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十篇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十篇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04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1

儿童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知识,其对学习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由于该时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其现有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发展水平,其更倾向于学习那些直观形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此特点,合理设计开发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就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学科,该课程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拓阔其兴趣爱好,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而这对于学生高尚思维品德,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学校,其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美术模仿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审美体念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这对于儿童未来的良好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下文首先将就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对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定位的不正确,学校美术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激发儿童天性,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作品自身的魅力,去开启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激发儿童自然天性,引导儿童用心去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从中体验到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二是以陶冶儿童艺术情操,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该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组成之一,其就具备该功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为儿童创设一个美丽的世界,让儿童在真善美的环境下,得到美好艺术的陶冶,从而养成高尚艺术情操;三是以拓宽儿童视野,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美术作品具有涵盖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不同时空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从而在提升儿童美术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阔其知识视野,有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1]。

二、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1)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是有效实现美术教育目标,充分实践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作为教学素材,才能有效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其发挥想象,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及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和鼓励儿童通过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要想高效提升儿童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在活动形式的选择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及其现有知识经验情况等,使得儿童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亲身体验到美术教学的美好,给予其良好艺术体验,从而在培养学生高尚艺术情操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儿童提供活动所需材料,及工具,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去创作美术作品,然而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对儿童各自作品进行评价,选出最佳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2]。

(3)将儿童美术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课程中

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美术技能,及高尚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还可以通过渗透入其他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中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可以在儿童的吃饭就餐中,及体育游戏活动中,加入美术元素,渗透美术教育的内容,拓宽儿童美术教育的时空性,从而有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年龄特点;优化环境;丰富内容;科学化;指导策略;家校同步

小学美术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是儿童较喜爱的活动,它最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儿童身心的需要。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一年级美术活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在儿童时期,每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水平明显不同,身体各器官、各部分、各机能发展的快慢都有差异。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在遵循儿童美术技能形成规律、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与技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年龄,科学地安排。一年级儿童,刚刚从幼儿园大班升入,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还浅,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在第一学期,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直觉发展不够充分,注意力范围狭窄。在心理水平方面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因此,一年级美术活动要根据儿童年龄的智力、能力条件,科学的选择和安排。

2.优化美术活动的环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美术活动中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能更有效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作为一名一年级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活动环境,更有效的开展一年级美术教学活动。

(1)丰富的物质环境。丰富、优美的物质环境能美化、装饰儿童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儿童的性情,使其身心愉悦。美术活动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儿童进行活动的桥梁,不同内容的设计;合理、多样化的活动环境设计;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等,能让儿童模仿各种类型的画面而进行兴趣的培养;活动中琳琅满目的材料,如各种头饰装饰、各类废旧物品、等能充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儿童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活动的机会。并能充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能更有效的开展一年级美术活动。

(2)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一年级活动中,教师和儿童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能否在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而同伴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及团结协作的交往氛围能进一步有效的进行美术活动。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人际环境,更有效的开展一年级美术活动!

3.丰富一年级美术活动内容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内容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儿童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美术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美术方面的知识,进行室内美术活动、各类美术游戏等,组织形式可以是集体的、小组的、自由分散的,方式可以是室内美术课、室内美术活动区、室外美术活动等。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考虑儿童美术技能的发展,一方面考虑整体活动量是否适宜,如既要有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又要有活动后的整理活动。选择游戏的方式组织一年级美术活动,能把儿童难以理解或枯燥技能动作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或具体的游戏情节,提高儿童练习的兴趣,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开展活动,并达到提高美术技能的目的。

4.注重一年级美术活动的科学化所谓科学化就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注意活动量与儿童身体发展的需要密切配合,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组织美术活动时,首先应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具体项目及活动方法。在进行美术活动前,要制订好活动准备工作,要让儿童了解有关美术工具的特性,以减少外伤,提高活动效率和热情,美术活动结束进行整理活动,既达到技能的掌握,又帮助儿童有了更合理的常规习惯!

