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十篇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十篇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9:05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1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独立设置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含参照执行院校)可自行划定录取最低文化控制分数线。2018年共有27所在沪招生的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含参照执行院校)自行划定录取最低文化控制分数线,现公布如下:

编码

院校名称

本科文化线

备注

a06

东华大学

产品设计

261

外语不低于70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

外语不低于70分

环境设计

外语不低于70分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服装设计中英合作)

英语不低于90分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环境设计中英合作)

英语不低于90分

视觉传达设计

外语不低于70分

数字媒体艺术

外语不低于70分

艺术与科技

外语不低于70分

表演(服装表演)

表演(影视戏剧)

a18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音乐学招考方向)

373

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乐器修造艺术招考方向)

246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表演

录音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a70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表演(时尚表演与推广)

261

表演(音乐剧表演)

表演(影视与话剧表演)

表演(流行演唱)

表演(流行舞蹈)

播音与主持艺术

语文≥90

文物保护与修复

艺术与科技

服装与服饰设计

工艺美术

公共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雕塑

绘画

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动画

广播电视编导

摄影

B01

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

话剧影视表演班

261

话剧影视表演双学位班

戏剧影视导演

戏剧影视导演

402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舞台设计

261

舞台灯光

舞台服装

舞台化装

舞台造型体现

演艺影像设计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创作

427

电视剧创作

戏剧学

戏剧史论与批评

402

戏剧策划与应用

表演

音乐剧表演

261

京剧表演

180

京剧音乐伴奏

180

歌剧表演

261

偶剧表演与设计

261

舞剧表演

180

戏剧影视导演

戏剧教育

402

演出制作

402

影视编导

402

影视制片

402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

261

B05

北京电影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创意策划)

427

戏剧影视文学(剧作)

427

戏剧影视导演(电影导演)

351

表演

261

影视摄影与制作

377

录音艺术(电影录音)

452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351

新媒体艺术

351

艺术与科技

502

环境设计

351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351

产品设计

351

戏剧影视导演(广告导演)

351

电影学(制片与市场)

452

电影学(电影评论)

452

摄影

502

动画

351

漫画

351

戏剧影视文学(动漫策划)

427

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电影技术)

377

广播电视编导

502

数字媒体艺术

402

B06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表演

中国古典舞

≥202

中国民族民间舞

芭蕾舞

音乐剧

国际标准舞

舞蹈编导

≥242

舞蹈学

舞蹈史论

≥334

舞蹈教育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261

B07

中国戏曲学院

音乐学

357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戏曲作曲

272

音乐制作

357

音乐表演

民族器乐

272

录音艺术

音响艺术设计

408

表演

京剧表演

238

京剧器乐

昆曲器乐

昆曲表演

戏曲形体教育

戏曲舞蹈

多剧种表演

多剧种器乐

影视表演

272

戏剧影视导演

戏曲导演

255

戏曲影视导演

408

戏剧影视文学

戏曲文学

476

国际文化交流

493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戏曲舞台设计

391

舞台灯光设计

化装造型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戏曲服装设计

272

动画

357

绘画

340

视觉传达设计

357

数字媒体艺术

357

B08

天津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260

B09

天津美术学院

美术学类(各招考方向)

343

设计学类(各招考方向)

书法学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数字媒体艺术)

353

B10

鲁迅美术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类

308

美术学类

美术学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335

B13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史论

361

广播电视编导

影视摄影与制作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策划与制片)

音乐学

321

音乐学(师范)

音乐学(音乐传播)

音乐学(乐器修造)

书法学

321

播音与主持艺术

321

戏剧影视导演

录音艺术

舞蹈学

表演

281

音乐表演(声乐演唱)

261

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音乐表演(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

音乐表演(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

音乐表演(音乐剧)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唱)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奏)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计算机作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流行音乐创作)

舞蹈编导

241

舞蹈学(师范)

绘画

281

中国画

公共艺术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产品设计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摄影

动画

数字媒体艺术

雕塑

工艺美术

艺术与科技

舞蹈表演

201

B14

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学

281

艺术学理论类

戏剧与影视学类

录音艺术

美术学类

书法学

设计学类

中国画

环境设计

B15

景德镇陶瓷大学

动画

261

语文70、英语65

美术学

公共艺术

产品设计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雕塑

绘画

陶瓷艺术设计

B16

山东艺术学院

音乐表演(音乐剧)

261

音乐表演(戏曲音乐伴奏)

210

舞蹈表演

210

广播电视编导

261

B17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

359

英语不低于70分

美术学

艺术史论

设计美术类所有专业

261

B19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学(各招考方向)

299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264

录音艺术(各招考方向)

264

音乐表演(各招考方向)

255

舞蹈表演

216

舞蹈编导

255

B20

广州美术学院

美术学

402

书法学

261

其他美术类各专业

261

B23

四川美术学院

造型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实验艺术专业)

360

设计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专业)

B24

四川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各招考方向)

300

表演

播音与主持艺术

舞蹈学

B26

西安美术学院

艺术史论

464

美术学

450

艺术设计学

432

音乐学

386

其他所有专业

261

B30

清华大学

设计学类

401

语文、外语不低于90

B31

中国传媒大学

最低文化折算比值(高考文化成绩/自招线)

详见学校招生章程中

相关说明

播音与主持艺术

0.75

戏剧影视导演

0.85

表演

0.6

影视摄影与制作

0.75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7

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方向)

0.7

动画

0.7

动画(游戏设计艺术方向)

0.7

音乐学

0.75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方向)

0.65

表演(音乐剧表演校际交流项目双学位班)

0.6

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1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

1

戏剧影视文学

1

数字媒体艺术

1

艺术与科技(数字娱乐方向)

0.95

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

0.9

录音艺术(录音工程方向)

0.95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

0.7

B33

北京服装学院

表演(服装表演、广告传播方向)

301

动画

外语不低于60分

绘画

雕塑

摄影

中国画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与科技

B34

江南大学

美术学

261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B38

浙江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媒体创意方向)

421

广播电视编导

录音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礼仪文化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配音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方向)

外语不低于105分

影视摄影与制作(电影摄影与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

摄影

B39

浙江理工大学

产品设计

261

服装与服饰设计

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B55

浙江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261

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舞蹈学

舞蹈编导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2

1相关概念

1.1服装表演艺术

从广义方面来说,服装的表演艺术属于一类把设计师设计的服装成品通过视觉展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都是模特遵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原则,穿好有关的服装作品以及配饰,然后在给定的场所比如服装现场会向商家、时尚买手、记者以及时尚媒体等所有专业大众的视觉传达出来的一类演出模式。

从狭义方面来说,服装表演艺术属于一种借助真人模特来向观众视觉展现服装的方法,通过相关服装的表演展示向消费者暗示服装的最新潮讯息,体现服装现在的流行趋势,极好地展示了服装设计师们的巧妙设计及其完美构思,属于一种比较关键的影响形式[1]。

1.2视觉文化传播

关于四周的环境人们获取信息最为自然的方法便是观看,它的视觉特点是人们最为本质的思维表象。目前视觉早已逐渐变成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传递因素,视觉早已转变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方式特征,视觉针对环境的体现愈加地决定了人们理解与感知事物,该种从语音至视觉的过度,反映了视觉传播体系的初步建立。

综合而言,“视觉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影像媒介或者形象媒介,将视觉形象进行传播进而产生的一类文化现象以及传播形式”。

2视觉文化传播在服装表演艺术当中的表现

2.1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主体表现

(1)服装表演者是传播主体。

服装表演艺术,指的是一类把人当做载体的边缘性较多的综合艺术,现在其已经发展成现代人类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方式[2]。但服装表演者或者模特身为传播主体,他们是把服装设计者的情感以及设计理念借助视觉化的肢体语言和外部形象所给予具体展现的媒介。他们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元素互相结合以便用来全面表现设计作品的感情、思想,进而可以使表演更加富有观赏性,具有感染力,进一步促进其经济利益。

(2)传播主体的形象以及视觉刺激。

一般在视觉文化传播的领域里,时刻被涉及的关键词之一便是“形象”。目前,“形象”已经不再是之前艺术理论或者美学里面的专用名词,伴随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大众媒介的发展,其已从含义单一转变为拥有某类象征意思的符号,并且被用来指消费大众的更多,特别是指向人们对于精神消费深层度欲望的联接。即服装表演艺术正逐渐把形象导进消费者对于精神消费的深层欲望里面。它正慢慢拉近消费者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消费者和外界事物二者的隔核。

