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劳动家务心得十篇劳动家务心得十篇

劳动家务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11

劳动家务心得篇1

  做家务劳动的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一天,妈妈不在家。我看见楼梯上蒙着许多灰尘,就想把楼梯擦一擦。当一回“清洁工”,做一件家务,给妈妈一个惊喜。

  说干就干,我准备了一只盛有清水的水桶和一块干净的布。

  我先把水桶拎到楼上,把布拧干,弓着腰,顺着楼梯一级一级地往下擦。把楼梯角落和表面上的灰尘一擦而光。渐渐地,我感到有点吃力,腰很酸,像压了一块十斤重的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家务本来就是大人们做的,我才不自讨苦吃呢,不做了。”可我转眼又想到妈妈每天要上班,又要料理许多家务,真是太辛苦了。我咬了咬牙,对自已说:“没关系,再忍一忍,反正马上就要擦好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接着擦。“啊!终于擦好了。“我直起身子,看着被我擦干净的楼梯整洁又明亮,舒心地笑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通过这次家务劳动,我体会到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我平时应该多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呀!

  做家务劳动的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放暑假了,每天我除了学习、看课外书、锻炼身体、参加社区活动外,我还帮家长做家务。开始我刷碗有时刷不干净,有时洁洁灵又放多了。如今我刷碗掌握了方法,那就是先在水中放几滴洁洁灵,再用洗碗布从里到外洗碗、菜盘子,然后洗筷子、勺、盆,洗完后把脏水倒掉,再用流水一个个地冲洗干净,空干后放到橱柜里。如果顺序不对,碗筷就不卫生了。看来洗碗也是有学问的,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另外在奶奶择菜时,我也和她一起择。在此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择菜,还认识了什么是菠菜、油菜、芹菜、生菜等蔬菜的名称。

  参加家务劳动,让我体会到长辈们一天的劳累与辛苦,懂得了劳动最光荣。每天帮家长干家务,虽然很累,但心里很高兴。

  做家务劳动的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今天我妈妈不在家,就我和爸爸俩个人。吃完饭后我爸爸说叫我洗碗、拖地,我大吃一惊,心想我不会洗碗和拖地。记得有一次我在家洗碗,洗了半天都和没洗之前一样。经过那一次洗碗后,我以后就再也没洗过碗了。今天爸爸让我洗碗肯定要让我出丑,可是不遵守爸爸的意见,爸爸就会说我不会做家务活我为了面子必须去洗碗。

  我怀着必胜的信念走进了厨房把洗洁精拿了出来,挤到碗里一些然后用手左搓搓右搓搓,碗里瞬间出来了许多泡沫,不一会碗里的油就没有了,我把水龙头一开水就把碗冲的干干净净,我的差点跳了起来,不一会碗就洗好了,让后就按照刚刚怎么洗的就怎么洗,过了几分钟我把所有的碗都洗好了。

劳动家务心得篇2

 

家务劳动个人心得体会

 

暑假里,我在家里自己闲着没有事情干,就想帮妈妈做一点家务,可是干什么呢?扫地?地上连一颗灰尘也没有;拖地?地板干净的发光;洗碗?没有碗要来清洗。那我来干什么呢,对了!就帮妈妈熬一次饭吧!

 

昨天做的是一次大米饭,今天做什么饭呢?那就来熬一次小米饭吧!先往里面倒入多少的水呢,想不到还没有熬上饭,“拦路虎”就出来了。如果就这样随便倒水,水少了就稠了,水多了就稀了。怎么办?哦!我知道了,就倒入少量的水吧,如果不成功,下一次就吸取教训了。水开了,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勺小米倒进去。

 

可是这时候,又有一个“拦路虎”跳了出来,需要开多大的火候呢?开大了不行,开小了就太慢了。这个问题急得我团团转,不如先开大火,等快熟了的时候,开小火候着。哈哈!终于解决了!

 

经过漫长的熬制,终于,喷香的小米饭出锅了。哈哈!不稠不稀,不多不少正正好。啊!闻起来就很香,我自己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喝完,全家人都说好喝,我觉得这是我喝过最好的饭。

 

这次做家务,我体会到了家长们的艰辛,我以后会多帮家长做家务的。

 

家务劳动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被亲人的爱包围着,不怕大家笑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都不为过,从没想到做家务还有学问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母亲对我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不能一切事情都依赖他人,要学会独立和替父母分担家务。你可以吗?”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可以。”母亲教了我许多家务,洗碗、收拾桌子、扫地等。对我来说扫地是最困难的,一些小垃圾和灰尘像是和我作对似的。当我力气大时,它便在空中翩翩起舞,当我力气小时,它又趴在地上不起来。我顿时火冒三丈,将扫把扔在地上,坐在一旁生闷气。这时,母亲走过来,问清楚缘由,笑眯眯的对我说:“孩子,像你这样扫是扫不干净的。”我自以为是的说:“不就是扫过来扫过去,最后集中到一起嘛!”母亲听了我的话后,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不算全对。不如我教你吧!”母亲拿起扫把边扫边说:“扫地时,要从房间的四边往中间扫,不能把扫把扬得太高,不能用太大的力气,要不然灰尘就会扬起来,扫其他地方的时候也是一样。”我听了之后还是很不耐烦,扫地还有那么多讲究?我半信半疑地照着母亲说的来扫,结果真的将房间扫得干干净净,而且一点儿也不累。母亲检验了我的劳动成果,开心地笑了,还连声称赞我的懂事,我也为能帮母亲分担家务而感到自豪!

 

从学习扫地这件小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同时也要有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家务劳动个人心得体会

 

我一直认为父母做家务是对的。直到有一天我做了家务,我才意识到做家务是多么的辛苦。

 

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做完作业后,我在家里闲了两次。我真的无事可做。最好是收拾一下,打发时间。也许我能得到父母的表扬。说干就干,我还记得爸爸妈妈的清洁程序:先扫地,然后把拖把弄湿,再拖地板。

 

我找到一把扫帚,使劲扫了起来。我从沙发下面扫出几张纸,飞来飞去地飞了一会儿。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它们打扫干净。我擦了地板。我又洗了拖把,开始拖地。湿拖把真的很重。拖了几次之后,我的背开始疼了。短暂休息后,我继续拖地。最后,我拖了几个房间。我深吸了一口气。

 

从远处看,地面是干净的,但我拖的那个是湿的。之后,我环顾四周,发现电视机柜上有一层灰。我找到一块抹布,擦了擦电视柜、茶几、我的桌子和电脑桌。最后,房子基本干净了。我也有背痛和出汗,两个袖子都湿了一半。

 

就在那时,我的父母回来了,看着潮湿的地面,让我很尴尬,我的母亲惊讶地说:“你为什么要打扫?”我自豪地说:“我拖着地面,擦着桌子。”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对我说:“你真的长大了,知道怎么做家务了。”太好了!”妈妈补充说:“下次你把拖把拧干,它就不会那么湿了!”我很高兴听到爸爸妈妈的话。

劳动家务心得篇3

  做家务劳动心得体会范文600字

  在这里所说的做家务其实只包括几件事,无非是做饭、洗碗、擦皮鞋。但不要小看这几件事,因为它们让我向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来说做饭。

  在我五六岁时,妈妈便要教我做饭,但我有礼貌的推辞了,理由充足:“我太矮,并且倒不了油,就是倒上了,万一又跟油亲密拥抱了怎么办?谁负全责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妈妈自然不好再让我学做饭,但谁知道就因为这件事,又点燃了另外一件事的导火线。呀!怎么万事都相临呢?

  在某年某月某日,我们家正在讨论近似部级的“大事”,是什么大事呢?当然是全家举手决定谁来洗碗啦!但在讨论前,老爸和老妈在嘀嘀咕咕的,好像在统一意见。我当然不允许啦!于是,我像法官大人一样,用筷子敲了一下碗。这样好了,爸爸妈妈都不出声了。“嗯,那个,我宣布,讨论谁洗碗的重要大事,现在开始!”这是我的声音。

  我深吸一口气,正打算要说些什么,老爸老妈竟用这个时间一块说了句话:“坚决同意让全家最小的人来洗碗!”说了后,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起跑没影了!哎!只剩下我望着几个盘子几个碗长叹老天爷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事后老妈说:“你又不做饭,干嘛不洗碗。”

  洗碗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什么呢?擦鞋。

  一天心血来潮,拿着家人的鞋子去找爸妈,并达成协议,我来擦鞋,爸妈支“工钱”。一边擦一边唱:我是勤劳的擦鞋工……可去了趟卫生间,就后悔了,因为脸上也被擦上了一块鞋油。呀!不干了!罢工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做家务干的事儿,你支持吗?你笑了吗?如果你笑了就支持吧!

  做家务劳动心得体会范文600字

  看到这个习作题目,我不由犯了难,仿佛历来没做过甚么家务,写甚么呢思来想往,终究记起曾帮妈妈做过一次早餐。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平常上课一样起得很早,天都没有大亮。一个人在屋里转了一两圈,真不好玩。忽然血汗来潮:帮妈妈做早餐吧!

