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农业概述十篇有机农业概述十篇

有机农业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8

有机农业概述篇1

【关键词】反哺农业;法律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05-04

反哺农业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国家大都通过相关立法实现“以农补工”向“以工补农”的政策转向。如1933年美国农业调整法案、1947年英国农业法、1953年德国农业结构改革规划和1961年日本农业基本法,均标志着这些国家进入大规模反哺农业期。我国反哺农业问题是总书记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关于“两个趋向”论述中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反哺农业期,全国各地均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反哺农业的途径与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6、7章虽就“反哺农业”的内容有所涉及,但究竟什么是“反哺农业”,其定义与内涵却是模糊的,至少“反哺农业”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尚未呈现于我国的立法文本之中。因此,有必要就其法律概念予以界定,方能就我国正逐步推进的大规模反哺农业活动予以统一规范化指引。

一、反哺农业概念各种观点之比较

“反哺”是一个仿生概念,最早出自《初学记·鸟赋》中的“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借用于“反哺农业”这样的公共政策表述中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表明在长期接受农业哺育后,工业、城市已然“长成”,应该回报农业。“费孝通先生1986年考察苏州、无锡等地后首次提出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理论——工业的兴起,靠的是农业的积累,但工业一旦初步成长起来以后,就会对农业不断地支援,就要‘补农’、‘建农’,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它是“农业哺育工业”、“农村哺育城市”的阶段性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时所面临的一次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国外存在着反哺农业的理论、制度与实践但并无对应语词来予以表述,“反哺农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策性概念。学界就反哺农业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三类:广义政策方向说、中义政策措施说和狭义农业补贴说。

(一)广义政策方向说

反哺农业实质指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以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反哺’是原来农业‘哺育’工业的转化,指工业在长期接受农业的哺育之后对农业的感恩或者回报。”“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它并非简单地资金回流,也不是对农户‘恩赐’,而是指按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农业政策要求,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引入家庭农场制经营方式,将农业改造成营利部门的政策。”“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一个根本性战略调整。而实施这个新战略即对农业的反哺,意味着农业到工业、农村到城市这样的资源流动方向的逆转。”“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应该是广义的工业反哺农业。广义的工业反哺农业是指非农产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变农民为城市(镇)居民,并在农民绝对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确保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这种观点将反哺农业界定为一种农业政策方向,与哺育工业一样并列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农业政策表述,是对新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一种统称。“反哺”来自农业以外的各行各业、来自农村以外的城市,“农业”则涵盖“三农”问题中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反哺农业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问题而服务。其切合了“农业哺育工业”、“农村哺育城市”阶段性转向的政策要求,堪称就总书记“两个趋向”论述的直接展开。属于典型的政策理论化表达方式,但若以之为反哺农业法律概念而上升至立法层面,则在具体内涵界定上相对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在广义政策方向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反哺农业的具体内涵。

有机农业概述篇2

【关键词】近三十年;农村教育问题;著作;论文;研究综述

一、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著作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层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实施,农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翻阅中国共产党历次文献汇编可以发现有许多相关文章开始对农村教育进行关注和研判,只不过是以农村教育命名书籍很少。后来,关于农村教育详述的有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政策读本编委会编著的《农村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段振榜著的《中国现代农村教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上主要是对于农村教育较为详细概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出现和不断变化的,与党和政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村教育也开启改革探索之旅,主要著作有:吴畏、李少元主编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国家教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遍的《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藤纯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进入新世纪,农村教育研究也步入快车道,不同的是研究层次和深度有所提高,主要著作有庞守兴著的《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廖其发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项蕾著的《论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锦华、吴方卫著的《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书籍一般都是立足农村教育现状或者是农村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城乡农村教育差异化增加的视角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来改革的路径。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囿于区域发展快慢和资源富乏现状,农村教育也不可能取得“共同富裕”,当然本着“先富带动后富”思想,农村教育还是出现一些发展典型,对之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汇编的《学校体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体育研习班讲稿汇编》(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1990年),何东昌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伟大实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案例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较多是处于试验,而新千年以来却是更为深入研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以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反映,一些先进农村教育发展典型不断涌现,对之研究的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主要著作有陈乃林主编的《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少元主编的《新世纪小康农村教育建设的范例与蓝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雷万鹏著的《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尚立富著的《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柯玲著的《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依据中国知网(CnKi)对题名“农村教育”进行搜索,可得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总共有约22500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9月1日)。研究年份上以2005年、2006年(1102篇)、2006年(1552)、2007年(1785篇)最为集中;研究层次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最为集中的是基础研究(社科)(13878篇,占比约为62%)、行业指导(社科)(2602篇,占比约为11.56%)、政策研究(社科)(1444篇,占比约为6%)这前三个学科;研究学科结构上以理论管理层面研究居多(6654篇,占比约为29.57%),其次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4235篇,占比约为18.82%)和中等教育(3104篇,占比约为13%);研究机构上总体(39所)上以师范类(26所)和农业类(8所)院校为重,其中师范类院校研究排在前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265篇)、西北师范大学(250篇)、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224篇)。

同时,本文又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题名“农村教育研究”进行检索,选取了被引排列前且每篇文章、论文被引次数皆大于等于200次。这其中包括赵耀辉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1997);周宗奎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2005);范先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5);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2003);周逸先、崔玉平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2001);庞丽娟、韩小雨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2006);陈敬朴的《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1999);蒋平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2005)等以及一些近年来被引用较多的,如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2011);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2012);刘晓红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2012);范先佐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2013);段成荣等人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4)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研究较为深入的文章。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层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层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3]

【参考文献】

[1]杨文静.近三年来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4).

