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十篇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十篇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3:40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1

一、目前资本项目人民币业务开展的主要政策框架

(一)直接投资

1、流出:《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汇发[2009]30号)、《境内银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汇发[2010]31号)均未对资本项下以人民币对外投资做出说明。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1号)对境内机构对外以人民币方式投资做出了规定,因此境外直接投资对机构放开,而个人以人民币对外投资仍未允许。目前《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是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基础性管理制度,对促进投资便利化,规范银行和企业办理业务,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2、流入:商资函[2011]第889号所称“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依法来华开展直接投资活动。境外机构和个人均可以跨境人民币投资的方式进行资本项下的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23号)进一步为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外债管理

1、流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银发〔2011〕255号)规定了境内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而境内非银行类机构或个人以跨境人民币方式的对外贷款尚未准许办理。

2、流入:依据发改委、财政部、外汇管理局三部门下发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1月8日)规定以外汇举债的,外商投资企业均按照“差”管理原则借用外债,中资企业不受限制,但此规定只是明确外商投资类企业在投资资本金和总投资资金上的限制措施。而对于金融机构以人民币名义举债的没有明确的管理政策,境内的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从境外借入人民币也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入相对宽松,外汇管理部门虽然原则上将其纳入外债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在外汇管理部门未做外债登记备案手续。同时,依据人民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涉及的居民对非居民的人民币负债,包括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

二、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人民币”与外汇界限没有明确界定,使得外汇执法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其表现在:人民银行出台的涉及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政策法规类文件,只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投融资业务进行了制度规范,而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是否执行与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同样的管理约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过程中,当发生一些违反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的行为。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渠道非法转移国内资产,利用境内外汇差、利差等进行人民币投机套利行为等。

(二)人民币与外汇中长期外债统计口径不一致,易造成人民币外债指标的循环使用。在对跨境人民币中长期外债的管理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只对余额进行统计管理,但由于对外债只统计余额指标,导致中长期外债归还后,仍可继续借用其它外债;而外汇管理部门对中长期外债的管理实行发生额统计管理,如果所借外债期限为二年,一旦在外债未到期归还后,在一定期限内就不能再继续借用外债。

(三)人民币与外汇短期外债管理规定相悖,使得境外人民币流入渠道畅通,有可能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外汇管理明确规定针对银行短期外债和对外担保实行余额管理,任何时点上的短期外债余额均不得超过短期外债指标,而人民银行2011年的《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1]145号),提出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均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跨境贸易中人民币负债对传统外债的替代效应,影响我国短期外债规模统计与监测的真实性。

(四)资本项下人民币流入后续跟踪管理出现阶段性真空。一方面对跨境投资人民币使用无明确规定,定另一方面对人民币外债未明确规定专户和使用管理,可能使“热钱”借机流入。

三、政策建议

(一)明确将跨境人民币纳入外汇范畴,加快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流动的法制建设。从理念上将跨境人民币纳入外汇的范畴,进而制定一套完整的针对跨境人民币收支的法律规范,实现对跨境人民币收支行为的有效规范。

(二)统一外债管理口径,提高对外负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善我国外债统计口径和监测标准,对中长期外债管理实行发生额统计管理,改变跨境人民币中长期外债只对余额进行统计管理的模式;扩大外债统计范围,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纳入现行外债管理,同时将一年以下的短期外债均纳入余额管理,以提高对外负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对外债基本状况及其清偿能力的全面掌握并评估其风险程度,为制定和调整外债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2

一、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场所,具有组织特性,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但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前,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合作类非法人企业(如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非法人制创投企业)、合伙类非法人企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分支机构类非法人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分支机构)等三大类(本文主要研究前两类)。

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契约式形态。与法人企业的股权结构模式不同,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是以合作合同或合伙协议为纽带的契约式企业。二是经营管理体制独特。与法人企业的董事会制的管理模式不同,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通常采用联合管理制或委托管理制的管理模式。三是外方出资无需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实际出资由中方合作者或合伙人认定,利润分配按合同或协议约定执行,而非按出资比例分配。四是除合伙类非法人企业的有限合伙人外,其它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各方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内资金结汇和划转的规定过于严格,手续相对繁琐。根据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有关规定,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开立的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内的资金结汇和划转须逐笔经外汇局核准,比照资本金账户实行支付结汇制度,且无备用金结汇的相关规定。由于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类非法人企业通常投资数额大、支出种类多(工程款、拆迁补偿、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税费、咨询费、车辆租赁费、办公费等,以及其它临时性和应急性支出),在无法结汇一定额度备用金的情况下,导致企业结汇频率较高,尤其当项目所在地和项目财务管理部不在同一地时,企业结汇的往返成本较高。据统计,四川省内某市一合作类非法人企业平均每2-3天从成都到当地办理结汇1次,两年多来,项目所在地外汇局共核准其办理结汇申请2百余次,共计七千多万美元。

此外,按照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的规定,外国投资者专用账户(投资类)内资金结汇须向外汇局提交反映原外汇账户余额的对账单或证明,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途的支付证明(如工程合同、财产购买合同或其它支付命令等)等材料。由于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类非法人企业的绝大多数合同为英文格式,且有较多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方面专业术语,企业对结汇时需翻译较多的合同也深感不便。

(二)外汇局难以准确掌握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出资情况。目前,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出资额无需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而是由中方合作者(合伙人)认定。如某合作类非法人企业,其外国投资者专用账户(投资类)内流入资金,仅用于结汇后支付境内发生的人民币费用。企业从国外进口设备、支付境外设备租赁费等需支付外汇时,由其美国总公司直接在境外支付。其实际出资额(含境外直接支付部分)由其中方合作者审核认定,并作为其将来产量分成(投资回收油、成本费用油、利润分成油)的依据。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和境外直接支付金额的增加,将导致其外国投资者专用账户(投资类)内资金流入额与其合作者中石油公司审核认定的实际出资额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外汇局难以准确掌握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信息。由于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分成比例按照投资各方签订的合同或合伙协议执行。有些采用固定分成模式,如在合作期间固定为51%和49%。有些则约定在合作项目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分成比例,随项目阶段的不同动态变化(投资收回前,外方分得的比例较大,随着正常生产,收回投资后,外方分成比例逐渐减小)。例如,四川省内某公司从事天然气勘探、开采,目前日产天然气37万方(企业预计将来日产天然气将达120万方),外方的分成比例为72%。按照当前的产能和比例计算,2010年该公司外方应分得天然气9724万方,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川气东送天然气出厂基准价(5月31日前为1280元/千立方米,6月1日后为1510元/千立方米),2010年外方分成所得约折合1.38亿元人民币(约2018万美元)。由于外国投资者可以将其应得的分成运往国外,也可以将其回收的投资、利润和其他合法收益汇往国外。在外国投资者合法收益处置方式不确定和其利润购付汇无法在直接投资系统中备案的情况下,导致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巨额利润汇出处于监管的盲点。

(四)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年检规定过于笼统,实际无法操作。目前,有关业务规定中明确,对于中外合作开采自然资源项目,外国投资者可在项目所在地办理登记、开户及年检、注销手续。然而,由于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后,办理开户、结汇等后续业务时都使用外方投资者基本信息登记编号而不使用非法人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而外商投资企业业务系统的年检模块仅支持通过输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登陆,以非法人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登陆后,无法显示“外商投资业务管理模块”,因此无法正常参加年检。造成外汇局无法掌握其运行及经营情况,外汇收支情况汇总表的直接投资数据也不含非法人企业外商直接投资数据。

(五)配套法规相对滞后,不利于对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规范化管理。一是合伙类非法人企业的开户、外汇出资结汇和划转等问题尚未明确。由于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属于《合伙企业法》和《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的管理范畴,其在设立程序、出资方式、利润分配、税收缴纳、承担责任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三资企业”有所不同,无法直接适用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因此,合伙类非法人企业的账户开立、外汇出资结汇和划转该如何操作应尽快明确。二是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时的跨境资金流动亟待规范。虽然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有利于约束外商投资者(合伙人)的行为,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但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目前对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外方投资者(合伙人)要求将境外资金调入境内结汇或直接以在境外拥有的股权等权益偿还境内债务等尚缺乏明确的外汇管理规定,难以操作。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局对因无限连带责任引发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真实性难以判断,也可能出现外方投资者(合伙人)假借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名义,将异常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境内的可能。

(六)直接投资业务系统无法有效满足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业务需要。由于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没有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之分,且外商投资合伙企业无需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目前只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在直接投资业务系统中录入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信息,其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此外,系统不支持对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发放iC卡,导致企业无法按照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办理后续业务时向外汇局和银行提供。

三、完善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改进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结汇制度,便利其外汇资金使用。首先,应明确合作类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备用金结汇的相关规定。允许其像资本金账户一样,便利地结汇一定额度的备用金。具体操作中,考虑到中外合作开发资源类项目通常投资额较大,临时性和应急性支出较多,可以允许该类企业的备用金额度为等值20万美元(含),并按支付结汇制简化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内的资金结汇和划转所需提交的资料。

