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十篇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十篇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22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1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561例,占62.1%;女性4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详见表1。

2.2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曹建江,朱武.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郭丽.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杨军,欧春泉,丁研,等.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2

感染性疾病:

发热头痛有细微差别

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有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春天是感冒发热的高发期,而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往往出现在感冒发热之后。常见感染性神经疾病都会表现为头痛、发热、抽筋、昏迷。

如果高热40摄氏度持续五天,出现头痛、抽筋、意识障碍等症状,很可能是病毒性脑膜炎的表现。如果发热五天以上、一个月之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则有可能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表现。如果低烧五天以上,出现盗汗、消瘦、纳差,则有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

频繁复发可致病情加重

中枢性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有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受损和渐进式致残。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表现是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有些患者从手指开始逐渐身体麻木、眩晕甚至小便失禁,有的视力下降,有的走路一瘸一拐,表现很像中风。

周围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有格林巴利综合症。通常患者会先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五天到一个月内,从下肢开始出现对称分布的瘫软无力,且症状逐渐向上蔓延,有些病人最终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

该病在起病之初容易被错当成普通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有病人甚至上了呼吸机后才发现是神经系统病变。对该病常规方案是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四肢无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以重症肌无力为代表。重症肌无力的突出特点是眼睑下垂、重影,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吞咽、喝水困难,四肢无力,最终出现呼吸困难和四肢瘫痪。患者出现的四肢无力具有波动性,即“早轻晚重、运动后加重”。如今,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取得很大进步,病人可以长期生存。

北方的春季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天气,气候也较之南方更为多风干燥,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

预防哮喘发作,首先要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源接触。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的花粉颗粒浓度显著升高,这些漂浮于空气中的花粉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

其次,要预防呼吸道感染。春天天气冷热变化较大,昼夜温差也大,使人容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作密切相关。

第三,居室环境要适宜。在居室的地毯、沙发、空调中的灰尘中往往寄生着看不见的螨虫、霉菌等微生物,春季的气温、湿度很适合它们生长繁殖,而这些微生物也可诱发或加重哮喘。

第四,防治变应性鼻炎(也称过敏性鼻炎)。有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中有60%左右的人患有变应性鼻炎。哮喘合并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气管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鼻炎能明显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并减轻哮喘的症状。

哮喘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缓解症状,以上这两种药物可以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坏性慢性肺部疾病,同时也是容易在春季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

春季日夜温差大,慢阻肺患者若不注意保暖,也会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

在饮食方面,慢阻肺患者要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高糖食物会增加呼吸功耗。经常咳嗽导致浑身无力,消耗量大,在饮食上可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补充营养。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3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测定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终点散射比浊法检测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121例患者血清Saa和hsCRp水平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6;R9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79-02

theanalysisdeterminationtheresultsof121casesofrespiratoryillnessinpatientswithserumamyloidprotein

aandclinicalsignificance

Shao-tianbo1Yu-Liping2He-Zengping1

(1)Clinicallaboratory,

2)Departmentofpediatrics,KunmingmedicalCollegeHospitalof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Kunming,Yunnan650032)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oftheresultsofrespiratorydiseasesinpatientswithserumamyloida(Saa)determinationandclinicalsignificance.methodstheuseofendpointnephelometryassaySaaand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level.Results121casesofpatientswithSaaandhsCRplevelsa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Respiratorydiseases;Serumamyloida;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phasereactants,apR)是在机体发生感染、炎症、心肌梗塞、肿瘤等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类蛋白质,其改变与多种疾病病变有关[1]。近年来,Saa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被用于临床[2]。但研究和报道最多的是在心血管方面,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变化的文献尚不多见。为此,我们对我院呼吸科住院的121例呼吸系统患者诊治过程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价值,并与血清hsCR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呼吸科住院患者121例,男76例,女45例,年龄15~88岁,其中61~88岁74例占61%。正常对照44例,为健康体检者。

1.2仪器德国产Behring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

1.3试剂与质控品德国德灵公司提供,质控品、乳胶血清淀粉样蛋白a试剂和高敏C-反应蛋白试剂。

1.4方法Saa和hsCRp采用终点散射比浊法,Saa的测定范围为2.88~1000.000mg/L,hsCRp的测定范围为0.156~1000.000mg/L。

