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目前经济形势分析十篇目前经济形势分析十篇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17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1

一、中国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但棉花等作物减产虽然2010年年初粮食生产开局不利,西南5省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进入夏季,又有一些粮食主产区遭受洪涝灾害;但是,全国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实现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增产、自2007年以来连续4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从增产因素看,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987万公顷,比上年扩大89万公顷,增长0.8%;因播种面积扩大增产粮食441万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8.3%。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1.5公斤,比上年提高2.1%,扭转了2009年粮食单产下降的局面,比历史最高的2008年提高1.5公斤;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1118万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1.7%。可见,单产提高成为2010年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动力,改变了此前一段时期主要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增产粮食的状况,提高单产仍然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主要手段。分季节看,夏粮产量为12310万吨,比上年下降0.3%;旱稻产量为3132万吨,下降6.1%;秋粮产量为39119万吨,增长4.8%。分地区看,2010年粮食增产的贡献主要来自粮食主产区和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受国家加大对油料生产扶持力度等政策的影响,2010年,中国油料播种面积达到139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油料总产量达到3239万吨,比上年增长2.7%。2010年,中国肉类产量达到7780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为5070万吨,增长3.7%;水产品产量达到5350万吨,增长4.6%;牛奶产量达到3530万吨,增长0.2%;蔬菜、禽蛋等产量也大幅度增长。但是,受播种期低温、吐絮期连续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2010年,中国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全国棉花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1.1%,单产下降4.4%,总产量为636万吨,减少5.5%。糖料播种面积扩大,比上年增长1.7%,但糖料总产量为12045万吨,减产1.9%。

中国农业连续增产,得益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达到5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种子统供率达到66%。中国主要农产品增产,为保证国内需求、管理通胀预期做出了贡献。

(二)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但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前几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关注程度明显提高。根据农业部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全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6.8%、99.6%和96.7%,比2009年分别上升0.4个、0.1个百分点和持平,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走高,成为当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之一。具体而言,全年Cpi总体比上年平均上涨3.3%,其中,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2%、2.9%、3.5%和4.7%,呈加快上升的趋势;11月同比上涨5.1%,为全年最高点。在中国目前Cpi的构成商品中食品占大约40%的份额,而2010年1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拉动Cpi上涨3.8%,“贡献率”高达74%,因此,去年食品乃至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格外引人关注。

2010年,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表现出以下特点:①上涨幅度大。一些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食用油、蔬菜、蛋类、水果、乳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10%甚至20%以上。棉花价格在9月~11月短短的3个月内连连刷新10年来的最高记录。②波及产品广。有些以往不受关注的小宗农产品,在201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出尽风头,例如绿豆、生姜、大蒜、苹果。③持续时间长。虽然有些农产品价格上升后又有所下降(例如绿豆),有些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习惯性的波动(例如禽蛋),但是,也有不少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连续性的上涨(例如蔬菜),事实上,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上涨的通道之中。④影响因素多。在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市场供给有保障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的普遍和较大幅度上涨,已经很难完全用传统的成本上升、生产周期性波动等因素来解释,与以往相比,传统因素的作用正在减弱,而一些新的因素的作用正在加强。下面就做具体分析。

