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十篇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十篇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6:54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1

本次会议不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还得到了福建师范大学的鼎力协助,以及iBm公司和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权威专家的积极参与。

理事长咸立亭在讲话中指出: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的职能。以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纵向沟通与横向交流,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宗旨,得到了理事单位的一致认可。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正朝着纵深推进。我们要把完成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把提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放在加快推进工作的重要位置,转变观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教育信息化任重道远,任务非常艰巨,各理事单位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各教育行政部门间以及各高校理事单位间应加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起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和完善的联动协作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建设经验的相互“实时性”交流与借鉴。

罗方述副主任在讲话中首先指出:2013年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关键的一年,可以概况为国家重视、充满挑战、成绩显著。然后,他为与会代表们详细介绍了今年教育管理信息化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共同分享了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最后,他提出了2点希望:(1)希望高校可以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帮助其他类别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2)希望专委会今后更多的发挥咨询和服务的作用,充分调动专家和理事们的积极性,共同开展学术课题研究与项目合作等相关工作。

会议中,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林冬青介绍了福建省教育数据中心的整体建设情况;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程思岳为代表们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专家们不仅对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阐述了独到的见解,还同代表们一起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共同分享了香港理工大学副资讯科技总监周英伟题为《香港理工大学的在线教育及云端服务》、武汉大学网络中心主任石岗题为《云计算的认识与实践》、澳门理工学院资讯中心主管陈辉民题为《如何运用虚拟技术及云计算支持信息化教育的推行》、北京林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黄国华题为《立足师生需求・强化优质服务・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好支撑与保障》、南京农业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副主任查贵庭题为《冷池助推高校绿色数据中心》、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高复先题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探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黄慕雄题为《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主题演讲。iBm公司和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也从高校教育云部署、云网融合等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经验和分享案例。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2

在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之下,各国均将“智慧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

一、“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通过该体系实现廉洁高效的管理。对照“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概念、内涵,可以清楚看到,“智慧教育”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智慧教育”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信息化”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掌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较少受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技术使得信息化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二、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

1.国内“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旨在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而着力打造的职教新干线,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至2012年,“职教新干线”已建有机构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发表文章660万篇,教学内容为主的视频25万个,其中录制的湘绣大师刘爱云、湘菜大师许菊云等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2万多个。

佛山市南海区通过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电子书包)学习云等。目前,教育资源总存量达25.6tB,自主创作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容量达39,500件,资源课程化率达到95%,在线使用人数日均两千多人次。从2009年开始,南海区在部分小学逐步试点电子书包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试点班级里,学生成绩突出,自得学习之乐。在好效果的鼓励下,从2011年10月开始,南海在7所区直高中16个班级中正式试点,并于2012年推广到15所区直高中。到2015年,南海区所有高中、初中及小学将逐步普及使用“电子书包”。

2.国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学生为此备受鼓舞,发明了很多能够使用手机的学习活动,并写成博客或录制视频在网络上分享。一些教师也开始使用手机来加强互动,譬如课堂提问不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形式将学生们的答案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屏幕上,也有英文教师带领学生在twitter上协作创作故事。

2010年,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这是日本最大的部级教育信息化项目,项目将建立其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协同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于2011年6月向李明博总统汇报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其核心内容为:自2015年起将在一线学校正式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智能教育,用纸张制作的传统教科书将在学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教科书。韩政府为此将投入2兆2281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根据战略要求,至2015年韩国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即将教育内容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电视等各种数码终端灵活使用。韩国教科部计划自2014年起从小学课程开始制作数码教科书,至2015年扩展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教学科目,推行初期将采取数码教科书与纸张教科书并行的方式。

三、“智慧南京”建设总体架构设计

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为1+4:即一个综合应用体系加上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等四个支撑体系。

(1)综合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顶层架构的核心。其内部可分为基础服务层、行业应用层、集成应用层三个层面,体现系统融合和信息共享的导向。

(2)组织领导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织领导体系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

(3)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智慧南京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强化依法管理。二是完善绩效考核。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四是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

(4)信息共享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在市级信息资源体系数据的采集方面,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部门交换,二是自建自采。在智慧南京建设过程中,将广泛征集部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数据源,推进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大集中。

(5)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南京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对南京市“智慧教育”建设的展望

根据“智慧南京”总体架构并结合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教育政策的倾斜、硬件建设的持续发展、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只有各种规划、政策、措施以及资金投入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为使南京市“智慧教育”迈出较大的步伐,我市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智慧南京”建设实际,有效促进“智慧教育”建设,真正使教育实现现代化。

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育信息资源的汇聚、云服务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较高的带宽、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先行条件。按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要求,全面建成“标准统一、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智能服务”的市、区、校三级“智慧教育”网络,切实解决郊区、农村教育网络覆盖问题。同时应统筹规划建设全市教育数据中心。

2.推行教育资源云服务

云计算技术、云服务模式将对“智慧教育”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全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教育部门业务协同。因此,有必要构建南京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智慧教育”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教育”系统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此外可将“智慧教育”各子系统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形成报表供实时查询,以及各种指令与信息高效、完整的下达到各个应用系统末端,从而实现领导决策与控制的完美循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智慧南京”的其他模块,或其他的“智慧城市”与南京“智慧教育”的进行系统交互的中枢。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协同、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全局的监督;全市学校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独立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it专业管理人员的投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便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制订和规范一批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的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框架,以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跨区域、跨学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

