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资源分类十篇信息资源分类十篇

信息资源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08

信息资源分类篇1

信息资源分类是根据信息资源自身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其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信息资源分类的依据取决于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根据不同群体对信息资源观察角度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同一个信息资源进行多重分类。从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是方便使者用通过分类的方式快速找到符合需求的信息资源。

分类的基本原则

信息资源分类是信息资源目录建立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工作之一,通常从信息资源目录建立的角度来说,信息资源的分类一般会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简洁,类目的设置一般以分到二级类目为宜,至多不超过三级类目。因为超过三级类目后,从管理和元数据著录的角度,对信息资源分类的难度和工作量将会有很大的增加;同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的分类查找变得更加困难,这将偏离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的初衷,难以达到对信息资源快速查找定位的目的。

二是在设置不同的分类方式时,不同分类方式的类目设置尽量不要重复,即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维度最好能够正交。

三是需要注意分类标准的可操作性,很多信息资源的分类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业务分类进行细化和合并,尤其对于细化的情况,除非有明确的判定规则和判定依据,应尽量避免,大多数情况下,对已有类目进行细分是一件非常困难和无法完成的工作。

三种维度方法

对信息资源的分类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二是从信息资源的来源和提供部门的角度进行信息资源的分类,三是从不同的应用主题,建立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

首先,从信息资源的管理维度分类。从信息资源建立的最初目的来看,一般信息资源都是在业务信息化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信息。例如,对自然人管理形成的人口信息资源、对法人管理形成的法人信息资源、对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空间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的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资源等等。各领域、各部门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过程中,从业务管理的角度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信息资源分类,用于指导信息采集的专业分工。同时,管理角度的信息资源分类也是专业业务分工的结果,某些情况下,二者相互影响。

专业业务分工决定了管理维度的信息资源分类,而从整个业务整体角度考虑,在信息和业务整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管理分类可以促进专业部门更好的合作。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管理维度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专门的业务部门所采用的信息资源管理分类体系。例如,一般地震信息资源的分类包括了测震、前兆、强震动、应急等主要分类。二是综合部门从信息资源登记和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分类,例如,部分地方政府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已经初步制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方式。

其次是信息资源的来源分类。这种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比较简单,一般按照权威的信息资源提供部门,设置信息资源的一级、二级乃至三级类目。按照信息资源的来源进行分类的最大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分类信息的赋值角度极大地简化了工作量,基本上在元数据著录的过程中不需要对著录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甚至不需要进行重复录入。对同一个信息资源提供部门来说,只要设定一个初始化的数值,其后该单位所有的信息资源分类信息都可以复用。采用信息资源来源分类的第二个优势是使用者不需要学习或者了解特定分类体系的内容,使信息资源的查找过程更加简单和直接。

最后是信息资源的应用主题分类。根据应用主题对信息资源分类是三种分类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分类方式。同一个信息资源根据其服务和应用的目标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对全国行政区划信息而言,从基础测绘部门的角度,可按照其服务对象进行分类,一般划分到基础性信息资源中;而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该信息资源由于不是核心业务信息,可能被划分到辅信息资源中。尤其对于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资源,从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应用角度提出的分类体系与服务于企业和公众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必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不同的信息资源使用者的应用需求来决定的,有多少不同的应用需求就有多少相应的信息资源分类方式。

很多情况下,不同信息资源分类体系需要相互转化和映射。当一个信息资源已经采用某种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后,再按照其他分类体系进行赋值时一般都希望通过分类转换的方式自动进行,而不是重新进行分类赋值。

链接

元数据检索的四大特点

简单地来说,元数据检索就是对元数据库存储的元数据记录进行查询的过程。与一般的信息检索不同,元数据检索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元数据检索的对象特定。元数据检索的对象就是存储在各个元数据库中的元数据记录。对于信息资源元数据,由于描述对象的不确定性,很多元数据都采用的是层次化结构进行信息资源的描述。采用层次化结构存储的元数据还有一个特点,层次化模型上各节点的信息不一定都是必须填写的信息,这一点与关系型数据库中允许控制的字段非常类似,但是又有不同。元数据记录的这种特点使得元数据查询检索的语法结构区别于一般的数据查询语言,例如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二是元数据检索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查询接口定义。元数据查询一般基于网络提供检索服务,因此,元数据检索的接口多使用网络协议(例如tCp/ip或者Http等)作为提供服务的基本形式,通过若干对请求/响应对的定义,提供各种服务功能。

信息资源分类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分类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18-02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高校图书馆中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各地分布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统一的资源布局和服务模式,发挥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形成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资源组成现状

随着高校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藏的资源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信息资源的种类、载体和文献介质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纸质文献资源在不断持续增长的同时,各种电子资源,如音像、光盘、电子期刊、网络知识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也在不断增长,这些资源构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部分。

(二)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分析

结合本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由于馆舍、管理模式、历史传统等方面因素,造成了信息资源的相对分散,馆内资源与资料室彼此独立、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检索资源相对独立的现状,这种情况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影响。现如今,各馆文献资源的多样化要求高校图书馆人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也就是对其内容和对象进行扩展,方便信息分类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便于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检索服务。

鉴于在实际中上述问题的存在,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资源整合存在效率低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需要有一个行业类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来规整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其次,就是对整合后的资源导航设置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得人员使用时出现混淆,降低使用效率;另者,缺乏引导性的交互功效。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虽然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与信息资源整合这一学科相交互的人员却很少,对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对读者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是闭门造车式的整合,需要更多地听取本校读者的意见,扩大读者对信息资源使用的熟知度,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走访各院系,结合本校的特色信息资源使开发出的系统适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书育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

(一)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1.信息资源优略互补原则。在本校图书馆现阶段的信息资源可以大体分为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这些资源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是又都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优势。有的在资源检索过程中可以被交互使用,有的则体现着相互之间补充的作用。在进行资源整合时,需要充分发挥每类资源的优势,补充劣势资源,达到互补的效果。

2.信息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结合本馆实际,本着“服务读者,以书育人”的宗旨,了解读者对资源使用的偏好,可以在各系发放问卷调查,对来访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按照读者的借阅习惯、检索方式整合适合本校读者的资源检索途径,形成统一的检索平台,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检索服务。

3.信息资源整合通用性原则。拟进行的信息资源整合,应该是建立在对当前行业标准熟知,科学化、合理化研究的情况下,这样才能保证本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信息资源整合互通性原则。拟进行的资源整合构架是建立在之前各类资源的基础上的,具有统一检索入口的平台,它是对之前各类信息资源的便捷性使用,不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替代。

(二)信息资源整合方式

1.以导航条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此种方式是将信息资源的检索入口统一整合在一起,创建资源导航窗口,按照信息资源的名称、摘要、关键字、内容、获取链接方式等依次排列,使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馆内资源的情况。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资源类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期刊资源、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等资源信息。

2.以目录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本馆现有图书馆信息资源逐年增加的趋势,信息资源的种类和形式变得多元化,针对一本纸质图书而言,它不仅有光盘、音频资料,有的还有电子版、网络版等,可以将它们通过现有的编目提供透明,便于读者找到需要书籍的相关资源。

3.以数据库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由于各个电子资源提供商提供的信息资源都是依据自身的特点所设计的,它们所采用的数据库类型也各有千秋,存在自建数据库(内容有时有重复)、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它们的检索界面不统一,检索方式不相同,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可以开发相应的系统,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统一检索的界面,针对有重复的信息资源,系统可以设置操作,拼配出需要的资源,自动筛选掉,节省读者阅读时间,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信息的增值服务达到最大化。

四、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整合发展策略

针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的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结合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做出合理应对。

(一)快速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客观角度讲,新事物在发展和实施初期会有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使之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只有大家接受了,在以后的整合建设过程中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对馆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熟知新事物

信息资源整合是目前适应新形势下受大家关注的课题,这对馆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图书馆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馆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使得当代图书馆人具备专业的学科水平和专业的技术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三)结合本馆实际,研发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伴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数据库资源也不断增加。要结合本馆实际,有针对性地研发有本校特色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四)广泛吸取经验,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整合起步较晚,因此,在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整合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加以合理利用,做到与国际接轨,充分感受信息化建设带给高校图书馆的便利,加快本馆的信息化整合力度。

(五)对自身网络进行兼顾,对信息资源的安全进行保障

影响信息资源安全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人为的对信息资源的恶意破坏;二是信息资源本身的脆弱性所致。对于外部对信息资源的侵害,可以采取在操作系统上打补丁、装防火墙、对图书馆内的内外网进行实时监测等措施,对外来入侵进行提前预防,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而对于信息资源本身的问题则主要是会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破坏,损坏数据库,导致数据失窃,使得工作人员权限改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对数据库用户进行权限分配。

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但是不能通过降低信息安全共享度来取得信息的安全,可取的办法就是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制定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安全管理和建设制度,让破坏分子无机可乘;对系统应用环境进行安全性检查,安装病毒过滤软件,对病毒和黑客进行提早防范等。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结合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以及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寻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给出整体的设计框架结构,最后给出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信息资源整合的运用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探索,在理论研究中不断创新,这对当代图书馆人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读者不断提供更加优质的、与时俱进的服务,将一如既往地成为高校图书馆人长期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家乐毅.试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情报,

2007(06):58.

