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劳动实践报告十篇家庭劳动实践报告十篇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18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1

一、活动内容

1、深入本地中小学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本地基础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2、了解我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3、走访调查身边的先进基层党员,了解基层党建工作。

4、农村地区的同学,深入调查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农村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

5、城镇学生深入社区调查城镇居民中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以及政府对其改善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6、调查了解本地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改革现状。

7、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公益服务,如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社会扶助对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8、结合实际,到厂矿、社区、健身中心等地方开展传播体育健身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活动。

二、具体要求

要求我校在校学生都要加入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来,开学后要交上不少于15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校团委将根据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其他有关情况评选出“先进个人”若干名、、“优秀实践(调查)报告”若干名,颁发奖品及证书,对不合格和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同学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关于组织开展xx年年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我系部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了力,特组织学生开展xx年那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就有关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活动主题

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

二、指导思想

活动要紧紧围绕我校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我部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规范,明确社会角色,提高服务社会的技能,加速个人社会化进程,努力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

活动要切合“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的活动主题,以家庭角色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实践服务和服务社区行动为主要内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争取建设一批基于长效机制、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岗位体验实践基地和服务社区平台。

(一)家庭体验。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在暑假期间,从事不少于二周的家务劳动,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外加一项其他家务劳动。另外强调必须给父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的一位洗一次脚,深深体会一回长辈们的艰辛。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服务社会要从回报家庭做起,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体验

角色体验。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依托一所学校、一个社区或一个企事业单位,在某一具体岗位上,从事一天以上的社会工作。要结合自我实际,盘活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出击,拓宽渠道,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兼职、勤工俭学等活动,创造的实践机会。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2

一无偿资助的弊端

相对于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无偿资助使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不断增大。无偿资助的赠予性特征,使投入资金单向流入,不能循环,无法回收周转使用,这样就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时也造成国家、政府和学校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无偿资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支付学习经费时,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帮助,然而高校的经费,无论是国家拨款还是学生缴纳的学费,都是用来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每个学生对学校的经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是一个健全的人,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从某种角度看不应提倡无偿的资助方式。

第三,无偿资助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操作简便,只要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成绩要求并提出申请,一般均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给予的数额不等的资助。这一类受到资助学生不用归还。因此,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无偿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不要白不要,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甚至故意不交学费等着学校给予资助。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也不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二有偿资助是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大学生贷款人数占各类学生总数的60%以上。助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正在淡出资助体系,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正在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资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单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误区,在给他们经济资助,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变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有偿资助顾名思义是受资助人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该义务可以是助后还款,如国家助学贷款;也可以是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或指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等。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1]

三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有研究表明[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例如在对资助方式的认可上,他们倾向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而不是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隐性资助等有偿式的资助。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出,当前贫困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降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赠予,而加大有偿性资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资助模式。

1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探索勤工助学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学是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很多发达国家,“契约性”的社会服务是实施勤工助学方案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是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学生要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当暑期的数学和语文教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

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现实显示,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二是勤工助学与学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在比较繁重的学业环境下,学生可做兼职的时间不多。为此,勤工助学外延发展需要解决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拓展等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在扩大和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共同创造条件,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工,拓展勤工助学社会岗位,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实习,边提高专业知识边增加实践经验,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就业能力,以实现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三赢[4]。例如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暑期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暑期工作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机会。从一份份感恩学院、感谢企业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成立资助服务中心,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平台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会,是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对全院的资助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接受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是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同学必须承诺完成规定时间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以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例,获奖受助学生按类别组建了“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资助义务工作团”,在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类活动。“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内容主要是宣传获奖同学先进事迹,与新生转型教育、本硕博论坛等系列活动相融合,举办系列报告会,展示国奖获奖同学风采,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朋辈辅导,让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自愿结对,与党员“1+1+1”活动和“学业辅导员”制度相结合,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学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资助义务工作团”是除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获得其他资助金的同学必须参加的团队。凡申请各类资助金的同学必须按要求做满相应义务劳动工时。这些义务劳动可以是学院指定的,也可以是自己申请的。以上团队全部由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每次活动派专人记录考核备案,每学期小结,一个学年做一次总结评定,评定结果作为下一学年各类资助金评定的参考。通过这些团队工作,将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充分唤醒,更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回报意识。

3建立爱心基金,保证无偿资助金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爱心基金是各高校践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是由大学生个体和学生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种互公益组织,秉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的原则,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宝鸡文理学院在贫困生获得无偿资助时,监督其签订承诺意向书,承诺其完成学业走向稳定的工作岗位后,向学校捐赠爱心款,数量不低于其曾经在校获得的无偿资助金。这笔爱心基金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资助压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无偿资助金额的循环性和持续性,也使一些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尽管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靠学生自觉性、诚信感恩的情怀,可能会遇到学生不能践行的困境,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无偿到有偿的探索。又如,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学生可自愿加入成为会员,有向基金会借款的权利。每学期会员必须储蓄一次,数额不等,下限20元,毕业时一次性返还。基金会由辅导员专人负责,监控资金的周转,以保证基金的正常回收和最大限度地流通。当会员特别是贫困生遇到生活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时,都可以向基金会借款,以解燃眉之急。借款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还清借款,一般每个学期清算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基金会可视其情况准许其延期还款或适当减免。除此之外,会员们每学期还组织参与许多公益活动,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仅使受助对象感受到了温暖,也感染了周围的广大师生,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参与其中。资金来源除学生储蓄款外,师生和社会捐款、各项有组织的劳动创收也是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5]

通过以上实践,在资助过程中把经济资助、能力锻炼与责任意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变无偿性资助为有偿性资助,使救济性资助成开发性、扶持性、循环性资助,全面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如何更好地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稳定。高校资助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顺应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努力推动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英,邱伟青,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9(16):182-183.

