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十篇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十篇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55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1

[关键词]采购舞弊;审计策略;内部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5.44.103

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舞弊行为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计人员对物流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物资采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机会给采购人员或经办人员舞弊的机会。在合同条款、招投标组织、零星采购以及产品附件或赠品等情况下,采购人员或经办人员都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舞弊。

1采购舞弊方式及审计实施

1.1合同条款舞弊与审计

采购签订合同的条款项目应该包括物资名称、数量、品质、运输条款、产品质量保证条款等一系列相关信息。但是有的采购合同条款中仅仅标明了所要订购的产品、单价、金额,对于产品的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有的采购合同条款中只标明了供货商,产品的生产厂家也没有。在实际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同一样产品不同规格、型号之间的价格存在着巨大差别。同一产品不同生产厂商其价格也存在巨大差异。一些采购人员往往利用合同中的漏洞来偷龙转凤,使用高价格来购更低等级的产品,以赚取中间差价。对合同条款舞弊的审计应该做到对合同条款、供应商发票等一系列单据进行严格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对产品模糊表述的信息来进行核实。例如,生产厂家、产品规格、产品型号等都需要一一核对。

1.2招投标舞弊与审计

使用招投标方式来进行产品的采购曾经被誉为避免采购舞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能够有效提升采购活动的透明度,杜绝采购人员的舞弊行为。然而招投标方式采购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避免采购舞弊与其组织形式、监督机制有着面对关系。限制有竞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相关评标工作人员无法在评价过程中正常使用权利,监督管理人员无法实现监督的作用均为招投标采购过程中开展舞弊的手段。因此,在进行招投标采购设计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组织环节的有效性以及监督管理职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对招投标活动的相关情况需要仔细查看研究,核对招投标的资料与采购物资合同内容是否匹配。并且就招投标采购与非招投标采购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力求证明招投标采购的有效性。

1.3零星采购舞弊与审计

零星采购即为所购买的物品不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属于需求特殊的产品。并且产品的单价不高、用量单一,没有必要通过集中采购来降低价格。采购人员在进行零星采购的过程中虚报产品价格,或者提供等级更低的产品从中获取利益。对零星采购舞弊的审计可以从监督采购流程,核实产品的价格、质量等。定期开展市场询价工作。对于已购买的零星材料进行市场摸底调研。建立完善的采购信息系统,对于新入库的零星材料与往期价格进行对比,核实价格波动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

1.4产品附件与赠品舞弊与审计

在实际产品采购过程中供应商将跟随产品的售出赠予一些产品附件,所赠予的附件可以是实物、服务或其他赠品。例如,在采购回声仪的时候供应商会附加笔记本电脑赠送。购买计算机时供应商会附加鼠标、键盘赠送。购买大型仪器会有商超优惠券赠送等。大多数单位对采购产品中的附件与赠品不会在合同条款中显示,实物验收人员在验收后也并不会进行登记。因此,有的采购人员或经手人员将供应商所赠予的产品据为己有。对该舞弊方式进行审计首先需要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利用附件或赠品开展舞弊的漏洞。如果存在漏洞就要及时获得供应商是否存在附件或赠品赠送的信息,并且查验附件与赠品是否验收入库。同时,检查所采购的产品是否为已购产品的附件或赠品。

2采购人员预防采购舞弊风险

2.1组织牵制法

组织牵制法是预防采购舞弊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该方式已经被财务会计领域广泛使用。针对采购工作来说,组织牵制法同样也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组织牵制法可以被融合在六个关键的采购步骤当中。首先,在开发供应商的过程中为了降低供应商开发的舞弊情况,可以筛选组织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然后从中选取合适的供应商。在这一环节中要对采购部分人员的职责进行严密的规定,选择哪一个企业产品进行采购主要是由开发供应链的工程师来决定。负责开发供应链的工程师将对所有录入在合格供应商中的商家开展全面的质量审核。另外,为了避免质量工程师舞弊,最后选择供应商的权力落到由各个部门建立形成的采购管理队伍。组织牵制法能够在采购环节中规定各个步骤深入,通过分散权责、部门牵制、多重决策等方式来降低舞弊风险。

2.2利益冲突回避

利益冲突回避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对于降低采购舞弊风险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企业所设置的敏感岗位的员工利益进行调查,敏感岗位人员包括采购部业务人员、设备工程师、过磅称重人员、会计人员、计算机录入人员等。企业在招聘上述岗位的时候要对人力资源的拟招聘人员开展利益冲突调查。

2.3访问供应商

访问供应商制度是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重要策略之一。企业要制定内部控制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访问供应商的规定。在企业正常运行管理中不仅仅要求高层领导要做到不定期访问供应商外,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人员也应该对相关的供应商开展访问调查。在通过访问供应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人员能够直接获知供应商与被审计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商对其看法。如果供应商举报被审计人员并且调查情况属实,那么该被审计工作人员将被立即调离岗位并且予以处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人员直接访问供应商能够从特殊渠道对本企业的员工企业震慑的作用,以降低采购舞弊的风险。

3结论

采购舞弊是采购部门的敏感话题,也是企业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在合同条款、招投标组织、零星采购以及产品附件或赠品等情况下,采购人员或经办人员都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舞弊。很多企业在审计采购舞弊的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方式,但是收效不佳。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其没有彻底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要杜绝采购舞弊的根本方式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制度上做到无懈可击。针对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地预防舞弊与审计的方式,从而杜绝采购舞弊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余英.美国政府采购舞弊及其控制与防范――兼谈对中国的几点启示[J].国外财经,2000(4):22-28.

[2]麻蔚冰.采购―付款业务中的舞弊风险预防(下)[J].首席财务官,2007(8):82-85.

[3]陈志霞.材料采购环节的风险防范――基于齐齐哈尔药厂的案例分析.[J].新西部(下),2008(3):48,51.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对策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业已引起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及危害程度尚缺乏充分的认识。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财务报表舞弊的具体手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核心是不会变的。可以分为资产舞弊、负债舞弊、成本费用舞弊和操纵现金流量。为了识别被粉饰财务报表,必须深入分析各种具体的舞弊手段: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舞弊

1、资产舞弊。一是现金舞弊。现金舞弊在现实中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最为常见。现金舞弊不外乎五种:高现金舞弊、受限现金舞弊、现金流水舞弊、募集资金使用舞弊、账外资金舞弊。二是应收项目舞弊。赊销是企业扩大销售,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商业信用的一种体现。然而,不少企业利用经济活动的复杂多样性,虚构商业信用从而夸大收入、虚增经营成果,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另外,应收账款项目还容易在以下方面受到操纵: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转移资金;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调平账款;少提或多提坏账准备、人为调节利润,有的企业将本可收回的账款作为坏账予以核销,形成账外资金,有的企业重新收回己经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账款时不入账,而作为企业的“小金库”,还有的企业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坏账不予核销,长期挂账。三是存货舞弊。在大多数情况下,存货是流动资产的最大组成部分,具有种类多、价值差异大、成本计算复杂、存放分散的特点。企业正是利用存货这些特点为审计带来的不便进行舞弊,主要做法有:随意操纵存货数量。企业通常将合格产品报废,或是通过虚增销售的同时虚转成本造成存货虚减;常将存货无依据预估入账,或是以非法购买的发票来虚增存货等;错误的存货资本化。企业为了调节存货的价值,或是调节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要么将应列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费用开支和应列入制造费用的开支错误归集,错误地将费用资本化,要么多转或少转己消耗的原材料价值,多摊或少摊制造费用;通过操纵存货盘点掩盖存货舞弊。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往往通过操纵存货盘点来掩盖账实不符。如临时向同行借入产品以虚增存货价值,转移产品以虚减存货价值,以货到票未到的商品抵作被挪用的商品等等。四是虚拟资产挂账。虚拟资产挂账主要是指一些公司对于不再对企业有利用价值的项目不予注销,例如己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己经超过受益期限的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常年累月挂账以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

2、负债舞弊。负债舞弊行为主要出现在对流动负债的计量上,通常会借助于应付账款科目和其他应付款科目。应付账款是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收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利用入账时间做文章,例如材料已入库,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是购货发票尚未收到,这种情况下应确认负债的存在增加应付账款,而舞弊企业则有意漏计或者推迟应付账款的入账时间;有时会为了调节利润达到逃税的目的,将产品顶抵应付账款,在销售产品时不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隐瞒收入。

其他应付款也是企业财务报表舞弊较常用的科目,主要做法有:隐匿成本费用。企业将应计入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工资和福利,应计入预提费用的负债都有意地计入其他应付款来隐匿部分成本费用;核算民间借款,掩盖负债性质。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民间融资没有明确的指明应计入的会计科目,因此企业在处理的时候经常计入其他应付款下。然而这样会使得企业负债的性质、长短期无法划分,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被舞弊者加以利用则会成为有意掩盖负债的性质,骗取债务人的信用。

(二)损益表项目的舞弊

1、收入舞弊。种种财务报表舞弊案件证明了中国对收入的操纵主要还是利用虚构销售活动和会计截期来完成。首先,虚构交易事实。虚构交易事实是收入舞弊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是虚假的业务来实现报表粉饰。具体来说是通过虚构销售对象或关联方,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和混淆会计科目等,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达到既虚增收入和利润,又规避增值税交纳负担的目的。其次,截期舞弊。为规范公司会计处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会计核算原则,尤其对收入的确认建立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企业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确认条件体现了“经济实质重与交易形式”的原则,一项收入是否真正实现,不是看你采取什么形式把货物“卖”给了对方,而是看货物是不是真正转移给客户,与销售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然而,为粉饰经营业绩,不少公司违背以上准则中的规定,如在会计期末将企业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要到下个会计期间才能完全转移给购货方等只有在下个会计期间才能确定的收入计入当期收入,造成提前确认收入。