(3)传播主体的肢体以及视觉媒介。

通常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以传播主体的模特角度而言,另外一种更加重要的方式是运用肢体语言。“身为服装表演最为重要的承载者,模特们在舞台上面的所有表演行为全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影响,服装的个性及其情感必须要借助于着装者表现出来”。“动作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性格以及目的,是一种最好的体现形式,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应当选择最为符合着装意境以及着装气质的动作来展示”。

2.2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客体表现

(1)审美受众是传播客体。

在服装的表演艺术里面,服装在整场秀当中都是主角,而模特便是中间传达信息的媒介,但是对于那些接受终极审美的受众而言,则属于一次视觉审美的佳肴。审美受众就是指舞台下面的欣赏观众,这些人在全场的表演过程里面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而只是利用双眼把模特身上展现的服装自我地实施情感的理解及其接受,或者会被说服,又或者持不同的观点,而完美无缺的服装表演则通常会激发人们的视觉享受进而实现视觉消费的最终目的[3]。

(2)传播客体的情感和视觉说服。

服装的表演艺术大部分具有劝服性质的内容,不管是场景、服饰或者模特的表演都具有煽动性,都是把劝说购买当做目的。而且的流行趋势时装表演便更加具有指令性了,其指引受众应当流行什么样款式,哪种颜色,怎样穿着,受众也只可以跟随传播者手里的指挥棒。

3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

“视觉文化审美的特征表现为图像本身形成意义,追逐展示效果,指向身为感性主体的躯体以及消遣的大众群体”。

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在时间艺术以及空间艺术里面的表现,借助服装表演者或者模特的眼神、表情以及身体造型等艺术体现,结合服装的面料、色彩以及结构的特性,向人们传递设计师们的设计意图,将舞台灯光、音效、肢体及其服装等元素化为一体,将各个视觉元素互相结合,通过个人的展示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展现服装的艺术魅力以及穿着效果,使人们借助视觉直接感觉到服装的线条美、色彩美以及款式美,并且满足大众的审美意向。所以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具有时效性、感知性以及符号性的特点。它的载体主要表现在模特或者服装表演者的躯体表情、舞台气氛与服装本身等几个方面。

4服装表演艺术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效果分析

服装表演艺术属于一类视觉性的文化传播现象,它的效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从物质层面来说,它可以带来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经济方面的效益,但从精神方面上分析,它可以在发扬民族文化的时候领衔时尚的潮流。不管这两层面的具体成效怎样,它能够带来的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都不可以忽视,除此之外,评判服装表演的结果怎样,其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际上在其表演完后的几个月抑或几年中间才可以完全体现出来,正好是这种流行性与长久性才使得服装的韵味十分深入人心,同时服装表演的艺术效果获得全面体现。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3

一、服装表演艺术创作的审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服装表演诞生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艺术活动。它是一个区别于严肃的歌剧表演、严谨的戏曲表演以及其它表演的艺术品种,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前沿性、市场性、大众性、娱乐性、时尚性。前沿性是服装表演艺术的根本所在,他既有创新的特征又具备时尚的潜质。毫无疑问,服装表演艺术是引领时尚的前沿审美活动。但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服装表演艺术通常不是让人们欣赏已经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而是向人们展示一种新鲜的、尚未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审美,具有超前的特性。标新立异,应该是一名设计师和服装表演编导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质。市场性似乎应该永远是一名艺术家最为痛恨和努力要摆脱的。但恐怕服装表演艺术是个例外,因为服装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服装在模特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还推动着服装市场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商业利润,服装表演艺术也得以深入发展并成为了永远的朝阳产业。所谓大众性即是蕴含于服装表演之中的一种先天的“通俗的意识”。服装表演一般是以商场促销和服装品牌促销的表演形式呈现,目的是为了刺激并引导大众的消费。服装表演的大众化立场使服装表演真正关心大众作为个体的自身,服装表演的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其主题主要反映来自大众切身的审美特征和着装状态。所谓娱乐性是指包含在服装表演之中的强调其观赏性或是强调其文化性和审美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取悦欣赏者的手段。娱乐性意味着服装表演的主题可以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展示内容。另一方面,服装表演的娱乐性还体现在观众的审美趣味方面。这种表演的目的除了愉悦欣赏者,还可以是强调文化性和审美性,这就脱离了大众口味的层面,上升到体现审美趣味的更高层面。不过尽管如此,我们的服装表演艺术的编导们也千万要记住: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服装表演艺术弄成一个让人提不起精神的所谓的“严肃”艺术。时尚性是指服装表演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被人们所追逐的新颖和别具一格的“前卫”意识。时尚性要求服装表演必须借助于夸张或超越的表演方式来适应和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必须能够借助于浓艳或夸张的化妆,创意性强的服装、多变的灯光、专业的音响甚至舞蹈表演等手段来创造独特的视听氛围以及其它可能使观众获得的感官刺激,运用这些展示手段来表现不曾表现过的令人赏心悦目而又兴奋的表演内容。所以,从服装表演的审美取向来看,我们对服装表演的艺术审美应以人体美为基本原则,从服装表演的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功能方面对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服装色彩、服装面料、服装结构)进行审视。总的说来,服装表演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品种,其艺术风格、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要体现大众性、娱乐性和时尚性。在这中间,无论表演的形式和状态如何的变化,如何的丰富,如何的时髦以及如何的标新立异,皆要体现服装表演的审美实质,因此,服装表演的审美追求即是视觉和谐与听觉和谐的完美统一。

二、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觉和谐的要求与手段

近年来,国际知名内衣品牌的服装表演活动——“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成为国际时尚界关注的焦点和效仿的大事件,由众多著名模特来展示内衣华贵性感的主题服装表演活动,其经典震撼的艺术效果值得我们国内服装表演编导去学习和借鉴。首先,“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舞台设计是根据服装表演的主题配合灯光、音乐与编排方式体现编导的设计构思,充分展示顶级内衣的整体形象,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构成模特与观众的距离和接触关系的空间条件。“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舞台设计往往打破常规,尽量使模特走台进行穿插表演时有较大的表演空间,使其自然地进行表演。最大特点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没有演出的隔绝感,更加生活、随意、自然化。其次,舞台背景和标题的处理与表演主题、格调一致,处理手法大多比较单纯。而舞台色彩使用纯净的素色,突出服装作品,背景板的处理多采用与服装主题相协调的LeD高清投影技术,还有舞台机械的处理,如旋转的背景板和升降的舞台等,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背景上最醒目的是品牌标识和服装表演的标题,在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的同时,也让这种神秘的气氛融为一体。另外,服装表演灯光效果的设计也是达成视觉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手段。从整体表演效果而言,灯光的作用是为突出服装的肌理感、层次感和造型感,表现模特的容貌和修长优美的线条,改变空间大小,构成空间隔断,形成独特的舞台风格和艺术氛围。高规格或电视播出艺术类时装表演和一些大型的服装会上,优秀的灯光设计能够营造独特的艺术气氛,完美地表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艺术创造力,构造情调,渲染主题。所以,服装表演编导平时需要多积累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的知识与技巧,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装表演作品,以便在表演编排时达到更为完美的效果。

三、服装表演艺术活动听觉和谐的要求与手段

在传统的服装表演活动中,音乐通常是作为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段而存在的。然而,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已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服装表演的编导们都发现,音乐不仅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产生灵感,更重要的是音乐还具有充分展现创作者构思、理念、效果的功能。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早已不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享受,而是追求视觉和听觉完美交融所带来的愉悦。音乐在服装表演艺术活动中大体有两个作用:第一,运用音乐的旋律色彩意境和强烈的节奏音响表现力,限制观众的想象范围,引导观众欣赏的思路,启发观众对服装设计个性的理解与联想;第二,利用音乐的和声织体感表现服装设计自身内在的韵味,同时也使模特更准确地把握服装展示的内涵,表现服装动态时的韵律。所谓限制观众的想象范围,引导观众的欣赏思路,其实也是一种创作手段。通常在服装表演中,除了事先公布的主题,设计师和编导们很难通过服装和模特之外的艺术元素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而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观众往往还会产生与他们创作目的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审美感觉。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在现代传播技术飞跃发展的进程中,受益最大的艺术种类莫过于音乐了。优秀的设计师和服装表演艺术的创作者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将音乐变为展示自己创作理念的一只无形的手,用这只手指挥或牵引着观众的审美视线。音乐声起,一种特定的情境就开始生成了,相对来说,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观众是很容易被创作者的意图所俘获的。节奏和旋律,是音乐最重要的两个艺术元素。通常来说,服装表演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服装内在韵味的。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这种韵味的,也就是说,对这种韵味的体验是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能力的,而这对于通过电视屏幕和网络视频来观看服装表演的大众来说,未免是有些要求过高了。这种情况在音乐被利用之后有了改变,人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会使服装的这种内在韵味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弥补了社会大众审美美感的不足。

