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十篇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十篇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5:50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1

[关键词]防汛抗旱减灾对策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213-1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区域因素极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出现,一般来说北方干旱少雨,而南方则湿润多雨,在我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旱涝灾害,旱涝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1]。

1防汛抗旱减灾历史与现状

南京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所辖各县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我们一般将秦岭淮河看做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2],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江苏人口稠密,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历史上南京遭受的旱涝灾害并不多,长江上游植被茂盛,极少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水流清澈,并不像黄河堆积泥沙抬高河床。长江中下游属于平原地区水流缓慢且多湖泊,这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的出现,众多湖泊的蓄水工作也有效缓解干旱。

从近代到现代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长江沿途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防灾和减灾基础工程建设的不重视使得人们应对旱涝灾害能力差,加之多雨气候,近代以来南京地区遭受多次严重水灾的袭击。

建国后,我国逐渐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的治理工作,对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增加植被、改良河道、建设防洪灌溉工程等,有效减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然而,当前环境变化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了不足,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紧要任务。

2防汛抗旱减灾措施

2.1健全防灾工程体系建设,提升防灾能力

防灾工程建设是我国防汛抗旱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保障无法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旱涝灾害产生迅、危害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争取将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无法有效控制的灾害,在灾害发生后确保相应的减灾工程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危害。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是健全防灾工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地区灾害多发特点建设相应的防灾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尤其是要在原有的各市抗排队的基础上组成一批市级的防汛机动抢险队,为了降低洪涝灾害时造成的损失,要尽可能的增加排涝设备的建设。

2.2加强法制建设,规范防灾和减灾措施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针对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例如《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意见》等,“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也在起草当中。与此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如《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工作实施办法》、《防汛抗旱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建立完善指挥系统,快速科学决策

防汛抗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统一的指挥从而把控全局,目前,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工作中已经建立其较为完善的指挥系统,能够灾害发生前或发生后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防灾和减灾工作的科学指挥。对于防汛抗旱工作来说统一的指挥和科学的决策极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防灾减灾工作过的整体把控,在人员及物资的配置上从全局出发实现最优配置,有效提高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效率。坚持“统一指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级分部门”的原则,做到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有序进行。各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本区域内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统一服从上级部门的指挥。

2.4加强预防体制建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完善的预防体制是是做好防汛抗旱健在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体制保障能够使灾害的应对工作更高效,对于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全面的分析,从而做好准备工作,预防制度建设与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相辅相成,两者紧密结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5完善灾害监控体系,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依据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先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对灾害的有效监控,在抗灾减灾工作中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于灾害发展的有效监控为防灾指挥系统提供最准确的事实依据,帮助其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决策,灾害现场的指挥和人员物资调配等工作还有赖于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2.6加强综合工程措施的建设

根据江苏省的地形分布特点,加强综合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挡、排、拦、蓄、分。挡,就是要通过加固河堤的方式,提前抵御洪水的威胁,尽可能降低生命财产损失;排,就是在排涝泵站的基础上,疏浚河道、完善或者重新改造地下的排水管系统,增加低洼处的排水设备,提高综合排水能力;拦,就是开挖拦山截水沟,由于雨量较大,如果同时进行山洪和低水的排泄处理,难度较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山洪和低水分开进行排泄处理,缓解排泄设备的压力;蓄,就是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蓄水处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现象,充分利用洼地、池塘进行蓄水处理,一方面可以抵御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充分利用水资源;分,可以在废弃黄河的上游开辟分洪道,加大黄河上游的分走量,可以减轻对本省内的洪涝压力。

3结束语

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灾害存在地区的全局,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法律体制来保障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2

[关键词]水旱灾害农业保险社会调查

一、引言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对水旱灾害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合理的措施,也成为许多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是工程类和非工程类措施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目前将灾害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防御领域,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防御水旱灾害领域,建立防灾救灾新体制,将可能是分散灾害风险、搞好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为了研究将保险引入到水旱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受水旱灾害影响比较严重的湖南省为例,于2005年10月,对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信息工程学校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以及湖南岳阳市开发区梅溪乡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他们对气候变化和水旱灾害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参加水旱灾害保险意愿的调查,分析了我国实行水旱灾害保险的可能性。

本次调查共收到301份调查问卷,其中湖南农业大学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问卷106份、湖南信息工程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自湖南农村的学生问卷96份、湖南岳阳市开发区梅溪乡农民问卷99份。该调查问卷覆盖了不同学历层次,即大学、中专及农民,其中梅溪乡的基本情况是该村大约有2000多人,水田约500多亩,旱田约400多亩,全年除降水对农民生产有些影响外,灾害性天气不多。该调查问卷的覆盖范围基本上能反应湖南农村农民对水旱灾害风险的意识和防灾能力的强弱。

二、气象灾害风险意识调查

近3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加,强度不断加大,给中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全球气候正在经历变化的认识不同学历层次(从大学到农民),人们的认识基本一致:湖南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为承认全球气候正在变化的百分比分别为77%、92%和65%,即目前全球变暖不仅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百姓来说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对地球环境起重大影响的变化。

中国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充分暴露在自然灾害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中国气候趋于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农业又是受气象灾害危害最大的产业,所以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日趋加重。对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的调查结果中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和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3%和45%),但还是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人相对较多。而对于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为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比例(分别为80%和65%)较高,即对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观点,人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

三、湖南省水旱灾害预警情况调查

水旱灾害预警服务系统是否健全,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信息机制,使预警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为公众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对政府和公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表1所示,虽然对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水旱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有获取渠道,但农民来对于该信息的获取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对于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广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还不是很健全,灾害预警的信息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建设。

四、水旱灾害损失情况调查

从湖南信息工程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发生强度没有什么变化的比例分别为44%和50%,而认为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发生强度增强的比例分别为36%和33%,但认为近年来水旱灾害造成损失逐年增加的比例却为40%,大部分人觉得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虽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造成的损失却在逐年增加;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岳阳开发区农民却呈现相反的调查结果,前者认为近年来该地区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都有显著逐年增加(增强)的趋势,而后者则在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逐年减少的比例较高。但后者在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发生强度和造成损失逐年增加和逐年减少的比例上却相差不大,分别为30%和42%,35%和37%,33%和37%。也可能是农民对该项调查的内容不是很清楚,分歧相对较大。

