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十篇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十篇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32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1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1)

【摘要】为了适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模块式创新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及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模块式;课程体系

1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反映在教学上:一是教学内容只注重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的学科联系,忽略了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职业劳动实践的直接联系;二是课堂教学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三是教材的编写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学科间的交叉联系,不仅局限了知识的汲取,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安排不能有效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教学执行缺乏新意;五是考核考评仍是以笔试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这种传统本科的教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主要障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

2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2.1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模块化课程开发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分析归纳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别加以组合,构建不同的模块课程。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本研究认为,课程模块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2.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队伍,既要求在个人素质上秉承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专家和技术工程师,又要求整个教学团队团结协作、能够承担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技术应用研究的研发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及“双师型”比例都有所提高,但离教育部对高职教师的总体要求仍有差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二是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经验;三是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五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各专业间不能平衡发展;六是职称评定工作体系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七是高尖端、紧缺型人才匮乏,引进难度大等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内涵建设入手,要通过课程建设拉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模块式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原来固定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动态、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可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教、做、察、学及一体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强化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突破局限于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教学口径,拓宽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其次,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并为学生提供动力,给学生注入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与鼓励,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学生依照模块选修学分,通过学分制实现对教学的目标管理,通过模块式实现对教学的过程管理,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依照学科需要进行设置,教师依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学生依照学科专业组成班级。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师对职业岗位没有认知,课程体系也不是针对职业岗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必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必然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能力为本位。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模块式教学模式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其内涵是:课程以能力模块为单位进行组织,依照职业岗位形成体系;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群进行组织和管理,每个专业教师均有自己主攻的职业岗位倾向,重点研究该岗位的发展状况以及专业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取得课程模块所对应的学分。学生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修完所有学分,取得毕业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4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基本思路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方法是教考分离、实行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的结合;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为主,存在模式单一、目标狭隘和命题陈旧的弊端,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的标准化和评分精量化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虽说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工作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答案多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穿心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因为传统的“一考定成绩”方式让师生注重分数结果,忽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不适用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考核评价。因此课题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选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口试、开卷考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考察学生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其中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次的评价模式。

本研究认为,构建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三个原则。“实用化”指按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知识能力结构来确定考核方式,即改传统的学府化考核方式,完全按市场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最能考核学生实用型能力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综合化”指学生的最终评定标准除课堂考核外,还包括实习实验考核、社会相关能力考核、技术创新考核、相关设备操作与维护考核,以及国内外相关前沿性知识、法律知识的考核等。“模块化”指将学生考核中的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然后再依主次轻重给各个子项设定一定的权重和分值,让学生自由选择参考的项目,这种考核方式即可以让学生据兴趣和特长选报考试项目,又可避免重理论轻技能考核面窄的弊端,确保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注重对体现本专业发展前沿的知识领域能力和实际工作职业技能领域的知识的考核,二是不同教学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采取开放式考题,校内实训的考评成绩由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

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考分离,这种方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双证书制度”,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举措。二是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相结合,国外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平时考核,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通过考核检查和改进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较大。模块式学生考核评价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使学生得到职业技术鉴定所需的训练,充分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廖克玲.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5).

[2]艾晓杰,魏先军,李伟.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7.

[3]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2):118-120.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2

关键词:超级计算;教育学习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07-0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1]建立教育学习云的基石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只有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好自己的学习云,通过网络将教育学习云的资源共享给广大的需求者,各学习云通过高速互联的网络整合起来,才能形成蔚然大观的国家教育云。

一、湖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学习云的必要性

1.建设高等教育学习云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党和国家高度关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在CeRnet/CeRnetii及教育信息化方面先后投入数十亿元,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和持续的发展。教育学习云是信息化公共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

2.建设高等教育学习云是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

今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升级换代。支持ipv6协议,ipv6互联网和现有ipv4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支撑优质资源全国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可同时为ipv4和ipv6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1]可见,建设高等教育学习云是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3.建设高等教育学习云是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需要

