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绘声绘色美术教育十篇绘声绘色美术教育十篇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17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1

?关键词: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生态美学

?一、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性

?1.从艺术语言的视角看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

?艺术语言是整个艺术作品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而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着各自的艺术语言。如音乐艺术语言是由声音、旋律、节奏、速度、音色、调式等多种要素和手段组织而成。而绘画艺术语言是由点、线、面、形、光、色、影所组成。

?在艺术语言中,音乐的力度是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来展现。例如《打靶归来》是一首表现队伍进行的革命歌曲。歌曲的节奏感很强,表演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通过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方式展现,强弱的对比使的歌曲力度加强,也体现歌曲是在队伍进行中完成的。中国的传统绘画中集中体现着线、色、墨这三大元素。而绘画艺术的力度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来体现,光线越暗,色彩的力度也就越强。以徐悲鸿的代表作马为例,其线条流畅,黑白两色运用自如,用泼墨手法展现马的刚健有力,把马的神态和气韵突显出来。不仅仅是写实,还借物抒情,以马的豪放生机勃发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无论是什么艺术,都有自身的艺术语言,其通过对这些艺术语言的运用来完成作品,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愉悦。

?2.从创作角度看待音乐与绘画艺术

?1)创作者的心理

?无论一首好听的音乐,还是一幅动人的画面,都需要创造者全心投入创造。通过创造者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把握,以想像和情感为中心运用自己技法来表现艺术作品。创作欲望被打开,灵感被激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往往创作的作品更加真实、纯粹、回归自然。

?2)创作的过程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相通的,把创作的审美欲望和审美理想进行艺术构思,并渗透着自己的观念表现出来。音乐的创作过程是很复杂、多变的,甚至有时来自艺术家的艺术想象、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绘画也是如此,创意在表现主题上是占主要位置,它被视为作品中的生命和灵魂。创作的过程对于每一个艺术门类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一过程是艺术家追求向往的心理需要。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享受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3)艺术的再现

?艺术的再现是一种传达阶段。传统绘画是通过笔墨的形式将绘画作品由意象变成物象的传达过程,是对传统绘画的真实再现自然的本来面貌。音乐的传达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体现,再由人们进行欣赏。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音乐艺术,它们在艺术传达阶段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让人们从内心感受艺术作品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心灵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共鸣。

?3.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待音乐与传统绘画

?道与自然很早就被古人所重视。老庄曾在音乐美学思想中提到“自然之乐”。它体现“天”、“真”之乐,即“道”的音乐。这里强调的是道与自然是和谐,道是没有声音的,但它是音乐的核心。道在伦理上表达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即精神内涵。音乐的美在于精神上、心灵上的美。

?生态美学是崇尚自然美,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是人通过自己的感知、认知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并加入自己的情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一个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在表现手法上都在运用着生态这个词。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而声音的质朴就是生态的,它是将不同的声音有组织的创造出动听的音乐,这种悦耳的音乐产生的美感是自然的流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很早就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宋代的山水画在描绘山水的同时,把人物、书法也加入作品中。在绘画理念中不仅仅是写实,而且注意传神的运用,在创作作品时加入自身的情感,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的自然饱满,有生机。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轴,画的正中间有一座高大方正的山耸立着,显得非常的雄伟壮观。山上的岩石质地坚硬,松柏挺拔茂密。而山下有泉水和山丘,山丘周围还有一些小房子被四周的树木包围着只看到屋顶;驴子驮着货物被人驱赶着向前走。整个画面虽然是在写景,却在山水的背景画面后又衬出一个小的画面,每个人物都描绘的格外细致。这种把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自然生态的和谐美。

?二、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对比性

?音乐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从艺术形式、内容和艺术对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表现手法是丰富多变的。音乐在声响中所产生的音效是难以用语言所表达,它不仅赋予人们情感的表达,而且使人们对其产生审美乐趣,使人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那种意境只有欣赏者能体会的到。音乐之所以能够表达情感是由于其内在的真实性,因为音乐离不开创作者的用心创造,他们都是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运用大量的感性材料,赋予声音以情感本质。而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表达情感是通过颜色和造型的比例运用,如红色代表热情、欢乐,黑色代表低沉、沉闷、厚重。颜色是绘画艺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罗马普卢塔克提出“色彩为心灵造出更为生动的印象,因此它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幻想之源。”色彩本身具有客观性,所以创造者在创造作品的时候,对色彩的运用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反映。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效果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无论是在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一场音乐会,不光是欣赏音乐,而通过演奏或演唱的方式让听者更加理解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音乐产生的美感往往和绘画艺术有着内在联系,例如:草原《牧歌》,开头的曲调是一段悠扬的马头琴,给人一种时间的延展性。音乐所产生的意境在旋律高低起伏中展开,你仿佛可以触碰草原上的鲜花和绿草,可以呼吸到草原中给你来的清香的空气,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样在绘画中也有体现。音乐情感的表达往往更自然的,更真实,更具体,更直接。音乐离不开绘画艺术的某些元素。同样在绘画领域中,画展与音乐的结合,让欣赏者把那种对绘画的感受与音乐的情感表达相统一,就像俄国画家康定斯基所说“绘画是视觉的音乐”。

?所以无论是哪个艺术门类,它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崇尚着更高的艺术理想,艺术的感染力来自艺术本身的独特性。不仅提高我们的审美愉悦,也提高我们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共通性,在今后研究领域中不断的总结和探求。

?