(二)完善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管理。由于目前直接投资业务系统银行端无法备案非法人企业外方投资者的利润购付汇信息。因此,在直接投资业务系统完善前,对非法人企业外方投资者的利润汇出,建议凭外汇局的核准件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付汇手续。在直接投资系统完善后,可以按照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利润购付汇的管理现状,由企业直接在银行办理。具体操作中,中外合作开发自然资源类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的分成所得人民币资金购汇汇出,可以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内陆上石油对外合作项目结售汇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6〕222号)执行。其它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应向外汇指定银行提供完税证明、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最近年度的财务报表、企业关于利润分配的决议、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登记的证明文件等材料。此外,如果外方投资者将回收的投资、利润分成等以实物形式运往国外,企业应向项目所在地外汇局书面报告,由项目所在地外汇局将相关信息录入完善后的直接投资业务系统非法人管理模块。

(三)完善合伙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法规。结合对外资合伙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根据“立足便利、简化程序、规范管理”的原则,针对外资合伙企业的外汇登记、开户、结汇、清算、注销等涉及外汇管理的各业务环节,出台专门的外汇管理规定。同时,围绕外资合伙企业的相关业务,出台相应的操作规程,制作统一的外资合伙企业登记申请表,明确相关业务的审核资料、审核原则、审核要素、注意事项等。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3

一、外汇管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理论机制

在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中,外汇管理部门虽然处于下游管理环节,管理面较为狭窄,仅负责相关外汇资金管理工作,但其政策仍能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次,通过直接投资、资源配置以及交易便利化等多个渠道机制,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服务业产业引导、企业生产运营和具体交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见图1)。

(一)直接投资机制

1.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吸引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的资本质量,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服务业部门中产生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从而有效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服务贸易的出口。

2.促进境外直接投资。由于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特点,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需要同时同地进行,如金融、餐饮等行业,因此,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推动服务贸易业务的顺利开展。当前,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吸收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推动服务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而在当前的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管理中,外汇管理部门承担着投资资金的收付汇、结售汇以及划转的真实性审核责任,是直接投资流出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直接投资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及其开展的效率有非常重要影响。

(二)资源配置机制

1.外部资源的配置。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都越来越多,在服务贸易收付汇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预付、延付、预收、延收等贸易信贷,单靠服务贸易企业自身内部资金的推动,已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借助更多外部融资渠道获取营运资金或物质资本。

2.内部资源的配置。服务贸易型企业对优化内部存量外汇资源配置、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有很多需求。一方面,一些服务贸易企业积累了大量外汇,但在一定期限内并不会立即投入使用,需要有较多的外汇投资渠道或理财产品来进行外汇资金的有效运营。另一方面,很多大型服务贸易企业集团子公司之间的外汇资金紧缺程度存在差别,一部分子公司外汇富余而另一部分子公司外汇资金短缺。如果母公司能在集团内进行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在内部进行子公司之间的外汇资金调配,则可以减少财务成本,增强汇率风险防范能力。

服务贸易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对于服务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外汇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来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合理配置内外部资源,减少财务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三)交易便利化机制

1.具体交易的审核。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仍未实现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为了防止资本项目资金混入经常项目,同时防止无真实交易背景甚至违法资金的跨境流动,我国外汇管理对经常项目外汇资金实行真实性审核原则,因此,在具体服务贸易的资金流动过程中,外汇管理政策还要求对其进行真实性审核。而真实性审核的效率高低、是否便利,则直接影响服务贸易资金的收付效率,关系到服务贸易具体交易是否能顺利完成。

2.部门之间的协同。外汇管理部门对服务贸易的真实性审核主要是对重要交易凭证的审核,除交易的合同发票外,很多重要凭证,如税务凭证、专利凭证等都由其他主管部门出具,因而企业获取这些重要凭证的难易,外汇管理部门对这些凭证的要求高低,就成为影响服务贸易是否能及时顺利通过审核的关键,也是服务贸易具体交易能否最终完成的关键。

二、现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的政策评价

(一)服务业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评价

1.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目前,外汇管理部门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审批逐渐减少,对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导向性不足。对引导服务业外资流向、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目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租赁服务业等资本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对其他行业投资比重较低,如2008年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租赁商务服务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达62.3%。二是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核能力有限。外汇管理部门由于处于下游部门,对外资的真实性审核主要依赖于上游部门的各类批件,风险防范能力不足,难以对这些资金流入的真实性进行深入调查。各地政府出于改善政绩的目的,对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持积极态度,相关审批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流于形式,部分异常资金随即可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渠道涌入境内。

2.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目前,只要服务业境外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政策并获得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在外汇管理方面境外投资等限制已基本取消,相关审核手续已大大简化。但外汇管理在支持服务贸易型企业“走出去”方面仍然存在一个显著欠缺,即对这些企业的后续支持力度还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后续资金支持方面。首先,从融资角度看,难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境外银行融资难。我国的服务贸易企业在境外银行往往没有信用记录,加之资本规模有限,因而从境外银行获取融资的难度较大。二是从境内母公司融资难。虽然政策允许跨国公司境内母公司向境外子公司发放委托贷款,但对绝大多数从事境外投资的中资集团公司来讲,门槛较高,操作性不强,难以实现。三是申请项目贷款难度大。服务贸易型企业境外投资往往一次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境外投资项目贷款申请条件苛刻,占用境内投资主体信用额度也较高,财务成本较大,从而难以申请项目贷款。其次,从担保角度看,目前实施的“内保外贷”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审批手续复杂,操作时效性差。二是担保门槛较高,尤其是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在境外融资提供担保的审批门槛较高,而且还占用境内母公司的信用额度和反担保资源,多数企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仍采取母公司垫款方式进行投资。三是对外担保额仍受企业外汇收入等部分财务指标限制,而这些限制已远远落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境外融资活动。

(二)服务贸易企业外部资源配置外汇管理政策评价

近年来,外汇管理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外部资源配置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积极支持企业对外进行股权与债权融资方面,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实行“差”管理,对金融机构和中资企业的外债实行指标管理等。从整体情况看,外汇管理在支持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但尚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1.境外募集资金调回较难。由于受境内外商直接投资及外债管理限制,相当部分上市募集资金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调回境内,境外募集的资金只能间接地为境内企业提供间接资金支持,或者直接用融资款进行分红。此外,对于增持、减持、回购境外上市股票等涉及资金汇兑的,都需要经外汇局核准,手续不够便利。

2.中资企业借外债较难。目前外资企业借用外债按照“差”原则管理,难度较小。但对中资企业而言,借用外债的准入门槛较高,中长期外债由发改委审批,短期外债由外汇局审批,而且指标主要核定给金融机构,因此中资企业在实际中借用外债难度较大。

3.境外发债门槛较高。目前,境外发行债券有较严格的审批程序,与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相关的开户、资金划转及汇兑均须外汇局核准,存在较多审批环节。而且与借用外债不同,境外发债由于规模较大、投资者众多、市场影响面广等原因,对大多数服务贸易企业来讲门槛较高,不易实现。

4.融资方式有限。在现行外汇管理框架下,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形式仍然较少,主要限于一些传统方式,对于引入国际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等国际通行的融资手段则用得较少。

(三)服务贸易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外汇管理政策评价

近年来,外汇局在推动企业进行内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降低了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门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问题。但由于经济形势发展过快,目前外汇管理在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跨国公司售付汇手续较为烦琐。一方面,售付汇手续烦琐。当支付非贸易项下的代垫或分摊费用时,境内公司需持相关材料到所在地外汇局进行资格核准后,才能凭该核准件到外汇指定银行进行支付。另一方面,中、外资跨国公司的非贸易售付汇待遇不尽相同,中资跨国公司与其境外关联公司之间的代垫或分摊费用只能由其境内总公司向境外支付,其他境内关联公司则不能支付。

2.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实施效果较差。现行政策虽降低了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准入门槛,但实施效果却较差,如政策允许跨国公司通过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和设立财务公司等手段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但这种方式面临的成本却很高,财务费用多,而且周期较长。特别是企业集团境内外子公司之间外汇资金的跨境运营,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

3.存量外汇资金投资理财渠道较少。目前银行的对公理财产品仍以外汇期权、利率产品等标准产品为主,新型外汇理财产品有限,而且外汇管理推动企业境外理财的政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QDii,在资格、规模等条件上都存在较大限制,无法满足不同服务贸易企业的外汇投资理财需求。

(四)服务贸易交易真实性审核外汇管理政策评价

目前,境内机构在办理服务贸易外汇收支时,可凭合同等有效单证直接在银行办理,由银行进行真实性审核,而外汇局则借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事后监管。这种管理框架虽极大地扩大了企业的用汇自,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目前看来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管理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在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方面主要偏重于“控流出”,而对服务贸易的外汇流入方面则相对宽松,收支管理有所失衡。虽然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项下的外汇收支总体还处于逆差状态,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热钱资金通过服务贸易收汇流入境内,而且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背景下,形势瞬息万变,收支逆差也很可能迅速变为顺差,依靠单边“控流出”的监管理念显然难以应对新形势的要求,亟待得到转变。