湖南拥有高等教育机构100余所,普通教育机构达2万多所,一直是全国教育大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CeRnet在湖南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湖南省高校的CeRnet接入使用率约为45%,且接入带宽普遍偏低。除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1000m接入外,大部分学校接入带宽均低于34m。事实证明,低于100m的连接带宽无法满足高校规模性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需要。作为国家重点资金支持的CnGi建设主力的CeRnetii建设项目,目前湖南省仅有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全网实现ipv6技术升级,湖南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接入了ipv6技术支撑的CeRnetii。上述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的约束,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湖南省高校之间、湖南高校与全国高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资源的互访与共享,制约着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湖南高校的发展迫切需要从信息化建设来破局,以此助推“教育强省”建设。

二、湖南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学习云的可行性

1.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云计算能力和传输能力

2009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批复在湖南大学建设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项目共计划投资6.7亿,按远期一千万亿次的计算能力设计;2010年8月,正式启动项目建设;2011年11月,中心的实际计算能力已经突破1372万亿次/秒。同年,湖南大学与湖南广电签署了10年的光纤租用协议,开始配套建设覆盖全省的1000m高速光纤传输骨干网络,将湖南省政府投资建设的超级计算资源共享给全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

2.湖南大学优质资源与国家超级计算资源的充分整合是湖南大学教育学习云应用示范项目的关键

湖南大学拥有实力雄厚的理工类学科、特色鲜明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迅速的人文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以千年学府浓郁的学习氛围、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髓为代表的独特软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国家超算中心稳健的服务器、海量的存储器、巨大的吞吐能力和可并行计算等it硬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实现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共享等教育服务平台在技术上与超算资源对接,是国家教育云湖南中心项目建设的关键所在。

3.湖南大学具备承担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经验

目前,湖南大学建成了全网支持ipv6的校园网,校园网设备先进,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全覆盖所有校区,无线校园网也已同步覆盖,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余台,出口带宽4000m,数字化校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此外,湖南大学在计算机及网络领域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合作。2007年,与中国银行合作,建成了湖南大学一卡通数字校园系统;2008年,与中国移动合作,建成了湖南大学移动数字化校园,实现了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和支持学校各应用系统向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迁移的统一移动应用系统服务平台;2010年,与湖南广电合作共建“三网融合”湖南高校视频服务平台,并已于近期完成平台建设,开始在湖南大学试点iptV网络电视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经验。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3

>>高职软件专业“四环相扣”融合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应用研究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建与探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索高职软件测试职业能力构建软件测试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软件测试职业能力培养探讨软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模型的研究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应用探索财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要求高级测试软件测试课程建设的几点措施将数学软件融入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软件测试职业前景看好评价科学性在软件测试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软件测试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浅析软件测试过程工作要求让软件测试适应代码要求软件测试实训课程教学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

[2]高岩,等.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24):8-10.

[3]张永恒,张峰,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指标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4):26-29,34.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4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

“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

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

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

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

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

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

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

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2002年,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

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

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5

1.计算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教学的改革

2.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

3.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研究

4.机械类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 

6.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7.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对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现象的分析 

9.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12.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考与自主命题“双轨制”政策的实效分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13.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4.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6.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17.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

18.浅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培养

20.计算机专业毕业研究生在京就业情况及启示——以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为例

21.mit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22.研究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与实践

23.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5.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6.计算机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7.我国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28.面向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29.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

31.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33.浅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5.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

36.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38.计算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讨

39.学术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4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1.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基于22所美国著名大学统计数据的分析

42.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43.美国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韩国KaiSt大学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结构分析

45.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的探讨

46.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究 

4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8.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9.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50.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51.研究生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教材分析

52.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5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课程改革——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系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4.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6.探索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57.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 

58.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启示 

60.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61.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63.依托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科学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65.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66.工程化实训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e-Boyer-Cipp”创新应用体系研究 

67.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68.浅谈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及实践

