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十篇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十篇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46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1

【关键词】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R179R780.1B8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42-04

wHo将龋齿和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牙周疾病更是造成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发病的高峰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健康教育可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发生,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了解大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学生在校期间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准备基础资料,从而制定较为系统、因人而异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全面提高在校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笔者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组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为安徽医科大学新人学的5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557名,年龄为16~25岁,平均(18.88±2.73)岁。其中男生1370名,女生1187名;农村学生1433名,城镇学生500名,城市学生624名。2008年9月新入学的学生2723名,年龄16~26岁,平均(18.69±1.15)岁。其中男生1333名,女生1390名;农村学生1828名,城镇学生426名,城市学生469名。

1.2方法问卷设计参考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18岁组口腔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整与修改。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口腔卫生知识、口腔卫生态度、口腔卫生行为。参加调查人员4名,均为附属口腔医院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执业医师。调查前经过调查方案学习与培训。口腔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填写、检查、回收。

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各项数据由专人负责输入,调查数据输入采取双录入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口腔卫生知识

医科大学新生在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吃甜食易患龋齿、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危害、牙龈炎时刷牙出血知识正确回答率均在90%以上,对于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每年应进行口腔检查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认知正确率在80%~90%之间,而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菌斑是龋齿的发病原因、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65.3%,65.1%和70.9%,对于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原因的正确率分别为52.6%,55.6%和49.7%,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的学生只有36.0%。

对2004年及2008年医科大学新生的口腔卫生知识正确率进行X2检验,结果显示,在对于含糖饮料对牙齿有危害、刷牙可以预防牙病、氟化物可以防龋、牙周疾病会造成牙齿脱落及龋齿的发病原因的认识上,2008年的正确率有所下降;而在对于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最有效的方法、牙齿健康与保护有关、要定期去看牙医及牙齿不好的危害的认识上,2008年则有提高。男生在刷牙可以预防牙病及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的正确回答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漱口并非是保护牙齿清洁的最有效方法、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牙齿不好的危害、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刷牙出血的原因方面正确率高于男生(p值均

2.2口腔卫生态度对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态度进行分析发现,43.3%和51.7%的医科大学新生分别认为药物牙膏和含氟牙膏预防龋齿最好;39.4%和59.6%的学生分别认为早晨和晚上刷牙最好;认为每天应该刷牙2次和3次的学生分别为79.3%和16.2%;60.8%的学生认为发现龋齿应该立即就诊。而1.3%的学生认为可以不予理睬;不去医院检查口腔问题中36.7%是因为认为口腔问题不是严重疾病;而因为经费问题和时间问题的分别是17.8%和45.6%;有25.8%,66.4%和7.8%的学生分别从媒体、书本及专业口腔健康教育中获得口腔保健知识。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在选择何种牙刷最好的几种态度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态度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口腔卫生行为

每天早晚都刷牙及餐后刷牙的学生分别为63.7%和3.4%;8.4%的学生每次刷牙时间在3min以上:74.4%的学生横刷和竖刷结合;35.5%的学生选择在2个月以内更换牙刷;92.2%的学生餐后漱口;68.7%的学生睡前进食;42.7%学生使用小头软毛牙刷;使用药物牙膏、含氟牙膏、药物加含氟牙膏的学生分别为9.2%,25.2%和19.8%;选择牙签和牙线的学生分别为17.1%和2.1%;24.2%学生偶尔进行口腔检查且2.5%学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47.0%的学生接受过1~2次口腔健康教育。

2004年与2008年相比,除刷牙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口腔卫生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更换牙刷频率、睡前进食、牙膏选择、定期口腔检查、牙痛对策及接受过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行为方面在不同生源地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1970年wHo提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终身保持口腔健康,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或教育活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健康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目前,我国人口龋齿患病率和牙周疾病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青少年口腔卫生习惯正确率较低。《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晓率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有效刷牙率农村达到60%,城市达到80%。而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

3.1医科大学新生口腔卫生知识误区和盲区研究发现,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健康行为存在不均衡现象,对口腔保健知识存在盲区及误区。如何将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正确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医科大学新生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正确率较高,但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比例较低。姜刚勇等研究发现,虽然医学生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率较低,健康行为与健康知识差距最为显著。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获得多来自于书本,只有7.8%的学生从专业口腔健康教育获取。有2.5%的学生选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张颖等研究结果相似。医科大学新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对专业性知识了解有限。马晓伟等发现,34.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牙结石,48.0%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洁牙。刘忠民等调查显示,有69.2%的学生认为吃甜食会危害牙齿。牙线是清除邻面菌斑的工具,但仅20.0%的医学生会偶尔使用牙线,可见牙线使用的普及程度较低。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2

从2005年开始,韩永成在医院领导和北京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带领科室同事将口腔卫生纳入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先后开展了为学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为低保老人免费镶牙、为学龄前儿童免费氟化泡沫预防乳牙龋齿等项目。目前已先后为126万名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对216万颗易发生龋病的牙齿实施保护,为75万人次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免费局部氟防龋服务,为3000多名低保老人提供了免费镶牙服务。自2005年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纳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后,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于2009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纳入北京市政府实事工作;同时,韩永成还带头组建了市级、区县和社区三级口腔疾病防治网,形成了北京市“横到边、纵到底”的口腔健康网。对此,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价:北京市起到了引领全国口腔卫生工作的作用。

底子薄,

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任重道远

1974年10月,作为北京口腔医院第一批赴远郊区平谷县的医疗队成员,韩永成来到了黄松峪公社卫生院。他回忆说,当时医护人员每天背着牙科电机和器械,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到塔洼和附近大队的医务室,为农民诊治口腔疾患。说是医务室,其实只是一间能遮风挡雨的破房子,有个消毒用的高压锅,一些中草药,几种常用的西药片和针灸用具;其医生就是经过几个月医学基本知识培训后,身背药箱,边干活边看病的“赤脚医生”,这样的赤脚医生却解决了当时农村医疗的大问题;说是补牙,其实就是简单的“干尸固定和银汞充填”,根本没有条件做牙髓治疗,更不可能做复杂的牙齿根管治疗了……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派专家考察了平谷县黄松峪公社的防病工作,对赤脚医生和医疗队的工作形式很感兴趣,后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就与当时考察中国的农村卫生工作有关。

1975年至1976年,韩永成跟随医院医疗队先后在平谷山区的黄松峪公社卫生院和镇罗营公社卫生院工作。当时的平谷山区连一个牙科医生都没有,农民牙疼只能忍着,实在忍不了了,就步行或搭乘手扶拖拉机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医院去拔牙。整个平谷县只有几名牙科医生,还是北京口腔医院培养出来的。那时,山区没有通公共汽车,医疗队员也是靠步行或搭乘手扶拖拉机巡诊。医疗队有一辆破旧的26女式自行车,算是在山区拖运器械或行李的唯一交通工具了。医疗队员们身背牙齿的解剖挂图,到各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牙齿的结构和口腔卫生知识,并告诉人们,没有条件刷牙,起码吃完食物后要漱漱口。

韩永成主任记得,当时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保护牙齿》的科教片,他扮演一名工人刷牙。摄制组在黄松峪大队一户农民家里拍摄农民镶牙后照着镜子、乐得非常开心的镜头,这体现了农民盼望有牙能吃饭的高兴心情。后来,这部科教影片作为“加片”,在各电影院里放映了很长时间。

在医疗队工作期间,包括韩永成主任在内的所有医疗队员们都目睹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情景和防病知识的匮乏;而在40年后的今天,包括山区在内的各卫生院都建立了口腔科,平谷区(原平谷县)也成立了牙病防治所,人民的口腔医疗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

1978年,由北京口腔医院和北京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当时名称为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积水潭医院等部门组成的氟病调查组,先后在延庆县、门头沟区及河北省承德市等地开展氟骨症、氟牙症的调查工作。在延庆山区的一个村子,饮用水中含氟量过高,接近17ppm,20多岁的人关节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40多岁的人腰就无法挺直,病情严重的患者头部几乎抵到膝盖,被人们形容为“三不见”:走路不见天,对面不见人,回家不见门。患者的口腔表现为牙齿呈深褐色,严重缺损,牙面上就像被麻雀啄过一样,形成很多小坑。严重的牙病使他们很早就丧失了咀嚼功能。“调查中发现,农村几乎没有人刷牙,农民没有基本的口腔卫生保健条件和卫生保健知识”。韩永成主任感慨地说。2008年10月16日,韩永成主任在《北京晚报》发表了题为《为无牙老人提供镶牙关爱》的呼吁文章,促成了为低保老人免费镶牙的市政府2009年实事项目。

