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旅游的缺点十篇生态旅游的缺点十篇

生态旅游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21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1

根据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业决定性的六大要素分析,及吉林省政府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政策,迎接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带来发展机遇,做强做大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找出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制约因素是发展吉林省生态旅游的关键。

(一)生态旅游企业经营手段落后,缺少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吉林省生态旅游企业经营方式与手段落后,造成了吉林省的生态旅游市场影响力不够高。加之吉林省景点大都是静态的、非参与性的,景观内容比较单调,让人流连忘返的吉林生态特色旅游尚未形成。缺乏强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精品,生态旅游产品品位低,功能不全,不能给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另外,客源市场认知上并不最具代表性,没有形成品牌形象效应,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偏低。

(二)生态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生态旅游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生态旅游只是在开通了从城市去旅游地的路线以及生态旅游地的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交通线或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人文景观,没有开发出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精品,所以吉林省生态旅游业没有带动起旅游本土商品的生产销售,旅游服务设施利用效益不高,造成了生态旅游业产业化程度低,生态旅游市场的综合实力不强。

(三)生态旅游区域联动乏力,缺乏区域旅游合作型产品

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已经建立了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了“四湖”(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和雪山湖)生态旅游带,分布于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区、中部农业生态资源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初步形成了冰雪文化品牌的长白山冰雪观光、北大湖滑雪运动、松花湖冰雪旅游、净月潭冰雪文化和仙峰岭冰雪度假区。生态旅游产品系列十分显著,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缺少整体的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生态旅游产品系列彼此缺乏整体包装与区域联动,阻碍生态旅游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另外,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创新不足,在景区形象设计、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宣传促销、各生态旅游景点联动等方面缺少创新,使得生态旅游产品单一、整体效益不强,更没有于邻省协同发展。

二、吉林省依托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根据吉林省生态旅游优势条件,结合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新方式。借助吉林省生态旅游业优势产业要素,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产业链,拉动吉林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方式为基础。利用独特自然景观,加强旅游业与国内旅游大省进行强强合作的新发展方式为重点。配合国际经济活动,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实现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参入国际合作发展的方式为创新点。

(一)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吉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改革与优化的关键时期,把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提升到吉林省的支柱性、创新性、融合性、共生性产业的高度,是吉林省科学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的新方向。加强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进一步开发多层次的深层次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在造型、花色、包装、携带等方面推陈出新。

(二)加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合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

吉林省处于东北三省的核心位置,为实现“精彩吉林”整体形象,建设“生态吉林”这一目标,首先与东三省共同打造长白山、黑水和四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和松花江)生态旅游品牌,使吉林省的生态旅游早出精品的同时与东三省形成生态旅游利益共同体;利用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精品与珠三角和港澳二个特别行政区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吉林省与粤港澳的无障碍旅游合作;以生态旅游品牌为纽带,加强旅游合作,实现与重庆、湖北“长江三峡”生态旅游产品联动,加强与同类生态旅游产品合作;把吉林省长白山、黑水和四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和松花江)、冰雪旅游产品与云南、四川的生态、历史古迹旅游产品合作,开发客源的同时与云南、四川合力推进“香格里拉”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吉林省生态旅游合作发展的新方式,加强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合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

(三)配合国际经济活动,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3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纵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强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4

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必须关注海洋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海洋生态旅游,这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方向。除了海洋以外,其基本类型还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及沼泽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视域中,提倡海洋旅游资源的适度和合理的开发,密切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者和谐统一,需要不断的努力。

一、海洋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旅游是指人们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包括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的各类旅游形式的总称。亚热带海滨旅游是从19世纪末在地中海北岸兴起的,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则是从二战之后才兴起,但由于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发展速度惊人,拥有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海洋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东南沿海和南中国海仍然有许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尚未开发或充分开发。太平洋中的岛屿、印度洋沿岸、非洲大陆沿岸、南美洲大陆沿海等也有许多可以开发的海洋旅游资源,这些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推动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中的地位继续上升。