  我首先把高压锅用净水洗了洗,然后把锅放在灶上。该盛多少水呢仔细回忆了一下,想起妈妈仿佛都装两碗半水呢!因而我也照样盛了水。该放米了,盛米的桶里有一只小碗,平常爸爸妈妈都是用它来衡量米的多少的,我想:一家三口人,爸爸一碗、妈妈一碗,加上我一

  小碗,这简单!学着妈妈的模样,我把米淘了两次,便放进锅里。盖上高压锅的盖,按了一下电磁炉的开关,滴地一声长响,灯亮了,电磁炉开始呼呼地排气了。我自得地想:爸爸妈妈醒来后一定会夸我能干的。

  不一会儿,锅盖上的排气孔开始哧哧地响,阀门开始匀速地转动。这时候,妈妈起床了。她笑了,说:飞扬,今天真能干。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啦。过了几分钟,妈妈叫我关了电磁炉,说:别急着打开锅盖,高压锅里面气压高,这时候是不能打开锅盖的。终究,我等到气阀落下往,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呀,我不由傻了眼,我明明做的是稀饭,怎样是白花花的一锅干饭呀?

  爸爸妈妈笑了,告知我米加太多了,米煮熟后,是会涨大的。哦,原来是这样,做饭也是有学问的呀!

  这就是我第一次做饭的经历,固然有遗憾却很成心思,我以后一定会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多做事,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做家务劳动心得体会范文600字

  星期六,我早早的醒了。躺在床上,回忆着老师说的话“回家以后,一定要帮父母做家务事,报答父母平时为我们做的事。”我继续回忆母亲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辛苦。

  我想了想,老妈平时又要上班,下午回来做家务,还要为我辅导,多么辛苦啊。我一定要帮她做一件事,让老妈周末好好休息一下。

  我想,我还是先把卫生打扫干净吧。便高高兴兴来到洗手间,拿拖把在水里打湿,等水少点儿了,我拿着拖把来到书房,看见爸爸在玩儿电脑,心里十分想玩,可又一想,一定要让老妈周末休息一下,就努力不让自己看电脑,只在一旁拖地,可有禁不住去看,我急急忙忙拖好书房,逃命一般的出来了。

  接下来我来到老妈的房间,为了让老妈的房间非常干净,我特地在拖把上放了洗衣粉,在老妈的房间里疯狂地拖来拖去。出了一身大汗,终于拖完了。我一看地板是花的,高兴劲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分灰心。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想了许久又开始拖了,这次我聪明点儿了,顺着地板的纹路细细的慢慢拖,拖了没多久,豆大的汗珠从脑门上流下,可我一点也没觉的累,反而觉得开心,我稍作休息又开始拖了,过了没多久我把老妈的房间拖完了。

劳动家务心得篇4

一、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现状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认真履行职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把“打工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抓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近几年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把发展“打工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大事,摆在工作的第一位。

一是抓队伍,建立立体化的信息搜集反馈体系。在村组和已经外出务工的人员中聘请兼职信息员,建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服务网点,发挥“金保工程”信息网络作用,与州和县(市)的职介机构联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到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解决问题。89个乡(镇、街道、区工委)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聘有兼职信息员近3000人。

二是抓基础,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根据社区、村组提供的信息资料,建立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要求技能培训、能工巧匠、外出务工、核发就业证、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国有改制企业“4050”人员共8本台帐,掌握辖区用工单位状况、求职人员状况、外出务工人员状况。

三是抓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近几年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通过把外出务工人员输送到外地培训或聘师讲课的“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使劳动者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建始县乡、县镇、县镇就是抓培训的典型。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组织培训3.8万人。

四是抓管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把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抓,千方百计提供用工信息,挖掘就业潜力,扩大就业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引导、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劳务中介组织行为。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组织劳务输出4万人。

五是抓维权,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外务工人员66万多人,遍布于全国各地。每个乡(镇)外出务工人员少的数千人,多的达到近2万人。由于地域广、人员多,外出打工主要以自发为主,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工伤、工亡、非工伤亡时有发生,维护他们的利益摆在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面前。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工作经费紧缺、人手少的情况下,竭尽全力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打工因工死亡,其家属与用工单位已谈好以5万元了结,乡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得知此情况后,组织人员赶赴,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据理力争,应以市的社会平均工资进行补偿,使补偿金提高到14.6万元,维护了打工者的利益。据统计,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权278次,为1218名外出务工人员讨回工资528万元。

六是抓服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经济。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经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联合其他部门提供信息、技术等,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农民周基汉在家时一贫如洗,打工多年后,他在县城里拉起了建筑队伍,现有资产300多万元,全乡又有100多人为他打工,每年又可为乡提供100多万元的打工收入。谋道镇龙科村蒲志军,他多年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资金,回乡承包了100多亩荒山,搞种植、养殖。我州出现了不少“打工乡(镇)”、“打工村”、“打工组”、“打工大户”。

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乡(镇)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发展迅速

在抓好打工经济的同时,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承担了很多具体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同志们认真学业务,大力抓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推动了乡(镇)劳动保障事业的同步发展。

一是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州的很多工矿企业从农村招工,一些工矿企业又在乡村,形成较多的半边户。企业改制后,一部分职工回乡居住,劳动保障工作的服务空间,就需要延伸到农村、乡镇。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同志们经常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偏远山村,宣传扩面续保政策、退休人员调资政策等,nclass=Grame>垭组,居住着一个改制企业的职工蒲某,从屯堡到他家要坐2个小时船,走30里山路,来回2天时间。从年以来,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同志三入其门做参保工作,蒲某续了保。

二是狠抓社会保险扩面续保征缴。恩施市等县市每年将社会保险任务分解到乡(镇),把社会保险费征收等同财政收入,这种做法,加大了社会保险的工作力度,效果非常好。但同时也增大了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目前,乡(镇)社会保险扩面续保征缴,大部分工作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承担,组织参保对象缴费。多数县市对乡(镇)社会保险费的收缴,仍然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代收代缴,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当“无名英雄”。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代办社会保险33351人,为外出务工人员代办养老保险1296人,代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3490.2万元,管理退休人员12514人。

三是依法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按照职责,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依照《劳动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指导督促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指导8042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依法调解劳动争议210件。

二、存在问题

(一)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发展问题。

一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转制后,其人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据统计,目前89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82人,县多数乡镇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市有2个乡镇无工作人员。存在着工作人员分布不均,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今后农村社会保险由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农村社保的任务越来越重,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人员数量和素质都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二是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人均收入10500元,人均工作经费2900元。其待遇和工作经费处于乡镇低下水平,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情绪波动较大,畏难情绪较重。

三是工作与考核脱节,形成“两张皮”。多数县市将社会保险任务下到乡镇,而地税部门征收机构未能全部延伸到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事实上承担为地税部门代收代缴的职责,造成工作与职能脱节、工作与考核脱节的问题。

四是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推进将会面临较大困难。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转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后,其原来履行的管理职能已不再存在,将会造成工作中新的困难。

(二)发展“打工经济”,仍要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外出打工缺引导。在培育信息中介、加强引导方面做得不够,农民获取打工信息渠道不畅,参与领域不宽,导致部分农民外出后成为“盲流”。从的情况看,约有60%以上的打工人员是随潮进城,其中约有20%的打工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工作无着落。

二是证件办理不容易。现在,外出打工人员必需的身份证、流动人口计生证、未婚证、健康证、外出务工经商许可证等证件办理既烦琐又费时,而且,存在着“人难找、收费高、办理慢”的现象。

三是劳动技能不适应。许多打工人员直接从田地步入工厂,从农村走进城镇,文化素质、社会经验、思想观念、法律意识、劳动技能都难以适应城市工作需要,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获取一定收入。

四是农民工权益维护难。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地位低,力量弱,加上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上,受到不平等待遇。在同一城市、同一企业、从事同一类型工作的农民工与单位正式工差别极大,“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利”。而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打工者自身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五是外出后引发的社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人走村空”,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多,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许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造成子女学习无人管教,老人无人照看。同时,有的家庭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导致家庭不和,甚至出现家庭危机。

三、对策

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如何进一步履行职责,按照中央“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六落实的要求,确保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机构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以充分发挥基层平台重要作用,必须在措施上、职责上、机制上不断积极探索和完善。

(一)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目前,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在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思想,实行合同管理,量化了工作任务,统一了职责职能,统一了目标任务,统一了考核奖惩,按“农民签单、政府买单”的要求,建立了平等民事主体关系,坚持做到了“领导、措施、落实、效果”四到位,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差距,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以人为核心,强化职能职责。一是规范工作模式,上下整体联动,形成大发展格局,各级有专人、专职、专责,在现有统一的牌子、统一的工作制度基础上,切实做到有经费、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对中心工作人员有统一的要求,做到“七明确”:明确基本情况,明确岗位职责,明确辖区内基本情况,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劳动保障政策,明确服务对象,明确工作要求,做到解答政策一口清。二是统一中心运作模式,“以开发为重点,以服务为核心”运作,实践证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身处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就业服务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工作,要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围绕重点、难点工作,开发就业门路,服务经济建设,服从形势的发展,不断寻求自身发展出路,提高社会地位,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要承担辖区内就业再就业、劳务输出、社会保险、就业援助、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服务工作,任务艰巨,要搞好各方面工作相结合。三是统一中心保障模式,要做到“人、财、物、责”相统一,做到人员专职、经费专拨、工作专管、考核专列,同时要解决人员流通渠道,进得去、安得下、稳得住以及后顾之忧,以确保职责职能放得下、管得住。在乡镇形成功能互补、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基层工作体系。

