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视力康复训练十篇儿童视力康复训练十篇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47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弱视;玩具;视觉刺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眼睛要求越来越高。弱视常发生在儿童视力发育期间,我国目前约有1000多万弱视儿童,是比近视更为严重的眼科疾病,严重地阻碍了儿童的学习成长与身体健康。在儿童早期发现并有效地进行干预治疗训陈。儿童的弱视是可以得到改善并治愈的。

1弱视的定义、分类及防治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弱视是双眼互相竞争或形觉剥夺引起的,弱视的英文翻译为“amblyopia”、“Lazyeye”,弱视眼是发育不良的现象,分为单眼,性弱视或双眼性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障碍疾病。早在1996年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止组来定义弱视为视力小于等于0.8且不能娇正者称为弱视。后来在2009年有学者提议重新修订弱视定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于2010年了新的《儿童弱视诊断指南》,该指南再次定义弱视: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的年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

弱视与近视远视不一样,弱视儿童是由于视觉发育不良引起的视力模糊症状,弱视患者缺乏立体视觉,即使佩戴眼镜后视觉功能也很难达到正常水平,若不及时治愈,长大后的职业选择会受到很多限制,如参军、宇航员、司机公务员、建筑、工程设计、医学、机械、美术等。弱视儿童最好在2-3岁期间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视力筛查,若发现弱视应及早治疗,通过散瞳验光配镜和康复训l练作业一般都可以康复,医生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李斌在《综合治疗在治疗小儿弱视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提出,3-6岁的治愈率为93.42%,7-10岁的治愈率为77.03%,11-14岁的治愈率为16.67%,因此弱视尽量在10岁之前进行治疗康复,而3-6岁是视力康复的最佳时期。

2弱视训练的原理

人类眼底的黄斑中心周边分布了大量的视锥细胞,它们负责明视觉、分辨空间频率、辨颜色三种神经感受功能,弱视就是黄斑中心敏锐度低下的疾病。引起儿童弱视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儿童视功能没有得到充足发育,因此训练的原理便是加强对弱视眼黄斑中心及周边视锥细胞的刺激,让其兴奋,起到治疗弱视的作用。精细作业主要是增加患儿对弱视眼的应用,对其进行视觉刺激,如现有的穿珠子、穿针等精细操作,都是为了消除患者视力的发育障碍,刺激患者视觉发育。对于弱视训练治疗,精细目力训练是最简单可行的训练方法,在弱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重大。

3弱视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学理论指出幼儿期的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慢慢形成,稳定性较差,这个期间的儿童集中力差,精细操作能力弱,因此弱视治疗的依存性较差。当儿童7岁以后,注意力渐渐集中,心智渐渐成熟,可以意识到弱视的危害,可与家长和医生达成共识,在心理上愿意自觉配合治疗及训l练康复。3-6岁为弱视儿童的最佳治疗期,但是因为依从性差,导致治疗效果也差,因此加强这个期间儿童的依从性非常关键。在弱视儿童玩具的设计中,可借鉴aRCS心理理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介绍为什么要这么玩的相关性要素,在游戏的过程中建立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游玩中享受玩具带来的成就感。

4色彩、形状对儿童视觉刺激的研究

红色是视锥感光细胞最敏感的颜色之一,红色的视觉感知可以兴奋黄斑中心凹达到对视觉的刺激,进而起到弱视治疗的作用。色觉刺激对于中度及重度弱视患者的治疗初期是很用的,而对于中度及重度弱视治疗的中后期、轻度弱视患者,色觉刺激的作用不是很大。因此中高度弱视在治疗初期提倡颜色刺激,中高度弱视治疗后期及初度弱视提倡用不显眼的颜色。形状是物体的空间属性,人们对物体形状的感知靠视觉和触觉来完成,尤其是视觉。有研究学者发现弱视患者对形状的感知视觉在时间上明显大于正常人。在弱视训练玩具设计中,玩具色彩应选用刺激视力发育的颜色,选取特点鲜明且吸引儿童关注的造型,锻炼弱视儿童对形状及颜色的感知的能力,干预刺激视力发育。

5弱视儿童设计要素

弱视儿童在进行精细作业训练时,由于训练过程枯燥乏味,以及家长对弱视知识的缺乏,儿童与家长容易放弃,训练的依从性很差,在康复训练的场景下,家长和弱视儿童的积极配合,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因此要从家长、儿童、医生三方来设计弱视玩具提高训练的依从性,使家长和儿童积极配合医嘱完成康复训陈。