对于水旱灾害造成损失中农业种植损失所占的比重的调查,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其比重不是很高,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水旱灾害造成损失中农业种植损失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的比例较高,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比重在40%左右的比例较高,结果表明,大部分人认为水旱灾害除了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之外,还对其他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大的影响。

五、防灾减灾措施调查

对于灾害发生前是否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三方对于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比例分别为63%、58%和59%,说明该地区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积极面对气象灾害,并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给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所以能够在灾害发生前积极的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部分人们在灾害发生前能够积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但只能减轻其影响,大部分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却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对灾害发生后如何救助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部分家户都是通过自力更生进行灾害救助的,而依靠政府救助和亲朋好友救助的手段来进行灾后救助的比例却很低,说明目前中国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依靠政府救助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地大物博,灾害频繁,完全依靠国家救灾是非常有限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长期以来,灾后恢复工作一直是地方各级政府难以解决的事情。他们虽然对防灾减灾都非常重视,但其经济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他们也都非常想探索出一条抗灾救灾的新路。

对于灾害发生后大部分家户依靠自力更生进行救助,其救助成效必然是有限的,对此,我们对灾害发生后当年恢复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只能少部分恢复的比例较高,达到50%,一半能恢复的站到50%,全部恢复的只站10%。说明完全依靠人们自力更生进行灾后救助,是相当有限的,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进行救助,才能减轻气象灾害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防灾减灾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水旱灾害保险意愿调查

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农民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目前中国农村,农民没有适当的风险保障,又不得不直接承担天气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上面的调查得到大部分农民都是通过自力更生的有限方式来承担灾害风险的,而且大部分农民也只能恢复灾害损失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目前农业气象灾害给广大农民造成的风险不得不自己来承担,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将保险引入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将可能是分散灾害风险、搞好减灾救灾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由国家和政府出资的体系只会使得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防御气象灾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包括研究引入保险机制,建立防灾救灾新体制。

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有67%和65%的被调查者已经有了利用保险进行灾害补偿的意识,而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的被调查者有这样意识的比例占52%,比前两者的比例低,这说明农民对将保险引入到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意识还没有大学生和大专生强,但调查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目前人们包括农民已经认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进行补偿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对是否愿意利用保险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的调查,三方调查问卷中分别有81%、75%和68%的被调查者愿意采用保险方式进行灾害补偿,说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不仅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将会分担气象灾害给其带来风险,而且也愿意付诸于实践,希望能尝试这种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这就为将保险机制引入到灾害防御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经济补偿、分散灾害损失负担,使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企业和居民迅速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对灾害受难者来说,根据保险协议接受保险公司的赔偿与等待政府部门的救济相比,心灵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保险公司简捷快速的赔偿能更快地抚平投保者因灾害而造成的心灵创伤,使他们灾后不至于束手无策,更能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灾后的修复与重建。大部分人担心投保者参加保险后,很多投保者把灾害风险全部交给了保险公司,头脑里没有风险意识,对防灾减灾措施不感兴趣,会影响防灾减灾的总体效果。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方被调查者中分别有85%、87%和79%的人在投入保险后,遇到水旱灾害时,事先仍采取防灾措施进行灾害的预防,说明投保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好,并从心理上并没有把灾害风险全部交给保险公司,自己也积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进行灾害的预防,以期减少灾害的损失。

人们意识到了利用参加保险的方式可以分担灾害损失的风险,并且大部分人愿意采用保险的方式来补偿灾害损失,那么到底人们愿意拿出多少钱作为保费进行灾害保险呢,对此,我们利用假设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湖南信息工程学校、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岳阳开发区梅溪乡农民愿意投入保险的被调查者中,在假设每亩地纯收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前提下,愿意拿出纯收入的5%以下作为保费的比例均为最高,在对各结果整理合并后,得出在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愿意拿出纯收入的5%以下作为保费进行保险,而被调查的农民却不同,他们有保险意识但不愿意拿出钱作为保费的比例也比湖南信息工程学校和湖南农业大学的被调查者的相应比例要高,说明农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在分担灾害损失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也真正愿意参加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但有些农民由于保险知识的缺乏而对保险不够充分的信任,导致有些人犹豫不决。

七、小结

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全球变暖不仅在科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百姓来说也逐渐认识到了其重大影响的变化。同时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了气象灾害越发频繁,对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目前,湖南广大农村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还不健全,该地区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积极面对气象灾害,并能够积极的采取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3.该地区大部分农户都是通过自力更生和政府救助进行灾害救助的,措施单一,必须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进行补充。

4.农民对将保险引入到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意识具备,而且也愿意付诸于实践,希望能尝试这种方式进行灾害损失的补偿,这就为将保险机制引入到灾害防御领域,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武光,史培军.洪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与中国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初步探讨,自然灾害学报,1999.

[2]万庆等.洪水灾害系统分析与评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魏一呜,杨存键,金菊良.洪水灾害分析和评估的综合集成方法.科学进展,1999,10(3).

[4]顾基发.评价方法综述,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北京:中国科学技出版社,1990.

[5]张闻盛,董秀颖,刘金清.国内外洪水风险分析概述.2000,6.

[6]文理.论风险管理的控制技术在企业名牌产品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0,(1).

[7]黄诗峰.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

[8]蒋维,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李民.浅析风险管理.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3,2.

[10]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1]吴国富等.一个考虑风险的证券价值评价公式的推导.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8(11).

[12]杜鹏,李世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初探.地理学报,1998,53(3).

[13]刘翼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风险评价”实例.云南环境科学,2003,6.

[14]王雷.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天地,2004,2.