2、成本费用舞弊。一是生产费用舞弊。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利用成本的计量和结转的复杂性,延迟确认费用或达到其他目的,主要表现有:首先,将不属于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全部计入本期产品成本项目。如原材料核算以领代耗,将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材料全部列入本期产品成本,或将应由以前各期预提的外购燃料动力费用全部列入本期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中。其次,虚增或虚减生产成本。主要通过多计生产工人人数和生产工时虚增直接人工费用,或是直接提高材料单价,增加产品直接材料费用,生产成本就被虚增或虚减,从而影响到产成品成本的归集和销售成本的结转,以至于利润纵。再次,利用成本费用账户,隐瞒企业的对外投资。企业将存货用于投资后直接计入生产成本项目,没有通过长期投资科目,这样虚增了企业成本,又隐瞒了投资收益,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二是期间费用舞弊。期间费用舞弊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混淆期间费用与生产费用的界限;随意扩大缩小开支范围,提高降低开支标准。企业加大提取折旧额、缩短长期招待费用摊销期、超标准列支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提高企业费用水平,或是采用相反的手段降低企业费用水平,总之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三是不恰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停止利息资本化。但现实中,不少企业就人为确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尽量使得财务费用资本化。如在资产先交付使用、后办理竣工决算的情况下,就以某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直至办理竣工决算手续期间所发生的利息费用均纳为资本化部分。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得本应计为财务费用的部分转入了固定资产,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时间也有所推迟,自然也会减少一定的成本费用,最终达到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的目的。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即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3、现金流量表的舞弊。由于现金流量避开了会计盈余形成过程中的诸多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企业管理当局无法通过改变会计方法、会计政策来改变现金流量,但是企业仍然可以通过经济业务、结算方式等巧妙安排来调控年度内现金流量状况。如公司管理当局在存货使用政策上,采用较多使用库存、减少采购的方式,购货产生的现金流出就可以大幅减少,从而增加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债务人谈判,通过某些优惠要求暂时提前偿还应收账款,改善现金流量状况;与债权人商谈,允许其拖后几日偿还本年度内需要偿还的大额应付款项;利用应付工资等内部经营性应付项目以及与关联方之间的债权债务,调节则更加便利。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

在当今中国证券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前提下,财务报表信息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也就会越大。

(一)不利于上市公司本身健康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企业管理当局依靠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来评价企业过去的成绩与不足,以此作为对未来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决策和规划的基础。如果企业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舞弊,进而通过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会使其一时受益,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会计信息很难满足企业管理当局今后的要求,会计应有的职能也难以得到发挥,最终会导致管理当局难以做出正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弱化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利于企业生存和和长远发展。

(二)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而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受利益驱动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恰恰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可以据此做出公司未来支付股利的能力以及对公司股价的影响,从而决定是否投资企业;贷款者可以据此考虑是否向企业贷款,以及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和担保条件;企业员工可以据此了解和争取他们应得的权益,以及企业目标是否与自己的目标一致,以决定自己是否继续留在企业效力;而政府部门则可以据以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从而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管理和指导整个经济有序运行。如果财务报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则会掩盖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隐患,如果相关政府部门以此作经济调控的依据,将会使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正常运行环境受到破坏,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

(三)使证券市场失去应有的功能

证券市场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在调节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向和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作为连接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纽带,对证券市场能否正常、高效的运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虽然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却时有发生,一些重大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严重冲击了中国远未成熟的证券市场,在广大投资者中影响极为恶劣,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将会使整个证券市场失去应有的功能。

(四)不利于社会诚信建设,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会计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一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其虚假,将严重削弱市场经济运转效率,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并恶化社会风气,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和价值危机,从而严重阻碍中国的社会发展。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建议

(一)内外结合杜绝舞弊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因利益驱使导致的财务报告舞弊,必须多管齐下,内外结合。一是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管理监控机制,对会计人员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严格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提高相关检查、审计、监管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三是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四是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规则。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往往围绕股票发行上市、新发和增发股票进行,因而证监会应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公司多项会计指标同时考核,遏制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

(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本,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

一是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舞弊者形成确实的经济压力,抑制其违法冲动,从另一角度看,民事赔偿还具有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积极性,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者的威慑力。二是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虽然加大对舞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民事处罚力度有利于对财务报告舞弊形成威慑,但尚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财务报告舞弊,因此,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惩罚应当成为重要选择。

(三)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防范财务报告舞弊,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来说应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严谨。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二是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上市公司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内部,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司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公司具有长期竞争意识,上市公司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加快资本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提高证券监管效率,加大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增加舞弊公司的舞弊成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一是财政部门应与注册会计师协会明确划分职责,切实肩负起监管职责。建立起以财政为主,证监会、审计署为辅的监管体系,加大检查范围和处罚力度,对执业质量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从严处理。实行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防止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日久生情。二是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注册会计师诚信执业。在政府监管之外,注册会计师更需要行业自律,进行自我监督。加强对会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塑造“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

总之,充分认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手段和危害,及时加以防范,对规范证券市场,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有着非常积极度的作用。为此,我们说,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治理的路程是艰巨而漫长的。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信息披露体系是必经之路,我国可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信息披露体系,结合实际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的上公司信息披露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春影.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的识别[D].浙江大学,2006.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3

【关键词】中国高速频道财务舞弊启示

中国高速频道公司(ChinamediaexpressHoldings,inc,CCme)号称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经营城际巴士车载电视媒体的传媒公司,总部设在中国香港和福州。2009年10月,公司通过反向收购美国特拉华州的tm娱乐传媒公司,成功变身为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2013年6月20日,美国证监会提讼,认为公司自上市之日起就开始错误报告其经营业务、财务状况和利润增长,指控公司违反报告、账簿记录和内部控制条款,指控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违背证监会规则,并在要求罚款、追缴所得的同时,下达永久禁令,禁止Ceo担任任何上市公司高管或董事职务。这成为美国证监会下属的“跨境工作小组”发起的最新一起针对拥有重要海外业务的在美上市公司的诉讼案,对同类公司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一、案例背景

1.公司简介。CCme于2009年10月15日上市当日收盘价为7.59美元。在2009年12月31日的年报10-K表格中显示,公司报告的收入高达9590万美元,净利润4170万美元,分别较上市前一年增长52%和58%;而不久之后的2010年11月9日的2010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收入达到1.5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的6400万美元增长142%。伴随收入和利润上升的是公司股价的一飞冲天,季报公布当日达到创纪录的20.18美元/股,不到一年的时间股价就比上市首日上涨166%。

公司报告的收入增长以及大量的现金余额,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甚至早在2010年1月,CCme就与一家对冲基金签署了一项股票购买协议,出售100万股CCme的优先股,对冲基金并保证购买大约150万股CCme普通股,总价款高达3000万美元;2010年10月,该基金再次支付约1300万美元购买150万股公司股票,2010年12月,该基金支付大约1000万美元的资金来履行1月份签署的协议。也就是说伴随着公司公告的优异业绩表现,CCme在2010年就从同一家基金处获得了大约5300万美元的资金。

2011年1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在上海2011年度中国潜力企业榜榜单,将CCme列为最具潜力的企业榜榜首。

2.舞弊调查。

(1)中介机构调查。公司超乎寻常的业绩增长很快引起一些做空机构的关注。2011年2月1日,美国著名调查机构香橼研究(CitronResearch)打响了第一枪,质疑公司为何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取得比包括华视传媒在内的业内优秀公司高出许多的增长,此后CCme引起浑水公司(muddywaters)、HolzerHolzer&Fistel等多家调查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的追击。其中2011年3月2日,浑水公司的报告指出,有大量证据表明CCme存在实质性舞弊且管理层参与粉饰,在调查报告中,浑水公司提供了一份发生在2月23日CCme销售人员和分析师的电话谈话记录,揭示公司承认参与证券舞弊;报告同时质疑,CCme在网络巴士中超过半数没有实际运行相关的广告内容,所宣称的与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著名公司达成的协议是假的;浑水公司还将调查人员与CCme销售人员交谈并获得的电子表格等传递给外部审计师――德勤的不同合伙人,以提供证据支持其舞弊猜测。同时列举的证据还表明,行业中比CCme竞争力强的广播集团、福克斯媒体公司,收益能力却低于CCme,因此质疑CCme存在舞弊,股价存在泡沫。2011年3月11日,CCme的外部审计机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出公函,辞去公司的审计业务;两天后CCme的财务总监JackyLam也向公司提出辞呈。2011年5月19日,纳斯达克将公司股票停牌,原因是未能及时提交2010年第四季度和年度财务报告;2012年3月,SeC开具执法函,因CCme未能提交所需文件而将其证券不予注册;2012年8月,公司股票退市。

(2)SeC调查。2013年6月20日,SeC的指控文件显示,CCme的舞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货币资金造假。CCme于2009年10月上市,当年年报中报告了5700万美元的现金,而实际上的现金余额仅为141000美元;在2010年11月9日的报告中,则将原本仅1000万美元的资金夸大为1.7亿美元。上市1年左右的公开报告中,公司多报的现金余额高达452%~40433%(其中2009.11.16的8-K表显示报告的现金余额为40855千美元,实际为269千美元,高报15088%;2010.3.31的10-K表显示高报40433%;2010.5.14的10-Q表显示高报452%;2010.8.13的10-Q表显示高报1121%;2010.11.9的10-Q表显示高报1557%)。