3.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校园和教室,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知识盲点进入智能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和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数码教科书,减轻家庭为子女额外购买学习资料和参考书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民众对公共教育的满意度,降低学生对课外辅导的依赖程度。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Computing(the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以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4

云计算技术具有低成本、个性化、透明化等优势,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时高复杂度、投人大等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形成了云会计;实证调查证实企业对云会计的大量需求与云会计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在云会计环境中,服务提供商通过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则按需使用各种形式的服务;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成为核心和关键问题。   

云会计可以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向组织或个人提供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提出后,已有研究探讨了云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收益、基于云会计的集成和实时会计、将云会计服务提供学生或其他用户学习会计知识、云会计对自身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影响、与审计的关系、在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应用、在线财务管理新视角、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中的应用、云会计安全、云产品可靠性、在线会计、云会计资源管理、云会计服务建模等问题。为了使研究具体化,考虑到当前智慧教育的背景,本文尝试探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实施方法问题。   

二、智慧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内涵   

1.智慧教育的产生源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智慧城市开始崭露头角的今天,智慧教育也逐渐进人我们的视野。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集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于一体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高校的人才素质、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等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使得高校成为智慧教育的先行者、倡导者、不范者和引领者。要推行智慧教育就要实现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满意度。智慧教育和云会计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如云计算等)和相同的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智慧教育服务实施方法可以为高校云会计实施提供借鉴。高校云会计作为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从已有智慧教育中调用服务以实施高校云会计。   

2.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智慧校园包括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等九大特征。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等设备眠人到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各种实物、场地、设备中,并且将其连接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教育,并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就形成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物联网等技术为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3.智慧教育的内涵。最早提出智慧教育概念的i13m公司指出智慧教育的内涵是:①以学生为中心;②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③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支持利益相关者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④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学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⑤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时随地可得的优质资源。   

三、智慧教育服务的实施思路   

智慧教育的实施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教育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   

1.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是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是基于教育资源基础数据库(数据从智慧校园中采集或其他渠道获取)的应用系统平台,它可以成为教育数据存储、数据运算、网络管理服务、应用服务等服务的中心和枢纽。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提出了“形成百基础平台、百资源平台和百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在智慧教育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据智能服务。例如,查看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查看学校的实时运行状况(教学、管理、安全等),查看所有设备及资产的运行状况,科学评估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直观地查看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状况。从技术视角来看,要实现智慧教育服务还要实现功能智能服务。功能智能服务体现在:①智能控制。②智能诊断。③智能调节。④智能分析:智能分析关注微观层面数据处理方法,例如通过数据统i}一、横向对比、趋势分析等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知识,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数据智能服务关注宏观层面数据结果报告,例如教育资源管理的可视化。⑤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经费等。   

2.智慧教育服务的技术支撑和环境支持如图1智慧教育服务不意图所不,物联网、百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智慧教育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提供商利用它们构建、提供相关的服务。其中,物联网通过二维码、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实物、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百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提升管理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可以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管理智能化。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利用预警系统跟踪学生餐饮消费数据,发现低于警戒值就发出短信慰问,询问学生是否需要经济上的帮助。再如,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归纳、整理,最终}}i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少十基于资产数据提供分析服务。   

如图1所不,除支撑技术之外,智慧校园还提供了其他服务支持,其中,智慧校园是教育的实时统11一与分析、集成管理、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的基础。数据智能服务既可以作为提供给用户的独立服务,也可以作为功能智能服务的基础。而功能智能服务既可以是建立在智慧教育百基础上的服务,也可以是建立在数据智能服基础上的智能服务。软件即服务(智能服务)可用于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见和远程督导。要想实现图1所不的智慧教育服务,参考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需要进行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工作。   

四、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的实施思路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字校园;技术载体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信息服务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2010年,提出了建设“智慧校园”蓝图。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比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接入手段单一,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信息化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等。云计算平台以及物联网平台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给智慧校园带来了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特别是智慧校园中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比如:身份识别信息、刷卡消费信息、银行结算信息、图书馆信息服务等的交流互动。

一、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概述

1.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通过整合、管理、{配分布在网络各处的计算资源,以统一的界面同时向大量用户提供服务。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云平台和云服务。云平台是指提供资源的网站,具有动态扩展性。云服务是指基于抽象的底层基础设施,可以弹性扩展的服务。云计算由三个架构组成,分别是: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它的作用原理是,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最后将计算结果输出到本地计算机上。这使得学校能够轻松地获取经过云计算平台处理的信息资源。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2.智慧校园概述

什么是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中的校园卡可应用于统一的门禁管理,掌握公用房的使用情况,并与科研团队的绩效挂钩,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一种新型智慧化的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校园中人、财、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和,使校园管理智慧化、信息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的实现进程。