信息资源分类篇3

一、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作为术语最早由罗尔科在《加拿大的信息资源》一文中提出。对信息资源界定做出贡献最多的是美国学者霍顿,他认为从政府文书管理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具有两层意思:①当资源作为单数时,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②当资源为复数时,信息资源指支持工具,包括供给、设备、环境、人员、资金等。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问题,如乌家培认为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即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①赖茂生、杨秀丹等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所产生和有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集合,如数据的集合、(显性)知识的集合,包括各种来源、各种载体、各种表示方式、各种传递方式和渠道以及各种使用场合和用途的信息资源②。

由于研究的方法、侧重点、学科领域不同,对信息所下定义可以不同。在分析信息和数据关系、信息与知识关系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作出如下定义:信息资源是用来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类福利、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本定义有如下特点:

强调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数据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数据本身并不是信息,数据成为信息的前提有两个:或者是数据本身直接有用,或者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被利用。数据是客观的,我们不能修改数据,而信息是主观的,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的结果,因此,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者认为将数据和信息分开是很难的。

强调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规律的。只有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知识来源于信息。

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源分为三类:①知识型信息,其特点是提供知识获得方法的信息;②经济信息,指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的信息;③社会信息,指对社会进步、居民福利起作用的信息。

二、信息资源开发功能的分析

信息资源开发本身还可以区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大部分。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对贮藏在人的大脑中的信息资源的开发,教育及大众传播部门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两大主导部门,德尔菲法、面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试法等则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主导方法;就一般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而言,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即可视作一种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活动。现实信息资源的开发则是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本身又可分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和网上信息资源开发两大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以生产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文献信息产品为目标,以累积的信息资源贮藏为开发对象,以鉴别、加工、研究、编纂等为主要手段;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则以电子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形成各种信息产品(包括软件等)为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

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信息产品,而这些信息产品又是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产品有多种类型,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简单的线索型信息产品(如书目、索引等)对应于语法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复杂的知识型信息产品(如百科全书、年鉴等)则对应于语义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用的个别化信息产品(如决策内容、项目追踪报告等)则对应于语用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当然,三层次划分只是一种相对的分类,信息产品的开发往往涉及所有三个层次。

信息资源开发是一种市场导向性的研究活动,它需要深入市场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提炼、归纳、整理、比较、分析、综合、演绎、推理、序化,以形成能够反映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一种研究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种理论、一种学说或一种专利,相反,它是为这些理论学说的形成、决策的制定、课题申报与论证、信息消费等活动服务的,它是一种前导性的研究活动。信息资源开发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另一方面是其市场驱动机制,它直接面向市场,经济效益是其运行的核心动力,因此它又是一种实用型和经济性的研究活动。

信息资源开发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它既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不是纯粹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两者的结合,是信息资源贮藏量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所设计或引进的一种“发电机制”,其目的是将蕴藏在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变输“水”为输“电”③――虽然提供的服务内容有所区别,但服务形式是不变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谈的狭义的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立足于丰富的信息资源贮藏的一种信息再生产活动,它不同于广义的信息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认知与思维活动均属于广义的信息开发。

三、信息产品结构的分析

信息产品,或称信息商品,是指以信息为多项,经过开发、加工、组织、转换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使用流通货币便可在市场中自由移动的信息媒体。它具有特殊的成本结构:一个信息产品从投入研究开发到单个产品生产,再到大批量的生产,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可见,在成本最小化前提下,信息产品结构对其最终实现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我们在此要谈的信息产品是信息资源开发阶段的产品,是信息资源再生产的产物,它们不同于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和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我们称之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生产型信息产品和再生型信息产品构成了信息产品两大板块。再生型信息产品因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趣的是,对于某类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是本职的工作,而在另一类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中则属于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反之亦然。但无论如何,再生型信息产品都是对生产型信息产品进行再开发的结果,都具有浓缩性、间接性和适用性等特征;若撇开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之间的区别,再生型信息产品大约可归纳为索引类、汇编类、综述类、述评类、预测类五大类型,这可以称之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的种类结构。

索引类信息产品。索引类信息产品也称为线索型信息产品,其功能是为人们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线索和指导服务。索引类信息产品包括各种目录、书目、文摘、题录、索引、广播电视节目预报、网址目录等。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所谓的“目录公司”,他们编制商品分类目录,然后将这些目录塞满消费者的信箱,借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其他诸如各种联机检索中心、文摘社、索引社等,也可以说是一种“目录公司”。当然,索引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还是图书馆、情报中心及各类新兴的信息中心和网络公司。

汇编类信息产品。汇编类信息产品是根据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将相关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加以鉴别筛选,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而成的一种信息产品。它不仅提供线索,而更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事实、数据、图片、论文、名录等。汇编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文集、图集、手册、年鉴、大事记、人物年谱、机构名录、“新闻集锦”等。出版社、杂志社、报社、档案馆等是汇编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综述类信息产品。综述类信息产品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或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较全面的收集和较系统的分析,进而归纳条理、综合叙述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综述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综述、学科总结、专题总结、年度总结、年度进展、“一周新闻回顾”等。综述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是各类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和大众传播机构。

述评类信息产品。述评类信息产品是围绕某一学科或专题,在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总结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述评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述评、评论、点评等。述评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依然是各类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和大众传播机构。出版发行部门、图书馆是书评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预测类信息产品。预测类信息产品是在大量综述和分析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探测和确定其发展规律,并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预测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预测报告、展望、战略规划、趋势分析等。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大众传播部门是预测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再生型信息产品是信息资源开发过程的产物,如果我们将一个标准的开发过程分解为信息的采集、筛选、提炼、评论、预测、序化等六个主要环节,那么上述五类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是不一样的。我们将每类再生型信息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及其有机联系称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的内在结构。上述五类产品的内在结构如下表所示:

采集 筛选 提炼 评论 预测 序化

索引类 √

汇编类 √

综述类 √

述评类 √

预测类 √

√ √

可以看出,信息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越多,其开发就越复杂、越艰难,但同时其价值也越大,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的。

四、信息资源发展的利用及流向

信息接受者收到的信息资源包括三大类:

无用信息,当然这是基于信息接受者的看法,也许当时他认为无用,事后会发现可能是有用信息;

虚假信息,它和无用信息不同,有可能会干扰信息接受者,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当时他认为是真实的信息;

有用信息,有用信息包括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后者是指有用但不完全的部分信息,有时很难或者是几乎无法获得完全信息,所有这些增加了决策和信息利用的风险。

当这三大类信息到了信息接受者手中时,就面临着信息的处理问题。信息处理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信息接受者的知识、信息处理工具和手段等。不同决策者对同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信息资源利用效果的巨大差异。

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担当着信息把关人的职责,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利用及流向。信息处理的结果有五大流向:

废弃。信息接受者对于没有价值的信息通常会选择废弃。

传播。信息接受者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继续传播信息,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信息接受者所传播的信息与他收到的信息相比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会出现信息失真,产生新的虚假信息或不完全信息,这是不可避免的。

存储。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潜在价值而暂时还用不到又不适宜传播的信息。

产生知识。信息接受者在收到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产生新的知识。

进行管理决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发挥信息的作用。其结果是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信息,继续进行传播。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处理构成了信息资源的循环。

中外学者对于信息产业的界定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美国商务部所下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产、处理和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信息处理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增加知识,改善管理的方式等。

2.信息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它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仅仅认为信息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深化信息资源的利用是狭隘的。

3.信息产业还带来了经济的创新,如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已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性资源,信息资源的流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信息资源的供给向用户导向转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而这又促进了信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广均、霍国庆、罗曼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赖茂生、杨秀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

3.霍国庆、尚珊,《信息咨询: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接口》,《图书情报工作》,1996(6)。

信息资源分类篇4

目录体系的内在联系

档案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条目汇集,是档案管理、检索和报道的工具。①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档案机构根据丰富的馆藏和多样的档案利用需求,形成了管理型、检索型、报道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的档案目录。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档案目录逐渐从以卡片式、书本式为主的手检目录发展为机读目录;进入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目录数据库成为了主流形式,实现并扩展了档案目录的各项功能。无论档案目录以何种形式存在和表现,其编目都是按照一定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著录符号、著录用文字等著录规则,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以及按照科学的规则和方法,把档案条目组成系统的档案二次信息系统的过程。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的多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总体构架,采用元数据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特征进行描述,形成统一规范的目录内容,通过对目录内容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共享模式,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服务,支持全国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的普遍信息共享,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共享多种形态的政务信息资源,支持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②

首先,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目的和作用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运用了目录控制的思想,将目录作为组织管理和检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基本机制。它们都是通过在微观上著录、标引、规范控制和在宏观上利用选择、描述和检索控制等手段,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发现与定位,协调和引导信息资源的流动和有效利用,以此解决信息组织、分类、存储、检索、定位、获取等问题。比较而言,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更偏重于检索型目录,是通过建立信息库系统和目录内容服务系统,方便用户发现、定位所需的政务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档案目录是以档案管理为基础,根据档案目录类型的不同,相应地侧重于管理、检索和报道,或是几种用途的组合。

