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课程资源十篇科学课程资源十篇

科学课程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36

科学课程资源篇1

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课程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结构化的特征。课程资源、课程和教学,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造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一门课程。“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又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前者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Cai、CD-Rom、VCD、DVD、计算机软件、报刊等,以及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

科学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教导服务,写作论文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农村学校应该重视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备的建造和充实,并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充分理解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调动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学生的积极因素,形成开发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合力。要注重因地制宜,广开思路,积极发掘,讲求实效。事实上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2强化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的初级中学来说,缺少功能良好的科学实验仪器,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室缺乏必要的治理人员等问题,在农村初中尤为突出。非凡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那里的科学实验室条件更差。针对这种情况,有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只能是求助于上级的拨款和当地教导部门教学仪器站发下来的一些仪器。许多老师抱怨实验仪器不够用、不耐用或者质量比较差,跟不上现代科技和教导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初中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上,就出现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是需要非凡注重的问题。

科学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凡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详细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爱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为此,在每一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开辟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一节,为学校教师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提出详细建议,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导发展服务。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丰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教导资源,共同去建构。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可以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加以呈现,它具有相称的广泛性。在同一主题下,可以从许多侧面考虑,如视角的确定、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称大的灵活性。大量的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是为了学生在主动探究或在指导者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选择获得更好的学习。

研究型科学课程的详细实施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可供研究型科学课程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具有生动形象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程建造的爱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与学生自身发展、人格健全的程度。由此可见,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身心发展、人格的健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3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科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现在仍旧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的开发和建造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教科书只有在体裁、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导部审查通过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导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导新理念,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做到学科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新教科书增加了和科技有关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

开发利用天然实验室。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渴求,尽管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来源。农村和农业生产劳动,使农村的孩子有许多城市孩子没有的实践知识。在农村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内容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和藏书有限的图书馆外,还可以广泛利用农村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动植物标本、生产大棚、良种站、养殖场、实验田、农业机械、家庭生产实际情况等,使之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科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的科学课程资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许多科学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已经提高了为社会、为教导服务的意识,正在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我国的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就是为学校教导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各类科学课程资源也在不断地参与学校教导,非凡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农村中学应该加大力度,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上的科学课程资源。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定时地收听、收看、录制有关的科学课程的节目,并根据学校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使用。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继承教导和自身的进修、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中学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设备,缺少用房,可是我们还是有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D等基本家电可以为我们的教导服务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还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各种与科学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导中的科学课程等逐步被引入课堂。非凡是互联网提供的科学教导网站、科学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科学课程资源。internet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更新的海量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使我们和世界各个国家的任何学校相连接,开放的网络,共享的资源,已经可以使我们的农村中学接受到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学体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相互探讨,成果,也能够更容易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4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与教导创新相结合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重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科学课程资源是基础。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实验,在学习中创新。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通过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才能对大自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详细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导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重视资源的利用和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利用各种资源、证据,进行探索和论证。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把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详细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新课程观在客观评价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科学课程资源篇2

一、精心挖掘实验材料的内涵,有效地展开实验教学

对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活动来讲,教师都非常重视,在课前对实验所用的各种材料都是精挑细选,实验的开展也是精心组织,力求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有明显的实验现象,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以期实现课前设定的导学目标。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出乎师生意料,教师选用和教科书上同样的材料,却上不出应有的效果。如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状态,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发现是大相径庭,“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材料的挖掘、理解上。事实上,科学实验的用材,本身就是有学问的,教师创造性地对这类教学资源进行“统整”,显现出它们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方可促进师生操作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实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有效达成科学教学的目标。

1.使用好科学实验材料,使问题的指向更加鲜明、具体小学科学探究的问题从哪里来?来源之一就是一些科学学科的实验现象。“问题”是教师有效组织实验教学的重要策略,更是课堂教学元素之间进行多向、多边交流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好实验的材料和现象来精心设计问题,使其指向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教学要紧紧围绕问题而展开,灵活使用材料中的资源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使用好科学实验材料,使所需达成的导学目标更加丰实下面,我就以《毛细现象》的教学为例,进行同课不同质的比较。案例一:老师甲给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纸巾、棉布条、粉笔、打磨过棱角的玻璃片四件材料。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能沿着纸巾、棉布条和粉笔“爬升”,而打磨过棱角的玻璃片上没有水“爬升”的现象,于是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水能“爬升”的材料的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小孔,而玻璃上没有,并解释了出现毛细现象的原因。最后师生小结并给“毛细现象”定义。这节课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在积极的实验,其实非常平淡,是一节很常规的课。案例二:该教师同样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实验,但他注意挖掘材料的内涵,追问学生:现在大家看到了水没有能够沿着玻璃“爬升”,但能不能想出办法让水“爬升”呢?让学生接着实验操作、探究,他们找到了非常多的办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兴趣高昂,不断出现创新,就这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认识了毛细现象的表征,而且对它的概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样的实验材料,做同样的实验,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师对教科书和实验的材料作了精心的研究和挖掘,非常准确地找到了这些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了整合,最终完善、完美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慧眼“猎捕”学生中的课程资源,突显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

