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医学课程十篇动物医学课程十篇

动物医学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3

动物医学课程篇1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课课程教学模式综合能力创新素质

研究型大学是20世纪世界教育和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是高水平大学的集合体。大学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探究事物本质,而且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团结协作,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身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人。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系统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动物医学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必须要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本科教育不是、也不可能给学生灌输所有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定自学内容,指定有针对性的参考书和作业,提供参阅方法,提出自学要求,检查和讲评自学情况,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并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教师应坚持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它更强调动物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围绕讲授的重点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组织好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结点”,以探究方式展开教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心智结构,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刻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病理与药理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密切联系等动物医学知识原理。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适应不同学习特征的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医学数据,或呈现动物的病理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动物医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情境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动物医学的比较法是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医学本质进行分析鉴别、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它是研究动物医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比较法能扩大学生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任何事物的特征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五、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互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之间作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应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拓展学生的心理发展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交往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能够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成功的体验,复杂问题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科研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此外,小组成员各展所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真实客观地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调查的结果,并对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共享。

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那些与动物医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培养动物医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层面、多角度地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动物医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世界的美好情感。

八、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动物医学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将信息化课程资源引入动物医学专业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动物医学的教育信息,如动物医学的图片、课件、药理和病理的研究资料、最新动物科学进展等,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信息也应在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总之,在教学中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以及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程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把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作为我们的教学宗旨,并将这一宗旨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课程篇2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

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药理与毒物学、动物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流行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手术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实验动物学、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兽医法规等。

动物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肉品卫生检验、饲料工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畜禽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伴侣动物医疗保健、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医疗、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制药/生物工程;

2医疗/护理/卫生;

3农/林/牧/渔;

4新能源;

5其他行业;

6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宠物医生、兽医、销售代表等工作,大致如下:

1宠物医生;

2兽医;

3销售代表;

4动物实验技术员;

5销售工程师。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完成病料采集及送检、病理检验、微生物检验及血、粪、尿检验等技术操作及分析等工作的能力;

3.具备完成动物检疫检验及检后处理、报告出具、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的能力;

4.熟练掌握动物(宠物)疾病的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剖检、疾病诊断分析、处方的开写、治疗、疫病防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综合实体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动物医学课程篇3

关键词:动物医学;教学模式;综合能力;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21-01

职高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探究事物本质,而且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围绕自身整体能力全面提高。围绕这一目标,作为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特别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动物医学的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必须使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是职高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让学生终身学习有坚实的基础

动物医学专业课虽然不是,也不可能给学生灌输所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为学生创造终身学习和动手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动物医学方面独立获取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定医学方面的自学内容,指定有针对性的参考书和作业,提供参阅方法,提出自学要求。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让其相互检查自学情况,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教师应坚持用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更能系统地把动物的打针或解剖过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强调动物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能力;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医学数据、能清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动物医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适应不同学习特征的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医学数据,或呈现动物的病理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动物医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情境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动物医学的比较法是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医学本质进行分析鉴别、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

5.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互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之间作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应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拓展学生的心理发展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交往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能够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6.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成功的体验,医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7.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充分了解科技医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那些与动物医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动物医学素养,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责任感。教师应多层面、多角度地讲解实例,通过医学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动物医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医学专业的美好情感。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动物医学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将网络化引入动物医学专业课堂,开拓学生的医学知识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学习中解决难题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动物医学的教育信息,如动物医学的图片、课件、药理和病理的研究资料、最新动物科学进展等,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信息也应在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总之,在职业高中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以及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程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把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作为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的教学宗旨,并将这一宗旨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左伟勇等.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指导下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与兽医.2012.06.

[2]卢台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铸造职业教育特色[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4.01.

