将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保证大学生不断地获得最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

[2]刘芳,王宁.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法治教育提案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41-01

传统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以教师讲授,学生记住理论知识为主,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早已麻木,教学效果较差。为了着重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时效性比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等状况,同时紧密结合高级中学的专业特点,我们在高级中学个别班级“思政课”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进行试点。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区别

(一)教学方式及目的

传统教学主要是讲授式,而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传授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告接受,而案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传统教学,教师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主要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指导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指导,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处于主要地位。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课中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使学生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分教师准备案例、案例阅读、案例讨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首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困惑的地方,需要主动寻找相关资料与信息,是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自学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课中面对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在同一案例前提下交换意见,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小组讨论需要团队协作,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最终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校“思政课”特点,事先把教师准备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自习课预习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上课时以案例为线索,以师生交往为基础,带动学生求知欲,课汇总师生讨论分析案例,案例教学即师生交流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利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通过自学和相互学习使学生深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希华,路雅洁.“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4(2).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张丰瑞.案例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6]杨再旭.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1).

[7]杨再旭.以科学发展观思想统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01).

[8]马震宇.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6(03).

[9]张月娟.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育的应用初探[J].中国新通信,2016(01).

[10]李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化”建设[J].南方论刊,2013(03).

[11]陈东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五步”案例教学法特点和功能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12]张小涛.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营与管理,2015(05).

法治教育提案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5]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3-5.

法治教育提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工作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省依法治省纲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宣传工作方案》,全面提升各级档案干部法制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为我县“打造国际特色生态产业文明示范县、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档案局依法治县工作例会制度,充分发挥法治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按照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局(馆)年初制定贯彻落实《省依法治省纲要》实施方案(长档[2014]8号)、普法依法治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做到法治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切实把法治建设纳入工作总体布局,积极探索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法治建设计划的深入实施。

(二)深化普法教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关于贯彻落实〈省依法治省纲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的实施意见》(长委发〔2014〕3号)和《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2014年工作要点》(长委办发〔2014〕3号)及相关会议精神。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三年,档案局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在4月份组织全县企业档案培训,在“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举行了较大规模的档案法制游行宣传活动,重点以“学习宣传档案法,贯彻执行档案法”、“档案连着你我他,维护权益要靠它”和“让我们保护好档案”为主要宣传内容,并发放了100本《走进档案》的宣传资料册,进一步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档案局建立健全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激励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检查和督促,在提高学习实效上下功夫,确保我局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落到实处,使法制宣传教育逐步走向深入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围绕依法行政,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好依法行政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结合今年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和“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工作,做好各项行政职权的分类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实行首问负责制,健全公开办事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核制,逐步形成操作性强、内容完善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通过规范化的内部审核,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县的相关工作。

法治教育提案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学;案例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1-02初中政治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比较枯燥、较难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一个具体教育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和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对案例教学优势做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几点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建议,以供参考。

1.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1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具体。初中政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改善学生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程,所以初中政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政治课程体系中,很多知识内容是相对抽象和枯燥的,所以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而借助案例教学法的科学运用,可以将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案例,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和学习障碍,所以能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形成有效的促进。

1.2让政治课堂的教学更具互动性、趣味性。在传授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控制着政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相对封闭、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则是容易游离到课堂教学之外,导致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不到有效体现,学习兴趣和学习注意力难以得到长时间的保持。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它格外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中来,所以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学习者,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1]。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的应用,让政治课堂的教学更具互动性、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热情。

1.3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初中政治课的教育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学工作中,初中政治教师也不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素质,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让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更加时代性和实效性。初中政治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本身也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而借助案例教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增强政治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性知识,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2.1合理选择教学案例。第一,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对教学案例有一定的熟悉度,便于教师开展政治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经典案例,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插入案例,为学生讲解,同时在案例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第三,针对政治教材的内容,教师编写教学案例。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插入教学案例,然而这对一些学生来说难免存在困难。为此,教师在结合案例时,也可以自己编写案例,但是要注意案例中语言的逻辑性。