?参考文献:

?[1]蔡中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

?[2]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

?[3]齐易.《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1.11

?[4]滕守尧.《艺术社会学》.南京出版社,2006

?[5]胡凌.《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1.11

?[6]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

?[7]陈延.《道法自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2

关键词:绘本资源美术课堂运用

在美术课堂上运用绘本资源,引领孩子们从美术视觉领悟绘本,用红、橙、黄、绿、青、兰、紫等色彩筑就绘本与美术的共通体。向孩子们传达美好,让孩子留住美好,以美丽的“童画”为背景,使文学之美、色彩之美让美术课堂更活色生香。

一、巧用绘本中的故事资源,创设天马行空的教学情境

在低年级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天马行空、五彩斑斓的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天空》一课中,通常很多教师会运用情境导入法导入,而我发现著名绘本《月亮,你好吗》(作者:安德烈・德昂),此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纯粹的童话色彩,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月亮和太阳一起吃早餐的有趣故事。封面页上,月亮安静地高高挂在天空中,一个小人儿划着小船慢慢地、轻轻地靠近,他大声地喊:“月亮,你好吗?”我在导入本课的时候利用课件出示了这张图片(图略)说:“孩子们,看有个小男孩在和月亮打招呼呢,我们也和月亮问声好吧。”学生开始有点胆怯,但一个性格较天真的孩子伸出手挥了挥大声地说:“Holle!月亮你好!”随之其他孩子都大声和月亮打起招呼来,我继续出示绘本中的另一张图片(图略)说:“看太阳也来了,赶紧和她也打个招呼吧!”这次孩子们都快乐地用各种方式向太阳问好,课堂上瞬间洋溢着友好、温暖、轻松的气氛,我顺势问:“孩子们,月亮和太阳的家在哪里呢?”他们异口同声:“老师,在天空上呀!”“是呀,今天我们要去月亮和太阳家里做客了,赶紧跟着老师去天空中开始一场奇妙的旅行吧!”这样的情境导入符合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直观的图片、简单的语言、友好的氛围一下子就揭开了天空的神秘面纱。用绘本为孩子编织了一个五彩的梦,能有效促进孩子们的想象和创意。

二、巧用绘本中的图画资源,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

优秀绘本中的绘画技巧非常丰富,凭借不同媒体,儿童绘本有太多表现技法,除了铅笔画、蘸水笔画、版画、水彩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还有照边拼贴及电脑制作等。在一年级下册《奇妙的爬行》一课中,在欣赏环节我利用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作者:艾瑞克・卡尔)中的封面页(图略)问:“孩子们,看看这条毛毛虫正努力爬行,它和我们刚才欣赏过的画有什么不同地方吗?”“它不是用油画棒画出来的,好像是贴上去的。”一个孩子大声说。艾瑞・卡尔的书个人风格非常强烈,他热衷于表现自然、生物的主题,使用拼贴技法、色彩绚丽,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艾瑞・卡尔总在创作中使用绚烂、明亮的色彩,描绘那些自然界真实的生命,让孩子产生同感,试图给孩子一种童年的温暖、安全,消除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又如一年级下册《出壳了》一课在欣赏环节我出示了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作者:佩特・哈群斯)中的插画页(图略),我引导:“大家看看这只母鸡可能正赶回家中看看自己宝宝出壳了没有呢,你们仔细观察,它身上多了什么?”孩子们说:“它的身上有好多线条,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此绘本中统一的线条装饰的绘画表现手法给孩子们作业提供了借鉴素材。

同时,一些优秀的儿童绘本中的绘画作品艺术风格也是多样性的,有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民间艺术、卡通艺术等。如在一年级上册《看谁涂的更好看》一课中,我用绘本《小蓝和小黄》(作者:李欧・李奥尼)的几张插图(图略)导入说:“看哪两个颜色在老师纸上?然后看看又多了什么?当他们撞在一起后发生什么?”故事讲完了,我引导说:“你能不能也用手中的彩色笔涂涂画画出一个故事呢?”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一点难度都没有,拿起笔就涂了起来。此绘本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抽象派作品,作者完全摈弃了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似圆形的抽象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在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在大人看来这似乎太抽象,但结果恰恰相反,孩子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故事,因为有了绘本故事的引导,最后学生作品有了稚拙的抽象味道,这样的教学既轻松自由,又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可能性,更让他们初识了抽象风格的绘画形式,这就是绘本和美术教学巧妙结合后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它们拥有了迷人外貌,更使绘本成为美术教学中孩子们视觉资源的宝库。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3

一、大自然与生活是营造有诗意美术教学的课堂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月有阴晴圆缺,秀丽山水,风土人情……都蕴藏着无数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画家郑板桥在画竹方面有段诗情画意的描述:“展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协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他于翠竹“疏枝密叶之间”的细微之处发现“烟光、日影露气”浮动的自然美,产生强烈的画竹欲望,可见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的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观察,如:观察春天,发现草木发芽,小河冻开,燕子飞来……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形形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链、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在不断的观察中引发学生绘画的动机,积累绘画素材,为今后的创作做好准备。

在观察事物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物象进行夸张、变形,如观察不同形状的树木,花鸟鱼虫,可让他们根据不同的特征联想,并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变形、修饰。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眼睛看到的、鼻子闻的、耳朵听的、手里触摸的都是生动而具体的事物,这些无不为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在他们的作业里,画面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比起在教室里对着课本或教师的范画苦思冥想要生动、有效得多。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让孩子们走进人群,注意观察汽车、房屋、楼房的造型,欣赏服饰美、家居美、行为的美,形成对美的理解。鼓励孩子多看多问,把现实生活和想象联系起来,用绘画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绘画语言是营造有诗意美术教学活动的桥梁

美术创作,要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对于教师的绘画语言提出很高的要求,围绕“想象”二字,必须有趣味性、启发性、描绘性和音乐性,这样才能营造出有诗情画意的美术教学活动。

1.趣味性语言

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例如在教学《动物朋友》一课时,一进课堂我就将编好的儿歌朗诵给学生听:“妈妈带我上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大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孔雀展开大花扇……”听着听着,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动物。他们都抢着说:“我去过动物园,有很多动物,我最喜欢猴子,我给猴子吃香蕉了。”“我最喜欢孔雀!”“我最喜欢熊猫!”这样,学生们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的世界。