四、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听和谐交融的要求与手段

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听和谐交融的要求与手段,是以展示服装为切入点向周边艺术门类辐射的过程。服装表演作为新的艺术形态,它不是生活原态的展示,而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服装表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装设计师、服装模特、服装编导的创作融合及对服装艺术解读的熟悉程度。在服装表演动态的活动中,服装是服装表演艺术的硬性条件,服装的美取决于服装是否提高了着装者的形象,是对服饰的设计技巧、程式、造型规律、流派风格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就审美形式而言,主要体现在色彩、造型、材料三个方面。它与服装设计、舞蹈、音乐、影视表演、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都会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服装表演人才不仅要懂得服装表演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解读服装设计语言的能力,展示服装的创造力及综合应用舞蹈、音乐等艺术元素拓展舞台的视觉感和空间感,创造性地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传递给消费者。由此,服装表演编导应立足于多样化、多渠道的综合素养发展,从创作的理念上完善视听交融的表演环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表演创作体系。在当今的服装表演活动中,一名优秀的服装表演编导,不仅要考虑服装表演现场观众的视听感受,还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在场观众如何能够欣赏服装表演中的精髓。这一点,当然是由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决定的。比如,在美国举办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就是通过视频资料让广大观众认知和喜爱。“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编导,利用先进的摄录系统,从多个角度来记录整场表演活动,再通过后期非线性编辑手法,将整场表演包装成一部时尚大片,让人百看不厌。在确定服装表演活动要进行电视播出或记录时,编导应与摄制人员进行事前的沟通和确认,尤其是要与导播确认清楚整场表演的流程、主题、模特的特点、舞台的设计、灯光的布置、音乐的切换等细节,使导播提前了解整场表演的重点和特色,以便布置好摄像机的位置和数量,从不同的角度、场景来完美记录整场表演。如果是现场直播或现场观众较多的情况下,视频的切换和录制还须与服装表演的彩排一同进行,从而确保录制的安全和完整。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4

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

在传统的音乐美学中,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基本论点已取得广泛的共识。无论从音乐的存在方式还是从音乐的价值观来看,都离不开听觉作为“终端”的接收和检验。但是,当我们由表及里进行认真地思考后,就会感到约定俗成的“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理念是特定语境的习惯性沿用,虽无错误可言,但从其内涵与外延的对应关系来看,总有些简单、片面之嫌,因为,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

首先,从远古的音乐产生源头上来看,它是来自语言、舞蹈、歌唱三位一体的混生物,而不是单纯从声音到听觉感知的缘起和演变。古籍《毛诗序》就从人的情感心理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三者的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这些,充分说明了音乐并不是单纯地产生于声音――听觉,而是在它萌生阶段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就和语言、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参与表达,并通过视听觉全方位地进行感受。即使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后,“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他种类的艺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在其他艺术中没有达到像在音乐艺术中所达到那样高的程度。”②在长期对于音乐美学本质的探讨和争论中,人们对音乐的形态和传播过程中对外界因素的依存性,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实践证明,音乐不仅与戏剧、舞蹈、文学等姊妹艺术密切交融,甚至还形成了歌曲、歌剧等具有综合性质的艺术,而且进入现代社会又被影视和更多的文化载体所吸收。这些文化发展的交叉态势和氛围,对非音乐因素向音乐表演领域渗透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应。

从音乐表演的本质上来看,“情动于中”可谓其原动力。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必须要注入真情实感,才能使表演获得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诚然,通过歌声、乐声本身是完全可以产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效果的;单纯聆听的音乐也是具有价值的审美对象。但是,音乐表演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人作为一个完整的鲜活生命体,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高等动物,其情感表现(特别是审美情感)无疑是全方位的――既有音乐本体的歌声、乐声,也有表演主体自然外露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辅以手势和动作等形体情感,即使是器乐表演其演奏姿态、神情也都流露出一定的感彩。所有这些参与到音乐表演中的表现形态,极其自然地通过听觉和视觉两大渠道将观众带进音乐艺术殿堂的。

从生理―心理的规律来看,在人的感知系统,“视觉是‘最卓越’的知觉,因为,只有通过视觉器官和依照于视觉,我们才最容易明白事物。”③所以,视觉的认识功能比听觉更具体、更形象。当视觉感受进入音乐表演领域之后,人们就不断地追求那些可以强化表演效果的“视觉形象”,这种追求既有借助于其他姊妹艺术的成分,也有一些来自生活原材料的美学加工,当这些非音乐的因素在内容与形式上与音乐表演有机融为一体后,其艺术表现力将有可能得到一定的强化。音乐的存在和价值体现在于传播,现代音乐表演的传播方式除了传统的直接欣赏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间接欣赏。④其中,直接欣赏是亲临现场观看音乐表演,这种共时性的音乐鉴赏其审美效应大大优于听唱片、CD,甚至是观看VCD的间接欣赏。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对音乐表演的直接欣赏不仅有现场真实的演唱和演奏,而且还有许多融视觉享受为一体的审美内容,是一种“原汤原汁”的音乐表演鉴赏。这或许是为什么观赏音乐会等直接欣赏比聆听唱片、CD等间接欣赏更受到爱乐者青睐、经济价值要更高许多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也从价值观的角度验证了音乐表演还有许多听觉以外的非音乐表现成分。

我们还应该看到:音乐表演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作曲、作词等一度创作只是对音乐作品的音响部分进行了设计,都是诉之于听觉感受方面的符号。而演出过程中的许多非音乐因素在一度原创的音乐作品中是没有的,因此,表演者对非音乐因素的运用和处理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许多非听觉因素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并纳入到音乐美的表现中,无疑会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非音乐因素的种种表现

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是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经过表演者的艺术实践,经过鉴赏者的审美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表现形态。一方面,这些非音乐的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增强了音乐表演的审美效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采纳,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另一方面,这些非音乐因素又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它又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特征。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其相关成果不断被引进到音乐表演中来。

迄今,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数量增多,形态各异。其中,既有自然的、传统的;也有人工的、现代的。主要表现在:

一、音乐表演主体方面的非音乐因素:是在声乐、器乐等表演艺术中,演员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主要包括五官相貌、面部表情、形体动作、举止气质等。构成演员这些外部形象特征虽然都具有审美对象的属性,并为观赏者所感受,但从主观方面来看,不仅包容了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因素,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审美修养和表演技巧。其中,有一些先天性的因素会自然地参与到音乐表演中来,如面部的外貌、个子的高低、身材的胖瘦等都是属于生理决定的,虽然可以通过化装、美容,甚至矫形等手段给以美化,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先天性的个体生理特征是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另外一些则是可以调控的主体非音乐因素,如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舞台调度、甚至举止气质等,则是属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外化,是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的体现,这些是能够通过表演技能的学习、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等途径,逐步走向完美的。

二、音乐表演客体方面的非音乐因素:主要指参与音乐表演者演出的“身外之物”。如演员的服装、道具,舞台的设计、灯光、布景等。应该说这些物态本身与音乐没有任何本质的必然联系,但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有创意、有选择地综合运用于音乐表演,将可以增强音乐表演的艺术效果,产生“绿叶衬红花”的审美效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现代文艺思潮的衍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非音乐的形式和手段纷至沓来,如麦克风、伴舞、t型舞台,升降舞台,甚至视频背景等陆续出现在音乐演出中,使得现代音乐表演的非音乐因素呈现出“滚雪球”递增的态势。