创新管理模式,在“精细”管理上狠下功夫。注重规范制度,统一建立再就业服务承诺、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工作评估、实绩考核、基础统计等完备的工作程序和办法,统一制作职责职能等制度牌,并公开上墙,统一制定就业申报,上门调查,帮扶工作和跟踪督查等制度,使基层工作人员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劳动保障特别是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险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要解决中心人员素质提高问题,强化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创新服务模式,坚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两个体系相结合。一是以乡镇资源为依托,积极主动开发就业岗位,开展面向家庭和个人的便民利民服务,结合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需要,开发健身娱乐、老年、照料、钟点服务等岗位。二是创办实体,利用管理服务职能牵头组建产体,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培训,引导创业,有力推动再就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展“打工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深化认识,鼓励发展“打工经济”。势头强劲的打工经济,已对州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应继续坚持把“打工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在研究农业结构调整时,不仅要研究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品种结构调整,更要研究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突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小范围流动的狭隘观念,引导农民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理念,让务工农民融入劳动力大市场,走出家门,跨进城门,打开财门。

加强引导,搞好全程跟踪服务。一是打造务工信息平台。着力培育信息中介组织,形成“县有信息中心、乡镇有信息服务站、村有信息服务员”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劳动保障、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要在打工人员比较集中的重点区域,搜集整理各种打工信息,开展区际间的信息交流,定期组织劳务需求信息,减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二是建立外出打工基地。与上海、、深圳、北京以及沿海等大中城市的企业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有目的地建立打工输出基地,减少打工输出成本,在“有业可就”的前提下,扩大打工规模。三是提供优质服务。按照“就近、快速、低价、优质”的原则,实行“一站式”办证,“一费制”收费,为打工人员办理好各种证件;尽可能地为打工人员解决外出后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安心、放心地打工;开通服务热线,建立县市、乡镇司法救助中心,为务工人员在劳资纠纷、工伤、病残等方面提供法律援助。

抓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门应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根据搜集的劳务信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打工人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培训“短、平、快”的实用型人才,突出“精一门、通二门,会三门”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对技能培训合格人员,评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业技能。开展法律常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等专题教育,全面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打工政策。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限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必须进行改革,做到三个取消:取消农民就业的歧视性限制,取消农民就业的户口限制,取消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承包土地限制。改进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管理手段,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序流动。

劳动家务心得篇5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劳动家务心得篇6

**村是全县有名的涝区之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5.2亩,且绝大多数为旱田),十年九涝,集体经济脆弱,百姓不富裕。针对实际情况村里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致富步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不放,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村里劳务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乡名列前茅,受到了县委和乡党委的表彰和奖励,支部书记**个人还获得了乡“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再创历史新高,全村转移劳动力13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占富余劳动力的107%,创收547万元,人均创收3988元,拉动人均增收14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3.2%,并实现了用工单位、劳务人员和家属的“三满意”。劳务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领导重视,敢担风险

村里始终把抓好劳务输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贯穿于经济工作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村两委班子一如即往地真抓实管,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的被动局面,呈现出了群众主动找村里给联系活计的良好势头,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

刚开始时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支部书记及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屯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搞好算帐对比,并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以打工的典型事例让人们看到致富的希望,觉得有前途、有奔头,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体会到眼下唯有发展劳务经济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达成共识后干部抓劳务输出自觉了,群众也投亲靠友纷纷找门路了,两委班子抓住机遇,通过搞好宣传发动,鼓励农民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派出能人带出去等措施来加快劳务输出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多动脑筋,找准定位。

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切实找准突破口。一是辟建劳务基地,强化管理。采取依托能人搭桥、主动出击、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等措施建成劳务基地16处。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村里派村委会主任**和“一元钱”村官**,及委托能人**等人对基地加强管理,从而使无技能、无门路、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60余人找到了活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搞好回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村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村干部每年深入老基地进行回访,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人心。并经请示乡党委,在人员较多、相对集中的天津葛沽和唐沽镇建立了两个党员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这些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全村依托基地外输劳动力81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9.1%,创收308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75.1%。可见,有了基地和能人,广大劳务人员站稳了脚,有了底气,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劳务人员有目的流动,减少了盲目性。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村里联系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全村每年都培训三次以上,使广大务工人员基本培训一遍,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出后纷纷成为用工单位的“抢手货”、“香饽饽”同,时打造了诚实守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品牌,没有出现务工人员“反弹”现象,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有的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农民**对电焊技术有个“小半仙”之称,到大连京广建筑集团后,方知自己的这点技术只是皮毛,回来后参加了培训,再到工地时,成了技术骨干,他感动地说:如果不是村里组织培训,恐怕我早就被老板辞退了,也不能挣上“大钱”。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先掌握一技之长,后走出去闯荡”这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已形成共识。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以情感人,办好实事。

“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生活困难多,挣钱没把握”,这是广大务工人员的感慨和共同问题,因此,唯有用真心搞好动员,用真情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招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确保广大外出人员走得放心,干得安心,用人单位用的舒心。几年来,村里一直主张多为外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村里派专人协助农民工办理外出有效证件,以真情感动农民工。同时,还派人为农民工免费订外出车票,免费派车把农民工送到附近车站,仅此一项村里每年无偿垫付费用2000余元,累计垫付资金10000余元。二是实施了“暖人心工程”。其一,帮助农民转让土地、助耕或代耕。村里每年帮农民转移耕地1200余亩,实现了“一户走出去,两户有奔头”的目标。村里成立了26个党员助耕队,帮助外出人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2005年,**村前期内涝严重,给春播带来实际困难,许多党员把自己的地先放下,及时帮助没有劳力的务工人员家属排水、抢播,使这些人都把地播在了最佳时期,深受务工人员欢迎。其二,开通了线车。经村里与有关部门协调,开通了到县城的专用线车,把打工人员的子女送到县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给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去了一块心病。其三,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在“零风险”的前提下,村里牵头帮助农民贷款20余万元,扶持养殖黄牛150头,规模耕种土地1000亩。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广大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

几年来,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经验,新技术,变的更加文明了,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省、市、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我村就劳务输出进行了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这为我们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力争把劳务经济作大作强,为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认真搞好组织发动引导农民劳务致富

**乡**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全村人口2365人,耕地12072亩,人均耕地仅5亩。种地的微薄收入就一般家庭而言,勉强维持温饱,没有余钱,更谈不上能致富了。对此,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支部书记**通过外出考察,反复琢磨,认准了劳务经济这条来钱道。他组织召开了两委班子会议,认真研究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的措施和对策。当初班子成员也有很多顾虑,一是担心村里搭钱,二是怕挣钱拿不回来,最终落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针对这些认识问题,孟支书思前想后,村里这几年也有点积累,在劳务输出上帮农民一把,搭点钱也是值得的,而且只要把工作做到家,不会挣不到钱的。大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之后,党支部一班人开始一心一意的抓起劳务输出工作来。通过村党支部的宣传、集中组织输出、中介输出、基地吸纳、组织企业对接输出、“双带”输出等办法,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599人,占劳动力总数58.7%,占富余劳动力的97.8%。全年劳务收入300万元,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268元。使一些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观念转变天地宽,这个道理讲起来容易,但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就很难了。个别村民宁可在家种地守业,也不愿意外出受苦遭罪去创业,尤其是那些贫困户,本来就穷的要命,但就是不认“人挪活,树挪死”这个理儿,一谈外出务工,总是认为“小子出去就惹事,姑娘出去就学坏”,钱挣不回来不算,整不好人工还得搭进去。针对这些阻碍劳动力转移的落后思想,村党支部每天用广播反复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跟群众讲谁外出打工挣钱了,有啥活适合什么样的人干,引导村民想出去、真出去。同时,班子成员分头深入到农户家中,坐在炕头上与村民唠家常,用算帐对比的方法,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走出去,到外面去闯、去尝试。

“只要想出去干活,请到村里来”,这是党支部对群众做出的承诺。为了进一步树立党支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保证输出渠道的畅通,村里千方百计的为群众寻找条件好,钱把握的用工单位。*支书带头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广泛搜集劳务信息,而且对确定的项目,都要亲自去考察一番,感觉妥当了,再送农民出去。比如:去年村委会主任**通过亲属牵线搭桥,与山东龙口隆基集团建立了联系,支部书记**到该企业实地考察、谈判,定下来后他亲自把人送到目的地,一次性输出38人,每人每月工资1600-1700元,供吃供住,村里还为这38人拿了路费、体检费总计17000多元。同时,为了树立三合村输出人员的信誉,巩固基地,确保稳定输出,还在选好人、选把握人上作文章。共产党员**在温洲鞋业务工多年,每年带出的本村群众都保持在40人左右,被乡村誉为信任劳务大使,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支部的信赖。另外村党支部经过多方努力,还与**市苗必壮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全村每年在苗必壮公司工作的人员有20多人,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树立了**村人的良好信誉,打造了**的劳务输出品牌。村两委班子成员还积极走出去,千方百计抓劳务信息,联系劳务市场,建设劳务基地。通过努力,目前已在温洲、大连、哈市、沈阳、山东龙口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基地10个,为全村劳动力的规模输出和持续输出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村党支部还经常邀请县劳转办、县职业技术学校、农委、司法等部门到三合村讲课,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维权和法律知识培训。而且县、乡的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村里都免费出车拉群众去参加。每批外出务工人员临行前,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务工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的引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提高了外出打工人员素质,赢得了市场。在解决外出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上,村里还专门出台了三优先、五保障的倾斜政策,即:土地优先帮助流转,户口优先帮助迁移,身份证优先帮助办理,保证劳务人员土地经营权不变,保证土地转包收入归劳务人员所有,保证“一免两补”政策兑现到位,保证劳务人员家庭财产和留守人员生命安全,保证外出劳务挣到钱,否则由村里承担责任。同时说到做到,千方百计为外出劳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七组村民许立辉,家中四口人,母亲常年有病,结婚时拉下近两万多元的饥荒,为鼓励他外出务工,村里为他母亲落实了低保政策,帮助他把土地一年一流转,两口子去年到沈阳打工,一年便还上了所有的外债;六组村民张亚忠,去三江种地赔6万多元,寻死的心都有,从三江回来的当天晚上,支部书记**得知后给他家送去四袋面粉,第二天又送去五袋大米,并把他老父亲安排到村里打更,同时每学期资助给他的孩子二百元学费,将孩子送到阁山中学读书,使孩子能够继续学习,俩口子能够安心的在大连打工,去年两人挣了一万二千多元,生活开始有了转机。事实证明,近几年**村的劳务输出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乐了,党委、政府满意了,加快了致富奔小康步伐。