2.启发性语言

启发性的语言能够引人深思,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且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我的梦想》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梦想。接着我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最终实现了理想的真实故事来教育孩子: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将思品教学融于美术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作画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教育。又如画树,可先用语言表述:“有的树干粗实有利,稳扎大地,有的伸展婀娜的树枝和柔软细的树叶,显得生机勃勃,有的如伞顶天立地……”再如,线条画教学,给线起名字,敞开学生的想象力:轻轻松松画出来的线,像散步,随意流动;急促动的线,像跑步、滑冰;慢吞吞的线,像老头走路;一点一点的线是两点;一起一伏的像波浪;旋转的线像蜗牛的壳。教师运用丰富的启发性语言,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感化中,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或由想象产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创造的动机。

3.描绘性语言

教师运用生动的描绘性语言,结合电教手段,以引起学生想象。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教材《走进秋季》这一课时,我选用了一段描绘性语言,配以录像:“秋天到了,满山的树叶黄了,并不断往下落,果实成熟了,压弯了枝头,远处金波翻滚的是稻田,天空中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向南飞,天那么蓝,一群小朋友排着队去游玩。”让学生描绘这段美景:一群小朋友,上看蓝天飞雁,下看果树、稻田,蓝蓝的、金黄的,色彩艳丽。空中大雁南飞,稻田金波翻滚,秋天的山野充满生机。学生在描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了绘画的主题。另外,我还补充讲解了唐朝诗人杜牧《山行》中描绘秋景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以讲解画意结合诗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诗情画意。

4.音乐性语言

音乐对于活跃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想象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因此我常把音乐融入美术教学之中,我选择与教学有关的乐曲或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音乐和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艺术美,激发了创作灵感。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4

关键词:艺术;绘画;美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37-02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中国画论类编》中说:“宣扬莫在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摄影艺术出现之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存录各种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具体形状的手段。时至今日,绘画仍是艺术中普及面最广,接受程度最高的一个艺术品种。

绘画是平面的空间艺术,它与雕塑、工艺不同,不是实在的三维空间塑造立体的艺术形象,而是在二维空间里,通过具体的描绘,创造视觉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绘画形象完全是虚幻的空间形象,根本就不能触摸到它;而且,审美主体只能从画家所选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赏它。同时,绘画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艺术。色彩不仅是表现对象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力。因此,绘画这种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颜色的能力,是其他各门艺术所不及的。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

一、约定俗成的审美模式,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谈到“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时,提到要发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绘画主要通过线条,色彩,明暗,构图等造型手段的运用,在二维空间再现和描绘人物形象及社会、自然物质的艺术。绘画是视觉审美形式的艺术,依靠形式而存在;其内容,也是见之于形式的内容。人们要欣赏绘画,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感受绘画的艺术形式。所以,构成绘画审美形式的线条、色彩、结构等,就成了美感愉悦的基础。杰出的绘画作品,既是社会的缩影,美好事物的写照,又是形式美的创造。

绘画艺术所使用的颜料、水墨、绢、布、纸、木板等,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获得确定的艺术形象,以表情达意。绘画艺术在情感表现上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要求艺术家在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集中而概括的视觉艺术形象。它往往选取事物的具有连接前因后果的瞬间的典型情状,以便使固定不变的静态艺术形象表现出更深广的思想内容。

例如,老舍曾以诗人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作画。这一诗句所描写的是一个具有时间过程的音响效果的意境,一般来说,是很难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的。而国画大师齐白石则巧妙地构思为:一道清泉从深山乱石中急促而出,其中数点蝌蚪顺流而下,那活泼的墨蚪犹如一个个音符将十里之外的蛙声由远而近地带入欣赏者的耳鼓。这幅画虽然没有出现蛙鸣的形象,然而那虚实相生,情趣盎然的画面却引发欣赏者通过无穷的遐想,填补了“十里”的空间距离和“出山泉”的时间过程,确实是画外有画,画外有音,令人拍案叫绝。

正由于绘画的构图关系是并列的静态的,因而它不可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自由自在地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它只能描绘最富有特征意义的最能启发人想象的瞬间,也就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人们见到画面上的蝌蚪,就可以联想到蛙声,就可以想象起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动态美。可见三五蝌蚪顺流而下之时,正是最有孕育性的顷刻。因此,当运用绘画艺术进行审美教育时,就必然会提高人们视觉上对形式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悠久的绘画艺术养育了人们约定俗成的审美模式:如洗的青山、清澈的泉水、丛林下的茅屋、荡漾的孤舟;在林间自由飞翔的小鸟;月光下执扇仕女……一幅幅远离人间烦恼、富有诗意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卷,拓印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其放逸的芬芳消弭着画卷外令人窒息的世俗之气,在这不经意的平衡中,人们用“感受形式美的眼晴”,享受着生命的美感。

二、诱发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人们开始感受的是形体,然后才从感性的形体之中去领悟蕴涵在其中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先悦目而后悦心。

20世纪一批传统型大师用如椽之笔演绎着传统文化精神。傅抱石前无古人的笔墨技法中,包含了水彩技法元素;齐白石大部分作品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农民内心的纯良和质朴;潘天寿在画面中把强调美的视觉效果的构成推到极致;张大千在中国画传统技法方面几乎无所不能,留名史册的是他晚年具有浓郁现代艺术意味的泼墨重彩作品;黄宾虹出入无踪迹的笔触实现了他终身追求的“浑厚华滋”。这一代大师的作品中的艺术精神,至今还在诱发人们美好的情感。

古希腊著名诗人西摩尼德新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在中国早就有“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传统。如苏轼在赞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和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画是无声的诗,强调画必须吸取诗的优点。诗是饱含着作家思想情感的、有音乐性的、精练含蓄的语言艺术,它最富于意境美。画,虽然不能像诗那样被人歌咏而发出声音外,却可以采撷诗的其他优点来丰富自己。诗是有声的画,强调诗必须吸取画的优点,来增强自己造型的色彩美,物感美和形象性。诗和画可以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但毕竟不能互相代替。画家在客观事物的可视形象中寄寓了自己的主观情意和审美理想,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绘画“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观照的,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绘画这一传情特点使它在道德上的净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净化作用有着其他艺术难以并比的功能。