2.纸质单证逐笔审核,效率低下。目前,外汇管理对服务贸易的真实性审核要求还大多停留在对纸质单证的逐笔审核方面。当一笔服务贸易需要付汇时,还要求企业取得税务、商务部门等相关证明或批件,企业往往需要来往奔波于各部门出具纸质凭证,不仅手续烦琐,而且效率低下。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这种逐笔的纸质审核方式必将极大影响企业开展服务贸易的效率。

3.对服务贸易企业的监管缺乏灵活度。目前,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对于所有服务贸易企业均实行“一刀切”,即不论企业信誉、资质或者交易历史,均实行文件所要求的全套真实性材料审核要求,监管方式缺乏灵活度。如果能根据某些条件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那些信誉良好、无违规记录企业给予一定的便利政策,而对有违规历史的企业进行从严审核,则不仅能极大地提高监管效率,也能便利正常企业的服务贸易开展。

(五)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管理评价

在实际管理中,外汇管理与其他主管部门的协作仍然存在较大欠缺。

1.政策制定协调性较差。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外汇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两者在制定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一致,因此造成了政策制定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2.协同监管意识不强。由于各部门都是在各自的行政许可范围内对服务贸易进行相关许可,因此,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如在服务贸易项下,按照政策规定,在3万美元以上的对外支付就要提供税务证明,不少企业为规避此规定,便将支付金额分拆成多笔3万美元以下的金额对外支付,从而达到逃税的目的。虽然外汇局通过监测可以发现这些异常信息,但如果与税务部门之间没有合作监管机制,外汇局也难以对这种分拆行为进行核实。

三、外汇管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改革方向

(一)积极促进服务业直接投资

1.积极推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是积极引导服务业外资投向。应积极协同相关部门,一方面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指导,对于需要大力扶植的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给予一定外汇管理政策倾斜,如适当放宽资本金的审批或结汇手续等,为外资进入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将管理重心放在提高我国外资利用能力及效率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业外资利用监测体系,对于外资进入的事前、事中及事后进行全面监测,结合服务业行业特点,全面提高服务业外资利用质量及能力。二是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应继续加强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真实性审核。流入方面,有效拓展核查手段,防范国际游资通过直接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方面,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的监测,防范利润汇出渠道下异常资金的流出。同时,还要加大对非法资金流入、非法结汇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大力促进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首先,鼓励金融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境外直接设立机构,在推动金融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同时,直接在境外为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降低中资集团境内母公司向境外子公司的放款门槛,如适当扩大放款额度或放款期限,减少操作难度,便利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放款。此外,还要开拓多种渠道,如对投资项目提供信用保险或买方信贷等,降低项目贷款风险,鼓励商业银行降低服务业境外投资项目的贷款条件,促进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其次,要简化担保手续,提高审批的时效性,特别是要降低担保门槛,使绝大多数服务贸易企业都能通过担保方式进行后续融资。同时,调整对担保主体财务指标等条件的限制,如对于被担保人为非金融企业法人,尤其是服务贸易企业的,可适度降低净资产与总资产比例不低于15%的指标要求等,减少服务贸易企业融资及担保带来的财务成本,切实鼓励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

(二)拓宽服务贸易企业的外部资源配置渠道

1.调整境外融资资金汇入政策。明确各类境外融资工具下资金汇回手续,适当放宽境内服务贸易企业境外融资资金调回渠道。对不同部门的资金汇回实行差别管理,如对服务业中较易把握真实性的部门,如教育、卫生、运输等的境外融资资金汇回,可放开政策直接便利其融资资金汇回;对于通讯、信息咨询等交易真实性较难把握的部门,可采取大额审批、小额备案的监管方式,以循序渐进的原则逐笔放松管制,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服务贸易型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做大做强,提高境外融资积极性。

2.给予中资服务贸易企业借用外债的公平待遇。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中资服务贸易企业借用外债门槛高、不便利以及结汇难的问题,如可将外债管理中“差”的管理对象放宽至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贸易企业,逐渐消除外资企业与中资服务贸易企业借用外债的政策差异;或直接给予中资企业一定的借用外债及结汇权限,适度放宽其外债余额,并对其借用外债过程中的借债审批、提款及结汇提供便利政策,为中资服务贸易企业提供外债管理政策的公平待遇。

3.提高服务贸易企业发行外币债券便利。一方面,在境外外币债权发行的前期准备上提供便利,如适当降低服务贸易企业准入门槛,加快审批流程等。另一方面,在境外发债相关程序上提供便利,如对已经由外汇局核准允许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的服务贸易企业,其相关的开户、资金划转及汇兑方面可给予“先办理,后备案”、或“大额备案,事后抽查”优惠政策或监管方式,提高其境外融资效率。

4.创新融资品种,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开拓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融资渠道,为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如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充分吸收国际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创业投资基金等满足资金需求。不断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稳步推进外汇市场产品创新,丰富外汇市场的融资产品。同时,加强与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服务贸易融资品种创新,加强服务业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力度。

(三)增强服务贸易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能力

1.简化跨国公司非贸易项下售付汇手续。进一步简化跨国公司及其境内关联公司之间的非贸易项下部分代垫、分摊费用的管理手续,取消外汇局对于跨国公司的资格核准,允许相关的费用凭其合同、发票或相关税务凭证直接进行支付。同时,允许中资跨国公司与其境外关联公司间的相关费用由其境内总公司之外的其他关联公司支付,减少资金支付成本。

2.完善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政策。可考虑进一步完善外资跨国公司和中资企业集团集中管理境内成员公司闲置外汇资金的政策。如完善跨国公司外币现金池的管理模式,允许银行和企业通过签订委托管理服务协议办理成员公司间的外币资金划转,减少因办理委托贷款而产生的税费;允许外币现金池内的资金在符合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掉期等汇率避险交易,更好地发挥现金池的功能,降低企业资金集中后的汇率风险。

3.拓宽企业投资理财渠道。一方面,加强与银监会等主管部门的协商,鼓励银行针对不同企业获利的预期,根据资金沉淀期的长短、对于风险的偏好来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外汇理财产品和工具,如与石油、金属等商品相挂钩的衍生交易产品,以扩大外汇资金投向空间,降低风险比率。另一方面,逐步开放境内外汇资金的境外投资渠道,如允许企业进行境外nDF理财产品投资,证券投资等。

(四)加大服务贸易交易真实性审核的改革力度

1.管理理念要由重流出的单边管理向流出入均衡管理转变。新《外汇管理条例》已进行了重大调整,废除了“外汇管理重流出、轻流入”的导向,而转为重视流出入的均衡管理。因此,要改变过去“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建立均衡、可控的资金流出入监管机制。

2.审核方式要由纸质的逐笔审核向一次性、无纸化审核转变。首先,可将逐笔审核方式向网上备案形式转变,通过企业的一次性备案及相关交易资料的提交,一次性完成审核。其次,大量纸质凭证可改为电子证明形式进行,如可通过银行与税务部门的系统联网,税务部门直接出具电子形式的税务证明或在网上进行签注。此外,对于电子商务形式下的服务贸易收付汇也可以允许企业网上递交交易单证,充分实现交易真实性审核的无纸化、网络化,推动服务贸易的

发展。

3.管理方式要由具体的行为监管向重点的主体监管转变。一是要有效整合外汇管理职能,通过对企业资本、贸易项下或税务、海关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经营范围及外汇收支特征,综合判断企业服务贸易真实易背景。二是要根据企业的信用层级实施分类管理,加快那些信用良好企业的收付汇速度,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则严格审核,还可将违规服务贸易企业放在企业征信系统中予以曝光,增加其违规成本。

(五)加强同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4

内容和意义

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境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行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直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人民币资金结算业务,相关金融服务手续更加便利。

实施跨境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加快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促进国内外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企业降低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投资条件,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形成新时期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利于疏通人民币回流通道,有利于人民币从结算货币走向交易货币。

重大进展

关于人民币跨境业务。今年前三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超过15%。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5.7%和130.2%。

关于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在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同时,积极推进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工作。在海关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数据基础上,自2014年起,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商投资的统计中,均增加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关于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开拓人民币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加,品种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发行主体涵盖境内机构、国外政府和境外银行和企业等,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交易主体、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等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趋势。

关于人民币使用的国际合作。五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26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达2.9万亿元。经双方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协商,相继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等地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已经与多种货币实现了直接交易,既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也包括俄罗斯卢布、林吉特、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等。

稳步走向未来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人民币跨境业务是以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产业升级转型服务。人民币跨境使用起步于贸易结算,逐步扩展到直接投资、融资,对证券投资领域等未实现完全可兑换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坚持审慎原则,稳步向前推进。并适度采取准入和额度等风险管控措施,以保证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5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年初以来连续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的历史高位。

央行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

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1月14日,人民银行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银行可依据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直接为企业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相关金融服务手续更加便利。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外汇局推出银行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

为进一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1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在银行对客户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通知》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简化市场准入管理,凡取得对客户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经营资格满1年的银行,可直接对客户开办货币掉期业务;二是便利市场交易,银行对客户办理货币掉期业务的币种、期限等交易要素由银行自行确定;三是货币掉期中的利率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贷款利率的管理规定。