1.细心发现科学课实验教学中的“亮点”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时,他们的一些细节非常值得关注,同样的实验有时会有不一样的现象,教师不应疏忽,要能细心地捕捉,使其效力于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时,我让学生操作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80%的学生在操作时发现锥形瓶放入温度比较高的水中,瓶中的液体是“先降后升”,而放入冰水中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对出现的这种新的资源,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发现,也尊重了他们的实验事实,同时我充分地利用了它。我还表扬了发现这种现象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尊重科学的态度。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得出:这个实验不但能够显示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还可以透视出有关热的传递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和讨论,能够有效地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知的学习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给予引导实验操作,就意味着存在成功或不成功的现象。但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无意识错误、收集的实验数据与众不同,等等。我们可以合理择用这些出现的问题资源并把它呈现出来,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的分析、利用,提升其价值。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他们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科学课程资源篇3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分类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类因素;而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完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并将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直接实施条件都视作小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根据空间分布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有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三类,但是考虑到经济成本以及资源效率,应该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作为主要工作,以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为辅。

(二)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根据课程资源和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大类。非生命载体主要是各类教学材料,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等;生命载体主要是掌握各类教学资源的教师、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相关教育人员。

(三)小学可持续课程资源的开发形式

课程资源开发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开发途径有课上和课下两种。课堂上的资源主要有学生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器材室等;课外资源则包括校内的全部设施,学校内的绿化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作为动物、植物以及气象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源,对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

1.实验室。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求知、探索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将实验室内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可以在实验室墙面上张贴著名科学家的照片,包括牛顿、爱因斯坦、袁隆平、泡利等,在实验室的陈列柜中可陈列各类标本、模型,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个书架放置各类科普读物,通过这样的布置,能够将学生吸引到各类教辅用具中,研究标本、模型或者书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校园环境。

校园内都有绿化草木,在装点校园的同时,也可以用做教学场地和教材。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绿化植物,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绿地中观察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观察各种盛开的花朵,了解花的结构、颜色和香味,同时联想花的作用,也可以到草地上观察蚂蚁、蜜蜂、蜻蜓,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家庭里也同样存在着无数的教学资源可供选择,包括家长的知识、工作、家中的动植物以及书籍等,甚至是家中的各类家用电器设备。无论是住房面积、家具、洗衣机、厨房的油盐酱醋,背后都有科学知识。除此之外,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准备了丰富的科普读物,可以建立一个专属于孩子的图书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养一些小动物、小植物,并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索实验。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节“螺丝刀和螺丝钉”一课主要介绍螺丝刀和螺丝钉等家庭常用工具,家长可以将家内的工具箱找出来供小孩玩耍,但是需要有大人陪伴,同时收起一些锋利的工具,保证安全。

(三)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区是学生生活游戏的主要场所,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好地方,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社区资源更加丰富,城市社区同样可以见到各类超市、文化宫、图书馆等设施,它们同样具备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学校和家庭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和民风习俗、文化特产、生产生活等都不同,每一个社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文环境与地域特征,都能够提供优秀的科学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对学校周边区域内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包括本地的岩石、昆虫和动物,教师也可以就近带学生去动物园和公园,观察各类植物、动物,感受自然和天气变化,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叮嘱学生注意采集一些花草树木用于制作标本,并将其陈列在实验室内的陈列柜,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

科学课程资源篇4

小学科学教育是丰富学生思维和生活的重要课程,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增强,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资源开发;课程学习;资源运用