5.1符合医学原理

引起儿童弱视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儿童视功能没有得到充足发育,因此训练的原理便是加强对弱视眼黄斑中心及周边视锥细胞的刺激,让其兴奋,起到治疗弱视的作用。

5.2趣味游戏设计

目前市场上精细目力训练类的玩具较传统趣味性不足,再加上训练周期长,弱视儿童的依从性很差,没有最大地发挥精细训练的作用。把训练的过程游戏化,有趣化,利用智慧玩具给儿童创造好玩有趣的训练方式,儿童的视力从中受益,创造吸引弱视儿童去训练的环境,设计良好有趣的玩具反馈行为,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5.3通用性设计原则

弱视玩具设计的角度不能仅是针对弱视儿童之间玩耍,本文认为弱视玩具应该符合通用性设计原则,设计所有儿童均可一起参与的游戏形式,从而避免弱视儿童的自卑感。

5.4视知觉刺激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听觉意识;言语发展

一、听障儿童听觉言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聋儿康复教育教学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材,各地聋康机构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这种情况下致使各地聋童康复教育发展不平衡。

康复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有爱心、恒心、善心、细心,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训练内容和方法既要适合听障儿童的特点,又要有长期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三万名新生聋儿。面对孩子的失聪,鉴于对聋教育认识的缺乏,许多听障儿童家长面对失聪的孩子不知所措,采取只养不教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聋童自然学不会发音说话,甚至不会模仿唇型,更有甚者,因为长期缺乏锻炼,有些聋童的舌头出现僵化现象,不能自主控制舌头的活动。

2.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存在问题

(1)训练中不重视计划性的系统康复与及时评估

当听力受损的孩子带上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后,他们的听觉能力开始像出生的婴儿一样,除了要慢慢学会听声音和明白声音的意义外,还要通过听和读语来认知和学习语言,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受听障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听力状况不协调的干扰,面对训练初期的听障儿童能较快掌握简单词汇发音的良好局面,不重视及时评估听障儿童的整体听觉言语水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致使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水平呈现“昙花一现”的现象。

(2)在训练过程中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一对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孩子就可以听清声音,可以开口学说话了。这对大多数聋童家长来说是认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对听障儿童而言,听到、听清了声音,仅是迈进有声世界的门槛,为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在实际训练中只注重发音、学词、说句,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不注重语言思维的培养,使许多听障孩子言语能力低。有的听障儿童借助助听设备模仿发音学说话,即使说出一些生硬简单的词语、短句,也只能理解为“鹦鹉学舌”式的说话。加以测试,会发现他们只会机械重复不会灵活运用,回答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

三、教育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明确康复训练的指导方向

(1)正确的诊断并验配合适的助听设备是康复训练的前提。

首先必须请专业人员根据聋童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听力诊断,帮其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听力、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差异对听觉言语状况做出初步诊断,是训练初期的重要环节,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长期和阶段训练计划。

(2)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定期评估是康复训练的指导方 向?

教师根据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和个体差异制定集体训练计划和个别长期、阶段性的训练计划。完成最初的训练计划后,听障儿童听觉能力通常就会初步建立起来,再根据实时的评估对中期的训练内容、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训练中经常复习前期的内容,反复应用,避免遗忘,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巩固和运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明确指导方向。

2.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康复成功的有力保障

(1)听觉意识的开发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听障儿童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进入有声世界。虽然听障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和健听儿童大体相同,但不能像健听儿童那样以“自然习得”为主,聋童“听话”,需要作“听”的引导。这如听力健全的人虽能听清音乐旋律,但不都能像歌唱家那样唱出美妙动人的歌曲。还必须掌握乐曲的音准、节奏和发声的基本技巧才行。因此有了聆听的习惯,建立起听觉意识其语音清晰度和言语能力才能正常发展。

(2)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开发听觉意识的同时,进行发音及正音教学,在逐步提高语音清晰度和语调的漫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发展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厨绕儿童生活的衣食住行,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通过语素、词语、短语、短句、长旬、短文由易到难逐级发展。在句子教学中,通过看图说句、表演说旬等手段。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训练昕障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其言语能力。教给他们按照正常语序观察图片的方法,启发他们按照主谓语的顺序说词语,由词带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日常生活把不同词汇引人句子组成新句子,生成句式。通过替换练习使他们会说的句子越来越多。从而建立正常的语言思维。如:在教“弟弟哭”时,教师接照正常语序依次指图问“谁?…‘怎么了?”避免说出“哭弟弟。”这样的倒装句。语音矫正和声调练习则贯穿整个听觉言语训练的始终,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语音强化,加强重读、有节奏地读等语感训练。