[15][美]哈林顿,尼豪斯.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3

论文摘要阐述了淮北市非水利工程抗旱减灾措施,包括建立抗旱减灾信息系统、制定抗旱减灾预案、组建抗旱服务组织、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依法规范抗旱行为、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发展旱地农业抗旱技术措施等内容,以期指导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淮北地区发生大旱12次,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淮北市在旱情测报、信息管理、抗旱预案及调度、抗旱组织与技术等非水利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抗旱减灾信息系统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

4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的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淮北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有安排一部分抗旱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集中购置抗旱设备,选择有条件的防汛物资仓库或抗旱服务组织代为储备,在发生旱情时能够迅速调集抽水设备投入抗旱,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今后要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抗旱继续。

5依法规范抗旱行为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款对抗旱工作的有所规定,但都比较原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抗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抗旱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抗旱指挥决策、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抗旱行为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施行,其在全国抗旱防方面属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淮北市以《安徽省抗旱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抗旱减灾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教育人们树立法制观念,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

6优化配置水资源

淮北市在深入研究本地区降水、地表和地下水互相作用的转换规律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科学用水,使当地地表水、空中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充分的利用,合理地配置了抗旱水源。为了能提供稳定的水源,一方面,通过水源工程建设以调节降水径流在时程和地域上变化的不适应性和随机性增加调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4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今年粮食生产开局较好,夏粮首战告捷。但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关键在防灾减灾。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重要性,把防汛抗旱摆在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位置,坚定稳粮增收的目标不动摇,坚持抗灾夺丰收的劲头不放松,扎实开展“强化服务科学抗灾夺取秋粮丰收行动”,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服务,科学制定方案,层层落实责任,把防汛抗旱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监测,搞好灾情研判。各地要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及时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会商,及时灾情预警信息。组织各方面专家准确研判灾情发生发展趋势,分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灾抗灾措施。特别要针对今年发生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的情况,密切关注北方秋旱和东北早霜、南方低温阴雨和寒露风,超前研判,有效应对,做到趋利避害,科学防范,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洪涝、干旱、高温等预警信息,提醒农民及时落实防御措施。

三、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灾。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灾情,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灾种、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灾。东北地区要突出防秋旱和早霜,科学调控肥水,促进早生快发,确保安全成熟。南方地区要突出防高温热害、低温阴雨和寒露风,特别是双季稻区要抢晴抢收,及时腾茬,适时移栽,落实好面积。要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安全齐穗。黄淮海夏玉米产区要突出防范夏秋旱,对受旱田块要适时浇水保苗,促进正常生长发育。西北和西南地区要突出防范干旱和低温阴雨。近期遭遇台风和洪涝灾害的地区,要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及时改种补种。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5

为有效应对今年可能发生的旱情,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损失,维护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秩序,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xx年防旱抗旱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综合运用行政、工程、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灾害损失和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城乡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实现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坚持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抗救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坚持依法抗旱救灾,实行军民协同、专群结合、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原则;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三、目标任务

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态用水。发生中度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和城镇重点工业企业基本用水需求,保障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基本用水需求;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工农业生产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四、有关要求

抗旱工作事关保民生、保安全、保发展、保稳定,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树立“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超前部署,加强监测,及时会商,强化措施,全力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抗旱救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聚焦旱情、强化措施,全力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针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及时组织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抗旱一线进行指导,确保抗旱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进行;基层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抗旱一线,做好抗旱服务工作。

(二)强化监测预警。要加强雨情、水情、墒情、水质等监测,及时研判旱情及其发展趋势,市防指将适时启动相应级别的抗旱应急响应;气象、应急、水利、财政、住建、农业、林业、电力、交通等部门和各应急救援队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面做好抗旱救灾工作。要强化科学供水,统筹利用好现有水源,做好水源调配,强化节约用水,规范用水秩序,严格灌溉管理,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供水紧张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压缩或暂停高耗水企业用水。

(三)强化资金筹措。市财政要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抗旱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抗旱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各乡(镇、街道、场)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资金投入抗旱救灾。发生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灾害,应当根据抗旱工作需要,增加抗旱应急经费。要切实吃透抗旱补助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为抗旱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同时,要加强抗旱救灾资金监管,实行专款专用,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做到资金使用程序合规到位,确保补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主动帮助旱区解决抗旱设备设施维修、拉水提水油电费资金困难,全力保障受旱群众饮水安全和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四)强化值班值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值班值守,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墒情、旱情信息和抗旱工程运行及调度情况,做好各类旱情灾情信息的接收和上报工作;根据旱情发展情况,增派人员参与值班值守和重大干旱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密切跟踪旱情发展,遇突发情况,要快速反应,及时调度。要加强信息沟通,确保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

(五)强化民生保障。各乡(镇、街道、场)要对辖区群众饮用水困难分布、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受灾受影响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摸排,认真组织开展抗旱服务,积极引导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优先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要强化后续措施,适时组织改种补种和抗旱秋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受灾不减产、减产不减收;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6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濮阳市存在着严重的干旱现象,使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必须明确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索一条适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轻干旱灾害。

1干旱灾害对濮阳农业的影响

1.1农业严重减产

濮阳市夏季气温偏高,降水持续较少,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干旱灾害。干旱能使冬小麦等小春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对春播作物的播种以及幼苗的生长也有消极作用。农业部门预测,干旱以来,土壤的相对湿度均小于45%,粮食的产量下降,农作物严重减产。由干旱引起的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严重阻碍着该濮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1.2人畜饮水困难

干旱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由于降水量偏少,气温相对偏高,使土壤蒸发加剧,失墒严重,还会给部分地区群众和家畜的饮水带来问题。濮阳市市受旱面积达13.33多万hm2,其中,重旱达4万hm2左右,一系列数据显示干旱使人民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出苗和生长,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1.3当地物价上涨

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濮阳市部分地区农作物大量减产,致使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干旱还会使水电的发电量减少,导致一些地区用电紧张。干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的重要原因