1.5统计学处理采用华西医科大学pemS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因标准差较大,采用中位数检验比较各组数据,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用相关系数r表示。

2结果

2.1121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Saa、CRp水平见表1。

2.2121例患者中,Saa结果治疗前:2.88~877mg/L,其中正常范围36例(2.88~6.8),异常85例(占70%),中位数308.3mg/L,为正常对照的72倍(p

2.3121例患者中,hsCRp结果:治疗前0.2~384mg/L,其中正常范围49例(0.2~10.0),异常例72(占59.5%),中位数68.9mg/L,为正常对照的345倍(p

2.4患者Sa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r=0.59;治疗后:r=0.67)。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高达3.82%,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呈上升趋势。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因此,对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患者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主要采用的实验检测手段是分泌物培养、白细胞计数、病毒抗体检测。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时间长、敏感度和特异性不高、易受干扰等缺点[3],Saa和hsCRp急性时相蛋白对炎症、感染反应早于体温及白细胞数变化[4],升幅明显且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故广泛应用于临床。Saa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急性相反应物,在炎症反应中Saa这种急性反应物的浓度会比正常时增加1000倍[5]。本文比较了121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aa和hsCRp水平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治疗前Saa和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又显著下降。表明检测血清Saa和hsCRp水平可作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早期诊断和治疗反应的指标之一,这与文献报道一致[6]。同时检测Saa和hsCRp能提高对感染的的诊断灵敏度[7]。但以Saa最为显著,Saa升高的绝对值高于CRp。结果表明,定量检测血清Saa水平有助于监测呼吸道患者的病程,评估患者预后和疗效。

参考文献

[1]林江,温先勇,蔡旭,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过程中急性时相蛋白变化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40)441~442.

[2]徐忠玉,张阳根,邓小军,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中的临床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1):22~23.

[3]林江,温先勇,梁军,三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61~1263.

[4]Jasinskaa.SerumC-reactiveproteinasalaboratoryindicatorofinfectioninneonates〔J〕.pediatrpol,1996,71(7):81

[5]朱华,王娟,林燕,张,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研究进展[J],血管病学进展,2007,28(1):113~115.

[6]DevD,wallacee,SanKaranR,etal,ValeofC-reactionproteinmeasurementsinexacerbation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Respirmed,1998,92(4):664.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4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年龄分布

住院患者进行疾病构成顺位分析,是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法之一[1]。为了解该院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规律及年龄分布特点,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疾病防治措施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某医院2009~2013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年龄分布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医院信息科病案室2009~2013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年报表,按iCD-10标准分类,选择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将出院患者按年龄、姓别、系统疾病分类[2],归纳成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及顺位表[2]。数据经审核和分类汇总,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本资料,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

现对某院5年来出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及顺位情况汇总如下,见表1。

2.1疾病的构成从表1可见2009年~2013年某院总出院人数为94088例,前10位疾病为85463例,占总住院人数的90.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9885例,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15713例,消化系统12938例,循环系统12588例,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5290例,肿瘤5012例,分别占总住院人数的21.1%、16.7%、13.8%、13.4%、5.6%、5.3%,这5种疾病共71428例,占总住院人数的75.9%,结果表明:该院疾病的构成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2.2疾病顺位从表1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和产褥疾病5年来一直位居第1和2位,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在第3和第4位波动,消化系统疾病从2009年的第3位至2013年降至第4位;循环系统疾病在2009年位居第4位,后至2013年上升至第3位。不容忽视的是肿瘤,从2009年的第7位至2013年跃升为第5位。而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于2013年跃为第10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从第10位退出。

2.3从患者年龄和性别来看,5年男女比例为0.77:1。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在出院患者前6位疾病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多集中在60岁的人群中;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主要集中在15~44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则多集中在>60岁人群;消化系统疾病则分布在15~44岁、45~49岁、>60岁这3个年龄段;肿瘤则分布在45~49岁、>60岁这2个年龄段;损伤、中毒则集中在15~44岁人群。