二、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构建

云计算在应用方面有自身的特点,给智慧校园的建设带来便利。

1.给教育注入新血液

在智慧校园中可以利用云计算的特点,合理地利用软、硬件资源以及各地的教育信息和教学服务。比如:在中国有很多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云计算网络实现全国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解决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落后地区资源匮乏的问题。由此可见,云计算平台也能够更好地为智慧校园服务,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2.最大幅度地减少资源重复建设

传统的远程教育系统由于各自属于不同的单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资源只能各自建设,很少能做到资源共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重复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系统可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各地的远程教育中心进行统一部署建设资源,有效地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智慧校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很便捷地在云计算平台中得到存储。

3.资源共享和就近访问原则

智慧校园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使智慧校园的搭建更加流畅化。智慧校园的使用者无需知道资源在哪里,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能够统筹管理全部的资源,通过资源列表就可以提供最合理的服务。使用起来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对于智慧校园平台的资源访问者,系统可以自动分析ip、确定路由,寻找离他最近的资源并建立好连接,提供最快最好的访问。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因此能够减少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地工作。

4.结构灵活性

不同用户用不同的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校园都无需做功能上的定制,不用再独立部署就可以提供灵活的自定义功能。组织机构、工作流程、文件管理体系和访问权限等均可由用户自定义,这样就可以使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系统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系统还可方便地进行调整,以支持单位的变化与发展,达到按需使用和随处可用;如果用户数大量增加了,仅需增加硬件设备的数量,就可以支撑应用规模的增长。

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信息资源共享

1.信息资源处理模型

为了使用户轻松地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可以利用mapl~educe分布式调度模型来实现。mapReduce分布式调度模型把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map(映射)和Reduce(化简)的方式。各种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经过数字化转变后先通过map将数据切割成不相关的区块,分配(调度)给大量计算机处理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再通过Reduce程序将所有的结果整合,最后输出需要的结果。

2.智慧校园信息共享云服务模式

智慧校园的信息服务具有很好的效益,但是不足的是没有好的数字资源公共平台,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之间共享能力较低。有些资源就无法最优化利用。高校资源共享云服务结构模型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方法,云计算可以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一个服务方案,银行、城市、图书馆、学校等可以通过云计算网络建立一个统一的接口,这些用户可以通过这样的统一接口进入数据库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而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上传到“云”中,让不同的用户分享。高校代表、数据库服务商、政府部门代表组成一个云委员会掌握着云计算网络,它的职责是负责制定服务协议、管理日常运营、推广服务市场。因此,智慧校园利用类似高校资源共享云服务结构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具有可行性。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构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例如:给智慧校园中的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互动提供了生机,在理论上实现了用云计算技术在paaS,SaaS,和iaaS服务层次上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以及互动等。

参考文献: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6

关键词:智慧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

现代化时期,智慧体育赋予体育以“智慧”,改变了人们对体育文化建设的了解和认知。由于智慧体育在传统体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位创新与延伸,塑造出了一个内涵丰富且特征鲜明的新型体育文化理念,能够在更加适应现代人们精神发展需求的同时,引导更多体育爱好与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探索积极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适应时展需求,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教学理念建设特色体育课程与文化,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展现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能够在不断突破传统体育教育发展桎梏的基础上,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与校园体育文化水平。

1、智慧体育之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意义

1.1、概念简介

信息化时代,智能理念深入人心,体育文化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智慧体育”的建设与发展更是标志着我国体育行业迈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智慧体育是一种体育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形势,相较于传统体育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能够结合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多方面满足人们的体育发展需求,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要的体育运动信息和发展动态,教育领域和体育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和爱好者也可以完善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服务和运动项目。

1.2、发展意义

智慧体育的大众化、广泛化普及从多维度提升体育行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智慧体育作为一种新时期概念,不仅能够为体育运动参与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与运动参考方式,也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提供广泛的支持和发展动力。其中,在高职院校建设体育文化期间,合理应用现代化、智能化技术完善教育体系和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结构,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和改革需求,充分展现智慧体育发展概念理念与服务思想,能够在有效拓展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建设更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教育风格,进一步推动和实现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目标。

1.3、未来展望

当前,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形式多变、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在智慧体育方面的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营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可升级与探索空间。合理引入智慧体育教育发展理念和相关技术手段措施,能够在不断提升院校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营造更好的体育文化软环境,让院校师生充分体会到智慧体育中“生态、自然、和谐”的体育文化精神,以及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全民育人”的教育氛围和学习感受。未来,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革,能够在进一步实现人与人、人与运动、体育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高效统一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智慧体育的引领与高职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效用。而智慧体育作为现代化产物,不仅能够充分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流通性与交互性,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体育教育教学规模,实现未来体育教育改革转型目标,也能够联合其他高校以及合作单位共同构建良好体育教育教学格局,创新完善体育教育引导策略,发掘自身与学生们的潜力,保障在不断建设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整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增添和提升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高高职院校的基础体育教育设施与体育文化发展水平。