2.1降雨时间分布不均

濮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mm之间,是河南省比较干旱的地区之一,并且年内、年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由于降雨的强度大且比较集中,会经常会发生洪涝灾害,之后往往降雨较少,因此,容易出现大旱灾害。

2.2节水意识差,使用不合理

目前,濮阳市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措施很不完善,农民的节水意识较差,使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另外,在干旱缺水时,某些用户为了保全自己的耕地而在上游截水,导致下游的耕地没有水资源来抗旱,不仅会经常引起水纠纷,还会造成社会矛盾。

2.3种植结构不合理

农业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没有依据当地降水的自然规律和抗灾救灾的需要从而确定农作物的品种。在较易发生干旱灾害的地区,强调种植水稻反而增加了干旱的几率和损失,应该种植玉米等耐旱的粮食作物和抗寒性较好的花生等作物,但是却有不少地区选择种植双季稻。

2.4抗旱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差

目前,濮阳市抗旱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水毁等现象严重。受水库的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响,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降低,无法正常发挥抗旱的效益。同时,受抗旱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滞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

3应对干旱灾害的措施

3.1解决当前的应急问题

要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重点是要抓好现有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加快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对于缺水严重的地方,需要组织社会力量去打井找水,并且积极配合运用、送水等工作,以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的问题。对于干旱地区而言,作物减产已经成为定局,因此还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争取克服灾害及天气要素的影响。还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的技术,从而化解农业生产的难题,依据作物受灾程度的不同,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规划。

3.2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自然灾害面前,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防范意识以及正视灾害的态度。面对问题往往手忙脚乱,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大。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树立正确的思想,有随时准备应对的意识,还要普及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完全克服其应对灾害的侥幸心理。另外,政府还要培养预防和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就干旱灾害而言,需要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同时,还要监测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增加对各个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加强对灾情的调查和普查,以顺利的开展科研工作。政府在预防旱灾的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进而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政府还需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向民众宣传抗灾知识,以提高其抗灾能力。

3.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由于濮阳市的水源工程不足,抗旱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灌溉设施不配套等,使旱灾仍然列在自然灾害的首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这就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对骨干型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供水能力和抗灾能力,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既能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又能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好处。还有就是农田设施的薄弱引发的旱灾,激发了农民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需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小型的水利设施;应该先安排民众最急需、最迫切、效益最显著的工程,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全方位的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从而加强对节水工程的建设。

3.4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旱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物质保障。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体系,并合理进行分配。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灾区市场的变化,及时的做好粮油等的调运和出库的相关工作,以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正常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各受灾地区要加大对抗旱的投入,细化抗旱救灾的措施和方案,保证解决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林牧渔,2012(4).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7

今年以来,全市已多次发生大风、冰雹灾害,局部地方发生了暴雨洪灾。干旱和农作物病虫害也比较严重。尽管市委、市政府对防灾抗灾工作十分重视,各级各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灾害仍造成了较严重的危害。根据气象、水文、植保等有关部门预测,近期内夏旱还将持续发展,盛夏时段还可能出现伏旱;主汛期内将出现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嘉陵江、白龙江、东河等主要江河将可能出现中偏高洪水,部分河段及支流可能出现大洪水;局部地区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稻稻瘟病等农作物病虫害预计将偏重以至大发生,灾情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落实措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迫感和为党为人民利益极端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抗灾救灾工作方针,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指导思想,坚决克服麻痹大意和侥幸松劲情绪,全面客观分析灾情形势,紧密结合本区域本部门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全面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要克服麻痹思想,立足抗大灾,抗多种灾害,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1、切实做好防汛救灾保平安工作。今年主汛期已经来临,各级各部门要以临战状态抓紧做好防汛救灾保平安的各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对防大汛、抗大洪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和整改,重点是检查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部门领导责任制和防汛重点工程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检查各级领导是否到岗到位尽职尽责、是否真正进入防汛的工作状态,检查防汛预案补充完善和落实情况。二是要进一步明确防汛重点,突出抓好大江大河、城镇、病险水库、重点建设工程的防汛工作。三是要加强对防洪工程设施的检查和完善,特别是对城区和沿江沿河重要城镇、交通干线、病险水库、重要堤防、险工险段、车站渡口、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的防汛工作再作一次认真的检查,进一步查找安全隐患,完善防范措施,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四是要加强防汛应急抢险准备的检查和完善,真正做到防汛抢险的组织、人员、预案、资金、物资“五落实”。对防汛抢险的物资一定要备足,确保防汛抢险的需要。要提早组织防洪抢险队伍的演练,提高抢险实战技术水平。五是要加强城区排洪能力的检查,该清的要清,该疏通的要疏通,要保证城区排洪排污设施的正常运行,严格禁止乱倒乱弃乱设障,避免发生内涝。六是要做好预防山洪工作的检查,要把责任制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对受山洪影响的地区要加强宣传,树立主动防灾避灾意识,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我市近几年因灾人员伤亡大多数是山洪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造成的。目前全市地质灾害各级隐患点多、分布广,活动隐患和重大隐患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一要继续对地质灾害的各级隐患点进行排查,落实防灾预案,重点加强对各隐患点的监测监控,进一步落实减灾措施。二要对工业、交通、水利工程等涉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评估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杜绝因工程建设、修路、开矿等人为因素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三要对活动加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当机立断迅速动员组织群众紧急转移避险,各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要事先制定好全面、细致和操作性强的宣传动员、警示、转移路线、人员安置等预案,以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

3、认真落实抗旱避灾措施。目前部分地方出现夏旱,还将可能出现伏旱,干旱已对夺取大春粮经作物丰收和实现全年增粮增收目标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各地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抗旱预案,精心安排,以旱制旱、以早制旱、以调制旱,切实做好抗旱救灾工作。一是要确保人畜饮水,统筹合理安排好生产、生活用水。二是气象、人降部门要认真组织高炮、火箭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夺取天上水,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三是有关部门要做好化肥、柴油、农机、电力的供应,保证各地抗旱救灾需要。