第一,需要厘清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尽管在Cpi计算中食品占有较大的权重,而且一般认为,作为基础产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整个价格链条中后续产品价格(包括劳动力成本)依次上涨,最终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和通货膨胀;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以至于通货膨胀的源头,而且在Cpi计算中,撇开食品所占权重偏高这一不合理因素不谈,Cpi与食品价格的关系只是一种统计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但人们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而且直接消费未加工农产品的比重也下降,因而初级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总水平乃至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趋于减弱。第二,从需求方面讲,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考虑到每年新增消费特别是间接消费,粮食平衡仍然是紧平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总需求依然会增加,由此导致价格上涨。第三,成本上升仍然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石油等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升。特别是,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近年来沿海地区频繁出现“民工荒”,以及各地纷纷调高农民工工资,就是这种变化的显著表现。农民工工资和城镇土地价格上升会以机会成本上升的方式引起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第四,随着国内以及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局部价格变动的波及范围扩大。一方面,国内不同地区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些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局部市场价格变动会产生“涟漪效应”和“放大效应”。例如,从2009年底开始,蔬菜价格就一路上涨,2010年新年后,受不利天气这类偶然因素的影响,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并且未像往年那样在春节后回落,而是全年居高不下;2010年,中国夏粮减产0.3%,这一微不足道的减幅引起人们对于粮价大幅度上涨的担忧,进入7月份,夏粮收购火爆,价格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包括若干主要粮食品种的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已经在2010年12月打破历史记录,某些粮食品种的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了2008年“粮食危机”爆发时的峰值水平,2010年粮食平均涨价幅度为30%,而这种情况发生在仅仅2年之内。种种迹象表明,粮食低价时代已经结束。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大幅度增加,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推动和拉动作用都在增强。第五,宏观调控能力仍然不够。虽然近年来为了应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国家已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包括粮食、棉花、食糖、猪肉等在内的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初步建立了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在这轮农产品涨价中也抛售了一些粮食、棉花、食糖,但平抑价格的作用有限,说明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尤其是其运行机制和运用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六,不能排除游资炒作和心理预期的影响。中国正在由资金短缺时代进入资金充裕时代。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考虑到大宗农产品需求的稳定性,一些资金投机性买卖大宗农产品,是完全可能的。然而,一方面,游资通过炒作大宗农产品获益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它们要有足够的市场控制能力,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总体上讲竞争相对比较充分,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大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另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保存期都有限,保存费用较高,且缺乏稀缺性,很容易经过一个生产周期被生产出来,也容易被类似产品替代,从而价格下降。因此,炒作大宗农产品有难度,尤其是长期。相比之下,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心理预期,更容易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别是在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的情况下,农产品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中间环节也不断增加,各个中间环节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价格的心理预期迭加起来,就会对价格波动产生很大影响。第七,客观看待农产品涨价。从某种意义上讲,价格变化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可以使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获得更多资源,从而有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也可以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得到足够的补偿,使农业再生产得以继续;还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提高他们生产积极性。所以,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总体上对农业是有利的。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会造成低收入消费者生活负担增加,政府应通过消费者补贴的方式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也必须根据各个环节成本增加的实际情况和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由各个环节分享。

(三)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但贸易逆差急剧扩大 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1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出口494.1亿美元,增长24.8%;进口725.5美元,增长37.7%。贸易逆差为231.4亿美元,比上年扩大76.5%。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依然延续以往几年的特点:农产品贸易呈现逆差状态且逆差不断扩大;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例如谷物、棉花、食用油籽、食糖;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例如蔬菜、水果、水产品,而同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畜产品贸易却出现逆差。这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发挥了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而且与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关系密切。而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的一个新特点是,不少大宗农产品贸易出现进出口金额增长快于进出口数量增长,或者进出口数量下降而进出口金额上升的现象。这说明,2010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普遍呈现上涨的态势。从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情况可以进一步看出,国内农产品需求强劲,而国际农产品需求相对疲软,这与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率先复苏有一定关系;但是,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正在下降。

在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方面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中国成为美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共进口美国农产品175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将近1/4;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大豆、棉花、畜产品、水产品、水果等。

(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但农民工工资呈现上涨的趋势 2010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是: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趋优,投资平稳,区域协调,出口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06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利润26200亿元,增长11.6%;上交税金11200亿元,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00亿元,增长20%左右;出口交货值35400亿元,增速由负转正,比上年增长12.3%。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0.5%、12.5%、12.4%和12.5%。估计全年新增就业240万人以上,年末乡镇企业从业总人数可达1.58亿人;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20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近年来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民工就业方面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农民工工资较大幅度上涨。自2007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出现了较快上涨的趋势,而且这主要体现在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端劳动力的工资上,而城镇劳动力特别是城市中高端劳动力(其主体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上涨不大。有调查显示,中国农民工工资年度涨幅,2005年为6.5%,2006年为11.5%,2007年达到20%左右;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2008~2009年,涨幅也在10%以上;而2010年,农民工加薪幅度不低于30%。实际上,2010年,全国有30个省份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次的增长幅度平均为24%。

农民工工资上涨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经济可能正在步入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挣钱”,而是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农民工通过“用脚投票”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环境。农民工工资上涨总体上讲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不但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布局调整――即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而沿海地区产业向高端发展――从而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农民工工资上涨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和深刻的影响。它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但也对现行的一些制度(例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