总之,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教师在进行听觉意识开发和发展言语训练时,只有采取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还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如何消除听障儿童的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其智力。提高适应社会语言环境的能力。

【参考变献】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3

一、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所发挥的作用

儿童残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条件导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条件导致。0-6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更强。在这一阶段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是帮助其恢复部分身体机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说,早期发育时期是残疾儿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生理习惯和基本技能将会让其受益终生。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复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残疾儿童由于在身体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经常被一些社会歧视现象困扰,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帮助残疾儿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乐观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造成困难的因素

近些年来,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地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相关工作的效果却成效颇低,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残疾儿童的康复费用是比较高的,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这种高花费的康复疗法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很多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带孩子参加康复治疗,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停止,等到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这就导致这项工作缺少连续性,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虽然相关福利机构也会提供帮助,但是这种治疗缺乏针对性,康复训练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第二,早期康复教育是指针对0-6残疾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工作,这一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家长对其进行照看。在这一过程中,看护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残疾儿童出现的错误宽容度较低。或者在进行一段时期的康复教育工作而没有取得效果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这会在心理层面上对康复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

此外,智力与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在早期是不易发现的,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当做某些技能发育迟缓,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这样就耽误了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因此,家长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定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最后,国家财政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项目的投资力度比较有限。近些年来,残疾儿童的病情种类以及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目前,福利机构的早期康复教育只针对孤独症、脑瘫等几种类型残疾进行,而且相关的康复设备也并不完善,康复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训练方式也比较落后。

三、关于提高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训练效果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部门及相关康复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首先,国家一定要加大对残障事业的投入力度,为相关的康复机构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残疾儿童家庭也应该依照具体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康复设施,目前,国外对于残疾儿童康复的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在设备上也比较先进,相关康复机构可以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的康复设备。也可以定期要求国外的一些相关专家到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进行经验指导与交流。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近年来接连发生自然灾害,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四川残疾儿童的数量,他们大多为灾后的心理疾病或是灾难造成的肢体伤痛。因此,四川省非常重视对于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为了促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及训练工作的顺利进展,四川多个城市建立起了完整的残疾儿童福利津贴制度,在相关儿童的残疾情况得到确认之后,相关政府机构为0-6岁的残疾儿童建立完整信息档案,确保其得到应有的待遇。并且,四川省为了提升残疾儿童的生活水平,由政府单位牵头,开展了多项公益扶持项目,利用社会的力量为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康复看护人员应当对自身的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康复工作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对儿童进行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因为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知识其中的一个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遭到不良期待,因为这会加大孩子的压力,对其产生不良的反作用。相关的康复人员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及康复治疗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肢体、表情语言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的影响。给孩子的鼓励越多,康复的效果就越好。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4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2002〕41号),提出到2015年,实现我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体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辅助器具适配,以及康复咨询、转介、信息等多种服务。

7.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平台开展残疾人康复。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其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社区康复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残疾人及其亲友、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施。社区康复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资源,对辖区内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并提供相应的康复服务,如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信息咨询、知识普及、转介服务等。

我国在“八五”期间就开始推进社区康复,“十一五”期间又加大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扩大社区康复的受益面,并开始由城市社区向农村社区延伸。

8.重点康复工程

自198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开始,“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连续五个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五年计划,选择了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20年来,重点康复工程已经从最初开展的白内障复明、儿麻后遗症矫治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三项抢救性康复工程拓展到“十一五”的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肢体残疾矫治手术、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精神病患者服药治疗、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评估适配、普及型假肢装配、功能补偿型矫形器装配等。截至2006年底,通过实施重点康复工程,133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9、康复训练

运用康复学的理论与方法,采取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心理――行为疗法、辅助器具适配以及其他训练手段,补偿、增强、替代残疾人和伤病员的功能缺损,从而保存和改善运动、感知、心理、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5