69.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教学探索

70.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开展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7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72.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3.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研究协作组举行成立会 

74.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75.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76.计算机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计算机文献检索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动画教学

7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

80.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1.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82.计算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项目驱动为核心

83.研究生课表的计算机自动编排

8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 

8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保障、计算机、审计

86.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8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 

88.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89.对研究生开设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的构想与实践

90.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91.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探索

92.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9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

94.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5.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概况

97.一个基于计算机辅助实施的研究生中期筛选系统方案

98.硕士研究生招生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尝试

10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101.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02.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

103.我校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

104.数学专业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个案调查

105.计算机辅助仿真模拟器对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106.计算机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07.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培养侧记

108.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09.以应用为导向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按一级学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探索

11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12.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13.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处理就业信息的探讨

114.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发展迅速

115.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计算机管理

11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117.协同创新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18.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20.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医研究生计算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12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之我见

123.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124.医学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125.面向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126.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6

论文摘要:以教育研究为支撑,形成具有探索性的教育品质与核心价值,关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随着中国高职教育内涵的深化与价值的延伸,高职教育研究需要重新定位以确保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强化其教育研究的多元价值和功能无疑成为打造高职教育新的发展模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研究;定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经从粗放性、规模化、扩张式发展,转到特色化、品牌化、内涵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来。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以“学习、研究、探索、创新、体验”为路径,以教育研究作为主要驱动方式的教育发展,正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对教育研究进行重新定位,建立通过教育研究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先导理念、支撑文化及伴随机制,促进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转型,是高职教育加快现代化进程,丰富教育创新的内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旨在提升教育教学思想的群众性交流和教育反思活动;二是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教育科研工作。当然,两者可统一称之为教育研究,因为存在很多内容上的交叉,而且在教育发展中,二者提升教育品质的力量是隐性的、文化性的、基础性的。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上,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能力集中呈现着高职教育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呈现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情况并不乐观。以科研情况较好的大庆职业学院教育研究为例,近年建立了推进教育研究的机构——教育研究所,实施了重奖机制等,这些措施对学院高职教育科研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促进了教育科研氛围与水平的提升,但是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及其固有的特点,不可否认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第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不但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攻关团队建设明显滞后,学院研究力量投入存在偏差,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并不多见,而不少教师的研究活动常被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校外技术服务和技术攻关代替。一些学院虽然设有教育研究机构,却因为在责任上没有赋予其管理权限,使教育研究机构在资源配置上、活动开发上没有主导权,群众性的教育研究类“学会”组织也没有建设和发展平台的依托,导致教育教学发展内涵实际上的“弱化”、“畸型”。

第二,教育研究导向误差。以科研代替教研或者主导教研,导致教育研究与改革无法成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内在动因,发展的内力严重不足,教育教学领域丧失了变革性的主导性力量。

第三,教育研究理念陈旧。主要是缺乏现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基本上是自发的、“农耕”式的教育研究管理模式。没有引导与支撑性的研究文化和研究体系,也没有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

第四,教育研究方式“理实”脱节。在一些学校,教育研究没有被放到推动学校内在发展的位置上,不能形成由教育研究带动的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与创新力。相应的,其他类的科研也因缺少产学研充分结合而无法进行成果转化与对教育改革的推动,造成了不少教育研究成果的搁置和精力的浪费。高职专业中的各个教研室在职能上“弱化”为单一的备课组织,缺少了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推广、重要问题攻关的职能,也成为教育教学活力激发的一大掣肘。

第五,教育研究的价值单一。在一些高职院校,教育科研仅是科研或者课题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能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补充部分,而校本培训,团队融合,教育教学经验、方法的归纳等一系列教育研究功能都没有形成。教师一批批向外送,花费了大笔钱,但因为校本教育研究没有跟上,始终无法形成信息场作用力和思想的砥砺平台,无法形成团队协作优势,更不用说通过教育研究重新确立教师职业发展模式与教育模式了。