[2]陈洁,贾平,等.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新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9):74-77.

[3]赵艳,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5-116.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实践 

 

落实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整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指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是指教育不能单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针对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但是,纵观职校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职校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能力差。这些个性行为上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究其个性行为发展至此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本身存在的教育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走进误区,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所谓社会实践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的束缚,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二、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到同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根源就在于农村、城市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好,衣食无忧。家长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所有的一切,家里人都会为他安排好,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但往往小皇帝、小公主们沉迷玩乐,不争气,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村的孩子,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教导他为家庭分担家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努力解决,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保障了农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吃苦耐劳,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此相反,中国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孩子打扎坚实基础,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

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期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创优的前提。事实证明,日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而中国的孩子却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差,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做得好,社会实践教育必然屡创佳绩。 

基于上述情况,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使两者能和谐发展呢?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责任,孩子即使年幼或者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二)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家庭渴求愿望不够。因此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力度和大力推广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大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4

如今的孩子个个技艺不俗:跳舞、绘画、钢琴、跆拳道、魔术……举凡一事,皆有能者。但若论及一些朴素的品质,比如热爱劳动、甘于奉献、懂得感恩、富有责任感,这些在中国人看来的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却较少被继承。倒是在西方育儿观念的触动下,一些父母开始反思,并有所行动――

这是青岛的台东步行街,三三两两的孩子正在向行人售卖报纸,孩子的家长只远远地看着,不许帮忙。每个周末,孩子们都会风雨无阻地来这儿当“报童”,他们曾花七个月的时间,用卖报挣来的钱,购买了2000余册图书,为山东平度店子希望小学建起了一间图书室,这是全国第一间由孩子劳力所得建起来的爱心图书室。

小小的孩子散播出大大的爱心,感佩之余,会让人不禁发问:是什么让孩子忘记身体的辛劳,努力坚持,又是谁给了孩子一颗“仁者爱人”之心?孩子们得到的仅仅是成人的夸赞吗?恐怕也远远不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爱心baobao”活动的发起人,台湾作家郜莹女士,跟她探讨一下孩子劳动意识及社会性的培养。

被轻视的家务活

“当中国父母忙着为孩子联系好学校、好辅导班,为孩子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孩子学有所成时,西方父母或许正督促孩子整理旧报纸、修剪草坪,鼓励孩子多些社会实践。”这并不是一句戏言。比起有着千年孝文化传承的当今国人,西方父母的确更重视孩子做家务的情况,德国甚至立法,要求孩子必须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它代表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电影《千与千寻》里主人公千寻被告知一定要在汤婆婆那儿找到工作,否则会跟父母一样被变成猪的情节,相信许多人也会记忆犹新。不劳动就会变成猪,这分明是在告诉孩子,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而在许多父母那里,劳动的观念、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显然没被很好地传达。

孩子是从不缺少劳动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孩子一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常常因为父母怕麻烦、怕孩子受伤或做得不好,被横加阻拦。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心理,置换了孩子应尽的责任,父母甚至认为不做家务没什么不好,学习好、有才华就行。不过这样做的父母,会很容易发现,孩子很自私、自理能力差,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

囿于学习与技艺等“才”的培养,而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有品格、有担当的“人”的树立,这样的目光是短浅的。家务活虽小,但却是树立孩子自立意识、劳动观念的关键。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不劳动不得食”的道理,建立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意识。要让孩子知道钱是爸妈用辛苦劳动赚来的,他将来也要靠劳动谋生。在这之前他要学会如何独立、自理,如何劳动。而做家务是锻炼劳动和自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维持家庭和谐与整洁,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

劳动“宝藏”取之不尽

劳动能给人最简单的快乐。父母会惊讶于孩子独自修理小汽车,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的行为,让他认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原因其实很简单,认字是被动的记忆,是孩子大脑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修理小汽车是主动探索,是孩子用双手与外界事物做交流。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用双手的力量,亲眼见证自己对事物的改变,能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孩子当然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劳动中的孩子其实一刻也没停止学习。除了生活技能的掌握,孩子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盛饭时握着勺子的手柄边缘会很沉而且不容易使力,握着手柄的中间就会比较轻,盛饭也更容易,杠杆原理就这样被孩子认识到了。有劳动习惯的孩子,会自觉把看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以调整自己的做事方法,提高做事效率。其间锻炼的不仅是孩子的专注力与观察力,还有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孩子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个性特质,会在他20岁后做独立判断时再次呈现。