5.注重一年级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一年级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锻炼,特别是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一年级美术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捕捉学生的动作、情绪、语言等方面的信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心情、态度和水平,并以次为依据,为学生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活动中运用生动形象、鼓励的语言,用自身的运动行为暗示、支持儿童,促使儿童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应参与儿童活动中来,以动作示范和语言指导相结合,来教授儿童难以掌握的规则和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和美术技能能力,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不同的问题,适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指导。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个学生,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和学生交往,尤其对那些活动能力差的学生,从而更有效的开展一年级美术活动。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行为心理;儿童美术空间设计

1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

从国外的历史发展来看,儿童艺术教育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模仿自然;形式主义的美学;关注自我的表达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多元化的发展,关注社会和文化欣赏等。从国内历史来看,古人很早就看到了艺术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如孔子“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并且很早就注重儿童“艺”的教育,以培养道德和自身的修养为主。那么,面对新时代,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

1.1勇于探索和创新

(1)多元化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是基础。传统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传授技法和美术知识;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引入了儿童美术教育领域,欧洲各国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和美术之间的关系。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观”,他主张以天性为师,不以人为师。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把成年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声音的表现,艺术是人的本能,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能够欣赏艺术,看到人的普遍性和多种能力;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将艺术当作培养能自由创造幸福个性的一种工具,认为艺术能将感觉和理性结合起来,并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从以上儿童艺术的理论发展来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2)创新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儿童抓起,充分考虑不同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美术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可能。

1.2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两项事业。自古以来,科学和艺术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结构、透视原理、色彩原理、光的运用等都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和支持。20世纪60年代,StS教育理论兴起于美国,并广泛影响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StS教育理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倡树立生态的、整体的、人文的科学观。教育也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StS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3文化认同和欣赏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儿童得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懂得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等。通过写实作品的欣赏和实践,儿童得以明白绘画的功能,比如可以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等。通过美术教育这样的途径,儿童可以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道德等。

2儿童美术教育空间设计

对任何一个场所而言,空间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场所基本要素的尺度、形态等,也决定了场所的气质和精神。儿童美术教育空间主要使用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空间的设计特点非常鲜明,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一个具体的项目实践为例,该设计项目是一个主要针对4~10岁的儿童使用的高端美术教育空间。该设计的目标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突破国内传统的儿童空间单一无特色的限制,为儿童打造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热爱的美术空间。该设计在空间处理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固定空间和活动空间有效结合起来,打破小空间的局限,完善功能布局,在功能上达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础的目的以给予儿童精神上的富足和升华。

2.1完善的功能布局在小空间里得到实现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项目的高端定位,我们把设计的功能划分为前台接待区、家长等候区、儿童游乐区、教学区、表演区、展示区、办公区、洗涤区、储藏区、卫生间、烹饪区等十一大区域,其中教学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课程内容分为一般的教学区和特殊教学区。

2.2无限可能的创造灵活空间

(1)入口和大厅。设计师把整个公共空间处理得非常活泼,具有动感,“像手中的笔充满了创造力,迫不及待地飞向四周的感觉”。根据空间的合理分配,丰富的多元化课程内容成为可能。该设计空间的灵活运用是一大特色,很多空间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教室。整个教室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用玻璃滑门隔开。举办展览的时候玻璃滑门打开,变为一个开敞的空间。不同教室针对不同的年龄的儿童,还设置了专门的制作教室,在这里,儿童可以尽情自由发挥创造里,利用教室提供的工具进行创作实践。

2.3从细节出发,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家具设计灵活多变。家具设计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根据儿童不同的身高发育情r设计了不同高度和大小桌椅,并且给予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搭配相应的工具和家具。前台和洗涤台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不同儿童的身高问题。

