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园艺专业十篇城市园艺专业十篇

城市园艺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55

城市园艺专业篇1

【关键词】园艺用品产业政策消费品牌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提速,居民在生活居住方面的品质性要求也逐步提高,对于园艺方面的要求也逐年增加。进行年随着与全球园艺用品行业的不断交流和发展,通过逐步吸收和消化国外园艺用品设计、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国园艺用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对园艺文化的崇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逐年增长的城市公共绿化面积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都有效促进了我国园艺用品行业的发展[1]。

一、园艺用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机遇

1.园艺文化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得以体现

我国园艺起源于商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如苏州园林,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我国园艺文化的集大成者。近现代,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的居住空间缩小,但园艺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并未减少。如在私家花园种植花卉、修剪草坪或在阳台放置简单的花床、吊篮等日渐被广大居民喜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之一。扎根人们内心的园艺文化为园艺用品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从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园艺用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给予了有力支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鼓励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建设;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领域,鼓励发展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如生态家园),上述领域均与园艺用品行业息息相关。

此外,2009年国务院为调整产业结构颁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加大了对轻工业的调整和促进政策。园艺用品隶属于轻工业,随着国家对轻工业的支持,园艺用品行业也将从中受益。

3.城市绿化发展促进园艺用品公共消费

为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自1992年起在全国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截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到170.89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119.62%。[2]根据“十一五”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要求,城市绿化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作为园艺用品行业的下游,城市公共绿化在日常维护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的园艺用品。城市化建设加速,城市公共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必然带动园艺用品行业的发展。

4.居民收入提高、居住条件改善,推动园艺用品居民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提升。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1元,比1999年增长169.57%;同期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也由1999年的4,616元增长到2008年的11,243元,提高143.57%。庞大的园艺爱好者成为推动园艺用品稳定消费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园艺用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虽然我国园艺用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园艺用品行业内企业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经营方式以代工为主,自主品牌稀缺。具体行业现状如下:

1.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

园艺用品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较高,属于完全竞争市场。据统计,截止至2010年9月30日,我国生产园艺用品的企业数量大约在3,600家左右,这些企业主要活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生产的园艺用品品种多达上万。但是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难以保证持续稳定发展,各地政府应采取政策鼓励整个行业整合,做大做强。

2.规模化专业厂商较少

园艺用品行业内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园艺用品企业较少,其中大部分生产厂家都不是专业经营园艺用品,而是在主营其他业务如小五金或塑胶制品的基础上,兼营一些园艺产品;小部分厂家以个体户的身份参与其中,向市场提供一些简易的园艺工具,就近销售。各地应该扶持专业的龙头企业,保证整个产品的研发和制作的专业化程度。

3.企业经营模式多以oem和oDm为主

我国园艺用品行业属于出口导向型行业,产品基本上面向海外市场,我国是世界园艺用品制造中心,多数企业都是为国外知名企业提供代工,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园艺用品厂商较少,就本土品牌而言,在手工具类、灌溉类、装饰类、机械类兼具品牌知名度的代表性企业有上海“沃施”,在上述四大类单一产品系列中,具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有“翠荺”、“万德凯”等。这类企业应扩大国内销售的力度和品牌的宣传,国内市场才是其真正能够做大的关键。

4.中高端售渠道将逐渐增多

目前,我国园艺用品销售业态主要是通过各地区花鸟市场、大型商超和园艺中心等进行销售。其中,以花鸟市场为主,大型商超和园艺中心为辅。根据调查统计,花鸟市场销售的产品从价格和质量角度区分,基本属于中低端产品。中高端产品销售渠道主要为大型商超和园艺中心。其整个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对较高,质量能够得以保证,其主要的目标客户群是城市高端用户。[3]随着人们对园艺用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中低端的花鸟市场将随着客户数量的减少而逐步萎缩,预计中高端销售渠道在数量上和地域覆盖上都将有所增加。企业应加大对中高端销售渠道的投入,开发相应的产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工具行业协会.我国园艺用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园林.2011(2):5~8.

城市园艺专业篇2

关键词: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本义

推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必然选择。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由乡村向城巾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也就是说,我国有近一半的人口为城镇人口。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城镇的迅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也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未来10年的儿童教育发展目标,其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1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城镇化后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快了城镇幼儿园的建设:城镇化后的幼儿园从建园标准到教师配置、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努力向着城市幼儿园看齐。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新市民的家庭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如城市人一样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像城市家庭一样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及艺术熏陶,也有些家庭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改变下一代人的未来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而幼儿园既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办园质量;更期盼借机提升办园声誉,发展幼儿园自身以期获取更大的市场收益。社会的要求、家长的需求、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多种现实因素使幼儿园把艺术教育当作跻身市场的一种手段和目标,于是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乱象: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受限而引起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是搞好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城镇化内涵发展标志之一。教育提升城镇的品质。而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关系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城镇文化内涵和人口素质的提升。笔者通过对一个距离省会城市28公里,处于“半小时”经济圈内,在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重要地的县镇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发现:城镇化幼儿园艺术教育既存留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又因极力效仿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模式引发诸多的问题和缺陷。

(一)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优势

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本质是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对美的体验和感受一定要有美的环境。特别是幼儿,他们最初的对美的体验来自于他的生活环境。农村幼儿园所处的环境是自然乡野,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的天地是幼儿艺术审美的最好源泉。农村那种无功利、无效益、无专业技术技能的生态艺术最适合幼儿的艺术成长。因此,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农村幼儿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办园质量差、师资水平较低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艺术教育无法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尽如人意,这是农村幼儿园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城镇化给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一个有利的契机,使得艺术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较大的变化,然而事实上城镇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没有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不足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由于办园体制多元、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参差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教育的实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缺陷:

1.随着城镇化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去农村幼儿教育单纯依靠政府和集体办园的单一现状得到了改变。政府对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幼儿园投资渠道更多,城镇幼儿机构体制多元――公办、民办、私立等几种体制并存,由于资金投入渠道不同、预期收益期望不同,因而功利性和盈利性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变得浮躁和商业。

2.城镇化后,幼儿园办园基础各异、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无法尽快达到标准。大多教师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小学的转岗教师或者临时聘用教师,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一般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花费时间短、见效距离近的城市幼儿园作为观摩和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的直接结果是“依葫芦画瓢”。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选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多的是学习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做法――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技术、艺术方法的标准训练上,并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评判来评价幼儿的艺术技能,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城镇幼儿园把这种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严重背离――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技术化的艺术教育直接当成经验学习传播,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过程,使得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也倾向技术化和专业化,而丢掉了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自由生态的优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

农村幼儿园原本生态的环境是滋养艺术的优良土壤,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天然课堂。虽然城镇化的要求使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师资力量加强以及培训手段多样等方面等迅猛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理清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义,在保持原有本色的同时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使处于发展中的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一)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艺术的本义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从原始人驱魔媚神的歌舞,到原始洞穴壁上留下的绘画以及成人为儿童编演的原始英雄史诗等来看,艺术始终描述、界定并深化着人类的经验。

艺术和艺术教育相伴而生。中国古代先哲特别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人们很早就懂得通过艺术审美来引导人的精神。在西方,人们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重视艺术的认知作用,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艺术对人的教育功能及情感影响。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来育人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于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人格的塑造。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在艺术教育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首先,幼儿园是建立在乡村幼儿园的基础之上,多数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大自然生活和环境天然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城市居民无法企及的。其次,城镇幼儿园的教师一般来源于本地区,独具小城镇有淳朴自然的生态感受,尽管艺术专业技能较弱但是在艺术教育资源内容、方式方法上没有禁锢,因而在艺术教育中他们更容易回归艺术的本质――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