公司资金虚报引起了外部审计师的关注。调查资料显示,因怀疑公司提供的银行对账单和函证回函存在舞弊,德勤曾要求公司采取特别财务措施,包括授权外部审计人员直接从公司的开户银行获得银行对账单的复印件,2011年3月8日,当审计人员发现CCme并没有采纳这些措施后,要求其在下一工作日截止前采取措施;3月11日,在CCme没有回应审计师要求的情况下,德勤正式辞任审计业务。

这一事项引起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关注,并通过聘请一家全球性的律师事务所开展内部调查。该事务所雇佣一家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司法审计服务,以帮助获得银行对账单来证实公司公开报告中列报的现金余额。由于在德勤的辞任原因别提及公司公开报告的现金余额准确性存疑,因此律师事务所将直接从银行获得对账单副本作为最优先考虑的工作。2011年5月3日,会计师事务所团队与CCme高管层碰面,讨论包括取得来自公司的授权函以直接从银行获得对账单副本在内的诸多事宜,但当天深夜,公司总裁打电话给团队的一位高级会计师,在承认现金报告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符的同时,提供1000万人民币(约合150万美元)的贿赂,以避免内部调查组检查公司过去1~2年的对账单。会计师在拒绝贿赂的同时,将该事项告知律师事务所及其所在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司;事务所要求该总裁立刻辞职,否则不再提供司法会计服务。大约1个月后,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直接从公司开户银行获得每个账户的银行对账单,从而全面揭开公司的现金造假行为。

第二,虚构客户关系。SeC调查报告详细描述了CCme虚构百事(pepsi)和苹果(apple)两家国际著名公司客户关系事实,认为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投资者行为。在2009年的SeC的10-K表,以及随后填报的2010年的10-Q表中,公司披露已经“吸引几个著名的国际和国内品牌加入其广告网络,包括百事公司”;在2011年11月的投资者报告中,公司引用所谓的百事公司陈述:“中国高速频道通过大规模的城际巴士网络,将我们的产品推广给二级城市,这对我们的销售扩张非常有利”,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调查结论显示,百事公司与CCme并无直接广告关系,仅有百事公司当地的一家瓶装厂提供了21000美元的广告费,同时百事公司也没有做出CCme投资者报告中的陈述。2010年12月8日,CCme一份公告,宣布开展Switow购买平台,方便合约广告商。在这份公告中,公司宣布其与很多全球著名的国际和国内公司或其分销商签署合约,包括苹果在内的厂商将在Switow平台推销其最流行的产品。2011年2月3日,公司宣布已经与中国的一家官方经销商eadingGroup签署合约,在Switow杂志上推销包括ipad在内的苹果产品。而这也并非事实,调查发现,CCme与苹果或其官方经销商没有任何合约关系,也不曾为苹果产品提供广告服务。

第三,公司缺乏充分的账簿记录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显然,公司的收入虚增,货币资金虚报,表明公司未能做出并维持真实、可靠的账簿、记录和账户,未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成果和经营活动,事实上公司能够建立并维护虚假的银行对账单,大肆虚报其真实的现金余额,高管层参与造假并试图贿赂调查人员,表明公司的内部环境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合理保证公司的经济业务得到恰当记录,未能合理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特别是货币资金的收入、核对和使用方面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第四,高管向外部审计师撒谎,不当签署公司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及时、全面、真实地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根据2002年美国的《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Ceo有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应承担不实公告的法律责任,但CCme舞弊案中,从上市之初到公司被停牌,几乎每份公开资料中都包含了虚假的陈述,从货币资金高报到虚构重大客户关系,但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都在这些资料上签字。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管层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的心态,甚至在外部审计师和内部调查机构提出货币资金存在舞弊可能时,公司负责人竟试图贿赂调查人员。调查资料显示,公司董事长2010年1月签署的与对冲基金的股票购买协议中,包含了大量的虚假声明,错误列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而在得到对冲基金支付的3000万美元后大约1个月,CCme就给总经理个人发放了大约1600万美元的薪酬,履行反向并购协议条款中的欠薪;而在公司的薪酬激励计划中明确,如果公司能够满足特定的净利润目标,则高管层能够获得相应的股票授予权,例如公司在满足2009年的净利润指标时,总经理个人就收到了60万股公司的股票,市值大约600万美元。也许正是舞弊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得公司负责人积极参与财务舞弊,通过错误报告其经营业务、财务状况和利润超常规增长,实现个人财务好处。

二、案例启示

1.舞弊迟早是要惩罚的。尽管CCme在上市后一时风光无限,股价更在短短1年时间内上涨166%,但建立在流沙上的财务业绩,终究会在市场的大潮中现出原形。罚款、追缴所得、市场禁入等惩戒也许只是初步的惩罚,集体诉讼、刑事责任的追究才是致命的打击。内部控制规范中将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公司的基本目标之一,有其必然性和挑战性。CCme案例只是美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无数舞弊案例之一,但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4

1会计舞弊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根据中外对财务舞弊一词的阐释,会计舞弊的含义是指有目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骗,从而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会计舞弊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与道德价值观念相违背,因此对舞弊必须予以坚决查处。

(1)按行为主体分类,会计舞弊分为雇员舞弊和管理舞弊。雇员舞弊是指公司的雇员利用职务之便或管理中的缺陷,非法获取公司资产或个人利益的行为。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层通过其管理与控制地位故意传递错误信息,欺骗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行为。对现代企业而言,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如果管理层蓄意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财务事实,投资者与债权人很难辨其真伪,极易做出利于上市公司但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在我国证券市场曝出的舞弊事件中大都是管理舞弊。

(2)按行为目的分类,会计舞弊分为侵占资产舞弊与财务报告舞弊。侵占资产舞弊是指舞弊者以占有公司的财产为目的,包括贪污、挪用、盗窃等行为。财务报告舞弊是指管理层利用虚假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一种重要舞弊类型。主要包括:对编制财务报告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隐瞒或误报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擅自调整会计科目,实施盈余管理予以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按照企业的需要,滥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甚至歪曲会计政策。

(3)按其实施后果分类,会计舞弊分为对公司有利的舞弊和对公司不利的舞弊。有利的舞弊会给公司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是通过夸大收入、虚增销售、高估资产、缩小支出以及低估负债等方式,有目的地虚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他财务信息,希望以此提高公司的财务形象,获得某种财务收益。不利的舞弊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主要包括公司雇员对公司资产的侵占,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与竞争者对公司的欺诈等,从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如雇员侵占资产、竞争者贿赂雇员窃取商业机密、供应商重复收费以次充好等行为。

(4)按舞弊主体与企业的隶属关系分类,会计舞弊可分为内部舞弊、外部舞弊和串通舞弊。内部舞弊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的舞弊行为;外部舞弊是指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的舞弊;串通舞弊是指企业各部门之间或企业内、外部勾结进行的舞弊行为。如虚开发票以虚增收入或获取回扣、串通制作虚假证明使公司包装上市等。串通舞弊行为将导致企业利益损失及内部控制的无效性。

(5)按舞弊的性质分类,会计舞弊可分为组织舞弊和职务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由组织进行,损害外部利益集团的舞弊行为,如偷税漏税、虚假财务信息、窃取商业机密、虚假广告等。职务舞弊是指由组织内员工利用工作机会并针对组织自身或组织外部的舞弊,如贪污、挪用等。

2会计舞弊行为的常见手段与方法

根据对中外会计舞弊造假手法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西方国家的则主要是利用会计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对交易事项做出非公允的表达,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段有以下几种类型:

(1)滥用会计选择权与虚构、隐瞒经济交易。滥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选择权,尤其是会计估计选择权,常见的手法有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费用、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多提或少提折旧费、多提或少提预计负债;虚构、隐瞒交易是指利用虚构隐瞒收入或费用,通过抬高收入、减少费用或隐瞒收入、虚报费用来调节各期利润的舞弊方法。

(2)钻会计准则漏洞。指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选择最有利于被审计者的会计处理方案,确认巨额的收益或转移巨额的亏损,随意操纵利润。

(3)关联方交易舞弊。指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关联购销、租赁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地方政府援助舞弊,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

(4)高派现。指管理层利用虚构现金股利的方法,冲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的一种舞弊手法。

(5)管理层收购。指利用管理层收购进行会计舞弊,导致巨额的费用虚减,使得本应该进入当期损益的费用直接从权益流走。如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调剂或隐藏利润等方法来扩大账面亏损,然后利用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管理层收购完成后,再通过调账等方式使隐藏的利润合法地出现,以实现年底大量现金分红而自身获利,甚至将低价收购的国有企业高价套现;或者利用“内部人交易”,把公司资产转移到个人的名下,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6)并购。指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舞弊,并购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往年业绩很好的公司当年会报出巨额亏损。目的是释放以前年度的潜在亏损,为以后年度能够盈利“做准备”。二是经营业绩本来不太好的上市公司,业绩会直线上升。目的是为了再融资或有意抬升股价。在并购中,常见的造假手法有虚构收入、将投资所得作为主营收入及虚增经营性现金流量,或虚增投资性现金流等。

(7)战略投资者。指管理层利用与一些投资公司签订巨额的采购合同哄抬股价,进而掩盖亏损的一种舞弊手法。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被审计单位,应给予高度关注,投资者更应该慎重一些。

(8)“国际化”会计。指随着产业国际化,造假手法向国际化发展。一种手法是把不实的应收账款变为账上现金;第二种手法是“真举债,假入股”;第三种手法是管理层在国外筹集可转换债券,从中获利。

