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差异的问题十篇文化差异的问题十篇

文化差异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4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1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项重要的贸易活动,随着各方国家贸易活动的开展,文化差异问题也逐渐得到体现。当前常见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宗教制度、法律规定等方面,正是受这些差异的影响,我国企业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中受到限制。总体而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国家政策规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贸易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易往来,其突出表现就是世茂法规制度和执行容易出现分歧;同时,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也会因为语言与文字的差异出现漏洞,导致双方对于法律规定的直接出现差异。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经常会根据对国际贸易条款的理解对我国的部分商品实施反倾销,影响了我国正常的贸易;而我国企业也会因为对反倾销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反倾销的程序,也无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除此之外,在国际贸易上手宗教、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商品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例如,某国家就禁止进口带有六角图案的商品,这是因为六角星是该国家国旗。

(2)语言与艺术差异的影响。语言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不同国家的语言艺术也存在差异,而且语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沟通阻碍方面,严重时会影响贸易双方的谈判进程,甚至导致谈判破裂。例如在某次贸易交流中,美国某家公司提出了“身在比利时”的营销战略,但是该广告被某国的预言翻译后却成为“尸体躺在渔夫旁”,严重影响了对方的合作积极性。

二、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一)牢固树立全球化意识

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就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统筹文化差异问题,努力树立全球化的理念,为保障国际贸易合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尊重差异的同时,能了解双方文化见的不同,并树立全球化的合作意识:(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下考虑问题,企业在国际贸易经营中,应该只有“我们(贸易合作的双方)”,而没有“你、我、他”之间的划分,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双方都是国际贸易资源的共享着,从认知的层面肯定对方,这样才能为国际贸易顺利开展提供可能。树立开放式的思维观念。思维会决定行为,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能有效开展国际贸易工作,就需要树立开放式的思维观念,并根据对方的文化特征进行改进。以海尔为例,海尔在最初进入美国市场中,充分了解了美国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异性,确立了“星级服务”的合作概念,将美国合作商划分为不同等级,并提供不同服务,促使美国合作商能主动与海尔进行合作。

(二)努力克服沟通障碍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沟通是双方完成信息传达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沟通中,需要使用统一、简洁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化语言,如果不使用统一、简洁的语言,可能无法进行沟通。一般地,按照“入乡随俗”的原则,企业应使用外国官方语言或是国际商务通用语言,如英语。

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考虑到贸易双方的沟通在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交流的过程,因此这个沟通交流结果还有可能受到双方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情绪条件下,双方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企业贸易谈判者需要在沟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如认真倾听、情感互动、不反驳、适当的赞许等,调动对方情绪,使沟通双方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加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宣传

在当前中外文化差異与冲突并不为国际贸易企业所熟知的情况下,行业协会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利用自己在行业中的优势,通过交流、调研、沟通等多种方法为合作双方提供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需要让政府充分掌握当前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对国家贸易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对中外文化差异与冲突知识的研究,并在企业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企业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产品标准,改变企业面对中外文化差异与冲突时的被动局面。

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工作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从强化沟通交流、重视文化差异宣传等多方面入手,加深相关人员对文化差异问题的认识,为保证国际贸易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晶晶.国际营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

[2]吴小康.国际贸易中的同质和差异产品分类:小问题也可以有大贡献[J].国际经贸探索,2015.

[3]肖爱华.翻译视阈下国际贸易谈判中地域文化差异应对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

[4]吴正芳.消除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差异影响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2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补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中西交流的口译活动日渐增多,口译活动质量也越来越为翻译界所重视。口译由于其特有的时限性及独立性,其效果除了取决于译员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水平外,还取决于译员是否能在瞬时处理两种语言隐含的文化差异,从而译出符合受众语言习惯的目的语,因而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低决定了口译质量的高低。

1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于口译的定义曾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阐释。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上述定义,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都基本表达了口译的本质,即口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口译者很可能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口译员必须要明确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错误。

2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口译过程中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译员发音准确,不存在语法错误,能够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却未能使交际双方达到沟通,有时还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或不快,甚至会产生误解。下面举几个汉、英口译方面的例子:

情景1:一位年轻的译员陪同某个国家的大学校长代表团参观访问。尽管成员都是教授,他在介绍时却一律称为mr.soandso。他觉得这样已经十分有礼貌了。殊不知客人们难免有几分不快。因为在英语国家里,对有教授职称和有博士学位的人应称呼“某某教授、某某博士”,以表示尊敬。而mr.,miss.,mrs.是对所有的人的称呼。

情景2:主人陪一对六十多岁的美国夫妇游览观光一天后,将客人送回饭店。客人邀请主人去房间喝杯咖啡,主人谢绝道:“不打扰了。今天走了不少路,还登上了长城,您们这么大年纪了,一定很累了。早点儿休息吧。”译员将主人的话直接译成英文。客人立即回答说:“we'renottiredatall.we'reenergeticenoughtoclimbtheGreatwallagainandhavearacewithyou.”虽然没有直说,但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并未年老体衰的弦外之音。在汉文化中,“老”是尊称。主人是按照自己民族文化习惯在向客人表示关切。而在西方“老”意味着衰老,人们忌讳说“老”字,特别是对年纪较大的人。

另外,有时我们会看到译员在进行口译时,因讲话人使用了成语典故、习语套话或一种语言有的词汇、短语,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而“卡壳”的尴尬场面。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交际的失利或受阻,并不是因为译员遇到了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即语言障碍),而是由于译员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了转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而各自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述思想和感情,对于对方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障碍。