其次,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编目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据统计,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约为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其中约50%的政府信息在办理和使用完毕后作为档案存入档案保管部门,有的地区政府形成的档案甚至达到当地档案馆藏的绝大多数。如图1所示,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档案是政务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从档案资源的角度看,政务信息资源是馆(室)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文件与档案表示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运动阶段,那么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也相应的存在这种同一事物先后相连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务信息资源由现行利用,经归档过渡到档案室保管阶段,满足一定条件后移交至档案馆保管利用。我们可以姑且将政务信息资源与文件等同理解,只不过政务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服务对象、管理及利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纸质文件有所不同。

政务信息资源归档后,在档案室保管阶段,为便于管理利用,也需按照有关标准形成室编目录;移交进馆的档案,还须由档案馆赋予档号等著录内容,作为管理、检索利用等的标识。我国档案目录早已有之,以档案馆编目录为主且相当成熟稳定。室编目录也属档案目录范畴,其编目对象亦可列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可以说这部分具有同源性的信息资源将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我们目前通常所说的档案目录是指馆藏档案目录,我国于2007年正式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之相对独立,因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档案目录是对同一事物所处的不同时间阶段进行的独立编目。

由于目前这两个目录之间并未建立起关联,那么,处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下的应归档或已归档的信息资源,在进入档案馆保管阶段并经馆编目录加以管理和控制之后,不易再通过原利用体系独立对其进行查找利用;档案馆也不易通过目录控制的方式对应归档及尚未进馆档案进行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二、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目的比较

正因为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内在的联系,且无论是档案目录还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目录编制均为核心,由此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档案目录的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核心元数据的比较

著录项目是档案目录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编制档案目录的基础和条件。元数据是描述政务信息资源特征的数据③,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编目、建库、和查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规定的著录项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及《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部分数据库的著录项目进行比较。

1、《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的文书文件、案卷目录库的著录项目基本使用了《档案著录规则》中的著录项目,但省去了稿本与文种项、载体形态项、附注与编号项等著录项目中的内容,增加了开放状态、档案复制类型及编号等著录内容。案卷目录数据库和文书档案文件目录数据库同属管理型目录,但著录项目也因级次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在编制档案目录时,著录项目的选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目录类型、级次、专题、分类方法等的不同加以选择。此外,无论是《档案著录规则》规定的著录项目,还是《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列出的字段名称,都是反映文件或案卷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而不包括相应的结构和背景信息。

2、档案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核心元数据的关系:(1)交叉关系。如信息资源名称、信息资源摘要、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日期、关键字等核心元数据与档案著录信息中的题名、责任者、提要、时间项、关键词等,可以通过技术等手段进行转化。(2)不是所有核心元数据都是档案著录信息源,如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件)号、缩微号、载体类型、密级、保管期限、开放状态等明显体现档案专业特性的著录项目,无法从元数据中提取,需要人工进行编制。(3)有些核心元数据,如信息资源标识符、元数据标识符等可以在文件形成与管理过程中自动形成的元数据实体及元素,目前在档案目录中尚未体现;对信息资源分类的有关信息、在线资源链接地址、服务信息、元数据维护方等核心元数据的著录内容,也尚未列入档案目录的著录信息之中。

(二)档案著录条目和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排组织的比较

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有的条目编排方法是按主题类别分类编目。我们就以此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

档案分类标引时,应首先对档案文件进行周密地主题分析,确定文件、案卷所论述的事物中,哪些主题应予以标引,能为利用者提供检索途径,然后根据主题性质,到《中国档案分类法》中查找其所属的类目④,并准确地给予分类标识。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分类也是通过对主题分析的结果进行分类,再确定类目名称和类目编码。不同的是:

1、分类依据。档案主题分类主要依照《中国档案分类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主要依据《主题分类类目表》。

2、类目设置。《中国档案分类法》设置了19个基本大类,每一基本大类下再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属类。而《主题分类类目表》则规定了21个一级类及133个二级类。

3、标识符号。档案分类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制,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大类,以字母的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之后,采用数字编号制,用数字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数字的位数一般代表类目的级位,遵循层累制原则。⑤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类目代码编制规则是:分类类别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表示,“Z”代表主题分类;一级类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表示;二级类用1位大写罗马字符及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即在主题分类中,分别用“a”至“w”标识21个一级类,用大写罗马字符“a”至“Z”加两位阿拉伯数字“00”标识二级类。

4、著录要求。在《档案著录规则》和《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中,分类号分别为必选项、可选项,且均无著录类目名称的规定;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信息资源分类”是必选核心元数据,其中包括分类方式、类目名称、类目编码等元数据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分类标识和政务信息资源类目编码在检索利用频次和各自目录系统中地位的不同。

(三)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目技术的比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纸质档案目录逐渐淡出,档案目录数据库形成规模。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标准,因此本文参照《北京市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编目系统技术要求,对二者主要的编目技术进行比较。

1、档案编目要根据目录作用和编目对象特征、级次、序列等,有针对性地具体设定符合实际利用需要的各种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表、使用说明与数据交换格式。政务信息资源的编目要根据编目对象的具体粒度采用不同的单位编目。

2、档案目录数据库普遍为Xbase关系型数据库。在编制档案目录时,首先根据规定,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设定目录字段名称、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等,再由人工将著录信息插入到该数据库相应的表格中。而插入过程只能针对事先定义好的字段结构。这一过程对未被事先定义字段结构的著录内容无能为力,除非更改数据库结构,如增加表的字段或者新的数据库表。跨平台、跨系统的数据交换是通过扩展名为.DBF的Xbase关系型数据库文件格式实现。⑥经过压缩、分割处理的数据交换文件,应将其解压缩、合并后再进行交换。⑦

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基于XmL技术。XmL应用面主要分为文档型和数据型两种类型。前一类型中,XmL存放整个文档的XmL数据,然后XSLt将XmL转换、解析,结合XSLt中的HtmL标签,最终成为HtmL显示在浏览器上。而后者则是利用相关的XmLapi(mSXmLDom、JaVaDom等)对XmL进行存取和查询。XmL还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主要是为分布式应用程序服务。XmL文本本身不仅可包含信息内容,还涵盖了信息结构。只要是格式正确的XmL文本,都可以随时添加到数据库里,并可以与分布式的应用进行数据交互。比较而言,XmL和数据库的联合兼有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势,因此基于XmL技术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比目前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更具扩展功能。此外,对编目对象、分类技术等的比较前文已有表述。

三、档案目录体系

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交互融和

基于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内在联系及上述异同点的比较,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的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建立交互渠道。具体做法是建立档案著录项目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利用已有技术,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weB数据库方式进行处理,使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检索请求,检索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并将查询记录,以weB的形式反馈给用户,同时实现多种模式检索服务,满足不同权限用户异地查询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检索质量。档案著录项目和核心元数据在含义、编排组织、条目涵盖范围、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不能严格定义好映射关系,可能导致映射不清,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从而影响查全率和查准率等检索指标。

2、档案馆内各目录数据库之间的系统关联。档案馆如不能将各层级、类别的目录数据库系统组织关联起来,充分发挥、扩展如档号等共有著录项目功能,将不利于实现两个目录体系的双向映射,还可能增加检索的复杂度,从而影响检索质量与效率。

3、使用权限。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交互,在为利用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档案内容安全的高风险,因而还应考虑对不同档案利用者加以权限设定,设置针对立档单位、查阅已开放档案、查阅未开放档案、查阅公民个人档案信息等的不同接口,以满足利用者通过一体化利用服务平台,在相应权限内同时查阅档案和政务信息资源中有关信息的利用需求,并尽可能保护好档案安全,避免未到期或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

总之,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档案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交互渠道,以促进档案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上述或是更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Da/t18-1999《档案著录规则》

②③GB/t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④GB/t15418-1994《档案分类标引规则》

信息资源分类篇5

[关键词]internet经济信息资源信息检索

经济信息的网络化趋势带来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分散性日益凸显,加之网络的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网上经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分析网上经济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可为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一幅脉络清晰的经济信息资源网络分布图,让更多的经济学者熟悉和了解网上经济信息资源,从而促进网上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经济信息资源短缺问题。

一、经济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经济信息资源是指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财经贸易、市场行情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总和。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经济信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经济信息按用途可分为:

1.理论性经济信息

包括经济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科学、经济管理技术等。

2.部门或行业性指导信息

包括各种宏观的经济数据和预测数据;宏观的市场研究和商业规律研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和计划等信息。

3.应用性经济信息

包括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贸易机会和贸易伙伴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一些具体的指标、数据和消息。经济信息源按其载体可分为:

(1)文献信息源。以纸张为载体,以文献的形式提供信息。如期刊、图书、报纸等形式的信息源。

(2)动态信息源。以广播、电视、展览会等形式提供的信息。

(3)电子信息源。以磁盘、光盘、网络为传输介质的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目前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网上经济信息源的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网上经济信息资源的分布

1.综合性经济信息网站

该网站既有理论性的经济信息,也有部门、行业及应用性的经济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系统全面、数据准确、时效性强等特点,是当前我国经济信息资源的精品。常用的综合性经济信息网主要有:

(1)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cei.省略):简称“中经网”,设有经济动态、经济分析、经济分析、中外要报、法律法规等栏目。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drcnet.com.省略):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经济类专业网站,全面整合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和行业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成果。

(3)中国资讯行(http:∥chinainfobank.com):简称“中资行”,是一家以提供中国商业经济为主的港资信息公司。对会员提供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统计数据库、中国企业产品库等15个在线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可免费浏览inFoBanK专业报告等即时信息。