从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发现,我国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依靠书本来对学生进行授课,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书本有着一定的依赖性,进而形成了“唯书至上”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促进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小学教学体系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这样是不会进步的。要将所学过的知识综合的进行运用,这也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一、科学实验室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不仅涉及到了探究性问题,还涉及到了很多社会自然科学中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学科具有很大的特点。在学习科学学科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的进行探讨和创新,在此期间,如果可以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动手和动脑能力是需要及时开发的,运用实验室可以对学生的头脑以及动手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所以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小学科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实验室与普通的教室相比专业性更强,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在实验室还具有大量的器材和药品,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科学制品,例如运用一些纸张或者是吸管来制作风向标,或者是运用废弃的易拉罐来制作笔筒等,这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育行业中,人力资源主要指的就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对于小学而言,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推进小学教育体系进步的必要保证,然而现如今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较为简单,不必须要复杂的教学体系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上并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小学生就不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是引导小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指路人。作为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学会体察学生的心理情绪,小学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这也是对师资力量进行建设。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的一种建设。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学习科学学科的时候必然会对于教学体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此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其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升上来。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教育行业的进步,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早已融入小学课堂,这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互动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室内实现零距离的与外界接触,让学生享受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的掌握好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应该学会接受互联网教育模式,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将网络信息与书本紧密的联合起来,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网络资源综合了音频、视频等内容,这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可以将网络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合理的结合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实现创新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才会与世界接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开发合理的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运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社区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这一学科。与前几种资源不同的是,社会资源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小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内生活,对于外界很多事物并不了解,为了丰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视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以科学课程为主题,例如在小学生学习用电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电厂或者是一些工厂实际观察人们的供电情况,进而让小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用电的常识。社会资源的范围较广,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工厂、森林、科技馆、果园、动物园、植物园等都属于社会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资源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所以学习起来也较为容易。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当中可以发现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内容和资源也是较为丰富的,只有采用创新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才会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科学这一学科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不仅如此,创新式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运用资源并开发资源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作者:马建伟单位:石家庄市桥西区孔寨小学

参考文献:

科学课程资源篇5

【关键词】科学课程资源;初中;开发;利用

现阶段,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利用能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当前,初中科学教学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树立正确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观念,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的发挥,并将全面培养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从而推动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确保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开发和利用科学实验室资源分析

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在科学课程当中存在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探究”。在教学中,科学课程会以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与感受中逐渐的形成较为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果要有效的完成这些,完备的科学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表明,在科学课程教学当中,如果缺少科学实验室做支撑,科学教学的效果很难被体现出来。

科学实验室主要有几种形式,即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以及生物实验室等等,这些实验室必须拥有充足的先进设备与仪器,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这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其思想意识,通过利用各个实验室中的器材等,为学生展示实验,并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便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中学还应该不断的寻求合作对象,确保通过合作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撑,从而为各个形式的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等,在实验中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利用一些日常的器材做实验,这样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课程。例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备课或者鸡蛋壳等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等等,尽管这些方式并不完全科学,但是,应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利用生活物品的意识,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即可做实验的意识等。

二、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科学教学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属于较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同时,学生也属于一种科学课程资源。

首先,在教师方面,教师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开发者,知识的储备以及教学技巧的运用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将科学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广泛的利用与开发,例如在学习《眼和视觉》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摄像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讲授一定的照相机应用原理,在最后给学生补充一些摄像方面的技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摄像机进行实际的拍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一定的照相机原理,还能够掌握这方面的技术。

其次,在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担任着重要课程资源一角,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他们都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而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学生的生活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学生学习的经验会成为学习科学的重要起点。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抓住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中捕捉一些有趣的事情,用丰富的课堂形式为学生讲解。例如在学习《月相》一文时,教师在讲授完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用诗词的形式介绍和月相关的诗词知识,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在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协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娱乐的学习氛围之下,更好的学习中学科学学科,使得中学科学教学课堂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

实际上,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还包括网络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成性资源利用等等,这些资源对于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之下,我国在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这也为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带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必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还会给学生未来的学习留下极大的隐患。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开发和利用科学实验室资源着手,另一方面从重视人力开发和利用方面着手,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验室资源的利用,并且确保实验室内的仪器与设备齐全,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从而更加有效的推动学生学习科学学科。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从而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婷.有效开发与利用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探索[J].新校园(下旬刊),2010,(3):9-10

[2]黄芬.“开发”科学课程资源“拓展”科学学习领域――谈农村初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3):111-112