2.2将班级中学生分组,将学生带进案例中。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在讲台上讲授课程,那将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学生只是在课堂中机械化地接受老师讲的知识,等到课下的时候他们便会将所学知识抛之脑后,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起不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了[2]。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老师必须将案例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初中教学中。在班级中,我们老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同学分成六个小组,这个分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既可以按照学生的学号来分组,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的一组的人来进行自由组合。分组完成后,老师在政治教学讲授案例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让学生按照分好的组去自由讨论,讨论完毕后,每一组挑选一位同学来交流自己组里讨论好的意见。待所有同学交流完毕后,老师总结一下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错误想法,并且将正确思想传递给学生。通过这种自由交流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政治课堂上都可以得到发言的机会,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在政治课堂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2.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导入案例。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一改以往那种自己习惯的沉闷的教学方式,而多采用一些新颖的手段来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多让学生去参与一些课堂上的讨论,通过这一方式来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切身参与到课堂上来,还有助于他们思考的投入程度,他们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时,我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让他们思考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的现象,然后让他们选出小组代表上台讲述一下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举出一些事实案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地在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和现象进行透彻地思考和分析,从而有效帮助他们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内容联系并运用到社会热点案例的解读上来,让他们学以致用。

3.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对于比较枯燥和理解难的初中政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量和效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科学运用,能让原本相对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更加形成、生动和富有趣味性,降低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有效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政治老师还要不断强化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只有创新教学,才能让政治学习变得有趣,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政治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提案篇7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政法工作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检院、省院和分院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做出了周密的部署,作为基层检察院要真正落实各级组织部署,搞好教育活动,就必须深刻理解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时代特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以及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和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谈三点意见。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决策,符合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需求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罗干同志在中政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斯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要适应现阶段形势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执法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保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罗干同志的讲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罗干同志讲话,我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一项重大决策,而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以下四个方面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一是经济发展,人们追求政治民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的需求不断发展,从需求食物、居所和安全,到追求政治民主、寻求社会尊重和平等,社会需要执法为民、公平正义这一法治理念。二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体现依法治国,法治理念就必须顺民心、合民意。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需要政法机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世界法治文明的成果。宽严相济,疑罪从无,教育挽救,以及变究问式庭审为控辩式庭审等,都是一些具体体现。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首先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增强开展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版权所有

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思想有新认识、工作有新举措、队伍有新面貌上来。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坚定改革方向、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对于检察机关来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干警对这项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克服与己无关、思想厌烦、消极应付等不良情绪,主动认真搞好学习培训,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上下功夫。

要认真搞好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以及参加轮训等形式,增强学习培训的效果。全体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参加培训学习,把培训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形成高质量的理论研讨成果,通过理论研讨会和网络等方式交流。

二、现实执法理念存在的问题,反衬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鉴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承传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当前司法机关在执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

即在价值观念上,重视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功能。政法机关被简单地视为工具,甚至认为打击是第一位的,保护是第二位的。强调保障人权会对犯罪打击不力。在执法中人权意识淡薄,特权思想浓厚,随意抓人、捕人。习惯有罪推定,先入为主,重口供,轻其他证据。重从重从严,忽视按照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从宽从缓处理。

(二)重实体,轻程序

即在执法观念上,程序工具主义、虚无主义还有很深的影响。不少执法人员认为,只要查清实体问题,案件没有搞错,就是依法办案了,程序违法不算违法。有的办案手续不全,文书不规范;有的不能按照法律规定全面把握逮捕条件,以捕代侦;有的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重实体,轻程序"是造成司法不公、执法不文明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处理的涉法上访问题看,很多执法过错都是出在程序不完善和不严格遵守程序上。

(三)重办案数量,轻案件质量

即片面追求办案效率的政绩观,忽视了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与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执法理念一脉相承,并受工作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片面强调办案数量轻视执法质量,办案下指标,搞攀比,不该立案的立案,立凑数案,有的将经济纠纷当作刑事案件立案。

(四)重配合,轻监督制约

法律规定,办理刑事案件,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在执法办案的实践中,强调配合的多,认为这是关系到与犯罪作斗争的立场、态度问题,强调形成合力,不愿意接受制约监督,认为是找茬子,过不去,有的检察机关不敢监督,怕影响关系,照顾面子,搞迁就,放弃法律赋予的把关、监督、纠错的职责。配合有余,监督不足,有的导致错案的发生。