(4)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macrochina.省略):搜集大量经济资讯,包括宏观经济报道、区域经济分析材料、海外财经等。

2.地区性经济信息网站

该类网站由地方信息中心建立,网站数量较多,内容丰富,是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经济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经济信息网(beic.省略)、上海经济信息网(sh.cei.省略)、广东经济信息网(gd.cei.省略)等。

3.行业性经济信息网站

这类网站由政府或一些业务范围相近的企业或某些网络服务机构组建,面对本专业技术领域,专业针对性强,内容翔实,信息面较窄,向精深方向发展。如中国价格信息网(cpic.省略)、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ctei.省略)、中国经贸信息网(省略)、中国企业信息网(省略)、中国金融咨讯网(省略.net)等行业网站,均系经济领域的重要信息源。

4.专业文献数据库

目前我国经济文献数据库已达数十种,如中国统计数据库(省略/)、中国商业报告数据库省略/)、中国企业产品库(省略/)等,可用来提供经济统计数据、商业报告、企业产品信息查询查询。

5.省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1979年到现在的8000多种期刊的全文,包括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等九大专辑。CnKi学术期刊网可从篇名、关键词、著者、机构、刊名等多种途径进行查询。并可通过二次检索、高级检索支持布尔逻辑运算。该网站的期刊题录数据库可免费查询。

(2)万方数字化资源网址(省略.cn)。万方数字资源包括企业服务子系统、科技信息子系统、数字化期刊三个大系统。其中到2006年收录数字化期刊5600余种期刊,其中经济财政类期刊330余种。数据库分为工业技术、社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财政等八个大类。企业服务子系统包括中国企业公司与产品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中国科研机构数据库和科技名人数据库,可供查找企业、产品、政策法规、经贸等信息。

(3)BusinessSourcepremier。BusinessSourcepremier是行业中使用最多的商业研究型数据库,它提供8800多种连载文章的全文,包括1100多种同行评审商业出版物。学科主题包括:国际商务、经济学、经济管理、金融、市场、会计、银行等。其优势在于它对所有商业学科文献(包括市场营销、管理、miS、pom、会计、金融和经济)都进行了全文收录,而且还提供300余种著名商业学术期刊1922年以来的全文数据及5000余家公司的概况和2000多个产业报告。

三、网上经济信息资源检索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搜索引擎是一种利用网络自动搜索技术,检索者只要在检索口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即可查询。这种检索方法简便易行,但查准率不高。搜索引擎可以分为单元搜索引擎和多元搜索引擎,单元搜索引擎其搜索范围仅仅是该网站的数据库,如新浪、搜狐等。多元搜索引擎是将多个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且将一个检索提问同时发送给多个搜索引擎,检索多个数据库,再经过聚合、去重之后,输出检索结果。其优点是省时、简便、全面。如“网址之家”同时链接了新浪、搜狐、雅虎等8个搜索引擎,只要在检索口一次输入检索词,就可以检索到8个网站的数据库。

2.直接进入网站或数据库进行检索

网上经济信息网站,收集了大量的经济信息。进行检索前,首先对所检索的课题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可能含有其内容的相关网站,这就需要详细了解国内外的专业经济信息网站及其栏目设置状况。如世界经济网(http:worldbusiness1net)包括全球市场广告牌、164个世界货币交易所,世界经济协会和世界手工艺出口商联盟,提供网上经济信息。

3.利用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获取信息资源

为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许多国家的信息工作者把分散在网上的某些主题信息通过多个搜索引擎的协同搜索,选择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URL,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组织、分类,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以便于读者浏览。通常按学科设立一级类目,在一级学科类目下设置二级学科类目,二级学科类目下按信息资源类型设置三级学科类目,三级学科类目对应的就是具体的信息资源的网址,从而形成一系列网上专业资源指南。

总之,网上经济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只要科研人员时时留心,运用各种检索技术,与同行同事互相交流就会获得更多、更新的网上资源。科研人员还应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网上新闻组、文件传输等方式与同行交流,获取更多信息,以获取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高孟霞刘建华:网络环境下国内化学化工文献资源及检索策略.中州大学学报,2004(1)

信息资源分类篇6

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能源与动力学科的网站主要有:热动之家、中国能源网、中国新能源网等,其共性为只侧重于该专业的某一方面。如:热动之家侧重于新能源,很少涉及传统能源;中国能源网则对新能源涉及不足。另外,这两个网站在交叉性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对于专业学习,尤其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资料可以进行补充。而热动之家是一个交流网站,并非专业类的信息门户网站,它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课程学习资料,但可以采用更为详细明晰的分类,内容也可以更加系统和完善。此外,中国能源网虽设有英文版面,但无法做到中英文内容一一对应,检索内容较为困难。同时,这三个网站均缺少国际交流版面,而对于目前的发展,国际化势在必行。所以,应从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分类与构架、设计、特点、作用、发展趋势等角度,探索该类学科门户网站的研究方向,并按学科、学习资源和能源、专业导向、相关院校和企业以及国际化等几个方向构建出一个中英文的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的门户网站。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

提供学科行业信息导航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以行业人士和专业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学科资源以及研究动态、行业热点、新闻资讯等信息。网站具有一套专业的信息导航系统,将专业资源资讯分类整合、直观表现,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权威机构、出版物、学术动态等信息。此外,网站专注于收集行业的动态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树立业内信息权威形象,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网上交流的空间。提供就业导向门户网站可对该学科专业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通过网站中所反映的最新资讯和动态能够使其全方位地接触到本学科专业的最前沿。同时,门户网站提供与本学科相关的企业展示,提供详细的企业介绍以及招聘信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对接,让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做到专业对口,减少人才流失,对我国经济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完善的用户体验网站侧重图片展示,并为增强用户体验感增添了许多个性化功能,如日历、个人博客等。网站的设计需要考虑其经营模式,故要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品牌推广、企业宣传、市场营销等。一味单方面地向用户传递信息是远远不行的,需要让用户融入这个“互动的世界”,故而网站的设计在资源的动态交互性上着重笔墨,以使网站内容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增强耐用性。促进国际交流近年来,各国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学术探讨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网站在使用中英文双版的同时增加国际交流版面,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学术探讨可以促进科研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对国外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知道我国的优势,以及需要发展的部分。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的特点相比于现有的能源相关门户网站内容侧重方面较单一,缺少更为全面具体的分类,网站以不同的信息分类方式和特有的用户互动版块为亮点,加之特有的英文模块,使访问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专业性相同于众多同类网站,为提供更具专业性的信息检索服务,在信息前,网站后台会进行信息审核筛选,过滤掉虚假、过时、低质量内容,将信息有效整合,提高资源内容质量。网站在集聚了广而专的专业学科资料的基础上,还以特有的学科分类方式优化了引导功能,让初识能动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使用。国际化学科的发展必然少不了与国际的接轨,而现今大多相关网站缺少英文版面和未能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网站特有的英文版块为国际化交流提供了可能,精准的翻译也可帮助专业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国内外用户都能从网站获取专业信息,并通过论坛的英文专版进行“零障碍”交流。智能性门户网站添加搜索引擎以实现信息库的延伸。门户网站将全文搜索与目录索引相结合,在提供关键词搜索服务的同时,将相似的信息分门别类,向用户提供信息分类与主题索引。同时,系统后台可存储用户的搜索历史数据,方便用户日后快捷搜索此类信息,并向用户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同时在搜索方面,网站采用了受控语言(ControlledLanguage),避免了搜索结果与关键词不匹配或匹配率低、难以检索出隐性信息的缺陷,使搜索功能智能化。可靠性门户网站会对的资源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规范,并对者的消息进行核实与监管,保证为用户提供权威、可靠且有效的消息。如某公司在招聘信息时,网站后台会要求其单位提供相关证明,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有效。另一方面,针对版权保护问题,网站特别实行部分文献付费下载的半开放式资料提供,更好地保护了学术资料的安全,使其免受恶意使用及传播,也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收益渠道,促进专业研究。而收付活动则需借由第三方应用进行。互动性当前认知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并从中获得创造性研究的启示。而现有的能动学科相关网站缺乏用户互动版块。为便于研究者的交流,网站设有论坛模块、师生互动模块与会员管理模块,用户还可以在发帖时对其添加标签进行分类。此外,网站还为用户提供资源的动态评价和反馈机制功能,用户评价和反馈的量化结果将影响其他用户搜索时资源的排序。用户也可以进行资料推荐,推荐内容经审核将推送至相关标签的论坛模块中。个性化为提升用户在使用具有分类广、信息量大特点的能动学科信息门户时的体验感,网站在注册机制的基础上特别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其包括界面定制、检索定制、产品定制、服务定制以及信息推送定制等。信息推送定制指用户在注册、登录后通过提供个人需求和偏好信息,获得满足用户个体要求的网页信息推送,使网站更方便有效。网站还设有个人博客系统,用户可以上传、管理自己的资料并且在部分栏目中文章。此外,网站还增添了附加定制,例如日历、天气、地图、访问统计等。

