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十篇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十篇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46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1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管理,保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防治城镇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规划,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维护与保护,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以及城镇内涝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并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应当遵循尊重自然、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主管部门(以下称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促进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布局、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气候特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排水与污水处理目标与标准,排水量与排水模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排涝措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和建设用地以及保障措施等;易发生内涝的城市、镇,还应当编制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

第八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防洪规划,并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城镇人口与规模、降雨规律、暴雨内涝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内涝防治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

第九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将编制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应当严格执行;因经济社会发展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加大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合理确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统筹安排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利用、雨水调蓄和排放等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

城镇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建设时序,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未建或者已建但未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应当按照年度改造计划进行改造,提高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镇排涝要求,结合城镇用地性质和条件,加强雨水管网、泵站以及雨水调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等设施建设和改造。

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砂石地面、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车场、广场、道路等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提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

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雨水径流控制要求建设相关设施。

第十四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需要与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相连接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意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就排水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和相关标准提出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排水设计方案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未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的,不得投入使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十五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及相关资料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投标、委托等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负责管理。特许经营合同、委托运营合同涉及污染物削减和污水处理运营服务费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的意见。国家鼓励实施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从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设备;

(三)有完善的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

(四)技术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五)有相应的良好业绩和维护运营经验;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排水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情况,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建立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加强雨水排放管理,提高城镇内涝防治水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建立城镇内涝防治预警、会商、联动机制,发挥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加强对城镇排水设施的管理和河道防护、整治,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施,确保雨水排放畅通,共同做好城镇内涝防治工作。

第十八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标准,明确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合理控制雨水径流。

第十九条 除干旱地区外,新区建设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实行雨水、污水合流的地区,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求,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可以结合旧城区改建和道路建设同时进行。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建不得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逐步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合理确定截流倍数,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贮存池、建设截流干管等方式,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

第二十条 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

第二十一条 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称排水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重点对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事项进行审查。

排水户应当按照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水。

第二十二条 排水户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排放口的设置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相应的预处理设施和水质、水量检测设施;

(三)排放的污水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放口设置以及预处理设施和水质、水量检测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规划要求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当要求排水户采取措施,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委托的排水监测机构,应当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并建立排水监测档案。排水户应当接受监测,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安装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监测数据与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共享。

第二十五条 因城镇排水设施维护或者检修可能对排水造成影响的,城镇排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相关排水户;可能对排水造成严重影响的,应当事先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报告,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六条 设置于机动车道路上的窨井,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保证其承载力和稳定性等符合相关要求。

排水管网窨井盖应当具备防坠落和防盗窃功能,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第二十七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城镇排涝风险评估制度和灾害后评估制度,在汛前对城镇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单位限期处理,并加强城镇广场、立交桥下、地下构筑物、棚户区等易涝点的治理,强化排涝措施,增加必要的强制排水设施和装备。

城镇排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按照防汛要求,对城镇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清疏,确保设施安全运行。

在汛期,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当加强对易涝点的巡查,发现险情,立即采取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汛期应当服从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或者监督。

第四章 污水处理

第二十八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签订维护运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及维护运营合同进行维护运营,定期向社会公开有关维护运营信息,并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保证出水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不得排放不达标污水。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测进出水水质,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污水处理水质和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维护运营合同,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报送生产运营成本等信息。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价格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成本信息。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核定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成本,应当考虑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

第三十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或者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应当安全处理处置污泥,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对产生的污泥以及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

第三十一条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不得擅自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等原因需要停运或者部分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当在90个工作日前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在出现进水水质和水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出水水质超标,或者发生影响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突发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核查处理。

第三十二条 排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

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排水监测机构接受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委托从事有关监测活动,不得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和排水户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三条 污水处理费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不得挪作他用。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标准不应低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因特殊原因,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不足以支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的,地方人民政府给予补贴。

污水处理费的收取、使用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将监督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布。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为进出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第三十五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履行维护运营合同的情况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水量的监督检查结果,核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

第三十六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在监督考核中,发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存在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及维护运营合同进行维护运营,擅自停运或者部分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或者其他无法安全运行等情形的,应当要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采取措施,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或者整改后仍无法安全运行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可以终止维护运营合同。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终止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签订的维护运营合同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运行。

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合理确定再生水利用的规模,制定促进再生水利用的保障措施。

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指导。

第五章 设施维护与保护

第三十八条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窨井盖等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保障设施安全运行。

从事管网维护、应急排水、井下及有限空间作业的,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设置醒目警示标志,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员坠落、车辆陷落,并及时复原窨井盖,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相关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组织编制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应急预案,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城镇排涝所必需的物资。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抢险装备、器材,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四十条 排水户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排放的污水可能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及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安全事故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采取防护措施、组织抢修,并及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一条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在保护范围内,有关单位从事爆破、钻探、打桩、顶进、挖掘、取土等可能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的,应当与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等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十二条 禁止从事下列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损毁、盗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二)穿凿、堵塞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

(三)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倾倒剧毒、易燃易爆、腐蚀性废液和废渣;

(四)向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废弃物;

(五)建设占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六)其他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得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查明工程建设范围内地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相关情况。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有排水管网等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因工程建设需要拆除、改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拆除、改动方案,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审核,并承担重建、改建和采取临时措施的费用。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结果向社会公开。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进行检查、监测;

(二)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资料;

(三)要求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四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和保护等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并公布审计结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条例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后不实施监督检查的,对核发许可证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水户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或者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排水户不予核发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将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相互混接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单位和个人,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或者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水户未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补办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可以处5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水户不按照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水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向社会予以通报;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因城镇排水设施维护或者检修可能对排水造成影响或者严重影响,城镇排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未提前通知相关排水户的,或者未事先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报告,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或者未按照防汛要求对城镇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清疏,影响汛期排水畅通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测进出水水质的,或者未报送污水处理水质和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和生产运营成本等信息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擅自停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未按照规定事先报告或者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或者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对产生的污泥以及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的去向、用途、用量等未进行跟踪、记录的,或者处理处置后的污泥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水单位或者个人不缴纳污水处理费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污水处理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责任,保障设施安全运行的;

(二)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组织事故抢修的;

(三)因巡查、维护不到位,导致窨井盖丢失、损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从事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逾期不采取补救措施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单位未与施工单位、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等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拆除、改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排水户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排放污水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罚。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2

关键词:小城镇雨污分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59-01

近年来,广西各地城市和县城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管网建设不是很理想。城镇污水管网是现代化城镇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对城镇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其中排水管网也迅速扩张和大规模改造,由于是地下工程,具有隐蔽性,排水管网在建设、管理与维护中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经过对某城镇(广西巴马县城)排水管网的调查,分析其存在问题。