城镇化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也有它的局限:城镇化的新市民离开了原本充满乡村野趣的环境,进入了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另外,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化、集团化的大规模生产,相对于农村人口高度集中,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相处,更加社会化,人们对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以及智慧与感情之间的联系的追求―――这个艺术的真谛变得弥足珍贵。所以,在这样一个既有优势又有局限的特殊的幼儿园中开展艺术教育,就要认清艺术的定位,回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为艺术而教育。以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意志智力、情感情趣等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艺术表现方法和技能。

(二)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回归到幼儿的现实生活

城镇化后,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首先经济收入的增加,教育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等一系列的改变,促使幼儿园在幼儿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下把艺术教育当成融入城市生活或者是下一代人身份变迁的一条便捷之路。这就需要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改变过去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粗糙,又要区别于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和功利化,立足城镇化后的现实,紧贴城镇幼儿的真实生活,使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既来源于城镇生活又充分反映幼儿的城镇生活,不能脱离城镇生活照搬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所有。

首先,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目标确立源于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的生命。“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城镇生活的所有内容就应该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生成点,从幼儿的生活现实出发,以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为基点,以发展幼儿的审美体验和能力为中心,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体验审美感,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快乐的自我表达,让幼儿园艺术教育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去。

其次,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真实的生活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幼儿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城镇后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要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教师要充分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才能教会幼儿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

最后,城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形式立足于幼儿生活。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城镇化后,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幼儿生活是艺术教育多样性的基础和来源。

(三)城镇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该上升到对幼儿生命的重视

人作为一个完成的生命体,一生中最大的价值体现是生命的高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区分的那样,我们不仅需要实用的东西,也需要那些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的东西。

人生的目的是人的自身。人一生的过程就是创造生活和充分享受生活,充分享有生活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占有,而且意味着从精神的、感情的方面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交往。超越动物性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划定的狭隘范围,开拓一片广大的精神空间,获得只有人才有的,不仅能生活而且能观照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在艺术的天地里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因而,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就上升到提高生命质量、重视幼儿生命教育的高度。

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促进个体发展,幼儿艺术审美活动其实是幼儿最原始、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他与艺术本身的技法技巧的掌握程度,艺术水平的高低无关,而与是否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重要的关系。艺术教育活动只是手段,生命活动才是根本的目的。艺术教育实际就是对生命审美永恒的追求。

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个性、尊重自主、尊重创造。艺术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及方法的确立以及对评价标准都要遵循幼儿个人特点,符合幼儿个性发展。幼儿园特别是城镇化刚开始的幼儿园,渴望成为新市民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就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艺术教育要以儿童生命为原点和归宿,强调唤醒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特性,探寻生命意义,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的生命化价值取向,以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为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

其次,幼儿园艺术教育还能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善待生命。如何生活,如何对待生命,这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变得竞争日趋激烈,刚进入城市生活的新市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逐步增加,面对急速变幻的现实更容易出现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在努力创造生活的同时也会发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尤其显得重要的问题。因此,城镇化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建立在以促进人的发展、以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教会幼儿“审美化的人生”“艺术化生存”“诗意地生存”――这是人生命的高境界。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变为市民是除生产方式、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的改变之外的个体素养的市民化,而艺术教育是帮助我们提高个个体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的一条有效之路。因此,幼儿园艺术教育既要保持农村幼儿园的艺术本源,发挥新建幼儿园的天然优势,又要学习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好的经验,力排城市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诟病,少走或者不走弯路,让城镇幼儿在学习艺术知识、锻炼艺术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儿童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保护好幼儿在艺术中对美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尊重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地感受、体验和创造,让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自由地成长,从而促进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5.

[2]大陆总人口13亿4735万,城镇人口首超农村[eB/oL].2012-01-19.

[3]中国提出未来10年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今日中国,2011,60(9):11.

城市园艺专业篇3

[关键词]城镇建设;园林绿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46-0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城镇的园林绿化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城镇和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缺少城市绿地,园林建设跟不上城市镇发展的需要。

1.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简况

我国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园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三千多年前就有“囿”的出现,是园林的雏形。我国的园林艺术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借助花木表达思想感情,寓情于景,在园林修建过程中追求山水构图,借助植物、花草、自然树木等元素来表达造园的思想意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园林形成了以地域特性相区别的南北两大风格,江南、广东沿海和四川一带的园林风格相近,同赋特色统称之为南方园林,山东、山西、陕西等以北京及四周等地为主的园林风格较为相近,被称为北方园林。无论是南方园林的山水恬静还是北方园林的大气浑厚,都同样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产物,受传统审美思想的局限,受道家“道法自然”或儒家“以人御物”的美学思想影响,又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享受自然的实用思想。

2.我国城镇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在我国的城镇园林建设同世界园林建设的差距很大,主要有几方面问题:

2.1城镇规划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现行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体系中,诸多规划子单元都有总体规划,但园林没有总体规划,其零散地依附于其他规划中;还没有完善的园林建设理论体系,园林建设具有盲日性,零散性,分散建设,各自为战,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一家一个风格,一院一样式,难以形成城镇的特色风格,这些都阻碍城镇园林建设的整体发展。

2.2没有健全的体制、保障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

园林建设是博大精深、横跨多门学科的艺术体,园林美是自然、艺术与生活高度相容的和谐之美,园林建设要讲究艺术性,园林建设既然是一门艺术,操作过程就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城镇中的园林建设多是由政府负责城建的行政管理部门来承办。对园林建设没有相应的政策、体制,更没有专业的机构,管理机构也仅是依附在城建管理部门中,即便有专职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管理人才,这些导致城镇建设中的园林建设只能被动适应城市其他建设,使城市的园林建设没有主动性。

2.3只重视景点建设,忽视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

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山水相容于一体的园林建设在城镇园林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建成后的园林植物需要精心的养护和管理,否则是难以体现其原初始设计意图的。目前多数城镇的园林设施建成后缺乏养护,花草树木只重视花期管理,不重视平常的养护和管理。

2.4重视城镇规划建设,忽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重视开发忽略生活环境是显然不利长远发展的,必须将城市的园林规划同城市扩展、市民居住、文化教育、工商业活动纳入统一的布局,生产布局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于时转型改变布局,但园林建设要留给子孙万代,艺术没有失效期。

目前多数城市的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不明显,浪费土地现象严重。资金资源变成土地资源,生产企业征用土地进行低成本有幸扩张,多考量资产增长少考量生态保护。

城市生产布局不合理,工厂选址靠近居住、文化商业区,污染城镇环境,危害居民健康。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对环境的保护做出让步,甚至把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承包给经营者自行建设,弄得广告牌子比园林建设更显要。

3.城镇园林建设的对策

城市园林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结合城镇绿化的特点和地理状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河道山水再点缀以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等。依据科学的园林绿化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园林规划设计规范。充分利用本地城镇的地理、自然条件,发挥历史人物、文脉及有特色的产业等,构筑有历史意义的长远布局,杜绝建设时效期短“祝寿”、“招摇”类景观建设。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相应的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做好城镇园林绿化建成后的养护管理。随着城镇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体制,设置有相应专业人才的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完善城市绿化体系,指导和系统管理园林绿化建设,对己建成绿地的,要完善维护措施,保护美化效果。

充分利用地理、地貌等自然景观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生态保护规划力度,构建生态城市。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结合小区、园路、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和谐,发挥出园林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4.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人们迫切希望改善自身生存条件,不会局限于绿地的建设,还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向着更深层次拓展,想更广的空间延伸,走向重自然、轻人工,崇拜原始,亲近天然,保护原生态,坚持生态功能。

人们都清楚,现代生产技术可以“移山”,因此对没有文化背景的人造城市盆景不感兴趣,更讨厌“树矮墙新”的暴发户式风格。因地制宜,突出地力个性和特色,要顺应地方的传统特点、发展有特色的园林,形成各自的风格。以生态绿化为主,形成城乡一体的大绿化观,发挥园林在城市文化、清洁空气、净化污染的功能。

5.结语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城镇中的园林建设,顺应自然生态规律,改善生存环境已成为新的发展课题,我国城市建设也要顺应国际园林绿化发展趋势,保持自身特点,融入新兴元素,避免园林建设中的短期行为,为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凯.加强城乡规划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前提和保障.规划师2003,6-2(19):10-11.