“1976年至1978年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市学生龋病非常严重,90%以上的龋齿没有得到治疗。”韩永成主任说,当时,我们到学校为学生治牙,每补一颗牙仅收两毛钱,如果治疗3颗以上的牙齿,最多只收取五毛钱的费用。即使这样,还是有学生因负担不起而放弃治疗。1982年全国第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小学生乳牙龋齿患病率达到89.72%,得到治疗的龋齿仅为11.64%,平均每人有4.49颗龋齿;12岁刚刚换完恒牙的孩子,平均每人已经有1.41颗龋齿了,在全国为最高的地区。

改革开放给牙病防治工作

带来了生机

韩永成主任介绍说,40年前,中国每十几万人口中仅有一名口腔医生。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国内的口腔保健状况,我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任重道远。当时北京的两所口腔专科医院仅有口腔预防组,没有正式的口腔预防科。1979年北京口腔医院成立了口腔预防科,周大成教授成为第一任科主任。40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三任院长的支持下,预防科也由以医院预防门诊为主的科室,一步步发展到可承担全市牙病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责任;预防科的医务人员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近30人,形成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科室,并协助区县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牙病防治网,为日后承担全市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奠定了基础。

韩永成主任进一步介绍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北京市积极组建牙病防治机构,促进口腔公共卫生工作。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召开了牙病防治现场会。1982年至1983年原卫生部疾控局(当时叫防疫司)开始组织《中小学生龋病、牙周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口腔和公共卫生医务工作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基线调查。

1986年,原卫生部在天津召开全国口腔预防保健工作会议,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就口腔保健问题以卫生部的名义召开的专题会议。那次会议探讨了中国老百姓患病率最高、涉及人口最广泛的口腔疾病如何防治的问题,对促进和推动全国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年,韩永成主任参加了北京与河北、辽宁等北方六省市一起合作的六省市成年人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口腔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除感冒外,牙病成为学生请假看病,影响上课的主要原因。

1988年,原卫生部成立了牙病防治指导组,并与、、全国妇联、国家教委等9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全面展开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工作。1989年,北京市卫生局成立了“慢病领导小组”,下设牙病防治等8个防病办公室。“从那时起,我有幸一直兼任市牙病防治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北京市第一次有了专门负责全市牙病防治工作的组织机构。”韩永成主任感慨地说,“市卫生局负责全市组织协调工作,我院负责全市牙病防治的具体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朱宣智院长、王邦康院长、孙正院长和白玉兴院长等历任院领导,都对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1989年,北京市第一次制订《北京市口腔保健规划目标(2000年)》,提出了2000年要将青少年龋齿控制在平均每人1.0颗以下的目标。就是在那一年,韩永成主任在接受《健康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定要“将居高不下的龋病降下来”的目标。1990年,北京市牙病防治办公室开始协助各区县陆续成立牙病防治所或牙病防治中心,主要目的是将口腔临床医学向社会口腔医学转变――由从以治疗为主转变为防治结合;积极开展口腔健康教育,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根据当时的条件,积极提倡使用含氟牙膏和保健牙刷等公共卫生措施。1995年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青少年平均每人由1982年的1.41颗,降到了0.97颗龋齿,平均每人减少0.44颗龋齿,全市青少年减少了80多万颗龋齿,提前完成了2000年的预定目标。

2005年,我国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北京市牙防办自1997年开始积极推广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措施,青少年龋病得到有效控制,由1982年的每人1.41颗龋齿,下降到0.47颗,平均每人减少龋齿0.94颗,成为全国下降幅度最明显的城市,为社会直接节省医疗费用9亿多元;与30年前相比,青少年口腔健康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将口腔保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在采访中韩永成主任表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全民健康体系”的要求,北京市已将口腔保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实践证明,这是控制口腔疾病流行的有效措施。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已拨出4000多万元专项经费,为适龄儿童免费做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现在已经成为儿童口腔保健的公共卫生措施。全市各级牙病防治所和近百家医疗机构共同承诺承担起为儿童口腔保健服务的责任,确保适龄儿童及时接受免费预防龋齿服务。近年来,已有126万多名儿童免费接受了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的医疗服务,216万多颗易患龋齿的第一恒磨牙得到了有效保护。

韩永成主任介绍说,儿童后磨牙咀嚼食物的面上,有很多凹凸不平的窝沟,根据口腔健康调查结果,北京市青少年92%以上的龋齿发生第一颗恒磨牙的窝沟部位,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牙齿刚刚萌出后,将那些发育不好的深的窝沟封闭上,以预防龋齿的发生。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世纪的成功经验了。北京市已经开展此项工作近10年,现在政府免费为儿童提供预防龋齿项目,将有效预防儿童龋齿,使他们受益一生。北京市实施的口腔公共卫生措施,得到了原卫生部的肯定,2007年年底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口腔卫生工作会议暨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北京市口腔防病中坚持政府主导的工作经验。原卫生部领导和各省市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口腔医学专家还分别到北京市朝阳区、怀柔区和北京口腔医院现场参观。此后,北京市根据乳牙龋病上升的趋势,又将预防乳牙龋病的干预措施,即氟化泡沫预防乳牙龋齿项目于2012年纳入到北京市政府实事。

韩永成主任认为,从口腔预防保健工作中可以看出全民健康的意义。他说,在我从事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近40年中,亲身经历了“人人享有口腔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形成的全过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口腔保健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青少年常年居高不下的龋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北京市逐步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针对对人们健康影响最突出的口腔健康问题,开展预防和干预措施,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项目。如:为避免牙病的母婴传播提出“不要带着牙病去怀孕”;为有效控制乳牙龋病上升趋势,“免费为幼儿进行氟化泡沫预防龋齿”;为确保儿童新换的恒牙免受龋病,“免费为学龄儿童提供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为有效控制中青年人群中广泛流行的牙周疾病,“将洗牙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申请后获得批准“为低保老人免费镶牙”等专项服务。至此,北京市已经形成了生命全周期口腔保健的卫生保健品牌。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中,将“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作为其中之一。许多发达国家提出,80岁的老年人口腔中至少要有20颗有功能的牙(简称8020),以承担人们正常的咀嚼功能。“对此,我们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口腔卫生保健事业任重道远。”韩永成主任指出,今后,口腔公共卫生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为:促进口腔健康,减少口腔疾病,提高全身健康和生命质量。减少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与慢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慢病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有效的口腔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提高市民的口腔健康水平,并加强或调整口腔卫生保健政策与策略,达到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一体化的要求。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3

1方法

1.1调查对象

宝山区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中设置口腔专业的诊疗机构共88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25家,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63家。此次调查对象各抽取宝山区不同级别设置口腔专业的医疗机构(口腔诊疗机构)约60%,共51家口腔诊疗机构。51家口腔诊疗机构分布在宝山区各个乡镇,每个乡镇3~4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5家(三级医疗机构1家,二级医疗机构5家,一级医疗机构9家),民办及个体口腔诊所36家(口腔门诊部23家,口腔诊所13家)。

1.2调查内容

从消毒灭菌制度的建立,区域布局与设备设施,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生物检测、诊疗环境消毒情况,医疗人员职业防护6个方面对51家口腔诊疗机构消毒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同时对待用的已灭菌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等进行采样检测。

1.3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设计专门调查表格,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制定统一标准,采取现场查看,询问医务人员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和标准对已灭菌口腔器械进行采样检测。每家采样2件(其中1件为手机)已灭菌且塑封包装完整的口腔诊疗器械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检测,检测项目为菌落总数。检测结果显示无细菌生长,为合格。

2结果

2.1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本次抽查的51家口腔诊疗机构都建立消毒隔离制度。诊疗区域与清洗消毒灭菌区域分开设置。消毒灭菌区内部布局合理,均配备高压蒸汽灭菌设备和非手触式水龙头,按规定进行每月1次的高压蒸汽灭菌设备生物监测。诊疗环境及口腔综合治疗台均有消毒记录。但在消毒灭菌物品包装、超声清洗机配备及医疗人员职业防护方面的合格率分别为92.16%、84.31%、88.24%。调查中发现4家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未在灭菌物品包装外注明灭菌日期、有效期。在超声清洗机配备方面,有8家口腔诊疗机构未配备超声清洗机,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家,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7家。在医疗人员职业防护方面,6家口腔诊疗机构医务人员操作时未配备护目镜,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家,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5家(表1)。

3讨论

本区51家口腔诊疗机构在消毒灭菌物品包装、超声清洗机配备及医疗人员职业防护3方面的合格率分别为92.16%、84.31%、88.24%,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较高,在90.00%以上,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合格率为80.00%以上。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合格率偏低,尤其是在超声清洗机的配备、医疗人员职业防护及灭菌物品的包装方面需进一步加强。这与部分个体及民办牙科诊所的负责人对消毒灭菌工作不够重视,且对与口腔消毒灭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有关。