1问题分析

根据总体规划,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的要求,“建设在城市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管渠应优先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旧城区改造、降雨量很小的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宜采用合流制,并合理确定截流倍数”。虽然目前巴马县城(巴马镇)已建有日处理1.5万吨污水处理厂,但污水收集系统很不完善,只建设了寿乡广场到汽车总站及部分沿巴马河的截污干管。而大部分街区排水还是采用合流管方式排水,导致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巴马河,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污水处理厂也收集不到足够的污水,浪费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因此,从巴马县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本项目实施中,老城区(城西区、城东区、城中区)已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系的管网应逐步向分流制过渡;城南区、城北区属新建城区,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目前巴马县城的排水管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排水系统不完善

现有合流制排水沟渠十分散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巴马县城一部分地方(尤其是旧城区)的居民生活废水基本上是自然排放。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排水沟渠,雨水及污水沿天然地面、街道沟渠排泄路边低洼处,严重影响了县容、卫生和环境质量。(2)沟渠布置不合理。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许多沟渠不能满足排水的需要,加上旧城区部分沟渠横穿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给沟渠的维护和清理带来了很大困难。(3)污水无组织排放。城区居民污水主要是就近排入附近的自然水体,造成水体发臭和污水外溢,大大污染了环境。(4)明沟排水,污水臭味四溢,成为城市卫生治理的死角,也是城市卫生防御的隐患。(5)虽然旧城区旱季污水已被沿河截污干管截留,但雨季时污水还是随雨水冲刷进巴马河,同时城乡结合部河道未设截污干管,部分污水直接排入巴马河,造成河道不同程度污染。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6)管渠阻塞。部分管渠断面偏小、弯曲多,常年失修加上污水量增加和城市建设对排水管渠的破坏,导致下水道阻塞,不能通畅地排水。

2工程特点和难点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料不全,而且不确定因素较多。在项目启动的调研阶段,我们就遇到以下情况:该小城镇并没有给排水专项规划;此外,经批复的早期城镇总体规划尚在修编中;在施工图设计和项目实施阶段,陆续被批复的城镇规划和水利工程方案在许多方面与早期规划相比有较大调整。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项目的流域范围、产业结构、人口当量、水体功能、城镇道路等不断随之变化调整,给污水管网设计和施工带来较大困难。

其次,巴马县城中新老城区共存,建设特点各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小城镇的建设包括了老城区改造、扩展城镇区域及新建开发区域。通常,老城区地形复杂,街道狭窄,原有排水系统不够规范,地下管线杂乱无章;所扩展的新县城区域与老城相连接,具有老城区和新建开发区域的双重特征;新建开发区域的道路简捷规范,但缺乏市政管线。因此,如何对该小城镇采用单一的排水体制,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巴马县城原有的排水系统缺乏科学规划,其建设随意性较大。该小城镇以混接的排水系统居多,环境污染较严重。此外,县城中的管道和渠道混杂,其分布广、数量多、建设随意性较大;有的管道上已修建房屋,维修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缺乏竣工资料和地下管网的测量图纸;建筑物密集、街巷窄,导致管网改造相当困难。

最后,巴马县城地处西部偏僻地区,其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特殊。污水管道设计需要采取过河、过江、管道穿山等形式。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管材选用要求严格,管道基础处理技术要求高,对投资及环境影响比较大。

3雨污分流方案选择

针对巴马县城的事情,我们提出了两种雨污分流方案。

(1)方案一:县城新建城区(城南区和城北区),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雨污水管,采用雨污分流形式;老城区(城西区、城中区,城东区)在原有道路排水系统情况下,增加污水管建设,原有合流管渠变成雨水干管,所有居民污水出户管改道汇总后排入污水干管。该方案的优点为:污水分流比较彻底,远近期的污水支管均能接入;其缺点是:投资偏大;老城区居民污水出户管埋设复杂,难以调查到位,实施上存在困难。

(2)方案二:县城新建城区(城南区和城北区)与方案一相同,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雨污水管,采用雨污分流形式;老城区(城西区、城中区,城东区)的主干路路面和人行道较宽,利于雨污分流改造,故在原有道路排水系统情况下,新增主干路的污水干管建设。主干路原有合流管渠改造成雨水干管,主干路居民污水出户管改道汇集后排入污水干管。旧城区次干路(小街小巷)路面和人行道狭窄,改造难度大。而且街坊出户管埋于地下,很难调查到位;而街道雨水口均露在地面,易于辨认和改道,在机动车道上新建雨水管,施工难度也相对较小。因此,采取在次干路(小街小巷)新增雨水干管,原有道路雨水口均改道排入新增雨水管,在下游汇入主干路分流后的雨水干管;原有合流管渠改成污水支管,在主干路交叉口截断排入主干路的新建污水干管,以此实现雨污分流。该方案优点:投资较省。街区雨水口好调查,雨水口改道排入新增雨水管比较好实施;雨水管道是在机动车道上实施,施工条件好于方案一。同时主干路污水主干管的建设既能兼顾近期街坊雨污分流改道分流建设,也能满足未开发区域后期污水管的接入高程要求。其缺点是:污水分流不够彻底,雨天部分居民楼天面雨水进入污水管,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负荷。

4结语

该文针对小城镇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设计问题展开探讨,并以广西巴马县城为例,给出了雨污分流设计的选择方案。该文的研究成果能对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3

关键词: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重要性冲击原因后果办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连续、稳定、安全的正常运行,是每一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确保的日常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和运行人员时时刻刻进行监视和关注。因处理工艺的局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基本无法适应水质和水量大幅度的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将会给污水处理工艺带来沉重的负担。

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水质和水量,必须是城镇污水处理厂高度关注和监视的重点。一旦发现进水出现异常,需要进行密切关注,迅速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否则,稍有疏忽将会给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带来较大的冲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关注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重要性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中,净化污水的第一承担者就是细菌,而摄食处理污水中游离的细菌,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原生动物是污水净化的第二承担者。在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所谓的活性污泥主要就是由这两者组成,在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的微生物量,直接关系到了污水的净化的作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将直接关系到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情况是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工矿企业废水的普遍特点是浓度高、可生化性差、水量变化大,极容易给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带来冲击。在工矿企业废水接入之初,由于冲击过大而对曝气池活性污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容易导致溶解氧急剧下降、污泥发生膨胀、出水水质严重恶化。

曝气池受到高浓度工矿企业废水冲击时,池内溶解氧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迅速降至一个极低的水平。菌胶团菌是严格的好氧菌,只有在溶解氧足够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丝状菌却是兼性菌,在缺氧的条件下也可以良好地生长。在低溶解氧的阶段,菌胶团菌的新陈代谢受到抑制而丝状菌却能够正常进行新陈代谢,很容易引起污泥膨胀,因此导致了曝气池内微生物数量急剧减少,处理效果迅速降低。

二、城镇污水处理厂受到冲击的原因

经过排水管理部门对污水收集管网展开大规模的排查发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工矿企业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将生产的大量废水既不进行预处理也不按照规定排放,直接进行偷排。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短时间内会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对正常运行的处理工艺造成完全的瘫痪。