城市园艺专业篇4

basedonelaboratingtheconceptsoflandscap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thisarticlesummarizedthehistoryofamricanlandscapearchitecture,representativelandscapearchitectswiththeirideasandtheprofessionalarealandscapearchitectdealtwith,aimingatintroducingarmericanlandscapearchitecturetogreatmasters.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t.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law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l.olmsted.jr.和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sturgispray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俞孔坚摄;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吉庆萍摄)。

2.5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and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代表人物及思潮

3.1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law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park,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park,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estate,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charlesolmsted,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lawolmsted,jr,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charles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trusteesofpublic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henryvincent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citiesto-dayandto-morrow:asurveyofplanningandzoningprogressintheunitedstates(1929)一书。

3.4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thomas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arefor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gardensinthe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designintheurbanenviroment,landscapedesignintheruralenviroment和landscapedesignintheprimeval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for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d.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l.harprin

harprin,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plaza、pettigrovepark和auditoriumforecourt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rsvpcycles(1970)、notebookoflawrenceharprin(1972)、tark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ian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mcharg,俞孔坚摄)。

3.10peterwalker

peter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俞孔坚摄)。

4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城市规划(city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law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mulford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city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civicart,orthecitymadebeautiful(c.m.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lawolmsted,jr.和john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s.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v.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新镇和社区规划(newtownsandcommunities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stein、henrywright、m.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andtodd,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加州fashionisland,swa规划;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加州woodbridge,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城市公园(urban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andvaux,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袖珍"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nationalhistorical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nationalhistorical公园等。

5.4城市广场(plazas)

城市园艺专业篇5

关键词:都市园艺;城市设计艺术;绿色与艺术;3a哲学观;新中式景观;城市品质;景观评论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继2009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第二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之后,各位专家在2011年春夏之交的南京又再度相会,在期待的目光中迎来了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的盛大召开。在上一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中的食品与花卉生产、城市景观园艺、城市环境中的植被与生态管理、绿色建筑、园艺的社会与心理角色、花园的植物历史、城市园艺与建筑等7个方面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巴斯和鲁夫教授在其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曾以一个悖论开题,解释城市中喧嚣的工业、商业活动与宁静的园林之间彼此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1]。正是如此,本次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选择以“绿色与艺术”为主题,就是兼顾景观园艺的技术层面、生态自然的关系层面、以及城市设计艺术的审美层面而定名的。举例而言,景观本身具备具象的实用功能,而园艺又与城市的食品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充当着城市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甚至人类灾难的庇护所。这种家庭自种的果蔬实用植物是绿色与生活艺术的结合。城市园艺一方面在绿色食品方面颇有作为,另一方面在美化居所、美化城市公共空间也起到积极意义,随着园艺景观绿地的不断增多,城市的硬质空间也即相应被中和,受到污染的山体、水体等城市垃圾场的负面环境亦被一定程度上予以削减……一言以蔽之,绿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园艺作为中间的和谐层,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力图将艺术与绿色融入人居环境,将世界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的契合

30年的工业化努力,伴随经济迅速成长的是中国多数城市被一天天壮大的建筑所包围。今天,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仍有诸般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开始了向着好、向着美的方向在努力转身。当一个个城市怀抱“绿水、蓝天”的美好理想,努力追求城市的色彩斑斓,当中国的城市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难发现园艺――这个“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城市绿化、城市农业等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景观之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绿化景观的生态艺术与和谐。绿色,这一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颜色,自打从诺亚手中放飞的白鸽口中衔来新生的橄榄枝起,就散发着特殊的意义。这种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除了是光的三基色之一,更是心理学上六种客观的原色之一,“它往往使人联想起草地、树木,是生命、自由、和平与安静之色,给人以充实与希望之感”[2]。也正因如此,许多像“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关注生态的国际组织,都以绿色作为自己的标志色。绿色,已经被赋予了一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平友善、善于倾听、削减冲突的人文意义。伴随着这样的人文意义,加之世界人类日益加重的危机感,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一系列以绿色为口号的新名词,如“绿色革命”、“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标志”、“绿色文化”、“绿色雕塑”、“绿色文学”、“绿色软件”、“绿色食品”……绿色,从前是、以后也将越来越多地伴随人类的成长。

“当艺术家创造出一件美丽的东西来,或者滋生出能够让受众体会到艺术美感的刺激时,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是《爱尔兰艺术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irish&worldart:2010)中对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有人认为,艺术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的感召下,伴随着人类城市生活纷繁焦躁的感触、以及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的渴望和呼声,艺术越来越多地和“绿色”走到了一起,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与“绿色”有关的艺术体裁和艺术形式。在中国2010年都市优势排行榜中,“十佳城市风貌排行榜”前三位的城市,也往往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高效政府排行榜”、“创新城市排行榜”、“创富城市排行榜”、“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省、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榜上名列前茅。这也恰恰印证了查尔斯・兰德利的观点:环境对城市的强力塑形作用,以及环境对激发集聚地人才的智力潜能、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的激发作用[3]。今天的“都市园艺”将以生态、绿色、健康的态势将城市的艺术、文化提升到新的层面,这也是城市环境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要素恰恰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最为缺乏的。

二、景观园艺之于城市功能的完善

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目前经常谈到的城市品质问题,其次再说景观与园艺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一项名为“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4]研究课题里,课题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课题组选择杭州为范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并搜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生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要求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45个指标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其中主观指标有20个。而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城市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开始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自觉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俨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得以付诸实践的根本前提之一。

城市的生态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城市作为居住地的人与周围的有机与无机环境相互共存的功能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城市系统的一种,是人类在自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恰恰出于这种发展中的人工性,就必然导致功能上的不完善和系统上的缺陷性,从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各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不断探索,可以说城市生态,是一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永恒课题。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环保、强调生态,并出现了不少生态设计(eco-Design)公司。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生态思想更是一纸空谈。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高速发展及与之相伴随的自然环境的巨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缺失了对生态伦理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技术理性常常藐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必然致使其中的生态伦理错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生命相互维系的关系,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及意义,不能再以人的需要取向判别自然界的价值和效用为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针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生态错位问题,西方学术界很早之前就曾用客观分析法试图合理解决该问题,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泰勒的可持续性景观理念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推崇的是:将西方科学的理念加上中国尊重自然、强调整体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是将二元分离拆解的科学分析法和东方合二为一隐逸固守的传统哲学模式组合起来,其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无疑更有益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生态错位问题的处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生态的真正涵义,树立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对自然的掌控并非人类的权利,任何设计都应该顺应自然法则。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观,它在理论上要求当代人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强调可持续性在实践上,提倡人们用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绿色消费,将伦理学中人的“德性”、爱、节制、和谐等理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扩大人类的责任范围,承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的景观往往意味着生命力更顽强的景观,但这并非指完全忽视生物生境的不同需求,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又抑或在狭小的城市风口硬生生挺立一颗孱弱的景观树,这并非改善环境的生态手法,因为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物体也是价值主体,同样有着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一切生命都具有生存权利,在共享地球生态资源上人与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植物也有权利争取更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5]。

其次,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现代景观生态系统。

其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可持续性的景观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尽可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收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

其二,强调植物造景,打造乡土性、本土性的景观。乡土物种的应用不再被看作是粗野的景观,美国著名的延龄草公园就依托了这一重要的生态观念,在该园区内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设计师将乡土植物配置在一起,这些看似缺乏设计的设计常常是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而来的,其合理而又富艺术效果的景观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二)城市的社会功能

景观设计艺术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改善、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保护环境、防灾避难等其他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由古今中外的景观发展史观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更偏重于景观的美化功能,环保、抗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特种园艺等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观照,亦唤起了学术界对景观设计艺术功能残缺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能否对生态环境保护、防灾避难、保护生命、关爱特殊人群起更多的实际作用?