尽管现代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数量增多、形态各异,但除了增强和美化音效的技术之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觉感官进入观赏者审美视野的。其中既有本体先天的优势,也有后天人为的加工;既有本体的自我美化,也有外在环境的润色和装饰。特别是某些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的加盟,更给人以多元的审美感受。这些感知通道的拓展,不仅在理论上否定了音乐仅仅是听觉艺术的褊狭概念,而且也增加了音乐表演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魅力,为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和繁荣音乐文化市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非音乐因素的审美效应

音乐表演中存在着诸多非音乐因素是艺术衍变进程中一种开放性的自我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无须指责其本身的非主体性,而应该从整个音乐表演艺术的审美效应上来审视其作用和价值,从而在非音乐因素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扬弃以更好地优化音乐演出的整体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非音乐因素是多元的。诸如个人先天性的主观条件(如容貌、体态)、表演之前的人为加工(如着装、化装)、表演时的配合手段(如音响、灯光、布景和伴舞)等。它们不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也都可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歌唱者的美貌容颜,再加上得体的化装,其形象本身就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舞台背景设计得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以适度的灯光配合,也使人心旷神怡……,但是这些审美优势却替代不了歌唱、演奏技巧本身对音乐美的表现。如果是平庸的歌唱、呆板的奏乐,即使长得俊俏、化装得很美,也是无法从内心感染观众的。所以,不论是表演者本身“固有的”还是外界“引进的”非音乐因素,其本体的审美价值并不能决定音乐表演的审美效应,个别的非音乐因素可以为音乐表演“锦上添花”,但也可以产生“画蛇添足”的负面效应。因此,从非音乐因素的存在价值方面来看,必须强调它们在参与音乐表演过程中的整体协同效应,而要避免由于追求个别突出效应所产生的喧宾夺主弊端。

优化非音乐因素的整体审美效应不是单纯形式上的全面调整和加工,而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追求,但更有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尽善尽美”;既蕴涵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开拓与创造,但也包容着深邃的艺术辩证法。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艺术法则。音乐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艺术,离开了人的演唱演奏,离开了人的聆听欣赏,音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非音乐因素必须为作品的主题服务,为广大观众服务,而这种服务又必须通过以音乐为主体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一切非音乐因素的表现形式,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音乐的表现内容,并应该尽可能地使之水融。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视觉效果首先应该服从听觉效果。现代音乐表演实践表明,绝大多数非音乐因素都是来自物质性的实体,不管是表演者本体的形象因素,还是外部参与介入的物与人,都是通过视觉通道激活观众审美心理活动的。鉴于视觉具有优于听觉的本能特征,鉴于音乐具有以听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美学特征,因此,举凡参与音乐表演的非音乐因素,都应该服从音乐音响的听觉效果,要靠声音去征服观众,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以自身的某些优势喧宾夺主和哗众取宠。例如伴舞这种演出形式,既来自生活,也源于历史,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不仅用得过滥,而且有一些伴舞与音乐内容脱节,以视觉美感掩盖了演员的歌唱;以华丽的服饰、优美的舞姿抢夺了观众的眼球,使“舞伴歌”变成了“歌伴舞”,将音乐表演沉降到附庸地位。客观上形成了“乐不够,舞来凑”的局面,应该说这是音乐人的悲哀。

总之,音乐表演中非音乐因素的审美效应不是恒定不变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有潜在的可能性,而其决定性因素则取决于能否将其纳入到增强音乐表演的轨道上来,使之成为音乐表演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审美理想的实现不是靠美好的主观愿望,也不是单纯提高技术性的操作,而是一定美学观和审美修养在具体艺术实践中的潜能转化。因此,我们不能排斥非音乐因素,也不应片面地强化某些非音乐因素的效果,而是要调动一切音乐的、非音乐的因素和手段为音乐表演服务,从而整合并优化以听觉审美为主体的艺术表现。

①《艺术特征论》汪流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②《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于润洋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5

关键词:歌唱艺术与表演艺术;共性与个性;融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63-03

歌唱艺术从广义上讲是表演艺术,但从狭义上讲歌唱艺术与表演艺术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好表演艺术是学好歌唱艺术的客观要求,对提高声乐演唱水平非常重要。

一、表演艺术与歌唱艺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艺术是一个大家族,表演和音乐同为艺术家庭的成员,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表演这个环节,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歌唱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也是一种表演形式,通过演唱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它以旋律和节奏为手段,为听众所感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有着综合形象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形象感觉的间接性与视觉性,形象表现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偏重于唱。而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表演,其形式多样、范围广,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通常以电影、电视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戏剧为原材料,是单纯而集中的一种表演,侧重于演。歌唱者在舞台上的一个动作、一种姿势、一个表情,是对歌曲内容的表达,是给听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一种感觉。学习歌唱艺术,除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树立表演意识,进行舞台形体训练。因为歌唱状态是就一个人的整体而言,而不是局限于某部分肌肉的动作,只有做到整个肢体表演与歌唱情感的自然协调,使歌唱中的姿势积极兴奋,同时注意自然和放松,才能释放全身心的情感。歌唱时随意做出的各种动作形成的积极而放松、兴奋而自然的歌唱状态是艺术演唱的必然要求。

歌唱中的表演与狭义上的表演艺术存在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不同唱法的表演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就肢体语言而言,各种唱法的肢体表演大都集中于面部和上肢。在此基础上,美声唱法大多站立于台前,在台上走动很少,上身肢体活动多;

民族唱法肢体活动大多是一个模式在台上走动;流行唱法肢体表演不拘一格,或静或动,随意任情发挥,歌舞相映生辉。歌唱中的表演不只是风格问题,它与发声方法密切联系。僵硬的动作和紧张的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好坏。例如:在歌唱中下巴向前伸就会使气息与共鸣脱节,破坏声音的垂直线,发出来的声音紧而卡,高音就显得吃力,音域很难扩展,不符合歌唱的卫生,嗓子也容易疲劳,所以,完美的演唱与协调的肢体表演是艺术演唱形神相融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

事实证明,唱要与演结合,却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很多歌手只为唱而演,并没有把二者协调,显得机械、生硬,结果往往让人感到不伦不类。真正的演唱不是机械地配上动作或舞蹈,而是要抓住演和唱的共通点,一招一式协调配合,表演和动作都要发自演唱者内心,让”肢体语言”与歌唱情神一致。

二、“肢体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艺术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中包括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语言动作作为表演艺术的创造工具和手段,是指在语言运用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它特定的语言目的、任务和情感作用,使歌唱艺术表现达到特定的抒情效果。因此,发挥语言的动作性是一切运用语言作为表演艺术手段的共同要求。作为富有形态特征的身体动作,形体动作从表演艺术的体现来讲,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与角色的形体动作。形体动作的造型美要求演员无论是自身,还是进入角色创造的动作都应有一种美感,这种造型美的体现是根据内容与情节表达的需要,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实现的,它包括演员的体形体态美、风度仪表美、性格气质美等有机艺术创造。形体动作包括形体与动作。就形体来讲,它包括体形与体态。声乐演员体形的各个部分要有和谐匀称的比例,胖瘦高矮要有适度的协调,尤其是面部容颜和表情应具有优美动人的魅力。尽管声乐艺术主要是通过歌唱传达美感效应的听觉艺术,但在很大范围内演出交流则是面对千万听众和观众,特别是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声乐表演艺术,本身就是诗歌、舞蹈、美术与表演艺术的结合,更是不可或缺“肢体语言”的传达。体态是身体的姿态,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歌唱中它是以人内在的心理情感为动力,以静态与动态的变化造型塑造人体外在的姿态美,即歌唱演员在台上的举手投足和一招一式都要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6

【关键词】舞蹈表演;心理现象;舞蹈情感

基地名称:地方高校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一、舞蹈表演思维的形成

舞蹈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舞者的思维过程,即创作构思的过程;二是指舞蹈家的思维结果,即舞蹈作品的诞生”。可以说舞蹈思维贯穿于选材、结构到编排的整个过程。舞蹈思维与其他艺术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舞蹈艺术是从动作到动作,动作既是舞蹈思维的材料,也是舞蹈思维的表演载体。“生活情景与人体动作表象”是舞蹈思维材料的重要关注点,舞蹈创作即是从“生活情景”这一基础出发,由创作者去提取凝练的舞蹈语言,即“练形”;继而在舞蹈语言中加入舞者的心理活动、情感表现、个体思考,即“练意”;最后就是“形意互练”的过程,使成形的舞蹈作品诞生。