1、工矿企业废水不定时的偷偷排放

有些工矿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废水处理设备尽量不运行,仅仅为了应付检查,但是将生产的废水不定时的偷排,少量多时段甚至细水长流,大部分是在夜半三更进行偷偷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如果不注意很不容易立刻发现和进行制止,造成生物池或氧化沟的溶解氧下降、污泥发生膨胀、出水水质恶化,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产生巨大的冲击。

2、工矿企业废水短时间大量的排放

大型的工矿企业,对生产废水应该进行妥善的储存和处置,但是他们既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又不进行严格管理,将生产废水在短时间大量偷排,有的时候就是一夜之间,当你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由于短时间大量的排放造成冲击过大,导致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中的生物菌原本的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有机物与无机物比例严重失调,养分迅速大量流失,严重影响生物菌种的新陈代谢,从而导致生物菌种的大量死亡,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造成严重冲击。

3、矿山企业废水含有大量粉煤灰和泥沙

有些矿山企业的废水,经检测BoD、CoD等大约是30—60mg/l,含量极低,但是含有大量粉煤灰和泥沙,悬浮物SS极高,能够达到500—700mg/l,粉煤灰和泥砂大量的排入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后,极易造成生物池或氧化沟的大量泥沙沉淀,出现结块现象,大大增加了设备的运行负荷,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运行设备的损坏,导致出水水质越来越差。

4、食品药品企业含有大量油脂和重金属盐类

食品药品企业的废水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会给生物菌种带来不可逆影响,甚至导致生物菌短时间大量死亡。主要是因为食品药品企业废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机化学物质,并且夹带油脂及重金属盐类,这些物质很难分解并对生物菌的新陈代谢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同时将导致生物菌发生转变,原本好氧菌种在遇到这些物质时将转变为厌氧菌,因而食品药品企业废水在排放之前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处理才能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否则将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造成较大影响。

5、工矿企业废水氮磷超标

有些工矿企业的废水,BoD约在20—50mg/l,CoD约在40—60mg/l,含量很低,但是tn约在30—100mg/l,tp约在3—12mg/l,n约在40—60mg/l,总氮、总磷、氨氮等指标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从而增加了污水处理的除磷脱氮的难度,这样的情况极易导致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阶段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出水水质氨氮的超标,大大增加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的难度。

城镇污水处理厂受到冲击的后果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的核心为生物菌所起到得生化作用。污水通过粗格栅、细格栅、除砂装置等构筑物的物理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工艺的核心部分——生化处理阶段,污水在生物池或氧化沟中经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基本能够达到去除有机物和除磷脱氮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生物菌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生物菌的培养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温度等适应的条件下,生物菌的培养至少需要15—20天,因而一旦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生物菌遭到严重冲击,将直接导致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艺的瘫痪。

1、生物菌急剧减少完全不起生化作用

污水处理工艺受到冲击后,生物菌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排放水的出水口出现浑浊,几乎与进水水质没有太大的区别。具有运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受到严重冲击的生物池或氧化沟的处理工艺中已经没有污泥絮团和泥水分离的现象,说明污水处理工艺完全不起生化作用。例如某两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先后发生过此类事件,经调查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工矿企业废水在一夜之间短时间大量的排放,立即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造成严重冲击,待第二天发现时已晚;另一种是工矿企业废水不定时的长时间偷偷排放,平时未加注意,若干天后才发现进水CoD高达1000mg/L,同样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造成冲击,发现时已为时已晚。两种情况均直接导致整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池微生物菌种的死亡,完全没有生化处理效果,造成出水与进水水质没有区别的现象,只能停止运行,并对构筑物池体进行彻底清洗,重新培养生物菌。但是由于停止运行、出水不达标受到了上级部门的严厉查处。

2、生物池或氧化沟出现大量污泥沉淀

生物池或氧化沟在设计时为了防止大量污泥沉淀,大部分设计有搅拌器或推进器,正常工作情况时生物池的污水处于流动或翻滚状态,促使活性污泥能够更好地参与生化处理过程,尽量避免污泥的沉淀和减少死泥的产生。由于生物池大量的污泥沉淀,直接导致生物池中菌种严重缺少氧气,使生物的好氧过程停止,无法进行再次循环,周而复始直至生物菌种完全死亡,严重时可以导致生物池中微生物菌团短时间大量死亡,不得不重新培养活性污泥。例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工矿企业的废水含有大量粉煤灰和泥沙,排入后造成生物池大量污泥沉淀,池底达到1米多厚,搅拌器、推进器以及曝气器运行负荷增大甚至出现损坏,同时污泥脱水机损坏,没有及时修理投入运行,无法脱掉大量死泥,导致污水中溶解氧浓度仅为0.05mg/L,水面开始出现大量浮藻,之后微生物菌团大量死亡,无法实现污水的生化处理作用。只好停止运行清理污泥,修复污泥脱水机,重新培养活性污泥,用时一个多月,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因清理污泥还差一点出了人命事故,当时恰逢国家有关部门对CoD总量减排的核查而被发现,受到扣减减排量的处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也受到撤职处分。

3、各种有害菌种进入生物池

生物池或氧化沟的生物菌是通过投加活性污泥等接种方式逐步培养起来的,大量的杂菌和无用菌种的加入,导致污水中各种无用菌与有用菌争夺养分的现象产生,污水中养分不能维持有用菌种的正常新陈代谢,弱化了正常菌种的生化作用,直接影响了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例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时发现处理的效果越来越差,放水检修后又重新进水培养,但培养若干天仍不达标,经外请多位专家诊断,主要原因是进入大量有害杂菌,导致处理效果逐步降低,需要对生物池进行清洗和消毒,再放入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培养,通过再次整改后实际用时近10多天既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停止运行时间过长受到上级部门通报批评。

4、重新培养生物菌周期长且麻烦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的生物菌种受到严重冲击后,完全不起生化作用,必须重新进行生物菌的培养,需要对生物池或氧化沟进行池体清理、重新进水、接种、循环、采样、化验、培养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在温度适宜和进水水质良好的条件下一般培养周期在20天左右,如果遇到冬季寒冷天气,培养时间将更长,甚于无法完成菌种的培养。例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在12月份受到工矿企业偷排废水的严重冲击,导致了整个生物处理阶段微生物菌团全部死亡,只能重新培养生物菌的工作。从清理池体开始到恢复正常运行总共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不仅由于天气寒冷温度极低的原因培养菌种困难巨大,同时由于结冰等自然现象为重新培养生物菌的整改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又因刚投入运行不久,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无奈之下只好花巨资外请专家现场指导操作,既废时又废力还提心吊胆害怕被查处。

城镇污水处理厂受到冲击后的解决办法

城镇污水处理厂无论什么原因受到冲击,都必须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恢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尽快使处理工艺达到出水标准。

1、阻止工矿企业废水的大量排入

必须加强城市排水管理,对工矿企业偷排废水等现象,排水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排查找到偷排源头,立即阻止工矿企业废水继续大量流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2、重新清洗构筑物池体

对于受到一定冲击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调整工艺和设备,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对于已经被严重冲击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则需要放水并彻底清理池体,以便对生物菌的重新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3、重新开始培养生物菌