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曾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并使日本军宪当局感到极度的恐惧。俄罗斯伟大画家列宾,在观赏《庞见城的末日》这幅画时,竟激动地哭出声来。

绘画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剖露事物的内在意义,特别是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直接表白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象,但并不等于绘画只能描写事物的外部形象。恰恰相反,绘画的真义在于通过事物外貌的描绘反映事物的内在意义。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说,只求形似,不求神似,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只能称之为画匠。绘画中形与神统一的过程,也是画家感情与理性统一的过程,正是此过程中,画家在画中寄寓自己的情怀、理想和品格,能在经久的潜移默化中诱发人的美好的情感。中国花卉画家描绘兰、梅、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形象,其中寄寓的情感,对陶冶人的高尚的情操有一定的作用。

三、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绘画描绘的艺术形象,往往渗透艺术家的理性情感,是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体。尤其是优秀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觉地规定了情感的趋向,正是这种积极的理性因素使绘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德国画家许布涅尔所画的一群向工厂交亚麻布的《女织工群像》,恩格斯认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

绘画艺术抓住生活流动过程中最典型、最关键的一瞬间加以表现,让人联想到它的前因和后果,从有限中见无限。又由于把这一瞬间凝固成静态,可让人反复品鉴欣赏,并且长久流传,成为时代变迁、发展的文化见证。

由于绘画艺术属于视觉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但它即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在审美领域里尤其如此。它具有形象可视性和直观生动性,并通过瞬间静态暗示动态,展示过去和未来,引起鉴赏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事活动历历在目地展示在画面上,城郊的茅篷村舍,汴河的舢舻相接,桥上的车马如梭,岸边的酒肆茶楼,城内的繁荣市场……都淋漓尽现,妥帖精密地描绘出来,可供欣赏者以至考据者,历史学家细细地审视、感受。

徐悲鸿及一批弟子,缘于特定时代激情的感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为唤醒和激励民众奋起斗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施大畏的《生命》系列大型组画,从远古的《大禹的传说》到战国屈原时代的《国殇》,从唐朝的《兵车行》到清朝洪秀全起义的《天京之变》,从举世闻名的《长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到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取材无一例外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或重要事件。这些作品沉重厚实,以宽银幕和纪念碑式的气势摇撼观者的灵魂,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前不久,“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品展”在美国知名的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推出,引起了美国主流艺术媒介和艺评家的关注。他们从我们一些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看到了温馨的人性,看到了浪漫,而不是革命的血腥和暴力。

一条文明之河的发展与壮大,仅靠源头之水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途中不断地汇聚百川。近几十年中,主体功能作为政治附庸又失却传统文化作为内在支撑的现实主义艺术,走入被功利化应用和与传统文化产生深层次矛盾的双重困境。通过倡导实事求是、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导画家构架了一座从传统通向现代的桥梁。

绘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有形有色,可以直观,其形象大多具体生动,易于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绘画又是静止固定的艺术和个体独立欣赏的艺术。它与音乐、戏剧,电影那种在公共场合集体欣赏不同,不受演出(放映)时间的限制,不受他人的影响,在审美选择上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可以反复鉴赏,细细品味。绘画艺术不但可以丰富生活,美化生活,而且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使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5

通过创设环境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

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其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环境可视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

在引导幼儿绘画的准备活动中。笔者注重布置与内容相关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效。让丰富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主动感知和探索的物质条件。

如在《有趣的植物写生》活动中。笔者准备了几种不同的盆栽仙人掌,布置在班级的植物角,通过几天的晨区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为写生活动做好铺垫。在写生活动中,由于幼儿有感性经验的积累,有近距离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较生动、细腻。有的幼儿用又粗又长的直线表达叶子、有的用密密麻麻的小点、有的用细密的短线……生动地表达他们对仙人掌的认识。在孩子的画中,笔者还意外地发现个别幼儿竟然画了透视的花盆,还创造性地给花盆装饰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而这一切正源于孩子对事物的充分感知。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怎样的创作材料,对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应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使他们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中,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如水彩笔、蜡笔、记号笔、颜料、画纸、色卡纸、橡皮泥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整合自身的经验。通过自己的特有的绘画,美术语言进行大胆创作,教师在一旁启发幼儿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看法画出来。帮助幼儿完成作品。

引导幼儿调动各种感官丰富幼儿绘画表现力

一、借助听觉辅助教学,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

选择感情基调相同的作品进行教学。音乐与美术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幼儿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如在活动《神奇的魔盒》中,笔者选用了一段紧张、急促的音乐。中间夹杂着打雷闪电的声音。在请幼儿运用绘画方式表达这段乐曲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黑色、紫色、深蓝色等象征死亡、危险的色彩,运用杂乱的线条表现乌云、雷电。当画雷雨过去,听到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小鸟叽叽喳喳的音乐声时,孩子们又选择了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的绿色,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音乐中还有节奏,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我们选取幼儿能感受和适合的音乐加以运用结合到绘画活动中来。

选择形象鲜明、节奏清晰、段落突出的作品进行教学。如在音乐游戏《小鸟和大象》进行听想画活动时,就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音乐中的小鸟和大象这两个角色形象鲜明,区别很大,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孩子们的作品中。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的用细线来表现小鸟。有的用波浪线,有的就用细小的点表现,而表现大象的则运用大黑点、长直线等来表现。但无一例外的是,孩子们知道,他们听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一种是轻快、柔和音乐。用的线条轻、细、柔和;另一种是笨重、缓慢的音乐。则运用粗、硬、重的线条或者形状表现。此外。笔者还选择了一些优秀的乐曲,如《大雨和小雨》、《大灰狼和兔子》等进行这种形式的绘画。虽然音乐、美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但通过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幼儿直接地体验到快乐。同时幼儿又通过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音乐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表现力。