动物医学课程篇4

【关键词】高职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71-02

一、化学课程在兽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课程作为高职兽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个从事动物医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课程。尤其是近些年来,动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更多专家与学者的探索与研究,化学课程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课程作为高职学生学习动物医学的知识平台,与兽医专业课程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兽医专业中的家畜卫生、动物药理、理化检验、动物病理、动物营养、动物检疫等课程,都要使用到生物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可以看出,化学课程在兽医专业教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学习兽医专业课的好坏。

二、化学课程在兽医专业领域的应用

1.分析化学在兽医专业领域的应用

分析化学主要是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科学,分析化学的方法在高职兽医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动物的饲料分析中,可以采用滴定分析法来对氨基酸添加剂进行测定;在动物的药物分析中,也可以滴定分析法对青霉素及阿司匹林的含量进行测定;动物饲料中的粗纤维、水分、灰分等含量的测定,可以采用重量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分析;重量分析法还可以对兽药中的VB1等物质进行测定。

另外,许多紫外、可见光的分光光度仪在高职兽医专业中的应用,可以便于教师及学生对动物饲料、兽药中的相关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例如:动物饲料中tp的含量就可以通过紫外光光度仪进行测定。许多硬件设置较全的高职院校,还可以使用相关仪器对动物饲料中农药含量以及其它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2.生物化学在兽医专业领域的应用

生物化学的重要内容就是介绍了动物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联系。这些理论知识都可以为动物饲料配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提供有力的依据,还可以对一些常见动物的代谢病进行研究,为其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1)一些动物的生化指标可以为动物的疾病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例如:部分动物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可以为这些动物的心肌损伤及急性肝炎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2)许多家禽家畜的常见病发病机理以及家禽家畜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都与生物化学中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奶牛酮病的产生多半是由于奶牛体内的糖类及脂肪代谢异常引起的;一些家禽家畜的痛风病则与其体内的核酸、蛋白质的代谢异常有关;磺胺类的药物在动物医疗中有时也会用到,但是想要了解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就必须先了解相关酶的竞争与抑制作用。(3)随着动物医学尖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探索,生物化学的分子杂交技术、Dna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尖端的生物工程技术都在动物医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及发展。高职院校兽医类专业学生在对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后,可以为其学习专业课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学生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能性。

三、兽医专业知识在高职化学教学的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兽医类专业的化学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相比,更加抽象、难度更大,许多兽医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畏惧心理。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兽医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介绍,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学生厌恶化学课程的情绪,让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化学的绪论课上,教师可以将化学的发展与动物医学的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课程对以后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平时讲课时,还可以对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在动物疾病的实际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树立端正的化学课程学习思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具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化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例,这样就可以让化学知识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一方面学好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专业课的相关内容。

2.可以加强兽医知识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高职的化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将兽医专业课与化学课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可以让化学知识为兽医知识进行更好的服务。

动物医学课程篇5

关键词:微课;医用物理;课程设计

微课(microlecture)是结合学科特点经过设计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作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者所关注的热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医用物理课程特点,举例进行微课设计,以期对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医用物理课程的作用

医用物理课程是针对医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设置目的是强化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学习创新思维,了解现代医学与现代物理学技术的密切关系,为今后的医学实践和科研提供知识和方法。

二、医用物理课程的特点

1.涵盖的知识点多。医用物理课程的章节中有普通物理的力学基本定律、振动、波动、热力学基础等内容,另根据医学特点增设了物体的弹性、流体的运动、X射线、激光、核磁共振等内容。因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学习中会感到概念、规律太多不好记忆,知识重点难以把握。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不断重复提问、例题讲解等方式来强调核心内容。

2.章节内容独立。由于知识点多,课程章节较独立,前一章节的学习与后续章节没有直接关系。学生在之前学习中的疑问不影响下个新知识点的学习。例如流体作为第一章,接着是液体表面现象,各章之间没有知识的贯穿。

3.与医学应用相结合。章节内容在介绍物理现象之后引入基本概念和规律,随后对以上规律在医学中的应用加以介绍。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有关物理知识,对医学仪器、诊断方法、医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并能应用物理原理解释医学应用。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还要及时了解最新的与物理相关的医疗技术。

三、医用物理课程的微课设计

物理的学习关键在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文字表述即定义,概念的数学表达式即定义式,基于概念的物理规律的表达式即公式。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不加理解地记忆概念和公式,那么必然忽略概念间的关系和公式的适用性,使物理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且效率不高。结合以上内容,以医用物理学中波的干涉规律这个内容为例展开微课设计。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微型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充分挖掘文字和图片包含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表现出来,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又分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详见表1。