3加强对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针对会计舞弊的各种手段和行为,笔者认为,对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应从多方面入手,要通过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等法律法规,使会计舞弊者不敢舞弊;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使会计舞弊者不能舞弊;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良好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舞弊者不愿舞弊。

(1)建立会计标准体系。针对当前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考虑中国面临的特殊会计环境,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的会计准则体系。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要求建立内部控制责任体系的内容值得借鉴。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也不能盲目趋同,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出台相应的新法律、新制度,注重增强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通过法律条文,划定舞弊惩罚的性质和范围,加大惩罚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罪严惩”,给那些舞弊者当头棒喝,让非法者望而却步。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否适宜、有效,是衡量其经营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会计舞弊及不守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防范会计舞弊,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应依据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找出企业的主要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围绕最大风险设计制度;研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所有岗位,细化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和报告等流程,形成公司集中数据库,实现风险的分类识别和量化管理;确定所有员工与其风险管理职责相关的绩效指标,通过定期评价、持续监控来确保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递至适当管理层;遵循避免“相关人士”组成团伙,从头到尾控制某个操作或交易等原则制定控制活动程序;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控,建立全员责任体系,设立匿名举报热线,提高稽核人员的技术水平,采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等具体措施,实现最有效的内部控制,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

(3)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公司的行为模式、目标和战略的制定,业绩的衡量和报告,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文化。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反腐败培训计划,逐步提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培养企业高管层健康的价值观、增强职工的风险忧患意识,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热情,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等,努力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法律是硬性的,而企业道德文化是柔性的。企业的规章制度要真正让员工遵守,光靠硬性规定还不够,还应有柔性管理,即需要保持一种灵活的方式,制定的规章制度要能够适时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和进行调整。只有两者齐头并进,防范会计舞弊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5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舞弊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可以用“舞弊成风”来形容。企业舞弊行为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法务会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各企业的舞弊行为进行检查与鉴定。本文针对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的现象、手段和方法的法务会计检查与鉴定展开论述。

[关键词]

舞弊行为;法务会计;检查与鉴定

一、企业舞弊行为的种类

舞弊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通常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即作弊者身份的不同,将舞弊划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两类。这种分类有利于深入剖析舞弊的根源,并寻找防舞弊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舞弊

是指管理阶层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舞弊。与管理舞弊相近,还有一种难以辨别的盈余管理概念,其实质是指因会计准则留有较大的判断空间,公司管理者可以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二)非管理舞弊

也称为员工舞弊,是指企业中的职员利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漏洞,采用涂改或伪造单据账册及其他手段贪污、盗窃或挪用财产的不法行为,常常表现在将现金或其他资产窃为己有。

二、舞弊的手段和方法

(一)歪曲会计准则

歪曲会计原则,是指故意滥用和误解会计原则,以反映管理层所需要的财务申报业绩,而并非真实的经营业绩。典型的歪曲会计原则的行为主要有:1.粉饰变现偿债能力。2.粉饰营运能力。3.粉饰获利能力。

(二)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

在会计原则规定得相当明确,不给企业以任何变通或歪曲的机会,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盈余操纵的目的。如果企业想多计当期利润,可以采取的手段有: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确认附条件收入、滥用销售截止日期、错报完工百分比、未授权配送或渠道填充、寄售收入。

(三)利用特殊业务

除上述两种方式虚构财务报告外,许多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虚拟资产等特殊业务来进行不正当的应用操纵。

1.利用资产重组,实现“置换”目的

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中较常发生。一些企业往往利用资产重组之机,将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交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把获利能力强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或者由上市公司把一些闲置资产高降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最终达到操纵盈余,粉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目的。

2.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控“账面利润”

常见的关联交易有:利用转移价格,实现利润转移,将费用转移给关联方;改变投资核算方法,在成本法、权益法上做文章;置换资产,改变获利能力。

3.利用虚拟资产,虚构企业利润

虚拟资产是由于企业缺乏负担能力,而将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而形成的。将虚假资产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已是我国企业操纵盈余的惯用手法,他们常以各种借口,不及时确认摊销或不摊销已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四)现金收入的贪污

现金收入的贪污是指企业员工从企业的现金收入中盗取一部分现金的舞弊行为。主要发生在那些能接触到现金收入的员工身上,尤其在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的小型企业常常发生。

(五)虚构职员工资名单

虚构职员工资名单,是指虚报职员人数,并把虚构的职员姓名纳入工资系统发放工资,舞弊职员再以虚构的职员名义以某种方式取得其工资的一种舞弊行为。这种舞弊行为在那些职员流动速度快的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极易产生而大型企业如果设立分离的人力资源部门、工资部门和职工福利部门对职工进行严格控制,这种行为一般较难发生。

(六)虚列加班时间

虚列加班时间,是指通过编报根本不存在的加班时间来计算和获取收入的舞弊手法。这也是一种通过工资系统进行职员舞弊的较常用的方式,通常发生在经理、董事的助理人员及其秘书身上。这种舞弊行为几乎在每个企业都会发生,但相对而言,大型企业中更易实现,因为填写工时记录卡控制不严格给了他们舞弊的机会。

(七)虚构卖方舞弊

虚构卖方舞弊是职员通过企业账户直接支付或对虚列的应付账款进行支付的一种舞弊行为。在小公司中,舞弊员工可简单地给自己开出现金支票提款,待银行对账单到来时,就用伪造的或作废的支票注销或替换用来舞弊的支票,因而,这类舞弊行为通常发生在那些调整银行账户或知道企业账户与银行账户不一致的员工身上。

三、企业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一)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

1.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是否完善

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做到实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充分的职责分割,定期进行独立考核,等等。这些措施的贯彻实施,对企业内部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若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或者没有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应该引起法务会计人员的密切注意,因为内控的缺乏使企业内部丧失必要的监督,留下了舞弊发生的隐患。

2.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是否恶劣

经济环境的恶劣和行业不景气、市场疲软等,必然给企业造成极大影响,管理层会遭受异常的压力,要抵抗住环境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继续实现所要求的目标利润,仅靠原有的手段和方法就显得不够,这时企业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抵御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报表上仍显示出不相称的利润水平时,就可能有操纵利润的舞弊行为存在。

3.企业是否经常更换会计主管

管理舞弊要依赖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来实现。这时,企业的会计主管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遵守财经法规;另一方面又迫于最高管理层的压力,坚持原则可能会遭受被解雇的危机,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如果企业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连续更换会计主管,法

(二)实施具体的法务会计检查策略和方法

1.剔除不良资产分析法

不良资产剔除法是指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说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或者将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增加幅度)比较,如果前者超过后者,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有“水分”,可能存在管理舞弊行为。

2.剔除关联交易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与关联企业,法务会计人员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从而虚增企业利润,粉饰经营业绩,达到舞弊的目的。

3.剔除异常利润法

这种方法是从企业利润中剔除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因为企业很多异常的利润都要通过这些项目体现出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识别舞弊。

4.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表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总体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企业净利润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

(三)现金收入贪污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1.现金收入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是否完备,职责分工是否明确。一个人职责太多,特别是这些职责中包括既保管资产又核算资产,既参与现金管理又参与调整银行往来账户,垄断与银行或与卖方的联系,这些都是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职员舞弊行为,应该引起注意。

2.检查现金收入短缺的事件是否有合理的解释,是否经常重复发生。现金收入短缺事件偶然发生应该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然而,重复发生又无法解释的短缺就可能隐藏着职员贪污现金的舞弊行为。法务会计人员在调查时,应该对这类现金短缺加以重视。

3.查证已注销的坏账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已注销的坏账是否已经收回,收回的坏账是否被截留。

4.针对大型企业的非正常经营收入的舞弊,法务会计要注意检查有关凭证是否完备,收入是否被人截留;查证有关财务是否已经出租,租金是否已登记入账;查证销售折扣、折让或现金折扣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和规范,验证销售折扣、折让或现金折扣的金额是否计算正确,是否都已登记入账。

(四)虚构工资名单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调查企业固定职员的实有人数,并和工资名单上列示的固定职员人数相对照,验证两者是否一致。如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说明可能存在伪造工资名单的事实。

(五)虚列加班时间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1.检查工时记录卡,查实是否有加班时间,加班时间数额是否较大以及是否经常发生。如果某一人经常有加班时间并且数额较大,说明可能存在虚列加班时间的舞弊行为。

2.询问公司老板,其经理、董事的助理人员及其秘书身上,是否需要经常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同时要询问老板是否过问加班时间,是否亲自在工时记录卡上签名等。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法务会计就要提高警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六)虚构卖方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1.函证企业开户银行,查询各种票据的号码和金额以及支付业务的手续和凭证是否齐全,并和企业的票据存根、发票存根进行核对,检查两者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两者不相一致,就可能存在以伪造的或作废的票据注销账户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查出职员的舞弊行为。

2.对企业已经支付的款项进行函证,验证器支付的真实性。如果收不到回函,或投寄地点、投寄单位不存在,此时法务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需要采用相应的替代程序,验证其真实性。

3.通过盘点存货、固定资产,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如果企业账户上记录的存货或固定资产根本不存在,说明可能存在虚构卖方舞弊的行为。

四、企业舞弊的法务会计鉴定

(一)认定虚假会计报表的受害者及其所受的损失

虚假会计信息的受害者是指因受虚假会计信息的误导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并且其投资损失和虚假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对受害人进行确认时,应将下列人员排除在外:1.没有看到或不知道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而投资于该公司股票从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2.不在虚假会计信息期间投资了该公司股票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3.不在正规证券经营机构买卖股票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4.没有货丢失能证明损失源于虚假会计信息证据的投资人。