科学课程资源篇6

摘要:植物资源开发学是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11级生物资源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植物资源开发学为例,从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以及科教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出发,对植物资源开发学的教改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资源科学,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资源科学(代码:070411S)属于理学大类,生物科学类。此专业是贵州师范学院响应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的号召、开始申办的,并于2010年由教育部批准为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获批后,我院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有在校生近160人。由于该专业属于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目前只有浙江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及泰山学在试验办学,还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构建特色的办学模式,其中尤其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植物资源开发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1、植物资源开发学课程特点

植物资源开发学以生物科学为背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导,以植物资源的分布、繁殖、经济性状、机能特性、开发利用和相关知识及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内容进行教学和科研,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宽口径的新学科,与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有密切关系。但是与这些学科相比又有所不同,植物资源开发学尤其是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些,重在开发利用,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所需的资源。因此在其培养模式以及植物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如何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方面的人才,是植物资源学这门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必须用谨慎的态度来面对的问题。

2、目前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植物资源开发学相关教材匮乏的问题

专业针对性强,教材必须针对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教材的实用性要求上,要让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对于专业课的选取上要独具匠心,有别于其它教材,充分展示创新思想,专业针对性要强,突出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要求。然而目前能够符合这方面要求的教材可以说几乎没有,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对目前有的资源学方面的教材进行整合,再加工,形成具有自己院校办学特色的讲义。比如,我们在选择教材的时,尽量选择部级的规划教材,注意各个版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继承性,不断的吸取成熟的、公认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成就,提示学科发展方向,然后再结合国内外的期刊进行补充最近的相关科研内容,充分利用数据库不断的完善新的知识进去,以利于学生了解资源学的学科发展的动态以及研究现状,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编写的讲义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知识更新的前瞻性,摆脱教材知识的滞后性的局限。让讲义的内容与知识结构称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围绕着“三基”进行,体现专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个方面。把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把我本学科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和开发利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问题

根据调查,“高等学校中大约有一半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满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1],针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比较守旧的教学方法,不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的辛苦,而学生昏昏欲睡,教与学相互分离,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对此,我们在资源学的课堂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科技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教师以极大的运用自由度。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平台,在课堂上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我们提倡“参与式”教学,资源开发学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不能只因循传统,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我们的讲义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籍,而不是像中小学的教科书的功能,因此,我们在讲每一节课程之前,把下次上课的内容给学生,然后在上课时,分组讨论相关章节的课程内容。教师再将相关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视频资料)进行赏析,让每一组的同学们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归纳。最后各个组的代表发言,几个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之后再有教师进行鼓励性的对大家的结论进行欣赏式的评价,归纳。应经过这么的互动式的教学不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而言,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有帮助。教师不再以照本宣科、固守传统的面貌出现在三尺讲台上,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儿得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各种能力,引导学生对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基础文化知识,加强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多种渠道的在职和脱产培训进修。充分利用数据库,追踪最新的科研的信息,把握本学科的前沿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爱学生、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2.3考试方法单一的问题

根据麻省理工的教改认为:调整课程的重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为了纠正近几十年来偏向科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2]。现在大学的课程考试正是具有调整课程重心的指挥棒的最用。在大学一般都是平时成绩占30%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两者得出最终的学生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结果还是只重视理论知识,实践可以说是停滞的状态,最终学生形成了只是及格万岁,拿到学分了事。造成了目前学生一旦学期结束,那么到毕业都不会再有机会接触之前所学这门课程的现状。鉴于此,我们对本门课程的考试单一的情况进行了符合本门课程教学规律的改革。

由于平时是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各个组之间展开辩论式的发言,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也就不存在平时成绩这一说法,有时偶尔有同学表现不积极,就采取单独谈心的模式,对其进行关心,了解一下情况,听听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加以吸收运用到教学中去,大大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考试,我们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大大提高课程的实践考核比例,甚至占60%,理论考试占40%。实践考试主要是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模拟,自己选择某一种植物资源的某一个点,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阅历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自行进行设计,对资源进行开发(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三级开发均可),要求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论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到达一定的目的。其主要任务是加强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其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应用上,明显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学生无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自己创业相信都会普遍感到得心应手的。