[2]于金翠,乔仁洁.近十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李志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08(9).

有机农业概述篇3

关键词:大豆;农业本体;信息服务;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11.52;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36-04

ontology-BasedConstructionandRealizationofSoybeaninformationServiceSystem

SUXian-xin,XUwen-juan,ZHaoHong-liang

(Collegeofagronomy,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161,China)

abstract:asoybeaninformationservicesystemconstructedbasedonthetheoryofagriculturalontologyandthecoreideasandimplementationideasweredesigned.throughtheuseofthecharacteristicsofontologyknowledgecontenttoachievesoybeanrealizeprecisestorage,andthroughthereasoningfunctionsofontologytoolstoimprovethesoybeanontologyconstruction’sefficiencyandaccuracy,whichwouldachievethestorageofprofessionalknowledgecontentofthesystemdatabaseandth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servicesystem.Finallyagooddomainontologylibrarycouldprovidethebasisfortherealiz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thefield.

Keywords:soybean;agriculturalontology;informationservice;artificialintelligence

农业本体论可以描述农业领域内相关知识结构,从而为农业知识表达做好铺垫。农业本体也是农业领域内知识的概念、属性、过程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形式化、具体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成信息系统中可移植、可重用、可共享的组件或数据代码,让硬件能够理解,并可以通过本体关系进行推理,为用户及上端软件系统使用提供了统一的术语及概念,使知识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获取、提高获取速度并增加知识可靠性[1]。

针对我国大豆产业现在所面临的诸如外国粮商控制、转基因大豆侵害、集约性、农民分辨知识能力差等问题,构建一个能提供准确信息获取、专业知识问答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从而推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

1大豆信息服务系统的理论基础

构建大豆信息服务系统需要以下三大领域知识作为基础:本体论相关知识和本体构建方法;农业信息理论、农业推广理论、大豆专业知识;数据库知识、开发工具的使用。

本体理论的应用主要以农业本体理论为支持,通过对大豆知识的细化然后得出大豆相关本体及层次分类,利用本体开发工具进行构建[2]。如protégé2000。在设计和构建本体的同时要熟悉大量的大豆相关知识,了解该作物的习性、分类、生理特点、病理、种植分布等。并且还要结合农业推广等相关理论争取既能进行细化的本体构造,同时也能在服务系统进行大豆知识普及和推广。图1为基于本体的大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思路。

2大豆信息服务系统的本体构建

2.1本体概念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学者根据对本体概念的理解,将本体的定义归纳为6点[3]。①本体是对某领域的概念化的描述;②一个本体的声明转换到另一个声明可能会不可逆;③概念是现实对象在某些或某属性空间上的投影;④任何本体不可能包含对象全部属性,只会限制到所研究的领域范围内;⑤投影的规则可能非常复杂,会涉及多次投影和其他转换;⑥对同一领域的概念化有某些共同点,但是概念化可能会有差异存在。

2.2大豆本体的构建方法

大豆信息系统主要围绕大豆信息进行相关的信息服务,关于大豆本体的构建方法可以遵循以下思想。

1)确定领域本体及其构建范围和目标。首先确定将要构建的大豆领域相关本体,构建本体的目标是通过本体精准定位及描述领域本体内的概念及知识信息,同时可以通过语义推理对大豆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如信息增殖、合理化分类。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过本体可以准确分辨领域内的信息内容,避免模糊不清的关键字影响查询结果,或者对于查询结果人们抱有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学习和使用领域知识[4]。