(1)特殊教育教师所注重的教学目标。有46.6%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特殊儿童情感和态度的发展,24.7%的特殊教育教师注重特殊儿童知识和目标的获得与达成。可见,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所注重的教学目标已经从以往更重视知识的获得转向重视情感和态度的发展。(2)特殊教育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66.5%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进行教学,仅有18.2%的特殊教育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个结果说明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重视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操作和体验中获得发展。班级授课制是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70.5%)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特殊教育教师仅占13.4%和15.3%。(3)特殊教育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仅27.3%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校本教材,22.2%的特殊教育教师授课时没有教材。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没有统一的统编教材或校本教材,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开发适合他们的教材。(4)特殊教育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评价。超过半数的特殊教育教师(57.5%)主要通过日常观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系统评估的特殊教育教师仅占12.9%。这一方面说明特殊教育教师注重通过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对他们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缺少可供教师进行全面评估的-Y-段和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情况

(1)康复训练对象和干预时间。有83.3%的特殊教育学校对聋生进行康复训练,对智障、自闭症、脑瘫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学校比例过半,分别为51.9%、59.3%、59.3%,对盲生进行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学校比例较低,仅为16.7%。由此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对象的类型较多,主要集中在聋生、自闭症学生、脑瘫学生。对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开始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有16所学校(59.3%)从学前阶段开始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1l所学校(40.7%)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康复训练。(2)康复训练内容和专业教材。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康复对象的类型较多,康复训练内相应涉及较广,主要包括语言训练(16所)、感觉统合训练(14所)、运动功能训练(16所)等,有少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还进行定向行走训练(8所)和视功能训练(6所)。聋校主要针对聋生进行发音、字词、句子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康复训练(9所)。:所学校中,只有6所学校(22.2%)开发了校本的康复训练教材,2l所学校(77.8%)使用的是康复训练指导手册。(3)康复训练方法。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都通过教育教学来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59.3%的特殊教育学校借助非医学的康复专业技术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33.3%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职业训练以帮助康复对象恢复就业能力和获取就业机会,仅的特殊教育学校借助医学措施,特别是康复医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医学康复。

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功能情况(参见表3)

(1)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宣传工作情况。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工作,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站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85.2%),或举办大型活动(100%)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社会其他机构的联系和交流。还有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75%)、竞赛(59.3%)、演讲(33-3%)、创办校刊杂志(41.7%)来提高影响力。(2)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情况。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专业项目对特殊学生进行职业教育(55.6%),为特殊学生拓宽就业渠道(74.1%)。小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实习基地为特殊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37.1%),而对就业学生进行职后跟踪、指导的学校较少(33.3%),还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并未开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场所,目前有13所特殊教育学校(59.1%)自己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场所,9所特殊教育学校(40.9%)主要在普通教室开展职业教育。关于特殊学生的实习方式,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是在校内让特殊教育教师通过教学为特殊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践锻炼,而能在社会企业或校办企业实习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甚至没有地方实习。(3)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支持工作情况。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建议、咨询与服务(81.5%),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康复资源服务(74.1%)。对随班就读工作和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的学校很少,有3所学校没有开展过资源支持工作。可见,从总体上来说特殊教育学校所进行的资源支持工作还比较薄弱。

特殊教育学校研究功能情况(参见表4)

特殊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的级别与性质。所调查的95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参与过课题的472名(49.7%),他们参与的大部分为校级课题(47.9%),参与部级课题的较少。在当前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转型为研究者角色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应扩大学校研究工作的普及度,让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绝大部分课题(86.9%)都是特殊教育学校独立承担的,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的课题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反映出特殊教育学校应增加与科研单位、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等其他机构合作共同研究、交流的机会,提高研究的水平,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践。(2)特殊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内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研究的内容涉及很广,从特教理论到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政策法规等多方面都有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自身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实践研究(69.7%)和课程设置研究(35.o%)。(3)特殊教育教师自主进行个人研究的情况。对特殊教育教师是否自主进行过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一小部分特殊教育教师(27.6%)自主进行过个人研究,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72.2%)从未自主开展过研究。有262名特殊教育教师回答了“进行个人研究的出发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自身教育教学为出发点(55.3%);从特殊儿童的角度出发,为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而去做研究(29.3%);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7.7%);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研究(7.7%)。(4)特殊教育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存在的困难。分析343名特殊教育教师回答“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科研师资,教师科研能力较低(39.7%);科研经费不足(25.9%);设备、场地、资源不足(20.6%);缺乏专家的指导(21.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11.5%);科研人员教学任务重,缺少时间(10.7%);成果难以推广,很难落实到教学实践中(5.3%)。