(二)认定虚假会计报表的责任主体

1.上市公司的责任。上市公司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他们是会计作假的最大受益者,通常采取虚增利润,虚增资产,虚增注册资本的手段虚报会计报表,属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上市公司应当为其承担责任。

2.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如果注册会计师明明知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仍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因为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未能发现公司的造假行为而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报告,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政府监管部门对监管处置违法违规上市公司不利,不严格按《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清除证券市场的混乱现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4.新闻媒体的责任。新闻媒体夸大歪曲事实,进行误导性宣传,故意提前或延后进行报道,以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对于这种行为,新闻媒体也要承担责任。

(三)检验法务会计检查结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正确性

法务会计检查结论是否合法、合理和正确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质量。法务会计应该从检查结论依据的证据材料的客观性、完备性以及与结论的相关程度这几个主要方面来作出判断。

(四)认定职员舞弊的行为主体

无论是哪种舞弊行为,都有相应的行为主体。法务会计要从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中,进行判断和鉴别,查证舞弊行为是否为嫌疑人所为,或是其他人所为,找准真正的舞弊人,从而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五)认定被私占财务的类别及财务的价值

首先根据法务会计检查得出的结论,判断职员私占的财务属于现金还是其他资产;其次要对私占财务的价值加以认定。如果是私占现金,具体金额可以直接从会计账目上计算汇总得出;如果是其他资产,还需要根据资产的性质、新旧程度、贬值程度、消耗磨损程度等方面来确定。财物价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职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大小。因此法务会计在对财务价值进行计算确认时,要持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认真验证每一笔会计账目和其中的每笔数额,从而确保准确无误,达到万无一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霞,齐兴利.我国法务会计发展问题研究.商业会计,2011,18

[2]杨学华,涂迪清.浅议舞弊控制视角下的法务会计研究.商业会计,2011,10

[3]许东霞,阎洪玉.解读企业舞弊信号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从法务会计视角.商业经济,2013,3

[4]杨烁.基于法务会计的企业舞弊治理研究.财会研究,2012,8

[5]吴雅琴,李湃.从法务会计角度审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金融经济,2012,9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6

基于此种情况,根据怀化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摸清怀化城区村民安置区安置建设基本现状,以求在困境中破题,由该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规划局、房产局等其他单位共同参与,分别对代表不同安置模式的迎丰公园、体育中心等四个安置区进行调查,对被拆迁村民安置收益及政府安置投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实地调查,从政府投入安置成本等多方面对该市过去沿用和今后拟采用的安置方式进行利弊分析,为该市今后的城市规划区村民安置工作指明了方向。

政府投入安置成本分析

以政府划地的方式进行安置,其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接成本,指政府为安置区建设实际支付的土地成本、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过渡费,四个安置区共支付12350.54万元,人均政府投入直接安置成本11.91万元。二是间接成本(或隐形成本),指政府从所划安置区土地中可以收取的土地收益及减免的“5+1”标准建设规费,经测算四个安置区共可收取土地收益15264.84万元,建设规费6388.08万元,合计政府投入间接成本21652.92万元,人均政府投入间接安置成本20.88万元。

四个安置区政府投入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项合计34003.46万元,人均政府投入总安置成本32.79万元。

如由政府出资统规统建,按照实测容积率和实际建设情况不变,上述四个安置区政府需要投入的成本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为四个安置区需要投入的安置成本(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共计34003.46万元。二是村民为安置房建设应投入的10万元/亩的土地款和8.9元/平方米包干的建设规费,共计1829.96万元。三是房屋建安成本,按市建设局提供的最新房屋建安成本(多层880元/平方米,高层1350元/平方米计算),四个安置区实测建筑面积384502.07平方米,总建安成本43357.39万元。四是小区配套设施成本,根据各安置区实际情况测算,总配套设施成本6066.49万元,以及超容部分所需补缴建设规费及土地出让金共8681.95万元。

根据上述测算,四个安置区总成本为93939.25万元,按90平方米/人的标准分配,总建筑面积384502.07平方米可安置人口4272人,人均安置成本为22万元。比原有划地安置成本减少33%。

如以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方式来计算,新政策拟按27万元/人给被征收人发放购房券,并对选择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方式的被征收人给予购房券总额5%的奖励,人均安置成本为28.35万元,四个安置区总安置成本为29398.95万元。与统规统建方式相比,统规统建方式只需要投入建设成本,而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却要由政府以货币(购房券)形式向房地产企业购房,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利润与经营费用也由政府出资承担。与原有划地安置及统规统建安置方式相比,政府直接投入增多。

根据上述测算,仅按政府投入直接成本而言,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成本最高为28.35万元,统规统建次之为22万元,划地安置成本最低仅11.91万元,仅占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成本的42%。

但加上政府的间接成本,则划地安置成本最高为32.79万元,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次之为28.35万元,统规统建成本最低为22万元,占划地安置成本的67%。

政府投入现金情况分析

按照政府划地安置方式,以被征收人房屋拆迁时为基准时间,在房屋拆迁前一年政府已出资完成安置区批地工作,投入土地报批费用1798.5万元,人均1.73万元;在房屋拆迁当年完成安置区征地工作投入征地拆迁费用4375.59万元,人均4.22万元;在房屋拆迁后第一年,各个安置区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286.15万元(含开发商垫付部分),支付过渡费890.03万元,合计6176.18万元,人均5.96万元。

政府统规统建安置现金投入总额为政府划地安置直接成本与房屋建安及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共计24792.08万元,现金投入时长6年。从四个安置区情况看,除体育中心因特殊原因五年竣工外,其余三个安置区均为2-3年竣工,建设成本按三年分摊现金流量为房屋拆迁后第二年147.18万元,第三年4147.18万元,第四年4147.18元,人均每年4万元。该测算安置人口仅按1037人计算,该方式可以安置人数为4272人,但前期投入与划地安置一致,前期现金投入量略高。

新政策拟采用的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方式人均安置成本为28.35万元,以四个安置区安置人口为测算依据,总安置成本为29398.95万元,现金投入时长4年。该方式安置户可在房屋拆除之日起两年内在市区确定楼盘购房,按平均分摊计算,每年为14699.48万元。该方式与确定楼盘的开发企业按4∶3∶3方式结算,则政府现金投入情况为房屋拆迁当年5879.79万元,人均5.67万元;拆迁后一年10289.63万元,人均9.92万元;第二年8819.69万元,人均8.5万元;第三年4409.84万元,人均4.25万元。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从现金投入情况上看,划地安置直接成本现金投入金额最小,时间最短仅仅3年;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金额最大,时间为4年;统建安置因初期投入较大,现金量略高,时间最长为6年。

划地安置和统建安置两种方式现金流出现在拆迁前1年,时间最早;三种方式拆迁前一年和拆迁当年现金流量基本相当;拆迁后一年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资金流量达到前两种安置方式的近一倍,随后两年递减,现金流量最大也最集中;划地安置现金流量最少,时间最短,但政府在后面三年可以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及建设规费流失。

安置户获利分析

本次调查的四个安置区中采取村民自建方式的只有体育中心安置区,该安置区共安置村民158户,403人,户均2.55人。划地自建村民安置收益计算方法为房产部门认定的建成房屋估价-建设部门认定的建房成本。根据上述情况测算,该安置区村民人均获利62.9万元。

本次调查的四个安置区中有迎丰公园、紫东片区小田1号和江秀片区赵家山1号三个安置区采取联建分成方式建设,三个安置区共安置村民315户,634人,户均2.01人。划地联建村民安置收益计算方法为房产部门认定的村民分成所得房屋估价(所有成本由开发商支付)。根据上述情况测算,联建分成村民人均获利72.6万元。

按照政府统规统建安置方式,新政策拟按住房面积90平方米/人的标准对村民进行无偿安置,由于将来政府统规统建安置区分布地域不同,只能采用市房产局提供的2013年9月市区商品住宅签约均价3255元/平方米计算,村民人均获利29.3万元。

而以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规定的补偿方式,新政策制定时对90平方米/人的安置房按3000元/平方米进行货币化折算,拟按27万元/人给被征收人发放购房券,并对选择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方式的被征收人给予购房券总额5%的奖励,人均获利为28.35万元。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划地安置村民与开发商联建分成方式村民获利最高,村民自建方式次之,政府统规统建第三,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村民获利最低,仅占划地安置联建方式的39%。

从理论上说,村民自建方式获利应该最大,但因该安置区安置时间较早,分户情况较少,户均人口数多,使人均获利相对降低。同时该安置区地段较为偏远,小区环境较差,房产估价较低,造成村民获利较采取联建方式的其他几个安置区为低。

安置方式利弊分析

政府划地村民自建方式的优点主要是村民所获利益较高,接受度较高,且政府直接投入较低,现金压力较小,有利于征拆工作开展。其弊端在于,村民需要自筹资金建房,对贫困家庭存在一定难度;村民需要联户自建,还要共同参与门面分配,意见难统一,体育中心安置区建设时间就长达5年。此外,村民所建房屋质量较低,居住环境较差,变现困难。而该安置模式对政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安置隐形成本高,实际负担重,安置区建设档次低,且位于城市主干道旁,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此外,一些村民抛售安置房,冲击房地产市场,拉低房价。