在对构筑物清理后重新放入城市生活污水,对池体起到浸润的效果,并对进水进行水质化验取得有关数据,根据设定预案积极展开菌种培养工作。在生活污水中添加大量碳源或直接投加活性污泥和粪便等措施进行闷曝,加速生物菌种的培养。

4、密切注意精心运行

在重新培养菌种的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进出水情况,进行实时调整精心运行,促使生物菌种达到预期效果,处理工艺迅速达到出水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对进水须高度关注

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必须进行实时检查监测,排水管理部门必须对进水水质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排入工矿企业废水。

1、加强巡回检查检测

加强定时巡回检查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设置在线监测设备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当发现进水异常时,须密切关注,停止进水并积极调整工艺,同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配合排水管理部门进行排查,及时制止工矿企业废水的再次排入。

3、制定预案积极解决

根据区域内各种复杂进水情况制定预案,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工艺和运行设备的调整,根据预案进行减少进水、投加碳源、闷曝、减少曝气量、调整循环时间等方法进行工艺调整,尽可能减少损失。

积极推行排水许可制度

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2号),属国家建设部纳入《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严格执行的是《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有关标准,必须积极推行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对城市排水加大管理和查处力度,避免城镇污水处理厂受到冲击的情况再次发生,从源头上遏制工矿企业废水冲击城镇污水处理厂。

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

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虽然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具有相当的经验,但是中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是近几年的事情,大部分不具备运行经验,遇到突发事件就无法应对不知所措,甚至已经发生严重冲击还未发现。必须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建立必要的巡回检查和报告制度,知道如何发现如何处理,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运行能力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受到严重冲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除上述各种情况还有印染涂料企业废水含有大量的颜色,导致处理工艺的颜色无法去除;雨季洪水也可能造成冲击,应该防止大量进入;进水CoD过高超过有关标准,仰止生物菌生长,造成菌种大量死亡等等情况,不在此赘述。

工矿企业的废水大量排入,造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冲击是主要原因,必须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高度重视。当城镇污水处理厂受到冲击时,必须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尽快采取必要的措施迅速恢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当城镇污水处理厂受到严重冲击后,首先是阻止工矿企业废水的进入,然后需要展开一系列的有效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10年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的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团结治污,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以下简称淮河治污)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治污体制和机制不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等问题,淮河治污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人民群众还不满意。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为进一步推进淮河治污工作,尽快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充分认识淮河治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淮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8,是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的重点地区,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淮河治污工作,对于维护沿淮地区1.68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华东、华中以及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做好淮河治污工作,对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做好淮河治污工作。

(二)明确淮河治污的方针和指导思想。淮河治污要坚持统筹协调、系统管理,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法防治、社会监督的方针。淮河治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问题,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善于运用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确保实现各阶段治污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明确目标,分期实施

(三)淮河治污的长远目标是,恢复山青水秀的自然面貌,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中期目标是,到2010年,淮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功能区的要求;近期目标是,到2005年,巩固淮河治污成果,保持水质基本稳定。

在2005年年底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确定的治污工程投入运行的比例达到60%(安徽省达到5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与2000年相比分别削减20%和10%;在来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该流域25个省界断面水质基本达到《计划》目标,淮河干流省界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枯水期无天然径流省界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低于100毫克/升。

在2007年年底前,《计划》确定的治污工程投入运行的比例达到90%(安徽省达到85%);山东、江苏两省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0%;河南省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5%;安徽省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0%.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与2000年相比分别削减25%和15%.在来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好转,山东、江苏两省南水北调输水线路区水质达到Ⅲ类,主要支流优于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60%.枯水期无天然径流河道化学需氧量浓度低于80毫克/升,氨氮浓度低于30毫克/升。

在2010年年底前,山东、江苏两省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5%;河南省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安徽省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级市市区和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5%.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内。在来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功能区的要求,淮河干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Ⅳ类或Ⅴ类。枯水期无天然径流河道化学需氧量浓度低于70毫克/升,氨氮浓度低于25毫克/升。

三、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沿淮各地要依据水环境容量、水域纳污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制订和实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

(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沿淮各地要根据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制订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认真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环境容量,认真制(修)订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

(六)创建节水型社会。认真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加快城镇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加强生活用水管理。推行定额管理办法,鼓励发展节水高效产业,降低工业耗水量。推广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鼓励使用中水。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鼓励企业自律守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争创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环境友好企业。提倡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沿淮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

(八)加快转变水资源利用模式。抓紧对淮河流域现有闸坝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正确处理闸坝调度、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要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用水,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必要的生态用水。

四、突出重点,防治结合

(九)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造纸、酿造、制药、制革、印染、化工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在2005年年底前,对沿淮四省现有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黄板纸企业、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1万吨以下淀粉生产线,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对排放水污染物超标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整治;对虽能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高的企业,要实行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治理项目,尤其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实现污染物减排的项目,国家适当给予补助。

(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2005年年底前,沿淮四省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全部改制成独立企业法人,实行市场化运营。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实行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强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加快配套管网的建设,保证投入运行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负荷在第一年达到设计负荷的60%,第三年起达到设计负荷的75%.未配套建设脱氮设施的,应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建设。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同时配套建设脱氮设施。湖泊、水库周边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同时建设除磷设施。自2007年起,对城镇污水处理单位排水中氨氮含量超标的,加倍征收排污费。要积极推行产业化、市场化,鼓励采用多种方式,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国家视情况适当给予支持。对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地方财政要重点支持,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达到每吨08元以上的,国家将继续给予支持。在2005年年底前,沿淮各地在调整城镇供水价格时,要优先将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达不到这一水平的,应结合本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制订最低收费标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十一)加快城镇垃圾处理场及配套设施建设。要加强沿河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逐步实现建制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垃圾处理场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投资多元化和建设运营规范化。沿淮各地要在2005年年底前全面开征城市垃圾处理费,并积极促进城镇垃圾处理场的企业化改制。

(十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2006年6月底前,在淮河流域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根据土地消纳能力调整养殖规模,采用沼气等生态技术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有机肥加工利用。在2007年年底前,沿淮各地要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五、强化管理,严格执法

(十三)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沿淮各地要抓紧完成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经审核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向社会公布。要依据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对排污量进行指标核定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所有新建项目,都应符合水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控制的要求。自2005年起,凡是没有水环境容量的地区,禁止新上增加排污量的项目。环保总局要抓紧起草《排污许可证条例》,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在2004年年底前,对日排废水100吨、化学需氧量30公斤、氨氮20公斤以上的重点排污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单位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自2006年起实行持证排污。在2006年年底前,重点排污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在指定位置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等部门联网。

(十四)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沿淮四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保证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和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必要的资金需要。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和水质监测站建设,特别是河流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及流域管理机构现有技术与资源优势,统一组建并完善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网络。有关部门应根据职责,将监测结果和有关情况及时向环保部门通报。水环境信息由环保部门统一。