坚持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不能再局限于慈善救济或单一教学的功能,而应在加强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职业培训、社会宣传、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多元化。特殊教育学校多元化功能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特殊教育学校最根本的功能,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各项具体功能都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这就是学校功能的一元化。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各种具体功能的同时,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做到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功能的改进,适应现代特殊教育改革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授受式的权威与服从关系。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教师应将特殊儿童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与需要,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调查结果来看,现在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已经不再单纯追求特殊儿童知识目标的获得与达成,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儿童的主动参与。但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地限制了特殊教育教师对于特殊儿童个体差异的关注,很难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个别化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随时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个别化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工作

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场所,这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广东省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积极拓展学校康复训练对象的类型和康复训练内容,有些综合实力较强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涵盖了名个年龄段的残疾儿童妻,初步形成了一套纵向的康复训练体系。但是从体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康复训练专业教材缺乏、康复训练方式单一、专业康复师资严重不足、资金缺乏等。特殊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综合生活康复,需要家长、教师、康复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通力合作,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体系,以更好地为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服务。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学校育人空间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功能转变的一大方向是从相对封闭、孤立的办学实体转变为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开放性办学实体,特殊教育学校不应局限在为本校学生服务,而应面向社区、家庭、医院、康复机构、普通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开放式服务。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和保守,除了为家长提供建议、咨询与服务以外,只有小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为校外残疾人提供教育、康复资源服务。这与特殊教育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但与同地区的其他机构相比,专业资源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应当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开放、搞活”,让这些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特殊教育学校也应积极主动与社区、家庭、医院等社会组织联系,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学校寻求支持和帮助,共同为特殊儿童的发展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2-164-2

1997年5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并推广孤残儿童的康复,残疾儿童的康复关键在于早期干预,而早期干预既可以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寻找适合孤残儿童的家庭康复护理,值得进行研究。我们选择2001年9月我院家庭寄养儿童122例,进行3年的研究和追踪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1~3岁52例,3~6岁30例,6岁以上40例。残疾情况,脑瘫,50例,弱智,30例,癫痫,18例,唇腭裂,13例,正常,12例。

1.2方法

1.2.1家庭康复前准备首先由我院康复医师对每个寄养到家庭的孤残儿童进行详细的评估,确立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其次选择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住房宽敞,经济条件中等以上,家庭气氛和睦,寄养家长身体健康,富有责任心,爱心,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最后根据家庭状况和寄养儿童进行合理配对。家庭训练人员由家长担任,分为主训练员和次训练员,主训练员由寄养母亲或主要领养人员担任,对其进行数次操作前培训,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担任训练工作。次训练员由家庭其他人员担任。

1.2.2家庭康复方法由我院康复师根据每个孩子的残疾程度制定康复计划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二”的训练为主,大的方面和正常儿童一样,如小于3月的儿童以抚摩、触觉、视听训练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规律训练,主要有正确的抱姿、卧姿、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的训练,同时还兼有精细动作、自理、语言、智力、行为、社交、游戏等的训练。年龄大于3个月的孩子保证每日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每天有时间与家庭正常儿童交流并鼓励家庭带儿童到公园、动物园、菜市场、商店等进行实地训练。不同残疾的儿童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如脑瘫儿童每日进行牵伸、按摩、学习基本动作模式等。家长在实际的操作期间如有疑难问题,院康复医师可随时到家庭进行实地指导,真正的将院内康复和家庭训练有效的结合起来。

2评定

2.1程度分级评定及疗效评定由康复医师对每个患儿进行康复后的aDL评定,计算有效值[4]。aDL评定表50项,满100分。

2.2程度分级评定标准(1、轻度:aDL评分降低35%以下);(2、中度:aDL评分降低35%~50%);(3、重度:aDL评分降低50%以上)。

3结果分析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疗效经过3年时间的康复训练,总有效率97.5%,其中显效93例(77%),有效26(23.8%)。

4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孤残儿童照料新概念正在形成并达成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儿童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家庭寄养是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好途径。而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优点有:(1)儿童对寄养父母易产生亲和力,依恋感,对寄养家庭环境比较熟悉,易建立交流、合作的态度;(2)寄养父母或主领养人已进行数次操作前培训,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康复技能与护理技能;(3)训练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灵活,强调全方位的安全护理和全面康复,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4)费用低;(5)覆盖面广。研究表明,要使孤残儿童全方位的发展,家庭寄养是提高儿童照料水平的重要模式,使其改善各方面的活动功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达到生活自理,以至将来能从事一定的工作,回归于社会。