鲜汉搞劳务两族同致富

**村是鲜汉两族聚居村,有4个自然屯,其中鲜族屯3个,汉族屯1个。全村302户,1326口人,其中鲜族166户,715人;汉族136户,611人。

近几年来,我们村充分发挥朝鲜族的民族优势,积极组织鲜族村民开展跨国劳务输出,并带动汉族群众一同走出去。目前,劳务经济已成为村经济的主体,鲜汉两族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1998年,我们村被国家民委和省政府联合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5年全村输出劳动力418人,其中到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跨国输出154人,占全村转移劳动力的40%。全村年劳务总收入达8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住房砖瓦化率、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80%,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典型引带。早在1991年,村里的鲜族村民就开始通过韩国亲属关系,尝试跨国搞劳务。三年后,他们每人揣着4万多元的票子回来了,给村民们很大震动,鲜族村民纷纷效仿,寻亲靠友出国打工。出现了***等一批冒尖户,鲜族群众迅速的致了富。面对部分鲜族群众通过出国打工致了富,而汉族群众还在守着几亩土地维持温饱的情况,村两委班子决定从解决群众思想观念入手,调动他们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为了打消汉族群众怕歧视、怕挣不到钱、怕上当受骗等心理,村里组织汉族群众到出国的鲜族群众家参观,各种高档的家用电器看得汉族群众眼热心跳。同时村里还请出国致富的鲜族务工致富典型现身说法,讲国外见闻,谈致富经历,介绍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汉族群众的心也逐渐地活了起来,劳务输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密切族群关系,拉近感情带。开始的时候,鲜族群众从族群利益出发,一家带一家“滚雪球”一样逐渐富了起来,汉族群众却干着急参与不进去,鲜汉两族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一情况,村支部、村委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从帮助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的角度出发,树立鲜汉群众同走致富路的思想意识的同时,千方百计密切族群关系,有计划地把鲜汉两族的村民聚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鲜族群众每月1号、15号有活动的习惯,村里安排汉族群众也来参加,一起开展文体活动。鲜族群众举办运动会、老年节等,村里也安排汉族群众参加,组织两族群众一起踢足球、荡秋千。我们还通过党员服务区活动,安排汉族党员照顾鲜族外出人员的家属,帮助完成村里分配的任务等,使鲜族群众深受感动。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见到了效果,不但使许多汉族群众学会了鲜族语言,为出国务工创造了便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增进了两族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关系,逐渐的鲜族人外出也不只找本族人了,开始带着汉族人一起出国打工。汉族村民**由她的鲜族邻居**带到韩国打工,三年回来挣了10多万元,尝到甜头、学到经验的**去年又自己到马来西亚打工。近几年,在鲜族群众的直接帮助下,先后有27名汉族群众到国外打工。现在汉族群众已经彻底转变了观念,积极主动地寻找门路外出务工,全村在外打工的汉族人已达100多人。

——分解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带。为增加劳务输出总量,我们不断强化村支部、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给鲜族党员、干部交任务、压担子,要求他们给汉族群众出国务工牵线搭桥。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安排从事劳务输出的鲜族党员包扶汉族群众;安排从事劳务输出的鲜族干部与汉族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对子;与在国外的鲜族村民沟通联系,让他们搜集有关信息,帮助汉族村民走出去。汉族村民**原来生活贫困,鲜族党员**与他结对子后,帮他办理了签证,还给他垫付了大部分的出国费用,把他带到了韩国,现在**已在韩国干了4年,年劳务收入10万元以上,迅速脱了贫致了富。鲜族人**必按照村里的要求,先后带出大兴30多名村民到马来西亚打工,这些人中多数是汉族群众。汉族村民**兄弟在鲜族群众的带领下到韩国务工,三年回来后都扒掉土房,分别盖起了三间大瓦房,手中都还剩5万元左右的存款。鲜族村民**通过他韩国的女婿联系到60人的出国劳务合同。目前村两委班子正在积极组织鲜汉两族群众报名,并帮助他们办理出国手续,筹集出国费用。如果这批出国劳务取得成功,那么大兴村外出劳务人数将达到46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0%,村民收入将会有更大的增长,鲜汉两族群众生活将更加富裕。

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多方发展劳务经济

**村共有14个村民组,农业人口3010人,农村劳动力1855人,富余劳动力950人。近几年来,我们村两委班子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来抓,以有组织、有目标地发挥能人引带和集体组织输出为重点,投亲靠友异地开发,大力输出富余劳动力。2005年输出劳动力998人,占富余劳动力的105%,占劳动力总数的54%,年劳务收入488.96万元,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620元。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我们村是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大村,特别是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基本普及,大型农机具逐渐增多,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严重制约了人均收入的整体提高。2004年在乡党委的要求和布署下,我们结合本村实际,通过两委班子会议研究决定,确定了全力打造劳务经济品牌、构建劳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组织,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书记**担任,成员有会计、连长、妇女主任、共青团书记、各屯治安员等组成,定期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并且确定党支部书记**负责常年在外抓劳务输出工作。

二、注重异地开发,干部带头搞产业,引导农民外出搞劳务

村党支部书记**一心一意想着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他想仅靠这微薄的土地,何时能带领百姓富起来?这五尺高的东北汉子彻夜难眠,冥思苦想后,他想到三江农垦局有个朋友叫**,是**农垦局**农场作业区主任。于是**打通了**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喜讯,我这里地有,价格你来考察后面谈吧!孙立的眼睛亮了,如果把本村的劳动力引导到三江去种地,把家中腾出来的土地包给本村的村民耕种,这不是走一户富两户的好事吗?这不是一举两得吗?这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诞生了。2004年腊月二十他带领三名班子成员踏上了通往三江的列车,在朋友高亮的引荐下,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对三江的鸭绿河农场、友谊农场、八五三农场、虎林农场等四个农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是三江地势平整,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种植。当时就与三江农垦局签订种植1500亩地的合同。**一班人不顾一路疲劳,火速返回村里,连夜召开两委班子会议,研究落实到三江搞异地开发事宜。班子成员分头到各屯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家做宣传工作,走异地开发之路。刚开始进行宣传时,遇到了很多难题,老百姓对外出种地认识不上去,有的怕三江的土质不好,粮食产量上不去,有的担心粮食掉价,怕赔钱,有一部分想去的又缺少资金,有一部分想去又怕承包田被村里收回,面对这么多问题,村支部书记亲自带头承包270亩,村会计**承包200亩,连长**承包200亩,到三江搞异地开发。经过村两委班子会议决定,到三江搞异地开发户给予一定的优惠。农户的承包田可自行转让,村里不予干涉,享受同等一免两补及其他国家政策性优惠,子女入学村里给交学杂费,因缺肥、缺种子等资金不足,村里负责与信用社联系担保贷款等。在2005年村里帮助三江开发户协调贷款200多万元,在村干部的带动和宣传引导、动员及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有70多户200多名劳动力到三江种植水稻,搞异地开发。2005年到三江种植水稻的农户喜获丰收,可创产值220万元。

三、靠能人引带和发展基地输出富余劳动力

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仅靠微薄的土地挣钱,一年种完地下来,大部分劳动力闲置在家,无所事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两委班子成员多次研究规划本村的劳务经济工作,“要想富、出劳务”,使农民真正走出去,必须在能人引带和发展基地上做文章。目前该村已通过亲缘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在大连、辽宁、天津、大庆等城市建立基地6处,充分利用基地吸纳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依托基地和能人向外输出劳动力。靠能人引带和靠基地输出劳动力300余人。朱文祥是跃进村三组村民,在大连博大建筑公司工作,任人事部经理,村里与他取得联系,集体组织输出60人到博大建筑公司务工;三组的**2002年开始在天津塘沽区搞运输工作,他瞄准运输行业,带领30余人到那里搞运输;八组的**凭借亲属的关系在辽宁省鞍山市建筑工程队签订了常年的用工协议,并组织本地民工40人在那里搞防水卷材工作;三组的**借亲属关系在大庆打工多年,站稳了脚跟,带领35人在大庆纯净水公司做送水工作;10组**在哈市道外区搞建筑装璜以来,凭自己的手艺,带领本村30人在哈市搞装璜工作。