(五)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但农民收入增长格局没有变化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比上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创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记录。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这是1998年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3.33:1缩小到3.23:1。

从不同群体农民收入的变化看,首先,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比东部地区快2~4个百分点。其次,将农村居民按照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后五等分,由低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组成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相对较快。从农民收入构成看,首先,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是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其次,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速大幅度提高,是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再次,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多,是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又一个因素。

可见,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延续了多年来的态势:第一,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务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外出务工人数和时间有所增加。第二,收入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中最大的部分。这主要得益于粮食、棉花、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农村居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达到1723元,名义增长15.1%;人均第二第三产业纯收入达到602元,名义增长11.7%;而受牧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前三季度猪价较低的影响,人均牧业纯收入为356元,下降1.3%。第三,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趋于下降。

二、农村政策、农村改革与发展

(一)“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更加突出在财政投入方面,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合计8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四补贴”规模达到1334.9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增长9.5%。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为155亿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约525万台(套),受益农户近400万户。2010年,农机具购置补贴直接拉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409.3亿元,推动了农机具购置投入多元化,促进了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约2万个,比上年增长34.2%;全国农机总动力保持较快增长,达到9.2亿千瓦,增长5.2%。

在金融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已经从过去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扩展到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2010年前三季度,该行新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类贷款1167亿元。其中,新增新农村建设贷款302亿元,支持农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72个;新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42亿元;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256亿元;新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267亿元。此外,2010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5.7亿元,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1.6亿亩。

在流通方面,2010年,国家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再次较大幅度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全年各类粮食企业收购粮食30110万吨,在历史上首次突破3亿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3430万吨;托市收购粮油3065万吨。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储粮总公司针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部分品种供求紧张的情况,全年累计投放政策性粮油180批次,其中,拍卖成交8087.9万吨,定向销售282.9万吨。由此可以推断,中储粮总公司的职责已经超出了管理和经营储备粮食的范围。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如何定位国有粮食企业的职责、健全粮食收购和储备体系,仍是有待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问题。此外,连锁化“农家店”达到52万家,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建立和改造配送中心2667个,2000多家零售企业与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0年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8%和城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的增长速度;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上年回落7.6个百分点,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个百分点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回落幅度。这种状况说明,一方面,投资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很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并没有成为吸引投资的“热土”,其中,对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严重不足,2010年中国多个省份发生水旱灾害并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凸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二)农村改革在若干领域取得新进展,但有关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在土地制度方面,2010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提高幅度平均为20%~30%;并且在征地中要“同地同价”,必须先安置后拆迁,不得强行征地。2010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严禁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所腾出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严禁以整治为名,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述“禁令”不仅是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以“新农村建设”为名通过土地整治、村庄撤并损害农民土地权益,也可视为酝酿已久的征地制度改革的“前哨战”。而此后2011年1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更使得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问题如同箭在弦上。该《条例》提出的关于征收的四条原则一一征收权的运用限定在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征收程序必须公开、透明,让民众广泛参与,与民众充分协商;必须根据市场定价的原则进行补偿;强制拆迁必须通过司法程序决定一一对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在地方“土地财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何制定,如何落实,值得关注。

在农村金融方面,在金融机构上,到2010年底,全国共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84家,农村合作银行216家,贷款公司7家;2010年7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而上市。在倾斜政策上,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门槛的政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对涉农小额贷款等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财政部出台了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定向费用补贴的政策。在金融服务上,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制定政策,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应该说,经过5年改革,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农村金融政策不断细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农村金融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在农村组织制度方面,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5万个左右,带动农户1.07亿户;其中,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占97.8%。但是,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例依然不高,到2010年底仅为2800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0%左右。

在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2010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和成都市推出了统一城乡户籍的改革。

(三)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但人均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偏低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方面,继2009年开展首批新农保试点以来,2010年,又有518个县纳入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这样,全国共有27个省(区)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的1.25亿人参加新农保;另外,还有15个省(区)的316个县自行开展新农保试点,有4017万人参加新农保。以上合计,全国新农保试点地区共有1.65亿人参加新农保,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4809万人。但是,2010年,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没有提高,仍为每人每月55元,而同年国家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月人均增加120元左右,两者比较,更说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还很低。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2010年继续提高人均筹资水平,由上年的100元提高到150元,其中,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由80元提高到120元,个人缴费由20元提高到30元。