本次监测灭菌口腔诊疗器械102件,合格96件,灭菌总合格率为94.12%,说明总体灭菌效果良好。本次监测在未通知具体监测时间的情况下突击监测,监测结果基本反映了本区口腔诊疗机构器械灭菌质量现状。检查中发现,本区公立医疗机构总体情况良好,灭菌合格率为100.00%,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灭菌合格率为91.67%。口腔诊疗器械因侵入性操作多,使用频率高,造成医源性感染、传播的潜在危险大,不能有丝毫松懈\[2\]。实际上,在平时的拔牙、补牙和洗牙等口腔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都伴有创伤性的出血,而艾滋病、肝炎等这些严重危害我们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血液传播\[3\]。因此,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关系到广大口腔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是不容忽视的。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灭菌合格率较公立口腔诊疗机构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工作大多由护理部负责,且护理部的考核工作也是相当规范和严格的。本次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有6件已灭菌口腔诊疗器械检测不合格,分析原因,一是灭菌器械的清洗质量未达标,医疗器械未及时清洗、清洗不彻底及清洗后器械未擦干或烘干;未配备超声清洗机及采用酶洗技术,器械上存在黏附血液等有机物而影响灭菌效果。二是口腔诊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欠缺,技能培训不够。部分压力灭菌操作人员未经上岗培训,对消毒灭菌器的性能、方法、特性了解不够,不能正确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过程中灭菌物品的摆放、装载不符合要求。三是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成本较高,消毒灭菌次数越多花费就越多,且反复消毒和灭菌会降低口腔器械的使用寿命。个别口腔诊疗机构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未重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

为此我们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①加大宣传与培训的力度,定期对口腔诊疗服务及器械消毒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消毒技术水平。要求口腔诊疗机构在使用消毒灭菌设备之前,应熟读使用说明书,详细了解具体消毒灭菌程序,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以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

②重视口腔诊疗器械清洗与消毒环节。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4\],使用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口腔诊疗机构应配备超声清洗机,最好使用加酶洗液清洗,以加快血液、体液、脂肪等污染物的溶解和分解。规范口腔诊疗机构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方法,以确保消毒与灭菌效果。口腔诊疗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灭菌是控制交叉感染的关键。

③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不定期地对口腔诊疗机构尤其是民办及个体牙科诊所的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采样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措施。通过监督检查和采样检测,督促口腔诊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上新台阶,敦促其了解管理的重点环节与难点所在,从而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口腔诊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质量。4参考文献

[1]甘和平,何静怡,仇伟,等.上海市口腔诊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6):556-559.

[2]方本烈.婺城区2007年口腔器械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4):37.

[3]郑玉程.口腔器械消毒管理\[J\].现代医院,2010,10(3):109-110.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4

【关键词】口腔卫生;龋齿;因素分析,统计学;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R179R161.5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7-0588-02

oralHealthCondi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amongFreshmeninamedicalUniversity/wanGHai-lin*,SUnYing,taoFang-biao.*Departmentoforalmedicine,HospitalofStomatology,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oralhealthandtheoralhealthknowledgeandbehaviorsinfreshmenofmedicaluniversity,andtoprovidescientificevidencefororalhealtheducation.methodsDentalcariesandperiodontaldiseaseswereassessedstrictlybynationalsurveytableofdentalcariesandperiodontaldiseasesfor2557schoolstudents.Resultstheprevalenceofcarieswas39.7%,theaveragedecayedwas1.51,cariesactivityteethaccountedfor39.0%,thecariesmissingteethaccountedfor3.7%,cariesfilledteethaccountedfor9.7%.materiaalbaaveragezoneswere2.07±0.92,theincidencewas85.2%.Dentalcalculusaveragezoneswere2.24±0.75,andtheincidencewas81.2%.Gingivitisaveragezoneswere2.72±0.92,andtheincidencewas78.4%.thestudentshadpoorknowledgeaboutdentalcariesandperiodontaldiseasesororalhealthcare.Conclusiontheprevalenceofcariesandperiodontaldiseaseishighandthetreatmentpercentagewaslowerinthosecollegestudents.itisnecessarytopromoteoralhealthcarebehaviorsinfreshmen.

【Keywords】oralhygiene;Dentalcaries;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Health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Students,medical

监测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为制订口腔保健教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组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为新入学的2557名大学生进行了口腔健康检查,同时对口腔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及口腔预防保健意识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4年9月某医科大学新入学学生2557名,年龄16~25岁,平均年龄(18.88±2.73)岁。其中男生1370名,女生1187名;农村学生1433名,城镇学生500名,城市学生624名。

1.2方法口腔检查依据wHo推荐的龋病检查标准评价龋齿状况[1];软垢、牙石及牙龈炎评价参照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2],检查记录6个指定牙面,即右上第一磨牙(16)、右上中切牙(11)、左上第一磨牙(26)、左下中切牙(31)的颊面或唇面、下颌左侧第一磨牙(36)和右侧第一磨牙(46)的舌侧。

参考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18岁组口腔调查问卷进行调整与修改[2]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2)口腔卫生习惯;(3)口腔卫生知识;(4)口腔卫生预防保健意识。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回收。

1.3质量控制参加调查的人员均为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执业医师。调查前经过学习与培训,使用统一器械和染色剂,进行交叉重复试验检验,符合规定后,正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5%的受检者进行复查,结果相关系数达0.85。

1.4统计方法各项数据由专人负责输入,采取双录入方法。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新生龋患情况由表1可见,在2557名受检者中,检出龋病者1000人,因龋失牙者95人,补牙者249人,龋失补总计1016人,患龋率为39.7%。男生患龋率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龋齿3236颗,因龋失牙148颗,补牙483颗,龋失补牙总数3867颗。表2的结果显示,2557名大学生龋均为1.51,男生龋均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者龋均为3.81。

2.2大学新生牙周疾病患病情况软垢检出率为85.2%,平均区段(2.07±0.08)个;牙石检出率为81.2%,平均区段(2.24±0.75)个;牙龈炎检出率为78.4%,平均区段(2.72±0.92)个。由表3可见,牙石、牙龈炎检出率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软垢检出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龋齿充填治疗情况比较表4显示,被调查患龋大学生中,龋齿充填治疗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和城市学生龋齿充填治疗率高于农村,3组学生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龋齿是否得到充填治疗在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患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将性别、是否经常吃零食、是否睡前刷牙、是否睡前进食、是否定期检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与是否患龋齿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是否定期检查、父亲文化程度、是否睡前进食在龋齿发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31,8.490和1.978,p值分别为0.104,0.075和0.160)。将患龋与否作为因变量,将性别、经常吃零食、睡前刷牙、母亲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Forward法)分析,结果表明,女性、经常吃零食、睡前不刷牙是大学生龋病的危险因素,见表5。

2.5学生的口腔卫生知识及预防保健意识口腔卫生知识共14题,答对一题评1分,答错评0分,平均得分(10.12±1.66)分。经pearson相关分析,口腔卫生知识得分与龋齿补牙数、软垢、牙石、牙龈炎牙数无统计学相关性(r值分别为0.009,0.010,0.008,0.012,0.008和0.028,p值均>0.05)。结果还表明,入学新生对多吃甜食易患龋、刷牙可预防龋齿发生等基本常识有所了解,24.5%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其牙龈出血的倾向与正确刷牙方法成明显的负相关。入学新生获取口腔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有:相关书籍的占63.8%,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广告)的占27.8%,医务人员宣教的占8.4%。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如窝沟封闭防龋,全口洁治术防牙周疾病等,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某医科大学新生患龋率为39.7%,龋均为1.51,略低于2000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3],也低于全国同一年龄段人群检测结果[4]。男生患龋率和龋均明显低于女生。可能由于女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食用致龋食物较多,而生长发育时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口腔保健宣教还不够普及,没有口腔预防保健意识,导致女生龋患明显偏高[5]。因此,现阶段龋病治疗仍是口腔医生的工作重点之一。

结果还显示,软垢、牙石、牙龈炎检出率和平均区段均高于全国同年龄组[4]。提示应对安徽省大中小学生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

调查发现,龋齿充填治疗率(23.1%)远低于陈德风[6]2002年的调查结果,且龋齿充填治疗在性别和城乡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女生充填治疗高于男生;城镇治疗率高于农村。调查还发现龋病充填治疗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说明龋齿充填治疗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状况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就要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要加大口腔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分配口腔医学资源,使口腔疾病得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不仅与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有密切关系,还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7]。

龋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在龋齿发病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okada等[8]的实验性研究表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可直接影响其子女的口腔健康状况,或通过耳濡目染,影响子女的口腔健康行为而间接影响子女的口腔健康状况。家长的行为对子女存在持续的潜在影响。家长的健康观念、受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子女的口腔卫生习惯。因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模式,可能是导致此次调查父亲文化程度在龋齿发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家长的口腔卫生行为与子女的龋指数呈直接负相关[9]。调查结果证实,经常吃零食这一不良习惯是龋齿的好发诱因,而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病。

(致谢:感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江崇英老师,感谢公共卫生学院的苏虹、王静老师在研究的实施、数据分析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4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oralhealthsurveys:Basicmethods.4thed,Geneva,wHo,1997:1-21.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68-413.

