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十篇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十篇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45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中国;饮食民俗;文献综述;文化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关于饮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是指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仪常规。回顾以往文献,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一、饮食民俗的分类

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各有不同。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种类之间交叉面太大,具体考察的时候概念不容易区分。林继富在《饮食民俗谫论》中建议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民俗、节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类,这种分法虽然各种类之间的排他性较强,但是忽略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大国在饮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与民族性。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针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五花八门的特点,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大类。我国作为一个多名族的国家,有一些民族、地区的特殊食俗形式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独龙族还保留着的一些原始狩猎方式,藏族地区对于青稞面的喜好等等。

二、饮食民俗的起源发展

饮食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饮食为基础的。虽然饮食民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许多相关的研究人员都将火的发明作为饮食民俗真正开始发展的标志之一,比如金炳镐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中就认为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但是,依照饮食民俗的定义来看,在人们学会利用火来加热煮熟食物之前,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获取、食用食物的方式并作为传统在部落之中传承,未经火烤的生食是原始人类食物的主要种类,我国南方民族的腌制食品、北方和西部民族的风干食品均是生食习俗留存下来的产品。所以说在人们学会利用火之前是不能说没有饮食民俗的。个人认为真正标志着饮食民俗产生的应该是饮食工具的发明,包括着宰杀、切割大型动物的工具以及存储食物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发明真正应该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具有自身文化的标识,当然也应该是民俗开始形成的标识。

关于饮食民俗的发展问题,林继富将我国饮食民俗简单了分为了生食、熟食以及烹饪三个阶段。未经火烤的生食,是原始人类食物的主要种类,这种饮食方式至今仍然在一些民族中传承。林继富的这种观点只强调了饮食民俗中“食”的客观变化,而忽略了民俗中所蕴含的文化脉络的变迁与历史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所提出的“生食阶段与图腾崇拜;熟食阶段与火神敬仰;烹饪草创阶段与氏族的凝聚心态;原始祭祀阶段与先民的媚神活动;食物品味阶段对原料的开发和工艺的钻研;菜点命名阶段对日承语言民俗和杂艺游乐民俗的借鉴及移植;筵席配器阶段对实用工艺美术的欣赏;诗酒酬醉阶段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风味流派形成阶段对乡土气息的重视;科学烹调阶段对营养卫生的深入研究”,这提醒着我们在考察饮食民俗的同时必须注意到饮食风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观的折射。金炳镐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中则专门结合了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的饮食民俗进行考察,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农作物与饲养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性饮食结构的基础。全面地考察了我国饮食民俗的发展历程,不仅从饮食本身的制作方法,菜系形成与食用习惯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并且还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迁,民族融合,生产关系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饮食民俗的成因,但他对于我国饮食民俗的起源依然界定在了使用火以后,个人并不认同。

三、饮食民俗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饮食民俗的特征是与我国民俗文化的特征紧密相连的,萧放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中提出我国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也大体是适合于饮食文化的,它们分别是:多元性与复合性、阶级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王焰安在《中国饮食民俗特点论》中提到的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其实与萧放的观点并无太多差别。饮食民俗的特征结合上述萧放与王焰石的观点可以表述为:物产的限定性、地域的差异性、民族的共融性、家庭的传承性、宗教的规约性、权威的倡导性、社交的媒介性、迎宾的礼仪性、年节的自娱性和传闻的教育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孤立地、绝对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常常紧密相连,陈光新针对我国饮食民俗所具特征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纵向承袭,横向播布,彼此融化,相辅相成”四种联系模式。

现如今,中国的饮食民俗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仍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从中华民族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发展脉络来看,这些特征的形成背后总是有理可循的。但是,正如饮食民俗所显现的特征那样,在讨论中华民族饮食特征形成原因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便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原因个人以为是不可以不考虑进去的。比如说维吾尔族的手抓饭,回族的羊肉泡馍,藏族的干巴,蒙古族的马奶酒等等,这些形成民族特色的美食其背后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即民族原因所决定的。

四、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回顾了以往的文献之后,针对目前关于饮食民俗的研究主要发现了三点不足之处。

(1)研究的套路已成定式,缺乏创新的视角,内容与观点大同小异,缺乏自主性的见解与独创性的视角。

(2)缺乏对于饮食民俗外延面的挖掘。虽然许多研究者都结合了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察饮食民俗的形成原因,文化结构,但是均是从因果论的方面来分析,忽略了饮食民俗作为整体文化模式下的一个大文化丛对于社会其它文化形态的折射与反映。在考察饮食民俗时,我们务必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与民俗之间的关联性,饮食与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关系,饮食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关系,饮食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饮食与生态的关系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内容”。

以上文字通过对以往关于研究我国饮食民俗文献的回顾,从宏观上考察了我国饮食民俗的分类、发展、特征以及成因。但是,由于饮食民俗的多样性与地区差异性,其具体类型、文化背景、社会影响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空间,需要各位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2

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如《礼记・王制》所言“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通”等,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言语和饮食习俗方面已具有了各自的特征。这就是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体现了不同群体或个体对饮食的独特审美追求,是了解不同群体或个体审美意识形态的依据之一。本文分别介绍了潍坊萝卜、火烧、朝天锅等特色小吃,探究地域传统小吃的原料、制作方法等特性,进而揭示其文化内涵。