(2)讲究色彩搭配。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每个类别的色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例如,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教室的色彩大部分为冷色,能够让儿童静下心来专心创作;动手实践和需要共同合作完成作品的教室用色就可以稍微活泼一点。在需要色彩刺激的教室里颜色的选择尽量纯度高一些,有利于对适龄儿童进行色彩的视觉刺激。

(3)系统的导识设计。室内导识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清晰的导识设计不仅能完善整个室内的功能,而且能增添空间的生动和趣味。

3结语

丰富的儿童空间设计为儿童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也让他们体会设计的意义。该儿童美术教育空间具有很大的“多变”潜力,为培养儿童创造力和良好个性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钡.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1-2.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儿童美术和美术;共同点和差别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54-01

过去,儿童美术是美术教育的边缘学科,就其性质而言,它仍然属于美术教育学范畴,但得不到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总觉得它是属于“小儿科”,成不了大气。一些对儿童美术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还因此走入了误区,只教“美术”而不是“儿童美术”。儿童美术和美术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儿童美术和美术的共同点

1、作者个性得到体现

成人美术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代表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活动过程。即使是儿童在画同样的题材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选择的重点不同,描绘出来的画面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在指导儿童画《节日》这幅创作画时,就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和成熟水平,让他们表现出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肯定。有些儿童能画出很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让他们重点表现节日里兴高采烈的人物;有的儿童能精确地描画细节,就让他们画出节日热闹的场景气氛。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创作特长,虽然有些要求看起来太难或范围太广,但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作业,每一幅作品都生动自然,体现了儿童自己独特的个性。

另外,儿童学美术降低了挫折感对儿童的伤害。有些儿童在刚学美术的时候,经常对我说:“老师,我画错了。”我马上就接过来说:“没关系,画画是不会画错的,只要你把自己想画的画在纸上,而且把纸画满,颜色涂得鲜艳、丰富就行了。”我的话,马上提高了一些儿童的绘画兴趣。回家后,他们给爸爸妈妈说:“我最喜欢听美术老师讲课。在学校里里,我把17+18=?做错了,老师还要罚我多写几遍,上美术课我不怕画错,因为老师说没关系。”这些儿童天真地话语,说明了美术是“无错误的学科”。它对错误的谅解和对创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尺度,美术这一特征,大大的发挥了小学生的创造个性。

2、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

历史地看,美术能向人们展示一种审美价值、信仰、神话和文化传统。在远古,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古人就是用图形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图形比文字更直观,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想法。儿童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体现原始观念的原始绘画、民间绘画有很多共同之处,儿童在没有识字时,如果你给他看一幅表现得很丰富的画,他就能很快地说出画的内容及他自己想表达的感情。

在一次绘画欣赏课上,我拿出了很多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有些作品成人都不一定能够理解。我很担心,怕这些涉世不深的小学生对这堂课不感兴趣。当我一挂出这些画时,本来很安静的课堂上立刻响起了各种议论声“画得真漂亮”、“画中的向日葵和真的一模一样”、“颜色涂得真鲜艳”等,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地评论起了这些大师们的画。从孩子们关注的神态中,我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些画,于是我叫他们说出画面上的内容及他们对画的理解,居然都说了个八九不离十。我明白了,绘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儿童和成人相比,只有技法的高低,而绘画语言却是相同的。

3、个人情绪的表现

儿童根据对事物的直接感受而画出事物的相应大小。他们很难用构图技巧表达画面的意境。作画时,常受情绪和想象力的支配,并经常受到即兴而起的兴趣热点的支配,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往往无章可循。当情绪高涨、思路活跃时,儿童常能创造出一幅情绪强烈的主题画。孩子们最喜欢老师带他们出去上写生课,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发现很多新奇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有一次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河边,看到江边耸立的楼房、穿梭的人群,他们高兴极了,很快拿出画板及颜色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画就在他们的小手下诞生。这时,我观察到一个孩子,他已经把河边的楼房、缆车都画好了,画面极其生动,但是画的下方却留下了空白。我问他为什么下面不画,他回答:“老师,这河水打着圈流得这么快,我还没有看清楚,它已经流走了,我怎么画呀!”我说:“那你就把河水很急的样子画下来。”他听了我的话,坐在河边,双手托住头,很久没有动笔,看到其它的孩子都陆续画好了,他着急起来,赶忙调了一些颜色画在纸上,一条大红色的河就出来了,一幅带着强烈个人情绪的儿童画展现在了眼前。所以,儿童美术作品的特征是满足儿童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正因为美术活动能满足这些需要,所以儿童普遍喜欢美术。由此也说明了儿童美术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