[3]安徽省教育厅体卫艺处.2000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资料汇编.合肥:安徽省教育厅,2002:43-49.

[4]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360.

[5]庄润涛,罗京群.北京交通大学2002级新生口腔健康调查报告.北京口腔医学,2003,11(4):218-219.

[6]陈德风.850名新入学大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状况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818-819.

[7]李刚.临床口腔预防医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出版,2000:222-268.

[8]oKaDam,KawamURam.influenceofparents'oralhealthbehaviouronoralhealthstatusoftheirschoolchildren:anexploratorystudyemployingacausalmodelingtechnique.intJpaediatrDent,2002,12:101-108.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5

关键词:模式,主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乃至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项评价全身健康的可靠指标[1]。发达国家国民几乎每个人从小就有固定的私人牙医,私人牙医可为全体家庭成员进行定期口腔检查、保健,并建立详细、准确的医疗档案。私人牙医制度使得发达国家的口腔疾病发病率非常低,其国民牙齿外观也普通好于其他国家和地区[2]。然而国内大多数口腔病患在就诊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3],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通过建立“健康口腔之家”这种口腔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公立医院的口腔医生转变角色,由被动看病到主动防治疾病发生,疾病一旦发生便立即被发现,最大程度为人们争取了时间,确保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证了“家庭成员”的口腔及身体健康。

1.“健康口腔之家”模式

1.1建立“健康口腔之家”,并吸收了大量的群众为“家庭成员”,口腔科医生集体来做“健康口腔之家”的“家庭成员”的长期保健医。

1.2确定口腔长期保健医职责

·在“家庭成员”的全力配合下,医生尽全力服务。

·将可能发生的口腔疾病,控制在不发生或晚发生程度。

·将可控制的口腔疾病,控制在最小程度。

·将不可控制的口腔疾病,控制在最轻程度。

·对全身疾病在口腔的表现,一经发现,立即通报病人,必要时协助病人转科治疗。

·对疾病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证“家庭成员”的口腔及身体健康。

1.3电脑记录“健康口腔之家”的“家庭成员”的疾病信息,电话预约就诊,并签订疾病防治责任书;对原有疾病进行治疗可适当减免费用,对后发疾病根据其性质及医生职责区别对待,从适当减免费用到全自费进行治疗。

2.防治方法

2.1预防

宣传片、睡前刷牙、手把手示教,教家庭成员洁牙防龋器(高压水牙签)用法,为牙齿睡前洗澡等;增强牙齿表面硬度:0—7岁用氟化泡沫[4-6],7—14岁用氟化物,每年4次,对2—16岁应用窝沟封闭剂[7-8],随掉随补。

2.2口腔检查及治疗

对口腔颌面、粘膜、舌及舌系带、腺体、导管口、关节、牙及牙周等部位,排查可能发生的癌、溃疡[9-10]、肿物、畸形、龋坏等疾病;进行迟萌牙拔出、牙周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抛光、调牙合等治疗。

2.3合理应用辅助诊断

·应用放射线片:检查隐性龋(半年至一年1张)等;

·化验:口腔溃疡要做血液粘稠度、血凝等化验,牙周炎要做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的可能性;

·B超:检查腺体结石、积液等;

·病理等。

2.4对于特殊的“家庭成员”,如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安排医生上门服务,为其进行口腔预防保健与诊治(加收出诊费、交通费等)

3.讨论

3.1通过设立“健康口腔之家”,并吸收了大量的群众为“家庭成员”,口腔科医生集体来做“家庭成员”的长期保健医,这种由被动看病到主动防治疾病的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就医方式,使医生进一步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电脑记录“家庭成员”的疾病信息、电话预约就诊并签订疾病防治责任书,利于医患双方分清责任,避免了医疗纠纷的产生。

3.2无病时预防疾病,有病时治疗疾病[11],自出生到终老,无病也定期三个月检查或预防性治疗一次。根据年龄段,按不同需求分组,采取不同的预防、治疗措施。在家庭成员的全力配合下,将可能发生的口腔疾病,控制在不发生或晚发生及最小程度;将不可控制的口腔疾病,控制在最轻程度。该模式为成员争取了时间,确保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证了人们的口腔及身体健康。与发达国家私人牙医制度[2]所不同的是,这种模式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口腔粘膜病也能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3.3口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口腔疾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往往可以继发其他口腔疾病。牙齿松动、牙周病,颞下颌关节弹响[12-13]、偏头痛、肌肉疼痛综合征等的相似病因是个别牙尖过高,牙合关系不平衡,调牙合、保持口腔卫生,调磨过高的牙尖是防治牙周病[14],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的主要手段。另外,牙尖过高、牙合关系不平衡还可导致神经衰弱,严重者还可诱发心脏病、腰颈骨质及肌腱的炎症。

口腔医生结合应用中医理论兼而防治全身疾病:通过中医舌诊,观察舌、舌腹血管、舌尖的运动方向及口腔粘膜的表现,能够在早期获得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症状,一经发现,协助病人转科。通过设立“健康口腔之家”,加强了公立医院各科室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医院内部的团结协作。

4总结

总之,通过建立“健康口腔之家”这种综合防治模式,转变了公立医院口腔医生的诊疗理念,由被动等病人看病到主动电话预约、督促家庭成员预防或及时治疗疾病,每三个月一次的口腔保健及预防治疗为医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口腔癌、龋齿等疾病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公立医院各科室之间的团结合作,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们的口腔及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ercymS.oralhealthofadolescents-it’smorethandentalcaries[J].mCnamJmaternChildnurs,2008,33(1):26-31.

[2]thomson,peter.oralprecancer:diagnosisiandmanagementofpotentiallymalignantdisorders[m].wiley-Blackwell.2012

[3]李彩.我国1950-2005年龋病研究文献分析[J]..四川大学,2007,4(12):50-55

[4]胡运苑.儿童龋齿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74-75

[5]荣文箕.氟化泡沫的最新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05,13(4):265-266

[6]施春梅,周嫣,韦惠平等.3岁前儿童口腔疾病综合防治项目完成3年后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704-1707

[7]陶丹英,束陈斌,潘瑛等.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口腔预防临床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口腔医学,2013,22(1):96-98

[8]李艳玲.增强对口腔预防保健的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96-97

[9]陈继英.恶性血液病患者口腔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875-876

[10]秦立芳,辛雪艳.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176-177

[1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2]法莉莉,李国香.常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鉴别及治疗[J].临床报道,2013,21(2):61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6

【关键词】口腔疾病的种类;治疗;预防;宣传;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6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口腔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口腔疾病以发病率高、患病人群广、大众化为特点,成为世界上最为多发的一种疾病。其中牙病的发病率尤其显著,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肿瘤、心脑血管发病率之后的第三位.口腔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众型多发疾病,而中国面临的情况更为糟糕,发病率竟高达七成,中国早已被列入世界口腔疾病的高发国行列。

我国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腔溃疡、龋齿,牙周病。龋病和牙周病是危害人群口腔健康的两大疾病,口腔保健意识较差、缺乏口腔保健常识直接影响到人群的口腔健康行为,从而导致到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1口腔溃疡常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愈后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具有周期长、复发性、自限性的特点。①好发于唇、颊、舌及软硬腭等黏膜处。病因多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现在虽然原因不明,有各种可能因素引起,但此病有自愈性,轻者病程约7~10天,重者月余甚至数月。局部以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为主;全身对因治疗、减少复发。愈合后应继续巩固治疗及调护,易食清淡及富含维生素较多的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品,控制复发。

2龋病的病因及治疗

2.1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菌斑下的致龋菌在代谢过程中产酸,造成局部微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局部硬组织脱矿,羟磷灰石晶体溶解破坏,无极钙、磷移除所致。②早期龋坏部分表现为透明度下降,呈白垩色,随之有色素沉积,呈褐色或棕褐色斑点,脱矿后牙齿的硬度明显降低,探针时会有粗糙感。

2.2早期龋临床可通过去腐净后行充填治疗,效果非常好;洞面大而深但未暴露牙髓者也可通过保护牙髓或垫底后行充填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如不适应及时复诊,愈后效果也较佳。