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反思

2.1、教育创新改革探索初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郁

智慧体育对高职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智慧体育,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体育训练和引导,能够构建学生们完善的体育竞技意识和运动精神,培养学生们终身化的体育发展意识和观念。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智慧体育场馆和信息化服务中心平台等方面还处于初期探索期间,有关智能体育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除了学生们不理解智慧体育的实效性作用,教师在开展“智慧化”体育训练和教学引导过程中,也会遇到众多阻碍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其中,院校智能化发展水平与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发展不匹配,教师实际教学引导经验不足等问题都是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想要有效保证现代化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不仅需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也需要考虑后续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多种问题和阻碍。

2.2、智慧体育建设与实施阶段,缺乏人力、物力支持

相较于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智能化体育文化概念已经成为大众追求的一种“时尚”。但是在教育发展领域,智慧化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并不理想,一方面,智慧体育作为新概念和新理念,在实践推广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大量的颠覆性问题。如,体育文化如何实现智能化转型;体育教育是向智能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如何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理解智慧体育是向理论还是实践方向培养,等等。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与转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高职院校作为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处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投入不理想、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以上现有的建设问题和困境,不仅严重限制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智慧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遭遇了众多打击和挫折。其中,对智慧体育等现代化教育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智慧体育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庞大、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都是影响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文化发展与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关于在智慧体育方面的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上的不足,也限制了院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机会,影响了高职学生们体会智慧体育创新理念和顶层设计的体验感受。另外,面向智慧体育和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所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也需要考虑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聘请途径。多重考验和困难抉择之下,高职院校建设智慧化体育场馆以及现代化体育文化,不仅需要多方面考虑自身教育发展实力,也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做好准备和转型、改革、创新措施。

3、智慧体育之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3.1、明确教学发展目标,搭建特色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可以通过搭建电子化、信息化、智慧化平台等方式,提升院校智慧体育发展建设水平。首先,明确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与智慧体育建设目标,根据当地体育文化发展态势和院校自身的体育文化发展特色,加强资源投入和先进技术引进,通过构建多维立体式智慧体育平台等方式,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结构与内容。其间,可以依附于高职院校自身的融媒体信息平台与大数据应用等平台途径,做好相应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革,构建出具有交互和信息共享功能的高职院校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保障高职院校能够在充分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提升内部信息交流和文化建设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保留院校和当地体育项目特色,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次,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教学体系结构和发展特点。可以结合智慧体育校园文化建设需求,优化并提升高职院校现有体育文化和多媒体平台的服务水平。比如结合高职院校现有的融媒体平台来打造本地化的智慧体育服务社区,通过开设更多体育文化宣传和建设版块,吸引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和学习的兴趣,让院校学生、教师、职员以及学生家长等校外群体,能够体会到高职院校智慧体育平台的实用性作用,并根据自身的体育运动和发展需求,向自己的人脉交际网宣传和分享智慧体育平台的优势作用,进一步提升平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互动等优势;最后,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和互动交流链接。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在实际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与发展进步,利用合适的信息化技术和文化熏陶方法,引导学生们更加关注和理解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质量与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利用高职院校智慧体育平台为有体育信息订阅需求的学生和群体,推送相关的运动知识和相关赛事信息,或者结合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讲解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和运动技巧,增加受众群体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参与积极性,能够在融合专业运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家形成终身运动的体育思维意识;直接联合网络社交平台和机构,共享高职院校智慧化体育平台信息,让院校师生和有需求的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平成线上线下的互动连接,共享平台中的体育竞技数据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有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步了解和感受周边参与相同运动爱好同学、朋友或者家人的发展动态。高效率的互动链接形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也能够教师也可以通过合适的监督和互动引导方式,维护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与长久性。另外,院校也可以根据校企合作关系,向社会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服务,以此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效应。

3.2、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培养体育精神意识

智慧体育不仅仅是线上交流互动活动,也是丰富传统体育活动的有效方式,利用智慧体育创新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并结合运动会、社团比赛等活动内容,强化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体育精神的传承,能够在充分满足现代化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体育文化传播与“智慧体育”资源的共享。首先,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院校发展需求与体育文化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学生们比较喜欢和欢迎的体育文化项目,在有效丰富课程教学设计与结构内容的基础上,也能够增加院校师生课上、课下的活动机会。比如借鉴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综艺节目案例和兴趣引导方案,为学生们设置安排一些趣味性和挑战性十足的体育竞技活动,能够有效传播体育文化与知识内容,充分调动院校师生的互动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兴趣。或者组织一些体育联赛活动充实学生们的业余休息时间,学生们可以在线上参与报名,线下会首一同完成相约的竞技活动,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直播功能,能够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和体育运动爱好者共同参与和观看。另外,在一些特殊时期或者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慕课教学和线上互动交流活动拓展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意识,创新和完善课程教学结构与形式,能够在充分增加学生们课堂学习体验与体育运动机会的同时,利用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探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知识,共同收获学习成长和能力进步。