二、儿童美术和美术的不同点

儿童画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感受和认识的自然流露。同时是儿童自娱自乐的产物。自娱自乐是儿童喜欢绘画的主要动力。由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幼稚时期,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视角、兴趣热点、思维方式都和成人大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儿童画独有的一些艺术特点,如:构图随意,注重平面效果,注重题材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图形往往是象征性形象、夸张的色彩等等,而这些特点是在成人美术中不容易看到的。

成人美术作品非常强调形式和技术,大多数美术家都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日臻完美,并且非常关心外界的评价标准。而儿童的表达则更加随心所欲。他们对技术的掌握毫无兴趣,更多的是投入创作过程中,似乎只关心内心的感受,不对外界强加的标准作出反应,这是儿童美术的又一特点。

总之,儿童美术属于美术教育学范畴,它同美术一样有着个性的发挥、情感的表达、以画传情等特征。但儿童美术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二者有着区别和联系。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掌握好儿童美术和美术的异同,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教学误区,让儿童美术这朵奇葩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审美;美术作品;培养策略

美术教育是儿童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教育,根据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对儿童有计划地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培养,以此提高儿童对美的认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帮助儿童学会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找到其内心的情感需要,并且完善其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在感知事物时,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或对象的整体性进行非理性的分析和综合。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够完善,身体条件并不准许他们进行复杂的绘画等美术技能。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让其感受美、欣赏美,能够用儿童独特创造形式来表现美,并能够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审美可以看成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形体、色彩等多方位直接感性的欣赏和创作,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的活动。审美不仅包括审美态度,还包括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让儿童领悟审美的内容和形态,从而完善儿童的审美心理,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策略

1.创设丰富的美术教育环境

美术教育环境不仅包括美术工具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教育理念等非物质环境,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交融。对于儿童而言,一日生活皆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儿童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所以,家长给儿童提供一个具有审美情感色彩的生活环境,在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自由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这本身就是在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不只是因为满足了儿童的生理需求,他们才会对美有所追求,美术教育的环境也极为重要。如,家长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不同的美术工具,让其在不同工具的欣赏和使用下产生相异的审美感受;或是通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事物引导儿童体验美,并扩大他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范围。教师让儿童在绘画等活动前多接触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动植物,让其不仅仅对人类有美的感知,也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产生美的感知和情感。