开发商联建分成方式的优点与村民自建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优点在于:开发商负责全部建设成本,村民无需投资即可获利。开发商牵头协调村民矛盾,相对可以形成较为统一的房屋建设及分配方案,但一旦有多家开发商参与开发,将使矛盾更为复杂尖锐。该方式的弊端在于,开发商为谋求利益最大化,一般都会超容积率建设,然后与村民共同向政府施压要求批准调容并减免调容出让金及建设规费,给政府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政府统规统建安置方式的优点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方式,安置更多村民,使安置成本降低。节约土地出让后,政府可以收取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和建设规费,减少政府安置隐形成本。同时,政府统规统建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安置房建设品位提升,质量提高。小区配套完善,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而其存在的弊端在于村民所获利益比划地安置低,征拆工作可能会遇到阻力。另外,该市安置房建设起步晚,周期长,村民无法得到及时安置。

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增加了安置工作量。为安置房建设,政府要组建机构,实施建设,协调矛盾,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另一方面,安置区建设投资较大,是划地安置需要的现金量1.7倍,政府资金筹措难度大。

现房安置方式除了具有统规统建的优点外,还有如下优势:一是村民安置进度加快,选择余地增大。村民在房屋拆除后即可获得购房券,可以在政府确定的任一楼盘购买房屋,比其他安置方式速度快,选择多。二加快村民向市民的转化。村民入住商品房小区,一方面提高了其居住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分散居住的村民将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三是简单易行,便于管理。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村民持券购房,由市场规范其购房入住行为,政府管理压力小。购房券信息化管理,避免重复安置,减少腐败现象滋生。四是有力推动商品房销售。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村民大量购买该市商品房小区住房,可以有效减少房屋空置率,逐步提升住房销售价格,促进该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弊端在于:一是村民所获利益比划地安置低,征拆工作可能会遇到阻力。二是政府安置资金量大,在几种安置方式中,现房安置(购房券购房安置)政府需投入的资金量最大,现金流最集中,是划地安置需要的现金量2.4倍,是统规统建现金量的1.4倍,且支付期仅4年。

进一步整顿方向

划地安置方式已不适应目前城市发展需要,亟需调整。划地安置政策在过去的十年间,为该市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该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是安置户拿地成本低,政府隐形投入增大。划地安置模式施行时间为2005年左右,当时城区土地价格仅30万元左右/亩,近年来该市土地价格的急速飙升,已超过当时地价的4倍,但安置户承担的10万元/亩的土地成本却未进行调整,政府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开发商却以联合开发方式从中牟利。目前的现状已违背了划地安置当时的原意。二是存在上述诸如安置区建设中村民、开发商之间意见不一,矛盾重重,难以开工建设,影响社会稳定;所建房屋质量低,品位差,影响城市品位,冲击房地产市场;主房占地划地安置方式,导致村民抢建违章建筑等等弊端。三是新的安置方式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从全省其他市州的经验来看,更为先进的现房安置和统规统建安置取代原有的划地安置已成为一种趋势。

针对此次调查中村民安置区建设存在的擅自调整容积率等问题,应在制定新政策时予以考虑,制定专门的文件规范村民安置区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保护安置户合法利益的同时,对开发商和安置户超出规定的获利予以规范,该追缴的坚决追缴。同时,对还在建、待建的村民安置区进行规范管理,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7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粉饰企业财务报表,人为操纵利润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销售收入是企业经营业绩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利润的来源。因此,获取销售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通过收入补偿为此而发生的支出,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由于企业销售收入确认非常复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企业为了达到隐瞒收入、转移利润或虚增收入以粉饰财务报表等目的,常在销售收入会计处理上采用各种舞弊手段。在财务报表的舞弊中销售收入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直接影响收入和税金,还影响到资产和利润等项目,其危害很大。

一、销售收入舞弊的动机

(一)中小企业为了达到逃避销售税金、所得税的目的而隐匿收入或少计收入转移利润,谋求局部利益最大化

销售税金的产生是以销售收入的产生为前提的,没有销售就谈不上销售税金,所得税是以利润为基础的,若企业亏损也就没所得税一说。所以企业为了逃税、漏税而不择手段的少计收入转移利润。

(二)现有的考核及薪酬设计制度不完善,利益的驱动使管理层蓄意提高收入

在现行考核机制中,只要是可以和绩效挂钩的,大多片面以销售佣金与收入直接挂钩、经理人薪酬与财务指标直接相关,奖金以股票方式支付等。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阶层为了物质报酬而高估收入。

(三)企业为了获取银行信用达到贷款的指标标准而虚增收入和利润

金融单位发放贷款必然会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考核一些主要财务指标,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而不愿向效益不好,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提供贷款。企业为了达到银行规定的指标就会粉饰财务报表,为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而蓄意提高收入、虚增利润。

(四)为了达到上市、配股、摘掉St帽子的目的,虚增收入和利润

公司初次上市必须有三年盈利;配股时要求净资产利润率达到6%;若连续亏损就会St、pt甚至退市。所以企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会虚增收入和利润。

二、销售收入舞弊的常用手段

销售收入舞弊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达到偷税、漏税,获取最大收益的目的而减少收入;另一种就是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达到特定目的,比如向银行贷款、具备上市、配股、增发新股条件及操纵股票价格而尽量虚增收入调高利润。

(一)少计收入达到逃税漏税转移利润目的舞弊手段

1.企业将商品已发出并已收到货款后,按照规定应确认收入。但企业在购货方尚未索取发票的情况下,将发票联单独存放,把收到的货款作为“应付账款”挂在往来账上,从而减少当期税金和利润。

2.当某项商品供不应求时,供货方会要求购货方先预付货款,当供货方发出商品后应及时确认收入,但企业为了偷逃税金、转移利润,就会不确认收入冲减“预收账款”而是按商品成本记入“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3.企业采取托收承付方式结算货款时,应在商品已发出,托收手续办妥时确认收入,但企业为了调整利税,故意拖延办理托收手续而推迟确认收入。

4.企业为了搞促销活动,采取“以旧换新”销售方式,按照规定回收产品应作购进处理,销售的商品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不得扣减收购旧货物的收购价格。但企业为了减少税金及利润,采取以差价入账,调整收入和利润。

5.企业在市场不太景气时,会采取赊销方式销售。为了尽快回笼资金,会采取现金折扣方式即购货方在不同期限内付款可享受不同比例的折扣,折扣部分应记入当期财务费用,销售收入按全额确认。但企业经常为了减少收入而按二者的差额入账。

6.企业在建工程领用自制产品,按规定应视同销售处理,但企业在具体账务处理时直接按其生产成本冲减库存商品,不仅减少了销售收入和税金,还同时降低了在建工程成本。

7.企业将自产的产品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用于捐赠他人都应视同销售。但企业为了少纳税、转移利润不做销售处理,而是直接冲减产品成本。

8.企业利用错误的会计分录转移收入,将正常的销售收入转入营业外收入,不仅偷逃税金还增加了利润。

(二)为了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目的常用的销售收入舞弊手段

1.与关系单位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拟购销业务,虚增收入及资产,引起增值税销项税与增值税进项税对等,即不增加税负,又增加了收入。

2.虚开产品销售发票,虚增收入,不惜付出真纳税的代价。因为是虚构收入,所以货款是收不回来的,只能将货款挂在“应收账款”中,通过坏账准备的提取等方法处理。

3.伪造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虚增收入。形式上核算齐全,实际上根本没有业务发生,从而虚增收入和利润。

4.企业为了虚构销售收入,将产品从此仓库发运至另一仓库或者公开仓库,凭出库单及运输单据作为销售收入入账,而实际上商品只是从此仓库移入另一仓库,销售根本没有发生,从而虚构收入虚增利润。

5.有些企业为了虚增收入,在风险和报酬尚未全部转移给客户之前确认销售收入。比如:有些大型设备需要安装和检验,在未安装和检验完毕前不应确认收入。但企业为了增加收入就会提前确认收入。

6.有些企业在产品销售后,会签订一些补充协议,协议中规定了由于特定原因买方可以退款的条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尽管已经售出商品,货款也已收到,但还不能确认是否会退货,所以不能确认销售收入,当退货期期满时才可以确认收入。但企业为了提前确认收入就会按原销售合同条款而不顾及补充协议的规定。

7.企业有时采用代销方式销售货物,当受托单位将货物提走时,货物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受托人,所以在交付货物时不能确认收入,只有当受托方将货物售出后并收到受托方的代销清单时按实际售价确认收入。而企业为了操纵销售收入就会在末收到代销清单时提前确认了收入。

8.企业售出的商品已经确认收入,因质量或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到原因发生退回时不论销售的是当年的还是以前年度的都应冲减退回当月的销售收入。但企业为了不减少收入,对退回的商品不入账,形成账外商品。

9.企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时,即在销售商品的同时,销售方同意日后重新购回这批商品。企业在销售时若附有回购协议的情况下,不应当确认收入,应将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与销售价格及相关税费之间的差额,记入“待转库存商品差价”中。而企业为了多计收入便会不顾协议的规定或将协议单放。

10.企业有时会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来调整收入,在确定交易价格上显失公允,或在确认收入时手续不全而虚增收入和利润。

三、如何判别销售收入是否舞弊

在企业虚假的销售收入中,分析性复核的应用能显示出非正常的销售变化,从与销售有关的一些比率的异常变动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一)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增长幅度的比较

一般来说,销售收入的增长能同时带来应收账款增长,并且二者按企业以往的数据测算有一大概比例,如果报表中显示当年销售收入与往年比较,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应收账款年初与年末的增长幅度,那么企业就可能存在虚拟销售业务的嫌疑。

(二)销售收入与存货的关系

一般来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不断增长,所需的原材料等存货应随之不断增长,若报表中显示收入在持续增长而存货却在下降,则预示着企业有可能虚拟收入。