参考文献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康复训练

目前,我国的残疾儿童主要包括身体残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等几种类型。他们承受着心理与生理双方面的痛苦,随着社会人文主义思想理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为保证其将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水平,早期康复教育和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所发挥的作用

儿童残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条件导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条件导致。0-6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更强。在这一阶段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是帮助其恢复部分身体机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说,早期发育时期是残疾儿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生理习惯和基本技能将会让其受益终生。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复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残疾儿童由于在身体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经常被一些社会歧视现象困扰,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帮助残疾儿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乐观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

2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造成困难的因素

近些年来,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地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相关工作的效果却成效颇低,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残疾儿童的康复费用是比较高的,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这种高花费的康复疗法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很多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带孩子参加康复治疗,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停止,等到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这就导致这项工作缺少连续性,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虽然相关福利机构也会提供帮助,但是这种治疗缺乏针对性,康复训练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第二,早期康复教育是指针对0-6残疾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工作,这一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家长对其进行照看。在这一过程中,看护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残疾儿童出现的错误宽容度较低。或者在m行一段时期的康复教育工作而没有取得效果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这会在心理层面上对康复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此外,智力与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在早期是不易发现的,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当做某些技能发育迟缓,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这样就耽误了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因此,家长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定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最后,国家财政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项目的投资力度比较有限。近些年来,残疾儿童的病情种类以及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目前,福利机构的早期康复教育只针对孤独症、脑瘫等几种类型残疾进行,而且相关的康复设备也并不完善,康复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训练方式也比较落后。

3关于提高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训练效果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部门及相关康复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首先,国家一定要加大对残障事业的投入力度,为相关的康复机构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残疾儿童家庭也应该依照具体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康复设施,目前,国外对于残疾儿童康复的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在设备上也比较先进,相关康复机构可以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的康复设备。也可以定期要求国外的一些相关专家到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进行经验指导与交流。同时,康复看护人员应当对自身的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康复工作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对儿童进行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因为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知识其中的一个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遭到不良期待,因为这会加大孩子的压力,对其产生不良的反作用。相关的康复人员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及康复治疗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肢体、表情语言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的影响。给孩子的鼓励越多,康复的效果就越好。

4促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措施

(一)通过立法保障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一是尽快制定并颁布特殊教育法,完善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从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政策和立法一直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我国也不例外,促进残疾幼儿教育公平的基石仍然是特殊教育立法保障;二是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条款,加大执法力度。明确责权关系,细化相关法律中对特殊教育的规定,突出法律条款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避免相关部门执行时相互推诱;三是明确法律法规中对未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部门、机构、个人逐层问责的条款,使特殊教育法律条款真正发挥相应的法律效力。

(二)加大政府对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资金投入。首先,政府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逐年增加财政投人,更多地关注缺少早期教育机会的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将资金“天平”更多地倾向残疾幼儿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其次,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虽然在我国还远不可能使所有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都能获得同等质量的早期教育服务,但至少要通过政策的调控,缩小而不是扩大这些差距,不能剥夺弱势群体接受早期服务的机会,如逐步分阶段实施0一6岁的早期干预服务,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定的资助(如经济补助、政策优惠等)。

(三)构建为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的早期教育体系。残疾幼儿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成效越好,其早期干预需要专业团体提供的普及化与个别化服务,既需要特殊保育与向下延伸的特殊教育,也需要兼顾残疾幼儿的个别差异辅之以“个别化家庭服务方案”。为此,世界各国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机构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鼓励社区和家庭积极参与早期教育,进行合力教育,从而促进早期教育的不断发展。因此,我国应分区域适度推进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机构建设,倡导合力教育D发展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与服务机构,构建为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的早期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此,国家财政一定要加大对相关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康复机构充分发挥其为残障儿童服务的作用,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的方式减轻家长所需承受的经济负担。社会一定要加大对残疾儿童的关爱力度,帮助残疾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江然.江门市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万慧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王妍.济宁市残疾儿童康复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8

一、要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课程要更多地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能以学科或变相学科为本。中重度的弱智学生更要以实际能力的训练领域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学科为主”。据此,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首先要分析障碍儿童的特点(如障碍的类型与程度)以及其机能、知识、技能、社会行为与态度等的现有发展水平。其次,要考虑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从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来说,智能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康复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是智障儿童各种能力顺利发展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本上是遵循着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多数是中度智障儿童。按照国家教育部和中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对他们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智能康复和智能开发的辅助性目标。据有关调查表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大多数障碍儿童在进入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过正规与科学的康复训练。