此外,海洋高新技术突破和发展也将继续丰富海洋旅游活动。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新的海洋旅游活动形式不断涌现,人们能够潜入更深的海底,能够看到海床上喷发的热液与矿物的火山,甚至能够潜入北极厚厚的冰层以下,观赏亘古不变的冰川与海床。这些旅游活动和项目高新技术含量高,以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带动了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海洋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影响大部分是负面的。规划和开发不当,使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退化,而这恰恰是对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海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对环境影响的失控是危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促销和宣传带来了大量的客源,许多海洋旅游区在旺季时,游客猛增,接待量远远超出该区域旅游的承载能力,加剧了大气水体的污染,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增加了景区环境的压力,拥挤的游人又造成了景观视觉污染,尤其是旅游“黄金周”产生的大量客流,使景区交通拥堵,大量消耗了物质和能源。

2、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海洋旅游热潮使海洋旅游开发受到了沿海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大力发展。从我国大部分沿海省市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来看,未来十几年我国将面临新一轮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滨海、海岛、沙滩等海洋自然区域则是开发的重点。这些区域往往是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势必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3、旅游热造成基础设施压力。旅游热潮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人流拥挤和交通阻塞,影响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游览质量,给旅游地的社会和文化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游客管理措施不力,景区内随意丢弃废物、乱刻乱画等污染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二、生态旅游及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较,生态旅游是指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重,强调适度的开发规模,保持合理的游客密度,争取最小环境影响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旨在使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与协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生态旅游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是一种高品位、高档次、高格调的旅游活动。目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并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目前理论界公认的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三大理论基石,其基本概念、观点及体现的生态旅游价值可归纳为表1。这三大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生态旅游三大理论及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

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生态旅游价值体现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主要研究人与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包括人类中心论、人与自然协调论、倒退论及生态人文论。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相互协调;对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必须慎重的加以保护。

生态美理论是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美的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论,也包括对审美活动的研究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两种。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以美的体验和对美的欣赏为出发点,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并加大保护力度。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公平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升环保意识,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观点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海洋生态旅游除了以上述三大理论为研究基础外,还涉及到海洋科学、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清洁生产理论、旅游经济学、循环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对这些理论成果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推进海洋生态旅游的实践。

三、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较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因此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思路上尚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旅游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相关的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管理运作及人们的生态认识和观念等都相对滞后,导致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阻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有效地遏制,污染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如有机污染、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海洋垃圾、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海洋生态环境仍不断遭到破坏。这与海洋旅游相关者(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等)的生态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不注重对生态和环保的综合考虑,缺乏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真思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缺乏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没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互为保护作用。加上一些旅游者素质尚待提高,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二)海洋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不科学,缺乏对科学开发规律的正确把握。

快速扩张的海洋旅游需求导致游客过多,在造成对旅游目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与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存在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问题以及海洋资源错位使用,功能重复交叉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盲目围海造地及不合理的建设已引起部分海洋旅游区沙质海岸向泥岸退化。大量适合于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被污染严重的工业、能源、港口、养殖等产业占用,自然生态无法复原,失去了发展海洋旅游的机会。海南陵水县新村港珍稀红树林因“向海要粮”(围海造田)被砍伐,濒临灭绝,造成生态严重失衡,虽然海南省正积极弥补,但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直接导致当地生态旅游价值的消失。因此,在决策时,对旅游项目的性质、功能论证不足,定位不准确,出现功能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排斥,将导致海洋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三)海洋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和创新品牌。

目前,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不充分,导致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海洋旅游业来讲,已经开发利用的海洋旅游资源占总资源的30%,总体经济规模排名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不完整,海洋旅游产品设计不健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些资源开发技术和设施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缺少自主和创新品牌,导致海洋开发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海洋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或者规定,即使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一些涉及旅游的法律条款,也往往缺乏准确性,对生态旅游行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约束。

缺乏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大部分生态旅游管理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也没有长期从事旅游及环保方面的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操守、社会责任以及法制、政策方面的教育。偏远地区的海洋旅游开发基本始于本地自发开展,有比较浓重的原始色彩,由于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文化、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条件有限,其旅游策划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内耗式的竞争。此外,服务水平的缺失也给海洋旅游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旅游资源作为一切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集合,其丰裕程度和品质优良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丰厚而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也就失去了旅游地开发的基础;同样,旅游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海洋旅游的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是促进海洋旅游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5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49-02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也较快,逐渐形成了一些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生产的队伍,许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得以重新焕发活力。但是如果作一横向对比,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旅游纪念品收入占旅游收入增长的比重并不大。旅游纪念品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滞后因素,其开发、研制、销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影响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一)观念落后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开发企业重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建成风景区游客就会来,旅游就会发展,再加上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收益高,资本回收期也比较短,有利于公司和企业发展,而纪念品的开发难度大、资本回收风险大,且知识产权保护难。www.133229.Com由于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于各旅游企业中,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受到“冷遇”,也致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相对滞后。