劳动不是小事,孩子心性、品格、态度、价值观,正是从这些小事中慢慢培养树立起来的。

热爱劳动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实践力;更谦逊、更懂得尊重别人;更有创造性、更不会墨守成规;更容易找到简单的快乐,更不容易违背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劳动的力量。

劳动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灵,当然也能够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帮助孩子将劳动升华

当孩子喜欢上了劳动,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没有谁规定孩子只有到成年才能走入社会,相反,让孩子多做些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眼界,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完善自我”为宗旨的童子军活动在美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深受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孩子们通过推销饼干、柠檬水挣得零用钱,这些钱有一大部分会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初蒙蒙妈也正是看重了“爱心baobao”义卖报纸为贫困地区小学捐图书的活动目的,才鼓励蒙蒙参加的。如今蒙蒙已经是这个活动中坚持时间最久的孩子了。其实看着别的孩子周末又上辅导班,又上兴趣班,蒙蒙妈也曾犹豫过是否让蒙蒙退出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考学时,学校会把兴趣特长作为一条录取标准,社会活动算不算特长,蒙蒙妈心里没底。好在郜莹女士一席话,打消了她的念头。

孩子总有一天会走入社会,在这之前,如果孩子对社会一无所知,或者没有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无疑会有一定的障碍。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还会增强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与使命感。

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存在的任务,应该是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命与美丽的大自然,将自己从框架中解放出来。”

对孩子而言,懂得感恩与奉献自己,意味着孩子拥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更宽广的胸怀,这些可贵的品质比一切特长更有意义。

小贴士

把家务活变成“乐事”

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就得在孩子心里种下劳动是快乐的种子。这就需要妈妈花点心思,把家务活变得跟游戏一样有意思,这样孩子就能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在劳动的启发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5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原因;对策

妇女的经济状况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妇女就业满意度更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男女两性就业差异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劳动报酬不对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分析对于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减少社会矛盾,全面建设更加公平有序的小康社会具有具有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就业机会显现性别差异

据《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仅在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上,近两年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要高10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性别隔离现象,而一个社会性别隔离程度越高,收入的性别差异就会越大,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越严重。从整体上看,我国女性在众多行业中都处于被排挤的地位,据《黑龙江妇女社会地位研究》数据显示,在国民经济行业20个分类中,女性占60以上比重的行业只有3个,男性占60以上比重的行业有8个。女大学生在求职市场屡受重创,有些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上明文规定性别要求,有些单位使用潜规则将女大学生排除在外。这种成文和不成文的招聘默契严重挫伤女性求职信心,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形中提高了企业雇佣男性的用人成本。

(二)职业分布显现性别差异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所从事职业层次相对较低,社会地位较低,技术含量较轻,岗位升职空间较小,难以打破职业分配上的玻璃天花板,在低端就业行业边缘化特点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在金融、医药、能源、信息等热门的行业,从业者中男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提供给女大学生的职位大多集中在工作技术含量低,工作劳动强度大的商业、服务业性质职业。即使男女大学生在同一职业领域,但是女大学生进入高级管理层次的难度较大,例如教育行业中,女教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远低于男教师,“玻璃天花板”现象称为女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

(三)薪酬待遇显现性别差异

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里,就读“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最高,“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薪酬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达5039元,“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以平均月收入5017元紧跟其后。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也是毕业半年后收入较高的专业,其中,“经营管理”类职业月收入4148元,房地产经营月收入为4673元,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月收入4663元。而总体排名较为靠后的包括英语、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结合本科和高职高专高薪职业类榜单,前5名高薪职业类完全一致。而据职业分布在男女大学生中的规律来看,从事计算机、经营管理类等高薪职业的大多为男性毕业生,女大学生主要所从事英语、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相关职业。报告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男女大学生因职业分布的性别差异导致收入相差巨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同一职业中,由于女性职务、职级普遍低于男性,收入水平与男性仍有较大差距。除此之外,男女毕业生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差别待遇。例如本在女性占优势的医护等行业中,男性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比女性要高。

二、女大学生就业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1.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共同撑起家庭收支已经成为普遍现状,但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文化观念和性别角色分工将家庭责任寄托在女性身上,希望将无偿劳动如“相夫教子”之类自然归咎于女性,从而实现美满幸福家庭建设,因此家务劳动成为女性的本质工作,因此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发生冲突时,女性往往迫于传统观念和家庭压力放弃事业,回归家庭。目前,社会对于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要远远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望。女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成家问题,毋庸置疑地女大学生会受到这些困扰的束缚和牵绊,从而影响到自身职业发展。

2.相关法律保障滞后的影响

随着我经济的发展和女性自身素质的提升,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和进步,同时也对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关于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及修改调整相对于其他法律是慢的,如女性劳动特殊保护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分别颁布于1988年和1990年,而从21世纪起我国发展变化十分巨大,所以这些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女性劳动权益保护政策过于笼统。我国的《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妇女享有平等就业以及选择职业的权利,但这些法律法规多以原则性和倡导性为主,过于笼统的规定对就业方面的性别歧视并未作出直接解释或定义,在实践中难以找到确实依据来执行,对拒绝或变相拒绝雇佣女性的用人单位没有刚性惩罚措施,女性的劳动保障权益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