运用晨间的时间,提前欣赏。为了达到较好的活动目的,笔者通常在活动的前几天,或当天展间活动时,就播放音乐给幼儿欣赏。但不对幼儿作任何指导。只要求幼儿安静倾听,感受音乐。幼儿在倾听数遍后,引导他们与同伴、教师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领悟、理解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欣赏的要求:如何利用身体语言去表现音乐,幼儿通过与音乐的互动,对音乐产生更深的共鸣。然后,继续组织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表现的内容,通过提问、分享,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最后才能进入绘画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绘画活动进行引导。

二、引导用动作表演感受音乐,增强幼儿绘画表现力

在绘画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幼儿想象很好,但无法用笔表现,这时就要借助幼儿的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用动作表现出来,通过身体活动,认知想象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如在活动《神奇的魔盒》中,幼儿通过听音乐自由的创编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教师随意或有意地接近某位幼儿,用动作表情进行提示,并模仿他的动作或用眼光、表情、体态对他的反应表示认可和赞赏。幼儿在活动中听到流水的声音,能用轻柔、舒缓的动作来表现;听到欢快的音乐,能用小兔跳、骑马等动作来表现;听到紧张快速的音乐,他们的动作也加快速度,表情也跟着紧张起来……活动因为音乐内容较好理解,幼儿创编动作充满创新的自信,能创编出不同的动作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在绘画时由于前期动作的表现。幼儿有了深刻的印象,绘画中幼儿显得轻松自如,表现方法多样。有的幼儿运用弯曲的波浪线表现听到的水声,有的用螺旋线表现水声,有的用乱线表现听到的雷电声。有的用折线表现雷电声……

三、结合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绘画表现力

幼儿理解音乐具有明显的外显性,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第二生命。”游戏是激发幼儿欣赏兴趣的有效手段。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欣赏,辅助绘画教学。如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可先组织幼儿玩角色游戏:请一位幼儿当狮王。一位幼儿做猴子,其他幼儿扮演小动物,并让幼儿带上头饰。在游戏时,教师进行情节指导:狮王走出来、小动物吹号、小动物表演、狮王捉小动物。幼儿对游戏充满了兴趣,创造性地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吹号、表演的动作。幼儿在游戏中学握了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又通过动作加深了印象,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能很准确的表现出动物们快乐的情绪。加上幼儿的动作表演,又加深了幼儿对动物动作的体态的认识。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动物高兴、狂欢时夸张的表情,吹号、表演的动作都很到位。

四、描绘自己的感觉、体验,丰富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除了提供可视的事物给幼儿绘画,还可依据孩子的生活体验来描绘自己的感觉,也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引导幼儿通过味觉酸甜苦辣,或曾经的感受(如哭泣、快乐等)进行作画,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进行表达,孩子们常常能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画面。如画哭的活动中,孩子有的画自己被妈妈打了,有的画在医院中看病的经历,画面生动有趣。在画酸的活动中,有的幼儿画了吃酸东西后的表情,有的画一颗大大的柠檬……

适时地提问引导有利于幼儿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

在画《我的好朋友》时,笔者没有示范,只是在自愿当模特的幼儿中,特意选择两位发型、服饰、脸型有特点的孩子,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如:这两位小朋友的脸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她们的五官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谁的服装?为什么?在绘画过程中,当幼儿提出“……怎样画”的问题时,笔者没有直接提供答案和方法,而是用提示性语言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绘画,如:林欣蕾小朋友的衣服领子很有特色(毛领),应该怎么画更像呢?领子上的毛是怎样排列的?庄乐萱小朋友的头发(冲天辫)像什么?……幼儿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有的用又细又轻的线表现发梢,有的直接用倒梯形形状表现发型,有的幼儿还用透视的方法表现套在毛衣里的脖子……其中梁曼碹的作品让笔者印象深刻,他画的是林欣营小朋友,不仅把脸部特征表现出来,还能注重细节地表现出衣服的皱褶、服装上的图案、两手插腰的姿势,毛领用排列整齐的短线表现,甚至由于裁剪和身体动作的原因,连衣服上的半个青椒图案,都表现的很到位。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6

前言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之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绘画的发展史来看,它的出现一开始不曾离开“教”与“化”的功能,相对于其他绘画而言,它更多的承担了“成教化、助人伦”的角色。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蕴涵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统儒、道、释精神虽是阶级统治下的产物,但其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虽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这一载体直接传授给学生,从而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职校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们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融汇了民族的道德情感、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利用传统绘画进行教育,不仅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而且可以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古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鼓舞学生。然而面对世界全球化的冲击及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教育者而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植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渗透堪称捷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记载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在内容、题材、文化认同等方面对职校生德育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将其作为一种视觉图形穿插到职校思品课程,不仅对职校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是炎黄子孙学习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及艺术修养方面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职校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与文化和人格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绘画,这是西方绘画(如素描、色彩、油画等)所没有的现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当代职校德育教育有助于教师利用直观的视觉语言滋养学生心灵,从而对整个思品课题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课题具有如下作用。

1.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它久经历史、内涵丰富,是构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职校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可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可以说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如国画大师蒋兆的《流民图》,该作品是以祖国山河在遭到日本人肆意践踏后,作者目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所创作的一幅记录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民族历史群像的画卷,作者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投入创作,画面所流露的强烈的民族性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语言。

2.陶冶情操,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般来讲,蕴含传统儒家思想的绘画作品通常含括一个典故,如明代王克孝绘制的《二十四孝图》,内含《孝感动天》、《戏彩娱亲》、《芦衣顺母》、《涌泉跃鲤》、《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幅国画作品,《二十四孝图》的思想教育目的虽有维护古代礼教的成分,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言,孝,无疑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3.滋养心灵,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研究证明,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职校生毕业后存在较大职业竞争压力,这导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增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古色古韵,不仅能缓解压力与紧张的情绪,满足人们回归与避世的情感,而且能够滋养学生心灵。如中国传统画中的文人画善用比兴的手法,在绘画选择对象中最受文人画家喜爱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分明是画家本身思想和人格的化身,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诸如此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导读,可让学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心灵得以陶冶。

