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腿骨折康复训练十篇大腿骨折康复训练十篇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55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康复训练;护理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是常见骨折之一,主要发病原因是青壮年多由于强大暴力所致,老年人多是由于骨质疏松,外伤后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多需要长期卧床,在卧床期间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1]。现总结性回顾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长春市中医院住院的4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67.25岁。2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行动力髋内固定,7例行人髋关节置换,3例行三枚空心钉固定,住院时间13~62d,平均24d。

1.2方法

1.2.1运动康复措施

1.2.1.1早期:炎性反应期(0~1周)

早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消退肿胀,提高肌力,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①麻醉消退后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并开始踝泵练习,通过小腿肌肉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回流。这种练习可以促进患肢血液的流通,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②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日要大于300次。③术后3d应开始Cpm练习(2次/d,30min/次),练习后即刻冰敷30min。

1.2.1.2初期:(2~4周)

初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度及提高肌力。①开始直腿抬高练习(10~20次/组,1~2组/d)。②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开始髋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10~20次/组,1~2组/d),动作要缓慢、用力,屈膝屈髋要达到最大限度,保持10s后缓慢伸直。③继续加大Cpm练习角度,若骨折处愈合良好,力求在4周左右膝关节屈曲达120°,髋关节屈曲角度达90°。④在保护下,开始下地扶拐行走,患腿可部分负重(小于1/4体重)。

1.2.1.3中期:(5周~3个月)

中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继续强化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通过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可以逐步尝试增加患腿负重,改善步态。①负重及平衡练习: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开始负重及平衡练习。根据骨折愈合的程度,可在平板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至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②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抱膝屈髋位逐渐缩短足跟与臀部之间的距离,在髋关节感到疼痛处保持5~10分,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③开始蹬车有氧练习,逐渐由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④加强腿部肌力练习,包括后抬腿练习、俯卧位抗阻屈膝、抗阻伸膝练习。⑤提踵练习。

1.2.1.4后期:(4~6个月)

后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若骨折完全愈合,并足够牢固,即可开始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①随着肌力的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②跨步练习,包括前后、侧向跨步练习。③患侧单腿蹲起练习,动作要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

1.2.2专科护理①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康复。要关心体贴患者,对急躁、发脾气或心灰意冷、抑郁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分散注意力,在允许的范围内参加一些适当的文娱活动等。②饮食护理。患者受伤或手术后短时期内,食欲会受到影响,老年、体质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可能更明显。饮食应注重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以促进纤维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台。③二便护理。患者手术后,可能会卧床一段时间,要帮助患者应学用大小便盆排便。骨折早期因忧思少动、气机郁滞、无力推运,常有大便秘结,宜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药物,如麻仁丸、番泻叶等。长期卧床易发生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可适当多饮水以利于利尿。④护理。患者体息时宜适当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踝关节高于膝关节,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避免外旋内收,仰卧时在两大腿之间置软枕。⑤个人卫生护理。卧床时,除每日冼脸、刷牙外,还应定期洗头,保持身体清洁舒适。洗澡不便,可改为擦浴。衬衣裤要经常更换,保持皮肤清洁。伤肢穿裤子不方便,脚趾血液供应差,寒冷季节可缝制棉脚套保护。⑥预防并发症护理。应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痰咯不出时,可拍打背部进行协助防止坠积性肺炎;要经常翻身,防止骨骼突起处长期受压而发红、糜烂、形成褥疮,必要时,在骶尾部、脚后跟等处放置气垫或棉圈;如果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要把患腿垫高,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出现脑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结果

功能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本组42例患者均给予适当的的康复训练,通过训练预防了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经电话或上门随访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或部分生活自理。

3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患者,其发病机制多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疾病,妇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分泌低下,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减少,小肠吸收钙的能力减弱等原因,致使骨形成缓慢造成骨质疏松症[2]。老年股骨颈骨折后卧床时间3~12周,如果出现并发症,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作者认为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并治疗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加强功能锻炼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3,4]。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4.