2.多给儿童创造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让儿童欢呼雀跃,他们喜欢放大对事物的感受、对美的喜爱程度。儿童脑海中对自然和事物的奇特想法与感受大人无法理解。如,儿童天生就有绘画的需要、创造新事物的本能,这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绘画的需要不断提高,喜欢在任何地方涂涂画画,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一片不成形状的线条即可叠加成画面。即使在成人看来毫无美感的画,但在儿童眼中,这些画面都是美好的,那是他们对自己世界的一种阐述,也是对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所以,在儿童的日常美术教育中,家长需要积极鼓励儿童,让其把审视和体验到的美表达出来,不用着急否定儿童的审美观,多让儿童去体验和表达,他们才会不断地在做中学。如,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家长不必给予过多地引导或心理暗示,可以鼓励儿童大声说出自己眼中的风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3.用美术教育作品激发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人们常常将大师或者大众认可的美术作品视为最好的。其实不是只有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才可以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要学会选取适合儿童发展的作品。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和情感体验的美术作品让其欣赏。在美术活动中,儿童通过欣赏成人的美术作品或其他儿童的创意美术作品来获得对这些作品的审美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美术创作欲望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从别人的作品中看到的构图及色彩,不仅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还可以对周围的环境有新的角度与看法。直接实质的美术作品,给儿童一个直观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丰富儿童对美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的教育,都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已不仅仅是个体对道德的规范和行为上的实践,而是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都对儿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透过事物的外表看到其本质。教师选择适宜儿童学习发展的美术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使儿童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寻找更多美好的事物,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7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儿童绘本;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一、儿童绘本具备的优势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从幼儿时期过渡为儿童时期,在这期间,其自身的思维逻辑正从具体形象逐渐转向抽象,但在本阶段,其抽象的逻辑思维仍然与具体形象以及感性经验紧密联系。此阶段内,若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仅安排小学生观赏具有复杂性以及理性写实的绘画作品,小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其内容,还易转移课堂注意力,这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1]。儿童绘本不仅仅与小学生的审美习惯以及心理特征相符合,还与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极为相符。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儿童绘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可爱生动,具备强烈的形象性;其次,儿童绘本的画面中通常穿插着具象或者抽象的说明,富有极大的趣味性;最后,儿童绘本中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直观、简单且易懂,能够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学习当中。由此看来,儿童绘本不仅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目标,也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儿童绘本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具体途径

1.加入课堂导入环节

导入是美术课堂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美术课堂当中。儿童绘本富含强烈的视觉性以及故事性,充分满足小学时期的儿童喜欢听故事以及喜欢看图的特点,能够轻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将儿童绘本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能够摆脱图画展示的单一性,为小学生创造不一样的学习氛围。

2.效仿儿童绘本中所采用的描绘手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将内心想法通过画笔无拘束地描绘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效仿儿童绘本中所采用的描绘手法,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儿童绘本当中的描绘形式以及手法多种多样,小学生通过效仿其创作手法,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绘画能力,另外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此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小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绘本当中的表现形式。

3.解读儿童绘本中的含义以及情感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多数教师虽采用儿童绘本教学,但却只是简单地向小学生展示内容图片,并不重视对图片的解读。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有限,单纯的观察无法深刻理解图片中所蕴含的意义,更加无法体会到图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对展示的图片进行及时的解读,促使小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学会视觉与听觉的相互调换。

例如,在美术课堂中运用绘本时,首先让小学生欣赏没有文字说明的图片,要求小学生依照图片内容自行理解其故事情节,随后让小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读,并依照故事解读模拟画面效果。此方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转换文字与画面的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其创造审美能力以及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另外,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绘本内容大多讲述民间故事或者成语典故等,除传递视觉形象之外,还向小学生传递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

4.正确合理选择儿童绘本

教师在运用儿童绘本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恰当的儿童绘本。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选择构图简易以及色彩鲜艳的绘本,例如《小飞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则选择文学性较强以及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绘本,例如《莎莎的月光》。第二,必须选择优秀的且符合美术教学要求的儿童绘本,才能有助于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2]

当代美术教育注重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紧密结合。依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应用儿童绘本,能够轻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的故事内容、描绘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等,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创造审美能力,还能丰富其知识积累,为小学生将来的美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智慧.浅谈“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6).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绘画

现阶段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精神,尤其是儿童绘画教育,也更为重视儿童的个人价值。新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最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所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与艺术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绘画只是一门兴趣课,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只是艺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不能使用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来评价儿童的艺术心理。

1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学是从|“数的原则”-“秩序”-“匀称”的一种判断方法,直到“黄金分割率”在实际应用后,在审美研究领域中,自然科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被推崇到了极致。儿童美术心理学就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在还原论,决定了主导下,不断在美术心理学的领域中寻找着更为客观的心理规律,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进行探寻,在探寻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派,如今都成了美术心理学的基础。儿童美术心理学是在1927年由英国心理学家里德正式提出,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第一次将儿童的绘画发展进行分期。之后,里德还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的绘画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成熟而不断成熟成长的直线发展过程中。但是在1978年,有大量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儿童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曲线变化发展过程,后来还有“多轴媒体表现说”理论的提出,认为儿童在同一个阶段,其绘画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且儿童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影响到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绘画能力还会受到日常生活中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影响。因此,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儿童绘画能力,绘画知识也存在明显差异。