(五)重就案办案,轻运用司法职能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大局

在执法中,存在单纯的办案思想,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简单地对号入座,不善于运用刑事政策指导办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的大局观念比较淡薄。重打击轻教育预防,重判决轻调解,重监管轻教育改造,重法律效果,轻政治社会效果。有的办案中不讲方式方法,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经济发展,有的执法缺乏文明作风和人文关怀精神,导致滋生怨恨情绪,有的案件办结,引发新的矛盾,引起涉法上访。

(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即本位主义的执法观,损害了法制的统一。由于执法机关现行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受制于地方,一些执法机关往往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重,在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案件中争取管辖权,对一些执法难度大、无经济利益的案件又相互推诿,或者为"保护"本地企业及本系统部门不顾司法公正,偏袒一方当事人。

(七)执法作风、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存在问题。

在我们一些检察人员中,无论是执法作风,执法水平,还是办案质量,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执法观念陈旧,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水平不高,办案质量跑粗,给公正执法和执法为民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现实执法理念存在的问题,也反衬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必须认真查摆在思想认识和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这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为使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全体干警必须在查摆问题上下功夫,认认真真地按上级要求搞好对照检查。

要本着联系实际、边学边改、边整边改、解决问题的原则,进一步解决好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出的制约检察工作发展的执法水平不高,办案能力不强,执法观念陈旧,工作作风漂浮等问题。要按照分院“面对奖牌找差距”活动中确定的“四个对照”的要求,进一步查摆和反思单位、部门和个人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队伍素质、案件质量、执法思想、执法作风和“三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帮查等形式,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深挖思想根源。要从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上找差距,从职业道德、执法作风上找差距,从执法水平、办案质量上找差距,使全体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认识上更加深刻,在行动上更加自觉。

查摆的效果怎么样,最终要看依法治国的理念是否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是否牢固,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否明确,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是否真正确立,党性意识、党的领导的观念是否坚定。对查摆的问题要人人反思,深刻剖析,深挖根源,找准症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促进问题的整改,推进各项检察工作的落实,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维护公平正义。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合的思想和工作上的突出问题,这也是衡量这次教版权所有育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抓整改,使干警在端正执法思想、解决突出问题上见成效,并牢固树立“七种意识”,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清廉从政的意识,牢固树立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意识,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牢固树执法为民的意识,牢固树立平等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政法工作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党性意识。要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好效果,特别是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明确责任,加强教育活动的领导。这次教育活动,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这就需要对教育活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必须切实负责,认真推进,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检察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各主管副检察长和科长要分工负责,具体指导,检查落实。院班子成员既要做到带头学习,带头查摆,带头整改,又要搞好思想发动,解决干警中存在的厌倦情绪,把干警的思想统一到各级领导机关的部署上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中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岗双责”,教育、业务两手抓、两不误。

2、统筹兼顾,搞好活动与工作的有机结合。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我们必须坚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要坚持开拓创新。无论是在教育活动的形式上,还是在教育活动的方式上,以及在教育活动的成果上,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效果。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检察工作实践,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执法为民,廉洁从检。二是要坚持结合实际。一定要承认自身存在的差距,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学习、查摆还是整改,都要结合我们每名领导干部和干警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一定要克服与己无关思想。三是要坚持解决问题。要通过教育活动使每名干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到改正,执法思想得到端正,执法水平特别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真正解决问题,不走过场。特别是要在抓好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素质上下大力气,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要打牢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规范执法行为、深化专项整改等项活动结合起来,与实现省院考核目标和分院全国争先的“六突破”58个项点结合起来,处理好工学矛盾,做到各项活动有效果,检察工作有成绩,争先目标能实现。