四、强化管理,巩固输出成果

我们注重全程管理,全程服务,建立了考察、签订劳务合同、集体组织、统一输送、信息反馈、跟踪问效的一体化劳务输出体系。2005年9月份,由党支部书记带队,在考察基地的同时,对基地的输出人员进行了回访,全面了解输出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用工单位的意见,既增进了用工单位与劳务人员的感情,又增强了用工单位与我们输出组织的稳定合作,使跃进村输出的群体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外出人员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素质,由原来的不敢走出去,变成现在的勇于闯市场、推销自己、结交朋友,使我村的劳务经济工作取得了政府认可、群众满意的双赢效果。

全方位服务多渠道输出

我们**村现有劳动力1350人,2005年转移劳动力8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其中:内转210人,外输600人,劳务收入达324万元。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重点,时时抓在手上。村里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组织,明确了支部书记对该项工作负总责,强化了工作措施,多渠道输出劳动力。

一、抓信息宣传,为百姓寻求门路。一是广泛收集信息。无论是上级业务部门,还是其它用工单位,以及各业能人的任何一条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都能够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整理。二是及时传播信息。在收集归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采取召开会议、广播传播、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走家串户动员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二、抓基地建设,扩大输出总量。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让村两委班子充分认识到,劳务输出要想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增加输出总量。这个村分别在哈市、延吉、天津、加格达奇、唐山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为扩大输出总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基地输出人数已占全村输出总数的40%以上。

三、抓典型引带,发挥示范作用。八组村民**等,在九二年就出去到延吉打工了,开始时都是为别人卖豆腐,后来他们不甘于现状,开起了自己的豆腐房,随着实力的逐渐增强,他们的目光投得更远了,相继又做起了运输、酒店等生意。**的运输公司共有大小车辆10多台,固定资产高达50多万元。**的东北王大酒店在本地也是颇有名气。他们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经历教育了一些人,他们的胸怀大志、敢闯敢干的精神激励了一些人,目前该村在延吉打工的就有70多人。

四、抓干部引带,改变输出方式。我们村是合并村,而且是书记、村长“一肩挑”的村,但还是把民兵连长派出去,让他常年在外带领本村群众搞劳务。2005该村民兵连长先后来到延吉、天津、哈市、唐山等地联系用工单位,先后组织规模输出六次,人数达380多人。2006年初劳务输出“双带”工作会议后,该村连长又带领30多人到唐山市搞填海。在他的引带下,春种后还将有50多名群众到天津、唐山等地务工。

五、抓组织协调,完善各项服务。一是为外出人员办理身份证。对一些外出没有身份证的务工人员,村里主动协调派出所等有关部门,为大家尽快办理身份证,从而为外出人员提供证件保障。二是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出人员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村里都落实了干部包保责任制,从而使他们能安心在外搞劳务。三是为外出人员解决路费。遇上外出缺少路费的贫困人员,村里都召开村两委班子以及党员大会,专题研究为他们解决路费问题,多数是班子成员以及党员共同集资为外输人员解决路费。近几年来,共为外出务工人员筹集路费5000多元。四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各种档案。特别是各种劳务能人档案的建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能人的分布以及工种收入等情况,为更好地促进输出打下坚定的基础。五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①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核心内容是执行好党的“二轮土地”承包政策,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自愿流转。②典型引导。利用一些土地流转多年、在外务工收入可观的典型进行引导,充分开发富余劳动力资源。③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促进流转,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

离土创业奔富路

我们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全村10个自然屯,12个村民组,742户,3007口人,剩余劳动力近千人,耕地面积19907亩。全村劳动力1585人,2005年输出劳动力752人,占劳动力的47%,占富余劳动力的94%。劳务收入220万元,人均增收730元。以往,村民们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过着老守田园,依靠土地生存的日子,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现如今,他们通过走出土地,走出家门创业,以劳务输出做为增收创收的“法宝”,踏上了小康之路。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937元增至现在的2560元,农民过上了宽裕的生活。

想尽办法,扫除群众思想障碍。当第二轮土地承包结束后,村里一些农民逐渐认识到要想尽快实现富裕,过上小康生活目标,仅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单口咬”是不会实现的,只有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才能走上富裕路。实践证明部分率先走出土地、走出家门头脑灵活的农民,都挣到了钱。但是大部分农民的思想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顾虑,认为自己是农民,就应该守着土地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到外面找不到好工作,害怕上当受骗。也有的是由于家庭负担重,怕外出打工家里孩子老人没人照顾。为解决这些思想障碍,村两委班子一至认为,劳务输出要想有大的发展,打消农民思想顾虑是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村两委成员走屯串户搞座谈,讲解劳务输出的好处。一是用算账对比的方法激励广大群众外出搞劳务。通过算种地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的对比帐,得出外出打工一年最少比在家务农多挣2000多元钱。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发动。对于一些有木工、瓦工等手艺的,就动员他们利用技术走出去。三是发挥示范引带作用。一些先走出去打工的村民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人,在农闲时节,组织他们回村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服教育广大村民走出去,活生生的实例使村民们的思想受到了触动,他们认识到,外出打工是他们致富的主渠道。

广开门路,多渠道输出劳动力。一是“送”出去。村两委成员先后多次外出考察用工企业,并对搜集到的用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选择适合本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及时给群众。村里通过原来在克音村下过乡的哈尔滨知青联系到了一处用工量很大的建筑活,村里马上与用工单位取得联系,将从事过建筑工作的40多人送到了用人单位。目前,村里已在天津、河北、哈市、绥芬河、双城、宁安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8处。二是“带”出去。充分发挥能人引带作用。本村一些经常在外打工创业的能人,不仅在经济上有了较高的收入,还积累了丰富的务工创业经验,全村经过他们引带出的务工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3%。如本村的村民**在沈阳经营防水卷材多年,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30多人从事此项工作。另外本村村民**在**的帮带下,现在已经开始独立经营防水卷材,每年带出村民达到20多人,年创收30多万元。一组村民*在县火车站负责货物装运。他利用亲情、友情关系,长年内转本村劳动力150多人。三是“引”出去。村还加强了务工信息工作,每年都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向外地展示本村的劳动资源,使外地用工单位了解这个村的村情;同时村里还定期与各地的劳务中介组织联系,及时交流劳务信息。四是“拼”出去。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用工的需要,一些年轻的农民主动走进校门学技术。支部书记商树林以身作则,首先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哈市培训喷漆技术,从而带动了本村17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培训,多数学完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如:***在哈轴技校学年,分配工作后每月实习工资就800元;**等11人在青岛博益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也即将毕业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我们村在输出男劳动力的同时,也把女劳动力外输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目前,仅在哈市务工的妇女就有100多名,主要从事家政等工作。

强化服务,解决务工者后顾之忧。为了让村民安心在外打工创业,在抓劳务输出工作之初,村里就把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并贯穿于劳务输出工作的全过程。农民没有技术就请专业技能讲师来村培训;农民没有找到工作,村里就同各地用工企业联系;农民走出去后村里帮助留守家属搞好生产生活。首先是做务工人员和他们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大家认识到只有外出搞劳务才能赚到钱,才能提高生活水平,彻底地放下思想包袱,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属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了使外出的、留守的都放心、安心,村里专门设立了一部打工专用电话,方便家属和务工人员的联系,并且村里还设专人为务工人员维权,使外出务工人员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保障。

抓好“四个结合”确保稳定输出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头戏,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大投入,搞好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9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实现劳务收入350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23.8%。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了四个结合。

一是思想发动与组织领导相结合。村里创建了宣传栏和宣传板,张贴外出务工先进典型的图片和事迹材料,每月一期,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将全镇的外出务工典型事迹,以传单的形式逐屯逐户发放,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使一些等待、观望的村民增强了外出务工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强化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两委”成员参加的劳务输出领导组织,下设具体工作人员,健全了工作网络,制定了村劳务输出目标责任制,人人落实责任。

二是信息引导与政策咨询相结合。村里与北京、哈尔滨、长春、大连等省内外大中城市的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传真、电子邮件和上网查询等形式掌握劳务用工信息。还配备专职信息员,主要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梳理,通过印发传单的形式,发放到村民手中。去年一年,全村有近500人是通过这些信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近两年来,村里在搜集发放劳务信息方面的投入就达5万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还注意对农民提供各种政策服务。把《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通知》等相关法规和文件以召开村民代表会的形式,由村干部组织学习,提高外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村里还通过镇里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法律知识和政策等。

三是集中输出与分散输出相结合。与哈尔滨、大连等城市多家用人单位建立起伙伴关系,根据对方的用工条件和要求,对本村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之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经用工单位统一考试后,集中输出。截至2005年底,经过统一培训就业的农民就有900多人。另一方面,村里还多次组织农民与用工单位对接,直接让农民与用工单位洽谈。2004年,在参加哈洽会之机,组织村民直接与哈市家政服务中心的领导联系,进行洽谈,一次就输出保姆20人,服务员40名;仅哈尔滨建筑公司一次就在这个村招收录用瓦工30人。通过组织劳务对接,全村共输出劳务人员300多人。