[2]耿丽华,金芳.骨科创伤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5):233.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火车创伤;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97-01

我院收治的这些火车创伤致股骨干骨折的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加之火车撞击力量大,因此骨折同时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出血量大,对创伤恢复具有很大的挑战。分别进行急诊或延期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且手术治疗可带来关节僵硬,肌力减退,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对病人施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对下肢功能的恢复起作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因火车创伤致股骨干骨折入院的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11例,下段3例。合并有其他骨折2例。本组均为火车创伤急诊入院。术前常规对受损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以便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

2康复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火车创伤骨折均为突发事件,瞬间意外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肢骨折导致躯体移动障碍,使患肢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加之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对治疗、康复的配合及骨折的愈合。我们向患者讲解相关病情、手术方案以及配合方法,进行康复知识的教育,对康复训练有疑虑的病人,使他们明白,保持肢体于僵硬状态只会加重疼痛,而且肌肉的低氧状态反而会导致肌肉痉挛,对于康复欲望低下者适当强迫锻炼,康复训练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改善其对骨折的认知,增强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1.2术前牵引的护理本组3例患者行术前骨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7。牵引时每日测量下肢长度及牵引力线,以免造成过度牵引和骨端旋转。牵引针眼处滴75%乙醇,2次/d,防止感染。及时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观察项目包括: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指(趾)活动情况以及患者的叙述,如有无疼痛、麻木的感觉等。如有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处理。

2.1.3术前康复指导向患者讲解术前功能锻炼的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被动活动髌骨(即左右推动髌骨)防止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和足部其他小关节活动。向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一般程序、锻炼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主动配合,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患肢不需任何外固定,置于外展中立位,抬高20---30cm。除严密监测患者神志、体温、呼吸、脉搏、心律、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还应重点观察因手术创伤、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性休克、大出血等。每30min监测1次,24h后改为常规观察,并及时记录。48h内密切观察患者末梢血运、局部组织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强弱及切口敷料渗出液等情况。如患肢出现紫绀、肿胀明显、皮温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则提示末梢循环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本组未出现末梢循环不良现象。注意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及含钙量多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

2.2.2患肢早期功能锻炼(1)术后第一天,待下肢感觉恢复,随着患肢疼痛的减轻,即可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屈趾活动,上肢做屈伸、外展、击拳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主动活动为主。(2)术后2―3d可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静力性收缩运动。具体做法是嘱患者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收紧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静止半分钟,再放松肌肉,4―5次/d,5min/次,以患者不感到腿部疲劳累为原则。(3)3d后摄x片了解内固定的定位情况,若定位良好,可在床上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最初以练习伸膝为主,逐步练习屈膝。并积极鼓励患者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方法:协助患者抬高患肢10°,然后缓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逐渐抬高到35°左右,不超过45°,停留3~5s,再缓慢放下,2~3h锻炼1次,5―10min/次。(4)手术7天后,可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过猛过快,幅度由小到大。(5)术后2~3周患者可下床扶杖行不负重练习,3周后可下床扶杖行部分负重练习,负重强度从10kg开始。方法:患足踏于人体秤上加力,测量出10kg重量所需患肢的负重强度,以此强度进行患足踏地锻炼,4~10次/d,5~10min/次,锻炼强度为每10d增加5kg。(6)术后4~8周,待桥梁骨痂形成后可逐步指导负重行走活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应避免没有辅助的直腿抬高致股头肌收缩,下床负重时间延长至术后8周。负重强度则应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早期骨折愈合迹象出现之前不主张负重,至桥梁骨痂形成后可开始部分负重,骨折线模糊后可辅助全部负重活动。负重练习可在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

2.2.4出院指导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2~58d,平均46d。出院后按康复计划继续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直腿抬高练习及扶杖行部分负重练习,过渡至全部负重活动。每月定期复查,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程度,调整负重强度。

3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效果满意。本组18例患者,除1例合并其他骨折不能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外,其余17例患者术后4个月关节功能均达到正常,未发生继发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及不连等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按马元璋(1987)评定标准,优1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4.4%。

4讨论

火车创伤病人年龄偏大,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功能锻炼,势必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能力失常,从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功能差,甚至出现关节僵硬或挛缩。因此,康复锻炼应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在实施康复锻炼的过程中,患者的主动锻炼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患者康复不可忽视的力量。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康复训练的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术后过早负重行走是危险的,易发生骨折端成角、畸形或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延缓或影响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2]张晓阳.骨科术后康复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7-112