3、科研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关于系统工程,钱学森认为:“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3]。目前各种专业都面临着,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不能紧密的结合,不能把科研的成果转到教学中去,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跟踪上本门课程的前沿知识,更没有机会去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我们认为:教学和科研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工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生物资源科学专业依托贵州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要求把资源开发的科研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中去,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科研不在高高在上,而是为实践服务。这种不在单独的重视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而是第二科学的实践课堂对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从而让生涩的理论不再变得那么的枯燥,在年终的调查中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4、结语

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是传统招生目录外专业,其相关的课目也是新开设的,需要在不断在探索中进行,植物资源开发学课程的改革路程很漫长,务必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的创新。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尽我们所能来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上一个新台阶,达到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的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如何去利用所学为社会做贡献。钱伟长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促使大家掌握这种方法。而我们也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tracy,Jan,王聪,郝启成.麻省理工的教改计划[J],英语世界,2011,11.

科学课程资源篇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承担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接触、了解、适应社会就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能否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是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进程与目标实现的问题。在当前倡导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品德课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

一、充分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的教材观强调教学不受教材局限,对教材内容可以适当调整、取舍、整合。教师必须审视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图片、话题、富有代表性的事例,结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使学生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的效果。

如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体验正确拨打119火警电话,教师根据冬冬家着火的事例及图片,成功地创设了“救火车到我家”的教学活动。《学做小雄鹰》一课,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教师没有局限于讲述教材上的图片内容,而是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过程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踊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再如:《规则在哪里》一课,教材上呈现的图例是丢手帕游戏。张伟老师在执教时,分析学情:三年级的孩子在上幼儿班时就已玩过丢手帕游戏,如果再按教材内容去操作,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加之受场地所限,张老师就设计了托物跑游戏,学生积极参与,从无规则的混乱,到有规则的有序,总结出游戏中要有规则。这就为“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教学目标的达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善用多彩的人力资源

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作为课程资源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如:《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教师设计的救火车到我家中的教学活动,学生、教师都是鲜活的资源,几组以不同方式进行火灾防范知识汇报的活动,充分体现了老师、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蔡红艳老师把孩子的家长请到教室里接受孩子们的采访,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家长现场对话,拉近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孩子读懂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说声谢谢》一课,姜丽艳老师将学校的卫生员阿姨请到课堂上与孩子对话交流,使孩子感受到无论什么人,只要为我们做了贡献,我们就要对他说声谢谢,突出了主题,引起学生共鸣。

三、利用直观的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源

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品德课教学中经常需要老师、学生查阅、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文本等资料信息用于教学。至于音像资源,更是教学中常常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比如《伸出爱的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两节观摩课,突出的靓点是两位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制作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音像资源的运用,使教学直观形像,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

四、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教育基地、科技馆、工厂、农村、社区、家庭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诸如乡土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是目前品德课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如:《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张伟老师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这一课程资源,直接把学生带入社区,让他们亲自参与、体验、对话、交流,获得直接的感受,促使学生走出家庭,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我爱我的家》时,教师以“家庭”这一校外资源为契机,引导学生‘讲述我家的故事’、‘展示我家的照片’,引导学生把听到的生活画面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情景交融,心生感慨,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幸福。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广泛运用网络信息资源

科学课程资源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相对缺乏

当前,随着科技、经济、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科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且国家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同时正是受到科学课程发展迅速因素的影响,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是一项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加强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对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我国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力改革,但是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相对缺乏,难以发挥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缺乏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加深学生对科学课程的本质理解,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教育投入不足

从整体情况看,相关部门对我国小学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的来源相对较为单一,许多小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存在教育经费紧张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容易影响学校教学设备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添置,这种情况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进而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资源受经费不足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小学教学质量,且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如果学校在教学资源配备方面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和标准水平,则会在日常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无法发挥教学资源的有效作用,进而直接对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与国外科学课程资源管理体制方面相比,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并且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取相对保守的课程管理体制,虽然这种方式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自,但是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程资源控制层面相对较为严格,只是采取相对集中化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具体要求相比,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相应配套教学机制,进而直接阻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开发利用机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措施

(一)增强教师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意识

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增强教师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意识,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教学行为进行表现。同时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使用者,需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总结相关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另外,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加强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

(二)完善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完善的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才能有效提高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在完善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各类教学资源的整体性,增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掘各类教学资源的敏感性,才能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空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有效营造积极轻松的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氛围。

(三)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要贴近生活实际

科学教学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学书本课件,而且要注意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注意贴近生活实际和各类社会资源,比如积极从实验室、图书馆、科学展览馆等场所中寻找教学资源,也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中进行寻找,注意从生活现象的细节做起,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并积极结合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理这一特点,只有充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类课程资源,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科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小学科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情况。针对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加快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措施,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8(8).

