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十篇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十篇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07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1

关键词: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优势弊端

一、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概说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间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颠覆了以往的内国间企业竞争模式,转变为全球企业竞争模式。同时基于信息经济时代对知识经济的重视,也使得当前企业面对着以往并未有过的惨烈竞争。竞争的升级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寻找定位,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视升级,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竞争挑战。企业间的竞争即是企业间争夺和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市场份额的取得和扩大取决于企业的人才积累。因此,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来自人才间的数量和质量竞争。鉴于上述情形,企业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抢占先机、固守或拓展市场,必须建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人事管理模式,即构建企业人事工作的系统化管理模式。

二、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优势

1.战略性优势。战略性是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根本特征。人事工作的系统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人事部门权限的设定和相应职位、职级、职等的职责设定,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活动。战略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工作系统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与企业战略的战略目标之间的目的趋同性,即企业的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出发点在于达成的企业战略目标。人事工作者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敏锐的战略视角和审慎的态度保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的高度注意,并能从专业的人事管理工作角度为企业提出分析和应对之策,以便为企业愿景和战略的达成提供重要依托。

2.系统性优势。系统性优势是企业借助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实现,构建人事工作的系统化管理模块。企业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为目标追求,借助设定相应的人事工作政策、规范和管理实践手段,进而形成企业的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模块。同时,该模块又是企业这个系统的内部组成子系统。人事工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借助对子系统的要素整合,实现各要素间的协作呼应,使子系统支撑并隶属于企业,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功能的效能最大化。系统性既要求人事工作内容和流程的系统性,更强调人事工作者的全局意识,使作为子系统的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模块的工作指导思想形成以企业整体为出发点的系统思维。

3.匹配性优势。匹配性是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核心要求,包括纵向匹配和横向匹配。纵向匹配是指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指导思想要服从企业整体战略,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契合。横向匹配是指人事工作的部门和系统内部不同职级、职等、职能间的相互匹配,以及人事工作的职能与企业其他管理职能间的有机匹配。人事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强调“人”与“事”之间的适格契合,并非固化的要求“人”要迎合“事”的需要。企业人事工作的系统化管理为员工搭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注重对员工潜能的开发和员工技能的培养。为员工构筑上升平台,即借助培训与开发使员工实现知识扩容和技能增值,改善和提高工作业绩,以业绩提高程度为参照标准施以升职措施,实现新的“人”与“事”二者之间的和谐匹配。

三、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弊端

1.量化管理误区。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究其实质,是以“行为标准化、考核数据化”为评价准据量化的管理模式。曾有这样一句管理学名言,“what'sgetmeasured,getitdone.”翻译过来即是,“凡是能衡量的,就能做得到。”这句话被诸多企业管理者奉为圭臬,认为只要借助将任务分解到最小组织单位的方式,每个最小单位的任务达成即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充分实现,却忽视了人事工作中有诸多因素并非人力可控,也并非借助数字和数据可以衡量。上世纪美日企业的管理也提供了相应的例证:美国企业追求量化考核的“硬管理”模式,注重对“事”的评价;日本企业重视对“人”评价的“软管理”模式,最终美国的企业不得不在日本企业的业绩面前检视自身的管理模式。

2.管状效应误区。管状效应,即管状思维或管状视线,指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未进行延展思考。对于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而言,管理者易将管理的焦点局限于企业内部,忽视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客观关联性与影响传递性,导致管理者决策短视,造成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活动的内外脱节。

3.套用模式误区。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的建构意义在于使企业实现人事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管理者为实现卓有成效人事管理工作,在未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的情况下,就对“三资”企业或优秀内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模式完全照搬,在急功近利的盲动情绪趋势下,却忽略了不同企业内部环境的异质性,导致最终的管理效能产生应用偏差。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2

关键词:wSR方法论;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作者简介:薛惠锋(1964-),山西万荣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710所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1引言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uli-Shili-RenliSystemapproach,简称wSR方法论)是一种东方系统方法论,它是顾基发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时与英国学者朱志昌共同提出的,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一定的公认,并在系统科学、评价领域、管理科学等24个领域中,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1]。基于wSR方法论:文献[2-3]研究了智能公交系统、水库预泄调度方案;文献[4-8]研究了城市发展、环境安全、企业安全管理、战略决策和价值工程等问题;此外,文献[9-12]还用wSR系统方法论研究了知识管理、eRp项目执行中的风险因素、质量评估、建筑企业的文化创新等;而在项目管理方面,黄海英对用wSR方法论认识项目管理做了初步的尝试[13],佘立中则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wSR系统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14]。

项目管理是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为基础,在现有环境、资源条件下,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系统。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发现,构成项目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五个过程、九大职能领域、四十二个要素等在内的整个立体网络,都囊括于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范畴,以wSR系统方法论为依据,可以很好的指导系统分析工作者系统地、逻辑地思考分析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要素。因此,基于wSR系统方法论,对项目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适用性和优越性,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项目管理,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管理的系统本质,对于探索项目管理新方法,提出保障项目管理成功新策略,推动项目管理和wSR系统方法论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wSR的项目管理分析模型

2.1wSR系统方法论

wSR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由于其观察和分析问题,尤其是观察分析复杂特性的系统时,体现其独特性,并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国外学者把它与top(technicalperspective,organizationalperspective,personalperspective)、tSi(totalSystemsintervention)一起列为整合系统方法论一类。[15]wSR方法论包括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表1所示:

wSR系统方法论,其核心是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的方面(物理,w),又要考虑这些物如何被优化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S),同时,还要突出人的作用(人理,R),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从而系统、完整、分层次地来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在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对wSR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根据项目管理系统自身特点,在运用过程中笔者也对wSR的内涵做了必要的适用性调整。

2.2项目管理的wSR系统分析模型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定义的项目管理为:项目管理是一种基于系统思想与权变理念、面相对象(object-oriented)的组织管理方法论。[16]项目管理的一般定义认为,项目管理是由人、财、物等多种组分及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系统。系统内各组分间,系统与上层组织、客户等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并通过该系统内最高控制器———项目经理的协调控制,最终完成项目目标,实现系统功能。从wSR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软硬件设备、外部环境、可交付成果、可交付成果的质量功能指标、工作范围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客观关系等构成了该系统的物理组分,它们解决了项目管理系统“是什么”的问题;而为了最优化地完成项目管理目标所运用的项目和项目化管理技术,吸收一切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创造的新方法,科学化之后加以运用的“还不是科学但有用的前科学知识”等构成了该系统的事理要素(事理学认为,事理存在定量事理和定性事理两大类,这里的事理,主要指事理学中定量事理部分[17]),它们解决项目管理系统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式管理机制,适当地协调、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系统思维方式,冲突、危机处理能力,经验、艺术、文化等,构成了该系统的人理部分,它们解决项目管理系统“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如图1所示项目管理系统的wSR三维分析模型。