在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于2009年12月底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其中专门对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城镇企业之间的转移接续做出了规定。该《暂行办法》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为继续探索城镇企业就业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接,以及农民工其他方面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开了个好头。

在农村教育方面,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等等。

三、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理由是:第一,中央继续出台强农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改革与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尽快找齐水利建设滞后、抗灾能力不强这个制约中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短板”,而且有利于农民通过参与水利建设增收。第二,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特别是政府决定,2011年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第三,虽然2010年底到2011年初全国不少地方遭遇严重旱灾,但各地抗旱力度较大,这次干旱不会对夏粮产量造成太大影响。

但是,中国政府下调2011年经济增长率目标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既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下调经济增长率目标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要迈出实质性步伐,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提高其质量和效益而不是加快其速度,将更多地依靠扩大内需而不是增加投资和扩大出口。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依靠经济增长速度带动就业,经济增长率目标下调可能会给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正好可以缓解“民工荒”);但另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意,下调经济增长率目标可能有助于农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有助于农业技术进步,有助于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后劲。

对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体展望如下:

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增产。综合各种因素,2011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将比上年略有增加,在天气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将比上年有所增加,有可能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八年增产。在比较有利的价格水平和需求增加的刺激下,2011年,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将增产。

2.主要农产品供给有保障,但价格在较高水平上运行,波动程度减弱。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特别是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因此,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的能力较强;面对2008年以来农产品市场波动,政府也积累了调控农产品市场的经验;政府已经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Cpi将控制在4%以内;在国际方面,预计2011年世界粮食产量将小幅下降,而需求继续增加,产需关系将发生逆转,加上粮食库存减少,库存消费比大幅下降,因此,国际粮食价格总体上将呈上升的走势,从而对国内粮食价格走势产生一定影响;美元持续贬值,也助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扬。综合上述因素判断,20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将保持在较高价位上,但是,出现2010年那样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波动和一些小宗农产品价格轮番涨跌现象的可能性不大。此外,201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仍将保持以往的格局,逆差有可能加大,但预计谷物进口不会增加很多甚至下降。

3.非农产业继续以较高速度发展。2011年,乡镇企业发展将面临重大调整,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高、位于中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在引领乡镇企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但是,受“招工难”的影响,2011年,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有可能放慢,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人数会略有增加。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2

中国金融经济压力指数分类的说明。按用途分类,Fepi分为Fepi长期月度跟踪监测值、近期月度跟踪监测值、月度预测预警值三个种类。Fepi指数具有理论综合性、因素集成性、统计显著性、实践检验有效性、应用图形分析简明性等特点。Fepi指数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定量地跟踪监测中国金融经济整体势,二是预警中国金融经济整体风险。借助于Fepi这个指数化工具,有助于境内外投资者把握其变化周期性、趋势方向性与拐点,有助于对基本面风险进行综合判断,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展望

不久前,总理指出:“今年还剩一季度(指2012年第四季度)面临困难还不小。”“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5个年头,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扩大外需难度仍很大,弥补外需萎缩的难度不小。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和政府收入增速减缓比较明显。经济趋于稳定的基础不牢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未雨绸缪,沉着应对。”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3

1热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热经济学起源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创始人为美国的tribes。他在其指导的博士论文能量系统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将经济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过系统逐个寻优达到全局最优的目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热经济学初步有了完善的体系,并被学术界命名为thermo-economics。

tribes的学生Revamps还发表了热经济学孤立化原理的数学论证。随后,美国的另一学派代表人物R.Gaggioli,他以代数为主要数学计算模式,进而发展了代数模式的热经济学。德国的Beyer,结构系数模式经济学发展为符号经济学,也称知阵模式热经济学(因为西方国家习惯称知阵为符号),知阵模式代表了热经济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1995年,王加漩等科学工作者开始在我国推行国际上各种流派的火用经济学的先进理论。部分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其研究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2热经济学的原理与优势

目前存在的能量评价方法包括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评价值侧重于量而没有评价质。另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论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对能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往往无法顾及经济因素。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将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的热经济学分析法也称火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最优化技术以及决策理论等基本思想,兼顾能量使用的量与质,并将系统的火用流价格数据化,能够评估兼顾能量使用效率与经济价值的综合结果,这种分析法在复杂的工程分析、诊断、优化、改进中,都有重大作用,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热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全面辅助系统的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系统优化时,确定考虑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最后用数学手段描述出目标函数与约束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够对项目设计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对可行方案的选择、对改进措施的评价、对成本的真实计算以及单元系统的维护与更替。