科学课程资源篇9

关键词: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化之一是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贯彻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创造者。如果没有广泛、丰富而又高质量的课程资源,那么再美好的课程改革理想也无法实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不同渠道获取的各种信息也是一种资源。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电脑、电视、课外阅读、社会交往等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他们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成为我们课程有利的补充和扩展。再次,学生的思维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思维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冲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激起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不同的思维方法,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资源共享。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学生的课程资源。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在《手脑相长》一文中指出: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一定要手与脑结成同盟。然后,才可以发明,才可以建设国家。陶行知强调手脑结合,其实就是既要让学生用脑去想,又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去做,亲身体验。认知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从动作开始。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践——体验式

根据中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自制或自选低成本药品等。

2、问题——探究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通过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的,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这些问题既可以来自中学科学课程,也可以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中与中学科学课程相关问题。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也可以是整合的。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中学科学教学活动就打破了固定教材的藩篱,学生可以走出书本、课堂和学校,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根本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问题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3、情境——陶冶式

如何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网络资源、文化传统、场所布置以及榜样、楷模的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创设中学科学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感悟情境,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境中之情、境外之音”,让学生抒发内心之真切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智感受,体验情境中的美感。

二、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获取的不同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如:在学习了《人的健康与环境》这一章内容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关心过生活中的垃圾吗?这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自己家门口垃圾很多,很脏、很臭,蚊子也很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的说自己还发现生活垃圾有很多有害的物质,如:电池、塑料袋等,这时又有一位同学补充说,他在网上看到电池的污染可大了,其中含有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还有的学生说生活垃圾中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如:各种金属、塑料、纸等。接着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来自于世界某一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平均每人每天产生2千克垃圾,人们每小时要扔掉250万个塑料瓶,人们每两个星期扔掉的玻璃瓶就足够填满前纽约世贸中心的塔楼了。人们每年扔掉的白纸足够沿国内海岸修建一堵4米高的墙。人们每年扔掉16亿支钢笔,290万吨纸巾,2.2亿只轮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垃圾,包括用过的纸、空的包装盒、食物的包装袋等固体垃圾,以及生活水等液体垃圾,这些产生于家庭、企业、学校和社区的城市垃圾,数量众多,对坏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三、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如:在学习《蒸发》一课时,我让学生滴一滴酒精到手上,然后提出问题:手为什么会感到凉快?甲同学说这是因为酒精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使手凉快,乙同学则说因为酒精蒸发要吸收热量使手温度降低感到凉快。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设计:把全班同学分两组,甲组同学的实验方案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和酒精的温度,然后将两次温度进行比较,便可得出结论。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是用温度计测出酒精的温度,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把把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便可得出结论。实验结果:a组同学:温度计在空气中的示数为23℃,在酒精中的示数为22℃。B组同学:温度计在空气中的示数为23℃,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温度快速下降至18℃。结果分析:两组同学冷静下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时也纠正了甲同学错误的猜想。但这时又有同学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手凉快也可能是因为酒精的温度比手的温度低,发生热传递的缘故。我及时肯定了该同学的说法,但这时又有学生说手的温度和酒精的温度应该是相等的,然后我又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当然,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绝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作为老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中学课程改革以及提高中学科学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交流、实践,创造性地开发多种学生课程资源渠道。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资源是我们教师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

[2]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年第2期。

科学课程资源篇10

论文摘要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学设备资源、社区和学生家庭方面的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与物质资源的保证,以活动的开展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将划定为国家、地方、校本3个等级,同时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等科目。这无疑对学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选择和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并形成探究案例,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探究实践等能力提升的双赢。笔者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谈谈个人的几点肤浅尝试,以供同仁参考。

1充分挖掘学生的人力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1.1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一旦选择了合适的课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9月,我校七年级二班的学生开展的“人体生理三节律”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切中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指导下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饶有兴致地开展实验探究,有的学生放弃了国庆黄金周跟随亲人外出旅游的好时机,却留在了我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争着要为其他同学测算出“人体生理三节律”的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