有机农业概述篇4

公卫执业医师网权威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更多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相关信息请访问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网。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1.研究对象与任务(1)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2)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3)工作条件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2)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伤害3.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点(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条件(2)个体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3)职业病的特点(4)职业病诊断及处理原则(5)法定职业病范围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践(1)三级预防原则(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防治工作二、职业生理与职业心理1.职业生理概念2.体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体力工作时的能量代谢(2)体力工作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3.脑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1)脑力工作的生理特点(2)脑力工作的卫生要求4.工作负荷评价(1)工作和作业的类型(2)工作负荷评价的方法5.职业心理(1)工作时的心理变化(2)工作场所中的紧张因素(3)紧张反应的表现6.作业能力(1)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动(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三、职业工效学原理与应用1.概述(1)概念(2)研究内容2.作业过程的生物力学(1)肌肉骨骼的力学特性(2)姿势和合理用力3.人体测量与应用(1)人体测量类型(2)人体尺寸的应用(3)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4.机器和工作环境(1)显示器的类型及特点(2)控制器的类型及特点(3)工具设计的基本要求(4)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5.工作过程有关疾病及其预防(1)强迫体位及负荷过重有关疾病(2)个别器官紧张所致疾病(3)压迫及摩擦所致疾病(4)预防措施四、毒物与职业中毒1.概述(1)毒物与职业中毒的概念(2)毒物存在的形态(3)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5)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6)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7)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及诊断(8)急救与治疗原则(9)预防措施2.金属(1)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2)汞: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3.刺激性气体(1)概念与种类(2)气体理化特性及毒作用表现(3)化学性肺水肿及其临床分期与防治(4)氯气:毒作用(5)氮氧化物:毒作用4.窒息性气体(1)概念与分类(2)毒作用特点(3)一氧化碳: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4)氰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硫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有机溶剂(1)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对健康的影响(2)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3)甲苯和二甲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4)正己烷: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1)毒作用特点(2)三硝基甲苯的毒作用表现(3)苯胺:毒作用表现、解毒剂的应用7.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1)概述(2)氯乙烯、二异氰酸甲苯酯、含氟塑料的毒作用表现、防护原则8.农药(1)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迟发性神经毒作用、临床表现、治疗与处理原则、预防措施(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六、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概述(1)物理因素分类(2)物理因素的特点2.高温及低温(1)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2)高温作业的概念及类型(3)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4)中暑的概念(5)中暑的类型、机制及临床表现(6)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及处理原则(7)防暑降温措施(8)低温对生理功能和作业的影响(9)低温损伤(10)低温预防措施3.异常气压(1)概念(2)高气压作业类别(3)减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4)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5)高原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4.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概念及分类(2)噪声评价的物理参量(3)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4)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5)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6)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5.振动(1)概念(2)生产性振动的分类(3)振动对机体的影响(4)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5)手臂振动病(6)预防振动危害措施6.非电离辐射(1)概念(2)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3)红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4)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5)激光对机体的影响7.电离辐射(1)概念(2)接触机会(3)对机体的影响(4)放射病(5)防护措施七、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1.概述(1)概念(2)职业性致癌因素及作用特点2.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1)临床观察(2)实验研究(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4)职业性致癌物分类3.常见的职业性肿瘤(1)职业性呼吸道肿瘤(2)职业性皮肤癌(3)职业性膀胱癌(4)其他职业性肿瘤(5)预防原则八、妇女职业卫生妇女职业卫生(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妇女的特殊影响(2)妇女职业保护的主要措施九、农村职业卫生农村职业卫生(1)农业生产的职业卫生(2)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特点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1)生产环境监测(2)生物监测(3)健康监护(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及危险度评定(3)有害作业分级评价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1)职业卫生标准(2)工业通风与效果评价(3)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4)个人防护用品(5)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6)职业有害因素分级管理4.职业安全与伤害(1)概念(2)事故分类与危险因素(3)事故的调查与评估(4)事故预防对策与安全管理

有机农业概述篇5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键是农业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的增长率。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农业技术发展方面缺少农业生产的高标准条件的匹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个单元发生了变化,其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农业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科技水平逐年发展和农业科技多层次的投资机制的产生,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时进步的缺陷。因此,通过对农业生产对社会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和贡献的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生产的相关意见和途径,做出如下论述。

1国内与国外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1.1国外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农业增长的关键。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与国家原有的农业资源先关,选择农业机械型模式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所以选择机械的农业技术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农业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市场的多形式的竞争模式,能够促进农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农业研究专家发现,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1]。

1.2国内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的相关专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家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农业金融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的提高增加投资的额度和力度,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科学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

2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1农业生产业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监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其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量是巨大的。农业的技术创新在农业相关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由此,其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额度和性质都是不同的。农业生产在金融服务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进步的同时,进行资金支持的监管,确保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得意顺利进行。

2.2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中相关动植物主体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进行沟通。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整合的平台可以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同时提供农业市场变化趋势的需求方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2]。

2.3农业生产中技术能力的转换和推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的农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农业生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的相关需求,使农业生产不断专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速创新技术投入现实农业生产的进程,实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农业生产业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策略

3.1制定支持农业生产也发展的相关政策

根据近期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生产产值仅占了农业生产的总产值的2.3%,其发展的规模较小。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土地、融资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能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3.2新型农村制度的建设

新型农村制度,新型的城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是农业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适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会向聚集型模式发展,使农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3.3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也在逐步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紧追国家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明确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农业技术信息的分享平台。同时,加大对农村的金融的资金、信息和生产流通行业的建设,加强对农业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能力,促进农业生产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3]。

4结论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粮食产量的提高,而决定国家粮产量的关键因素即是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生产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概述和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内容的论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策略。希望通过阐述,为农业生产的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方面提供借鉴。

作者:黄巧玲冼承斌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尹雷,沈毅.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4,6(2):32-40.

有机农业概述篇6

关键词:民国;灾荒;救荒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41

一、灾荒相关概念界定

一般地说,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的损害和破坏。所谓“救荒”就是人们为防止或挽救因灾害而招致社会物质生活破坏的一切防护性活动。

二、民国灾荒史研究的必要性

灾荒关系国计民生,灾荒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通过对灾荒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对以前灾荒的研究可归类为历史的研究,因此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把握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因此对灾荒史的研究对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建设也很有意义。我们不可能阻止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以前灾荒史的研究得到灾荒应对的借鉴和启示。对灾荒史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灾害发生和运行的规律,我们知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通过采取积极地措施将灾荒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灾荒与生态紧密相连,灾荒的发生意味着生态的破坏。研究灾荒史能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国时期的灾荒史研究概述