外汇局规范国际收支核查提高申报数据质量

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各级外汇局开展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工作,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了新修订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制度》,并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据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相关制度及其应用系统功能,对2003年版的核查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二是将大额交易与重要交易项目重点核实工作纳入《核查制度》,废止原大额交易重点核实制度:三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核查工作涉及的相关量化指标;四是规范现场核查和大额交易重点核实工作的流程:五是明确各级外汇局国际收支部门对违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规定行为的处理措施及向外汇检查部门移交案件的操作程序。

银监会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

为规范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保障客户及银行的合法权益,1月28日。银监会对外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应当充分向持卡人披露相关信息,揭示业务风险,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诉处理机制。营销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对客户资料保密的原则,不得泄露客户信息。发卡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客户核发信用卡(附属卡除外),向符合条件的同一申请人核发学生信用卡的发卡银行不得超过两家(附属卡除外)。在发放学生信用卡之前,发卡银行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6

本文首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监管框架做了梳理。然后着眼于人民币跨境流动中对经济平稳运行所产生的影响,重点讨论境内外市场的利差、汇差和监管政策带来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所产生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的月度数据,构建门限模型以证明确实存在利用利差和汇差进行跨境人民币套利活动。最后依据前文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快国内金融改革、加强综合监管协调、强化真实性审核、加强反洗钱合作、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和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预判六条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风险

近年来,我国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规模逐渐增长,在总体跨境资金流动中的占比稳步提高,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渐渐显露,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日益显现。理解和应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中的风险,是我们当前可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跨境人民币管理框架

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一直遵循“低调务实有效推动、尊重市场顺应需求、循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在监管流程、监管方式和监管框架方面与外汇管理有所不同。

一是在监管流程方面,跨境人民币流程相对简化。跨境人民币最早应用于贸易结算,之后逐步发展到投融资,整个过程中坚持分步推进,适当采用准入制度、额度管理等风险管理措施。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银行分别在2013年7月和2014年6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进行了化,境内银行可以在基于展业三原则,即“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和“尽职审查”,根据企业的首付款指令,直接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

二是在监管方式方面,跨境人民币业务不设事前行政审批,代之以事后监管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贸易融资等领域,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不受准入资格限制,没有事前的登记和报批,也不进行规模管理。银行和企业可根据商业目的自主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三是管理框架方面,RCpmiS(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一改传统的按业务类型分别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做法,由各商业银行在总行统一接入,在办理业务是自动采集业务信息。依托RCpmiS,人民银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人民币跨境流动情况以及银行业务的合规情况进行监测,大大降低了银行合规成本,减少了监管投入。

二、人民币跨境流动中的风险点

在迅猛发展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本章将着重讨论境内外市场的利差、汇差和监管政策带来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所产生的风险点。实务中,是否普遍存在银行和企业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干扰跨境资金流动,是跨境人民币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套利,是指经济主体利用不同市场或不同形式的同类或相似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牟利,即投资者或借贷者利用国内外利息率差价、汇率差价和监管政策,用流动资本赚取利润都是套利。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将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定义为:利用国内外利息率差价、汇率差价和监管政策,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来获取利润的行为。

(一)跨境人民币流动产生的影响

当前投机性资金假借贸易名义在我国进出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一大风险。在实务中,银行很难对贸易结算资金的性质进行判断和区分,就会导致一些资本项下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流出。此外,在我国边境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现金被大量使用,这使得判断其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困难重重。

这种投机形式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如果出现大幅波动就有可能对我国货币市场造成冲击,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影响,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另外,投机性跨境人民币流入后可能会涌入房地产领域或证券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形成泡沫。而在泡沫见顶后又迅速流出,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下跌,严重时甚至导致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

(二)市场套利

1.利差及其作用机理。2015年以前,在不考虑汇率的情况下,长期出现在岸利率高于离岸利率、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的现象。企业可以经行各种跨境财务安排,以达到利用利差谋利的目的,监管中均发现上述以下现象存在:一是存款置换,例如将大笔外币分多次办理结汇,存入中国境内银行以获取国内高利率;二是贷款置换,主要是在离岸市场上以较低利率大规模融资;三是内保外贷,例如,在国内货币政策趋紧时期,会出现境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低于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情况,企业可以通过境内存入人民币保证金,境外获取人民币贷款方式来赚取无风险利差收益。15年后受离岸市场人民币空头投机活动及人民银行干预的影响,不时出现境外利率高于境内的情况,按照上述方式反向操作亦可获得可观的收益。

2.汇差及其作用机理。汇率是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对于人民币汇率,存在境内与境外、即期与远期四种价格。在不同市场汇率存在差价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套利获取收益,主要的操作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是利用境内外即期汇率差。企业可以利用两个市场的汇率差进行低买高卖的操作。例如,当境内市场的汇率相对香港市场较高时,企业可以选择在香港市场进行购汇支付,收汇后将资金掉回境内市场进行结汇。

二是利用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与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差额。例如,当存在汇率升值预期时,结汇需求企业在境外大量融资,再将资金假借贸易形式打入境内,并在境内提前结汇。购汇需求企业则可以采取外币贷款和海外代付的方式拖延购汇时间。如果汇率存在贬值预期,则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

三是利用境内外预期汇率差。例如,当境外人民币远期汇率低于境内市场远期汇率时,企业可以境内市场卖出人民币远期,同时在境外市场以较低价格买入人民币远期,形成无风险套利。

(三)政策套利

1.本外币监管存在差异。本币和外币的监管分别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外汇管理条例》,对同一业务不同币种的法律要求不同,对具体业务的监管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是本币监管更为宽松。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一是主体准入方面,外汇局大部分业务采取主体登记方式,核准制与备案制并存,而跨境人民币管理则大多可以采取备案制、甚至直接办理。例如进出口企业名录管理,根据外汇管理规定,实施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管理,企业需先办理名录登记;而跨境人民币结算无企业名录管理,企业可直接在银行一次性办理身份信息确认和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二是资金使用方面。外汇资金使用、划转等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而人民币资金的使用相对要求较少,如外汇资本金结汇后的人民币资金支付使用,不仅要求在企业经营范围内,而且必须要求审核相关资料;而人民币资本金的使用审核无相关明确要求,企业可自行支配资金,管理相对宽松。三是在额度控制方面,部分外汇业务如银行短债指标、境外放款等实行较严格的额度控制,而人民币业务在额度限制方面较外汇业务宽松。如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相关政策,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政策对跨国公司对外放款有额度要求,而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政策对资金流出则不设限额。四是个人结算管理方面,外汇相关规定每人每年5万美元结购汇的年度总额管理,并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账户及外币现钞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制度规则。个人外汇管理不断完善。而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管理政策尚属空白。五是处罚机制方面,相比于外汇管理的完整和系统的处罚机制,对跨境人民币业务违规行为的定性和处罚机制不完善。有的规定非常原则化,没有细则,难以准确定性违规行为;有的规定只对银行有处罚权,不能有效约束企业和个人;有的规定]有设置相应的处罚办法,或者处罚条款笼统不具备操作性。归根结底,在于现行跨境人民币的相关管理规定属于部门规章,没有上升到立法层次。

2.政策差异造成的影响。一是政策差异给了企业逃避监管的空间。例如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及境内外汇差利差较大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通过虚假转口贸易进行境内外购结汇差价套利。当异常资金利用本外币种监管差异的真空进行套利,冲击市场秩序时,管理部门往往无法形成监管合力。还有就是部分企业因无法取得商务部门的批文将境外投资资本金通过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流出的监管真空变相融资汇出境外,导致境外人民币投资监管流于形式。二是降低了监管效率。本外币的业务系统都能监测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情况,但是这两个系统在统计监测、数据要素采集等方面要求不同,数据比对存在难度。更重要的是,部门之间又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机制,对可疑人民币跨境资金的监测未形成合力。同时跨境人民币缺乏有效的查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跨境人民币违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在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价差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人民币跨境资金购结汇套利的行为导致跨境人民币各项指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跨境人民币业务长远发展。

3.监管配合带来的真空。高效的市场要求监管者进行公平、有效和全面的市场监管,理论上来说需要监管者被赋予全面检查的权利。但在实际中,企业的不同事务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根据自身职权进行监管,如果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分散的检查权利有可能导致各监管部门间出现真空地带,出现责任不清或者监管权不能覆盖企业业务,导致监管盲区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在该盲区进行不当牟利活动。对跨境人民币监管工作的落实,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推进。除了人民银行,还需要海关、税务、商务等部门就人民币报关、出口退税和资格审核等配套政策的配合。只有多部门合作,加强沟通协调,才能对人民币跨境流动进行有效监管。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人民币跨境结算从2009年开始试点,2010年开始全面展开,前期因发展不成熟,结算量占整个对外贸易比重不大,且相邻月份间波动很大,并不稳定。直到2011年,经过几年的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才走上平稳增长的道路。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的月度数据。其他变量的数据也相应选取该时间段内的月度数据,如利率等的日数据,用取该月平均数的方法做了月度处理。最后获得时间跨度为五年半,共67个观测值的数据。因为政策套利难以在模型中度量,所以在本章实证分析中并不出现,但仍然是影响跨境人民币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在风险案例一章中再次讨论。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本文考察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形成的冲击。考虑到利差和汇差主要通过影响资金流出和流入,我们选取跨境人民币流入与流出之比(ratio)来衡量这种冲击造成的波动。