三、抓好田管和稻瘟病防治,努力夺取大春农业丰收

今年大春生产由于各地备耕准备充分,育苗工作扎实,目前已基本结束了栽种,栽种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市大春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但是,“三分种、七分管”,要实现今年的增产目标,必须不失时机地动员群众抓好以防治病虫害为中心的大春田间管理工作。一是抓好以稻瘟病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今年稻瘟病防治的严重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坚决克服认识不到位和麻痹大意思想,要把稻瘟病防治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落实。要强化组织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市农业局要加强督促检查。在做好防治稻瘟病的同时,要加强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果树等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打好虫口夺粮、防病增收的攻坚战。二是要抓好大春田间管理。要重点抓好对大春作物的肥水管理,及时除草、中耕、匀肥苗、追肥、上厢、排水,尽早形成丰产苗架长势。

四、加强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认真落实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会议和省委办公厅《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精神,坚决把农民负担减下来,确保不反弹。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进行一次自查自纠。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积极探索和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69-2

一、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

黑龙江农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增幅不大,基础设施近10余年来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每年防灾建设投入都仅仅用于维持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耗费上,而没有达到改善基础设施的抗灾目的,起不到有效抵御农业气象灾害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从减灾工程性措施入手,要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除涝面积,增加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和排灌面积,发挥水库防汛抗旱的调蓄功能。修缮和保护现有防灾减灾工程,对农村主要生产生活工程进行加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各种防灾工程的效益。应当增加资金投入机制,贯彻落实救灾防灾专项资金政策。抗灾防灾资金的使用要有重点,不宜遍地撒网;同时还应科学规划,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防灾抗灾工作结合起来。

气象灾害防御事关农业生产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针对台风、干旱、洪涝、低温冰冻、冰雹等常发的自然灾害,加强农业气象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逐步发展防御灾害的信息系统,提高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二是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加强气象灾情普查和隐患排查。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和重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开展农村雷电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编制农村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制定农村防雷技术规范和防雷标准,定期开展农村防雷装置检测。加强农村雷电易发及高发区建筑物、农村中小学等人员密集场所、农村供电设施及易燃易爆场所等的雷电防护工程建设。三是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农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作业示范基地,完善各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建立跨省区、跨流域联合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开展联防作业。四是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完善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的防御标准和措施,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的能力。五是全面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制度。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密切配合,增加播出次数,实时插播气象灾害信息,稳定播出时间,确保气象信息和各种预警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手里,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六是建立灾情报告制度,健全汇报网络,在第一时间内迅速上报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救援措施。

三、加强农业的生态保护,提高农业系统承灾能力

黑龙江目前正处于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尤其要注意农业经济中的抗灾防灾问题,应当摸索防灾减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模式。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工程优先的原则,将可能导致引起次生环境恶化和由此导致的生态灾害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各种防灾减灾法规,依法防灾减灾,加强防灾减灾执法力度,规范防灾减灾经济行为。提高抗灾能力,应当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树立减灾就是发展效益,减灾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农村公众自我防护与救灾的能力和意识。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做好抗灾减灾组织工作,加强重大灾害监测、预测和预报能力。实践证明,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在灾害预报和监测上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对灾害的反应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有效防灾抗灾能力。

建立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立即建立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一套比较规范的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并将这些资金用于抗灾投入上。与此,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地区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的力度,并能够切实地贯彻、实施到位。

农田的灌溉离不开水资源,要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黑龙江省水资源稀缺,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比开发水资源产生的效果会更好;要建立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当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合理地发展水浇地和种植水稻的工作,使该地区的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要杜绝一些地方为追求近期利益盲目开采地下水的行为,提高农民对水资源的正确认识,做到节约利用水资源;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推进节水设施的开发与研究,加大节水技术的推广,同时,也可以利用“天上水”、地表水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耕地的生态保护也要加大力度,对那些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区坚决退耕还草还林,促进生态保护;建立保护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耕地实行轮作制的种植、生产,提高土地的肥力,改善耕地的质量。黑龙江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特殊生态功能区,用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做到动物、生物之间多样性的协调,禁止捕杀鼠虫的天敌,使有害动物与天敌之间形成彼此制约的数量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服务水平,推广农业抗灾减灾技术

要在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农网、手机短信等方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信息“最后1km”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气象特色服务,包括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发展面向不同产业类型和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气象服务模式等,不断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要针对我市多发重发的气象灾害,大力推广农业抗灾减灾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灾害的防御水平。一是推广行之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包括水利设施建设,重点组织实施水库、当家塘和排灌沟渠、泵站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实施农田林网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有效防御干旱、洪涝和干热风等灾害。二是推广行之有效的农艺技术措施,包括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对丘陵岗地易旱地区,大幅度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改为旱种作物,变对抗性为适应性,有效防御干旱灾害;选用耐高温(或低温)品种,适当调整播期,合理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喷施赤霉素、多效素,可明显减缓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的危害。三是推广行之有效的抗旱技术措施,包括推广水稻旱育秧、直播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地膜、秸秆覆盖,喷灌、滴灌和软管浇灌,喷洒抗旱剂等节水农业技术。

五、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实现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接收,它们之间分工明确、联系紧密、各负其责,同时,肩负着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和信息接收工作。通过信息加工系统,再借助有专业素质分析能力的专家队伍,对收集到的部分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及时、高效地进行甄别、整理、分析、加工,分类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资料档案,政府的相关部门再进行分析预测,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预警对策;预警信息的监测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农业部门和农民进行,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农业气象灾害的情况,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接收系统,向市、县及乡镇部门传达信息,建立气象灾害信息服务网络。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组织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损失。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突出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气象、农业、水利、交通、民政等部门要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加强乡镇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专门人员,配备服务设施,确保乡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促进气象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应急组织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波主编.农业灾害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9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刘勇军.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杜彩月.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篇10