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的设计

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阅读呈数字化、碎片化特点,对网站的便捷性要求很高。一个能从浩如烟海的网站中脱颖而出的网站应具备友好的界面,人性化的导航栏,少而精的模块,并善于运用超链接和超文本组织网站的内容元素,同时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如了解期刊最新内容、过刊内容、学科和行业动态,与学术共同体成员线上交流等。本网站利用超文本链接和CSS_DiV框架等元素,向用户展示学科资源的详细分类。信息分类原则网站以能源与动力学科为对象,按照以下三种方式分类:按学科分类、按资源类型分类、按能源种类分类。其中,按学科分类的方式是其他能源类信息门户不曾采用过的分类方式,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在校学生。按学科分类按学科性质的不同分为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含能动、集控等各个子专业方向)、拓展学科,其中包括各学科的各类教科书、参考资料、课件等资源,以方便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与参考。拓展学科系根据现各高校的学科增设情况进行增补的动态栏目。按资源分类版块将资源进行整合、分门别类,设有相关网站链接、文本资源、多媒体、信息交互等栏目,用户可按照需求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资源。按能源种类分根据不同的能源种类分类,并根据社会的能源结构变化进行动态更新。视觉设计理念网站的视觉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高清图片学科信息网站无需过多的装饰性元素,设计旨在为用户提供简约、清爽的视觉效果,便于浏览和找寻用户所需信息。在网站中添加高清图片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直观的学科信息,吸引用户进一步了解网站内容。导航菜单当前各大网站都趋于制作出简约而又富于交互效果的导航菜单,该网站采用普遍的下拉菜单,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简单的光标交互动画,给网站增添了部分动态效果。对比反差网站设计在字体、配色、排版上均注重对比。配色以蓝色和浅灰为主,蓝色给用户以一种理智和冷静的体验感,同时也是科学的代表色之一,为网站增添了学术氛围。在深色背景上衬以白色文本,浅色背景上放置黑色文本,以便于用户阅读。结构层次网站根据上文提及的3种资源主要分类方式,采用递进式列表进行排版,为用户提供了条清理晰的栏目分类。简约主义网站的美术设计紧随时代潮流,在图标的设计上皆采用扁平化的设计,内容清晰,减少视觉干扰,提高了可用性。

能源与动力学科信息门户网站的发展趋势

本门户网站作为一个“一体化”的开放性动态平台,各项栏目和服务都需根据社会进步、新能源发展以及新专业建立及时进行更新补充和动态维护。目前小规模信息门户网站多由单人进行维护工作,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本网站也需保证有稳定人员进行后台维护更新。其具体工作包括:检测并保证链接的可用性,自动跟踪至源网页,及时反馈错误;信息资源的动态更新,维护人员需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能源结构走向、院校专业设置等,跟随实际情况拓展目录分类;中、英文页面的拼写检查,翻译系统的不断完善,以提高精准度。而对于行业动态、企业信息、产品推广、发展趋势等信息资源,网站必须要保证其动态性和有效性,即要求及时更新。本网站将更新周期设定为一周,人工进行数据更新,及时备份系统数据、定期删除冗余数据。此外,仍需不断改善网站安全管理工作,防范黑客入侵,定期检查网站各个栏目、链接是否出现问题。

结语

信息资源分类篇7

【关键词】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开放获取

【中图分类号】G25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61-02

【abstract】thisarticlestudiestheinformationresourcesintheconstructionforopenaccessinthecompoundlibraryfromseveralaspectsthatarethecompoundlibrary,openaccessandthe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ofcompoundlibrary,theresearchcontentof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foropenaccessinthecompoundlibrary,includingthesearchtools,searchconditions,resources,websites,resourcecharacteristics,usepatterns.

【Keywords】CompoundlibraryDigitallibrary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openaccess

一、复合图书馆解读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图书馆的发展跨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就目前而言,数字图书馆仍然只是图书馆总体中的一部分,暂时无法完全替代现有图书馆中的传统图书馆部分,传统图书馆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存空间。因此,目前的图书馆模式,正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模式。[1]复合图书馆也称为混合图书馆,是在一个机构框架下,以传统图书馆作为基础,实现物理实体的传统图书馆与虚拟的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并有机结合于一体,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同时并存的一种形式,也是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既不是纯传统的,又不是纯数字化的;既不是完全的实体图书馆,也不是完全的虚拟图书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体。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的形态之一,是高素质馆员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实体建筑或网络信息空间中,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根据版权法的规定,对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载体进行一系列搜集、组织、加工、整序、转化、管理,实现一体化存取,从而实现更加高效优质、方便快捷地为信息用户提供馆内文献信息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文献信息服务,满足各类型用户的各种需求目标。

二、开放获取与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的发展

开放获取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免费获取全文信息资源的“学术共产主义”运动。[2]近年来,国内外的开放获取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2008年10月14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日”,2009年10月19至23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周”,2009年2月26日,荷兰高等教育部门宣布2009年为“开放获取年”。2010年10月25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目前,2011年~2015年的开放获取周时间已确定为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完整周。2011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代表中国接受韩国科技情报研究院的邀请,参加了于国际开放获取周期间在首尔召开的韩国开放获取2011年大会。[3]如何使开放获取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可持续举措,这正是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第9届柏林开放获取大会上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目前,开放获取已在我国多种学科专业领域迅速展开,涉及到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类型也日益丰富。我国“211”高校中已有约70%提供开放获取信息资源,但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如提供100个以上资源站点的高校仅有4%左右,不过也出现了提供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站点500个以上的“学术共产主义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4]

2.开放获取对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开放获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类型,属于复合图书馆中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视。[5]由于开放获取采取的“作者(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持续高涨的信息资源价格给复合图书馆中采购传统文献资源所带来的经费压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费用。在开放获取的网络大环境下,信息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打破了文献价格的阻碍,获取使用更为方便。对于这种新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复合图书馆应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由于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和范围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复合图书馆增设相应的管理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和管理工作。由于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在网上存储时不进行内容方面的实质审查工作,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对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质量进行相应地筛选,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其资源质量。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交流不需要版权由作者转移到出版商,作者可以长期保留著作权,以降低读者和文献信息服务提供者合理使用的限制。由于开放获取信息资源为免费开放型资源,因此,不存在对于作者著作权的侵权问题。

三、复合图书馆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内容

1.检索工具研究

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检索工具包括网络浏览器和网络搜索引擎。浏览器作为用户连接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其研究内容为调查、对比和研究相关网络浏览器的功能及其各种相关数据,以选择向性能优良的网络浏览器。方法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研究文章介绍、相关网友评论、实际浏览器使用等方式进行研究。目的是用以选择性能和功能较为优良的网络浏览器,以确保检索信息资源用时的最短化,检索结果的快速实现,信息资源数据的快速下载,历史数据的便捷获取。搜索引擎研究的内容应为调查、对比和研究相关搜索引擎的功能及其各种相关数据,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检索工具。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的实际检索考察,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结果,相关网友的评论文章等途径,调查了解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所具有的检索功能、检索性能和检索效果。目的是选择最佳的搜索引擎检索工具,以确保信息资源检索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检索条件研究

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检索条件的研究内容,是研究选择最为全面合理的信息资源检索条件。具体内容包括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及其组合检索词(如单词、单词组合、词组、语句);检索词位置(如位于网页的任何地方、标题、正文、网址、指向网页的链接);检索资源的时间(如任何时间、一天内、一周内、一个月内、一年内);文件格式(如任何格式、pDF、XLS、ppt、DoC、pS、DwF、KmL、KmZ、RtF、SwF格式);语言(如谷歌搜索引擎可提供64种语言的翻译,其中41种带语音,“必应”可提供38种语言翻译,其中18种带语音,谷歌浏览器可翻译53种语言的国外信息资源)以及国家和地区;网站;使用权限;每页显示的条目数量;可用于加快检索、浏览和复制数据的速度;类似网页、链接网页等。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检索工具的实际检索测试和考察,调查了解其所具有的各项功能和效果。研究目的是取得最适合检索条件需要的信息资源检索结果。

3.资源网站研究

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网站的研究内容,包括打开网站研究,原因在于互联网上许多网站存在着不稳定的状态,网站的新生、消亡和变化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种常态化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实际打开信息资源网站,以确定其真实的存在状况。方法是利用所选定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用中文输入有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名称,或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所了解的信息资源网站的网址,点击网站网址打开网站。目的是验证资源网站是否为可用网站,其网址是否是有效网址,有无网址变更情况,避免存在死链接情况的发生。网站资料研究的内容是了解资源网站的相关基础资料。如主办者、协办者、网站宗旨、服务内容和项目、服务方法和方式、联系方式等。方法是通过网站“关于我们”等栏目的网站资料介绍,或通过相关论坛栏目的网友评论等方式获取网站的基本资料。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资源网站的详细信息,便于确定是否为所需要选用的资源网站。

4.资源特征研究

包括对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性质、类型、范围、开放获取类型等内容的研究。资源性质研究是验证和研究网站资源是否为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方法是通过网站“关于我们”等栏目的资料介绍,实际在线或下载利用网站资源,以及相关资源的评论信息等方法进行研究验证。目的是为研究、开发、获取、利用和存储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提供基础条件。资源类型研究的内容为研究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类型。方法是利用信息资源分类的方法,将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分为不同的资源类型,分别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有区别地获取特定类型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资源范围研究的内容,是分析研究网站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所属的学科范围、专业范围、类型范围、收录时间范围等。方法是通过浏览和研究资源网站的资源学科、专业、类型和收录时间,判定资源的分类归属。目的是为获取学科、专业、类型和收录时间准确有效的开放获取提供条件。开放获取类型研究的内容,是分析研究网站资源的开放获取类型。目前,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全开放获取型资源和部分开放获取型资源,其中,部分开放获取型资源又可分为全部信息资源的部分开放获取和部分信息资源的全文开放获取两种类型。