一、潍坊传统小吃类型

一种地域饮食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食品之所以被称为小吃,就在于其原料的独特地域性特征,多在中下层消费群体中流行。当然,人们也要看到,一种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不仅和其地域特征密切相关,也和其人文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惯或是文化形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饮食方面,就是对不同饮食原料的钟情以及佐料、加工方式的喜欢。所以,尽管潍坊传统小吃类型众多,各有特色,但都脱离不了其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就类型而言,潍坊传统小吃主要分为两类:

(一)因地域自然特征而生的潍坊萝卜

潍坊萝卜不但形状高瘦、颜色青翠,而且水分多、口感甜脆,无论从视觉还是味觉方面,都能轻易调动食客的饮食欲望。这种由饮食带来的感官联想的愉悦感,是富有内涵、讲究形式的饮食文化所具有的一个典型特征。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征,所以潍坊萝卜不仅成为潍坊本地的传统小吃,而且其营销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可谓是一种虽然出身不高,但外形及口感甚至客户端都比较高端的、纯绿色的潍坊传统小吃。潍坊萝卜之所以具有这种独特之处,和潍坊的地理位置有关。潍坊地处温带,温度和光照都适合萝卜生长;季风性气候能够保证萝卜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除这些因素外,最关键的是潍坊有些区域为沙土地,其土壤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利于排水,能够保证萝卜在稳定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匀速生长,由此就使得潍坊萝卜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形状和口感,使其具有了成为潍坊传统小吃的特质。

(二)因人文环境而形成的传统小吃

根据调查,因潍坊地区人民独有的饮食习惯而成的传统小吃主要为朝天锅和火烧。朝天锅指的是菜入锅而锅朝天,据传为清代郑板桥所创,无论该说法是否确切,都体现出朝天锅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前,朝天锅多在农村集市中售卖,所以吴澎等指出:“朝天锅本是一种市肆小吃,露天砌灶,中置一大锅,将猪血、肺、大肠、豆腐、猪骨、肉丸子之类盛满一锅煮熟,众人围而食之,故名‘朝天锅’。”后来,讲卫生,朝天锅移于室内,现今经改进,已成宴席上名吃。从这段描述中,人们可以看出,朝天锅中所用佐料多为猪内脏,这与朝天锅的消费群体经济水平有关。以前的农民并不富裕,赶集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吃朝天锅,因此他们拿不出较多的钱买朝天锅。朝天锅的经营者想要售卖成功,必须从低廉性出发购进朝天锅的原料,进而保证成品价格能为当时的农民所承受。因此,尽管朝天锅原料不够好,但由于它价格低廉、方便快捷,而且不同村庄的人围在一起吃,既能享受到美味,又能互相拉家常,了解彼此村里的情况,故在很多时候,朝天锅的经营摊成了乡里乡亲信息交流的场所。当然,正如吴澎所言,今天的朝天锅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特征,成为比较高档的潍坊传统小吃。

与朝天锅相比,潍坊火烧主要体现为品种比较多,如单是面火烧就有砍火烧、簸箕火烧、梭火烧等,即便都是肉火烧,也分潍坊肉火烧、杠子头火烧、脂烙酥火烧。在这些火烧中,最为当地人或外地人所喜欢的为潍坊肉火烧。之所以如此,在于肉火烧的制作方法精细,从和面到最后成型,共经过温水和面、油酥面等六道工序。制作完成后,用一个中间有洞能够放入柴火的炉子进行烤制。这种炉子内侧有一个个和肉火烧差不多大的小圆形,烤制时,将肉火烧分别放置其中,调好火的力度,很快就可以烤出味道鲜美、皮酥馅多的潍坊肉火烧。

就一个地域而言,传统小吃的类型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真正具有特色,显然,以上所讲三种潍坊传统小吃都具备这个特征,故其能够一直存在,没有被其他饮食品种所代替。

二、潍坊传y小吃的异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朝天锅与肉火烧无论在原料还是制作方法上,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朝天锅的原料以往主要是猪下水,而现在其原料则更加丰富,有其他肉类、还有青菜甚至咸菜。食客的就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不相识的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大饼卷锅里的配菜,到现在只是熟识的人坐在一张桌子上、等着服务人员端上从后厨已经制作好的朝天锅。看似是就餐方式变得文明、朝天锅变得干净卫生,甚至连朝天锅店里用饼卷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叫朝天锅,实际上是抹杀了朝天锅原有的文化特质。因为作为共同语的一种地域变体,方言中的名词性词语以其对所属地区风俗文化及名物等种种社会现象及对地区独有事物、对某些事物的独有称呼的忠实记录,成为研究地域文化及方言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词类。也就是说,朝天锅这种传统小吃之所以得名如此,正是因为它独有的制作、售卖和食用方式,当它名称中所含有的几种要素全都发生变化,那么它就不是一种对其所代表食物的忠实记录,研究它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时,只能回归到它变异之前的形式。