同志们:今天下午,县委在这里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学理到云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对我县前一阶段抗旱救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旱情发展形势,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动员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紧急行动起来,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全力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努力夺取全县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刚才,同志传达了总理到云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水务、农业、林业、发改、财政、民政、气象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汇报了各自的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下步工作建议;同志对全县抗旱救灾工作提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进一步增强打赢抗旱救灾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入秋以来,我县与全州一样,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干旱范围广、历时长、程度深、损失重。据统计,截止3月21日,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9.1万亩,林果受灾面积25.7万亩,16.9万人、7.4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旱灾致农林牧业的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18座中小型水库中,有3座已全部干枯,10119口小水窖中有9000多口已无水可用,全县库塘蓄水3800万立方米,仅及多年平均值的48%不到。面对严重的旱情,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自去年底以来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发出紧急通知,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落实了工作责任。根据旱情发展,2月初及时启动了抗旱应急ⅰ级响应,调整充实了县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设立工作组和值班室,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已经派出13个工作督导组,对各乡镇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项督促指导。县级班子成员及时深入挂钩联系乡镇村寨调查灾情,指导灾区群众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各级挂钩领导和挂钩部门深入抗旱救灾一线,靠前指挥,帮助群众解决抗旱救灾中的实际困难。

(二)广泛宣传发动,全民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会议、板报和宣传标语等形式,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抗旱救灾,努力提高广大群众自我救灾能力。全县各级各部门、驻富部队和广大群众密切配合,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开展抗旱减灾、生产自救和稳定民心等工作,形成了全民抗旱救灾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抗旱救灾人数17.9万人次,机动抗旱设备2400多台套,出动机动运水车辆2810辆次,为缺水群众累计运(送)水5510万吨。群众投入拉运水5.8万人次,运水4.9万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驻富边防一团、消防大队、边防大队、人武部等部队,自灾情发生以来,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帮灾区人民之所需,主动请战、提早介入,长期坚持、功绩卓著,受到了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其中仅边防一团就出动1236人次、动用车辆1036台次,送水4350吨;边防大队出动165人次,车辆12台次,消防大队出动99人次,车辆43台次。

(三)突出工作重点,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坚持把确保群众饮水作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组织一切力量,不惜代价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在全县全面打响“抗旱救灾百日攻坚战”,确保缺水村寨100天干旱期内能吃得上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用水原则,认真做好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和供用水计划,及时开展旱情摸底调查,寻找备用水源,设置应急供水公共取水点,组成运输队伍分片分村运输供水,临时解决了11.2万人、4.3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四)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抓好春耕备耕。为确保全县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保稳定的各项部署全面落实,县政府下发了《富宁县抗旱保人饮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分别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各块提出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各乡镇按县的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细化了实施方案,在保障人饮用水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点农作物用水。目前已实施抗旱浇灌面积12.3万亩,有效减少了产量损失。同时,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消灭卫星火点169个,避免了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

(五)加强市场调控,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切实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千方百计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争取中央和省州民政救灾资金22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因旱新增缺粮人口的生活,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体人均每天10公斤的保障用水费用,全部纳入政府抗旱救灾支出,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六)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满足抗旱需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县乡积极筹措、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和企业捐款、群众以劳折资等方式解决抗旱救灾资金不足问题,确保抗旱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全县已累计投入抗旱专项资金1706万元,其中争取到位中央和省州抗旱救灾资金222万元,接受社会各界捐款85万元,县财政投入195万元、群众自筹1204万元。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其投入种类五小水利资金2450万元,投工100多万个。

目前,全县抗旱救灾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总体上看,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抗旱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各级各部门扎实的工作作风、有力的工作措施。

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县在今年5月中旬前无明显大范围降水过程,大部分地区雨季要到5月下旬才开始。今后两个多月,旱情仍将持续发展、蔓延,预计旱情最重阶段将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出现。秋旱、冬旱、春旱、初夏干旱相互交织,灾情仍在进一步加深、加重,抗旱救灾面临着越来越困难的局面。一是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由于全县库塘蓄水大幅减少、江河来水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活与生产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小春和大春用水矛盾十分突出,若干旱持续到5月中下旬,现有3800万立方米的库塘蓄水除清华洞还有965万立方米死库容可取用外,其他库塘将临近或全部干枯,大部分小坝塘将基本用完,普厅、那马、郎恒、南利、驮娘江等五条主要河流主干河流部分将致断流,大部支流将会干枯,许多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极端状况。二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任务艰巨。根据摸底调查的情况,如果干旱持续到5月底,因灾饮水困难人数将增至30万人以上,其中90%的人口集中在喀斯特石山区、半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运距更远,运送水成本将更高,抗旱保人饮工作难度增大。三是抗旱资金严重不足。虽然前期中央、省、州、县各级财政都不断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力度,但由于此次干旱特别严重,而且仍在呈加快加重发展趋势,对资金的需求量还在增加。初步测算,全县需抗旱救灾资金1.21亿元,其中:解决临时性饮水困难资金3012万元,农业生产救助资金600万元,林业抗旱保苗、受灾林地恢复造林和森林防火资金7824万元,受灾群众生活救济补助资金670.9万元。四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较为严峻。今年小春减产已成定局,春播耕地缺墒缺水面积大,生产用水短缺问题突出,春耕生产形势异常严峻,经济作物种植形势也不容乐观。若不能抓住节令,保证甘蔗等经济作物移栽的成活率,确保水稻、玉米等大春栽种按计划面积完成,将使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极大地影响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五是群众生活困难亟待解决。目前全县因旱缺粮人口达60012人,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发生春荒、夏荒已难以避免;同时,干旱已造成部分农产品、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灾区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将面临较多困难。六是森林防火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严重干旱和森林高火险还将继续发展,全县林区将一直持续高温、大风、干燥的高火险天气,全县森林火灾的高危、高发态势将进一步加剧。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县当前的抗旱救灾保民生工作呈现出饮水困难人数和解困难度“两个增加”,抗旱水源和水量“两个减少”、基层地方政府及群众承受旱灾能力和筹资解困能力“两个减弱”的态势,今后两个多月将是我县抗旱最艰苦、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