二、高职教育研究发展的新定位

一种弱势的教育研究体系无法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支撑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为教育研究是“思想之塔”与“活力之源”,所以,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明确教育研究的定位。教育研究的定位可以说是学校办学模式与理念的定位——是否以探索与研究引导其文化与内涵建设,是有“核”学校与“无核”学校的根本区别。

1. 在功能定位上:教育研究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内涵式发展目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方式。教育研究作为核心要素引入到教育与学校发展体系之中,成为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如通过研究提炼教育思想,形成和建构深入于课堂之中的“产学研”教育模式及研究型文化。另外,教育研究在培训教师、课程与专业建设、推广经验、集体解决重大的教学问题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直接形成学校发展的创新力,推进教育体系内涵的变化与变革。

2. 在教育生态上:教育研究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研究功能的发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生态即教育品质、风格、思想、文化及内外环境的有序、科学、持续成长,生态型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品质的主要增长与提升手段,学校也不例外,这包括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教学状态、发展状态的科学化、学习化、持续化。可以说,,教育研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开辟了另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与新的发展领域,提升了教育的学术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教学赋予了创新思想,给人生加注了研究探索的内涵。教师教育思想的境界、技能、知识触角由此得到哺育、完善和深化。教育研究成为建立一所学校和一个教师群体的教育生活方式及教育智慧的激发机制。

3. 在管理架构上:教育研究是高职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不断研究与探索有了新的形式和生命力。目前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院建设工程,就是一个大型的教育探索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教育体系建构工程。示范院校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翔实、全面、具有前瞻性的论证,以保证在发展过程、目标管理、结构布局方面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探索性。可以说。教育研究变革了教育的发展模式。另外,教育研究切实需要克服单纯的产业技术研究代替面向教育教学探索的做法。只有通过丰富而广阔的教育研究活动,才能不断提升和加强教育教学品质,使其在一种深刻反思、探索、创新的基础上向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4. 在教育能力上:教育研究是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研究是教师文化反思和觉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通过教研活动获取对教育教学的新认识,而且凝聚共识,共同构建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展过程也是研究式教育、探究式教学替代经验式教学、机械式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所表现出的教育发展发展水平就是教育研究活动的水平。而这个水平无疑也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水平。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水平和活力,往往是这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力与实力的体现。

三、高职教育研究的推进方略

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手段推进教育研究科学化、实效化的进程,为高职教育提供持续的创新力、发展力、教育力?当前形势下应该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1. 确立核心战略——以教育研究引导高职教育的发展观

高职院校要把教育研究作为更新教育理念的载体和推进器,提升教育研究的定位与功能,通过多样、多元化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变常规教育为智慧教育,变只对学生的“小”教育为包容教师成长的“大”教育,变封闭性教育为“开发性”、研究性教育,变适应性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只是单纯教学的教师为有教育智慧和思想的“大师”——引领教育思想、理念,形成教育风格,完善教育艺术,凝聚团队意识,似至于改变教育固有内涵,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要切实地、创造性地发挥其杠杆作用、凝聚作用、激发作用、协作作用和组织文化作用,就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内的教育教学研究学会与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目前,一些以工科为主的职业学院把研究重点投放到校外科研上,通过教师出外揽项目等方式,试图达到一个较好的科研效益,其相应的作用虽然不可否认,但是对教师的技术能力和特点来讲,不免“扬短避长”。教育科研,其中最重要的着力点是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科研项目固然有利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甚至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学校的核心能力与核心效益还在于教育教学的品牌化、优质化与多样化,因为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育能力,学校的核心能力是教学力。