3热经济学的应用

热经济学是分析现代工程系统中一切与能力相关的系统的热力学方法,一般来说,从原则上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方法,一是在卡诺和克劳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统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善程度,通过把被研究系统与卡诺循环理想循环系统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统的完善程度。

二是以吉布斯理论为框架,采取热力学势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中能量转换过程,以热力学势为分析重点,进而分析各种形式之下功的数值。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评估被分析系统任意一点上的物流与能流所做功的性能。这一点能够无视系统的机构复杂程度而直接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种方法,首先在化学热力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其他领域一般仍沿用第一类方法。

在我国热经济学分析法被引入到热力系统,我国学者首先主要通过概念模型来分析热力系统,并实际通过绘制结构图对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热经济学理论并且被用于分析复杂的能量体系,模拟故障诊断,并用于计算成本。

在系统的优化方面,热经济学被用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燃料、产品流的成本,和最红产品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计算编辑火用成本的变化能够建立能量损耗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诊断系统性能的目标,随后热经济学概念引入到火电机组,建立了加热器故障诊断指标的通用数学模型,实现了加热器故障诊断的可能性。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火用流的计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对把输入的火用流进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级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计价策略,并将此原理应用于热电联产热力系统之中。

生态系统的求解问题通常会遇到非线性问题和含义的稳定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求解,必须使用微分几何与张量代数、步骤较为繁琐,且这些方法难度较大。再忽略精度细微误差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使用网络热力学方法去求解,网络热力学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14-02

2003年,英国政府先提出创建低碳经济,并且表示到2050年减排50%。而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说明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是我国企业需要长期奋斗来实现的目标。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效,达到减排的效果。从国际的角度,企业碳排放总量的减少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走向国际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角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环境绩效,有助于其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因此,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与企业的成本管理相结合。

1低碳经济条件下传统成本管理的缺点

(1)传统成本管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以降低眼前的成本为目标,较少关注企业长远的利益,而低碳经济条件下,只有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成本管理内容和手段不合理。传统的成本信息源自企业的会计系统,很少计量环境成本,至多考虑企业的废水处理费。而其注重产品投产后的成本管理,事前的成本管理环节较为薄弱,不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考虑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平衡,不合理的投资决策将阻碍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传统成本管理脱离企业的战略目标。传统成本管理目标是降低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排污费等。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分析,而低碳经济理念要求创建低碳社会,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则需要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

(1)低碳经济对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在低碳风暴已经席卷全球的形势下,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低碳经济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更要贯穿成本管理的始终。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要考虑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以从长远角度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其次,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形势,规划企业成本管理应当采用的方法,进行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最后,采用合适的成本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设定标准时可以考虑减排量等具体的低碳经济的需求,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损害了其环境,降低成本是否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考查成本管理的实施情况。

因此,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是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管理,即战略成本管理。结合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具体的成本管理、计算和分配方法,实现企业内外部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2)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的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再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将低碳经济思想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全局,进行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重构,采用标杆分析法或者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进行企业成本的比较分析和考核分析,保证重新构建的价值链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目标。

3低碳经济下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1)成本管理的战略分析。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取得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必须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的环境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环境分析。其包括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政府的要求,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在国际环境背景下,各国要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创建低碳经济。而我国2010年两会的主题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首要提案就是低碳环保问题。就各个行业来说,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努力实行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中小型企业也在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始终,以适应宏观环境的需要。二是企业微观环境分析。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企业本身而言,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因废气的排放而承担的监管成本,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对企业的宏微观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后,采用Swot分析法,即根据企业所面临宏观环境,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根据企业的微观环境,分析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将优势发挥的极致,改进劣势,甚至将劣势变为优势,从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定战略方法。

(2)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由每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与价值相关的作业链连结而成的。可以从企业内部、横向、纵向进行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指分析企业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的每个作业链所造成的成本,以及为此而承担的环境负荷。任何一个企业均处在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因此企业可以将自身置于行业价值链中进行横向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调整其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范围,以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纵向分析是指将企业与处于行业价值链中同一位置的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测算竞争对手的成本,低碳实现效果,了解其战略方案,通过扬长避短的策略取得竞争优势。