从系统角度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包括项目管理对象、项目管理方法和项目管理成功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欧洲国际项目管理协会也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环境要素、技术要素、行为要素三种,这些也恰对应wSR项目管理分析模型中的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根据项目管理的wSR三维分析模型,成功的项目管理就是通过人理、事理、物理三方面协调实现系统目标:即在人理方面,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包括项目团队、企业组织、客户、社会相关者等;事理方面,运用传统的或新吸收创造的工具及技术,保证项目满足三重约束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实施方案;物理方面,输出满足项目产品技术、质量性能的可交付成果、文档资料、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等。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成功的项目管理系统,对系统目标的关注,逐渐由物理转为事理,最终发展到对人理的重视。

3项目管理过程的wSR分析

3.1项目管理发展过程中wSR分析

从人类拿起工具开始大规模改造世界起,项目管理活动就一直存在。在管理科学化之前,复杂的项目管理系统所需时间、费用、资源无法科学地进行定量估算,系统控制更多依靠的是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艺术”,故而也无法形成约束。所以,项目成功与否更多看项目可交付成果,也就是管理系统的物理维度,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经验式项目管理阶段”。项目管理活动由“经验式的项目管理”阶段步入“科学化的项目管理”阶段可以说是项目管理学科发展的真正起点[16]。由于经验式项目管理中运用的经验、艺术等多数属于隐性知识,具有不可复制性。为使项目管理能够“连续成功”,人们开始针对项目管理系统的系统特点,探索其在稳定外部条件下的规律性及具有普遍实用性和可重复性的管理方法。这一阶段,人们创造了网络计划技术、wBS、eV技术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力求使系统管理科学化、定量化,人们把这种“科学化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项目管理”。在稳定的环境下,定量化方法的运用使时间、成本、质量等成为可预测和定量的指标,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变化也较少,因此,这一阶段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通常可表述为“按时在预算内完成预定的性能指标”。此时,计划制定得好坏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计划工作成为这一时期项目管理的核心,即十分关注事理维度。随着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变化的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阶段人们称之为“新项目管理”。这一阶段,项目成功的标准是让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让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意味着评价项目成功的标准不再拘泥于某些预先设定的具体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项目的成功更多需要项目经理关注变化、关注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即开始重视对人理的关注。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活动从开始发展到今天,从经验式管理阶段发展到传统项目管理再到当前的新项目管理阶段。与之对应,成功的项目管理,也从重视物理发展到重视事理,直至今天的重视人理阶段。

3.2项目管理职能领域核心过程wSR分析

随着整个系统实践的开展,必须综合考察、协调系统各阶段中物理、事理、人理三者之间关系。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系统一般可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五个过程,观察发现,在整个系统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关注的重点沿着物理事理人理的方向发展。同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可以划分为九大职能领域及其核心工作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中对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的侧重有所不同,并不要求在一个阶段三者同时处理妥当。据此,如表3所示,可以将项目管理中的核心过程按物理、事理和人理展开,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系统更加清晰。

4从wSR三方面促进项目管理的成功

4.1物理是项目开发的基础

任何项目管理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有效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项目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必须根据项目性质特点,系统地考虑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环境以及与系统目标相关的基本物理知识,通过全面了解、分析各物理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才能透彻地认识目标,正确地制定、选择方案,有效地协调、控制各要素,统筹兼顾,为实现系统最优奠定基础。

4.1.1分析物理应综合集成

项目管理系统中物理要素的复杂性,要求必须综合集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高飞、顾基发认为,认识问题是解决质的方面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要用到属于定性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8]。要实现项目管理系统的最优,必须知己知彼,认真调查系统目标的本源,明确相关物理特性,同时,要充分把握本身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每一个人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集成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要发挥集体智慧,充分调研和分析各方面专家、上层领导、客户、项目成员等对系统目标、系统要素、系统方案、环境条件的意见、认识、看法,实现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同时,无论任何系统,对其质与量的关系,系统工程用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力求精确、正确地来设计、控制系统[19]。所以,项目管理系统中对收集到的一切信息,凡能量化的尽量使之量化。而对不能量化的,要求援与经验判断,让定性的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定量[20],从而提高人们对项目管理系统态势的认识。

4.1.2分析物理应人机结合

项目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要求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人机结合。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个人能够拥有的知识十分有限。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存贮、调集、检索、传递的信息数量浩如烟海,速度快如闪光。其计算和运转之快,比人脑强亿万倍,而且十分精确。[21]而项目管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必须不断地演变并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在掌握项目管理系统的物理阶段,要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储存量大、速度快、更新快的优势,通过人机结合,查找、筛选有用的资料和信息,关注最新动态,以更好的掌握系统要素的物理特性。

4.2事理是项目优化的手段

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事理”,代表了系统进程中所应用到的所有科学的方法。它实现了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系统目标,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用的效果,是项目优化的手段。

4.2.1事理运用应博采众长

项目管理系统的目标导向,促使其所运用的事理应博采众长。马克思曾经预言,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类的科学终将成为一个科学,而钱学森称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22]。项目管理自始至终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以实现项目目标为导向,因此,必须有一种理念:在最优化地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wBS、eV技术等现有的方法、技术、工具,也不仅是应用运筹学或系统工程中的某些模型方法,而是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发掘、吸收、消化现有的一切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知识经验等“前科学”,要“集大成”,博采众长,通过合理地吸收改进,应用于项目管理中来。正如下面这句话:它汇江河成大海,将所有可利用的方法均充实到“事理”中去以丰富它的内容,拓宽它解决问题的方法范围,提高它的科学性、系统性[23]。

4.2.2事理发挥需推行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系统的层次性,要求必须推行企业层的项目化管理。任何科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系统所处的环境支撑。而项目管理本身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整个大型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法脱离整个大系统的系统特性和协调控制。项目管理中的事理方法在系统中的应用离不开项目所依存的上级组织的管理系统运行平台的支撑,也就是说要在项目管理子系统层次推行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缺乏整个企业大型系统上层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撑是行不通的,因而从在长期企业系统中推行现代管理方法以科学地管理好项目的角度出发,需要进行长期性组织流程再造,建立系统各层次相互适应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即在企业层推行项目化管理。

4.3人理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实际生活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也需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24]。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无论是界定企业的使命、还是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都是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的。项目管理同样如此,在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目标时,必须理解客户、领导意图;在实施、控制阶段离不开对项目成员的组织、沟通和激励;在项目收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更是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因此,必须在各个方面注重对人理的把握,人理是项目成功实现系统目标的保证。

4.3.1项目经理应具备整体视角

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系统管理者必须从整体的视角来解决问题。由于对项目进行系统管理的要求,需要集中权力以控制工作正常进行,因此项目经理成为一个关键角色。项目经理人,要善于整合集成,从整体把握问题,谋取全局最优。要充分与各层用户沟通,考察顾客对目标的期望或认同程度,了解用户的视点,特别有决策权的领导的观点。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多样性、不同诉求的对立统一,必须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多角度的、整体性的分析、认识,制定整体目标与行动对策。