(三)存货与应付账款余额比较

一般来说,存货增加相应的应付账款会成比例的有所增长,如果存货末见增长,而应付账款的余额畸高,这时就应怀疑是否存在挂账不入减少收入的问题。

(四)销售收入与销售税金之间比例关系

销售税金依附于销售收入,如果销售收入大幅上升,而销售税金的增幅却很小,二者之间的比例明显降低,这时就应怀疑企业是否存在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嫌疑。

(五)销售收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呈反向变化

按常规,销售收入大量增长,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会大幅增长,如果收入在增长,而现金流却在下降,那么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应值得怀疑。

四、如何防范销售收入舞弊

(一)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建立健全其财务核算

在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中有“盈利高于一切”的思想,只要能偷逃税金、隐匿利润就会不择手段。所以须使他们不仅关注利税也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纳税不仅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份荣耀。有关管理部门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核算,配备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或让具有记账资格的中介单位为其服务,组织审计机构监督检查,尽量减少其舞弊的可能性。

(二)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使财产所有权分散为多元的所有者的产权结构

我国上市企业中存在一股独大的缺陷,国有股实际上属于缺位现象,使企业内部存在较大的控制权,产权代表不能真正代表国家的利益。所以应该设立一个纯经济又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的问题。该机构不直接参与经营,而是作用于股东,依靠投资所获得的法律认可的股权对公司享有收益权,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对财务报告实施监督。

(三)提高投资者的素质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个人投资所占资金比例不大,但人数众多,他们大都缺乏成熟的证券分析和财务分析判断能力,对于提供的会计信息很难甄别其真伪而加以认可,致使造假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被追捧,获得不菲收益,从而鼓励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西方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当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时,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需求主体,机构投资者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对财务报表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都很强,通过一些技术指标的分析等手段能够发现财务报表信息中的一些舞弊行为。

(四)完善管理层业绩评价和薪酬制度设计

很多公司的业绩评估和激励机制仅仅以短期财务指标,如年度销售收入的增长比例和净利润数额为考核指标,并以此为升职和报酬的主要依据。这样就会助长管理层人员的道德风险,使其为了利益驱动去冒险,使用各种手段虚增收入,以此加大利润,提升股票价格。企业应当改善管理层业绩评估和薪酬制度,将长短期指标结合起来,不只考虑财务指标,而更多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降低舞弊的诱惑力。

(五)加强外部监管体系

各级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作为会计信息监督的主导力量和指导机构,加强对信息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以控制信息系统违规行为的发生;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师务所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规范,以真正保持其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允性,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以弥补国家信息监控上人力物力的不足;发挥内审机构充分了解情况、易于取得资料和便于监督的特点。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8

关键词:会计舞弊;识别;对策;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一、会计舞弊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实际却依然不够成熟。在我国,企业经营者背负着企业内部经营效益的评价和外部投资者投资利益诉求的双重压力,往往选择运用会计舞弊行为来粉饰自身经营业绩。

第一,舞弊数额大。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少计收入87.99亿元、少缴税款4.52亿元;石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子公司多计销售收入1.17亿元;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虚假发票报账959万元。这些触目惊心的金额,直接反映了我国会计舞弊的金额巨大,舞弊情节严重。

第二,舞弊方式多。根据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32号》披露的情况,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应于2011年、2012年确认的结算收入1.5亿元在2013年确认,部分上市公司、民营和外资企业存在虚列支出套取费用、滞缴少缴税款等问题。上市公司采取多种舞弊手段达到虚增利润、逃避纳税的目的。

第三,舞弊人员广。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经历了国企改革,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虽说大股东完全可以一手操纵会计舞弊,但仍然需要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和内部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配合才可实现。所以,可见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企业会计人员、企业员工等,也涉及到企业外部监管机构,如政府监管机构证监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等。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通过了解比较大量的会计舞弊案例后发现,上市公司之所以不顾风险和后果的进行会计舞弊,无非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利益驱动往往是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最本质的原因之一。

(二)相关人员素质偏低。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不高、道德水平低下也是会计舞弊的主观原因之一。作为监管审计企业经营行为的注册会计师来说,很多注册会计师获得职业资格但缺乏实际的审计经验,往往在难以判断和审查企业经营情况下会选择草草了事;又或者因为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在企业的利益诱使下做出虚假的审计意见。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

下文将通过对2014年大连长海县獐子岛公司以及2012年湖南万福生科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比较,运用实证分析、财务指标对比以及常见会计舞弊手段的分析等来识别和预防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獐子岛就享有“海上大寨”的称号。当时,獐子岛岛民从事海上捕捞,过着集体生活,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创造出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记录。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公司突然消息称,因北黄海遭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决定对受灾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合计影响净利润7.63亿元。受此影响,獐子岛201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也“大变脸”,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万元转而变为亏损约8.12亿元。此次事件对于股民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因此獐子岛也一度被称为“蓝田第二”。

案例二2008年前后,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湖南省常德市希望挑选20家资质较好的企业进行扶持。最终市政府在备选的9家企业中选定了湘鲁万福(即万福生科的前身)成为常德市政府重点扶持上市的目标。前景本应看好的万福生科却在上市不到一年的2012年曝出会计舞弊。2013年5月,证监会公布了对万福生科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08~2010年公司分别虚增销售收入约12,000万元、15,000万元、19,0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约2,851万元、3,857万元、4,590万元;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公司分别虚增销售收入28,000万元、16,500万元,虚增营业利润6,635万元、3,435万元。

(二)会计舞弊行为的识别。上述两个公司在未被曝出会计违规之前均是证券市场中的佼佼者,事件曝光后,人们惊诧惋惜的同时应当深刻反思,如何在事前甄别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伪以及其会计舞弊的手段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投资者来说,最易获取的资料就是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会计报表资料,投资者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可以不费力的得知企业的各类财务指标及其各类经营发展的能力状况,一旦发现其某项能力出现问题,投资者就应当警惕起来,擦亮双眼,着重关注企业的各项经营行为是否存在舞弊和违规,不能一味地轻信企业各种经营良好的数据。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财务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财务信息的不真实主要由财务舞弊引起的,财务信息的质量通常能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证券市场持续的健康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稳健发展,社会各界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越来越大,所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备受关注。然而,最近几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频出现财务舞弊的丑闻,却又让人一次次为之震惊。

一、相关理论阐述

美国的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有意地、有目的性地隐瞒重要的财务事实,提供误导性的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这是从审计师舞弊的角度对财务舞弊进行的定义,一般认为舞弊者为了获取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的欺诈隐瞒等不良行为。财务舞弊的主要群体行为人是单位管理层,他们为了获取不义之财,有目的性地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政策制度,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财务舞弊的实质就是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方式,掩盖公司的经济发展事实,提供一种假象,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财务舞弊的主要特征主要涵盖如下方面:⑴财务舞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盈利,虚构的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济情况,相反,反而会干扰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恶性的循环,最后导致公司不能正常运营;⑵财务舞弊使用的手段一般都比较隐蔽,难以被及时发现;⑶财务舞弊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层操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内控系统,只是单纯的普通员工舞弊,企业的内控系统会有效的阻止。但是如果是管理层所组织实施的,作为公司的领导机构,管理层有能力去动用手上的权利和关系来实施造假,在这种情况下,舞弊就会发生。尽管财务信息的错报不是只有财务舞弊才会导致,其他的失误比如财务差错也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有问题,但是它们是有本质差别的。前者是主观操控的,是行为人故意的行为,后者是由于客观上的失误或者疏忽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是可以在后期的复核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做出相应补救措施来改正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探析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三十几年里,我国逐渐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治理上市公司这一方面,我国的相关部门也是在摸索中逐步制定和修改,所以,在此期间,很多上市公司利用了我国法律上的漏洞,为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不惜违反规定,作出了许多非法的活动,特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大批公司开始上市,虽然促进了我国证券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

现在,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有几百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组织都在执行财务工作。对于我国财务舞弊行为的发展有如下的总结:范围很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包括企业组织和国有企业甚至有政府和事业单位;手段变化多样,使用的手法种类繁多,层出不穷,获得的非法利益也在变大,甚至可以在九位数以上;而犯罪主体也在变化,有职务在身的舞弊者利用手上的权力和职务之便进行犯罪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放眼望去,全球证券市场中这样的案例到处都是。2012年被我国证监会与证监局分别调查的万福生科公司,曝出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规的丑闻,同时还创造出了多项负面记录,在当年年度半年报中,虚增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这一连串的报道除了让人为之震惊之外,我们应该意识到:财务舞弊已经“蔚然成风”,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公司内部缺乏强大的制衡机制

一个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而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主要是要看董事会是否能使用好他们的权力。然而当前在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了规模,但是在实质上还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特别是董事会往往只是一个表决的工具,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在改革过程中,很多企业盲目地放权,导致原来是管理层的人进入了董事会,使得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形成了权力上的重叠。而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从而导致内部控制错综复杂,形同虚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力大大削弱,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2.经理层中间拥有大量官员

这样的现象大多存在于国有上市企业中,长期以来,国企的经理人大多由党政部门委派。这些被委派到国企的经理人本身的社会身份就是政府官员。这样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导致了他们追求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非商业化的方向,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政绩;另一方面,作为行政区域的领导者,他们觉得适量的财务舞弊行为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且即使出了问题,政府也会出面解决。而且在我国,自己不贪污受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什么大错的观念长期存在,甚至是根深蒂固,所以这种自我安慰也促使着官员为自己的舞弊行为开脱。