2.3牙齿楔状缺损也是社区口腔科中常见的疾病,它属于牙体硬组织疾病的一种,牙体组织受机械、物理、化学或者综合刺激作用下造成的慢性损伤,可能有牙本质敏感的症状,也可继续发展形成龋齿、牙髓炎、根尖炎、牙髓坏死、牙冠从牙颈部处折断。缺损小、无症状时去除局部机械因素可不予以处理,缺损较大者可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缺损大而深伴有敏感症状者应先垫底再进行充填。如已发展为牙髓炎或根尖炎时应行牙髓治疗和根管治疗术;对牙冠折断者应根据剩余压根情况拟定治疗计划。

2.4临床早期龋患者自身很难发现,在社区工作中,口腔科的患者有八成以上是因牙齿疼痛而难以忍受才前来就诊的,这时龋齿就已经变成牙髓或根尖发炎的疾病了,再进行简单的去腐充填治疗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只能去除发炎的牙髓做根管治疗,后期根据情况还要做修复治疗。这就要求社区口腔科大夫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患者配合大夫做到对龋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龋病的患病率。

3牙周病

3.1牙周病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调查资料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牙龈炎的患病率可到达70%~90%到青春期达高峰;而牙周炎从35岁开始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增加,切病情渐加重,到40~50岁时到高峰。牙周病晚期可致牙松动、脱落,并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胃肠道疾患,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由于牙周病也是导致牙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口腔医生必须遵循世界卫生组织(1984)提出的“牙齿无洞,无疼痛,牙龈部流血”健康人的原则,进行宣传教育,是人们了解防牙周组织病的重要性,提高群体的口腔健康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③其中牙周病主要指牙龈炎和牙周炎,是常见的感染性口腔疾病。

3.2牙龈炎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少年,菌斑可引起的牙周疾病,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有关。青春期正处于混合牙列时期,因牙列排列不齐以及口呼吸等习惯,口内会滞留大量的菌斑微生物,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易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导致青少年龈炎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

3.3慢性牙周炎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有菌斑引起,其特点是有牙周袋的形成,附着丧失,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不可逆,指的是退缩的牙龈、吸收的牙槽骨不会再长回来,只能通过复查和复治控制病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3.4牙周疾病在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的同时,应给予临床龈上洁治术,牙周炎患者还应配合龈下刮治术和跟面平整术等基础治疗,彻底去除菌斑和牙石,局部龈袋冲洗、袋内上药和含漱剂漱口。青春期龈炎经治疗一般可痊愈,后期应定期做牙周检查即可;牙周炎患者治疗后,牙周环境也会明显改善,停止疾病的发展,恢复牙周组织的形态和功能,也应定期检查,防止复发。

在日常社区工作中,很多患者对于义齿修复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大多数患者来就诊时来就诊时已经是牙周炎晚期的病人了,牙齿三度松动,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是恢复不到以前健康的牙周状况了,这样的牙齿临床医生是建议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拔除的,但是拔牙后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去恢复牙槽骨才能再做修复治疗,但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有一种义齿可以在病人牙齿拔出后立即带上,可保持面部外形、语言和咀嚼功能。这种义齿称为即可义齿,也可称为过渡性义齿。

即刻义齿是在病人患牙拔除前就预先做好,牙齿拔除后应立即戴入的一种义齿。全部牙缺失或部分牙缺失的病人,均可制作即刻义齿。即刻义齿属于一种暂时性义齿,待拔牙创口完全愈合、牙槽骨的吸收和改建基本稳定后,常需要重作。因工作需要的病人,如教师、演员、外事工作者或因工作需要而不能缺失前牙等。④它的优点是可以止血、保护伤口、减轻病人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减缓牙槽嵴的吸收,因拔牙后立即戴入义齿,恢复了生理刺激,防止废用性萎缩和舌体扩大。这种义齿价格也比较便宜,适合拔完牙后立即修复。待牙槽骨吸收稳定后再选择重新修复。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要加大对孕妇口腔保健的宣传。妊娠期的妇女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时期,因生活规律改变,进食次数增多,所以会经常忽略对口腔的卫生保健。由于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升高,而使原有牙龈炎症加重或形成妊娠期牙龈炎,造成牙龈呈鲜红或紫红色,显著的炎性肿胀、肥大,有龈袋形成,轻探之易出血。

孕前口腔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发现有龋坏应及时治疗,若未及时治疗龋坏会越发展越深,深及牙髓时牙齿会疼痛难忍,再治疗时可能就会局麻下开髓才能解除痛苦,然而妊娠期局麻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可能会造成胎儿的畸形;

如口腔中有残根或智齿也可引起疼痛,需拔出时必须也要局麻下,局麻术中可能会引起流产或早产。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宣教口腔知识的宣传指导下,孕妇应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尽量彻底清除牙菌斑,保持口腔处于清洁卫生状态;定期检查口腔状况,避免照射X线和拍摄X线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谨慎用药。

老年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口腔治疗可能引起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于安全问题应给予重视。老年人修复时应尽量利用余留牙,增加义齿的支持和提高咀嚼效率。尽量保留条件较好的残根,经过根管治疗后可制作帽状冠、套筒冠以增加义齿固位。余留牙齿条件差,增加了修复治疗的难度;老年人较多的食物嵌塞症状给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年人应该给予特殊照顾,老年人常伴有吞咽障碍,易发生误吞,要求口腔科大夫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居民对于牙菌斑了解甚少,对于龋齿的原因和如何预防龋齿及如何有效去除牙菌斑的知晓率较低,只有氟化物防龋是无害的知晓率较高。⑤居民对于口腔疾病认识主要还是要社区服务机构的大力宣传,组织体检,总结分析体检报告,加强口腔防治和检查。向患者宣传口腔卫生的重要性,示教正确的刷牙方法,不断清除牙菌斑,预防龋病,牙周病的效果。社区医护人员要坚信可以控制菌斑,预防牙病,向患者宣传教育,要正面鼓励患者并积极与社区居委会配合,组织开展预防口腔疾病健康大课堂活动。

消除菌斑的方法:

(1)最常用而有效的消除菌斑的方法就是正确刷牙。每天刷牙2次以上,早晚刷牙,使用保健牙刷以及每3个月更换牙刷;

(2)正确使用牙线清除牙齿邻面菌斑;

(3)牙签适用于有食物嵌塞的牙间隙。在晚饭后,刷牙前,用圆头的三角形木质牙签剔除每个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初级口腔卫生保健要尽量包括所有人。内容包括定期进行龋病与牙周病的检查、记录与报告,建立居民口腔健康档案,以监测口腔疾病发病状况;通过洁治、窝沟封闭、预防性重填等项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行早期龋的简单处理。⑥社区服务机构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作用,对社区居民进行广泛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发放资料、宣传橱窗等措施,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于预防保健方面的问题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直接面对面的提出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医生应针对日常工作中和社区健康体检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口腔卫生保健信息及口腔卫生指导,广泛动员社会每个成员积极关注与投入,深入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让居民理解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口腔卫生指导、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推荐居民使用含氟牙膏。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牙齿的标准是牙齿干净、没有蛀牙、不会疼痛、牙龈颜色正常和没有出血现象。作为社区口腔科医师应该积极参与到社区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宣传中,通过社区的医疗保健工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保健需求,改善社区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当好社区百姓的“守门人”,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牙齿健康标准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卓锋左金华.《使用临床口腔病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1

[2]左金华郭秀娟魏志民.《临床口腔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董世涛张涵.《实用医学研究与诊疗全书―口腔科学》.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1

[4]王翰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六十一口腔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7

【摘要】目的研究甘肃省城乡中老年居民口腔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甘肃省789名35~44岁中年人、429名65~74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2.83%、63.08%的中、老年人有就医需要,中年人高于老年,无明显城乡差别;过去一年内22.81%、27.74%的中、老年人因口腔疾病就医,就医原因主要为急慢性牙疼,就诊医疗机构主要是县市以上综合医院、私人口腔诊所和社区卫生院;未就医原因主要是“牙齿没有问题”、“牙病不重”和“经济困难”,老年居民、农村居民“经济困难”比例高。结论口腔健康认识水平、经济收入低限制了甘肃省城乡中老年居民口腔卫生服务需求;应加强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满足老年居民、农村居民口腔卫生服务需要。