学校应该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学校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为手段,来满足社会与学生生存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在医教结合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以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

二、要践行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培智为主的特校的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其中,康复训练类课程是文化类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障碍儿童学习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运动、感知、认知、言语语言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康复训练课程的内容可渗透部分文化学习的内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康复理念指导下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康复机会,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开展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在看图识字教学中开展视觉康复训练;在书写教学中开展手指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开展多感官协调康复训练……把康复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康复功能,实现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尽可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各学科都应该并能够在文化知识教学中恰当应用康复技术,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数学)点数教学中开展口手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体育)广播操教学中开展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分辨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提出的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康复渗透”。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活动,但就笔者在与一些老师的访谈中所了解,多数教师在学科课堂上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是为实现文化知识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多数老师的头脑中,“学科本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复教育”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只有真正树立“以康复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把康复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才能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使当前学科课堂上的康复活动成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实现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当前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教学评价中,依然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考评师生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甚至是限制)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也都仅仅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从而阻碍了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应积极探索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整合课程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整合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试行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评价的新方法,形成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提高智障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9

1、在大康复理念的指导下,与就业、教育、职康等服务内容相融合,学习“龙岗模式”,以街道社区为阵地、家庭为依托,以专业评估转介和康复咨询服务为纽带,将各项康复服务全方位下沉社区,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

2、通过社区康复工作自查自评,发现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够、场地局限等问题突出,康复部将在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区残联的支持下,寻求资源解决困难,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上的保证。

3、构建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新平台。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基础上,构建社区筛查与诊断、转介服务、档案服务、康复治疗与训练、辅具适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托养服务、心理辅导、家长培训和社区宣传的新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1、根据评估结果,组织视障残疾人由爱视眼科医院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手眼协调、盘中心注视、追随注视扫描等训练,尤其是视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2、按照《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根据辅具评估报告,为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和使用训练。

下半年区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将根据不同残疾类别,着力于实用性和操作性,聘请医疗专家为残疾人家长讲授最实际、最直接、最迫切需要的康复知识;定期开展残疾人亲属联谊活动,引导残疾人及亲属交流康复体会,相互支持帮助;帮助残疾人和亲属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健康水平,营造客观向上的生活氛围。为残疾人家长提供专业培训、互动交流、心理疏导等服务。

儿童视力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心理干预;治疗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行为上的刻板表现等问题,是全球增长速度较快的严重性疾病,他们在认知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在人际交流和沟通方面和情感认知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要重视和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探索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措施,运用相关的理论,提升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认知水平,实现早期心理干预和治疗,从而缓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一、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早期干预方法和理论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

在对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早期干预方法和理论之中,应用行为分析法是指个体在自发的行为之下作用于环境,并在环境的强化和刺激之下,反过来促进个体行为的持续出现。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密集性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之后,可以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结构化训练法

这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障碍和感知觉障碍,而实施的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其重点是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和训练内容的强化理解和服从,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化评估,如: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即是属于结构化训练方法,它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前庭感的训练、本体感的训练,增强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并较好地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并且还可以通过模仿和精细运动方式,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在这种个性化、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之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刻板行为等问题,并使孤独症儿童尽快地融入到社会儿童群体之中。在这个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家长要成为孤独症儿童的协同教育者,要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训练、文字训练、图片训练、符号训练等方式和策略,增强和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感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情感状态。

(三)视觉支持训练法

这是一种应用于自闭症和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干预策略,通过多样化的视觉工具,使孤独症儿童理解日常的活动顺序和规则,并以视觉支持策略为重点,辅助孤独症儿童实现惯常的程序和流程,从而避免和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或异常行为。

(四)地板时光疗法

这是以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为重点的孤独症干预和治疗方式,它不强调固化的、外显的程序,而是注重孤症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想象,通过大量的运动游戏加以干预和治疗,以孤独症儿童的独特知觉和兴趣为指引,跟随孤独症儿童的独特情感体验,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和心理状态。

(五)社交故事疗法

这是为孤独症儿童特别编写的社交故事,用于使孤独症儿童了解特定的社会情境和场景,了解社会线索和相对应的社交技巧,要通过清晰、简洁的描述,使孤独症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理解提升。

二、孤独症独特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实施

(一)拟定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计划

要充分考虑孤独症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全面而完整地筛查孤独症儿童,实现统合式的心理干预互动,要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明晰孤独症儿童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域,对症下药,拟定心理干预训练方案和计划,并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发展状态,适时调节和拓展心理干预的区域,最大程度上矫正其缺陷,开发和补偿孤独症儿童的潜能。