5.利用方式研究

包括对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下载获取方式、存储方式、传送方式进行的研究。下载获取方式研究是分析研究网站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各种下载获取方式。方法是利用实际资源下载获取的方法研究网站资源的各种下载获取方式,包括强行下载获取方式和非强行下载获取方式。目的是为下载获取所需要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条件。资源存储研究是研究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可通过网上存储、网下存储和网上网下同步存储3种途径进行存储,目的是使所获取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地存储与保存。传送方式研究是研究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远程传送途径与方法,包括网络传送和非网络传送方式。目的是便于通过有效地远程传送途径与方法,可以使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被更多的用户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苏洁、张利国、金敏.复合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9):50~52

2闫渤.企业图书馆开放获取特色数据库与竞争情报文献资源建设[J].科技资讯,2010(25):255~256

3初景利.oaK:开放获取的一次盛会[eB/oL].,2011.12.28

信息资源分类篇8

关键词:期刊网络化;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从出版、发行、内容采集、编审、修正到推销定购等过程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期刊网络出版以其及时、低成本,多向互动、信息量大、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强大的检索功能等,日益受到期刊人的青睐。”[1],这种新的期刊类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对人们传统的信息利用模式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工作。

一、期刊网络化对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影响

期刊类文献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构成和馆藏数量上,期刊类文献仅次于图书类文献资料,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与高校的科研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历来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信息源,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支持。在信息化时代,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中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转换模式,网络期刊与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用户群是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的受众群体,这些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特有时代性特征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构成的变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中,期刊类文献与图书类文献一样,历来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馆藏信息资源构成方式,日渐呈现出多元趋势。在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构成中,先是出现了光盘类期刊数据库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期刊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利用的期刊新模式。从被用户的认可和利用程度看来,传统的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将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一般被称为现实性馆藏与虚拟馆藏。

(1)传统的期刊类文献资源。高校的传统期刊类文献主要是校图书馆内保存的纸质期刊,在校图书馆设有固定的存放地,并设有专门的阅览场所,其归属权是校图书馆。期刊类文献具有内容涉及面广,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强,容易形成动态的文献积累,能够“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2]等特点。长期以来,期刊类文献以其独有的信息情报传播优势,深受高校广大读者或用户,尤其是深为高校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所喜爱。

(2)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网络期刊信息资源针对于高校信息构成来说,则是指通过校图书馆网站,能够为用户共享和利用的网上期刊资源。这部分期刊资源属于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只能被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但并不被高校图书馆所拥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的获取,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实体,也不具备对该信息的所有权,而只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3]199。

2.用户群体信息资源获取模式的变化。期刊资源构成变化直接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新的方式。用户对信息资源获取不必像过去,需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必须要到图书馆去,而且,只能是在图书馆正常的上班工作时间段内才可以。网络期刊信息资源获取地点自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较小,在校园网覆盖的范围以内,对期刊内容的获取地点自由选取,用户可以在馆内的电子阅览室,亦可在校园网范围内的任一台计算机终端进行,而不必局限于校图书馆固定场所。

网络期刊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网络用户群,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网络期刊突破了传统期刊的平面出版模式,实现了单一的文字表现模式的突破。网络期刊集声、光、影、动画等手段为一体,为期刊的版面设计提供了多维的灵活的表现手段,通过与期刊内容互为契合的背景形式,制造出文字、图片、影像等阅览背景交互融合的视觉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很好的视觉感受,从而改变了传统思维中单一的文字接受模式,激发了用户的阅读热情,开发了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体。

3.期刊网络化给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理念带来的影响。顺应一定时代的思维理念必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期刊网络化在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构成的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理念。

(1)用户的信息需要成为期刊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使然。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用户不仅是针对校园网上分散的个体,还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等方向的信息需求群体。过去以馆藏纸质期刊为其所需的期刊信息的最主要来源,现在发展成为网络期刊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不管面对哪类用户,也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期刊资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满足高校用户的信息资源需要始终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作为高图书馆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资源当然不容质疑地承担着同样的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类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实时关注高校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必须建立在满足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要的宗旨之上。

二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环境使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扩展了人们访求信息的视野,拓宽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方式和途径”[3]198,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灵活的、迅速的信息获取手段;快速运转的信息环境也使得用户对信息的质量、时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刊发表周期的缩短,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等都使得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校园用户不断提升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必须在突破图书馆固定馆舍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高校用户群体更为灵活、多元、高质、高效的信息要求。

三是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使然。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体现在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上,就是肯定用户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对于期刊质量的评价,它的用户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用户对期刊的关注程度和利用率正是对该期刊价值认可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正是高校图书馆进行期刊资源建设的根本依据。可见,以人为本的资源建设理念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建设的理性选择。

(2)管建并重的建设思想。期刊网络化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资源支持,面对分散的网络期刊资源和各类全文数据库系统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本校用户信息需要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期刊资源做好引文数据库建设、导航数据库及相关性文献资源建设,使网络期刊资源变得有序化和条理化,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期刊资源的有效价值。面对期刊类资源构成的多元化以及用户对信息要求的提高等因素影响,单纯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单纯的管理理念被资源建设理念所替代,高校图书馆进入信息资源建设时代。

但是,信息时代的期刊资源建设并不是摒弃了管理的建设,也不是轻管重建,而是科学的管理与建设的并存、并重。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只有经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正确把握用户对各类馆藏期刊和网络期刊的评价信息、用户对期刊信息需求动向、对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建设的建议等,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期刊资源建设工作中,从而达到期刊资源建设与校园用户信息需要的有效契合,在期刊表现形式多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用户对期刊资源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管理的重要性在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彰显。

二、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分析

1.人本化与动态化并行。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历来是高校用户获取新情报、新知识、新理论、新的学术成果以及学术研究新动向的重要信息源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期刊网络出版系统的应用,网络期刊迅速发展,期刊在信息传播、信息检索等方面为用户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要求以满足高校用户的信息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而新时期的用户期刊信息需求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期刊类别的不断递增的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进行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专业调整、新的学科设置、新建课题的影响等等,用户对期刊资源的信息需求呈现出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科研学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对期刊信息的更新需求加快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必须建立动态发展策略。

期刊资源的动态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期刊资源建设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期刊资源的采集,尤其是关注相关的核心期刊、权威期刊资源采集和收藏工作,以充足的、学术价值高的期刊资源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用户对各种期刊的点击、借阅流通及评价信息,根据用户对期刊资源引用、利用率及其它反馈信息,并结合图书馆馆藏期刊数据及网上期刊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对传统期刊资源建设的调整和对网络期刊资源建设策略,以确保把最前沿的情报信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最有价值的期刊资料提供给用户。

2.学术性原则与通俗刊物的兼顾。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期刊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高校期刊资源用户范围的相对确定性导致期刊资源建设明确的目标性,既要紧密联系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保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大课题的期刊资源需要;又要积极进行新增专业的期刊资源采集,以保障新上专业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这种有针对性的期刊资源建设,决定了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学术性定位,也符合高校图书馆学术性机构的界定。

然而,人不会脱离社会生活,单纯为学术而学术,尤其是对于用户中的在校生群体来说,除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了解、学习。本着为学生负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出发,应该在积极进行学术类期刊建设的同时,关注用户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状态,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关于社会、生活、新闻时评、体育、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期刊资源建设,既可以作为在校生学习之余的放松休闲,也可以使用户从中开阔视野,了解校园外的社会万象,学习生活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恋爱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将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理性设计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

3.在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信息资源互补共建的基础上,注重本校用户引用、被引用及载有本校师生科研成果的期刊管理和建设。网络期刊的发展使得为了找到合适的文章而搬来大摞期刊逐一查找目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回。网络期刊具备信息收录齐全、信息检索简便快捷等一系列传统期刊所无法比的优势,以及网络期刊随着网络技术系统的发展更趋完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期刊单一阅览模式。然而,网络期刊也具有不尽如意之处,比如必须的设备支持;出版滞后,“通常情况下,电子期刊的出现时间滞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个月”[4],对于急切获取最新期刊信息的用户来说,出版及时的纸质期刊更实用;同时,在长期以来的阅览习惯等因素影响下,人们对纸质期刊已产生习惯心理等等。

鉴于以上诸多因素,网络期刊资源建设与传统的馆藏纸质期刊资源建设,应本着协调互补的方针,积极寻找网络期刊资源与传统期刊资源建设的最佳契合。

对于被本校用户引用或被引用或是载有本校用户科研成果的期刊,尤其要加以关注。首先,学术论文的相互引用情况往往是反映期刊价值状况的基础评价依据,正是此类期刊所载有的内容与本校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有着密切联系,才会引起本校用户对此类期刊的重视和关注,而论文引用率或关注率则是评价期刊内容学术质量依据的重要构成;其次,此类期刊对获得学位、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评价、申请学位点等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尤其是评职称和学术成果评价中需要期刊原件的情况下,可以为个人收藏不充分的作者一解燃眉之急;再者,从此类期刊可以看到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和改革进步的历程,既是成果展示,也深含着经验和启示,对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或支持作用。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收集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基础上,对于此类期刊的建设,并不是只要载有本校师生科研成果的期刊一律采集征订,而是从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斟酌考虑实用性和可能性,关注此类期刊中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静然,魏丽慧.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编辑之友,2009,(4):36.