4.3.2项目团队需发挥创造性

项目管理系统的一次性、独特性,要求项目团队成员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任何项目有明确的起始点,也有明确的结束点,是一次性任务[25]。所谓一次性,是指项目无完全程序化的过程可以对照执行,以后也不可能完全按该项任务的过程去完成另一项任务。因此,项目管理的系统过程具有不可逆和不可复制性,要求项目团队成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理论与经营知识,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系统目标。同时,钱学森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体系结构》中说,人类掌握的知识远比现代科学技术整个体系还要大的多[20]。局部的经验、专家的判断、行家的手艺、文艺人的艺、点滴知识和零金碎玉等虽然不是科学,但都是宝贵的知识。钱老认为,这种“前科学”的量远大于科学技术的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地把“前科学”变成科学,同时也发展和深化了科学技术本身。在项目管理这类一次性、独特性的系统运行中,单依靠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认识到各种属于“前科学”的经验、艺术等的巨大潜力与优势,发挥其作用,这样项目团队才能更有创造性,更能确保项目成功。

5基于wSR方法论的社会经济规划项目实践

5.1项目背景

2009年末,雁塔区政府专门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各副区长、区政府12个局为成员的雁塔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发改委牵头,提出了《雁塔区“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并委托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1项综合性课题和6项专题课题。规划研究和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管理等诸多领域。经济规划统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面对复杂现状,为了确保规划项目按时、保质完成,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采用了wSR方法论,对整个项目及各个子结构进行指导,确保了项目成功,项目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5.2以总体思路研究模块为例

在进行雁塔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认为该模块主要包括物理、事理、人理三部分,并按照物理事理人理的主要方向进行,其中物理主要指认清现状、摸清雁塔家底;事理指科学预测、确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人理指提出保证规划实现的合理政策建议。在整个过程中,物理、事理、人理也在不断交换作用,共同确保每个过程和整个模块的成功。

在wSR思想指导下,项目组通过讨论认为,应当首先从物理方面出发,摸清家底,认清雁塔区发展现状,包括分析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现状。为认识物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了大量最新数据信息,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更新;对物理的认识时,不仅是资料的简单收集、堆砌,更应用了Swot分析、聚类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同时,注意吸收统计局等熟悉业务的政府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见解、看法,保证了对雁塔实际认识的客观性。其次,充分运用事理。根据雁塔区物理现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规划学等理论指导下,应用协同学、移动平均、灰色预测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方法,进行协调性、承载力研究和科学预测,确定目标和战略重点。在目标确定过程中,仍然离不开当前物理的考虑,尤其是在缺少物理数据支撑时,需要整合集成发挥创造性,发挥老领导、专家的作用。同时,确定目标时,必须掌握领导发展思路、意图,发挥创造性思维,将主要领导要求反应到发展规划中去。最后,制定规划的保障措施,此时是发挥人理作用的主战场。一方面,规划报告,尤其是规划目标、战略、发展重点的顺利通过,项目负责人必须充分展现人理的作用,与雁塔区主要领导、有关部门不断沟通论证,听取意见,并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使雁塔区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满意,并获得专家委员会认可。另一方面,还需为规划的实践,制定政策建议等措施。这些措施需要以现有制度、规定等依托,考虑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并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考虑相关单位利益,才能发挥协同作用,产生实效。通过整个项目过程中wSR的交互作用,最终得出了使利益相关者满意的项目成果,并应用于指导雁塔区经济发展实践。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3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管网供配水系统优化建模

1、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倡导工业自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供水行业已充分认识到:对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地管理,使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大力节约水资源,改善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4)网络自动抄表(amr)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上述四大内容为基础,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是保证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城市供配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全称应该是:“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仿真与优化设计”,它以城市供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背景进行开发,其主要任务有:

1.对现行城市供配水管网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2.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新系统(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进行再分析;

3.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工具,建立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建立新系统的日常运行机制,颁布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法规;

5.向市场提供“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全套商业软件,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供配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后,就从供配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下面我们一一予以介绍。

2.1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火灾事故处理,是指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2.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mcs;measure&controlsystem)、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syntheticautomaticsystem,sas)”的核心系统。

“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可以概要的描述如下:

1.数据采集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要求系统对自来水管网及各水厂能够数据采集以下信息:合理分布在自来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电源供电情况、耗电量、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原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等。

2.数据传输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或通过各生产调度分系统,实时地传递到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

3.数据显示及分析功能: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直观地、动画地显示出来;供生产调度指挥人员使用。

4.报警功能:系统可对各水厂机泵运行异常,如电压、电流的不足或过载等,管网压力不足或超限进行及时报警。

5.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根据公司生产

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和检索、查询及分析历史数据的需求,系统应具备实现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

6、报表显示及打印功能: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情况的日月年报表,并可随时打印。

7.遥控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对有关水泵实现开停遥控。

8.网络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送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其他系统使用。

2.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2.4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节约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已迫在眉睫,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实施城市管网优化供配水,从而达到城市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立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深刻理解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运行的条件,该模型不仅提供城市供水系统中不同泵的供水范围,而且还可明显的反映出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可能发生的瓶颈现象,模型同时还可提供各种供配水方案的直观模拟演示,这就为系统操作者进行实时在线优化供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城市供配水管理方面,由于有了“城市优化供配水数学模型”,对城市因其发展而需要进行管网扩展,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城市供配水系统的优化管理,用户也得了高质量的服务。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前的准备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结构如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如图2所示;通常在建立数学模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各种数据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数据的确定、需水量数据的确定、测试数据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予以说明了;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建模的数据正确性是一定加以测定的。

3.建模与模型计算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有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计算和系统优化设计,另文予以论述。

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通过对模型周期性的不断更新,以保证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对于管网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模型可作如下处理:

#当局部点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模型数据

#当管网的变化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对模型进行更新

#当管网中的变化程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时,应对模型进行重建

对于模型具体维护工作包括:加入新的需水量/删除旧的需水量,加入新的管线/删除旧的管线,加入新的管网设备/删除旧的管网设备,更新管线模型,更新需水量数据,根据局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做相应改动。

3.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作用,是将gis系统数据、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及管网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存储和转换,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具体的流程如图3所示。

3.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标准及质量分析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主要是指模型构造标准、现场测试标准和校核标准等。

模型构造标准:主要包括:所有供水管道信息必须由gis转换或输入;可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充分的维护管理;该模型可作为优化供配水的决策工具。

现场测试标准:在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15分钟测试间隔和满7天的数据。

数学模型校核标准:正确设置误差范围,并使模型在校核过程中,控制在允许误差限以内。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是:所有数据测试准确、经过验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设计合理。

3.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运行环境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建成以后,在正式投入运行时,是将该系统并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来说,“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可如下图4所示。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4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管网供配水系统优化建模