[3]陈丽艳,庞蔚.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护理60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6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3

康复,与手术同样重要

在国外,康复医学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在国内,很多病人,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对康复训练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只要手术成功,就等于治好了病。其实不然。以骨折病人为例,手术成功仅完成了治疗的前半部分,而肢体功能的最终恢复情况则决定了整个治疗的疗效。如果肢体功能恢复得不好,即便手术做得再漂亮,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曾接诊过3个因骨折后没有及时进行功能训练而导致患肢废用性萎缩的病例,虽然他们后来都接受了康复治疗,但由于已经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肢体功能的恢复不太理想。第一个病例是一位50岁的女士,右前臂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固定两个月后,虽然骨折部位已经长好,但手腕不能屈伸、旋转,肘关节不能屈伸,肩膀也抬不起来了。第二个病例是一位56岁的警察,因左踝关节骨折做了内固定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术后三个月依然需要拄着双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路。经检查,我发现他的左脚掌已经下垂,踝关节僵硬,若再不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将造成终生跛行。第三个病例是一位30岁的小伙子,因车祸导致左大腿和小腿骨折,做了内固定手术。术后三个月,他来看我的门诊,经检查,我发现他的膝关节活动幅度很小,大腿和小腿肌肉萎缩,左侧踝关节也活动不利,想要完全恢复左下肢功能,已十分困难。

骨折后,康复治疗要趁早

骨折以后,何时开始康复治疗?一般地说,顾者病人应在石膏固定或内固定术后早期即开始康复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尽可能锻炼患肢附近的关节和肌肉,以促进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预防患肢肌肉废用性萎缩和废用性骨质疏松。同时,还应针对性地运动与骨折部位相邻的关节,尽可能达到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以避免关节功能受限。待骨折临床愈合后,还应尽可能多锻炼患肢,如拿勺或筷子、洗脸、梳头、下肢逐渐负重、下蹲等,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

专家简介

白跃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体位,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h内禁食水,24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逐步增加负重,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d,平均22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体位(漂浮体位)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荣国威,吴新宝.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关节镜踝关节骨折护理

踝关节系高度适配的鞍状负重关节,骨折时可同时伴有软骨、韧带和肌腱的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高。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利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手术治疗踝部骨折21例,并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5年6月-2006年12月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4~43岁;右侧14例,左侧7例;手术距外伤时间5h~7d,平均3.5d;扭伤8例,车祸伤12例,砸伤1例,其中5例骨折部皮肤挫伤,手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9例。

二、方法

2.1手术方法患者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采用气囊式止血带压迫止血,取仰卧位,用生理盐水20ml扩张关节,常规踝关节前内、外侧入路,建立关节镜以及手术器械通道,通过手法牵引足位置来行关节分离。镜下清理关节腔。在关节镜的监视下,对内、外、后踝行推顶撬拨复位并内固定。对软骨碎片游离于关节内的,将其取出,有关节面挫伤,软骨不平整,以及韧带不全性撕裂者,用射频修整。

2.2护理方法(1)术前护理。一般护理:急性创伤后即按RiCe原则紧急处理。术前全身状况评估,督促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并做好一般手术前常规护理和疼痛管理。重视心理护理,运动创伤中年轻病人居多,突然住院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术前期康复:该阶段为术前准备期,目的是在不加重损伤的前提下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和适度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①股四头肌收缩练习5min/h;②直抬腿训练15次/h,3~4次/d;③膝及髋关节伸屈练习15~20次/d;④小腿肌群收缩练习及抗阻练习5min/h。皮肤护理:常规术前两天备皮,如急诊手术尽早进行,范围由足尖至踝膝关节,要特别注意防止皮肤刮破,备皮后剪足趾指甲,肥皂水刷脚5min,碘伏消毒后无菌巾包裹,足癣患者应提前治疗。(2)术后护理。一般护理:腰麻或硬麻后去枕平6h,术后禁食6h,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心理护理等。患肢抬高20~30cm。保持切口清洁,2周后拆除缝线。足趾至手术部位予无菌棉垫加压包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有渗出及时予换药加压包扎。对9例石膏外固定患者常规做好石膏护理。疼痛管理:术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本组21例患者术后2天常规用止痛泵(pCa)止痛,根据长海痛尺进行疼痛评分,制动情况下疼痛峰值平均时间是术后7h,平均评分为2.61分。以后每日评估并填表记录,当疼痛4分、中度疼痛就及时用止痛药缓解不适,当病人出现异常情况疼痛时,观察引起疼痛诱发因素,并注意寻找有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术后监测体温,换药时注意观察患足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急性炎症表现,遵医嘱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和血象检查,预防感染。②术后早期尤其是麻醉未清醒期间应监测手术肢体末端的血氧饱和度和毛细血管充盈状况,了解患足血液循环。③观察患足足趾运动情况和足背皮肤感觉,注意有无因手术入路而损伤胫前肌腱和腓浅神经背侧皮支。④若术中冲洗液外渗易导致踝、足甚至小腿肿胀,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情况,避免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发生,如术后关节重度疼痛伴有足趾牵拉痛,应及时通知医生,松解敷料,加大脱水剂用量,必要时行切开减压。