2.自变量。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本模型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利差和汇差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在岸利率SHiBoR一周利率减去离岸利率HiBoR一周利率构造利差(rate),用国内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减去香港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构造汇差(exchange)。利率和汇率都是日数据,我们求每月平均数将利差和汇差数据月度化。

3.控制变量。根据相关文献,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如下: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pmi)、m1同比增长比率(m1)、每月现金净投放(cash)、出口金额与进口金额之比(port)、外商直接投资当月实际发生金额(fdi)、外汇储备当月增长率(reserve)、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增长比率(hkrmb)。这六个变量涵盖了对实体经济状况、货币流动性投放和短期资本流动的衡量。

(三)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门限模型进行研究,具体形式如下:

模型一为基础模型,用以研究各个变量对跨境人民币结算造成的影响。Z为控制变量,μ为随机误差项。模型二和模型三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门限变量i()研究利差和汇差的门限效应。以模型二为例,i()是由门限变量rate以及门限值w1决定,当括号内的条件满足时,函数值为1,否则为0。α1是门限变量小于门限值的系数,α2是门限变量大于等于门限值的系数。

由于因变量和控制变量间极有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本文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去除多余变量。逐步回归后,控制变量仅剩下工业pmi和m1同比增长率两个指标,分别代表了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的衡量。

(四)描述统计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跨境人民币收入支出比ratio最大值为1.6092,最小值为0.2254,中位数为0.8828,平均值为0.9063。显示出跨境人民币大部分月份处在净流出状态,并且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来看,各月的收入和支出之比有较大。汇差最大值为0.0253,最小值为-0.0679,中位数为-0.0017,平均值为-0.0176。显示出在大部分时期国内人民币价格比香港市场人民币价格高。利差最大值为5.0276,最小值为-5.1928,中位数为0.9946,平均值为0.9309。显示出在大部分时期国内利率高于香港市场人民币利率。

(五)门限模型回归结果

表2是实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利差和汇差会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收入支出比,且有一定门限效应。若利差汇差超过某个水平,会显著增加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第一,从模型一上看,利差系数为正,表示当国内利率高于离岸利率时,跨境人民币收入相对于支出会上升,这符合我们之前的分析。即资金会趋向于流入利率较高的市场。

第二,汇差系数为负,表明当汇差为正时,即国内人民币相对于离岸人民币价格较低时,跨境人民币收入相对于支出会下降,也符合预期。即人民币资金主动流向人民币价格较高的地区。综上,利差汇差影响跨境人民币流入流出的效应是显著存在的。

第三,控制变量方面,pmi和m1增长率分别代表了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流动性的衡量。前者系数为负表示,当经济形势向好时跨境人民币收入相对于支出会下降。原因在于经济形势好时,进口和对外投资的意愿增强。后者系数为负表示,当国内流动性趋于宽松时跨境人民币收入相对于支出会下降。这是因为国内流动性充裕时,利率下行,资本会流出以寻找收益率更高的市场。

第四,利差汇差对跨境人民币的流动还有一定的门限效应。从模型二上看,利差的绝对值小于3.11%时,系数变小且变得不显著。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套利活动需要付出成本,只有当利差大于一定程度时,套利活动的收益才能大于成本。只有套利活动变得有利可图才能真正发生因套利产生的资金流动,进而影响跨境人民币的流入和流出。

第五,从模型二上看,汇差绝对值大于0.017时,系数上升。出现这中现象的原因在于套汇活动中有成本存在,只有当汇差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套汇活动才会被大量激活并显著影响跨境人民币流动。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国内金融改革

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根源在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套利机会的存在,因此解决套利资金流动的最好办法就是消除套利的空间,减小套利的收益。一是采用当前世界各国流行的做法―――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性管理方法,即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是一种针对跨境资本流入征收一定比率的无息存款准备金,从而加大了资本流入的成本,控制资本流入的规模,提高资本流动的稳定性。二是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让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逐渐消除或缩小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价格差异。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我国货币市场规模,增加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不断优化融资结构,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各个金融市场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形成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的市场传导机制。

(二)加强综合监管协调

对跨境资人民币资金流动进行监管,应至少包括信息采集、数据监测、分析核查以及处罚等职能,涉及的面很广,也很复杂,仅仅靠一两个部门无法达到监管的效果,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其中主要的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局等应建立科学的、宏观审慎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管理、违规处理等方面的职责,形成本联合监管机制。一是基于人民银行所承担人民币管理职责结合外汇局所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外汇局侧重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等跨境业务进行综合主体监测管理,设置相应的规范性指标,实行常规及专项的各类核查,并对核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人民银行则重点负责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金融创新监管以及内控管理。二是与反洗钱、征信、支付结算、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品管理相结合,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市场主体加强管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大监管格局。三是建立协作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包括人民银行、外汇局、银监、商务、海关、务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和协调,消除监管盲区。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7

关键词:现金管理;自贸区;人民币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引言

2013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自贸区内试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开展集团内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为其境内外关联企业提供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

仅三日后,12月5日中国银行便为益海嘉里办理了自贸区首单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对新加坡收1亿元和付1.5亿元),其后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各自选择了有合作历史的区内注册的商贸物流企业签署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服务和跨境人民币借款服务协议,媒体报道自贸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金融创新服务已“落地”。

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跨境人民币直投等现金管理领域的业务试点、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已开展了多年,但成功案例和成熟推广模式鲜有,由此可见银行(特别是跨境)系统的开发和业务流程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形的,更何况自贸区双向池相关政策和细则将来自于商务部、外管局、央行、乃至境外监管机构,《意见》出台几日便搭建出真正的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系统绝非可能。

笔者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从事现金管理业务政策制定、系统建设和业务推广的从业人士,结合十多年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管理经验,融合自贸区分行相关系统和业务制度建设要求,也就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系统构建的准备条件、系统功能进行设想和简要描述,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二、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构建准备

1.构建目标

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行为例,耗时三年研发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于2013年11月在全国1.4余万个分支机构上线,次月人行了《意见》,于是构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又成为新一代二期即将投产项目。主要构建目标是在现有的人民币现金管理业务基础上,建立全球企业账务核心系统,并与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DC-trade系统(国际结算大客户直联系统)与ntFS(新一代贸易融资系统)、mpS(外汇清算系统)、CLpm(额度管理系统)、FimS(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实现连接,实现业务处理流程和信息交换的自动化,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本外币现金管理业务服务并满足外管政策的相关要求,为集团客户提供全球成员账户人民币资金的可视、可控、统筹管理,搭建全球人民币资金结算网络,并满足外管政策和央行政策的相关要求。

作为银行企业现金管理业务的功能组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一是满足客户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综合需求;二是满足客户跨区域资金池内额度共享需求;三是可以提高集团总部对全球成员财务管控效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可实现集团境内账户和国际账户的有效融合,在一个资金池内完成集团内部境内外资金流动和对外收支,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便利性,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2.目标客户

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将主要服务于从事进出口贸易、实业投资等外向型经济活动,在自贸区开立人民币一般存款账户,在境内外有人民币账户的集团企业。

3.构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必要条件

对于在全球15个国家地区拥有一级分支机构的中国建设银行,构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从银行系统技术条件、海外机构政策制度、人民币跨境划付路径、以及企业内部流程等方面需要如下必要条件:

(1)银行系统的技术支持

需要构建全球人民币账户整合系统,使得跨国公司在境外、境内区内、境内区外建行机构开立的人民币账户,有统一的主账户与成员单位资金池账户的签约关联系统。银行系统要满足在现有的监管要求下对于双向现金流的额度管控功能,保障账户管理及资金划付要符合当地相关政策和监管要求。

(2)海外分行人民币政策支持

建行境外分行及所在地的外汇管理部门(人民币在当地国属外币)对人民币账户的开立、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业务核准和政策支持。

(3)人民币跨境扣划和支付的路径

资金池是尽可能使池成员账户,在主账户的统一模式下实现信息报告、对外支付和集团归集功能,自贸区内(以及境内)人民币账户和境外账户的清算路径、以及通过资金池系统由主账户操作境外账户直接对外支付的集团归集资金的清算路径除SwiFt以外会构建新的清算模式。

(4)企业内部的相关流程和管理

目前绝大多数需要搭建跨境资金池的企业,在集团层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资金池架构。随着未来人民币跨境相关业务的逐步放开和监管细则的出台,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目标、业务流程和制度要求会逐步明确。

4.政策依据及意义

去年12月2日颁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中第四部分——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三点意见:(十三条)上海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和“尽职审查”三原则基础上,凭区内机构(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重点监管名单内的企业除外)和个人提交的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经常项下、直接投资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十五条)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借用的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衍生产品,不得用于委托贷款。(十六条)区内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开展集团内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为其境内外关联企业提供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

这一政策意见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集中调度和运用人民币资金。此后,在自贸区内跨国企业可以打通境内外现金池。以往资金池账户可供投资渠道有限,在《意见》框架下,可以把企业的海外投资账户、债券增值账户、贷款账户和自贸区的专户打通。企业通过资金池有望从事跨境投融资操作获取合理回报。