动物医学课程篇6

关键词高专实验动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0-0346-01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及科研实验等系统急需大量的实验动物专业人才,而现有的大部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是由兽医专业、人医专业等转行而来,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专业教育背景普遍不足、职业素质整体不高。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掌握实验动物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农业高职高专院校,2006年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6年来,以职业为导向进行实验动物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不同院校实验动物专业的课程体系

实验动物科学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我国开展实验动物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实验动物学科建设与发展,我国开始关注实验动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1985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先后开办了实验动物学专、本科专业,之后实验动物高等学历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以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的实验动物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目前扬州大学是总课程门数和专业课程门数开设最多的院校,该校有较强的承办专业教育的条件。在以兽医为背景的实验动物学专业中,扬州大学已建立了经典的实验动物本科学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南通大学为学生开设了多门大生物实验技术课程,该校更强调学生系统知识学习,在以生物学、基础医学、动物医学相结合办实验动物学专业方面做了有益探索。首都医科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实验动物学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所以医学实验动物学专业的课时设置最多,学生的学习任务最重。开办实验动物学本、专科教育在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几所高等学校所属行业不同,因此,各自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1-2]。

2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动物专业的培养目标

2006年,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该专业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实验动物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技术的高级技师,即培养具有实验动物繁殖育种、饲养管理、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饲养设备(笼器具、垫料、饲料)生产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该专业教学要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层次,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因此,形成一套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3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3.1课程体系改革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对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动物繁殖育种、饲养管理、实验动物疾病防治、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饲养设备、用品(笼器具、垫料、饲料)生产等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表1),紧扣实验动物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实验动物饲养员、动物实验技术员、实验动物生产销售员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方式进行实验动物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表2)。所有课程计划总学分164分,其中:基本文化素质课36学分,职业技术课9分,职业拓展课15学分。另外,第二课堂(专题讲座、专业技术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动物专业岗位见习)8学分,考证6学分(英语、计算机、职业资格各2学分)。

3.2课程开发与建设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实验动物专业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化工作过程分析,引入实验动物员和动物实验技术员等职业标准,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子情境。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强调“三实四化”,即课程内容贴近实际,教学素材取自实际,教学情境接近实际;教学情境职业化,教学方式互动化,课程考核全程化,课余学习多样化,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对接、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相融合[3-4]。

4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紧扣实验动物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实验动物饲养员、动物实验技术员、实验动物生产销售员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学院实验动物专业招生6年来,通过以职业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同时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施4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96%以上,获得了市场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5参考文献

[1]吴建华,任曙光,巨英超.农业院校开设实验动物专业的优势讨论[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2(3):38-39.

[2]刘进辉,孙志良,王水莲,等.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106-1108.

动物医学课程篇7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都开设有医护专业,但是,并没有及时的在医护专业展开基础医学教育,所以,我们认为高职医护专业应加强基础医学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

二、基础医学概述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基础医学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三、基础医学教育的好处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语言知识等。在学习医学基础专业课时,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借助其他人文知识加以印证,才能学透、学活。如《解剖学》中人体的动态发展、局部与整体统一、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等认识观的提出,明显受到哲学中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基本原理的影响。同样,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医学免疫学》在讲述“动物免疫血清”时,动物免疫血清既是“抗体”又是“抗原”,既能“治病”又能“致病”;《药理学》在讲授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时,药物对机体的“利”与“弊”等等。

2、人文关怀

人体解剖学史的内容决定了它与医学生人文关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在观察和解剖尸体时,应给予尸体标本充分的尊重。在机能学动物实验中,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对于今后临床工作中尊重和爱护患者将起到极大而有益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中通过对各种生命现象的探究,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神奇和美妙,通过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解读,潜移默化地揭示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内涵,多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情感,多一份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从而最大程度地化解社会上存在的漠视生命现象对自身的不良影响。

3、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

基础医学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凝聚着科学家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在《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中,一解剖学家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但因违反了教义而被反动教会活活烧死。这一实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生理学》中,学习循环系统时得知英国医生哈维(Harvey,1579-1657)如何发现心血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的人体血液循环学说;学习神经系统时得知18世纪瑞士生理学家哈勒(a.V.Haller)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了“脑通过神经接受信息,并通过神经传送引起反应”的结论。这些重要事件和对著名生理学家为人处事的了解,不仅可以启发自身的科学创新思维,而且可培养医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四、教育案例分析