3讨论

3.1呼吸系统疾病5年始终居首位,主要是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发病,这几种疾病共计11099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55.8%。其中小于5岁年龄段6290例,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56.7%;大于60岁年龄段2623例,占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86.3%,所以儿童和老年人是患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大气污染、吸咽、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所以应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儿童和老年人加强防护,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2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5年一直居第2位,该院产科凭借过硬的医护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本地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来医院分娩的人数13154例,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的83.7%,可见主要是分娩的患者,应提高其他妇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3循环系统疾病从2009年和2010年的第4位至2013年上升到第3位,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779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61.9%;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共计751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59.7%;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6106例,占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81.3%,脑血管病主要是脑出血和脑梗塞为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大量的高糖、高脂高盐饮食,运动量减少,工作压力加大,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明显上升,因此医院应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同时广泛开展心脑血管病的宣传,合理饮食结构,适当运动,不定期的健康检查,以降低突发性心、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死亡,延长寿命。

3.4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从第3位下降到第4位),其主要疾病是阑尾疾病、疝、胆石病和胆囊炎共计5359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41.4%,其中胆石病和胆囊炎3074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3.8%。消化系统疾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饮酒、暴饮暴食,不规律的饮食起居、缺少运动、食品农药超标等原因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3],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5损伤与中毒有下降趋势,由于国家对酒驾进行了严格管制,使酒后驾车造成车祸大量减少。但这类疾病多集中在15~44岁人群,占损伤、中毒的44.5%,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3.6肿瘤有上升的趋势,从第7位上升至5位,肿瘤5012例,其中恶性肿瘤占54.5%,大于60岁恶性肿瘤1628例,占恶性肿瘤的59.6%,其中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占21.8%,气管、支气管肺恶性肿瘤占21.5%。由于食品添加济的滥用,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机动车辆的不断递增等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长期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肿瘤发病的诱因[4,5]。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号召人们锻练身体,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7根据以上资料总结分析得出这10类疾病是该院最主要的疾病,特别是前6类疾病的诊治护理应成为该院工作的重点。为医院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开展相应新技术新项目、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更好地为所在地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顺位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2):188-189.

[2]叶建华.某院2008-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6):479.

[3]刘群英.我院2007-2011年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1):75.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5

[关键词]血清铁蛋白;增高;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4-109-02

血清铁蛋白是人体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它对体内铁的转运、贮存以及铁代谢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铁在人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它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组织及其他组织细胞中。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血液疾病、成人斯蒂尔病等疾病中血清铁蛋白均会增高。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15例血清铁蛋白增高的患者资料,以进一步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15例血清铁蛋白增高的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其中男149例,年龄平均(61.42±1.32)岁;女66例,年龄平均(61.12±1.99)岁,上述资料均来自化验室和病案室计算机数据库。

1.2方法

我们收集了化验室计算机数据库2007年1月~2009年10月所有的血清铁蛋白的数据,铁蛋白的测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由上海生物制品所生产),同时根据男性铁蛋白大于150ng/mL和女性大于130ng/mL为标准,选取215例血清铁蛋白增高的病例,然后进一步收集整理病案室计算机数据库中上述病例的相关资料,用SpSS16.0软件分别对各组间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并做出相关汇总分析。

2结果

各系统疾病间血清铁蛋白测定结果的比较,见表1。

215例血清铁蛋白增高的患者中的临床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40.9%)、呼吸系统疾病(15.8%)、肿瘤疾病(13.5%)、内分泌疾病(10.7%)、血液系统良性疾病(8.4%)、神经系统疾病(3.2%)、肾脏疾病(2.8%)和其他疾病(4.7%)。铁蛋白浓度最高的依次为肿瘤疾病(796.35±526.93)ng/mL、神经系统疾病(556.74±458.71)ng/mL、消化系统疾病(507.33±446.49)ng/mL、呼吸系统疾病(488.70±414.28)ng/mL、内分泌疾病(361.53±299.79)ng/mL和血液系统良性疾病(300.72±147.58)ng/mL和肾脏疾病(259.42±79.25)ng/mL。铁蛋白浓度大于2000ng/mL的见于肿瘤疾病和肝脏疾病组,大于1000ng/mL的见于呼吸、神经和内分泌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铁蛋白增高最多见的是肝脏疾病,包括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多见的是肺结核和肺炎等;在肿瘤性疾病中最多见的为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等;在内分泌疾病中最多见的是糖尿病和斯蒂尔病等;在血液系统良性疾病中最多见的是营养不良性贫血,恶性疾病中最多见的为白血病;在神经系统最多见的是脑血管疾病;在肾脏疾病最多见的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路感染,其他疾病中最多见的为各种外伤性和骨折性疾病。