3.大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仍然存在不利于女大学生未来就业的缺陷。首先,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学校对女学生和男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同,缺乏与女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的课程探索,忽视女学生优势的发挥。其次,缺乏专门针对女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目前高校对女学生的专门的就业指导处于空缺状态,基本都是讲座和辅导员讲授的一般就业指导课程,缺乏更具权威性和针对性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因此就业指导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市场因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劳动力供过于求,加上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致使用人单位本能地想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因为家庭责任而放弃工作,以至于用人单位培训和招聘成本的增加,从而将女毕业生拒之门外或将该群体安置在薪酬较低的岗位上。在这种恶性循坏的结构连中,女性剩余劳动力更加难以就业。此外,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行业性别隔离现象使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更加深刻影响女性的专业选择。基于《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女大学生从事的就业门槛低的工作形成惯性,高层次岗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更加严格,女性劳动力市场资源留存量更多。

2.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优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用人单位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所以企业录用求职者的首选条件就是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而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对其付出额外的报酬和其他福利保障待遇,并且给予对女性传统性别角色认知,女性不如男性创造的价值多的观念使得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性员工。女大学生毕业后从年龄上和心理预期上都达到了结婚生育的临界值,工作步入正轨成了大多数女员工的计划婚育期,婚假、产假等是用人单位不得不履行担负的员工福利,这不仅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需要支付大额费用,增加了用人单位成本。此外,由于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缩短了工作时间,女性比男性所创造的价值要少。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及劳动报酬。

(三)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

现今社会,女大学生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工作能力方面都不逊色于男大学生。与男学生相比,女学生在耐力、持久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方面都更具优势,此外,女学生情感细腻、观察细致、心灵手巧,这些优点甚至使得女大学生在众多工作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都优于男性。但是,有些女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对自身工作能力的判断都无形中成为就业的门槛;此外,有些家长对女学生的过度保护使她们形成遇事胆怯、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性格,这也是女性传统工作领域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生理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得到了解放,女性的社会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在那特殊的历史年代中,“铁姑娘”成为时代的楷模,虽然那个年代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忽视了女性的生理特征,给女性身体造成了一定害,但也印证了当时“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时代号召。现如今,无论是在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女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和实践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从生理上讲,女学生在体能方面往往不如男学生好,所以考录到工作中的体力需求,用人单位往往选择体力更强的男性求职者。

三、促进女大学生公平就业对策分析

(一)改变社会传统性别观念

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观念和性别角色分工将照顾家庭完全归责于女性,以至于造成女大学生难以在求职和工作中找到满足感。而这种封建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并非朝夕之咎,要想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不公平待遇,就必须从改善社会性别观念着手。要在全社会建构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在全社会倡导和宣传社会性别平等,破除劳动力市场和家庭中的传统性别分工,消除在传统社会文化概念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偏见。力求务实有效地树立正面的、成功的女性形象,促进女性发挥社会作用、实现自身价值,扩大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认可度,从而改善女性在求职就业中的被动地位。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的法律、法规对于花样百出的用人单位来说,其规制作用是有限的。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开始运作的时间很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就要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制定相关专门法律法规,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如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女性采取直接限制、隐形限制,在相关法律中规定用人单位劳动者最低性别比例。还应该在全社会建设质量过关、价格平民的公共鱼儿幼儿机构和敬老养老机构,不断促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将精力用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中去。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育机制

高校的培育机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设置适合不同群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可以针对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授带有性别视角的教育内容,强化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群体形成“四自”精神,努力强化自身素质和实践技能,培育女学生认知自我,发挥优势,把对女生教育培养与她们的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

(四)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一方面,国家应该支持多样化的就业形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尤其设置适合女性身心特点的岗位,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特长,促进女毕业生成功就业、满意就业。另一方面,党的十以来,国家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植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毕业安置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体系,通过全社会共同合作,鼓励女大学生创业,促进女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五)提升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女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是成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首先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使自己能够积极的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阻力。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校期间,女大学生应该主动地提高自我修养和知识储备,积极利用课外实践参加实践活动,提前了解未来就业方面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为毕业后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论述,女大学生就业性别不平等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复杂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政策支持、法律保障、文化引导、教育革新等多方协作,发挥合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男女两性平等就业的人才使用制度,促使拥有先进文化的女大学生能够有同等机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慧.80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性别差异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4(03).

[2]李娜.黑龙江省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02).

[3]王小燕.歧视消除: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沧桑,2008(01).