与朝天锅一样,肉火烧的制作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就制作工具而言,快捷省力的电炉子取代了先前用火烤的自制炉子,机器和面替代了手工和面。这两种变化都使得肉火烧的制作速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速度的提高改变了肉火烧原有的味道,可谓是遗憾至极。但不可否认的是,肉火烧制作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了肉火烧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而且体现了传统的肉火烧制作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三、潍坊传统小吃现状对其他地域传统小吃的启示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3

川藏茶马古道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迹,还在近千年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灿烂的饮食文化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沿线的饮食资源,将饮食文化与旅游充分结合,不仅能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样,还能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提高吸引力。

一、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特征

(一)平民化特征

茶马古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商旅文化和平民文化。因此,平民性也就成为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茶马古道的沿线和村镇,上至官员富豪,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开吃。由于沿线交通不便,民风淳朴,使当地的饮食具有便宜和大众的特征,真真正正融入和当地人的生活。

(二)味道的独特性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饮食小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味道独特,这显然与茶马古道兴盛时期商品与人员流动带来的文化融合有关,全国各地的商旅行人在此汇集,带来了不同口味的食材与烹调方式。当前,茶马古道沿线的饮食口味就有香甜、怪味、麻辣、红油、咸鲜等十余种不同口味,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季节和菜品又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三)饮食的休闲特征

休闲性是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与茶马古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密切联系。首先,茶马古道的兴盛促进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而饮食消遣是当时马帮商人的重要娱乐活动,这从一开始就为当地的饮食文化打上了休闲的烙印。其次茶马古道沿线交通不便,人们至今还存有追求恬静自然的思想意识,这种文化氛围使得饮食文化的休闲特征得到了长期存留。

二、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开发的起点较低且与旅游规划的融合度小

在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往往将目光投向本地市场,从而使饮食文化开发处于无序与零散状态,使外地游客感到无所适从。这种开发方式对市场的开拓极为不利,直接导致沿线的饮食市场在吸引外地游客方面能力不足。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饮食文化开发的起点也很低,大多数餐饮企业仅将饮食作为旅游的一个附属结构,仅以保障游客不饿肚子为目标。旅游开发者并不能全面深入挖掘当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主打旅游产品进行推介,当然也就谈不上饮食特色旅游的研究和开发。

(二)餐饮企业分散且服务水平不高

近年来,随着川藏茶马古道旅游的火爆,沿线的游客人数激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但是,当地的餐饮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各类餐饮店虽然遍布旅游目的地的大街小巷,但是分布分散,很难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外地游客很难集中品尝到当地所有的特色饮食,也难以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氛围。此外,由于餐饮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差强人意,严重影响了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整体形象。

(三)缺乏宣传和创新意识

尽管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宣传语推广方面还比较内敛,宣传目的也并不清晰。目前来看,对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发掘与宣传不足,不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造成了直接影响,长远来看还会进一步危及到整个茶马古道的旅游效益。

三、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饮食文化资源

就现状来看,川藏茶马古道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水平有限,政府与社会对此的支持力度也不大。要想促进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力度,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予以相关的政策供给。

首先,要组织力量对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对沿线的特色菜、风味小吃乃至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对其中独特的饮食材料、烹制方法口味特点和饮食传说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书面化和系统化的成果,防止意外丢失。

其次,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相关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避免投机性开发、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开发。例如,餐饮业的装修设计要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主题,形成自身的鲜明特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局面。

最后,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对饮食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解决上述矛盾,就需要政府出台合理的政策,塑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对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予以税收减免或奖励,提高个人和企业参与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热情。

(二)发掘饮食文化内涵、提高餐饮文化品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餐饮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本地的饮食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文化的需求是无穷尽的。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提高餐饮业的文化品位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特色菜肴。风味小吃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或传说。通过对上述饮食文化的充分发掘,并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可以使游客在吃的过程中,了解这些饮食背后的文化,可以使游客在吃的尽兴的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只有如此,才能逐步提高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的知名度,提高当地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树立饮食文化品牌,加强多样化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食品工艺技术的进步,当前饮食产品之间的质量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面对激烈的饮食市场竞争,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品牌,才能有效保护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因此,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地方政府和餐饮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旅游饮食文化品牌企业的培育,利用当地优厚的饮食文化资源建立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已经过时了。要想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其品牌忠诚度,必须要注重产品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将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提高知名度,不仅需要加大饮食文化资源挖掘,提高文化品位,还需要外在的营销方式为依托。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餐饮企业加大营销宣传,拓展营销渠道。不仅要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还需要加大在网络等新媒体上的推介力度。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新产品开发力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这不仅需要加大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资源整体规划与营销方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提高餐饮业管理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顾客提供超越期望的优质服务。面对域外餐饮企业的强势竞争,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通过与时俱进达到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从而将川藏茶马古道饮食文化品牌推向市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四、结语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4

1老年人的护理服务

1.1中西医结合的新型护理社区护理承担着社区人群预防、保健、康复工作,范围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既要防止与老化相关的疾病发生,又要防止与老化无关的疾病和残疾的恶化。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得有成效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进行社区老年护理改革工作,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模式。由于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护理工作重点是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的对象不只局限于老年人,还包括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所以老年护理有别于老年病护理。对老年人的护理不仅是单一的疾病护理与生活照顾,而是更深层次的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中、西医知识和方法,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功能,使老年人无病长寿,缩短老年人被照顾的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1.2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问题