3.3、加强互动交流激励,构建文化育人氛围

想要进一步构建多维、立体、智能化的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创新平台内容、加强线上互动交流等形式,打造属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与平台。提升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数据交互性,在不断扩大、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院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和智慧体育平台的下一步改进方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发展和产业化服务需求,建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与线上教育教学平台。可以依据智慧体育平台项目特色,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身心素养的锻炼,全方位发展和宣扬体育文化;其次,重点关注地域文化特色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通过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和线上互动交流项目,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进取精神和思想价值观念,增加学生们接触体育锻炼和项目运动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们身体素养与体育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与进步;最后,加强教育指导和互动交流。由于学生们在自主运动和训练的过程中,受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长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探索、运动兴趣,为了进一步保障高职体育教学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运用智慧体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在进一步了解学生们体育运动情况与身体素质状态的同时,给予学生们专业化的体育康复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确保学生们在健康的运动行为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另外,为了进一步实现智慧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也可以联合院校师生与家长,通过监督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运动和学习情况,进一步构建完善、立体式的新型高职院校体育智慧教学结构,实现家校合作与智慧教学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3.4、做好教育改革创新,实时跟进形势变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跟紧时展变化趋势,做好体育文化建设和创新,能够在充分发挥智慧体育实效性作用的同时,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文化氛围。其中,智慧体育在国家政策与各地体育部门的号召下,已经搭建了众多具有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作为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期间借鉴和参考其发展经验,打造和建设出符合院校教育发展的体育文化平台和教育教学体系,能够在不断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变革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体育文化建设内容。首先,创新体育教学策略,开拓体育教学和文化建设传播途径,利用5G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为学生们呈现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生态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文化建设效果。可以根据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安排相应的体育训练活动,结合5G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简化课程教学流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运动项目变成可视化、数据化的视频和运动教程、教材,能够在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同时,丰富学生们对于课程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利用一些运动数据记录和检测工具,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实际运动状态和成长变化情况。当前,根据院校现有的网络平台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应用一些能够让学生们实时记录运动记录和学习变化过程的教学软件,分析学生们的整体运动状态和学习情况,能够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课程教学设计。比如,对于一些平时积极锻炼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参考“学分银行”的学习激励策略,将学生们的运动成绩和日常表现进行分数和成绩积累,累计一定限额可以兑换奖励或者教师“一对一”指导机会等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和积极性提升的奖品。对于一些长期懈怠运动锻炼和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学习困境,通过合适的互动交流与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上进意识和运动习惯;最后,随着5G技术和aR、VR等技术的日益成熟,院校和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准备一些适合体育锻炼和自主运动学习的智能化运动场馆或者课件。让学生们通过课上或者课下时间自主锻炼和学习,能够在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智能化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智慧体育项目和教育创新策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体育”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拥有了更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与发展创新思路。转变体育文化建设思路和想法,加强对智慧体育发展的建设和与支持,通过强化智慧体育平台与体育文化建设宣传,营造良好高职院校教学文化氛围,丰富课程教学策略与措施等方式,能够不断巩固和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保障并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品牌的形成与高职教学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岳.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路径分析[J].体育风尚,2021(6).

[2]李永,武铮铮.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投资与合作,2021(4).

[3]雷建辉,陈利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职业,2020(36).

[4]缪嵩.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反思及优化对策阐释[J].体育风尚,2021(4).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7

3年内实现智慧教育

《嘉兴市智慧教育“111”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了此次行动计划的建设目标:依托“智慧嘉兴”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规划,形成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成智慧型校园环境,建成“课程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行动计划包括:1个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0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6年度完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出台实施方案;培育建设2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5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7年度建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启动管理应用中心和资源应用中心的建设;培育建设4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5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8年度建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管理应用中心和资源应用中心,正式启用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培育建设4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成果形成与应用推广。

文件在亮出3年内的智慧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该市教育领域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和内容。文件还明确表示将加大投入,把智慧教育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资金筹措的社会化机制,引入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分年度对智慧教育建设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申请经费的重要依据。

智慧校园全覆盖

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试点工作,是以信息化环境、数字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应用驱动、师生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及数字化应用,促进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深入推进教育内在创新,全面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现在,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变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及即时反馈系统,组成了一个“智慧教室”。通过智慧教室系统,一堂课的上课过程可以即时生成。课后,任课老师将生成的“课堂”上传云平台。学生通过学校发的个人账号,登录学校云平台,可随时重温课堂内容……“智慧教室”的快速普及更加说明,如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网络等渠道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耐不住寂寞”。因此,改进授课方式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留住学生“专注力”的主要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很多学校都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人手一个ipad”也日益成为在校学生的“标配”。

据嘉兴市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的老师介绍,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设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基础环境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主干速率万兆及以上,保证百兆到桌面,主要教学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中心机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建有功能完善的门户网站和基于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库,并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实现跨平台资源共享。人人拥有便捷可用的上网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有效满足办学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数字教育资源上,建设以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为主体的数字教育资源。基础性资源是指与国家、地方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学校根据办学需要选择性购买的个性化教与学资源;校本资源是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应用环境上,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智能广播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财务、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实现教学应用的信息化,包括教学教研管理应用、网络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平台、德育管理系统、体卫艺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络视频应用系统等。

全国教育信息化相关专家表示:“在前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条线管理、地域分割等现象。‘十三五’期间就是要在原先的建设基础上,加强系统、平台、资源的互联融合,加强建设、管理的统筹,使教育信息化能够协调、有序发展。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探索更适应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借力‘互联网+’,开拓创新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建设一个‘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一体化开放教学环境。”