舞蹈想象的激发。想象属于心理现象中的认知过程,具体说来就是大脑中枢对人感知到的记忆表象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这种心理过程是不依赖现实,是通过大脑独立处理、再加工之后形成的。常见应用方式有四种:粘合、夸张、原型启发、典型塑造。在舞蹈想象中应该尤为重视平心所强调的“心理距离说”,这既是艺术的基本原则,也是审美的一个特殊标准。他认为“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主张人在艺术或其他审美活动中,一方面要对审美对象采取一种超然和脱离生活实用目的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这也就使我们常说的艺术起源于生活,但又必须超越生活,艺术是通过艺术语言去阐释生活,而非直接演绎生活本身;艺术是一个提炼现实的过程,而非直接照搬现实。

二、舞蹈表演情感的激发

(一)舞蹈感觉的形成

1.舞台感觉

舞台感觉如果用普通心理学去阐释,可以理解成心理现象中的认知过程,是舞者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舞者在整个舞蹈表演中展现出的认知力和控制力。舞者应该从视觉上来看,应该尽可能地观察,从而收集到更多的表演信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现象,即人对于自我意象的认知。在舞蹈艺术训练的过程中,是有一面镜子的,舞者可以通过镜子确定自己的舞蹈位置、舞蹈动作、舞蹈表情等,这都是舞者通过视觉对自我意象进行认知,从而把握更好的自我感觉。提升自己的舞台感觉。从听觉上来看,则是要培养乐感、节奏感,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可分割,舞者应让舞蹈与音乐实现交融和统一。当音乐呈现出激烈、高亢、快速的节奏时,舞蹈也应该相应地展现出同样的特点;反之,当音乐的节奏缓慢下来,舞蹈语言也应逐步趋于舒缓。舞者应该从乐理层面更深层次地去了解音乐的多样性,不同的音乐可搭载的舞蹈也是不同的,中国的各民族乐器所对应的各民族舞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触觉上来看,触觉可分为手和足,在舞蹈表演中应尤其重视足部的感受,从而实现舞蹈表演的平衡性。舞蹈表演艺术的一大特点即是平衡性,无论是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还是现代舞,平衡性是舞蹈美感的一个基础。

2.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舞者对自身的内向认知与审视。本体感觉外化,则是身体语言的一种条件反应。经过舞蹈强化训练之后的舞者,会对自身的身体异常的敏感。动态与静态的把握,动作的轻重、快慢、缓急,上肢与下肢的配合,立体方位和平面方位的位移,舞者在表演中会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本体的感觉,整体而言仍然是对舞蹈艺术动态感觉的把握,它代表舞者的舞蹈惯性,是经过反复训练之后形成的条件反射。舞者要寻求舞蹈表演中的本体感觉,其根本的方法是要通过强化自身的舞蹈基本功、技能、技巧。只有在纯熟的舞蹈技艺基础上,才能继续追求真正的舞蹈艺术。高水准的艺术境界,即是舞者的一动一静、一起一落,都能体现出舞蹈的韵律与美感,真正实现了人舞合一、人就是舞、舞就是人的艺术境界。

3.自我感觉

在舞蹈心理的语境中,自我感觉是专指舞蹈者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感觉,体现为舞者的气质、性格、信念和文化素质以及审美层次等。这种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舞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众多的艺术创作者中脱颖而出,除却高超的艺术技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艺术家的个性化特点,如人格、个性等。以舞蹈《千手观音》为例,这是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十几位聋哑舞者所演绎。从动作上来看,舞蹈创作以第一个舞者的面部为视觉中心,以立体的透视效果展现出千手观音的手部的万千变化姿态,让观众由衷地赞叹舞蹈恢弘绚丽、瞬息万变的艺术魅力。但更让人动容的则是十几位舞者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她们并不是普通人,她们只能通过手语进行交流,她们当中的部分人甚至是不能以音乐背景作为舞蹈进度的参考。而但她们却用她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让观众领略到的是瑰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领略到舞者的从容、自信、端庄,而舞者的这些特质不仅是舞蹈的作用,更有着她们内心平和情绪的作用。她们固然匮乏一定的先天表演优势,但在后天的努力与锤炼中,她们打造出了端庄古雅的气质,迎难而上的性格以及从容自信的心态,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感觉所在――这是舞者经历人生磨练、体验百味人生之后所产生的感觉。

(二)舞蹈情感的形成

舞蹈情感应是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升华到情操。最能直观反映情绪的是表情,舞者通过表情营造出情绪从而展现出内心,以实现感染观者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目的是交流而非发泄,所以舞者可以进行忘我的表演,但这种忘我却又是可控的,失控的情感往往导致表演的失败。情绪、情感、情操三者依次递进,情操是最高的艺术追求。而我们在这里提及的舞蹈情感中的情操,应该是舞蹈表演所展示的高尚的品格与取向、不落俗套的审美趣味。这样的情操可以升华舞蹈表演的内涵,从而提升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7

1、形体艺术在声乐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声乐表演中,形体表演与演唱是密不可分的,用演唱配合形体,用形体加强演唱的视觉效果,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现如今观众的需求是非常符合的。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能够使表演更加的富有色彩,表演形式多样化,是视觉和听觉都有良好的享受。在声乐表演中形体艺术通过身体动作、表情等提升了歌唱效果,是现代声乐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法。

2、形体艺术能够将声乐表演的艺术内涵表达出来

形体艺术包括面部表情和眼神等,眼神对于声乐表演有很重要的作用,往往歌唱的情感都是通过眼神表达出来的。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可以通过眼神的变化生动的将歌曲的内涵以及情感变化表现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感变化。利用形体动作,能够为声乐表演者的表演服务,将表演作品的情感和韵味通过形体艺术淋漓尽致的表达。

3、通过形体艺术能够渲染声乐表演的艺术色彩,提高表演的感染力

感染力对于表演者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舞台吸引力,在声乐表演中大部分表演者都会通过形体艺术提升自己的感染力,使观众能够亲近作品,形成观众的向心力,引领观众更好的理解表演作品。通过形体艺术与声乐演唱的结合,满足观众听觉和视觉双享受的需求,使观众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变化和作品内涵,加强对观众的吸引,提高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二、声乐表演中对形体艺术的训练

1、脸部表情

形体艺术中脸部表情是最基本的形体表现,人们的情感变化,包括喜怒哀乐等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在声乐表演中,正确的运用脸部表情能够更好地体现声乐表演的情感和内涵,使声乐表演能够直观、形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对脸部表情有重要要求,首先要做到眼眉舒展,其次要松牙关、抬笑肌,使表演者的脸部表情自然,适宜,让观众感到亲切。在脸部表情的训练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表演者眼睛的训练,眼神的变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表演者的声乐表演作品。声乐表演者需要通过眼神的变化来渲染作品情感的变化,将形态艺术与声乐表演相融合,强化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产生共鸣。

2、手势动作

声乐表演中对于手势动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手势与演唱和呼吸要相互协调,使手势动作成为声乐表演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声乐表演中,大部分表演者都会通过手势动作协助表演者的气息控制,使表演者的气息能够稳定、张弛有度。在声乐表演中手势动作包括情绪性手指、指示性手指和象征性手指等。声乐表演者在舞台的表演离不开手势动作,声乐表演的手势动作设计要符合表演内容的音乐律动和风格,通过恰当的手势渲染声乐表演的情感气氛,给整体的形体艺术进行铺垫和烘托。同时手势动作并不是声乐表演的重点,在运用过程中,要自然协调随性不夸张,避免手势动作过于浮夸影响了整体的声乐表演。

3、身体的形态

在声乐表演中,外貌的美丽与身体形态的得体是相互映衬的,而身体形态是重要的声乐表演表现,自信、精神的状态能够调动表演者的兴趣,利于歌唱发声,使身体形态自然协调的展现。表演者要根据表演曲目的内容和风格与身体形态进行结合,不同的唱法有不同的身体形态要求。对于美声而言在演唱中就要保持一种端庄的姿态,民族音乐的声乐表演就要在表演中融入一些民族姿态特点,例如蒙古歌曲表演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耸肩的动作。通俗的声乐表演就要强调身体形态的自然,在歌曲演唱中动作符合通俗歌曲的情景,依情景恰当发挥。同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声乐表演,其在舞台上的身体形态都不能出现较为随意的动作,精神不振的状况,要时刻保持昂扬的状态,并且姿态优雅。