(二)生产滞后

当下,鄂西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和培育还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权威的协调机制,缺乏市场、资金、服务等多方面的政府指导和扶持,缺乏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对于一些景点、景区来讲,经营思路还停留在传统的吃和玩的接待上,对旅游纪念品所能带来的多重效应认识不够,导致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的现状,出现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严重脱节。

(三)缺乏特色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规模,缺乏具有支撑性的企业力量。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销售大多属于个体经营,技术与资金不足,设计包装简陋,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此外,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低、品牌意识弱。此外,各个景点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大多数产品缺乏创意,缺乏突出展示本地景色特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不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无法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四)营销乏力

由于鄂西旅游纪念品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完善,生产、供应、销售各自为政,多数还处于小作坊式的经营状态,缺乏有效的协作和沟通,导致市场信息无法准确、快速、有效地流通和反馈,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此外,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活动,无法扩大旅游者对纪念品的认识和感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为代表的自然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而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和遗址遗迹类资源开发率偏低,其中尤以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经济价值却潜力巨大,可待挖掘的空间广阔,若对其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开发,必定会改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使其呈现新面貌。

(一)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意识

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体收入份额的高低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在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促进鄂西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就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意义。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企业是中心环节,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政策来鼓励社会和企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增强其开发活力,采用多种模式,将购物功能与旅游功能合二为一,形成优质服务体系,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政府、相关机构和企业应联合起来,积极扶持、开展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尤其要开发艺术性高的旅游工艺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明确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决定着产品开发的具体内容和档次、规模,准确、良好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开发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可依照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市场分析,认真分析和掌握各类旅游者的偏好,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商品定位和价格定位。如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入境旅游者中,欧美游客对仿古工艺品、民族用品比较喜爱,尤其是老年游客,他们欣赏的是古风古韵的荆楚情调;而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日韩游客,由于和我国有相近的文化渊源,他们对织锦、漆器、石雕等民族工艺品情有独钟。因此,在产品开发中要做到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特点来进行,才能有好的销路。此外,中档价位的旅游纪念品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薄弱环节。

转贴于中国http://

中国 (三)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同其他产品一样,旅游纪念品也有其生命周期,鉴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旅游纪念品日趋老化的现象,应加紧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此外,旅游纪念品本身就是特色旅游商品,它集地方性、纪念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鄂西地区浓缩并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武当文化、巴土文化、三峡文化,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要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将荆楚文化和现代工艺技术以及鄂西的物质资源结合起来,应用传统材料与新工艺或者新材料与传统工艺来培育、开发高品位、高起点、个性鲜明的名牌旅游工艺品及其精品,树立鄂西地区旅游纪念品形象,才能使旅游纪念品市场重获生机。以资源为依托,对相关旅游纪念品进行深度开发将是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的重点,应该将楚国漆器、三峡石雕、武当宝剑、土家织锦作为龙头产品来发展。旅游纪念品开发若以传统和民族文化为内核和源泉,就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较高的价值。丰富多彩的传统和民间艺术品,系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其工艺特点,开发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厚乡土气息的旅游纪念品。

(四)围绕消费者的需要开发纪念品,提高附加值

要改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某些旅游纪念品开发不成功或市场销售乏力的现象,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围绕消费者的需要开发产品。另一方面,要注重旅游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该注重精致度、艺术性、独特性、宣传性、便携性的有机结合。除具有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经典旅游纪念品外,还需要有不断更新的时尚纪念品,通过对材料、制作工艺、加工手段及营销方式的创新运用,大力发展时尚性纪念品,使之与相对固定的经典纪念品相辅相成,构成多维的商品结构,这样才有竞争优势和生命力。此外,精美的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要求,还可以提高纪念品的档次,增加纪念品的附加值,便于游客收藏或馈赠亲友。