1.2.1外形的改变衰老是最引人注目的改变,主要是身高缩短、毛发白化、牙齿松动……身心变化不同步。人体生理变化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是其心理的变化却十分复杂,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2.2社会环境老年人在退休后,其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有规律的工作习惯不再存在,社会生活与家庭的比重也发生了改变,面对这种新的环境,必然出现与之适应的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在65岁后将面临以下问题:①退休:研究表明,有4%~6%的离退休老人不适应,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和疾病恐惧感,有的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等不适,称之为离退休综合症。②经济环境:经济是老年人的卫生资源。老年人经济收入减少,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迈多病、需钱治疗的情况愈加增多,从而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体健康。③家庭因素: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有利于健康。相反因素,例如丧偶常常是老年人很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产生心里损失感。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状况使护士面临更为复杂的护理环境,因此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需特别重视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因素,给与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2针对不同的体质给与相应的中医护理

在刘芳医生的指导下,分9种体质,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给与相应的护理指导如下。

2.1平和质调养方式: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此体质的人不爱得病。

2.2阴虚质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饮食:①饮食:饮食有节不宜暴食暴饮。②少食辛辣温热、煎炸爆炒之品,如辣椒、姜、蒜、烟酒、狗肉、羊肉等。③饮食以轻灵养阴为主,如猪肉、鸭肉、龟鳖、绿豆、百合、芝麻、鲜芦根等。中药茶饮:生地绿茶、枸杞绿茶、玉竹绿茶等。

运动:适合中小程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如太极拳,锻炼时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适合洗桑拿。

2.3阳虚质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饮食:少食寒凉、生冷食品、如田螺、螃蟹、西瓜、苦瓜、绿豆等。以补益阳气为原则,可食牛羊狗肉、茴香、干姜、肉桂、枸杞、茯苓等。中药茶饮:干姜红茶、肉桂红茶、续断红茶等。

运动: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

2.4气虚质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饮食:①少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冷饮及葱、姜、蒜、酒等。②少食滋腻的食物以免阻碍胃的消化功能,如糖果、蜜饯、油炸食物等。③少食破气、耗气的食物,如萝卜、金桔、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芫荽等。④选用补气药膳时,应选用性味平和的药物缓缓调补,忌竣补和烂补,以免产生虚不受补的现象。⑤饮食以益气健脾为原则,可食黄豆、山药、香菇、泥鳅、鸡肉、扁豆、大枣、龙眼、百合等。中药茶饮:西洋参茶、黄芪花茶、山药花茶等。

运动:易柔缓运动,以散步、打太极拳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

2.5痰湿质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饮食:调理以健脾化湿为原则,可食葛根、薏米仁、冬瓜、萝卜、橘红、昆布、麦芽等。

注意:①居室宜朝南,保持室内干燥,避免湿冷。②适当少睡眠,每日不超过8h为宜。③多进行户外运动,享受阳光。④穿衣宜宽松,以利于汗液的蒸发,去除体内湿气。中药茶饮:茯苓普洱茶、白术普洱茶、薏米仁普洱茶。

运动:多进行户外运动,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2.6湿热质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饮食:①多选用清利化湿的食物,如茯苓、红小豆、蚕豆、葫芦、莲藕等。②少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如糖果、高脂肪肉类、奶酪、油炸食品等。③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温热性的水果要少吃,如辣椒、葱姜、荔枝、芒果、橘子、樱桃等。④戒烟戒酒,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可食空心菜、绿豆、黄瓜、苋菜、冬瓜、西瓜、藕等。中药茶饮:藿香绿茶、荷叶绿茶、蒲公英绿茶。

运动: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爬游泳、各式球类、武术等。盛夏暑湿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

2.7血瘀质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饮食:①烹饪时少放盐,多放醋,醋能消食健胃,散淤血,止血,解毒。②不宜多食寒冷、温燥、油腻的食物,如冰冷饮料、辛辣、油炸或肥腻食物。③非饮酒禁忌者,适量饮用葡萄酒,可促进血液循环。④饮食以活血、散结、行气为原则,可食用山楂、桃仁、黑豆、海藻、海带、紫菜、醋、柚、桃、玫瑰花等。中药茶饮:山楂花茶、桃仁花茶、肉桂花茶。

运动:保持足够睡眠,可做一些有助于气血运行的项目,如太极剑、太极拳、舞蹈、步行等。运动中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脉搏显著加快等不适,应医院就诊。

2.8气郁质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饮食:①少食收敛酸涩和冰冷食物,如乌梅、李子、酸枣等。②可少饮红酒,以活血解郁。③重视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会严重影响疏泄调达,加重气郁体质改变。④饮食调理以理气解郁为原则,可食紫苏、佛手、刀豆、薄荷、酸枣仁、麦芽、海藻、海带、青胖大海等。中药茶饮:橘红花茶、紫苏花茶、佛手花茶。

运动:增加户外运动,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武术等多参加集体活动,解除自我封闭状态。

2.9特禀质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饮食:①饮食规律和卫生。不可时而饥肠辘辘,时而暴饮暴食以免损害肠胃功能。②进食易缓。注意细嚼慢咽,尽量放慢进食速度。③饮食以清淡、均衡、粗细、荤素搭配为原则,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腻及各种"发物",如鹅肉、鱼、虾、蟹、辣椒、浓茶、咖啡、酒等。中药茶饮:乌梅绿茶、百合绿茶、紫苏绿茶。