文化差异和语言的差异是产生文化障碍的根源,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交往带来了困难。同一文化背景、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由于共享一种文化模式,他们可以用对方所期待的方式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而在跨语言交际中,文化背景不同、母语各异的交际双方因为文化模式不同,处理信息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因此在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换言之,一旦说话者和听话者赋予语言的文化意义在质上出现差别,误解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3口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论”为中心,把译者和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功能派学者们特别指出他们的理论也适合于口译。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对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笔译方法处理口译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启迪。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1.增益法。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常常阻碍对口译内容的正确理解。在口译过程中对通常不易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适当增词,这不仅能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也便于听众理解,不失为处理文化差异的好方法。

2.精简法。口译的即时性要求很强,反应时间一般为2秒至4秒,口译者必需在短时间内理解信息并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这时,用减词、概括的方法传达隐含在语境中的意义则十分必要。

3.逻辑连接。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别。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英语则属形合语言。因此,在两者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口译者应注意连接词语的正确运用,符合听众的语言习惯。

4.人称指称。由于中英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两种语言中的第一人称复数能指与所指有不一致的情况。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而英美文化则是“个人主义文化”,人称代词的使用充分证实了这一说法。中国人喜欢用“我们(的)”,如“我们家、我们学校’"、我们家乡”,听话人即便不属于自己的社团或机构;而英美人在“we”“our”的使用上非常注意,要看对方是否属于自己这一方,是否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说的“我们”实际上就是英美人说的“i,my”。例如,“这儿就是我们学校,让我带先生参观参观吧!”这句话里的“我们”实际上就是指“我的学校”,翻译成英文时应用“myschool”表达。由于中英的第一人称意义都较为模糊,口译人员在翻译时应特别小心,根据当时的语境辨别出真正的所指,以有效地传达信息。

5.审美补偿。美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同样的事物在有些文化中被认为美,在别的文化中却很可能被认为丑,或是感受不到美,这就使得听众体味不到愉悦,从而给文化的传递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种情况下口译者应尽量贴近目的语的审美观,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审美客体代替源语文化的审美客体。

4结语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差异使得口译过程表现出文化空白、文化冲突等现象。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和松散性的特点,致使对译者在文化敏感度上,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补偿的能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译者应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通过适度的文化补偿措施更好地传递信息,使译语达到准、顺、快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异化;归化;文化融合

1978年10月由佐藤纯弥担任导演、高仓健主演的日本电影《追捕》被引进中国,引起全国性的观影热潮,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个符号。而进入90年代后,描写热血青春、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以及玄幻世界的日本动漫和偶像剧出现了,以《东京爱情故事》为契机,各电视台开始争先恐后地引进日剧,从1995年至2002年共播出了《第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理想的结婚》和《美丽人生》等50多部日剧,之后描写中年男女婚外恋的电影《失乐园》的播出再次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这些影视剧的播放与随后兴起的网上收视一起共同成就了日本影视作品在中国的热潮。当然,由此而生的日本影视剧的中文翻译工作也随之大大增加了。

笔者的研究方向并非主攻翻译学,也并未有过太多翻译文学著作和专业论文的经历,但是曾应电视台之邀请多次参与翻译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在数次翻译工作之余,对将日文影视剧中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对白一事,深感并非易事。

翻译电视剧在满足“信、达、雅”这一翻译学的要求之外,还有诸多限制和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译为中文的对白时长,要求与相应日文对白的时长相同;中文对白结尾时的口型也要与剧中人物的最后口型大致相同。其次,翻译时使用的中文词汇除了在正确译出原文中对应词汇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是否与剧中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文化层次等条件相吻合。但是最让电视剧的翻译作者感到苦恼的应该就是遇上了穿上“文化外衣”的词汇、俗语和其他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特殊说法。这种“文化外衣”涵盖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从而使翻译变得充满挑战性。

例如,「てんぷら「さしみ这两个在日本人生活中频频使用的词汇,同样在反映日本人生活的电视剧中也同样高频率地出现。「てんぷら是日本特有的油炸食品,在汉语中原来没有“天妇罗”一词,所以不少以前的翻译文章将其译为“日本软炸食品”。这样翻译,尽管能让中国读者了解「てんぷら是什么,可是在电视剧中却不合适,因为字数太多,会造成配音的困难。而「さしみ这个词长期以来被译为“生鱼片”,在港台地区译为“鱼生”。但是有过日本生活背景的人都应该知道,日文的「さしみ不仅可指生的鱼片,还可以用来指生虾、生肉等切成薄片蘸着酱油生吃的东西。对于以上「てんぷら与「さしみ的译法,笔者认为随着日本料理店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品尝过日本料理的中国人也已经是数不胜数了,同时了解日本饮食文化的人更是无法计算,所以笔者在电视剧剧本中出现这两个词时,均采取了“异化”①的方法,直接以“天妇罗”和“刺身”作为中文的译文译出,既能满足配音时的时长需要,相信也能为广大的中国观众所理解。

又如,日本多雨,表现雨的词就异常丰富,如:五月雨(梅雨的雅称)、春雨(春雨)、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ゆうだち(夏日傍晚下的雨)、とおり雨(过云雨)、きり雨(饔辏、天萦辏ㄌ阳雨)、@雨(樱花时节下的雨)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文里缺少此类按照时节或状态进行分类的词语,所以这部分词汇的空缺就不是光靠译者的努力就能弥补上的。对于此类词汇,笔者现在采用的办法只是尽量在忠实于日语词汇原意的基础上用与原词汇音节数相当的汉语词汇来代替,但是如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等依然没有找到适合影视剧对白的译法。这种现象就是两国文化的缺失导致的语言中词汇的缺失。

接下来笔者想归纳一下在翻译中遇到的日本谚语等惯用语的翻译问题。谚语具有结构简洁、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等特点;有的形象鲜明,使用了比喻或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的风趣、委婉,意在言外。翻译时不但要正确地译出其意义,而且必须如实地反映出其所具有的修辞特点。