【关键词】口腔健康;卫生服务;需求;老年人;中年人

1995年进行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为甘肃省卫生行政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卫生保健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10年后甘肃省城乡居民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有什么变化,口腔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口腔卫生需求情况如何,这些情况急需了解和掌握。为此,甘肃省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对35~44岁、65~74岁两个年龄组1218名城乡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1〕确定的年龄组,选取年龄在35~44、65~74岁的甘肃省城乡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年龄按调查当月算。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要求〔2〕,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甘肃省大、中、小城市中各抽一个市,按GDp高、中、低水平各抽一个县作为第一层抽样目标,选取了兰州市、张掖市和临夏市三个城市地区和定西市陇西县、天水市秦安县和平凉市庄浪县三个农村地区,在三个城市地区各抽取1个区,每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三个农村地区每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共抽取18个街道和乡镇。第二阶段以单纯随机方法从每个街道(乡镇)分别抽出2个居委会(村)为调查点,共36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均调查2个年龄组,共对1224名城乡中老年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35~44岁组792名、65~74岁组432名,男女比例1∶1),6人资料不合格而剔除。

1.2方法与调查内容由问卷调查员面对面询问方法收集资料并记录。2名问卷员负责完成所有口腔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前调查员均经过第三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统一培训,技术一致性达到95%以上。调查问卷由第三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统一编制,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健康自我评价、口腔疾病就医需要、过去一年内就医情况和未就医原因、家庭收入和口腔疾病就医费用支付途径等。

1.3统计学分析采用双录入法录入数据,以控制数据录入质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2.0软件完成。

2结果

2.1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见表1。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明显不同,老年人认为牙齿和牙龈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人(p=0.000,p=0.000),城乡无明显差别(p=0.150,p=0.092)。表1甘肃省城乡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与35~44岁组比较:1)p

2.2口腔疾病就医需要情况见表2。82.83%、63.08%的甘肃省城乡中、老年人有看牙的需要,无明显的城乡差别(p=0.233,p=0.118),中年人明显高于老年人(p=0.000),城市中年人对镶牙、牙周治疗、牙病预防措施的需要高于农村(p

2.3口腔疾病就医情况过去一年内末次就医情况见表3。被调查对象中,仅有22.81%、27.74%的中老年人在过去一年内因口腔疾病就医,就医原因主要为急慢性牙疼,分别为79.56%和93.28%,中、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接受治疗主要为拔牙、补牙和镶牙。一年内末次口腔疾病就诊医疗机构城乡明显不同(p=0.000,p=0.000),中、老年无明显差别(p>0.05)。过去一年内未就医主要原因是“牙齿没有问题”、“牙病不重”或“经济困难”,老年人因为“经济困难”未就医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人(p=0.000),仅有6.39%和6.47%的中、老年人认为“附近无牙医或无好牙医”。

2.4口腔疾病就医费用支付途径见表4。被调查对象中,90.66%和92.99%的中、老年人看牙自费,城市享受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的居民明显高于农村(p=0.000,p=0.000)。表3甘肃省城乡中老年人过去一年内口腔疾病就医情况表4甘肃省中老年人口腔疾病就医费用支付途径与同龄组乡村比较:1)p

3讨论

研究表明,健康需要由实际健康水平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差距引起,是在一段时间内为获得期望的健康状况而应该被利用的卫生服务,包括由个人认识到的健康需要和由医学专家判定的健康需要;健康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需要与需求往往是不一致的,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会具有寻求卫生服务的行为,才有可能利用卫生资源〔3〕。本次调查反映甘肃省城乡中老年居民口腔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龋病和牙周病是威胁甘肃省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4〕,患龋率高达62.57%、79.14%。本次调查中提示居民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群,然而在过去一年内对口腔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利用非常低。从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结果分析,自我评价高估了自身实际的口腔健康水平;从一年内未就诊的原因分析,影响中老年人未就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牙齿没有问题”、“牙病不重”和“经济困难”。由于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牙病或牙病不重,口腔健康状况尚可,当然也就没有寻求口腔卫生服务的行为〔5〕,加之甘肃省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调查对象中家庭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90%以上的甘肃省城乡居民口腔疾病就医费用是自费,使得经济困难成为制约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居民、农村居民寻求口腔卫生服务的主要因素,大量需要没有转化为口腔卫生需求,潜在需求非常高。

一年内末次就医情况调查结果提示治疗需求仍为当前主要类型,预防服务需求极低。由于预防服务是成本效益最好的口腔卫生服务,重治轻防必然会造成口腔医疗卫生资源严重浪费。就诊医疗机构选择上,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使得城乡居民的选择明显不同。城市居民选择前两位的是县市以上综合医院、私人口腔诊所,农村居民选择的前两位是卫生院社区中心/社区站/医务室、私人口腔诊所,选择省级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口腔专科医院就诊的稀少。由于卫生院社区中心/社区站/医务室和私人口腔诊所多在社区和村镇,就诊方便价格低廉,成为甘肃省老年居民、农村居民就诊的首选口腔医疗机构,因此,加强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建设,扩大社区医院口腔卫生服务范围,加强私人口腔诊所特别是摆摊游医管理和继续教育〔6〕,提高口腔卫生服务质量,满足老年居民及农村居民的口腔卫生服务需要,真正提高甘肃省城乡居民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oralhealthsurveysBasicmethods〔S〕.4thed.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7:121.

2齐小秋,张博学,张立,等.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6213.

3吴明,李睿.健康需要与需求的概念及测量〔J〕.中国卫生经济,1995;14(1):44.

4马力扬,杨兰,聂红兵,等.甘肃省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02.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8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口腔疾病;患病率;症状作者调查了74例近期在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医二院干诊科住院救治的沈阳城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各类口腔疾病症状表现及患病率指标,并与79例同期参加体检、同龄、结论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连续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医二院干诊科救治的ami患者。纳入条件:①符合1987年wHo有关“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ami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在沈阳市区居住5年以上。排除条件:①急性期内死亡病例。②近期接受过牙周治疗者。③近期连续使用消炎及类固醇类药物者。④慢性感染及恶性肿瘤患者。老年ami组74例,男42例,女32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65.76±15.13)岁。对照组来自同期参加体检、同龄及结论健康老年人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60~81岁,平均(66.24±15.93)岁。

1.2方法 各类口腔疾病症状表现观察指标设定本研究设定口腔疾病症状表现观察指标有:牙龈出血、牙菌斑、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牙结石、牙龈肿痛等指标。老年ami组口腔及牙周检查时间在病情平稳后进行,对照组在体检期间进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各类牙周疾病症状表现及患病率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老年ami组各类口腔疾病患病率分别为:龋齿82.43%(61例)、牙周炎51.35%(38例)和牙周病79.73%(59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3例,41.77%,χ2=4.91;12例,15.19%,χ2=8.35和31例,39.24%,χ2=6.21;p均

3讨论

ami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危、重型分层,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心性猝死、心功能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合并症,危及患者生命。口腔及牙周疾病常常由慢性微生物病原体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牙槽骨逐渐被吸收及进行性牙周附着丢失。近年来,口腔卫生及牙周病对全身健康影响逐渐受到医学专家们重视,一些研究[1,2]证实,在ami患病人群中,口腔及牙周疾病发生率均较高,后两者还被认定为ami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作者选择了一组近期在本院老年病科救治的老年ami患者为观察对象,他们均为沈阳城区常住人口,在病情平稳后接受了口腔及牙周检查,对照组选择同期参加体检、同龄、结论健康老年人,比较两组对象各类口腔疾病症状表现及患病率指标。作者发现,老年ami组龋齿、牙周炎及牙周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前者的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牙结石及牙龈肿痛等症状表现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提示,沈阳城区老年ami各类牙周疾病症状表现较多,龋齿、牙周炎及牙周病患病率较高,国内一些作者涉及同类内容调查与作者观察结果接近。[3,4]

综上所述,老年ami患者各类口腔及牙周疾病症状表现较多,龋齿及牙周炎、牙周病患病率较高,这些口腔疾病表现与心肌缺血联系密切。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及时关注老年人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应尽早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缪羽,赵峰.牙周炎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3,11(1):47-49.

[2]欧阳翔英.牙周疾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0(1):112-115.