在配套下发的《推进嘉兴市中小学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中,市教育局明确:2016年―2018年,组织实施100个中小学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6年和2017年为申报实施阶段;2018年为成果形成、应用推广阶段。

智慧校园给师生“云空间”

依据此次行动计划,嘉兴市要实现100%的中小学校和90%以上的幼儿园宽带到校到教室;全面实现教学班班通、人人通。在所有高中段学校和80%的义务段学校、6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型校园,培育建设100所嘉兴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在“特色环境建设”这一项中有:配有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特色环境。而“网络空间”这一项,又包含学生空间、教师空间、管理者空间、家长空间、班级等机构空间这5个部分,每个部分有明确要求。

学生空间是为每个学生建立实名制网络空间,提供课程资源、作业、小组学习、成绩查询、测评、问题求助、互动交流、作品展示等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

教师空间是建立实名制教师与教研员网络教学空间,提供备课、布置作业、答疑、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活动、培训学习、教学规划、教学评价、相互交流等功能。

家长空间将提供学生平安信息、学业表现、考试成绩、出勤情况、生活情况、健康报告、教育咨询等功能。

在“互动教学环境”这一条中,明确要求学校提供师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活动的支撑环境,创设具有感知环境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鼓励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8

[关键词]智慧校园;体系架构;转型发展;应用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2.135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目前,各高校都相继开启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建设,以“互联网+教育”理念指导的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期,大多数的高校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成长期,针对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弥补不足,进行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是信息化建设重点。

1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补充与发展

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科研,丰富教学资源,业务系统建设与集成,建立网站门户等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但要应对学生对多种学习方式的需求,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和存储空间建设,从软件定义世界的角度上难以支撑学与教的变革,特别是在数据的利用分析和学生生活空间需求扩展方面捉襟见肘。

智慧校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时期建立的共享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平台来提供数据和基本业务的支撑,同时,智慧校园有其自身特点:网络的无缝互通、打破学校壁垒网络学习、大数据挖掘分析、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社交化网络媒体交互,等等。结合智慧校园的特征,建立一种数字校园建设补充与发展的转型模式尤为重要。

2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高校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因此,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支撑高校四项基本职能与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另外在智慧管理决策、智慧生活服务方面也需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3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融合全新的服务理念、全面的管理业务和信息共享机制,优化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在借鉴国内多所高校智慧校园规划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艺术高校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模型。该模型从下到上依次分为基础设施层、共享数据中心层、应用系统与资源层、服务总线层和服务中心层,共五个层次,o以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两个保障体系保障智慧校园的规范建设与运行维护。

4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转型的典型应用规划

4.1逐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基础

增加校园网络出口带宽,采用万兆出口设备,分区域进行无线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学校无线全覆盖的目标。建设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为学校提供高速、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服务,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开展网络教学服务,实现校园智慧化。

4.2以服务教学工作为核心,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

根据现有教务系统存在的体系结构不良、缺少移动端支持、对数据的利用不足等困境,建设新型的教务系统,逐步实现对教务门户的升级改造、掌上教务、个性化数据挖据、教师与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等建设工作。

4.3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

建设10个平台:应用广泛的网络课程平台、开放资源推荐平台、mooC实践学习平台、毕业论文防抄袭检测平台、基于微博、微校园(app)的移动学习平台、课堂实录课程资源平台、数字教学参考文献平台、教学环境虚拟仿真软件平台、课堂教学监控系统、学生电子学习档案平台。逐步通过网络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微课等多种方式丰富网络教学手段。

4.4为教学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利用先进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引进mooC、翻转课堂的相关应用,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同时采用逐步建设投影清晰度高的投影器材和液晶屏幕,扩大网络通达教室数量,通过服务器集群提供对教学用软件或应用系统的支撑服务,通过智能一卡通系统管理教学场所,监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5加快智慧校园、“互联网+”方面的应用

建设统一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员工和学院领导提供便捷的数据呈现、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及一些整合应用服务。通过部署可配置的pC门户和移动门户,在全校范围内较为快速地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4.6加强特色知识资源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分期进行具有特色的各类资源库建设。如:作品库、多媒体数据库、教学资源库等,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4.7智能一卡通建设,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空间

建立以卡为媒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综合平台,覆盖身份识别、消费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流程整合等领域,形成高效稳定、功能全面、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新一代“智慧一卡通”系统平台,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4.8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建设绿色网络环境

对用户上网行为进行审计,优化网络结构,通过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保护校内数据中心资源,数据的统一备份和容灾处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为师生建设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分析网络行为,个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4.9应用系统集成建设,实现校外管理流程的智能化

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智慧化应用系统。并将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整合和处理,消除信息孤岛,打造统一的应用系统平台。

4.10智慧图书馆建设,实现个性化知识服务

建设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及资料检索系统,丰富网上图书借阅功能,建设大容量的图书资料存储系统,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对馆藏资源和服务的深层次挖掘,结合读者需求模型而建立起来专家级知识服务系统,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婧,李艺.教育管理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初议[J].教育学刊,2011(4).

[2]朱洪波,张登银,杨龙祥,等.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规划[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

[3]黄宇星,李齐.基于网络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及其实现[J].东南学术,2012(6).