三、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构建框架及主要功能

1.资金池结构示意图

2.规则描述

集团总部指定一家在自贸区内注册的成员,在银行开立一个人民币一般存款账户,专门用于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此账户称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主账户。

集团境外成员企业在所在地银行(海外机构)开立人民币账户,并在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系统中签约成为主账户的境外群组账户(示意图中群组a账户)。

集团境内成员企业(区内/区外)在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并在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系统中签约成为主账户的境内群组账户(示意图中群组B/C账户)。

参与上存与下划,主账户归集的人民币资金应为自生产经营活动和实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不得参与归集。

主账户境内资金归集分为委贷模式与非委贷模式,可按照当地外管局和人民银行要求进行选择;境外资金归集部分原则上也分为委贷模式与非委贷模式,具体符合当地的最新政策制度。

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构建系统是银行内部人员可视及操作系统,客户通过银行柜面或电子银行系统客户端、直联接口进行信息报告、收付指令的传输。

3.资金池主要功能

集团总部通过银行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对境内外成员单位账户的(群组a、B、C)实时查询和账户明细下载。

(2)对境内成员单位账户(群组B、C)对外支付审批、或进行直接支付;系统须提供主账户对群组B(区内账户)支付所需审核材料的电子跟单信息功能。

(3)对境内成员单位账户(群组B、C)按需资金归集、内部计价、委贷核算。

(4)对境外成员单位账户(群组a)对外支付审批、或进行直接支付;系统须提供电子跟单审核材料的功能。

(5)对境外成员单位账户(群组a)按需资金归集、内部计价、委贷核算;系统须提供主账户对群组a(区内账户)支付所需审核材料的电子跟单信息功能;是否内部计价和进行委贷核算需符合境内外相关政策法规。

(6)信息报告:上述各项业务相关的满足客户要求订制的信息报告、以及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信息报告(如国际收支申报);

(7)主账户可代境内成员公司跨境人民币业务集中收付;

(8)提供用户客户端操作界面或相应功能的系统直联接口。

4.资金池功能亮点

(1)实现政策额度管控下的境外人民币境内主账户归集;

(2)资金池主账户是普通的人民币一般账户,实现集团跨境交易;

(3)境内总部一点接入,实现集团全球账户管理。

四、构建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进一步探讨

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人民币账户开立方面。集团下属境外(群组a的)成员,需在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开立人民币账户。主流国家(如美、英、德等国)的央行对人民币账户的开立没有限制,但南非、越南等部分国家地区会有所限制。

根据我国人行及税法等相关政策,集团主账户企业需与境内成员单位就非贸易项下资金占用按集团式委托贷款业务要求办理。参与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境外成员单位对该项下资金归集及下拨是否通过集团式委托贷款业务流程和会计科目需根据当地相关政策办理。

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按照账户资金联动模式不同,其搭建方式可有:实时归集、定时归集、虚拟归集等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1996,8.

[2]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2008,8.

[3]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企业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2009,8.

[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的批复.汇复[2012]167号,2012,12.

[5]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资函[2011]第889号,2011,10.

[6]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的批复.汇复[2012]167号,2012,9.

[7]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8号,2013,9.

[8]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40号,2013,9.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8

(一)外汇政策改革和管理方式转变增强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监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厉行“五个转变”,对外汇政策和监管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以“以人为本、改善服务、科学监测、风险可控”为政策目标,在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分析、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事前审批,重点加强事后监测管理,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投资活动,充分发挥外汇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功能,实现服务涉外经济发展和提升监管效率的有机统一。2012年,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的全国推广和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改革拉开了外汇监管向“主体监管、事后管理、监测分析、无罪假设、负面清单”管理转变的盛大帷幕。

1.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改变了以往“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实施总量核查和主体分类监管,构建了企业进出口综合监测、主体分类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新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全面降低社会成本,促进贸易便利,支持外贸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加大对风险企业的核查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打击”,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走上合规道路,增强守法经营意识。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实现了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分析,加强了监管合力,有效防范和应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风险。

2.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改进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大幅简化事前审批事项,实现以登记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提升防范风险手段,强化事后管理与统计监测工作。改革强调“登记原则、便利化原则、风险可控原则”,在业务核准方面取消了大部分事前核准,银行主要依据外汇局相关业务系统登记信息为企业办理跨境收支与汇兑业务;在业务流程方面大幅取消或简化归并原有的管理环节,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在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方面,通过外汇局相关业务系统全面采集与直接投资全流程有关的资金流出入、汇兑以及境内划转数据,进一步强化事后核查以及统计分析预警机制,增强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及风险防范能力

3.外汇管理战略转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是我国外汇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起点,在此基础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进一步实施资本项目、服务贸易及个人外汇业务的全面改革。改革的动因在于,面对涉外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以全球视野来认识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深刻把握开放经济中外汇形势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改革将为有效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市场主体日益增专题:跨境资金流动长的便利化需求,实现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

(二)商业银行政策践行是涉外经济活动

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有效监测的纽带商业银行承担国家各项外汇政策的代位监管职责。外汇管理部门通过并借助商业银行对涉外交易有效实施审核、监督和管理,而商业银行准确高效的外汇代位监管实施是推动涉外经济活动便利化的重要环节。在涉外经济的国际结算中,商业银行位于资金运行闸口的把关环节,直接面向企业,掌握涉外交易的第一手材料,商业银行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担任经营和管理并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当前外汇管理模式厉行“五个转变”的趋势下,在外汇政策架构和监管系统设计中,外汇管理局重点开展主体监管,在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事后管理和监测分析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的行为审核职责直接赋予银行。银行在涉外经济活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成本,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业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优势,直接服务企业、个人,将部分监管职责直接赋予银行,符合贸易投资便利化原则,大大降低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管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充分体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监管理念。

2.便利企业、个人涉外经济活动,减少监管部门事前核准环节,由商业银行根据政策实施审核,执行外汇代位监管,有利于降低企业“脚底成本”,简化外汇业务流程,提高外汇业务效率,便利企业外汇资金的运用。

3.有助于提升跨境资金风险防范能力,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或个人外汇及收支真实性、一致性进行审核的同时,需要全面掌握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格审核程序,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跨境资金风险防范。从长远看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商业银行政策践行是涉外经济活动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有效监测的纽带。商业银行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经营内容、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金融服务企业,因此,客户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的业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涉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胜之道。而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外汇代位监管职责,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责无旁贷。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思考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跨境流动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跨境人民币政策推进及业务发展情况

1.在政策层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开放政策出台、到货币互换协议的不断签订、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打造、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人民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2.在业务层面,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呈现出“超预期”、“爆发式”的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继2011年实现3.1倍增长后,2012年,全国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2012年全国共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亿元,同比增长51%;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536亿元,同比增长1.8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约30%。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稳步增加。截至2012年12月末,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项目金额1011.2亿元,贷款余额438亿元。

3.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方面,以离岸人民币中心为主导、多市场并存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正在稳步构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日益丰富,陆续推出人民币存款证、股票、保单、期货、人民币与港币同时计价的“双币双股”等金融产品。与此同时,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人民币业务,2013年1月数据显示,通过伦敦和新加坡交易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额分别增长40%、30%。

(二)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风险控制及防范思考

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风险控制不同于原有基于外汇资金考虑的跨境资金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来自境外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不属于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不影响外汇储备,因此不会因结售汇造成外汇占款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国内的货币市场稳定。但是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因贸易及投资市场环境的变化,仍有可能发生短期内大规模人民币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集中涌入或抽离出境的情况,一方面影响货币市场的稳定运行,增加货币市场主体的交易风险,影响货币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可能与国内货币政策导向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对冲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体系及监管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现阶段,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体系及监管模式,在分析和识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与传导机理的基础上,设置风险衡量的指标体系,结合风险预警方法,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例如,对于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省外汇局创新地运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对货物流和资金流全口径(含外币和跨境人民币)监测的功能,借助该系统对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实施主体监管模式的监测和监管;对于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省外汇局紧密发挥监管合力,出台区域性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操作指引,通过人民银行RCpmiS系统数据与外汇管理局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外债监测系统数据的密切核对和规模总控,优质高效满足国家关于资本金全额登记管理以及本外币外债规模合并计算控制等管理要求,同时探索建立资本项目人民币监测使用机制,有效杜绝由于监管系统分设而可能出现的监管灰色地带。

2.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商业银行代位监管职责思考与实践。在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下,赋予商业银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职责,人民银行重点进行监测分析和事后管理,可见,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商业银行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代位监管职责。从现阶段跨境人民币政策推进情况看,商业银行都应坚持审慎审核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的原则,在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同时,发挥本币结算便利化的优势,严格交易背景审核,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准确识别异常主体和异常交易,有效防范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例如,货物贸易项下,在人民银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简化试点政策下,商业银行应寻求将业务流程简化与业务背景真实性审核有机结合的管理措施;在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下,科学借鉴当前外汇业务项下监管政策要求,谨慎审核业务背景材料,有效防控跨境资金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风险;在资本项下,在精准实施各项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政策、实现审慎监管的原则的同时,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投资业务便利化,深入推进跨境人民币的双向循环,