2.3康复训练踝关节骨折术后易出现的问题早期为疼痛和肿胀,后期为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骨折术后因开始康复过迟,导致关节周围关节囊及韧带粘连挛缩,严重影响踝关节的伸屈功能恢复。对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采取循序渐进与被动、主动相结合的原则,并对运动情况每日填表记录。①术后即置踝关节跖屈小于10度,接近垂直位。麻醉清醒后,做患足足趾的主动活动及踝足部肌肉的舒缩训练,既能促进消肿又能为以后的锻炼做准备。②术后48h后,让患者在做足趾活动的同时,做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减少关节内粘连性束带的形成。本组9例石膏固定者,为维持其完整和固定姿势,在石膏固定期间仅做患足足趾的主动活动及踝足部肌肉的舒缩训练。③术后4周,此期骨折已基本稳定,骨折处已有纤维组织粘连原始骨痂形成。踝关节从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度到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患者做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外力来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每日早、中、晚各锻炼100次左右,同时鼓励患者做髋及膝关节的功能活动,持续至术后6~8周。④术后6~12周,此期骨折已处于临床愈合期,嘱患者扶拐下床做患肢部分负重功能活动,以直立运动为首先选择,并逐渐增加负重量,至术后12周离拐完全负重行走。骨折愈合后,加强小腿三头肌力量训练如提踵,进行平衡训练如翘板练习,曲伸练习如斜坡和深蹲练习等。

三、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最长1年,最短3月,平均8月。根据苟氏提出的标准,优:无痛,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显示骨折愈合,本组18例;良:劳累后踝关节轻度疼痛或不适,背伸或跖屈受限在10°~15°,X线显示骨折愈合,本组2例;可:时感踝关节酸痛无力,背伸或跖屈受限在16°~30°,X线显示有轻度畸形,本组1例。优良率95.23%。无1例创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四、讨论

踝关节镜术可用于大多数踝部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并具有较少的术后病残率,有利于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且骨折部皮肤挫伤,切开手术感染机率高,关节镜下置钉部位于踝关节尖部,创口很小,基本可以忽略局部软组织条件的好坏,大大降低了感染率,而且手术疤痕小更易被患者接受。踝关节骨折后疼痛很剧烈,关节镜术后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较快,而且手术切口小,年轻患者容易产生轻视心理,盲目活动或急于求成,要特别注意评估患者日常活动时患足踝关节运动情况,告知保持骨折固定后稳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苟三怀.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4):276277.

[2]于长隆.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和康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23.

[3]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4.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86-01