[2],2010-6-22.

信息资源分类篇9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电子政务

一、引言

电子政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职能优化和政务改革。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逐渐从基础设施和网站建设,向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迈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政府机构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围绕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然而,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所发挥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政务信息资源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领域是个新事物,若不能认识其本质地位和作用,将难以切实地利用好这一工具。因此,本文将对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概述

⒈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由来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我国的政府文件。2002年7月中办发[2002]17号、2004年中办发[2004]34号文件和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都提出了“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要求。其中中办发[2004]34号文件指出要“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指出,“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覆盖全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还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系列标准;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分别开展了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和建设试点,全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共享与交换体系建设工作正逐步全面展开。

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概念

《GB/t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指用于组织、存储、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通过对元数据信息的、查询、定位和管理机制,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的共享。事实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来源于图书馆目录体系。虽与图书馆目录体系类似,但由于资源主体和性质的多样性,比图书馆的目录体系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是指对政务信息资源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描述的工具,通过明确信息资源的本质、范围、管理要求和共享要求,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查找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由多个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所构成的体系,是实现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框架,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查找利用为基本目标。

《GB/t21062.1-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是指由服务模式、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组成的整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如果说目录体系明确了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关系,那么交换体系则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资源传递的问题。没有传递就无法体现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实现共享和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两者密不可分。事实上,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和分类的一体化过程,同时也是依托技术构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建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同时,在政府机构范围内,将形成内部信息资源的管理架构,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将形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体系。总体来讲,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既是一套体现各种政务资源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也是一套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的工具,同时还是一套为信息资源检索、定位和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

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模型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具有有限性和标准化两个核心特征。有限性是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针对一定范围内政府机构的政务信息资源,并非包罗万象;标准化是指为了最终实现共享和利用,特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从理论上说,一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通过“一个底库、两套目录、三个依托、有序交换”,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如图1所示)。

⑴一个底库: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基于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区域、一个行业或一个国家统一的信息资源存储底库来实现;在资源底库中,信息资源之间按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有机联系。

⑵两套目录:在“统一底库”的基础上,两套目录对信息资源实现多维的分类,以满足不同的管理需要和利用需要,这是体系的核心内容。

针对信息资源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形成一套“资源管理目录”,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实体进行分类,每类信息资源设置不同的责任者,并明确采集途径、更新频率、资源形式、共享范围、服务分类等元数据;

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资源服务目录”,按用户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分类,为资源的检索和共享服务提供支撑;事实上,“资源服务目录”的分类即是“资源管理目录”中的“服务分类”元数据,通过这一元数据,实现管理目录和服务目录的对接和交换。

举例来说,在一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中,同一个信息资源a产生后,将按照“资源管理目录”规定的采集途径、更新频率、资源形式等要求,被放到目录1中,并在“资源服务目录”1和3中进行展示。因此,信息资源管理者按照要求,就将资源a放入管理目录1中进行管理,并标记到服务目录的1和3中;通过这一操作,利用者就可以通过服务目录1和3查看该资源。

⑶三个依托: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将依托统一的安全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并遵循相关的标准规范,这是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一旦脱离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目录体系和标准体系所规定的“有序”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⑷有序交换:按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标准化要求,体系管理下的所有信息资源都能够按照既定要求实现有序交换。这是共享利用的基础。

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

按照2004年中办发[2004]34号文件的要求,从战略层面讲,我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动电子政务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将促进我国政府向“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的电子政府转型。

在上述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现阶段的核心任务。

⒈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一起,构成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大背景下,目录体系作为基础设施,在支撑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处于框架性地位。

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优先支持的业务为切入点,统筹规范、分级分步地建设起来;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围绕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等需求,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

政府机构内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的需求,帮助政府部门理清资源的范围和类别,明确资源的管理责任和共享要求,支撑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能、开展业务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需要。

⒉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关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可以把这项工作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以对比:首先建设一套水资源的开发和加工设备,其中管道必不可少,在将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处理后,作为饮用水、灌溉水提供给居民生活之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也需要建设一套“管道加工设备”,采集政府所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源并进行处理后,提供给不同的需要者进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相当于“管道”,而信息资源就是管道中的水。

若无管道的疏通和处理,水便无法为人所用;同样,若无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就会使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无法开采出其中有价值的资源。所以说,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是推进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的关键。

⒊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是现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工作的核心任务

据研究,政府掌握着全社会约80%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是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先导。要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首先需要明确信息资源的内涵、范围、管理要求和利用需求。目录体系通过一系列元数据可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交换体系保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为未来的共享利用做准备,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

尽管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已引起了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机构的重视,但还有大量的建设工作尚未开展或不够完善。很多基层政府机构不但还未建成本机构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而且在跨部门层面,对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标准规范、指导框架的制定还很不深入和细化。从这一现状可初步判断,全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工作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几年中,都将是政务信息资源工作的核心任务。

四、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本身就是分层次的。下面我们将从信息资源本身、政府机构内部和区域、行业

与国家三个层面来探讨其作用(参见图2)。

⒈在信息资源管理层面,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能够支撑政府对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依托信息技术所实现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通过编目和分类的一体化,将构建起信息资源的管理框架,能够支撑政务信息资源从采集、组织、加工到利用,再到销毁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如图3所示)。

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通过编目揭示政务信息资源的本质和范围,为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更新奠定基础

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首先通过编目明确了“政务信息资源是什么、有哪些、如何产生、如何分布”等问题。这一过程既需要对政府机构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调研,也需要对政府的职能业务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所确定的信息资源的本质和范围,不但是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描述,同时也是对未来有可能产生和需要的信息资源的描述。

目前,国内对于政务信息资源概念的认识比较统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比较混乱。通过建立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准确地界定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目前政务信息资源混乱的现状。同时,编目还可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范围加以明确,为政府机构采集信息资源提供指导。

⑵通过分类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结构和利用要求,完成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使之有序化

在编目的同时,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还要对资源进行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中主要依据的分类标准有以下两个:

一是信息资源的内容。从政府的角度,体系对信息资源从内容角度分类,意味着根据政府的职能和业务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业务线;从信息资源利用者的角度,按照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意味着按照用户需要的内容主题进行分类,如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企业报税等。

二是信息资源的类型(即形式)。通过资源类型理清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按信息资源的类型分类,既帮助政府机构信息资源管理者理清信息资源,完成信息资源的更新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以支撑信息资源用户按类型查找资源。

通过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一方面帮助管理者完成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保证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另一方面为利用者查找资源奠定了基础。

⑶在合理的编目和分类的基础上,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核心功能是政务信息资源发现与定位,支撑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处置

在合理的编目和分类的基础上,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嵌入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架构和系统架构中,确保有限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到有序且有效的管理。最终目录体系将支撑信息资源管理者和利用者对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定位,及时地更新维护不符合体系要求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规范处置,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同时,支撑信息资源利用者对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⒉在政府机构内部管理层面,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促进机构内部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重用共享、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机构职能的优化

相对于跨部门而言,政府部门内部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难度较小。其关键是要从政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统筹规划,使最终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既满足本机构的需要,又要符合跨部门的要求。

⑴对于某一政府机构而言,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帮助政府机构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意味着政府机构要利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摸清资源底细,统一信息资源观念,建立资源管理体系,把原本分散凌乱地存储在个人电脑中的信息资源,用统一的结构和系统管理起来,解决“人走工作丢”的问题。在建设本机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清、流程清、责任清。

⑵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支撑政府机构对信息资源的重用和共享

政府机构在创造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最直接利用者。政府机构的政务工作,既需要参考利用本部门以往的信息资源,也需要利用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实现机构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可支撑机构内部对信息资源的重用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政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⑶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促进政府机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按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所确定的管理架构,政府机构可以落实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体系框架相对稳定,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完成政务工作的同时,可根据框架不断更新和维护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只要信息资源进入体系,就意味着“一次创造、多次使用”,即信息资源将按照体系的要求和功能自动分发到相应的利用者手中,实现信息资源的重用、共享和公开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⑷在集成管理、重用共享、促进开发的基础上,建设目录体系将有利于政府职能的优化

目录体系的建设过程也是对内部信息资源全面梳理的过程,由于信息资源是政务职能和业务的直接反映,因而这个过程也能够帮助政府机构发现职能和业务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业务不清”等问题,从而促进政府机构深化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模式,改进领导决策和公共服务流程,不断地向基于信息资源的服务政府、创新政府、透明政府转变。

⒊在区域、行业和国家政务改革层面,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能够促进跨政府机构开展资源共享、决策支持、业务协同、公共服务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建成覆盖全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事实上,某一区域、行业也需要建立类似的覆盖区域和行业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区域、行业和国家层面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核心特征是“跨部门性”,因此,标准规范的建立和推广是十分关键的。各级政府机构按照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建设本机构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形成跨部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基础。