要确定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的重点。将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社交与言语沟通问题”列为心理干预重点,具体内容包括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高跟鞋、精细模仿动作训练、生活处理训练、知识认知训练等。

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对孤独症儿童的多项干预模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集体康复和个别干预训练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布设,并运用视觉支持系统理论,让孤独症儿童通过图示、符号等标识,了解每天、每一节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并理解训练活动的各项程序,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视觉的结构化,可以预先防范和抑制孤独症儿童的不良情绪问题。

(二)具体实施心理干预和治疗计划

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早期干预和训练,要借助于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室、心理疏导的个训室、情绪发泄室、音乐治疗室等,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心理干预和训练。

1、创设适宜于孤独症儿童的教学训练环境。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训练和教学中,要依据结构化教学理念,进行环境的布设,要避免太多的视觉干扰,并控制光线的刺激,并注意不要使用过于鲜艳和强烈的色调。并且还要依据视觉支持理论,完善教学训练环境,如:用大量的视觉支持卡片,让孤独症儿童在卡通表情下认知“高兴”和“不开心”的情绪体验,并用规则的强化,提示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的克制,然后再逐渐升级,由卡通表情卡片过渡到文字,使孤独症儿童逐渐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控。

2、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干预。这主要是采用对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的干预和强化,而消除孤独症儿童的问题不良行为。教育者要明晰孤独症儿童的问题不良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评估和测试,根据评估和测试的结果,分析孤独症儿童出现问题不良行为的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正向行为干预措施,采用逐步强化的、递进式的干预方式,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并在阶段性的训练之下,消除孤独症儿童的不良心理及情绪表达状态和问题行为。

(三)采用地板时光辅助干预方案

这是一种主张不直接干预的方法,注重以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兴趣为引领,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互动干预和训练。在这种辅助干预的方案之下,要注意训练时间不宜过长,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状态,进行时间的调整,重点训练和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感觉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与孤独症儿童的互动,帮助孤独症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兴趣感受,让孤独症儿童在游戏和想象的过程中,产生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增进相互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在实施地板时光训练和心理康复方式之中,首先要建立起与孤独症儿童的亲密关系。要寻求与孤独症儿童共同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适当延长与孤独症儿童互动的时间,逐渐提升交往和互动的复杂心理程度。如:与孤独症儿童共同玩海洋球;与孩子共同搭建故事模型等,并注意观察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过度兴奋、焦虑心理、退缩心理等状态,帮助孤独症儿童恢复平静、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增强与孤独症儿童的双向沟通能力的训练,要注意使孤独症儿童的眼神接触,在目光接触之后,才能开始互动交往训练,并且在互动训练中要保持夸张的语调和丰富的表情,需要孤独症儿童必要的言语反馈,教育者一定要寻找到孤独症儿童在互动交往训练中的线索,以游戏的方式、故事的方式等,实现与孤独症儿童的交流。

三、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建议

(一)建构和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干预和训练水平

要建立专职的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教师队伍,要面向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化教学水平有限的现状,增强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孤独症的专业知识认知和理解,这就需要对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和专项的培训,积累他们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在各种教学案例的反思和总结过程中,增强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能力和水平。

要采用相关理论,整合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训练模式,可以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地板时光干预、应用行为分析等理论,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弱化,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和习惯,使之成为一个整合的心理干预方案,较好地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

(二)强化家庭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合作

单依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和训练是不可取的,还需要结合家庭的合力,要让家长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措施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不同孤独症儿童的具体问题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早期的干预和心理康复,通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获得孤独症儿童的问题反馈,从而更好地修正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案,获得较好的干预和心理康复效果。

(三)重视社会干预

在对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过程中,还要重视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作用,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的知识宣传,使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地看待这些孤独症儿童,而不要用歧视的眼光和偏激的话语嘲笑他们,要营造温馨的关爱环境和氛围,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密集型干预和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要基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和训练模式,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模式,逐步弱化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习惯,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特点,探索不同的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策略,从而使孤独症儿童逐步提升自己的感知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唐兰芳.孤独症儿童融合体育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赵丽娜.面向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陈更娟.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幼儿积极行为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鲁丹萍.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个别教育训练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5]马蓉蓉.辅助沟通系统(aaC)在孤独症儿童沟通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6]惠琳.音乐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