追溯历史,早在1860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在城市和社会的改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主要有两种功能:

其一,它们是环保清洁的机器,因为它们有非常好的土壤,可以降低气压、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这位大师认为,城市环保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外观功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外观也是有用的,认为这种外观的体验再加上景观设计的物理的特性和感官的特性会改变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就是说,美丽是有用的,美丽可以改变人。

其二,城市景观既是体验也是环境,它们能够持续文化和文明,也能够持续生物和物理环境[6]。景观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更是平和安逸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撇开众所周知的景观的美化功能不谈,景观在环境保护方面,宏观上可以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发展形态;微观上可以调节小气候、抑制都市公害。至于景观可以调节洪水、防止崩塌、抑止延烧及提供收容避难场所等防灾避难方面的功能,则更不容忽视。

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多停留在更关注外观美化的层面,或许这些“美的景观”也会因为其中或多或少的绿色植物而起到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但无论何时,生态环保、防灾避难这两大功能都很难与景观的美化功能处于同一高度,在诸多现代景观设计方案中“多功能的设计目标”仍是一纸空谈。比如,中国很多决策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东方“曼哈顿”的决心,决策层的态度也导致从业者不得不舍弃一些专业原则,绿地景观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很少考虑环保、防灾的需要。另外,景观建设成果没有突显环保与防灾的功能。如200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防震城市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7公顷,拥有39个疏散区,可容纳25万余人紧急避难,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供水装置、应急直升机坪、应急广播功能等10种应急避难功能。但是,一般民众似乎对此没什么感觉,人们几乎都无法感知该公园也是应急避难场所。而中国的唐山大地震、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乃至近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肆虐则再度唤起人们对于景观中本应存在的环保、防灾功能的重视。

(三)城市的审美功能

在城市景观领域,地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出现了唯功能主义和理性科学主义的倾向,造成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艺术理解的彻底客观化,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生物学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性在“景观”的内涵中被消解,艺术性的感性特色被忽视,总体而言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被选择性地忽视[7]。

城市景观中的植物,是城市园艺审美的主体,它不但是“绿化”的染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植物可以实现同大自然现实一样的四季变化,表现季相的更替:花果树木春华秋实,四时更替之花,春芽、夏荫、秋叶、冬枝……无不增添了城市繁忙生活中一缕自然的情趣。而花木的姿态与种类也与城市视觉景观息息相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梅花,“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的垂柳,或劲拙或柔和,无不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迎合各城市彼此差别有序的审美意象。事实上,城市景观中的植物还涉及听觉、嗅觉等自然感官,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等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植物为媒介,将改变的空间意境送往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清香溢远、松风阵阵等其他官能感受深深地打动着身处其中的市民们。此外,世界范围内,从欧洲兴起的花木整形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已经广泛使用,花木的修剪已经升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通过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构思,以有生命的花木为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细致的修剪将优美的造型与城市艺术趣味联系起来,给观者以不同的启示,获得美的心理享受。如同生命的雕塑、绿色的艺术。[8]

三、园艺之于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意义

城市品质的研究源于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的研究。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吃、住、游的指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高下的三个主要因素。与景观和都市园艺有关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城市绿地系统特别是社区景观和家庭园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游憩地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到这三个方面。

(一)绿色有机食品生产

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与生产,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加工中不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更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从而得到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不少国家在进行城市栽培实验,如西雅图城市中心的屋顶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国也有在城市中进行屋顶栽培水稻实验成功的例子。但包括屋顶在内的城市农业试验应该以园艺作物为主,也就是说,对城市自产式栽培而言,园艺是主角。城市可供栽培的空间有限,如何让有限的栽培空间在满足一般绿化的同时,生产更多的园艺食品,则是未来发展和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的许多城市社区,以前禁止居民栽培果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甚至很荒谬。而地处广东顺德的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则在主题乐园的绿化空间栽培蔬菜,既满足了景观功能,也为乐园餐厅和游客采摘提供了安全食品。

当然,由于食品生产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自己的庭园更多地设计食用植物的栽培区,采用立体园艺、集约园艺、有机园艺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园艺食品是最佳选择(作者美之国花园案例)。这也是中国目前私家花园建设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拥有私家园林的渴望导致别墅价格飞涨,但为我们景观和城市园艺工作者提供了就业良机。中国的园林设计师长期为公共设计服务,不像西方那样私家花园设计是园艺师的主要职业之一;这种局面很快会在中国改变。

(二)诗意的栖居

作为绿色与艺术的关键链接,城市景观与园艺发挥着改善城市居住品质的核心力量,此处我们先从园艺说起。广义园艺的产生已经不可考证,在久远的年代,人类的祖先就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高大挺拔的大树、漫山遍野的野花、四处可摘的果树,人类社会的最初本就依赖这些自然的恩惠而得以生存。正如培根《说花园》开卷提到的:“万能的上帝是头一个经营花园者,园艺之事也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它是人类精神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宅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与自然无关。再者我们常可以见到当某些时代近于文明风雅的时候,人们多是先想到堂皇的建筑而后想到精美的园亭;好像园艺是较大的一种完美似的。”当然,世上的第一个花园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园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以及将自然引入家居的重要意义。早在先民的生活中,就有在家前屋后栽培植物,生产食物和草药,用以充饥和治疗疾病。从草药园到园艺的精神治疗(therapythroughHorticulture),使得园居者从体力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的滋养。通过从事养护花草、插花、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领略自然美景,无疑会在智力上、情感上和体力上获得益处,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此外,人们在从事园艺活动时,可以唤起好奇心,激发生活热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创造力和观察力等等。因此,当英国伦敦在人口达到100万时,人们走出过去曾爱好群聚的剧场,去郊外沿泰晤士河畔郊游或到游园地散步。许多发达国家,居住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中的人们周末或节假日,均带着食品、帐篷,举家驱车到郊外的森林公园中度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绿色世界的安宁和清新。更多的,他们在宅前院后,亲手播种、耕耘和收获,享受田园乐趣。城市人们在繁忙的压力生活中的疲劳,在园艺过程中得以缓解,无形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充满和平与安静”之中,获得丰收的成就感和美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紧张和焦虑。因此在国外,园艺被称为是“社会的安全阀”。与此同时,园艺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一抹美丽的亮色。