3.对上市公司负责人的监督形同虚设

财务舞弊的最大的主体主要是公司掌握实权的领导层,如果领导机构的目光不能放的长远,只是着手于眼前的利益,为了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无视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按照财务准则办事,违反财务政策和相关的规定,甚至还去指使公司的财务人员做假账,让他们变造伪造会计凭证,向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这样带来的就是管理层对财务工作进行了管制,财务人员的工作不能独立进行,财务人员相应的监督职能也是形同虚设,最后造成日常的财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所以具有监督义务的股东会应该就这个问题采取解决措施,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尽可能地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财务信息进行掌控,一旦发现经营者有违背股东意愿,偏离股东目标的行为时,就会利用报酬和福利的手段实施惩戒,严重的甚至解除劳动关系;另一个方法就是激励制,让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在企业财富增加的同时获利,用这种方法鼓励经营者朝着与股东的共同利益方向前进。但是,监督和激励都会受到成本的制约。股东必须在监督经营者,激励他们赚取最大利益以及经营者会违背股东目标造成损失之间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现如今的许多企业,尤其在国有企业和政府控股的企业中,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对称的情况特别严重。一方面经营者觉得自己为企业的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没有丰富的物质报酬,心中难免不产生抱怨,这也为个人实施财务舞弊行为带来了动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企业相应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制度的条款也没有得到完善。因此,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实施力度也不够强大。有时候股东发放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后期也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督,所以才导致了腐败的产生,真真是应了那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4.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评价绩效的主要方法,是营业利润的好坏。权责发生制是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但是这样的制度下产生的营业利润经常会受到成本费用分配的影响,而这种分配往往取决于经营者对企业经济事项的预计是否准确,这是有一定的波动的。所以对成本费用的决定是否科学可行,外界无法准确的了解。因此这样的漏洞就使得经营者有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可乘之机,作假行为也不会被及时发现。

5.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对称

在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企业普遍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所以股东与经营管理者掌握的财务信息详细程度有所不同。经营者是直接管理着企业的,他们直接负责企业的经营运作,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信息的获得上有优势。而这些经营者通常会优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作出财务舞弊行为,有意对财务信息进行造假,使得股东对企业发展计划的制定产生便宜,从而造成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

(二)外部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化行为

(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成本过低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是审计财务数据,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的独立审计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导致了很多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产生了个人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信誉机制的缺乏,再加上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惩罚违法行为的举措的威慑力还不够等使得违法成本一直很低。在成本很低的前提下,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权衡了收益和损失之后宁愿冒险,明明已经发现了企业存在财务舞弊的行为,也与舞弊者合谋,分取不义之财。

(2)事务所业务范围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有些上市公司直接是从最原始的发票就开始造假,比如银广夏。中国证券监管会对银广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披露,银广夏虚构销售收入,导致利润的虚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事务所业务范围问题。事务所一般有两种业务:审计业务和咨询服务业务。咨询服务包括了财务业务,而且通常还包括了纳税计划的申报、法律的援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力资源的招聘方案等等业务。咨询服务往往会超过审计业务,成为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所以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通常会考虑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因此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2.地方政府的局部短期利益行为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不那么偏爱国有企业,渐渐地在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中做到一个平衡。从理论上讲,中央政府是不允许财务舞弊行为的,但是他们自身又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身为政府机关,本身就要行驶好监督管理的职责,一旦发现财务舞弊的行为就要及时制止并且做出相应的举措;而另一方面,又想推动自己地方的经济发展,希望能依靠本地经济的良好发展赢得升迁的机会。这两个想法使得地方政府在实施中央政府下达的政策时通常会进行一些策略上的筛选。地方政府不会像中央政府那样具有宏观的经济实现,更多的可能会去关注本地的经济发展、民生和就业问题。所以,地方政府通常会对本土企业以及政府控股企业赋予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筹措资金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地的就业机会。为了到这一点,他们会给予本土企业很多支持,甚至有些事情根本不用企业去做,亲力亲为。当地政府甚至对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操纵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不规范的交易等行为视而不见,呈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姿态,直接助长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案例在已经曝光了不少。地方政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利益,表面上看是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发展,为本地的经济带来收益,但是依靠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靠虚假财务舞弊起来的企业,本不够资格上市,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必然是泡沫企业,一瞬的光辉。这样的企业上市之后还是得靠圈钱才能维持泡沫,怎么样才能圈钱呢?只能继续靠财务舞弊的行为来造假财务信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3.财务舞弊行为的惩罚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够

为什么上市公司敢于舞弊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他们觉得舞弊给他们带来的预期利益会大于事情败露后他们的损失。《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所有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的财务报告是虚假的或者隐瞒了重要事实的,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会被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还有很多条款只是说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将会怎么处理的明文规定。这种条款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弊者觉得舞弊行为的成本上限是可预计的,不仅不能让其感到害怕,反而会让他们宁愿为了不法利益去冒险。另外,我国目前的相关制度还在逐渐完善中,很多的条文还没有得到实践,而且在有的国有企业以及法人股东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不能完全认定财务舞弊的动机是追求个人利益,因此可能会在追究谁是责任人时认定企业法人。同时,对参与舞弊的人处罚力度相对不强,导致他们“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后同样的舞弊事件再发生的几率非常的高,这都是财务舞弊蔚然成风的成因。

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研究

财务舞弊问题是会计行业内甚至是政府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内和国外都如此。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会严重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操控,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后期的有效运行,损害了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能顺利发展。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泛滥,已然成为一个烫手山芋。国内外经济学者就如何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舞弊进行防范和治理。

(一)完善产权制度

为什么财务信息会失真?究其根本是产权分配的不清晰,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尚不健全。原来的很多国有企业,通过改变成为了现在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占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股东和经营者往往高度重叠,权力不能相互制衡,董事会的成立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人一人独大,董事会不能诚信监督经营者,使得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这也许是财务造假案件频频出现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明确产权关系,股东才能有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激情,才会增加对公司的监控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才能真正形成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制约机制。

(二)加强建设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公司的治理中,只有在具备了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对财务舞弊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制约。公司只有有了健全的治理结构,对各个审计监督机构严格按相关法规要求设立,增强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力度,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内部控制的问题,减少和及时制止舞弊人员作出损坏企业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大力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公司运行的现状进行公开,目前已经在市场监管者中达成共识。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对公司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范围,以此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制衡,从而使得董事会可以发挥他的职能;其次,加强建设公司的文化治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内部应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而不是勾心斗角;再次,建设强有力的外部机制参与公司的治理,在提高审计单位监管效率的同时也要对舞弊行为进行严惩。

(三)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单位负责人监督方面的职责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是否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舞弊,所以要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各个方面的控制制度。建立起来的监督部门有责任评价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制定的实施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公正合理,进而能给企业的搜有责客观及时的财务信息。

(四)加大财务舞弊的成本,增强打击的力度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财务舞弊成本,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强力惩处。首先,当受害人的权益被损害时,可以建立赔偿制度来对财务人员进行制约,赔偿制度对造假人员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同时受害人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得以保障。其次,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对造假人员的惩罚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择。为了能够彻底的来制止财务舞弊,在舞弊行为曝光之后对舞弊者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最后,财务信息公开透明。上市公司应当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于执法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这些行为进行披露,比如说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这些媒介,对于一些财务造假和财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更要对这些违规行为来处罚,进一步来提高约束力。根据外国的做法,我国可以提高财务舞弊的成本来减少发生的次数,也可以加大惩罚力度来抑制这些需求,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加大对舞弊人员的经济和刑事处罚。

(五)提升投资者对舞弊的分辨能力

市场投资者作为市场监督的主要力量,利益最容易受到伤害,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在我国,我国投资者已经对财务信息缺乏信心,也失去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再者,赔偿制度没有有效的建立,使得投资者的总体素质也不高,也就失去了监督的主体地位。对于这一现状,投资者要提高自身的利益意识,要重点对投资者的发展进行支持,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教育。提高投资者的监督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并且还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当把对投资者的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投资者的教育的主要的意义主要是使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也可以有效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六)推进审计部门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公正的精神态度。作为专业的财务机构,会计师事务在审计时,最能发现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并加以制止。但是现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在民事赔偿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很多财务机构为了自己的经营利益宁愿去冒险造假。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如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对出现重大过失和故意舞弊的注册会计师依法追究责任,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责任意识,同时还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要让注册会计师时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负责任;其次,应该讲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分离,避免事务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发生舞弊行为,并且对审计人员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再次,通过严惩和舞弊者苟同的注册会计师建立对整个行业中的威慑力,让其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准则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真正做到公正、公允、公开,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最后,增强财务人员的道德操守,要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面,了解最新的法规制度,才能够防御未知风险,做出理智的判断,并进行好财务方面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陈关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7(5)

[2]郑艳茹.内部控制与管理舞弊[J].山东商业会计,2006(1)

[3]周志红.试论如何应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J].现代商业,2010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篇10

关键词 财务报表 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

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1.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

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一方面,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但是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1.4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4.1 虚构销售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1.4.2 虚构资产评估

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1.5 税务舞弊手法

1.5.1 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陷阱

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如确认政策有变动,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就存在较大弹性。此种手法在那些“经常”得到“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1.5.2 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

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上市公司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1.6 利用成本进行舞弊

1.6.1 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

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比如销售折扣,有的将其单列为一个项目,有的将其归为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6.2 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常见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其母公司就会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1.6.3 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

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1.7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愿让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2 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

2.1 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监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造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2 信息不对称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制: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2.3 监督体系不完善

2.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和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但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2 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2.4 会计人员没有履行职责

2.4.1 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造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主观故意的。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因缺失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人在幕后指使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