运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球类、跑步等。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进食障碍;黄帝内经;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8(c)-0107-02

analyzingthetypicalsymptomofeatingdisorderbythetheoryofinnerCanonofHuangdi

YanGJing1ZHanGJie1LiXueni2ZHanGDarong2

1.DepartmentofacupunctureCenterpsychosomaticmedicine,Beiji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ffiliatedtoCapital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10,China;2.pekingUniversitySixthHospitalthementalHealthinstituteof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abstract]innerCanonofHuangdi(innerCanoninshort)isaclassicmedicalliteraturewhichisexistinginChina.itreflectsthemedicalachievementsofancientChina,andisfoundinthetheoreticalsystemofmedicine.itlaysthe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thearticleanalyzespreliminaryanddiscussiononthecausesoftheincidenceofseveraltypicalclinicalsymptomsinpatientswitheatingdisorderfromtheperspectiveofinnerCanonofHuangdi,ihopethattheclinicalthinkingwillprovidefortreatingthepatientswitheatingdisorderoftCm.

[Keywords]eatingdisorder;innerCanonofHuangdi;Clinicalsymptoms

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eD)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以饮食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疾病,由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家庭压力、遗传因素和生物学易感性,还有文化中存在的饮食习惯和对瘦身的过度追求[1],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Bn)两大综合征,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为1.0%~4.2%,在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香港等地开展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呈增加的趋势[2]。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在于神经性厌食的患者通过节食或者过度运动等以减少热量摄入,而神经性贪食的患者通过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及利尿剂等方法,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进食障碍的临床躯体特征较明显,多数可见月经缺失、脱发、便秘、心动过缓、重度营养不良、水肿甚至腹水、血压低等,同时也会伴有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精力变化等精神症状[3-4]。患者的社会功能丧失,严重者甚至能危及生命。

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祖国医学未提及关于进食障碍的相关病名,与其相关的多有“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但与此病还略有差别,不能完全等同。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5]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大量关于饮食平衡的记载,倡导“饮食有节”、“五味调和”、“寒热适中”,从防养生病、饮食与疾病、体质和与饮食、病后顾护、宜忌等方面对饮食平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多种饮食失衡导致的病证。其丰富的平衡饮食思想,对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后世医家关于饮食平衡与健康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医《黄帝内经》经典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进食障碍患者中几个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6

比如我们吃饭分主食副食,连食品店也分成“主食厨房”“副食商店”。这一点在欧洲就不明显。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访问英国时,英国女王设国宴宴请,共有7道大菜,其中有一道是“鸡蛋炒饭”,这令中国人很奇怪:明明是主食怎么算一道菜呢?我们这个主副食观念还不是现在有的,早在先秦就有了。

有一次,孔子陪着鲁哀公吃饭,侍者端上了桃子和黍米饭。孔子先吃了米饭,再吃桃子,左右侍者皆吃吃掩掩而笑。鲁哀公对孔子说:“先生,黍米饭是用来擦拭桃毛的,不是吃的。”孔子说:“我知道,但黍米是‘五谷之长’,是可以用来祭祀祖先的上等祭品,而常用的果品共有六种,桃子的地位最低,祭祀也用不着它。我听说只能用低贱的东西擦洗高贵的东西,没听过用高贵的东西擦洗低贱的东西。”可见饮食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而且主食高贵,副食低贱(不是指价格,而是指地位),这是西洋饮食文化中不能想象的。

还有一个明显差别,这就是“炒菜”,或者说是烹饪方法中的“炒”。不仅欧美没有“炒”,就连日、韩这些汉文化圈中的民族也没有“炒”。炒最初的含义是“焙之使干”(其声音如“吵”,故名),后来才专指一种烹饪法。它的特点大体有三:一是在锅中加上少量的油。用油与锅底来做加热介质,“油”不能多,如果多了就变成“煎”了;二是食物原料一定要切碎,把切成碎块的各种食物原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倒入锅中,不停搅动;第三才是根据需要把调料陆续投入,再不断翻搅至熟,也就是说食物是在熟的过程中入味的。

明清以后炒菜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以下饭的肴馔,人们把多种食品,不论荤素、软硬、大小一律切碎混合在一起加热,并在加热至熟时调味。这种混合多种食物成为一菜的烹饪方法在西洋是不多见的,只有法式烩菜类才有把荤素合为一锅的做法。炒菜的发明使得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基本素食的民族得以营养均衡。

在炒菜发展以前,人们下饭主要靠“羹”。古代烹饪中谈到调味肴馔首要是“羹”。羹是要调味的,测验一个人的烹饪技巧首先也是看他会不会调制羹汤。因此唐代诗人王建有诗《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结婚三天后婆家要测验新娘子的手艺了,可是对“味”的理解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才要拉拢一下小姑子,婆婆爱吃咸,还是爱吃甜?了解了婆婆的食性才好把握调味的分寸。有了炒菜,羹在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了。现在炒菜是测验烹饪技术的主要依据了,而且现在的“汤”要比古代的羹稀了好多。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中式烹调营养搭配调味精良