再如,在一次生物课上,一位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般的蔬菜和花都不在中午浇水,这是生活常识,可苋菜却可以,它反而生长的茂盛?”听到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话锋一转,有哪位知道其中的原由,想解开这个科学之谜的同学赶紧参加我们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实验的课题是“为何苋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浇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几本教科书里面,这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失!因此,让学生对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到我县城区多数居民认为汀江水已被污染,不能饮用,有的居民到郊区取水,有的居民购买饮用水,究竟汀江水(上杭段)真被污染了不能饮用?还是讹传?为此,我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并到汀江(上杭段)科学选择11个采水样点,一部分送往县卫生防疫站检测,留下一部分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并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活动有序开展过程里相互交流中学习,合作探究汀江(上杭段)水质污染的原因,并通过对话深化学习——找到治理汀江(上杭段)水资源污染标本兼治的办法。这种回归自然、源于生活,增加了学生的体验,然后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远比比机械的教条效果要好得多,增加了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我上杭,保护母亲河——汀江的行动”在我校悄然开展起来。"

2与其他学科进行大整合,挖掘学校各学科教师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合作学习理论提出,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就所开展的活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生物教师除了可以将规定的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四大领域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外,更多的课程资源恐怕还要来自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大综合”的概念呼之欲出。例如,与物理学科教师联手开展“光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建议”,与历史、语文学科教师联合开展“梅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生物课利用古诗进行环境教育的尝试”等体现跨学科大融合的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驾齐驱的大好局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3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设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众所周知,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其他学科知识可以从老师或书本上间接获取,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因此就必须为学生活动提供大量必要的活动资源,在具体活动的开展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设备资源,诸如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阅览室等,这些现成的资源基本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我们可以直接与课题结合起来使用或者进行再开发,挖掘出它们的深层使用价值进而开发出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时,我们把经科学取样的11个样点水在实验室做了比较色度、气味、pH值等共计88次的单因子的对照实验。结合“人体的营养”教学,让我校七年级学生参与“回报父母挚爱,做亲情晚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分专题到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也可网上咨询专家,收集各种营养物质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知识,并反思自己的一日食谱,尝试利用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和家人设计更加合理的食谱,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活动学习中获得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关注自身健康和形体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4充分利用社区中人力资源和学生家庭方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农家中的生产实践人员)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时,县防疫站胡主任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取样点水,一位家长停下跑运输一天免费提供车辆,提出标本兼治汀江(上杭段)水污染模型时得到上杭环保局相关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等。又如探究“为何苋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浇水?”这一课题时,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访学校附近的农户,到他们家借来了锄头等劳动工具,锄杂草,深挖地,裹绿篱,在2004年暑假花了近20d艰辛的劳动终于在我校后山开垦出一块约260m2的生物实验园地,随后在生物园地里种起了苋菜、空心菜等实验材料探究“苋菜中午浇水,其生长就快”这一现象。所有这些都是对社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较好例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我校开展的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开展这项活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具体生活,也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细细想来,收获还真是不少,学生在参观、访问、调查、探究、上网查询、创作、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动中,体验经历、了解社会、丰富经验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5.1保持了学生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活动课题“人体生理三节律”和“为何苋菜在夏天中午可以浇水”等就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而引发出的思考。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情愿放弃节假日,克服了同龄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直至把科学论文写成。

新课程理念之一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比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这个课题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到实地去采集水样点,现场向县防疫站的技术人员学习采集水样点的科学方法,知道了对采集回来了水样点需预先放置于冰箱冷藏处理,且必须于当日24h内向县卫生防疫站送检水样液,才能得出水样液真实的细菌学指标,除此之外,学生在这次采集水样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因农村养殖污水的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而导致汀江水质不断变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直接淘米做饭洗菜的水,到现在已到了三类饮用水的警界线上,倘若我们再不重视保护汀江的水质资源,那么,必将导致汀江河水在城边流而上杭城区发生闹水荒的尴尬局面,从而唤起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2养成了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以开展“人体生理三节律”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开展了假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与培训。又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调查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事先根据各自的特长与兴趣分成了采访小组、成果汇报小组等5个学习小组,各小组间实现资源共享,小组成员间共同协作做好本组的活动任务,经过参加此项活动,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更深了,学会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

5.3增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参加“人体生理三节律”这项活动为例,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本就同我们形影相随的人体三节律是这么的循规蹈矩,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再则,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着手解决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光,也存在着污染,即光污染。于是综合实践活动——“光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建议”在我校刘永阳等学生的参与下开展起来。

5.4建立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