4.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漫长的社会积淀和民族传统,它依附于历史文化艺术进程的长河,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及审美传统,是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效的同职校思品课程相融合是学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传播可行性

1.教育出发点的一致性

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集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同属素质教育的范畴。从艺术表现上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的美育教育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国画家潘天寿说过:“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的王国”。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功能性上看它不仅重技、更重教,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2.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亲和教育效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可利用学生天生的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怡人的艺术作品辅助德育教育,从而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一幅幅国画作品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作品中获得关于自然、人生的体味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启迪。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职校德育教育中的传播途径及方法

1.职校德育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模块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插图的形式贯穿整个德育教育课程

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有一种魅力,它融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家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情趣与思想,体现出一种意境。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方式之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可以将其精髓设置成为模块作用于职校思品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将优秀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插图插入德育教育的章节中,这不仅作为思品的视觉论证,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巧妙地向学生传输中华古典文化,学生对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情境的理解的同时不知不觉的中掌握了思品的知识。

2.成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社团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校园需要文化的滋养,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成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社团,通过社团开展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带动陶冶全校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情境中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载体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进而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精神,从而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3.结合特色活动开设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专题赏析普及,从充实思品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职业学校可结合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欣赏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传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特点及其折射的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具体活动如国庆期间可以爱国主义画家的爱国作品为主题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插图,通过学生对此类作品的赏读增强其爱国情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职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1.跨学科合作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属于艺术类学科,德育教育属于政治教育类的学科,两者的融合属于跨学科的合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从课时分配及教学内容上对这两门课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整合。

2.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一般由政治教师承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赏析一般蕴含在美育课程中由美术教师承担,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融德育教育课程关键问题除了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后的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职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与科学发展声浪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现象表明,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在职业学校其整体学科地位不高。我们职校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引导,让他们逐步认识国家的传统绘画艺术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从而为本土文化延续作出应有贡献。

结语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古诗教学;美育探索

美育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记诵层面上,更多地应该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观察、去体验,最后去表现、创造美,让学生最终收获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心灵。

一、诵读美,让乐音激荡

自古诗乐舞是一体的,诗人作诗讲求押韵,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首是都像是一曲词清曲雅、如行云如流水的动听古曲,极具音韵美、节奏美。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节法度,最本真的方法就是反复有感情的朗诵,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老师泛读带领学生一遍一遍读,把握节奏还有语调;再比如分小组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依靠自己手中的电子工具,反反复复完善,最后评出优秀朗读小组以及个人。总之要将老师领读与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提高小朋友的语感,体验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之美,让乐音激荡。

二、体现美,让想象驰骋

古诗或五言或七言,语言精练,思维跳跃,小学生只是理解字词意思是很难领会的,老师必须通过勾画描绘镜像,调动孩子不受束缚的想象。如王维的《鹿柴》,将大自然空灵的景象浓缩在短短20字之中,小学生依靠字面意思无法把握诗中的画境,更无法体味诗中的神韵,此处便可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组织学生一起将眼睛闭起来,老师组织一段优美文字:雨前的青山,有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阳光照得树影晃动,风吹得树叶沙沙,绿草衬着红花,偶见两三儿童嬉戏,忽然一阵秋雨至,打湿了绿叶,淋湿了红花,太阳将要躲藏在山后,鸟倦飞回小巢,鱼儿潜入水底,山林归于沉寂,雨洗后的青山变得格外鲜翠、干净。此时此刻诗人料想嬉戏的童子、浣衣的妇人都早该回去了,却偶然听得人语之声,太阳将落未落,金黄色的霞光照进深林,又照在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别有一番情趣。在进行画境描绘之中倘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意境相符的轻音乐,效果会更佳。

三、感受美,展开观察

罗素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拓展美的视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在教学高鼎的诗歌《村居》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春天的意境,不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春游,“草场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如烟”这些都是自然之景,二月初春,黄莺在天上自由飞着,愉快地歌唱,大堤两岸的扶柳已经长出嫩嫩长长的枝条,吹风吹着远远看去宛如朦胧的薄雾一般,走在这广阔蔚蓝的天空下,小朋友可以听见鸟鸣,水声,可以闻见花香,可以看见红白绿黄各种色彩,可以尽情地做各种游戏,放纸鸢,编花环等等。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会给小朋友心中留下最鲜亮夺目又印刻心里的底色,让学生调动多方感官,感悟立体真实的美。

四、描绘美,动笔绘图

感受了美,领悟了美,还要让学生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小学人教版选入的古诗词画面感强,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彩笔绘出自己想象的诗境。

比如人教版语文第一册《咏鹅》诗,描绘地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悠闲自在地在水上浮游的样子,极具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老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人描绘画一画“曲项向天歌”的鹅是一只怎样神态的鹅;接着可以让画一画这只鹅的动作“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一些色彩,有白、红、绿等等颜色,让学生挑好画板,进行着色,着色完毕后,有感兴趣者,还可以继续为此画绘制一幅背景,画一画蓝天,画一画白云,画一画碧波,让绘画呈现诗意境界,展现极富童趣的生活气息。

除了从整体把握上描绘诗歌中的景物,还可以品鉴“诗眼”,宕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美,把握美的精髓。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历来为人所称道,在此是使动用法,吹绿,春风的到来使江岸一片新绿,又如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诗,“粒粒”二字彰显了粮食的得之不易,写的深沉而包含同情,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之后,让学生感受后进行描绘,从而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把握诗歌色彩美、动作美等的基础上,渗入体会诗人蕴藏于诗歌之中的情感,使心灵得到丰富,收获心灵美。

总之,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古诗中的美育功能,对于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开启他们对世界美的事物的感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美育渗透入古诗词教学之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66-67.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8

一、注重幼儿的“浅”画,不要重“色”轻“线”

幼儿的第一笔绘画就是由线条开始的,例如:画太阳,我们都会先教幼儿画个圆,因为太阳是圆形的,还会发光,在圆形的外侧画上许多的短线表示光芒,最后再给太阳涂色。幼儿线画正是采用线条这一最简便、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运用大量、丰富的线条,组合描绘出自己所感知的绘画作品。