4、上下场的形态方式

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上下场。许多表演者在表演结束后精神放松在下场过程中就会放松精神出现不合表演的动作形态,或是在上场前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导致匆忙上场,影响正常演出的效果。因此,表演者要对上下场的形体动作进行掌握,树立强大的台风,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表演者的饱满精神状态和气场气质。在上场时要微笑向观众示意,适当的步伐节奏,淡定的向观众示意。下场时同样要微笑鞠躬,将演唱情绪与动作保持到音乐结束,从容退场。

三、结束语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8

【关键词】艺术氛围;恰当引导;乐在其中

【中图分类号】G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和生活。这就要求幼儿艺术教育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3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9

关键词:艺术;视觉文化;图像;图;影像碎片;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2012年6月在南京举办了“图像与表演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就图像与表演之间的关系各自做了主题发言和探讨。这是一个基于艺术学理论的实践研究主题的学术会议,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不同门类艺术的共同规律,并以此寻求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原理。当代各种媒体视屏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感到图与图像在传播中的“读图时代”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如何理解“读图时代”中“图”的概念和含义,是图还是图像,如何区别,一些学者试图把戏剧戏曲和影视中截取的“图”作为“图像”,并以此探讨“图像与表演”的课题。但问题也就随着学者们的探讨出现了。图与图像,我们究竟作何理解。它们仅是概念不同而内涵一样吗?显然,由于一些学者把图与图像混用,或看成没有区别的视觉文化,因而探讨结果依然是表演艺术范畴之内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图像——造型艺术的问题。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图像与表演”或者说造型艺术(美术学),与表演艺术(戏剧戏曲影视学)的关系,需要依赖艺、术学理论的原理来思考图与图像的概念与内涵等问题,并以此解决好这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学理关系。

一、图与图像

“读图时代”似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实际上,“图”与“图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内涵也不同。所谓读图时代的“图”并非都是图像,故此人们才感受到读图时代越来越简单与平面化。读图时代的“图”多是一种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其特征是简单、浮躁、肤浅、无深度、游戏性,最大限度的碎片化。“碎片化”是“图”的总体特征,我们也可以将“图”称为“图片”,但不可称为“图像”。图像,具有独立性、完整性、自足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它不是偶然的符号集合。图像的“孕育性”具有图像学和叙事学的意义,可阐释,可叙事,包含了某种意义(象征、隐喻等),是“图”与“像”的整合,具有独立意义的传播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学方法是“左图右史”。即“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郑樵《通志略·图谱略》)“图”指的是图形,“像”指的是图形中深藏的含义。《说文解字》云:“像,似也”。段玉裁注:“然韩非之前或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日,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日,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嗣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段注提到了“图像”,意在解释“像”的出处与来历,像与爻辞功能大体一致,故圣人以像释之。《易·系辞上》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系辞下》又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天文”实为观天象(像),与“索图于像”,说明了二者合二为一的“图像”,自有深妙的玄机。《易·系辞上》所指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图”,当为“图像”理解,很有玄机可阐释。当今“图像”与西说融合,基本上属于美术学(造型艺术)意义的范畴,有独立的自足的编码符号系统。即显示了母题、主题、意象、形象、结构以及相关联的系统,这与西方图像志与图像学有关分析和阐释的对象——图像的理论有关。因此,图像一系列的编码符号(图像逻辑)隐藏有深刻的含意,具有阐释学和叙事学的意义。不仅如此,作者(艺术家)赋予给图像的精神与情感是丰富的和完整的。当然,一些折射了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等价值的具有可阐释性、叙事性的摄影作品,也因此可作为图像来分析和阐释。

图不具有上述所说的图像的编码符号与意义。图是时间过程中一瞬间截取的片段,是非独立性、非自足性和非系统性的时间碎片,不孕育整个时间过程,其精神和情感也是散碎的。因而,图不具有图像学的意义,也无叙述性。如一些出现在影视、戏剧戏曲或舞蹈表演中一个画面的截取图——剧照,不具有图像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无法从图像志的辨析到图像学的阐释,没有叙事的性质。如同连环画中每一页都是图,不完整,没有独立性,不可阐释。概言之,图的碎片特性,缺乏图像逻辑的系统。正因为如此,连环画的图才配以文字,并且由众多的图构成一本可阐释的、可解读的具有完整性的连环画。连环画的每一页仅仅是孤立的图,而不是图像。影视、戏剧戏曲和舞蹈等中截取出来的图——剧照,仅仅是图而已,而不是图像。今日流行的动漫(学科上归属影视戏剧戏曲学)、网络上流传的照片,等等,皆为图,非图像。正是应为这些“图”充满了我们的视觉世界,我们才惊呼读“图”时代的来临。但仅仅是“图”的到来,而非真的“图像”的到来。因为我们的视觉文化大都是图,所以我们感到今天的“读图时代”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觉着肤浅。而真正的图像却受到图的冲击,使我们难以辨认,或根本没有认识到图像本身到底是什么。于是有的学者认为图像与表演无法辨分:图像就是表演,表演就是图像。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主要问题在于把图与图像混同了。

图像包含了最基本的单位或元素——母题、主题、意象、结构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符号等。人们通过对母题的分析与辨认,最后进行图像学对主题的阐释与研究,这是对图像的基本研究路径和研究手段。这就涉及到图像的符号以及编码问题。19世纪西方产生的图像学理论主要是对古希腊和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图像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并由此使艺术史研究进入到人文主义的学科中。法国艺术学家埃米尔·所著的《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便可使我们了解图像学研究的对象,并由此也了解西方“图像”一词所指的含义了。图像学成为艺术史学家对图像隐藏的某种文化、思想、宗教或历史最完美的解释。阐释和研究的这些图像本身有这样几种特征:其母题或主题隐含或象征了某种意义,显现了它的历史性、社会性、政治性、宗教性和叙事性的特征。西方最早被认可为图像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些被今天称为宗教的和古典的“艺术”。它们是由“艺术家”依据某种意图而创作的。某个艺术(图像)体现了某个“艺术家”思考和表达的意图,或者表现了他者(教会或赞助者)的意图。“在12和13世纪意大利和法国艺术中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即,艺术家直接和精心地从古典的母题中借用了母题,却把异教的题材改变成基督教题材。”母题、主题、意象等,都是经过艺术家或赞助者的意图来编译符号构成了图像不可缺少的元素并由此产生了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说,图像还具有符号学的意义。结构是图像隐含的内容之一,是符号系统的编码程序。如何构图画面,如何取舍母题或意象,并从各种构成关系中产生某种特定的主题,这就是创作者所要思考的结构要素。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图像,是创作者与赞助人(教会组织)共同完成的艺术(图像)形态。当代学者研究与阐释它们,提出了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个肖像学(圣像学)的概念,“肖像学是艺术史中研究与艺术形式相对的艺术题材或含义的一个分支。”正是因为这些中世纪的艺术(图像)具有象征意义、为现代人难以知晓的隐喻,以及它们隐藏的事件和某种可叙事的关联情节,才被研究者称为图像。在西方,图像显然包含了中世纪的宗教绘画与雕刻,通过运用图像学方法研究,揭示这些图像在中世纪宗教文化系统中的现象和宗教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图像所暗示出来的宗教思想与其它观念。图像学研究不仅仅是针对宗教艺术图像的研究,也包含对古希腊艺术(图像)的研究,其实际目的还是因为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借用了古典艺术的母题,但因某种主题的需要而使母题发生了变异。图像学正是要阐释这种变异而叙事新主题的含义。因此,图像学研究和阐释的是,西方各个时期图像所显示的文化形成和变迁,以及这些图像隐藏的文化、社会、宗教、思想与政治的意义。西方现代图像学转向对所有图像领域的研究与阐释,因为图像中最要的是它包含了思想与观念,显示了图像中某种历史与观念。