日语谚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汉语,另一部分是日本人自造的。来自于汉语的谚语均可采用“还原法”翻译,即把它们还原为原来的汉语谚语,例如「R耳|L(对牛弹琴)、「壁に耳(隔墙有耳)、「好事tを出でず(好事不出门)等。不过日语中的汉语谚语的翻译都是不难的,比较难翻译的是日语里固有的谚语,原因是一些谚语的比喻形象与汉语不同。能否译好日语中固有的谚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做到因汉语之宜。如果译出的谚语不符合汉语的一般表达习惯,那么影视剧的观众就会感到难以理解、接受,原剧本中谚语的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例如笔者在翻译日本长篇电视剧『渡る世gは鬼ばかり(第六部)(中文译名为《冷暖人间》)②时,曾遇到如下台词「タデ食う虫も好き好き言いますよってな③,辞典上的解释是「辛い蓼を食う虫もあるように、人の好みはさまざまである。若按此字面意思直译为汉语即为“就像有爱吃辛辣的蓼草的虫子一样,人的喜好也是各式各样的”,这样直译固然不妥,但是若译为“人各有好”“百人吃百味”,尽管意思正确,但是作为对白未免显得太过书面化,同时在音节数上也与原文不相符,会造成配音时的困难,所以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定稿为:“不是说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这样就既生活化又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最后原文中终助词「な④与汉语译文结尾的“嘛”在口型上也能做到一致,从而达到较好的配音效果。

所以,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固有谚语的翻译笔者认为有两条基本的做法:一是,尽量转译成意义相似的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二是,实在不能转译成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的,译文也要做到通俗、易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第二种情况下,译者应首先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其次才是能否改造译文,使之带有惯用语味道的问题。惯用语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得当,这也是可以创造,不一定非局限于现有说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对译者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如果创造的不好,与原文若即若离,那还不如不去创造。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词汇和惯用语的翻译之外,最让笔者在电视剧的翻译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应该说是在特殊场合用到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翻译了。

以下的对白是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浅草福丸旅馆》第四部⑤第四集中出现的。这部电视剧由于江户趣味十分浓郁,在翻译中对于许多特殊的台词的处理就很有难度了。例如:

(1)ああ、「ってゃいけねえ、おやじの^、らなきゃ肖à亭āL粑荨工妊预Δ浃膜扦工汀

啊啊,“老头子的脑袋上不能贴,灯笼铺要是不贴就没法过”这类的吧?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下划线的两句话是在日本摆摊儿吆喝时比较常使用的语言,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是很有代表性并且认知度很高的。但是对于翻译成中文之后,中国观众观看的时候就不容易理解了。虽然与中国人熟知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这样的吆喝语在认知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差别很大,无法直接加以替换。译者最后只有直接翻译原文的字面含义,只能尽量保证语言的形式对仗工整。遗憾的是没有能保持住原文中句尾押韵顺口的特点。

(2)さア、お次は、このバナナだ。バナナの数え方にも色々あるよ。一、二、三、四は当たり前、イ`、アル、サン、スウは、麻雀やってりゃlでも言える。一は万物の始まり、二は憎まれっ子世にはびこる、三十三は女の大厄、サンで死んだだが三uの仙、さあ、そこのおばちゃん父ちゃんのおやつにどう。青々してて新rそのもの、一本食べたら、元莅俦丁H舴丹盲菩禄r代がってくるよ。

来!下面请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香蕉!香蕉的数法很多。一个两个是正常,一条二条那是打麻将。说一想到万物之始,说二想到小儿偏得势,三十三想到女人的灾年,三岛的仙女还死于难产呢~!喂!那位小姐!给你爸爸带串儿香蕉怎么样?!这香蕉金黄金黄多新鲜,吃下一个精神百倍!当时返老还童回到新婚时代!

以上的这段话也是剧中的主人公在叫卖香蕉时的语言,原文的画线部分蕴含的数个典故都是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以及惯用说法紧密相关的。同时主人公的语言生动,诙谐幽默。作为译者既要使字面的语意得到正确的表达,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此处作为叫卖语言这一特殊情况,如果能够从中文中找到与之对应惯用表达方式固然是最好,但是对于这种极其日本式的表达方式一般很难直接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译法。笔者认为面对这种问题,应该充分地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正确表达原文语意的前提下加入一定的文学创意和语言创意,使译文尽可能反映出原文的神韵和妙趣。

由于两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差异,日汉翻译中还是会有不少将日文表达方式“移植”到中文中的“异化”现象。尽管这样有时会被认为“翻译腔太重”,甚至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晦涩,但是盲目地使用“归化”(即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使用本民族语言中地道的表达方式)译法,也会抹杀掉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电视剧这种文化载体,生活气息强烈,文化内涵丰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对于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不能一概采用“异化”或“归化”的译法,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翻译技法与文学创作结合的方式,多方借鉴,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使译文中含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只是围绕日本影视剧的中文翻译中遇到的中日两国的文化间差异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找到一些规律,如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垂训。

注释:

①即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

②于2010年10月在CCtV-8《海外剧场》栏目播出。

③选自《冷暖人间》第六部第一集。

④该日文字母发音为na(音同“那”)。

⑤拟在CCtV-8《海外剧场》中播出。

[参考文献]

[1]于长敏.菊与刀:解密日本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林涛.《追捕》与70年代末中国的接受视阈[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学中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中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文化的差异可以直接体现在汉英礼貌原则对各自准则的内涵理解以及侧重选择上,并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

礼貌用语作为语言的~部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这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美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在交往中必定存在障碍,语言学家称为语用失误。中美交往中出现过多的是社交语用失误。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不同,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很不合适的。