[4]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z1).

[5]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z1).

[6]宓,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9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互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0-02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会面临着信息孤岛、信息安全隐患、重复建设和高成本维护、系统后天不足等问题与挑战。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好“互联网+”来打造智慧校园,促进高校搭建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移动媒体环境下很多高校值得思考的课题。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校园建设者,需要共同透视自身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深刻剖析智慧校园发展的不足与难点,认真探索“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1“互联网+智慧校园”:技术发展瓶颈

当下,大学教育教学发生了三大变化,主要是:1)人类的知识建构走上了分布式知识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知识的存储不再仅限于人脑,而在服务器,实现了人机交互的互联互通;2)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需要;3)高等教育教学迈入了混合教育阶段,也就是教育的线上线下结合。

新时期,在不断复杂、变化万千的互联网变革下,校园的各类信息、数据的产生、传播和分析的对象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化,这些信息与数据之间,产生了更加剧烈的聚合效应,身处校园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工作作用,实现更加广泛的高效功能。最终实现教学、教务、生活、学习方面人与人、人与关系的连接,进而实现跨终端的数据采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挖掘、分析。具体开说,就是实现个性化的师生服务、高校的校园信息交互,这可以说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趋向。

当下,互联网+正推动着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的升级,一些大学积极迎接信息机遇和挑战,全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校园的各项活动,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优、更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这些正改变着我们的高校校园学习、生活、教育、教学、外联等活动。与此同时,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很多高校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与挑战,遇到了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客观瓶颈,譬如:第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能力不强。在不少大学的管理中,不难发现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沟通、互动,仅处于“人治”环节,靠传统方式(即^布告栏或者老师、班长通知的方式)公布、、和共享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没有发挥实际的效能,可以说,没有实现移动互联网化,而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即时信息也面临信息数量有限制、无法对不同类型学生实现精准发送的问题,这容易造成沟通效率低下、信息传播范围窄的问题。第二,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尚且不够便捷。目前大学校园的在校生源、教职工以及其他辅助人员,都是比较多的,面对几万人这样的生态圈。设计和科学组织容易产生拥堵环节的流程和管理制度,是考验一个学校运作能力的直接体现。遇到招新季、毕业季等,各个缴费点,极易出现“长龙”现象。因而我们会看到,高峰期,自助交费的poS机数量有限、分布各处难找,各种缴费处大排长龙,学生、工作人员都叫苦连天;甚至有的办公处上下班时间没跟上课时间错开,加之校园面积大、道路分布多,学生办个手续还得请假甚至采取逃课应对。其他还如教务管理效能不高、校园内消费场景繁多、环保差、公共秩序管理成本高,导致安全隐患较大。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虽然花了巨大成本与投入,但是效果甚微,谈于此师生多会大吐苦水。第三,各个部门信息流通不畅。由于学校部门机构多、部门多、院系多,会出现学院、专业与不同行政部门各自建网站、开发和应用不同的信息平台会找不同的公司或者单位开发、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统,导致难以统一管理。比如,有的高校,院系自己独立拥有网站和信息平台。这就导致了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各个院系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籍变动、人事变动,信息缺乏互通;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学校内部信息流通亟待畅通。第四,校园开发投入不足。建设智慧校园的平台需要大额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可能导致智慧校园建设不到位、推进缓慢。以上的四大痛点,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以及没有充分调动外部资源去建设这个平台。

2“互联网+智慧校园”:突出应用潜力

2.1校园移动终端app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除了整合大数据,可搭建学工系统平台。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消息方面,一些大学也做了很多尝试。从前几年的“飞信”到现在的QQ群、微信群、钉钉办公通讯软件,都体现了突破运营商的限制、实时消息的特点。短信是纯文字,最多发发放假通知和天气,而且只能单向发送,群发效率低,根本无法实现家校间的互动。校讯通群发效率相对于短信高一点,与短信一样是纯文字,难以实现家校互通。

当前是大学生利用手机端app的思潮,高校校园出现更多的“低头族”,他们抱着手机获得信息、甚至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学习。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关注手机app的年代,让学生们利用手机得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也是学校的心愿。高校可以开发建设适合本校信息的移动终端app,应用功能可以涵盖教务、学工、后勤、人事等各个方面。学生时候在教室上课,没办法用电脑登录网页,有这样的手机app十分方便,不管是查成绩、查课表、或者是借教室、查询一卡通的流水账都十分方便,省去了许多麻烦。可以说,通过手机将师生与学校整个信息化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