(十五)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环境违法案件移送、通报和考核制度。环保部门定期通报环境违法案件的立案、移送、督办等情况。继续深入开展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严厉查办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惩处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环保部门要为水污染事故受害的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建立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环保总局要结合环境执法的实践,尽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提出修订的建议。

(十六)建立水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在2005年6月底前,环保总局要会同水利部制订《淮河流域敏感区域水环境应急预案》,将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纳入应急范围,做好敏感河段和重点污染源的辩识、评价及控制,建立水污染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和信息通报制度。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敏感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十七)开展治污评估工作。环保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完成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目标完成情况评估体系;每年对沿淮四省治污计划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及跨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向国务院报告后向全国通报。出省界断面水质在扣除入境水质影响后仍不能达标的省份,要向国务院作专题报告。沿淮四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分别组织对下一级政府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通报。

(十八)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自2006年起,沿淮四省人民政府每年要对省辖市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进行排序,并向社会公告。对没有达到水质目标、排污总量已超过环境容量的城市,由环保部门予以公告,并暂停审批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十九)落实领导责任制。淮河治污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沿淮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淮河治污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沿淮四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分别与下一级政府签订治污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初对上一年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治污资金主要由排放企业承担。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将治污所需经费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沿淮各地因执行本通知第九条规定,关停《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实施前开办企业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在分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时统筹考虑。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信息平台及远程数据传输设备等监测设施建设,由中央安排投资。

(二十一)加强部门协作。有关部门要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有关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发展改革部门要从产业政策、投资建设和清洁生产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督。财政部门要落实国家有关补助资金,并指导制订有效的实施办法。建设部门要指导并监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做好有关改革工作。水利部门要做好现有闸坝运行管理评估、流域水资源调度和生态用水保障工作。农业部门要指导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环保总局负责对淮河治污工作实施统一监管,组织制订和实施治污计划,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二十二)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和奖惩制度。自2006年起,环保总局对跨省界断面水质按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和评定。对治污成绩突出、工作完成情况好的省份,有关部门在中央资金安排、排污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省份,有关部门将暂停在该省安排国家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和核准该省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直至出境水质达到目标要求。上游省份排污对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具体办法由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征求沿淮四省人民政府意见后另行制订。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排水管道系统安全可靠性连通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02-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城镇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排水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城镇排水管道系统的布置受地形、地下构筑物及排放水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安全性及建成后运行的优劣性,直接关系到城镇未来的发展和综合功能发挥,关系到城镇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城镇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如何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限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值得探讨与分析。

1管道及附属构筑物的安全性

城镇排水管道系统的安全性,不仅是指管道断面规格在高峰流量时能满足最大水量排放要求,更重要的是指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在安全使用年限中结构不因所承受荷载的累计作用出现破坏,而危及城镇安全和造成居民生命财产损失。

结合位于抚顺市市政道路排水管道的设计进行分析说明,本工程地质详细性勘察报告显示场区为砂土条件,地层主要为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中粗、砂层,表土层1.50~2.50m以下依次分布有中砂层(厚度2.70~4.00m)、粗砂层(厚度5.30~7.40m),并且具有低液化性,场区内钻探期间底地下20米未见地下水,设计排水管道的最大管径为Ф1800mm,最大埋深6.50m。经过对比,本工程地质条件与国标图集中假定设计有很大的差异,如表1。

由此可知,检查井井壁侧向土压标准值本工程实际大于国标图集约2.93ZKn/m2,比国标图集增加了约48.8%。

由以上对比分析可见,由于本工程土的重力密度和土的内摩擦角与标准图集中存在的较大差异,致使检查井盖板顶部所受竖向土压力标准值、井壁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均比国标图集的计算值增加不少,如果设计不进行复核计算而套用国标图集中的检查井,其安全性显然不能满足工程要求。

因此,对于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重,千万不能忽视地质条件的差异,全部套用标准图集,而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质参数进行工程安全性复核计算。若国标图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对经局部调整可满足使用要求的采取提高材料强度、增加井壁盖板厚度、提高配筋率和增加配筋规格等措施,否则应根据工程安全性要求设计专用附属构筑物。

2排水管道设计中的新思路

2.1雨水管道系统间设置连通管

以往城镇雨水管道系统基本上是建成各自独立的收集排除系统,互不连通,而雨水管道的规划设计是依据人工划分的流域面积和降雨历时来进行的,其中流域面积的划分、径流途径和相关参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相邻管道系统所负担的流域面积往往存在不均匀性或者相关参数确定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导致各系统所负担的排水负荷不均衡;同时即便是在小流域面积上,降水强度、降水历时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等,这样高峰流量一般不会同时到来。

2.2雨水方沟里设置污水圆管

目前,城中村改造及农村建设中实现雨污水分流主要面对的难题是大部分村中道路宽度过于狭窄,两侧建筑基本沿道路边缘建设,为了保证居民建筑安全,应尽量降低开挖深度。由于受各种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排水管道系统的改造设计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可实施性及建设完成后的实际使用效果,使得城中村及新农村建设中分流制排水管道的改造建设困难重重。例如:在2007年广西北海某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建设单位要求对村中供水管网进行完善,改造村内排水系统彻底实现雨污水分流,并同步实现供电、电信及有线电视管缆入地,但是该村中90%以上道路宽度为1.50m左右,要实现全部给排水管道、电力及信息管缆入地困难重重,在设计阶段就该村的排水管道系统的改造先后提出以下三种方案:

1、新建全部雨污水管道,同步实现室内污水管道的改造接入室外新建污水管道,雨污水就近排入村庄周边的市政排水管道中,其特点是可以彻底实现雨污水分流,但是可实施性较差,影响居民建筑物的安全。

2、新建全部污水管道,雨水采用铺设地面透水砖自然下渗排放,其特点是可以彻底实现雨污水分流,但是由于工程所在地为多雨地区,容易路面集水给居民生活出行带来不利影响。

3、针对以上两种方案各自的优缺点,经多次讨论、不断完善方案最终确定的雨污水分流方案采取在新建雨水方沟里设置污水圆管的方式,并在污水管道的接户处及一定距离上设置检查口,以保证检修清通需要。该方案的特点是不仅可以满足其它管缆的敷设要求,而且可实施性强,对居民生活和建筑安全影响均相对较小。

通过多次的比较分析,该城中村的排水系统改造方案最终选用方案三。

3结论

城镇排水管道系统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发展速度、服务区域内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从源头上提高城镇排水管渠系统的建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城镇排水管道系统设计中,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保证公共利益和城镇未来的安全为首要目标,管道系统的布置和安排应力求科学合理、安全可靠,从源头上提高排水管道的质量;同时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与具体的建设环境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思路等,这一切都需要广大给排水从业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6

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潭江流域水质,防治水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潭江流域的干流、支流、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水质保护。

本条例所称潭江流域,北起鹤山市宅梧镇云益,南至开平市赤水镇三两银山,东至蓬江区北街水闸,西至恩平市那吉镇蛤坑尾。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 流域水质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流域水质负责,完成省确定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域水质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流域水质保护状况。