(五)全面统筹鄂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走品牌之路

鄂西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要尽快形成产业,从而在旅游经济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品牌,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以省发改委和旅游局牵头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省旅游纪念品研制开发工作和生产。第二,设立专门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机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都是以经验为导向,难以上升为系统的开发模式。因此,可考虑在部分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鼓励开展旅游纪念品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引导;另一方面,加大纪念品的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建立专门的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立足于现有的生产厂家,选择一两个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带动附近的乡镇企业生产。第四,建立旅游纪念品产、供、销体系,以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之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三、结语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6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生态旅游的目标是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二、我国的生态旅游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部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

三、我国生态旅游中现存的问题

1.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虽然被称为是无烟工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在旅游的过程中,由于游客的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和旅游旺季,但游客人数超过了自然的承载量的时候,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旅游过程里,一些地区由于对垃圾的处理不合理,还造成了垃圾污染。

2.生态旅游被当成了标签,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去发展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打出来生态旅游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旅游企业都把生态旅游做成了一个标签来吸引游客,但这些所谓的生态旅游地区和项目,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在真正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而是仍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生态保护只是一个附属,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想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保护经济

发展。

3.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

现在所谓的生态旅游发展中,人才队伍其实就是以传统的旅游业的人员为核心,缺乏真正的具有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态旅游人才。比如大多数景区的导游,并没有生态旅游的导游和传统旅游的导游之分,在对游客的讲解中,由于导游本身不具备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也就简单牵强,甚至胡编乱造,根本不能满足游客对于生态旅游导游的需求。在景区设计、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等过程中,真正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4.游客对于现存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高

虽然现在对生态旅游有了大量宣传,表面上有了大量的生态旅游产品,但是这些生态旅游产品的层次还比较低,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无法满足游客对于生态旅游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游客有教育意义、专业体验和学习的真正的核心的生态旅游产品。总体来说,游客对于现阶段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高。

5.缺乏社区参与

要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依靠当地的社区参与,只有把当地的社区参与和生态旅游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旅游,才能真正立足当地资源,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项目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项目

要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首先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才能使发展生态旅游有一个根本的法律保障。另外,要做好总体的生态旅游规划,现在很多项目由于规划不合理,反而破坏了环境,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前提。

2.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生态旅游发展队伍

现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非常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可以考虑建立生态旅游的专业,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相关的生态旅游人才,同时,对现有的行业人才可以进行专业的生态旅游培训和教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培训,来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的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

3.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的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510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1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u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这种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的参与。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地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共同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的外部旅游资源不一定是现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一些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也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黄土高原等。与此同时,一些植被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地如果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照样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殷墟等。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可以在生态旅游资源中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生态旅游既然是作为了一种旅游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和完善必须依赖一定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态性、自然性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并且还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本质特点。

2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不少地方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另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此外,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些具体标准要求的条款大部分分散在别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这大大不便于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管理的改善。

3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使者。

(2)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此外,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界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改善的能力。鉴于此,在规划阶段还要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限制游人数量或分流游客,减轻对生态环境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3)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旅游相关的专项法规。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1916年8月25日,美国就黄石国家公园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美国国会制定了一项“要把国家公园的天然风景、自然变迁遗迹,野生动物和历史古迹,按原有环境,世世代代保护下去,不受破坏”的法令,使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有关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北京:光明日报,1998-5-23.

[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3).

[3]郭来喜.中国旅游要览[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8

【主题词】十八大生态旅游探讨巴马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生能有几回游。”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到巴马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时,由衷地发出的感慨。是啊,向往青春永驻,追求健康长寿,是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追逐的梦想。而巴马正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是世外桃源、人间遗落的一片净土、是养生长寿度假的理想天堂。近年来,巴马提出了打造“寿旅名县”的战略目标,并成功依托长寿品牌和生态资源做大、做强旅游行业,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落实十八大精神为目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及时、便捷、高效地抓好各项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瑞圣地旅游事业的康庄大道。

一、巴马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状况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和条件