中式烹调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烹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中华食文化。

一、中国菜的特点

中国菜的特点很多,从烹饪文化角度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菜更具有多彩多姿、精细美好、和谐适中营养丰富的特征。提及世界菜系分野,有三大菜系之分:东方菜系、西方菜系和土耳其菜系。土耳其菜系烹饪技艺粗放,可说不足与东西方烹饪媲美。

中国烹饪是东方烹饪的代表。欧美西方,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方。但西方是发达与不发达并存。许多老华侨告诉我们,西人不善治饮食,西人不考究饮食。的确,西式烹饪电气化、机械化程度高,强调营养、热量、速度等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从总体上说,西餐比较单调乏味。拿英国人来说,他们比较保守,尊重传统的东西,其烹饪也是如此,以原汁原味、清淡著称。美国菜式是在英国菜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烹调方式与英国大体相同,只是美国人注重效率,比英式烹饪更为简化。美国饮食除了“快”字,恐怕再也找不到什么闪光的字眼了。美国是重玩不重吃的国家。德国菜式也比较简单。俄式菜主要讲究的是数量和实惠。法国烹饪用料考究、口味浓郁、质地鲜嫩,很讲究饮食礼仪和服务方式,是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法国烹饪发展的高峰期19世纪中晚期出现的一系列烹饪巨著曾为欧美各国普遍接受,奉为标准,可见法国烹饪又是西式烹饪的代表。然而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推崇备至。中餐被法人誉为“世界最佳饮食”。在法国人眼里,中国厨师个个像魔术师,那些被称为神秘、古怪的中餐烹调法给世人带出了最无穷尽的美味享受。无怪乎半生居住海外,深谙中西文化的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人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中国烹饪饮食方式可为“世界人类之师导”。无怪乎西装、电影风行中国,西餐却不能风行中国。前些年,美国一家杂志社曾就“哪个国家的菜最好吃”的问题作一次民意测验,结果90%的投票者认为:中国菜最好吃。且市场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中国菜的接受程度与其教育背景成正比。正如美国著名的民俗家森纳博士所说:“在烹饪方面,中国显露了比任何其他文明都要伟大的发明。”

中式烹饪饮食,首先以味美为其显著特征。烹饪起始于用料。中国人食品发明之多,食域之宽,是举世无双的。中餐原料常用的达3000种,用到的有10000多种。中国菜肴之所以品种上万、风味迥异,成为世界上菜品最丰富的菜系,首先源于食谱极其广泛。因为各种菜肴美味首先有赖于原料的本味,菜肴的各种质感也首先来源于不同原料的质地。相比之下,西方人的食物品种则要少得多,翻来复去就是牛肉、马铃薯之类,为数不多。

刀工精细也是中国烹饪的特长。原料加工要做到大小均匀、长短相等、厚薄一致,不宜太粗太大,以便使原料受热均匀、成熟迅速,保持鲜嫩,也利于出味入味。但西式烹饪通常是使用大块鱼、大块肉、大块鸡鸭做菜,不大懂得讲究刀工。

二、中国烹饪以调味精良独步于天下

其调味用料达500多种。既有单一味,又有复合味,味型种类特别丰富,光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其大的味型就有24种。中国烹饪调味复杂、细腻,分为烹调前、烹调中、烹调后三阶段进行。而法国烹饪调味主要是调味汁法,浇汁调味毕竟是外在的调味。中国烹饪擅长品味调和,使多种原料、多种调味物质相互作用,或创造新的美味,或消除原料的异味。法国人则通常把组成一道菜的各种原料分别烹制,然后摆放在一起,哪里懂得中餐“混煮”的玄妙高超。

中餐基本烹法近百种(常用的约40种),因时因地因料因味的变化又演化出近千种复合烹法。烹法变化首先在于用火变化。而西菜烹法,说到底主要是烧烤一类。火候会改变原料的质感,会使原料中的物质产生不同程度的溶解和挥发,可以提取美味,去除异味。因此火候的微妙变化,是形成多姿多彩菜肴食品的重要条件。

三、营养保健又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另一显著特征

不可否认,西式烹饪的最大优点是讲究营养,它以现代营养学理论为依托。然而,使人们料想不及的是,像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维生素a1(B2)缺乏等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文明病”却大都产生于西方。在无数铁的事实面前,人们终于信服了:中式烹饪饮食文化也有营养保健的一面。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粮菜结合,其中粮是主食,菜是副食,包括蔬菜和鱼肉。而欧美国家历史上畜牧业发达,烹调主料是肉、禽、蛋、奶。据有关资料:如今美国,所有成年人的胆固醇都高于200毫克,处于患冠心病的危险之中。相反,中国人心脏病的发病率只有美国人的5%,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只有美国人的7%。正因为当今“文明病”日益泛滥,世人才发现中国饮食如何如何地有益健康。西方现代营养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多次对中国烹饪饮食有利于人类健康生存的科学性作出评价,号召“为了健康拿起筷子”,倡导东方式的“金字塔式的饮食结构”,并且多次呼吁东方人饮食不要西化。在烹饪工艺方面。中国烹饪所发明的勾芡挂糊,不但具有保汁液、保原味、保原形及造色、造形的功能,更有极其重要的保营养、保卫生功能,为西式烹饪所不及。