1、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倡导工业自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供水行业已充分认识到:对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地管理,使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大力节约水资源,改善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4)网络自动抄表(amr)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上述四大内容为基础,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是保证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城市供配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全称应该是:“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仿真与优化设计”,它以城市供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背景进行开发,其主要任务有:

1.对现行城市供配水管网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2.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新系统(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进行再分析;

3.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工具,建立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建立新系统的日常运行机制,颁布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法规;

5.向市场提供“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全套商业软件,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www.133229.com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供配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后,就从供配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下面我们一一予以介绍。

2.1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火灾事故处理,是指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2.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mcs;measure&controlsystem)、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syntheticautomaticsystem,sas)”的核心系统。

“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可以概要的描述如下:

1.数据采集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要求系统对自来水管网及各水厂能够数据采集以下信息:合理分布在自来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电源供电情况、耗电量、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原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等。

2.数据传输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或通过各生产调度分系统,实时地传递到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

3.数据显示及分析功能: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直观地、动画地显示出来;供生产调度指挥人员使用。

4.报警功能:系统可对各水厂机泵运行异常,如电压、电流的不足或过载等,管网压力不足或超限进行及时报警。

5.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根据公司生产

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和检索、查询及分析历史数据的需求,系统应具备实现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

6、报表显示及打印功能: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情况的日月年报表,并可随时打印。

7.遥控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对有关水泵实现开停遥控。

8.网络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送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其他系统使用。

2.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2.4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1、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节约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已迫在眉睫,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实施城市管网优化供配水,从而达到城市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立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深刻理解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运行的条件,该模型不仅提供城市供水系统中不同泵的供水范围,而且还可明显的反映出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可能发生的瓶颈现象,模型同时还可提供各种供配水方案的直观模拟演示,这就为系统操作者进行实时在线优化供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城市供配水管理方面,由于有了“城市优化供配水数学模型”,对城市因其发展而需要进行管网扩展,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城市供配水系统的优化管理,用户也得了高质量的服务。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前的准备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结构如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如图2所示;通常在建立数学模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各种数据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数据的确定、需水量数据的确定、测试数据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予以说明了;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建模的数据正确性是一定加以测定的。

3.建模与模型计算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有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计算和系统优化设计,另文予以论述。

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通过对模型周期性的不断更新,以保证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对于管网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模型可作如下处理:

#当局部点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模型数据

#当管网的变化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对模型进行更新

#当管网中的变化程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时,应对模型进行重建

对于模型具体维护工作包括:加入新的需水量/删除旧的需水量,加入新的管线/删除旧的管线,加入新的管网设备/删除旧的管网设备,更新管线模型,更新需水量数据,根据局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做相应改动。

3.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作用,是将gis系统数据、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及管网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存储和转换,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具体的流程如图3所示。

3.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标准及质量分析

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主要是指模型构造标准、现场测试标准和校核标准等。

模型构造标准:主要包括:所有供水管道信息必须由gis转换或输入;可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充分的维护管理;该模型可作为优化供配水的决策工具。

现场测试标准:在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15分钟测试间隔和满7天的数据。

数学模型校核标准:正确设置误差范围,并使模型在校核过程中,控制在允许误差限以内。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是:所有数据测试准确、经过验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设计合理。

3.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运行环境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建成以后,在正式投入运行时,是将该系统并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来说,“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可如下图4所示。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5

关键词:体育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是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一直以来对于体育方面的奋斗目标是成为西北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实现地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体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化

配置和配置机制的不断更新、转换,尤其是体育系统内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把握陕西省体育系统内人力资源的现状,探询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正是基于此,对陕西省体育系统内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省体育局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1.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体育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体育系统社会体育指导员。

1.2研究内容

依据《2006年陕西省体育事业统计表》和《2006年陕西省体育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的基本数据,从不同类别的体育系统人力资源的年龄、学历、专业、职务等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体育系统当前体育人力资源总量为4965人,其中:全省体育机关公务员719人,占总人数的14.5%:体育直属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877人,占总人数的37.8%;陕西省体育机关及直属单位技术人员922人,占总人数的19.6%;体育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工勤人员581人,占总人数的11.7%;体育教练员982人,占总人数的20.1%,优秀运动员906人,占总人数的18.2%;裁判员777人,占总人数的15.6%;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社会指导员436人,占总人数的8.8%。

2.1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

全省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12929人,其中体育系统内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2104人,占总人数的16.27%。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全省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2222,这一比例尚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而且积极地吸引体育系统外的群众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此外,从体育系统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上看,部级45人,仅占总数的2.2%;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级和二级的层次上分别占34%和40%,为了便于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3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3.1存在问题

第一,体育系统内人力资源总体数量不足,人力资源效益指数偏低

目前,我省体育人力资源总数为4965人,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全国体育强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即使同西部省份相比也没有优势可言[1]。在体育人才队伍中,被称为“三支队伍”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运动员是体育人力资源的重中之重,他们的数量与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省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我省“三支队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我省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需要,不利于我省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省的人力资源效益指数(效益指数=奖牌占全国百分比/人力资源总量占全国的百分比)为0.359,同全国其他省市比较而言位列24位,处于全国人力资源效益的下等,广东省以1.914的效益指数位列第一位,辽宁、上海、山东分列二、三、四位。人力资源效益同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互相制约[4]。

第二,体育人力资源能级层次偏低,精尖人才缺乏

在陕西省体育人力资源中,教练员人数所占比例为18.1%,优秀运动队教练人数所占比例为3%,其中部级教练员仅5人,占教练员总人数的0.5%,直接影响我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全省优秀运动员比例为18.2%,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18人,仅占运动员总人数的2%,严重影响我省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和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总体的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结构不甚合理。

第三,体育人力资源学历等级不高

在调查的所有人力资源中,博士学历者为8人,仅占总人数的千分之二;硕士学历者126人,所占比例不到总人数的3%,本科学历者1142人,所占总人数比例为23%。各类体育人力资源在学历等级偏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第四,竞技体育中运动项目的布局不尽合理,各地市体校的重点项目数目偏多

竞技体育中运动项目的布局是竞技体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处理好竞技体育规模与效益关系的重要方面。陕西省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项目布局工作是由地方政府根据陕西省的有关文件,自行定制的,其中6所单项体校的项目为本地的传统优势项目。陕西省又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结合本省的优势项目确立了8个项目管理中心。从省体育局竞训处了解到,陕西省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项目设置情况不尽合理,各地市体校的重点项目数目偏多。而且在访谈中,有些地市还表示要增加新项目、增设重点项目。我省的财政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具备发展竞技体育的条件也不一致,我们只有根据各地区特点、条件,合理安排与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我省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才能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稳步向前发展[5]。

国内体育强省的发展经验表明,由于经济以及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地方体校的重点项目不宜过多,在2—5个之间比较合理,便于集中资源形成优势项目,提高整体训练水平。