巴马地处广西西北部,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一处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原始生态处女地:这里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峰峦叠嶂,四季常青,雨热同季,冬暖夏凉,宜物宜人,被称为“天然氧吧”。有千姿百态如魔法世界的百魔洞、如梦似幻的时空隧道百鸟岩、神秘莫测的世界第三大天坑群、终年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碧波荡漾的盘阳河。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无数的生命奇迹;丰富而独特的养生长寿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来观光、度假;长寿现象倍受世人关注。巴马作为世界著名长寿之乡,长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发展步履坚实,异军突起,摘取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十佳最美小城、国家4a级景区等诸多名片,是自治区明确重点打造的长寿休闲养生旅游业重点品牌,是广西继桂林、北海之后精心打造的重要旅游名片。

人脉源长,寿泽古今。巴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人瑞圣地。长寿现象一直倍受国内外人类学家和医学界的关注。长寿资源品位高、名气大;类型多、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有神秘诡异、恢宏奇异、千姿百态的山水自然景色,还有绚丽多彩、深沉悠远的人文景观。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对于渴望暂别喧嚣城市生活,回归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之美的世界游客来说,巴马无疑是休闲度假疗养的人间胜地,更极具科考价值。温总理曾赞扬“巴马山好水好生态美,是个养生长寿的好地方”。巴马不仅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也是一片投资置业的热土,巴马正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灿烂的前景。景色神奇人欲醉,养生天堂在巴马。巴马将以它独特的长寿旅游元素融入世界的脉搏,给人类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旅游观念淡薄,生态知识贫乏

人们普遍对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许多人文景观资源尚未有效挖掘、整理和宣传、推介。对谈旅游、谋旅游、搞旅游的氛围还不浓。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同时,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差,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

2、缺乏监管机制,监测设备短缺

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在旅游保护区中,很少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

3、法制有待健全,人才亟待培养

旅游环境和秩序有待改善和规范。虽然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4、缺乏建设资金,开发投入有限

由于财力拮据,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交通、通讯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支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管理设施基本空缺,不具备大规模接待游客的条件。

5、文化挖掘不深,结合产业不够

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独具特色,发展旅游潜力巨大。但对资源挖掘、提炼、包装不够,在文化、文物的搜集整理、加工以及挖掘文化价值上还远远不够。文化与旅游未能有机结合,致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足、不快。

二、巴马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建立巴马长寿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应以长寿乡村作为切入点,点、线、面相结合,把构建桂西旅游圈和广西黄金旅游带结合起来。以“全面控制、永久保护”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引,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为主要方向。打造一个集“养生度假、有机农业、高端净水”为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文明样版。

要以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休闲养生旅游高端化优质化为目标,走休闲养生旅游路子。坚持高端化优质化发展方向,是巴马旅游实现转型提质的必由之路。要发展品牌高端化、基础建设高端化、旅游产品高端化、旅游服务优质化。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管理机制

人民政府要再接再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落实,努力建设勤政务实、运转高效、依法管理、清正廉洁的政府。要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创新巴马、精致巴马、生态巴马、幸福巴马”建设水平。

全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是纵深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通过产业政策手段积极引导、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对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通过多渠道投资融资,建设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车队等企业,大力培养本地的旅游业经营管理、导游人员。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鼓励和引导群众制作相关旅游产品,提供向导等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同心协力。旅游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所以要本着“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相关法规,坚持依法整治

一是有法可依。要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监管体系,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立足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进。同时要积极做好自然遗产等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切实加强景区的保护与建设,带动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依法治旅。要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使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落实旅游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高起点定位,重科学开发

要树立高端品牌,抓住时代热点。从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制约因素,寻求解决之道。要有一流的建设,一流的管理。要以重点乡镇旅游开发规划为骨架,不断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措施,形成以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华昱巴马养生旅游项目的两个重点就很有创意:一是以功能养生、商务养生、度假养生为功能定位,把百魔洞开发成集长寿养生、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和综合型养生度假基地;二是以养生与度假休闲为功能定位,打造以高端客户为目标人群的龙洪养生度假区。最终建成一个有特别地理个性、有文化影响魅力的国际知名社区。此外,将沿盘阳河两岸沿线建立有机农业区。同时对盘阳河、龙洪河水资源实施保护。争取三至五年将其建成中国最美丽、最生态的示范农场。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制定符合县情和生态旅游开发目标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也就是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所提出的:要与巴马整体规划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与广西旅游发展结合、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结合、与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结合、与广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环保,加入生态养殖。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体现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