其次是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所产生的成本动因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的整体规模、结构等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企业由于投资规模、价值链的长宽度范围、提供多样性产品和产品设计等的不合理,而导致的企业承担额外的成本。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企业执行相关作业程序而造成的成本,企业由于生产产品运用的技术处理方法不到位等而形成的成本。

最后是重构企业的价值链。根据企业的成本战略分析的结果,了解到企业在整个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外界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其企业内部、横向和纵向价值链中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根据企业产生环境成本的动因分析,扬长避短,加大环境投资力度,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局面。

(3)成本管理绩效评价。

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应建立及时的反馈系统,即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采用标杆分析法,包括内部标杆和竞争对手标杆。内部标杆就是通过将价值链重构以后企业的成本与重构前已存在的最节约的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在重构价值链以后,是否降低了成本。竞争对手标杆是指将企业价值链重构后产生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以分析其是否取得了成本领先的优势,或者是在差异化战略下是否有成本优势或效益优势。

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可以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来进行绩效考核,从企业所取得的财务绩效、客户、企业的内部运营流程以及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的所产生的成本、所节约的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绩效和竞争优势,以及是否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

总之,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采用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的局面。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除了重构价值链外,还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动因,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制定一些制度性的控制方法,包括责任成本制度等。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5

一、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科学谋划全区发展计划和规划。

一是全力做好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为加快与国家战略搞好对接,率先走出高效生态经济新道路,我局牵头编制了2项主体规划和5项专项规划。其中,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做最后修改完善;“十二五”总体规划已完成初稿,并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提升,本周将完成征求意见稿呈区领导审阅;新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目前编制机构正在根据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做进一步修改完善;生态化社会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在根据相关部门意见作进一步修改;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电力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已完成。

二是着力做好年度计划编制工作。年初,在认真总结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印发实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引领作用。目前,根据今年经济发展形势,认真分析,深入调研,把握走势,着手编制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明年计划指标进行初步预测。

三是切实抓好计划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估。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深入总结调研,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规划实施中,加强监测与评估,确保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切实搞好经济运行监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全区经济中心工作,主动为区委、区政府排忧解难,出谋献策。

一是认真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每月开展一次经济运行监测,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及时撰写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区领导参考。

二是深入企业和基层调研。先后就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等全区重大问题到镇、街道以及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全区开发区以外化工项目调查报告》、《关于**区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定位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全区地方电网建设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等10余篇调研文章,多数进入了区委、区政府的决策视野。

三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分析调度,督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对全区重大项目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制度,及时掌握与分析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和指标完成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扎实开展好“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截至目前,我区投资过5000万元新开工、拟开工项目达到59个,总投资173.7亿元,有利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切实抓好项目监管和服务。

一是加强扩大内需项目监管。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扩大内需项目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督促建设单位整改落实。目前,20个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整改和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开工项目18个(其中,竣工项目9个),完成投资15886万元。

三是加强企业投资项目监管和服务。严把企业投资项目准入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我们积极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尽快完成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特别是小炼油、小化工项目坚决不予受理,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共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200余次;为企业办理项目备案、核准手续37项,总投资29.7亿元;帮助企业上报市发改委审批项目14项,总投资8.8亿元。

(五)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认真落实上级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修订完善我区优惠政策,培强做大服务载体,推进我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年初,立足我区服务业发展形势,围绕现代物流、旅游等重点产业,确定了重点推进的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目标及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编制了《2011年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对《全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修编,指导全区服务业发展。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6

1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是近年来形成的,针对物流发展研究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概念,这种概念是研究物流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在经济学上意义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仓储存量分析指的是按照销售情况或者供给情况进行的,基于市场情况设定的,针对仓储存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规律及合理性,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汇总,进而提升仓储存量的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降低仓储费用,进而提升收益的纯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仓储存量分析,进而推导出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存量与出量的合理比例,实现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经济数学手段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进行仓储存量分析,得到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仓储费用最小化。仓储存量分析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的经济分析。物流市场的整体形势支配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整体仓储存量形势在市场范围内的波动和规律性变化对于物流企业至关重要,把握正确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市场形势高低就可以实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经济数学手段针对整个市场进行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物流仓储的市场形势,推导出企业应有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物流经济批量要求以最小化的投入和损耗,实现最大化的收益,而经济数学对于市场分析的整体把控能力成为了这一需求的强力工具,使得物流经济批量得以顺利达成。其次是针对企业自身仓储存量进行分析。在进行物流市场整体分析,即进行外部市场分析之后,物流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的仓储情况以及自身的历年发展状况和仓储配置量的具体情况,利用经济数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达到仓储存量合理化的目的。企业自身仓储存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利用有效的数据和经济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数据了解程度的体现。经济数学方法中的概率分析以及统计理论对于企业内部仓储存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据的整合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提炼和总结出企业的真正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自身仓库存量的了解。物流运行数据的内部分析,可以使其了解以往数据,从而推动其对于自身改造的方向,保持安全而又经济的存量,减少成本而又不影响出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7