2.2校园信息化平台

过去,不同处室,管设备的、管房间的、管课程的,相互间老师、教室、设备和学生管理,各种数据不衔接,造成学校大量空间、时间、老师甚至学生的浪费。而且,以前的高校校园信息门户的平台,只是简单的充当一个信息“告示板”的作用,教师想要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需要翻阅很多纸质的档案、非常不便。开发、建设、投入使用新的学工系统,许多功能逐步上线,系统不断更新,可以给学校的信息工作带来一次革命性的提升。比如,某高校的校园信息门户已经涵盖了迎新系统、学工系统、离校系统、就业系统四大版块。从新生确定录取的那一天,学生的信息就会导入系统,在迎新过程中,包括分配寝室、打印宿舍床头卡、关联银行卡、学生证信息等就可以一键导出。正式入学后,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补助、学业预警、寝室门禁信息也一直更新和记录。毕业离校系统,方便毕业生打印在校证明、档案输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就业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档案去处,在学生毕业2、3年内仍可回校查询,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辅导员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其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1)学业预警功能,一些大学取消了毕业大补考,这意味着同学们要在四年的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学业预警功能就是这样贴心的小助手,实时关注学生学业进度,分析学生成绩。在学生成绩有挂科的情况下给学生发送预警信息。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一个辅导员关注几百个学生可能出现的疏漏。2)群视频的功能应用,即同时在线的几十位老师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视频交流。视频会议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打破常规的例会形式,节省开会、散会的路程时间。二是视频可以生动地讲解一些操作流程,辅导员们在听着视频会议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打开其他页面与主讲人一起操作。方便了对辅导员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

2.3校园创新教育新模式

信息时代,很多高校都曾描绘过这样的愿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和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校园的建设者,应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站在学校发展层面实施布局,确保了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组织管理;以应用为核心,力求覆盖师生需求,将用户体验视为最高标准。一些大学激活了庞大的校园信息移动平台,不断地开发新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实现各个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实施交换,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高校正描绘着“互联网+”时代下一幅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化蓝图。此外,智慧校园还可以连接打通不同学校、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让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教师、企业等人员,实现跨越墙院空间,共享更多资源与信息。

3总结与体会

为了进一步搞好“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技术应用,在建立或开发统一的系统平台时,我们应该注意:1)智慧校园所依附的平台,必须与高校学生群体的习惯和偏好相符。校园服务的主要人群还是师生,尤其是众多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系统平台的认可度、信任度、跟随情况,应用习惯等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实效好坏。有关数据表明,手机即时通讯的网民使用率高达95%以上,因此智慧校园平台必须注重搭建即时通讯系统的价值意义,充分考虑年轻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开发时尚多元、功能使用、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2)平台必须能够提供一个成熟的应用模块,以此实现智慧管理,体现网络技术强大的服务功能。智慧校园的系y平台需要提供便捷模板,让高校不需另外开发就能顺利接入,使学生在移动端快速、便捷地实现校内吃、住、行、教务信息一体化等功能。目前国内研究这类解决方案的技术团队,已经注重开始针对高校的数字化展开研究与开发,值得期待。3)这个平台的建设维护成本要可控,用有限的投入实现无限的可能。必要的话可以充分利用和应用一些成熟公共平台,使用现成服务作为入口来打造智慧校园。4)平台必须能支持信息(如文字和图片、甚至音频、视频多媒体)的精准传递,提高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另外,平台也应该支持多层操作,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管理权限、实现便捷管理。如:一个高校就是一个统一的认证账号,不论各个部门机构、各院系老师,都可通过该账号对不同领域学生发送相关消息,信息数量不受限,但是信息内容要与本部门工作相关。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环境下,要打造一个高效便捷、舒适智能的智慧校园,不仅是每个高校建设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也是网络技术开发者应该关注、破解智慧校园建设技术瓶颈及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课题。

总之,通过网络,一个学校的智慧是学生和老师、校园资源管理变得更加智慧。高等教育作为育人者,借势信息时展的东风,更要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头。高校大学校园建设者利用科技,改变校园里的办公和学习方式,让全校师生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这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互联网+智慧校园”探索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姜楠.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5).

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篇10

>>韩国智慧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多元互动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讨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以教育督导信息化带动督导工作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发展和科研进步以空间建设带动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韩国教育信息化概览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助力多元评价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教育信息化多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08-27.

[4]SamuelJ.palmisano.aSmarterplanet:thenextLeadershipagenda[R].turkey:iBmCorporation,2008.

[5][6]iBm.educationforaSmarterplanet:theFutureofLearning[R].iBmGlobaleducation,2009:3-4,9.

[7][8][12]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5.

[9]JohnDewey.Howwethink[m].Boston:D.C.Heath&Co.,1933:22.

[10]DavidR.Krathwohl.aRevisionofBloom’staxonomy:anoverview[J].theoryintopractice,2002,41(4):213.

[11]JongwonSeo.SmaRteducationinKorea:Digitaltextbookinitiative[oB/oL].http:///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i/Ci/images/wsis/wSiS_Forum_2012/55515-SmarteducationinKorea.pdf,2015-08-15.

[13]JamesBradfieldmoody,Biancanogrady.theSixthwave:HowtoSucceedinaResource-Limitedworld[m].Sydney:VintageBooks,2010:1-10.

[14][17][19]曾灿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年度国际交流参访活动计划――信息融入教学(iCt)及标竿学校计划[R].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12-15.

[15][16]marieBienkowski,mingyuFeng,Barbarameans.enhancingteachingandLearningthrougheducationalDataminingandLearninganalytics:anissueBrief[R].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12.

[18]郭瑞佳.韩国坡州出版城:超越对BookCity的所有设想[J].出版参考.2013(4):45.

[20]钱学敏.钱学森关于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的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