2不同的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大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直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地域因素,知识因素,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等等。有研究学者[1]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研究和儿童的美术教育是存在明显区别,但又存在明显联系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是通过儿童各个阶段的美术现象分析来检验儿童美术教育的效果。但是,心理学并不能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参考因素,心理学只能够作为评估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参考因素。儿童美术教育结果涉及到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

2.1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影响

正确看待儿童的生命,儿童的原始美感,以及儿童遗传的文化属性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的起点。卢梭认为“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来看待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儿童不仅仅只是一个儿童,而且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仅是儿童的活动,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的共同点也是不对的。”大量儿童心理研究学家都受到卢梭的影响,在是否保留儿童天性与适时给予美术教育干预中摇摆不定。有研究学家[2]认为,儿童是没有所谓的绘画阶段练习的,儿童绘画是依照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情感进行创作的,儿童的绘画就像是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样,会自我成熟,儿童会主动去创造,去学习,因此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学者[3]对于学校所展示的具有儿童特色的一些可怕作品进行疯狂的抨击,认为儿童的自由画作其实就是一种胡乱的没有美感的作品。他们认为,这样的画作充分的显示除了儿童的眼睛没有接受训练,儿童的手是迟钝的,儿童的思想是没有章法的,儿童的美与丑的观念是混淆的。儿童美术教育认为儿童的美术学习其实是儿童接触艺术的一条路,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儿童心理的自发特征。很多儿童美术教师显得非常的内行,通过短时间让儿童的作品达到成人标准,从而让家长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学习,儿童心理的自发特征就会逐渐显示,儿童的思想被教师彻底改变,失去了以往的独特。

2.2不同知识观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他

幼儿的心灵成长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他人的语言,行为影响,从而影响到幼儿的心灵成长结果。最好的教师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知识尽数教授给学生,而是会进行观察,判断,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帮助,最大程度上减少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发展学认为,应该在特定的感觉训练下,帮助儿童发展知觉,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这些理念看似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儿童而言,这些美术知识是非常狭隘的。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该是各种专业化美术知识的代名词,儿童的美术知识是一个感性的世界,是成人能够感受体验的,儿童通过绘画,线条从而表现自己的体验,表现自己的情感。

儿童美术教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原生态“美术基因”;儿童画创作;传承;再造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46-02

【作者简介】王美欢,江苏省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0),一级教师,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年度新人”。

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因受简笔画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作品呈现出符号化的特征,如画小鸟,圆形的头部,三角形的身体和翅膀;再如房子,尖尖的房顶、方形的身体,这些符号化的绘画方式甚至是每幅学生画作必备的东西。这种符号化的画法成了学生们的固定模式,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原生态美术,形式通俗易懂,有着丰富的想象,符合学生美术创作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原生态美术内容,能让学生从原生态美术中汲取有关感情表达的新手法、新形式。所谓原生态美术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表现个人天赋和个人生活的艺术,原生态美术作品的核心体现为纹样装饰,其中的“美术基因”表现为艳丽的色彩、饱满的构图、夸张的手法、稚拙的风格等。在教学中,运用原生态美术基因可以使学生摆脱思维固化、表现符号化的局限。

一、借用原生态夸张造型,让画面更具冲击力

具有原生态“美术基因”的绘画作品在画面构图上非常饱满、唯美。而儿童在作画时,也喜欢把画面画得很饱满,绘画手法大胆夸张,给人稚拙、粗犷的感觉。学生用淳朴的创作方式表现心中的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长久的生命力。