⑴建立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要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关键是要实现信息资源描述、分类、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化。为此,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已组织开发了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规范,如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北京市还建立了市区两级的共享交换平台,保证各级政府机构的目录体系,在符合标准化要求的情况下,注册到平台上,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但目前看来,标准规范的细致程度还远远不够,有必要按照横向和纵向政府机构职能分工的不同,深化资源描述和分类的标准,并形成指南以直接指导实际工作。

⑵组织重点跨部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提供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支持

按照各级领导的需要,可根据主管区域内政府机构已有的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提取和重新组织,形成跨部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撑领导决策支持,如提取并重新组织某市各委办局的信息资源,为市长提供决策支持。领导决策支持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可以按照领导决策对信息资源的需要,对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分类;这一分类与各级政府机构的体系是相对独立的,但底层的信息资源则是统一的,即“逻辑集中,物理分布”。各级政府机构可按照自己的体系更新维护资源,一旦某些信息资源符合领导决策的需要,则自动进入领导决策目录体系,分发给相应的领导。

⑶在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基础上,促进信息资源的集约建设,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

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同时,可展示出各级政府部门业务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关系。比如,一个部门某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利用另一个部门的某类信息资源等。在这种情况下,可按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展现出来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线,更明确地区分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边界和协同要求,对业务的流程和模式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最终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实现集约建设和业务协同。

⑷面向社会开发信息资源主题应用,优化跨部门政府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所需的同一类信息资源,有可能由多个部门同时采集或管理,比如关于同一企业的各类信息,可能由工商局、地税局、卫生局等分别掌握。因此,在工商局、地税局、卫生局各自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中,抽取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主题应用目录,提供给用户。主题应用目录从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跨部门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工作,而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尽管目前我国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充分发挥体系建设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实现,在现实中开展的难度还很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层次划分、标准化的推进、建设方法技术的完善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难点。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区分不同层级政府机构在建设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中的重点和职责分工,这是分工协作完成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许跃军,林培龙.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实践[J].信息化建设,2008(1)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GB/t2106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系列标准[S],2007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GB/t21062-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系列标准[S],2007

谢先江.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研究[J].电子政务,2007(12)

胡晓光.建立区县级政务资源目录体系的初步思考[J].信息化建设,2007(12)

肖智敏,周燕青.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探讨[J].华南金融电脑,2007(11)

孟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建设方法的研究[J].数码世界,2007(9)

高飞,金志刚,刘晓晶.基于Struts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9)

王仁武,杨洪山,陈家训.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目录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杂志,2007(6)

刘惠敏,陈树年.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刘明良,涂航.基于应用集成的电子政务目录服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5)

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中心.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有效手段――记天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原型试点”建设[J].数码世界,2007(1)

龚乐君,杨荣根.目录服务技术在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12)

王卫文,谢先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06(7)

吴晓敏.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J].信息化建设,2005(Z1)

郭家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相关问题初探[J].电子政务,2005/21

马殿富,章小杭.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总体框架探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

吴焱,高栋,吴志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

徐枫,宦茂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概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

张绍缔.利用目录服务实现电子政务中人员权限的统一管理[J].信息化建设,2004(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04]34号《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R],2004

刘晓白,吴晓敏.聚焦政府信息资源关注目录体系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03(9)

作者简介:

杨红艳,女,1981年生,内蒙古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在相关刊物4篇。

信息资源分类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化

“十一五”期间,农业领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而农业信息化也随之呈现不同的态势,我国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信息产业部为了加大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力度,特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其中重点提到要“整合和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这表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驶入快车道[1]。

多年来,经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遍地开花,出现了不少亮点。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和数据库,农民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获取。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单位与工作人员,虽有良好的网络设施,但依然面临信息匮乏的问题,从而难以开展处理、加工、提供和咨询等信息增值服务。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工作一直是多部门推进,使得信息应用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等现象。因此,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涵义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依据不同层次农业信息用户的需求,将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分析、评价、筛选、类聚、标引、著录、排序、建库、存储、链接等一系列逻辑和物理的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有序、效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体现出农业领域知识的整体联系,利用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农业知识的割裂现象,使分散在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农业信息资源跨部门应用,特别是为广大农村所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除信息内容本身的整合,还应包括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方式、信息组织的结构以及信息传播的手段等各要素的全面整合。通过整合,使各类现实和虚拟信息资源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创造一个整体互动的资源共享环境。为此,必须抓住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这2个核心问题,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网络服务体系,实现网络化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在资源整合和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是资源整合的基础,整合后的资源是提供服务的保障,提供主动、全面、系统的高质量服务则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2-3]。

2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2.1农业网站种类多且信息内容分散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网站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涉农网站已达8000多个。上至农业部,下至区县、乡镇,各级农业部门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一些涉农企业以及农业协会也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农业专业网站。这些网站布局分散,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网站之间没有数据交换机制,各自为政,特色信息无法共享,给农业信息查询带来诸多不便[4]。

2.2信息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在形式上是多元化建设主体共存,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没有明确的分工,侧重点也不分明,不能形成互补。许多同类农业机构之间的数字资源开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遵循标准,而是各干各的,缺乏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导致信息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就农业类网站而言,除了一些有影响的部级和省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不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设置也相差无几。从信息内容看,反映产中生产信息多,产前预测、产中加工与流通信息少;从信息的层次来看,动态性、表面性的多,深层次、综合分析、预测性的少,难以满足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2.3信息形式多元化

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形式和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传统的实体资源以外,数字资源大量涌现,多类型、多介质、多格式的数字信息并存发展。主要包括:反映实体农业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联机检索数据库;反映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的自建数据库;各种农业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等。

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不同数据库的界面和检索方式不同,因此各系统中的信息无法相互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就目前来说,农民无法获得所需的信息,一般有3方面原因:①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的通讯和网络设施;②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操作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强,造成设备闲置;③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源,或加工方法不正确,或表述方式不符合农民特点,导致信息利用率不高。因此,在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应针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整合,抓好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等工作。信息资源在不断更新,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建成的数据库质量不高,检索不方便,就会加大农民有效查询和利用信息的难度,从而影响有效利用信息的程度。只有精心筛选和整合各类型、各种载体的农业信息,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满足农民对各类知识信息的需求。

3.2有利于保证信息质量

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网络和电视广告等,杂乱无章,农民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无法获取有用的内容,反而会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各地区的农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同一种农作物的种植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处理方式。网站简单的复制、粘贴信息会给农民以误导,产生不良影响。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对现有信息进行梳理和再加工,才可以成为农民可用、会用的信息。

4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路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对农民而言,有用才是根本。只有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从农民需要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满足其千变万化的要求。农民对信息有着自己的期待和要求,信息除了要方便、快捷之外,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在整合信息时,需深入调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明确农民的要求,然后再进行信息加工和。同时,还需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形成信息的良性互动和循环,为广大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农村市场调查中不难发现,农民最关心的是种养殖生产、市场价格、供求动态等信息,他们希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和支持。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单位与人员,在拓宽信息渠道的同时,还应注重信息本身的建设,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信息整合[5]。

4.1改变出发点,重组信息整合流程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完全是以农户的需求为导向,为农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农业信息是资源整合的目标。而现有的一些农业信息网站和数据库在设计和流程控制上不够人性化,界面友好性能不高,用户不能方便地使用。要打破局限于地区的信息服务、同一整体的信息资源各部分散在不同的网络和数据库的现状,重新组织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流程,建立以农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体系,解决个别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中的难题,使农业信息资源尽可能全面、准确、深入地表述出来,为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2基于农户需求的信息提供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海量化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资源必须满足用户交换、及时、精准、特殊化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还要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问题。

特别是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更要考虑到农户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否则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也容易发生重视技术忽视人的情况,因此要提供符合用户需求意愿和获取水平的信息资源,不能以想当然的心态来理解,要切实做好农户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的动向,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提供重要依据。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信息用户的信息获取环境,同时也让他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内容有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他们更多的希望信息的获取在达到方便、快捷的同时,能满足自身个性化的要求,这点对于农户而言尤其重要,他们需要获取一些个性化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然而,由于网络世界信息的杂乱无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机构向农户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的农业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控制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向,以农户的需求为依据,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反馈机制,保证信息服务机构与农户之间进行不间断的互动交流。

4.3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资源整合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资源建设从较低级的面向资源的建设,向面向交流过程的信息资源建设前进,发展到现在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设计语言都是保证面向用户信息资源建设得以实现的技术动力和保障。特别是随着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和智能搜索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查询一体化服务得以实现,通过这些技术,用户只需通过一个检索入口,就可以同时检索整合过的各类数据资源,大大降低了检索难度,方便了用户。

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技术,解决不同平台间同种格式数据之间的转换和同一平台间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问题,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而作为一种语言标识工具的XmL,提供了一种直接处理web数据的通用方法,独立于平台的特性,为跨平台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并有可能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websemite是继web访问之后新一代资源的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特别是强大的交互性能,使网络资源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孤岛,而能够作为一个信息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

目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千米”正在积极解决,以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后一千米”成为一个新的瓶颈[6]。信息资源整合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效果,需要政府统一协调,制定相应的标准,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农民提供有用信息,使其积极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5参考文献

[1]王慧军.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探析[J].中国信息界,2010(1):83-85.

[2]何义珠,李露芳.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31(12):31-32,46.

[3]孟宪学,李雪.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2):104-107.

[4]郑丽琳,马成文.安徽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7(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