法治教育提案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治素养;法律意识

培B高中生的法制道德观念《新课标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标准》中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高中教师身负的重要责任。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道德知识以及法律案例,是进行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良好的资源,于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中渗透法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培养高中生法制道德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心中对关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心中的法律心理。横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的心理,法律的观念,法律的相关思想等,而纵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一个人对于法律的认知,关于法律的信仰以及进行的法律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现代教育课堂的现实为基础,一步步的实现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现代化的整治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法律的使用价值到底是什么,而不是按照传统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法律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仅仅当做“法律知识”进行传授。

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交谈,都可能面临着法律问题,出现法律现象,人们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可能就会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使学生的话语能够法治化、严谨化。接着就是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养成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普法教育也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政治教师应当在充分利用政治课堂,实现对学生法律思想的渗透,为学生进行法制启蒙,奠定学生养成法律观念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通过政治教学课堂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一个有素养的良好公民。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要想实现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能够有良好的法律观念,懂得法治知识,能够在课堂教育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和优秀的引导者。传统的政治教育课堂中,学校往往更重视教师对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而大大忽视了教师的法制素养,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法制素养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教材解读。所以,在现代化的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法律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法治素养的重要方面。其中,教师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法律――《宪法》,在提高宪法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高屋建瓴,才能够提高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实现在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对于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掌握的法律除了《宪法》外,至少还应当包括《行政法》,《国际法》,《经济法》,只有教师掌握的法律知识足够全面,法律素养能力足够高深,教师才能够正确的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给学生正确的法律指引方向。对于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学校的相关方面应当提起高度的重视,按照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应当定期给教师进行专业的法律素养培训,定期进行教师的法律知识考核,提高教师对于法律的重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的去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能够向教师学习,积极的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三、精心渗透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渗透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案例的重要地点,所以教师应当抓住政治课堂,使课本中的法律案例能够服务政治课堂的法律教学,对于课本中的法律案例,教师不能够当做一个故事来讲,而应当带领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案例使原本抽象的法律原理能够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案例,设置“案例再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案例”,能够置身于“案例”中进行案例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案例中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法治教育提案篇9

关键词:

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94-00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待加强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大约有两千余万人,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是全党、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应有措施之一。

2004年,中共中央特别下发了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整个高校学科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高校政治理论课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党和国家、广大青年学生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目前很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启发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因此,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必须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2案例教学――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探索

案例教学,是指教学者以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显然,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激发和强化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型学习方式,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高校很多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案例教学,一是可以做到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可以做到满足学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灌输变成主动思考研究,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可以做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战性”和创造力。总之,实施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探索。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教与学

案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组织工作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3.1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一是案例教学时,教师不再以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出现,也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激烈辩论,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是案例教学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已有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一般主要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和要求及注意事项,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至于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

一是引导、启发作用。在案例教学前,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方式作谋划安排,精选案例教学的内容,使之最能揭示所学理论;在具体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作必要的指导,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并且给予及时的“点拨”,避免学生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过多和在思路上走向“死胡同”。

二是协调、概括作用。教师要有效地把案例教学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驾驭案例分析的进程,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对出现的不同见解,不能一味地否定,真理愈辩愈明。

3.2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对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增加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效果,因此,学生更有理由认真重视案例教学、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一是课前的认真准备。学生要把老师布置的案例首先认真预习,反复阅读,理清思路,运用以前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来分析、思考、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

法治教育提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县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关于开展“遵从法律崇尚法治”“五好”基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教育执法水平,扎实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进程,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6年4月)。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根据教育局2016年度普法方案,召开动员会议,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5月~11月)。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按照各自制定的普法方案,广泛开展活动,贯彻落实好工作计划,并及时将活动情况报送县教育局。

1.全面推进“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的领导机构建设,不断深化依法治校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全面实现法制副校长全覆盖。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2.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法制教育做到计划、师资、教材、课时、经费“五落实”。

3.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授课技能,提高法制课教学质量。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把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水平继续教育的范畴,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4.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到各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多种媒体共进的普法格局,增强法治宣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生动性。

5.加强普法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进行法律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

6.结合已有的文化建设基础,充实丰富法律方面书籍,升级建设一个法治图书室或法治书屋。法治图书室或法治书屋要免费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学法普法的固定场所。

7.动员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法制教育资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12月)。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中旬报教育局政策法规股,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强化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