(三)城市游憩地设计

休闲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良好的城市艺术设计能够使“建筑―景观(园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进而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基础。正是如此,城市休闲旅游充当了“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的另一个重要链接。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就是以其经典的花园、优美的植物环境和城市森林(特别是休闲林)出名的。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周末出行”成为了都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民们纷纷出行,去自然中寻找绿色,在陌生的城市享受新鲜的生活体验和美的感受。尤其是自2007年11月,中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常常与周末联动形成了一个小长假。于是,每个城市的周边城、镇、县、乡都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目标审美对象,而对于城市而言,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文化来把握这个旅游机会,挖掘出特有的审美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玩赏,就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略与热点问题。在新建城市(城区)和旧城更新过程中,不影响城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城市的艺术特色,就成为了众多学者所需要费心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对城市各设施(街区、工厂)、绿化景观、历史遗迹、产品和要素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再定位,提出新的研究论证,进而将“绿色”与“艺术”融入到城市休闲旅游的课题上,形成新的城市游憩地。关注城市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城市品质进行再一次的拔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收入,甚至对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多元平衡发展也不无裨益。[9]

此外,作为在中国新兴的“朝阳”旅游方式,“自驾游”城市休闲旅游呈现出消费水平高、人数众多、参与性强、主题多样、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种并不以旅游地级别为论,而是通过到自己喜爱的地方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更对城市“绿色”与“艺术”的契合而营造舒适、放松、自然的“花园城市”提出了特别的关注与要求。同时也对园艺抛来了蓬勃发展的橄榄枝。于是,一些花卉旅游地通过诸如“花博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作为辅助,以此来提升城市旅游舒适度,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质。这就是查尔斯・兰德利提到的“迈向学习型城市”的初级阶段;而在“激发创新、促使城市学习”之后,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意上,因应城市的需求,并非只此一次的活动”,最终使人们生活或游憩在“超越稳定状态”。

四、提升城市景观的艺术性

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标新立异,直接导致欧陆设计风格在中国各地盛行,这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甚至整个城区。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亦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树立文化信心、重构传统设计,应该从教育入手,建立城市艺术设计学,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艺术乃至城市设计的高等人才。

城市艺术设计学的建立,是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综合、交叉、融合和分化的结果。在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艺术设计既没有很好继承传统,也未能科学、准确地汲取西方合理的方法。就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主要还是以城市物质功能规划方法为主要目标,城市精神形态以及艺术形态的设计与规划是附属的。表面上看很“务实”,其实是对城市功能认识的“缺位”反映。[10]

从景观与都市园艺的角度看,城市艺术设计学指导下的工程实践应该以绿色为基底、艺术为导向,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景观。在这一点上,2009年首尔的公共艺术设计竞赛(案例)使得首尔的江南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芬兰的城市艺术设计实践还在规章上得到了保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位于被称为“艺术设计之城”的arabianranta。赫尔辛基市要求所有在arabianranta地区的开发商投入1%-2%的房屋建筑投资投入到该位置的艺术作品。这条规定被跟进自从2002年该地区开发计划的进行,而现在,在arabianranta中的50个艺术项目进入了不同阶段的建设。艺术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学院现在运营着arabia这座旧工厂的设施,和在该地区的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机构。

中国的城市传统景观艺术设计创新可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经典案例。中国园林的自然古典写意主义传统亘古未变。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倡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内涵体现。可以通过优秀传统建筑、园林意境与当代科技、工艺、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设计创造出契合本民族生活习惯、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诗意空间环境,实现多元文化复合中城市记忆与文化Dna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标志性识别延展[11]。

与园艺相比,城市景观更多地作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要素,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审美要素及其艺术角色作用。现代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公共”,因为公共,而具有了极大的人口流动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所以,城市景观一方面起到了愉悦市民内心、拉近与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使市民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有一隅僻静优雅的散步小憩之所;另一方面,又是在无形之中宣传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精神,增加城市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城市文化与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在这里,城市景观首先可以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特有自然景观、传统风俗遗存的梳理者,挖掘其内在属性,合理组织安排,提炼主题突破时空界限,将传统的造园理论、造景手法运用于现代景观园林之中,使古今相合、忆古思今,串联起时空的美好想象。其次,可以作为新兴艺术、审美趣味的缔造者,或者通过城市绿地中引人注目的雕塑,或者通过亭匾辞赋,或者积极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时代的技术水平和特色,使市民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领悟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进而不断延伸出新的审美趣味和景观意境。

五、结语

园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绿色”与“艺术”的最佳结合体。在治学和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笔者近年来逐渐形成的“3a哲学观”就是要唤醒决策者们重视绿色和艺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崇高地位[12]。愚见景观设计师应该在广义的农学(agriculture)、广义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与广义的艺术学(arts)交互共生思想的指导下创建新景观。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联合,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构建城市艺术综合体。这些都是有赖各位专家携手共进的奋斗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积极开展、筹备此类学术会议不变的初衷。借此我再次向各位专家呼吁:“请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环绕在我们左右!”

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园艺将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永恒主题。我希望本次大会,能以“绿色”与“艺术”为契机,顺利接下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接力棒,为景观园艺的学术内涵更添新砖。因为城市不能没有绿色、也不能没有艺术,愿我们的城市在先行的前辈、并肩的同道,以及后进的新秀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披荆斩棘、锄陋革新,一起建立起愈来愈完善、愈来愈适合人居的人间胜境!(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Bisgrove,R.2010.UrbanHorticulture:FutureScenarios.iSHSactaHorticulturae,881:33-46.

[2]周武忠.论花卉美与花卉欣赏[J].美与时代,1988,(03).

[3][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都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51-354.

[4]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06,(07):73-79.

[6]伊丽莎白・梅尔.景观设计学:外观表现得恒久之美[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10-11.

[7]王绍增.动态与关注[J].中国园林,2003,(11):53-54.

[8]周武忠,翁有志.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0,(05):122-129.

[9]周武忠,朱剑峰.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46-55.

[10]郑宏.城市艺术设计学:一门亟待建立的前沿学科[J].北京规划建设,2004,(04):127-128.

[11]Zhouwuzhong.1995.theRoleofHorticultureinhumanhistoryandculture.ishs.actaHorticulturae391:41-52.

[12]Zhouwuzhong.2011.aphilosophicalStudyonthe3a’sofLandscapology.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13(1):87-94.

GreenandartpromotestheQualityofCity

ZHoUwu-zhong

(SchoolofmediaandDesign,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200240Shanghai)

城市园艺专业篇6

专业品牌校园海选全面才艺全程报道

跟踪采访资深评委专家指导

这里是真正属于你的校园明星舞台!

全中国校园才艺大接力!

Followme

非凡才艺,非你莫属!

独家

集结国内权威专业机构与媒体联袂打造……

你的白色手绢化作一只白鸽,你丝毫看不出破绽;

你的十个纤细的指尖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上呢喃;

你的舞姿曼妙,身体如绸缎般柔软;

你的口才绝妙,诠释爱的宣言……

十二星座对应十二座美丽城市,

哪一座是属于你的星座之城?

你身边的“校园达人秀”,闪亮2014,

校园全明星热身活动即刻开启――

我们的专业评委导师团队将飞往全国十二座神秘城市,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拥有魔法的12座城市

第一扇城市之门打开,微微的海风袭来,古典德式建筑映入眼帘,红瓦、绿树映衬着这个城市美丽的脸庞……

猜猜这是哪座城市?

没错,是青岛!

2014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一扇一扇的魔法城市之门打开陆续打开!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

想知道更多吗?那就时刻关注我们哦!

海选才艺展示环节:

自我介绍30秒,才艺展示5-15分钟

不限才艺展示种类与风格,尽情施展你的创意才能吧!

晋级才艺展示环节:

主导才艺展示3分钟-5分钟,附加才艺展示5分钟

同样才艺展示种类与风格,期待你的创意展现!

如果是魔法城市之外的小淑女怎么办?别担心,你们同样有参赛机会!