灾荒、救荒关系国计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今天,灾荒依然困扰着我们。2008年殃及中国19个省份的雪灾以及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等灾害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民国灾荒史的书籍、著作已出版许多。通过对以前书籍的整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灾荒发生的大致情况。对于考察以前的历史以及当代灾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历史上第一部救荒的贯通性著作,全书除序言和附录外共分三编。第一编“历代灾荒的史实分析”,分析远古传说和殷商时代到民国的灾荒史。再现了水、旱、雪、风、雹、蝗等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的范围和程度,通过对灾荒的整理分析得出历代灾荒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灾荒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温度、雨量等)与社会因素(政治的腐败、战争的频繁、技术的落后等)促使灾荒的发生。灾荒可能导致人口的迁移与死亡、战争、土地的荒废以及国民经济的破败。第二编“历代灾荒思想的发展”论述了天命主义的禳弥论、消极救济论和积极预防论等三种不同的救荒思想。第三编“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论述了利用巫术救荒的政策、消极救荒的政策、积极救荒的政策。在书中,邓云特对历代的灾荒史实、救灾思想、救灾措施、受灾的程度与范围等进行了汇总和论述。《中国救荒史》是我国研究灾荒的专著,在研究中国灾荒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冯柳堂编著的《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研究中国历代民食政策,仓储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上下两卷,三十章,共三百余页,略古详近。上卷是上古至明代之部,共二十章,主要讲述谷物的探源,虞夏商周至明代的民食政策,灾荒的救济以及仓储制度等;下卷是清代之部,共十章,主要讲述清代的民食政策,农耕活动以及仓储制度等。我国自大禹开始揭开善政养民的序幕,粮食是根本,国家所用、私人所需都来源于农业,于是重农足食成为历代施政纲要。农村社会、农民经济成为我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的生命线,关乎我国的国计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对于民食的调节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分析其利弊再参照现代社会的环境,学习他人的长处,斟酌损益,将主要内容编纂成册便是一本研究民食政策的著作,《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便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本书名称为史,内容却主要记载历代民食措施,与一般的历史不同,但不妨碍当做史料阅读。《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民食政策、农业经济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机农业概述篇7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委托—;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92-02

一、引言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将良好的农村水环境列为发展的刚性指标。就农村发展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水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说,其饮用水、粮食等的安全也需要良好的水环境作为基础和后盾。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下滑,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从而来换取经济利益。目前我国不良的水环境给处于弱势的农业和农民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农村生态平衡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外,城市地区的水污染与农村水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在农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仅仅注重城市污水的治理,无法从根本上、整体上解决我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

二、国内外农村水环境研究

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水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农村水环境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对策等。在宏观层面下,pearceDarford(1993)曾经就人类健康、土壤退化、砍伐森林等方面衡量了环境退化的成本,但其中主要指标并不是直接与水污染有关系。著名的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河治理计划”以及瑞士、法国、荷兰共同采取的“莱茵河行动计划”,这些都说明他们对农村的水环境非常重视。在我国国内,杨继富,李久生(2006)认为全国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水质超标的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污水排向农村,用于农田灌溉、农村内部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和生活污水增加,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在我国国内,刘金德,于瀛瀛(2009)通过剖析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认为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面源污染和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且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冯欣,师晓春(2011)分析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指出了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药和化肥污染这四大污染源,并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极少数学者意识到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制度层面原因,如宋国君等(2009)指出农业和和农村非点源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防治的投入不足,投入主体不清晰,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防治具有外部性,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综上,有关农村水环境管理的文献多是从物理或化学层面进行了研究,较少涉及农村水环境管理的机制研究,而管理机制问题是决定农村水环境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户参与的视角,运用委托-分析框架,对农村发展中水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差异,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可分为三类,即政府直接管理、村民自发(市场)管理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建立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法人机构与政府签订管理契约,规定合作社开展水环境管理的职责范围、目标、资金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初步结论如下:

从村民接受程度角度来看,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对村民的经济能力基本没有要求,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冲突较小;从管理机构角度来说,它的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其监督和监测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从治理效果层面分析,这种模式管理的见效时间快,同时持续时间比较长,总而言之,农户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较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和村民自发管理模式而言是一种满意度较高的模式,应用这种模式对水环境管理效率起到提升的作用,无论对政府、农户还是合作社本身都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四、机制设计

(一)政府与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之间的委托—模型分析

在这个委托—模型中,政府是委托人,合作社是人。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了解到,合作社的工作成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同时政府也无法对合作社工作进行完全监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法通过评估合作社的工作情况来支付薪酬,只可能根据合作社所取得的成果来支付报酬(支付固定的报酬的除外)。此外,假设委托关系基于一种标准合同,合作社的的第一个选择是要不要接受合同,如果它接受合同,那么面临的第二个选择是要不要努力工作,假设有努力工作和偷懒两种可能。这是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其涉及政府和合作社两个博弈方,同时每阶段都有两种选择。现在假设模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有H和L单位两种不同的结果,合作社努力工作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而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合作社偷懒时反过来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0