对当前的旱情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场旱灾影响的严重性、长期性和全局性,进一步提高抗旱救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动员旱区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和畏难厌战情绪,下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保稳定攻坚战。要牢固树立抗大旱、抗大灾的思想,把形势和困难分析得更充分一些,把办法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推进得更扎实一些,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作最坏的应灾打算,努力做到“旱情一日不除,抗旱一日不止”,千方百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圆满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奋力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这次温总理到云南视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时指出,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一是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二是要扎实抓好春耕备耕;三是要严密防范森林火灾;四是要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他同时要求,要从长计议,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结合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抗旱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贯彻落实好温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州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县必须扎实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灾区人畜饮水,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灾区群众的饮水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把确保城乡居民特别是边远地区、山瑶族聚居区、喀斯特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作为抗旱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确保不因饮用水缺乏出现非正常情况的发生。一是要继续强化用水调度。严格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要根据旱情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有可能发生供水短缺地方的排查工作,及时完善供用水计划和应急方案,在细化方案中落实责任,在落实责任中完善方案,加强供水水源管理,牢牢掌握重点供水水源的调度权。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应急水源。各乡镇各部门要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抽、提、拉、截流等措施保持和增加库塘蓄水,合理利用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蓄水。国土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在有地下水源条件的地方帮助灾区群众打井取水;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协调和指导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努力增加应急水源来水保障。三是继续组织运水送水。对于饮水特别困难的地方,各乡镇各部门要继续动员一切力量,组织发动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富部队帮助灾区群众运水、抽水、提水,尽可能减轻群众用水成本和负担,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用水及大牲畜饮水。为特别干旱地区群众送水必须常态化,(来源:文秘站)不得搞突击式、走过场式的送水。要学习借鉴西畴县各乡镇都开通“缺水热线”的做法,及时掌握群众缺水信息,协调组织辖区内的各种力量保证缺水群众的饮水供给。四是优先保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用水。城镇要确保居民、学校、医院等地方的饮水安全,要把保证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饮用水作为抗旱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学校师生饮水供给和储备,千方百计做好抗旱保教工作。同时,要采取分片、定时、定量、实行阶梯水价等措施节约用水,制定和落实对高耗水行业禁止或限制用水的规定和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水工作,倡导全社会节约用水。

(二)突出春耕备耕,千方百计保障农民收入不下降。面对严重的旱情,春耕备耕在当前已显得尤为紧迫,要及早谋划大春生产,着眼大春种植“水、旱”两手准备,积极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争取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补、种植损失养殖补、农业损失非农补,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小春损失。小春减产部分地区甚至绝收已成定局,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也绝不能放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行政干部及农业技术人员深入旱区,开展小春苗情、墒情、灾情、病虫害情以及水情调查,对水源有保障的地区,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及时组织和帮助群众采取各种措施,因地制宜抗旱保苗;对因干旱造成缺苗的地块,及时补种早熟玉米、蔬菜等作物,弥补损失,增加群众收入。二是扎实做好大春备耕工作。农业部门要牵头做好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并指导实施,要切实抓好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的抗旱保苗工作,及早做好籽种、化肥、地膜等农资的调供、储备、调剂和管理,确保春耕生产需要;要积极做好大春水改旱、扩大晚秋作物面积的准备,推广间套种等措施,使大春播种总面积总体上保持稳定;对水源难以保障的雷响田、梯田实施“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办法,在中稻实在难以播种的地方适当调减中稻种植面积,改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等耐旱农作物。三是保障重点产业发展。要认真研究解决油茶、核桃、速丰林等重点产业发展在灾害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掌握受灾情况,研究制定补救的措施和办法,千方百计确保不因旱灾使这些重点产业出现大的波折和反复。油茶产业的重点是保证苗圃地的用水安全和苗木成活率、壮苗率,死保苗圃地不因干旱无水而致死苗萎苗发生。同时,林业部门要认真指导做好油茶苗圃的节水保苗工作,指导好各苗圃抢抓穗条采修期搞好嫁接,指导好各乡镇在规划区内的预整地和缺塘补苗,并根据天气情况调控好苗木的生产和供应,做到该控则控、该催则催,抗旱与保苗两手抓,备苗与备地同时做,以待时令适宜则大规模上山造林。核桃、速丰林的抗旱保苗也大体依照此思路抓好落实。四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要突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重点抓好家政服务、餐饮、保安、建筑、家电维修、汽车驾驶与修理等行业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转移就业率。要合理有序地组织引导群众特别是干旱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尽量减轻重灾区吃水等生活压力,同时保证富余劳动力能够通过外出务工增收自救。要宣传引导我县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从事在县内、乡内适合自身能力特点的建筑、维修及服务行业就业。

(三)突出应急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要积极兴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既解决好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远发展,长远谋划抗大旱、抗长旱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改变全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努力将全县的抗旱能力提高到60年一遇甚至是1一遇的设施水平。一是重点抓好在建的人畜饮水安全、中小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地改造、干支渠防渗、“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争取尽早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做好清华洞二期验收扫尾工作;要加快应急性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确保早日建成发挥效用,为当前和今后更长时期抗旱救灾提供支撑和保证。二是结合这次抗旱救灾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全县水利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一批新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州“十二五”规划盘子。突出重点加快骨干性水源工程建设,加大争取支持力度,多方汇报争取平耶、光辉等中小型水库挤入省州盘子。三是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规划、争取和建设力度。县水务局提出的用六年时间建设24346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要尽快完善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使项目和资金投入尽快确定下来,及早开工建设。要科学研究集水的措施和办法,多渠道开展集水,形成水源互补,使我县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山区水窖建设走出一条“散水集用、小水大用、丰水枯用”的集水路子,不断提高全县的抗旱能力。