3讨论

目前血清铁蛋白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在临床广泛应用,它的增高可见于肝病、肿瘤、血液疾病和一些炎症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对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我们回顾性分析可知血清铁蛋白升高的患者中消化系统疾病排名第一,而各种肝病又占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位,其原因为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可造成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肿瘤疾病铁蛋白多异常增高,其机制为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1]或存在清除障碍;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致癌理化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干扰动物和人体铁代谢,使铁排出减少,积蓄增加[2]。所以铁蛋白近年来常作为肿瘤辅助诊断指标而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分析可知肿瘤疾病中铁蛋白多异常升高,浓度多大于1000ng/mL,所以临床上对于铁蛋白异常升高者一定警惕肿瘤性疾病。另外近年来研究发现铁蛋白与肿瘤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手术、放疗或化疗后肿瘤好转时铁蛋白下降,恶化时升高,所以可以用铁蛋白作为疗效和病情判定的有效指标。另外国外Brea等[3]研究发现,铁蛋白除了反映机体总铁量的贮存情况,它还是一个急性相的反应物,在诸如感染、炎症及其它各种应激下均会升高,从而在一些炎症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外伤性疾病中铁蛋白均会增高,但一般仅轻度和中度升高。

总之血清铁蛋白增高可见于很多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但如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则对肿瘤和各种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若愚,叶飞,詹乾钢,等.血清铁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089-1090.

[2]munoz-fernandezma,arnas-portelaR,Diaz-nidoJ,etal.Differentialdeffectsoftumornerosisfactoronthegrowthanddifferen-tiationofneuroblastomaandgliomacells[J].expCellRes,1991,194(1):161-164.

[3]Breaa,mosqueraD,martine,etal.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isassociatedwithcarotidatherosclerosis:acase-controlstudy[J].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VascularBiology,2005;25(5):1045-1050.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6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对身体无任何损伤,无痛苦和不适。肺功能检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1]。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诊断、严重度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2]。肺功能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是一些肺部疾患的早期诊断手段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肺功能测定有助于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判断手术完全性。肺功能检查项目大致有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阻力、运动心肺功能等检查。未开展肺功能检查时期,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Ct检查来诊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确诊率低、漏诊和误诊率高,咳嗽变异性哮喘更是无法确诊以致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对于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判断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有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引起医患纠纷。开展肺功能检查以来我院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明显减少、确诊率大大提高;外科胸腹部手术能做到有的放失,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使我院的诊疗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分别整理采集我院2003~2005年与2007~2009年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500例,男258例,女242例,年龄40~78岁;2007~2009年:500例,男255例,女245例,年龄为42~80岁。采集我院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11岁;2007~2009年: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11岁。采集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003~2005年: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50~80岁;2007~2009年: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48~80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Ct检查;而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也是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自从我院2006年引进意大利科时迈肺功能仪,于2007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以及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评估肺功能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激发试验、舒张试验、气道阻力等)已成为常规。

结果

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只有26.9%且这些患者已经为中晚期,早期患者漏诊率几乎为100%,大大阻碍了慢阻肺的防治;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为35.6%,主要是通过经验性治疗后得出诊断;而咳嗽变异性哮喘漏诊和误诊率几乎为100%;其结果延长了病程及患者的痛苦、浪费了资源。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导致原本手术非常成功的患者最终因肺部并发症致残甚至失去生命。

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达到97.5%,做到了对慢阻肺我国第三大疾病杀手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和舒张实验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上升为85.6%;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确诊率上升为72.9%。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为8.3%,这大大提高了我院的诊疗业务水平,方便了患者,体现了患者的利益。

讨论

肺功能检测方法是让患者鼻子被夹住,保持用嘴呼吸,尽可能含紧连接传感器的呼吸过滤器口嘴,保证测试过程中不漏气,尽可能配合操作者的口令,即时做呼气和吸气动作尽最大可能吸气,然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出。肺功能检查是无创的,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与X线胸片、Ct等检查相比,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1]。肺功能检查对于早期检出肺和呼吸道病变、诊断气道病变的部位、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评估肺部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健康体检、劳动强度和耐受力的评估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据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致死的常见病因,高居农村人口死亡病因的第1位,城市人口死亡的第3~4位。在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是非常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其肺功能损害缓慢但不断恶化,因无相应的检查,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病情越来越严重而求医时,其肺功能损害常常已不可逆转,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未雨绸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肺功能检查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应用已有60多年历史,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对肺功能检查忽视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对喘息病人从来不作肺功能检查,对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也不做肺功能检查,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去找原因,尤其在基层医院普遍。从我院实例来看,在基层医院开展肺功能检查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响应钟南山院士的呼吁把肺功能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7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脂;代谢;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8(b)-0145-04