四是强化管理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对各组外出务工人员实行周报告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在村里建立劳务输出人员簿、卡、册,掌握每一位外出务工者的去向、工资以及家庭生活需求情况,尽可能地让外出务工者安心、放心,无后顾之忧。一是对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村里建立了互助组,结成一帮一的对子,为务工农民代耕、代收。二是为有组织输送的外出务工人员报销车费。2005年初,村里一次性组织向大连输送50名建筑工,由村里出钱雇客车,派专人护送到目的地。三是精心照顾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对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小学校对其子女实行班主任包保责任制,给予更多的关爱。四是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基层党小组。哈尔滨联丰饲料公司有我村务工人员50多人,去年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成立了党小组,增强了务工人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已有2人加入了党组织。

外输内转并举

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村是区划改革后的合并村,全村有7个自然屯,11个村民组,925户,农业人口3458人,劳动力1478个,现有耕地面积20069亩,人均5.8亩,是全乡贫困村之一。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乡亲们光靠种几亩承包田想脱贫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想富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找致富门路。为此,两委班子成员走村串户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感觉劳务输出是群众致富见效快、风险小、免投资的好项目。抓劳务输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干部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与已无关、为难发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思想认识。为此,村里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专门研究劳务输出工作,逐渐统一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两委班子成员的积极努力工作,全村的劳务经济已初见成效。2005年劳务输出人数达到8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6%,实现劳务收入21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的28%。我们村的劳务输出工作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认可,广大群众的对村两委班子能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找就业门路、找致富项目、找活干有钱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做法是:

一是抓宣传发动。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把党的富民政策以及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宣传给群众,同时宣传本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使原来老守田园、小富即安、不愿出去、不敢出的旧观念有很大转变。

二是在引、带、联上下功夫。班子成员几次赴哈市、安徽芜湖市、天津等地去巩固老的劳务基地、辟建新的劳务基地。目前,我们村在天津养奶牛的就有23户,养殖总量达到268头,年收入在50万以上。早期赴天津搞奶牛养殖的&&**&*等养殖规模都在30头以上,现在仅三人就拥有100多万元资产。村原老支部书记**,1996年开始到哈市一家供热公司烧锅炉,通过几年努力赢得了公司领导的信任,并建立起了一定的“关系网”。2005年村里又与他联系,秋收后输出了近百人,年内可创收50多万元。去年七份村支部书记**亲自带领61名村民到安徽芜湖市**防水材料厂务工,这些人两个月纯收入11万元。2005年下半年通过**乡在哈市冷冻厂辟建的劳务基地,又吸纳了我村30多名妇女劳动力。并且村里还委派妇代会主任**亲自到冷冻厂带领这些妇女务工,有效的保证输出效果,使30多名妇女能够安心的在厂子工作。

三是在加大外转力度的同时,也不断在内转上下功夫。通过政策鼓励、积极引导。2005年村里引进了两户黑木耳种植户,木耳栽培达到24万袋,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40多人,有效解决了家里脱离不开的富余劳力就业问题,达到广大村民不离土、不出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使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通过几年的积极努力工作,我们村的劳务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在广大村民中形成了“想致富、出劳务”的新观念。广大村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全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两委班子成员正在以百倍的信心、万分的努力投身于劳务输出工作中来,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

**村位于*&*&东北部,诺敏河南岸,拥有耕地28650亩,其中:水田14300亩,旱田14350亩。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形势下,应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劳务经济上,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进。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694人,转移收入达191万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程度,激发积极性。我们村始终把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引导。村委会办公室利用广播早晚播放用工信息、劳务知识、劳务能人事迹等,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入户宣传引导。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算收入帐、效益帐的方法,帮助各户谋化致富思路,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三是请劳务输出能人现身说法。村委会把村里外出搞劳务颇有成绩的人请回来,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务工经验和创业经历。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外出务工是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途径。四是利用过街旗、墙标、宣传单等进行宣传。走进十部村,宣传劳务输出的过街旗、标语醒目可见,近几年来共发放劳务输出宣传单5000多份,用工信息近300条。

二、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劳动力转移质量。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务市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时刻为百姓“补脑”、“充电”,使外出务工的十部人拥有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意识和新的就业理念。一是选择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主要选择餐饮、计算机、建筑、缝纫、保安、家政、电焊、修理等热门专业进行培训。培训重点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积极组织有外出意向的毕业生参加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短期培训和中期培训。对家庭比较贫困的,村里还采取适当补贴的办法,解决培训所需的费用。二是开展灵活多样的引导性培训。村里多次请县劳转办、劳动局、司法局的有关人员来村讲务工常识、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知识,进行了丰富的引导性培训活动。

三、发挥“双带”作用,辟建基地扩大规模输出。一是培养能人,充分发挥能人的引带作用。村民**于三年前到北安搞筑路。2005年他把筑路工程队要扩展工程,急需大量民工的消息反馈给村里,村委会成员通过走屯入户宣传动员,组织了110人由**领着到北安搞筑路,这些人年创劳务收入达88万元。由于贡献突出,**被村里聘为“一元钱”村干部。二是干部带头,实现有组织转移。年初,村委会主任**通过对劳务市场的考察,带领33人到河北省文安县新泰木业有限公司务工,他领带的这些人年创收36万余元。三是巩固规范老基地,辟建新基地。村里在保持与各老基地联系稳定务工人数的同时,05年又开辟了新的劳务基地。新辟建了沈阳建筑公司、河北琢州装璜公司两处劳务基地。

四、优化服务质量,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一是组建农民工服务队。村里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张亚军为组长的农民工服务队,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代耕、代种、代收,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者家属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创业。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承包田,土地承包期内保留其承包经营权,允许和鼓励土地依法流转,切实保证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村现有7个自然屯,全村耕地面10570亩,2193口人,劳动力1073人,剩余劳动力514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50%。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出劳务”,为了改变村民们贫穷的现状,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们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不仅有效地化解了村里耕地紧张的矛盾,而且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村输出劳动力共计2400人次,累计劳务收入达到850多万元,占农民总收入的30%,在发挥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优势、做大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快速增收上,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贫困给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我们宝山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才5.1亩,农民们在秋收之后,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闲着,无事可做,而且村民们思想保守,不愿意外出务工,有的甚至认为丢脸,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村党支部从实际出发,多方寻求农民致富门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村干部们利用广播、走村入户给村民们讲解务工常识,印发务工典型资料,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益处,同时请外出务工致富典型回村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在外地打工创业致富的经历。通过宣传,农民的意识上去了,思想解放了,激发了他们外出务工的热情。通过我们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努力,2005年比2004年多输出劳动力近100人。

二、强化基地建设,稳固输出渠道。为了确保打工者稳定的在外面务工,确保年度劳务输出总量不减,我们村与一些实力雄厚、长期用工的公司和企业加强了沟通联系,多方面联络感情,使这些企业和公司逐步发展成了我们宝山村的劳务输出基地。**省**建筑公司的部门经理**是我们村在外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是我们村飞出的金凤凰。虽说近几年她地位高了,收入多了,但是她没有忘记家里的乡亲们,他回家乡宣传她的成功经验,并给乡亲们带回了致富信息,当我们得知**公司缺少工人时,充分了解她的公司后,我们大力向群众宣传到她那务工。因为他所在的公司工资、待遇都有可靠的保障,慢慢的到**那干活的人多了,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关系,进一步加强了沟通联系和感情联络,征求企业对我们村劳务输出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需求方向,定向输出。目前,这户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我们**村稳固劳务输出基地。到现在为止,我们**村建立劳务输出基地5个(小型基地4个,大型基地1个),我们村每年在这5个劳务输出基地务工的人员就达250人以上,并且每人的劳务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三、依靠能人引带,畅通输出途径。我们宝山村充分发挥了能人引带的作用,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渠道。几年来,我们与在哈尔滨兴华建筑公司上班的**和在大连做买卖的**等十几个致富能人取得联系,先后到大连、哈尔滨、绥化、绥芬河、大庆、秦皇岛、深圳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与这些能人沟通,寻找了更多的劳务信息,开拓更大的劳务市场,畅通了输出途径。同时,我们还利用了春节放假有利时机,以村支部名义邀请了外出人员讲解他们的创业经历,致富之路。

四、搞好干部党员示范引带,带动更多人外出务工。劳务输出虽说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有很多自发出去打工的农民,有时苦苦干了一年却挣不回钱来,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响应镇政府的号召,2006年2月,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村民35人到大连海洋岛鸿运养殖厂,从事装卸工作;党员姜波带领123人到正大建筑公司从事建筑工作,月薪都在千元以上。

五、抓扶持服务,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外打工的史忠孝,户口没有迁出,开春回来要地,村上积极采取了措施给予了妥善解决,使他既得到了应分的承包田,又享受了一补两免政策,务工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哈尔滨打工的汉伟波由于在外面惦记家中的父母,但心秋收父母忙不过来,心里十分矛盾,想回来不干了,村里得知这一情况后,组织了一个村干部帮扶小组,及时把他家的黄豆收割了回来,免除了汉伟波的后顾之忧,使他能安心在外务工。