[4]耿兴敏.对女性“亮红灯”“设门槛”就业歧视何时休?[n].中国妇女报,2017-04-13.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6

作为XX农场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按照党委分工,我负责农场工会工作,分管女工、残疾、敬老院、低保、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文明办(含环境整治工作)、社区办公室、XX市场、XX市场、XX市场、东平食品厂、XX塑料厂、南俸联系点等工作。201*年,在XX省农垦工会、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农场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所分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现将本人201*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为了能更好地履行本职工作,我在平时非常注重政治、业务知识的学习。在日常政治学习中,紧跟形势,注重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国工会十六大和视察海南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宗旨,并将之运用于指导工会及分管工作的实践。同时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选择地通读党风廉政建设、工运等有关资料,使提*部素质落实到自己具体的行动上。

二、以身作则、强化工会及分管工作的职能作用

1、场务公开继续推进。组织制定出台了《XX农场场务公开实施细则》。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农场经营管理方案、工资集体协商协议、财务预决算报告、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并以文件、公开栏、新闻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公开。

2、劳动竞赛合力开展。按照省农垦总局201*年开展合作社劳动竞赛的通知精神,结合农场实际制定了《XX省国营XX农场201*年开展农业合作社劳动竞赛方案》。组织300人参加了XX农垦工开展的农业合作社知识竞赛,5人分别获得了1至3等奖。该次劳动竞赛活动也得到农场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来场举办槟榔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讲座1次,举办农业技术讲座3次,组织社员观看橡胶、槟榔、胡椒等栽培技术电教片5次,开展椰心叶甲防治现场观摩活动1次,参加技术学习的社员达XX人次,提早组织营销人员深入荔枝市场调研,打通荔枝销售渠道,帮组荔枝种植户销售荔枝100多吨,收入比去年增加了XX万元。场长王XX被XX省农垦总局授予“农业合作社创业者之星”荣誉称号。

3、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会同农场党委、行政承办了迎春文艺联欢晚会,举办了“五一”职工篮球赛活动,组织退休人员先后参加了XX老年乒乓球邀请赛和海南农垦第五届老人体育运动会,分别获得XX农垦“红明红”杯乒乓球赛男队金奖和女队铜奖。

4、帮扶工作落实到位。为194户、368人落实低保金10.5665万元,为农场和分公司47名职工落实海南农垦职工大病救助金17.6416万元,为21名困难群众落实琼海市民政局医疗救助金10.39万元,为73名被各高等院校录取的困难职工子女落实海南农垦助学金2万元,为两名困难职工子女落实就读总局工会和农垦海口中专学校合办的“希望之星”班。为15名重度残疾人落实省财政与琼海市财政生活补助金1.8万元,为22名90岁以上老人落实省财政生活补助金3.12万元,给150名困难职工发放临时救助金3.75万元,为1名全国劳模、18名省级劳模落实了劳模春节慰问金、低收入补助、体检费共计16.3284万元。配合农场党委、行政对全场70户贫困职工家庭和23名孤寡老人、9户军烈属进行春节送温暖走访慰问,共发放慰问金4.56万元。

5、工会自身建设确实得到加强。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去年选送农场工会干部25人次参加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工会干部培训班。工会宣传信息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去年,被**报、**网等媒体录用的稿件19篇。

6、女工工作取得新成绩。围绕社区服务目标,制定了《深入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标兵活动的实施方案》。在“三八”节期间,农场女工委组织200名职工参加了海南省女职工委员会开展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有奖知识竞赛,有5人分别获得1至3等奖;与海胶集团东太分公司工会联合举办了东太庆“三八”女子拔河比赛活动。走访慰问10名单亲困难女职工,发放慰问金2000元。为两名患妇科癌的女职工落实了省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金3万元。农场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被评为2012—2013年度“农垦先进女职工工作集体”,有3人分别被评为201*—201*年度“农垦优秀工会工作者”、“农垦巾帼文明建功标兵”、“农垦巾帼文明示范岗”,2户家庭被评为“农垦五好文明家庭”。

7、工会财务管理规范。一年来,坚持没有预算不开支,临时性活动追加预算的制度,保持了财务预、决算的严肃性,杜绝了不合理开支和预算外支出,做到了把每笔钱都花在实处,顺利通过海南农垦工会财务评审检查。

8、农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通过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禽注射防疫和检疫任务分别顺利通过海南农垦和琼海市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时,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为在琼海市防控H7n9禽流感中受到影响的全场13户规模家禽养殖户落实了财政补贴2.6万元,为农场3户新建生猪栏舍的家庭落实了琼海市政府发放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6万元,保障了农场畜牧业健康发展

9、东平食品厂通过狠抓以“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胡椒加工量916吨,产值达1716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职工劳均收入1.56万元,比上年增收2400元。东平食品厂由201*年的“三星”诚信企业提升为201*年的“五星”诚信企业法人单位,所生产的“飘仙牌”胡椒粉被省工商局评为“海南省著名商标”,并被海南检验检疫局指定为海南唯一一家胡椒深加工生产出口企业。

三、存在的问题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工会、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201*年工会及分管工作思路

1、3月份组织开展好海南省国营东太农场第二十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完善职工代表换届选举,加大职代会提案征集办理力度,充分调动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从源头上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2、协助行政继续抓好农业合作社,培养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企业发展、职工增收。

3、采取先培训后考试的形式,抓好工会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理论文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的工会组织。

4、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

5、继续坚持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活动,切实把农场党政工的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7

——析北京海滨区人民法院第一例人事争议诉讼案民事裁定之违法性

四川精济律师事务所何宁湘律师

【案情】

14年前解除公职14年后对簿公堂法院受理多年前人事纠纷案(sina.com.cn2004年01月31日12:04北京日报北京法院网同时转载)