【论文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转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8

1、在广泛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和20__年计划报告,提请市二届一次人代会审议,并在人代会期间认真听取各位代表意见和建议,将各位代表意见和建议充实到“十一五”规划中来,进一步完善“十一五”规划纲要。

2、按照省经济动员办公室统一部署安排,认真开展关于主要、重要战略地方水、电力资源调查工作,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

3、研究起草加强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项目管理工作的文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认真开展项目督查,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见成效。

4、开展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牵头组织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5、与工业、农经等科室配合深入古井、三星、双轮等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提业政策信息,帮助做好环资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6、修改完善亳州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提交市政府研究下发。

7、认真学习研究经济政策,关注国家区域、产业发展导向,抢抓建设机遇,引导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节能、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资金。

8、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其它地市相关科室的交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开阔视野,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综合计划工作水平。

9、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撰写20__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10、与工商、金融、税务、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认真开展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争取企业信用建设资金,加强信用建设,推进“信用亳州”建设步伐。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11、开展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全年经济形势,展望20__年。

12、制定亳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意见,启动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争取一批项目(企业)分别进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和省循环经济试点计划盘子。

13、对三星化工清洁生产及综合利用等第一批7个淮河流域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和新宇纸业资源综合利用国债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14、深入县区、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优势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排查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做好20__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9

论文摘要:任何一种财务机制必须在一定环境下发挥作用,环境对财务的影响体现在财务的发展趋势方面。本文以我国面临的财务管理背景为基础,分析了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的从规范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有形到无形、这几个个基本趋势,以期在多变的环境下,促进财务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利用财务管理技能。

1从规范到实证的发展

1.1规范法及其评价

规范法(normativeapproach)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规范会计学派开展规范理论研究时通常采用演绎法(deductiveapproach)。其基本程序为:

提出前提推导命题及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指导实务

会计中的演绎方法包括如下程序:(1)确定财务报表目标;(2)选择会计假设;(3)派生出会计原则;(4)发展会计的“技巧”。由目标程序制定的会计理论框架明显地表示出上述程序,即假设原则关于会计目标的适当程序、技术检测手段。

规范法的评价:演绎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推知个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要求其前提正确,推理严密。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会计理论建设中的演绎法以建立会计的目标为起点,一旦目标被界定,就必须描述某些关键性的定义和假设。基于这些定义和假设,便可展开对会计目标实现过程的逻辑结构研究。这种方法被称为“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

1.2实证法及其评价

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是说明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

确立项目项目研究设计样本模型数据解释与评价检验运用

实证会计研究的评价:目前,首先应借鉴实证会计运用的实证方法,对会计理论进行检验。应该说,实证法是以确实的证据,对会计理论进行的检验。这里所指检验的会计理论,既包括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应该是什么),也包括实证会计理论(会计是什么);不能只理解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检验,也就是说,凡是会计理论都可以按照实证法的要求进行检验。实证会计的不足:第一,由于实证会计理论所采用的一些概念如政治成本、人成本等还不能给予明确的定义,并加以数量化;验证模式中的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只好用“替代物”来表示。第二,在实际验证模式中,实证会计理论所采用的变量之间只存在着线性联系,这样,要独立分析各个变量的影响就很困难。第三,大部分实证会计理论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限于某一时点上的对比。这种对比,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值得怀疑。