股骨颈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股骨近端骨折,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不仅威胁患者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明显衰退,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1],所以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探讨了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20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为(74.2±6.3)岁;观察组中21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为(74.6±6.4)岁。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通常以肌力训练为主,术后1~2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早期康复护理,一般来说,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指导。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再加上依赖心理较强,往往不愿意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耐心给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目的以及效果等,使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调整心态,充分调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康复训练的有序进行;(2)护理。术后,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保持合适的,通常为平躺姿势,并将患者的喜好作为基本依据,适当抬高床头,约30°左右,并帮助患者变换,降低出现压疮的几率;(3)早期功能训练。术后1d,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下肢肌肉进行按摩,促进血液流通,降低出现肌肉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术后2d,指导患者开始肌张力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抬臀等被动关节活动、踝关节屈伸以及长收缩等练习。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抬高腿训练,并练习坐位。术后2周,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运动训练方案,鼓励患者站立,并逐渐进行负重站立,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4)出院指导。出院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关节置换术后相关注意事项,要叮嘱患者多注意休息,控制好饮食,并应向患者讲解继续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适当参与运动,同时控制好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以后每年随访;从而确保治疗效果。出院后,如有不适,应立即与我院主治医师取得联系,以便及时纠正和相对应治疗;并且要多休息,预防感冒及其他病菌的感染,防止病情反复和加重。注意事项:术后6个月内避免下蹲、盘腿、翘腿、坐矮凳及沙发;继续步行练习,在耐受的情况下,加强髋部活动度练习,逐步恢复髋关节功能;勿过度弯腰拾物,防止摔倒。如果关节持续肿胀疼痛、皮肤红热、伤口渗液,应警惕关节感染,应及时就诊。饮食宜多样化,营养丰富。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上在评价治疗效果时,主要依据以下4个标准:(1)优。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以独立行走,没有任何疼痛感;(2)良。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需要辅助行走,存在轻微疼痛感;(3)中。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疼痛感适中;(4)差。不具备日常生活能力和不行能力,疼痛感较强[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例数优良中差优良率

对照组3510(28.57)18(51.43)5(14.29)2(5.71)28(80.0)

观察组3520(57.14)13(37.14)2(5.71)0(0.0)33(94.29)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老年股骨颈骨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威胁患者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临床上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再加上身体各项机能明显衰退,术后如果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比如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功能障碍以及肢体缩短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4]。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病死率和病残率的降低尤为重要。并且有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血液流通,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再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护理满意度,使紧张的护患关系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吴佩霖,吴耀华.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2013,17(9):106-107.

[2]林晓婷,严灿英,杨凤球.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8(2):250-251.

[3]金静丽.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2,16(9):75-76.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家庭康复;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患病人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康复指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康复指导分为住院期间康复指导和出院后家庭康复指导。其中,出院后家庭康复指导是病人术后半年内,来门诊复诊或护士定期上门应给予的功能锻炼指导。2003年5月~2008年5月,我科对10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进行了家庭康复指导,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0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股骨颈新鲜骨折52例,陈旧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2例。

1.2康复指导

1.2.1目标出院后家庭康复指导的目标是继续提高患肢肌力和协调性,尽早恢复正常活动的能力,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1.2.2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决定患肢功能的康复。部分髋关节疾患病人虽在住院期间对术后康复充满信心,但回家后梢有挫折就可能对手术的疗效和自身的康复能力产生怀疑,从而自行停止功能锻炼[1]。因此,在门诊复诊或定期回访时,对这部分病人及家属必须耐心细致地指导,及时掌握其功能锻炼的进展。不断鼓舞病人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功能康复指导出院后病人继续患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患肢屈髋屈膝:屈髋以90度为限,以加强髂腰肌肌力。伸膝练习: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训练横杠,健侧单腿站立,患肢伸屈膝关节。髋外展练习: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横杠,健侧单腿站立,患髋外展训练,以40度为限,加强臀中肌肌力[2]。上述练习应遵循持续、缓慢、渐进的原则,注意运动量的控制,如锻炼后局部出现肌肉酸痛、僵硬,经休息30分钟后仍不能缓解者,应考虑活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活动次数。

1.2.4生活方式康复指导坐姿:术后第一个月坐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2小时,以免导致患肢静脉回流不畅,可抬高患肢来改善循环。保持膝关节低于或平于髋部。不宜坐低椅、沙发,不盘腿和做跨步运动,坐时身体向后靠、腿向前伸。睡姿:最好的睡姿是平卧,可稍向左或向右斜卧,健侧侧卧时最好在两大腿间夹一个枕头。如厕:使用马桶或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如厕,或在帮助下身体后倾患肢前伸如厕,注意保持膝关节低于髋部。取物:术后2周不要弯腰捡地上的东西,2周后弯腰不超过90度,吃饭时最好把餐具放在面前。乘车:臀部位置在座位前部,身体向后靠,腿尽量前伸。另外最好坐公共汽车或越野车等座位相对较高的车。淋浴:伤口愈合后,患者扶持稳定可靠的物体能自行淋浴,因站着淋浴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坐在高凳上淋浴。穿鞋脱袜:坐在床沿双足坐地,伸直健侧膝关节,术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用足跟沿健侧下肢前方向近端滑动,然后适当弯腰,伸直双上肢达到患足穿袜的目的。注意屈膝大于90度,以免屈髋小于90度。上下楼梯:遵循好上坏下的原则,即上楼梯时健侧先行,下楼梯时患侧先下[3]。