三、中国银行关于跨境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的几点思考

伴随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涉外贸易和投资活动占中国GDp比重不断提升,涉外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宽,履行有效代位监管职责、提供丰富而与时俱进的涉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银行的创新能力更是商业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保有市场主导地位的核心要义。

(一)深化管理转型,实现以合规促业务发展经营目标

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外汇管理正在实施战略转型,跨境人民币政策及系统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重视深化管理转型,实现以合规促业务发展的经营目标。

1.在管理目标方面,建立“政策研究、制度建立、管理授权、问题反馈、检查辅导、培训考核、情况通报、定期报告”的外汇及跨境人民币内控管理体系,推进银行合规管理转型。在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履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外汇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主渠道的职能,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要求,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实现落实监管政策、服务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有效统一。

2.在管理举措方面,通过重管理、强机制、勤培训、抓考核,建立明晰高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起行领导全面领导下,业务部门牵头并分工负责且责任明晰的组织架构;夯实层级管理,实施省行、市行、支行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管理制度,将管理措施逐级分解到各项具体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实现有效管理;加强机制建设,规范业务流程,结合各项监管政策制定明确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加强机构和人员资格准入,在全辖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将从业人员的配置及合规操作作为机构资格授权前提条件,从源头上保障外汇业务合规运营;持续培训,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不断扩大政策宣讲的覆盖面,增强全员内控合规意识;狠抓内控合规考核,将外汇管理等作为内控工作重中之重,将监管政策操作和执行纳入一道防线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检查机制,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针有对性地检查和辅导监管政策落实执行情况,直接与机构内控考核结果挂钩。

(二)丰富服务内涵,打造流程、渠道、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涉外金融服务体系

如何将外汇管理及跨境人民币管理要求与中国银行的传统国际结算优势相结合,有效应对变化中的国际金融环境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重视把握政策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发展契机,打造流程、渠道、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涉外金融服务

体系。1.流程优化及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应保持与监管部门的紧密联系,及时精准解读监管政策和系统管理内涵,在监管政策框架基础上设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密切把握网络环境下业务流程集中处理的涉外金融服务趋势,开展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的集约化业务流程再造,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客户服务需求。

2.渠道优化与创新方面,充分运用网络和电子化的低成本、高效率、高精确度和高覆盖率的特征,大力发展网络、电子化平台,帮助进出口商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及避免贸易流延误,帮助进出口商减少贸易融资费用和时间,帮助进口商更严格地进行存货管理、财务管理;密切结合跨境资金运营政策,在监管政策框架下,通过跨境现金管理平台提供跨国集团企业跨境财务管理、资金归集和运用的渠道。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9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有条件地允许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随着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化和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政府积极推动并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连续攀升至122.6亿美元,截止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21.96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523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3.6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012亿美元,合同额为1408亿美元。总之,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已遍及全球167个国家之多,我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更是首屈一指。

当前海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情况

(一)国内立法

在国内立法方面,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海外投资立法,有关海外投资的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国务院各部委颁布的若干规定和条例之中,这些法规主要有: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于1985年制定的《关于在国外开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89年颁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以及1990年颁布的实施细则,1992年外经贸部颁布《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试行稿),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2年国有资产管理局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1993年的《关于国有资产实物向境外投入开办企业的有关规定》,1997年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外进行项目融资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财政部了《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等。

(二)国际法规

我国与有关国家订立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迄今为止,我国已同102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它主要涉及投资与投资有关的活动的待遇、征收及其补偿、利润的汇出、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争议等问题。

我国与有关国家订立的对新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它主要涉及境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缔约国一方的自然人、法人在缔约另一方所得的营业利润、股息、利息以及其他投资所得征税问题。

我国签订的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公约,目前参加的主要有《多边投资担保公约》、《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等。

我国海外投资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缺乏系统性。现行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立法仅仅是国务院各部门内部规范性文件,很多没有上升到行政法规和法律的高度,目前共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国银行等部门权属零星制定了10多个涉及海外直接投资的规范性文件,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出现海外企业受多重主管,审批程序繁琐,期限冗长的现象。各个参与海外企业设立、人员出境、资本运营的部门都从各自关心的重点出发,导致审批标准不一。因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海外直接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的主要手段,不尽快提升海外直接投资效力层次,就无法在法律上体现出海外直接投资重要意义。

缺乏宏观管理体制。海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微观决策行为,本应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市场信息相对于经济个体而言总是不完全的,没有政府宏观指导就容易被市场失灵效应所左右。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或者一哄而上,分布的投资领域过于集中,或者缺乏国际竞争意识,坐失良机,当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指引和扶持不够,欠缺调整市场导向的法律规范。

另外,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海外投资管理实行是分级管理,多头审批。这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投资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现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部门,我国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都拥有对此的管理权,这就造成了宏观调控不力,审批手续繁琐,不利于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快捷地参与国际竞争。

对海外投资企业有效监管机制缺失。由于境外企业的审批与后续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监管机制,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法律和经营管理制度上的缺漏,以各种方式侵吞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保值、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海外企业的经营者甚至利用东道国法律以自己名义用国有资产注册公司然后加入该国国籍,规避国内的国有资产监管。另外再加上许多国家法律都为私人财产提供周密的保护,因此我国也很难通过国际条约或者司法局协助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位。同国内投资相比,海外直接投资往往面临更大的政治风险,而且这类风险经常是由企业和个人所无法抗拒的因素所致,由专门的政治风险保险机构承担。这一制度源起于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为其他发达国家所效仿,而我国目前既没有承保海外投资风险的法律规定,也没有承揽此类业务的专门机构,而仅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一些投资和政治风险保险。因此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虽然近年有所突破,但风险却日益的高涨,尤其是入世6年以来同各国的投资贸易摩擦在不断增长。

完善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立法的建议

尽快制定《海外直接投资法》。本法应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应明确肯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双向良性循环的积极作用,当然它的内容应包括: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原则;海外直接投资管理制度;海外直接投资主体范围和投资形式;海外投资的法律责任规定。我们还可以适时根据我们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海外投资基本法的实施细则和其它相关的单行法规,以此还可形成一个以海外直接投资基本法为主体,各种单行法律和机关配套为辅的调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

成立专门的管理境外投资的机构。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行的分级管理,多头审批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成立统一的海外直接投资管理部门,加强对此的宏观调控已势在必行。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可由商务部牵头,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部委共同派员组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管理委员会,由其在宏观上对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协调、规划,彻底扭转以前各个部门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权责界限不清的局面,当然在对海外企业进行管理时,应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来调控产业布局与投资结构,不应介入企业的微观经营。这样既可以防止市场过程中的随意性,又可以避免投资风险。

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首先,应该健全海外投资企业的审批制度,严格规定海外投资企业的风险投资限额和投资资格的评估制度;其次,强化对海外企业的后续管理,加强税收、外汇、财务制度的监督;再次,对国有资产的海外投资项目,应采取投资责任主体制度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即“谁投资,谁负责”原则,必须将恶意欺诈国有资产的违法犯罪分子及时绳之以法,尽量挽回损失;最后,对民间投资主体的海外企业,也应纳入政府监管范围,接受政府部门的审批或备案,防止资产的境外流失。

境内直接投资业务办理流程篇10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融资;政策背景;市场环境;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1-0023-05

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作为试点业务在上海和广东省正式启动;2010年6月,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8月,该业务由试点向全国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两年来,业务广度不断扩展,参与业务的银行、企业以及境外涉及区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结算量的增长,业务深度也有长足发展,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近期,市场相继涌现出一系列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融资产品,引起经济主体及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各方主体对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模式已开始从单纯结算向提供相关配套金融服务转变。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的现状

从相关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市场出现的跨境人民币融资形式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境内外银行基于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融资;二是以跨境人民币股东贷款的方式开展;三是境内企业在外债额度内借入海外人民币融资开展境内业务;四是境内企业以自身人民币资金为担保为境外关联方获得海外融资。

(一)贸易融资类

从本质上来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只是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中使用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币种,主要的贸易融资方式包括信用证、托收(代收)、海外代付以及贴现、福费廷等再融资行为。一般情况下,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对应的贸易单据也使用人民币计价。但在一些情况下,境内外银行也可能就外币货物贸易合同提供人民币的贸易融资服务,银行和企业可在该融资模式下同时获得境内外汇差和利差两方面收益。

除上述典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外,境内外关联企业还可能通过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如信用证融资叙做人民币nDF业务),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这种组合类贸易融资业务较适合于贸易背景下在境外有关联公司的进口商,在进行正常贸易往来和结算的同时,使交易对手(境外关联公司)在境外低成本获取融资,形成双赢局面。

(二)股东及关联方借款类

自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境外主体可申请使用人民币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或为其注资等。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可在一定额度(如“差”)范围内向其境外母公司或关联方公司借入人民币贷款,弥补资本金不足的状况。同样,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

(三)借入外债类

自2010年7月以来,基于数千亿规模的人民币存量,中国香港逐渐形成了人民币债券市场,俗称“点心债”。发行者既有香港本地企业,更有在我国境内有投资业务的跨国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利用香港市场人民币利率较低的条件发行债券募集人民币资金,在额度允许范围内汇入境内供其关联企业使用,债券到期后以境内获得的人民币收入偿还。