一、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据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以外,其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西方人喜欢求新求异,因此常对某种“变化”、“新意”加以恭维。而中国人喜欢求同,因此“变化”和“差异”受恭维的程度远低于西方。在对恭维语的应答方面,中西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在汉语中,当受到别人赞赏时,人们常说:“过奖”、“惭愧”一类的自贬词语,以示礼貌。而在英美文化中,受赞扬者常说“thankyou,”“iamadtohearthat”之类的话。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重要性,囚而英汉恭维语回答方式上采用不同的礼貌策略。英美人接受恭维是对对方的尊重并避免伤害对方的积极面子,而中国人贬低自己是向对方表示自谦和尊重。

二、问候语

见面打招呼时常说“你吃了吗”或“你上哪儿去”,它们在汉语交际中表示友好和关心,这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而这些友好的寒暄语在英美人听来不仅感到奇怪而且感到不快。当你对他们用“whereareyougoing”打招呼时,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以为你在打听他人私事。而当你用“Haveyouhadlunch”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则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英美熟人之间碰面,互道声“Hi”或“Hello”就表示打招呼了。

三、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文化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语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

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1)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reeiprocal/sYmmetrica1)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现今的美国社会,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和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都是直呼其名。非家庭成员的称呼更为简单,通常对人称呼时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miss就可以了。这在英语民族看来是人际关系趋于平等的表现,是体现朋友式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其他文化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讲究礼仪和规矩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四、致谢语

英汉语中都有许多表示感谢的方式,但使用的场合和频率不同。英语中的“thankyou”和汉语中的“谢谢”都有极高的使用频率,但“thankyou”使用频率更高。在中国,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不大言“谢”。但在英美国家,即使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在对方为自己做了些事情时也会真诚地致谢;而在中国,道谢的话一般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使用。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对“谢谢”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到感谢时,中国人会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自己人,不必客气”之类的话。而英美人则会回答“Youarewelcome.i’mgladtobeofhelp.”或“it’Smypleasure.”试想,如果将汉语的答语直译为“nevermind,it’smyduty.”这种应答只能给英美人士带来不愉快。因为“it"smyduty.”通常只是值班人员的用语,隐含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回答只会让表达谢意的英美人尴尬不已。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5

关键词:牛津英语;文化差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13-01

一、引言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确切地说是培养学生成功地同外国人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语言学家吕必松曾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因此,我们奋战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都要非常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

二、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差异

(一)从教室环境入手

针对小学生年纪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重,喜欢观察身边事物的特点。我们英语老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布置教室,适当设计一些英语名人名言,张贴学生自制的英语手抄报,体现出英语文化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定时开展小型的英语角活动,为学生提供练习语言的环境,也可通过英语角锻炼他们的胆量和交际能力。如果有条件利用活动课时间给他们观看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英文原声动画片,不仅能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模仿学习对象,还能使他们从中学到很多英语的俗语及文化特色。

(二)从生活入手

我们一线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随机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3BUnit10Doyouplay…?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除书本上以外和体育运动有关系的单词:olympicGames(奥运会),tennis(网球),skating(溜冰)…又如4BUnit7atasnackbar,可以让学生准备ice-cream(冰淇淋),hamburger(汉堡),sandwich(三明治)这些他们平常经常会吃的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实物,培养学生从自己身边去发现英语、学习英语的能力。每逢过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去收集一些关于这个节日的资料,记下来,课堂上进行交流,从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英语节日的传统习惯及文化习俗。

(三)从活动入手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英语色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正如一位英语教育家所说:“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如:举办圣诞晚会、英语小故事演讲比赛、观看英语电影、卡通片;收集有关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重要的节日,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等资料。

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感受到一点一点的culture。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而促进他们文化意识的形成。

(四)从情境教学入手,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模拟情景的练习活动,如pairwork,roleplay,groupdiscussion,presentation等,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性,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口头锻炼的机会。通过创造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等一些基本生活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当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语境时,便能从容自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把握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英语知识和交际英语能力。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要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使中西文化形成对比,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耿卫忠.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

一、了解文化差异

当一种文化跨越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精神、原则、沟通模式、规章典范等等不同文化时,我们就称之为跨文化。

文化差异影响着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率,这些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则取决于企业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利用。如欧美独资企业里中方和外方的员工的观念差异包括:自我观念差异、行为观念差异、年龄观念差异、时间观念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文化差异会带来诸多障碍,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通过区分、判断和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鲜明特点,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障碍与跨文化培训。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可能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符号意义、宗教等等。以符号意义为例,如简单的点头和摇头,大部分国家会为点头“YeS”摇头“no”,然而在印度和保加利亚则是相反。由于人们知识广度有限,对文化差异问题不够重视或不够敏感,导致不能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除了文化本身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如,东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存在着很多对立的方面。由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更加稳定、不易改变,因而更需要重视。

上述问题可通过跨文化培训减少。跨文化培训通过认识和了解双方文化、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的培训等使员工相互了解并尊重,从而避免工作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在跨文化培训实践中,首先明确本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然后确定培训的目的(如:使异文化员工快速融入当地环境),最后再制定方案、实施培训。通过培训,双方或多方对多元文化达成一定程度认同和接纳,并发挥文化优势,进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2.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的问题与对策。(1)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与对策。国际化企业因为地域、文化、管理模式等的差异,在人员来源、招聘与配置的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国际化企业的员工一般有三个来源,即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从不同来源挑选员工各有利弊。

对此,建议采用本土化为主、多元化为辅的人员配置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并利用各方优点,达到最优配置。采用与企业整体战略相一致的本土化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等,也利于当地经济安全和就业机会增加。以多元化为辅的人员配置能综合母国、东道国和第三国人员的优势,例如,母国派遣人员能贯彻总部战略,有效维护总部的利益;而第三国管理人员能更有力地推行国际化战略。