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我们可以运用逆推法进行分析。对于按照概率分布随机选择博弈方0即“自然”,我们对其不作分析,所以我们的分析从合作社选择要不要努力工作开始。我们假设合作社是风险中性的,他之所以会选择努力工作是因为当他选择努力工作得到的期望得益大于选择偷懒时得到的期望得益,用表达式表示即为R×[w(H)-e]+r×[w(L)-e]>r×[w(H)-S]+R×[w(L)-S]。该不等式就是所设计的水环境管理机制的激励相容约束。

如果合作社选择努力工作,那么当他选择接受的期望得益大于不接受的得益0时,合作社就会选择接受政府的委托来开展水环境管理工作,用表达式表示即为R×[w(H)-e]+r×[w(L)-e]>0。该不等式就是目前水环境管理机制的参与约束。

对于政府而言,他虽然不知道合作社在接受委托后能否努力工作,但当模型中的e、S、w(H)、w(L)的数值或公式给定以后,合作社是否会选择努力工作就显而易见了。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假设政府认定合作社会选择努力,且政府是风险中性的,则政府选择委托合作社进行水环境管理的基本条件是R×[H-w(H)]+r×[L-w(L)]>0。

在上述几个约束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双方的上述选择构成该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于政府而言,他应当通过实地调查、基层调研等科学的方法,获取H和L、R和r、e和S的合理数值,然后再根据上述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来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支付给合作社的合理薪酬,从而有效地激励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努力工作,切实参与到水环境管理工作中。

(二)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模型分析

由上文可知,农户参与水环境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建立合作社,那么农户如何真正参与到水环境管理中去,这就涉及到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关系,所以我们建立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模型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这个模型中,虽然农户的努力成果有不确定性,但是合作社可以完全监督他的工作,因此合作社就有条件根据农户的实际工作情况来支付报酬,即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完全承担了产生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就意味着农户自身在选择时并不会直接受到其工作成果的影响,而合作社在进行选择时就会考虑农户实际的工作成果,但是农户工作得到的薪酬会因为合作社的选择而受到间接的影响。与前一个模型一样,我们假设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有H和L单位两种可能的产出,农户努力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反过来农户偷懒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0

根据上一个模型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博弈也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同样可以用逆推法进行分析。而且对按照概率分布随机选择的博弈方0即“自然”也不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分析农户是否会努力工作。

由于农户报酬和努力的负效用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成果,他的利益也不受“自然”对高产低产的选择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我们设计的管理机制中,根据理性博弈方的决策原则不难知道,农户会选择努力工作的基本条件是w(e)-e>w(S)-S即w(e)>w(S)+e-S,这是农户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上述不等式表明,农户会自觉地选择努力工作的条件是:当农户选择努力工作时得到的报酬大于农户选择偷懒时能得到的基本报酬,同时存在一个增加额,其要能够补偿农户努力工作比偷懒时付出的更大负效用。反过来,如果w(S)-S>w(e)-e那么农户肯定会选择偷懒,从这个不等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直接推论是,由于农户努力工作时付出的负效用肯定大于他选择偷懒的负效用,因此如果政府在农户偷懒和努力工作时支付相同的薪酬,即w(S)=w(e),那么农户偷懒的激励相容约束自动满足,农户必然会选择偷懒而不是努力工作。

现在分析合作社是否会委托农户进行水环境管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合作社有条件也有能力完全监督农户的工作情况,也完全了解农户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因此合作社也是在委托和不委托之间进行选择。对于风险中性的合作社来说,在农户会选择接受委托参与到水环境管理工作中并且努力工作时,如果R×[H-w(e)]+r×[L-w(e)]>0即合作社选择委托农户的期望得益大于不委托时,他就应该会选择委托,如果R×[H-w(e)]+r×[L-w(e)]

在农户选择接受委托参与到水环境管理中但却偷懒的情况下,如果r×[H-w(S)]+R×[L-w(S)]>0即合作社选择委托农户的期望得益大于不委托时,他就应该选择委托,如果r×[H-w(S)]+R×[L-w(S)]

上述双方的选择就是对应两种不同情况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于合作社而言,他应当根据实地调查获取H和L、R和r、e和S的合理数值,然后上述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支付给农户的合理薪酬,从而有效地激励农户努力工作,真正能够参与到水环境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五、建议

(一)合作社法定地位的认可

农户参与水环境管理模式中在农村建立的合作社,政府应当在法律上给予它一定的地位,在政府决定采取这种管理机制并与作为法人机构的合作社签订管理契约时,合作社的法定地位应当在契约中得以体现,同时合作社开展水环境管理的职责范围、目标、资金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也应当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一方面有利于权责明确,对合作社的管理成效能明确考核,同时对工作失职能明确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能够鼓励合作社努力工作,不断完成目标,超越自我,从而有利于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优化。

(二)政府经费的支持

政府应当给予合作社充足的经费支持,按照上述的委托—模型的研究结果,政府拨款应当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予合作社本身的经费,政府应当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以及H和L、R和r、e和S的数值,确定出合理的w(H)和w(L)的数值,通过经费拨款的形式来激励合作社对农村水环境管理负责,在接受政府考核的同时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部分是通过合作社发放给参与农户的补贴,这部分经费应当由合作社应当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以及H和L、R和r、e和S的数值,确定w(e)和w(S)的数值,以大局为重,同时切实为农户考虑为原则,真实地向政府部分申报,政府应当核实情况,及时给予答复。

(三)失职责任追究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工作失职情况,就应该明确追究责任,将责任明确到各个主体,并按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农户出现失职,在工作中选择偷懒而不是努力工作,导致农村水环境管理受到影响的,应当追究农户的直接责任和合作社的连带责任,并根据合作社内部的问责规定,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如果合作社出现失职,应当追究合作社的直接责任,也应当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也要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创新的激励形式,有效地激励整个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有机农业概述篇8

关键词:小额信贷扶贫惠普金融商业性小额信贷

1.国外学者组织对小额信贷的概念综述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这一专属于世界银行的小额信贷工作部门,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和汇款服务。”这是小额信贷比较基本的一个定义,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用于扶贫的有效手段,他从服务项目和对象方面对小额信贷进行了描述。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并且具有说服力。?