4、创新投入体制,加快精品建设

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时展无止境、认识真理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这是十八大提出的英明论断。

一是创新体制。要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全面实行产业发展项目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坚持采用公开、公正、科学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招投标,确保开发档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

二是开发精品。要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华,从“观赏和保护现代生态为主,感知壮瑶文化为辅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地”这个定位出发,形成以甲篆、龙洪自然风光为主线,以神奇的长寿文化为热点,形成以长寿宫、水晶宫、龙洪和赐福湖为核心有效辐射全县的旅游精品开发网络。

5、整合优势资源,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景观协调板块的引导和控制,塑造好区域整体景观。力求旅游风景观光点联成一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成为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知名旅游胜地。

二是加强环境整治。要加强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加强平安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提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加强讲解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经营摊点的管理,加强景区的安全防范工作。还要根据生态旅游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旅游区的规章制度,使生态旅游成为安全、舒适、愉悦的理想活动。

三是纳入农村建设。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布局,利用现有的政策条件,从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要切实搞好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农民新村清洁、优美的环境,大力发展农家宾馆。使生态旅游与现代村镇建设在相得益彰中,拓展农民创业的路径。

6、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意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提高景区居民群众的旅游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爱护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构建高水平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运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传播媒介,建设旅游产业信息平台,包括包装内容深化宣传、整合资源联合宣传、依托节庆活动重点宣传、对接媒体广泛宣传等。遵循旅游宣传的规律,完善内容、找准载体,创新办法,不断推进旅游对外宣传工作。

二是树立生态观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导游人员能够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使者。

7、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环境建设

一是突出政策扶持。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切实加强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业配套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宣传促销等工作;积极兑现国家、区、市优惠政策。同时,要把发展生态旅游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脱贫致富。

二是完善服务设施,特别要完善与景区相毗邻乡村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有效缓解景区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设,让旅客流连忘返。要注重协调配套,把基本服务设施项目建在景区核心区之外。要坚持林、草、水并举,强化景区草原管护、围栏封育和重点区域治理,保持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8、深挖文化内涵,建设人才队伍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9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管理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是指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及其他为了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群落,还保存着这些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负责任”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旅游业的角度在对自然保护区施行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便体现了自然保护区与其生态旅游的相关性。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对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起步较晚。直到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才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珍贵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着旅游者。同时,由于生态旅游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好与自然保护区建立目标相吻合,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踏上了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据中国的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我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有82个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展了旅游活动,年旅游人数在10万人次以上的12个,生态旅游年总旅游人数25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近512亿元。事实证明,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开展相对较早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为成熟的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

二、贵州旅游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贵州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管理混乱等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

(1)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许多自然保护区在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科学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匆忙地粗放式地进行所谓的生态旅游开发。在保护区内修公路、造宾馆、建索道,甚至修建一些缺少审美意识与自然景观不相称的人工建筑和景点,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这不但使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而且过高的基础建设投资使保护区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违背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初衷,使得生态旅游不仅不能促进保护区的建设,而且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高峰期的游客数量不加控制,严重超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加上游客的总体环境保护意识差,又缺少必要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监测措施,导致环境污染和退化。有的保护区在开发前期修建大量的旅游设施,常常在保护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并大面积减少,最终引起生物多样性降低,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失调。据笔者的调查资料显示,贵州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其中,40%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有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3)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式落后。目前贵州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保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客观上造成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有些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加之自然保护区缺少必要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的技术和手段,导致保护区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据调查显示,不到20%的保护区实施按科学规划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仅有16%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过程中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最基本的监测设备都没有。

三、贵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分析

在对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贵州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虽较全面,但仍然在一些方面需要加强。(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开发。(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3)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总之,我们应该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有共同的目标取向――保护资源与环境达到永续利用,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正确方向。尽管生态旅游开发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我们现在所无法预测的,但只要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严格遵循生态原则和生态设计,这种影响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让我们共同携手营造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共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宏亮,代娟.刍议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策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2):30-33.

生态旅游的缺点篇10

[关键词]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周恩来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www.133229.com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