3.2解决对策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这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紧紧抓住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围绕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使体育人才的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6]。基于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和陕西省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成绩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的桎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者的素质;高素质的管理者,才能发挥后备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所以,提高体育系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提高体育人力资源效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7]。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用以改善和提高我省体育事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充分利西安体育学院丰富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经验,为省内体育管理人员举办形式灵活多样的管理理论学习班,从理论知识水平让其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借鉴省外较发达省市的先进体育管理经验,可以采用到外地去观摩,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管理专家来我省进行实地的指导,以改进管理水平,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第二,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教水平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操作者。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复杂性、专业性以及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发展,都对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不仅要对所从教运动项目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掌握与训练相关的知识,如:心理学、营养学、康复保健学、生理学、运动力学等。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教水平,同样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第三,依据“缩短战线、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合理设置各地区的运动训练项目

陕西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初衷,合理设置各地区的运动项目。对于开设率较高、成才率较高的优势项目,如摔跤、跳水、田径投掷和竞走、射击、武术。特别是既符合国家实力,又是陕西省传统优势的项目,如武术、射击、跳水、摔跤等。应当在确保重点的基础上,面向全省甚至全国招生,并在财政拨款方面予以倾斜。。对其他在该项目中训练水平不高的单位,逐渐减少对该项目的财政拨款,进行宏观调控。

对于开设率较高而人才培养效益不高的项目,应找出其没有形成优势的原因。若是由教练员水平不高造成的,应当从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入手,对其进行改善;若是由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加强投资,改善条件。

对于开设率较低,但具有发展优势的项目,应在财政上予以重点扶持;对于开设率较低而又没有潜在优势的项目,应考虑放弃。这样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项目结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第四,提高科技陕西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对贡献率

人力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水平被认为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科技水平在竞技体育成绩提高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为21.74%,对奥运会、全运会成绩的贡献率约在23%。。要实现体育强省的目标,应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在经济上给予专款支持;同时,科研人员要确立服务意识、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科技对陕西省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8]。

第五,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各类型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完善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系统。。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活动组织、知识传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立一批社区、乡村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体育活动中心)。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9]。

参考文献

[1]赵安慰.陕西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陕西省:西安体育学院,2007.6:1.

[2]李万来.西南地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6-9.

[3]陕西省体育局.2006年陕西省体育人才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Z].2007,5.

[4]周建新,徐元洪.我国各省、市、区体育系统人力资源与竞技水平的实证性评价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28—30.

[5]彭琼.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D].陕西省:陕西师范大学,2007.4:20—22.

[6][9]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eB/oL].sport.gov.cn.

[7][8]严德一.山东竞技体育实力分析与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69-73.

[10]陕西省体育局.陕西省2006年体育事业统计报表[Z].2007,3.

[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Z].2006.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6

【关键词】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我国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研究

各医疗组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角度来看,系统运行状况是非常不错的,不单对医疗数据的采集,处理还有分析与传送等一体化有很好促进作用,并且综合提升我们国家各医疗组织整体的服务质量。结合以往大量学者所做研究不难看出,我们国家医疗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践过程还是用了很长的时间的,发展直到今天,已经是变得十分成熟了。

1.1我们国家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应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伴随我们国家公里医院不断加速改革,我国数字化的医院也已经是初见规模了,医院管理准确性与时效性相关标准也逐渐攀升。如此这般,为我们国家相关医疗事业不但带来了先机也带来了挑战。另外,协同管理相关理念也不断深化,深植于人们脑海之中,我们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新医改相关政策,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势必会变成医院综合创新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医疗机构整体管理水平还是比较可行的。

1.2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应用方面的高效性研究

结合实践证明,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还是比较高效的。以物态发展眼光审视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整个过程,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作为研究主要方向,用无纸化作为标志,对建、管、用等方面实现多面掌握,使医院管理逐渐趋于智能化,医疗信息趋于数字化,机关办公实现自动化,最终保障医院管理的优化,数量的增长,品牌的拓展还有质量的提高,为提升医院竞争力与综合实力而努力奋斗[1]。

1.3现代管理与办公自动化

现代化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改善现代管理情况,使其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以满足现代化大生产为要求。其实施具体内容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机构以及人员配备,为达成计划的目标而进行必要的工作指导。且现代管理内容还包括财务监控、市场分析、行政运作机制等内容。为了更好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发展中必须实施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

2.办公自动化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应用效果

2.1借助计算机技术,实施医院现代化管理

(1)建立网络平台,全面规划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电子报表、电子病历、文件转流、邮件收发、日程处理、档案处理、文字处理、事务处理、文件处理、办公用品申领、资源管理、办公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医院文化、技术交流以及科学研究,按照现代化管理模式实施管理。

(2)以办公自动化为档案工作管理的平台以及技术支撑。借助计算机技术,实施信息沟通交流,可以跨越地域障碍,将目录数据库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建立档案中可包含视频、音频、图像以及文本,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办公管理的科学依据[2]。

(3)建立医护人员工作站,将患者的病情、用药、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情况详细录入到计算机中,有利于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明确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便于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并在医院开展住院费用即刻清理原则,病区必须由专人值班负责,每个病区需提供电脑可查询详细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总费用以及其他住院费用情况,提供24h的查询服务,有利于实现资费透明,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赢得医院的良好声誉以及经济效益。

(4)建立医院的平台,局域网上可医院会议通知、自学考试、人才招聘、职称评定、竞争上岗、人事改革、各类通知等详细信息,有利于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发展情况,实现真正的无纸化办公,可有效减少办公费用,减少工作人员的纸张传输量,提高工作效率,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节约了办公资源。

2.2着手开展综合性管理

(1)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实施远程医疗业务,借助计算机、卫星等可建立远程会诊中心,直接与边远地区医院进行联系,沟通,交流,共享医学技术以及医学资源。

(2)建立医学信息系统(HiS),健康一卡通系统、paCS、LiS以及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一个全面的数字化医院,方便集中管理,节约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3)建立医学信息中心,包括医学情报研究所、医学光盘数据库以及医学图书馆等,为之后进行网上搜索,翻阅相关医学资料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2.3操作系统方面进行优化

对于操作系统方面的优化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用unix举例,优化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共享内存进行优化,其中应将重点放在三个核心的参数上面,包括:SHmmaX、SHmSeG与SHmaLL,作者建议将单一系统实例中的SGa放在单独共享的内存段中。因为系统实例内存优化特别针对性能进行优化,如果不把内存按最佳方式分配,性能便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应将内存分配列为重点。作者建议将pGa内存与SGa内存自动管理,结合automaticmemorymanagement的机制。

(2)对信号灯进行优化,将优化重点放在SSemmni、SemmSL与SemmnS参数的优化上面。信号灯的数量应当比进程的多,每个进程指定一个单独的信号灯,向最优化的方向取值。另外系统优化对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相关医务工作者应当摸索前行,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之上,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