(四)内保外贷类

境内外关联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有境外投资、设厂等需求的“走出去”企业,利用境内外利率和汇率的差异,配套相关的产品,达到锁定汇率风险并实现融资、理财的目的。首先由境内企业的境外贸易对手或关联机构在境外银行申请融资额度,待额度获批后,境内银行通过授信或保证金形式为境内企业开立跨境人民币备用证或保函,由境外银行对境外企业提供外币融资,并办理境外理财锁定远期售汇价格。融资到期日,境内企业可通知境外关联方偿还外币贷款,或汇出人民币资金跨境购汇偿还境外融资。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一)境内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从目前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发展状况来看,贸易融资在所有融资业务中占主导地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本身是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的,并逐渐扩展到其他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业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10号)及其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生的人民币对外负债只做统计,暂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该表述从2009年便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规依据。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1]145号)进一步明确,跨境人民币贸易项下相关人民币负债(包括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只在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中登记,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银行为客户的境外工程承包、境外项目建设和跨境融资等提供的人民币保函业务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银发[2011]255号)明确指出,境内银行可为境内机构“走出去”过程中开展的各类境外投资和其他合作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23号)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可向其境外母公司、关联方公司或境外银行借入人民币贷款,但其规模受“差”限制,并按流量(而不是余额)进行控制。而在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明确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且未对规模和期限做任何限制。

(二)境外的政策障碍日趋弱化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稳步发展,境外货币当局及市场投资者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继香港全面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后,新加坡和伦敦也有意成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2年1月1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与英国财政部宣布成立合作小组,进一步推动香港地区与伦敦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以香港地区为例,陆港之间的人民币融资占所有跨境人民币融资的比重超过半数。从2011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香港金管局针对人民币业务推出了多项宽松化政策举措:

一是提高人民币净敞口限额。2012年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将认可机构(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参加行)的人民币净敞口限额由10%提高到20%,且享有5000万元的豁免额。2012年5月22日,人民币净敞口限额进一步放松,由认可机构自定(但需向金管局报备),且享有1亿元的豁免额。二是放松人民币风险管理限额。2012年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将认可机构的风险资产计算范围,在人民币现金、在人民币清算行的存款、托管账户存款三项基础上,增加财政部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两项。2012年6月14日,将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替代人民币风险管理限额,使认可机构对人民币风险资产的计算更具弹性,能更准确地匹配人民币短期负债期限。三是加强人民币流动性安排。2011年11月22日,香港金管局与人民银行续签人民币互换协议,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由2009年的2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期限3年。2012年6月14日,香港金管局为需要人民币流动性支持的认可机构提供了相应的抵押品列表。四是放松非居民人民币账户限制。2012年7月26日,香港金管局通函,自8月1日起,香港地区银行可以向非本港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包括设立人民币账户、存款、贷款、发出人民币结算扣账卡及信用卡等服务。

(三)境内外金融市场价格存在差异

除上述境内外政策方面的影响外,境内外金融市场价格存在的差异也在客观上为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套利空间。在境内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商业银行以境内外联动的方式充分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推出各种传统和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以大陆和香港金融市场为例,两者的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以及人民币利率三方面。

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境内外差异(见图1)将直接影响购汇、结汇行为的境内外市场选择。例如: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倾向于境内结汇、境外购汇;2011年第三季度,银行则倾向于境外结汇、境内购汇。同时,尽管几经交替,境内外一直存在美元兑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差异(见图2)。此外,在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差异方面(见图3)①,2012年以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随境内进入降息周期呈持续走低态势,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以中银香港报价为参照)因人民币存量下降而持续攀升,但两个市场的利率差异仍存在一定套利空间。

三、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宏微观效应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互促进

实际上,在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重要币种之前,国际结算就与融资行为相伴相生。境内外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境内外金融市场差异的存在,促使人民币融资产品在跨境结算中蓬勃发展。就境内而言,早在各项政策法规出台之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人民币境外项目贷款、人民币跨境担保等资本项下业务就以试点的形式在各地相继开展。而类似于人民币信用证、福费廷等基于货物贸易背景的传统贸易融资行为,不再需要相应政策文件的出台来赋予其合规性。目前,境内资本市场正沿着“先债券后股票”、“先机构后个人”、“先金融机构后非金融机构”的方向有序开放。在条件成熟后,还将开放其他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资、跨境人民币债券发行、跨境人民币股票发行等资本类业务。这一方面有利于为境外主体提供人民币来源,缓解其人民币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境外主体的投资工具,提高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性。以跨境融资为重要内容的资本类业务的不断扩大,将最终转化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经常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形成资本类业务和经常类业务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增长局面。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应为中性

自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三年多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境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一直处于纷争之中。众多观点认为,从迄今为止仍处于人民币净流出的局势来看,使用人民币替代外币(主要是美元)对外支付减少了原本可以消化的部分外汇储备;相反,体现为净流入的跨境人民币融资(如贸易融资)及由此促进的部分人民币出口收入又增加了境内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

由于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以跨境外币结算为参照,比较分析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不需要完全对冲。以香港地区为例。自2009年7月起,中银香港作为香港地区人民币清算行获得人民银行每季度4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额度,2011年第四季度,该额度调整为每季度80亿元。假设每季度该兑换行为全部体现为中银香港的人民币净买入,其规模约为680亿元。截至2012年9月底,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5457亿元,较2009年6月底的544亿元增加了4913亿元。可见,由于人民币兑换导致的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规模有限。同时,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很大一部分(尤其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初期),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中银香港在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账户上。这部分人民币头寸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境内的人民币流通渠道,相当于境内人民币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减少。相对而言,出口收汇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需要央行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对冲。

2.人民币跨境融资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各异。人民币以融资形式回流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途径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人民币以贸易融资形式回流,进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例如进口海外代付,代付行为发生在境外)。出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虽然在融资流入环节确实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境内的货币供应量,但这只是替代了外币结算时原本需要使用的外币贸易融资,与之相比并没有额外的货币政策效应。

如果人民币以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股东及关联方贷款或境外金融机构贷款形式回流,只是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获得直接投资的新渠道,替代了原本以外币形式流入的直接投资需要。目前,境内政策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原有外币差内借入人民币形式的股东及关联方借款。此外,商务部门已从2012年开始批准并颁发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直接投资批准证书”。

如果境内企业本没有外币的外债额度,而获得了人民币的外债额度,以贷款或境外发债回流的形式跨境借入人民币资金,将会以乘数效应增加境内的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支持人民币用于贸易融资和替代外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鼓励境内金融机构对外提供人民币融资,既扩大了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又避免对境内货币政策造成负面影响。

(三)新监管理念下跨境人民币融资发展需另辟蹊径

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漏洞,2009年9月的G20匹兹堡峰会专门指出,2010年底要完成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主要经济体应于2011年底前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ii》,并从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即《巴塞尔协议iii》。我国监管机构也相应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于2013年开始实施。

《巴塞尔协议iii》一方面重视微观审慎监管,强调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则引入宏观审慎理念,主张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iii》创新性地建立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融资比率)和系统性风险监管指标(杠杆率)②。其中,在流动性覆盖比率的分子中,高质量流动资产的第一层次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储备、国债和央行票据,第二层次包括高评级的公司债券和抵押债券,将融资类资产排除在外。在杠杆率的分母中,表外业务(如跟单信用证)的风险权重转换系数(除无条件可撤销承诺为10%外)均为100%。这意味着银行开展融资类资产业务的成本将大幅增加,或者融资类资产业务的扩大将受到一级资本规模的限制。

在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中,首当其冲受此限制的是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类业务。就在2012年8月20日,银监会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对于2012年底后到期的业务,要求于2012年年底前入表。其核心条款是委托行和代付行都需要把同业代付纳入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管理。虽然同业代付新规是针对所有币种的同业代付行为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占款持续增长的压力,同时限制了虚假贸易背景的信贷增长规模,但对于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而言却颇有几分被“错杀”的意味。实际上,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一般期限较短(一年以下居多),违约率极低,是质量较高、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业务,更肩负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

因此,在响应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的背景下,要保障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严格把关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保证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的质量和流动性;二是要采取措施构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二级市场的交易环境,为流动性供给双方营造双赢局面;三是充分利用央行间货币合作机制,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境外央行和银行获得人民币流动性的有效来源,服务于跨境人民币结算。

四、结论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至今已三年有余,伴随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类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从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具体业务流程来看,这些融资产品并非前所未有的创新品种,只是在传统国际业务中将结算币种替换成了人民币。同时,跨境融资产品的出现得益于境内外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其发展又与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客观存在的价格差异直接相关。跨境人民币融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伴相生,并相互促进。如果跨境人民币融资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开展的,且反映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跨境人民币融资对境内外汇储备以及货币供应量并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漏洞而推行的《巴塞尔协议iii》,提出了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杠杆率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开展的各类融资业务。因此,为顺应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监管机构应鼓励银行将有限的额度资源用于开展具有真实交易背景、质量较高、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并采取措施引导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