2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

现代财务管理要求对财务管理对象(企业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给出明确的数量概念,进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凡可量化的经济要素都应作出量的表述。也就是说,一切工艺技术方案、工程方案、环境方案、运行过程的优劣,都应尽可能通过计算指标将隐含的经济价值揭示出来。这种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与规范向实证的发展具有相关性。财务管理的定量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统计学、经济数学等在投资决策领域的运用。而投资活动的本质特征是风险性,即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风险的研究是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的主要表现,这种投资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即涉及实物资产,也包含有金融资产等诸多投资领域。

定量特征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是关于实证研究中对数量方法的依赖,甚至可以说,数量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技术。在实证研究的定量技术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国外经典的实证研究成果应为我们借鉴,此外应从财务方面开展我国实证研究的定量技术运用的探索。

财务管理可以不参考数量的分析而作决策,但可通过应用数量方法使作出的决策趋于更佳。或者说,在财务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数量模型本身并不作出决策,但是可以用来完善判断过程,帮助弄清情况,保证最终决策和策略的可靠性。但要注意的是,数量模型不过是模型,而不是分析实际系统。如果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那么它的解至多只能代表实际系统的一个好的近似解。

3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

3.1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经济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研究机构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在90年代中期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社会热点,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其基础是以信息和通信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起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1996年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中5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的贡献产生的。

知识创新体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由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些机构和组织互相联系,协调作用,推进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促使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广义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各种内容。通常理解,知识创新是指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现,重大基础科技成果的取得等;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新技术的过程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指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采取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等。

3.2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鉴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企业财务管理应具有如下特征:随着劳动经济自然资源经济智力经济的更迭,企业资源配置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

现代企业需要占领市场,其过程不管是市场的直接开拓与占领,还是通过对外投资和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机制间接地占领市场,其目的都需要通过无形资产(品牌)占领市场,具体方式可表现为:其一以自有品牌的产品开拓和占领市场;其二以资产经营实现对外扩张,通过经营过程中(比如品牌投资合作)实现的资源控制达到市场控制的目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和分析技术中,应强调无形资产的营运与管理,应重点注意无形资产的培育与报告分析,企业潜在资产(如职工资源)的培育与报告分析。

4总结

我们分析的四种发展趋势并不是孤立的,因为这些趋势都是置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金融等背景下,这种共同背景决定它们是相互依融、相互影响的。

上面的分析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不具超前性就缺乏指导性,而适度的超前性使得我们的分析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操作性。

上述趋势分析是一种探讨,而理论在于应用,我们认为应用应贯彻于我们教学方法与内容中,科学论题与方案中,管理技术与实施中。

参考文献

[1](美)wattszimmerman著.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著.范式与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m〕.米克斯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目前经济形势分析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保持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经贸委党组决定,近期对全省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研究分析20****年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预测上半年工业流通经济运行走势,总结各地科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剖析对工业流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争取20****年良好开局。

二、重点调研内容

1、经济运行总体情况。2007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年经贸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前2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运行特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预测一季度及上半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企业投资情况。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及技改投资完成情况,20****年计划安排;今年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情况,预测一季度技改投资完成情况。分析20****年投资形势、投资重点和主要措施;技术改造20****年一季度新开工、2007年结转续建、20****年上半年能投产的过亿元以上大项目情况。

3、市场与流通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一季度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商品供应情况及上半年的市场供应形势;分析市场消费热点、城乡市场消费变化情况,特别是南方灾后重建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及相应市场开拓措施。

4、价格变动情况。前2个月能源、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重点分析价格变动对全省工业流通企业生产、效益、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5、主要出口产品、企业和市场情况。一季度及上半年工业品出口走势及完成情况预测,重点分析人民币升值、国外贸易限制措施等因素对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6、节能降耗情况。总结节能降耗工作中的好做法、典型经验。重点分析20****年节能降耗面临的形势,尤其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及煤电运紧张等因素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影响。围绕贯彻省委24号文件、《节能法》和完成20****年节能降耗计划目标,突出抓好哪些重点领域,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7、重点企业生产情况。分层次分析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重点调度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一季度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生产要素供求情况,重点分析主要原材料和企业资金供求情况,对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进行分析。

8、做好上半年经贸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及建议。

三、调研工作安排

本次调研工作由省经贸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处室分组赴全省进行调研。主要是听取当地工业流通综合情况,召开部分重点企业座谈会,到有关县和重点企业实地考察,对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请各市根据本通知要求尽快做好有关调研分析和准备工作,形成书面汇报材料,填写调查表(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