[abstrac]objectivetostudythe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inthe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combinedthecharacteristicsofbloodlipidmetabolism.methods50patientswithoSaHSwithCopDfromJanuary2012toJanuary2014intheFujianmindongHospitalaffiliatedtomedicalUniversity("ourhospital"forshort)wereadmittedasgroupa,another50casessimpleCopDpatientsduringthesameperiodadmittedinourhospitalwerechosenasgroupB,and50casesofhealthypeoplewereasgroupC,allpatientswereconductedwithpolysomnography,monitoringofpatientswithlungfunctionandarterialbloodgasanalysis,measuretheheight,weight,bloodpressure,andthenextmorningthedeterminationofperipheralbloodtotalcholesterol(tC),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triglyceride(tG)levelswerecollected.Resultsinthreegroupsofpatients,aHi,averagebloodoxygensaturation(m-Sao2),thelowestoxygensaturation(L-Sao2),respiratoryrelatedmicroawakening,thelongestapneatime,lowventilationlongesttimewerehigherthanthoseingroupBandgroupC,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1);aHi,respiratoryrelatedmicroawakening,thelongestapneatime,lowventilationlongesttimeofgroupBwerehigherthanthoseingroupC,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1);FeV1/FVC,FeV1,Sao2,pao2ofgroupawerelowerthanthoseofgroupBandgroupC,butpaCo2levelwashigherthanthatofgroupBandgroupC,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1);Sao2levelofgroupBwaslowerthanthatofgroupC,butpaCo2levelwashigherthanthatofgroupC,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1);tC,LDLinpatientsofgroupawerehigherthanthoseingroupBandgroupC,andHDLlevelswerelowerthanthatofgroupC,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1);tGlevelofgroupBwashigherthanthatofgroupC,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1).ConclusiontG,tCofoSaHSwithCopDpatientswillincrease,typesofdyslipidemiaincreasesatthesametime.Lipidmetabolismdisorderiswidelyinvolvedin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oSaS,andwithavarietyofcomplications,especiallyassociatedwiththeoccurrenceofheart,cerebrovasculardiseases.Soinclinicalwork,uricacidandlipidmetabolismdisorderrepeatedlymonitoringisbeneficialtotheprogressionandprognosisofjudgment,whichcanbetakenasreferencetotreatment.

[Keywords]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Bloodlipid;metabolism;Complication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1-2],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各种导致死亡的疾病排名当中,CopD将会由2005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疾病的障碍调整生存年数DaYLS也将从排名的第12位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到第5位[3-6]。以往的研究显示,CopD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病率和oSaHS患者中CopD的患病率都比较高[7]。直到2003年,睡眠心脏健康研究(SHHS)提供了关于CopD和oSaHS合并存在的相关证据,两者的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oS),oS加重了患者的病情,更易引起呼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加[8]。临床研究表明,CopD患者的脂质代谢相比较于正常人来说有很大的异常[9-10]。本研究旨在探讨oSaHS合并CopD的患者中血脂水平情况,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oSaHS合并CopD患者50例作为a组,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入院的单纯CopD患者50例作为B组,以及选择50例健康人作为C组,两组入选患者均排除合并各种慢性心肺疾病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排除心脑血管、内分泌代谢等慢性疾病,近1年内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等。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a、B两组患者CopD分级、机械通气治疗、病史及合并症特点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1.2方法

1.2.1病史采集采集病史,记录高血压病史,测量身高、体重、颈围,计算Bmi,询问嗜睡状况并作epwonh嗜睡评分(eSS)。

1.2.2多导睡眠监测检查前沐浴,监测当日禁饮酒、咖啡及浓茶等兴奋性饮料,不使用镇静剂及安眠药。监测时间为晚8点到次日早晨6点,应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alice5多导睡眠监测仪。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血氧饱和度

1.2.3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次日行肺功能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采用德国JaeGeRmasterScreen,S功能仪器测定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并记录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分析采用丹麦aBL800动脉血气分析仪,以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作为观察指标。