(2)人员培训方面的问题与对策。国际化企业的人员培训,一方面是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法律法规、当地风俗习惯、等;另一方面是对东道国员工的培训:如何融入国际化企业文化、体制、工作习惯等,避免培训中反文化侵略、对立情绪等情况。

对此,建议采用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培训。首先进行多元文化整合,寻求和创建一个多元文化的平衡点,然后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最后据此进行培训。在此文化整合、提炼的过程中,加大员工的参与度,使员工了解、认识、进而认同最终的企业文化,为培训铺平道路。在培训方法上,采用世界先进的通用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员工能力的必要途径。

(3)人员考核和激励方面的问题与对策。不同文化中人们所看重的激励是不同的,文化差异会导致人员考核和激励方面的问题。如,西方的员工重视物质激励,而东方的员工虽然也重视物质上的激励,但是对精神上的激励,如赞赏、认同感等的重视程度要比西方员工更高。

对此,建议采用基于结果的人员考核和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定量和客观的员工考核标准,通过“员工参与”“结果导向”和上下级“双向沟通”的绩效考核模式,客观地评价员工的成就,更易让员工信服,同时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激励政策着重凝聚人心,培养归属感与认同感,因而需要对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客观需要有所了解,针对性地激励。例如,在华外资企业吸引当地员工的往往是薪酬优势,因而物质奖励更为重要。

(4)人员薪酬福利方面的问题与对策。国际化企业的薪酬体系如何跟东道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保证合理性与竞争力?如何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提供个性化的福利,使员工达到较大的满意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薪酬福利往往差别较大。如中方的薪酬往往与资历和学历挂钩,多团队奖励;而外方薪酬主要与工作性质挂钩,常采用金钱激励和个人奖励。

对此,建议采用多元化的人员薪酬福利政策。首先根据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与企业自身特点,制定适合的企业的薪酬战略。其次以绩效为标准制定可变薪酬。各类报酬既要具有竞争力,又要尽量降低相关费用,把握合理的尺度。最后,根据员工文化背景、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异提供基础利外的多元化选择性的福利待遇。例如,不同文化下的特殊重要节日单独休假,母国员工回国团聚的机会等。

三、结语

总之,国际化企业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各种障碍,但只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并研究企业中的多元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善于在不同文化的结合点上创造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跨文化经营的企业也一定能拥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闻兴华,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市场,2006年第12期。

[2]陈艳红,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价格月刊,2009年第3期。

[3]冯胜明.浅议我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7,(8):6.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7

[摘要]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对于教学效果、民族认同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视文化教育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是完善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32-02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教学与英语教学

“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根据教学的这个定义,英语教学即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的过程。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认识、处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并且将这种认识作为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学活动一定会涉及文化问题,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使用的语言、方式等等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英语教学涉及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也必然会涉及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也涉及如何处理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与中文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综合来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几个方面:

1.对文化的理解

这主要是指对文化的内涵、结构、差异、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以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认同等关系的认识,这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克服盲目的崇洋媚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自身的文化立场问题

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毕竟是一门异文化下的语言,如何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学习英语势必要了解、学习、乃至接受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然而,从事英语教学,自身的文化立场不同教育教学活动也自然会有差异。究竟该如何处理两种文化的差异、该站在何种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英语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文化是语言的源泉和内容

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任何语言都不是言之无物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hihelmvonHumboldt)早就指出:语言是自我表达,也是文化的反映”。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例如,在我国熟人见面通常会问:“您吃了吗?”这样一种问法,源自我们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下,吃饭问题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语言本身还是语言所表述的内容都源自语言所处的文化。

2.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存在,都需要依托某个载体而存在、传承和发展。而语言是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我们通常会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倘若没有语言文字的存在,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不知要遗失多少。例如,我们现在知道曾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故事的商王朝,距今已经非常久远,倘若不是甲骨文的存在,我们至今恐怕仍然很难了解当时的历史与文化。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的教学自然也无法仅就字词句展开讲解,势必要与语言所从属、所承载的文化发生关联,文化教育是在语言教学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以说,这种差异既表现在表层,也表现在深层。不妨试举几例。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英语文化下的人的饮食结构大都以大块肉为主,而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菜为主的饮食结构是不同的;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英语文化下的人通常以刀叉为用餐的主要餐具,而这与我们使用筷子也是不同的。在饮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差异,这种差异大都属于表层的。

深层次上的文化差异也是普遍存在的。宗教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信仰问题。英语文化下的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没有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尽管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发挥了宗教的作用,但这种提法依然存在争议。但无论儒家是不是可以被称之为儒教,中国中原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核心的,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们新的信仰追求。而这一切都与英语文化下的基督教信仰有着根本的不同。

英语教学时刻都要面对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成为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育的原因之一。毕竟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是通过语言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这种文化对学习者而言是异文化时,语言教学也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文化的介绍

文化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基本构成的介绍、文化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文化精神追求的介绍。

关于文化的构成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等等多种分法,本文采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分法。英语教学应从这两个层面介绍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器物都与英语文化有关。例如,我们去吃西餐,会接触到刀叉,平日会穿牛仔裤……在精神层面,我们也经常会接触到美国大片里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经常会提到绅士风度……英语教学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将英语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介绍给学生。

对于文化构成部分的介绍经常会出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例如,当我们讲授dog这个单词时,自然就会涉及这个单词所承载的两个层面的文化。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讲,dog这个单词是指“狗”这种我们都很熟悉的动物;另一方面,dog在英语文化下又有朋友、重要的人的深层意思。因此英语国家的人往往会用“aluckdog”来描述一个幸运的人。这表明了英语国家的人对于“狗”的深层观念。在介绍这个单词时,自然会将文化的两个层次下的含义介绍出来。