本报讯(通讯员李东民)昨天,海淀区法院受理了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后的第二起人事争议纠纷案件。此时距原告从1990年底被解除公职,到2004年初案件提起诉讼并被受理,已经经历了近14年的时间。

原告称,其于1982年分配到北京某大学,担任图书馆西文图书的采编工作。1988年8月,经被告批准,自费出国学习。1991年12月回国后,被告以暂无工作岗位可供安排为由,未给安排工作,也未给任何待遇,原告多次申请未果。2003年10月,被告告知原告,其公职已于1990年3月17日被解除。2003年11月3日,原告收到了被告寄发的失业人员告知书,得知自己的人事档案已寄送海淀区某街道劳动科,且未上任何保险。原告在2003年11月24日,向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12月19日,该仲裁委员会向原告下发了不予受理案件的通知书。

原告一纸诉状诉至海淀区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北京某大学作出的解除其公职的决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过程中。

注:据本案原告称:本案系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另一起因原告刘某(系某著名学府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不服人事争议仲裁起诉案之前立案。

该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庭审理后一直未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用电话就已超过审限问题询问承办法官,法庭未作任何解释却将该案由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改为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然后法院通知证据交换,连同简易程序中的两次证据交换,该案共进行了三次证据交换,后该案再次超过审限,法庭对此未作解释。

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法庭依据职权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调查收集证据。

2004年8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2004)海民初字第3078号《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注:原告)起诉。

【民事裁定书】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2004)海民初字第3078号

原告:×××,×,×××年××月××日出生,汉族,原北京理工大学干部,住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号。

委托人:×××,×,北京科兴双旺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被告:北京理工大学,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法定代表人:匡镜明,校长。

委托人:孙树理,北京市远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赵文祥,男,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住北京理王大学134单元1402号。

原告×××与被告北京理工大学人事争议一案,本院依法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诉称,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图书馆西文图书的采编工作。1988年8月经北京理工大学批准后,我自费出国学习。1991年12月我回国后即回到北京理工大学要求安排工作。但北京理工大学告知我学校现暂无岗位可供安排。在多次找北京理王大学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我只能长期在外兼职,在此期间北京理工大学未给我任何工资待遇,也未给我明确答复。2003年10月,我得知北京理工大学已于1990年3月17日解除了我的公职,但北京理工大学在与我的多次交涉中,从未提及此事,亦未向我送达过任何解除公职的文件。2003年11月3日我收到了北京理王大学寄发的失业人员告知书,北京理工大学将我的档案转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社会保险均未缴纳。2003年11月24日我向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同年12月19日仲裁委向我下发了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现我起诉要求:

一、北京理工大学从北下关街道取回我的人事档案,并给我安排工作;

二、北京理工大学补发我自1991年10月30日至今的工资和其他相应的福利待遇;

三、确认北京理王大学对我作出的不保留公职之决定不生效。

本院认为,北京理工大学对×××作出的不再保留公职之决定形成于1990年3月17日,×××因对该决定不服于2003年11月24日申诉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但该仲裁委员会对此人事争议并未作出实体处理,仅以不属《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受案范围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在此种情况下,×××将此争议诉至人民法院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关于“当事人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所作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之规定,故此人民法院对此案缺乏受理依据,×××之起诉应予驳回。综上所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三)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九条,裁定如下:

驳回×××之起诉。

案件受理费五十元,由×××负担,已交纳。

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五十元,上诉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如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未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审 判 长 李盛荣

人民陪审员 高 郑

人民陪审员 宗家财

二oo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评析】

〖一、该《民事裁定书》所导致的法律后果〗

1、原告长达一年多的人事争议仲裁以及一审诉讼中,仍在程序问题原地不动,任何实体问题没有涉及。

2、原告在人事仲裁申诉中,因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导致原告申诉不成;原告的起诉又被北京海淀区法院的《民事裁定书》驳回,其结果仲裁也好、法院也好均将原告对人事争议不服的申诉路子完全堵截。

3、而今当事人从理论上讲,看似还有上诉、申诉、请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三条路可走。但实际上,上诉的成功可能几乎等于零,对于申诉路子前途未知,对于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目前检察院一般是对法院生效实体判决抗诉,而对于驳回起诉的民事裁定的抗诉难度非常大。

4、前面三个结果是个案而言,而对于整个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当事人而言,如果人事仲裁委员会在没有任何法律监督程序、机构的现状下,如果全部作出“不予受理”,而人民法院又以“仲裁未作出实体裁决”不予受理,这就不是一、两个人事争议当事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大问题。

〖二、该《民事裁定书》的不合性〗

1、本案受理已存在违反程序法:如果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依法认为因本案不存在人事仲裁的实体仲裁而不能受理,那么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规定在本案立案的审查过程中七日之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于本案的受理显然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2条之规定。