Step1:请登录http:///download/2013/youngladyform.doc下载报名表格。

Step2:请拍摄“达人秀”照片和视频(照片和视频内容表现方式不受限制)。

Step3:请将报名表格、“达人秀”照片和视频发送到小淑女官方邮箱:。

Step4:请耐心等待《小淑女》校园达人秀专业评委的评选。

评委组:腾讯儿童中国新丝路文化公司的老师和专业摄影师构成,保证权威性。

Step5:2014年12期杂志将会公布获奖名单。

香港top时尚传媒

青岛top时尚推广机构

青岛智趣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少儿模特发展促进会

中国新丝路文化公司

中国卡酷频道

腾讯儿童

城市园艺专业篇7

园林石泛指园林艺术和城市建设的景观用石。作为中华观赏石文化三大家族(园林石、供石、把玩石)中的重要一族,它除了作为园林建筑的要素之一,还与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现代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层次需求扩大,园林石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以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在现代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中备受青睐。

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季荣伦(以下称季老)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园林石发展历史悠久,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园林四要素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悠久,萌芽于殷商,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清,跨越了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辉煌而丰富的造园理念和文化遗产,由此,中国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山、水、植物和建筑称为园林艺术四要素”。季老告诉记者,在园林四要素中,均需要园林石配景。作为人工园林、城市园林不可缺少的基本用材,园林石按配景和审美主体可分为两大类——组合型和单体型。

组合型指掇山之石、辅径之石、垒岸卵石以及花木建筑与石组合成景之石。

季老认为,园林石是伴随着人工园林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以后,园林石的使用日趋普遍,掇石的造型也趋于多样化。

造园风格主要是模仿自然山水,早期如《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张伦的宅园:“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坡,以像二崤,深林绝涧,犹若自然”,至宋徽宗广集花石兴造艮岳的大型皇家园林,以及明清遗存至今的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以苏州为代表的众多私家园林等。从造园艺术上突出古人利用天然石材的巧妙组合打造山水风景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和人文理念。

除此之外,用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还有单体园林石,这种园林石又称置石、峯石。

“单体石形态富于变化,一石可以成景,一石可以成峯,一石可以成像,单体园林石在园林配景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成为名石。如江南遗存的‘瑞云峯’等四大名石。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颐和园的‘青芝岫’等。”季老说,这种能够单独作为鉴赏主题的观赏石,才是真正意义的园林观赏石。充分体现了观赏石文化由模仿自然景观的具象石体组合,发展为单体石抽象审美的飞跃。不管是组合型园林石还是单体园林石,作为园林建筑的四大要素之一,在为园林的整体增色构筑园林经典之作中,绝对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更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园林石发展前景看好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与之俱来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在面对这一生态链失衡和现代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通病,国民对于回归自然、回归绿色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为政府所重视。”

近年来,为尽快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国民生存的公共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城市节能减排、规定新城市绿地覆盖率应占30%以上,改建城市不低于25%,更有园林专业工作者根据近现代城市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发达国家的城市园林理论,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即“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的“城市大园林理论”。

国民的需求,国家政策的鼓励,在城市绿化和景区建设中,使园林石这一过去“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行业备受青睐。是当前经济转型时期许多地区投资开发的热门项目。

这些项目的投入使园林石在现代城市的扩大改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拓宽了原有造园理念的应用领域:城市绿地、机关单位、企业、社区等河池叠山造景石,门前铭刻置石和校园的纪念石等;饭店宾馆超市门前的迎宾石;石景园奇石馆等景观石;民俗及风水石、寺观禅石;城市旅游景点配景用石。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园林石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递增。

季老告诉记者,全国每年园林石用量保守估计约1000-1500万吨,而且开采量每年以10-15%的幅度在递增。其创造的产值更是高达120-180亿元,未来仍有极大升值潜力。石源需求的扩大,园林石资源产地也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市,数十个品种,石源极其丰富,为这一领域的长期市场投资奠定了基础。

园林石发展需专业化

在谈到对园林石今后发展有什么建议时,季老表示,要想这一领域能快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在发展中必须树立行业标准,使其朝着专业化发展。

季老说,在看到园林石发展投资潜力的同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造景技术上都存在不足之处。

他指出,现在的园林石行业除了少数几位传统造园叠山世家的传人之外,基本上还没有园林石专业设计和施工队伍,更谈不上理论研究和有关的著作。在园林石的应用上往往表现为极大的随意性和无序状态,甚至专门为展示奇石的大型石景园,也只重视单体石的审美,而忽略园景的整体布局。

“园林石在城市配景中还起着改善生态的作用。”季老说,当前,城市绿植已经形成一整套最大限度净化污染,恢复自然生态的理论和实践。多数园林生态工作者却不知道园林石在打造自然生态环境上具有许多独特功能,与花草树木适度配合,可起到相辅相承、优势互补的作用,即美化了氛围,又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如:科学的、适宜的位置配置园林石,可引导低位空间气体环流、有效消除楼群密集区域的局部热岛效应,或阻挡开阔地段的风沙贯人;碳酸岩类石(灵璧石、太湖石、墨石等)可与空气中有毒酸性气体如氧化氮、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沉淀下来,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某些火山岩如玄武岩、流纹岩、浮石岩、沸石岩等全身满布气孔,雨天吸水,空气干燥时放出水蒸气,同时对有害气体具有吸附作用,是会呼吸的石头,对调节局部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园艺专业篇8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概述

(一)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称为是城市发展的粗扩期,城市发展的粗犷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很直接,即扩大城市化规模——修路,建楼,从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发展。我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从农业经济直接、同时跨入工业经济和服务型市场经济两个阶段。由于工业与贸易、市场经济的结构化需求,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参与到这场世纪的社会转型变革中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需要大量的体力与知识劳动力的参与和投入,由此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水泥高楼瞬间拔地而起……这一时期的设计需要解决城市的功能问题,这是物化的设计阶段,故称其为“粗犷型”的发展阶段,首要解决的是城市人口最基本的吃、住、行问题。

(二)城市精细化建设阶段

城市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就是广建高楼。诚然,建楼可以很直接地解决人居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高楼大厦仍是城市的主角,但只是其一而不是重要的主角。现代城市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综合化的人工容器。作为人类发展至今最庞大的物化成果——城市俨然成为一个自身不断进化的有机生命体,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内在整体。因为人的复杂多样化需求,城市必然就是一个功能交织、精密运转的机械生物体。在城市化的大建设时期,人类的科技进步支撑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完善城市的各种复杂功能的过程中,比如城市的路网交通,这是城市的主动脉,解决的是“行”的问题。20世纪的国际主义风格强调城市的功能化分区,把城市分为行政区、商业区、金融区、工业区、生活住宅区等等。这是解决关于城市“可用”的问题。在科学主义理性的指导下,城市的标准化、技术化功能设计导致人的行为越来越处于被动性,同时也抹杀了城市之间的个性与特色,在城市的过分功能化与人的多样化需求、人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必然的矛盾。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建设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至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后城市化”建设时期的到来,这是从城市化发展的粗犷型建设提升到城市精细化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城市文化”的建设、精致化城市建设。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城市僵化的功能分区,尺度巨大的城市设施和功能绝对单一化等,弱化了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21世纪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强调人在城市功能中的主动性,展开围绕人工尺度而设计的城市化布局(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概念。新城市主义运动认为城市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体化的环节,强调“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设计的关键原则)。现代城市的意义是多样的、包容的、和谐的,更是宜居和温馨的。城市的市民是由众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包括带着不同追求而来生活、工作的群体集合,建设城市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视觉的秩序性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模块化重复和简单统一的秩序与市民对城市多样性的需求矛盾凸显。城市的秩序应当体现在城市的独特的街道景观,街区空间细节的实用与艺术性结合,建设社区的文化特征,强调街区节点的视觉美化与功能的有机关系。构筑城市的视觉意象,应当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细节的处理上。正如张钦楠教授在《阅读城市》一书里提出的城市的“细胞”概念。尤其是一些连名字也没有的“小”空间,在那里却看到了城市的“细胞”和起源。而这正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正是这些空间“赋予”了城市独特的生活气息、艺术意境和文化意义。北京的城市“细胞”就是传统的四合院;上海的城市“细胞”就是石库门,弄堂;水乡绍兴的空间“细胞”就是纵横的水系以及河岸上的自然民居和街市。城市就是由这些人居空间的细胞所组成。在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多强调从城市空间的细节入手,打造精细化城市,比如城市的小型绿地、社区生活的街道、社区的休闲广场、公共交通站点、加油站,以及生活垃圾站等功能节点的设施,或城市的公共开敞部分。其所强调的是区域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给予充分的艺术化细节再造。须知,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难以给人留下印象。城市需要经得起人们长时间的驻足、审视和记忆,为此必须精心打造城市的风格特色和视觉印象,彰显城市的艺术文化品味。城市精细化建设的意义即在于此。