(二)文化的比较

前文已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这种文化间的比较时常出现。例如,在上文中我们所提到的“dog”这个单词,它所承载的对于“狗”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文化下,“狗”经常被作为贬义来使用,“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之类的用语都表明这种与英语文化不同的差异。再例如,我们通常会在文化教育中涉及两种文化对于颜色的观念差异。我们对于白色的认识通常会跟死亡、丧葬等白事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出席葬礼等仪式的时候往往会传黑衣或白衣,尤其是孝服通常都是白衣。而在英语文化下,白色往往代表纯洁,因此,他们才会在结婚时选择白色的婚纱。这样的文化差异,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不能只介绍在英语文化下的意义,而需要将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文化的比较中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文化。

(三)文化的理解

文化的介绍和文化的比较都是为了文化的理解。文化的理解不仅是指这种文化有什么,还包括这种文化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这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深层问题。对于英语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英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基础之上,否则英语教学只能是授以皮毛。试举几例。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whenyou’redown,youarenotnecessarilyout.”倘若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我们很难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说。实际上,这句话源自拳击比赛。当一名选手被击倒后,裁判会读秒。很多选手都在裁判还没有读到“10”的时候就站起来了,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出局了,你还有成功的机会。

再例如,在英语国家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非常看重,倘若我们不了解背后的原因,那在接触到这类的单词、词组和句子时就很难理解。实际上,对于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重视,起码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当时所谓新教徒实际上是在“天职”的观念下从事世俗工作的。所谓“天职”的观念是指从事世俗职业是上帝赋予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任何人希望成为上帝的选民就必须首先做好世俗的工作。这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宣扬是截然相反的。正是从这种宗教情感出发,英语文化下的人对职业精神非常看重。在面试时,他们不仅会了解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还要看看他的职业精神。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教育的一个深层次且十分关键的构成要素,它直接影响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知道“what”的基础上,真正理解“why”。

四、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是指某种文化下的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认可的情绪情感倾向。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文化认同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随着英语学习日渐成为外语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众多的人群时,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究竟站在何种文化的立场上,认同何种文化是教育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众所周知,中英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倘若内心认同的是英语文化,那将成为“香蕉人”,这对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都是没有积极意义的。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文化认同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客观看待文化差异。如前所述,两种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需要以尽量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样的差异。倘若我们自身文化的某些部分是优秀的,我们当明确指出,理直气壮地进行表扬和赞赏,不必一味崇洋媚外,一味认为凡是外国的都好;倘若我们自身文化的某些部分不如英语文化中的相应部分优秀,我们也当明确意识到,应对别人的“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切不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因为害怕丢失自己的文化而放弃学习优秀的文化。当然,这种评判的过程对于教育者的文化修养是一次考试。是否能够做到尽量客观、公正地评判两种文化,是文化教育中处理好文化认同的首要问题。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8

[关键词]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函数的变换是解决三角函数有关问题的主要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熟练地掌握变换的一般方法与技巧,是能否有效地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标志。从总体上来讲,三角函数的变换是在“求同变异”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准确地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差异,进而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差异,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而使问题的解决有着明确的思维指向。

一般来说,条件与结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的差异。二是函数名称的差异。三是运算关系上的差异。在这三个差异之中,角的差异是主要矛盾。因此,有些问题往往是以角的关系作为突破口,随着角的矛盾的解决,而另两个差异就迎刃而解。

由于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的公式很多,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与技巧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从中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常用的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与技巧如下。

1.角的变换

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角的变形如:

2.函数名称变换

三角变形中,常常需要变函数名称为同名函数。如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是基础,通常化切为弦,变异名为同名。

3.常数代换

4.幂的变换

5.公式变形

三角公式是变换的依据,应熟练掌握三角公式的顺用,逆用及变形应用。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9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判策略;文化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跃身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各个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日益进步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和建设还不够,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首先就应该注重商务团体的合作性发展。商场如战场,若要想在商场当中取得胜利,首先就应该学会知已知彼。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经常与其他国家进行一些商务贸易等往来,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自身的综合国力。但在此过程来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正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谈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分歧,正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导致分歧的出现,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对方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将会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谈判、合作等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2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走向国际经济贸易,注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让我国与其他国家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外交关系,这样将会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文化差异最为明显。由于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分歧,进而导致谈判失败[1]。3价值观及思想方式的差异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祖宗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久之,也就为人们形成了独到的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曾经指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该遵循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正是有着这一传统思想,所以我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例如在商务往来当中,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中国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上报领导、团体组织或者是部门等,并不是私自解决,如果出现了矛盾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一些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只有具有伦理道德,才能够进一步取得法律援助,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衍生出来的商务形式[2]。然而站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点恰恰与我国文化有着截然相反的地方。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商务事宜处理过程中,能够做到的就是重视个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认为个人利益将会高于一切。一旦在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这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而并不是通过制造舆论来解决问题。西方人的观点往往会被我国人们视为一种执着的心理,因为其并不注重一些外在因素,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情感。对于商务友谊的培养也并不重视,更多的是想要得到自己内心上的满足和自身观念的延续性[3]。

4礼仪礼节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无论是在说话还是言谈举止,人们都十分注重运用委婉、谦和、客气的话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其他国家人们的眼中,中国人对于礼仪文化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表现出含蓄、客气、谦和。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坦率,在接受邀约或者是工作中都非常直接,并不会像中国人这样拐弯抹角。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接受到了对方的邀约,中国人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含蓄的回答方式,一般都会是我尽量来(i”iitrymybesttocome),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这种回答是一种不诚恳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可以直接拒绝,没有必要这样拐弯抹角,可见在礼仪方面中西方国家还是有着较大差异性的[4]。