[3]李蓬,和璐,沙月琴,等.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牙周状况.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1):22-26.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9

[关键词]调查研究;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

[中图分类号]R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a)-0166-03

investigationoncognitiveapplicationstatusoforalhealthknowledgeamongpreschoolersparents

LUai-yun

DepartmentofStomatology,SouthernDistrictHospitalofZhongshanCityinGuangdongprovince,Zhongshan52845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gnitiveapplicationstatusoforalhealthknowledgeamongparentsofpreschoolchildren.methodsatotalof1000preschoolchildrenparentsfromfivekindergartensfromJune2015toJune2016inourdistrict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group.Questionnairesurveywasusedtostudythecognitiondegreeoforalhealthknowledgeofpreschoolersparents,andthequestionnairesurveyresultswasanalysed.Resultstheawarenessrateofparentsbrushingteethbeforetheageof3was87.82%,andtheawarenessrateofbrushingteethinthemorningandeveningwas85.25%.theparentshadhighercognitionoforalhealthknowledgeinthesetwoaspects,butthecognitiondegreeofrelatedknowledgeawarenessthatbabyteethwasbrokentotreatment,pitandfissuresealantcouldpreventdentalcaries,Choosingoffluoridetoothpastewerelow.thefrequencyofpreschoolersparentshelpingchildrentobrushtheirteethincreasedwiththeincreaseofacademicqualifications,895preschoolersparentsacquiredoralhealthknowledgemainlythroughradioandtelevision,accountedfor55.87%,followedbythehospitalpublicitycolumn,communityhealtheducation,newspapers,kindergartenmission,oralhospitalstaff.ConclusionSomepreschoolersparentshavelowawarenessoforalhealthknowledge,andshouldfurtherpromotethepropagandaoforalhealthknowledgeofparents,whichcaneffectivelyreducetheincidenceoforaldiseasesinchildrenandimprovethechildren′soralhealth.

[Keywords]investigationandstudy;preschoolchildren;parent;oralcavity;Knowledgeofhealthknowledge

流行病w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组的儿童患龋率高达66%,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家庭因素在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情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龄前儿童接受能力差、年龄小并且缺乏自制力,因此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还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1-3]。本研究对10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本区5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家长1000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抽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使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研究。剔除填写不合格的问卷10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95份,有效率89.50%。8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父亲201名,母亲649名,祖父母45名;小学学历230名,初中学历230名,中专及高中学历218名,大专及本科学历217名。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研究调查,调查问卷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口腔调查问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儿童口腔卫生情况、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的干预方式、获取口腔健康知识途径等。调查问卷由5所幼儿园中的老师进行发放,并由调查组成员指导儿童家长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由幼儿园老师收回,调查组成员进行核对,剔除内容回答不全的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观察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以及学龄前儿童家长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途径。

2结果

2.1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

学龄前儿童家长对3岁前开始刷牙的知晓率为87.82%,早晚分别进行刷牙的知晓率为85.25%,家长对以上两点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较高,但对乳牙坏了需要进行治疗、窝沟封闭能预防龋齿、选择含氟牙膏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低,具体见表1。

2.2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分析

46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日帮助儿童刷牙,53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周帮助儿童刷牙,19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偶尔帮助儿童刷牙,19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从不帮助儿童刷牙。进一步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增加,具体见表2。

2.3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相关途径分析

在8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500名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口腔健康知识,占55.87%;其次为医院宣传栏、社区健康教育、报刊、幼儿园宣教、口腔医院人员,具体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我国整体龋病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是乳牙龋病发病率仍然持续上升。口腔疾病主要是由于口腔内细菌长期积累从而造成代谢物和菌斑引发,菌斑在牙龈和牙齿表面进行分布,从而产生破坏性物质,使牙龈和牙齿表面受到损害[4-6]。乳牙龋病的常见发病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其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了降低牙龈炎、龋齿等疾病发生,应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给予高度重视,这能够有效避免口腔疾病的发生[7-8]。由于学龄前儿童自控能力差、独立性差、年龄较小,因此,大部分儿童日常口腔习惯均受到家庭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行为主要受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水平高低的影响,因此,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研究调查,能为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防治提供有效对策[9-11]。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其接触人员与生活环境均来自家庭。多项研究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与家长认知度、行为、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家长主要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相关途径为广播电视,缺乏专业医生指导。由于大多数家长对儿童乳牙疾病问题的认知度较少,多数儿童就诊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从而使口腔疾病进一步加重,因此,家长应定期带儿童检查口腔,筛查口腔疾病并及时进行治疗[12-14]。此外,医院应组织口腔科医生到各所幼儿园和社区进行指导和宣教,有效加强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知。医学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后第6个月便可进行刷牙,只有早期对儿童进行口腔卫生保健才能有效避免口腔疾病的发生。儿童发生口腔疾病后,口腔疾病越严重儿童发育水平就越低,同时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口腔健康均会受到口腔疾病与并发症的影响[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家长均不了解口腔疾病的严重性,大部分家长认为乳牙坏了不需要治疗,还有更多的家长不知道“六龄牙”的重要性,提示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度较低。此外,家长帮助孩子刷牙的比例较低,提示家长对儿童刷牙的重视度不高,因此需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儿童刷牙的重视度[17-18]。由于儿童牙齿处于生长发育期,采用含氟牙膏进行刷牙能对儿童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其不仅能使儿童牙齿硬度增加,还能有效控制儿童口腔细菌活跃度,并且可以修补儿童牙釉质,因此,家长应将含氟牙膏作为家庭使用牙膏首选,并长期给予儿童使用,从而有效降低儿童龋齿病发生率[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家长对3岁前开始刷牙的知晓率为87.82%,早晚分别进行刷牙的知晓率为85.25%,家长对以上两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度较高,但对乳牙坏了需要进行治疗、窝沟封闭能预防龋齿、选择含氟牙膏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低;46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日帮助儿童刷牙,53名学龄前儿童家长每周帮助儿童刷牙,19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偶尔帮助儿童刷牙,19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从不帮助儿童刷牙,进一步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家长协助儿童刷牙的频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增加;8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口腔健康知识,占55.87%,其次为医院宣传栏、社区健康教育、报刊、幼儿园宣教、口腔医院人员。

综上所述,部分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不高,应进一步提高对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这能有效减少儿童口腔疾病发生,进而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玲,忠良.22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S菊珍,许永泽.农村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2-23,26.

[3]石兴莲,程华刚,王鹏,等.遵义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87-488.

[4]马小青,张学军.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79-80.

[5]郭洪菊,陈华,罗磊,等.绵阳市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58-2760.

[6]汪缨,蒋锦丽,王超君,等.杭州市2014年外来学龄前儿童口腔患病状况及卫生行为习惯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5):73-74.

[7]白云洋,张笋.天津城区学龄前儿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43-345.

[8]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236-6239.

[9]刘婉,王晓娜,吴君怡,等.浅析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认知度的城乡对比[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4):648-649.

[10]董楠.社区3~6岁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现状及护理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11]朱晗.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初探[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738-1739.

[12]庞艳蕾,冯昊,张惠兰,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9):5037-5039.

[13]刘君武.遵义市红花岗区5岁留守儿童早期龋现状及病因分析[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3.

[14]张松杰,李骏,毋丹丹,等.西安市区881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4):434-437.

[15]白h,江虹,曲美霞,等.北京市384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56-258.

[16]高薇,刘洪,严俊,等.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220-222.

[17]吉雅丽,王志刚,杨汴生,等.河南农村12岁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1):1185-1187.

[18]Vichayanratt,Stecklera,tanasugarnC,etal.Barriersandfacilitatingfactorsamonglayhealthworkersandprimarycareproviderstopromotechildren′soralhealthinChonBuriprovince,thailand[J].SoutheastasianJtropmedpublicHealth,2013,44(2):332-343.

口腔医学和牙科的区别篇10

口腔健康

是全身健康的基础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腔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积极防治。口腔健康包括: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牙龈)疾病、龋病、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

口腔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健康。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疾病等会破坏牙齿硬组织和牙齿周围支持组织,除影响咀嚼、言语、美观等功能外,还会引起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有些微生物长期存在于口腔中,可导致或加剧某些全身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危害全身健康,影响生命质量。

龋病和牙周疾病

龋齿和牙周病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两种最常见的疾病。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龋病(俗称虫牙或蛀牙)和牙周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两种最常见的疾病,治疗起来比较复杂,花费时间和费用也比较多。

龋坏的牙齿硬组织发生颜色、形态和质地的改变,是由于口腔里的某些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发酵产酸而逐渐产生的。龋坏早期一般没有疼痛不适的感觉,只有在医生检查时才可发现牙面上有黑点或白斑;进一步发展就可形成龋洞,遇酸、甜、冷、热等刺激时会感到疼痛不适;严重时由冷、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十分明显;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牙体破坏变成残根、残冠,甚至导致牙齿丧失,造成严重的咀嚼困难,影响身体健康。

牙周疾病是发生在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牙骨质、牙槽骨、牙龈、牙周膜)的各种疾病。首先是牙龈红肿、触碰时容易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与移位,有时还会引起牙周溢脓、口腔异味,最后使牙齿脱落或拔除。所以牙周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

上述两大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的。因此,通过自我口腔保健和专业口腔保健清除牙菌斑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基础。

维护口腔健康

从生活细节做起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刷牙清除牙菌斑数小时后,菌斑可以在清洁的牙面上重新附着,不断形成,特别是夜间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差,细菌更容易生长。因此,每天至少要刷牙两次,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刷牙的同时结合用舌刷清洁舌背部能明显改善口腔异味。饭后漱口可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咀嚼无糖口香糖也可以刺激唾液分泌,降低口腔酸度,有助于口气清新,保持牙齿清洁。