第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流域水质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流域水功能区划编制、水资源保护、河道综合治理等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农业、林业、财政、公安、城乡规划、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渔业、国土资源、工商、交通、海事、审计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流域水质保护工作。

第六条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主导、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水质保护部门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流域水质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水行政、农业、林业、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和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编制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构建分区、分级、分类的管理和控制体系,确定防治水污染的重点控制区域和重点污染源控制方案。

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利用规划、林地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第八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流域水质保护重大事件调查,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流域水质的义务;有权对污染流域水质的行为向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举报,有权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有权处理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核查举报事项;对实名举报的,应当在办理期限内处理完毕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回复举报人,并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保密。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的,可以对举报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

第十条 符合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潭江水质、破坏其生态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有关组织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流域水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当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流域水质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重点排污单位名录、重点排污单位行政处罚情况、突发环境事件、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饮用水安全状况等信息。

环境保护、水行政、农业等主管部门对水质、水量、水污染物等水环境方面的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应当在信息平台上实时共享。

第十二条 流域水质保护实行河(段)长责任制。县级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行政区域内潭江干流、支流水质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河(段)长名单由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开。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监测河(段)断面水质,向社会公开河(段)长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可以对未完成水质保护目标要求的河(段)长进行约谈,督促其整改。

第十三条 流域水质保护实行跨县级行政区域联合防治机制。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跨县级行政区域监测断面水质异常时,应当会同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水质监测系统,负责日常水环境质量的监测、预警和检查工作,定期互通监督管理情况。

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跨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潭江流域污染源整治、生态保护、水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生态保护补偿、水质保护科研等工作,每年向社会公布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

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流域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等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重点区域给予生态保护补偿。

第十六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开展水生态健康评估,加强流域水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保持河流自然流向和河道自然形态,保障水域面积,提高水体自然净化和修复能力,维护水生态平衡。

第十七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林地征用、林地租用、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等方式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库第一重山内区域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围。

禁止在潭江干流、主要支流两岸一公里及水库第一重山范围内采用炼山或者全垦方式更新造林。

第十八条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在流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周围应当设置护栏、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者隔离设施。

第十九条 在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原已设置的排污口由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和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排放含汞、砷、镉、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和排放剧毒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的,不得增加排污量。

在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的水库集雨区域内,不得进行开采、冶炼、选矿等矿产活动和不利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土地利用变更。

第二十条 潭江流域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提出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各县级人民政府执行。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流域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依法确定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每年向社会公布。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控设备联网的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一年以上。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流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的,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流域内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流域内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调查,对每个排污口登记造册;对无单位认领的排污口予以封堵。

第二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域内水环境风险防控,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为重点,全面调查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

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应当制定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设水污染应急设施,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环境保护和有关主管职能部门应当对存在发生水污染事故风险的企业的应急准备工作加强检查。

第二十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流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企业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并向社会公开企业名录。鼓励未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企业自愿参加企业环境信用评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向社会公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同时通报同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农业、金融、科技、人民银行等有关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落实企业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第二十五条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推动城市建成区逐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流域内各镇应当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流域内城镇新区应当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污水配套管网收运和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与城镇道路、供水、供电等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同步建设。

第二十六条 流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废水的,应当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管网运营单位或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发现排污单位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废水的,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七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增加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应当覆盖城镇周边村庄,推广应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对未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林业、渔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进入水体,降低农业生产对流域水质的危害。

流域内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

第二十九条 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并向社会公布。禁养区内不得从事畜禽养殖业,已有的畜禽养殖场所应当限期关闭或者搬迁,并依法予以适当补偿。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改建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的,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应当依法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实施雨污分流,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产生的废弃物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排放污染物必须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条 流域内渔业主管部门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水产品养殖饲料、药剂使用的规定,依法规范、限制抗生素、激素类化学药品的使用,定期对水产品养殖水水质进行监测。

鼓励和支持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循环水养殖、人工配合饲料等生态养殖技术,减少水产养殖业污染。

在水产养殖区域内进行观赏性水产品养殖的,不得施放违禁药物、违禁饲料。

第三十一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水体进行排查,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有计划地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综合整治,每半年向社会公开治理情况。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流域黑臭水体治理。

第三十二条 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完成河(段)长责任制所规定的目标,造成水质污染或者水环境功能退化的;

(二)违法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流域严重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的;

(四)发现污染和破坏流域水质违法行为或者接到举报不依法调查处理的;

(五)截留、挪用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的;

(六)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在潭江干流、主要支流两岸一公里及水库第一重山范围内采用炼山或者全垦方式更新造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在流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限养区内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畜禽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废弃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或者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向环境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水质污染原因未经人类活动污染的自然界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动态特征。物理特性主要指水的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和味。

水的化学性质由溶解和分散在天然水中的气体、离子、分子、胶体物质及悬浮质、微生物和这些物质的含量所决定。

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溶解的离子主要是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等离子。

生物原生质有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根离子等。

此外,还有某些微量元素,如溴、碘和锰等。胶体物质有无机硅酸胶体和腐殖酸类有机胶体。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7

【关键词】城镇排水规划;问题;建议

一、当前城镇排水规划方面暴漏出来的问题

城镇排水规划关系重大,合理的规划既能够避免排水工程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污染,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够为城镇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通过对当前城镇排水规划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城镇排水规划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城镇当前的排水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排水规划没有考虑城镇的长远发展,规划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城镇排水工程建设不能满足排水要求,在很多城镇,还存在雨天积水横流的情况,这与城镇没有建设雨水排水设施有直接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出行,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城镇排水规划对污水处理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污水往往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道,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城镇排水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城镇排水规划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在城镇排水规划中,既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城镇的经验,走别的城镇的路子,也不能好高骛远,过度超前规划。要充分考虑本身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的规划。首先,在规划时,要考虑城镇的经济条件。对很多城镇来说,排水规划都是一项数额较大的财政支出,如果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盲目照办发达地区的城镇规划经验,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城镇排水规划的流产,使得城镇排水规划最终落空。因此,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规划,把每分钱都用到城镇排水规划中,并尽可能实现规划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其次,要确定城镇排水规划中各项重要的指标。城镇排水规划主要是对生活用水、污水、雨水等的综合排水规划,因此,在规划时,必须要考虑这几个重要的指标,要科学的预测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排水量、工业用水排水量、雨水量和污水处理率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城镇排水的合理指标,而不会造成排水规划的滞后,也不会影响城镇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城镇排水规划必须要以管网建设为切入点,这是排水规划的重要工作。管网是排水最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城镇排水管网建设比较混乱,影响了城镇排水的顺利进行。因此,首先,城镇有关负责部门要加大对排水管网建设的监督力度,要完善城镇排水管网,建立一个包括污水配套管网、雨水管网等在内的一体化管网系统,提高管网的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水平。其次,要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对城镇排水管网划进行检查和维修,城镇排水管网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老化、变形、磨损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管网渗漏,会造成管网内的淤积等,会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行。加大维修和检查力度,能够及时发现城镇排水管网中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的解决,不会造成管网的严重损坏。在检查中要特别注意对雨水口、排水管道的检查,为了保证检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也为了为城市管网建设提供依据,我们倡导建立城镇排水管理的维修和检查档案。此外,在管网规划和建设时,不能只注重新管网的建设,还要加大对旧管网的整改力度,保证旧管网和新管网的协调建设。