2. 推进创新文化——以教育研究营造高职教育的发展特色

教育研究作为教育活动与文化的重要元素,深刻地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制定、价值取向及其作用发挥的水平。建设以教育研究为动力、为手段、为载体的文化,就是沉淀与累积教育教学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探索过程,教育边界的创业过程,而非常缺乏的技能型师资人才培育,更是教育研究体系作用发挥的当务之急。另外,在教育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探索性、创新性、成长性学习,引导创新理念、氛围、思想,形成各自的教育风格,没有教育研究活动作为平台和手段,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育研究承担教育发展变革的主要责任。要走出教育科研中的“为结题而开题,为开题而结题”的误区,解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理论不重验证、只重学术不重改革、只重个体不重群体等问题,真正发挥教育研究锻炼人、提升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作用,把它变成教育生活中最有生机与魅力的部分。教育研究体系是教育环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之一,是高职教育院校目前发展中最重要的文化体系、创新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因为其左右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创新。

3. 转变发展方式——以教育研究促进高职教育的品质改善

如果没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教育研究支撑,教育教学永远只会浮在表面,事业变成了“事务”,因为形成不了教育教学思想,也不会有生动的教育艺术和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育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才能建立学校教育教学优质的发展范式。教师个性化、科学化的思维范式,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这是创业性、开拓性、研究性、生态型的社会模式,是对以往经验型、封闭式、不可再生型发展模式的质的改变。学习型学校、创新型学校、生态型学校,无不依赖于强有力的教育研究体系的强化与推进,一切教育模式的确立,都有赖于广泛而深入的教育研究活动中有组织、有目标的深入探索。教育与经济体发展一样,层次越高,越需要以智慧和创新维持其成就之路、振兴之路,每一品质和晶牌的背后其实是文化与精神的定格。

4. 完善发展机制——以教育研究强化高职教育的管理效能

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亟须建设教育研究、教育科研的伴随性机制、创新机制,现在已经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甚至是一些过去忽略教育研究的普通高校的共识。但是,目前,在高职创新力及师资培养上,还有些院校一直在讲求“短平快”,没有自己的教师教育体系、思想创新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大量派出教师进修,以培训代替研究,代替发展。然而,这些教师的发展都是孤立的,院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把教师送出培训,增长了一些见识是好的,但如果不是通过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来消化、传递和提升,这些教师培训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持和教育团队的合力维护,得到的经验不会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层面和教育智慧。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7

坚持控制理论特色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

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

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科学家与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基于科技竞赛的自动化专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探讨

采用创造性思维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以激发教育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教学实验模式探索

激发教育在自动化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研究

对构建教学科研共享实验平台的探讨

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

基于质量工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课程建设思路分析——以H省C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名称和内容修订为例

对“检测技术”工程应用型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与实践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用心去做追求卓越以10个数字谈体会——在2010年7月青年教师培养大会上的讲话

高校学生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传递与交流研究

社会捐赠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与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观:一元与多元

从“返乡潮”到“用工荒”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失——兼论如何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

重塑象牙塔理念——读《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对话·倾听·理解: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关系和谐之维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动力——无薪教师制度的发展演变

奥尔特加·加塞特高等教育思想简析——《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

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校园网建设的理念及方案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路径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焦虑探究

浅析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实矛盾及对策分析——基于“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原则的视角

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启示

摭谈高职素质教育之核心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对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谐配置的探讨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概念的解构

生命:学校文化的生态意蕴

主体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研究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冲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角色分析

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层次改革探析

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服务型教育理念下的校地合作定位及其发展

科学定位创建特色——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反思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

对高校教师树立多样化教育质量观的思考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8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瞄准能力培养,改革传统教学,并创设有利于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有关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幼儿故事”;(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幼儿故事”;(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高等教育探索与研究篇10

略论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范畴赵巧华,ZhaoQiaohua

浅议高校理科师资培养陈钢铸,ChenGangzhu

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李希富,LiXifu

数理人才基地班两门数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徐贵桐,郭聿琦,张荣华,杨富春,汪林

我校物理学理科基地资料室建设的启示宋姝玥,SongShuyue

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张学民,舒华,张亚旭

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林国星,康俊勇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张丽萍,梁忠岩,魏民,房金波,王桂云,苗春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光学实验教学黄翀,欧阳艳东

专业课程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邵艳群,ShaoYanqun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考试综合评分法探索赵连泽,ZhaoLianze