1.2.5支撑用具(简称支具)的使用使用骨水泥固定的病人,在术后需持续使用双拐6周,然后改用健侧单拐3~4周。使用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病人,要求牢靠的初期固定,过早完全负重会影响假体的远期效果。因此,术后建议持续使用双拐8周,然后改用健侧单拐4周。

2结果

有96%的病人学到了康复训练的知识,尤其是对生活方式的康复指导和支具使用指导的认知效果最佳。其中,对生活方式康复指导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12%上升到施教后的86%,对支具使用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23%上升到施教后的90%。

3讨论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创伤、骨病的高发率必将导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人数逐年递增。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特别是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指导,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肢应有的功能。通过对患者的访视或复诊、护士的心理疏导、康复知识指导,可以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心理康复及身体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优化了护患关系,更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4]。

参考文献

[1] 赵熙光,李树帧.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康复指导

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其术后并发症日渐增多,术后康复训练也引起更多的重视。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功能受限,减少住院时间,大大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对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追踪随防,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手术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髋68例,右髋52例,年龄60~91岁,平均6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头下型86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碍,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本组均采用国内假体。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d,平均17d。经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和康复训练。本组术后2周拆线,切口均甲级愈合。2例出现关节周围粘连致髋关节活动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锻炼不当致脱位。1例术后1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处理得以康复。5例骨折前活动能力差且有严重并发症,但能耐受手术,出现皮肤压疮。术后第5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手术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由同一组医师负责进行手术,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摄片显示假置良好。

2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皮肤压疮、肺部、泌尿系感染本组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脑、肾等方面并发症,手术耐受力较差,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早期行功能训练较困难,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应用和导尿管的刺激等影响使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延长,易发生皮肤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后1周内以平卧为主,经常检查后凸部位皮肤情况,特别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肤,做到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扩胸运动:患者平卧位,双上肢握拳相对上举,然后向两边尽量分开,10min/次,2~3次/d,进行上肢拉伸锻炼;④对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给予口服克拉唑嗪2mg,1次/d,晚上服,并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500ml/d,以对尿路起自净作用。术后第2天起定时夹闭尿管,即2h开放1次,训练膀胱功能,5d后拔除导尿管。

2.2切口感染及关节腔内感染由于手术创面相对较大,剥离较深。且有金属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诱发关节腔感染,造成化脓性髋关节炎,致手术失败。预防措施:①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洁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②及时排除切口内的渗血、渗液、消灭死腔、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缓解组织张力,利于消肿;③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指导其适时、合理的康复训练;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min/次,促进渗出液吸收,保持创面干燥,加速水肿消退,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本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损伤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静脉机能不全致手术失败,并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应予以高度重视[2,3]。预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趾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②患肢予以适当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压,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③遵医嘱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④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有无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⑤鼓励患者多饮水,适量补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康复训练与指导

本组均按统一训练计划,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别于术后1~3d开始康复训练,术后第1、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第一阶段(术后2周内,住院期间)

重点是患肢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由护士帮助实施相关的锻炼项目,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②踝关节主动背伸背屈运动;③主动臀收缩运动;④被动髌骨推移运动;⑤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

第二阶段(术后2周~3个月,即出院指导)

重点在改善患者步态,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此阶段主要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①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两腿间夹1个枕头,禁止内收、内旋;②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③坐位到站立位点地训练,扶双拐站立,患肢不负重;④站位到行走训练,从脚尖点地至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20~30kg(≤自身体质量的20%)直到完全负重。术后第1个月内建议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2个月使用单拐,第3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扶拐上下楼梯行走训练;⑥借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穿脱衣裤、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恢复。此阶段以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落实并指导其出院前后的康复锻炼,嘱其出院后应坚持锻炼,并与主治医师保持联系,定期来院检查髋关节的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4小结

随着老年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材料、医疗技术和配套设备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指征较以前有所放宽[4],由此而带来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已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护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医护患三者及时交流和沟通,把重点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肤、肺部及防止切口与深部感染和髋关节的脱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装置,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上肢拉伸锻炼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率。在康复训练方面,提倡术后早期适当的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力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四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银波.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现代康复,2001,5(5):12-13.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543.