在烹调温度方面。有人批评中菜烹制里炒、煎、炸的方法用得过多,这的确值得注意和改进。但中式烹饪常用的蒸、涮、炖、焖等技法,其烹调温度都很低,安全系数高,特别适用于动物性原料,很受西方科学界的称誉。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C)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临沂小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

食物是人类也是其他生物得以维持生命机能运转的关键要素,所以它与人类相伴而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饮食逐渐具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体现了不同群体和个体对饮食的独特审美愉悦追求,是了解不同群体或个体审美意识情态的依据之一”[1]。饮食文化的这种特性可以从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中看出,如临沂小吃就具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容内涵,呈现出临沂地区人民对饮食的独特审美追求。

临沂小吃类型众多,有糁、煎饼、莒南驴肉、沂水丰糕、沂蒙光棍鸡、蒙山全蝎、王氏熟梨、蒙阴苹果、沙沟芋头、双堠西瓜、苍山牛蒡等,它们从不同层面保证了临沂饮食文化的形成。这些不同类型的临沂小吃,流行度不同,最为流行的则为糁、煎饼、八宝豆豉、苍山大蒜等。这种流行反映出临沂小吃以素食为主,折射出小吃主要是应劳动人民需求而生的特点。小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是因为“荤菜与素菜相比,因其原料构成、营养价值以及数量等方面的原因,其所含的经济价值会高一些。但由于中下层人们的经济消费能力有限,所以经济价值很高的荤菜,是无法进入流行小吃行列的”[1]。即是说,在这一点上,临沂小吃与其他地域小吃是具有同质化特征的。纵观临沂小吃,我们可发现其还具有历史悠久、地利人文特色及趋品牌化发展的特征。

1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除却因地域特性而成的小吃,其他人工制作而成的小吃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为它们是该地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根据已有的食物以及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而成,即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饮食欲望而生,这种特性决定一种地域小吃的出现、流行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临沂著名的小吃“糁”早在《礼记・内则》中就有所呈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尽管这里所记录的糁与今天临沂的糁相比较而言,原料种类少、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但也不能妨碍它对现代临沂糁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临沂糁的前身。据《沂州志・秩》载,早在康熙年间,糁的品种就有16种之多。时至今日,较为流行的临沂糁品种有鸡肉糁、牛肉糁、鸡蛋糁、羊肉糁,在这四种糁中,又以前三种糁最为流行。而“开锅糁,刮缸粥”“关不完的医馆,开不败的糁馆”等俗语则反映出糁为人们喜爱的程度之高。与糁相比,八宝豆豉起源时间相对较晚,明代《本草纲目》中对其有所记载,“豆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可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明代薛己也指出豆豉具有一定的药效:“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瘴气恶毒、燥闷、虚劳喘吸、疟疾骨蒸,去心中懊恼,发汗,杀六畜毒及中毒药、蛊气”[2]。以此为基础,清代道光年间,临沂创制出了配料丰富、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八宝豆豉。与其他流行小吃不同,八宝豆豉“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酸等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3],故具有一定的药效。

糁和八宝豆豉在临沂以及在临沂以外地域的流行,充分反映出它们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品,经过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淬炼、完善,如此,才能成为临沂著名小吃,并为其他地域人们所喜爱。

2反映临沂地区的地理人文特色

地域小吃伴随人们的饮食需求而生,人们的饮食需求又是和其所在地域的地理人文特征相适应,故地域小吃往往能反映出该地域的地理人文特色。在过去乃至现在,煎饼都是土生土长的临沂人最喜欢的主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临沂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临沂区内多为平原、丘陵地带,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等北方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是其主食的主要原料。如煎饼就是他们用这些农作物制作成的一种耐放、携带方便的食物。也就是说,“煎饼的易于制作性、耐储运性、耐存放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了面食中的佼佼者,且其为圆形,面积较大,符合人们追求圆满的认知心理需求,故其顺利地和民间某些习俗搭上了关系。”[4]正是因为如此,至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临沂农村,每到快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烙很多煎饼,有的甚至直到第二年的麦收时节才能吃完。可以说,临沂地区这种年前烙大量煎饼的习俗是与煎饼本身的特征想联系的。春节过后,人们很快就会进入农忙时节,繁重的劳动,让他们无暇做饭,而如果有煎饼,再配以葱、咸菜的话,就能吃得很舒服。久之,临沂地区也由此形成了煎饼配葱吃的习俗,甚至有的饭店直接命名为“煎饼卷大葱”。

“从人的饮食习惯看,有肉食主义者也有素食主义者。肉食主义者的食材繁多,毫无疑问,能够不费力地做出种类繁多的菜式,无论是色彩还是外形方面都很容易呈现出独特之处。但是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所以尽管素食主义者都是茹素,但在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随时都能创造出奇e”[1]。可以说煎饼就是人们这种丰富想象力下的产物。把面糊用鏊子摊成薄薄的煎饼,不但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而且便于储运,且与人民的劳作方式相适应。

苍山大蒜、莒南花生则反映出临沂地广物博的特征。不同县市地理特征不同,引致其特产不同,因此而形成了地理特征鲜明的小吃。这些小吃与糁、煎饼、八宝豆豉的不同在于其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地域特征,为临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增加了属于自然地理的因素。