某院高职护理专业共开设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2门,包括政治(含中国革命史、邓小平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社会学荃础、公共关系学、医学关学羞础、法律、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基础医学课程8门,包括解剖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组胚)、生物化学、生理学、徽生物与免疫学(徽免)、病理学、药理学;临床专业课18门,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概要、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皮肤病及性病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精神病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医院护理管理、五官科护理学、急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评估、康复护理。总授课学时为3756学时(不含第五学年临床实习及体育课)。其中羞础医学课占总课时数的17.7%,明显低于其他2类课程的学时数;每门课程的平均学时数也低于其他两类课程;墓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程所占比例与专业课程相当(见表l),但如果将第五年临床实习时间纳人专业课程中,则基础课程实验课的比例显著低于专业课程。另外,三类课程实验课所占比例均不足30%。

2成级分析(见表2、3)

由表2可见,荃础医学课程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课程,而其不及格学生人次明显多于其他两类课程。进一步分析发现,8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成绩(分值)不呈现正态分布,按Kruskal一wallis单因素秩方差分析,结果组胚和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的成绩显著低于遗传学、徽免、生理学(p<0.05),见表3。

3、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教育相对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也已将护理专业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专业。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各层次护理教育相继出现,招生比例也有所调整,但目前中专学历的护士仍占85%。有学者建议我国目前应稳定中职招生规棋,大力发展五年制商职护理教育,适度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护理教育,逐步提商高层次护理教育的比例l:l。因此,国内高职护理教育将有较大的发展,护理专业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将逐步得到改善。

我院2001年开始试办初中起点的高职护理专业,首届五年制学生中有66人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就业率为100%,反映出高职护理专业的良好前景。回顾他们的在校学习成峨,分析讨论教学计划,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改革。

由于近年来一直强调护理教育不仅要注盆医学荃础知识,还要注宜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知识,各高校正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设了人文科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增加了人际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更好地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五、未来高职医护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教学重点

1、优化课程结构,组建新的课程体系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年来,国内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完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医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出发,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打破学科界线,将传统分散在各个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融合与优化,尽管各校进行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组成了涵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五个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即人体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学课程。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根据教学目标重新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学指导,减少验证性实验,组成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了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将基础课和临床课有机结合起来,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近年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将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以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机能学课程分别组合起来集中授课,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临床医学内容;在后2年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又再次联系组织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来学习,以加深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在与临床联系比较紧密的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病理、病生、药理等),适当邀请临床教师讲授某些章节是有必要的。

动物医学课程篇8

关键词:医学生;生物化学;重要性;措施

所有的科学领域几乎都涉及生物化学,化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医学与化学的关系更密不可分。素养有修习涵养和平素所供养两种涵义,化学素养包括必要的化学知识、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用化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2]。

1提升医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知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有各种化学物质构成的,如水、糖、脂肪、蛋白质等。人的生命体内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是由化学过程产生,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影响着人体的生陈代谢。无数个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组成了生物的生命过程,化学与生命紧密联系。同时,医学对于保证人体健康的药物,对人体疾病病因的研究都需要对人体化学元素的平衡进行充分研究,这些都需要丰富的化学知识,较高的化学素养。

1.2有助于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基本医学和临床医学都需要化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生物化学从微观分子和化学变化角度研究生物生命。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及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去认识、深度的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体的疾病类型很多样,这就需要对生命体的深层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就需要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1.3有助于对健康知识的普及对于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而言,医学知识、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为人类更好、更健康的生活。人类的健康与食物紧密相关。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使医学生对食物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人体的身体机制也有更全面的认知,对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服务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对naCl的结构分析和讲解,可以清楚的让人们知道食用盐的组成因素和食用盐的变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让人们了解过度饮酒可致使酒精中毒,导致死亡。通过运用这些化学知识,对化学元素的讲解,普及了有关健康的知识,同时使健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提升医学生化学素养的途径