二、找回城市的细节——城市灰色空间

我们通常用城市的亮点来形容一个城市的重点空间节点,比如机场、中心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迎宾大道、海滨大道是城市的观光走廊;纪念性景点、城市的地标建筑、明星大厦是城市的名片;风景名胜、古迹遗址是城市的后花园……这些都是城市网站包括旅游网站的标配内容。反之,城市的非亮点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课题。今天,当我们站在后城市建设的时间节点上,是否同时也看到了在这些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城市除了可以迎接观光的客人,更多的时候城市是市民的居住生活、工作休息的空间,是每个城市人付诸光阴的土壤。我们不能整天像观光客一样,充满好奇地登上观光塔,满怀激情地在迎宾大道上奔跑。生活是对平凡的重复,生活是在拥挤的公共交通里,生活是走进潮湿的菜市场,生活是茶余饭后在小区悠闲散步……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被时代的脚步遗忘的模糊空间。北京798艺术区原为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在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颓败成为城市失落的空间。此后,经由艺术家精心设计,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中心、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为一体的各种积极空间的聚合体,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语境的“SoHo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北京798艺术区不仅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文化概念,甚至被定义成为了“798现象”,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很强烈的特定的影响。从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针对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城市失落空间进行梳理、设计、改造,通过对城市灰色空间的艺术激活,以文化的身份将其重新定位,展开艺术与环境的生动对话,表明视觉艺术的介入对城市灰色空间的改造,可以整体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文化品质。城市的生活需要充满乐趣的空间,人们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有艺术温情的关照。

三、视觉艺术改造城市灰色空间

城市不仅是人们日常居住的地方,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城市与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多面的。除了光鲜亮丽的一面,城市还有犄角旮旯的一面,后者统称为城市的“灰色空间”,在建筑学界被称为“模糊空间”。它包括在城市建设与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城市新功能所抛弃或替代的历史遗迹空间,如停产多年的荒芜的厂区厂房,废弃的车站、码头,过时的、没有生气的公园,市场的构筑物等等。公共设施完善、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居住和出行环境等等,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引以为豪的品牌,无形中会充满了自豪感,同时也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迷人,赏心悦目,充满乐趣。但是,城市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仍是挥之不去的一抹阴影。如何通过视觉艺术化的手段,改造城市的灰色空间?这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城市公共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命题,同时也是难题。在这方面,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Linepark)项目给出了堪称完美的答案。被命名为“高线公园”的地方以前是贯穿曼哈顿三个街区的铁路货运专线路段。1980年,贯穿曼哈顿三个街区的这条铁路货运专线路段被停运,原址随即变为废墟。这条被废弃了近30年的铁路货运专线路段,被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家和城市规划者发现后,设计了以“发现高架铁路之美”为主题的改建项目,并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最终将废墟变身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休闲公园。“高线公园”的设计既保留了原始野趣又融入了现代城市肌理,营造出兼具设计美感与实用功能的大众公共社交场所,成为纽约地标性景观,被誉为“巴比伦空中花园”纽约版。由于改造项目尊重了原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营造了个性化的城市景观,博得专业人士和公众的高度赞誉,被评为“2009年北美十大最积极的城市环境”。灰色空间改造是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与视觉设计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这方面,结合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和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工作室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全长将达到1.6万公里,长度超过地球周长三分之一。而当人们欢呼雀跃高铁时代的到来时,这一抹亮丽的彩虹却在城市的空间里划过一道深影:无数的高铁桥墩就像给城市安上了灰色冰冷的栅栏,从城市的整体形态上给城市留下了一道印痕。为此,工作室从公共艺术与视觉设计专业角度展开进行研究分析,即如何使这道城市的灰色条带不让人感到压抑和困惑,如何将挥之不去的消极空间转换成为城市积极的视觉景观。2013年,受北京园博会邀请,设计室设计美化了横穿园区的高铁桥墩,率先实践了运用公共艺术视觉化改造城市灰色空间的理念。“连绵起伏的青山,一洗如碧的晴空,展翅飞翔的洁白鸟群,翩翩起舞的五彩蝴蝶——在艺术家们的笔下,灰突突的高铁桥墩变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卷,与园博园里的鸟语花香相映成趣……”这是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桥墩公共艺术作品新闻稿中的一段文字。“远方的遐想”是这两组桥体美化作品的创作主题。设计提取了春夏两个季节的色彩,以北京园博会中心主题——“植物”图形为主要创作元素,通过洁白的鸟群、漂亮的昆虫、美丽的花朵,构筑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画面色调与园博园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面介入空间”——工作室将三维立体雕塑通过扁平化设计,与彩绘画面巧妙交融,有机构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空间艺术作品。这是在铁路桥体艺术化设计项目中的一个全新的视觉尝试。工作室在设计上以“全信息艺术设计”理论(FullConveyanceartDesign)为指导,提出“适度美化”的概念,作品“自然生态、植物与动物狂欢”的创意与表达,充分再现、融入了园博会倡导的生态理念主题。现代化的都市,空间里的建筑、道路设施的高度人工化,外观呈中性同质化形同迷宫,会带给人们一种单调乏味、压抑烦躁的感觉。如何营造舒适、美好、宜居的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城市的摩天大楼,不是海滨大道上的一抹晚霞,而是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画面:街边小店铺、立交桥墩、行道护栏、路灯电杆、变电箱、公厕报亭、自行车停放点,还有各种复杂的店面大字招牌,贴满各种信息的招贴栏等等,就是这样的灰色的“细胞组织”集合成了城市的整体形态,是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灰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公共艺术“编织”城市灰色空间

面对城市灰色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工作室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发,大胆探索从视觉角度着手改造灰色空间的可能性。事实表明,这是一条可行而且有效的公共艺术化的表达途径。在城市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是城市基本格局的固化,建筑形态与功能分区的落地与定型。而精细化的建设与改造本质上不可能对现状进行推倒与重建的可能。在此客观条件下,对空间占有量较大的艺术再造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相对较小。特别是针对社区的空间环境,政府部门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质化的结构性改造。正是基于这一客观条件,为公共艺术的平面视觉化介入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工作室提出“全信息艺术设计”方法理论的指导思想(关于“全信息艺术设计”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本栏目将在其后的文章中介绍)。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的人文精神,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和地域风貌,从艺术的角度提炼、升华、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当前,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方向。其重点是塑造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的交流性、竞争性,激发城市的凝聚力,推动城市的高品质整体发展,让城市赢得尊重,让市民获得自信。构筑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象,将公共艺术投射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通过公共艺术塑造,重新“编织”城市的灰色空间,使其回归城市的骨架,让失落的街区重新回到城市的构筑中,重新焕发光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公共艺术将推动城市艺术与公众一同成长,提升全民的审美水平和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5.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张钦楠.阅读城市[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5]马钦忠.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n].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2010-11-01(4).