1.2.4血脂检测受试者均于采血前最后一餐禁止饮酒和高脂饮食,空腹12h后在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采血,检测脂质方面的一系列指标,包括血tC、tG、LDL-C、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以上都按血脂测定标准化要求在美国贝尔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和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者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方差不齐者进行Dunnet's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间睡眠参数的比较a组患者aHi、tS90、呼吸相关微觉醒、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均高于B组和C组,而L-Sao2、m-Sao2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的aHi、tS90、呼吸相关微觉醒、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23组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a组患者的FeV1/FVC、FeV1、Sao2、pao2均低于B组和C组,而paCo2水平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的Sao2水平低于C组,而paCo2水平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3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

a组患者的tC、LDL均高于B组和C组,而HDL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Dp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情发展缓慢、发病高以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目前,此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但是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是引发此病的危险性因素[13]。在临床上,CoDp患者常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等症状。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又被称之为重叠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也较高[14]。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CoDp患者相比,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有更为严重的夜间睡眠相关的低氧血症,且更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肺心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5-16]。由于此病病情发展缓慢,且多夜间突发。因此,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加快患者的病情恶化,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7];研究发现慢性间歇性缺氧通过调节三酰甘油与磷脂的合成途径会引起小鼠肝脏中三酰甘油升高,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引起胆固醇的升高,他们还发现低氧的严重程度决定胆固醇化和脂质过氧化的程度[18-20]。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炎症、氧化应激可能是0SaS患者发生尿酸和脂代谢异常的重要环节。血脂、尿酸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21]。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oS患者的aHi、m-Sao2、L-Sao2、呼吸相关微觉醒、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的aHi、呼吸相关微觉醒、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的FeV1/FVC、FeV1、Sao2、pao2均低于B组和C组,而paCo2水平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的Sao2水平低于C组,而paCo2水平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的tC、LDL均高于B组和C组,而HDL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的tG水平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得出结论:因为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中、重度oSaS人群应得到医师的重视,尽早为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可调节血脂的代谢,进而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丽,张湘燕.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重叠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0,34(11):987-988.

[2]熊辉.慢阻肺的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0):360.

[3]LacedoniaD,CarpagnanoGe,alianim,etal.Daytimepao2inoSaS,CopDandthecombinationofthetwo(overlapsyndrome)[J].Respiratorymedicine,2013,107(2):310-316.

[4]余波.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临床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6):651-652.

[5]李振坤,张升雄,王颖,等.47例重叠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79-1879.

[6]唐志军,屠春林,王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oSaHS重叠综合症27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4):666-668.

[7]韩瑞梅,李南方,严治涛,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9):751,755.

[8]李军,李正锋,白育青,等.鼻阻塞性疾病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5):474-475.

[9]徐春玲,郭坤芳,郭其云.行为干预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3-4.

[10]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组.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12):1059-1067.

[11]钱小顺,黎晓辉,李天志,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高血压患者性激素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1):814-817.

[12]周健,段丽铭,宋丽丽,等.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267.

[13]余坤城,谢江霞,阳书坤,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4):279-281.

[14]陈思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4):11-12.

[15]张永添,谢玉婷,陈金春,等.Ct-mpR呼吸道测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1-4.

[16]沈铈涛,李郑芳.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5,10(3):438-440.

[17]曹毅,唐海红,何疆春,等.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8):834-836.

[18]苏琳,张庆文,李卫,等.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性与血压和血糖及周围动脉硬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475-478.

[19]李文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5):511-512.

[20]许燕,陈春.自动调节压力和固定压力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3):171-172.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8

【关键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乳酸;超敏C反应蛋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82-02

呼吸科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氧,研究发现动脉血乳酸能够反映组织的缺氧情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1]。乳酸(LaC)是体内葡萄糖的代谢产物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但在低氧等状态时则明显增多,甚至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人类最敏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具有辅助诊断各种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肺炎和CopD是两类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我们对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386例特定两种患者进行血乳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旨在进一步探讨不同呼吸系统疾病血乳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改变,也为临床诊断治疗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部分患者,共计386例。根据出院诊断将患者分为肺炎组(220例)、CopD组(16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肝肾疾病等引起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的情况。正常对照组101例,均为排除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接诊后,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抽取1ml动脉血检测血气(美国Gem3000血气分析仪,酶电极法测定),动脉血LaC是其中一项检测指标。收治24h内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2ml进行hs-CRp检测(免疫比浊法),仪器来自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来自德国DiaSYS公司,批号14946/68065。参考范围:0mg/L-10mg/L。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所得数据,LaC结果以χ±s表示,hs-CRp结果以中位数表示。正常参考组与疾病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1肺炎组和CopD组数据比较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数据比较,见表1、2。