2.1激发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繁多、抽象,理论深奥,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课程繁琐,学习压力大,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往往提不起兴趣。激发医学院学生学习物化课的兴趣是提升他们化学素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会主动去提升自己。

教师在课程讲解可通过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来导入课题,例如通过对克隆人的伦理问题的探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了解,把这些知识贯穿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丰富课堂形式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许多微观、抽象的物体,学生很难想象、理解,丰富物化课的课堂,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手段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有形象化的了解。例如在讲解Dna时,Dna这个生物结构式抽象的,学生很难了解它的结构和在人体中的生物过程。通过在课堂中应用三维动画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及复制、翻译过程,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有关Dna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医学影片、有关生物化学的记录片,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医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实际中的应用,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在医学实验、临床实验、医疗服务中工作。在医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中,应淡化学科意识,是知识相互融合,以生活、医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临床医学的实验中,通过让学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把病因与生物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在实际中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方式。

3结论

目前,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常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许多医学研究、医学新方法、技术都需要生物化学知识的支撑,物化课是医学院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医学课的基础理论课程。学好生物化学对于医学技术、医疗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院应加强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课堂形式、理论结合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整体的医学素质。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课程篇9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77-0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是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本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与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上的大学英语课有所不同。笔者根据近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中的教学经验,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总结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老化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一直使用几年前的自编教材,教材内容单调,没有系统性。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无法紧跟时代,显得有些老化,需要选择更合适的教材。但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缺乏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更达不到培养既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1]。

1.2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高校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方式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板书,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是医学名词多,合成词多,单词长,拼写难,长句较多,但句子结构并不难,语法较简单。以板书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实际讲授内容较少,学生感觉枯燥而且难学,普遍不感兴趣,因此急需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期末考核往往是由任课教师从教材或其他英语文献中摘取几段让学生翻译成汉语,这种考核方式太单一,与一般的英语考试也有所区别,而且与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能力考核的要求相差甚远。

2教学改革的3个方面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的实际,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明确: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目标,重新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真正考察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及英语水平的进步程度。

2.1重新编写教材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学完公共英语的大三学生重新编写一本专业英语教材。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学及医学上的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一门交叉学科,内容广泛,因此在选材时要充分考虑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系统规划,利用各种资源开发教材,确保章节、单元内容适应专业课的教学需求。所编教材共有6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简介,包括专业发展历史及现状、具体涉及的领域及生物医学工程师的具体工作;第二单元是常用生物医学仪器的介绍;第三单元是医学影像学的各种方法、目前医院及科研中常见的各种影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等;第四单元是医院管理,主要介绍医院管理系统HiS及其下属的各个小系统,以paCS为重点进行分析;第五单元是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第六单元是康复工程和生物力学。

2.2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专业英语课程使用板书的教学方式会因为书写板书而浪费很多时间,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词、长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将语言、文字、图像等多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授课效率大有提高。比如较长的专业词汇,学生刚学时感到很吃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声音与动画结合的演示,将单词的拼写以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上演示,并在课件中加入单词的读音;而文中的长句则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句子的主干及关键词,这样加深学生对生词和长难句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很好。

2.3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尽管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取消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毕业挂钩的要求,但由于就业困难,许多大学生仍然十分重视四六级考试。因此,在专业英语的课程考核当中,可以考虑使用四六级考试的多样化题型来考查专业英语的内容,而不仅仅像以前那样简单地出一些翻译题型。这样不仅考核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四六级考试的实战练习,引起学生的重视,也提高了积极性。