2.4综合提升医务工作者整体素质与能力

人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的努力。在涉及到办公自动化方面,结合计算机这些先进设备对繁杂事物进行处理,要求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对计算机还有网络技术了若指掌,逐渐提升相关技能,才可以符合医院向信息化迈进的步调。实行办公自动化以后,结合电子公文,虚拟办公等对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现象进行消除,让相关人员不再向以往那般辛苦还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3.结束语

当代社会下,电子信息相关工程普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办公自动化系统研究及应用要靠电子信息相关技术支撑和优化。对于我们国家医疗机构未来发展角度来说,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对陈旧工作模式一种很好的替代,对各组织机构工作环节管理效率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进一步改善我们国家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7

关键词:地铁施工;安全管理;险兆事件;管理系统

现阶段我国针对near-miss管理系统在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力度并不大,还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地铁施工工期长、任务多、施工环境差,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险兆事件管理系统的概述

由于地铁施工工程项目众多、距离较长,发生事故在所难免,这些事故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同的类型具有与其对应的near-miss。类型不同的near-miss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各自具有独特之处。所以关于near-miss的知识内容卷轶浩繁,形式不一。现阶段针对near-miss的建立途径包括:直接立足于知识,进行通用、统一知识库模型的建立,并对与其对应的推理机制进行选择,逐步完善知识库系统,最终实现统一。数据库在低层数据结构以及存储组织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借鉴;在数据库系统中引入已经实现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知识数据库的建立,提高数据库的功能,使其在发挥传统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人工智能,提高数据库的演绎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智能化。在对地铁安全管理中near-miss知识库进行实现的过程中,使用框架表示单体near-miss的知识,将知识库和关系数据库进行耦合。

2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险兆事件管理系统的应用

2.1地铁施工不同时间段的特点

施工界面的顺序包括:泄压孔施工,能够在出现灾害的地段与邻近的道床上进行打孔,该种方式能够减小或消除水对道床产生的压力;拆除施工。拆除遭受灾害的区段中已经发生损坏的接触网、钢轨、隧道衬砌等;对衬砌进行修复。即为排水、混凝土的浇筑、钢筋的施工。该施工阶段具有多个界面,现场施工人员众多,为了加快排险速度,在最短时间之内恢复通车,将对城市交通的压力降到最低,留给施工的时间是很少的。在施工计划中有可能对其中一些程序进行了搭接,导致对施工风险进行控制的可能性降低。该种时间段的施工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大部分属于检修施工。

2.2发现和报告制度

near-miss的发现与报告大部分情况下由地铁施工中的直接参与人员进行,其中包括地铁行车中负责调度的人员与地铁施工的现场人员。由于地铁施工的周期具有紧迫性,如果将其转达给第三人,再由第三人去辨识、优选步骤,再做出对应的指令,这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容易实现的。这是由于第三人并不一定了解施工现场,并且留给第三人进行辨识等步骤的时间十分有限,会大大增加风险隐患。所以在该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由参与人员进行报告的方式,缩短辨识事件、优选步骤、分析原因、实际解决所耗费的时间。在施工中使用该种方式,实行地铁施工的现场参与人员与形成调度人员双向直接联系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施工现场的人员将实际情况报告给班长与跟班的工程师,然后这两组人员共同m行情况的分析与商讨。若不能在规定时间中将事件解决,应该对区间出清情况进行确定,并且保证随后的安全行车。

2.3建立优选子系统

该种系统的建立对优选标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由于地铁施工的每个时间段中存在内容与等级上的差异,因此优选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进行优选系统的建立时需要对此给予充分重视。通常情况下,能够使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知识,但是最终能够取得不同的效果。这是由于知识点所在的领域不同,特点也不相同,并且每一种表示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运用合适的知识收集方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具体包括:对地铁工程中事故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得出near-miss的有关知识;对地铁施工中对施工行为制定的安全规范制度与管理条例进行分析,通过推理得出near-miss的相关知识;从地铁工程中现场工作人员的情况报告从获得near-miss相关知识;指派专人对地铁施工现场中危险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观察,从中获取near-miss的有关知识;通过对地铁工程进行实践,得出near-miss相关知识。

2.4构建可行性

通过对该地铁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得知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危险源信息登录系统。其中的危险源即为存在安全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事件,与near-miss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系统中有关危险源的内容将运营期间全部的地铁区域作为基础,包括土木建设结构与设备发生的损坏,即为物理性危险隐患,并且牵涉到国内现阶段地铁工程中near-miss系统中重视的施工人员身份、机械运行状态、材料质量、施工环境等,并且将前者作为关键部分,包括的内容较多,可以将后者从中分离出来,将地铁轨行区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细化、扩充前后两者,将其转变成near-miss系统中互相平行的两个子系统。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地铁危险源信息登录系统的知识库,并且补充机制逐渐完善,在补充知识库时进行申报作业即可。该系统能够对子系统进行初步辨识与评估,从而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但是关于发现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子系统的优选、分析原因等方面的功能仍然存在缺陷。由此可见,危险源信息登录系统虽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具有完全的可行性。

3结语

文章从地铁施工不同时间段的特点、发现和报告制度、建立优选子系统、构建可行性几方面对near-miss的应用进行分析,在实践中,还需要对其余四个知识来源进行分析与研究,实现对相似near-miss的检索。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8

一、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概论

自从20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外部环境就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要适应这种社会环境,就要抛弃原有的发展管理模式,重新审视自身,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这些条件之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想要使得人尽其才,必须采取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模式。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有力武器,它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匹配性等方面的优势,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否则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二、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优势

(一)战略性优势

企业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具有很大的指导性。那么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战略性优势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企业人事部门将企业内部人员的职位职责等合理规范安排。即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一致性。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战略性优势就是企业的人事部门会严格把握住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以便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系统性优势

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系统性优势体现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整个企业是一个系统,其下还有更多的分系统,共同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奋斗。这就要求企业的人事部门要有大局观念,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化的政策规定等等,来实现企业的最优目标。

(三)匹配性优势

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匹配性优势是最为明显的,不但企业员工的奋斗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匹配,而且企业员工与工作内容也是互相匹配的。这就是所谓的“人尽其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果。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因此这种方法将员工潜能激发出来,为企业赢得巨大效益的同时,员工也会因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而喜悦无比。

三、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弊端

(一)过度依赖量化

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的本质是根据量化考核来评定员工成绩,这种方式过分追求数据以及结果,而严重忽略员工本身以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一些企业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走向误区,例如目标与指标的混淆,目标是指企业未来达到的高度,指标则是根据业绩而形成的一种评价,一些企业认为只要将目标细分,完成对应的指标,就能达到最终目标。这种想法具有严重的弊端,我们要认识到,先要“做正确的事”,才能“正确的做事”。