表1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LaC结果比较

1LaC(mmol/L)1与正常组比较方差F值1p值正常参考组10.7±0.11-1-肺炎组11.4±0.8111.28610.000CopD组11.5±0.6118.71810.000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LaC,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2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hs-CRp结果比较

1hs-CRp(mg/L)1与正常组比较方差F值1p值正常参考组10.61-1-肺炎组130.4164.50310.000CopD组14.919.62110.000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hs-CRp,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hs-CRp与LaC浓度相关性分析肺炎组乳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248;CopD组患者乳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具有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153。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到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血乳酸水平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亦提示,hs-CRp浓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表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乳酸增高是危重病人内环境恶化的表现,是组织缺氧和血液灌注不足的标志,预示着病人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2],对危重病人实施血乳酸监测,它可及时快速地了解危重病人的内环境,为危重病人的预后以及制订抢救治疗措施提供依据[3]。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病情及其他反映机体氧合状态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对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做到凡患于未然,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纠正Co2潴留,改善心肺功能与微循环障碍,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以降低其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hs-CRp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肺组织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微血栓的形成,使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因此hs-CRp的升高也是肺炎患者的综合表现,且与LaC的病理性升高具有一致性,这一点与CopD患者乳酸与hs-CRp浓度变化具有负相关相区别,并可作为的鉴别诊断的一个方面。

血乳酸和hs-CRp检测简单易行,能及时快速地反映组织的缺氧情况,这为临床医师及时掌握病人的内环境,指导医生正确诊断、合理治疗并对病人预后的评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观测指标。参考文献

[1]abramsonD,Scaleatm,HitehoekR,etal.Lactateclearanceandsurvivalfollowinginjury.Jtrauma,1993,35:584-588.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9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2-01

前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呼吸系统疾病是普遍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较为复杂,极大地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这成为了当今医院所关注的课题。

1浅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患者在护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医患、护患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和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优生理和心理状态。患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务人员应该重视这类老年患者,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尊重、照顾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1.1详细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资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恐惧、焦虑、孤独、抗药、抑郁等易发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1.2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服务态度,细心的陪伴也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无用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怀减轻其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对护理操作都很了解,加之老龄、体弱,像静脉输液等操作会有一定难度,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使患者有充分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

1.3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努力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人人难免。有些患者焦虑形之于外,容易觉察,有些则埋在心里很少外露。焦虑是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思虑过度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就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分析,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有一位老年患者见其他的患者都已陆续出院,心里很急。护士应以劝导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称其恢复健康迅速,给老人点信心,这位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恢复健康。

1.4减少老年患者的抗药情绪,并为患者建立科学地锻炼方案

有些患者长期打针吃药,感到厌烦,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担心药物的损害,有的甚至将药扔掉。此时护理人员应劝导他,矫正患者不正确行为,态度要温和,语调要平和,耐心地讲解,每次服药都要亲眼看着他,鼓励他把药服下,这样他感觉到了他在被关心、被重视,纠正其抗药情绪,以使治疗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引起呼吸系统疾患发作的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适度锻炼、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其次,协助患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保健及康复方案。同时,应注意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2探析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做好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是病房的护理,病房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室内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20℃左右;能很好的通风、沐阳;在冬季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病情的加重;更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气体的吸入;第二是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临床上,咳嗽其实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功能,咳嗽将痰液排除,能够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应该给予帮助:在患者的背部适力的扣拍,借助外界的震动力,促使痰液从较细的支气管引流到大气管内以顺利的排出;第三是呼吸气的训练与指导,调节呼吸肌的功能能够改变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调节腹式呼吸和缩唇吸气。通过调节腹肌主动的收缩与舒张来加强膈肌的运动量,用以提高通气量,减低耗氧量;缩唇吸气主要是为了增加吸气时支气管的内压。方法:起初的训练最宜半卧式、膝屈曲,立位的时候上半身略向前倾斜,放松腹肌,使舒张和收缩自如,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并收缩腹肌,使肺内的气体慢慢经口呼出,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使腹部慢慢的鼓起来;第四是药用观察,因为老年人病症较多,通常服用多种药物,无形中就损伤了肾脏的功能,也降低了耐药性,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对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引起心力衰竭,在静脉滴注氨茶碱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会增加,这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因此,医院必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地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并且须有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