2、根据人民法院审判制度的改革,立案庭与审判庭职责已严格区分,立案庭负责审查立案,而审判庭职责在于实现审判职责。审理庭在审理过程中发现立案错误,理应终止审理,将案子退给立案庭处理。假设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确实弄错了,本案已作立案受理,那么民庭或合议庭也应首先审查本案是否应当立案受理,如果确有错误应当尽快裁定不予受理。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庭先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证据交换进行了两次,也进行了庭审,在原告提出审限超过法定期限后,民庭打出延长审限的“高招”变简易程序为民事审判普通程序,再次进行交换证据与开庭审理,而后再次超过审限,作为对实体问题没有作任何裁判,而认为本案存在“故此人民法院对此案缺乏受理依据”程序错误,即受理错误而裁定“×××之起诉应予驳回”。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认定本案是“故此人民法院对此案缺乏受理依据”的程序错误,那么法院就应依据程序法规定改正错误,而不应作出“驳回×××之起诉”。这样做法显然是将法院违反程序法的错误后果直接转嫁给诉讼当事人。这样的作法直接与肖扬院长提倡的“司法为民”宗旨相悖。

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4月30日的法函[2004]30号司法解释性司法文件《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3号)第一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这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中,处理程序问题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不属《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受案范围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实质就是认定原告提出的人事争议仲裁申诉不属于人事争议,而:

自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的法释[2001]1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一)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应当受理;

(二)虽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但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应当依法受理。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必须首先审理本案是否属于人事争议,如果属于人事争议应当受理本案,法释[2001]14号司法解释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受理依据,故该《民事裁定书》作出的“此案缺乏受理依据”是不成立的,也是违法的。

5、然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是否受理本案这一法律问题上,没有适用法释[2001]14号司法解释而却错误的适用了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之第二条规定。

〖三、对该案的分析〗

1、本案虽然一审法院作出了对原告极为不利的民事裁定,但必竟还是给了原告一条上诉的救济路子,虽然说上诉成功的概率较小,但总未完全丧失上诉成功的可能性,只要当事人据法力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诉讼权利,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是为民服务而设立的,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阳光必将普照与温暖所有提起人事仲裁申诉与诉讼的当事人。

2、我国在解决劳动争议纠纷制度方面已经过多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子。而今的人事争议却未走解决劳动争议纠纷这条成功之路,而是没有法律,先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来让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接轨。而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基于诸多我国人事制度现状的原因,司法解释过于简单而极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出现了各地受理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奇怪现象,各地法院纷份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请示,基于此状,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出台了司法解释的“解释”,即《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但大量的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可能由此一个答复而得以解决,审判实践中的新问题仍层出不穷,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审判工作,也给广大提起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极大的不利,甚至起码的诉权都得不到保障,从最高人民法院的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的生效(2003年9月5日起施行)至今即将整整一年,这种情形不能再拖了。

3、我国劳动争议纠纷制度与人事争议纠纷制度均贯彻实行了“一裁两审制”,实行这样的特殊制度,目的在于有效的保护包括全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申诉权利。在劳动争议纠纷制度建立之初对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的人民法院也不受理,而经过实践,国家认识到这样结果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与弊端,故在2001年出台了法释[2001]1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在有效保护劳动者的诉权方面功不可没。而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未做出仲裁实体裁决而不受理”的裁定,无疑是走回头路。况且已有《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作出了在人事争议诉讼程序问题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的规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有何权利不执行?本案这一重大适用法律违法的行为必须得到纠正,否则“一裁两审制”不仅是摆设,而且当事人的起码的申诉权、诉权均遭受侵害,人事争议当事人的申诉权、诉权均被人为的“消灭”。与其这样,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如暂停,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待条件具备再建立。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机构组织均无法对抗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向更加民主、更加合理、更加公正、更加为民的发展方向,我国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也必将向前发展,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相关链接】

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8

关键字: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

院属各班级:为促使广大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育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同时,进一步丰富我院学生素质拓展形式,提高同学们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校园学术和社会实践氛围的形成,学院决定组织开展XX—XX年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和“科技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奉献社会,提升社会使命感作为宗旨,通过课题调研活动,使同学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学会用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我校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推进学风建设。

二、活动对象:学院全体学生

三、活动内容:

1、回访母校。XX级新生要利用寒假回访母校,向母校领导、老师介绍学校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新生“回访母校”信息反馈表》。(可到本人公共日志上下载)

2、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寒假期间开展不少于三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按照就近的原则,深入到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留守儿童家中等地方,以爱心家教、义务劳动、法律援助等形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填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寒假志愿服务活动登记表》(可到本人公共日志上下载)。

3、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原则上要求09、10、11级所有同学自愿参加,杜绝造假行为。可在学院提供的100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见附件),或自拟题目(社会热点问题)。

4、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两者中任选一个,都要求有总结或调查报告

四、活动要求:

为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确保社会调查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特提出如下要求,请各班认真执行。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要注意礼貌待人和个人人身安全,杜绝不文明行为,同时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实践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不得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

2、各班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落实及事后统计工作。

3、寒假期间,同学们根据所选题目在学校周边、家庭所在地的城镇及附近地区或其他地区开展调研活动,调查后认真撰写XX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9