不难理解,图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的概念,非时间艺术的概念,是艺术家的独立创作的作品(图像)。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图像)时,都有自己的思路、观念和企图,这就是我们说的一整套艺术构思和技术,也可以说是“编码系统”,故此自成独立的系统。一些摄影作品,由于摄影师有意识地选取某些重大的事件进行抓拍,使其作品本身具有了叙事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将来历史中的某个重要事件,再经过一些艺术化形式的处理,如构图剪裁、光线等暗房技术的处理,使摄影作品成为可阐释和可叙述的图像。还有一些摄影作品,经过摄影者后期制作处理,即后期编码,使其成为图像。当代一些广告摄影作品,之所以也可以称为图像,是因为这些广告被摄影师按照商家和市场(客户)的消费观念的需求,以及时代文化时尚包括审美属性等,即我们通常说的“设计意图”,进行了“观念”的处理,做了后期编码制作,使其突出商业与市场价值的效应并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我消费,故我在”的当代消费文化时代的观念,具有独立的意义。当然广告这类图像比起我们前面描述的图像来讲,因为广告图像注重的是商业价值和商业效应,它缺少叙事学的意义,即使阐释也是单向的,隐含的人文思想较少。总之,广告设计经过“编码系统”的处理,较多的是体现了某个阶段的时尚设计观念或创意理念,自身也构成了独立的、可解读的和阐释的价值体系。

质言之,图像应该具有这样几个术语来指向它的全部意义:形式、形象、母题、主题、意象与象征(寓言)。

图或图片,无上述我们说的这些基本元素。之所以说“读图时代”是肤浅的、无深度的,甚至是游戏性的,就在于“读图时代”的图没有独立性,没有编码的符号系统,缺乏隐含的历史性独特含义,没有叙事的结构。这就是造成我们今天焦虑读“图”时代肤浅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今日的各种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基本上是贴“图”视觉现象。因此,才被认为当今是“读图时代”。也有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家认为媒体与语言发生的词与物的关系,使当代的视觉文化现象具有“图像转向”的意义。但是,“不管图像转向什么,应该清楚的是,它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反倒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语言、身体和比喻之间复杂的互动。它认识到观看(看、凝视、观察实践、监督以及视觉)可能是与各种阅读形式(破译、解码、阐释等)同样深刻的一个问题,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不能完全用文本的模式来解释。”这里我们看到了,即使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阐释图像并使图像转向成为后现代文化阐释,图像依然脱离不了上述的“术语”。不是任何“图”都是可以作为“图像”来认识的。

二、表演艺术中的碎片影像

表演是时空艺术,它包含了造型元素,又必须需要时间完成叙事。它包括了早期传统的舞蹈、戏剧戏曲和后来工业社会的电影电视。这些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表演艺术形式和现象,虽有差异,但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时间艺术是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展现其叙事的结果,它不暗示某种未完结的内容或含义。因此,“时间”就是表演艺术的主要叙事方式。然而作为空间艺术的那些图像,它们的叙事是在阐释者的阐释中完成的,故此阐释(破译、解码等)是空间艺术的主要叙事方式。表演艺术的“时空”也是它的存在的方式;作为造型艺术的图像的“空间”是它存在的方式。艺术分类学依据艺术的存在方式分类,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表演一类的同时具有时间与空间性质,故为时空艺术。也正应为如此,表演某些性质又复杂一些。在一般人的心理上,读图看似比较简捷和容易,一眼望去尽收眼底。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紧张,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沟通的方式依赖电脑等多媒体视屏技术,视觉文化便在各种媒体上呈现。“读图时代”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现状中产生的。“读图时代”的中的“图”的概念是混杂的,事实上是包含了“图”与“图像”。但是,表演艺术中截取下来的图(剧照或还不如剧照的图),以及动漫作品中截取下来的图,只能是图,或称为影像碎片,不能作为图像。这种影像碎片的图,貌似成为了空间艺术,其实不然。原因就在于它不可阐释,不可叙事。它阐释的符号是乱码,叙事的主要方式——时间没有了。也不是空间的艺术,因为它是从时间艺术中抽离出来的瞬间碎片的影像,没有经过编码系统的过程,不具有自足性的独立特征。

在南京举行的“图像与表演”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方是中国艺术学理论(原艺术学)学科的发源地、全国唯一的“艺术学理论”重点学科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也是全国首家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授予权单位和全国首家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其举办“图像与表演”会议的宗旨与目的不言而喻,就在于探讨造型艺术(图像)与表演艺术(影视戏剧戏曲)之间的某些关系。这是一个基于艺术学理论实践层面研究课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一些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了表演艺术中的图与表演本身的研究视野中。他们几乎都把图与图像混淆了,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当今的图像与表演无法分清。造成这种误读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打通最关键的三个门类艺术——美术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缺乏研究和架构艺术学理论的学术能力,错把“图”当作“图像”了。因而,所研究的图像与表演之间的学理问题,实际上依然是表演艺术自身的问题。即用戏剧戏曲影视中截取下来的图片,探讨戏剧戏曲和电影自身的问题,与造型艺术的图像没有关联。甚至一些与会者,还把一些采用社会学方法收集的一手资料图片,作为图像来理解。这些一手资料的图片对于帮助和了解研究者考察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资料性的考证意义和价值。但仅是图片资料,非图像资料。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创始人张道一先生,很早就对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要求,他指出研究者必须将美术、音乐与舞蹈这三门打通,这是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学术能力。张道一先生在“艺术三要素”中,始终反复强调了研究者要打通艺术的“三大块”:美术、音乐与舞蹈,掌握它们、了解它们共同规律和基本原理。不仅如此,张道一先生还强调要抓住艺术的“三要素”:思维、载体、技巧,才能抓住艺术的真谛,“可以说思维、载体、技巧是创作艺术的三条腿,三足鼎立不但站得稳而且走得远。”张道一先生的“艺术三要素”分别从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艺术“三大块”与“三要素”的关系问题。目的就是阐明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必须建立在打通美术、音乐与舞蹈三门学科基础上,建立在艺术实践中对艺术的思维、载体和技术的掌握的基础上。一个从没有从事过造型艺术创作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者,对图与图像的理解自然难度很大。他无法理解“图像”为什么是独立的系统,为什么“图”就不是独立的系统。艺术离不开思维,这是最基本的。造型艺术的图像首先是需要艺术家的思维,他要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和态度,使作品具有某种意义。载体是艺术呈现的物质形式,没有物质这个载体,艺术永远不能够实现物质化,艺术品无法产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看法和态度等,都只能装在他的头脑中,表达不出来。选择什么物质作为承载艺术的载体,是艺术的本体问题,物质关系到艺术的语言、表达和技术等艺术的本体问题。但是,有了思维和载体,不等于就有了艺术作品。艺术家如何表现他的思想和观念等,还必须依赖于艺术的技巧。如果一个造型艺术家(画家、雕塑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再好的思想或想法也是无法表现出来的,或者创作不出来好的艺术品。艺术技巧的好坏不但影响到艺术家思想观念的表达,也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品质和艺术价值。这三者是相互叠加与印证作品(图像)的自足系统的,使艺术作品(图像)产生了独立的、完整的图像学与叙事学的意义,具有文化与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表演艺术中截取某个瞬间的图,仅仅是整个时空艺术中的一个“碎片影像”。对这样的碎片影像作完整的描述,只能将无数碎片影像叠加起来还原到时间的方式逻辑系统中才能做到。这样做实际上依然还原为表演艺术的形态,或者就是连环画的形态。把电影转换为“连环画”的这种形态,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很流行的一种阅读方式,用碎片影像组成一组一组的画面,图片的下面配上一段文字说明,这就是“电影连环画”。我把这种阅读形式称为看“静态电影”。这就说明了“图”不是“图像”。我们不能把影视戏剧戏曲中截取的影像——图,这些乱码碎片,当作图像并试图进行阐释。企图对碎片影像这样的图作图像学的阐释和叙事学的文本诠释,其结果都是无法进行的。即便试图对这些影像图进行阐释与诠释,阐释或诠释者也是依据已知的表演艺术的过程与结果作某种诠释性的“复制”工作。即使像米歇尔这样的后现代文化理论者,在其《图像理论》中也说,“不管图像转向什么,应该清楚的是,它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图的不可阐释性和不可叙事性,使其图本身不具有深刻性,不具有孕育事件前后的延续性,图的乱码和碎片性决定它自身的肤浅,无深度、戏谑性以及无风格等特征。也许正是因为图的这些特征,恰恰碰巧对应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读图时代”的“图”之浅薄。