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篇10

关键词:呼吸内科;医疗;人性化护理

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有急性肺气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多种病况。呼吸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涉及医学知识面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现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呼吸内科疾病和人性化护理概述

1.1、呼吸内科疾病简介

呼吸内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它包括感冒、气管炎和肺炎等,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甚。呼吸系统疾病之所以为常见病,这与呼吸系统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有关。患病人群多为老人与幼儿。由于这些人群免疫能力低,多为并发人群。呼吸内科疾病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些不适的生活环境,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导致得此病。患病因素因人而异,幼儿多于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和预防措施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多由于运动少,免疫力低下所致。临床上常见的病例有急性肺气肿、病毒性肺炎和气管扩张等多种疾病。

1.2、呼吸内科病人人性化护理的相关要求

护理人员要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开创服务项目时,坚持以人的需求为准,把整体护理与个性护理相结合。护理人员要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在操作中要充满爱心,充满温情,不断增强服务技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人性化护理不仅有助于病人的病情康复,还可以为医院树立一个良好的口碑。影响一步步的扩大,进而影响护理行业!

案例: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91%的患者希望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因此病房的床头卡上所要写的信息有待改进。现在大多数为姓名、年龄、所患病状等信息写的一目了然。倘若用一些号码、英文字母代替这些内容。将会是病人在某些方面上感到很贴心。考虑到病情、时间、空间的情况下,多给病人些自由时间,适当的做些娱乐。不仅可以缓解病情,人性化管理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二、呼吸内科疾病的人性化护理的注意事项与发展

2.1、呼吸内科疾病人性化护理的注意事项

首先,不提倡病人带病工作。感冒病菌有一定传染性,最好在家休息,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外出时应戴口罩。其次,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尽量到社区医院就诊或者服用具有缓解症状的中成药自疗,避免在医院中发生交叉感染及由化学药物所带来的嗜睡及抗药性。最后,选用合适药物缓解感冒引起的卡他症状。何为卡他症状呢?即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让人感觉非常不适。这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既能缓解鼻塞、喷嚏等症状又能清热解毒辅助正气的中成药。步长必畅香菊胶囊具有辛散祛风、清热通窍的功效,不但能够迅速缓解鼻塞、喷嚏等感冒症状,而且经国内多家知名实验单位研究证实对于目前已知的各型流感病毒均具有杀灭作用。另外,临床研究证实香菊胶囊对于由各型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卡他症状效果极佳,并具有诱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易感人群服用,可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

2.2、对呼吸内科疾病人性化护理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护理事业的发展根源。自从南丁格尔创立了护理学使护理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以来,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发展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人道主义的发展和延伸人道主义所推行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性化护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性化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对人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在行动上越来越向文明社会的迈进。社会已进入服务的时代,在护理行业尤其如此。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使医疗技术和医疗手段更加现代化,在各家医院的硬件设备差别不大,技术接近的情况下,谁想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胜出,谁就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谁家的服务做得好,谁就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可见服务的优劣将决定医院未来的发展。护理是关于人的科学,护理是对人的工作,它研究如何关怀照顾患者。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的对“人性化”比较高兴趣。确实,任何人性化的事情,都会受到人们的推崇。在医院显得尤为重要,毕竟针对的对象时病人。在不久的将来,人性化护理将会覆盖全国各大小医院。在未来几年人性化护理将会覆盖整个护理,首先在呼吸内科护理中实行人性化护理奠定了护理基础。人无完人,不能因为有了病就把自己看的矫情,坚强也是一副良药;当然,对有病的人应该可以宽容一些,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认可人性的不好之处,甚至是投降,否则就意味着生病了做坏事是合法的。人性化护理是护理事业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并已成为广大护理人员的共识,关键就看谁理解得更加深刻,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姜静.人性化护理对提升医院竞争力的意义[J].中外医疗.2010(06)

[2]车晓杰,李春梅,刘红梅.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