除此之外,国际上的很多学者也对小额信贷有过不同的定义。

韦斯尼夫斯基强调“小额信贷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是满足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他认为小额信贷是金融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发展和完善的自我要求。

Jonathanmorduch在《小额信贷的分裂》从小额信贷的主要信贷特征出发把小额信贷定义为一种向贫困人群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度的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信贷方式。②这也正是小额信贷与传统信贷方式的主要区别点。

StuartRutherford(,2000)则是从现金流入流出的特点方面来定义小额信贷,认为小额信贷是“穷人将小笔和大笔钱兑换的途径”。这也是从金融跨期配置资源的作用角度来阐释,同样比较侧重小额信贷的金融功能性。

而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则从侧重扶贫职能的角度指出:“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2.国内学者及各组织对小额信贷的概念综述

1997年,杜晓山、孙若梅在《小额信贷基本内涵的界定》中将小额信贷定义为指专向中低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顾客并提高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

随着小额信贷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项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开始发展,小额信贷不仅指以贫苦人群为服务目标的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还包括了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课题组在2006年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为贫困和低收入者以及微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

此时的小额信贷不再将其服务对象仅仅定位于低收入的人群,还包括了农村的中小企业。实现了一大飞跃。

3.小额信贷的新发展

经过了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公益性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如今的小额信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满足小额信贷的两个基本内涵即扶贫和持续发展,小额信贷在未来的发展重心必将走上商业性小额信贷的道路。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观点,主张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提供信贷服务,也称作“造血式”的小额信贷。

2008年,银监会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市场,我国的小额信贷便呈现出以商业性小额信贷为主,公益性小额信贷为辅的局面。

杜晓山认为如今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即服务群体为高于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公益性制度主义小额信贷、但传统银行不愿或难以服务的群体,又追求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并且,他指出,如今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许多贷款业务,根据其贷款额度从严格的学理上讲,已经不属于小额贷款而是小企业贷款,其应归于国际上也在宣传倡导的“惠普金融”的概念和范畴之内。而惠普金融是小额贷款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将小额信贷逐步发展为惠普金融势在必行。

4.总结

小额信贷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实践和改革已经逐步踏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的小额信贷,其服务对象不应再仅仅局限于贫困人口,还有服务与各个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户甚至于勇于并有实力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金融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其金融血脉的作用,改变中国如今金融压抑的局面。未来的小额信贷应抛弃过去靠国家和慈善机构输血的生存模式,实现商业化运作,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小额信贷机构中来,让良性的竞争使如今过速膨胀的小额信贷市场优胜劣汰,并促进其不断的发展进步实现自我的持续经营。(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2001年:《小额信贷的适用性——减缓贫困的小额信贷、捐赠和其他非金融措施》,CGap刊物《焦点》,第20期)

②morduchJ.themicrofinanceSchism[J].povertyandDevelopment,2000,28(4):617—629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7)。

[2]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3]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J],中国农村经济,2002,(8)。

[4]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5]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2004,(2)。

[6]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有机农业概述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可靠性,产品质量

1可靠性简介

1.1可靠性工作概念

可靠性是指某一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工作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输出规定功能的能力。由这一概念可知可靠性具有以下特征:①关注故障;②重点关注的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定量的形式进行表达;③分析当某一故障发生时会对产品或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描述可靠性的定量、衡量参数,这是概率参数。可靠性可以代表着产品故障的频繁程度和危害程度,是产品的一种固有属性。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所以可靠性主要由设计者来决定,可靠性设计和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要想办法降低发生故障的概率和降低故障所造成的影响。

1.2可靠性与农机装备产品关联

为了能够对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做出具体和定量的判断,可将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定义为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农机装备产品或者系统稳定的完成功能的程度或能力。对农机装备产品而言,可靠性越高就越好。可靠性高的农机装备产品,可以长时间正常工作。从专业术语上来说,就是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越高,农机装备产品可以无故障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从狭义上讲,“可靠性”是农机装备产品在使用期间没有发生故障的时间。从广义上讲,“可靠性”是指农业工作者对农机装备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农业装备生产加工企业的信赖程度[1]。

1.3开展可靠性工作的意义

开展可靠性工作,提高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水平,有以下4方面好处。(1)可以预防或避免或减少农机装备故障的发生,特别是农机装备同人、畜接触较多,可以避免对人畜的伤害,促进安全生产。(2)可以增加使用时间并减少停机时间,提高农机设备的可用率。据统计,我国的农机装备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耕作设备等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水平只有国际先进的农机装备企业同类产品的13,而我国生产的农机装备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不到5%,大部分农机用户要经常遇到农机装备故障,忍受长时间的维修等待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机用户的需求[2]。(3)减少损失,降低农机装备使用费用。可靠性的提升,可以帮助农机用户一方面降低维修成本,一方面增加使用时间提升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4)对于我国农机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增加公司的信誉,提升公司的竞争力,特别是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很多企业面临走出去的机遇,更需要提升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