1.线描画是幼儿学画的起步,也是绘画的基础。

“线”是幼儿最幼稚的绘画语汇,也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现在还有不少的幼儿教师存在重“色”轻“线”,中班幼儿的绘画还停留在教师已将线廓画好,只让幼儿涂色这种现象。我打破了幼儿习惯的以涂色为主的绘画教学,大胆尝试线画教学,用“线”塑型。小班,我让幼儿从画直线开始,画不同长短的线,再画波浪线、螺旋线、折线等;中班,让幼儿线画各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到各种物体,如花草树木、房子、生活用品、小动物等;到了大班,幼儿能自己构图,设计绘画内容。

2.用“线”塑造型,用“色”增添情感。

色彩是生命的象征。鼓励幼儿大胆涂色,用丰富的色彩表现画面,传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如房子的颜色只能是一种颜色,面条只能是白色,树叶只能是绿色、红色或黄色等等。让幼儿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在尝试中了解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使画面更协调、更丰富、更鲜明、更美丽,更具有独到之处。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绘画并不单单只是一幅画,而是幼儿的全部自我表现。绘画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创新,教师的适时指导能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知识,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注重对幼儿绘画的启发和引导。

绘画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幼儿表现观察到的事物,把自己感知到的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造型作业进行塑造与表现的过程。教师要抛弃过去那种过于注重求同思维模式,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作画的积极性,使其“我要画”转化为“我要画”,从而促进幼儿无拘无束的发展力和想象力。例如:装饰花瓶。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那个花瓶,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花瓶的形状、色彩、花纹和图案来说,再让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花瓶,用不同的花纹、图案和色彩来装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幼儿的作品就各其特色,各有千秋。

2.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绘画活动中提倡幼儿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作,还要求教师要因人施教。一个班的孩子绘画水平不可能在一条水平线上,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绘画也不例外。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提高每个幼儿的绘画能力。在幼儿绘画时,我除了巡回指导,还要坚持对每一个幼儿的作品都要个别指导,根据幼儿的绘画水平,在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后提出不足或需要补充的地方,对于绘画水平较弱的幼儿,我重点指导色彩的均匀度和色彩搭配;对于绘画能力中等的幼儿,我重点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丰富作品的内容;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我重点在于启发和鼓励幼儿作品要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化。

三、注重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方式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价或者师幼共同评价。小班幼儿年龄小,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中班采用师幼评价的方式,先让幼儿评价,教师再补充;大班主要采用幼儿评价的方式,让幼儿在评价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的评价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幼儿,多个侧面地发现幼儿的特点、优势,尊重幼儿、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为幼儿绘画创设良好的环境

环境是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渗透作用,积极创设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

1.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

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把美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如在墙上布置一些美术作品,收集美术应刷品,把幼儿的作品挂在墙上等等,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具有艺术气息的大环境。尽量做到和谐优美,给幼儿以美的艺术熏陶,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投放丰富的绘画材料。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9

一、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课堂充满生机

当教师将所讲授的内容,首先用整个身心和人格来灌注情感,旋即把这种教学内容用充满灵气、生动形象的语言传达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的、清新活泼的“真”和“美”,学生就会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震撼,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而他们会带着更加浓郁的情趣学习。⑦可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二、深描细绘的讲述让学生深有感悟

深描细绘,是指教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的一种语言技巧。它要求教师注意选用那些能够描述出事物的大小、形状、色彩、,事情发展变化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腻入微的一处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让其更加具体化、细致化。

就如一位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幽静”一词时,如果就简单地按字典上的解释告诉学生“幽静就是幽雅安静”,尽管意义准确,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有经验的教师自然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他则会紧扣课文进一步向学生描绘说:“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象这样一种情景:秋天的夜晚,朦朦胧胧的月光泻在河面上,河水静静地流淌,河边的树林中只有微风悄悄地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伸向远处的茅屋,茅屋中不时闪烁出幽暗的灯光,还有断断续续的琴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蛙声……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它就是我们所要理解的幽静。”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描细绘的讲述所力求达到的就是此一境界。

三、比喻的运用让课堂气氛平添亮色

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当然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语言中最常用的。比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重要推进剂。在日常生活中,比喻可以使很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枯燥乏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在语文课堂中,比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泻千里,平淡的教室充满笑声。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多用、善用比喻,来充实自己的语言,因此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实例。

绘声绘色美术教育篇10

创意绘画是指从构图、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感受和发现美,并要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大胆、有创意地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现在幼儿园都比较重视幼儿的创意绘画,因为它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绘画让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绘画是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活动,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创作能力。幼儿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天赋,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大胆地构思和设想,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认识的世界。

二、幼儿在创意绘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有创意且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我们也探索,怎样在美术教学中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美术活动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孩子一拿起笔就说“老师,我不会画”,由于不自信,对美术有退缩心理;有些孩子缺少创造性思维,看别人画什么就照着画什么,对事物理解不深刻,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则是想的很好,但由于绘画技能的缺乏,却表达不清楚。作为教师,我们平时也运用范画、鼓励等手段激发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但并不能解决幼儿绘画表达不充分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创意绘画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难点:幼儿的绘画主体不明确,有过于临摹的痕迹,体现不出个性的特点;幼儿绘画背景单调、形式单一,缺少创造性;幼儿绘画内容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缺乏想象力。如何解决绘画难点,帮助幼儿提高绘画表达能力?有创意地来表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没有什么媒介可以成为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呢?