苏教版《美术》六上《人物装饰画》这一课中,学生在画人物时大量运用对比,在人物的服饰上,借用装饰纹样中的点、线、面来画图案,运用装饰图案的色彩来着色。人物的细节,如头发用弧线排列,这样的装饰图案借鉴了民间美术中的装饰图案,达到了强烈的装饰效果,淡蓝色的天空,用点、线、面装饰的各种房子和树,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是儿童大胆表现了自己的所想,构图也很大胆,他要把一切都画上去,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图1学生作品:人物装饰画

儿童造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针对这种绘画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具有原生态“美术基因”的美术作品,以原生态美术的绘画风格特点、配色规律来进行创作,能提升学生的美感,开发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二、借用原生态饱满构图,让作品更具质朴美

最好的儿童画应是儿童自己想画的画,绘画时的状态是自然的、自由的。儿童画以自我为中心,以直感为方法。具有原生态“美术基因”的儿童画在表现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有着天真、稚拙、质朴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寻找并掌握原生态美术的表现方式。

苏教版《美术》五下《理想的居住环境》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借鉴民间绘画的构图形式、表现手法、色彩搭配等进行创作,除了教材上提供的农民画的范画以外,还可以多提供一些画风景的农民画,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在农民画的基础上进行改画、添画的练习,如:改变主体的色彩或细节,根据题材内容改背景,添加新的内容等。

图2学生作品:理想的居住环境

原生态作品的饱满构图可以为儿童创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在创作过程中并不需要作者有怎样的绘画技法,重要的是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是饱满而具有想象力的。儿童绘画和原生态“美术基因”都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三、再造原生态艳丽色彩,让画面体现自然美

儿童绘画,画必赋彩、色必艳丽,学生绘画时肆意而无约束。儿童在配色规律上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的理论的限制,天真稚拙、富有节奏,因此,美术作品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

苏教版《美术》五上《风景如画》一课,笔者要求学生用红与绿、蓝与黄等单纯鲜艳的色彩,画出具有原生态“美术基因”的作品,下图的风景装饰画,色彩上体现出民间美术中色彩浓郁的风格。原生态“美术基因”经常有大红大绿的色彩元素,根据“原生态美术基因”的这一特点创作出来的作品,画面的细节对比明显,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很有层次,体现出朴素的审美情趣。

图3学生作品:风景如画

在以上作品中,学生采用的是线描加涂色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线条的运用十分丰富,有直线、横线、斜线、曲线,并由线条构成了交响乐般的画面效果。儿童美术作品中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他们很少关注到,他们喜欢大量使用原色和间色,纯度和明度高的颜色,他们大胆地使用对比色,为的是要体现一种喜庆的气氛。

这样的例子在儿童画中举不胜举,当儿童的想象力在自己的小小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者改变某些事物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儿童美感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儿童绘画时,更多的是表达内心,关注自我,充满想象。

四、再造原生态稚拙风格,让画面体现意境美

在儿童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多彩的,儿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他们敢于想象、敢于进行大胆的艺术夸张,因此,作品会有鲜明的艺术构思和造型特点。具有原生态“美术基因”的儿童画题材鲜艳、色彩绚丽,每一幅具有原生态“美术基因”的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越是民族的,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苏教版《美术》五上《快乐时光》一课,借鉴了原生态美术的意境美,“我画我心,爱画啥就画啥”。课上教师提问:“什么时候是我们的快乐时光?是下课,还是节日联欢、假日郊游?”快乐是人所追求的一种心情和感觉,只有快乐的人才会将这种感觉投放到绘画中。图4的画面并非所见,而是一个概念性符号,构图并非自然空间,而是一种装饰性的主观空间。通过自己的创作,学生呈现出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图4学生作品:快乐时光

学生凭自己的爱好,表达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内心感受,展示自己的绘画水平,课堂上画的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思,表达的是一种意境。儿童画是写实的,每幅画都是学生心灵的再现,都能表达学生绘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