2农业机械可靠性工作内容

2.1可靠性设计

农机装备产品研制过程一般可分为技术指标论证、方案论证、工程研制(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5个阶段。在农机装备产品研制开发的全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规划和使用各种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方法交叉配合使用,才能真正设计开发出具有高可靠性水平的农机装备产品。同时,应在开发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并开展可靠性设计工作,必须对上述5个阶段中可靠性设计工作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最终才能高效、全面地提高农机装备或农业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3]。

2.2可靠性建模及预计

农机装备或农业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指产品各子系统、组件之间框图(简称为可靠性框图)及其数学表达式,即系统成功概率与其组成单元成功概率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是为了对农机装备产品进行可靠性分析,特别是为了进行可靠性预计和分配。可靠性预计一般是先预计农机装备产品的元器件或零部件的失效率,接着预计农机装备产品单元(单元内所有元器件、零部件可视为可靠性串联)的故障率,然后按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计算产品的可靠性预计值。如果没有确切的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模型,就无法合理的预计其可靠性,尤其不能预计其任务可靠性。可靠性分配是将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目标值按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模型分配到各产品单元,以此作为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设计的依据。如果没有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模型,就无法进行科学的分配。可靠性预计是执行农机装备产品可靠性工作的基础。可靠性设计农机装备开发人员在方案研究和工程研制阶段,将农机装备产品的系统和子系统的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进行预计并设计,在整个过程中从预计到改进不断循环,以使农机装备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如果缺乏为实现可靠性指标必须采取的可靠性技术措施。

2.3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一般来说,系统总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如农机装备产品可能包括电源、存储器、处理器、执行机构和辅助设备等部分。在工作中,每一组成部分都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以规定的状态完成不同的特定功能。当其中一个部分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的工作将会受到影响。根据系统的设计特征和工作要求,不同组成部分的各种故障模式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如联合收割机中的螺旋叶片无法正常工作,或与切割底板的间隙过大,导致推运器发生故障或引起割台螺旋推运器打滑,进而导致整个联合收割机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对所有组成部分一个一个的分析和推演其故障模式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农业机械产品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系统,为下一步实施改进或选择预防控制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将农机装备或农业机械产品系统故障形成的原因从上而下、从简入繁,按农机装备产品的层级和组成部分,描述成如同大树的树干形状的分析方法,是对复杂动态系统的设计、试验或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故障树分析是一种从上而下、从简入繁和逐层演绎的系统的故障分析方法,这个方法对分析复杂系统特别适合,能够考虑包括人的影响与环境影响对系统失效作用的多重因素,并可以用图形的方法有层次地逐级描述农机装备产品在失效的进程中,各种中间事件的相互关系,从而直观地描述系统会通过什么方式能引发失效。

2.5最坏情况分析(wCa)

最坏情况电路分析应用在有控制系统的农业机械产品中,一般控制系统中包含大量的电路等精密元器件。wCa是指在采用模拟仿真或分析的方法,把电路所能经历到的各种极端情况或各种情况组合,如生产工作的环境变化、出现输入的失真或漂移,进行电路性能分析和元器件应力分析。通过最坏情况电路性能分析和最坏情况元器件应力分析,可识别影响电路性能及元器件应力的主要因素,找到设计与可靠性脆弱环节。通过对预测电路是否会发生漂移故障,明确改进的方向,以提高电路的固有可靠性。wCa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评价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评估在最坏情况条件下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2)元器件评价:分析在最坏情况下电路中元器件是否存在过应力的问题,为下一步科学选用元器件、降额使用与设计提供依据。以提高效费比,wCa应与性能设计同步进行。其最佳使用时机应在完成电路初步设计及Fmea后进行,wCa需要得到设计、原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电路设计上有任何的改动都应重新进行wCa。wCa的工作量大,需要软件、硬件、元器件模型库及有关数据的支持。工程研制应在任务书或合同做明确的规定,提出明确的wCa要求。wCa可从不同的产品层次分别进行。如电路系统、单元电路或功能电路等。如果电路性能参数相互独立,wCa可对电路不同的性能参数分别进行。

2.6潜在电路分析(SCa)

如果大型的农机装备产品的电子或电气系统是复杂且规模较大的特征,参加设计的科研单位较多,设计队伍的设计水平也可能参差不齐,另外设计过程本身也常发生需求和设计更改,因而在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无意中留下潜在电路,这就要求各级设计人员、总体负责人员对潜在电路的特点和危害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系统掌握潜在电路分析方法,可以在完成电路设计后,自行进行潜在电路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电路并予以排除,另一方面通过掌握常见的、避免潜在电路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尽量规避引入潜在电路。

2.7可靠性试验

农机装备产品可采用的可靠性试验有很多,如可靠性强化试验。可靠性强化试验是指在产品的研制阶段,采用比技术规范极限更加严酷的试验应力,加速促使产品的潜在缺陷发生,并不断地改进和验证,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4]。根据农机装备使用地区的不同,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如沿海地区由于土壤湿度大、盐碱成分高,可进行盐雾试验[5]。