城市园艺专业篇9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分析其内部结构,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比管理。(2)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3)园林绿比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4)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5)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密切相关,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2科学的做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1)坚持以人为本。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力戒用长官意志来代替民意。

(2)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在规划设计中要力戒毁林、毁田造园林的作法,对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大树(特别是古树、珍贵树种)要尽可能保留。充分考虑对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同时还应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污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作到前后相贯。同时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结合起来。

(3)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4)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5)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6)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7)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用(但要付原设计者设计费),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3加强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该行业已经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1)园林设计师所学的学科不规范。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2)专业学习时间少,学制不完善。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3)在校教育实践时间少。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

加强园林设计师的培育具体措施是: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首先,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1)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2)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3)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4加快立法建设进程,完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理顺管理体制,依法强化行业管理

(1)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协调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抓紧有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编制,促进行业法规体系完整配套。(2)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抓紧专业标准、规范的编制配套。(3)充实加强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配备专门的人员),依法行使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职能。在管理体制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坚持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适当保留一定的人、财、物制约调控权;中、小城市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主。(4)各级政府的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编制园林绿化规划,行使行业审核、协调、服务、监督的行政职能,管理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对经营园林绿化设计、施工,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行业监督管理。(5)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和管理。城市绿化种植不得随意砍伐和损毁,特别应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职责。

5作好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

6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后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城市园艺专业篇10

上海,沿苏州河有着众多的创意产业园,“周家桥创意中心”,“e仓”“莫干山m50”、“四行仓库”等,它们给城市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气息,老里弄新风隋的新天地,泰康路田子坊、思南公馆,它们给城市注入了强烈的生活激情,而此次我们要说的三个新地标则代表着三种形态的城市中心,外滩源是城市的码头,红坊是城市的花园,800秀是城市的广场,正如吉伯德所说“把城市中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它必须给人一种最文雅的感觉,高度组织的空间,好的建筑气氛,给人最强烈的印象。”

寻找“外滩源”

一个半世纪前上海外滩的发轫之所――黄浦江与苏州河水岸的交汇处,如今根基于此的。洛克・外滩源”,不管是地理位置条件还是都会时尚层面,都不得不成为我们梳理上海文化之根的首席。

“洛克・外滩源”东临圆明园路和33号公园绿地,西靠虎丘路,北滩苏州河路,南达北京东路。

亲近凝固的音乐

地块内众多历史建筑已是一大文化特色,而其历史入驻单位及将来承载的社会新角色,更是让它充满无限迷幻色彩。

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路97号通和洋行设计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建于1907年。未来一,二层将作为国际奢华零售品牌旗舰店,三,四层定位高级餐厅(目前高端中餐“慧公馆”已入驻)。

圆明园公寓,圆明园路115号。爱尔德洋行设计,四层砖木混合结构为典型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建于1904年前后。未来将建成国际奢华品牌旗舰店和高级餐厅。

哈密大楼,圆明园路149号。新马海洋行设计,新古典折衷主义风格,建于1927年。预期未来1、2楼将集中安排奢侈品零售,3、4、5楼为商业办公用途,6楼以上为星级餐厅。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路133号。美籍华人李锦沛设计,既有现代建筑体型轮廓,又具丰富的中国建筑特色,建于1933年。

协进大楼圆明园路169号。会差建筑绘图事务所设计,折衷主义风格,建于1923年。未来则将规划成集奢华零售,高档办公时尚餐饮为一身的商业体。

兰心大楼,圆明园路185号。通和洋行设计,整体为折衷风格,局部具新古典主义风格,建于1927年。未来将恢复与其历史初始功能相同的高端办公精品商业和私人会所的使用功能。

真光广学大楼,为真光大楼(圆明园路209号)和浸信会广学大楼(虎丘路128号)两栋连体楼。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风格,1930年竣工使用。

光陆大楼,虎丘路146号。鸿达洋行设计(匈牙利),法式建筑,1928年竣工。

中实大楼,北京东路130号(原址为大英书信馆)。通和洋行设计,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折衷式建筑的结合,建于1929年。

融入生活的美学

地块以上海外滩美术馆为其文化集中点,这样与外滩18画廊,沪申画廊形成外滩三足鼎立的艺术共享地。

上海外濉美术馆源于19世纪中期英国皇家亚洲文会所创建的“上海博物院”(虎丘路20号,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筑师tugwison,属于装饰艺术风格)。它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最具活动力的东方学研究中心。2007年,著名英籍建筑设计师DamdChipperfield以尊重和保存建筑的历史遗产为首要考虑,重新塑造其简洁优雅而功能完善的内部空间,创建了新的上海外滩美术。

自开幕以来,展览《蔡国强农民达芬奇》,通过中国农民的创造力来表现人类永不停息的好奇心,发明和创造热情,同时也通过农民对现代化的追求,来追寻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感人的典型篇章,寄托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愿望,展览《2010・曾梵志》。结合绘画,雕刻和空间艺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艺术家从未展览和发表过的近作,并在多重层次上与建筑环境发生互动。《Kma光彩装置艺术“欢聚”》是为户外行人的参与而专门编排设计的媒体互动表演。展览《日以继夜》,邀请了九位国内外艺术家,一同探讨这座城市以及美术馆的历史和现状,为此次展览提供实地创作方案。

“红坊”,艺术大欢聚

位于淮海西路570号的红坊在印象中已经开了有些年头了,从最初仅有的雕塑艺术中心到现在形成了汇集艺术展览馆,画廊,设计室,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集公共文化艺术展示交流,艺术储备,艺术交易、艺术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平台。此次依旧把它列入新地标,一方面是2010年在此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这个重头展览的影响力,另―方面是它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真正让大众享受及参与到艺术生活中。

红坊文化艺术社区的前身是上钢十厂的厂区。在以上海市政府与民企公益合作韵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和民生现代美术馆丰富的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红坊文化艺术社区还引人13家国内外顶尖画廊和艺术机构,如吸收中外艺术却植根中国本土作品的红桥画廊、集合国外当代艺术作品精髓的圣凌画廊以及集聚新巴洛克主义设计网格的欧洲玻璃艺术品的8ipek艺术沙龙等等。

整个地块呈U形,中间区域是一块公共的大型绿地,林立着各国艺术家的雕塑作品,环境非常舒适。住在附近的市民是最得利的,饭后的散步周日的休憩,边享受绿意的同时享受着艺术,雅致的紧。平日,工作于此的艺术家及设计师们的太门是对公众敞开的,相互之间的切磋和探讨,熏陶和感染,都是一种新形态的介入和界定。越来越多的画廊搬迁于此,更有慧眼者从这里收走艺术大家的作品,繁荣着艺术商业化的市场。

红坊没有北京798那样的名声和成熟的艺术氛围,所以总是在一阵热闹过后,回归几分冷清。上海也不像北京,公众对于艺术那么的执着,这里整体感觉始终就是温温的。这里更像是一个艺术公园,只为喜爱的人预留的自留地。

全城一起“秀”

常德路8009,800秀是上海的一个城市新客厅

整个园区由罗昂建筑成功改建,分为三大块,秀场长廊、休闲广场、创意办公。2009年9月,以“艺术与建筑”为主题的展览作为其“重生”的首场展览,之后2009年的上海创意产业周,2010年的上海国际服装周,2010年世博期间荷兰文他馆DCC的一些列活动都在那上演。

制造城市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