三、引入多媒体可以帮助幼儿解决创意绘画中的难点

“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工作。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课件、FLaSH、音乐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组织幼儿美术教学,在形式和方法上也有了改进。幼儿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征,激发大胆的想象,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它能有效地解决幼儿创意绘画的难点,支持幼儿在对事物或现象深刻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有兴趣地去大胆表现。

四、借助多媒体解决幼儿创意绘画难点策略

1.巧用课件,基本特征概括的“外延扩张”。

基本特征概括的“外延扩张”是指先让幼儿把握主体的主要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变化特征的形态、动态、构图、色彩等创造性地表现绘画主体的一种形式。

(1)命题画的“外延扩张”。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命题画居多,命题画也是基于主体概括的一个绘画内容。如果能让幼儿在命题画中落笔果断、构图大胆、富有创意的表现,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有目的地让幼儿掌握这些命题画别具一格的画法,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画面,于是就出现了创作和表现。

幼儿在命题画中普遍存在“定势”的现象,如画花,很多都是一颗花心五个花瓣;画房子就是一个三角形屋顶和长方形屋子,这种概念画,往往出现画面内容单一,主体不突出,缺少创造性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于是在命题画中尝试运用多媒体图片,通过大量的感知和观察,让幼儿进行“特征概括”,获得绘画主体的构图技巧,并拓展创作的思维。如绘画“奇特的花”,先让幼儿进行“主体特征概括”,总结出每一朵花都有“花盘、花瓣、茎、叶”,把握这几个特征后,花盘大小、花叶形状等就可以大胆地发挥想象创作了。这样,幼儿在绘画中落笔就很果断,而且画的花也是千姿百态,富有创造力。

(2)自由画的“外延扩张”。

自由画是幼儿通过追忆和联想,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幼儿可以把自认为合乎逻辑的内容自由编造,再现于笔下。像或不像,真或不真,童趣十足,稚气迷人,这正是儿童自由画的特质。

一般自由画,先给孩子一个主体的东西,然后随意地去变化、添画,变成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在自由画“圆”中,他们会把圆变成妈妈的头,画上鼻子、眼睛、哈哈大笑的嘴巴,再添画出身体就变成他心爱的人物;同样,还可以变成喜爱的小动物、餐桌、太阳、花盘、杯子等,只要跟圆有关系,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联想变换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幼儿投入地绘画,是因为他们在画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自己改变“圆”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原来就一个直白的圆,经过一涂一画,居然有了新的内容。因此,自由画也是幼儿发自童心的一种游戏方式。

2.巧用制图软件,激发幼儿背景创作的“多元替换”。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主体的创作和背景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幼儿自觉领悟,并使幼儿自主掌握创作技能。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特性”,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快速地感知主体和背景的色彩搭配适宜性,从而为主体选择合适的背景进行创作。

(1)ppt背景替换的运用。

例如,中班绘画“我是一个野孩子”,教师设想第一课时彩绘野外背景,第二课时撕纸各种动态的“野孩子”,然后两者结合来完成作品。但是,在第二课时,孩子们将“野孩子”添入背景时,发现了问题:背景都是各种各样的花树,色彩视觉效果很强烈;“野孩子”也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纸撕成的,同样色彩很丰富。于是,两者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就出现了很凌乱的感觉。

发现问题后,教师让幼儿来说说自己的感觉,并讨论色彩鲜艳的主体应该配什么样的背景,并选了一些色彩鲜艳和清新的两种对比性图片让孩子重新选择,将“野孩子”放在其中一个位置,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替换各种图片做背景,通过ppt直观地让幼儿来选择合适的背景。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要选择颜色比较清新的图片来突出“野孩子”这个主体。通过可“移动”的对比欣赏、总结要点,提高了幼儿审美和感受的能力。

(2)光影魔术拓描背景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为孩子演示拓描添画背景的方法。比如中班玩色活动“天鹅舞”,就是借助于“光影魔术”工具进行演示,为跳天鹅舞的“美女”拓描添画背景。在这个背景活动的添画中,要启发幼儿有目的地根据不同的舞蹈动态来确定拓描位置,拓描也需要动态化。“光影魔术”中的颜料工具正好可以为幼儿示范背景的运用,如果用黑色颜料描的边与人物很接近,就会变成全黑的底,凸显不出人物来。通过这样的显示,也让幼儿能够反思应该怎样设置拓描的位置比较适宜。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画面背景创设的要点。

3.巧用动画和音乐,激发绘画内容创作的“思路拓展”。

如果绘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或者是孩子喜欢的角色或事物,那么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画它吧。所以,选择有趣的绘画内容也非常重要的。富有故事的动画和音乐,可以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和欣赏,帮助幼儿拓展经验,从而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想象创造条件。

(1)动画“拓展”绘画思路。

“婚礼”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场景。在欣赏视频“小猪的婚礼”时,里面小猪们动态的装扮情景马上把幼儿带入了热闹的婚礼情景中,猪的西装、背带裤、领带、手表,女猪的花裙、高跟鞋、项链、头饰,这些绘画元素深深地印在了幼儿的脑海中,对于绘画自己参加婚礼的故事会是一个很好的经验积累。

从幼儿的创作表现也可以看出,动画能够使幼儿“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绘画故事中的场景。在创编自己参加婚礼的故事时,幼儿就像玩“装扮游戏”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帅气和美丽,深深地感受美。可以看出,幼儿带着游戏的心态绘画,感受到了更大的创作乐趣,因此装扮的内容更细致、故事更有趣、更真实。

(2)音乐“拓展”绘画思路。

“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好的音乐犹如一幅动人的画面,具有让人心情愉悦、激发人们诗情画意和想象的特点。而且,运用音乐作品的形象功能,可以带给幼儿无限的遐想。

比如在线条画活动中,选用了《梁祝》和《大海啊,故乡》两个音乐,让幼儿通过感受,然后尝试用线条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欣赏《梁祝》时,告诉幼儿这是关于两只蝴蝶的故事,幼儿在倾听音乐后,觉得音乐比较舒缓,好像两只蝴蝶在轻盈地飞舞,于是用了平平的曲线来表示。《大海啊,故乡》听起来则觉得时而缓慢、时而急速,好像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荡起伏,于是就用上下幅度较大的波浪线来表示海浪的波澜壮阔。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感受,也不由地体会到音乐与绘画的联系。幼儿听着音乐大胆挥笔,带给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