(三)城镇排水规划中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排水体制。当前,排水体制主要有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各城镇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排水体制。在选择排水体制时,各城镇要坚持“实用、环保、经济”的六字方针。具体来说,首先,要考虑此套排水体制是否适用于该城镇的实际,是否符合城镇排水系统的布局实际,要考虑选择此套排水体制是否会导致排水规划费用超出预期费用,是否能够实现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的目标等。比如一些城镇在选择排水系统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选择雨水污水合流制,结果造成污水侵入水体,既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也造成了水体污染,总的来说,我们建议城镇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排水设施的建设情况选择排水体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城镇,可以采用截留式合流制,对于一些在改造中的城市则建议选择雨水污水分流制,这样才能有力的保护城镇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排水规划关系到城镇的长远发展,在规划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要切忌鼠目寸光,造成排水规划的滞后,要切实提高排水规划水平,保证城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宝军.小城镇排水管网科学管理与效能提升[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保障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金平、龙湖、濠江区(以下称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凡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向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缴纳义务人),应当缴纳污水处理费。

第四条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可以委托其下属的污水处理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务、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做好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财政、发展和改革、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按照污染付费、公平负担、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由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提出意见,经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暂时未达到覆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的,应当逐步调整到位。

第六条单位或者个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或者处理后水质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向自然水体的水质标准,且未向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水的,无须缴纳污水处理费;仍向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水的,应当足额缴纳污水处理费。

第七条除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形外,污水处理费按缴纳义务人的用水量计征。用水量按下列方式核定:

(一)使用公共供水的,用水量以水表显示的量值为准;

(二)使用自备水源,已安装计量设备的,其用水量以计量设备显示的量值为准;未安装计量设备或者计量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其用水量按取水设施额定流量每日运转二十四小时计算。

(三)建筑施工作业等临时性排水排入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已安装排水计量设备的,按计量设备显示的量值为准;未安装排水计量设备或者计量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按施工规模定额计算。

第八条因大量蒸发、蒸腾造成排水量明显低于用水量,且排水口已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施等计量设备的,由缴纳义务人提出申请,经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认定并公示后,按缴纳义务人实际排水量计征污水处理费;但对产品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按其用水量计征污水处理费。

第九条缴纳义务人应当缴纳的污水处理费按以下规定征收:

(一)使用公共供水的,由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委托公共供水单位按月随自来水费一并征收,并在发票中单独列明污水处理费的缴款数额;

(二)使用自备水源的,由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委托水务部门;

(三)建筑施工作业等临时性排水排入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由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对其排水量进行核定后直接征收。

受委托征收单位应当按月向市城市综合管理、财政部门报送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明细表。

第十条向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废水,符合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标准并已缴纳污水处理费的,无须缴纳排污费。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违反本办法规定,自行改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对象、范围和标准。

禁止对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减免或者缓征污水处理费。

第十二条污水处理费专项用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污泥处理处置和污水处理费手续费支出。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滞留、截留、挪用污水处理费。

第十三条受委托征收单位污水处理费,由市财政部门从污水处理费支出预算中支付手续费。

第十四条市财政、发展和改革、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污水处理费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

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及使用情况。

第十五条向市政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废水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或者污水处理服务单位经营或者管理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出的污水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擅自减免、缓征污水处理费或者改变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对象和标准的;

(二)隐瞒、坐支、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污水处理费的;

(三)违反规定将污水处理费缴入国库的;

(四)违反规定扩大污水处理费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缴纳义务人不缴纳污水处理费的,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由市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污水处理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处理。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9

一、管理范围

*县行政区域内的锦江、杨柳河、江安河、鹿溪河等4条河流,白河、柴桑河、落雁河、牧山干渠、新南干、老南干等6条干渠,龙爪堰、栏杆堰、二支渠、三支渠、洗瓦堰、三吏堰、金花堰、黄堰河等39条支渠及其他主要斗渠。

二、管理内容

(一)河道日常巡查。

(二)在河道沿线设置必要的环卫设施,清除沿河倾倒的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

(三)打捞清运河道中漂浮物。

(四)河床清淤清障。

(五)河道防汛。

(六)河堤绿化管养。

(七)取缔直排式厕所和违章搭建棚户。

(八)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九)搬迁、关闭禁养区内养殖场。

三、职责分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第五条“国家对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我县境内河道管理分两级进行,河流、干渠的管理由县水务局负责,支渠、斗渠及其它河道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镇(街道)负责。

(一)县水务局

1.牵头实施全县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协调、督促全县河道保护区范围内的综合整治工作;

2.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和对乱占河道等行为的执法工作,加强水行政执法;

3.协调有关部门依法拆除河道管护范围内的各类违章建(构)筑物;

4.加大河道排污口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主要河道新建、扩建、改建入河排污口;

5.针对河流、干渠污染现状,每年有针对性地对个别需整治的河道实施一次以上河床清淤、疏浚,并做好日常环境维护工作。

(二)县城管局

1.牵头组织各镇(街道)对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实施集中收运处置,切实做好在主要河道两岸设置垃圾桶、宣传牌等环卫设施和警示标志等工作;

2.对违规堆放、倾倒生活垃圾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三)县环保局

1.负责河道污染源治理方案的编制、审定及监督、检查。对未进入城市管网的城区和农村生活污染源提出整治方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和处置,并将其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2.负责河道水生态环境破坏事件、污染事故、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

3.依法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实施分类管理,对新引进项目、企业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杜绝河道新污染源的产生;

4.制定地表水断面及点源监测监控规划,并定时定点进行监测;

5.组织开展对违法排污企业的专项执法工作,防止企业偷排污水污染河道水质;

6.建立重点河道水质监测报告制度,严格监控污染源,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对流入河道的污水进行定期定点监测,对未达标排放污水行为及时出具书面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

(四)县农发局

1.负责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2.负责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3.负责对禁养区内养殖场予以搬迁、关闭,对限养区内养殖场进行种养结合零排放处理。

(五)县商务局

负责对8家定点生猪屠宰厂(场)和河道沿岸500米以内的小家禽宰杀点生产废水进行治理,确保所涉生产废水达标排放。

(六)县卫生局

负责对医院废水进行治理,确保医疗废水达标排放。

(七)县旅游局

负责对农家乐的监管,指导农家乐对所涉生活污水进行整治,根据农家乐规模,指导其建立相应的化粪池或污水处理设施。

(八)县财政局

1.负责落实全县河道综合管理补助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2.负责对全县河道综合管理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九)各镇、街道