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篇10

【关键词】当代舞台美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舞台美术是什么?舞台美术是话剧、戏剧及其他舞台演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布景、灯光、服装、效果、道具等等。这些舞台上需要呈现的,剧目上需要烘托的,可以给观众带来舞台视觉享受的内容综合被称为“舞台美术”。在统一的艺术构思基础上,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具体的剧中环境,生动的外部形象,从而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一.当代舞台美术形势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2.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3.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

4.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但都共同致力于将舞美由仅仅是舞台艺术局部的装饰发展到总体意念的表达。从舞台的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并进一步发展为包括观演关系的演出场所在内的多维动态时空的立体化结构设计。例如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像整个剧场内外设计成一个“动物世界”,使整个天地真正变为一座“大舞台”。

(二)科技化

综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化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都进入舞台美术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的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二.表现主义与当代舞台美术创作

巴尔说:“如果印象主义把眼睛作耳朵,表现主义则把眼睛作嘴巴。”表现主义的原理是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内部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自然,舞台美术的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世界或戏剧动作生存的场所;相反它必须从线条和色彩,物体和形状及具体化台本中暗示出的精神实质,达到象征表现。朝着这个目标,首先开始对舞台层面的造型进行重新构建,可以利用台阶和平台,组成富有节奏的舞台空间,再放置需要出现的布景元素。重建舞台是由舞美师西凡尔特和皮尔歉提出,运用在导演杰士纳的作品中,成为著名的“杰士纳式台阶”。这些台阶、斜坡和平台将舞台层面流畅地连接起来,推动和扩大了舞台运动,发展了演员动作,舞台上只出现配合主题的视觉因素。舞台景压缩到非常简单,舞台的垂直面发展成使用片断式景,并不占满整个舞台,形象彼此脱离,没有逻辑关系地或前后或左右地散布在一个空的空间中。这样的表现主义舞台布景破坏了物体间的联系,渴望取得最大的视觉效应。如要表现宁夏,是出现清真大寺,还是出现西夏王陵?表现主义舞台美术可以将这两个不在一处的景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无视它是否合理,只要这种方式能获得表现力,对观众有启发。这种片断景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雕塑;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对表现主义来说,所有手段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提供表现力,而不管它是一根线条,一个完整结构,一幅绘画还是一块木板条……

物体间的联系一旦被肢解,表现主义舞台设计在处理个体对象时也就更自由,采用种种不同的手段用内省的方式对环境提出主观的解释:现实被变形,增强它对更深层次意义的暗示力量。倾向于制造一种气氛,其现实被构思为梦幻似的,互不相干的物体和谐地同处在一个世界中。

在对现实作变形的过程中,灯光显示了其更为重要的功能,它在表现主义舞台美术中的强度,就象演员在朗诵时的呐喊那样有力,似乎具有一种火山爆发似的能量,冲击了所有的既定法则。灯光在自然主义戏剧中的运用是按照逼真的原理而存在的,但现在是作为戏剧元素参与,给舞台以生命,成为反映精神的一种强力。舞台有时是半明半暗神秘朦胧的氛围,有时演区笼罩在一片漆黑中,有时倾泻而下的强烈灯光将舞台沐浴在一片光明中……

虽然表现主义戏剧活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戏剧演出中的试验,它的观念,至今仍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舞台美术,使舞台设计在处理视觉因素时手法更加灵活,从写实、变形到抽象,其间具有极大伸缩性。在处理时间地点上更加自由,舞台上现实与梦幻互相交替和并置,扩大了舞台时空的各种可能性。

三.思维意识与当代舞台美术创作

作为一名舞台美术设计师,应该具备丰厚的知识结构,更要掌握全面的造型艺术的精神,而且还应有良好而全面的思维意识。

(一)美术属性的思维意识舞台美术设计师仅有材料属性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完全的,他还必须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手段来创作构思和实现创作构思,这就是他的美术属性所在。

美术属性包括了造型艺术领域中各种绘画、雕塑、建筑、装饰和工艺美术设计等等所有艺术形式。舞台美术设计跟这些造型艺术一样,都是以空间视造型为创作的基本手段,这就要求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掌握和动用造型艺术方法和技法,来塑造富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色和本质,表达思想和意境,从而与整个艺术作品共同创造出完整统一、具有艺术魅力的演出。

美术属性还表明,在运用造型方法、技法和表现手段上,舞台美术与美术创作的造型美学原则都是相通的。例如构图布局的多样统一,形象结构的准确、生动和优美,画面的和谐统一和基础造型理论方面(透视学、色彩学、光学、艺用解剖学等)以及对于造型的体积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等要求,彼此都是一样的。

(二)形式感的思维意识

所谓形式感,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欣赏者身上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或感受。任何事物都以一定的时空形式存在。艺术依靠形式而获得表达。比如音乐,各种不同的音色、音量、旋律等的配合可以产生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欣赏者中引起不同的感受。在艺术创作中,一定的内容决定一定的形式。形式受内容制约,内容又必须通过形式来表达。而在一定条件下,形式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内容,甚至在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至于舞台演出,由于演出种类繁多,由多样的各门艺术所组成,因此演出形式更是千变万化。纵观几千年的演艺史,就是各种演出形式的不断更迭变换的历史。而现代演出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不仅历史上所使用过的各种形式都在使用,而且层出不穷地追求新的演出形式,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对于形式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了一种时髦。舞台已不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复制,而要求更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每一个戏都有它特有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好的舞台美术作品,形式感应该是新颖的、美好的,揭示的剧目内涵是准确的,塑造的人物内心活动是成功的,对演员动作的展开是有帮助的。

(三)视觉形态再造的思维意识

再造的基本概念为“重新给予生命”。视觉形态再造,就是人为主观通过对客观形态的改造,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使其显现出新的功能,新的意义,成为具有新的审美或实用价值的形态和创造性的再造形态。舞台美术的视觉形态再造有别于其他一般性造型艺术,这是由它的根本性与创造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舞台美术的不确定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有其对待形态处理方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演出是现场艺术,是艺术家和观众现场共同创作的艺术形式,信息传递的工具是人的眼睛跟耳朵,当然也包括人的思维意识的参与。舞台美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信息传递完全依靠人的眼睛,而且是现场观众的眼睛,因此,怎样运用视觉形态再造的能力满足现场观众的视觉形态更迭,这就决定了舞台美术视觉形态再造的重要性。

所以,舞台美术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演出的外部视觉形态,它不是图解,而是以台本创造为基础的一种再创造。他要在与导演和演员的合作中力图体现剧作的思想,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富有生机的舞台美术作品。

因此,具备丰厚的美术功底,把握准确的形式感,积累更多的视觉再造方法,汇总成个人独特的思维意识,并能精通各种材料和熟练的运用材料去塑造舞台的空间,是当代舞台美术家应有的条件。

舞台美术的核心任务是以外部形式来揭示剧作的思想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台美术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形式的艺术。在艺术形式中,真和美是并存的。只求真不求美,那就只能表现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唯有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概括、塑造、加工,给予一定的形式,才能美的更加淋漓尽致。生活中汹涌奔腾的江河、一望无际的草原、晶莹洁白的雪山、高耸入云的树木都是美的。但是搬上舞台,成为演出中的艺术美,那就要经过艺术家的辛勤劳动,既要符合于气氛情调的要求,又要通过各种舞台造型手段组合成为完美的形式。而又因为舞台艺术造型的特殊性,舞台美术常常不去重复生活的原型,而是通过想象、变形,创造出许多特殊的形式。因此对我们来说,探索舞台美术的创新和形式美是我们恒久不变的努力方向。

四.结语

当今的文化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剧目、晚会、文艺演出及各类舞台形式越来越多的丰富着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人们对舞台表演总是充满着无比的热情,审美情趣也随之不断提高。当代的舞台美术早已不是简单的一桌一椅、一灯一布就能表现的了,舞美人必须不断积累创作经验,不断接收新生科技,不断武装艺术思维,才能不断的给观众带去美的享受,心的震撼。

参考文献:

《表现主义》巴尔1920年版

《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革新》吴光耀译1986年《舞台美》《舞台设计与舞台美术的表现与探索》何永红2011年

《艺术与设计》期刊2011年第十期