一、大学生兼职的益处

1.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毕业求职的问题。而在毕业求职时,除了相关的学历,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工作经验。大学生兼职一方面可以及早接触社会,进入工作角色,并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兼职,能够将在大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兼职的经历将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锻炼意志品质,为将来的工作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计划生育的施行,当代的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普遍较之前大为改观。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是“小皇帝”,一直以来过着要什么有什么的舒适生活。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们对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的艰难是没有概念的。在兼职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对于生活优越的大学生来说难以想象的困难,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通过兼职,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做好心理准备,提前应对。

3.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为将来工作做好规划。因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出发点以及职业能力所在,然后才能确立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通过兼职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好地确立今后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努力。

4.解决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生学习期间的费用支出主要还是来自家庭的供给。对于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上学期间的费用是整个家庭无法承受的负担。大学生兼职多少都会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

二、大学生兼职的弊端

1.兼职与学习容易冲突,最后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大学生在兼职之初,都很理想化地认为,兼职仅仅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可以把时间合理安排。但是,一旦兼职,大学生的精力往往更多投入到兼职的工作中去。同时,因为兼职工作的劳累,即便是在课堂,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更不用说课后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积累知识,而且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来帮助他们,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可以争取到国家和学校的各种奖学金和困难补助。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做兼职而荒废了学习,就不免本末倒置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来说,凭借在学校期间的优异成绩,进入到社会以后一定也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并且更有发展潜力。

2.大学生兼职市场缺乏规范管理,兼职存在一定危险性。据调查,大学生谋求兼职工作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通过亲朋好友介绍;(2)通过学校推荐;(3)通过招聘广告;(4)通过中介。前两种方式相对来说安全一些。但毕竟不是所有兼职大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找到合适的兼职。因此,大部分学生还是通过广告和中介。由于大学生兼职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因此,上当受骗的同学不在少数。

3.大学生兼职多从事“简单劳动”,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差甚远。如今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兼职工作的岗位并不多,除了家教、商场促销等传统型工作外,就是在一些餐馆兼职做服务员、超市的导购员等。大学生所做的工作根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能力,真正具有含金量的,能达到大学生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的岗位太少。所以,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做简单劳动是人才的浪费,如果仅仅是为了从事简单劳动,大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对大学生兼职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兼职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当代的大学生在兼职前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挣钱不能成为兼职的最终目的,兼职只是在为今后的前程打基础。

家庭劳动实践报告篇10

 

一、班主任的任用和管理规定

1、班主任的任免:班主任由校长根据班主任任职的基本条件任命;不称职的,可撤销或免去其班主任职务。

2、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学校分工政教处负责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管理。

3、班主任的待遇:班主任在任职期间,学校规定月发放岗位津贴80-120元。

4、班主任的培训和奖励:

(1)学校每学期对班主任培训一次。学校还为班主任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2)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一学期举行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

(3)每学年举行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学年评选优秀班主任,评选上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成绩突出者推荐上级表彰奖励。

5、建立班主任档案作为考核晋级,评定职务,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二、班主任工作常规

1、开学报名注册时,收齐学生的“家庭报告书”、“假期作业”和“社会实践调查表”等材料,接收学生报名注册。

2、开学后两周内,编定学生座位,选好班干部。

3、开学后两周内,订好本学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教育、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班风、学风建设,家访及转化后进生,主题班会,周会课计划等)。

4、常规工作要求:

(1)上好周会课。每周星期一下午的周会课,要认真准备并上好。

(2)开好主题班会。要求每月一次,做到有备课,有教案,有主题,有创新,有效果,有记录。

(3)家访。要求每生每学期最少一次,形式可上门访、信访、电话访、家庭报告书等。

(4)转化后进生。要求建立档案,做到教育、家访进步、效果等都有记录。转化率达95%以上。

(5)文体活动。除参加学校、年级组织的比赛外,班内组织文娱、体育、科技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3次。

(6)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每年不少于三天;高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七天(包括社会劳动)。

(7)总结工作:①每学期期中考试后,要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并向政教处汇报班内情况。②每学期结束前写好学生评语,填好家庭报告书,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填好班主任工作情况汇报表,写好专题总结或论文,放假离校前发出家庭报告书,上交所有材料由政教处验收。学年结束时,除做好每学期结束必做的工作外,还要进行学生学年德育考核,认真填写学生德育档案,并准时上交政教处。

5、完成学校其他临时交办的工作。

 

三、教师家访电访信访制度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直接沟通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全校教职工都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家访。为此,特作如下要求:

1、家访的意义。家访是“三结合”教育的有效形式。全体教职工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要克服家访只是班主任的事,与已无关的思想。

2、家访的目的。家访是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通过互通情报,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3、家访的内容。要克服过去只有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才家访的错误认识。这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告状式家访应当废止。家访中,教师应当向家长如实全面汇报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只讲缺点和错误。通过家访,教师不仅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4、家访的形式。家访的形式可以直接登门访问,也可以书信、电话联系以及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进行。

5、具体要求:

(1)家住县城的,班主任尽量直接上门家访,乡镇的可用其它形式进行。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每个学生家访一学期不少于一次,各年级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2)采用家庭报告书形式的家访,在开学时应收回家庭报告书,并检查有无家长签回意见,如空缺的应及时补做这一工作。

(3)凡犯了错误或受纪律处分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进行家访,把情况如实反映,取得家长配合,以便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