劳动家务心得篇7

针对我镇人多地少和剩余劳动力较为丰富这一现状,结合泸政发〔20__〕24号和泸发〔20__〕8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金马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金发〔20__〕34号)文件,之后又制定了《金马镇关于20__年度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意见》,及时下达《金马镇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__年度劳务输出指标的通知》(金政发〔20__〕7号)文件,根据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20__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且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在具体工作中,我镇主要是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能人帮带,充分利用泸西县金水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这一龙头企业,努力把金马的劳动力资源变为经济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加快全镇经济发展。全镇二四年度计划向外省及省内输出农村劳动力4000人,比县委、县人民政府下达的任务数3300人增加700人,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比例提高到20%。今年1至12月,全镇通过各种渠道共输出劳动力4028人,完成县下达任务数3300人的122%。其中由县劳务输出公司输送41人,累计已达106人,就业中心输送8人。输出省外41人,省内1966人,县内789人,输出人员主要是从事建筑、加工、运输或进厂务工等城市经济的各行各业中。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劳务输出不仅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知识、文化、经济的双向流动,从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还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好的村子出现了“外出一个,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大大推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劳务输出已经逐渐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可以使劳动者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还可以为家乡创汇,为家庭创收,同时还有有效地减缓就业压力。总之,我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了收到了良好的效应,其做法主要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产业来抓

镇党委、政府认真领会县委、政府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精神,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紧实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工作局面,专门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把劳务输出纳入对各村委会考核的重要指标。镇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各村委会督促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密切协作,为劳务输出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管理。

(二)加大宣传舆论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县委、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这一决策深入全镇5万多人民群众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以及《金马快讯》和《今日金马》等刊物,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让群众摒弃外出务工是羞人行为的思想,提高人们对劳务输出的认识,充分利用赶集天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跟农户讲实惠,把县委、政府支持与鼓励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出务工是一项学技能、长见识、增收入的有效途径,进而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转变择业观念意识,积极外出创业务工。在宣传中还通过身边的典型例子,让大家了解“靠土地增收有限,走出去创业海阔天空”的道理,从而形成了“走出家门闯世界,外出务工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合力。镇政府为有效避免“人难找,事难办”现象的出现,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求劳保所、派出所、计生、信用等部门要简化办事手续,认真做好各种服务工作。镇政府还与各村委会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考核,并把劳务输出考核纳入全镇中心目标考核范畴,还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关心、支持外出务工人员,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做到“输出一个,帮扶一个,带动一片”,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来抓,努力营造“党委重视、政府主抓、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为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安置得好、稳得住、干得好、有效益,对来报名的人员严把年龄、文化程度、身份证、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关口,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个,办理手续一个,面试合格一个,组织输出一个,这些硬件使务工者突破了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置不好、稳定不了或其他思想观念问题的产生。各村民委员会还经常与劳动保障所联系,做好务工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把务工者的生活情况、待遇情况及时告诉其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外出人员带去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扎实的工作使我镇输出人员的稳定率达94%。

(五)按时上报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情况报表。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阶段劳务输出情况,镇劳动保障所积极配合镇企业办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储备情况的调查,及时准确地上报农村劳务输出情况统计报表以及各种业务报表,没有一次漏报、缺报,并且还全面落实了我镇辖区范围内离退休人员数,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抓紧抓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把全镇范围内离退休人员造册登记,还超额完成了县局分给我镇的报刊征订任务数。同时还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任务数。

(六)认真形势,加强业务学习。

学习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乡镇自9月份成立劳动保障所以来,由于人员少,事情又多,对劳动保障知识了解甚少,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就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就要求每个干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因此,我们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听了县局8个科室主任讲解的业务知识,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内增强了素质,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镇的劳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县委、政府的要求也还存在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这些都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部份人员担心上当受骗,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和“家乡宝”观念较强,还存在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观念意识,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有待改进

从目前金马镇劳务输出的状况来看,村与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村与村之间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部分地区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民间自发的、无序的,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致使劳动力输出效率不高,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

(二)求职人员择业意识还未转变

在众多的求职人员中由于他们受传统择业意识的影响,很难找到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唯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他们择业的标准,否则宁愿守在家里,也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做事,还有既使在国有单位几十元每月的工资,也不愿到每月几百元的集体、私营企业中去,形成有要人的单位找不到人,有人又打不到单位的反差,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劳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劳务输出

劳动者素质偏低,是由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培训、技术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反映的。目前,全镇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农民工明显不具备竞争优势,难以适应乡镇企业不断发展高科技的客观要求,这样就使部份务工人员在返乡后就乱造谣,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四)受区域环境的制约,落后地区劳动力转移困难较大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文化素质低,这样就给劳务输出带来了困难,主要是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形成特有的满足现状的思想意识,不愿走出家门闯世界,形成小富即安的思想。其次是劳动就业不能与信息变化同步,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五)宣传力度还不大,广度深度不够,劳务输出工作还未形成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村劳动力对外出务工心存疑虑,怕这怕那,没有从“以地为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停留在“宁守穷家安稳,不愿外出创业”的家乡宝观念

三、金马镇劳动保障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提高对劳务输出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劳务输出工作

镇党委、政府还要进一步把劳动力输出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劳务输出创造有利的环境,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我镇的劳务输出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州、县培训资金,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校培养渠道,进一步加大技校招生力度,保证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利用金马职业中学,按照“定点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的要求,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政策法规水平,加强职业中学的劳动技能课教育,针对性地组织劳动力上岗前的技能培训,做到先培训,后就业,提高我镇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劳动力就业的需要,从而突破行业、岗位的条件限制,进而实现量上的规模扩张和质的飞跃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同时又促使劳务输出的稳定和提高,为劳务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

为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我们将严格规范劳务输出秩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无证打工等现象的发生,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订单、劳务派遣、项目拉动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扩大转移输出的渠道和规模。抓紧实施好石缸冲村委会“劳务输出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来告诉那些持等待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人,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四)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空间

一是加快中心集镇建设的力度,推动我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业主创业,提升现有乡镇企业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肉牛、蔬菜产业化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及就业岗位的增加,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条件。

(五)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拓宽农村劳动力跨区流动渠道

充分利用现有的广东、上海、昆明等劳务输出渠道,积极开拓新的输出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一是加强与外地劳动力市场的沟通联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二是加强劳务输出的市场管理,建立合法、有序、畅通的劳动力输出机制。三是做好输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提高劳务输出效率。

劳动家务心得篇8

6月29日,有网友在论坛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7月1号实施新的劳务派遣法,用人单位将实施‘同工同酬’,不知道能够落实不?”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有人积极回复跟帖,而在之后不到半天时间,这个帖子引来了近千人的浏览和几十人的回复。

为什么这个话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原因在于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同工不同酬的差别待遇,已经激怒了众多戴着“派遣工”帽子的员工们。

7月1日起,新制定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和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开始实施,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那么,当劳务派遣遇上新规,问题会得到解决吗?

劳务派遣乱象

提起劳务派遣,在如今的就业市场并不陌生,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大型外企,还是颇受青睐的央企、国企及事业单位,甚至一些大型民企,都有大批劳务派遣工身影的存在。

虽然一些劳动者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进入了知名企事业单位,可能在亲朋好友面前赚足了面子,也从中获得了增值的机会。然而,他们的待遇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光鲜。对于一些无法以“正式工”身份进入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来讲,劳务派遣成为他们心中的“鸡肋”。

时间倒回2010年三八妇女节,在北京亦庄一家为某世界知名手机品牌生产配件的企业里,发生了一场集体停工事件。起因就是该企业为每名正式员工发放了一瓶价值38.5元的洗发水,但企业的三百多名劳务派遣工却没有人得到这瓶洗发水。

当时,恰逢前总理发表了“让公平与正义比太阳还光辉”的讲话,三百多名劳务派遣工声称,“总理讲话都要实现公平与正义,我们和正式工做同样的活,为什么他们发洗发水,我们却不发?”于是开始停工抗议。

其实,该洗发水事件仅仅是劳务派遣用工模式问题中的一个小缩影。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副司长赵国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劳务派遣用工模式中,除了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形外,还存在派遣机构经营资质低、皮包公司多、异地派遣难以管理,部分用工单位超范围使用“临时工”,部分劳务派遣单位不与“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问题。

“虽然原《劳动合同法》第63条中明确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但事实上,过去这些年里,有大量的劳务派遣工与所谓的‘正式工’从事同样工作,待遇却相去甚远。”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常金光律师向本刊记者指出。“根据2010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前者比后者货币收入低15.2%,其中基本工资低10.7%,但根据本人接触、了解的情况,现实远不止如此。大量的派遣员工工资只有正式员工的1/3-1/2。”

为什么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用常金光的话来讲,“与用人单位的正式人员相比,被派遣的劳动者是‘后娘养的’,怎么可能实现同工同酬?”

他说,实践中,可怕的其实不是“劳务派遣”,而是“变相劳务派遣”。实际上,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模式是有一些限制的。如,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然而,现实中不少企业假借“变相劳务派遣”规避法律规定的义务,从而给劳动者维权造成了困难。

变相劳务派遣指的是用工单位将其员工指定到某劳务公司(甚至是不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某公司),由员工与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实际用工。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之间并不签订规范意义上的劳务派遣协议,而是签订服务外包协议,假服务外包之名,行劳务派遣之实。

“这种情况下,最大的问题出在劳动仲裁环节。”常金光指出,在立案阶段,劳务派遣须将实际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作为当事人提起仲裁,但仲裁受理部门往往机械地要求劳动者提供劳务派遣协议作为证据,才予立案。

“且不说用工单位通常不把派遣协议出示给劳动者,在服务外包的假派遣中,根本就没有派遣协议,劳动者怎能出示?因此,劳动者只能将派遣单位作为被申请人。可是,派遣单位往往是空壳公司或随时可以注销的小公司。即使裁定承担责任,也难以实现。况且立案阶段未能将用工单位追加进来,实际案件事实也难以查明。经过以上一番安排,劳动者被用工单位退工后,权益陷入真空状态,几乎零保障。”常金光如是分析。

透视新规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同时,经营劳务派遣公司的门槛也相应提高,其注册资本从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了200万元。

新规同时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

赵国君说,国家修改《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就是为了出“重拳”整顿劳务派遣乱象。那么,到底是否能够如愿呢?