3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医下骨,2004,16(1):7-8.

4李伟宝,盛璞义,韩士英.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2.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9

1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骨折类型:单纯压缩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22例、骨折合并脱位7例。

2方法待患者麻醉清醒后,遵循尽早开始,先易后难,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原则。

2.1上肢训练鼓励患者自行活动双上肢,如握拳、屈腕、屈伸、外展,内旋肘关节,扩胸,还可用拉力器、哑铃等锻炼上肢肌肉、胸背肌肉。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

2.2下肢训练

2.2.1双下肢等长收缩训练方法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双足背伸,持续5-10s后放松,恢复原位,双足背伸与跖曲交替训练,2次/d,10-20min/次。

2.2.2双下肢等张收缩训练方法仰卧位,一侧下肢自然伸直,另一侧下肢屈膝、屈髋、用力蹬足,持续10秒后放松,恢复原位,双下肢交替进行,2次/d,20min/次。

2.2.3直腿抬高训练方法术后第二天进行,开始可被动抬高,再主动抬高,双下肢轮流进行。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收缩股四头肌,使膝和足跟抬离床面,抬高角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出院时应达到70°,锻炼次数逐渐增加,开始时可10-15次/d,以不感到疲劳为佳。

2.3腰背肌的锻炼

第一步:首先练习挺腰法:术后第三天开始,坚持6个月,以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5-10min/次,2次/d。仰卧位,两腿伸直并拢、屈肘,同时向上挺腰,停留数秒,还原。

第二步:五点支撑法:术后第七天开始,患者仰卧屈膝,用头部、双肘、双足作为支撑点,撑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距离床面由小到大,直至腰部完全弓起。

第三步:飞燕点水法:术后二周开始,患者俯卧,抬起头胸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只有腹部着床,身体呈反弓形。

2.4腹肌训练术后2-4周,患者平卧牵引床上,双手拉吊环、抬头、起坐,腹部平放沙袋,初起重量1kg,反复收缩放松腹肌,使其上、下起落,并逐渐增加沙袋重量4-6次/d,每次坚持15-20min。

2.5括约肌训练对于不完全瘫痪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括约肌训练及做提肛运动8-10次/d,每次15min,逐步恢复括约肌的功能,使大小便得到控制。

2.6下床活动拆线后除继续进行床上训练外,可以佩带腰围下床活动。慢慢行走,但避免弯腰、扭腰等动作。

2.7站立训练术后8-12周可行扶助行器站立,站立自如后再扶拐站立,最后达到自己站立,练习站立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如膝关节屈伸、踢腿等锻炼下肢肌力,以加强其稳定性。

2.8行走训练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进行行走训练,必须保证安全,严防摔跤,跌打。练习走路时,要求迈步要前突,上体和头部要伸直,保持上身稳定,步伐要均匀。

3讨论

大腿骨折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腘绳肌肌腱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aCL)的损伤和断裂如不及时修复,可造成膝关节的失稳,引发膝关节周围其它韧带的松弛,半月板的损伤和关节软骨的退变,影响日常工作生活。aCL重建成为普遍采用治疗的方法,近年来采用4股腘绳肌肌腱缝线纽扣钢板重建aCL,但固定材料价格不菲,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能承受。我科采用普通4孔指骨钢板、双隧道悬吊固定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aCL,固定材料价格低廉,可大幅降低手术费用。术后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护理,采取科学严格的康复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9-51岁,平均31.8岁,病程1-22个月,平均3.7个月。患者临床表现:打软腿9例,关节交锁7例,伴有关节疼痛9例,不能慢跑11例。查体:Lachman试验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1例,Lachman试验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1例,前抽屉试验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轴移试验阳性11例,合并1度膝关节外翻不稳1例。10例患者得到膝关节mRi检查,并证实aCL损伤,剩余3例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未作mRi检查。术前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膝关节评分为(47.77±1.96)。