数学课考试改革的探讨和实践刘文斌,Liuwenbin

加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蔡晓,翁连进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刘萍,Liuping

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赵晴,ZhaoQing

面向21世纪《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改革设想焦彩珍,焦炜

改革力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姚合宝,董庆彦,王冰,田来科

注重启发渗透式教学着力创新素质培养郝红,陈刚,张粉艳,李晓娥

高师数学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指导策略贾冠军,邵光华

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的一些做法李国平,钟迎霞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和出路李淑敏,张振中

高等代数教材编著上的若干新尝试徐贵桐,郭聿琦,何勇

关于《泛函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试探定光桂,DingGuanggui

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杨信安,YangXinan

新型综合性大学非数学类学生的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宝富,韩泽,覃孟念

新时期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问题初探曾刚,ZengGang

认识数字地球的意义改进地球科学的教学王式功,苗玉芝,王洪

地理学类专业气候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王乃昂,wangnaiang

关于大学教育中考试形式的思考郝红,陈刚,张粉艳,刘玉林

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考试改革研究高等理科教育袁海泉,YuanHaiquan

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宁静,肖婕,缪柏其,戴小莉,宋昌耐

反馈放大器两种教学模型的探讨余丰人,林镇材

在物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姚合宝,董光国,田来科,冯忠耀,王冰

加强管理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庄东红,蔡映辉

专业实验课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的作用周引穗,ZhouYingsui

成人教育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马义德,陕子荣,刘映杰,杜桂芳,张新国

美国的大学质量评估制度周刚,曹群

交际法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刍议高翔,GaoXiang

高校专业课英语教学实践汤国安,tangGuoan

高职英语模拟情景交际教法初探江萍,Jiangping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沈亚平,索海军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王学俭,顾亿天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王艳,wangYan

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理科教育杨玲,YangLingHttp://

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与研究林珊,金福江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张钧良,ZhangJunliang

关于化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翟红林,ZhaiHonglin

高等院校理科专业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傅敏,Fumin

关于非恰当方程的教法研究窦霁虹,DouJihong

关于关系合成的两种定义的探讨张会凌,ZhangHuiling

数理统计教材建设刍议陈乃辉,Chennaihui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赵近芳,黄克立

大学物理学科教育中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吴怡,吴永熙,晏世雷

化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常树岚,ChangShuLan

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强化创新--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思考凌世德,LingShide

有关理工科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季荣生,王贵和,陈庆寿,周辉峰

农学类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肖亚芹,杜乃震,曹家树

关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刘治民,LiuZhimin

对中国西部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若干思考梁克荫,LiangKeyin

香港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梁国营,王谦,王淑娟

浅论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淡勇,王引弟,刘丰,张粉艳

加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李希富,黎云羲

以整合思想创建富有特色的生物学理科基地高翅,孙绪华

面临入世挑战教育更需创新董光国,徐蓉,姚合宝,张首军

测绘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初探汪志明,许才军,花向红,秦咏梅,刘彤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姜威,朱秀娟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彭绪兰,pengXulan

理工科研究生哲学思考能力培养初探夏定元,XiaDingyuan

高校德育创新初探许峰,邵金龙

略论构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路瞿海东,章丽萍

研究生入学数学统一考试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影响及其对策刘元骏,LiuYuanjun

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一)李强,陈文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综述李联明,LiLianming

实变函数课的教材编写思路研究卢同善

对"电动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熊万杰,陆建隆

"素质教育"之我见张国梁,李志义

论大学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许鹏奎,蔡中宏

教学模式的设计初探郭中华

开放式学习环境初探薛国凤,张爱梅

论蔡元培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彭彬

重视历史的教学加强学生对高数知识的理解高等理科教育杨泽忠

论反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陈晓春

案例教学法在"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中的应用探讨邵艳群

材料成形专业CaD课程教学法探讨祁文军,张路,方建疆

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孙锦茹

"新编大学英语"的编写原则黄建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