1.负责落实辖区内河道长效管理的经费、机构和管理人员,指定专人定时对临河的居民聚居点及河道沿线的垃圾进行清扫、收集和运送;

2.开展河道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做好对辖区农(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河道环境保护意识;及时制止辖区内河道及其保护区范围内各种违法违章行为,并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执法工作,协调处理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纠纷;

3.每年有针对性地对个别需整治的支渠及支渠以下河道实施一次以上河床清淤、疏浚,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4.开展辖区面源污染排查和治理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养殖场、农家乐、屠宰场的监管;

5.对城镇生活污水按照城镇规划,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十)县委目督办、县政府目督办

负责将全县河道水环境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加强督查。

四、河道综合管理补助资金保障和发放办法

(一)资金保障

河道综合管理补助资金采取各镇(街道)自筹和县财政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镇(街道)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专项经费;县财政根据全县河渠总量、等级,每年安排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二)补助标准

对县水务局日常维护河流、干渠所作的打捞漂浮物、清除河道淤泥工作和各镇(街道)及相关村社清除沿河倾倒的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维护支渠、斗渠等河道所作的打捞漂浮物、清除河道淤泥等工作产生的经费,县财政进行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河流每米补助7元、干渠每米补助5元、支渠每米补助3.5元、斗渠每米补助2.5元。对各镇、街道垃圾转运费用,县财政按转运量进行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河流每米补助2.5元、干渠每米补助1.5元、支渠每米补助1.3元、斗渠每米补助0.8元。具体补助资金见《*县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补助资金表》

(三)补助资金拨付办法

实行补助资金发放与检查考核结果相挂钩,县小流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月对各镇(街道)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分,县财政局根据县小流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评分情况,分批次将河道综合管理补助资金下达给河道管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设立专门帐户进行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考评标准见《*县河道综合管理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一)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采取日常检查、每月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检查方式,使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取证工具,对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及时掌握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确保小流域治理工作长效推进。检查考核工作由县小流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水务局)负责日常检查工作。

(二)建立整改督查制度

对存在问题的河道管理责任单位,检查人员可采用电话或书面等形式通知其进行限期整改。对未按期限整改的,由县目督部门跟踪督查,纳入目标考核。

(三)建立情况报送制度

各有关单位定期将河道长效管理的日常工作情况报送到县小流域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表类型分为月度、年度定期报表以及河道管理专项报表,月报表当月15日前报送,年度报表当年12月10日前报送,河道管理专项报表在保障任务结束后当天上报。

城镇污水与排水管理条例篇10

本篇为环保问题相关资料。

一、重庆市2014年环保“四大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蓝天行动”,主城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2014年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9天,较2014年增加2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较2014年下降2.7、12.2和6.4个百分点。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从2014年的4.69下降为2.71,为开展空气质量日报以来最好水平。

二是通过实施“碧水行动”,确保了库区水环境安全。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68%,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2014年,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8个国控断面水质100%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国控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2%。

三是通过实施“绿地行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20%。3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北碚区已通过部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专家验收。璧山县青杠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环境优美镇,万州区武陵镇、璧山县大路镇和涪陵区大木乡创建成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四是通过实施“宁静行动”,噪声扰民问题得到缓解。全市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99.29平方公里,累计建成440.14平方公里。涪陵区、南岸区、北碚区等建成30个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014年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5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8.0分贝,均低于控制标准。

二、重庆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

2014年10月26日,重庆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主任高晓渝在凯源宾馆主持召开了污染源普查工作会。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环保局,经开区、高新区环保分局和相关局属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重庆市普查办副主任周谐介绍了《重庆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渝北区环保局局长郭义介绍了普查试点的经验,潼南县普查办副主任夏波代表非试点单位交流了普查员选聘和污染源清查的工作经验。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主任高晓渝要求全市环保系统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抓好普查工作:

一是保障污染源普查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

二是抓好普查对象清查、重点源监测、普查培训“三完成”。

三是加强宣传动员,形成全社会关注污染源普查的浓厚氛围。

四是强化普查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建立全市普查联络员网络和信息报送制度。

三、重庆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一)确定一个目标

到2014年,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三类标准;主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其余区县达到95%以上;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4年降低20%;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14年减少11.9%和11.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

(二)建立统筹城乡环保的管理体制

以统筹城乡环保为核心,建立城市和农村环保均衡发展、污染共同防治的体制和机制。要完善市和区县两级环保队伍,组建市、区县、乡镇环保部门的农村环保管理机构,在重点建制镇设立环保所,中心镇设立环保员并纳入区县环保局编制管理,开展乡镇专职、村及社区兼职环保队伍试点

(三)认真落实总量控制制度

制定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建立了总量排放台帐和指标台帐,并建立了凭证式管理的污染物总量减排动态管理系统;制定了污染物减排削减计划,全市有95家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共计136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了总量减排调度和通报制度;将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区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评先”、“一票否决”的内容。

(四)全面实施环保“四大行动”

完善了“四大行动”绩效评估,调整“四大行动”的目标、任务,修订《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两翼”的生态保护和“一圈”的污染防治。“两翼”以“碧水行动”和“绿地行动”为重点,“一圈”以“蓝天行动”和“宁静行动”为重点,增添工作措施,促进全市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五)不断强化环境法治建设

一是新修订出台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条例》法律责任规定详细,处罚规定有重大突破和创设;

二是在全市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三是积极开展危险废物、废包装桶、废旧轮胎土法炼油专项整治工作。做好了165米蓄水固体废物清理的准备工作;督促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认真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筛选并制定了28家重点危化品从业单位的信息和应急系统建设方案;加快搬迁企业原址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及修复工作。

截至2014年10月底,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Ⅱ级天数为254天(83.6%),比去年同期多3天;1~10月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8个国控断面水质均满足水域功能要求;1~10月国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四、重庆市2014年上半年不断强化环境法治建设

一是环境立法取得重大突破。《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历时6年,于2014年5月18日重庆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9月1日施行。该《条例》从重庆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出发,对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监督管理、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及现场检查、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条例》法律责任规定比较详细,处罚规定有重大突破和创设。此外,《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修订工作也已完成,已提交重庆市政府法制办审查;开展了《重庆市燃煤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办法》和《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

二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制定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市围绕饮用水源、重点排污企业、工业园区等重点,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危险废物、废包装桶、废旧轮胎土法炼油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了危险废物污染专项整治。此次行动出动800余人次对全市82个国控重点污染源、51家污水处理厂、35个工业园区进行了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五、重庆市五项要求确保三峡水库四期蓄水库底清理实施计划顺利实施

重庆市组织召开了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四期蓄水库底清理实施计划审查工作会议。会议对各相关区县四期清库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五项要求:

一是清理数量与中国环科院核定的数据保持一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遗漏点位如实上报;

二是生活垃圾清理所需资金在三峡电站交纳的税款依法返税款中解决;

三是工业固体废物清理由业主负责,无业主的工业固体废物由当地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