1.2 手术方法[1]

做高位关节镜内外侧入路,置入关节镜及手术器械,做关节内探查,明确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并处理前交叉韧带残端。将切取的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折叠成3-4股,对折处用缝线系住,保证折叠后肌腱长度≥6cm,测量其总直径,不少于6mm。从前内侧高位入路,用相应直径(与肌腱直径相同)的空心钻作胫骨隧道钻孔。通过胫骨隧道,在股骨外髁上钻取2cm深隧道,将股骨隧道贯通。用带尾孔导针,依次通过胫骨、股骨隧道,将肌腱对折处缝线从股骨远端外上方切口处拉出。将肌腱拉入关节内,标志线至股骨隧道内口处。股骨端缝线穿入指骨钢板的孔内,将钢板横架于股骨隧道外口,缝线拉紧固定。同法做胫骨隧道处肌腱,反复屈伸膝关节,屈膝45°,拉紧肌腱,打结固定。用支具固定膝关节在完全伸膝位。

2结果

13名患者,3个月及1a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120°,至术后1a随访时患膝活动度恢复与健膝一致。

膝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1a查体,其中12例患者(92.31%)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12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阳性。术后1a,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观,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7.77±1.96提高至95.38±4.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术后康复训练

3.1术后第一阶段(1-2周)保持肌力,防止膝关节不能伸直,促进伤口部位肿胀消退,预防血栓。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进行踝泵练习,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背伸、屈曲踝关节。做内收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练习,由被动练习逐步转入主动练习,每日3次,每次20min。前2周用支具固定在完全伸膝位,进行髌骨内推练习,10min/次,2次/d。1周后,抗阻力练习,即踝关节处置1kg沙袋。在患肢膝关节支具固定下,1周后扶双拐下地行走。先部分负重,即足尖着地,逐渐过渡到前足着地负重。

3.2第二阶段(3-4周)肌力、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训练训练,膝关节活动度达到90°-120°,拄双拐下地部分或完全负重行走。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渐进的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至4周末活动度达到90°-120°。在可调式支具固定下行渐进的膝关节的屈曲、伸直训练,每天按5°-10°的速度递增屈膝角度,每日2次,每次30min。下地时支具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位。扶双拐行走由1/2着地负重至完全负重,逐渐适应后弃拐行走。在保持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正常韧带的本体感觉对于膝关节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目前重建技术只能使膝关节得到局部的稳定性,还不能完全恢复其本体感觉[2],此期可进行简单有效的骑固定自行车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逐步延长训练时间。

3.3第三阶段(5周以后)增加灵活性和敏捷性训练,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参加轻微体育锻炼。5-8周膝关节活动度练习不超过120°,9-12周膝关节活动度增加至120°-150°。进行半蹲训练,带支具直腿抬高。9周以后去除支具。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可骑固定自行车,单腿站立,软垫上行走,每日2次,每次30min。给予行走步态指导,避免产生与膝关节直接相关的病理步态,如提髋步态、画弧步态、股四头肌麻痹、膝关节不稳定步态等[3]。第13周,开始向前匀速慢跑训练。术后4个月可适当进行游泳、骑自行车运动,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术后7-12个月,开始侧向跑步、后退跑步训练和向前变速跑步训练。1年后取消活动限制,可以进行较高风险的活动如旋转性、跳跃性活动。

4讨论

aCL修复重建术后,正确的康复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将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到最佳程度,是术后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本组病例采用科学严密的康复训练程序,实施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掌握尺度,循序渐进,防止训练过度和偏废训练。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应用支具收到良好效果,术后早期病人肌力不足,本体感觉尚未恢复,佩带支具可起到抵抗不正常运动应力,增加膝关节稳定的作用。谷莉等学者认为[4]术后股四头肌力和本体感觉恢复的呈正相关趋势,提示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下肢肌力训练贯穿康复训练始终,进行肌力强化训练,特别要加强肌肉力量韧性的康复,注重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训练。本组病例均按照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逐步实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勇,苏江宁,李旭明等.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指骨钢板悬吊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8):591-592.

[2]高树海,朱卫洁.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J].潍坊医学报,2005,27(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