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

在同一个家庭里,每个人的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口腔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口腔保健需求。应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选用适合各人需要的牙刷和牙膏。若一家人共用一把牙刷和一个漱口杯,可能会引起疾病的相互传播。因此,必须做到一个人一把牙刷和一个口杯,每人分开放置,以避免交互感染。

正确选择和使用漱口液

清水漱口可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但其清除力量微弱,不足以去除牙菌斑。目前市售的一些漱口液添加了某些抗菌消炎物质,有一定的辅助控制牙菌斑、维护口腔健康的作用。如含氟漱口液是一种局部用氟预防龋病的方法,适合在低氟区、适氟区的学校和家庭中使用;洗必泰漱口液能杀灭唾液中和吸附到牙面上的细菌,适于牙周病患者使用;以香精油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漱口液,有广谱灭菌作用,适合每天使用。还有的漱口液可在患有口炎、唇炎时含漱,起到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提倡用水平颤动拂刷法刷牙

水平颤动拂刷法是一种能有效清除龈沟内牙菌斑的刷牙方法。拂刷就是轻轻地擦过,掌握这种刷牙方法,能够帮助清除各个牙面的牙菌斑,同时能有效地去除牙颈部及龈沟内的牙菌斑。

具体操作要领为:

①手持牙刷刷柄,先将刷头放置于口腔内一侧的后牙牙颈部,刷毛与牙长轴大约呈45°角,刷毛指向牙根方向(上颌牙向上,下颌牙向下),轻微加压,使刷毛部分进入牙龈沟内,部分置于牙龈上;

②以2~3颗牙为一组开始刷牙,用短距离水平颤动的往返动作在同一个部位至少刷10次,然后将牙刷向牙冠方向转动,继续拂刷牙齿的唇(颊)舌(腭)面;

③刷完第一个部位之后,将牙刷移至下一组2~3颗牙的位置重新放置,注意与第一个部位保持有重叠的区域,继续进行下一个部位的刷牙;

④刷上前牙舌面时,将刷头竖放在牙面上,使前部刷毛接触龈缘,自上而下拂刷。刷下前牙舌面时,自下而上拂刷;

⑤刷咬合面时,刷毛指向咬合面,稍用力作前后短距离来回刷。

提倡使用保健牙刷,注意及时更换

保健牙刷具有以下特点:①刷头小,以便在口腔内(特别是口腔后部)转动自如;②刷毛排列合理,一般为10~12束长,3~4束宽,各束之间有一定间距,既有利于有效清除牙菌斑,又使牙刷本身容易清洗;③刷毛较软,刷毛长度适当,刷毛顶端磨圆钝,避免牙刷对牙齿和牙龈的损伤;④牙刷柄长度、宽度适中,并具有防滑设计,使握持方便、感觉舒适。

刷牙后,牙刷毛间往往粘有食物残渣和细菌,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刷牙后应用清水冲洗牙刷,并将刷毛上的水分甩干,刷头向上放在口杯中置于通风处。为防止牙刷藏匿细菌,一般应每三个月左右更换一把牙刷。若刷毛发生弯曲或倒伏,会对口腔的软硬组织造成损伤,则需立即更换。

提倡选择牙线或牙间刷辅助清洁牙间隙

牙齿与牙齿之间的间隙称为邻间隙或牙间隙,牙间隙最容易滞留菌斑和软垢。刷牙时牙刷刷毛不能完全伸及牙间隙,如果在每天刷牙的同时,能够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刷等帮助清洁牙间隙,可以达到彻底清洁牙齿的目的。

牙线是用尼龙线、丝线或涤纶线制成的,它有助于邻面间隙或牙龈处的清洁,特别对平的或凸的牙面最合适。牙间刷的刷头为金属丝,其四周附带有柔软的刷毛,适用于牙龈退缩和牙根外露的患者清除牙间隙处的牙面和根面的牙菌斑。使用时应注意,若龈无退缩、插入有困难时,不要勉强进入,以免损伤牙龈。

根据口腔健康需要选择牙膏

牙膏是辅助刷牙的一种制剂,可增强刷牙的摩擦力,帮助去除食物残屑、软垢和牙菌斑,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口腔异味,使口气清新。成人每次刷牙只需用大约1克(长度约1厘米)的膏体即可。如果在牙膏膏体中加入其他有效成分,如氟化物、抗菌药物、控制牙石和抗敏感的化学物质,则分别具有防龋、减少牙菌斑、抑制牙石形成和抗牙齿敏感的作用。

含氟牙膏有明显的防龋效果,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是龋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安全、有效的防龋措施,特别适合于有患龋倾向的儿童和老年人使用。但应该注意的是:牙膏不是药,只能预防口腔疾病,不能治疗口腔疾病,有了口腔疾病还是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科学用氟有利于牙齿和全身健康

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摄入适量的氟化物可以减少牙齿的溶解度和促进牙齿的再矿化、抑制口腔微生物生长,预防龋病的发生。氟化物的应用可以分为全身应用和局部应用。全身应用包括:饮水氟化、食盐氟化、牛奶氟化、氟片、氟滴剂;局部应用包括: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局部涂氟、含氟涂料、含氟泡沫、含氟凝胶等。但是人体摄入过量氟也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因此氟化物的推广应用,适合于在低氟地区、适氟地区以及在龋病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中进行。

科学吃糖,少喝碳酸饮料

糖是人类的主要营养要素之一,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许多食品及饮料的调味剂,同时也是公认的一种引起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容易引起龋病的主要是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淀粉等。如果经常摄入过多的含糖甜食或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会导致牙齿脱矿,引发龋病或产生牙齿敏感。

因此,提倡科学吃糖非常重要。吃糖次数越多,牙齿受损机会越大,所以,应尽量减少每天吃糖的次数;少喝碳酸饮料,进食后用清水或茶水漱口,晚上睡前刷牙后不能再进食。

吸烟有害口腔健康

吸烟是引起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是吸烟者。吸烟还是牙周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牙周病的几率较不吸烟者高出5倍。孕妇吸烟或被动吸烟,可以引起胎儿口腔颌面部畸形。吸烟者牙齿表面常常出现褐色烟斑和牙石,引发口腔异味,影响个人外观形象和社会交往。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常是缓慢发生的。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般常不易察觉,等到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治疗起来很复杂,患者也会遭受更大的痛苦,花更多的费用,治疗效果还不一定十分满意。因此,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每年至少一次,能及时发现口腔疾病,早期治疗。医生还会根据情况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控制口腔疾病的发展。

提倡每年洁牙(洗牙)一次

牙菌斑、食物残渣、软垢在牙面上附着沉积,与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逐渐钙化形成牙石。牙石表面粗糙,对牙龈造成不良刺激,又有利于新的牙菌斑粘附,是引起牙周疾病的一种促进因素。自我口腔保健方法只能清除牙菌斑,不能去除牙石。因此需定期到医院由口腔科医生进行洁牙,最好每年一次。洁牙是由口腔医生使用洁牙器械,清除龈缘周围龈上和龈下部位沉积的牙石以及牙菌斑。洁牙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出血,洁牙之后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牙齿敏感,但一般不会伤及牙龈和牙齿,更不会造成牙缝稀疏和牙齿松动。定期洁牙能够保持牙齿坚固和牙周健康。

口腔出现不适

口腔疾病可表现为疼痛或不适的症状。如龋病常表现为遇冷热刺激不适、咬物不适或疼痛;牙髓炎会发生剧烈的自发痛、夜间痛;牙龈炎早期会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出现牙龈出血;口腔溃疡伴有患处触碰引发疼痛的感觉;敏感的牙齿在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出现短暂而尖锐的疼痛。口臭80%~90%是由口腔疾病所致,主要是由于口腔内的厌氧菌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导致的。发生以上情况应尽快去具备执业资质的口腔医疗机构诊治。

及时修复缺失牙齿

牙齿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和维持面容形态的功能。牙齿缺失易发生咀嚼困难、食物嵌塞、对牙伸长、邻牙倾斜等。前牙缺失还会导致发音不准、面部形态发生变化,全口牙丧失后,咀嚼十分困难,面容明显苍老。

因此,不论失牙多少,都应及时进行义齿修复。修复一般在拔牙2~3个月后进行。修复前应治疗余留牙的疾病,必要时对牙槽骨和软组织进行修整,保证修复质量。缺失牙的修复目前主要有活动修复和固定修复(包括固定桥、种植义齿)。具体选择何种修复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口腔条件和主观要求而定。

选择具备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口腔保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