(二)忽视企业外部环境

对于企业的人事部门,不仅要着眼于企业的员工等内部环境,更要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因为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不能忽视,要不然企业内外部环境脱轨,会造成人事部门决策失误,而造成企业损失。这是企业人事工作系统化管理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也是很多企业容易犯的错误。

(三)照搬照抄,不懂变通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9

关键词:营销销售客户库建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成立于1982年,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目前已经形成了油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经营范围实现了从上游到中下游、从国内到国外、从浅水到深水的三大跨越;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中海石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简称事业部)是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二级单位,行使集体管理的功能。炼化与销售事业部在总公司在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下,创新发展,锐意进取,管理和经营业绩大幅攀升,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利润总额跃上百亿大关,为“海上大庆”建成和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建设倾注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1.集团化销售客户管理的背景

事业部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专业化的销售实现事业部的总体生产价值。作为价值实现的最终体现就是销售客户管理,销售客户管理是营销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通过对销售客户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营销网络并合理维护市场秩序;发展优质客户、培育忠诚客户,有利于树立公司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公司知名度,维护品牌效应;通过对销售客户的有效管理可以规范我们的营销工作,提高营销管理的能力。

2.现行国际国内销售客户管理现状

2.1基于eRp管理信息系统的客户管理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分销系统协助企业迅速地掌握市场信息,以便对顾客需求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包括销售管理、订单管理、发货运输、发票管理、业务信息系统。

现行的eRp系统只能对已产生交易的客户进行迅速的客户类型分析,但是很难把未开展销售的客户与现有产生交易的客户进行关联分析,因此,世界最大的eRp实施商Sap公司在此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销售客户管理系统CRm,作为eRp实施的重要组成补充部分。

SapCRm交互中心可以使您通过任何方式(电话、传真、e-mail或网站)与您的客户保持联系。你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如便携式电脑、手机和paD使用SapCRm。而且,SapCRm给您的员工提供各方面途径获取市场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用程序等。因此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管理的员工可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来建立客户关系。

2.2基于CRm软件的客户管理

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就是客户关系管理。从字义上看,是指企业用CRm来管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CRm是选择和管理有价值客户及其关系的一种商业策略,CRm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和企业文化来支持有效的市场营销、销售与服务流程。如果企业拥有正确的领导、策略和企业文化,CRm应用将为企业现存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CRm是一个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CRm既是一种崭新的、国际领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商业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有效提高企业收益、客户满意度、雇员生产力的具体软件和实现方法。

通过比对与交流,国内的实施CRm的软件商,要实施类似事业部这样的集体化管理不亚于实施Sap,过程复杂,实施周期长,费用高昂。

结合eRp和CRm应用方向来看,一个是侧重已交易的客户的价值增值话管理,一个是对潜在客户的发现,缺少一个对已有交易客户与潜在客户结合的优质客户发掘的客户管理系统,基于以上的原因,和管理的现状,有必要开展适用于事业部管理体系的销售客户管理体系的建立。

3.创新销售客户管理内涵

3.1以集团应用为目前的优质客户挖掘为核心的方法论确立

客户区分、价值发现;统一标准、建立流程;统一入库、集中审批;统一管理,动态考核;甄别优劣,注重实用(根本目的)。

客户价值是指客户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以及客户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对企业而言,客户价值体现在:

因为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

通过对优质客户的发现和使用,降低企业的营销与服务成本;

扩大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

明确了价值所在,通过对现有客户统计分析,进行客户划分方式的斟选。

目前在全球主要的石油公司内部都经历及采用的分析方法:

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基于二八法则,根据客户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将客户区分为高端客户、大客户、中等客户、小客户。

RFm分析法

RFm(Recencyfrequencymonetary)是衡量客户价值和客户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根据客户购买间隔(最近一次够买)、够买频率和金额(数量)来计算客户价值的一种办法。

目前事业部所属单位较多的采用这种价值分析方法(对于购买次数频繁,购买总量大的客户给予特别的优惠)。

3.2产品标准化为核心客户的发掘奠定了基础

事业部对所属的单位的产品进行了标准化统一,这位销售客户的划分,产品的类型划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并奠定了基础。

4.创新销售客户管理方法的建立

4.1组建销售客户评审专家组织

明确了管理模式与最终的目标,就要建立起想对应的评审的标准,如何编织相对应的评审的标准,组织了有实际销售经验的各个公司有实际客户管理的销售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事业部内部经过商讨明确销售客户评审专家的相关资质;各个单位报送专家及联系方式,并采取了集中工作的模式,请各个单位报送的专家集中到北京工作,进行了细致了讨论和研究,对各个产品的特性,销售市场,客户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同类产品进行了不同区域的的区别与类似客户的甄别。

4.2建立统一的销售客户准入、退出及过程评审标准

根据产品的特性,销售区域的特点,以及此阶段市场的特点与事业部发展需求的特色。

根据事业部销售的产品的特点以及产品标准化后产品的类型的特点,划分大类的产品结构为六大类,其中对于“易制毒”产品进行了特别的规定,要求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有丝毫放松。

针对各个公司的销售业务开展的情况不同,有的公司经过了多年的销售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销售客户群体,有的公司属于新进入市场的公司,还需要大力的开发销售客户,扩大销售客户群体,改善销售客户的结构,使得大、中、小客户的数量比例,销售量占比的区域合理的利润最大化。

事业部统一了各类产品销售客户评审的标准,这样在各个区域,不同公司对相类似的客户的评价的结果按照评审的预期有80%的符合度,通过评审统计的结果印证了异常客户评审结果偏离值在2%内,从结果看评审的结果完全符合预期的效果。

对于销售客户的退出,要找出其中的原因,这有利于完善销售售后服务的功能,有利于找出销售销售客户退出的原因,是自身的原因即或是客户的原因;有利于提高销售水平和销售能力,销售客户的退出,需要该公司的管理层的审批后,说明原因。

事业部建立了销售客户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违法、违反海油销售策略,财务政策的的客户,将在全系统内通报,避免信息不畅同导致客户寻找管理漏洞,扩大事业部系统整体的损失。有利于提供合作伙伴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4.3集团销售客户总库的建立

经过事业部各个所属公司的销售战线员工的共同努力,各个公司收集了大量的销售客户信息,经过对销售客户的信息情况,以及销售人员对销售公司的掌握情况,依照事业部组织的销售客户评审专家组制定的评审标准,进行了周密而详实的评审工作。

化工产品1:适用:燃料油、石脑油、蜡油、轻裂解料、环保橡胶等

化工产品2:石油焦、pX、丙烯、改性沥青添加剂等

易制毒产品:甲乙酮、甲苯、三氯甲烷、硫酸和盐酸等

4.4销售客户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

基于销售客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开发了销售客户管理软件系统,实施了销售客户管理的系统化管理,实现各个公司的销售人员在线的填报相应的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销售客户的在线的二级审批的管理。