有机农业概述篇10

1.1三农概述

三农具体指农业、农村、农民,其中农业是经济范畴,是三农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区域组织概念,是三农发展的载体;农民是客观主体,是三农发展的核心。中国的三农问题,既是新时期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又是一个在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三农问题有几个理论版本:第一种是从农村的物质水平进行概括,具体为农业真危险、农村真穷、农民真苦;第二种理论是从农政的着力点和方向进行概括,具体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产;第三种理论是针对农村发展的方向进行的概括,具体为农业生态安全、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权益保护。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需要提质增收,农业发展需要加快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可持续化进程,农村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全面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各项权利、满足其物质和非物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三农问题仍为突出。农业的综合效益不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低,农民基本权利与服务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从农业生产上看,耕地面积减少、淡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大、劳动力资源质量下降、农业生产成本题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压力过大、农产品经济效益过低;从农村建设上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等制度仍亟需改革;从农民发展上看,收入低、参与度不高、文化落后、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突出。当前,中国三农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综合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

1.2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还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人力资源大致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在宏观意义上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来进行计量的,在微观意义上则以一个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来进行计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年龄并有勞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以及不到劳动年龄和虽然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仍然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口数量,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指农村劳动者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状况。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生物性、智力性、能动性、再生性、动态性与社会性。其中,生物性主要指人力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紧密联系;智力性指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机器和工具,开发了智力,延长了自身的器官,扩大了自身的功能;能动性指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再生性指通过人口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保持资源总体的数量;动态性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社会性是指从宏观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源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其形成、开发、配置和充分使用都属于一种社会活动。

1.3人力资源在三农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实现三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物质生产,二是用于人力资源的再生产。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仍属于劳动力型经济,所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推动农业物质生产产量增加,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关键作用;人力资源的质量可以为三农提供智力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三农在新时期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三农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

2.1人力资源质量低

人力资源质量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体力素质低,二是智力素质低。劳动力体力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制度的保障仍有局限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智力素质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整体老化、教师学历与综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整体偏低,文盲与半文盲占的比重仍较大。其次是因为文化、科技培训工作时间具有短期性、不连续性,培训内容具有落后性、盲目性,没有根据当地农户的需求进行培训,且培训没有形成规范体系、培训时间间隔长、培训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对象,二是开发途径。开发对象不足又分为年龄开发不足与性别开发不足两个方面。年龄开发不足指农村人力资源中老年人开发不足,人力资源除青年、中年人外,可以适当开发老年人;性别开发不足指农村人力资源中女性人员的开发不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除男性劳动力外,也应该重点开发女性劳动力。开发途径不足,主要指农村劳动力开发形式单一,再加上其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劳动内容的复杂性、劳动组织的分散性等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劳动力开发不足的难题。

2.3缺乏诱导因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诱导因素可以从人才诱导、政策诱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人才诱导主要指三农发展中人力资源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即缺乏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农村综合发展需要,在农村发展实践活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的人才。制度诱导指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缺乏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政策、农户小额信贷政策、农户创业政策等。

2.4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均超过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跨区域向东部转移,寻找就业机会,造成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进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三农发展速度与规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创新式路径探讨

3.1加大农村教育改革力度与培训力度

一方面健全教育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培养,推动城乡教师之间双向互动,建立富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待遇机制,完善绩效工资与补助机制,提高入学率,降低退学率,切实加强基础教育,重点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岗位技术培训。在培训对象上,实行多层次培养,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上,实行多样化培养,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在培训方式上,实行多渠道培养,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同时鼓励高等学校开设有关三农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为积极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好培训机制,确定好培训时间,规划好培训内容,因地制宜,注重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进而推动三农跨越式发展。

3.2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首先整合农村基础医疗资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管理,推动农村医疗制度与工作的规范化。其次培养重点医院,加强重点医院的监管,加强对其用药与收费的监管,避免高价收费等现象损害农民利益;。第三积极鼓励、推动农村医疗扶贫工作的开展,定期、定点开展义诊,扩大地区范围以扩大受益群体。

3.3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遵循超前性原则,重复、不间断原则,阶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效益性原则。针对开发对象:对于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一方面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再就业,另一方面,拓宽对再就业老年人利益保障的范围,包括安全保障与权益保障;对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首先需要改变其思想与价值观念,培养其自立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劳动力需求,同时推广适合农村女性的工作,最后鼓励社会资金的积极投入,完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多样主体投入体系,统筹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开发途径,需要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可以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园、農业农户的大棚、养殖场、鱼塘,将现场参观与实践训练、实习体验、讨论交流结合起来。

3.4完善诱导因素,推动诱导因素发挥作用

针对人才诱导,建立市场化的农村人才队伍开发机制,立足于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优势产业和地区特色经济带动或以示范性基地建设带动农村人才队伍开发;成立相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对农村人才队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其进行自我开发。针对政策诱导,深化农村政策改革与完善,推进土地政策适应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户小额信贷政策发挥重大作用,建立农村创业孵化器制度,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活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5发展农村经济

经济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关键性作用。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需要提高市场活力,同时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防止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与转移,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