3趋向于品牌化经营

在经济及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地域小吃大多仅在其原产地流行,即便有一定的地域小吃能够走出原产地,也只能在大城市流行,且为美食者所获取,也就是说在过去的时代,一般人对其他地域的小吃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时展到现在,地域小吃必须走出去,才能持续发展,并能推动一个地域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促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小吃品牌的形成。

但与其他地域小吃品牌如沙县小吃具有广度的流行性不同,临沂小吃的流行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是与食物本身的特性有关。以临沂煎饼为例,多用小麦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对吃着煎饼长大的临沂人而言,煎饼的硬度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不以煎饼为主食而以面条、米饭、馒头等为主食的地域而言,煎饼的硬度就是很大的困难。所以,如果想让六姐妹煎饼、沂蒙红嫂煎饼这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临沂小吃的流行区域更广、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经营者就需在煎饼的原料以及煎饼本身的硬度方面多下工夫。二是包装后的小吃味道有所欠缺。每一种地域小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产生契机及发展历程,如何把这些外在因素和地域小吃本身的特征结合在一起,为地域小吃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是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任务,惟其如此,才能让属于自己地域的小吃持续发展、并能在其他地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雨.语言文化视域下的子弟书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202,194,186.

[2](明)薛己辑;臧守虎,杨天真,杜凤娟校注.本草约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0.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10

依据历史记载,从黄帝时期开始,中华民族的饮食开始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为集中火力节省燃料,让食物速熟,并且在秦汉时期广泛使用。不久之后,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发明出蒸锅,名为甑。至此,历史上第一次随着烹调方法的不同来设计食具,“蒸谷为饮,烹谷为粥”就是如此。到了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人类开始以谷物蔬菜为主要食物。而汉代则是中国饮食的丰富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汉代中原与西域文化间的交流,比如石榴、芝麻、西瓜、菠菜、葱蒜等果蔬品的不断引进,还有各种烹调手艺。在此尤为一提的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他研究的豆腐工艺能使豆类的营养在人体内得以充分消化,同时可做出多种菜肴形式,可谓物美价廉。在大约1960年,河南密县的汉墓中就发现了大量的大画像石上有关于豆腐作坊的石刻艺术。

一直到明清鼎盛时期,中国的传统饮食工艺可谓又攀高峰,不仅是对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加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极大之变化。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的大辐增加,使得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此外,明代大规模引进马铃薯和甘薯等作物,蔬菜的种植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一度成为人们餐桌前的主要菜肴。人工畜养的禽类也作为肉食的主要来源,著名的“满汉全席”可谓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不但总结并吸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这里不得不提到当时的皇家膳食文化。此时的饮食文化可谓把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档案史料中获悉,清代皇家膳食有以下特征:首先清代皇帝每天进食两餐,早膳一般在早晨6点至8时左右,晚膳多在正午12点至午后2点。现今来说,晚膳应算是午餐,只是在两次正餐之后,饿了才会各加一顿小吃。二是清宫御膳的构成特色,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首先是满族菜,是皇帝从小吃惯的民族口味,它由各种肉类及野味、粘食饽饽等组成,这些都是皇帝后妃难舍的美食;其次是随着皇室入主中原后,明代宫廷饮食特色从清宫中沿袭下来,膳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到了真正乾隆年间,由于皇帝屡下江南,苏杭菜慢慢受到赏识并逐渐在宫中流行起来。就此三大菜系饮食文化特色在清代皇室间广受喜好。可以说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这些不同历史朝代下的人们,无时无刻在用他们的智慧塑造着一场场新的饮食艺术革命。

此外,由于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也是造就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艺术特色之一。古往今来,中国人不管是平日还是请客做东,都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见证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其二是显示了主人的富足与排场。特别每到风俗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做出各自拿手好菜,来招待各家亲戚,每一道菜对于主人来说,不仅是招待宾客远道而来的诚意,更是对家庭、对节日所期待的一种祝福和呈现欢乐的一种形式。由于各地的传统不同,于是代表着各地风俗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中,饮食文化则占据了不可小觑的地位。比如在江苏无锡当地的饮食习俗中,每逢春节时期,年初一的早餐要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此外,近而形成的另一个风俗就是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此外,说到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联系到的便是饮食工具。在中国,由于人们都是主要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普遍用筷子来吃饭,不像西方人起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他们一般使用刀叉。筷子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之道。两跟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在你用筷子的时候,动的那个筷子就为阳,不动的那个就为阴,可见传统烹饪所用的食具十分有意思,如《灰陶釜、灶》,是目前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新石器时代的《附加堆纹灰陶鼎》是三足锅,《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屉,下半部盛水,称鬲,中间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烧烤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开始用水煮、气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到了春秋后期,饺子也已出现,随之而来的各种面食、云吞及粉食也纷纷出现。

其次,中国的传统饮食艺术也是比较讲究和谐圆融的。中国人吃饭一定是要用圆桌的,因为圆桌意味着吃饭的时候不分贵贱尊卑。古人认为,进食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放松的愉快的心态。这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所以,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这样对他将来的生活习惯和脾胃都会有很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