常金光向记者道出了他对新规的分析。他说,增加注册资本和实施行政许可,确实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的门槛。“但我国公司注册时容易出现垫资情况,若用借来的200万元完成注册,之后再拿走,公司账上其实还是没钱,因此提高注册资本对于规范劳务派遣没有实质意义。另外,行政许可只是一种前期的手续性要求,对于后期运作的规范也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一般像大型央企、外企等用工单位,他们对劳务派遣单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哪一家,而是有四五家,因此哪个劳务派遣单位合格、哪个不合格,对用工单位的影响并不是太大。我觉得从规范劳务派遣的目的来讲,新规中真正起效的应当是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要求和所谓的辅要求。”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关于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界定仍未。

常金光透露,据他们从各方了解的消息,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可能会界定为20-30%。“劳务派遣的核心本质是‘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劳务派遣的存在确实具有价值,用人单位可以更加灵活地用人,而不必承担办理社保等工作,从而降低用工成本。然而,不管怎样,劳务派遣只能是劳动合同用工以外的补充用工形式,使用劳务派遣的岗位,必须不是单位的核心工作。如果核心岗位人员使用派遣形式,就会异化劳务派遣用工的地位特征。”

近几年来,劳务派遣迅速占领了企业用工市场。据调查,仅在北京,2007年劳务派遣工不到8万人次,2011年已激增至60万人次,派遣公司则增至8,800多家。在对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单位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某国有制造业企业劳务派遣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80%,某电视台达到56%,某医院达到25%,某银行达到18%。

同时,劳务派遣工的范围也快速扩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偏差的劳动者。如今,劳务派遣工的使用已经不分户籍,不分年龄,不分文化程度,不分技能素质,甚至许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也被纳入到劳务派遣工的行列,劳务派遣工已遍布国民经济的大多数行业,甚至是一些企业非常重要的岗位。用工比例及岗位性质一旦限定,这些企业的人事结构势必会受到影响。

路该怎么走

常金光说,今年年初,一家顾问单位曾专门找他咨询劳务派遣用工的办理。这是一家央企下属的子公司,因为央企要求这家子公司的用工模式跟其保持一致,即将部分员工变为劳务派遣模式。子公司的负责人向常金光表示了他的担忧,“现有员工哪有人愿意突然变成劳务派遣用工呢?不管选谁,都会得罪人,员工的情绪和公司的团结稳定都会受到影响。”

在这位负责人发愁之际,常金光为他向上级交差提供了方案。由于这家公司的业务非常集中,除财务、法务等岗位外,绝大多数员工岗位都不属于新规所规定的辅、临时性及替代性要求,所以将一部分员工转为劳务派遣的做法显然不合法。“因此,这家子公司并不需要改变现有用工模式,恰恰相反的是其上级单位需要改变。”

记者获悉,部分银行、电信及一些外企等已开始通过清退劳务派遣工和业务外包等形式规避新政。然而,在一些劳务派遣公司网站上,仍有不少网站铺天盖地显示着“派遣至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某著名电子厂诚聘普工、临时工”等招聘启事,招聘人员对外声称这些岗位都是“长期工作”。

常金光说,这次关于劳务派遣规定的修改,目的就是为了回归劳务派遣的本义,使人事劳动制度更加完善和合理。面对新规,凡有劳务派遣用工的企业都应该自查自纠,确保本企业的用工模式符合法律规定,而不是心存侥幸或者恶意规避。

针对不同情况,常金光给出了完善建议。首先,用工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积极审查与其合作的劳务派遣公司在现行法律规定下,是否具有资质,否则应当解除合同。其次,用工单位也要自查,即企业内部劳务派遣人员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比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岗位,如果被派遣劳动者属于本单位持续、长期、核心岗位人员,建议将这些员工的合同转为正式的劳动合同。如果不想这么做,用工单位可以想办法把业务流程再造,将一部分分割出去,使用服务外包的模式,即由外部单位负责完成。

劳动家务心得篇9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县域经济

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和“用工贵”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即将消失殆尽。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趋势。而我国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在我国两大制造业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25%,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2%。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

(1)通货膨胀的影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对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我国政府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次性投放了4万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的Cpi指标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升必然会影响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成本。生活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了人们所期望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2)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的增长。然而,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我国已经逐步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渐渐凸显,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很多企业和公司,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岗位空缺”和“招工难”的现象。(3)新一代劳动者精神上的需求。随着“80后”“90后”人群和“新一代农民工”走上就业岗位,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前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渴望得到比父辈们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同时,这些新一代的劳动力们大多是接受过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培养,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培养和教育所付出的成本也通过劳动力的成本反映出来了。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县域经济的有利影响

县域经济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以使得大量的在外剩余劳动力重新转移回他们所在的小城镇,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城镇的飞速发展又带动下面乡镇的发展,吸引下面乡镇的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载体。(1)促进了县域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促进了沿海发达地区物价和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使得各乡镇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开始面临着工资低而消费高的困境,而相比于县城,生活成本要小很多,因此很多人不得不考虑结束在大城市漂泊的日子,重新回到家乡的中小企业务工或者自己创业,刺激了家乡的消费,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2)提高了县域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很多的农民工从落后乡镇来到繁华的沿海发达地区,既然要生存下去,就只要勤奋努力的劳动,因此换来的不仅是劳动报酬,还有个人的成长经历。他们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耳闻和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回到家乡的企业后,能带动家乡中小企业改进落后的思维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采取的建议和措施

(1)为外出打工的务工者提供优惠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多都是对现状的不满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经济条件,期望给自己和家庭成员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在实现了自己的这些理想和愿望后,很多人的内心还是希望回到家乡创业。一是心理原因。亲情的呼唤和对乡土的怀念之情是劳务回乡创业的。二是个人和家庭的原因。由于城市的边缘化身份使得很多务工者不得不选择回乡发展。因此各县域应该制定鼓励务工者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2)改善县域的投资环境。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县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劳务输出地的道路、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开放型和服务型的政府,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通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较高的服务意识来吸引更多的务工者回乡发展。(3)进一步推动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为了使大量的劳动力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回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务工者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归,身有所属,更好的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一技之长。因此经应当为他们发挥所长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生产和生活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些只有通过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来实现。县政府应当从各地实际出发,通过社会筹资和吸纳民营资本,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劳动家务心得篇10

帮助父母做家务,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比如洗菜、摘豆;向父母学习做饭炒菜时如何避免烫伤等等。你还可以请父母将没做过的家务分成几个小部分,并逐一示范做法,例如,清洁浴室,应示范如何擦拭洗面盆、洗刷浴缸和拖地板。如清理你的房间,可让爸爸妈妈例举该清理的地方或以图、剪贴等方式提示自己。

同学们在做家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大家做家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做家务,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学做有兴趣的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不能胜任的事,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会厌恶家务劳动。

3、注意安全,培养毅力。大家在做家务时,千万注意安全。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洗涤剂、刀具等方面,一定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常识。

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好处多多: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通过劳动,会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

2、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欢迎。

3、同学们在家务劳动中,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同学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5、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6、一个人家务劳动的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7、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了家务劳动的繁杂,才能体会到父母终日操劳的不易,感受父母的良苦爱心。和爸爸妈妈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爱劳动,从做家务开始

暑假里,让“热爱劳动”不再是一句空话,同学们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培养自己的劳动能力。整理房间、叠被子、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吸尘清扫、衣服分类、清洗浴盆、洗手绢、洗袜子、擦鞋子等等,随着对家务劳动的熟悉,再做一些劳动技能较高的事情,如换床单、清洁浴室、操作洗衣机等等。

帮助父母做家务,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比如洗菜、摘豆;向父母学习做饭炒菜时如何避免烫伤等等。你还可以请父母将没做过的家务分成几个小部分,并逐一示范做法,例如,清洁浴室,应示范如何擦拭洗面盆、洗刷浴缸和拖地板。如清理你的房间,可让爸爸妈妈例举该清理的地方或以图、剪贴等方式提示自己。

同学们在做家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大家做家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做家务,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学做有兴趣的又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做不能胜任的事,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会厌恶家务劳动。

3、注意安全,培养毅力。大家在做家务时,千万注意安全。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洗涤剂、刀具等方面,一定要掌握正确使用的安全常识。

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好处多多:

1、许多同学并不了解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通过劳动,会明白创造财富的艰难,养成爱惜财物的好习惯。

2、懒惰笨拙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作用。一旦走向社会,这些技能和作风,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受到大家欢迎。

3、同学们在家务劳动中,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意志和毅力。

4、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同学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5、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6、一个人家务劳动的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7、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了家务劳动的繁杂,才能体会到父母终日操劳的不易,感受父母的良苦爱心。和爸爸妈妈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经过一个暑假,你会发觉自己其实很能干。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