在销售客户信息管理的同时,也报送每天的销售价格情况,作为对市场信息的及客户信息的综合汇总信息,相互印证销售情况与市场的预期的情况。

销售客户管理软件系统同时还增加了可视化的营销指标图形,方便直观的发现销售客户的变化情况、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销售趋势的变化,以及销售环境的变化。在其中设置了一些对异常指标的发现功能,能够迅速的发现经营指标的在当月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提供管理人员进行关注,从而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在实际的运作中,经常由于市场信息的南北的差异性,发现了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市场预期的不同,在操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市场指导作用。

销售管理信息软件系统可以反映出上一期销售的经营情况,对于销售客户管理系统,运用了相对应的风险识别模型,对整个的销售客户管理系统的设计、实施、执行、反馈进行了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员的控制与参与。

4.5销售客户评审标准的更新管理

事业部销售客户的评审标准的更新也制定了相应的程序,原则上各个公司的销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将需要变更的标准的建议反馈至事业部,为销售客户评审标准的更新做好积累。

事业部每年组织销售评审专家以及相关的人员对评审标准进行回顾与讨论,结合市场形势与事业部的对销售市场的定位确定调整销售客户评审的标准。

5.以集团优质客户挖掘为核心的销售客户管理系统的效果

销售客户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事业部全面建设中海油下游一流企业集团、调整销售结构、改善销售环境,提供企业知名度,稳定销售客户群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1实现了事业部销售客户管理系统的统一管理

事业部下属几十家公司的销售客户达上万个交易记录,在事业部成立后,在总部的指导与督促下,各个公司完善了销售客户的管理内容与管理制度,提高了销售客户管理的认识水平,这对于发挥集团化的管理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2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事业部成功的实施了以优质客户发掘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积累了销售客户管理的经验和操作经验;通过统一的销售客户管理,有效的控制了销售产品的物流流向,提高了优质客户的比例,获取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和优质客户的响应。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也使的参差不齐的各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业界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引导了优质客户与海油的发展方向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作者简介:

李茂林(1954-),男,汉族,籍贯辽宁盖县,文学博士,炼化与销售部副总经理,研究方向:营销策略与运营管理。

人事管理系统的优点篇10

一、水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分析

水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将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及流程进行了目标量化,让资金流向更加精准和明确,有效杜绝了资源浪费,也能够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水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对单位资金运行周期进行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考核,最大程度上激发财务发展的潜力,并杜绝了以往传统的多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水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对单位的活动进行全盘统筹安排,既包括财务资金的流向,同时也对财务执行结果进行有效预测,预算管理强调单位的目标整体化与权力集中化,并分级制定各自的责任与目标。

二、水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可以更好的分析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当前的形势,并制定科学化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制定区别于以往的自主预测形式,有着更加细化的资金分配依据。预算管理可以对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目标的制定进行分步骤完成,对于每一个步骤所完成的时间节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确保单位的财政收支平衡,降低了资金风险,同时也对资金风险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实时控制着单位内部的资金流动,提升了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我管理能力。预算管理在制定目标后,还可以为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让单位职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强化单位的绩效考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充分的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财务管理的优化后,可以摒弃原有的松散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使得单位各部门都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中,实现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有利于水利资金的合理配置,为推进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路径探讨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预算管理层级提高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必须在思想层面上提高认识。建议管理者首先提高预算管理的客观认知,并将其作为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管理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将这种思想自上而下的进行传递,才能让预算管理贯彻到单位的各项业务中。其次,相关管理层人员要将预算管理的精神思想进行有效传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来单位进行讲座,以更加专业的表达方式向职工传递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让职工对自身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也使得预算管理能够充分的细化。最后,管理者要将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与职工利益分析清楚,将预算管理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多措并举保障职工利益,使得预算管理开展更加平稳顺畅。

(二)构建制度体系,保障预算管理开展预算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需要结合水利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建立相应的预算执行制度。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可以调动各个部门配合的积极性,让预算管理部门人员与各部门其他工作人员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使得预算编制更具全面性。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可以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以往的历史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在预算编制的细节处,其他部门主动参与,针对资金开支以及节流措施充分发表意见,给预算编制提供更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使得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可以对资金量大、专业性强的水利重点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提供更专业的数据依据,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管理全面、真实、有效,使得预算编制更具依据性。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使制度贯穿单位的整个运营阶段,使得各部门针对自身的细化任务进行协作,对于在时间点内没能按照预算编制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能够及时分析总结经验,使得预算编制更具真实性。

(三)明确发展目标,形成良好的财务氛围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以及未来规划应作为预算管理总体方向并选取可行性的指标,才能有效推动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平稳发展。水利行政事业单位都有着自身的经营特点,要充分考虑预算中的固定管理费用,其中的固定管理费用也要设定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充分调动外部资源。另外预算管理涉及到单位内部的所有部门,因此需要全体职工积极配合并建立良性的内部控制环境。良好的财务环境,需要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管理层组成预算管理部门,可以更好的对各部门的资金运营和使用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并能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对于提升预算管理质量具有积极性作用。其次,单位要注重基层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全员预算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时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及后期考核方面,实行与业绩挂钩的责任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完成预算目标提供保障。最后,单位要大力引进人才,吸纳自身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数字化预算管理系统的优秀人才,为单位注入新生力量,更好的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四)保障财务安全,夯实事业单位发展基础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保证国计民生工作任务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中远期战略目标后,需要对自身的资金实力以及资金管理能力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帮助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发展目标,能够查清实际资金流动的循环缺口,有效针对问题进行合理布局,调整战略方案或措施,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保障。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压缩运营成本,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了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性,部门各自执政的问题较为凸显,在预算管理中可以进一步做好单位整体性的统一部署思想,将节约成本作为单位的整体战略目标,让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减少部门衔接过程中资金浪费的问题,同时还能对具体的资金流动计划做出细化方案,让各部门统一战略目标,促进水利行政事业单位总体发展效能的提升。

(五)运用先进技术,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由机关部门及多个二级事业单位构成,下属二级单位涉及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及公益三类,涉及的资金性质有财政资金及水费资金,具有机构庞大、业务繁杂、资金量大等特点。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水利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在当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形势下,更加需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建议优化升级单位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建立财务云中心,将财务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报销系统、财务记账系统、财务决算系统相关联,把预算管理内容细化之后,对各个下属事业单位实行动态控制。这样单位财务主管部门就可以获得真实的预算执行数据,可以随时比对预算指标数据,进行预算大数据分析,及时向管理层反馈,从而更加精准及时的调节年中预算。还可以掌控各个基层单位的业务特点,把复杂的业务简单化、数据化,从下往上推动,便于管理层更加合理科学的制定以后的预算,使水利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得到优化配置。优化预算管理模式,使前期预算方案与中期资金监督及后期数据评价贯穿在一起,还能与各个部门业务节点相对接,对各个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统一要求、执行统一标准,将原有的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优化成凝聚型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