(四)突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着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受严重旱灾和持续高温的影响,我县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全县各地火情连续不断。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已多次对全县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严防死守,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防灾减灾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力度,确保辖区范围内的森林火灾早发现、早控制、早消除。一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森林防火令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宣传和巡防,增加重点区域巡山、守卡和护林力量。二是要严格火源管理,特别要加强清明节期间、烧荒开垦的火源管理,严密防范因野外祭祀及野炊、烧荒开垦、烧灰积肥等引发的森林火灾。三是加强专业及义务扑火队伍建设,要备足防火、扑火物资,严格值班制度,最大限度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即使出现森林火情也能够及时扑灭、有效控制,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四是要加大对火案责任人惩戒和教育力度,要按照“小孩失火、家长负责,学生失火、老师负责,干部失火、领导负责,下级失火、上级负责”的原则,加大对失火案件的查处和惩处力度,并辅以必要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的火源管理使用对象提高警惕,最大限度地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

(五)突出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各界全力投入抗旱救灾。由于这次旱情发生早、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旱情解除时间预期长,旱情持续发展,要取得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必须进一步深入动员党、政、军、民,工、农、商、学等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投入到抗旱工作中去,切实从政策、资金、项目和人力、物力、财力上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是建立干旱重点地区县乡干部党员挂村包组到户责任制。即县处级干部每人挂到一个村委会;乡镇部门领导联系一个村委会并将乡镇联系领导的手机号确定为该村“缺水热线”;部门干部、乡镇干部分别包一个小组;各村党总支所属50岁以下党员负责自己所在村组的组织发动联系落实,同时配合县乡干部及民兵等力量,对五保户、孤寡残障等特困人群结对帮扶。各级挂钩领导和各挂钩部门要继续深入抗旱救灾一线,靠前指挥,帮助群众解决抗旱救灾中的实际困难;乡村干部必须全部落实到小组到农户的抗旱送水当中去。各级干部和党员对自己所负责片区的情况要做到旱情民情底数情况清楚、抗旱应急思路办法清楚,确保每一个群众都能够喝上水。以上制度是特别时期采取的特别制度,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带头遵照执行,起好表率作用。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抗旱救灾资金和物资、县级财政筹措、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和企业捐助款、群众以劳折资等方式解决抗旱救灾资金,确保抗旱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县委、政府在前期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活动的基础上,近期将根据省州党委的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共产党员抗旱救灾特别捐献活动”,各乡镇党委、各部门党组(党委)也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此项活动,真正发挥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在危急时刻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积极引导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支持抗旱救灾,对抗旱救灾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开展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宣传我县抗旱工作的严峻性、持续性和艰巨性,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抗旱救灾。

(六)突出和谐稳定,努力维护全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各乡镇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促和谐保稳定这个核心,认真分析形势,积极应对因旱情持续发生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未雨绸缪,维护好全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一是各乡镇及水务部门将主动加强对水源的管理,科学制定用水和供水方案,兼顾各方利益,公平、公正地做好供水和用水调度及协调工作,尽力从源头上避免涉水矛盾纠纷的出现。对于一些因历史等原因产生的涉水矛盾纠纷及隐患,乡镇党委、政府和政法、水务等部门要加大排查力度,及早做好调处工作,完善处置预案,全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置。二是把解决因灾造成的群众生活困难作为抗旱救灾和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民政部门和乡镇要结合春荒、夏荒救济,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核查灾区困难群众缺粮、缺水等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困难和问题,动态准确掌握缺粮信息,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及时安排粮食救济,确保受灾群众生活需要。三是加大粮食、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给。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协调各方保障供给,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大水利条件尚有保障地区的蔬菜种植引导和指导,组织外运外调,千方百计保障市场供应。四是要做好人畜卫生防疫准备。持续的高温干旱,必然带来人畜疫病的发生,卫生、畜牧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灾区调查走访,及时掌握相关疫病发生、发展动态,备足春季、干旱有可能发生疫病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迅速控制和扑灭。五是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进一步落实综治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等有关制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整体联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综治维稳工作格局。在当前的形势下,要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的渠道,加大对受灾地区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下访力度,准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稳定形势,及时研究解决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社会治安保持持续稳定。

(七)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打好基础。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年初县委全会和“两会”的安排部署,在全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的同时,扎实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当前,春耕备耕已全面展开;蔗糖厂、水泥厂等企业正在抢工期抓进度;教育、卫生各项事业及党建正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正抓紧做前期准备,云桂铁路将很快正式启动建设,众多的工业企业在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中艰难前进,全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重点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分管联系的县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既定的部署安排,继续抓好山瑶特困群体扶持发展、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扶贫开发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工作,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抗旱救灾的强大合力

面对旱情还将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抗大旱和持久战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抓好抗旱救灾工作,组织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资源,采取一切措施,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切实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夺取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全面胜利。

(一)切实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全面落实抗旱救灾责任制,切实加强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转变工作作风,尽快深入到所挂钩的乡镇、村组,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抗旱第一线,实行现场指挥,及时了解情况,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为受灾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难,办农民之所需,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抗旱和春耕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思想认识、领导责任、工作措施、检查督促、行政问责“五到位”,努力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努力形成抗旱救灾工作的强大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积极的对策与措施,从财力、物力、技术指导等方面,帮民解忧、为民排难,积极主动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共同构筑抗旱救灾的坚固防线。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抗旱救灾工作;水利部门要科学调配水资源,及时派出抗旱工作组,深入各乡镇、村组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农业部门要组织抗旱工作组,深入各乡镇帮助指导群众优化种植业结构,科学合理补苗,指导基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林业部门要严防死守,严防发生森林火灾,同时做好油茶等良种壮苗的准备;畜牧部门要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供销、商务和电力部门要积极落实各类抗旱物资,保证抗旱用电用油;气象部门要切实加强短期、临时天气预报服务工作,抓住可能出现的每一次降雨天气过程,不失时机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全力缓解旱情;公安、部门要及时妥善解决水事纠纷,严防因争水导致的各类治安案件和的发生;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饮水困难乡镇、村组的水质处理和饮水安全指导,严防因饮水不洁而导致疾病发生;农行、信用社等机构要做好农村信贷工作,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灾后生产生活自救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要服从统一安排和调度,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政令畅通,形成整体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