5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

5.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谈判过程是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沟通方式也将会推动着沟通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站在宏观角度来看,中国人对待朋友往往会表现出宽厚善良、语言含蓄、善于推理和演绎,中国人习惯性的想要从对方的语言和动作当中去捕捉一些信息,这也是中国人较为擅长的谈判技巧。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则并不习惯于从内在来捕捉信息。例如德国人在谈判过程中,其语言往往较为谨慎,北欧人内向自律、君子之言如同正式合同,这些在我国人们看来并不适用。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善于寒暄、不果断,这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表现,所以也正是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才会导致中西方国家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5]。

5.2注重结果与注重关系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经常会反映在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中,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竞争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注重的是结果,追求的是实利。在西方人们看来谈判只是为了最终达到目的的一个阶段。所以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一些利益和实质性的东西经常会看得很淡,并没有注重一些礼仪的东西。西方国家的人们会尽量避免将个人情感与工作联系到一起,因为人们认为这种做法能够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会影响洽谈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与美国人谈判时,他们都会强调将人与事情分开来谈,这样是最有利于事业和商务发展的。西方一些国家的谈判员有些时候对于中国的这种谈判形式会表现出不理解,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鼓励和谐文化要共同发展。中国人在谈判之前都会尽量与对方拉近关系,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商务合作,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得双方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6]。

5.3集体与个人作用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谈判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强调集体权利,强调个人责任,这种思想也就是分权思想。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也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对于属下员工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于“集权”思想。西方人在谈判时看似是一两个人出场,但是其背后却有着一个集体。在中国在谈判时,通常出席的人数较多,有些时候西方国家提出一个问题,中方迟迟不能够给予准确的回复,甚至在谈判中出现了内部互相扯皮的现象。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存在着诸多困惑,他们认为这种大张旗鼓的谈判声势不仅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也会导致谈判效率较低。

6商务谈判之策略

6.1对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差异的谈判策略

要想更好的处理好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谈判问题,首先就应该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谈判桌上,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能否为自己脸上争光而不是企业利益。实际上这种谈判形式并不适用于西方国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谈判就应该心平气和,既不要虚张声势也不要寒暄。只有从根本上纠正自身的缺点,才会不断加强自身的谈判优势。另外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时,人们应该注重去了解和分析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这样才会更好的熟悉对方国家的心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谈判的成功。集体关系与个人利益,在谈判过程当中,西方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分权思想。而在我国,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所以为了解决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们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个人在谈判当中的地位。

6.2对于礼节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

对于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人们应该及时的进行纠正,实际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一些国家,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并没有问题,只是由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都会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所以在谈判和沟通时才会出现分歧。对于中国人来说,含蓄是谈判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则比较坦率,在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的人们不懂礼貌,而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人较为虚伪。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人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对方国家的一些文化内容,不要盲目的去进行谈判,盲目谈判只会导致针锋相对的场面,这样不仅不利于谈判的长期发展,还会影响谈判的顺利进展[7]。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还可以利用翻译技巧来解决跨文化问题,对于礼仪礼节差异方面的策略。最好是可以提前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思维,这样可以避免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尴尬的情况,一旦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避免在沟通方面出现障碍,这样也更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与谈判策略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正是因为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面临不同问题时,我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谈判时,这些不同的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到谈判的结果和谈判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应该学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在了解其文化的基础之上,才会更好的了解谈判者的内心想法。有些时候在言谈举止方面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不至于走入误区,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谈判的失败,所以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陈猛然.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杨伶俐,张函.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09).

[3]王晓燕.中西方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杨军德.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5]王腾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山东机械,2014(05).

[6]谢军.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聚焦,2014(12).

文化差异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汉族中学生;民族中学生;应付方式;心理控制源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者通过运用epQ与16项特质性应付条目进行调查和相关分析[1],发现人格特性格内向者、易羞耻者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说明人格特质对应付方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跨情境性。还有研究显示,神经衰弱患者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低,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较差[2],国外研究结果表明,病程和情绪稳定性对应付方式影响显著,而回避是癌症病人的有效的应对方式,屈服是癌症病人不利的应付方式[3]。马惠霞等研究发现,即将成为小学教师的中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幼师学生和其他中学生都差,较多地使用消极应付方式[4],其原因可能是对不同专业社会支持力量不一致,对本专业的认识态度不同。高山川等提出了影响个体应付特征的因素包括稳定因素和情境因素,其中稳定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应激倾向和他拥有的应付资源(生理资源、人格资源、社会支持),而情境因素则主要包括情境的客观特征和个体对情境的评价[5]。

所谓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强化物或后果究竟是由自己所控制还是由外部力量所控制的一种泛化预期,即对事件的后果是否取决于自己的一般信念。高内控者的泛化预期是,强化物或后果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或态度,而高外控者的泛化预期则为,后果主要依赖于运气、命运、机会,有影响力的人物或其他外部力量。据此推测:面对问题时,认为个人的努力对事态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内控者更可能采取主动的态度与行为,而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带来什么变化的外控者则可能表现消极。

应付方式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所处的情景有关,而内地民族中学学生由于过去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人格必然带有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会与内地汉族中学生存在差异。当他们来到内地中学学习时,其所处的环境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试图探明民族中学生在异文化背景中的应付方式特征,并为民族教育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在本研究中,“控制点”的调查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对“应付方式”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时的相关变量,在此不探讨二者内在的本质联系。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对成都市3所民族中学的346名初一至高二的民族学生(包括藏、彝、羌、回、满、蒙古、土家、布依族学生,其中藏族学生占80%)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调查表326份;同时在3所学校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二的汉族学生373人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调查表358份。