动物医学课程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生物化学是其重要基础课程,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及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三大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普遍规律;遗传信息传递和调控。这些内容为后期进一步学习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但是这些内容既涉及了广泛的理论知识,又涵盖了诸多生命科学实践;同时不仅有对生命过程机理的详细描述,还有对这些过程调控的概括。这就使得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加之名词繁多、概念抽象、内容枯燥,又涉及热力学、空间结构等物理、化学的多方面内容,因此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结合中医证候进行临床疾病研究的能力,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以前采用的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多媒体结合板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授课通常采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后小结三步走的流程。在新课导入阶段复习相关知识点,提供新课情景,引入新课;新课讲授阶段通常按照所讲授内容的逻辑性和相关性运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图片、动画进行展示讲解;课后小结中进行重难点小结,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并引出下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生物化学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较强,难度较大,与化学、物理、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复杂学科紧密关联。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利用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方式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教师难以做到生动、形象。因此,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械灌输及书本的抽象描述,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大分子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代谢的基本规律、联系、转化和调控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等生物化学的重要问题。这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教学任务的落实,导致授课过程过于死板,课堂气氛拘谨沉闷,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失去信心和兴趣,也会滋生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以致被动学习,应付交差现象普遍。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诊治与预防疾病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条件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与课程对应的专业实验安排较少。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主要通过书本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缺少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机会。

2“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活动过程[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传统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无感官认识等问题[2]。传统课程教学在与“互联网+”的渗透融合中,可以逐步走向教学改革的创新与优化,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而是通过参与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互联网+教学模式展现出以下几方面优势:①学生学习自由度更大,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更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且不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局限。②教育资源更丰富、更开放、更便利,有效保障教育公平。③师生、生生沟通更便捷,确保教学效果[3]。

3基于“互联网+”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3.1基于“互联网+”的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与探索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老师、一间教室”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培养定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完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和合作,进行知识的内化。所以,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简入繁,从理论到应用,选择精、细、深、略有度的教学内容。每章授课内容采用从实验现象理论抽象实际应用。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实际抽象出理论,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再由理论指导进一步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入门。因此,近年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联用。例如,在学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章中竞争性抑制这一内容时就利用网络平台实施了翻转课堂、pBL教学及研讨式教学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联用。教师先将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这一简单实验引申出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制作好大约10min左右的视频,并结合临床及科研实际案例设计“过关任务”(例如运用竞争性抑制的原理解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药注意事项、洛伐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等)。然后将制作好的视频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关的“过关任务”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视频教学内容,参与在线讨论并完成“过关任务”。课堂上基于学生前期网络学习的成果,以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抗菌机理的差异为主题,采用pBL、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讨论解决课前学生发现的问题。课后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情况并在教学网络中相关资料供学生复习和检测,同时适量前瞻性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拓展。笔者发现结合互联网平台,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在线讨论、课堂研讨、课后复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竞争性抑制的基本原理,还能理解磺胺类药物及洛伐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注意事项,并且能与中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同学提出,由于洛伐他汀类药物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而且该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在午夜活性最高,因此选择在晚上服药降脂效果最佳,这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和“择时用药”的原则一致。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而且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相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化学理论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3.2“互联网+”生物化学讲课竞赛

在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代谢及其与临床医疗的关系等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描述非常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加深对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教研室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互联网+”生物化学讲课大赛。教师设计好一系列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临床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探究中药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从胆色素代谢探讨黄疸的发病与治疗、从氨基酸代谢探讨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等。学生组队选择相关主题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然后通过制作课件、教学动画和动漫等作品来动态讲解和展示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例分析及相关疾病防治原则。这种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学生自主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制作课件过程中通过联系实际,明白了生物化学不是一门空洞的学科,而是与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逐渐体会到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感到学而有趣、学而有用,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极大增强了对课程中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3“互联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化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医疗实践中经常采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防治与预后判断。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量选择既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是医疗实践中常用的技术作为常规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教研室科研课题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特色开设部分开放性实验。但是这些实验项目仍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练习机会。近年来,教研室向学生在线或推荐了许多实验虚拟仿真模块和视频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模拟相关实验内容,从而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教研室还组织了生物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竞赛。首先,要求学生组队根据的竞赛主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可行性分析;然后,组织教师对上交的方案进行筛选和评估;最后,选择一定比例的设计方案进一步进行现场操作与答辩。这些实验设计和操作仅靠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借助多种网络资源才能完成详细的实验设计,并且借助现代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才可能完成实验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实验设计竞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强化学习的第二课堂。总之,应用多种网络技术对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是“互联网+”时代必要的探索。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通过这种改革与探索已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由课上延续到课下,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和优化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田爱丽.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6,(10):106-112.

[2]秦祖赠,谢新玲,文衍宣,等.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反应工程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