2.2方法

2.2.1研究工具应用Levenson1981年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内控性(i)测量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p)量表涉及了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C)量表测定了一个人对机遇可以影响他/她的生活经历与事件结果的相信程度。每一分量表包含了8个条目,整个量表共24个条目,以7分等级评定:评分从-3(很不同意)到+3(很同意),计算总分时加上24分以抵消负分,因此每个分量表的分值范围是0~48;“应付方式问卷”有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若干个条目,每个条目只有两个答案――“是”和“否”。计分各分量的因子分是: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之和/分量表条目数。这6个应付因子是: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施测过程:整个问卷实测过程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体匿名施测。发放问卷750分,收回有效问卷684份。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2.0数据软件包处理。

2.2.2访谈法以生活事件量表中的5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罚、丧失和健康)为访谈问题的内容,对学校科任老师和生活指导老师和汉族与民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健康、受罚、丧失感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在这些方面遭遇挫折时常用的应对方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用来解释测量结果。

3结果

3.1汉族与民族中学生应付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见表1。

表1可见,①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少的采用自责方式处理问题;②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幻想因子上差异显著;民族学生的幻想因子得分高于汉族学生,即民族学生似乎采取更消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③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显著;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少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④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上都没有表现出本质差异。

3.2民族中学生应付方式的内部结构通过表1中应付方式各因子的平均分的大小及表2对各因子分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可知民族中学生的应付方式结构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解决问题幻想与合理化退缩自责求助。“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处于结构的两端,一是表明民族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主体是积极的,但“求助”倾向不强是一个问题,因为从民族中学生来到内地中学求学而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变化,不可避免会给他们带来生活与学习适应上的大量挫折,加之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独立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存在缺陷,还需要成人和同伴等的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他们提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内心世界激烈变动的应对能力。

3.3汉族与民族中学生心理控制倾向比较见表3。

表3可见,①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内控性上差异显著;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内控性强;②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机遇因子上差异显著;汉族学生比民族学生更相信一个人的机遇可以影响他/她的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程度;③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有势力他人因子上差异显著;汉族学生更相信他人能够控制影响自己。

3.4民族学生的控制点结构从表3中各因子分数大小和表4各因子间差异性显著检验可知,民族学生心理控制点的结构(从主要倾向到次要倾向排列)为:“机遇(C)”“内控(i)和有势力他人(p)”。

4讨论

4.1“解决问题”是汉族和民族学生主要的应付方式不管是民族中学生还是汉族中学生,他们主要的应付方式都是“问题解决”,而且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在倾向强度上不存在本质差异。这说明在这一应付方式上文化环境的影响较小,起码在青少年阶段是这样。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解决”的应付方式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年龄特征。这也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及能力发展水平一致。“问题解决”的应付方式作为主要的应付方式,不仅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意识,而且也反映了他们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体现了中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信任。正因为如此,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求助”倾向上都表现得比较弱。

4.2如何理解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之间应付方式的差异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少地采用“自责”、“合理化”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又更多地采用“幻想”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来看,“合理化”是相对积极的应付方式,而“幻想”则是消极的应付方式。但这种不加分析判断的结论可能是极为错误的,它可能在此并不是一种心理机能上的差异,而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为此,我们对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汉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合理化应对方式”,是自己寻找合理的现实理由来为自己的挫折行为进行辩护,如“我是不小心导致的,”“我身体不好……”;民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幻想应对方式”实质上也是在为自己挫折状态寻找合理的理由,如“希望老师多与自己交流”,“想象父母经常来关心自己的生活”,“想到自己应该到宗教圣地去朝拜神佛”等。只是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民族学生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家庭和原社会文化环境,他们寻找的这些自我保护的理由很难实际实现,长久下去就可能只会成为一种纯粹的习惯性“幻想”,并降低其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的自我效能感。对拉萨的藏族中学生的访谈调查可以证明这一预期的可能性:拉萨藏族中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会产生许多合理化的归因,如“到寺庙去朝佛会让我心理平衡,我学习就会好”。按照我们汉族文化的理解这是一种幻想,但对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人来讲却是一种合理的理由,而且在这种想法马上就能变为行动,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信念。但到内地求学的民族学生而言,类似的想象理由却无法变为现实的行动。因此,在民族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关注、研究和理解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

汉族和民族学生在应付方式上的差异可能并不是应付方式的心理机制上的差异,更多地可能只是应付方式机制所依赖的文化内容的差异。实际上民族学生在应付方式的结构上,“合理化”与“幻想”之间在趋向强度上没有本质差异,二者共处于其应付方式结构的第二个层次上。

4.3如何理解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之间控制点的差异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内控性强;而汉族学生比民族学生更相信机遇可以影响他(她)的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程度,更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活动。但我们研究发现,汉族中学生和在内地求学的民族学生其控制点结构并没有差异,都表现为:“机遇(C)”“内控(i)和有势力他人(p)”两个层次,其差异只是倾向强度上的不同。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在相信“机遇(C)”上只表现出0.05水平的差异,而在“内控(i)和有势力他人(p)”两个因子上却表现出小于0.01的水平,即后者的差异性更为显著。民族学生更“内控”,意味着他们更信任自己对问题的把握,而汉族学生更相信权威对自己命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汉族文化中社会取向、关系取向和家庭中心来解释差异的原因[6];也可以单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说内地中学的民族学生在人格上更独立,表现得更有力量。但实际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因为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都还未成熟,而且民族学生到内地中学的主要任务是求学,如果存在过于强烈的内控倾向,反而不利于他们在内地中学这一新的环境中为学习和生活建立新的有效的生活支持网络。而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乏必然会干扰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健康心理的养成。如在我们的一个研究发现,内地民族中学的藏族学生在“人际关系、丧失和健康”上的应激量就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7]。作为民族教育管理者来讲,我们不能被民族学生内控心理倾向所迷惑,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别需要外部的生活支持。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